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八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五十八
  古蹟(二)
潞安府
 長治縣
上黨故縣壺關縣在郡東南壺口山下後魏志秦
 置上黨郡壺關城後漢董卓作亂復置壺關城隋廢壺關上黨縣明省入潞州城廢今務本四里内猶稱故縣
公元583年
黎侯亭黎歴周國於此城南三十里黎侯嶺即亭址子城西北隅隋開皇三年築周三里十一歩今府治
 在内遺址
公元907年
夾寨城西十三里唐天祐四年梁遣李思安潞州
 夾城圍之晉王存朂節度使李嗣昭合兵夾城破之今稱北寨南寨五代史莊宗軍於夾寨城得符道昭侯氏寵焉諸宫謂之夾寨夫人孫冲夾寨有詩
飛龍宮在子城一名啟聖宮唐元宗别駕潞州故第
公元723年
 開元十一年將幸太原潞州故第置啟聖宮後改名飛龍明皇故宮有詩張說上黨舊宮述聖
聖瑞閣在飛龍宮西元宗潞州州中獻瑞前後
 有九後踐位潞人獻瑞應圖遂建閣賜名聖瑞閣成白鶴來翔張九齡撰聖應圖
風亭郡治唐玄宗建西有輦道看花梳洗樓
 今名遊嶺宋徽宗節度重葺元廉訪使王思誠曹侍郎熊戴俱有詩
公元714年
興唐潘炎童謠賦序云景龍二年九月後常有童謠
 云羊頭山作朝堂郡南六十里有羊頭山今興唐宮即當之矣
公元709年
寝堂潘炎寢堂紫氣賦序景龍三年十月帝還京後州
 内所居寢堂上有紫氣七日不散
橋南二里玉海唐景龍三年童謠聖人節度金橋
 十月二十五日玄宗由此朝京潘炎金橋賦并序
藏書樓在郡學後金大定中知州善建貯書萬一千
 五百二十卷楊仁風記石存
山亭東南五里元皇慶初李文忠孟平章歸葬
 忠獻公先塋側作亭名還山
稼軒五龍山元郡守菊軒建郡李庭璚撰記古塔西南隅故寶雨寺中隋潞州刺史辛彦之建寺廢
 塔存
龍山五龍山相傳後燕慕容垂時至今榮茂西園明瀋藩園又有菊花園普通寺西
定園保定王建今爲慈仁菴
内丘内邱王建
山園唐山王建
稷山稷山王建
安慶園在安慶府西又有大隱
葵園泌水王建演武園西進修
平遥平遙王建演武
唐義陽郡王李公德政碑潞州父老李抱真德政
 立石紀功門下侍郎平章事董晉撰文
追封扶風郡馬繼翰世徳碑東五里御史張起
 岩撰文
元提舉王天祐墓碑城南南宋太常李紹撰文
元知州王守墓銘東北園里御史呂思誠撰文
 長子縣
丹朱城即舊城唐十道圖堯長子丹朱築在縣西周
 十里金時改築今城舊城遂廢址
武安城屯城胥白起駐兵所北曰武安南曰屯城距
 長平百餘里
子城北魏前漢上黨郡治長子城
公元531年
樂陽城西南三十里魏普泰中長子寄氏樂陽縣
 北齊廢今名樂陽
應城東南四十里址少存今名應城村
傾城東南二十一里周六里
城南十九里周一里(魏志長子應城傾城幸城)
岳陽城西南三十里後魏岳陽縣北齊廢今爲村
公元722年
青城南三十里相傳唐玄宗開元十年舊邸有五色
 見從東南靑城宛轉上升刺史作頌曰宛彼龍德昭昭上升天資利物以固時乘
古長城舊志潞澤之交起丹朱嶺至馬鞍壑有古長城
 蹟存土人謂梁晉搆兵時築
公元500年
寄氏故縣北魏二漢猗氏上黨郡景明元年
公元589年
 隋開皇九年復置寄氏縣十八年改爲長子
神農北魏羊頭山下神農泉北有穀關即神農
 嘉穀玉海上黨長子縣有神井在炎帝西五十歩石泉二淸一白一味甘名神農
丹朱嶺南二十五里明謝榛周斯盛山樓萬年
 不改丹朱聖帝垂名白雲
熨斗臺在縣北世傳丹朱形似熨斗有神農廟
粹經閣一名粹經樓在安懷元至正間隱士王綱崔府君伏虎處在鵰黄嶺搜神記鵰黄嶺有虎患府君
 移牒捕之虎自來伏罪
先師像舊傳昔有執政於橋下掘得一石上夫子
公元1341年
 唐吳道子筆也元至正辛巳摹刻廣州學舍明嘉靖中縣令徐固得搨本重刻今在先師廟碑陰
右軍在慈林寺唐人右軍摹刻僧以搨本爲累
 搥碎投井中後斷石數片輦置學宮
崔令攝虎碑宋管䝉初堂云在縣東北數里
鄭惠王石記在慈林寺唐太武帝第十三子也僧洪滿
 書
公元744年
白鶴觀碑城西北隅唐天寶三年虞世南邑人趙及
 有詩字半磨
公元1081年
宋慈寺碑元豐四年龍圖閣學士太康王益柔
 屯留縣
余吾城一統志西北十八里春秋徐吾邑周九里
公元30年
 存漢爲余吾縣上黨晉廢今隸屯留余吾鎭通典漢有徐吾故城在今城西北水經注東漢建武六年景丹子尚余吾侯明于忠肅公過余驛有詩
公元前599年
屯留故城東南十里七里屯留舊治魯宣公十年
公元前588年
 晉人滅赤狄甲氏留吁杜預留吁屯留甲氏潞之遺種留吁殘邑襄公十七年晉人執孫蒯於純留北魏志有屯留城唐武德五年移治霍壁村括地屯留故城在潞州長子縣東北三十里本屯留縣城
公元528年
建義故縣北魏建義元年屯留縣
公元1097年
適亭西北隅宋紹聖丁丑八月蒲津張畢有記寶峰碑影光可以新會梁廸古寺荒餘有剩碑
 襄垣縣
臨漳城九域威勝軍臨漳城周處風土記堯築
韓城北一甘水之陽趙襄子築故名襄垣後周置韓
 州於此唐貞觀中徙今治遂廢
湼城西北九十里上黨郡湼氏縣顏師古湼水
 出焉
寗城北二十七里舊趙簡子
安民城一作安仁縣十里石勒上黨安仁城即此
公元396年
 北魏慕容儁上黨郡安民城後遷壺關魏皇始元年安民眞君中復壺關
石勒西北九十里城底里上黨積草城也舊
 志縣北五十里
烏蘇北魏銅鞮縣烏蘇城
公元528年
襄垣北魏建義元年襄垣郡襄垣城齊郡
 廢
臨川北魏襄垣臨川城
公元621年
韓州唐志後周隋大業初唐武德四年復置貞
公元前588年
 觀十七年上黨亭地理襄垣縣莽曰上黨亭
公元385年
五原故縣魏志建義元年銅鞮縣
銅鞮故縣西六十里國語銅鞮大夫羊舌赤之邑漢
 置縣今爲虒亭驛南里北里魏志上黨銅鞮城又漢地理志縣有上虒亭下虒聚上虒亭爲北里下虒聚爲南里
公元622年
□水堡舊唐志武德五年銅鞮縣徙治□水堡
銅鞮左傳成公九年鄭伯如晉晉人執諸銅鞮上黨
公元前542年
 記晉别宮墟關猶有北城去晉宮二十里羊舌所邑潞志載虒亭古銅鞮治本晉虒祁宮漢更爲虒亭按漢地理上黨屬縣銅鞮上虒亭下虒聚師古注虒音斯不聞以虒亭爲虒祁也又杜預注虒祁地名在絳西四十里臨汾水則虒祁當以太平爲正按襄公三十一年子產銅鞮之宮數里杜注晉離宮名則銅鞮在先虒祁在後未可爲一也
