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节 古代
第一节 古代 第 x 页
第一节 古代
禹碑
相传是大禹治水的记功碑,系夏代用蝌蚪文写成,为中国最早记录大禹治水事迹的文字。因史料记载原碑位于衡阳岣嵝,又名岣嵝碑。其后文人对于原碑所在地点产生争议,一说在岣嵝峰(即祝融峰),一说在云密峰。碑文分9行共77个字,形如蝌蚪,怪异难辨。明代有学者进行了禹碑文字解读,其中以杨慎的解释影响最大。
武汉的禹碑有三通,两通在晴川阁,一通在黄鹤楼。《汉浒金石小记》载,“岣嵝禹碑”,除“在今晴川阁”外,“今鹤楼中亦有此项摹刻”。清同治年间编纂的《黄鸪山志》卷四“金石”卷记载:“禹碑在黄鹤楼斗姥阁后墙壁,同治三年,官秀峰督部出云密峰旧拓,嘱工钩勒。杨慎释文附后。湘中唐训方有记。”同治三年,为1864年。“官秀峰督部”,即湖广总督官文。从上文可知,黄鹤楼禹碑原嵌于斗姥阁墙壁,其后才在蛇山之坡建亭,移入禹碑。20世纪50年代时拆除禹碑亭,禹碑移至抱冰堂保存。
该碑2007年尚斜靠于十桂堂东侧墙角。碑石石材采用红色花岗岩,应是为了追求禹碑原碑为“赤”色,力求形似的效果。韩愈《岣嵝山》诗中曾写道:“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碑高204厘米,宽128.5厘米,厚20厘米。
碣石铭
1899年,诸可权辑录了秦、汉、魏、晋四体书屏,并刊刻上石。目前,四块刻石均保存在黄鹤楼古碑廊。诸可权,钱塘人,曾任江夏县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各地,群臣歌颂功德、昭示万代所刻之石,共有七处,即“秦七刻石”。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第四次出巡目的地是碣石和北方边塞。秦始皇在碣石驻跸, 作“碣石刻石”,亦称“碣石颂”“碣石铭”“碣石门刻石”。古碑廊的碣石铭,为宋徐铉手临秦碣石铭版本。徐铉(916—991),字鼎臣,五代至北宋初年人。徐铉曾受诏与人共同校订《说文解字》,新补19字于正文中,又以经典相承及时俗通用而为原书所不载者402字附于正文之后,世称“大徐本”。还参与编纂《文苑英华》,所著文集30卷,《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均收录其作品。
徐铉工于书,好李斯小篆。清代冯武《书法正传》称其:“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所临碣石铭,全篇结构平稳,书风含蓄天然。
夏承碑
夏承碑为汉建宁三年(170)立,隶书。宋赵明诚《金石录》跋云:“碑在洺州,元祐间(1086—1093),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 宋洺州广平郡,故治即今河北省永年县。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此碑仆倒于府治后堂,遂于堂之东隅建“爱古轩”以复之。但碑之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为后人剜剔。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筑城为工匠所毁。
夏承碑结字奇特,隶篆夹杂,且多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自元王恽始定为蔡邕书,此后诸家多沿其说。赵明诚《金石录》称此碑“刻划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汉碑二百余卷,此碑最完”。可见原石在南宋初年尚称完璧,惜久已不在人间。存世唯一比较可信的原石拓本,为明无锡华夏真赏斋本,缺30字。有翁方纲长跋,世称孤本。刻于古碑廊中的版本来源,即为真赏斋本。
该碑损坏近半,是古碑廊中尺幅最小的碑,且布置于碑廊上部位置,极易被游客忽略。
云路碑
《退补斋杂录》记载,原在黄鹤楼下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东边。传说是曹孟德书写,有待考证。今不存。
郑文公碑
