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节 形象物件 第 x 页
第二节 形象物件
清代年画《黄鹤楼》
清代戏曲题材年画在农村大受欢迎。苏州桃花坞、山西临汾、河北武强、山东潍坊和天津杨柳青都有不同版本的取材于戏曲《黄鹤楼》的年画刊印。民间年画《黄鹤楼》的画样很多,其中天津杨柳青戴廉增画店绘刻的《黄鹤楼》年画最佳。此画高91厘米,长171厘米,属民间木刻年画中之巨幅。画右为雕梁画栋的两层黄鹤楼,故事主要人物周瑜正在楼上向刘备索讨荆州,赵云背负锦囊护卫刘备,气氛紧张。为展现故事全部情节,画左下方鲁肃手执令箭率兵围楼;画面上方滚滚江涛,诸葛亮手摇羽扇立于舟头,张飞持矛待命接应……暗示刘备将安全脱险。画面人物众多、主次分明、情节连贯、线条流畅。画中黄鹤楼、蛇山虽不壮观,但周边梧桐、翠柏、城关、寺塔、青山等协调散布,于紧张之中渗透宁静,令人百看不厌。
清代石雕《黄鹤楼》
江西省丰城博物馆藏存一座清代流落民间的黄鹤楼石雕座屏。石雕长68厘米,宽48厘米,厚1.2厘米,用的是石系祁阳紫红石料。雕面以黄鹤楼景观为主体,通过浇刻、深刻、半凸、凹浮雕等多种技法展示了武昌城的壮丽风光。石雕上部正中,三层四隅八方攒尖顶之鹤楼巍耸,云空间仙鹤翩翩;楼后云山溟远,右上露七级宝塔;楼基廊亭轩榭、沿江城垣环固,旗展灯悬;游人、戍卒活动其中。中部大江浩淼,船舫巡行,扁舟逐浪,一派繁忙。下部龟山峙立如台,台面雕禹王庙、晴川阁。场坪中游人策杖扶辇,络绎不绝……整件雕刻主体鲜明,虚实互见,结构谨严,刀笔流畅工细,堪称塑摹黄鹤胜景的工笔写真精品。据考,石雕所刻鹤楼形制近清雍正鹤楼,而其构图及表现风格又类似乾隆鹤楼。此佚名雕艺师以刀代笔,为后世留下了清中期(或稍后)黄鹤楼及武昌城的珍贵资料。
清代石雕《武汉三镇浮雕图》
湖南省芷江文物管理所收藏《武汉三镇针浮雕图》,为乾隆十三年(1748)制。清代《黄鹤楼》木制模型
清宣统二年(1910),南洋劝业会召开,会间展出一座由姜姓百岁老人指导制作的黄鹤楼模型。该模型做工精细,惟妙惟肖,玲珑逼真,匾额楹联纤细无差。该作品轰动一时,被参观者叹为鬼斧神工之作。据传此老人在黄鹤楼下卖茶30余年,光绪十年(1884)黄鹤楼大火,时年近七旬的他奋力从鹤楼二层跳下,竟安然无恙。会后,鹤楼模型及此段佳话即盛传南洋各地。
清代“黄鹤楼戏剧人物故事”瓷板
瓷板长20.7厘米,宽17.8厘米。版画取材于戏曲《黄鹤楼》,刻画了周瑜、刘备、赵云三个三国英雄人物。画中刘备与周瑜对案坐饮,周瑜衔雉竖目,右脚踏凳,作忿怒状;刘备手执酒杯,赔着笑脸;赵云身披盔甲,背向周瑜。版画色彩丰富,线条流畅,人物表情清晰生动,体现了较高的绘画水准。此瓷板为清代物件。
清代黄鹤楼烛台
烛台为泥质,形状为正四棱台,上底面边长为4厘米,下底面边长为7厘米,高9厘米。其中两个侧面分别雕刻有黄鹤楼简笔图案和古数字,保存完好,为清代物件。
黄鹤楼诗词陶罐(马口窑)
黄鹤楼诗词马口窑陶罐一套四只,造型大小不一,均为厚唇、短颈、弧肩、鼓腹、底微收,肩部花纹排列有序,釉色古朴厚重,呈古铜色,庄重耐看,其中部分纹路连刻带画,不拘小节。四个罐面分别手刻有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中的四句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类陶罐属于依诗附景的诗画表现形式,为清末民初出品。民国“黄鹤楼图及诗文”老墨
“黄鹤楼图及诗文”老墨共有两块,正面均有手绘的黄鹤楼图案,两块老墨为民国时物件。正面有手绘黄鹤楼彩色图案,金色为主,富丽堂皇,旁边写有“黄鹤楼”三字。反面则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四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侧面有徽州承文堂胡开文所制铭文,为民国时物件。
香港出版物《黄鹤楼感旧记》