市橋一名豫讓在舊城下碑存史記豫讓欲爲智伯
 報仇襄子當出伏於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曰此必豫讓使人問之果豫讓城南十里
廽轅蹟魏孝文幸洛廻轅處秋冬之交楓林滿山名小
 虎丘
沙石北魏銅鞮縣沙石
琉璃井西六十里虒亭鎮舊傳琉璃八角井崔生
 虎皮
凉樓元戍此其將建樓避暑址存
特恩明劉文安建有記
四榮明劉文安立有記
鹿哭泉東南五里李信村昔唐人生左臂一目怪而
 棄之鹿乳焉後遇人收之鹿尋不見墮淚成泉其子即三目僧也
黄魯直二歌石刻今存
義令石縣郝村之北道隘有義令立石大書輕避重少
 避老賤避貴來避去四言今存
 潞城縣
微子城東二十里舊微子封地地形壺關
 微子
潞城東北四十里漢縣後魏更名刈陵沁水
刈陵故縣北魏二漢晉曰潞屬上黨真君十一年改
 屬襄垣郡
軍城魏志刈陵縣有武軍城
石梁北四十里左傳晉荀林父赤狄曲梁時伐
 爲梁今名里閈石梁上黨記曲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梁
封靈顯王邑人楊義方撰文
公元1094年
重修顯王邑人張山撰文紹聖元年歲在甲
 戌四月十二日立石
公元1202年
重修靈澤廟碑進士王陞撰文泰和二年
 次壬戌重九前三日
 黎城縣
黎侯故城東北二十里路史作□□商書西伯戡黎葢
公元598年
 以黎恃吾兒谷之險而敢拒方伯也隋志後魏潞縣被誅遺人開皇十八年改名黎城唐天祐中更名黎亭宋天聖三年遷於白馬鎮即今黎城
公元1025年
黎城故縣西北十里宋天聖三年
曬布崖西北七十里世傳高辛氏三宮女爲仙織龍鬚
 之布於此曬焉近有粉粧臺又有彭莊世傳彭祖三仙至此
公元393年
臺壁東十五里建興八年慕容永糧臺壁燕主慕容
 埀大破之北魏刈陵縣臺壁李濓壺口關詩慕容臺畔萋萋
伏虎郊西二十里嵐山之麓舊有雙虎爲害伏虎禪師
 至虎馴伏旁有石禪師嘗憩此
白岩寺牡丹明瀋藩愛此花移植府中數載僧夢有紫
 袍黄葢者至牡丹所倐不見晨起視之新芽出土方寸藩府花已槁矣至今邑人遊賞
宋宇文光墓碑陶撰文
闗和左轄二公勲德碑元將關保和哩齊也在縣南門
公元1351年
 外至正辛卯盗犯襄垣分軍三隊掩掠之盜遁自黎城下吾兒峪潞人立
 壺關縣
䕶城東二十六里今陽䕶村慕容永據長子時
益陽城東南六十里今城頭村慕容永築以拒慕容埀
 址湮
黎亭後漢壺關黎亭
臯落故墟上黨東山壺關城東南晉申生所伐
 今名無睪又樂平縣東南三十里有臯落相傳臯落氏之墟
穎陽縣治後魏嘗置縣址存
羊腸坂漢志北魏志胥云在壺關縣
五馬門北魏志壺關五馬
公元621年
唐望堡唐武德四年上黨縣壺關縣於此貞觀
公元624年
 七年移治流川
參園即南極園在紫團山石間生參似人形一名人衘
 一名神草大者徑尺小者六寸周繇以人葠遺段成式詩人形上品傳方志得真英自紫團舊傳有服飛仙本草亦名紫團參爲上今園已墾而田矣
令狐徴君隱居上黨令狐徵君城東山中去郡六
 十里壺關三老令狐茂上書戾太子者也茂即葬其山
公元1071年
軒縣㕔事宋縣陳留范鉞熙寧四年七月
 一日撰記
雲亭紫團山三十六景之一宋王輔道有詩
王輔道紫團石碣自䟦云紫團勝賞聞之舊矣壺關
公元1116年
 大夫俾圖作記欲得予詩予時在管城錦繡潭上自食至晡三十六景賦之㸃竄一二字耳因以草巻寄之時政和六年秋九月既望乙巳輔道郡志輔道書字神奇原刻十二石亦以搨本累僧碎之埋於山麓後人蹤跡掘之止得八石嵌於慈雲寺壁間後止存四石國朝順治十八年縣令朱輔移置學宮
磨崖碑三十六景之一懸崖上鐫古籀宋王輔道
 詩
公元1111年
宋真澤廟二真人封號碑政和元年六月初一日縣令
 通仕郎濟源李元儒右班殿直縣尉武棟立石平順縣
魯班梯即虹梯關縣東北六十里張井水都山中
 石徑河南林縣如雲梯土人傳魯班所鑿魏志壺關魯般一名天門
赤壤北魏志其地寒早霜
侯壁里粤治村西有溝名錯鏨俗傳鯀欲濬漳河南流
 鑿山不就禹改渠東流今鑿痕尚存
石勒寨北八十里石城里四里六十歩相傳石勒
 城貯米址存
呂仙筆在靈顯觀世呂純陽遊此書
汾州府
 汾陽縣
祝融在城西相傳祝融
兹氏城南十五里一名子城秦置漢高帝更封沂陽
公元234年
 侯嬰爲侯國史記夏侯嬰食邑兹氏是也魏志太和八年西河郡兹氏城鞏村有遺址
城東十五里水經注文湖之西側臨湖有瀦城
八門城北十五里俗羅城相傳劉淵遣喬嵩攻西河
 築此城有八門
西河故郡隋志後魏汾州後齊南朔州後周改介
 州隋爲西河郡
隰城故縣隋志舊置西河郡治此開皇初郡廢大業初
 復唐志肅宗上元間更名隰城
公元221年
西河故縣水經注魏黄初二年西河王司馬子盛碑
公元1111年
 畧曰西河舊處山林漢末擾攘百姓失所魏興開疆分割太原四縣以爲邦邑其郡帶山側塞矣似即故兹氏地水經注文水南經兹氏故城東爲文湖世謂之西河在縣直東十里舊唐志美稷縣隋爲隰城上元元年九月改爲西河
永利西監宋置禁火臺南一里介子推
子石西北四十里謁泉山上有石室相傳子夏
 此舊志云石室去地五十丈層岩列綺壁惟西崖歴級
愛子村北三十五里地輿總要子夏哭子䘮明處
郭林宗宅東天寧寺遺址有道先生設教於汾
 天寧寺即其地
文潞公宅治南百歩相傳淨心寺即其遺址明嘉靖
公元1080年
 年憲使王崇慶改建察院宋元豐三年太師文彦博詩敕并序石刻今在學宮
華亭縣二門泮池西貯黄華老人行書石金
 翰林修撰王庭筠讀書黄華山寺因號焉父遵古爲汾州觀察判官省親至此書詩二史書法米元章端雅過之
城隍廟東樹已枯金皇統中異人藥復茂號
 仙建觀其地有勝黙子歩下吟
索靖唐賈躭汾州古寺中掘得西河王司馬
 子盛碑太康中尚書郎索靖八分書可辨者大半重立於佛殿
公元793年
臺駘神廟貞元九年令狐楚撰文
文湖神廟令狐楚撰文宋崇寧間汾水泛漲碑没宋樞密使䕶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河中尹同中書
公元1059年
 下平章事中書令天水狄武襄公神道碑銘北十里郝洪里劉村墓前翰林學士王珪奉詔撰文嘉祐四年二月甲申
