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542-011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四
  沿革(二/)
汾州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卷四 第 1b 页 WYG0542-0115b.png
周    并    晋
          赵    蔺离石
          魏    西河
秦         太原郡
汉    并州   太原郡 介休中都于离兹氏
               平陶京陵邬
          西河郡  美稷中阳蔺离石
              隰城临水土军平周
卷四 第 2a 页 WYG0542-0116a.png
后汉   并州   太原郡   介休于离兹氏邬
                平陶京陵
          西河郡  离石美稷中阳平周
                蔺
魏    并州   太原郡
          西河国
晋    并州   太原国  于离平陶京陵中都
                邬
卷四 第 2b 页 WYG0542-0116b.png
          西河国  离石隰城中阳介休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平遥
     汾州   西河郡   隰城介休永安
          吐京郡   新城吐京
          定阳郡   平昌
         五城郡(二郡俱孝昌/中寄治西河)五城平昌石城
          定阳郡   定阳昌宁
     显州(永安中置寄/治六壁城)定戎郡
卷四 第 3a 页 WYG0542-0116c.png
          建平郡(俱永安/中置)
          真君郡(治东多城/天平中置)
          武昌郡(治围城武/定四年置)
     宁州(兴和中置寄/治介休城)武康郡(治东/多城)
          灵武郡
          初平郡
          武定郡
     灵州(天平中寄治/隰城县界)
卷四 第 3b 页 WYG0542-0116d.png
北齐        南朔州
          西汾州
          怀政郡 昌化
后周        介州
          西河郡 隰城
          介休郡
          石城
          离石郡 离石宁乡平夷
卷四 第 4a 页 WYG0542-0117a.png
           窟胡郡  窟胡 卢山
           定胡郡  定胡
           乌突郡  乌突
           吐京郡  吐京
隋     冀州   龙泉郡  石楼
           西河郡 隰城介休永安平遥
           离石郡 离石修化定胡平夷
                太和
卷四 第 4b 页 WYG0542-0117b.png
唐     河东道  隰州   石楼
           汾州  西河平遥介休孝义
           石州  离石平夷定胡临泉
                方山
五代(后周时/入东汉)      石州
           汾州
宋     河东路  汾州  西河平阳介休孝义
           石州   离石平夷方山
卷四 第 5a 页 WYG0542-0117c.png
            隰州    石楼
            晋宁军   定胡临泉
金     河东北路  汾州(汾阳军/节度) 西河孝义介休平遥
            石州    离石方山孟门临泉
                  宁乡
      河东南路  隰州    石楼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冀宁路汾州西河孝义平遥介休
            冀宁路石州离石宁乡
卷四 第 5b 页 WYG0542-0117d.png
                  临州
            晋宁路隰州石楼
明     山西布政司汾州府    汾阳孝义平遥介休
                  石楼
            太原府   临县
                  永宁州宁乡
国朝    山西布政司 汾州府   汾阳平遥介休孝义
                  临石楼永宁州宁乡
卷四 第 6a 页 WYG0542-0118a.png
 汾州府
古西河地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太原郡汉武帝元
朔四年置西河郡南部都尉治(通考二汉属太/原西河二郡地)后汉建
武十年省定襄郡徙其民于西河和帝二年置属国都
尉魏置西河郡治兹氏晋属西河国北魏为西河郡太
和八年治兹氏城孝昌中移汾州治西河北齐置南朔
州后周改介州隋开皇初废西河郡大业初复治隰城
县唐武德元年以介休郡为介州西河郡为浩州三年
卷四 第 6b 页 WYG0542-0118b.png
改浩州为汾州班望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
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西河郡乾元元年复为汾州上
元元年九月改隰城县为西河五代胥为汾州宋为汾
州西河郡军事班望州金为上州天会六年置汾阳军
节度使后又置河东南北路提刑司元初立汾州元帅
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后废府至元二年复行
州事明万历二十三年升为汾州府治汾阳县割太原
临县永宁州宁乡平阳灵石县𨽻焉四十二年以石楼
卷四 第 7a 页 WYG0542-0118c.png
易灵石𨽻平阳
国朝因之统州一县七
  汾阳县(附郭明一统志县自万历以/前沿革同府故不著兹补人)
汉兹氏县地又旧唐志汉美稷县𨽻西河郡属国都尉
 治
晋属西河国为隰城县后罢
北魏太延中改为什星军太和八年复𨽻西河郡
隋仍为隰城县𨽻西河郡
卷四 第 7b 页 WYG0542-0118d.png
(望/)上元元年九月改为西河县
五代
(望/)有永利西监

(中/)
明省入汾州万历二十三年置汾阳县为汾州府治
国朝因之编户旧九十五里今四十坊里
  平遥县(府东八十里/)
卷四 第 8a 页 WYG0542-0119a.png
周左传昭二年执陈无宇于中都杜预曰介休县南中
 都中是也
汉平陶县𨽻太原郡兼得中都京陵县地后汉志京陵
 春秋时九京
后汉仍𨽻太原明一统志属西河者非
晋属太原国
北魏避太武庙讳改陶为遥属西河郡隋志后魏置蔚
 州于此后周废
卷四 第 8b 页 WYG0542-0119b.png
隋开皇十六年析平遥置清世县大业初省入焉
(望/)武德初𨽻介州贞观元年州废属汾州
五代
(望/)

(下/)初属太原至元二年仍属汾州
明𨽻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五十七里今四十坊里
卷四 第 9a 页 WYG0542-0119c.png
  介休县(府东南七十里/)
周左传晋文公以绵上为介之推田后汉志界休有绵
 上聚
汉为界休县𨽻太原郡兼得邬县地
晋𨽻西河国后废
北魏太和八年复置介休县𨽻西河郡隋志后魏于此
 置定阳郡县曰平昌 按魏志平昌𨽻五城郡隋省
 入五城县当𨽻吉州
卷四 第 9b 页 WYG0542-0119d.png
后周改定阳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
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介休𨽻西河郡新唐志
 义宁元年以介休平遥仍置介休郡
(望/)武德元年改郡曰介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
 县𨽻浩州乾元元年改浩州为汾州县仍属
五代
(上/)

卷四 第 10a 页 WYG0542-0120a.png
(下/)初𨽻太原府至元二年仍属汾州并小灵石县入
 焉
明𨽻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五里今一十二里
  孝义县(府城南三十五里/)
汉中阳县𨽻西河郡明一统志太原郡兹氏县地
魏始置中阳县属西河郡 按中阳汉县非魏置
晋仍为中阳县明一统志云晋省入隰城者非
卷四 第 10b 页 WYG0542-0120b.png
北魏太和十一年析隰城置永安县𨽻西河郡
北齐省入介休后周复置
隋为永安县𨽻西河郡
(望/)贞观元年改名孝义𨽻汾州明一统志因县人郑
 兴有孝义故名
五代
(上/)太平兴国元年改名中阳后复名孝义熙宁五年
 省为镇入介休元祐元年复
卷四 第 11a 页 WYG0542-0120c.png

