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a 页 WYG0548-045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辨證(一/)
 辨必得證而始实證必得辨而始析三晋郡县古今
 殊制中有名同而实异暨他郡县之侨治于晋晋郡
 县之侨治于他地又若纪人纪事间有疑舛者辨以
 析之證以实之志辨證
太原府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b 页 WYG0548-0451b.png
 阳曲县
路史参大夏实沈封大夏是为参今太原阳曲旧晋阳
  城也晋故唐都鄂夏虚也后曰晋以水名今并之
  阳曲故平
 晋西南十六里有叔虞祠墓故诗止曰唐
世本叔虞居鄂鄂今大夏故云唐本尧封在夏虚晋阳
汉志阳曲注师古曰隋文帝自以姓杨故恶阳曲之号
 改为阳直今则复旧名焉 通典汉狼孟县故城在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a 页 WYG0548-0452a.png
 城东北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汉阳曲县今
 定襄郡定襄县是也后汉移置今有乾烛谷即羊肠
 坂也 汉志狼孟注莽曰狼调 章怀注狼孟属太
 原郡故城在今并州阳曲县东北
  按狼孟县至晋而废
地形志永安郡阳曲注二汉晋属太原永安中属有罗
 阴城阳曲泽 西夏州记治并州界领太安神武二
 郡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b 页 WYG0548-0452b.png
旧唐志阳曲隋阳直县武德三年分置汾阳县七年省
 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仍移治阳直废县其年又
 分置罗阴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又省燕然并入
元和志阳曲故城在太原县东北四十五里
陆游老学庵笔记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降为并州废
 旧城徙州于榆次今太原则又非榆次乃三交城也
 城在旧城西北三十里亦形胜之地本名故军又尝
 为唐明镇有晋文公庙甚盛平太原后三年帅潘美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a 页 WYG0548-0452c.png
 奏乞为并州从之于是徙晋文公庙以庙之故址为
 州治又徙阳曲县于三交而榆次复为县
  按三交城在县西十五里即大夫窦鸣犊城旧有
  驿路通忻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二月移并州治唐明镇唐明监旧领
 河东路经略使元丰为次府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
  时有大通永利二监
  按今太原城北二十里有平晋故城即永利监所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b 页 WYG0548-0452d.png
  在
宋熙宁三年废平晋入阳曲政和五年复金贞祐四年
 废平晋兴定元年复置
金号武勇军并州太原郡河东军总管府置转运司
元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改冀宁路
 𨽻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有录事司
 阳曲辨 阳曲秦为狼孟在今县北六十里汉置阳
 曲在今县东北八十里乃忻州定襄县界也汉末徙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a 页 WYG0548-0453a.png
 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魏武筑城于太原之北狼孟之
 南隋改阳直又徙治汉汾阳故城在今县治西七十
 里复分盂县寻废唐初析阳直置汾阳又省阳直更
 汾阳曰阳曲在城东六十五里后又徙治阳直废县
 今县东北六十里有汾阴城名罗阴村即隋之洛阴
 府唐初别置之罗阴县也武德时置蔚州贞观时置
 燕然县皆侨治并州阳曲宋徙阳曲于今西郭十五
 里即三交城西北六七里有古城遗迹意即魏阳曲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b 页 WYG0548-0453b.png
 护军治水经注所谓洛阴水径阳曲城北汾水径阳
 曲城西南注者也历元明而阳曲附郭遂永为会城
 然宋金以前阳曲在北皆由远迁近未可以今县治
 为古阳曲也
 太原县
顾炎武太原辨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毛郑皆不详其
 地其以为今太原阳曲县者始于朱子(吕氏读诗记/严氏诗缉并)
 (云/)而愚未敢信也古之言太原者多矣若此诗则必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a 页 WYG0548-0453c.png
 先求泾阳所在而后太原可得而明也汉书地理志
 安定郡有泾阳县开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后汉
 书灵帝纪段颎破先零羌于泾阳泾阳注泾阳县在
 安定属原州郡县志原州平凉县本汉泾阳县地今
 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是也然则太原当即今之平
 凉而后魏立为原州亦是取古太原之名尔(唐书原/州平凉)
 (即治高平广德元年朱汶吐蕃节度使马璘表置行/原州于灵台之百里城贞元十九年徙治平凉元和)
 (三年又徙治临泾大中三/年收复关陇归治高平)计周人之禦猃狁必在泾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b 页 WYG0548-0453d.png
 原之间若晋阳之太原在大河之东距周京千五百
 里岂有寇从西来兵反东出者乎故天子命我城彼
 朔方而国语宣王料民于太原亦以其地近边而为
 禦戎之备必不料之于晋国也又按汉书贾捐之言
 秦地南不过闽越北不过太原而天下溃畔亦是平
 凉而非晋阳也(汉武帝始开朔方郡故秦但有陇西/北地上郡而止若晋阳之太原则其)
 (外有雁门云中九/原不得言不过也)若书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春
 秋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太原及子产对叔向宣汾洮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a 页 WYG0548-0454a.png
 障大泽以处太原则是今之晋阳而岂可以晋之太
 原为周之太原乎(司马相如上林赋布濩闳泽延蔓/太原阮籍东平赋长风振厉萧条)
 (太原高平曰原盖/古人之通称也)
 禹贡既修太原小雅至于太原左传台骀能业其官
 以处太原春秋昭公元年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
 三传皆作太原左传迁实沈于大夏史记禹凿龙门
 通大夏齐桓公西伐大夏左传命唐叔以唐诰而封
 于夏虚春秋定公十三年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杜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b 页 WYG0548-0454b.png
 注大夏太原晋阳县也通典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
 晋大卤太原大夏夏虚晋阳六名其实一也
通典今之并州古唐国也昔帝尧为唐侯所封之国及
 夏禹所都之地 博陵界有尧城为尧始封之国当
 是徙于此也后迁平阳
帝王世纪尧始封于唐后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而
 封其别子于此仍为唐国 史记注唐本尧后封在
 夏墟
卷一百七十六 第 7a 页 WYG0548-0454c.png
夏禹都阳城太原安邑世纪禹自安邑徙晋阳汉志自
 平阳迁安邑后徙晋阳通典并州太原禹所都注云
 禹都或为今太原或为今平阳或为河东安邑或云
 今河南阳翟不一也
前汉志晋阳注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
 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臣瓒曰所谓唐今
 河东永安是也去晋四百里师古曰瓒说是也太原
 即今晋阳岳阳在今太原西南
卷一百七十六 第 7b 页 WYG0548-0454d.png
后汉志晋阳本唐国有龙山晋水所出刺史治注毛诗
 谱曰尧始都此后迁河东平阳左传迁实沈于大夏
 贾逵曰陶唐之胤刘累也杜元凯曰今晋阳县
汉志颍川郡父城县注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应劭
 曰韩诗外传周成王与弟戏以桐叶为圭吾以此封
 汝周公曰天子无戏言王应时而封故曰应侯乡是
 也臣瓒曰吕氏春秋曰成王以戏授桐叶为圭以封
 叔虞非应侯也汲郡古文殷时已自有国非成王之
卷一百七十六 第 8a 页 WYG0548-0455a.png
 所造也师古曰武王之弟自封应国非桐圭之事也
 应氏之说盖失之焉
成王灭唐而封太叔叔虞子燮父改为晋侯 唐有晋
 水故改为晋
汉志注太原郡秦置有盐官在晋阳属并州有家马官
  通典秦太原郡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雁门之
 南境楼烦等郡地皆是也
汉高帝六年十二月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
卷一百七十六 第 8b 页 WYG0548-0455b.png
 王信都晋阳十一年春正月上击陈豨还择可立为
