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节 口传故事 第 x 页
第三节 口传故事
黄鹤、幺妹镇龟蛇
很久很久以前,滚滚东流的长江由龟、蛇两位将军镇守。
这龟将军残暴、凶狠,“老子天下第一”。而那蛇将军阴险、狡诈,一肚子坏水。他俩为了称王称霸争来斗去,闹得长江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一次,龟蛇两方因分赃不匀大动干戈,打得江面狂风四起,白浪滔天,后来洪水漫过江堤,百姓死伤无数,惨不忍睹。
岸上有个叫黄鹤的青年忍无可忍,提起渔叉要找龟蛇拼命。一位老汉拉住他劝道:“伢,你这样去硬拼就像鸡蛋碰石头。不如发动乡亲们联名写个状子告上天宫,让玉皇大帝去惩罚这两个坏种。”黄鹤觉得这话有理,动手和未过门的媳妇幺妹安葬了父母,一起带着状子上天宫告状。
狡猾的蛇将军听到这个消息,连忙派虾兵通知龟将军休战,欲与龟将军联手想办法阻拦黄鹤。龟将军也怕事情闹大了受罚,于是决定联合带兵追赶黄鹤、幺妹,杀人灭口。
却说黄鹤和幺妹提着渔叉正在赶路,忽见前边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接着滔天黑浪涌上岸来,龟蛇领着虾兵蟹将将他们团团围在中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黄鹤操起渔叉就刺,哪知幺妹又累又饿,昏倒在地,黄鹤正弯腰搀扶幺妹,龟蛇刀枪齐下,黄鹤、幺妹双双倒在血泊之中。龟蛇正在得意,不料血水打着漩涡,托着状子冲天而上。
正在坐朝的玉皇大帝发现猛然间地动天摇,忙派太上老君出外察看。不久,太上老君带着黄鹤、幺妹的冤魂回来禀报:“刚才就是他们的怒气冲撼了金殿。”玉帝端坐龙位问道:“你们有何撼天动地的奇冤大仇要告?”黄鹤急忙递上状子,幺妹哭诉了龟蛇在下界的胡作非为。
玉帝看完诉状,大发雷霆,当时就派四大天王下凡押解龟蛇到殿。龟蛇上殿看见血淋淋的黄鹤、幺妹,知道无法抵赖,便一五一十地交待了所干的坏事。玉帝当场判定:革去龟蛇官职,各打神鞭一千,押送天牢监禁终生。
黄鹤抢上一步,要求玉帝将龟蛇锁在长江两岸百姓看得见的地方,以防他们乱说乱动。玉帝点点头说:“我原来也是这个打算,就因为天兵天将各有其责,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看守龟蛇。”黄鹤、幺妹异口同声地说:“小民愿当此任。”玉帝摇头说:“你们为民伸冤,惨遭杀害,我想让你们两人还魂归乡,男耕女织,白头到老,怎么能要你们长年分居两岸看守龟蛇呢?”黄鹤、幺妹谢过玉帝的美意,坚决要求承担看守龟蛇的差事。
于是,玉帝将黄鹤化成利嘴劲翅的大鸟,专镇蛇族;又将幺妹化成青石玉碑,永镇龟背之上。他还专门派太上老君到长江岸边,在蛇背上修起黄鹤楼供黄鹤栖息,又在汉阳建起归元寺,让幺妹居住,指派寺内五百罗汉帮幺妹看守乌龟。千百年以后,龟、蛇化成了两座石山。长江两岸的百姓仍然一代又一代登黄鹤楼,朝归元寺,永远纪念黄鹤和幺妹两个英雄。
橘皮画鹤
古时候蛇山首尾相连的七峰中,黄鹄山紧临长江,山势雄奇,风景优美。山顶有家姓辛的老两口开的辛氏酒家,因酒美菜鲜,价格公道,服务热情,成为登山游人必到之处,生意十分兴隆。
在众多顾客之中,有位瘦骨伶仃的道人时常酒足饭饱之后拂袖而去。辛老头本来就为人厚道,况且道人是方外之人,因此从不向他收讨饭钱。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只要道人来店,他们总是热情接待。
一天,道人进店落座,要了一壶绍兴花雕和一碟南丰蜜橘,就橘下酒,自饮自酌。三杯下肚之后,道人站起来用橘皮在酒家正墙上画了一只腾空欲飞的黄鹤,然后走到辛老头身边说道:“贫道叨扰贵店多年,承蒙盛情款待,感激不尽。方外之人,无以相报。你们可将此橘皮丢进屋后井中,明日井水即可自成美酒,取之不尽。另外,这墙上的黄鹤只要你们双手一拍,也可下来为食客跳舞助兴。贫道即刻离开武昌,云游四海去也。后会有期!”说完打个稽首,飘然而去。
从此以后,老两口的井里就是醇厚甘甜的美酒,翩翩起舞的黄鹤更让游客流连忘返。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广,四乡八野到黄鹄山饮美酒、观鹤舞的人络绎不绝,辛氏酒家的生意更加红红火火。
三年之后,道人云游路过湖北,专程拜望辛氏酒家。老两口亲自置办酒菜,衷心款待恩人。席间,道人把盏相问:“贵店生意可好?”辛老头喜形于色:“承蒙恩人相助,酒家生意兴旺,财源茂盛。”不料辛老太婆冷不丁冒了一句话:“好是好,只是井中取酒之后,没有酒糟喂猪。”
道人放下酒杯,喃喃自语道:“海深不算深,人心第一深。”沉吟良久,从腰间取下铁笛吹响,只见天上飘落白云一朵,黄鹤也从墙上跳下。道人跨上黄鹤,黄鹤跃入云中。转眼之间白云、黄鹤在笛声中腾空而起,冉冉隐于蓝天之中。辛老太婆为自己的贪心失言深感疚愧,为感谢道人的帮助与指点,决定用赚来的钱财在黄鹄山顶修造一座高楼,取名“黄鹤楼”。因为这座楼是辛氏老两口筹资兴修的,有人也叫它“辛氏楼”。
吕洞宾跨鹤飞升
很早以前,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云游四川峨眉山之后,身挂宝剑顺流而下来到武昌城,兴冲冲地登上蛇山顶,顿时被江汉合流、龟蛇对峙的雄伟壮观景色迷住了。心想:如果能在此修建高楼,临窗把盏,浏览江山胜景,实属仙界一大佳趣。可是要在山高坡陡的蛇山顶上修楼,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吕洞宾左思右想,决定请其他几位八仙来帮忙。大家听完吕洞宾的想法,何仙姑第一个表态:“我会描龙绘凤,对修楼不在行。”铁拐李哈哈一笑:“你要是头昏脑热,我葫芦里有灵丹妙药。要在这山顶修楼,我看不太实际。”张果老更是边拍毛驴边摇头:“我还是倒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蛇山顶上风大,吕洞宾眼看仙友们各自打道回府,自己的心也凉了半截。修楼之事看起来多半要泡汤了。
正在这时,他忽然听到半天云传来一阵奇怪的鸟叫,抬头望去,鲁班大师正笑呵呵地骑着木鸢朝他飞来。鲁班听他讲完修楼的计划,走下木鸢,看看山高,测测地势,随手从山坡上捡了几根树枝蹲在地上架了拆,拆了架,拍着后脑壳说:“我们明天早上再过细商量吧!”
第二天一清早,吕洞宾火急火燎地爬上蛇山,只见一座飞檐雕栋的高楼已端端正正地竖在山顶。他一口气爬上楼顶,哪里也找不到鲁班的影子,只有一只满身黄色羽毛的木鹤瞪着又黑又大的眼睛望着他。吕洞宾高兴得不得了,一会摸摸楼上的栏杆,一会望望楼下的江水,口里不住地说:“太好了,不简单,鲁班大师。”
当他情不自禁拿出洞箫吹奏时,那只木鹤一下变活了,随着曲子的节拍上下起舞。吕洞宾跨上木鹤,木鹤立刻腾空飞升,绕着这座高楼转了三圈,长唳一声,带着吕洞宾钻进蓝天白云之中去了。
后来,人们为纪念吕洞宾和仙鹤,就称这座高楼为黄鹤楼。黄鹤楼也因此好多年一直供奉吕洞宾的神像呢!