(下/)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𨽻孝义
明𨽻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八里今一十五里
  临县(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汉西河郡离石县地 按汉西河郡有临水县莽曰监
 水
后周置乌突郡及县𨽻石州
卷四 第 11b 页 WYG0542-0120d.png
隋开皇初郡废县更名太和𨽻离石郡
(中/)武德二年置北和州改太和县曰临泉贞观三年
 省北和州以县属和州新书武德元年析置太和县
 𨽻东会州贞观三年州废以临泉𨽻石州
(中下/)𨽻石州元符二年以临泉县𨽻晋宁军
金𨽻石州元志金名临水县
元中统二年仍改临泉县𨽻太原府三年升临州为下
 州
卷四 第 12a 页 WYG0542-0121a.png
明洪武初改临县万历中改属沁州后属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七里今五里
  石楼县(府南一百九十里/)
周春秋时晋屈地
汉西河郡土军县地
后汉省
北魏真君九年置吐京郡治岭西太和二十一年改名
 吐京
卷四 第 12b 页 WYG0542-0121b.png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西汾州又割县西境属隰州十八
 年改县曰石楼𨽻龙泉郡有石楼山故名
(中/)武德二年于县置西德州领长寿临河石楼三县
 贞观元年废西德州省长寿临河二县以石楼属东
 和州二年又省东和以县𨽻隰州
五代
(中/)
金为镇西州
卷四 第 13a 页 WYG0542-0121c.png
(下/)
明万历十四年改属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三里今四里
  永宁州(府西一百七十里/)
周战国时为赵离石邑秦本纪秦昭王代赵取离石
汉置离石𨽻西河郡
后汉为西河郡治永安五年徙西河治离石

卷四 第 13b 页 WYG0542-0121d.png
晋为西河国惠帝永兴后为刘渊所据县志后赵石勒
 置永石部
北魏为离石镇
北齐置西汾州又置怀政郡昌化郡
后周改石州又改郡及县皆名离石又置定胡郡并县
 又置窟胡郡并县又置卢山县
隋开皇初废离石定胡二郡又废窟胡郡废窟胡县改
 名修化并卢山县入焉大业初复置离石郡治离石
卷四 第 14a 页 WYG0542-0122a.png
 县并宁乡入焉定胡县仍旧
唐武德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府领石北和北管
 东会岚西定六州贞观二年废都督府三年复置六
 年仍废天宝元年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复为石州
 离石为中县武德三年又于定胡县置西定州贞观
 二年废分置孟门县七年省孟门入定胡又有方山
 县武德二年以县置方州三年州废𨽻石州
五代为石州昌化郡军事班下州离石为州县方山为
卷四 第 14b 页 WYG0542-0122b.png
 下县州
宋带岚石隰为三州都巡检使元丰五年置葭芦吴堡
 二砦𨽻石州元符二年升葭芦砦为晋宁军大观三
 年复以定胡县𨽻之
金为下刺史离石县为倚明昌六年定胡县更名孟门
 贞祐四年孟山县徙治积翠山兴定五年以州𨽻晋
 阳
(下/)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州三年复置后有省司候
卷四 第 15a 页 WYG0542-0122c.png
 司及孟门方山二县并入离石
明洪武二年升离石县为石州领宁乡县𨽻太原府隆
 庆元年更名永宁万历二十三年改𨽻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一里今十坊里
  宁乡县(府城西一百四十里/)
汉西河郡离石县地