 代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贤智
 温良请立以为代王都晋阳 汉武帝置并州领郡
 九古冀州西境则属司𨽻今河东绛郡平阳河内汲
 郡 并州理晋阳今太原府 建武十一年省朔方
 牧并并州朔方郡在今夏州朔方县北 建安十八
 年正月诏并十四州复为九州 献帝春秋时省幽
 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省司𨽻校尉及凉州以其
卷一百七十六 第 9a 页 WYG0548-0455c.png
 郡国并为雍州省梁州并荆州益州 献帝起居注
 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复禹贡之九州冀
 州得太原上党西河定襄雁门云中五原河东代郡
  凡三十二都省司𨽻校尉以司𨽻所部分属冀州
 二十五年冬太原复𨽻并州
魏黄初元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胥弃之晋因而不
 改
  按汉并州𨽻十郡并之全也魏置并州非并之全
卷一百七十六 第 9b 页 WYG0548-0455d.png
  也
晋志并州禹贡盖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领
 郡国六 晋阳侯国
  按晋之并州亦非并之全也
地形志并州注汉晋治晋阳晋末治台壁后治晋阳皇
 始元年并州平复置 太原郡晋阳注真君九年罢
 榆次属焉有介子推祠西南有悬瓮山有晋王祠梗
 阳城同过水永昌中霸朝置大丞相府武定初齐献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0a 页 WYG0548-0456a.png
 武王置晋阳宫
魏太宗南巡崔浩随军为谋主及还从太宗幸西河太
 原登憩高陵下临河流傍览川域慨然有感遂与同
 僚论五等郡县之是非考秦始皇汉武帝之违失好
 古识治时服其言
后齐并州置省立别宫
后周建德六年二月置并州总管及六府十二月丁卯
 废并州宫及六府 六年十二月庚申行幸并州宫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0b 页 WYG0548-0456b.png
 移并州军人四万户于关中
隋置并州大都督开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年改为
 总管府大业初州废 太原郡晋阳注后齐置曰龙
 山带太原郡开皇初郡废十年改县曰晋阳十六年
 又置清源县大业初省入焉有龙山蒙山 太原注
 旧曰晋阳开皇十年分置阳直县太业初省入焉有
 晋阳宫有晋水
唐初止京兆河南二府武后以并州为太原府玄宗以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1a 页 WYG0548-0456c.png
 蒲州为河中府后又益成都凤翔江陵兴元府 旧
 唐志太原汉晋阳县隋文又移于州城内古晋阳城
 置今州所治 唐城即太原县治唐叔虞子燮父徙
 都此
唐书崔神庆传则天时擢拜并州长史先是并州有东
 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禦兵数
 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唐地理志两城之间有中城
 武后时筑以合东城(即宋史太宗/纪连城也)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1b 页 WYG0548-0456d.png
唐景云中置北都左汾右晋潜丘在中晋阳宫在都之
 西北长史持节领和戎大武诸军开元八年更为天
 平节度使十一年复更天平节度为太原道节度使
 领太原以北而以云朔蔚代诸州𨽻之后改称河东
 道 河东节度使理太原府天授元年曰北都天宝
 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罢肃宗元年复为北都 后
 唐同光元年四月以太原为西京十一月复太原为
 北都 五代史记并州后唐建北都其军仍曰河东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2a 页 WYG0548-0457a.png
北汉有并汾忻代岚宪隆沁辽麟石诸州之地
通鉴刘崇所有者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
 州之地欧阳史职方考则云自太原以北十州为北
 汉而无隆蔚二州之名夫晋高祖割山前七州山后
 九州以畀契丹而蔚州在其中则通鉴以蔚州为北
 汉有者误也至隆州乃北汉所置备载地理表中列
 其名以补五代史之阙
挥麈录太宗以晋王即位升并州为太原府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2b 页 WYG0548-0457b.png
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得宝兴军并汾岚宪忻代辽
 沁隆石十州 是年以平定乐平二县属平定军交
 城属大通监
 晋阳辨 太原旧𨽻并州然汉并州领郡十晋并州
 领郡国六胥非专制太原汉晋并州治晋阳城在今
 太原县北一里一名唐城晋末治黎城县之台壁后
 复治晋阳苻姚赫连徙并州置河东唐以太原为北
 都置留守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毁其城改为平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3a 页 WYG0548-0457c.png
 晋县以榆次为新并州七年二月复徙并州于唐明
 镇因晋文公庙为州治而尽徙太原民于唐明府仍
 号太原繇是太原府亦称晋阳矣自春秋时董安于
 理晋阳公宫东魏静帝时置晋阳宫隋更名新城开
 皇时又筑仓城唐贞观时长史李绩筑于汾河东岸
 曰东城武后时长史崔神庆筑于汾东西之间曰中
 城胥在晋阳今太原县治东北地也晋赵鞅入晋阳
 尹铎为晋阳保障汉高帝徙韩王信都晋阳立子恒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3b 页 WYG0548-0457d.png
 为代王都晋阳北齐文宣帝御金辂入晋阳宫废帝
 昭帝即位于晋阳宣德殿唐高誓义师于晋阳李克
 用大治晋阳城堑胥系一地是今太原县治且与古
 晋阳少殊奚得以郡邑同名太原遂漫指为一耶
 两汉书注帝王世纪及左传杜注通典等书皆谓晋
 阳为叔虞封地且以晋水为证后人遂沿而不覈按
 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于今翼城为近
 顾炎武王世家有辨详见翼城县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4a 页 WYG0548-0458a.png
  按魏地形志齐州有太原郡注刘义隆置魏因之
  太原注司马德宗置魏因之治升城有靡沟垣城
  又颍州有太原郡俱非此太原
 汉书注龙山在晋阳西北今考天龙山在太原县西
 南盖自晋魏以后悬瓮著名悬瓮以北诸山名渐繁
 夥遂析悬瓮龙山为二其实太原西北山皆古龙山
 也地形志注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可为确证
 榆次县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4b 页 WYG0548-0458b.png
汉志榆次涂水乡晋大夫知徐吾邑梗阳乡魏戊邑莽
 曰太原亭
水泾注汾水西与华水合径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
 非也梗阳在榆次
地形志榆次注二汉书属真君九年并晋阳景明元年
 复有鹿台山祠长宁水西北合同过
榆次古城创于汉 汉置县于中都城与榆次同𨽻太
 原郡一名内都城后齐曰中都以隋讳改 武观城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5a 页 WYG0548-0458c.png
 一名武馆城即水经洞涡水至武观城西北者也晋
 谓之故郛
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戊子以榆次县为新并州乙未
 筑新城丙申徙晋阳馀民于新城
金志有麓台山涂水
  按地形志太原郡中都注二汉晋属有榆次城寿
  阳城平谭城原过祠早山唐于河东郡置中都为
  府非此中都今汾州平遥汉亦名中都乃代国繇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5b 页 WYG0548-0458d.png
  晋阳而迁者也又按寿阳城与大陵之受阳别
 太谷县
春秋时晋大夫阳处父封阳邑
僖公二十三年晋败狄于箕杜注太原阳邑有箕城汉
 志注因之 日知录曰狄伐晋及箕必近国之地入
 我河县焚我箕郜又必边河之邑文公八年有箕郑
 父襄公二十一年有箕遗当亦以邑名其人
汉志阳邑注莽曰繁禳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6a 页 WYG0548-0459a.png
阳邑城即故县治今为王班堡在治东十五里后周建
 德四年西迁今县旧城遂废箕城在治东三十五里
田邑报冯衍书上党见围不窥太谷章怀注即上所谓
 上党黜贼大众围城者也太谷自太原趣上党之道
 不窥言不求救也今并州太谷县西有太谷是也隋
 开皇改阳邑曰太谷以县西南有太谷也 通典县
 西有太谷
唐志武德三年以太谷祁置太州六年州废二县属太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6b 页 WYG0548-0459b.png
 原郡东南八十里马岭上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
 三百里贞观元年废
金志有太谷山蒋水
 祁县
汉志祁晋大夫贾辛邑高祖封缯贺为祁侯莽曰示按
 贾辛即祁大夫
刘渊左部居祁
地形志太原郡祁注二汉晋属有祁城祁奚墓周党冢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7a 页 WYG0548-0459c.png