诸葛亮计赚“鹤楼宴”
三国时群雄争霸,战火连年。孙权与刘备联手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83万人马后,都督周瑜认为刘、关、张英勇无比,诸葛亮足智多谋,将是东吴一统天下的心腹之患。于是精心策划在黄鹤楼上安排了一场鸿门宴,准备乘机将他们擒除。刘备手持请帖如约过江,周瑜亲自到江边迎接并陪同他登楼赴宴。其实,黄鹤楼下已被伏兵围得水泄不通,看来刘备已成了网中之鱼。
谁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早已看穿了周瑜的鬼把戏,为保护刘备的安全作了周密安排。他先派关平将“草船借箭”时借用的周瑜令箭夹在暖衣内交给刘备,又派姜维假扮渔翁献鱼上楼密告刘备采取“彼骄必褒,彼醉必逃”的策略。刘备按军师的计谋在酒宴上对不可一世的周瑜大力恭维,频频举杯敬酒,灌得东吴众将个个头重脚轻、晕头转向,然后寻机离开黄鹤楼,手持周瑜的令箭混出包围圈,在关羽、张飞的接应下顺利登船返回。
等到酒醒神清的周瑜面对人去楼空的“鹤楼宴”发呆时,刘备已毫发无损地稳坐在军营中与诸葛亮议事了。
“鹤楼宴”的失算,使心高气盛的东吴都督周瑜无可奈何,不禁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崔颢题诗 李白搁笔
相传李白是天上的“文曲星”转世,满肚子装的都是诗。他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触景生情,就能出口成章,留下使人称奇叫绝的诗文,因此被人们称为“诗仙”。
这一天,李白带着书童坐船来到江夏黄鹄山下,只见龟蛇对峙,鹤楼凌空,石壁临江,惊涛拍岸,白云在山头上缠来绕去,薄雾从楼台间涌进飘出,不由得来了三分诗兴,随即弃船登矶,笔直奔向黄鹤楼。深知主人酒后题诗习惯的书童连忙挑着酒坛食盒、文房四宝紧随其后,一同上楼。
李白登上楼顶,极目四望,只见远处山清水秀,近处街市喧腾,诗兴一时增加到五分。他索性推开西边窗户,俯身细看,但见长江滔滔东去,汉水缓缓西来,就像两匹锦缎在蒙蒙烟云中交汇。鹦鹉洲上青青芳草、灼灼野花,清香之气似乎随风袭来。李白心旷神怡,诗兴涨到七分,不由得连声赞叹:“如此良辰美景,岂可无锦言佳句相配!”书童摆好酒菜,连忙动手磨墨,预备侍奉主人题诗。李白自斟自酌,开怀畅饮,不久就醉眼朦胧,诗兴达到了十分,连声吩咐笔墨伺候。书童指着楼内迎门对光的最大一面粉墙说:“您的诗题在那上面最合适。”李白兴冲冲走过去,提笔饱蘸墨汁,大有一挥而就之势。突然,拿笔的手停在半空:原来他发现那粉墙上已有个落款崔颢的人先他之前题了首《黄鹤楼》诗。李白走到跟前,先是快速流览,继而逐句推敲,再后是浅吟低诵,暗暗叫绝。他觉得这首诗写出了连他自己也无法表达的感情,实在是比自己高明。敬佩之余,不由得仰天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后即交待书童收拾笔墨,下楼乘船,怅然而去。
孔明灯的传说
黄鹤楼前有座用巨石雕成的胜像宝塔。宝塔建于元代至正三年,为威顺王太子所建,是用来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塔分好几层,每层都是圆鼓鼓、光溜溜的,下大上小,塔顶缩成圆球形状,远远看去像个葫芦,武汉三镇男女老少都叫它“孔明灯”。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率领83万人马直扑江南,准备把孙权和刘备一举荡平,然后独霸江山。刘备和孙权听到消息,赶紧联合起来,在长江的南屏山和乌木矶一带岸边摆开战场,决定与曹操拼个你死我活,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赤壁大战。负责指挥孙刘联军的诸葛亮心里明白:凭两方的有限兵力抵抗曹操的大队人马不是件容易事。只有调兵遣将,出奇制胜,才有可能以少胜多。可猛将关羽统领的水军还在樊城,远水不救近火,关键是要想办法督促他按期调兵到赤壁战场。诸葛亮传令关羽日夜兼程,务必如期到赤壁会合。可关羽对这种往返千里的差事感到为难,但又不好违抗军令,于是将了诸葛亮一军:“水军在汉水顺流放船问题不大,但一到龙王庙拐进风急浪高的长江再逆流而上,如果遇上黑灯瞎火、风雨交加,我可负不起损兵折将的责任。”
诸葛亮哈哈一笑,胸有成竹地回答:“将军放心,到时不论风狂雨骤还是夜黑如墨,我定会在黄鹤楼点起亮灯,让江面如同白昼,保证你的水军通行无阻。”关羽以为诸葛亮只是为稳定军心信口搭白,便以歪就歪地说:“军中无戏言,军师如果真能实现承诺,末将愿当此任!”诸葛亮当即与关羽立下军令状,郑重其事地嘱咐关羽:“军情急如火,将军如果贻误战机,休怪军法无情!”
等关羽从樊城带领水军赶到夏口,正是半夜三更,两岸伸手不见五指,碰巧又遇上狂风暴雨,汉江口白浪滔天。关羽正暗暗叫苦,不料对岸黄鹤楼下真的亮起一盏巨灯,就像悬在半空的一轮明月,把江面照得通明透亮。关羽又惊又喜,从从容容指挥兵船拐进长江,逆流而上,按期与孙刘联军会师,配合诸葛亮火烧赤壁,把曹操的83万人马打得落花流水。
从那天起,黄鹤楼下的这盏灯一直不熄,天天为江上的来往船只照明指航。同时,住在黄鹤楼的道士们还发现,他们每拨一次灯,灯里就又冒出一些油来,正好够他们舀来炒菜吃,这样他们也就心甘情愿天天按时拨灯了。
后来,有个好吃懒做的道士想多舀些油卖了发财,偷偷用铁夹子夹住灯芯,一边用力往外拉一边喊:“冒油,冒油,多多冒油!”果然油如泉水直往外涌,那道士得意忘形,用力一扯,把灯芯扯掉了,这时灯里不仅不再冒油,连整个灯都变成了葫芦形状的石塔,就像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后人为了纪念诸葛孔明,就把这座石塔叫成“孔明灯”。
仙鲤遗踪
南北朝时期,历经战乱的黄鹤楼因高飞雄奇的造型和子安跨鹤成仙的传说饮誉江南,成为士农工商登临聚会的必到之处。龟兹僧人佛图澄的得意门生释道安从襄阳云游至夏口,准备在黄鹤楼上宣讲“佛法三戒”。消息传出,大江两岸弟子云聚,人头涌动,盛况空前。
开讲之日,黄鹤楼上香烟环绕,鸦雀无声,释道安侃侃而谈,众弟子潜心领会,昔日大千世界此时顿成一片净土。忽然,一白衣俊俏书生悄然上楼,停立讲坛之前,满脸虔诚,洗耳恭听。不料释道安手持念珠、微睁双眼、口宣佛号,盯住白衣书生轻声说道:“施主本属神灵,何来此楼惊扰百姓?贫僧根底浅薄,还望施主早早回避为好。”
原来那白衣书生是江中白龙,本想化成人形登黄鹤楼领略人间盛事,聆听高僧说法。不料立足未稳便被慧眼当场识破,自觉无趣。于是返身从黄鹤楼顶窗口跳下,扑通一声跌落江中,踪迹全无。
众弟子见书生听高僧低语后纵身投江,疑为高僧所逼,纷纷指责其残伤无辜,见死不救。高僧无言,只得当众说出真相。但众弟子仍将信将疑,彼此争执不休。白龙潜入江中听见黄鹤楼上争论之事,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连累高僧背了黑锅,有口难辩。沉思良久,决定显露真身,消除误会。
顷刻之间,黄鹤楼下江水喧啸、白浪汹涌,众弟子从楼上俯身下望,只见一硕大无比的白鲤鱼跃出江面,摇头摆尾如此三番,直到高僧点头挥手,方才隐形而去。
至此,高僧与弟子间疑虑冰释,重归于好。黄鹤楼下立起“仙鲤遗踪”石刻一方,永志此事,传诵至今。
石照洞的传说
离黄鹤楼不远的黄鹄山腰有个怪石丛生的石洞,洞口有块光溜溜平展展的石壁,亮得能照出人影。旁边还刻有吕洞宾游洞题下的黄鹤楼石照诗,因此这个洞得名石照洞。后来吕洞宾跨鹤成仙,山下有位老翁自愿承担打扫石照洞的任务,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早晚必去,从不间断。
在一个月色朦胧的秋夜,老人清扫完毕正要下山,忽见石照洞射出万道金光,洞里洞外的山石被映得五颜六色,宛如仙境。恍惚中他看见洞内走出三个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宽衣大袖的道士,他们踱到吕洞宾的黄鹤楼石照诗前,齐声低吟浅诵,那声音清脆悦耳,就像唱歌。
老人自知遇上了神仙,便悄悄从背后绕到洞口恭候。三道士欣赏完黄鹄山夜景,正要返回洞中,迎头遇见站在洞口的老人,惊讶之余,热情邀请其进洞小叙,老翁却双手作揖,口呼神仙,要求他们帮助。三道士相视而笑说:“方外之人,两手空空。既无钱财,又无宝贝,能帮你什么呢?”老人就地跪下恳求:“你们随便给我点什么作个纪念,也不枉老朽与诸位仙翁的一面之缘。”道土们沉吟半晌,从地上拣起一块石头说:“也罢,就把这无用之物相送,请笑纳。”老人刚伸手接过石头,忽听一声巨响,三道士已无影无踪。洞口严丝合缝地关闭,再也打不开了。
老人捧着石头,一步三回头地下山回家,把那毛毛糙糙的石头供在几桌上,睡了一个好觉。不料一觉醒来,满屋都是金光,道士送给他的石头变成了金子,他暗自庆幸自己遇上了点石成金的仙人。
从此,老人时常将金子凿下一点点上街变卖,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武昌府衙,知府派人抓走老翁。老翁经不起严刑拷问,只得如实交待了金子的来历。可是衙役们从老翁家中搬走的那块金子一进府衙,立刻变成了原来毛毛糙糙的石头。
知府决定要老人带路找到黄鹤楼下的石照洞,命令兵丁凿洞取宝。可无论他们如何斧砍刀劈,那平展光滑的石壁毫发无损,依然能照得见人影。大队人马在洞前折腾了七七四十九天,一无所获,知府只得放了老人、灰溜溜地打道回府去了。据说老人后来依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继续去清扫石照洞,但直到辞世,再也没有遇到那三个道士,封闭的石照洞口只剩下那平展展光溜溜照得见人影的石壁。