为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他为传述其父郑羲的功德于魏永平四年(511)刻于摩崖上,下碑有“荥阳郑文公之碑”碑额七字。
郑文公碑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字体近楷书,并有篆隶意趣相附,方圆兼备,变化多端,雍容大雅,为魏碑佳作之一,被誉为“北碑之冠”。
该碑上部损坏,原有104字,现存72字。
“奉橘”碑
该石刻含王羲之《奉橘帖》 《龙保帖》 《天鼠帖》 《采菊帖》四帖内容。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王羲之的作品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黄鹤楼古碑廊该石刻的版本来源于刘墉。刘墉(1720—1804),字崇如,号石庵。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黄鹤楼记》
《舆地纪胜》记载,在黄鹤楼。唐永泰(765—766)年间,阎伯瑾撰,魏万珵书,李阳冰篆额。此碑至明已不存。
头陀寺碑
头陀寺碑有数次废立。陆游《入蜀记》载:“头陀寺藏殿后有齐王简栖碑。唐开元六年建,苏州刺史张庭圭温玉书、韩熙载撰碑阴、徐锴题额最后。”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头陀寺旧碑乃琅琊王简栖文,唐开元六年张庭圭书,今亡。新碑乃江南徐锴篆额,韩熙载撰碑阴。今新碑在寺。”此碑湮灭已久。现有清刘墉书《头陀寺碑文》纸本长卷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崔颢诗碑
宋太宗赵光义书。《舆地纪胜》载:“太宗御书崔颢《黄鹤楼》诗,石刻在州治。”宋太宗本人喜好诗赋、书法,擅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善飞白,宋朝货币“淳化元宝”即由赵光义亲自题写,《黄鹤楼诗》为其草书经典。石刻今不存,因宋拓《绛帖》收录而传世。
鄂州杂诗碑
民国《湖北通志》记载:碑高五尺九,宽三尺二寸。根据《湖北金石存佚考》记载:碑在黄鹤楼后斗姥阁。北宋熙宁二年(1069)六月建碑,界作五层,共录二十一人诗三十九首。谢朓、宋之问、崔颢、贾至各一首,王维二首,顾况一首,李白十一首,孟浩然四首(前二首,碑作李白诗)。武元衡、韩愈各一首,杜牧四首,白居易二首,贾岛、李群玉各一首。贾诗今不在集中。又一首,名氏不可辨。刘禹锡、王贞白、罗隐、皮日休各二首。罗、皮二首,检本集未得。沈如筠、卢郢各一首。如筠,句容人,横阳主簿。此碑久凐不存。
《鄂州重修北榭记》
民国《湖北通志》记载,该石碑高五尺六寸五分,宽三尺二寸,共二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宋嘉定十七年(1224)三月丙午,李撰写,存于黄鹤楼后斗姥阁西壁。

岳飞词碑
岳飞留下了两首“满江红”的词,一首是大家熟知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另一首,就是《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八百多年来,这首词不见于后人搜辑整理的岳飞诗文集,一直以手书墨迹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辗转经过宋代魏了翁,元代谢升孙、宋克,明代文徵明等人的收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国粹学报》刊发了《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拓片照片,这阙词始为大众知晓。1937年,湖南邵阳人粟培坤准备全家撤返老家。他平日喜欢收藏图书、碑贴,积累下来竟达十多箱,一时找不到车船运送,于是不顾安危独自留在武昌。清理书籍时,发现了《国粹学报》刊发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为继承民族英雄岳飞抗敌精神,激发民众抗日斗志,粟培坤请人将这首词再行摄影放大并镌刻于石碑,并于1937年“九一八”纪念日写下跋文并和词一阙。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书体天马行空,后人叹为神品。整阙词写为18行。文末有朱文“鹏举之印”。
