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542-049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十六
  关隘(八/)
 保德州
天桥峡东北三十五里河曲县界黄河经峡西流上广
 十二丈五尺中广七丈下广八丈五尺共长九十丈
 冬月积冰成桥名天桥有渡 倒回谷在州东北三
 十五里沟上有桥金贞祐三年僧法利建 天桥在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542-0497b.png
 倒回谷口石峰宽平直抵河心望之若可一跃而过
 实阔七八丈 旧志河至天桥子南流又曰黄河岸
 狭可桥盖河东石岸宽平直出距西岸石山裁七丈
 有奇纳大河于中不见其溢 金正大时元苏布特
 入保德忠孝军总领完颜禅华善(名彝字/良佐)战于倒回
 谷口大败之 明弘治初总督文贵欲立桥疏上不
 报正德十四年都御史张贵奉命营度不可遂止
 天桥子墩东四十里明万历间知州韩朝贡移铁匠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542-0498a.png
 铺于天桥墩前 天桥河东岸石上有漕阔三丈馀
 深浅不等乃古人疏凿通漕地也 河西崖壁书皇
 子安王府掾史布萨翰之与济赛丹官人和卓同奉
 上命特遣水运大木前至长安上至积石州东有一
 地名打罗(缺/)下彻天桥子访(缺/)此二河道水石险恶
 自古以来未尝敢行所以部率诸官集(缺/)拜祭(缺/)
 驾(缺/)于此皆赖天神所护我国家洪福之所致也故
 书于此以示后岁在乙亥至元十二年六月十八题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542-0498b.png
  嘉隆纪闻嘉靖十一年六月御史徐汝圭陈边务
 言宜漕石州保德之粟自河而上以达延绥 明崇
 祯三年七月御史黄道直请发银易米一由保德州
 河道一由洛宜陆道往陜西赈饥
国朝康熙三十年冬命郎中囊吉理布泰等督运大同
 府大有仓米往赈陜西三十一年三月运米十三万
 石有奇舟四十有八繇湖滩河起至潼关止往返凡
 五浃月 嘉靖间套寇入边河曲守备王世臣及千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542-0498c.png
 总李虎遇之于冰桥峡战没
水寨东北十五里黄河中岿然中流似三门砥柱上有
 水寨寺有渡 寨在河北石家山南高二十八丈周
 二十八丈 元天历元年诏晋宁冀宁两路代州之
 雁门崞县之阳武保德州之寨底天桥白羊灵石之
 阴地关岚州之大涧皮库石州之坞堡口皆穿堑垒石
 为固调丁壮守之寨底即水心寨也 宋时麟府屯
 重兵皆河东输馈虽地里甚迩而限河津之阻土人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542-0498d.png
 利于河东民罕至则刍粟增价咸平中上尝访使边
 者言河裁阔数十步乃诏河东转运使郑文宝于府
 州定羌军经度置浮桥人以为便会李继迁围麟州
 令乘传晨夜赴之围解
花园碛(对鸦/儿滩)花园寨在州西御道堰下 州北花园子
 墩西南二十八里西至韩家川河畔四十里踰河由
 府谷大堡村至永兴堡一百二十里至窟笼堰一百
 里兴县界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542-0499a.png
韩家川碛黄河至天桥峡业有自西而南之势花圜碛
 又少屈而北而复南至韩家川则西流全折而南流
 矣(对郝/家角)黄草滩碛(对黄/草滩)灰吊碛 神山碛(对小/木山)西至
 冯家川踰河由府谷小木山至神木县一百六十里
  三石头浪(对马/真村)主眉碛(近裴家/川口)
黄河渡 下园渡州西一里明正德前设官船四水手
 五十名后以延绥兵由唐家会渡废之万历十四年
 延绥兵改由此渡复设官船五今渡改东沟 东沟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542-0499b.png
 渡州城下 故城渡州西二十里 花园子渡州西
 二十五里 柴家窊渡州西三十里 柴家窊墩西
 南三十八里西北至柴家窊河畔三十里踰河由府
 谷熟芝坪至镇羌堡八十里 韩家川渡州西五十
 里 神山渡州西六十里 神山墩西南六十八里
  冯家川渡州西南九十里 桑园渡州西五十里
 对石支坪 水寨渡州东北十五里又东北至铁匠
 铺河畔十五里 天桥子渡州东三十里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542-0499c.png
黄河北一里自天桥子入州境西流经城下至韩家川
 折而南至后会村入兴县界共袤一百四十里 踰
 河府谷六堡(孤山川木瓜园/黄甫 镇羌) (清水营/永兴) 金志有大
 堡津汝谷津 明巡抚宋统殷恢复府谷诗序保德
 府谷一河相望虽分疆域而安危共之属以逆氓负
 固久稽天诛予竣役平汾直抵保德数月不下之贼
 八日而复漫书之以记岁月时庚午仲秋二十六日
 也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542-0499d.png
石梯山东北二十里山上墩堡在石梯中有一夫当关
 千人却走之势扼而守之骑不得西下石梯滩州东
 北二十里石梯山下万历二十六年水冲成河(一名/杨家)
 (滩/)石梯子墩西三十里
黑石崖栈西南七十里中有石洞 山半石径上耸苍
 崖下临黄河长二十里逶迤屈盘行旅前后不克见
 明万历三十八年知州胡楠设义勇于林遮峪令巡
 缉焉又与禅师崖栈州西南六十里胥关孔道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542-0500a.png
深沟水南三十里流至柴家窊入黄河兴县往来要道
 最为崎岖保德称十里九沟深沟尤险 保德志唐
 为岢岚地乃合河县合河关北地也
苍水山东南一百二十里岢岚州界东南至科举村八
 十里岢岚州界至苍水山一百一十里地杂岢岚州
 界 明知州胡楠请设义勇官
后桥川李堂题安西楼诗云俯视禹门深峡水遥看修
 辨后桥川诗注俗云后河川欧阳文忠集作后桥川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542-0500b.png
鹿径沟施闰章诗赤豹横眠鹿径沟
陈家寨东十里 秦峁寨东二十里 花园寨西南二
 十里 庙沟寨东南五十里 新畦寨东南五十里
  铲铲崚寨西南五十里 丛林沟寨东六十里
 禅房寨南八十里 王家寨东南六十里
 河曲县
河曲县长城河口铺东北接老牛湾常乐墩河曲界首
 长城胥沿黄河墩胥列垣内南有五铺又南为虎儿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542-0500c.png
 战墩东直桦林子堡又南为咽喉墩又南为天峰一
 墩二墩东直楼子营堡又南为蒿堡二墩三墩又南
 为拒虎墩东直罗圈堡又南为万斛浴墩黄河势迤
 西又南为镇河一墩二墩四墩五墩又南为靖狐一
 墩二墩又南为守河一墩东直灰沟营又南为三墩
 五墩黄河势复迤东又南为堑河墩西直垣上守河
 八墩又南为平泉墩西直垣上守河九墩又南为杨
 家寨墩西直垣上守河十墩东直唐家会堡又南为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542-0500d.png
 白沟营墩又南为显寨墩西直垣上横墙墩以长城
 势将尽有横墙入黄河漘故名之也又南为却狐墩
 山西长城界止共为垣二百五十五里黄河又南直
 五花营堡又南直得马水堡又南直杨免堡又南直
 石梯隘口口东枕高冈西临黄河全晋长城势盖始
 于此越河则陜西延绥清水营石梯隘口东南十五
 里为河曲县
桦林堡北一百一十里堡北距关河口明成化间建防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542-0501a.png