 太谷水赵襄子城
  按古祁城在治东南十五里襄子城今为城赵村
  城东有土台三亦襄子筑
金志祁有帻山太谷水
李而洵祁邑源流考 昔禅通之叙五帝曰太昊而后
 炎帝继出姓伊耆氏盖以祁国伊继国耆而称名也
 黄帝握符子二十五人得姓者祁已滕箴任荀嬉姑
 懁依二姬二酉凡十四故六一氏曰黄帝之子首食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7b 页 WYG0548-0459d.png
 于祁而世厥土帝尧生于丹陵徙于祁故亦姓伊耆
 殆依炎帝之旧与载考左国史鉴竹书开山等集所
 载佥同且谓耆祈祁本一字即太原府祁县故今祁
 地北四十里曰尧城南五十里曰平陶均称帝尧始
 封地则祁之封建愈明矣是古帝有五而祁擅其三
 也今祁东六支村二帝行宫巍然具焉其即当年遗
 址与
  按金兴定四年正月以寿阳县西张寨置晋州清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8a 页 WYG0548-0460a.png
  源太谷祁县胥𨽻焉元初州废此晋州与平阳府
  古名晋州别
 徐沟县
战国时周佼以西周善于秦封之梗阳史记索隐注榆
 次有梗阳乡榆次旧志西南六十里为徐沟而梗阳
 乡在西南九十里故应入徐沟
徐沟即清源之徐川镇金大定十九年升为县
高欢建牙阳曲川梗阳驿子应之是梗阳旧有驿也徐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8b 页 WYG0548-0460b.png
 沟镇尝𨽻清源而为洞涡象峪沮洳地驿当在米阳
 尧城白圭间或曰今徐沟即梗阳乡也
  按尧城米阳在清源白圭在祁县
 清源县
左传中行穆子见梗阳之巫皋杜注太原晋阳县南梗
 阳城也(城在县南/百二十步)
赵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阳
索隐曰地理志太原榆次有梗阳乡 正义曰括地志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9a 页 WYG0548-0460c.png
 梗阳故城在并州清源县南百二十步分晋阳县置
 本汉榆次县地春秋晋大夫祁氏邑也
汉志注榆次梗阳乡魏戊邑
后汉志晋阳有龙山晋水所出刺史治注汉官曰南有
 梗阳城中行献子见巫皋
隋开皇十六年始置清源后省唐武德元年复置 元
 和志梗阳城在清源县南百二十步
京相璠曰晋阳西南十里榆次界入梗阳
卷一百七十六 第 19b 页 WYG0548-0460d.png
 梗阳辨 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田为七县以
 魏戊为梗阳大夫此梗阳乡梗阳城之名所繇始也
 今榆次清源徐沟祁四县皆祁氏邑也而梗阳之在
 榆次清源徐沟未覈定址按金大定后乃立徐沟县
 前此梗阳乡一十一村犹西𨽻清源也考杜注梗阳
 属晋阳南索隐则以为榆次所有括地志与索隐合
 而后汉志注以梗阳属晋阳与前汉注属榆次似小
 别细覈之则一而已矣古晋阳即今太原县也繇太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0a 页 WYG0548-0461a.png
 原而西南为清源县清源而东为徐沟而繇太原而
 东为榆次榆次地本广晋时曾析馀地为寿阳北魏
 省入晋阳北齐省入中都仍名榆次后又析晋阳馀
 地为清源清源与榆次晋阳错壤而金时徐沟实分
 清源榆次地榆次有梗阳其地形本在晋阳南则杜
 注与索隐括地志初非矛盾而旧唐志云隋于古梗
 阳城置清源县元和志云城在清源县南百二十步
 瞭如指掌正义引括地志云分晋阳县置本榆次县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0b 页 WYG0548-0461b.png
 地二语尤为贯串此梗阳城之在清源梗阳乡之在
 徐沟其定址可覈者也
 交城县
交城汉晋阳县西境北齐置牧官隋开皇中析置交城
 县其地东北当汾孔二河交流之地有古交城因名
唐初交城属河东道武后天授初长史王及善移置山
 南却波村先天元年析置卢川县于故地开元二年
 复并入今治东北有卢峪口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1a 页 WYG0548-0461c.png
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以交城设大通监七年移
 置唐明镇宝元二年以大通监𨽻沁州绵上属之嘉
 祐四年复属太原府交城县 开宝元年自大通监
 𨽻太原
金志有少阳山狐突山汾水
 文水县
徐广曰太原有大陵县亦曰大陆 括地志大陵地在
 并州文水县北十三里汉大陵县城 汉志注大陵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1b 页 WYG0548-0461d.png
 有铁官莽曰大宁赵肃侯游大陆出于鹿门即大陵
 也
地形志太原郡受阳注晋属乐平真君九年罢乐属有
 大陵城文谷水隋志旧曰受阳开皇十年改焉有文
 水沁水
唐武德三年𨽻汾州六年来属七年又𨽻汾州贞观元
 年复旧天授元年更名武兴神龙元年复故名
元和志大陵故城在文水县北十三里即今治东北二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2a 页 WYG0548-0462a.png
 十五里武陵村大陵屯也汉为县晋南单于居之后
 魏废
后魏隋唐皆有文水城宋元符间避水患迁于章多里
 之南即今县治
金志有隐泉山汾水文水
县西五十里有土安都共十一村旧属交城县明天启
 间因本县所属都分俱在平地春秋丁祭无鹿详请
 割大陵屯与交城县互易焉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2b 页 WYG0548-0462b.png
  按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平陶古城前后汉为县属
  太原郡莽曰多穰后魏改名平遥后徙居京陵即
  今平陶都也今汾州平遥县本此
 岢岚州
周王会图有楼烦
一统志岢岚州春秋时为楼烦所据苏秦说齐闵王曰
 齐燕战于恒之曲燕不胜十万之众尽胡人袭燕楼
 烦数县取其牛马是燕分赵楼烦地也 赵武灵王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3a 页 WYG0548-0462c.png
 越黄花岭取楼烦黄花在宁武关西北
通考魏置岢岚镇又置军为突厥之要冲
北齐苏孤戍隋改岢岚镇其东南仍为楼烦郡
  按戍在州东三十里戍城在东北一十里城东北
  没于水止存三面今名三角村
隋大业四年分雁门郡属县秀容及离石之汾源临泉
 为楼烦郡八年使西突厥处罗可汗弟大奈将万馀
 居楼烦十三年三月刘武周袭楼烦郡进取汾阳宫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3b 页 WYG0548-0462d.png
旧唐志岚州岚谷旧岢岚军也在宜芳县北界长安三
 年分宜芳于岢岚旧军置岚谷县(今有故城/在州西)神龙二
 年废县置军开元十二年复置 唐志东会州武德
 六年更名岚州楼烦郡领县四一曰岚谷长安三年
 析宜芳置有岢岚军永淳二年以岢岚镇为棚长安
 三年为军景龙中张仁亶徙其军于朔方留者号岢
 岚守捉𨽻大同今亦当属岢岚州
北汉岢岚军宋因之 乾德五年二月府州折德扆陷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4a 页 WYG0548-0463a.png
 岢岚军以兵戍之
胡三省通鉴注宋太宗之平太原折御卿自府州会兵
 攻刘继元先克岢岚军(在四/年)次克隆州次克岚州则
 隆州盖晋汉间所置其地在岢岚岚谷之间 顾氏
 方舆纪要宝兴军或曰即岢岚军 宋咸平五年废
 楼烦县并入岚州尹耕曰此韩魏公所谓潘美在河
 东令民内徙也
金贞祐三年九月升防禦四年正月升节镇五月复防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4b 页 WYG0548-0463b.png
 禦
  按金岚谷县有岚谷山岢岚山雪山今岢岚山雪
  山寒光堡皆在岢岚州则岚谷县即岢岚州地非
  岚县也
 岚州辨 唐岚州领县四首宜芳次静乐次合河次
 岚谷宜芳本岚城武德四年更名长安三年析宜芳
 置岚谷今岚县十里中有宜芳当属唐宋岚州地而
 金合河县领合河津乳浪盐院渡三镇当属兴县地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5a 页 WYG0548-0463c.png
 楼烦县当属静乐县楼烦盐地唐武德四年以太和
 县属岚州为今临县地又保德州战国𨽻林胡北魏
 𨽻武川镇唐𨽻岚州宋淳化四年析岚州地置定羌
 军景德元年改保德军元太祖十六年以岚州并入
 管州至元五年复立岚州二十二年并岢岚入州则
 是河曲以南交城以北胥古岚州地也
 岚县
旧唐志岚州隋楼烦郡之岚城县武德四年平刘武周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5b 页 WYG0548-0463d.png
 置东会州领岚城县又以北和州之太和县来属其
 年分岚州置合会丰润二县仍自故郡城移岚州于
 废东会州置岚州旧领岢岚一县县移旧岚州其年
 又以北管州之静乐来属七年置临津县九年省合
 会岢岚太和三县贞观元年改临津为合河三年又
 置太和县八年又省天宝元年复为楼烦郡乾元元
 年复为岚州
旧志隋大业四年置楼烦郡统县三一曰秀容旧置洫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6a 页 WYG0548-0464a.png
 州后齐又置平寇县后周州徙雁门开皇初置新兴
 郡铜川县郡寻废十年废平寇县十八年置忻州大
 业初州废又废铜川为秀容今岚城南三十里有秀
 容故城五都中亦有秀容都疑即此地 唐东会州
 武德六年更名岚州统县四一曰宜芳本岚城武德
 四年更名析置丰润合会二县五年省丰润六年省
 合会今岚县合会村有故城遗址静乐县有丰润村
 疑即此改属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6b 页 WYG0548-0464b.png
通考宜芳有古秀容城去县治三十里即汉汾阳县属
 太原郡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石蹬萦委若羊肠焉