公元1119年
敕封潤濟廟碑宣和元年汾陽軍事周煒撰文昌寧公廟碑銘大定十三年王遵古撰文
元呂簡肅公神道碑西南三里洪哲里墓前翰林
 士虞集撰文
元元貞觀碑翰林修撰張益撰文
 平遙縣
京陵城七里檀弓趙武曰從先大夫九京鄭康成
 注晉卿大夫墓地京字誤當爲九原城塚記尹吉甫北伐時所築漢爲縣屬太原郡莽曰致城師古曰即九京於縣南置京陵水經注京陵縣趙文子叔向遊處其京尚存漢興增陵於下故曰京陵一載忻州
公元前197年
中都城西北十二里顧炎武日知錄漢高祖十年十一
公元前430年
 月破陳豨立子恒爲代王都晉陽孝文云都中都陳豨傳同而文帝過太原復晉陽中都二歲立子武爲代王中都則今之平遙縣如淳以爲先都晉陽後遷中都正義括地中都故城平遥縣西南十二里水經注春秋昭公二年侯執陳無宇中都漢文帝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幸中宫殿見光中都死罪以下
城西三十五里相傳後漢來歙
城西四十里漢建安中築以居羌人十六國春秋
 氏之先有羌城之號趙滅城廢
屈頓城西北二十五里城塚記晉武帝於堤側屈曲
 頓後汾水溢址湮
思歸城東二十里相傳劉淵築壘以攻劉琨思歸
 夜遁
蔚州城西北二十五里後魏北蔚州民居此置蔚州
 後周
平遥城後魏平遥縣平遥城
亭岡城南二十八里
吉甫将臺在上東城相傳尹吉甫北伐閲兵於此蹟存
 上有高眞
公元1172年
喜雨縣治金大定十二年縣令藺嗣吉祈雨超山
 有應構此
晚香堂元杜文定思敬築有詩
碧鮮堂在慈相地多金趙大端寒陰鏁碎暗僧
 軒玉立森森翠滿前
金井樓在縣中下有井水色如金
鳯凰臺西北隅舊有鳯棲上一云在西門城西
 北隅又有鳯凰亭
華林園縣治
太平興國古栢共十六株殿前閣下閣後共六胥
 怪偉閣下三株竒相唐時
虛真畫像清虚觀
公元742年
張智墓銘天寶元年壬午刻存百餘字類河南
 楷法慈恩金塔聖教畧同
唐上柱國梁思墓誌銘石方二尺墓墜石出唐貞元
公元793年
 年癸酉歳不書作者姓字舊志縣有唐開元貞元二碑貞元梁氏逺祖吉祥寺梁氏路廉訪家故佛堂開元碑砌西河書院
敕賜應潤廟碑宣教即知平遥縣勾管學事余彦和
公元1119年
 撰記太學内舍生龍澤書宣和元年十二月初十日
宋麓臺山聖俱寺殘碑縣東冀郭村碑高丈餘濶四尺
公元1046年
 餘字方二寸其欵勒可識者一曰朝奉郎秘書省著作佐郎并州太谷一曰朝奉郎太常博士通判石州軍州兼管後存慶厯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十字
公元1063年
百福寺嘉祐八年敕賜
公元1092年
宋清虛觀碑元祐七年均州軍事判官謝悰太廟
 齋郎處厚
公元1119年
超山應潤廟牒碑宣和元年敕賜
超山應潤神祝文宣和元年奉訓大夫汾州事周
公元1120年
 煒撰祭文邑令余彦和致祭二年三月立石
金趙秉文草書隂符經清虚觀石多
公元1239年
元遺山題名石在超山題云己亥秋八月十有四日
 太原道山陽留宿於此東山元好問裕之温仁有後
純夫題名清虚觀内郝官禮學士
董紹祖樂府石碣集福寺壁辭曰桃源故人泰和
公元1148年
 戊辰四月中旬後二日寓汾庠進士馮天傑謹䟦昭信校尉汾州府平遥縣劉鎮立石
大端僧塔記在慈相
公元1142年
枯骨碑銘清虛觀金皇統壬戌貢進士李致堯
 譔并書
太平崇聖宮敕㫖碑在清虚觀改為太平崇聖宫敕
 清和大宗師興修
元征行都元帥路萬户梁瑛神道碑梁官村嘉議
公元1314年
 大夫御史行御史臺事魏初譔集賢侍讀學士奉議大夫李倜書丹中奉大夫中書省㕘知政事杜思篆額延祐元年重九月日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男天翔立石
元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梁公神道碑
公元1315年
 在梁官村奉政大夫監察御史亳郡李元道譔集賢學士資徳大夫吳興趙孟頫書丹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修國史清河元明善篆額延祐二年七月初十日前僉廣東廉訪司事授朝列大夫信州路總管府治中長男梁時中承事郎大名路清河縣次男梁時承事郎秦州成紀縣尹次男梁時義中顯校尉僉淛東海肅政廉訪司次男梁時仁等建
評事梁秉鈞墓碑中書省選充汾州教授張藻撰平
公元1782年
 遥教授邢仲元書丹鄉貢進士趙黻篆額歲次壬寅九月庚辰朔初六日乙酉太原路平遥長官男梁琮孫男梁棟次孫男梁翼梁羽立石
沁州長官贈沁陽公杜豐神道碑進士李鼎撰文
公元1263年
 中統四年龍集甲子上巳日夫人王氏建
梁公禱雨碑在超山訓導張翼撰伶思賢
元明威将軍吉州路達嚕噶齊杜思墓碑西汾
公元1319年
 母弟資善大夫中書左丞杜思撰文延祐六年歲次己未十月壬子朔十六日丁卯承直郎婺州路義烏縣勸農事長男杜恕立石
真人翰林學士朝請大夫知制誥修國史姚樞
 八分書多剝又有眞人十二大字石碣在觀
思賢樂㑹石碣清虚觀
清和手書石碣在觀内乃三大字也清和眞人嘗掌
 大教西源散人李晉子益氏䟦
 介休縣
城東二十里今鄔城店左傳司馬彌牟鄔大夫
 置太原郡鄔縣地形介休有鄔城
武城東四十五里秦白起駐兵於此
板橋西北十八里韓板村劉淵劉琨於此城阻
 以板橋渡又汾水之右有左部一云劉淵都尉所築
六壁城東洪山水經注魏置城因為大鎮太和中
 鎮仍為西河郡
介休北魏介休縣介休城
介休故郡隋志後魏定陽郡平昌縣後周改郡曰介
 休開皇初
公元618年
介州舊唐志武徳元年介休縣貞觀初
平周縣十三州志在縣西五十里漢置隸西河郡
永安故縣隋志永安雀鼠
公元1336年
小靈石故縣志元初析靈石縣至元二年省入介
 休
忌坂西南十二里其坂壁立介之推晉文公此後
 人忌之
綿上左傳晉文公介之推不獲綿上為之田曰
 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後漢志界休綿上