游仪诗碑
碑刊宋代诗人游仪(字伯庄)所咏之《黄鹤楼诗》《诗人玉屑》载:“伯庄此诗脍炙人口,游默斋尝书置南楼。游受斋漕湖北日,复为之刻石。”碑今已不存。
顾璘书“云荒江绕”联
《湖北旧闻录》载:“顾东桥抚楚,三司请游黄鹤楼。先磨一石, 饮后乞公留题。东桥在舆中已得‘云荒赤壁周瑜垒,江绕青山夏禹祠’二句,遂援笔书石。三司叹服。”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弘治间进士,曾官湖广巡抚。有黄鹤楼诗数首存世。邓石如《登黄鹤楼和毕秋帆韵》隶书轴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后更字顽伯,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皈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谬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曾为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沅节署(署武昌)作幕宾三年,这期间常登黄鹤楼,并与毕沅相酬唱,《登黄鹤楼和毕秋帆韵》隶书轴即为此时期的诗歌书法作品,现存上海博物馆。
费公祠祀碑
清同治《江夏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湖北按察使大兴朱圭撰,位于黄鹤楼仙枣亭。今不存。
程瑶田书钱坫篆额汪中《黄鹤楼铭》
清乾隆末期,湖广总督毕沅开府武昌,主持重修黄鹤楼。楼成后,毕沅请江都汪中为之铭,歙县程瑶田书石,嘉定钱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碑石无存,拓本未见。然程瑶田及钱坫书法今有存世,今人可以此推其大概。
曾衍东题黄鹤楼太白堂“楼未笔从”楹帖
方士淦《蕉余偶笔》云:“‘楼未起时先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曾大令衍东题黄鹤楼太白堂楹帖也,超妙之作,足冠斯楼。阮太傅总制楚中,命去之,然早已脍炙人口矣。”曾衍东(1751—1830),字青瞻、七如,号七道士、鲁斋,山东嘉祥人,为儒家“宗圣”曾参第六十七代孙。青少年时随父亲宦游闽、粤达二十年。乾隆五十七年中举, 先后出任湖北咸宁、江夏和四川巴东县令,抚民育士,颇得民声,后因触忤上司,被诬贪贿,谪戍浙江永嘉(今温州)。曾衍东工诗,善写笔记小说,有《小豆棚》传世。擅书画,气格类“扬州八怪”,而狂放、粗率过之。其题黄鹤楼太白堂“楼未笔从”楹帖即为江夏任上所作。
黎永赞登黄鹤楼作四绝句诗碑
黎永赞,中进士年号嘉庆二十二年(1817),榜次三甲150名,正黄旗汉军。道光七年( 1827 ),黎永赞登黄鹤楼作七言绝句四首,书法遒劲、碑意浓郁。

以上仅据可靠资料搜罗出重要书法作品。总体而论,清人有关黄鹤楼书法作品在数量上超过前朝。除以上收录外,还有静虚道士书纯阳道人《黄鹤楼》诗碑、郭司经书“心是无量佛;寿为老人星” 对联、“寿”字碑、“虎”字碑、“富贵寿考”碑、“清平如意”碑,还有黄鹤楼周边的摩崖石刻等。已随碑刻湮灭的书法作品则有《黄鹤楼铭》 《胡公祠记》 《重修黄鹤楼记》 《费公祠记》等。历代黄鹤楼及周边亭阁匾额题字变动较少,而楹联内容却更换频繁。清代张之洞、彭崧毓、彭久余、李鸿章、袁太华等人都曾为黄鹤楼题联,其书法亦为游人赞叹。据传,宋代书画家米芾曾题匾“天下江山第一楼”,其作运笔风樯阵马,章法独辟蹊径,沉着飞翥,宗法不失,曾悬挂于黄鹤楼上。清人陈确在一首七律诗的小序中提及此事,并在诗中引用了该匾的匾文“凭将梅柳无双管,吹向天下第一楼”。此匾今已不存,但米芾的手迹现摹于黄鹤楼南大门的墙壁上。另传,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为黄鹤楼御书“江汉仙踪”横匾,后又御制“百岁寿民吴国瑞四世一堂”的诗碑置入黄鹤楼中,其作行笔流畅爽利,点画之间颇有法度。惜此匾、碑今俱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