 (与交城/参考)
旧通志宋立岚州节度使于此
  按宋史无岚州节度
金岚州天会六年置镇西节度使领宜芳合河楼烦三
 县兴定二年十月甲子诏河东北路忻代宁化东胜
 诸州并受岚州帅府节制贞祐三年二月改宁边州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7a 页 WYG0548-0464c.png
 𨽻岚州
两镇三关志岚之属有静乐岚谷唐地理志曰静乐有
 天池管涔山山北有楼烦关今考之天池管涔山在
 宁武稍南而岚谷即回春谷也为宁化所地是故北
 管废则宁武入于岚矣又曰北管得名以管涔也
  按岚谷析宜芳置本岚城也恐不系回春谷
关志曰秦并赵筑长城于岚州紫塞尹耕曰赵肃侯筑
 长城岚州塞或肃侯之故而汉所谓武州塞也 又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7b 页 WYG0548-0464d.png
 曰赵肃侯筑长城西至岚州尽赵界 正义刘伯庄
 云赵肃侯筑长城盖从云中以北至代
  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
 兴县
后齐置蔚汾县隋大业四年更名临泉
旧唐志合河隋临泉县武德四年置临津县贞观元年
 改为合河 通考唐合河县以蔚汾二水西合黄河
 因名在兴县西北六十里唐贞观置至宋废址存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8a 页 WYG0548-0465a.png
元兴州注唐临津县𨽻岚州(临津即临泉武/德三年更名)又改合河
 县金升兴州𨽻太原路元因之(旧县志谓金改/州在兴定二年)
 兴县界辨 旧志云兴邑汉汾阳地属太原郡按水
 经注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今之静乐北有
 管涔则静乐乃汉汾阳也静乐之西曰岚县古楼烦
 地兴又在岚之西与楼烦近与汾阳远班书地理志
 楼烦属雁门郡则在秦汉时兴县似当属雁门郡楼
 烦县魏置并州陉岭以北胥弃之时尔朱荣据秀容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8b 页 WYG0548-0465b.png
 楼烦为重镇属新兴郡高齐于岚州置蔚汾县乃兴
 邑建置之始隋改临泉又置临津唐名合河以岚漪
 与黄河合故也宋改蔚汾元丰间因濒河地狭东迁
 五十里置邑于川谷平衍处即今治是也金升兴州
 元因之明改兴县𨽻太原
国朝雍正三年𨽻保德州亦犹明𨽻岢岚州意然不如
 直附太原为便非若河曲之在北境当析以𨽻州也
  按金史承安五年置兴州宁朔军节度使本辽北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9a 页 WYG0548-0465c.png
  安州兴化军兴化县所升领县二贞祐二年侨置
  于密云县此𨽻金北京路非太原路之兴州
平阳府
 临汾县
帝王纪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 通典晋州亦尧舜之
 都所谓平阳也 括地志唐国今晋州所理平阳故
 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 皇甫谧曰舜所都或
 言蒲坂或言平阳或言潘潘今上谷也 涿鹿广宁
卷一百七十六 第 29b 页 WYG0548-0465d.png
 旧有尧舜祠齐永明十年魏诏祠尧平阳舜广宁
 括地志平阳今晋州城是也潘今妫州城是也蒲阪
 今蒲州二里河东县界蒲阪故城是也
汉志平阳注韩武子玄孙贞子居此莽曰香平应邵曰
 尧都也在平河之阳与长修同属河东郡
九域志姑射山唐水之上地正名翼一曰绛而总曰平
 阳成王灭之以封叔虞
路史临汾有犨氏亭乐史云郤犨采非鲁山之犨又曰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0a 页 WYG0548-0466a.png
 桓叔封韩盖初封桓竹书纪年有桓侯非谥也汉梁
 孝子明封桓邑侯是也
临汾有贾乡贾伯邑见博物记 左传芮伯梁伯贾伯
 伐曲沃又献公娶于贾注作姬姓国又晋大夫贾季
 狐偃子狐射姑也盖贾为晋灭遂为狐氏邑
刘元海置单于台于平阳西
晋南渡以河东人南寓者于汉武陵郡孱陵县界上明
 地侨立河东郡统安邑闻喜永安临汾弘农谯松滋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0b 页 WYG0548-0466b.png
 天戚八县并寄居焉
地形志晋州注孝昌中置唐州建义元年改治白马城
 领郡十二 平阳郡注晋分河东置真君四年置东
 雍州太和十八年罢改置领县五(平阳其/一名也) 平阳注
 二汉属河东晋属司州治真君六年并禽昌太和十
 一年复有晋水高梁城龙子城尧庙
  按杜注杀怀公高梁在平阳杨县西南竹书纪年
  谓高梁城一名梁墟 刘渊筑陶唐金城疑即龙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1a 页 WYG0548-0466c.png
 子城 平阳故城在汾水西
后魏置总管府东魏北齐皆为重镇 后魏置唐县改
 曰晋县
隋书临汾注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郡为
 平河改县为临汾寻郡废又有东魏西河敷城五城
 北五城定阳等五郡后周废为西河定阳二郡开皇
 初郡废又有后魏永安县开皇初改为西河大业初
 省又有旧襄城县后齐省有姑射山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1b 页 WYG0548-0466d.png
白马城在县东北后魏及唐为晋州治
唐县东北十八里尧山尧为唐侯国于此又有望都山
 尧母登山以望庆都 唐县北八里唐岩山帝尧游
 此用石叠岩 完县西二十里伊祁山尧母所居
 临城县东南二里尧峰去尧故都唐山三十五里
 尧母陵在庆都县丹朱墓在庆都东门外百步
帝尧帝喾之子姓伊祁氏年十五佐兄摰封唐侯二十
 即帝位始封于唐故号陶唐今唐县定州境以唐水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2a 页 WYG0548-0467a.png
 名也其曰顺德唐山者讹
金志汝州鲁山有尧山宝丰有豢龙城
荀悦曰唐者帝尧有天下号陶发声也韦昭曰陶唐皆
 国名犹汤称殷商也臣瓒曰尧初居于唐后居陶故
 曰陶唐也师古曰三家之说皆非也许慎说文解字
 云陶丘再成也在济阴夏书曰东至陶丘有尧城尧
 尝居之后居于唐故尧号陶唐氏斯得之矣
汉延光三年二月庚寅遣使者祠唐尧于成阳注古城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2b 页 WYG0548-0467b.png
 伯国也故在今濮州雷泽县北述征记云成阳南有
 尧冢
罗泌帝尧冢辨 古今之事绪无穷而地理之差尤为
 难于究竟尧之冢在济阴成阳尧母灵台在南汉章
 帝元和二年使奉太牢祠尧于成阳灵台是其处也
 今皆在濮之雷泽东南而王充乃云葬崇山墨子则
 谓北教八狄道死南已之市而葬蛩山之阴盖仪墓
 尔按欧阳集古录言灵台碑以为史记地志水经诸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3a 页 WYG0548-0467c.png
 书皆无尧母葬处粤稽地志及范志则云成阳有尧
 冢灵台而此碑云尧母葬兹欲人莫知名曰灵台又
 郭缘之述征记成阳城东南九里有尧陵陵东有中
 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盖尧妃也东南六里有庆都
 冢上有祠庙而水经注言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
 南一里有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乡曰崇仁
 邑号修义其葬处明白若此恶得云无邪然述征记
 在成阳东而今之所识乃在成阳西北四十里榖林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3b 页 WYG0548-0467d.png
 则古今疆场相出入有不同者郭氏所记乃小成阳
 小成阳在成阳西北五十里𨽻于河南有山曰成阳
 榖林在其下小成阳以山得名乃尧葬所在有尧之
 故名焉即庸俗所谓囚尧城者抑尝订之盖其逊位
 之后作游于此此宵人所以得迹其近似而诬焉何
 以见之庄周之书极天下之谲者也其让王之说至
 有尧不慈舜不孝等语而未尝有篡窃之一言使差
 有之周肯不言哉韩非战国之从横自贾者也其说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4a 页 WYG0548-0468a.png
 疑曰奸人之事其君其讽一而语同世主说其言而
 不之辨则奸人愈反而说之曰古之明王非长幼弱
 也皆聚族偪上而求其利也因曰舜偪尧禹偪舜而
 自显其名也田成子宋子罕皆是物也嗟乎以韩非
 辈犹破其说于处士横议之时而今之学士乃不能
 驱其惑于圣哲清明之代可谓智乎因三思之是盖
 魏晋之事而竹书又出于魏晋之间则其当时逢君
 之臣为主分谤而附益之不言而喻爰复侦之燕之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4b 页 WYG0548-0468b.png
 慕容盛晋之伧囊奸义者也尝称商之太甲而以伊
 尹事同夷羿即敷之徒虽能初与之较而终以屈听
 更誉其言之当而今竹书果有伊尹放太甲太甲潜
 出杀伊尹之言乃知偪于一时雷同诡随谓白为黑
 者众矣夫治古之事曲引而说之何不可哉知几之
 妄泌请得以佐其说而尽破之毋俾世迷得以引戈
 而议其后伯禹曰毋若丹宋朋淫于家用殄厥世予
 创若是而史记亦曰朱绝厥世摭此附会则知几之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5a 页 WYG0548-0468c.png
 说牢矣乡使知几援此自證则将遂信之乎我无是
 也夫殄世者不继世以有天下也岂绝灭云乎哉方
 尧之遁位也将逊之语先闻于岳荐之前而使嗣之
 诚己见于侧微之日及其出也然后女于畎亩试以
 百为如慈亲之育其子含饴䙔葆繇小以高大岂若
 凶残鬼类愒日玩岁处高据势怙宠冒权而为偪邪
 舜之事官也以之徽典则必使其从以之宾门则必
