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节 现代
第二节 现代 第 x 页
第二节 现代
孙中山(1866—1925) 政治家、革命家。名文,字逸仙,后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1912年4月辞去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应湖北都督黎元洪邀请,偕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等乘“江宽号”轮抵达武汉,在汉期间游览了黄鹤楼故址,并在奥略楼前发表公开演讲,后来还将其对武汉的设计规划纳入所著《建国方略》一书。1928年辛亥首义同仁在蛇山西端南侧建造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供人瞻仰。
王葆心(1869—1944) 地方史志学者。字季芗,别号晦堂,晚署青坨。湖北罗田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调北京授学部主事,历任《天民报》主编、湖北国学馆馆长、《湖北通志》总纂、武汉大学教授。1932年秋,社会贤达屡次倡议修复黄鹤楼,并请王葆心撰写《重修武昌黄鹤楼募资启》。该文音韵铿锵,对偶工整,起伏跌宕,一气呵成,为传诵一时的佳作。所作《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也为后世保存了一些有关黄鹤楼的珍贵资料。
陈独秀(1879—1942) 政治家、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系《新青年》创办人,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总书记。1919年8月,来到武昌,曾与林育南、潘定安等人同游黄鹤楼故址,徘徊良久,共议国事。于右任(1879—1964) 政治家、教育家。原名伯循,字诱人。陕西泾阳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国民党政府委员兼审计院院长和监察院院长等职。离开家乡到上海时,曾到过武昌,登临黄鹤楼故址览胜,作词《浪淘沙·黄鹤楼》,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感慨和登斯民于衽席的愿望。
鲁迅(1881—1936) 思想家、文学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笔名鲁迅等。浙江绍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多个领域有着重大贡献和影响。有《阿Q正传》《中国小说史略》等多种作品。黄鹤楼“驾鹤之宾”的传说,最早出现在祖冲之的《述异记》中,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1933年,在当局“迁移古物和不准大学生逃难”的背景下,鲁迅对于大学生不如古物的遭遇表示愤慨和同情,作《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以吊之。
黄侃(1886—1935) 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季刚,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师事章炳麟,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曾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1925年9月就武昌中华大学之聘,时章太炎过武昌,徐复观记黄侃率众人“欢宴太炎先生于黄鹤楼上”,后有诗七律《登黄鹤楼故址》,表达对“黄鹤何年复却回”的心情。
蒋介石(1887—1975) 现代政治人物、国民党政府首脑。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二战时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对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1932年秋,曾携宋美龄、孔祥熙等游览蛇山黄鹤楼故址,称黄鹤楼为“千古名胜”,主张“应予重修”,随后王葆心受邀起草了《重修武昌黄鹤楼募资启》公告各界。1935年春,蒋介石在武汉行营主任张学良、湖北省主席张群陪同下参观了新落成的蛇山大首义公园,并在抱膝亭古楼铜顶前合影。
喻育之(1889—1993) 书法家。学名喻义,字英才。湖北黄陂人。毕业于私立日本大学法律专业,1910年加入湖北共进会,辛亥武昌首义时参加了抢占楚望台、攻打总督府等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等职。1984年4月,新建黄鹤楼完工前夕,为黄鹤楼书写楼匾“楚天极目”。1986年,又为新楼书写条幅,以示祝贺。
郭沫若(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1949年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27年,和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瞿秋白同游黄鹤楼故址。1938年在武汉主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期间,曾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和团结文化界人士,在黄鹤楼故址上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55年访问日本别府市时,曾吟出“白云千载意,黄鹤为低徊”的诗句,借“白云黄鹤”表达对日本人民的友谊。后别府市专门为此诗建立诗碑。
毛泽东(1893—1976) 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27年,在武昌主办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值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斗争条件极为艰难。曾登临黄鹤楼故址,远眺大江两岸,思绪万千,写下《菩萨蛮·黄鹤楼》词一首。1953年2月18日,再次来到黄鹤楼故址,为欢迎的群众包围,为此感叹“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1957年9月,又一次来到黄鹤楼故址游览,当听到计划重修黄鹤楼时,兴致勃勃地说:“应当修,这是历史古物。”为纪念毛泽东,黄鹤楼公园内建立有毛泽东词亭,亭中立碑,碑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其1927年和1956年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水调歌头·游泳》
恽代英(1895—1931) 革命家。又名遽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武昌。1913—1920年,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和出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总教官期间,曾多次登临黄鹤楼故址览胜,伫立在黄鹄矶头,与互助社成员和朋友聚商国家大事,探讨如何开展中国革命活动。1920年7月,诗人康白情在武昌邀约好友恽代英同登黄鹤楼未果,写下一首七律《黄鹤楼上酒兴》以记。
陶述曾(1896—1993) 水利工程专家。湖北新洲(今属武汉)人。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民国时期曾任黄河花园口修堤工程局总工程师、湖北省建设厅长。1984年4月,为新建黄鹤楼书写楼匾“北斗平临”,并为东面入口撰拟“浪下三吴”门匾(此匾1989年改换为方毅书写的“帘卷乾坤”)。1985年3月,新楼落成之际又专程为新楼书写条幅。1985年6月10日,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时,曾亲临黄鹤楼参现游览。
刘海粟(1896—1994) 画家、美术教育家。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1912年与乌始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19年任校长,后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常委。绘画兼擅油画、国画,中晚年潜心于泼墨法、泼彩法,成就非凡。曾获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欧洲棕榈金奖”。自撰自书楹联一副,悬挂在黄鹤楼正面大门两边的圆柱上。