 守一军二百𨽻偏关援兵营 嘉靖二十四年总督
 翁万达疏自西黄沙桦林子起至唐家会止为垣六
 里有奇堑再倍之增敌台四铺屋十二品窖六千六
 百四十九暗门一水口四
楼子营北九十里明宣德间建周四百六十步设守备
 一员军六百 弘治十五年都御史史琳言楼子营
 去偏头关七十馀里宜储饷以备客兵请城之诏可
  秦边纪黄甫川一河之隔岢岚之楼子营也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542-0501b.png
罗圈堡北八十里明弘治间建 北六十里有杨家寨
 旧调镇西卫守禦今革在老牛湾南即常乐墩河口
 墩也 北八十里又有集义城今废
灰沟营西北七十里即河保营明宣德间建周五百五
 十步东西二门成化间都御史李侃置恒美仓设守
 备一军八百冬月冰合调偏老等军万馀谓之禦冻
 后改参将统军三千罢禦冻军 王越禦寇方略疏
 灰沟营与清水营相离四十里偏头关与延绥止隔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542-0501c.png
 一河本关除游兵之外尚有堪战军马四千于内选
 出一千听候河西传报声息警急船只一便一同渡
 河协助战守大同游兵亦选三千在大同左右卫或
 朔州操守相隔延绥止是四程一闻偏头关灰沟营
 传报挨次而进足可应援事缓即回本处操守用省
 边备延绥经久之策无出于此
杨家寨西北七十里明初调镇西卫兵守之后裁
唐家会堡西北六十里明正统间建周一百三十步设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542-0501d.png
 操守一军二百后益七十有四 秦边纪黄甫川之
 岢岚堡东南至灰沟营唐家会渡河直达偏头关
 弘治十四年火筛自七里沟入至唐家会
五花城堡西北五十里土城周五百步 明五花营黄
 河东岸横桥墩山西镇界止
河会营北四十三里即潞泽营明设守备一军五百万
 历间总督萧大亨议递年冰合繇潞泽营始调客兵
 二千驻守十一月集二月罢 万自约记魏中丞公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542-0502a.png
 会制台王公在河曲营城上下荒度得要地为今河
 会堡自河会至河曲营城三十里南至石梯隘口三
 十里河会迤北二里为下营又西北十五里为康家
 会北地平坦无险涉河抵黄甫川仅三十里河开则
 险在水河冻则镇守标兵及东西二路偏老马站诸
 营士卒共防范焉始事万历丙申之三月逾年秋告
 成城垣周围二百八十步内建营房六百间
得马水堡西北四十里旧设巡检司后裁土城周一里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542-0502b.png
 高一丈二尺 得马水县西北四十里相传尉迟敬
 德得马于此水西流入黄河 得马水关巡检司旧
 𨽻保德州省志关在保德州东北一百里 元太捕
 寨在得马水沟三面陡绝东面一径长二十丈广裁
 二尺
五门楼寨西北三十五里险峻可守
杨免堡西北十八里今废 明成化九年火筛至杨免
 堡十九年春正月又至杨免堡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0542-0502c.png
石梯隘口西北十五里东枕高冈西临黄河南北二门
 上建楼边墙盖始于此东南至县城路尤险 边墙
 自石梯隘起至老营丫角墩长二百四十里惟船湾
 斩贼沟娘娘庙石城铺天险壁立 秦边纪延绥东
 路长边尽于清水营之紫城寨以及黄河堧踰河则
 山西
火山西五里山逼黄河岩石胥赤 宋志太平兴国七
 年建火山军领偏头雄勇董家横谷桔槔护水六砦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0542-0502d.png
 庆历初置下镇砦嘉祐六年废偏头砦熙宁元年废
 桔槔砦 元丰九域志火山军领砦一下镇
天桥峡 保德州界(详保德/)
黄河在县城西五里东北自古东胜州界历废武州西
 北二百五十里南流入县境西流八十里至平泉村
 复南流至天桥子九十里入保德州界 金兴定四
 年隩州残破徙治黄河滩许父寨 河滩 峪滩东
 北二十五里黄河洲中广八十九亩 五门滩西北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0542-0503a.png
 三十里黄河洲中广二顷三十亩 棘铁滩西北七
 十里周九十亩 韭菜滩西北七十里周一顷二十
 亩 王铁滩西北八十里周一顷三十亩 榆树滩
 北八十里周一顷二十亩 太子滩娘娘滩西北九
 十里黄河中周五顷 渡口 九梁津北一百里宋
 庆历间置𣙜场路通西夏(今/废) 唐家会津西北六十
 里 阴湾渡西北四十里 杨免渡西北二十里
 芽子坡渡西五里通陜西清水营黄甫川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0542-0503b.png
巡检司村巡检司东北三十五里
河曲营明嘉靖二十二年总督翟鹏疏镇河堡自老营
 界三百九十馀里凿堑者十之九为垣者十之一高
 阔以一丈二尺堑深阔以二丈为式
石城铺北九十里 沙泉铺南六十里 双墩西七十
 里 鲁家口西北七十五里 牛角尖北九十里
 吴峪口北八十里 辛家坪北八十里 斩贼沟西
 北五十里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0542-0503c.png
 解州
横岭南三十里芮城界分云岭中条之脊也两山夹路
  直岔岭少东为荻子谷又东为五龙谷在州南五
 里谷口西上十五里为横岭即中条山脊其自北而
 下者为弓长沟又东为堡子谷又东十里为大虎谷
 谷中有将军堡堡后有凤凰觜觜西过连云栈至横
 岭岭有杨关寨寨有胆矾窟 后秦永和二年二月
 建威将军河北太守薛帛据解县晋建武将军沈林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0542-0503d.png
 子自襄邑堡驰袭之帛弃军奔河东林子收其兵粮
石门路通陜州大阳津渡 胆矾窟东南为白径岭双
 石壁立左右参天路不容轨名石门又东十五里为
 分云岭 秦破晋师于石门 梁朱友圭时河中节
 度使朱友谦附于晋友圭遣招讨使韩勍将康怀英
 等兵五万击之晋王出泽潞救友谦遇怀英于解县
 大破之追至白径岭夜秉炬击之怀英又败梁兵乃
 解去晋王会友谦于猗氏友谦醉寝晋王帐中晋王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0542-0504a.png
 视之顾左右曰冀王虽甚贵然恨其臂短耳
胆矾窟(杨关寨后胆矾窟在横/岭东北此窟在横岭东)路通河南灵宝浢津渡
盐池巡检司东南二十里蚕房村东南今移中村
长乐巡检司东北十里盐池北姚家庄明洪武八年置
 今移中村
 安邑县
虞坂二郎谷东五里南北孔道石崖险峻车不容轨今
 名青石槽 明御史张士隆修道 后魏薛凤贤据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0542-0504b.png
 安邑都督宗正珍孙守虞坂不得进是虞坂崖势袤
 曲南北胥可守险故长孙彦杨侃不繇虞坂繇平陆
 县东北夏县东南之石锥壁以慑安邑东诸村乃克
 平之
车辋谷分云岭东两山夹路可作虞坂之间道
鸣条冈北三十里东西势若游龙 黄河距县百馀里
 而近河之里中条山中条之里盐池互为高低北则
 姚暹渠洓水环绕于后渠之表为鸣条罔洓之表为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0542-0504c.png
 峨嵋坡而稷山之稷神山万泉之介山亦距县百馀
 里而近 书序汤伐桀升自陑遂战于鸣条之野中
 条山一名陑山
圣惠镇巡检司南五里明洪武四年置
西姚巡检司南二十里官隶解州