 使其睦逮其底绩然后致自大麓格于文祖若蒲轮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5b 页 WYG0548-0468d.png
 而赴京缓辔取程自迩而之远非若轻狷少年不召
 自至冲君突跸蹶坑坠堑而后息也虽然犬豚凫雁
 之徒智不足以知圣人自昔然矣而文忠公之跋亦
 何足邪谓俗本多作城阳独此碑为成阳夫成阳与
 城阳正自二所成𨽻济阴乃古之成昔武王封母弟
 于成后迁于成之阳遂曰成阳而城阳乃汉齐悼惠
 之子章所食之国今之兖州是矣不得为一也其云
 廷尉某姓名磨灭据汉廷尉仲定碑云迁廷尉卿托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6a 页 WYG0548-0469a.png
 病乞归修尧灵台黄屋三十馀而灵台碑言济阴太
 守成阳令各遣大掾辅仲君则知为仲定矣至言汉
 受濡期则又以为不知何语此盖指言汉氏承秦之
 水运而已夫君子耻一物之不知而病圣贤之失世
 而公以为久远难明之事不知不害为君子君子博
 学而反约今也画
顾炎武尧冢灵台考 汉书地理志济阴成阳有尧冢
 灵台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二年八月东巡狩使使者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6b 页 WYG0548-0469b.png
 祠唐尧于成阳灵台安帝纪延光三年二月庚寅使
 使者祠唐尧于成阳皇览云尧冢在济阴成阳皇甫
 谧帝王世纪云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
 林水经注城阳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
 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乡曰崇仁邑号修义皆
 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
 鱼笋不敢采捕庙前并列数碑栝柏成林二陵南北
 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7a 页 WYG0548-0469c.png
 馀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
 面长栎联荫扶疏里馀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
 冢西有石庙羊虎破碎略尽于城为西南在灵台之
 东北宋史神宗熙宁元年七月己卯知濮州韩铎言
 尧陵在雷泽县东谷林山陵南有尧母庆都灵台庙
 请敕本州春秋致祭置守陵五户免其租奉洒扫从
 之(成阳在汉为济阴属县北齐废隋复置为雷泽县/唐宋因之金复废今曹州东北六十里故雷泽城)
 (是/也)而集古录有汉尧祠及尧母祠碑是庙与碑宋时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7b 页 WYG0548-0469d.png
 犹在也然开宝之诏帝尧之祠乃在郓州(今在东平/州东北三)
 (十里芦泉/山之阳)意者自石晋开运之初黄河决于曹濮尧
 陵为水所浸乃移之高地乎而后代因之不复考正
 矣(元史泰定帝纪泰定二年四月丁酉濮州邮/城县言城西尧冢上有佛寺请徙之不报)虞舜
 陟方见于书禹会诸侯于涂山见于传惟尧不闻有
 巡狩之事墨子曰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
 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已之市禹东教乎九夷道
 死葬会稽之山此战国时人之说也自此以后吕氏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8a 页 WYG0548-0470a.png
 春秋则曰尧葬于谷林太史公则曰尧作游成阳刘
 向则曰舜葬济阴竹书纪年则曰帝尧八十九年作
 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一百年帝陟于陶说
 文陶再成丘也在济阴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
 唐氏而尧之冢始定于成阳矣但尧都平阳相去甚
 远耄期之年禅位之后岂复有巡游之事哉偃朱之
 说并出竹书而鄄城之迹亦复相近(括地志曰故尧/城在濮州鄄城)
 (县东北十五里竹书云昔尧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8b 页 WYG0548-0470b.png
 (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按此皆战国人所造之说或人/告燕王谓启攻益而夺之天下韩非子言汤使人说)
 (务光自投于/河大抵类此)诗书所不载千世之远其安能信之山
 海经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注吕氏春秋曰尧
 葬谷林今成阳县西东阿县城次乡中赭阳县湘亭
 南皆有尧冢 临汾县志曰尧陵在城东七十里俗
 谓之神林高一百五十尺广二百馀步旁皆山石惟
 此地为平土深丈馀其庙正殿三间庑十间山后有
 洞一道有金泰和二年碑记窃考舜陟方乃死其陵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9a 页 WYG0548-0470c.png
 在九疑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其陵在会稽惟
 尧之巡狩不见经传而此其国都之地则此陵为尧
 陵无疑也 按志所论似为近理但自汉以来皆云
 尧葬济阴成阳未敢以后人之言为信
 襄陵县
汉志襄陵注有班氏乡亭莽曰干昌应劭曰襄陵在西
 北师古曰晋襄公之陵因以名县
通典有赵襄子墓又有晋襄公陵因以为名后魏禽赫
卷一百七十六 第 39b 页 WYG0548-0470d.png
 连昌又分此县置禽昌县
地形志平阳郡襄陵注二汉属河东晋属治襄陵城
 禽昌注二汉属河东晋属即汉晋之北屈也神麚元
 年世祖禽赫连昌仍置禽昌郡真君二年改七年并
 永安属焉有乾城郭城
隋书注齐并襄陵入禽昌大业初改襄陵
宋志熙宁五年废慈州乡宁县分𨽻
金志有浮山汾水潏水故关镇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0a 页 WYG0548-0471a.png
明一统志唐徙治在汾河西而金兴定四年从平阳公
 胡天祥之请亦徙置汾河之西
隋开皇初罢郡置晋州县在封邑大业初废禽昌改襄
 陵唐仆射裴寂言襄阳地广东北分浮山遂徙汾水
 西之宿水店宪宗元和十四年𨽻绛州文宗太和元
 年𨽻河中府后复𨽻晋州宋天圣元年自宿水移于
 晋桥即今治也东南二十里有襄陵县故城为晋大
 夫郤犨食邑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0b 页 WYG0548-0471b.png
 洪洞县
左传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杜注怀公奔高梁高梁在
 平阳杨县西南 地道记梁城去县五十里叔向筑
 今废
国语史伯曰西有霍扬
汉志扬注莽曰有年亭应劭曰扬侯国(县东南今有/扬县故城)
 史扬一曰杨氏寰宇记赵氏之宁晋春秋杨氏二汉
 杨县今晋之洪洞南十八里有故扬城地道记扬侯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1a 页 WYG0548-0471c.png
 国(云晋灭赐肸/郡县志同)
通典故洪洞城在今县北东魏北齐镇也四顾重复控
 㨿要险唐书宰相世系表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
 尚父封为扬侯 晋之公族食采于羊舌凡三县一
 曰铜鞮二曰扬氏三曰平阳羊舌四族叔向食采扬
 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及晋灭羊舌氏而叔向子
 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阳
通考云杨姬姓爵未具国在河东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1b 页 WYG0548-0471d.png
杨之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杨因
 氏焉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杨氏或称侯号曰杨侯
 会晋六卿争权韩赵魏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
 偪杨侯逃于楚巫山(汉书扬/雄传)张衡云晋大夫食采于
 杨杨食我有罪而杨氏灭 直𨽻通志周职方杨纡
 伯侨自晋归周封于扬今宁晋县是
地形志永安郡杨注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罢太和
 二十一年复治杨城有岳阳山东明神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2a 页 WYG0548-0472a.png
擒昌故城在县东南二十里魏太武闻擒赫连昌置北
 齐省
隋义宁元年徙杨县于西北十五里因更名洪洞唐武
 德元年析洪洞临汾置西河县贞观十七年省入临
 汾后复置后梁开平中属定昌军节度使后唐同光
 初属建雄军节度使金志有霍水汾水相传南有洪
 崖北有古洞镇故以名县云
 浮山县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2b 页 WYG0548-0472b.png
旧唐志武德元年分襄陵置浮山县三年改浮山为神
 山县(晋/州)武德二年分襄陵置浮山县四年改为神山
 以县东南羊角山神见为名(神/山)晋州神山志异盖晋
 州据下诏书日而浮山㨿诏书到日也
金兴定四年十一月甲午更浮山县名忠孝
 浮山辨 两汉河东郡晋魏平阳郡皆有襄陵无浮
 山隋襄陵本兼禽昌及葛城唐襄陵初𨽻晋州后𨽻