民国时期香港豹翁先生以黄鹤楼为题的著作。1936年由香港《工商日报》编辑发行。大32开本。封面图案采用黄鹤楼为背景。全书以黄鹤楼为引题,纵论民国时事,是一本不多见的与黄鹤楼有关的时事论著。原版书由武汉收藏家姜小平收藏。
钱币上的黄鹤楼
民国三年(1914),湖北官钱局发行“铜元壹佰枚”兑换纸币,此币为横版,正面主图为晴川阁,右边为黄鹤楼,票幅137毫米×81毫米,由北洋政府财政部印刷厂印制。此币为迄今所存最早印有黄鹤楼图案的钱币,不仅在湖北流通,还曾流行于湖南、四川、陕西、安徽、江西诸省。高峰时流通量高达9000余万串。1928年11月,湖北省银行发行第一版1角、2角和5角面值辅币券。其中1角券为直版,票幅55毫米×99毫米,正面蓝色,背面为橘色;2角券为横版,票幅114毫米×57毫米,正面红色,背面褐色。图案均为同治黄鹤楼。
1936年,湖北省银行发行新版1角、5角辅币券,其中1角券为直版,票幅55毫米×98毫米,正面蓝色,背面绿色,主图仍选用黄鹤楼。
1940年,湖北省银行向大东书局订印的纸钞中1元面值横版纸币图案仍用黄鹤楼,票幅为138毫米×76毫米,正面、背面均为橄榄色。1941年又加印印有黄鹤楼图案的5元主币券,票幅129毫米×65毫米,两面均为红棕色,直到1942年该币方收回停止流通。
1941年,中央银行发行2元、5元两种面额各两种版别的4种横版纸币。其正面图案均为孙中山像,其中2元、5元各一种之背面图案为黄鹤楼。2元券票幅138毫米×70毫米,正、背面均为蓝色;5元券票幅142毫米×73毫米,正、背面均为红棕色。此乃黄鹤楼图案唯一在国家法定货币上亮相。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黄鹤楼图案至少有8次被选用为中央和地方纸币币面图案。黄鹤楼在民众心目中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邮品中的黄鹤楼
1893年5月25日,汉口英租界工部局汉口书信馆发行第二套邮票,一套3枚,其中一枚为深蓝色、色纸平印,票幅25毫米×30毫米,面值2角。印有“汉书信馆”和“二角洋钱”等中文及汉口本地邮局的英文名称缩写,主图是高为3层的同治黄鹤楼近景。此枚邮票是中国第一枚风景名胜风光邮票,开国内风光邮票之先河。1896年3月和6月,汉口书信馆又先后发行了2枚黄鹤楼远景图案邮票、面值均为2角。前者票面为朱红色,票幅38毫米×33毫米,后者票面为橘黄色,票幅29毫米×24毫米。其中传世之加盖“改值”“欠项”戳记的黄鹤楼图案邮票更为珍贵。1949年8月,中华邮政华中区邮政管理局发行“武汉解放”纪念邮票全套6枚,分为3种图案6种面值。另有同名无齿票一套6枚,由徐令康、顾明德设计,汉口国光印铸厂印制。此票第三图(第5、6两枚)名“黄鹤楼”,票幅33毫米×47毫米,面值500元(旧币)的邮票票面为紫色;面值1000元(旧币)的邮票票面为红色。但这两枚邮票里的“黄鹤楼”并非大家熟知的清代黄鹤楼“同治楼”,而是一座西洋风格建筑和一座仿古建筑。由于“同治楼”已于公元1884年毁于大火,故在武汉解放时,长江边上的黄鹄矶上已无黄鹤楼,只有1904年在原址上修建的西洋风格建筑警钟楼,以及1907年修建的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奥略楼。由于是在黄鹤楼原址上修建的,故不少游客仍习惯性地把这两座建筑叫作“黄鹤楼”。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这两座建筑均被拆除。
1967—1969年,国家邮电部发行“毛主席诗词”邮票一套共14枚,编号文7。其中于1968年5月1日发行的文7(14)票面图案为毛泽东所填《菩萨蛮·黄鹤楼》词,票幅30毫米×54毫米,面值8分,大红底色,构图简洁,设计者为孙传哲。