晋属西河国
卷四 第 15b 页 WYG0542-0122d.png
北齐置怀政郡县曰昌化
后周改离石郡及县又置宁乡县又析离石置平夷县
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省宁乡入焉仍置平夷县𨽻
 离石郡
唐𨽻石州
五代
(中/)
金明昌六年改曰宁乡仍𨽻石州
卷四 第 16a 页 WYG0542-0123a.png
(下/)太宗九年𨽻太原府定宗三年𨽻石州宪宗九年
 又𨽻太原路至元三年复隶石州
明隆庆初改石州为永宁州县仍属
国朝𨽻汾州府编户旧一十三里今四里
大同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卷四 第 16b 页 WYG0542-0123b.png
夏    冀
商    冀
周    并    燕
          赵
秦         云中郡
          代郡
汉    并州   云中郡  陶林
          雁门郡 阴馆陶嵉平城
卷四 第 17a 页 WYG0542-0123c.png
     幽州   代郡  桑乾高柳延陵参合
               平舒代灵邱广昌
东汉   并州   雁门郡  阴馆陶崞平城
晋    并州   新兴郡
北魏   恒州   代郡  平城太平武周永固
          梁城郡  䄈鸿
          高柳郡  安阳高柳
          北灵邱郡 灵邱莎泉
卷四 第 17b 页 WYG0542-0123d.png
北齐   北恒州  安远郡
          临塞郡
          威远郡
          临阳郡
          齐德郡
          长宁郡
隋    冀州   雁门郡  灵邱
          马邑郡  神武云内开阳
卷四 第 18a 页 WYG0542-0124a.png
          定襄郡 大利
          上谷郡 飞狐
唐    河东道  云州云中郡(大同军/节度)云中
          蔚州兴唐郡灵邱飞狐兴唐
     关内采访使镇北大都护府大同长宁
后唐        云州(大同/军)
          应州(彰国/军)
          蔚州
卷四 第 18b 页 WYG0542-0124b.png
辽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云中天城长青
              怀仁
              蔚州飞狐灵邱广陵
              应州金城浑源河阴
金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云中宣宁天城
              白登怀仁
              应州金城山阴浑源
              广陵灵邱飞狐
卷四 第 19a 页 WYG0542-0124c.png
元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大同白登宣宁怀仁
             浑源州应州金城山阴
   上都路   宣德府 灵邱飞狐广陵
   兴和路       天城
明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怀仁浑源州应州
             山阴广灵灵邱广昌
          阳和卫高山卫天城卫镇远卫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怀仁浑源州应州
卷四 第 19b 页 WYG0542-0124d.png
             山阴广灵灵邱广昌
             阳高天镇
 大同府
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商复属冀周𨽻并州春秋
为北狄所居战国时属赵汉初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
属雁门郡魏𨽻新兴郡晋属雁门郡刘琨表封猗卢为
代王都平城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定都平城为代都
置司州太和中置司州牧代尹及迁都洛邑改万年又
卷四 第 20a 页 WYG0542-0125a.png
置恒州天平二年置代郡北齐文宣帝废州为恒安镇
寻复恒州周复为恒安镇改朔州隋为云内县界恒安
镇开皇初𨽻朔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𨽻马邑郡(明一/统志)
(隋以其地属/代朔云三州)唐为云州下都督府武德六年置北恒州
七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云州定襄县
来治永淳元年废云州及县徙民朔州开元十八年复
置云州改定襄为云中县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
年复为云州后置大同军节度使后唐同光三年复以
卷四 第 20b 页 WYG0542-0125b.png
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割山前代北地入辽辽
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治大同县宋宣和三
年始得云中府金寻取之复名西京皇统元年以西京
及山后诸部族𨽻元帅府天德二年置都总管府后更
置留守司乂置转运司提刑司元初为西京置警巡院
至元二十五年改大同路置录事司明初改为大同府
西置七卫所东置四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宁武卫置宁武府右卫置朔平
卷四 第 21a 页 WYG0542-0125c.png
府析朔州马邑𨽻朔平改阳高卫为阳高县天镇卫为
天镇县𨽻大同六年以所属之蔚州归直𨽻宣化府而
广昌三县仍属大同于是大同府统州二县八
  大同县(附郭/)
周为大同川地辽志暨明一统志胥云尔及考唐志大
 同川在中受降城西二百里天宝中置天德军汉为
 五原唐为丰州距今大同甚远
汉为雁门郡平城县地东部都尉治莽曰平顺后汉志
卷四 第 21b 页 WYG0542-0125d.png
 注前书高帝被园白登服虔曰去县七里
晋仍为平城县𨽻雁门郡
北魏道武帝都平城𨽻司州牧后又立平齐郡寻废天
 平二年置代郡县仍𨽻焉
北齐改平齐为太平县 按北魏志代郡有太平县又
 有安远临塞威远临阳等县属北恒州
北周改曰云中废安远临塞威远临阳县
隋开皇初改为云内县𨽻马邑
卷四 第 22a 页 WYG0542-0126a.png
(中/)贞观十四年置定襄县永淳元年废开元十八年
 复置更名云中县𨽻云州云中郡明一统志为云州
 治
后唐云中县𨽻云州
辽𨽻西京大同府重熙十七年析云中置大同县又置
 德州昭圣军宣德县
(倚/)
(中郭/倚)大同路治又改宣德名宣宁为下县至元二年
卷四 第 22b 页 WYG0542-0126b.png
 废白登县为镇属焉寻复置
明大同府治省宣宁县入焉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六里今一十四里
  怀仁县(府城西南六十里/)
汉沙南县𨽻云中郡 按水经沙陵在河东沙南在河
 西
北魏葛荣之乱县废
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
卷四 第 23a 页 WYG0542-0126c.png
 后属定襄郡 按大利有长城有阴山有紫河亦今
 右玉平鲁西地
唐𨽻云州辽志唐末李克用败赫连铎驻兵于此
辽改怀仁县𨽻大同府金志辽析云中县置
金贞祐二年五月升为云州
(下/)复为怀仁县𨽻大同路
明调安东中屯卫后所分守𨽻大同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九里今八里
卷四 第 23b 页 WYG0542-0126d.png
  山阴县(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汉阴馆县地
东汉末废
北魏置神武郡明一统志为平齐郡盖平齐在今大
 同府山阴界
北齐改太平郡后周罢
隋神武县𨽻马邑郡
唐废旧志属朔州马邑郡
卷四 第 24a 页 WYG0542-0127a.png
后唐明宗置寰州县境𨽻焉
辽为河阴县初𨽻朔州清宁中属应州
金大定七年以与郑州属县同更名山阴仍𨽻应州贞
 祐二年五月升为忠州
(下/)仍为山阴县𨽻浑源州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复
 置
明属大同府应州
国朝因之直属大同府编户旧七里今六里
卷四 第 24b 页 WYG0542-0127b.png
  应州(府城南一百二十里/)
汉景帝后三年置阴馆县𨽻雁门郡州境𨽻焉辽志汉
 末废为阴馆城
晋广武县地𨽻雁门郡
北魏𨽻神武郡
北齐改𨽻太平郡
北周置阴城县
隋废阴城为神武县地𨽻马邑郡辽志大业末入突厥
卷四 第 25a 页 WYG0542-0127c.png
唐武德中置金城县后改应州唐志不载明一统志以
 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
后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
 州𨽻焉
辽仍为应州彰国军统金城浑源河阴三县兵事属西
 京都部署司
宋宣和五年得应州金寻取之
(下/)仍彰国军节度使𨽻西京路
卷四 第 25b 页 WYG0542-0127d.png
(下/)𨽻大同路统金城山阴二县治金城
明𨽻大同府省金城县入州置安东中屯卫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里今仍旧
  浑源州(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周战国时属赵代郡
秦𨽻雁门郡
汉平舒崞二县地属代雁门二郡前汉志注平舒有呕
 夷川今在州东南五十里今州西二十里有故崞县
卷四 第 26a 页 WYG0542-0128a.png
东汉末废
北魏为畿内地明一统志属神武郡郡志太和中改属
 恒州
北齐改北显州
隋𨽻堆门郡旧通志隋改为平寇县
唐置浑源县以浑源川名旧志后唐徙筑今城始名浑
 源县
辽𨽻应州
卷四 第 26b 页 WYG0542-0128b.png
金贞祐二月五月升浑源州元志仍置浑源县并置司
 候司
元𨽻大同路至元二年省县入州明一统志元初改浑
 源县曰恒阴
明𨽻大同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四里今仍旧
  灵邱县(府城东南二百七十里/)
汉置灵邱县属代郡因赵武灵墓故名
卷四 第 27a 页 WYG0542-0128c.png
晋𨽻代郡
北魏复置灵邱县𨽻北灵邱郡
北齐省莎泉县入焉
北周置蔚州又立大昌县
隋开皇初北灵邱郡废县并入焉大业初蔚州废𨽻雁
 门郡辽志大业初改𨽻代州即雁门郡
(中/)初入突厥武德六年复置灵邱县寄治阳曲七年
 寄治繁峙八年寄治秀容贞观五年复治故地为蔚
卷四 第 27b 页 WYG0542-0128d.png
 州治开元初徙州治安边至德二载复故治
辽𨽻蔚州忠顺郡
金贞祐二年四月升成州四年割为代州支郡
元下复为灵邱县𨽻上都路宣德府蔚州旧志至大元
 年置蔚昌府县属之
明𨽻大同府蔚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改𨽻大同府编户旧十里今九里
  广灵县(府城东南二百四十里/)
卷四 第 28a 页 WYG0542-0129a.png
周春秋为代子国七国时属赵
秦属代郡
汉延陵县地属代郡
东汉废
晋代郡地
北魏𨽻蔚州永安中为怀荒禦夷二镇地
隋唐为镇州地旧志隋属上谷 按隋志上谷郡飞狐
 县今𨽻广昌
卷四 第 28b 页 WYG0542-0129b.png
唐初入突厥后复属开元十二年为安边县地
后梁改隆化县
后唐同光初复名兴唐又析置广陵县旧志同光二年
 契丹萧阿古只寇蔚州始置县
辽为广陵县𨽻西京道蔚州忠顺军金志辽统和三年
 析置灵仙县 按辽志后唐析兴唐县为广陵与金
 志不合辽志又云晋改兴唐为灵仙是广陵分县在
 灵仙未名之先也
卷四 第 29a 页 WYG0542-0129c.png
金为广灵县仍𨽻西京路蔚州 注亦作陵
(下/)改𨽻上都路宣德府蔚州
明𨽻山西大同府蔚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改蔚州𨽻直𨽻省宣化府县仍𨽻
 山西大同府编户旧九里今八里
  广昌县(府东南三百六十里/)
汉为代郡广昌县莽曰广屏郦食其说汉高塞飞狐之
 口即此史记正义曰飞狐口北古代国也
卷四 第 29b 页 WYG0542-0129d.png
东汉属中山国
晋仍为广昌县属代郡
北周置广昌县辽至大象二年置治五龙城
隋仁寿元年改名飞狐𨽻上谷郡
(中/)初侨治易州之遂城遥𨽻蔚州贞观五年复故治
后唐
宋升飞狐军
辽仍为飞狐县𨽻西京道蔚州忠顺军县志辽为飞狐
卷四 第 30a 页 WYG0542-0130a.png
 郡