仙桃亭的传说
一天,吕洞宾骑鹤来到江夏,看见长江汉水交汇,浩浩荡荡;龟山蛇山对峙,气势非凡。于是落下云头,摇身变成个游方道士,混进熙熙攘攘的人流登上黄鹤楼观赏楚地风光。
一番尽兴游览后,吕洞宾在黄鹤楼下的山坡席地而坐,信手将拂尘往石头缝中一插。不料那拂尘落地生根,见风就长,眨眼间变成一棵大桃树,花开花落之后,水汪汪、鲜嫩嫩的蜜桃挂满枝头。
这件稀奇事惊动了山上成千上万的游人,一时间桃树附近山坡被围得水泄不通。吕洞宾在树下向围观人群打个稽首,不慌不忙开口讲话:“各位父老乡亲,我这树上的桃子个个水灵鲜脆。不光好看,而且好吃;不光好吃,而且能治病。尤其适合老年人,吃了能够益寿延年。信不信由你,各位尽可现尝现买,数量不多,卖完为止。”
年轻力壮的游人蜂拥而上,不一会儿满树蜜桃便被抢购一空。吕洞宾发现,买到桃子的人要么全部塞进自己的嘴里,要么顺手喂给自己的小伢吃,没有一个人是把它让给老人或者带回去留给别人吃的,不由得满脸失望,长叹一声,对着桃树拦腰一拳,桃树即刻干倒叶枯。
这时,有个青年轿夫拨开目瞪口呆的人群,蹲在枯桃树前唉声叹气,差一点就要掉眼泪了。吕洞宾急忙走过去关切相问:“后生为何这般忧愁?”轿夫小声回答:“小子家境贫寒,老母身患重病多日,眼看要不久于人世。老人家最喜欢吃蜜桃,刚才卖苦力挣来几文铜钱,本想买回几个蜜桃满足她的心愿,尽点孝心。不料迟来一步,心中十分愧疚。”
吕洞宾拍着轿夫的肩膀哈哈大笑:“莫急莫急,孝心感动天和地。”说着伸手向空中一抓,变出两个硕大的蜜桃递给轿夫。看到轿夫磕头拜谢之后捧着蜜桃要走,吕洞宾故意说:“莫慌莫慌,你可以先尝一下这仙桃的味道,再走也不迟。”可轿夫回答说:“我哪里舍得吃,留给老母诊病要紧。”吕洞宾连称“孝子!孝子!”当场把卖桃子的钱全部奉送。轿夫推辞不过,千恩万谢而去。
据说后来轿夫的老母吃了蜜桃,不光百病全消,而且满头白发变得黑黝黝、满口的牙齿长得白汪汪。吃剩的桃核落在屋后也长成了两棵大桃树,轿夫天天侍奉老母在树下颐养天年,直到最后桃树变成两只仙鹤,载着母子二人冲天而去。后来,黄鹤楼下吕洞宾种桃的山坡上建起了一座“仙桃亭”。武汉三镇的百姓也一代一代传诵着轿夫孝母的故事。
白龙池的传说
明朝隆庆年间,紧挨长江的黄鹄矶下人烟渐密,棚屋连片。由于五方杂处、乱用火烛,接连酿成好几场大火。而每次火灾发生,都是风助火势,火乘风威,延烧到矶上成片林木,差一点就烧到了刚刚装修一新的黄鹤楼。这使奉命管理黄鹤楼的主事心惊胆战,一连几个月食不甘味,卧不暖席。可无论怎么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保护这千古名楼的万全之策。
一天,弯弯山道上走来个满头癞疮、又瞎又跛的老道,正好撞在急得团团转的主事身上。心烦意乱的主事正要发火,忽然听见他正念念有词地反复说着“水火无情,相克相生”。主事不由灵机一动,主动上去打招呼。那道人口称善哉后劈面大叫:“施主,贫道现今腹响如鼓,饥渴难耐,你可有东西能够救救急?”主事连忙叫人置办酒菜一桌,请老道入座。老道也不客气,风卷残云般将酒菜一扫而光。等他酒足饭饱后,主事才向他吐露苦衷,讨教防火良策。老道伸着懒腰,剔着牙齿不慌不忙地说:“这有何难?自古水火相克,黄鹄山上下火灾频发实在是火神祝融作怪,只要施主能请来江中白龙相助,保管这方圆十里岁岁平安。”接着凑近主事的耳朵如此这般一番,听得主事连连点头。说完后老道跛进吕仙洞内,转眼已无影无踪。
主事明白这是吕洞宾显身保护黄鹤楼,便连夜派人在黄鹤楼下用生铁修造了一个三丈见方的铁池,天不亮就从矶下挑江水倒入池中。如此三天,池中清水满满当当,而且经月不败。果然,黄鹄矶上下从此再没发生火灾,黄鹤楼平平安安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
后来,老百姓为纪念吕洞宾的点化和白龙的帮助,就把铁池取名为“白龙池”。
神笛
三伏天的夜晚,武昌城像个火炉还在散发暑气,只有黄鹄矶头江风阵阵,黄鹤楼上灯光点点,成为老百姓消夏纳凉最好的地方。
一中年汉子扛着竹笛想做夜市生意。他面对围拢来的百姓们夸口说:“各位父老,我这竹笛做工精细,音质举世无双,你们如果不信,先听我吹奏一曲。”说着就呜哩哇啦地吹起来。笛声和着江涛宛转回荡,清脆悦耳。一曲终了,引来一片掌声。
突然,人群中有个古稀老人摸着胡子说:“你这笛子的确不错,但恐怕不能算天下第一。”卖笛汉子不服气地反问:“莫非老人家有更好的笛子能与我比一比?”
老人笑着边点头边慢吞吞地从腰间抽出一支短笛吹响,那声音抑扬顿挫、奇妙非凡。不久,夜空中飘来一朵朵祥云,在黄鹤楼上缭绕飞扬。接着,又看见楼下江水中游来蛟龙,和笛起舞,江面上金光灿灿,鳞甲闪闪。沉浸在这仙境仙乐中的百姓也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猛然间笛声戛然而止,鹤楼上下恢复原样。卖笛汉子扑通一声跪在老人脚下,心服口服地要拜师。老人把他扶起来并告诉他,这支短笛是由江南胜地岩石上经百年风霜的孤竹制成,是自己在蕲州驻防时用名贵貂袍换来的。他拍着卖笛汉的肩膀和和气气地说:“人上有人,天外有天。还望小老弟以后说话留有余地,千万莫再瞎夸海口哟。”说完在爽朗的笑声中飘然而别。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为这件事专门写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就叫《武昌老人说笛歌》,一直流传到现在。
一鹤除双害
宋朝末年,武昌府有个贪官,在任时无恶不作,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告老后又把自己缺德少才的干儿子扶上正位,自己在黄鹤楼后的山坡上修起庄园,继续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成为当地一害。
有天黄昏,贪官看见几只幼鹤在黄鹤楼和蛇山树林间无拘无束地飞来飞去,就悄悄埋伏在草丛里用拐杖打伤一只幼鹤捉回庄园。当晚黄鹤仙子在梦中劝告他少做坏事,尽快把幼鹤放归山林。但他根本不把劝告当一回事,第二天反把伤鹤送给了当官的干儿子。
第二年大年初一,干儿子请贪官去吃酒,席间他毕恭毕敬地夹了一块香喷喷的腊野味孝敬干爹。贪官来不及细嚼,肉就一骨碌滚到喉咙口,一根细骨正好卡在喉咙正中。
疼痛难忍的贪官问:“这是什么肉?”干儿子如实回答:“这就是用去年您送来的幼鹤腌制而成,小儿舍不得独自享用,留到今天孝敬您……”贪官听后面如土色,大叫:“报应!报应!”当场口吐鲜血,一命归西。
贪官的家人见他死在大年初一,哪肯善罢甘休,一纸告到府衙,咬定干儿子是有意谋杀。干儿子因这桩人命案被抄没家产、撤职查办。听到这个消息,武昌城内的老百姓个个拍手称快,因为当地从此除掉了两个祸害。
黄鹤楼下听“仙乐”
一天,黄鹤楼前的大石头上来了个白发老头,自称袖笼里藏有黄鹤演奏的仙乐,能让每个听的人哈哈大笑、忘记烦恼,但听一次要交一钱银子。
不一会,有个人交了银子。白发老头就用宽袖遮住他的耳朵,小声在耳边嘀咕了几句。那听的人先是一脸惊奇,随后便笑着离开,边走边说:“听到了,听到仙乐了!”这样,看稀奇的人越围越多,想听仙乐的人排起了长队。
人群中有个便服游楼的将军也交了银子,白发老头先用袖子笼住他的耳朵,接着在袖内小声说:“如果你说听到了仙乐,你就是我的爹;如果你说没听到,你就是我的儿子。请做我的爹吧,我这完全是为了讨银子。”将军大惊,原来人们为了怕当儿子,不仅不拆穿西洋镜,反而个个承认听到仙乐,害得后面的人一个跟着一个上当。
正直的将军非常生气,耐着性子低声指责白发老头:“劝你赶快停止这戏弄众人的仙乐。”不料老者却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古今不成文的道理。”将军反驳道:“这理不见经书,不足为据。”哪知白发老者继续狡辩:“古书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该是成文的道理吧?你不要多管闲事。”
将军终于忍无可忍,大声吼叫起来:“世上歪理,不成文的可恶,成文的更不是东西。本将军这次就当一回你的儿子。”随后当场揭穿了这个骗局。明白了真相的游客们一拥而上,要打死这要钱不要脸的老东西。将军拦住了他们,大声教训白发老头:“限你即刻离开黄鹤楼,如果今后再发现你扯白行骗,定斩不饶。”白发老头吓得屁滚尿流,连滚带爬地逃下黄鹄矶,从此无影无踪。
黄鹤楼飘金
清朝末年,汉正街九如巷茅草棚里住着个寡汉条,姓沈名元喜。他本想闯世界,挣家业,因为汉口无亲无戚,又冇得手艺,只能挑担竹篓子在硚口河边、汉正街、长堤街一带打转,一收荒货,二捡渣滓。幸亏无牵无挂,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凑凑合合一混就到了三十大几岁。
一天,沈元喜挑着两块破布襟子拐进谦祥益布店对面的小巷,有一声无一声地喊着:“破铜烂铁换钱嘞,破布烂渣滓卖钱嘞!”抬头看到金庭公店院门打开,一个七老八十的太婆跟他打招呼:“收荒货的,这东西要不要唦?”他看是个糊满泥巴、乌漆墨黑的锈铜块子,就随口开了个价。那太婆是这家大院看门烧火的老妈子,也冇还价,拿着几文铜钱进去了。沈元喜又转了几条巷子,冇碰到荒货生意,就折回河边捡渣滓去了。晚上,他把篓子里杂七乱八的破烂倒出来,顺手用破布擦那块锈铜,哪晓得越擦越亮,等到泥巴锈斑刮干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是块金光闪闪的金砖!