1987年10月30日,国家邮电部以“中国历代名楼”为题发行了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4枚一套的特种邮票,同时发行同名小全张一枚。邮票设计者周令钊,由北京邮票厂印制。其中第一枚T121(4—1)票面图案即为今黄鹤楼。1994年,国家邮电部还以“湖北风光”为主题发行10枚一套的风光邮资明信片。明信片采用照片制版,设计者任国恩。此明信片中的首枚图案即为黄鹤楼,照片摄影者黄克勤。这是黄鹤楼今楼的照片第一次在国家邮品上亮相。
1996年第9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在中国北京举行,中美洲国家尼加拉瓜为纪念此次盛会,特意发行了这枚以黄鹤楼为题材的邮票。邮票左侧竖写“中国96—第9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左上角是“Nicaragua”的字样,左下角是一只飞翔的黄鹤楼,右侧偏下最显眼的地方绘有1985年重建开放的黄鹤楼图案,在黄鹤楼图案的右上方和右下方分别标注有“武汉黄鹤楼”汉字及“Wuhan Huanghelou”英文。右侧最上方是祥云和孙悟空的卡通形象。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由外国发行的黄鹤楼邮票,由民间收藏家姜普林捐给黄鹤楼公园。
2010年4月28日邮政部门发行黄鹤楼公园邮资明信片门票,票价80元。游客入园后,可将这枚附有邮票的门票邮寄给亲朋好友。由于该明信片是在黄鹤楼邮资明信片门票首发式上得到的,上面还加盖有3枚当天的纪念邮戳。附带的邮票上面,印有李白写的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后,有人在观赏其中一张明信片时,意外地发现邮票上面将“吹玉笛”错印成了“吹玉箫”。邮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将这批错引的邮票收回,但仍有一部分已流至民间,被收藏家们作为珍贵的藏品收藏。
席上珍品“白云黄鹤楼”冷盘
1980年,武汉饮食烹饪业研讨制作地方特色菜馔。武昌酒楼时年21岁的一级厨师徐明社受黄鹤楼神韵启发,首次制作了以黄鹤楼为背景,有黄鹤楼图案的冷盘,并定其名为“白云黄鹤楼”,此为全国第一道以黄鹤楼为名的菜肴。“白云黄鹤楼”冷盘选料精良,构图生动,工艺要求极高,融食用与艺术为一体,所用原料经蒸、拔丝、蜜汁、卤、炸、镶、嵌等10余种烹饪技法而成形象生动的“云”“鹤”“灯”“草”“树”造型,实为“色、香、味”俱全的席上珍品。至今,武汉已有数十位烹调高手能制此菜,且在制作和构图上各有千秋,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奇特魅力。
套色剪纸《黄鹤回归图》
1985年,民间工艺工作者盛国胜受黄鹤今楼落成庆典之鼓舞,在汉口剪纸艺术大师蒋再谱的指导下创作绘制了长1.4米、高82厘米的套色剪纸《黄鹤回归图》。此幅剪纸构图上主次分明、虚实相映、疏密得当、纵横有致;刀法上富有剪纸艺术独具的连贯、明快风格,注重横宽为疏、参差升发、互为相映原则,将黄鹤楼、晴川阁、长江大桥三组建筑和谐组合,形成完美的画面。全幅剪纸以金色线条为主,衬之以明快的民间色块,既具整体轮廓,又显现出各自建筑个性,被湖北电视台摄成《武汉剪纸艺术》专题片在“华夏掠影”栏目中多次播出。
电话磁卡中的黄鹤楼
随着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黄鹤楼形象频频在公用电话储值卡(磁卡)上出现。1992年,湖北省邮电管理局为纪念全省磁卡公用电话开通发行全套5枚的磁卡,编号9201的一枚即为“武汉黄鹤楼”,图案为黄鹤楼全景照片,面值10元,全省通用。
1994年2月,武汉市电信局以楚文化为主题发行全套6枚编号为JI的电话磁卡,其中JI(6—1),JI(6—2)照片图案分别为黄鹤楼晨曦(面值20元)和黄鹤楼夜景(面值50元),流光溢彩,风格别致。
1994年7月,湖北省邮电管理局发行全套4枚、志号HBT2的白云黄鹤电话磁卡,其中面值100元的第一枚取材于白云、鹤楼、黄鹤,设计者汪涛。