郭林宗故宅北關郭家村今華嚴寺郭有道介休人
 郭家村實桑梓汾州故宅設教處也
公元619年
秦王西南十三里西靳屯南原唐武徳二年劉武
 周固守雀鼠秦王世民不得進遂登南原合戰大敗武周於此後人建塔記之
假糧堆南四里相傳唐太宗尉遲㳟於此負土為堆
 覆之以
果園南門外相傳唐太宗尉遲㳟駐兵於此
段同村東北二十里相傳單雄信棄戵處今段屯有棄
 戵泉
銀空窟摩斯嶺二僧空王佛弟子
鹿橋兔橋在抱腹相傳空王佛并州二鹿
 兔前唐太宗因建雲峰寺二橋
李姑巖相傳唐太宗焚修
郭有道墓碑五里路南墓前蔡中郎撰文
漢宋子浚水經注有道司徒林宗縣人
 孝義縣
虞城東北十里晉滅虞遷其民居
虢城北八里晉滅虢遷民居此
魏文侯宋袁藏雲趙瞻詩俱云魏文侯縣志文侯
 宅在縣治東又有臺在宣化坊上有樓名看河樓
呉城西南七十八里魏將吴起西河守築以拒秦
公元622年
六壁西八里眞君五年白狐六壁地形
 永安中顯州六壁六壁世傳辛壁賈壁白壁許壁壁并六壁為六也唐置以居府兵遂名六壁
公元527年
團城縣南田屯村孝昌三年置軍隋開皇九年廢魏志義寜
公元546年
  郡有團城縣建義元年武定四年武昌郡團城
東多城魏地形天平中真君郡治東多城
魚城十里
城西八十里
公元619年
北温州唐志武徳二年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
中陽故縣舊唐志中陽縣後魏永安貞觀元年
 為孝義
公元635年
吐京僑郡西二十里劉家里魏志眞君九年吐京郡
 領新城吐京二縣孝昌中寄治西河
公元1266年
温泉故縣西九十里高唐山之西元至元三年廢縣置
 廵檢司自高唐迤南為温泉靈石迤北為北温泉隸孝義
公元619年
高唐故縣唐志武徳二年置隸北温州貞觀元年省入
 温泉今縣西有高唐山
介休坂西四里勝水南原
仙童原南五十里王才里縣志漢武帝一童子年
 八九歲曰吾居丹洞使徃璚田聞西河長命聖女因假來此言訖上升因名仙童
枯桑原在王莊庾信枯樹西河枯桑之社
比干臺東二十里汾河上相傳商季遣比干於騶虞山
 築臺明于忠肅孝義比干古野烟生
温公鎮東十里司馬村世傳温公嘗宿此
田真宅縣西吐京村北今為寺
公元732年
魏文侯墓碑開元二十年孝義楊仲昌
公元1039年
宋建䕶國寺傅從政撰文寶元二年歲次己卯七月
 庚寅十九日戊申
公元1058年
魏文侯墓碑嘉祐戊戌謝景初撰文
 臨縣
烏突郡南三十里隋志後周烏突郡及縣隋開皇
 初郡廢縣改太和唐高祖時廢為五社大岳南宰都西玉溪北古壇善慶東關市街碑記猶存
公元619年
北和故州舊唐志武徳二年貞觀三年省入臨泉
臨泉城西北四十里今東山西河滸各一城舊志
 謂劉琨所築漢志西河郡臨水莽曰監水
尅虎寨城金大定時西夏築城屯兵元廢
劉王相傳劉淵引兵過此廟存
魏孝文遺跡南五十里三交南山世傳魏孝文過此見
 有異氣立廟之至今地無棘刺
石崖佛字南十里東懸百尺上有一佛縱横
 尺許體甚端楷色稍白因名白佛崖舊說佛音弼為佛肸之佛謂未有佛之先此字已兆於此
公元1163年
普化寺古鐘在寺内金大定三年重數千斤聲聞
公元1632年
 里明崇禎壬申寺焚鐘損
公元1099年
宋将西征禱應克㨗元符二年十月右正議大夫
 守左丞蔡金紫光祿大夫左丞僕射陳立
元延安兵馬總管袁公神道碑太平鄉白汶里奉議
公元1288年
 大夫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姚燧承直郎漢中道巡行勸農副使暢師文書并題至元二十五年歲次戊子九月二十九日昭毅大將軍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克忠
 石樓縣
石樓之顔有巢氏栖於石樓顔路史今隰州石樓
 縣本曰吐京隋文帝石樓東南六十里有石樓
吐京故郡魏地形汾州吐京郡眞君九年孝昌中
 陷寄治西河太武又置嶺西縣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
公元497年
新城北魏世祖嶺東太和二十一年
公元619年
西徳故州唐志武徳二年石樓西徳州貞觀元年
 廢
長壽故縣東五里魏孝文置隋廢唐武徳二年復置
公元1101年
 貞觀元年
夷吾館東六里公子夷吾通志云在縣東二十五
 里又縣東有夷吾
義門荘西五十里六世同居大定間旌其坊
 曰義門
試劍石西四十里世傳呼延瓚獵此獲劍試諸石分
 為兩蹟存
元資徳大夫大司農鄭允中先塋翰林院承㫖榮祿
公元1356年
 大夫管翰林院國史趙孟祚撰至正十六年四月吉旦
 永寧州
離石城趙武靈王林胡樓煩始築離石城東漢末為
 南部庭在新東關北隅劉淵離石即此一名左國城後魏立離石鎮州今有井存
石城北六十里縣志并州刺史劉琨攻劉矅築此
 址存隋志後周盧山縣大業初併入修化按隋志修化縣有伏盧山
孟門城西一百二十里一云州西二十里魏吳起所云
公元628年
 左有孟門即此舊唐志貞觀二年孟門縣七年省入定胡金明昌六年更名孟門改離石巡檢司今為孟門南都址存
安國城西二十里山巔址存
離石故郡隋志後齊昌化縣懐政郡後周改郡及
 縣曰離石
昌化故郡舊唐志本漢縣後周昌化郡隋復為離石
公元742年
 縣唐天寶元年石州昌化郡
定胡故郡在城西後周置郡及縣隋開皇初郡廢
公元619年
西定故州唐武徳二年定胡縣貞觀二年
修化故郡隋志後周窟胡郡及縣隋開皇初郡廢縣
 改修化
方山故縣隋置唐武徳二年方州三年州廢縣存金
公元1216年
 貞祐四年徙治積翠山元省入離石縣城尚存今名方山堡州治北一百五十里
劉王劉淵離石故名
鳯山仙蹟州北二里上建希夷殿相傳陳摶修煉於此
 羽士孫雲際亦潛棲焉
呂梁劉躭作葢漢時人碑可辨者六十字言舜禹
 水時事
嘉禾離石縣嘉禾
 寧鄉縣
呉王城西一百五十里三交原舊傳為吳起寨址存
公元1195年
寧鄉故縣隋志後周置隸離石郡大業初併入離石縣平夷故縣舊唐志後周離石平夷縣金明昌六年
 改曰寧鄉
車轍坪南三十五里相傳戰國時齊使進路經於此
 軌跡猶存
避兵臺南五十里高千丈周盈三里昔人避兵居此