 绛州太和间𨽻河东郡而神山𨽻晋州平阳郡注云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3a 页 WYG0548-0472c.png
 本浮山武德二年析襄陵置东南有羊角山四年以
 老子祠更名宋襄陵神山同𨽻平阳今襄陵浮山亦
 同𨽻平阳而襄陵注云有浮山汾水潏水元亦同𨽻
 晋宁路盖自唐高祖以后襄陵方徙治汾水以西而
 唐庄宗同光二年浮山乃自郭城徙今治也
  按地形志平阳郡禽昌即汉晋之北屈神麚元年
  置禽昌郡真君二年改七年并永安属焉自襄陵
  入禽昌有故郭城即神山废县也在今南十里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3b 页 WYG0548-0472d.png
 赵城县
汉志彘属河东郡周厉王奔此莽曰黄城后汉志永安
 故彘阳嘉三年更名有霍太山注引博物记有吕乡
 吕甥邑杜预曰县东北有彘城霍太山即左传闵公
 元年晋所灭霍也尔雅曰西南之美者有霍山之多
 珠玉焉后魏属永安郡有霍山祠赵城隋霍邑属临
 汾郡有霍山有彘水义宁元年析霍邑置赵城属平
 阳郡宋元丰三年由镇复为县政和三年以赵氏始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4a 页 WYG0548-0473a.png
 封之地又四面阻险升为庆祚军以军事领之赐晋
 州赵城县造父祠为庆祚庙金志属平阳郡有姑射
 山汾水霍水
通考女娲葬赵城县东南(后魏地形志任城郡亢/父县有女娲冢风伯祠)
路史邮王良邑为邮氏
 太平县
晋献公八年命士蔿城绛以深其宫始都绛景公复迁
 新田又历厉悼平昭顷定出哀幽烈孝静十二公而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4b 页 WYG0548-0473b.png
 三家分擅地属魏今城南二十五里士蔿所筑故墟
 尚存即古晋城也汉置临汾县于此后移太平关又
 名临汾故县
日知录春秋时晋国本都翼在今之翼城及昭侯封文
 侯之弟桓叔于曲沃桓叔之孙灭翼而代为晋侯都
 曲沃在今闻喜县(汉志闻喜/故曲沃)其子献公城绛居之在
 今太平之南绛州之北(今太平县南二十/五里城址犹存)历惠怀文
 襄灵成六公至景公迁于新田在今曲沃县(杜氏曰/新田今)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5a 页 WYG0548-0473c.png
 (平阳绛邑县是/后魏始名曲沃)当汾浍二水之间于是命新田为绛
 而以其故都之绛为故绛此晋国前后四都之故迹
 也
旧志史记晋献九年城聚都之命曰绛贾逵曰聚晋邑
 是本为聚邑献公更名曰绛耳太史公龙门人以晋
 纪晋耳目自审贾景伯为汝南许慎古学之师安有
 疑者或曰左传献公八年城聚九年城绛今绛县志
 有车厢城谓城聚处群公子之所然则司马子长竟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5b 页 WYG0548-0473d.png
 未读左氏传者耶
汉志临汾属河东郡 绛注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有铁
 宫应劭曰绛水出西南
  后汉襄陵注亦引晋地道记云晋武公曲沃徙此
  按汉之临汾即今太平与襄陵皆古绛地武公之
  徙徙绛也即徙太平也此曲沃即今闻喜武公恐
  系献公之讹
后汉临汾有董亭注引左传晋改蒐于董杜预曰县有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6a 页 WYG0548-0474a.png
 董亭博物记曰有贾乡贾伯邑
地形志平阳郡临汾注二汉属河东晋属真君七年并
 泰平太和十一年复泰平注真君七年置有泰平城
 齐城 通志自晋城移临汾县置此 周避太祖宇
 文泰讳改为太平
隋志注后魏置后齐省临汾入焉有关官唐志注有太
 平关贞观七年置宋熙宁五年废慈州以襄宁县分
 𨽻太平稷山属绛州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6b 页 WYG0548-0474b.png
旧志县城始为敬德堡刘武周取晋浍等州筑堡当在
 此时盖将藉以西拒者
秦王东征兵屯柏壁在城西南今城外地势西南最下
 或亦阻险凭高之意
前汉地理志河东郡第十六县为平阳应劭曰尧都也
 在平河之阳后汉郡国志河东郡第三县为平阳尧
 都此晋地理志平阳郡第一县为平阳注云旧尧都
 元魏地形志平阳郡第二县为平阳注云属河东太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7a 页 WYG0548-0474c.png
 平真君六年并禽昌太和十一年复隋地理志临汾
 郡第一县为临汾注云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
 皇初改郡为平河改县为临汾而太平为临汾县置
 于古晋城前汉河东郡第十二县为临汾后魏汉河
 东郡第四县为临汾晋分河东立平阳郡第十县为
 临汾至后魏太平真君时始封临汾置太平县以太
 平关易名则今之临汾乃二汉晋魏之平阳县而二
 汉晋魏之临汾即今之太平县也又隋地理志绛郡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7b 页 WYG0548-0474d.png
 第一县为正平注云旧曰临汾置正平郡开皇初郡
 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置绛郡此盖与太平同
 在古临汾之域而分置者也
  按后魏地形志朔州有太平郡县恒州代郡有太
  平县南营州辽东郡有太平县北齐改魏神武郡
  为太平郡俱非今汾州太平也又魏东雍州邵郡
  有西太平县正平郡即故南太平神麚中改为征
  平领曲沃闻喜二县今亦不属汾州惟晋州平阳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8a 页 WYG0548-0475a.png
  郡之泰平近是
 岳阳县
地形志晋州冀氏郡注建义元年割平阳郡置领县二
  冀氏注割禽昌襄陵置有冀氏城 合阳注有合
 阳城 晋州义宁郡注建义元年置治孤远城领县
 四 团城注治陶谷川 义宁注分禽昌置 安泽
  沁源注郡治(今𨽻/沁州)
旧唐志冀氏汉猗氏县地后于古猗氏城南置冀氏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8b 页 WYG0548-0475b.png
路史猗氏今晋之冀氏
元志岳阳本猗氏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县四
 年以县当东南驿路之要复置并岳阳和川二县入
 焉后复改岳阳
  按岳阳在汉曰谷远又曰猗氏莽曰谷近北魏曰
  冀氏又曰安泽隋大业初改名岳阳又改义宁为
  和川唐仍冀氏岳阳而和川则属沁州元乃仍入
  岳阳此冀氏即屯留县所谓有冀氏之半者也于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9a 页 WYG0548-0475c.png
  蒲州猗氏辨之已详
 曲沃县
通考春秋时晋所都新田之地
杜预注新田今平阳绛邑县是(后魏始/名曲沃)
左传桓公三年晋武公伐翼次于陉庭(土人名/听城)今治东
 北十里庭城村是也
  按今县南有晋城然当以在太平者为正
通典汉绛县地春秋时晋曲沃地台骀神在此
卷一百七十六 第 49b 页 WYG0548-0475d.png
县志路史曲沃成侯之居以封桓叔故地有晋先君之
 庙献公城之居申生曰新城汉为曲沃今𨽻绛潘岳
 云陜之曲沃是也(罗氏于曲沃闻喜/源流未极了了)通典左邑闻喜
 并纪则旧志所谓以相乡之南为闻喜者信矣 曲
 沃城在陜州西三十里晋备秦以曲沃之官守之故
 名曲沃非绛州之曲沃也
地形志正平郡曲沃注太和十一年置
桐乡城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闻喜界罗苹曰曲沃西南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0a 页 WYG0548-0476a.png
 闻喜西南八里桐有桐乡故城隋图经云俗以此城
 为桐宫皆云放太甲处按汤葬在今尸乡乃放处在
 偃非此
李廷宝曲沃辨今沃南十里有安鹄村即古之鹄也(诗/云)
 (从子于鹄注鹄曲沃邑也疏曲沃非独一邑而/已其都在曲沃其旁更有邑故云鹄曲沃邑也)一统
 志曲沃秦改为左邑今桐乡在沃西南四十五里则
 汉之闻喜当在今沃境而后始迁涑水之南为今闻
 喜耳晋成侯自晋阳徙曲沃又五世至穆侯徙绛又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0b 页 WYG0548-0476b.png
 二世至昭侯徙翼昭侯封成师于曲沃又二世至武
 公灭翼又一世至献公徙绛又六世至景公徙新田
 也
  古曲沃以闻喜志为正姑取辨中近是者录之
路史畜滀鄐也邢侯邑曲沃南二里有故鄐城雍子奔
 晋与之鄐者姓书有畜氏鄐氏云因非子畜养妄
世传邺西桐有离宫为裔墓地世纪邺西南有上司马
 太甲之居此误以上甲为太甲尔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1a 页 WYG0548-0476c.png
汉绛县故城在曲沃县南
 翼城县
竹书纪年康王九年唐迁于晋宣王十六年晋迁于绛
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
 封成王灭之而封太叔也春秋云夏孔甲时有尧苗
 裔刘累者以豢龙事孔甲夏后嘉之赐氏御龙以更
 豕韦之后后龙一雌死潜醢之以食夏后既而使求
 之惧而迁于鲁县夏后别封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1b 页 WYG0548-0476d.png
 为侯至周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之而封太叔更
 迁唐人子孙于杜谓之杜伯即范丐所云在周为唐
 杜氏按鲁县汝州鲁山县是今随州枣阳县东南一
 百五十里上唐乡故城即后子孙徙于唐(明志县东/南有唐城)
 (即帝尧/裔封)
左传隐公五年曲沃伐翼杜注在县东八十里 集韵
 翼国名刘昭注绛邑有翼城 通典古翼邑汉绛县