沈元喜喜从天降,一夜冇睡着,翻来覆去琢磨这里面的名堂:听老汉口人说,这金庭公店原是清初一个大官置办的家产,里面有好几栋几重深的庭院,还有个大花园,亭台楼阁,相当气派。后来这官老爷不晓得为么事得罪了皇帝,乌纱帽弄丢了。金庭公店也随之冷落破败,庭楼冷冷清清,花园杂草丛生,现如今只有几个老仆女佣长年住守看管。古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种地方多少总有些冇被人发现的值钱东西。沈元喜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运气来了。
第二天清早,沈元喜埋好金砖,把棚子里所有的破烂作一担挑到宝善堂荒货场变成现钱,笔打笔直地赶往金庭公店,生怕哪个瞅眼头抢了他的财路。离院子蛮远他就扯起喉咙喊起来:“破铜烂铁换钱嘞!破铜——烂铁——换——钱——”活该他幸运,冇喊几声,昨天那个太婆又开门招呼他:“收荒货的,院子里很有一些破烂冇得用,看你要不要。不过,要收就一起都收走,我好清场子。”沈元喜听了这话差点喜昏了,但表面上装出无所谓的样子说:“太婆,我们收荒货也蛮遭孽,有时收得累死人的也赚不到几个钱,先看了东西再说。”
太婆把他领进院子,指着南墙说:“破铜烂铁和砖头瓦块混在一起,你自己清出来归个堆,一次都买走。”他凑到跟前一瞄——乖乖,光浮面上就有三四块昨天那种金货。于是二话冇说,拿锄头三下五去二地把宝贝全部从砖瓦堆清理出来。为了不让太婆起疑,他还有意把锈铁汤罐、断火钳之类的真荒货堆在上面,装模作样地跟老太婆讨价还价,用荷包里所有的钱买下了这两篓荒货。出了院门,他挑着担子七弯八拐,在街头巷脑转了几个圈,直到认准确实冇得人跟踪才溜回九如巷茅草棚,实打实地发了一笔横财。
沈元喜虽说冇读书,但人还蛮贼,晓得财不漏白的道理。他把那些金砖大部分找了个安全地方埋好,只拿了几块变现做本钱,在升基巷开了个买卖旧衣服的小门面,再也不收荒货了。为了不让别人看出他暴发,头几年他还是装出省吃俭用、勤扒苦做的样子,亲自下江浙、上四川,东跑西颠,风风火火。等到街坊同行们都认为他是做生意的好料子,才动手一步一步扩铺面,请伙计,买房子,把生意做大。不久,夹街上的同业老头看中了这个殷实有为的小老板,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这样,沈元喜也就规打规矩地成了家、立了业,成了汉正街有头有脸的老板级人物。
沈元喜成婚之后,生意越做越发,有了铺子、房子、金子、妻子,可是还剩一本难念的经,老婆嫁过来几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他为这事四方求医拜佛,一门心思想有个传宗接代的后人。说来凑巧,就在他满四十九进五十岁的那年腊月,沈太太居然真的生了个接班人。五十得贵子的沈元喜,认为这是神佛和祖宗的保佑,于是就在升基巷旁边大兴土木,盖起一座宗庙,长年供奉菩萨和历代宗祖的牌位,取名沈家庙。时隔不久,又在沈家庙旁边修了一个同样大小的花厅。因沈家庙与花厅之间只有一步之隔,中间的巷子取名“一步巷”(后名怡步巷),花厅也取名为“一步厅”。沈元喜每天从店铺到沈家庙祭神后穿过怡步巷回到一步厅,享受天伦之乐,好不潇洒快活。
再说那独种儿子因腊月出生取名叫腊狗。照理说,名字贱一些应该好养,可腊狗打从娘胎落地,就爱张着嘴瞎哭瞎闹。等到稍大一点,哭倒是不哭了,变得蛮喜欢笑。可那大嘴巴一咧,“嘿嘿”几声,苕不拉叽的,笑得人汗毛直竖。笑过之后,他可以两眼发直地一坐一整天,硬是一句话都不说。沈家两口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四处寻药访医。这种先天性的智力低下,哪个医生诊得好?可转头一想,儿子苕是苕一点,毕竟是亲生骨肉,对他还是要星摘星,要月捧月,一味惯使迁就。冬去秋来,腊狗也就养成了疏懒好吃、挥金如土的坏坯子。沈元喜几次预备叫腊狗到铺子里帮助主事,接他的班当小老板,腊狗硬是死个大人搭个小伢也不肯照办,沈元喜只好听之任之。
有一回,腊狗过生日,沈元喜拿出一箱四个九的纯金叶片当贺礼,嘱咐他用这当本钱去学点生意。腊狗只点头,就是不说话。冇过几天,他捧着箱子坐船过江,笔直爬上黄鹤楼,从楼顶把金叶片往下面瞎丢,看到金叶片有的掉进江水,有的飘落到楼下被人你抢我夺,腊狗一个人在黄鹤楼窗户旁边苕笑。从此,黄鹤楼飘金的事就在武汉三镇哄传开来。
腊狗的母亲就为这事气得一病不起,过了不久就撒手归西了。沈元喜终于明白这儿子是苕到了地头,冇得诊了,只好赶在自己百年归山之前为他找一条生存的出路。经过几个月的考虑,他决定把往日存下的金砖一部分暗地里打铸成铜和尚供在沈家庙祠堂里,雇了几个厚道的和尚和老伙计共同看管。另一部分用来资助九如桥与柏家巷(今百家巷)一带的老街坊,解决他们衣食住行的困难,借钱给他们跑生意、做买卖,既不收本也不要息,只订了个回报条件:自己百年归天后,如果腊狗缺吃少穿时,拜托百家大院的人轮流照管吃饭。这样一年365天,每家照顾三四次,腊狗也就吃住不愁了。这百家住户被沈元喜爱子慈心所感,众口一声答应下来。
一转眼又过了几年,沈元喜终于卧床不起,临死之前拉着腊狗的手说了这样几句:“放账莫收账,无钱打和尚,九如莫改名,家庙是祠堂。”意思是嘱咐腊狗宽以待人,为今后生活多留后路,自己生前借出去的债,尽量不要去催去讨,特别对九如桥、百家巷的老街坊,要多多联系,不能得罪他们,他们受过沈家的恩惠,对他们好就能有饭吃;另外,沈家庙也是沈家的祠堂,家产都在里面,一定要好好照管,管好了祖宗会保佑。如果实在生活上有了困难,你可敲打庙里的铜和尚,那就可以渡过难关了。
沈元喜去世后,疏懒愚钝的腊狗还是横草不拿、直草不拈,成天躺在九如桥上混日子,肚子饿了就转到百家巷吃饭,百家街坊也是真心实意轮流招待。过了一些时,腊狗不晓得从哪里打听到老头子与众街坊订条约的内情,于是把脸一抹,挨家挨户去催讨欠债利息,直到讨完花尽才松气。街坊看腊狗这样无情无义,慢慢也都跟他断绝了来往。腊狗失去了吃现成饭的地方,又不想做事赚钱,于是开始变卖房屋家产。碰到手头无钱时,他就跑到沈家庙大吵大闹,拿守庙的老伙计和和尚们出气,扬言老头子说过要他“无钱打和尚”。和尚和伙计们受不了他的打骂纠缠,慢慢地都离开沈家祠堂另找生路去了。当腊狗不停地变卖家产店铺时,祠堂里的金和尚也被有心人盗拿一空。
天长日久,坐吃山空,腊狗成了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的叫花子,每天只能在老头子当年收荒货捡渣滓的地方沿路讨饭,吃别人不要的馊菜剩饭。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天,有人在长堤街保寿桥下看见沈腊狗的尸体,身上裹着破麻袋……
从此,黄鹤楼飘金的故事就成了武汉老辈教育后人自强自立的好话题。
黄鹤楼上西瓜会
武汉每年夏季最热时气温都要超过40℃,是名副其实的长江三大火炉城之一。这时只有临江而立的黄鹤楼上清风阵阵,是个乘凉避暑的好地方。
这一年江夏县县太爷为了收买人心,扩大影响,预备三伏天在黄鹤楼顶层举办西瓜会,邀请三镇的文人雅士参加,用以显示自己体恤民情、礼贤下士的姿态。这事被汉阳的健(贱)三爷晓得了,他决定不请自到,去出出他们的洋相。
西瓜会开始时,县太爷盯着破衣烂衫的贱三爷对众人说:“本官今天恭请诸位先生到黄鹤古楼品瓜纳凉,聊表仰慕之心。不过,为了助兴,特出了一个上联请诸位对下联,对上之后即可随意品瓜,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在座的都是识文断字之人,自然一致同意。
那县太爷干咳几声之后,随即念出一个刁钻古怪的上联来:“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念完摸着胡子等人应对,一副学富五车的样子。一屋人苦苦思索了半天,硬是想不出对这“前后左右”四个字的好下联来。整个楼上鸦雀无声,只有贱三爷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桌上的西瓜津津有味地大吃特吃。
县太爷心想:“这多秀才都对不出下联,未必你健三这个睁眼瞎比他们还有板眼吗?”于是指名道姓地将了他一军:“健三,你的下联可能已经想好了,不然怎么一个人先吃起来?”