公元1164年
寧國寺金大定四年立石畧云唐顯慶二年重修
大同府
 大同縣
雲中府城北郭外按秦漢之雲中故城唐雲中都
公元398年
 䕶府唐志雲中都䕶東北朔州五百五十七里自唐置雲州恒安鎭始改定襄縣雲中其實元魏平城鴈門郡平城縣魏天興元年定都平城營宫室建宗廟立社二年増啟京師十二門孝文帝遷都洛邑改為司州唐呂令問中古城賦棄萬里沙漠五原風土為此都實惟太祖桑乾之水苑秦城之牆百堵齊矗九衢相望張嵩賦一太隂建極廣莫論都遂徵板幹庀徒卒鏟嶕嶢剞崛屼因方山以列榭按長城以為
平城外郭一統志城東五里漢平城其外郭乃
公元423年
 西魏所築在無憂坡上按北魏紀太宗泰常八年平城外郭周三十二里舊云西魏所築者謬
元魏宫垣遼志占城北面雙闕尚在後為天王寺
 考魏書錄可見者如左舊志誤以遼西四門元魏制度改正
公元398年
天文殿天興元年秋七月定都平城營宫十月
 天文殿十二月太祖天文殿太尉司徒進璽綬咸稱萬歲大赦改元天華殿天興二年秋七月十二月
公元400年
中天殿雲母金華室胥天興三年七月
公元401年
紫極殿元武凉風觀胥天興四年五月
公元403年
西昭陽殿天興六年十月天賜元年九月昭陽殿
 受朝
公元404年
西宮太祖天賜元年冬十月十一月西宫泰常
公元409年
 年廣西宫起外垣牆周二十里中天文殿太宗永興元年十二月始居西宫御天文殿又有板殿永興四年西宫板殿天安殿見天賜六年
公元425年
萬壽宮世祖始光二年三月營故東宫為之中起永安
 安樂二殿臨望九華堂是歲九月二殿成大饗以落之
公元432年
東宮世祖延和元年七月三年七月備置屯衞
 分西宫之一
公元1171年
北宮世祖眞君十一年大治宫室皇太子居於北宫
公元407年
 㳟宗天賜四年秋七月北宫
公元458年
太華殿高宗太安四年三月九月大饗羣臣孝文
公元485年
 太和九年大享羣臣班賜皇誥太和十六年二月太華殿經始太極殿十月高宗時郭善明機巧北京宫殿多其製作
公元460年
壽安宮高宗和平元年太后常氏居壽安宫
樓文成李后高宗白樓望見美之得幸
 齋庫
平城紫宮孝文於此神光照室
公元471年
崇光顯祖皇興五年徙御崇光採椽不斵土階
公元473年
 已延興三年寧光
公元483年
太和殿孝文帝明七年正月太和元年七月成十
公元480年
 四年居廬引見羣臣於此
公元476年
七寶永安行殿孝文帝承明元年七月
安昌殿承明七年正月七月太和十六年依古六
 寢權制三室安昌殿為内寢
公元477年
朱明思賢門胥孝文帝太和元年九年七月
 新作諸門
公元479年
坤徳六宫殿太和三年正月
象六合殿太和三年二月四年正月
公元480年
思義殿太和四年九月十六年孝文帝臨殿䇿問
 秀
東明太和四年七月改作九月
公元483年
皇信堂太和七年十月十五年帝始聽政於皇信東
公元492年
 室十六年以皇信堂為中寢
公元488年
宣文太和十二年八月十七年徙御宣文
經武殿太和十二年八月
公元492年
永樂宮太和十六年二月徙御永樂宫
太極殿太和十六年二月經始十月大享羣臣以落
公元494年
 之十八年洛陽平城太極殿諭在代羣臣以遷移之畧以上元魏大内宫殿
公元403年
犲山太祖天興六年七月北巡離宫犲山縱士
公元406年
 校獵天賜三年正月四月凡再幸
公元414年
宫太宗神瑞元年起豐宫於平城東北
公元418年
西苑在西泰常三年十二月太宗神瑞三年冬
 十月築宫西苑
公元419年
白登泰常四年九月白登
公元430年
南宫世祖神䴥三年南宫獵於南山
公元495年
鑒元殿亦在方山太和十九年九月癸酉文明太后
  陵前夜宿鍳元殿甲戌永樂宫
公元478年
鹿苑天興二年二月以所獲高車衆起鹿苑南臺
公元401年
 北距長城東包白登屬之西山廣輪數十鑿渠武川水注苑中疏為三溝分流宫城内外又穿鴻鴈天興四年起石鹿苑神瑞六年三月京師六千人築苑起自舊苑東包白登周圍四十餘里
公元413年
北苑太宗永興五年二月穿魚池北苑泰常二年
公元419年
 蓬臺其中四年築宫蓬臺孝文太和二年四月祈雨北苑三年五月祈雨北苑陽門是日澍雨大洽十一年八月山北苑以其地賜貧民太和元年九月永樂游觀殿於北苑穿神淵
公元422年
東苑太宗泰常七年秋八月泰平王百國法駕
 田於東苑車乘服物皆以乘輿之副
華林園世祖眞君五年華林園諸果盡花
公元493年
永興太和十七年三月永興
公元400年
東西太祖天興三年穿城南渠通於城内作東西池天淵高宗興安二年二月京師民五千穿天淵
 高宗穿天淵池獲一石銘稱桓帝葬母封遠近赴㑹二十餘萬人有司聞命藏之太廟
公元485年
靈泉池在方山太和九年六月行幸方山幸靈泉池
公元495年
 十年四月十一年五月十二年四月七月閏九月三幸十三年七月十四年二月七月凡再幸文明馮太后高祖幸靈泉池燕羣臣及藩國使人諸方渠帥各令為其方舞高祖帥羣臣上壽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命羣臣各言其志於是和歌九十人
公元406年
石亭太祖天賜三年二月幸代園山五石
公元410年
馬射䑓有三一在陂西太宗永興二年幸陂西馬射臺
公元453年
 講武教戰一在南郊高宗興安二年七月馬射臺於南郊一在長川世祖始光三年上親登臺走馬王公國君以下馳射中者賜各有差
公元417年
南白太宗泰常二年築高二十餘丈天王䑓府城北二里離宫
公元1307年
鳯䑓城西北隅左右二臺各高數丈元大徳十一年
 地震圮其左延祐間右臺亦圮今名鳯臺
公元368年
文石室太和三年六月建於方山又有靈泉殿
公元398年
郊壇太祖天興元年壇兆告祭天地二年正月甲子
公元400年
 初祀上帝南郊始祖神元帝降壇視燎成禮而反壇通四陛壝埒三重天位在其上南面神元帝西面五精帝在壇内各如其方諸神各以次從祀祭畢燎牲體左於壇南從陽之義三年正月癸亥瘞地北郊祭畢燎牲體右於壇北從陰之義以神元竇皇后
公元418年
五精帝壇泰常三年五精帝兆於四郊遠近五行
 數各為方壇四陛埒壇三重四門
公元405年
西郊方壇天賜二年四月祀天西郊方壇為二
公元494年