1995年12月,湖北省邮电管理局发行志号HBJ4(1—1)“武汉市电话超百万门纪念”磁卡,面值50元,设计者涂晓定。此卡选用黄鹤楼夜景照片和抽象艺术设计叠加合成的图案。画面上的黄鹤楼宛如火凤凰,“飞”字被设计成振翅欲起的黄鹤,虚实相应,动静结合,实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1998年5月17日,武汉市电话号码由7位升至8位,中国电信总局为此发行“沈阳、武汉电话号码七升八”纪念磁卡一套2枚。其中志号CNT—44—(2—2)磁卡图案采用黄鹤楼全景照片,这也是黄鹤楼形象第一次在全国通用的电话磁卡中展现风姿。
商标中的黄鹤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鹤楼成为武汉地区工商企业家最为钟情的招牌和商标。漫步武汉三镇,与黄鹤楼相关的商家匾牌不计其数。黄鹤楼牌白酒长盛不衰,黄鹤楼牌香烟、黄鹤楼牌手扶拖拉机、黄鹤楼牌黏胶女靴等均曾为楚地名优商品。带有黄鹤楼图案的食品、饮料、工艺品、纪念品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黄鹤楼情结已悄然渗透于楚地民众的生活之中。
课本中的黄鹤楼
晚清《高等小学地理课本》是由中国图书公司编辑印行的地理教科书,在第一学年下学期课本中,黄鹤楼相关内容占三个页面。原版书由武汉收藏家姜小平收藏。
民国时期民众学校识字课本中也有手绘的黄鹤楼图片。该课本为32开本,由沈百英编辑,陈布雷校订,民国二十二年五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该书第九节国庆日章节在讲述民国国庆节的来历时,专门配发有一幅手绘的清黄鹤楼图案,而且在黄鹤楼楼左上方还画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并在黄鹤楼四周画有多面彩旗,寓意庆祝国庆。原版书由武汉收藏家姜小平收藏。
清代年画《黄鹤楼》
清代戏曲题材年画在农村大受欢迎。苏州桃花坞、山西临汾、河北武强、山东潍坊和天津杨柳青都有不同版本的取材于戏曲《黄鹤楼》的年画刊印。民间年画《黄鹤楼》的画样很多,其中天津杨柳青戴廉增画店绘刻的《黄鹤楼》年画最佳。此画高91厘米,长171厘米,属民间木刻年画中之巨幅。画右为雕梁画栋的两层黄鹤楼,故事主要人物周瑜正在楼上向刘备索讨荆州,赵云背负锦囊护卫刘备,气氛紧张。为展现故事全部情节,画左下方鲁肃手执令箭率兵围楼;画面上方滚滚江涛,诸葛亮手摇羽扇立于舟头,张飞持矛待命接应……暗示刘备将安全脱险。画面人物众多、主次分明、情节连贯、线条流畅。画中黄鹤楼、蛇山虽不壮观,但周边梧桐、翠柏、城关、寺塔、青山等协调散布,于紧张之中渗透宁静,令人百看不厌。
清代石雕《黄鹤楼》
江西省丰城博物馆藏存一座清代流落民间的黄鹤楼石雕座屏。石雕长68厘米,宽48厘米,厚1.2厘米,用的是石系祁阳紫红石料。雕面以黄鹤楼景观为主体,通过浇刻、深刻、半凸、凹浮雕等多种技法展示了武昌城的壮丽风光。石雕上部正中,三层四隅八方攒尖顶之鹤楼巍耸,云空间仙鹤翩翩;楼后云山溟远,右上露七级宝塔;楼基廊亭轩榭、沿江城垣环固,旗展灯悬;游人、戍卒活动其中。中部大江浩淼,船舫巡行,扁舟逐浪,一派繁忙。下部龟山峙立如台,台面雕禹王庙、晴川阁。场坪中游人策杖扶辇,络绎不绝……整件雕刻主体鲜明,虚实互见,结构谨严,刀笔流畅工细,堪称塑摹黄鹤胜景的工笔写真精品。据考,石雕所刻鹤楼形制近清雍正鹤楼,而其构图及表现风格又类似乾隆鹤楼。此佚名雕艺师以刀代笔,为后世留下了清中期(或稍后)黄鹤楼及武昌城的珍贵资料。
清代石雕《武汉三镇浮雕图》
湖南省芷江文物管理所收藏《武汉三镇针浮雕图》,为乾隆十三年(1748)制。清代《黄鹤楼》木制模型
清宣统二年(1910),南洋劝业会召开,会间展出一座由姜姓百岁老人指导制作的黄鹤楼模型。该模型做工精细,惟妙惟肖,玲珑逼真,匾额楹联纤细无差。该作品轰动一时,被参观者叹为鬼斧神工之作。据传此老人在黄鹤楼下卖茶30余年,光绪十年(1884)黄鹤楼大火,时年近七旬的他奋力从鹤楼二层跳下,竟安然无恙。会后,鹤楼模型及此段佳话即盛传南洋各地。