贱三爷接连吃完三块瓜才把嘴巴一抹,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样的对子(联)我们湾子里的放牛娃都会对,有么事蛮难唦?”县太爷听了火一冒,气急败坏地说:“你要是真的对得好,在座的认账,不光这一桌子瓜归你吃,我还外加十两纹银。”贱三爷哈哈一笑,摇头晃脑张口对出下联:“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说着顺手把瓜皮丢到县太爷脚前。满场的文人虽说有些不服,但这北南西东对前后左右实在也算贴切。
原想讨好文人雅士的县太爷不仅出了他们的洋相,还白贴了十两银子,像个泄了气的皮球瘫倒在黄鹤楼上。
半截插在云里头
从前,一个四川人、一个浙江人和一个湖北人同坐一条船顺江而下,闲来无事便聚到一起谈天喝酒,各人都吹自己的家乡如何如何,越吹越来劲。
最先是四川人夸口:“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还有三尺三。你们说高不高?”浙江人赶紧接过话头:“杭州有个雷峰塔,离天只有一尺八。该比你四川的高吧?”说完得意洋洋地抿了一小口酒。
最后,只见湖北人不慌不忙端起酒杯一笑,“武昌有个黄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你们那里该冇得吧?”说完仰头一饮而尽,旁边两人都不作声了。但是四川人和浙江人心里还是不服,等到船过武昌城时他们专门伸头去看黄鹤楼是不是真的有湖北人说的那么高。碰巧那天天降大雾,果然只看到黄鹤楼的下半截,这才心服口服。天长日久,黄鹤楼的名声也就越传越远了。
黄鹤、幺妹镇龟蛇
很久很久以前,滚滚东流的长江由龟、蛇两位将军镇守。
这龟将军残暴、凶狠,“老子天下第一”。而那蛇将军阴险、狡诈,一肚子坏水。他俩为了称王称霸争来斗去,闹得长江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一次,龟蛇两方因分赃不匀大动干戈,打得江面狂风四起,白浪滔天,后来洪水漫过江堤,百姓死伤无数,惨不忍睹。
岸上有个叫黄鹤的青年忍无可忍,提起渔叉要找龟蛇拼命。一位老汉拉住他劝道:“伢,你这样去硬拼就像鸡蛋碰石头。不如发动乡亲们联名写个状子告上天宫,让玉皇大帝去惩罚这两个坏种。”黄鹤觉得这话有理,动手和未过门的媳妇幺妹安葬了父母,一起带着状子上天宫告状。
狡猾的蛇将军听到这个消息,连忙派虾兵通知龟将军休战,欲与龟将军联手想办法阻拦黄鹤。龟将军也怕事情闹大了受罚,于是决定联合带兵追赶黄鹤、幺妹,杀人灭口。
却说黄鹤和幺妹提着渔叉正在赶路,忽见前边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接着滔天黑浪涌上岸来,龟蛇领着虾兵蟹将将他们团团围在中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黄鹤操起渔叉就刺,哪知幺妹又累又饿,昏倒在地,黄鹤正弯腰搀扶幺妹,龟蛇刀枪齐下,黄鹤、幺妹双双倒在血泊之中。龟蛇正在得意,不料血水打着漩涡,托着状子冲天而上。
正在坐朝的玉皇大帝发现猛然间地动天摇,忙派太上老君出外察看。不久,太上老君带着黄鹤、幺妹的冤魂回来禀报:“刚才就是他们的怒气冲撼了金殿。”玉帝端坐龙位问道:“你们有何撼天动地的奇冤大仇要告?”黄鹤急忙递上状子,幺妹哭诉了龟蛇在下界的胡作非为。
玉帝看完诉状,大发雷霆,当时就派四大天王下凡押解龟蛇到殿。龟蛇上殿看见血淋淋的黄鹤、幺妹,知道无法抵赖,便一五一十地交待了所干的坏事。玉帝当场判定:革去龟蛇官职,各打神鞭一千,押送天牢监禁终生。
黄鹤抢上一步,要求玉帝将龟蛇锁在长江两岸百姓看得见的地方,以防他们乱说乱动。玉帝点点头说:“我原来也是这个打算,就因为天兵天将各有其责,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看守龟蛇。”黄鹤、幺妹异口同声地说:“小民愿当此任。”玉帝摇头说:“你们为民伸冤,惨遭杀害,我想让你们两人还魂归乡,男耕女织,白头到老,怎么能要你们长年分居两岸看守龟蛇呢?”黄鹤、幺妹谢过玉帝的美意,坚决要求承担看守龟蛇的差事。
于是,玉帝将黄鹤化成利嘴劲翅的大鸟,专镇蛇族;又将幺妹化成青石玉碑,永镇龟背之上。他还专门派太上老君到长江岸边,在蛇背上修起黄鹤楼供黄鹤栖息,又在汉阳建起归元寺,让幺妹居住,指派寺内五百罗汉帮幺妹看守乌龟。千百年以后,龟、蛇化成了两座石山。长江两岸的百姓仍然一代又一代登黄鹤楼,朝归元寺,永远纪念黄鹤和幺妹两个英雄。
橘皮画鹤
古时候蛇山首尾相连的七峰中,黄鹄山紧临长江,山势雄奇,风景优美。山顶有家姓辛的老两口开的辛氏酒家,因酒美菜鲜,价格公道,服务热情,成为登山游人必到之处,生意十分兴隆。
在众多顾客之中,有位瘦骨伶仃的道人时常酒足饭饱之后拂袖而去。辛老头本来就为人厚道,况且道人是方外之人,因此从不向他收讨饭钱。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只要道人来店,他们总是热情接待。
一天,道人进店落座,要了一壶绍兴花雕和一碟南丰蜜橘,就橘下酒,自饮自酌。三杯下肚之后,道人站起来用橘皮在酒家正墙上画了一只腾空欲飞的黄鹤,然后走到辛老头身边说道:“贫道叨扰贵店多年,承蒙盛情款待,感激不尽。方外之人,无以相报。你们可将此橘皮丢进屋后井中,明日井水即可自成美酒,取之不尽。另外,这墙上的黄鹤只要你们双手一拍,也可下来为食客跳舞助兴。贫道即刻离开武昌,云游四海去也。后会有期!”说完打个稽首,飘然而去。
从此以后,老两口的井里就是醇厚甘甜的美酒,翩翩起舞的黄鹤更让游客流连忘返。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广,四乡八野到黄鹄山饮美酒、观鹤舞的人络绎不绝,辛氏酒家的生意更加红红火火。
三年之后,道人云游路过湖北,专程拜望辛氏酒家。老两口亲自置办酒菜,衷心款待恩人。席间,道人把盏相问:“贵店生意可好?”辛老头喜形于色:“承蒙恩人相助,酒家生意兴旺,财源茂盛。”不料辛老太婆冷不丁冒了一句话:“好是好,只是井中取酒之后,没有酒糟喂猪。”
道人放下酒杯,喃喃自语道:“海深不算深,人心第一深。”沉吟良久,从腰间取下铁笛吹响,只见天上飘落白云一朵,黄鹤也从墙上跳下。道人跨上黄鹤,黄鹤跃入云中。转眼之间白云、黄鹤在笛声中腾空而起,冉冉隐于蓝天之中。辛老太婆为自己的贪心失言深感疚愧,为感谢道人的帮助与指点,决定用赚来的钱财在黄鹄山顶修造一座高楼,取名“黄鹤楼”。因为这座楼是辛氏老两口筹资兴修的,有人也叫它“辛氏楼”。
吕洞宾跨鹤飞升
很早以前,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云游四川峨眉山之后,身挂宝剑顺流而下来到武昌城,兴冲冲地登上蛇山顶,顿时被江汉合流、龟蛇对峙的雄伟壮观景色迷住了。心想:如果能在此修建高楼,临窗把盏,浏览江山胜景,实属仙界一大佳趣。可是要在山高坡陡的蛇山顶上修楼,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吕洞宾左思右想,决定请其他几位八仙来帮忙。大家听完吕洞宾的想法,何仙姑第一个表态:“我会描龙绘凤,对修楼不在行。”铁拐李哈哈一笑:“你要是头昏脑热,我葫芦里有灵丹妙药。要在这山顶修楼,我看不太实际。”张果老更是边拍毛驴边摇头:“我还是倒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蛇山顶上风大,吕洞宾眼看仙友们各自打道回府,自己的心也凉了半截。修楼之事看起来多半要泡汤了。
正在这时,他忽然听到半天云传来一阵奇怪的鸟叫,抬头望去,鲁班大师正笑呵呵地骑着木鸢朝他飞来。鲁班听他讲完修楼的计划,走下木鸢,看看山高,测测地势,随手从山坡上捡了几根树枝蹲在地上架了拆,拆了架,拍着后脑壳说:“我们明天早上再过细商量吧!”
第二天一清早,吕洞宾火急火燎地爬上蛇山,只见一座飞檐雕栋的高楼已端端正正地竖在山顶。他一口气爬上楼顶,哪里也找不到鲁班的影子,只有一只满身黄色羽毛的木鹤瞪着又黑又大的眼睛望着他。吕洞宾高兴得不得了,一会摸摸楼上的栏杆,一会望望楼下的江水,口里不住地说:“太好了,不简单,鲁班大师。”
当他情不自禁拿出洞箫吹奏时,那只木鹤一下变活了,随着曲子的节拍上下起舞。吕洞宾跨上木鹤,木鹤立刻腾空飞升,绕着这座高楼转了三圈,长唳一声,带着吕洞宾钻进蓝天白云之中去了。
后来,人们为纪念吕洞宾和仙鹤,就称这座高楼为黄鹤楼。黄鹤楼也因此好多年一直供奉吕洞宾的神像呢!