 城(明志县东南十/五里有古翼城)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2a 页 WYG0548-0477a.png
水经注按诗谱言晋穆侯迁都于绛至孙孝侯改绛为
 翼翼为晋之旧都也后献公又北广其城方二里又
 命之为绛故司马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
 都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晋士蔿城绛以深其宫是也
后汉志绛邑有翼城注县西有绛邑城杜预曰故绛也
路史翼孝侯居因曰翼侯盖与绛近今翼城东十五里
 有翼故城绛邑之东八十里云即绛改非
地形志晋州北绛郡孝昌三年置治绛领县二新安注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2b 页 WYG0548-0477b.png
 二汉属恒农晋属河南 北绛注二汉晋曰绛
隋志注后魏置北绛县并郡后齐废新安县并南绛郡
 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翼城有乌岭山东泾山
 有浍山
唐志注义宁元年以翼城绛置翼城郡并置小乡县
 唐会昌四年武宗与李德裕议遣王逢屯翼城号王
 逢寨(即今/县治)
旧唐志武德元年改为浍州二年改为北浍州三年以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3a 页 WYG0548-0477c.png
 废北浍州之翼城置翼城县领翼城绛小乡三县四
 年废三县并入绛州置南绛州又置绛县 天祐二
 年更曰会川
金兴定四年平阳公胡天祚请升晋安之翼城为翼州
 𨽻以垣曲绛县从之元光二年升为翼安军节制使
 有浍高山清野山乌岭山
元初改州为县
通考有古荧庭城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伐晋取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3b 页 WYG0548-0477d.png
 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当在关
 子门岭东南是齐师直繇箕关入垣翼也(紫谷水西/径荧庭城)
 (疑即/此)
皮牢城即今牢塞村史记周显王七年魏败韩赵之师
 于皮牢赵世家魏败我师于浍取我皮牢(后复/归赵)赧王
 五十六年秦王龁败赵拔皮牢
顾炎武唐晋辨 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定公
 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服虔曰大夏在汾浍之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4a 页 WYG0548-0478a.png
 间杜氏则以为太原晋阳县按晋之始见春秋其都
 在翼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尧裔
 子所封成王灭之而封太叔也北距晋阳七百馀里
 即后世迁都亦远不相及(竹书纪年康王九年唐迁/于晋宣王十六年晋迁于)
 (绛/)况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
 于传又史记晋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
 之东方百里翼城正在二水之东而晋阳在汾水之
 西又不相合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于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4b 页 WYG0548-0478b.png
 翼史记屡言禹凿龙门通大夏吕氏春秋言龙门未
 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则所谓大夏者正今晋
 绛吉隰之间书所云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而舜之命
 皋陶曰蛮夷猾夏者也当以服氏之说为信又齐桓
 公伐晋之师仅及高梁(在今临/汾县)而封禅书述桓公之
 言以为西伐大夏大夏之在平阳明矣 晋自武公
 灭翼(今翼/城县)而王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其时疆土
 未广至献公始大考之于传灭杨(今洪/洞县)灭霍(今霍/州)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5a 页 WYG0548-0478c.png
 耿(在今河/津县)灭魏(在今/蒲州)灭虞(在今平/陆县)重耳居蒲(在今/隰州)
 吾居屈(在今/吉州)太子居曲沃(在今闻/喜县)而公都绛(在今太/平县)
 不过今平阳一府之境(国语宰孔谓晋侯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渊是也)
 而灭虢(在今/陜州)灭焦(今陜/州)则跨夫大河之南(史记晋世/家言献公)
 (时晋疆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索/隐曰河内河曲也内音汭盖即今平陆芮城之地)
 惠公败韩之后秦征河东则内及解梁(在今临/晋县)狄取
 狐厨(在今乡/宁县)涉汾而晋境稍蹙文公始启南阳得今
 之怀庆襄公败秦于殽自此惠公赂秦之地复为晋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5b 页 WYG0548-0478d.png
 有而以河西为境若霍太山以北大都皆狄地不属
 于晋文公作三行以禦狄襄公败狄于箕而狄患始
 稀悼公用魏绛和戎之谋以货易土(在文公后/六十年)平公
 用荀吴败狄于太原于是晋之北境至于洞涡雒阴
 之间而邬祁(并今/祁县)平陵梗阳(今清/源县)涂水(在今榆/次县)马首
 盂(今盂/县)为祁氏之邑晋阳(今太/原县)为赵氏之邑矣若成
 公灭赤狄潞氏而得今之潞安顷公灭肥而得今之
 正定皆一一可考吾于杜氏之解绵上箕而不能无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6a 页 WYG0548-0479a.png
 疑并唐叔之封晋阳亦未敢以为然也 晋自都绛
 之后遂以曲沃为下国(僖公十年狐/突适下国)然其宗庙在焉
 考悼公之立(成公十/八年)大夫逆于清源(杜氏曰河东闻/喜北有清源)
 是次郊外庚午盟而入辛巳朝于武宫是入曲沃而
 朝于庙二月乙酉朔即位于朝是至绛都而平公之
 立(襄公十/六年)亦云改服修宫烝于曲沃但不知其后何
 以遂为栾氏之邑而栾盈之入绛范宣子执魏献子
 之手赂之以曲沃(襄公二/十三年)夫以宗邑而与之其臣听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6b 页 WYG0548-0479b.png
 其所自为端氏之封屯留之徙其所由来者渐矣
王世家唐晋辨 翼古夏墟也高辛氏以封尧曰唐尧
 立为畿辅地及舜受禅使丹朱续尧后复封唐夏商
 仍焉周成王时唐有乱周公灭之成王以封太叔虞
 是为唐侯虞卒子燮立更曰晋夫唐晋者国之名而
 其地则合翼曲绛为一而都于翼者也翼之为唐叔
 遗封所从来矣乃昔之志太原者曰叔虞封太原后
 以晋水更名晋悬瓮山盖有晋王冢云而翼之先又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7a 页 WYG0548-0479c.png
 代少闻人无从置辨也亦曰叔虞始封翼至子燮乃
 迁晋水旁焉于是以讹传讹郡志因之通志因之而
 都城记括地志及通鉴字汇一统广舆诸书剿袭故
 说百口同声皆以太原为唐呜呼其亦弗思甚矣夫
 天下惟理之可通者为不易书之近古者为足据舍
 此而言皆诬也尝取而论之太原古大卤地也其为
 叔虞所封经史迄无所见揣其意不过据毛诗谱唐
 在太原太岳之野耳然其下即曰在今太原府曲沃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7b 页 WYG0548-0479d.png
 及绛皆在今绛州信斯言也将谓曲沃绛州皆太原
 耶又不过泥春秋胡传谱谓之太原亦曰晋阳耳且
 微论下文明言翼也就所谓河汾东北者言之将毋
 太原县亦在河汾东北乎窃谓古者地分而名别降
 及后世每以省会统郡邑两书在赵宋时想太原晋
 阳已为省会矣彼又未身至其地特据今释古举大
 该小言翼而以太原晋阳冠之耳犹今以山西统平
 阳以平阳统翼城也宁得谓山西即平阳而平阳即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8a 页 WYG0548-0480a.png
 翼城哉抑或者谓括地志云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北
 二里此不足徵乎然考括地志曰定州唐县为唐侯
 丹朱所封又曰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
 尧裔子所封合之前说不且一口三舌乎不知唐县
 之说周公灭唐后迁之彼自为杜唐氏而非其始也
 他如史迁舜本纪以为丹朱封于蓟而晋世家又曰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通鉴注以唐为在唐县而其
 后又数大书翼晋景公迁新田本绛州也而乃以为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8b 页 WYG0548-0480b.png
 翼城故绛本翼城也而乃为绛县种种舛谬更仆难
 数所谓自相牴牾者也岂顾辨哉今执太原人而问
 之曰子谓太原为唐矣然周夷王三年虢公尝伐太
 原之戎宣王元年尹吉甫亦伐猃狁于太原是夷宣
 时太原尚荒服也宁有叔虞已封而尚为荒服者耶
 矧其后灵王封太子晋于太原名王子晋亦曰晋王
 若太原已有君子晋其何处焉世固有一国二君者
 乎即曰太原不一地虢尹所伐子晋所封或他地耳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9a 页 WYG0548-0480c.png