北相堡 小李村堡 陶村堡 霍赵堡
 夏县
温峪堡东一百里温峪里温泉山有矿洞 明嘉靖时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0542-0504d.png
 一道士寓此识其为银矿尝私炼焉后邻壤群不逞
 竞取而河南卢氏诸县矿徒多来劫杀四十一年河
 东守巡道佥大汉民兵药箭手以禦之四十四年又
 移平阳府同知驻夏县万历十四年亡命角脑尚登
 等纠二千馀人越渡黄河盗砂官兵迎战贼縳指挥
 李材伤军数十馀人后调兵驱之始解散嗣后增设
 平阳卫军八百名冬季守黄河诸渡并矿山岁以为
 常二十五年太监张忠驻夏县采矿三十三年砂尽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0542-0505a.png
 封洞而盗贼时发防兵复扰村堡乃以省祭官统药
 箭手代之 温泉山一名牛首山陶宏景古今录夏
 孔甲八年九月岁次甲辰采牛首山之铁以铸剑
虞坂山南十五里土人名三桥坂
将军岭(一名古/石碑)东南三十里云谷山之北一峰也陟岭
 见黄河盐池上有洞泉水潴而复流 云谷山东南
 三十里数峰竦峻盘踞数十里中有大谷
牛家凹西三十里西张庄安邑铺道地瘠壤旷明万历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0542-0505b.png
 元年知县陈世宝建堡城广十丈袤六十丈更名喜
 安庄
胡张镇堡驻防兵弁
曹张镇堡金镇一曹张
稷王山西七十里接稷山界
水头镇堡 裴介镇堡 尉郭镇
 平陆县
大阳渡南二里五朝志河北有关官唐志陜州陜县有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0542-0505c.png
 大阳故关即茅津一曰陜津贞观十一年造浮梁
 春秋僖五年晋献公假道于虞八月围下阳即古岩
 城在大阳渡北岸十二月晋灭虢其渡河盖繇此
 汉兴平二年献帝走陜北渡河失辎重步行唯皇后
 贵人从至大阳止人家屋中献帝记初议者欲令帝
 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臣弘农人从此东有三十六
 滩非万乘所当从也刘艾曰臣前为陜令知其危险
 有师犹有倾覆况今无师太尉谋是也乃止及当北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0542-0505d.png
 渡使李乐具船帝步行趋河岸岸高不得下董承等
 谋欲以马羁相续以系帝腰时中宫仆伏德扶中宫
 一手持十匹绢乃取德绢连续为辇行军校尉尚宏
 多力令宏居前负帝乃得下登船 晋怀帝遣平北
 将军曹武次大阳讨刘元海不克 石勒率轻骑
 二万会刘粲于大阳大败晋监军裴邈于渑池 东
 晋义熙十三年二月冠军将军檀道济建武将军沈
 林子自陜北渡河拔襄邑堡 魏建义二年尔朱荣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0542-0506a.png
 与元颢相持于河上颢令都督安丰王延明缘河据
 守荣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议欲还北更图后举黄门
 郎杨侃高道穆等固执以为不可属马渚诸杨云有
 小船数艘求为乡导荣乃令都督尔朱兆等夜济登
 岸击擒颢子领军将军冠受延明逃散兆与贺拔胜
 等自马渚西夜渡数百骑 魏大统三年七月破陜
 州高千走渡河贺拔胜追擒之于是宜阳邵郡皆来
 归附 金贞祐二年宣差都提控从坦言绛解二州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0542-0506b.png
 村落之民皆持盐布易米今大阳等渡乃不许粟麦
 过河愿罢其禁官税十三则公私皆济矣从之
茅津渡东二十里傅岩前明洪武三年设巡检司先为
 沙涧渡后更名沙涧茅津渡 春秋文公三年秦
 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
 封殽尸而还(刘昭注左传曰秦伐晋遂自茅津渡预/曰在县西南有茅亭即茅城水经注陜)
 (城北对茅城一名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晋败之大阳者也津亦取名焉)西魏太师贺拔
 胜攻弘农下河北擒郡守孙晏遂破东魏军于沙苑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0542-0506c.png
  茅津堡东二十里茅津镇西黄河北岸设游击署
 驻防
白浪渡东一百八十里黄河岸北自城东上永泉十八
 盘椅子石三峰寺交口处皆河厓也明洪武四年设
 巡检司
国朝顺治十三年裁 宋建炎初武义大夫翟进守渑
 池界金人犯白浪隘将渡河进破之 金人长驱渡
 河渑池人张玘禦之白浪口金人不得渡 茅津白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0542-0506d.png
 浪旧设官吏弓兵馀仅设水手
洪阳渡西四十里葛赵村
黄河南三里自河津龙门至蒲州南至于潼关折而东
 至芮城逾平陆东至于砥柱又东过垣曲下孟津
 金贞祐四年十月元攻潼关己巳沿河惟存通报小
 舟馀皆焚之 兴定元年五月丙午立河北求仕官
 渡河之法会经总兵者自枢密院馀验据听渡九月
 癸卯立沿河冰墙鹿角五年八月壬子朔谕枢密院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0542-0507a.png
 河北艰食民欲南来者日益多速令渡之十月辛卯
 诏石壕店沔池永宁县各屯兵千人
三门山东五十里黄河中 纲目质实山有三门禹凿
 以通南曰鬼门中曰神门北曰人门故谓之三门集
 津 金陜州胡城镇二三门集津 兴定元年六月
 乙丑设潼关副使及三门集津提举官 金南迁后
 置提举三门集津南北岸官 砥柱峰在三门东迤
 南黄河中高数仞石形如柱禹贡东至于砥柱即此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0542-0507b.png
  阏流上激六峰下阻十九滩 金贞祐四年元兵
 过陜州自关以西皆列营栅亘数十里尚书左丞胥
 鼎虑进薄京畿遂以河东南路怀孟诸兵合万五千
 由河中入援又遣遥授河中府判官布色萨固珠领
 军趋陜西并力禦之且虑北兵扼河移檄绛县吉州
 孟州经略司相与会兵以为夹攻之势已而北兵果
 由三门集津北渡还至平阳鼎遣军拒战不利乃去
盐坂东北七十里中条山今名青石槽 车辋谷东为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0542-0507c.png
 二郎谷又东为虞坂在安邑东郭村南明御史张士
 隆修道可通盐车虞坂东为巫咸顶 崔铣张御史
 治路记河东盐行四方公私皆利之运司东南二十
 里曰青石槽道狭而险如永巷然长七里徒者负者
 亦艰行自槽之南如陜州中有曰张店曰茅津者凡
 六十里有土坂高二十丈沟深则半之两崖对立而
 中隘正德八年秋张御史取河津稷山工百三十人
 芮城安邑夫六百名凿石槽深一丈有奇阔倍之石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0542-0507d.png
 槽平行旅说之已又取平陆夫七百人治张店茅津
 宏隘刋峻既月张店茅津又平佣者杀其直负者馀
 其力马行可驰车可并两行旅大说之又曰御史
 初询于王运使宣平陆申知县纶又询于众谋协而
 举民故安均力明禁毋敢买逸民故偕因势而治之
 不与险争功故速成太史氏曰张御史者安阳张士
 隆字仲修 喻时诗路从缺屿连如断人在回崖去
 若来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0542-0508a.png
颠軨东北七十里虞坂南 通典平陆有颠軨坂 水