(下/)𨽻上都路宣德府蔚州县志元改涞源郡
明𨽻大同府蔚州县志崇祯末年改为广昌州并治灵
 邱广昌二县寻复为广昌县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直𨽻大同府编户旧四里今仍旧
  阳高县(府城东一百二十里/)
汉本白登台地
卷四 第 30b 页 WYG0542-0130b.png
北魏𨽻司州为平城北境永熙中置高柳郡领安阳高
 柳二县
隋云内县地𨽻马邑郡有白登山
唐云内县地𨽻云州唐志云中县有青坡道即今云门
 山
辽置长青县𨽻西京大同府
金大定七年更名白登仍𨽻西京路大同府
(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属大同县寻复置𨽻大同路
卷四 第 31a 页 WYG0542-0130c.png
明洪武三十一年废白登入大同县筑阳和城天顺二
 年始置卫以指挥千户领之景泰元年设督府宿重
 兵
国朝顺治三年裁卫挥千户并高山卫为一曰阳高卫
 掌印一员领之五年移府治于阳高城升卫为府八
 年复旧十三年裁督府兵道等官雍正三年又移中
 路通判驻府城改卫掌印为知县始为阳高县𨽻大
 同府编户旧十里今十里
卷四 第 31b 页 WYG0542-0130d.png
  天镇县(府城东一百八十里/)
汉本极塞之地
北魏道武帝置广牧县 按晋志新兴郡有广牧县天
 镇实魏怀荒禦夷二镇地
唐武德五年置定襄县唐志乾元元年废蔚州横野军
 徙天成军合之 按天成军为天镇近境 旧志隋
 唐为玉泉驿又云县北新平路堡古为榆林县地属
 集宁郡 按榆林县唐属胜州北直东受降城距天
卷四 第 32a 页 WYG0542-0131a.png
 镇殊远
后唐为云中县地𨽻云州大同军
辽析置天成县𨽻西京大同府

元初𨽻宣德府中统二年改𨽻兴和路
明洪武三十一年改设二卫曰天城镇远
国朝顺治初并为一卫曰天镇雍正三年改为天镇县
 编户旧十里今十里
卷四 第 32b 页 WYG0542-0131b.png
朔平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赵   武州塞
秦         雁门郡 马邑
汉    并州   云中郡 陶林
卷四 第 33a 页 WYG0542-0131c.png
          定襄郡  桐过定襄
          雁门郡 善无沃阳武州剧阳
               马邑
后汉   并州   云中郡  定襄
          定襄郡  善无桐过
          雁门郡  武州剧阳马邑
魏         雁门郡
          新兴郡
卷四 第 33b 页 WYG0542-0131d.png
晋    并州   雁门郡  马邑
          新兴郡  定襄
北魏   恒州   善无郡  善无沃阳
          梁城郡  参合
     朔州   大安郡
          广宁郡
          神武郡
          大平郡
卷四 第 34a 页 WYG0542-0132a.png
          附化郡
          桑乾郡(隋/志)
北齐   朔州(北道/行台) 广安郡 招远
          广宁郡
          太平郡
          齐德郡
          长宁镇
              紫河镇
卷四 第 34b 页 WYG0542-0132b.png
后周   朔州(总管/府) 广安郡 招远
          长宁郡
隋    冀州   马邑郡 善阳神武关阳
唐    河东道  朔州  善阳马邑
五代唐       德州  宣德
          朔州(振武军/节度)
辽 西京 西京道  朔州(顺义军/节度)鄯阳宁远马邑
          云内州(间远/军)
卷四 第 35a 页 WYG0542-0132c.png
          丰州
          宁边州(镇西/京)
          德州   宣德
金 西京 西京路  大同府  宣宁平地
          丰州
          净州
          朔州(顺义/军) 鄯阳马邑
          武州   宁远
卷四 第 35b 页 WYG0542-0132d.png
          云内州  云川
          宁边州  宁边
          东胜州  东胜
元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宣宁平地
          朔州   鄯阳马邑
          武州
          丰州
          东胜州
卷四 第 36a 页 WYG0542-0133a.png
           云内州
明    山西布政司大同府  朔州马邑
              右玉卫左云卫平鲁卫
国朝   山西布政司朔平府 右玉朔州马邑左云
               平鲁
 朔平府
周𨽻并州春秋为晋之北鄙汉介云中定襄雁门郡地
而定襄为多后汉建武间定襄郡省徙其民于西河魏
卷四 第 36b 页 WYG0542-0133b.png
晋𨽻新兴郡刘琨表封猗卢为代公居马邑地属焉元
魏置怀朔镇于定襄故城又改朔州后废北齐徙朔州
城于马邑又置北道行台后周置总管府隋大业中改
朔州为马邑都唐仍置朔州后唐庄宗于朔州置振武
军明宗于马邑置寰州辽于朔州置怀义军又置开远
军清宁初改云内州胥𨽻西京道宋徽宗时改朔州为
朔宁府寻属金仍辽旧𨽻西京路元𨽻大同路明以朔
州𨽻大同府领马邑县洪武二十五年设定边镇朔二
卷四 第 37a 页 WYG0542-0133c.png
卫寻省调大同左右二卫实之属大同府正统十四年
尽徙边外诸卫于内地以玉林卫并入右卫名右玉林
卫以云川卫并入左云卫名左云川卫成化十七年又
设平鲁卫(按明纪本末云洪武二十八年立大同五卫/东胜六卫永乐年徙东胜中前后三所千户)
(于怀仁等/处守备)
国朝雍正三年升右玉林卫为朔平府设右玉左云平
鲁三县治又以大同府属之朔州马邑来属于是凡统
州一县四
卷四 第 37b 页 WYG0542-0133d.png
  右玉县(附郭/)
汉云中郡桢陵东南境定襄郡定襄东境
魏晋胥𨽻新兴郡
北魏怀朔武川二镇南境
唐云州西境朔州北境
辽大同丰州二郡中境