 陛土陛無等周垣四門門各依方色為名帝御大駕青門内内朝臣位壇北外朝臣及夫芳容咸位青門后率六宫黒門入列青門内女巫執鼓立於陛之東太和十八年三月詔罷西郊祭天
公元488年
圓丘太和十二年十月帝親築圓丘南郊十三年正
公元491年
 月車有事圓丘十五年十一月冬至將祭圓丘帝親省齋宫冠服郊祀俎豆越三日帝袞冕劔舄侍臣朝服太和廟之圓丘升祭柴燎
公元489年
方澤太和十三年五月車駕有事方澤
公元491年
明堂孝文太和十五年四月經始十月告成十一月
公元492年
 圓丘遂祀明堂十六年正月顯祖獻文帝明堂配上九月大享昭穆明堂文明太皇太后元室唐開元二十一年雲州魏孝文帝祠堂有司以時享祭州有魏故明堂遺跡即於其上立廟
公元728年
靈䑓太和十六年正月明堂禮成遂升靈臺以觀雲物
 降居青陽左个
公元426年
太學世祖始光三年太學城東孔子顔淵
公元486年
 孝文太和十年詔建辟雍十六年八月尉元三老游明根五更又養國老老將行大射之禮雨不克成是歲幸宗學親問博士經義
公元491年
大社太和十五年十有二月遷社於内城之西太祖
公元478年
 興二年冬十月太社太稷帝社宗廟之右為方壇四陛祀以二月八月用戊皆太牢
公元452年
高宗石像興安元年有司石像令如帝身既成
 上足下各有黒石冥同帝體上下黒子論者以為純誠所致
公元399年
西武庫天興二年八月作西武庫
公元503年
銅龍世宗景明四年五月己亥遷代銅龍天淵池遼金宮垣西門二土臺葢宫闕門也路寢之基猶存
公元1044年
 遼志晉高祖山前代北大同來屬重熙十三年建西京敵樓棚櫓廣袤二十里門東曰迎春南曰朝陽西曰定西北拱極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門之東曰大同府北門之西曰大同驛金克西京大定五年名其門南奉天東曰宣仁西曰阜成
西京同文殿遼禮志朝臣朝服幞頭袍笏公服
 衫帽
梳妝樓西北隅蕭太后嘗居此址存
公元876年
鬭雞䑓在奚望山遼志乾符三年雲中守捉使李克用
 偕程懷信募士萬人雲州鬬雞臺即此
公元1062年
銅石像在舍和坊遼志清寧八年華嚴寺奉安諸帝
 石像銅像石像銅像六内一銅像袞冕垂足而坐餘俱常服
公元1165年
保安殿金大定五年宫室名其殿曰保安御容殿金建閣門使
西京宮苑金築宫苑使
公元1375年
遼金國子監府治南明洪武八年府學
公元前215年
長城北百餘里史記始皇三十二年使䝉恬榆中
 河以東屬陰山城河上為塞土色皆紫故名紫塞又云府城北有長城土人白道
定襄城西北二十里漢為郡唐為縣皆治此開元間
 為雲中縣陰山青坡二道出兵
昌城燕主慕容垂轝過平城北四十里疾篤燕昌
 城而還土人謂之老公
樂城金志大同縣有盛樂城
白羊城西一百四十里即大同衞城
公元640年
雲州舊唐志貞觀十四年朔州定襄城雲州
公元682年
 來治永淳元年為賊所破因廢開元二十年復置天寶元年雲中郡乾元元年復為雲州
平齊故郡隋志後魏置尋廢
雲内故縣隋志後周太平縣雲中開皇初改曰雲
 内
雲中故縣舊唐志本雲内縣恒安唐貞觀十四
公元732年
 年置定襄縣為雲州治永淳初開元二十年更名雲中遼始析雲中大同縣即今
恒安鎮遼志北魏恆州齊文宣廢州為恆安周隋
 胥為鎮
白登後漢書注在平城東南十餘里雲中郡志按白登
 漢高被圍處一在城東七里一在城北百餘里要以城北者為正今陽高
樞密西山南峰巒㟮屼名青龍觀觀前有懸石
 頂少西有石洞鐵索而上鐫詩云不知通天台鐵索懸崖石橋西望更出高峰樞密
鹽場金志大同縣有鹽
公元936年
普恩寺古鐘朱弁記按其欵識後唐清泰三年歲在
 丙申鑄
廣勝庫元置在大同平陽太原造兵器以給北邊唐段文昌墓碑縣志東八里字已剝落
公元1143年
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碑皇統三年二月丁卯
 宋修武郎吉州團練使通問副使婺源朱弁撰文
金左丞相金源郡王誠敏赫舍哩良弼墓碑良弼
 居宣寧大定十八年薨命翰林待制伊喇勒銘墓碑
 懷仁縣
公元133年
蘭池城漢順帝陽嘉二年烏桓圍漢度遼將軍於此
雞鳴城南三十里土人名魏早起城為雞鳴城又曰食
 時城孝文帝蹟微金志懷仁早起
公元1143年
日中孝文帝築金懷仁有日中城水經注東有
 中城城東又有早起黄瓜北曲
東城遼志太祖晉王李克用雲州東城
沙南故城志懷仁本沙南縣地
莎泉故縣在城後魏置地有莎泉故名
雲中故縣南五十里今名中城相傳秦築址存遼志
 雲中縣趙置金志遼析雲中懷仁
公元606年
大利故縣隋大業二年大利縣定襄郡遼改
 懷仁
奉義故縣遼志本陶林縣地唐武皇遼太祖
 此後雲中縣
聚仙䑓西南六十里天羅寺南
利國鐡冶西二十清凉山錦屛山亦有冶
園西南二十里元薛御史果園明入代府址存
 山陰縣
公元403年
南平城新平城太祖天興六年九月行幸南平城
公元406年
 度灅南面夏屋山背黄瓜堆將建新邑天賜三年遂于其地築宫規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經塗洞達
公元1214年
山隂故城西南十五里即忠州城金貞祐二年山陰
 縣為忠州築城
黄昏城北四十五里魏孝文
平齊故郡魏皇興初慕容白曜南伐歴城青齊
 望數百家桑乾平齊郡於平城西新城徙治京城西南二百餘里舊陰館之西
河隂故縣遼置金更名山陰御射䑓南三十里龍門山魏文成帝嘗射于此有碑
 記其陰列從臣姓氏
蕭太后西南二十里安銀子村址存
復宿山房王文端家屏及子栁州太守濬初讀書
 此
節度使開國伯沙彦珣墓碣銘南三十里沙家寺
 山坡明正徳中水衝
王拱碑在佛宿山云文殊大師宿處
 應州
應州故城東十里唐天寶初大同節度使王忠嗣所築
 乾符間國昌節度使移築天王村故城遂廢
鳯城天王祠後唐明宗生此中有金鳯元遺山
 詩此地曾云海眼開古今人喜暢奇哉料應丹穴穿透飛出摩天鳯來
黄昏城遼志金城縣黄花城水經注武周水逕
 沒城土人黄昏城今訛黄花城
古望城南三十里下社村有觀音寺韓元帥浩習静處
 寺後有樓即古望城遺址
泊城州治西大定街北
金城故縣州城内遼志金城陰館縣地漢末