 经注傅岩东北十馀里即颠軨坂也春秋左传所谓
 入自颠軨者也有东西绝涧左右幽空穷深地壑中
 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谓之軨桥 今軨桥西南
 悬绝中央有两道 王翰诗颠軨一入亡唇齿 张
 店堡东六十里虞城之外郭也南扼颠軨北控盐坂
 有险可恃旧为南北孔道今堞颓民鲜堡内道成潦
 涧 今平垣营驻防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0542-0508b.png
金鸡堡南二里店头镇西有古城遗址延袤七里城内
 西北隅积石如丘城在崇冈之上丹壁屹立南临大
 河北望中条土人名金鸡堡一名十二连城盖春秋
 时岩城也 下阳城西南二里中条山麓东面即金
 鸡堡 刘昭注大阳有下阳城虢邑左传僖公二年
 虞晋所灭县东北三十里 竹书纪年晋献公十有
 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魏 水经
 注陜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0542-0508c.png
 虢此其一焉 下阳与上阳相望繇下阳至上阳必
 繇大阳渡渡河犹襄樊之夹汉江也遗址袤七里势
 据崇冈上有关圣思乡庙 将军城北三十里西祁
 村有周仓庙
洪池镇西北四十里虞公奔共池即此
张谷镇西十五里 常乐镇西二十里 茅津镇堡东
 二十里 葛赵镇西四十里 张店堡东六十里
 八政堡东二十里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0542-0508d.png
 芮城县
陌底渡土人名王村曲里渡即古浢津渡也东南四十
 里王村曲通河南灵宝县明洪武四年设巡检司九
 年徙南七里又置批验所后裁 宋建都开封中条
 山北漕刑仓按行驿路繇此故芮城令邵伯温筑待
 济亭于河干以憩宾旅 浢泉源出东北山麓即仪
 家沟水土人名连搭沟水经注弘农郡城北河水有
 浢津之名说者咸云汉武微行柏谷遇辱窦门又感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0542-0509a.png
 其妻深识之馈既返玉阶厚赏赉焉赐以河津令其
 鬻渡今窦津者是也故潘岳西征赋酬匹妇其已泰
 何厥夫之谬官袁豹之徒并以为然按河之南畔夹
 侧水濆有侧谓之浢津河北县有浢水浢津其水南
 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从门始 穆天子传
 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干南郑 五
 朝志芮城有关官是隋以前尝置关于浢津也 汉
 建安中杜畿为河东太守河东人卫固使兵数千人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0542-0509b.png
 绝陜津畿至不得渡曹公遣夏侯惇讨之未至荀彧
 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吾单车直往出其不意遂诡
 道从郖津渡 魏正平二年八月冠军将军封礼率
 骑二千从浢津南渡赴弘农
黄河自蒲州南下至潼关折而东流经县境七十里入
 平陆界 陌底渡上六十里至永乐渡下六十里至
 茅津渡
横岭即直岔岭也县东北六十里中条山巅路通解州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0542-0509c.png
 南北孔道而去村聚远明万历四十年建关王庙于
 岭上 直岔岭在甘枣山东自横岭以南为山之阳
 跨芮城平陆自横岭以北为山之阴跨解州安邑夏
 县闻喜 邵璿治中条山路记中条直岔岭四十里
 为赴郡省道南二十里属芮北二十里属解径皆缘
 崖临溪高深数百丈北尤逼仄石磊砢轧羸马蹄予
 命僧宗睿合南北四十里之窄者坍者𧇠者□者悉
 举而刬凿之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0542-0509d.png
乔头堡 陌底堡 坑南堡 朱吕堡
 绛州
柏壁城西南二十里 秦王堡在柏壁 樊村堡西南
 二十里 元魏置柏壁镇至太武废镇置正平郡兼
 治东雍州于西南柏壁 北齐斛律光尝屯兵于此
  后周明帝改绛州徙闻喜县龙头城复徙柏壁建
 德中徙稷山之玉壁隋开皇初自玉壁始徙今治
 元陈瓛柏壁记绛附郭邑曰正平地多崇冈峻岭西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0542-0510a.png
 南迤逦二十里有巨坂尤高峻古柏壁关也上有秦
 王堡深沟巨壑绝崖陡险南北断壁截然千仞中有
 旧途相去百步馀下而复上其巅实古关门遗址广
 仅一轨历岁月久远霖雨所倾颓山水所灌涤望其
 途如线骑不可并车不可旋服牛舆马倘失蹶毙矣
 州人山北道廉访使李思敬正平尹闵道经营之旬
 日险隘为坦途 后周武成中齐将斛律敦侵汾绛
 郑国公达奚武以万骑禦之敦退武筑柏壁城留开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0542-0510b.png
 府权严薛羽生守之 唐武德二年刘武周将宋金
 刚进逼绛州复陷龙门关中大震高祖欲弃大河以
 东谨守关西秦王世民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河东殷实京邑所资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平武周克
 复汾晋乃引兵自龙门渡河屯柏壁与金刚相持金
 刚屡败食尽北走秦王追及大败之 通典大唐武
 德初刘武周据太原使其将宋金刚屯于河东太宗
 往征之谓诸将曰金刚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骑
卷十六 第 27a 页 WYG0542-0510c.png
 将皆在于此武周自据太原专倚金刚以为捍蔽金
 刚虽众内实空虚抢掠为资意在速战我坚营蓄锐
 以挫其锋分兵汾隰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
 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于是遣刘宏基等绝其粮道
 其众遂馁金刚乃遁
武平关西三十里北齐屯兵以防周 周村堡西三十
 里 周村墩 周村桥 唐志西有武平故关 通
 典姚襄城洪洞晋州武平关三关并今绛郡正平县
卷十六 第 27b 页 WYG0542-0510d.png
 界
家雀关通典有高齐故武平关在今县西三十里故家
 雀关在县南七里并是镇处
泉掌堡西北三十里即古长秋镇也 北齐围周宜阳
 韦孝宽曰宜阳一城之地未能损益然两国争之劳
 师数载彼多君子宁乏谋猷若弃崤东来图汾地我
 之疆界必见侵扰今宜于长秋速筑城以杜贼志是
 岁齐人果解宜阳围
卷十六 第 28a 页 WYG0542-0511a.png
狄庄墩东十里 杨庄堡东南二十里 曲村堡南二
 十里 兰村堡南三十里 樊村堡西南二十里
 三林墩西十里 古交墩西二十里 平原堡北十
 里 义泉墩北二十里 苏村堡北三十里
 闻喜县
留庄隘东南七十里中条山南通垣曲县北接绛县冷
 峪口土人名刘庄野东西二山之间溪水北来相传
 有汉高祖祖坟对面断壁千仞清湍横流 唐以张
卷十六 第 28b 页 WYG0542-0511b.png
 浚为河东行营兵马招讨制置使京兆尹孙揆为昭
 义节度使副之韩建为供军使以朱全忠李匡威赫
 连铎并为招讨使枢密使骆全諲为行营都监以汴
 甲三千为帐下发五十二军邠宁鄜夏杂虏合五万
 讨太原先是汴华邠岐兵绝河会平阳汴将朱崇节