元丰净二州南境元志至元二年省大同县平地县入
卷四 第 38a 页 WYG0542-0134a.png
 丰州今县境东距大同西北距归化城各二百馀里
明洪武二十五年始设大同镇城五卫其一为右卫又
 设定边卫两镇三关志东胜六卫定边朔玉林云川
 东胜左右卫也定边后废调大同右卫实之正统十
 四年以东胜玉林卫并入为右玉林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以右卫置朔平府设附郭右玉县
 编户六里
  朔州(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卷四 第 38b 页 WYG0542-0134b.png
周战国属赵明一统志战国时属燕 按汉地理志雁
 门郡本赵地于天文别属燕
秦置马邑县属雁门晋太康地记秦时建马邑城
汉为马邑善无二县地𨽻雁门郡东汉末废善无县前
 汉属雁门后汉属定襄
魏晋胥雁门郡马邑县地
北魏延和二年置怀朔镇孝昌中改朔州辽志魏孝文
 帝始置朔州领大安广宁神武太平附化五郡在今
卷四 第 39a 页 WYG0542-0134c.png
 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明一统志后魏置桑乾
 及神武二郡天平二年置善无郡领善无沃阳二县
 𨽻恒州
北齐天保八年徙治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后徙治马邑
 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台隋志后齐置县曰招远
 郡曰广安明一统志改神武曰太平桑乾曰广宁
北周置朔州总管府
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总管府废改招远曰鄯阳置代
卷四 第 39b 页 WYG0542-0134d.png
 郡寻曰马邑郡
唐复改朔州为下州鄯阳为中县武德四年省常宁县
 入焉建中中徙治马邑后复故治明一统志天宝初
 改马邑郡乾元初复为朔州
后唐升振武军
辽升顺义军节度使领鄯阳宁远马邑三县
宋宣和中置朔宁府寻属金
金仍为顺义军节度贞祐三年七月割朔州广武县𨽻
卷四 第 40a 页 WYG0542-0135a.png
 代州
元为下州属大同路鄯阳为下县至元四年省录事司
 入焉
明省鄯阳县入州领马邑县𨽻大同府置州卫守焉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𨽻新设朔平府编户旧八里今
 仍八里
  马邑县(府南二百四十里/)
汉雁门郡剧阳马邑二县地
卷四 第 40b 页 WYG0542-0135b.png


北魏桑乾地府志雁门广武东西二平原地
北齐于桑乾郡置朔州及广宁郡
北周𨽻朔州总管府广宁郡废
隋大业初朔州废
(中/)开元五年析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倚郭置
 马邑县𨽻朔州马邑郡明一统志建中间尝徙朔州
卷四 第 41a 页 WYG0542-0135c.png
 治此
后唐天成三年置寰州治马邑明一统志又置寰清县
辽为马邑县仍𨽻朔州
宋宣和五年来归寻属金
金贞祐二年五月升固州
(下/)州废县存
明𨽻大同府朔州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𨽻新设朔平府编户四里
卷四 第 41b 页 WYG0542-0135d.png
  左云县(府东七十五里/)
汉云中郡陶林南境雁门郡沃阳西南境马邑东北境
晋𨽻新兴郡
后魏善无郡善无县东北境沃阳县东南境梁城郡参
 合县南境
唐会昌中于北齐紫河镇置宣德县
辽𨽻德州昭圣军
金大定八年更名宣宁西京大同府 按左云得金宣
卷四 第 42a 页 WYG0542-0136a.png
 宁之半
(下/)𨽻大同路
明洪武二十五年设大同左卫又设镇朔卫镇朔后废
 调大同左卫实之府志永乐七年复设大同左右卫
 宜覈正统十四年以东胜云川卫并入为左云川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左云县𨽻朔平府编户六里
  平鲁县(府西南一百十五里/)
周战国时赵惠文王置武州
卷四 第 42b 页 WYG0542-0136b.png
汉定襄郡定襄县东南郡桐过县东境为武州县地𨽻
 雁门郡
晋𨽻新兴郡
后魏武川镇东南境
唐武州北境胜州榆林县东境