 為陰館城大業末突厥唐始置金城縣為州治遼因之明永樂間嘗掘得金城縣印今為儒學
翠樓在州故城西門唐天寶時
劉静山東南三十里小石峪溝東坡上相傳唐田游
 岩棲此後大覺精舍
智逺宅東北二十里有石甃
瓜園輝耀相傳智遠微時種瓜龍首書院西南翰林學士抱璞建今儒學基即
 其故址
一經龍首書院東遼郎中邢建妻陳夫人教子讀書
 處遼列女傳陳氏甫笄通經義好吟咏時以女秀才名之歸於建有六子陳氏親教以經後二抱璞抱質皆以賢宰相
小有園在康興莊金權州節度使康公弼憩此
碧栁金榮國公汝勵别業即今栁樹
書堂巗茹越山中金進士曹之謙講學
梳洗樓州治西南四十五步乃元元帥韓浩故宅
石經柱在州城中關王城二廟八角石上葢遼金
 時筆
透玲碑在佛宫寺相傳晉王墓上石光明如鏡元季
 兵燹止留二尺
重修州學記碑翰林學士李冲撰文
渾河碑在東關龍王廟石螭上篆刻開剙渾源河碑
 記成化時州人得於渾河
 渾源州
崞縣西二十里横山左側遺墉尚存水經注崞縣
 城王莽崞張縣南北岳右背崞山三山之中故名崞張西山謂之崞口北繁峙故城王莽當要也州志山形如郭故名肇於西漢後唐徙築今城
公元前247年
平舒故縣史記趙孝成王十九年燕以武陽平舒
 趙地徐廣平舒代郡莽曰平葆隋曰平冦縣唐為渾源縣陞州
平寇故縣隋置唐廢
飛石窟東頂大茂山碑舜皇巡狩詣此將登祀大雪
 弗能進而遥祀之俄有石飛墜帝前遂以安王石名五載復狩其石載飛曲陽帝命即其地祠祀焉其飛窟尺寸固安王石符劵
叢桂窟金劉撝至其曾孫進士者若汲若仲澤仲瀛
 若侃若儼若從益從禹共八人求書八桂堂於趙閑閑君家豈止八桂書叢桂窟歸之
翠屏書院七里翠屏山金狀元劉撝右丞蘇保衡
 學處
潛室金劉京叔祁壬辰還鄉躬耕自給築室榜曰
 歸潛壁間書張横渠東西二銘自撰作歌
龍山遺蹟西南四十里明一統志金末李冶元好問
 徳輝嘗游此山號為龍山三老
退藏元進士雷發賦詩陋室那堪陋巷退藏
 天畀隱斯廬看山破費工夫一炷清香易書
鳯山書院西北七里鳯凰山明時郡人司務孫聰
 標十二景鳯鳴翠微樓得月秋香藏書鼔琴奕棊釣魚碧水竇彩雲巖魚塘蓮池
葫蘆紈扇十里峽口張君祥刻石
壮觀唐李太白書刻嵫峽東崖筆力遒勁人多摹搨
公元1474年
 成化十年太白於崖上
歸潛堂銘金寂通居士陳時可撰
公元1151年
金雷思龍山詩碣大雲寺天徳三年進士同知
 平轉運使
重修廟學泰定中韓國撰文
公元1269年
重修律呂神祠西北七里至元六年五月十五日
 東昌敎授麻治撰文
 靈邱縣
邱故城十里水經注應劭趙武靈王東南
公元1068年
 十里故名宋起鳯靈邱辨趙時未置邑中歴秦楚迄漢高帝十一年冬太尉周勃陳豨奔武靈之邱始置邑焉
敧城水經注靈邱有興豆亭敧傾不正世名敧城
蕭后城西南三十里蕭家坡遼蕭太后築壘
六郎城距蕭家坡二里
靈邱故郡隋志後魏置後齊省莎泉縣入焉開皇初
 廢
蔚州隋志後周大業初
大昌故城隋志後周置隸蔚州開皇初併入靈邱
泉亭北魏北靈邱郡有靈邱莎泉二縣後齊省入
 靈邱
大勝甸東六十里元兵勝金人於此因名
石銘陘在縣西水經注滱水東流入陘有石銘其上故
 謂之石銘
公元454年
温泉北魏高宗興光元年十二月幸靈邱至温泉
 宫
義倉東南二十里隘門山後魏置宋嘗設關於此
虎澗東北二十里李存孝牧羊於此李晉王獵逐
 過其地存孝搏殺之隔澗擲還遂養以為
寧朔奉化唐莊宗吐渾承福都督賜姓
 名為李紹魯置兩府居之終唐時遣使朝貢
石人䑓東五里俗傳唐時鄧氏女過而有感生存
 孝
 廣靈縣
公元前130年
長城在直峪山漢武帝元光五年築址存
公元359年
平舒城西十里平水村南晉穆帝昇平三年燕主慕容
 儁居北部賀頼頭于代郡平舒即此
六郎城在林關峪宋將楊延昭所築址存
公元799年
塞守捉城唐貞元十五年
寡婦城東七里相傳遠戍築城居址
古城三里遺址甚狹相傳秦皇所築
公元前248年
延陵故縣史記趙孝成王十八年延陵率師相國
 信平君助魏攻燕漢置延陵縣代郡遼志蔚州廣陵縣延陵縣隋唐為鎭州地後唐同光初興唐縣路史延陵有五一在代一丹徒一在晉陵一在一闕
插箭嶺東南三十里相傳宋將楊延昭插箭於此
懐荒鎭禦夷鎮胥北魏縣境隸焉
聶諒故里神峰山下加斗村諒元總管
 廣昌縣
王城東十五里址存内有比干
龍城遼志後周廣昌縣於此
飛狐故縣廣昌縣治漢名飛狐縣後名廣昌遼志後
公元580年
 周大象二年廣昌縣於五龍城隋仁壽二年改名飛狐相傳有狐紫荆嶺五粒松子成飛仙故名唐隸蔚州其北飛狐道宋為飛狐軍遼為飛狐縣明初改廣昌
銅山冶舊置爐鑄錢唐至徳以後廢元和間復鑄唐志
 飛狐三河銅冶有錢
晒甲石南七十里楊六郎晒甲於此
祭刀石南四十里相傳六郎在此祭刀明巡關御史
 立碑曰楊六郎祭刀之石又南六十五里有楊夾馬石
孟良臼南六十里孟良於此
雲溪觀西南安村北魏道士宼謙之
 陽高縣
娘子城白登村二十里相傳曲逆美婦冒頓
 閼支過而信宿焉故名霍鵬雲中冒頓鳴鏑塞下閼支有廢城
公元417年
沮洳北魏泰常二年十月辛酉行幸沮洳癸亥
 還宫
高栁故城附近參合胥隸縣境北魏永熙中
 高栁郡高栁縣屬焉
開陽故縣五朝馬邑郡開陽縣舊曰長寧後齊置齊
公元599年
 徳長寧二郡周廢齊徳隋開皇十九年改縣曰開陽
白登故縣遼志本白登臺地遼置長青縣金改白登明
 廢
白登䑓南二十里遼志冒頓精騎三十餘萬圍漢高
 帝於白登即此或曰魏廣鹿苑白登之民於此故名梁元帝横吹曲朝䟦青坡道上白登臺
單于西北百餘里漢武帝元封初勒兵十八萬騎
 此臺
莫含壁代左將軍關中侯繁峙莫含故宅乾川
 世稱莫含音訛或謂之莫回城云
陽和䑓即北城建元帝宫壯麗
太師西北十餘里乃明英國公張輔莊也河水灌溉
 稱沃壤
總督軍門在城西南
撫賞庫在制府南内貯綵幣遠人欵貢給賞
 天鎭縣
平邑故縣史記趙獻侯十三年城平邑漢志代郡
 平邑縣莽曰平胡
廣牧故縣遼志本雲中縣地北魏道武帝廣牧縣
公元389年
 建興四年劉琨為箕澹後繼廣牧
天成故縣遼志本極塞之地魏道武廣牧縣唐武徳
公元390年
 五年定襄縣遼析雲中置元興和路
玉泉縣志隋唐曰玉泉驛遼改為泉縣元為興和
 路天成縣按元之天成當即遼金大同府天成玉泉縣之說疑附㑹
蕭后井在蕭牆堡相傳蕭后駐兵於此井水盈溢去後