 巳戍潞浚虑汴人遂据有之乃令揆分兵趋潞以中
 人韩归范持节护送至军会太原将李存孝方攻潞
 揆至长子为存孝所擒汴人亦弃城去浚次阴地关
卷十六 第 29a 页 WYG0542-0511c.png
 诸军壁平阳存孝击之皆大北委仗械去浚敛众夜
 遁比明军失大半存孝进掠晋绛慈隰其锋甚盛浚
 间道出王屋奔河清桴而济麾下略尽全諲仰药死
 建遁去 张浚出王屋道即留庄隘道也
横岭东南九十里山脊横亘下有三泉源出白石下土
 人名曰白石河接垣曲界 闻喜东南横岭乃小横
 岭也 刘庄野铺南接垣曲县梨树铺 横岭皆设
 巡检司
卷十六 第 29b 页 WYG0542-0511d.png
秦涧南五十里涧之上为秦王岭樵者时得铜箭镞相
 传秦王屯兵于此下有广涧数派相传为三跳处
 刘武周传尉迟敬德还浍州秦王邀战破之于美良
 川 胜水沟在杜家庄高三丈水自汤寨山至此瀑
 流而下入三跳涧今按在柏樊底水出崖间附草而
 下滴潭如有铃声 马跑泉近秦王涧相传秦王马
 跑地出泉 霍州亦有马跑泉皆太宗经战地 张
 藻梁秉钧墓碑辛巳入美良境又会天风暴寒冰合
卷十六 第 30a 页 WYG0542-0512a.png
 黄流而群师平渡遂得神前口处要地因入陜右
兰德镇东北五十里路接曲沃隘口铺 兰德镇堡
 兰德铺
横水岭东四十五里接绛县界设左哨
栗村镇堡在东北路通稷山
上东镇堡 下东镇堡 宋店镇堡 小郭店镇堡
 裴社镇堡
 河津县
卷十六 第 30b 页 WYG0542-0512b.png
龙门西北二十五里两山壁立中通河流形如门阙东
 西阔八十步一名禹门西与韩城梁山并峙 禹门
 渡在禹门关元魏唐并置关 禹门渡巡检司在龙
 门山下神前村西 太平寰宇记禹治水至龙门巡
 绕至山龙门山即龙门关极险魏大统七年置戍
 唐志龙门有龙关关有龙门仓开元二年置 元王
 思诚河津总图记禹门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古
 龙门关也按辛氏三秦记河津名龙门河出龙门口
卷十六 第 31a 页 WYG0542-0512c.png
 其广不及八十步舟楫往来一移刻而可济凡河之
 流无有便于此者 明一统志禹门渡在河津县西
 北三十里唐有龙门关置于此(正义龙门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禹凿)
 (广八十步未知县吴宝林龙门铁索记购铁募工续/镮成索癸 索成计长七十馀寻计镮一千四百三)
 (十有奇每镮重二十两总计铁二千二百斤濒河之/东崖凿石成穴穴树柏椿凡二十有四以铁索横絙)
 (椿上须臾数十舟手/攀钩挽索蚁附而上)魏孝武西迁周太祖令大都督
 薛崇礼据龙门引参军薛端西行崇礼寻失守遂降
 东魏东魏遣行台薛循义都督乙干贵率众数千西
卷十六 第 31b 页 WYG0542-0512d.png
 渡据杨氏壁端与宗亲及家僮等先在壁中循义乃
 令其兵逼端等东渡方欲济河会日暮端与宗室及
 家僮等叛之循义遣骑追端且战且驰遂入石城栅
 得免栅中先有百家端与并力固守贵等数来慰喻
 知端无降意遂拔还河东东魏又遣其将贺兰懿南
 汾州刺史薛琰达守杨氏壁端率其属并招喻村民
 第多设奇兵以临之懿等疑有大军便即东遁争船
 溺死者数千人端收其器械复还杨氏壁周太祖遣
卷十六 第 32a 页 WYG0542-0513a.png
 南汾州刺史苏景恕镇之徵端赴阙 周太祖狩于
 龙门帐下杨忠独当一猛虎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太
 祖壮之北俗谓猛虎为掩于因以字之 齐神武入
 关关右行台薛循义自龙门济河招下西魏北华州
 刺史薛崇礼 周天和五年齐将斛律明月率大众
 于汾北筑城西至龙门六年齐王宪率众二万出自
 龙门齐将蔡新王王康德以宪兵至潜军宵遁宪乃
 西归仍掘移汾水水南堡壁复入于齐齐人谓略不
卷十六 第 32b 页 WYG0542-0513b.png
 及远遂弛边备宪乃渡河攻其伏龙等四城二日尽
 拔又进攻张壁克之获其军实平其城垒明月时在
 华谷弗能救也 周天和六年齐将斛律明月寇边
 于汾北筑城自华谷至于龙门 斛律光将兵度玉
 壁至龙门周有移书别须筹议诏吏部尚书冯子琮
 乘传赴军与周将韦孝宽面相要结龙门等五城因
 此内附 唐高祖大业中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
 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
卷十六 第 33a 页 WYG0542-0513c.png
 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 隋大业十三年八月癸巳唐
 高祖次龙门突厥来助隋骁骑大将军屈突通守河
 东绝津梁壬寅冯翊贼孙华土门贼白元度皆具舟
 以来逆九月戊午以少牢祀河乃济甲子次长春宫
黄河正义按河在冀州西故云西河禹门发源河水
 小积石山浮河东北下霹雳胜北而南行至于龙
 门皆雍州域也 黄河渡口县西一十里为黄河
 东岸 禹门渡在禹门县西二十五里 陶家营渡
卷十六 第 33b 页 WYG0542-0513d.png
 在平阳卫屯陶家营县西南三十里 双营渡在平
 阳卫屯双营县西南三十五里 夹甸渡在夹甸营故
 屯县西南五十里 新庄渡在曹家庄西县西南五
 十里 修福渡南八里 黄村渡东南二十八里
 以上诸渡即韩信以木罂渡河地也明太祖兵亦尝
 由胡卢滩入关中 王思诚总图黄河渡县西十里
  水经注横溪水东南经夏阳县故城北故少梁也
 其水东南流于河昔韩信之袭魏王豹也以木罂自
卷十六 第 34a 页 WYG0542-0514a.png
 此渡 史记汉二年六月魏王豹绝河津反汉与楚
 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八月以韩信为左丞相
 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
 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瓶渡军袭安邑魏王
 豹惊引兵迎信信遂掳豹定魏为河东郡(史记正义/按韩信诈)
 (陈列船艘于临晋即此从夏阳木押罂瓶渡军袭安/邑临晋同州东朝邑界夏阳在同州北渭城界安邑)
 (故城在绛州夏县东北十五里晋史记索隐刘氏云/夏阳旧无船豹不备之而防临 耳今安邑被袭故)
 (豹遂降也木史记淮阴侯传从夏阳以木罂瓶渡军/服虔曰以 押缚罂瓶以渡是也古文简不言缚耳)
卷十六 第 34b 页 WYG0542-0514b.png
 (吴志孙静传策诈令军中促具罂瓶数百口分军夜/投查渎亦此法也其状图于喻龙德兵衡谓之瓮筏)
 (阔通典木罂用木縳瓮为筏受二石力胜一人瓮间/ 五寸以绳勾联编枪于其上形长勿方前置拔头)
 (后置槊左/右置棹)后秦皇初三年慕容永为慕容垂所灭其
 所署河东太守柳恭等各阻兵自守姚兴遣晋王绪
 讨之恭等依河拒守绪不得济镇东将军汾阴薛彊
 先据杨氏壁引绪从龙门济河遂入蒲坂恭势屈请
 降 唐公李渊至龙门汾阴薛大鼎请勿攻河东自
 龙门直济河据永丰仓河东县户曹任环曰环在冯
卷十六 第 35a 页 WYG0542-0514c.png
 翊积年请谕之义师自梁山济河指韩城逼合阳萧
 曹文吏必望尘请服孙华之徒皆当远迎然后鼓行
 而进直据永丰关中自定矣渊至汾阴以书招孙华
 华来见环又说下韩城遂留诸将图河东自引军而
 西朝邑法曹靳孝谟以蒲津中潬二城降华阴令李
 孝常以永丰仓降 唐武德二年秦王世民自龙门
 渡河屯柏壁 唐中和二年李克用自阴地趋晋会
 河中三年使弟克修领彀骑五百渡河克用自夏阳
卷十六 第 35b 页 WYG0542-0514d.png
 济留薛阿檀扼津口次同州壁乾坑败贼于梁田坡
  明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繇韩城煤航渡河入