金武州宁远县北境东胜州并云内州云川县东境

卷四 第 43a 页 WYG0542-0136c.png
明成化十七年设平鲁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平鲁县𨽻朔平府编户未分里
 甲地粮四面分为四堡丁徭则分五所
宁武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卷四 第 43b 页 WYG0542-0136d.png
周    并    晋
          楼烦
          赵   武州塞
秦         雁门郡
汉    并州   定襄郡 桐过
          雁门郡 中陵楼烦武州马邑
后汉   并州   定襄郡 桐过中陵
          雁门郡 楼烦武州马邑
卷四 第 44a 页 WYG0542-0137a.png
魏         雁门郡
          新兴郡
晋    并州   雁门郡  马邑
          晋昌郡
北魏   朔州   广宁郡  石门
          神武郡  尖山殊颓
          武川镇
隋    冀州   马邑郡  善阳神武
卷四 第 44b 页 WYG0542-0137b.png
          楼烦郡  静乐
唐    河东道  岚州   岚谷
          北管州  汾阳六度
          宪州   楼烦元池天池
          武州   新城
后唐        朔州
          毅州
          岚州
卷四 第 45a 页 WYG0542-0137c.png
宋    河东路  宪州 静乐(咸平九年废天池元池/入焉故录之金元做此)
           宁化军  宁化
           火山军  偏头砦
辽    西京道   朔州   宁远
           武州(宣威/军) 神武
金    西京路   朔州   鄯阳
           武州   宁远
           宁边州  宁边
卷四 第 45b 页 WYG0542-0137d.png
     河东北路 宁化州   宁化
           管州   静乐
元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武州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冀宁路 管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宁化所偏头所神池营
                五寨城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宁武府  宁武偏关神池五寨
 宁武府
卷四 第 46a 页 WYG0542-0138a.png
周王会图有楼烦国战国时属赵秦属雁门郡汉为太
原雁门二郡地魏晋胥𨽻新兴郡北魏为朔州广宁郡
神武郡地隋为马邑郡神武县楼烦郡静乐县地(隋志/有汾)
(阳宫关宫管涔山天/池今胥𨽻宁武境)唐武德四年置管州仍析置汾阳
六度二县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废并省汾阳六度入
静乐𨽻岚州楼烦郡龙纪元年李克用于楼烦监表置
宪州统楼烦元池天池三县宪州为下州元池天池为
下县五代宋太平兴国五年置宁化军同下州统宁化
卷四 第 46b 页 WYG0542-0138b.png
县金为下刺史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仍统宁化县元
太祖十六年以岚州之宁化楼烦并入宪州明初置宁
化守禦所成化二年立宁武关置守备嘉靖十九年以
宁化所𨽻焉二十二年置三关镇守总兵官驻宁武
国朝为宁武营雍正三年改设宁武府统县四
  宁武县(附郭/)
汉汾阳县地汉志注北山汾水所出
北魏广宁郡石门县神武郡尖山县地尹耕三平城考
卷四 第 47a 页 WYG0542-0138c.png
 云小平城今神池少南宁武关地也
唐为汾阳六度二县地𨽻北管州武德六年州废𨽻岚
 州尹耕云北管废宁武入于岚
宋宁化县熙宁三年废元祐元年复崇宁三年仍废为
 镇又宪州为中州汾源郡军事咸平五年移治静乐
 遂废军又废楼烦天池元池县入静乐
金宁化县𨽻宁化军
元省入宪州
卷四 第 47b 页 WYG0542-0138d.png
明初置宁化守禦所成化二年立宁武关嘉靖十九年
 以宁武所𨽻焉
国朝雍正三年改设宁武府设附郭宁武县编户十里
  偏关县(府北一百八十里/)
汉定襄郡桐过县南境雁门郡武州县西南境
魏晋𨽻新兴郡
北魏武川镇南境
唐𨽻岚州岚谷县
卷四 第 48a 页 WYG0542-0139a.png
五代北汉天会中建偏头砦
宋为偏关砦𨽻火山军嘉祐六年废县志辽乾亨四年
 置武宁县辽志不载
金𨽻隩州娄室戍朔州筑城于霸德山西南二十里
 按金志霸德山属朔州鄯阳县今在县东南三十里
元𨽻保德州旧志元有偏头关乃偏头砦址也尝置武
 节将军枢密院判镇守
明洪武二十三年改筑西原城距故址一里三十一年
卷四 第 48b 页 WYG0542-0139b.png
 设关置守备
国朝雍正三年改偏关县𨽻新设宁武府编户四千九
 百三十五户未编里数
  神池县(府北三十里/)
汉楼烦马邑二县地𨽻雁门郡
魏置神武县
晋改新城见辽志晋志不载
北魏神武郡尖山县境
卷四 第 49a 页 WYG0542-0139c.png
北齐天保六年置朔州于新城八年徙马邑
隋𨽻马邑郡
唐𨽻州辽志后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
辽为神武县初𨽻朔州重熙九年𨽻武州宁威军并宁
 远为一县
金改宁远县𨽻武州
元省县入武州
明为神池营
卷四 第 49b 页 WYG0542-0139d.png
国朝雍正三年改神池县𨽻新设宁武府编户十四屯
 未编里数
  五寨县(府西一百里/)
汉武州中陵二县地𨽻雁门郡
后汉中陵属定襄武州仍属雁门
北魏为神武县地 按魏志有神武郡无县当属神武
 郡殊颓县地
隋为神武县𨽻马邑郡
卷四 第 50a 页 WYG0542-0140a.png
唐末置武州元志唐𨽻定襄马邑二郡
后唐改毅州
辽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统神武县属西京道
金武州边下刺史领宁远县岢岚州岚谷县有雪山岢
 岚山寒光堡胥在五寨
(下/)至元二年割宁边州之半来属领宁边县四年省
 县及司候司入州
明嘉靖间总兵周尚文建五寨城
卷四 第 50b 页 WYG0542-0140b.png
国朝雍正三年改五寨县𨽻新设宁武府编户三十八
 里十九户
泽州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周    并    晋
          韩    上党端氏
          赵    上党长平端氏
秦         上党郡
卷四 第 51a 页 WYG0542-0140c.png
          河东郡
汉    司𨽻   河东郡 濩泽端氏
          河内郡 沁水
     并州   上党郡 泫氏高都
后汉   司𨽻   河内郡 沁水
          河东郡 濩泽端氏
     并州   上党郡 泫氏高都
魏    司州   平阳郡
卷四 第 51b 页 WYG0542-0140d.png
          河内郡
     并州   上党郡
晋    司州   平阳郡 端氏濩泽
          河内郡 沁水
          上党郡 泫氏高都
北魏   建州   高都郡 高都阳阿
          长平郡 高平泫氏
          安平郡 端氏濩泽
卷四 第 52a 页 WYG0542-0141a.png
       泰宁郡 东永安西河新濩泽高延
北齐   建州   长平郡
          高都郡
          安平郡
后周   建州   高平郡
          安平郡
隋    冀州  长平郡 丹川沁水端氏濩泽
              高平陵川
卷四 第 52b 页 WYG0542-0141b.png
唐    河东道  泽州 晋城端氏陵川阳城
              沁水高平
五代        泽州
宋    河东路  泽州 晋城高平阳城端氏
              陵川沁水
金    河东南路 泽州 晋城端氏陵川阳城
              高平沁水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泽州 晋城高平阳城沁水
卷四 第 53a 页 WYG0542-0141c.png
               陵川
明    山西布政司泽州  高平阳城陵川沁水
国朝   山西布政司泽州府 凤台高平阳城陵川
               沁水
 泽州府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秦为上党
郡高都县地汉为上党河东二郡地晋𨽻上党平阳二
郡慕容永析上党置建兴郡北魏真君九年省和平五
卷四 第 53b 页 WYG0542-0141d.png
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建州治高都城领高都长平安平
泰宁四郡北齐仍为建州废安平泰宁祗领长平高都
二郡隋开皇初改建州为泽州治长平郡丹川县唐为
上郡武德元年置建州治丹川县改长平郡为盖州领
高明丹川陵川及盖城凡四县(新唐书武德元年置建/州六年废又于濩泽县)
(置泽州领濩泽沁/水端氏凡四县)三年析丹川置晋城县𨽻建州六年
废建州自高平徙盖州治晋城县八年徙泽州治端氏
贞观元年废盖州自端氏县徙泽州来治天宝元年改
卷四 第 54a 页 WYG0542-0142a.png
泽州为高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泽州会昌中属河阳节
度五代属昭义节度宋𨽻河东路为上州金𨽻河东南
为上刺史天会六年以与北京泽州同加南字天德三
年复去南字贞祐四年𨽻潞州昭义军后又改𨽻孟州
元光三年升为节镇军曰忠昌(元志金为/平阳府)元为下州𨽻
晋宁路置司候司至元三年省并省陵川县入晋城端
氏县入沁水后复置陵川明洪武元年省晋城县入泽
州𨽻平阳府九年改直𨽻山西布政司
卷四 第 54b 页 WYG0542-0142b.png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
题升为府设附郭凤台县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仍𨽻焉
  凤台县(附郭/)
汉高都县𨽻上党郡