清代“黄鹤楼戏剧人物故事”瓷板
瓷板长20.7厘米,宽17.8厘米。版画取材于戏曲《黄鹤楼》,刻画了周瑜、刘备、赵云三个三国英雄人物。画中刘备与周瑜对案坐饮,周瑜衔雉竖目,右脚踏凳,作忿怒状;刘备手执酒杯,赔着笑脸;赵云身披盔甲,背向周瑜。版画色彩丰富,线条流畅,人物表情清晰生动,体现了较高的绘画水准。此瓷板为清代物件。
清代黄鹤楼烛台
烛台为泥质,形状为正四棱台,上底面边长为4厘米,下底面边长为7厘米,高9厘米。其中两个侧面分别雕刻有黄鹤楼简笔图案和古数字,保存完好,为清代物件。
黄鹤楼诗词陶罐(马口窑)
黄鹤楼诗词马口窑陶罐一套四只,造型大小不一,均为厚唇、短颈、弧肩、鼓腹、底微收,肩部花纹排列有序,釉色古朴厚重,呈古铜色,庄重耐看,其中部分纹路连刻带画,不拘小节。四个罐面分别手刻有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中的四句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类陶罐属于依诗附景的诗画表现形式,为清末民初出品。民国“黄鹤楼图及诗文”老墨
“黄鹤楼图及诗文”老墨共有两块,正面均有手绘的黄鹤楼图案,两块老墨为民国时物件。正面有手绘黄鹤楼彩色图案,金色为主,富丽堂皇,旁边写有“黄鹤楼”三字。反面则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四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侧面有徽州承文堂胡开文所制铭文,为民国时物件。
香港出版物《黄鹤楼感旧记》
民国时期香港豹翁先生以黄鹤楼为题的著作。1936年由香港《工商日报》编辑发行。大32开本。封面图案采用黄鹤楼为背景。全书以黄鹤楼为引题,纵论民国时事,是一本不多见的与黄鹤楼有关的时事论著。原版书由武汉收藏家姜小平收藏。
钱币上的黄鹤楼
民国三年(1914),湖北官钱局发行“铜元壹佰枚”兑换纸币,此币为横版,正面主图为晴川阁,右边为黄鹤楼,票幅137毫米×81毫米,由北洋政府财政部印刷厂印制。此币为迄今所存最早印有黄鹤楼图案的钱币,不仅在湖北流通,还曾流行于湖南、四川、陕西、安徽、江西诸省。高峰时流通量高达9000余万串。1928年11月,湖北省银行发行第一版1角、2角和5角面值辅币券。其中1角券为直版,票幅55毫米×99毫米,正面蓝色,背面为橘色;2角券为横版,票幅114毫米×57毫米,正面红色,背面褐色。图案均为同治黄鹤楼。
1936年,湖北省银行发行新版1角、5角辅币券,其中1角券为直版,票幅55毫米×98毫米,正面蓝色,背面绿色,主图仍选用黄鹤楼。
1940年,湖北省银行向大东书局订印的纸钞中1元面值横版纸币图案仍用黄鹤楼,票幅为138毫米×76毫米,正面、背面均为橄榄色。1941年又加印印有黄鹤楼图案的5元主币券,票幅129毫米×65毫米,两面均为红棕色,直到1942年该币方收回停止流通。
1941年,中央银行发行2元、5元两种面额各两种版别的4种横版纸币。其正面图案均为孙中山像,其中2元、5元各一种之背面图案为黄鹤楼。2元券票幅138毫米×70毫米,正、背面均为蓝色;5元券票幅142毫米×73毫米,正、背面均为红棕色。此乃黄鹤楼图案唯一在国家法定货币上亮相。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黄鹤楼图案至少有8次被选用为中央和地方纸币币面图案。黄鹤楼在民众心目中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邮品中的黄鹤楼