 然稽晋阳郡邑古皆无太原名独太原县有之可曰
 彼则是而此则非欤且晋昭侯尝封成师于曲沃矣
 夫太原至曲沃七百馀里不审分封时此七百里皆
 为晋有耶否耶以为皆晋有然王制无七百里之侯
 封而是时晋未大也则不有可知矣不则曲沃必有
 所主晋虽强能以他人之疆索封其叔父哉况曲沃
 伐晋不一其举逼近岂无虞虢耿魏可伐而假道杨
 霍正复不易顾乃越国鄙远以取此区区无用之太
卷一百七十六 第 59b 页 WYG0548-0480d.png
 原也有是情乎凡此皆理之必无者也论者犹曰南
 有晋水一见于毛诗谱一见于都城记今太原有晋
 祠水矣可若何余曰是大不然左史无其说也抑予
 闻之子晋封太原殁而人祠之故曰晋祠其地有水
 因名晋水祠与水皆以子晋得名者也苏祐之说真
 瞽目之谈丹黄耳至悬瓮之墓不名唐侯而名晋王
 则亦子晋之陵耳缑山笙鹤此异端矫诬之言乌可
 信也今以晋坟冒虞名两人有知不且哑然失笑哉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0a 页 WYG0548-0481a.png
 若翼之为地左行山而望恒岳非所谓太行恒山之
 西乎𨽻晋阳而负霍镇非所谓太原太岳之野乎西
 迩汾水仅百里耳非所谓汾河之东百里乎先名翼
 而后名绛曲沃为其属邑非所谓曲沃及绛乎邑西
 有故唐城距邑二十里非所谓县西二十里为尧裔
 子所封者乎且城之西北曰唐城是丹朱叔虞之旧
 号也东南曰剪桐是成王所由封也东北曰同颖是
 嘉禾所由献也为问太原亦曾有此否耶况左国诸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0b 页 WYG0548-0481b.png
 书去古未远又可据也按左传鲁隐公五年曲
 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
 奔随六月曲沃叛王秋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六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惠之
 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
 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
 翼桓公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韩万御戎
 梁弘为右逐翼侯于汾隰杜注云翼晋旧都唐叔始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1a 页 WYG0548-0481c.png
 封也按国语武公伐翼杀哀侯又骊姬曰惟无亲故
 能兼翼按史记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又曲沃邑大
 于翼翼晋君都邑也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杀其君
 晋孝侯于翼按春秋胡传唐在河汾之东北地方百
 里而都于翼平阳绛邑县东翼城是也又曲沃伐翼
 翼侯奔随立鄂侯之子光于翼晋迎翼侯于随伐翼
 获哀侯曲沃灭翼翼侯缗之二十七年曲沃武公伐
 晋灭之而前所引括地志亦曰在翼城索隐亦云翼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1b 页 WYG0548-0481d.png
 本晋都自孝侯以下一号翼侯平阳绛邑县东翼城
 是也此历历可考于古者也不识太原亦曾有翼名
 乎吾知他即可假翼必不可假翼不可假而唐晋庸
 可假耶甚矣其诬也至括地志又曰平阳河水一名
 晋水而郡之西南亦有晋水予以谓翼之滦水即晋
 水也何言之滦水所经今有晋峡二村焉晋古音箭
 今土人读为箭峡而讹写涧下耳其曰滦者疑当时
 以死难赐栾共子因人名地去晋为滦犹唐之晋翼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2a 页 WYG0548-0482a.png
 之绛后人误以为栾也而不知者犹曰栾氏食邑于
 曲沃夫栾宾为傅食邑曲沃则有之若共子死哀侯
 之难显与武公为敌庸有食人食而背恩反噬者此
 与土人栾巴之说皆妄也今纵谓滦非晋水要亦平
 阳之晋水耳岂太原所可托哉若翼之孝义村确有
 叔虞冢在鼎足而列林木甚古彼太原乌得而冒诸
 以太原若彼以翼若此孰是孰非甚瞭然矣乃今犹
 曰太原为叔虞所封翼为春秋绛邑后改为翼噫何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2b 页 WYG0548-0482b.png
 其陋也君子谓此辈坐不读书耳余窃怪世之学者
 渺见寡闻辄敢自逞其臆说而一二稍知学者又往
 往论理不求其通考事不详其实读书不观其备而
 因陋就简以为害于天下后世若此类不可胜数皆
 见笑于有道者也余生于翼知翼事稔悉故㨿实辨
 之以俟考古者采择焉后有通儒当不以予言为诬
 已
 汾西县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3a 页 WYG0548-0482c.png
旧唐志汾西后汉汾西郡隋废为县属吕州隋末陷贼
 武德初权于今城南五十里申村堡置贞观六年移
 今所
金志有汾西山汾水
 前汉彘县后汉永安晋志注故霍伯国隋志注后魏
 曰临汾并置汾西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为汾
 西又有后周新城县开皇十年省入唐为中县初属
 吕州州废又属晋州开元后迁县治于厚义村仍为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3b 页 WYG0548-0482d.png
 汾西县宋移旧治按彘城吕州城皆在今霍州十里
 内而旧志于赵城汾西多引永安故彘盖彘地广北
 魏后赵城与汾西均得之非全𨽻霍州也
 灵石县
地形志晋州五城郡天平中置领县三 北枣 南枣
 胥天平二年置 永安元象元年置
晋魏以前属西河郡国北魏延兴四年置平昌县属定
 阳郡有阴阳二城北齐置南朔州后周置介休郡灵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4a 页 WYG0548-0483a.png
 石咸𨽻焉隋开皇十年开道获石有文曰大道永吉
 因以为瑞遂于其地建设县治割介休西南地以益
 之有介休山有靖岩山唐志有贾胡堡宋金刚拒唐
 兵高祖所次西南有阴地关长宁关宋志有阳凉南
 关阳凉北关金志贞祐二年割𨽻霍州四年五月复
 属汾州有静岩山汾水元志国初割灵石县𨽻平阳
 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至元二年省小灵石入介
 休盖自开皇以后所属路府州多改易而县名不易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4b 页 WYG0548-0483b.png
 也
 霍州
竹书纪年晋献公十九年会虞师伐虢灭夏阳虢公丑
 奔卫乃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志云北虢也非彭城
 (郑樵云彭城东五十/九里吕梁汉吕县)
刘昭注永安故彘阳嘉三年更名有霍大山史记周穆
 王封造父赵城徐广曰在永安杜预曰县东北有彘
 城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5a 页 WYG0548-0483c.png
世本魏武子居魏悼子徙霍宋忠曰霍地名即今河东
 彘县也
正义晋州霍邑汉彘县也后汉改曰永安隋改曰霍邑
 本春秋时霍伯国也
汉志注霍太山在东冀州山周厉王所奔莽曰黄城应
 劭曰顺帝改永安
地形志晋州永安郡注建义元年置治永安城领县二
  永安注前汉曰彘顺帝改治仇池壁有霍山祠赵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5b 页 WYG0548-0483d.png
 城 扬城
隋霍邑注开皇初永安郡废十四年置汾州十六年改
 为吕州县曰霍邑大业初州废有霍山彘水
唐晋州霍邑注义宁元年以霍邑赵城汾西灵石置霍
 山郡武德元年曰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以灵石𨽻
 汾州霍邑赵城汾西来属有西北镇霍山洞
嘉祐九年永安县建会圣宫奉安三圣
金志注贞祐三年升霍州以赵城汾西灵石𨽻焉兴定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6a 页 WYG0548-0484a.png
 元年七月升为节镇军曰镇定有霍山汾水彘水
元霍州领霍邑赵城灵石三县
路史霍伯爵也始亦侯穆天子传霍侯薨今晋之霍
 邑有霍泰山霍水郭璞云平阳永安西南汾水之西
 有霍城非六安之霍 吕河东永安博物记古今地
 名记有吕乡吕甥之邑郡县志云霍邑西南十里有
 吕城纪闻云古吕州即彘也(唐为吕州/彘即永安)其城甚固
 永安辨 汉河东郡彘县阳嘉三年更名永安今霍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6b 页 WYG0548-0484b.png
 州赵城汾西境皆是也晋因之后魏置郡县多名永
 安非尽沿汉晋以来故地惟𨽻晋州之永安郡治永
 安县城注谓治仇池壁有霍山祠赵城即故彘地也
 此外如元象元年置永安属五城郡即今灵石孝昌
 中置永安治白坑城属西河郡太和十一年分隰城
 置永安属西河郡即今孝义太和二十一年𨽻平阳
 郡之阳县改𨽻永安郡即今洪洞东永安属泰宁郡
 即今阳城沁水等地他如𨽻蔚州之永安即今广灵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7a 页 WYG0548-0484c.png
 𨽻廓州之永安郡即今崞繁峙二县𨽻肆州之永安
 郡兼统今忻州定襄静乐五台蒲县等地至于元象
 中置之永安正光未置之永安胥属营丘郡以及湘
 州之永安郡南郢州之二永安郡皆非晋省所𨽻也
 隋志西河郡永安注云有雀鼠谷谷在介休县西南
 水经注所谓古之津隘今之地崄也
 
 
卷一百七十六 第 67b 页 WYG0548-0484d.png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