 犯平阳
胡卢滩西南二十里汾水经此入河 汾河县南八里
 东自稷山界西来南流至荣河汾阴祠下入于河明
 隆庆四年东徙至胡卢滩 远亭里胡卢滩堡明崇
 祯三年建 胡卢滩渡浮桥
国朝康熙十一年知县马光远建 今胡卢滩没于河
卷十六 第 36a 页 WYG0542-0515a.png
 而汾水黄河交会自属关隘要地
西硙口入乡宁路在县北三十五里有镇硙堡永安堡
 河南武备寨南十里唐建 张家崖下堡西南二十
 五里明崇祯五年建
薛戍堡在小亭村东所以控黄河岸也金皇统间筑村
 寺有守禦官题名
南午芹堡 北午芹堡 通化村堡 卫村堡
 稷山县
卷十六 第 36b 页 WYG0542-0515b.png
玉壁关城在县西南一十二里西魏王思政筑遗趾屹
 然后为玉壁渡 玉壁渡西南十二里汾水之阴元
 魏置关后为渡南有荆平渡西南有杨村渡薛村渡
 东南有苑曲渡费村渡崔村渡 汾河玉壁渡县西
 南八里今废 通典后周勋州故城在今县西南十
 二里即玉壁城为周氏重镇齐神武再攻围皆不克
 通考玉壁乃西魏大统八年王思政所筑齐神武攻
 围不克至十二年韦孝宽守之齐神武又攻围六旬
卷十六 第 37a 页 WYG0542-0515c.png
 不克 魏大统八年十月齐神武侵汾绛围玉壁周
 太祖出军蒲坂将击之军至皂荚齐神武退周太祖
 度汾追之遂遁去 王思政镇弘农以玉壁地在险
 要请筑城即自营度移镇之迁并州刺史仍镇玉壁
 文帝大统八年东魏昼夜来攻守禦有备卒不能克
 复镇弘农周太祖命举代已者乃进所部都督韦孝
 宽时论称其为能知人 东魏兴和三年十月甲寅
 齐献武王围宝炬玉壁十一月壬午班师 韦孝宽
卷十六 第 37b 页 WYG0542-0515d.png
 大统八年转晋州刺史寻移镇玉壁兼摄南汾州事
 先是山胡负险屡为劫盗孝宽示以威信州境肃然
 十二年齐神武倾山东之众志图西入以玉壁冲要
 先命攻之连营数十里至于城下乃于城南起土山
 欲乘之以入当其山处城上先有两高楼孝宽更缚
 木接之令极高峻多积战具以禦之齐神武使谓城
 中曰纵尔缚楼至天我会穿城取尔遂于城南凿地
 道又于城北起土山攻具昼夜不息孝宽复掘长堑要
卷十六 第 38a 页 WYG0542-0516a.png
 其地道仍饬战士屯堑城外每穿至堑战士即擒杀
 之又于堑外积柴贮火敌人有伏地道内者便下柴
 火以皮鞴吹之吹气一冲咸即灼烂城外又造攻车
 车之所及莫不摧毁虽有排楯莫能抗孝宽乃缝布
 为缦随其所向则张设之布既悬于空中其车竟不
 能坏城外又缚松于竿灌油加火规以烧布并欲焚
 楼孝宽复作长钩利其锋刃火竿来以钩遥割之松
 麻俱落外又于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为四路
卷十六 第 38b 页 WYG0542-0516b.png
 于其中各施梁柱以油灌柱放火柱折城并坏孝宽
 又随坏处竖木栅以捍之城外尽其攻击之术咸拒
 破之神武苦战六旬伤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
 因而发疾其夜遁去废帝二年孝宽移雍州刺史恭
 帝二年周文帝北巡命还镇玉壁周明帝保定初以
 孝宽立勋玉壁遂于玉壁置勋州仍授勋州刺史齐
 人遣使至玉壁求通互市许之武帝建德五年东伐
 齐过幸玉壁观禦敌之所深叹羡之移时乃去孝宽
卷十六 第 39a 页 WYG0542-0516c.png
 请为前驱帝以玉壁要冲非孝宽无以镇之不许孝
 宽镇玉壁前十二年后十八年 玉壁城中无水汲
 于汾齐神武移汾一夕而毕无水而城仍不下是水
 道尚存也 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甚众神武
 恚愤疾发周文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
 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子
 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 武定四年八月
 齐献武王自邺帅众西伐文襄王会于晋州九月围
卷十六 第 39b 页 WYG0542-0516d.png
 玉壁以挑之十一月班师文襄王如晋阳 西魏废
 帝元年以大将军达奚武出镇玉壁武乃量地形胜
 立乐昌胡营新城三防齐将高苟子以千骑攻新城
 武邀击之悉虏其众 西魏大都督杨忠与怡峰解
 玉壁围 隋为高梁县后徙汾北故城址尚存 唐
 武德二年裴寂与刘武周战度索原寂败略阳郡公
 道宗年十七从秦王讨贼王登玉壁城以望谓道宗
 曰贼怙众欲战尔计谓何对曰武周席胜锋未可当
卷十六 第 40a 页 WYG0542-0517a.png
 正宜以计摧之且乌合之众惮持久若坚壁以顿其
 锐须食尽气老可不战擒也王曰而意与我合既
 而贼粮匮夜引去追战灭之
华峪城西北二十里北齐右丞相斛律光筑今为华峪
 镇 斛律光寨在县西北二十里峪口村屯 黄华
 峪在紫金山仙掌峰间 北齐武平元年冬右丞相
 并州刺史斛律光率步骑五万于玉壁筑华谷龙门
 二城与周宇文宪拓跋显敬相持宪等不敢动光乃
卷十六 第 40b 页 WYG0542-0517b.png
 进围定阳仍筑南汾城置州以逼之万馀户并来降
 附 周天和五年冬齐将斛律明月寇边于汾北筑
 城自华谷至于龙门六年正月诏柱国齐公宪率师
 禦之三月己酉宪自龙门渡河斛律明月退保华谷
 宪攻拔其新筑五城出周建德五年赵王招率兵出
 稽胡与大军犄角敕韦孝宽为行军总管围守华谷
 以应接之
平陇城西五里斛律光筑今为平陇镇 武平二年斛
卷十六 第 41a 页 WYG0542-0517c.png
 律光率众筑平陇卫壁统戎等镇戍十有三所周柱
 国普屯威韦孝宽等步骑万馀来逼平陇与光战于
 汾水之北光大破之俘斩千计 齐武平二年左丞
 相段韶出晋州道到定陇筑威敌平寇二城而还
 高欢城在县西五里齐神武攻玉壁时所筑即平陇
 镇也 韦孝宽守汾南玉壁斛律光守汾北平陇可
 称强对
吴城堡西十里 下迪堡西二十里胥明嘉靖二十二
卷十六 第 41b 页 WYG0542-0517d.png
 年知县于藁设高厚完固可以备盗
管村堡东十里 大杜堡东北二十里 小河镇南十
 五里 华峪镇西北二十里 翟店镇南三十里
 绛县
横岭关南五十里中条山东南通垣曲县设巡检司
 汉永初五年羌入寇河东至河内百姓相惊多奔南
 度河使北军中候朱宠将五营士屯孟津诏魏郡赵
 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堠六百一十六所(志于要道/以概其馀)
卷十六 第 42a 页 WYG0542-0518a.png
 元初元年春遣兵屯河内通谷冲要三十三所皆作
 坞壁设鸣鼓 魏肃宗时南绛贼陈双炽等聚众自
 号建始王与大都督长孙稚宗正珍孙等相持不下
 诏裴良为解汾州慰劳使 元至正十八年曹濮贼
 分道踰太行焚上党掠晋冀陷云中雁门代郡烽火
 数千里复大掠南且还察罕特穆尔先遣兵伏南山
 阻隘而自勒重兵屯闻喜绛阳贼果走南山纵伏兵
 横击之贼皆弃辎重走山谷其得南还者无几乃分
卷十六 第 42b 页 WYG0542-0518b.png
 兵屯泽州塞碗子城屯上党塞吾儿谷屯并州塞井
 陉口以杜太行诸道贼屡至击却之河东悉定诏便
 宜行阃外事 横岭关巡检𨽻垣曲 冷口峪南十
 五里峪中四时常寒路通闻喜留庄隘 沙峪口东
 三十里壁峰峭绝 陈村峪东南十五里峪在太行
 中条两山间路通垣曲县界带溪水发源于此 李
 罕之夜袭潞州入之自称留后攻沁州执刺史守将
 送款于汴朱全忠命丁会援之与李嗣昭战含口不
卷十六 第 43a 页 WYG0542-0518c.png
 利 葛从周取泽州嗣昭与会战含山执其将一人
 斩首三千级遂取泽州 唐大顺元年潼关防禦使
 韩建以兵属张浚伐晋浚败建自含山遁归 朱全
 忠兵欲西以河中节度使王珂晋之婿也恐为患乃
 顾张存敬侯言以大绳与之曰为我持此縳珂来存