北魏永安中置高都郡领高都阳阿二县治高都县又
 置建州于此
卷四 第 55a 页 WYG0542-0142c.png
北齐置长平高都二郡
后周并为高平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为丹川县大业初置长平郡治丹川
 县
(上/)武德元年移丹川于源泽水北属盖州三年于古
 高郡城置晋城县属建州六年建州废属盖州九年
 省丹川入晋城贞观元年废盖州徙泽州来治新书
 武德元年置建州六年州废徙盖州来治九年省丹
卷四 第 55b 页 WYG0542-0142d.png
 川并盖州入晋城天祐二年更名丹川
五代
(𦂳/)为晋城县
(倚/)
(下/)
明洪武初省晋城县入州
国朝雍正六年设凤台县于泽州府治编户旧一百七
 十里今仍旧
卷四 第 56a 页 WYG0542-0143a.png
  高平县(府北八十五里/)
周战国时赵长平地
秦属上党郡
汉泫氏县属上党

晋因之
北魏永安中置长平郡领高平泫氏二县治高平县𨽻
 建州旧志永安初析泫氏置高平县
卷四 第 56b 页 WYG0542-0143b.png
北齐旧曰高平齐末改焉又并泫氏入焉旧志省泫氏
 入高平属高都郡
后周并为高平郡县属焉
隋为高平县𨽻长平郡
(上/)武德元年于县置盖州领高平陵川丹川盖城四
 县贞观元年废盖州以县属泽州新书盖州领高平
 丹川陵川三县又析置盖城县以𨽻之
五代
卷四 第 57a 页 WYG0542-0143c.png
(上/)

(下/)
明𨽻泽州
国朝雍正六年𨽻新设泽州府编户旧一百六十一里
 今一百里
  阳城县(府西一百里/)
汉河东郡濩泽县
卷四 第 57b 页 WYG0542-0143d.png
后汉濩泽侯国

晋𨽻平阳郡
北魏𨽻建州安平郡又置西濩泽县𨽻泰宁郡
隋𨽻长平郡
(中/)武德元年于县置泽州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
 改名阳城𨽻泽州新书天祐二年更名濩泽
五代
卷四 第 58a 页 WYG0542-0144a.png
(上/)为阳城县
金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绩州
(下/)为泽州阳城县
明𨽻泽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𨽻新设泽州府编户旧九十四里
 今四十九里
  陵川县(府东北一百二十三里/)
汉泫氏县地
卷四 第 58b 页 WYG0542-0144b.png
隋开皇十六年析置陵川县𨽻长平郡
(中/)武德初𨽻盖州贞观元年𨽻泽州
五代
(中/)

(下/)至元二年省入晋城后复置
明𨽻泽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𨽻新设泽州府编户旧九十三里
卷四 第 59a 页 WYG0542-0144c.png
 今四十三里
  沁水县(府西二百里/)
周史记赵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
汉河内郡沁水河东郡端氏二县地

晋沁水仍属河内端氏属平阳郡
北魏孝昌中置泰宁郡及东永安县真君七年省端氏
 太和二十年复置为安平郡治
卷四 第 59b 页 WYG0542-0144d.png
北齐郡废县改曰永宁
隋开皇初废安平郡端氏县𨽻长平郡十八年仍名沁
 水县𨽻长平郡
(中/)初属盖州后属泽州武德八年徙泽州治端氏贞
 观元年徙治晋城
五代
(中下/)端氏(中/)

卷四 第 60a 页 WYG0542-0145a.png
(下/)至元三年省端氏入沁水
明沁水县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𨽻新设泽州府编户旧五十四里
 今二十八里
蒲州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舜都
卷四 第 60b 页 WYG0542-0145b.png
夏商   冀        纶
周    并    晋   蒲桑泉解梁令狐
              臼衰
          郇
          魏   汾阴临晋
秦         河东郡
汉    司𨽻校尉 河东郡 猗氏解蒲坂汾阴
后汉   司𨽻   河东郡 汾阴蒲坂解猗氏
卷四 第 61a 页 WYG0542-0145c.png
魏晋   司州    河东郡 汾阴猗氏解蒲坂
北魏   泰州    河东郡 安定蒲坂南解北解
               猗氏
           北乡郡 北猗氏汾阴
     南汾州   北乡郡 汾阴
后周         蒲 州 蒲坂猗氏虞乡
           汾阴郡
隋    冀州    河东郡 河东桑泉汾阴猗氏
卷四 第 61b 页 WYG0542-0145d.png
               虞乡
唐 中都 河东道   河中府 河东河西临晋解
               猗氏虞乡永乐宝鼎
               万泉
五代梁        蒲州(护国军/节度)
宋    陕西路 河中府(护国军/节度)河东临晋猗氏虞乡
               万泉
           庆成军 荣河
卷四 第 62a 页 WYG0542-0146a.png
金    河东南路 河中府(护国军/节度)河东荣河虞乡万泉
                临晋猗氏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晋宁路河中府河东万泉猗氏荣河
                临晋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阳府 蒲州荣河临晋猗氏
                万泉
国朝   山西布政司  蒲州府 永济临晋虞乡猗氏
                万泉荣河
卷四 第 62b 页 WYG0542-0146b.png
 蒲州府
虞为舜都春秋时属魏后属晋秦为河东郡蒲坂县汉
因之王莽更郡名曰兆阳县曰蒲城东汉魏晋胥仍旧
后魏河东郡治蒲坂神麚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秦
州太和中罢天平初复领河东北乡二郡后周改郡曰
蒲州隋开皇初郡废州存十六年析蒲坂置河东县大
业初复河东郡并蒲坂县入焉义宁元年胥治桑泉唐
武德元年置蒲州治桑泉县二年置总管府管虞秦绛
卷四 第 63a 页 WYG0542-0146c.png
邵浍六州三年徙蒲州治河东县仍置总管府九年置
都督府寻罢开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其年
罢中都仍为蒲州又与陕郑汴怀魏为六雄十二年升
列四辅为上辅天宝元年仍改为河东郡为赤部乾元
元年复为蒲州三年四月置河中府元年建卯月又为
中都元和三年复为河中府𨽻河东道五代胥为蒲州
梁置护国军节度使宋仍名河中府为次府治河东县
𨽻陕西路仍置护国军节度兼提举解州庆成军兵马
卷四 第 63b 页 WYG0542-0146d.png
巡检事金天会六年降为蒲州置防禦使天德元年升
为河中府为散上府仍护国军节度使大定五年置陕
西元帅府𨽻河东南路元𨽻晋宁路治河东县宪宗在
潜邸时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而河中府领录事
司至元三年罢万户府并录事司入河东县八年割解
州直𨽻平阳路明洪武三年复为蒲州以河东县省入
𨽻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直𨽻州析平阳府之临晋荣河
卷四 第 64a 页 WYG0542-0147a.png
万泉猗氏四县来属六年
题升为府设附郭永济县八年又分临晋之南设虞乡
县治于是蒲州府统县六
  永济县(附郭/)
秦𨽻河东郡汉志旧曰蒲秦更名蒲坂应劭曰秦始皇
 东巡见长坂故加坂云
汉为蒲坂县莽曰蒲城