1893年5月25日,汉口英租界工部局汉口书信馆发行第二套邮票,一套3枚,其中一枚为深蓝色、色纸平印,票幅25毫米×30毫米,面值2角。印有“汉书信馆”和“二角洋钱”等中文及汉口本地邮局的英文名称缩写,主图是高为3层的同治黄鹤楼近景。此枚邮票是中国第一枚风景名胜风光邮票,开国内风光邮票之先河。1896年3月和6月,汉口书信馆又先后发行了2枚黄鹤楼远景图案邮票、面值均为2角。前者票面为朱红色,票幅38毫米×33毫米,后者票面为橘黄色,票幅29毫米×24毫米。其中传世之加盖“改值”“欠项”戳记的黄鹤楼图案邮票更为珍贵。1949年8月,中华邮政华中区邮政管理局发行“武汉解放”纪念邮票全套6枚,分为3种图案6种面值。另有同名无齿票一套6枚,由徐令康、顾明德设计,汉口国光印铸厂印制。此票第三图(第5、6两枚)名“黄鹤楼”,票幅33毫米×47毫米,面值500元(旧币)的邮票票面为紫色;面值1000元(旧币)的邮票票面为红色。但这两枚邮票里的“黄鹤楼”并非大家熟知的清代黄鹤楼“同治楼”,而是一座西洋风格建筑和一座仿古建筑。由于“同治楼”已于公元1884年毁于大火,故在武汉解放时,长江边上的黄鹄矶上已无黄鹤楼,只有1904年在原址上修建的西洋风格建筑警钟楼,以及1907年修建的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奥略楼。由于是在黄鹤楼原址上修建的,故不少游客仍习惯性地把这两座建筑叫作“黄鹤楼”。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这两座建筑均被拆除。
1967—1969年,国家邮电部发行“毛主席诗词”邮票一套共14枚,编号文7。其中于1968年5月1日发行的文7(14)票面图案为毛泽东所填《菩萨蛮·黄鹤楼》词,票幅30毫米×54毫米,面值8分,大红底色,构图简洁,设计者为孙传哲。
1987年10月30日,国家邮电部以“中国历代名楼”为题发行了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4枚一套的特种邮票,同时发行同名小全张一枚。邮票设计者周令钊,由北京邮票厂印制。其中第一枚T121(4—1)票面图案即为今黄鹤楼。1994年,国家邮电部还以“湖北风光”为主题发行10枚一套的风光邮资明信片。明信片采用照片制版,设计者任国恩。此明信片中的首枚图案即为黄鹤楼,照片摄影者黄克勤。这是黄鹤楼今楼的照片第一次在国家邮品上亮相。
1996年第9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在中国北京举行,中美洲国家尼加拉瓜为纪念此次盛会,特意发行了这枚以黄鹤楼为题材的邮票。邮票左侧竖写“中国96—第9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左上角是“Nicaragua”的字样,左下角是一只飞翔的黄鹤楼,右侧偏下最显眼的地方绘有1985年重建开放的黄鹤楼图案,在黄鹤楼图案的右上方和右下方分别标注有“武汉黄鹤楼”汉字及“Wuhan Huanghelou”英文。右侧最上方是祥云和孙悟空的卡通形象。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由外国发行的黄鹤楼邮票,由民间收藏家姜普林捐给黄鹤楼公园。
2010年4月28日邮政部门发行黄鹤楼公园邮资明信片门票,票价80元。游客入园后,可将这枚附有邮票的门票邮寄给亲朋好友。由于该明信片是在黄鹤楼邮资明信片门票首发式上得到的,上面还加盖有3枚当天的纪念邮戳。附带的邮票上面,印有李白写的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后,有人在观赏其中一张明信片时,意外地发现邮票上面将“吹玉笛”错印成了“吹玉箫”。邮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将这批错引的邮票收回,但仍有一部分已流至民间,被收藏家们作为珍贵的藏品收藏。
席上珍品“白云黄鹤楼”冷盘