 敬等兵出含山破晋绛二州遣何絪以兵守之绝晋
 援存敬围河中珂告急于晋晋以絪故不得前珂卒
 降全忠 庞籍司马池碑先是运两池盐率繇蒲坂
卷十六 第 43b 页 WYG0542-0518d.png
 乱窦津截大阳经砥柱之险路迂且恶至道中有建
 白开含山道自闻喜抵垣曲比前运减费什六七陜
 人无贤愚皆推服其功府君未冠独曰盐利通流诸
 夏前之议运者未知此道之便而利人与有而不知
 知而不为谓前无仁智者乎殆有巨害于其间耳众
 皆少之而不然其说其夏山水溃出运车暨人牛漂
 流者不可胜计道遂废众始服焉
河王峪东三十里 续鲁峪东五十里路通沁水县界
卷十六 第 44a 页 WYG0542-0519a.png
 两崖陡峻素称险隘
大交镇东四十里 横水镇西二十里 郑柴 南柳
  吉峪胥去县二十里 范村寨东十五里筑堡
 南樊寨东三十里周二十馀亩 郇王寨东二十五
 里郇王村东
 垣曲县
横岭关西八十里 县东南界中条山之要隘也 横
 山绛县南四十里东南跨垣曲县界名大横岭山亳
卷十六 第 44b 页 WYG0542-0519b.png
 清河源此
风山西六十里为横岭关入口地山多风上建玉皇关
 帝二庙 转山西七十里遥连横岭山势曲折回转
  水经注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世亦谓清营山其
 水东南流出峡峡左有城盖古关防也清水历其南
  魏肃宗时平绛蜀反丹谷清廉二路险涩不通以
 河内太守源子恭为当郡别将俄而建兴蜀复反相
 与连势进子恭为持节散骑常侍假平北将军征建
卷十六 第 45a 页 WYG0542-0519c.png
 兴都督仍兼尚书行台与正平都督长孙稚合势进
 讨大破之正平贼帅范明远与贼帅刘牙奴并面缚
 请降 元致和元年九月以汴梁行知枢密院事伊
 苏岱尔将兵行视太行诸关西击河中潼关军以摺
 叠弩分给守关军士 明崇祯七年八月北山贼伏
 转山要口劫银鞘蒲州营都司薛敏忠𠞰之斩三十
 七级西路始通(唐李建中开垣曲山路成诗/凿开青石壁填贮白云坑)
行台关金志关一行台
卷十六 第 45b 页 WYG0542-0519d.png
瞽冢山北五十里(一名鸣/条山)相传瞽瞍葬此墓址尚存
 诸冯山北五十里相传舜生此 历山在诸冯山后
 巅平广土人名舜王坪相传舜耕此上有石碌𥑤数
 百下有舜井 瞽冢山翼城沁水阳城垣曲四县交
 界地也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流贼紫金梁老𤞑𤞑
 蝎子块数十万众自阳城来掠瞽冢刘村墱坂陈王
 二十馀村堡省祭周得英守北山隘口为贼所执不
 屈死 六年四月贼数万屯一冢村守东道叶廷桂
卷十六 第 46a 页 WYG0542-0520a.png
 𠞰之斩四十级贼惊走 八年三月贼千馀自绛县
 破马村堡平阳参将虎大威急追至瞽冢村斩一百
 七十级贼二郎神混天猴二百馀潜伏山谷请降大
 威行至翼城设计尽斩之 九年十月贼五百人盘
 踞瞽冢山阳城石凤台抚之 十三年饥民数千自
 阳城聚瞽冢山蒲州营游击柳如金驱之
国朝顺治十年土贼千馀屯瞽冢山平阳协镇平之
 十一年三月陜西许二王世魁据瞽冢山为巢梅大
卷十六 第 46b 页 WYG0542-0520b.png
 人驻兵瞽冢镇搜山斩百馀级馀贼皆降 瞽冢渠
 北四十里
黄河济民渡县南观下窝以防河禁渡 南三十里黄
 河北南对渑池
马蹄窝明崇祯六年十一月流贼数十万自济源至垣
 曲倏马蹄窝黄河冰合成桥遂舍垣曲南渡月馀始
 毕
五虎涧西南五十里明嘉靖时置千总一员以防矿徒
卷十六 第 47a 页 WYG0542-0520c.png
  崇祯八年十二月河南流贼闻五虎涧黄河冰合
 成桥大队自河南府趋北知县段自宏偕潞泽营防
 河参将和应诏驻河干督兵严守积薪焚桥昼夜不
 少懈贼知有备西走
上敌原东北三十里宋绍兴十年秋七月岳飞使梁兴
 渡河会太行忠义两河豪杰大败金人于垣曲即此
轵关在济源县西两山相夹势颇险阻战国时置
狐岭关 邵原关胥在济源县西
卷十六 第 47b 页 WYG0542-0520d.png
峪村堡 瞽冢村上下二堡在北 东滩村堡 皋落
 镇堡 上涧堡 崖底村堡 河西堡 王茅镇堡
 在西 青廉村堡 岭后堡 白马神头堡 迎驾
 寨在县西迎驾山 六郎寨在县西南近黄河
 吉州
乌仁关西六十里下临黄河明洪武六年置巡检司
 明一统志关在州西七十里
平渡关西北一百二十里下临黄河明洪武六年置巡
卷十六 第 48a 页 WYG0542-0521a.png
 检司
壶口西七十里(详大/宁)颜师古注壶口山在河东 黄光
 炜壶口赋上宽中狭自高而下峻如建瓶驶如奔马
 洪波急溅惊涛怒泻听之若雷霆之鸣望之若虹霓
 之射两岸环山河底维石气常阴冱寒早燠迟每至
 仲冬之交河冰先结既坚且厚人畜重任往来无阻
  孟门山在黄河中流峰壁峭绝
姚襄城西五十二里 通典故姚襄城在县西即姚襄
卷十六 第 48b 页 WYG0542-0521b.png
 所筑西临黄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处
  齐武平二年斛律光筑平陇诸戍还复令率步骑
 五万出平阳道攻姚襄白亭城戍皆克之获其城主
 仪同大都督等九人捕虏数千人二年二月周遣将
 攻边右丞相斛律光先率军禦之左丞相段韶亦请
 行五月到复秦城周人于姚襄城南更起城镇东接定
 阳又作深堑断绝行道韶密抽壮士从北袭之又使人
 潜渡河告姚襄城中令内外相应度者千有馀人周
卷十六 第 49a 页 WYG0542-0521c.png
 人始觉于是合战大破之获其仪同若干显宝等诸
 将咸欲攻其新城韶曰此城一面阻河三面地险不
 可攻就令得之一城地耳不如更作一城塞其要道
 破服秦并力以图定阳计之长者将士咸以为然六
 月徙围定阳其城主开府仪同杨范固守不下韶登
 山望城势乃纵兵急攻之七月屠其外城时韶病在
 军中以子城未克谓兰陵王长恭曰此城三面重涧
 险阻并无走路唯虑东南一处耳贼若突围必从此
卷十六 第 49b 页 WYG0542-0521d.png
 出但简精兵专守自是成擒长恭乃令壮士千馀人
 设伏于东南涧其夜果如所策贼遂出城伏兵击之
 大溃范等面縳尽获其众 周天和五年齐人于姚
 襄筑伏龙等五城以处戍卒骠骑大将军刘雄从齐
 公宪攻之五城皆拔宪复遣雄与柱国宇文盛于齐
 长城以西连营防禦齐将段孝先等率众围盛营外
 先有长堑大将军韩欢与孝先交战不利雄身负排
 率所部二十馀人据堑力战孝先乃止 天和五年
卷十六 第 50a 页 WYG0542-0522a.png
 齐王宪北攻姚襄城陷之时汾州又见围日久粮援
 路绝宪遣柱国宇文盛运粟以馈之宪自入两乳谷
 袭克齐柏社城进军姚襄齐人婴城固守宪使柱国
 谭公会筑石殿城以为汾州之援齐平原王段孝先
 兰陵王高长恭引兵大至宪命将士阵而待之大将
 军韩欢为齐人所乘遂以奔退宪身自督战齐众稍
 却会日暮乃各收军 天和六年齐将段孝先攻汾
 州刺史杨敷突围出为孝先所擒 冢宰宇文护令
卷十六 第 50b 页 WYG0542-0522b.png
 中外府水曹参军郭荣于汾州观形势时汾州与姚
 襄镇相去悬远荣以为二城孤迫势不相救请于州
 镇之间更筑一城以相控摄护从之俄而齐将段孝
 先攻陷姚襄汾州二城惟荣所立者独能自守
石梯城州西南百里龙门上口垒石为之东北高据峻
 岭西南俯临黄河悬崖绝壁百丈有馀非梯莫上(一/名)
 (倚梯/城)
牛心寨西六十里临黄河 金杨贞筑桥治吉州址微
卷十六 第 51a 页 WYG0542-0522c.png
 存
云台郊东五十里 魏五城山胡冯宜都等聚众于此
 即云台山也 百里候魏都督高防败于此 魏肃
 宗时汾州吐京群胡薛羽等作逆以中散大夫裴良
 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值别将李德龙为羽所
 破良入汾州与刺史汝阴王景和及德龙率兵数千
 凭城自守并力攻逼诏遣行台裴延俊大都督章武
 王融都督宗正珍孙等赴援时有五城郡山胡冯宜
卷十六 第 51b 页 WYG0542-0522d.png