卷四 第 64b 页 WYG0542-0147b.png

北魏河东郡治所
隋开皇十六年析蒲坂置河东县大业初并蒲坂入焉
 明一统志大业初改河东郡治河东县
(次赤/)开元八年析置河西县寻省乾元三年更同州
 之朝邑曰河西来属大历五年复还同州析朝邑河
 东别置河西县又武德元年置永乐县贞观十年来
 属
卷四 第 65a 页 WYG0542-0147c.png
五代胥为蒲州治
宋熙宁三年省河西县六年省永乐县为镇入焉
(倚/)
(下/)
明洪武二年省河东县入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设永济县于蒲州府治编户旧八
 十七里今四十八里
  临晋县(府东北九十里/)
卷四 第 65b 页 WYG0542-0147d.png
周春秋时晋桑泉地
汉河东郡解县地 按汉置临晋县𨽻左冯翊莽曰监
 晋应劭曰临晋水故曰临晋臣瓒曰晋水在河之间
 此县在河之西不得云临晋水也旧说曰秦筑高垒
 以临晋国故曰临晋师古曰瓒说是也或以为魏文
 侯伐秦始置临晋非也文侯重城之耳
魏𨽻解州
晋𨽻解州
卷四 第 66a 页 WYG0542-0148a.png
北魏为北解县太和十一年置𨽻河东郡
隋开皇十六年置桑泉县𨽻河东郡明一统志义宁初
 蒲州徙治此
(次畿/)武德三年析置温泉县九年省天宝十三年更
 名临晋属河中府
五代
(次畿/)

卷四 第 66b 页 WYG0542-0148b.png
(下/)至元三年省虞乡县入焉
明𨽻平阳府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𨽻蒲州六年州升府县仍𨽻焉八
 年析置虞乡县编户旧六十三里今仍旧
  虞乡县(府东六十里/)
汉解县地𨽻河东郡
北魏曰安定县西魏改南解又改绥化又曰虞乡 按
 北魏志太和元年置安定县又有南解县胥𨽻河东
卷四 第 67a 页 WYG0542-0148c.png
 郡
隋虞乡县𨽻河东郡
(次畿/)武德元年更名解县又别置虞乡县贞观十七
 年省解县入虞乡二十二年复置解县省虞乡入焉
 天授二年复析解县置虞乡胥𨽻河中府通考汉解
 县地后于虞乡城置解县更于解西五十里别置虞
 乡县
五代
卷四 第 67b 页 WYG0542-0148d.png
(次畿/)

元至元三年省入临晋
明为临晋县地
国朝雍正八年析临晋置虞乡县𨽻蒲州府编户二十
 四里
  猗氏县(府东北一百二十五里/)
周郇伯国文王子所封春秋为晋令狐地晋志古猗顿
卷四 第 68a 页 WYG0542-0149a.png
 城
汉置猗氏县属河东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置北猗氏县𨽻北乡郡
西魏改曰桑泉
后周复为猗氏县𨽻汾阴郡
隋𨽻河东郡明一统志自故城徙今治
卷四 第 68b 页 WYG0542-0149b.png
(次畿/)𨽻河中府
五代
(次畿/)

(下/)至元三年省万泉县入焉十五年复置
明𨽻平阳府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蒲州六年州升府仍𨽻焉编
 户旧五十一里今二十七坊里
卷四 第 69a 页 WYG0542-0149c.png
  万泉县(府东北一百六十里/)
汉河东郡汾阴县地
后魏猗氏县有介山塘旧志天赐元年郡人薛通筑城
 于汾阴城西八十里名薛通城
(上/)武德三年析稷山界于薛通城置万城县𨽻泰州
 州废𨽻绛州大顺二年𨽻河中府新唐志析稷山安
 邑猗氏龙门置
(次畿/)
卷四 第 69b 页 WYG0542-0149d.png
金仍旧
元至元三年省入猗氏十五年复置𨽻河中府
明𨽻平阳府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蒲州六年州升府仍𨽻焉编
 户旧四十里今十一里
  荣河县(府城北一百二十里/)
夏博物记曰汾阴古之纶少康邑
周战国时汾阴地
卷四 第 70a 页 WYG0542-0150a.png
汉置汾阴县𨽻河东郡
晋刘渊省入蒲坂县
北魏复置𨽻汾阴郡后𨽻北乡郡有北乡城又南汾州
 有汾阴县
后周置汾阴郡
隋开皇初郡废仍为县𨽻河东郡义宁元年以汾阴龙
 门置汾阴郡
(次畿/)武德元年改汾阴郡曰泰州贞观十七年州废
卷四 第 70b 页 WYG0542-0150b.png
 属河东郡开元十一年获宝鼎更名宝鼎
五代
(次畿/)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建宝鼎县为庆成军熙宁
 元年废以荣河县𨽻河中府即县治置军使旧志真
 宗祀汾阴有荣光溢河之瑞故名
金贞祐三年升荣州以河津万泉𨽻焉
(下/)元初州废复为荣河县𨽻河中府
明𨽻平阳府蒲州
卷四 第 71a 页 WYG0542-0150c.png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蒲州六年州升府仍𨽻焉编
 户旧三十八里今一十三里
 
 
 
 
 
 
卷四 第 71b 页 WYG0542-0150d.png
 
 
 
 
 
 
 
 山西通志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