诸葛亮计赚“鹤楼宴”
三国时群雄争霸,战火连年。孙权与刘备联手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83万人马后,都督周瑜认为刘、关、张英勇无比,诸葛亮足智多谋,将是东吴一统天下的心腹之患。于是精心策划在黄鹤楼上安排了一场鸿门宴,准备乘机将他们擒除。刘备手持请帖如约过江,周瑜亲自到江边迎接并陪同他登楼赴宴。其实,黄鹤楼下已被伏兵围得水泄不通,看来刘备已成了网中之鱼。
谁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早已看穿了周瑜的鬼把戏,为保护刘备的安全作了周密安排。他先派关平将“草船借箭”时借用的周瑜令箭夹在暖衣内交给刘备,又派姜维假扮渔翁献鱼上楼密告刘备采取“彼骄必褒,彼醉必逃”的策略。刘备按军师的计谋在酒宴上对不可一世的周瑜大力恭维,频频举杯敬酒,灌得东吴众将个个头重脚轻、晕头转向,然后寻机离开黄鹤楼,手持周瑜的令箭混出包围圈,在关羽、张飞的接应下顺利登船返回。
等到酒醒神清的周瑜面对人去楼空的“鹤楼宴”发呆时,刘备已毫发无损地稳坐在军营中与诸葛亮议事了。
“鹤楼宴”的失算,使心高气盛的东吴都督周瑜无可奈何,不禁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崔颢题诗 李白搁笔
相传李白是天上的“文曲星”转世,满肚子装的都是诗。他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触景生情,就能出口成章,留下使人称奇叫绝的诗文,因此被人们称为“诗仙”。
这一天,李白带着书童坐船来到江夏黄鹄山下,只见龟蛇对峙,鹤楼凌空,石壁临江,惊涛拍岸,白云在山头上缠来绕去,薄雾从楼台间涌进飘出,不由得来了三分诗兴,随即弃船登矶,笔直奔向黄鹤楼。深知主人酒后题诗习惯的书童连忙挑着酒坛食盒、文房四宝紧随其后,一同上楼。
李白登上楼顶,极目四望,只见远处山清水秀,近处街市喧腾,诗兴一时增加到五分。他索性推开西边窗户,俯身细看,但见长江滔滔东去,汉水缓缓西来,就像两匹锦缎在蒙蒙烟云中交汇。鹦鹉洲上青青芳草、灼灼野花,清香之气似乎随风袭来。李白心旷神怡,诗兴涨到七分,不由得连声赞叹:“如此良辰美景,岂可无锦言佳句相配!”书童摆好酒菜,连忙动手磨墨,预备侍奉主人题诗。李白自斟自酌,开怀畅饮,不久就醉眼朦胧,诗兴达到了十分,连声吩咐笔墨伺候。书童指着楼内迎门对光的最大一面粉墙说:“您的诗题在那上面最合适。”李白兴冲冲走过去,提笔饱蘸墨汁,大有一挥而就之势。突然,拿笔的手停在半空:原来他发现那粉墙上已有个落款崔颢的人先他之前题了首《黄鹤楼》诗。李白走到跟前,先是快速流览,继而逐句推敲,再后是浅吟低诵,暗暗叫绝。他觉得这首诗写出了连他自己也无法表达的感情,实在是比自己高明。敬佩之余,不由得仰天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后即交待书童收拾笔墨,下楼乘船,怅然而去。
孔明灯的传说
黄鹤楼前有座用巨石雕成的胜像宝塔。宝塔建于元代至正三年,为威顺王太子所建,是用来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塔分好几层,每层都是圆鼓鼓、光溜溜的,下大上小,塔顶缩成圆球形状,远远看去像个葫芦,武汉三镇男女老少都叫它“孔明灯”。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率领83万人马直扑江南,准备把孙权和刘备一举荡平,然后独霸江山。刘备和孙权听到消息,赶紧联合起来,在长江的南屏山和乌木矶一带岸边摆开战场,决定与曹操拼个你死我活,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赤壁大战。负责指挥孙刘联军的诸葛亮心里明白:凭两方的有限兵力抵抗曹操的大队人马不是件容易事。只有调兵遣将,出奇制胜,才有可能以少胜多。可猛将关羽统领的水军还在樊城,远水不救近火,关键是要想办法督促他按期调兵到赤壁战场。诸葛亮传令关羽日夜兼程,务必如期到赤壁会合。可关羽对这种往返千里的差事感到为难,但又不好违抗军令,于是将了诸葛亮一军:“水军在汉水顺流放船问题不大,但一到龙王庙拐进风急浪高的长江再逆流而上,如果遇上黑灯瞎火、风雨交加,我可负不起损兵折将的责任。”
诸葛亮哈哈一笑,胸有成竹地回答:“将军放心,到时不论风狂雨骤还是夜黑如墨,我定会在黄鹤楼点起亮灯,让江面如同白昼,保证你的水军通行无阻。”关羽以为诸葛亮只是为稳定军心信口搭白,便以歪就歪地说:“军中无戏言,军师如果真能实现承诺,末将愿当此任!”诸葛亮当即与关羽立下军令状,郑重其事地嘱咐关羽:“军情急如火,将军如果贻误战机,休怪军法无情!”
等关羽从樊城带领水军赶到夏口,正是半夜三更,两岸伸手不见五指,碰巧又遇上狂风暴雨,汉江口白浪滔天。关羽正暗暗叫苦,不料对岸黄鹤楼下真的亮起一盏巨灯,就像悬在半空的一轮明月,把江面照得通明透亮。关羽又惊又喜,从从容容指挥兵船拐进长江,逆流而上,按期与孙刘联军会师,配合诸葛亮火烧赤壁,把曹操的83万人马打得落花流水。
从那天起,黄鹤楼下的这盏灯一直不熄,天天为江上的来往船只照明指航。同时,住在黄鹤楼的道士们还发现,他们每拨一次灯,灯里就又冒出一些油来,正好够他们舀来炒菜吃,这样他们也就心甘情愿天天按时拨灯了。
后来,有个好吃懒做的道士想多舀些油卖了发财,偷偷用铁夹子夹住灯芯,一边用力往外拉一边喊:“冒油,冒油,多多冒油!”果然油如泉水直往外涌,那道士得意忘形,用力一扯,把灯芯扯掉了,这时灯里不仅不再冒油,连整个灯都变成了葫芦形状的石塔,就像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后人为了纪念诸葛孔明,就把这座石塔叫成“孔明灯”。
仙鲤遗踪
南北朝时期,历经战乱的黄鹤楼因高飞雄奇的造型和子安跨鹤成仙的传说饮誉江南,成为士农工商登临聚会的必到之处。龟兹僧人佛图澄的得意门生释道安从襄阳云游至夏口,准备在黄鹤楼上宣讲“佛法三戒”。消息传出,大江两岸弟子云聚,人头涌动,盛况空前。
开讲之日,黄鹤楼上香烟环绕,鸦雀无声,释道安侃侃而谈,众弟子潜心领会,昔日大千世界此时顿成一片净土。忽然,一白衣俊俏书生悄然上楼,停立讲坛之前,满脸虔诚,洗耳恭听。不料释道安手持念珠、微睁双眼、口宣佛号,盯住白衣书生轻声说道:“施主本属神灵,何来此楼惊扰百姓?贫僧根底浅薄,还望施主早早回避为好。”
原来那白衣书生是江中白龙,本想化成人形登黄鹤楼领略人间盛事,聆听高僧说法。不料立足未稳便被慧眼当场识破,自觉无趣。于是返身从黄鹤楼顶窗口跳下,扑通一声跌落江中,踪迹全无。
众弟子见书生听高僧低语后纵身投江,疑为高僧所逼,纷纷指责其残伤无辜,见死不救。高僧无言,只得当众说出真相。但众弟子仍将信将疑,彼此争执不休。白龙潜入江中听见黄鹤楼上争论之事,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连累高僧背了黑锅,有口难辩。沉思良久,决定显露真身,消除误会。
顷刻之间,黄鹤楼下江水喧啸、白浪汹涌,众弟子从楼上俯身下望,只见一硕大无比的白鲤鱼跃出江面,摇头摆尾如此三番,直到高僧点头挥手,方才隐形而去。
至此,高僧与弟子间疑虑冰释,重归于好。黄鹤楼下立起“仙鲤遗踪”石刻一方,永志此事,传诵至今。
石照洞的传说
离黄鹤楼不远的黄鹄山腰有个怪石丛生的石洞,洞口有块光溜溜平展展的石壁,亮得能照出人影。旁边还刻有吕洞宾游洞题下的黄鹤楼石照诗,因此这个洞得名石照洞。后来吕洞宾跨鹤成仙,山下有位老翁自愿承担打扫石照洞的任务,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早晚必去,从不间断。
在一个月色朦胧的秋夜,老人清扫完毕正要下山,忽见石照洞射出万道金光,洞里洞外的山石被映得五颜六色,宛如仙境。恍惚中他看见洞内走出三个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宽衣大袖的道士,他们踱到吕洞宾的黄鹤楼石照诗前,齐声低吟浅诵,那声音清脆悦耳,就像唱歌。
老人自知遇上了神仙,便悄悄从背后绕到洞口恭候。三道士欣赏完黄鹄山夜景,正要返回洞中,迎头遇见站在洞口的老人,惊讶之余,热情邀请其进洞小叙,老翁却双手作揖,口呼神仙,要求他们帮助。三道士相视而笑说:“方外之人,两手空空。既无钱财,又无宝贝,能帮你什么呢?”老人就地跪下恳求:“你们随便给我点什么作个纪念,也不枉老朽与诸位仙翁的一面之缘。”道土们沉吟半晌,从地上拣起一块石头说:“也罢,就把这无用之物相送,请笑纳。”老人刚伸手接过石头,忽听一声巨响,三道士已无影无踪。洞口严丝合缝地关闭,再也打不开了。
老人捧着石头,一步三回头地下山回家,把那毛毛糙糙的石头供在几桌上,睡了一个好觉。不料一觉醒来,满屋都是金光,道士送给他的石头变成了金子,他暗自庆幸自己遇上了点石成金的仙人。
从此,老人时常将金子凿下一点点上街变卖,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武昌府衙,知府派人抓走老翁。老翁经不起严刑拷问,只得如实交待了金子的来历。可是衙役们从老翁家中搬走的那块金子一进府衙,立刻变成了原来毛毛糙糙的石头。
知府决定要老人带路找到黄鹤楼下的石照洞,命令兵丁凿洞取宝。可无论他们如何斧砍刀劈,那平展光滑的石壁毫发无损,依然能照得见人影。大队人马在洞前折腾了七七四十九天,一无所获,知府只得放了老人、灰溜溜地打道回府去了。据说老人后来依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继续去清扫石照洞,但直到辞世,再也没有遇到那三个道士,封闭的石照洞口只剩下那平展展光溜溜照得见人影的石壁。