 都贺悦回成等以妖妄惑众假称尊号服素衣持白
 伞白幡率诸逆众于云台郊抗拒王师融等与战败
 绩贼乘势围城良率将士出战大破之于阵斩回成
 复诱导诸贼令斩送宜都首又山胡刘蠡升自云圣
 术人惑之咸相影附旬日之间逆徒还振德龙议欲
 拔城良不许德龙等乃止景和卒以良为辅国将军
 汾州刺史行台如故都督高防来援复败于百里候
 先是官粟贷民未及收聚仍值寇乱城民大饥贼知
卷十六 第 52a 页 WYG0542-0523a.png
 仓库空虚攻围日甚死者十三四良以饥窘因与城
 人奔赴西河汾州之治西河自良始也 正光末汾
 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马牒腾并自立为王聚党作逆
 众至数万诏闻喜裴庆孙为募人别将招率乡豪得
 战士数千人以讨之胡屡来逆战庆孙身先士卒每
 摧其锋遂深入至云台郊诸贼更相连结大战郊西
 自旦至夕庆孙身自突阵贼王阙郭康儿众大溃
 明署州事知乡宁县李节亨以西城外地势最高防
卷十六 第 52b 页 WYG0542-0523b.png
 禦为难于西城建敌楼五座明季吉城失守敌楼半倾
秦王岭关 马头关元致和元年九月秦王岭马头二
 关穿堑垒石
南山沟寨北六十里四面胥石崖垒级以登一人扼吭
 万夫莫上刀箭炮石胥不能坏
竭石崖寨 曹花平寨 楼儿山寨险同南山沟寨
 赵家堡 白杨堡 榻村堡胥土山削筑成堡 桃
 源镇 大度镇 三垢镇
卷十六 第 53a 页 WYG0542-0523c.png
 乡宁县
龙尾碛西一百里黄河中冬结冰桥路通陜西韩城县
 明洪武四年置巡检司后废
香炉崖西一百里
黄河隘口 香炉崖南至师家滩二十里 师家滩南
 至石鼻崖五里 石鼻崖南至李家集二十里 李
 家集南至船窝镇三里 船窝镇南至高石崖五里
  高石崖南至桥子沟二里 桥子沟南至乾柴坡
卷十六 第 53b 页 WYG0542-0523d.png
 二里 乾柴坡南至河津界禹门三十里
禹门西一百里
万岁堡西南八十里东北据高岭西南瞰黄河绝壁百
 馀丈旧建堡今剥落
双柏朴峪在县西南有滴水崖文中子洞通稷山县界
  齐天保十年二月晋州刺史斛律光率骑一万讨
 周开府曹回公斩之柏谷城主仪同薛禹生弃城奔
 遁遂取文侯镇立戍置栅而还 齐武平二年二月
卷十六 第 54a 页 WYG0542-0524a.png
 周师来寇遣左丞相段韶右丞相斛律光太尉兰陵
 王长恭往三月暮行达西境有柏谷城者敌之绝险
 石城千仞诸将莫敢攻围韶曰汾北河东势为国家
 之有若不去柏谷事同痼疾计彼援兵会在南道今
 断其要道救不能来且城势虽高其中甚狭火弩射
 之一旦可尽诸将称善遂鸣鼓而攻之城溃获仪同
 薛敬礼大斩首虏仍城华谷置戍而还
官水峪东一百三十五里
卷十六 第 54b 页 WYG0542-0524b.png
三官峪东四十五里
马壁峪在东南
上马台西南八十里河津县界
金刚岭东北临汾吉州界近秦王山
营里镇东十里 官水镇东九十里 西坡镇西南七
 十里 船窝镇黄河岸西一百里
 隰州
石口则州北七十里繇东北行六十里为横水桥万山
卷十六 第 55a 页 WYG0542-0524c.png
 之水胥汇于此又行水石间至石口则关东北道石
 峡达大麦郊以达灵石东道石峡达康城以达汾西
  石口一名乌门关元致和元年九月乌门关穿堑
 垒石 赵成侯时秦攻魏赵救之石阿正义盖在石
 隰等州界也 康城镇州北一百一十里 大麦郊
 镇州北一百八十里 回龙镇 西曲镇胥州北二
 百里 温泉故县州北二百里唐置元废东南十五
 里为唐废县高唐山以南南温泉也𨽻隰州高唐山
卷十六 第 55b 页 WYG0542-0524d.png
 以北北温泉也隶孝义 唐武德三年刘宏基由隰
 州趋灵石会秦王师 王崇古严防山西内郡疏万
 一突入太原则徐沟以南即可直上太行侵扰冀南
 灵石以西即可南越霍山或繇兴岚宁乡直入石隰
 亦可径出汾西
仵城镇州南六十里西北东川河西南隰州河东北蒲
 县河东南大宁河西汇于镇东桥下 仵城堡 后
 魏仵城郡址 金为仵城镇兴定五年升县 故仵
卷十六 第 56a 页 WYG0542-0525a.png
 城蒲县西北六十三里吉州北六十里后魏置仵城
 郡及县
紫金寨东七十里紫金山上
义泉镇南四十里 均庄北四十里 石口子北七十
 里 张家川堡东九十里 蒿城镇北七十里 水
 头镇堡北九十里 罗真镇堡西五十里 辛庄镇
 东北一百里 紫荆寨东七十里紫荆山(并有/石窑) 南
 孤山堡在州东但头里 谙真堡在州东
卷十六 第 56b 页 WYG0542-0525b.png
 蒲县
黑龙关东南六十里南北依山中通线径为平阳府要
 路旧建土城辟东西二门设巡检司明崇祯时设防
 禦把总一员兵一百五十名
国朝顺治初裁巡检西二十里为化乐镇东十里为张
 村岔东南二十里为临汾县分水铺
恶野岭东八十里
分水岭东北八十里
卷十六 第 57a 页 WYG0542-0525c.png
义社东南九十里
乔家湾东北丛山中
化乐镇东四十里 张村镇东六十里 乔家湾镇东
 七十里通临襄洪赵 薛关镇西二十里 古驿镇
 西三十五里通隰永大 白家庄在南 □峪镇北
 七十里通隰州汾西
 大宁县
马斗关西七十五里临黄河对宜川境唐置关明洪武
卷十六 第 57b 页 WYG0542-0525d.png
 二年设舟渡通榆林延绥诸路后舟渡废旧设巡检
 司今裁 昕河西北流至马斗关南入于河 镇关
 山在县西南七十五里凭临马斗关 唐志西有马
 斗关渡
壶口在马斗关南二十五里孟门之上禹贡既载壶口
 即此 龙门飞桥在壶口石峡上元末于石岸凿孔
 树桩系铁絙布木板为桥以渡兵今废
浮图结在县城后北寨之巅北齐河清四年筑据险以
卷十六 第 58a 页 WYG0542-0526a.png
 守隋开皇六年移县治于此大业中废元右丞时权
 筑北寨院使李子厚又北倚寨之两腋南临昕水接
 筑邑城弯环合抱其形类一人在坐两袖拱揖故大
 宁邑治独异它邑 南寨县南一里时权据守
阜城寨西十里 安阜镇西石城村东 道教寨西二
 十里 罩篱寨西五十里 仞梯寨西五十里 小
 冯寨东五里 南堡寨南三十里 东堡寨南三十
 里 凤落寨南四十里 高山寨在孔山巅
卷十六 第 58b 页 WYG0542-0526b.png
 永和县
永和关西七十里黄河界渡河即延安府延川县延绥
 (一作/水)关明洪武六年置巡检司万历时水贼窃发设
 永和关营兵崇祯时西贼贺金龙翻山洞据延绥关
 隔河近对永和关复益兵 永和关镇 五朝志永
 和有关官 唐志西北有永和关 金关一永和
 明志石楼县西北九十里 宋韩绛安抚秦晋将取
 啰兀城令河东发兵二万趋神堂新路知太原府吕
卷十六 第 59a 页 WYG0542-0526c.png
 公弼曰寇必设伏以待我永和关虽回远可安行无
 患乃由永和既而新路援兵果遇伏诏褒之 永和
 关渡船一号
兴德关西六十里临黄河有渡路通延安府
铁罗关西南七十里有渡路通延安府宜川县 铁罗
 关渡船一号
永宁关西北一十五里黄河岸路通陜西绥德州明一
 统志永宁关在石楼县志亦不载 宋志元祐七年
卷十六 第 59b 页 WYG0542-0526d.png
 以慈州之上平永宁两关俯逼西界以州为次边此
 明一统志所本也
老牛滩黄河中近兴德关
双山东南二十五里高九十四丈递高七里厚八十五
 丈亘三里盘踞七里经过一十五里两峰对峙上有
 神庙路最险隘 双山寨东二十里天生双壁如城
 中通一道峰巅石罅玲珑自陜西至平阳由此
楼山寨南六十里有石城明季筑
卷十六 第 60a 页 WYG0542-0527a.png
大寨岭西三十里西至永和关西北至下吴底村
捕狐岭东南七十里分隶永和大宁有捕狐寨
桑壁镇东五十里 岔口镇北四十里 刘台镇北四
 十里 乌门里北二十里 南楼里南七十里 前
 乙度西七十里 后乙度北七十里
 
 
 
卷十六 第 60b 页 WYG0542-0527b.png
 
 
 
 
 
 
 
 山西通志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