 如故
洞賔洞在筆峰山深邃人莫敢入相吕洞賓居此
馬市新平北門
大古城天成衞南七十里蔚州北八十里
石鼔青雲山驚峰寺
朔平府
 右玉縣
定襄故縣前漢定襄郡後漢雲中北魏定襄
 永安郡唐初定襄雲州胥非漢縣也
楨陵故縣漢置隸雲中郡莽曰楨陸十三州志楨陵北
 去雲中城一百二十里
桐過故縣漢置隸定襄郡莽曰倚桐按黄河桐過縣
 西桐過北接楨陵縣
東古城東南五十里相傳漢明妃居此
南古城南七十里相傳劉武周行宫
公元1392年
定邊衛明洪武二十五年東勝六衞一曰定邊後廢
 調大同右衞實之又調玉林衞定邊
蒲州營南三十里大南山下大兩傍中隔滄頭河相
 傳孝文駐兵於此
峰臺梁南八十里相傳唐李衞公北征駐兵於此
倉鶴陘古參合即今郡境出口之道也
張良洞百里偏嶺相傳漢張良曽居此
通元洞南三十里大南山之陽洞口四尺三尺
 深六尺石穴穿下人莫敢入相傳蕭通元第八修煉於此又傳嚴子陵曽隱此名嚴子陵
孝文碑南三十里天南山中碑缺字多磨滅土粉
 之可辨者有三寶顯明(缺)積侍郎内院(缺)廣武(缺)郡太子侍(缺)孝文石名李賀苾(缺)光(缺)年四月十日上為孝文皇帝文明(缺)百七十里(缺)敦山頂造(缺)天禄七世徃前死後(缺)千百葉(缺)國家和門(缺)用之無匱(缺)伯曾祖字樣餘俱不成文不知為何孝文明嘉靖間分守大同中路㕘將李蓁守備張璽重修大南山顯明寺碑漢孝文駐兵於此因墓於山建寺曰顯明供佛焚修舊碑存焉等文按漢孝文今二千年碑未必存且佛法漢明帝時入中文帝時尚無佛法何得顯明寺而漢官無内元魏孝文漢文後六七百年且先都平城至此不及二百里於缺碑中百七十里字有合當魏孝文碑為近
黄華老人石刻城内白衣寺金翰林修撰王庭筠
 法
 朔州
馬邑城晉太康地記秦時建此城將成而圯者數矣
公元前133年
 馬周馳走反覆父老異之因依築城遂名馬邑漢元光二年王恢䇿伏車騎材官三十餘萬於此
太平城在州境後魏神武郡北齊改曰太平廢城
 内有統萬所送二大釡各受二百石
梁郡城西二十里後魏時爾朱榮所築
公元613年
利城隋書大業九年十月築大利城朔州以居啟
 民
長城自神池口東連馬邑即秦所築址
定襄故郡前漢成樂縣後漢善無水經注陵水
 又西北流逕善無縣故城西十三州志曰舊定襄郡
廣安故郡隋志後齊開皇初
馬邑故郡隋志舊置朔州大業初代郡尋曰馬邑
新昌故郡舊志晉置按晉志惠帝改新興晉昌郡
 新昌
鄯陽故縣城西北隅古城内本馬邑縣地後齊
公元605年
 招遠縣廣安郡隋大業元年始名鄯陽遼金元因之明廢遼志本定襄縣地
公元535年
善無故縣前漢鴈門後漢定襄北魏天平二年
 善無郡善無縣水經注陵水西北流逕善無縣故城西王莽陰館
公元433年
懐朔鎭北魏延和二年置鎭孝昌中改為朔州
六郎南八里白草溝西南
赫連戍金程敏政朔州赫連古戍白草
白樓古城東北雲中郡志後魏明元帝后建樓以
 望秦飾以鉛粉故名
通天舊志古城内相夏王赫連勃勃
鄂公故宅南石碣谷村址微存
李純甫隱居金時隱居玉屏山自號玉屏山主人聖佛崖明少保于謙詩鑿石成佛巧石内無佛先佛是
 幻象石石是佛渾堅如佛能有靈石靈在佛先
 馬邑縣
廣武城南八十里韓王信廣武漢兵大破之即此
 為縣隸太原郡
公元717年
大同軍城唐志開元五年大同軍城馬邑縣遼志
 在鄯陽縣東三十里南至朔州四十里按此大同城永濟柵故大同城不同
公元928年
州城西關迤南後唐天成三年置寰州治寰清縣
 罷為縣址存
公元552年
邑川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柔然於馬邑川
公元420年
南宫魏世祖泰常五年夏四月起灅南宮太祖
公元406年
 天賜三年六月八部五百里内丁男築灅南宫門闕高十餘丈引溝穿池苑囿
龍池司馬鄂國公前其水泓深清廣袤
 畝自後以來相傳池中二馬一黄一有似鹿龍種尉遲敬徳潛伺池邊俟其出飛跨其背䇿之將復躍入池乃以手攀大旋轉而止又傳池邊左紐
䑓城西北隅四丈相傳唐李靖築以觀星
馬跳荘北十里舊傳鄂國公龍池得馬乘至此馬
 復跳躍故名又䇿而東至西河底村澗横列一躍而過者三因名三跳澗
佳吉寨馬邑東南六十里宋楊將軍屯兵處又西南
 十里太和嶺西北有六郎寨址存
忠臣故宅司馬泊村傳為崔斌崔彧故里石獅
 猶存
古峰䑓在莊頭村四丈中空可匿百人土堅實矢
 石不能
神婆跡在洪濤山俗傳神嫗攜子游山上手足及梳
 箆皆印石深寸許
 左雲縣
宣寧城金志徳州昭聖宣徳縣大定八年更名
 元因之明廢
龍城金志宣寧縣有窟龍城
公元413年
洛城北魏永興五年雲中大室南巡定襄
 洛城
紫阿鎮遼志本桐過縣北齊置紫阿鎮唐㑹昌中
 宣徳縣
公元1392年
鎮朔衛明洪武二十五年東勝六衞一曰鎭朔後廢
 調大同左衞實之又調雲川衞入鎭朔即今
明妃遺蹟西北三十里蹄窟嶺相傳明妃出塞經此石
 上有馬蹄
鋤亭在善無
土壁善無西北二亭胥近吐文山
紅羊峪南四十里盤踞百餘里嶺西古寺遺蹟俗傳
 有二僧俱化於此
長城嶺東北三十里迤邐不絶上有禦敵形蹟
 平魯縣
公元49年
羅城十三州志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武縣在善無
 西一百五十里北俗謂之太羅城水亦藉稱焉
北新城北魏皇興初慕容白曜歴城平齊郡於
 平城西北北新城
廣寧故郡隋志鄯陽縣有後齊所置廣寧郡後周
公元1056年
唐隆鎮遼志寧邊州本唐隆鎮重熙二十五年夏遣使
 求唐隆鎮
老軍營在西門外相傳建城之先屯兵於此駐防
磨山古洞舊志把秃王與漢兵轉戰數日斬於山下
 者萬騎後建旁有碧峰古洞幽杳莫敢
吴亭水經注水出吳東山西逕故里南而北俗
 之契吳亭其水西流注於河
馬晾溝西二十里相傳唐尉遲㳟曾晾馬此地馬蹄
 跡
井坪舊址井坪城西南三里相傳於此築城未就
 築今城
公元563年
楊忠故宅周保定三年元帥突厥伐齊出武川
 過故宅先人將士
六郎井坪城西南十五里十二連山頂上相傳楊六
 郎屯兵於此舊址炮石尚存
 
 
 山西通志卷五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