仙桃亭的传说
一天,吕洞宾骑鹤来到江夏,看见长江汉水交汇,浩浩荡荡;龟山蛇山对峙,气势非凡。于是落下云头,摇身变成个游方道士,混进熙熙攘攘的人流登上黄鹤楼观赏楚地风光。
一番尽兴游览后,吕洞宾在黄鹤楼下的山坡席地而坐,信手将拂尘往石头缝中一插。不料那拂尘落地生根,见风就长,眨眼间变成一棵大桃树,花开花落之后,水汪汪、鲜嫩嫩的蜜桃挂满枝头。
这件稀奇事惊动了山上成千上万的游人,一时间桃树附近山坡被围得水泄不通。吕洞宾在树下向围观人群打个稽首,不慌不忙开口讲话:“各位父老乡亲,我这树上的桃子个个水灵鲜脆。不光好看,而且好吃;不光好吃,而且能治病。尤其适合老年人,吃了能够益寿延年。信不信由你,各位尽可现尝现买,数量不多,卖完为止。”
年轻力壮的游人蜂拥而上,不一会儿满树蜜桃便被抢购一空。吕洞宾发现,买到桃子的人要么全部塞进自己的嘴里,要么顺手喂给自己的小伢吃,没有一个人是把它让给老人或者带回去留给别人吃的,不由得满脸失望,长叹一声,对着桃树拦腰一拳,桃树即刻干倒叶枯。
这时,有个青年轿夫拨开目瞪口呆的人群,蹲在枯桃树前唉声叹气,差一点就要掉眼泪了。吕洞宾急忙走过去关切相问:“后生为何这般忧愁?”轿夫小声回答:“小子家境贫寒,老母身患重病多日,眼看要不久于人世。老人家最喜欢吃蜜桃,刚才卖苦力挣来几文铜钱,本想买回几个蜜桃满足她的心愿,尽点孝心。不料迟来一步,心中十分愧疚。”
吕洞宾拍着轿夫的肩膀哈哈大笑:“莫急莫急,孝心感动天和地。”说着伸手向空中一抓,变出两个硕大的蜜桃递给轿夫。看到轿夫磕头拜谢之后捧着蜜桃要走,吕洞宾故意说:“莫慌莫慌,你可以先尝一下这仙桃的味道,再走也不迟。”可轿夫回答说:“我哪里舍得吃,留给老母诊病要紧。”吕洞宾连称“孝子!孝子!”当场把卖桃子的钱全部奉送。轿夫推辞不过,千恩万谢而去。
据说后来轿夫的老母吃了蜜桃,不光百病全消,而且满头白发变得黑黝黝、满口的牙齿长得白汪汪。吃剩的桃核落在屋后也长成了两棵大桃树,轿夫天天侍奉老母在树下颐养天年,直到最后桃树变成两只仙鹤,载着母子二人冲天而去。后来,黄鹤楼下吕洞宾种桃的山坡上建起了一座“仙桃亭”。武汉三镇的百姓也一代一代传诵着轿夫孝母的故事。
白龙池的传说
明朝隆庆年间,紧挨长江的黄鹄矶下人烟渐密,棚屋连片。由于五方杂处、乱用火烛,接连酿成好几场大火。而每次火灾发生,都是风助火势,火乘风威,延烧到矶上成片林木,差一点就烧到了刚刚装修一新的黄鹤楼。这使奉命管理黄鹤楼的主事心惊胆战,一连几个月食不甘味,卧不暖席。可无论怎么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保护这千古名楼的万全之策。
一天,弯弯山道上走来个满头癞疮、又瞎又跛的老道,正好撞在急得团团转的主事身上。心烦意乱的主事正要发火,忽然听见他正念念有词地反复说着“水火无情,相克相生”。主事不由灵机一动,主动上去打招呼。那道人口称善哉后劈面大叫:“施主,贫道现今腹响如鼓,饥渴难耐,你可有东西能够救救急?”主事连忙叫人置办酒菜一桌,请老道入座。老道也不客气,风卷残云般将酒菜一扫而光。等他酒足饭饱后,主事才向他吐露苦衷,讨教防火良策。老道伸着懒腰,剔着牙齿不慌不忙地说:“这有何难?自古水火相克,黄鹄山上下火灾频发实在是火神祝融作怪,只要施主能请来江中白龙相助,保管这方圆十里岁岁平安。”接着凑近主事的耳朵如此这般一番,听得主事连连点头。说完后老道跛进吕仙洞内,转眼已无影无踪。
主事明白这是吕洞宾显身保护黄鹤楼,便连夜派人在黄鹤楼下用生铁修造了一个三丈见方的铁池,天不亮就从矶下挑江水倒入池中。如此三天,池中清水满满当当,而且经月不败。果然,黄鹄矶上下从此再没发生火灾,黄鹤楼平平安安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
后来,老百姓为纪念吕洞宾的点化和白龙的帮助,就把铁池取名为“白龙池”。
神笛
三伏天的夜晚,武昌城像个火炉还在散发暑气,只有黄鹄矶头江风阵阵,黄鹤楼上灯光点点,成为老百姓消夏纳凉最好的地方。
一中年汉子扛着竹笛想做夜市生意。他面对围拢来的百姓们夸口说:“各位父老,我这竹笛做工精细,音质举世无双,你们如果不信,先听我吹奏一曲。”说着就呜哩哇啦地吹起来。笛声和着江涛宛转回荡,清脆悦耳。一曲终了,引来一片掌声。
突然,人群中有个古稀老人摸着胡子说:“你这笛子的确不错,但恐怕不能算天下第一。”卖笛汉子不服气地反问:“莫非老人家有更好的笛子能与我比一比?”
老人笑着边点头边慢吞吞地从腰间抽出一支短笛吹响,那声音抑扬顿挫、奇妙非凡。不久,夜空中飘来一朵朵祥云,在黄鹤楼上缭绕飞扬。接着,又看见楼下江水中游来蛟龙,和笛起舞,江面上金光灿灿,鳞甲闪闪。沉浸在这仙境仙乐中的百姓也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猛然间笛声戛然而止,鹤楼上下恢复原样。卖笛汉子扑通一声跪在老人脚下,心服口服地要拜师。老人把他扶起来并告诉他,这支短笛是由江南胜地岩石上经百年风霜的孤竹制成,是自己在蕲州驻防时用名贵貂袍换来的。他拍着卖笛汉的肩膀和和气气地说:“人上有人,天外有天。还望小老弟以后说话留有余地,千万莫再瞎夸海口哟。”说完在爽朗的笑声中飘然而别。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为这件事专门写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就叫《武昌老人说笛歌》,一直流传到现在。
一鹤除双害
宋朝末年,武昌府有个贪官,在任时无恶不作,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告老后又把自己缺德少才的干儿子扶上正位,自己在黄鹤楼后的山坡上修起庄园,继续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成为当地一害。
有天黄昏,贪官看见几只幼鹤在黄鹤楼和蛇山树林间无拘无束地飞来飞去,就悄悄埋伏在草丛里用拐杖打伤一只幼鹤捉回庄园。当晚黄鹤仙子在梦中劝告他少做坏事,尽快把幼鹤放归山林。但他根本不把劝告当一回事,第二天反把伤鹤送给了当官的干儿子。
第二年大年初一,干儿子请贪官去吃酒,席间他毕恭毕敬地夹了一块香喷喷的腊野味孝敬干爹。贪官来不及细嚼,肉就一骨碌滚到喉咙口,一根细骨正好卡在喉咙正中。
疼痛难忍的贪官问:“这是什么肉?”干儿子如实回答:“这就是用去年您送来的幼鹤腌制而成,小儿舍不得独自享用,留到今天孝敬您……”贪官听后面如土色,大叫:“报应!报应!”当场口吐鲜血,一命归西。
贪官的家人见他死在大年初一,哪肯善罢甘休,一纸告到府衙,咬定干儿子是有意谋杀。干儿子因这桩人命案被抄没家产、撤职查办。听到这个消息,武昌城内的老百姓个个拍手称快,因为当地从此除掉了两个祸害。
黄鹤楼下听“仙乐”
一天,黄鹤楼前的大石头上来了个白发老头,自称袖笼里藏有黄鹤演奏的仙乐,能让每个听的人哈哈大笑、忘记烦恼,但听一次要交一钱银子。
不一会,有个人交了银子。白发老头就用宽袖遮住他的耳朵,小声在耳边嘀咕了几句。那听的人先是一脸惊奇,随后便笑着离开,边走边说:“听到了,听到仙乐了!”这样,看稀奇的人越围越多,想听仙乐的人排起了长队。
人群中有个便服游楼的将军也交了银子,白发老头先用袖子笼住他的耳朵,接着在袖内小声说:“如果你说听到了仙乐,你就是我的爹;如果你说没听到,你就是我的儿子。请做我的爹吧,我这完全是为了讨银子。”将军大惊,原来人们为了怕当儿子,不仅不拆穿西洋镜,反而个个承认听到仙乐,害得后面的人一个跟着一个上当。
正直的将军非常生气,耐着性子低声指责白发老头:“劝你赶快停止这戏弄众人的仙乐。”不料老者却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古今不成文的道理。”将军反驳道:“这理不见经书,不足为据。”哪知白发老者继续狡辩:“古书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该是成文的道理吧?你不要多管闲事。”
将军终于忍无可忍,大声吼叫起来:“世上歪理,不成文的可恶,成文的更不是东西。本将军这次就当一回你的儿子。”随后当场揭穿了这个骗局。明白了真相的游客们一拥而上,要打死这要钱不要脸的老东西。将军拦住了他们,大声教训白发老头:“限你即刻离开黄鹤楼,如果今后再发现你扯白行骗,定斩不饶。”白发老头吓得屁滚尿流,连滚带爬地逃下黄鹄矶,从此无影无踪。
黄鹤楼飘金
清朝末年,汉正街九如巷茅草棚里住着个寡汉条,姓沈名元喜。他本想闯世界,挣家业,因为汉口无亲无戚,又冇得手艺,只能挑担竹篓子在硚口河边、汉正街、长堤街一带打转,一收荒货,二捡渣滓。幸亏无牵无挂,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凑凑合合一混就到了三十大几岁。
一天,沈元喜挑着两块破布襟子拐进谦祥益布店对面的小巷,有一声无一声地喊着:“破铜烂铁换钱嘞,破布烂渣滓卖钱嘞!”抬头看到金庭公店院门打开,一个七老八十的太婆跟他打招呼:“收荒货的,这东西要不要唦?”他看是个糊满泥巴、乌漆墨黑的锈铜块子,就随口开了个价。那太婆是这家大院看门烧火的老妈子,也冇还价,拿着几文铜钱进去了。沈元喜又转了几条巷子,冇碰到荒货生意,就折回河边捡渣滓去了。晚上,他把篓子里杂七乱八的破烂倒出来,顺手用破布擦那块锈铜,哪晓得越擦越亮,等到泥巴锈斑刮干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是块金光闪闪的金砖!