1980年,武汉饮食烹饪业研讨制作地方特色菜馔。武昌酒楼时年21岁的一级厨师徐明社受黄鹤楼神韵启发,首次制作了以黄鹤楼为背景,有黄鹤楼图案的冷盘,并定其名为“白云黄鹤楼”,此为全国第一道以黄鹤楼为名的菜肴。“白云黄鹤楼”冷盘选料精良,构图生动,工艺要求极高,融食用与艺术为一体,所用原料经蒸、拔丝、蜜汁、卤、炸、镶、嵌等10余种烹饪技法而成形象生动的“云”“鹤”“灯”“草”“树”造型,实为“色、香、味”俱全的席上珍品。至今,武汉已有数十位烹调高手能制此菜,且在制作和构图上各有千秋,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奇特魅力。
套色剪纸《黄鹤回归图》
1985年,民间工艺工作者盛国胜受黄鹤今楼落成庆典之鼓舞,在汉口剪纸艺术大师蒋再谱的指导下创作绘制了长1.4米、高82厘米的套色剪纸《黄鹤回归图》。此幅剪纸构图上主次分明、虚实相映、疏密得当、纵横有致;刀法上富有剪纸艺术独具的连贯、明快风格,注重横宽为疏、参差升发、互为相映原则,将黄鹤楼、晴川阁、长江大桥三组建筑和谐组合,形成完美的画面。全幅剪纸以金色线条为主,衬之以明快的民间色块,既具整体轮廓,又显现出各自建筑个性,被湖北电视台摄成《武汉剪纸艺术》专题片在“华夏掠影”栏目中多次播出。
电话磁卡中的黄鹤楼
随着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黄鹤楼形象频频在公用电话储值卡(磁卡)上出现。1992年,湖北省邮电管理局为纪念全省磁卡公用电话开通发行全套5枚的磁卡,编号9201的一枚即为“武汉黄鹤楼”,图案为黄鹤楼全景照片,面值10元,全省通用。
1994年2月,武汉市电信局以楚文化为主题发行全套6枚编号为JI的电话磁卡,其中JI(6—1),JI(6—2)照片图案分别为黄鹤楼晨曦(面值20元)和黄鹤楼夜景(面值50元),流光溢彩,风格别致。
1994年7月,湖北省邮电管理局发行全套4枚、志号HBT2的白云黄鹤电话磁卡,其中面值100元的第一枚取材于白云、鹤楼、黄鹤,设计者汪涛。
1995年12月,湖北省邮电管理局发行志号HBJ4(1—1)“武汉市电话超百万门纪念”磁卡,面值50元,设计者涂晓定。此卡选用黄鹤楼夜景照片和抽象艺术设计叠加合成的图案。画面上的黄鹤楼宛如火凤凰,“飞”字被设计成振翅欲起的黄鹤,虚实相应,动静结合,实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1998年5月17日,武汉市电话号码由7位升至8位,中国电信总局为此发行“沈阳、武汉电话号码七升八”纪念磁卡一套2枚。其中志号CNT—44—(2—2)磁卡图案采用黄鹤楼全景照片,这也是黄鹤楼形象第一次在全国通用的电话磁卡中展现风姿。
商标中的黄鹤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鹤楼成为武汉地区工商企业家最为钟情的招牌和商标。漫步武汉三镇,与黄鹤楼相关的商家匾牌不计其数。黄鹤楼牌白酒长盛不衰,黄鹤楼牌香烟、黄鹤楼牌手扶拖拉机、黄鹤楼牌黏胶女靴等均曾为楚地名优商品。带有黄鹤楼图案的食品、饮料、工艺品、纪念品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黄鹤楼情结已悄然渗透于楚地民众的生活之中。
课本中的黄鹤楼
晚清《高等小学地理课本》是由中国图书公司编辑印行的地理教科书,在第一学年下学期课本中,黄鹤楼相关内容占三个页面。原版书由武汉收藏家姜小平收藏。
民国时期民众学校识字课本中也有手绘的黄鹤楼图片。该课本为32开本,由沈百英编辑,陈布雷校订,民国二十二年五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该书第九节国庆日章节在讲述民国国庆节的来历时,专门配发有一幅手绘的清黄鹤楼图案,而且在黄鹤楼楼左上方还画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并在黄鹤楼四周画有多面彩旗,寓意庆祝国庆。原版书由武汉收藏家姜小平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