沈元喜喜从天降,一夜冇睡着,翻来覆去琢磨这里面的名堂:听老汉口人说,这金庭公店原是清初一个大官置办的家产,里面有好几栋几重深的庭院,还有个大花园,亭台楼阁,相当气派。后来这官老爷不晓得为么事得罪了皇帝,乌纱帽弄丢了。金庭公店也随之冷落破败,庭楼冷冷清清,花园杂草丛生,现如今只有几个老仆女佣长年住守看管。古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种地方多少总有些冇被人发现的值钱东西。沈元喜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运气来了。
第二天清早,沈元喜埋好金砖,把棚子里所有的破烂作一担挑到宝善堂荒货场变成现钱,笔打笔直地赶往金庭公店,生怕哪个瞅眼头抢了他的财路。离院子蛮远他就扯起喉咙喊起来:“破铜烂铁换钱嘞!破铜——烂铁——换——钱——”活该他幸运,冇喊几声,昨天那个太婆又开门招呼他:“收荒货的,院子里很有一些破烂冇得用,看你要不要。不过,要收就一起都收走,我好清场子。”沈元喜听了这话差点喜昏了,但表面上装出无所谓的样子说:“太婆,我们收荒货也蛮遭孽,有时收得累死人的也赚不到几个钱,先看了东西再说。”
太婆把他领进院子,指着南墙说:“破铜烂铁和砖头瓦块混在一起,你自己清出来归个堆,一次都买走。”他凑到跟前一瞄——乖乖,光浮面上就有三四块昨天那种金货。于是二话冇说,拿锄头三下五去二地把宝贝全部从砖瓦堆清理出来。为了不让太婆起疑,他还有意把锈铁汤罐、断火钳之类的真荒货堆在上面,装模作样地跟老太婆讨价还价,用荷包里所有的钱买下了这两篓荒货。出了院门,他挑着担子七弯八拐,在街头巷脑转了几个圈,直到认准确实冇得人跟踪才溜回九如巷茅草棚,实打实地发了一笔横财。
沈元喜虽说冇读书,但人还蛮贼,晓得财不漏白的道理。他把那些金砖大部分找了个安全地方埋好,只拿了几块变现做本钱,在升基巷开了个买卖旧衣服的小门面,再也不收荒货了。为了不让别人看出他暴发,头几年他还是装出省吃俭用、勤扒苦做的样子,亲自下江浙、上四川,东跑西颠,风风火火。等到街坊同行们都认为他是做生意的好料子,才动手一步一步扩铺面,请伙计,买房子,把生意做大。不久,夹街上的同业老头看中了这个殷实有为的小老板,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这样,沈元喜也就规打规矩地成了家、立了业,成了汉正街有头有脸的老板级人物。
沈元喜成婚之后,生意越做越发,有了铺子、房子、金子、妻子,可是还剩一本难念的经,老婆嫁过来几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他为这事四方求医拜佛,一门心思想有个传宗接代的后人。说来凑巧,就在他满四十九进五十岁的那年腊月,沈太太居然真的生了个接班人。五十得贵子的沈元喜,认为这是神佛和祖宗的保佑,于是就在升基巷旁边大兴土木,盖起一座宗庙,长年供奉菩萨和历代宗祖的牌位,取名沈家庙。时隔不久,又在沈家庙旁边修了一个同样大小的花厅。因沈家庙与花厅之间只有一步之隔,中间的巷子取名“一步巷”(后名怡步巷),花厅也取名为“一步厅”。沈元喜每天从店铺到沈家庙祭神后穿过怡步巷回到一步厅,享受天伦之乐,好不潇洒快活。
再说那独种儿子因腊月出生取名叫腊狗。照理说,名字贱一些应该好养,可腊狗打从娘胎落地,就爱张着嘴瞎哭瞎闹。等到稍大一点,哭倒是不哭了,变得蛮喜欢笑。可那大嘴巴一咧,“嘿嘿”几声,苕不拉叽的,笑得人汗毛直竖。笑过之后,他可以两眼发直地一坐一整天,硬是一句话都不说。沈家两口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四处寻药访医。这种先天性的智力低下,哪个医生诊得好?可转头一想,儿子苕是苕一点,毕竟是亲生骨肉,对他还是要星摘星,要月捧月,一味惯使迁就。冬去秋来,腊狗也就养成了疏懒好吃、挥金如土的坏坯子。沈元喜几次预备叫腊狗到铺子里帮助主事,接他的班当小老板,腊狗硬是死个大人搭个小伢也不肯照办,沈元喜只好听之任之。
有一回,腊狗过生日,沈元喜拿出一箱四个九的纯金叶片当贺礼,嘱咐他用这当本钱去学点生意。腊狗只点头,就是不说话。冇过几天,他捧着箱子坐船过江,笔直爬上黄鹤楼,从楼顶把金叶片往下面瞎丢,看到金叶片有的掉进江水,有的飘落到楼下被人你抢我夺,腊狗一个人在黄鹤楼窗户旁边苕笑。从此,黄鹤楼飘金的事就在武汉三镇哄传开来。
腊狗的母亲就为这事气得一病不起,过了不久就撒手归西了。沈元喜终于明白这儿子是苕到了地头,冇得诊了,只好赶在自己百年归山之前为他找一条生存的出路。经过几个月的考虑,他决定把往日存下的金砖一部分暗地里打铸成铜和尚供在沈家庙祠堂里,雇了几个厚道的和尚和老伙计共同看管。另一部分用来资助九如桥与柏家巷(今百家巷)一带的老街坊,解决他们衣食住行的困难,借钱给他们跑生意、做买卖,既不收本也不要息,只订了个回报条件:自己百年归天后,如果腊狗缺吃少穿时,拜托百家大院的人轮流照管吃饭。这样一年365天,每家照顾三四次,腊狗也就吃住不愁了。这百家住户被沈元喜爱子慈心所感,众口一声答应下来。
一转眼又过了几年,沈元喜终于卧床不起,临死之前拉着腊狗的手说了这样几句:“放账莫收账,无钱打和尚,九如莫改名,家庙是祠堂。”意思是嘱咐腊狗宽以待人,为今后生活多留后路,自己生前借出去的债,尽量不要去催去讨,特别对九如桥、百家巷的老街坊,要多多联系,不能得罪他们,他们受过沈家的恩惠,对他们好就能有饭吃;另外,沈家庙也是沈家的祠堂,家产都在里面,一定要好好照管,管好了祖宗会保佑。如果实在生活上有了困难,你可敲打庙里的铜和尚,那就可以渡过难关了。
沈元喜去世后,疏懒愚钝的腊狗还是横草不拿、直草不拈,成天躺在九如桥上混日子,肚子饿了就转到百家巷吃饭,百家街坊也是真心实意轮流招待。过了一些时,腊狗不晓得从哪里打听到老头子与众街坊订条约的内情,于是把脸一抹,挨家挨户去催讨欠债利息,直到讨完花尽才松气。街坊看腊狗这样无情无义,慢慢也都跟他断绝了来往。腊狗失去了吃现成饭的地方,又不想做事赚钱,于是开始变卖房屋家产。碰到手头无钱时,他就跑到沈家庙大吵大闹,拿守庙的老伙计和和尚们出气,扬言老头子说过要他“无钱打和尚”。和尚和伙计们受不了他的打骂纠缠,慢慢地都离开沈家祠堂另找生路去了。当腊狗不停地变卖家产店铺时,祠堂里的金和尚也被有心人盗拿一空。
天长日久,坐吃山空,腊狗成了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的叫花子,每天只能在老头子当年收荒货捡渣滓的地方沿路讨饭,吃别人不要的馊菜剩饭。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天,有人在长堤街保寿桥下看见沈腊狗的尸体,身上裹着破麻袋……
从此,黄鹤楼飘金的故事就成了武汉老辈教育后人自强自立的好话题。
黄鹤楼上西瓜会
武汉每年夏季最热时气温都要超过40℃,是名副其实的长江三大火炉城之一。这时只有临江而立的黄鹤楼上清风阵阵,是个乘凉避暑的好地方。
这一年江夏县县太爷为了收买人心,扩大影响,预备三伏天在黄鹤楼顶层举办西瓜会,邀请三镇的文人雅士参加,用以显示自己体恤民情、礼贤下士的姿态。这事被汉阳的健(贱)三爷晓得了,他决定不请自到,去出出他们的洋相。
西瓜会开始时,县太爷盯着破衣烂衫的贱三爷对众人说:“本官今天恭请诸位先生到黄鹤古楼品瓜纳凉,聊表仰慕之心。不过,为了助兴,特出了一个上联请诸位对下联,对上之后即可随意品瓜,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在座的都是识文断字之人,自然一致同意。
那县太爷干咳几声之后,随即念出一个刁钻古怪的上联来:“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念完摸着胡子等人应对,一副学富五车的样子。一屋人苦苦思索了半天,硬是想不出对这“前后左右”四个字的好下联来。整个楼上鸦雀无声,只有贱三爷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桌上的西瓜津津有味地大吃特吃。
县太爷心想:“这多秀才都对不出下联,未必你健三这个睁眼瞎比他们还有板眼吗?”于是指名道姓地将了他一军:“健三,你的下联可能已经想好了,不然怎么一个人先吃起来?”
贱三爷接连吃完三块瓜才把嘴巴一抹,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样的对子(联)我们湾子里的放牛娃都会对,有么事蛮难唦?”县太爷听了火一冒,气急败坏地说:“你要是真的对得好,在座的认账,不光这一桌子瓜归你吃,我还外加十两纹银。”贱三爷哈哈一笑,摇头晃脑张口对出下联:“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说着顺手把瓜皮丢到县太爷脚前。满场的文人虽说有些不服,但这北南西东对前后左右实在也算贴切。
原想讨好文人雅士的县太爷不仅出了他们的洋相,还白贴了十两银子,像个泄了气的皮球瘫倒在黄鹤楼上。
半截插在云里头
从前,一个四川人、一个浙江人和一个湖北人同坐一条船顺江而下,闲来无事便聚到一起谈天喝酒,各人都吹自己的家乡如何如何,越吹越来劲。
最先是四川人夸口:“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还有三尺三。你们说高不高?”浙江人赶紧接过话头:“杭州有个雷峰塔,离天只有一尺八。该比你四川的高吧?”说完得意洋洋地抿了一小口酒。
最后,只见湖北人不慌不忙端起酒杯一笑,“武昌有个黄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你们那里该冇得吧?”说完仰头一饮而尽,旁边两人都不作声了。但是四川人和浙江人心里还是不服,等到船过武昌城时他们专门伸头去看黄鹤楼是不是真的有湖北人说的那么高。碰巧那天天降大雾,果然只看到黄鹤楼的下半截,这才心服口服。天长日久,黄鹤楼的名声也就越传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