叶剑英(1897—1986) 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原名宜伟,字沧白。广东梅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曾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广州市长、国防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抗战期间,叶剑英等中共高级将领曾在黄鹤楼旧址附近的岳飞亭,宣传抗日救国。1981年,为位于蛇山中部南坡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题写碑名。1984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曾到黄鹤楼重建工地参观。
田汉(1898—1968) 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田汉是《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曾任左翼戏剧家联盟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艺术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1938年4月7日,武汉地区举行抗战扩大宣传周活动,和周恩来、郭沫若等一起在黄鹤楼故址主持全市性的大型群众宣传活动并为此写了一首题为“抗战扩大宣传周水上火炬大游行有感”的诗,用“大火雄歌杰阁前,长江两岸万雷喧”的诗句感慨水上火炬歌咏游行的壮观景象。
周恩来(1898—1976) 革命家、政治家。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起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直至去世。抗日战争时期,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在武汉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4月10日,在蛇山胜像宝塔前作抗战形势报告。他激昂的语调、精辟的分析、有条有理的宣讲,深深地感动了听讲的群众,鼓舞了民众抗日的斗志。
瞿秋白(1899—1935) 革命家、作家、翻译家。又名霜。江苏常州人。系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1927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时随中共中央机关来到武汉,曾先后同羊牧之、郭沫若等人共游黄鹤楼故址,朗诵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句,吟唱崔颢的《黄鹤楼》诗,并感叹“黄鹤楼名存实亡了。革命胜利后,一定要照原样整修重建,保存古迹”。
老舍(1899—1966) 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山东大学教授。1949年后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曾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茶馆》等。1938年 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当选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老舍因此写下七律《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其中有“三月莺花黄鹤楼”之句。所作短篇小说《一块猪肝》以抗战时期的武汉为背景,黄鹤楼是其中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景。
沙孟海(1900—1992) 书法家。原名文若,以字行,别署石荒、沙村、兰沙。浙江鄞县(现宁波市鄞州区)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擅长真、行、隶、篆,尤长于作擘窠大字,所写榜书见于全国许多名山胜景。抗战初期,曾专门到黄鹤楼故址寻访子安、费祎的神话故事。黄鹤楼重建落成后,虽因年高体弱不能再次登楼游览,但仍专门用擘窠大书法书写了一副清人萨迎阿所题“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的楹联一副,祝贺黄鹤重归,被誉为书法珍品。
张学良(1901—2001) 现代政治人物、军事家。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长子,人称“少帅”。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曾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曾与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促蒋抗日,后遭长期软禁,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1934年,张学良被委任为武汉行营主任,曾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湖北省主席张群等同游黄鹤楼故址并留有合影。
彭真(1902—1997) 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傅懋恭。山西曲沃人。山西省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北京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89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曾游览黄鹤楼。
冼星海(1905—1945) 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广东番禺人,出生于澳门。抗日战争时期,曾多次为抗战歌曲谱曲,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被誉为“人民音乐家”。1938年4月,武汉举行“水上歌咏大游行”。冼星海在黄鹤楼故址指挥歌咏队员高歌《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等,展现了武汉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抗日到底的决心。
舒同(1905—1998) 书法家。字宜禄,化名文藻。江西东乡县人。曾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山东省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是“舒体”字的创造者。1984年新建黄鹤楼即将完工之际,为主楼书写楼名匾“黄鹤楼”。此后又曾数次到黄鹤楼参观、游览。
杨尚昆(1907—1998) 革命家、政治家。号诚五。四川潼南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20世纪50年代,杨尚昆曾多次陪同毛泽东到武汉并游览黄鹤楼(当时实为奥略楼),1995年9月30日再次到黄鹤楼游览。
徐铸成(1907—1991) 报人。江苏宜兴人。上海和香港《文汇报》的创始人。1932年至1935年任《大公报》驻汉口特派记者。在汉工作期间,曾多次到黄鹤楼(故址)游玩、采访,以记者的眼光,留下了一帧帧那个时代黄鹤楼景区的风貌剪影。1935年离汉后,写下多篇文章,讲述当年在汉的旧闻,留下了可贵的历史资料。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黄鹤一去不复返’。我想,它不会忘怀故居,会常想飞回去看看的。”
李可染(1907—1989) 画家、诗人。江苏徐州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自幼即喜绘画,曾师从林风眠,又为齐白石弟子。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有画集《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画牛》等。曾于1938年在武汉参与由田汉监制的“黄鹤楼大壁画”的创作(日军攻陷武汉后该画被涂毁);所书刘禹锡《出鄂州界怀表臣》存黄鹤楼诗碑廊;其重要作品《山水》收入《黄鹤楼藏画集》
赵朴初(1907—2000) 当代社会活动家、佛教人士、书法家、诗人。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人。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1949年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为黄鹤楼大门书“气吞云梦”匾。1984年为湖北人民出版社重印《明刻黄鹤楼集》作序,对《黄鹤楼集》的重印和黄鹤楼的重建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赞“此集与斯楼两相辉映,共为江山生色”。
伍修权(1908—1997) 军事家、外交家。曾用名吴寿泉,武汉市人,祖籍湖北大冶。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人大常委。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时曾为黄鹤楼公园毛泽东词亭书写亭名。1986年3月,又亲临黄鹤楼参观游览并赠送条幅表示祝贺。
吴作人(1908—1997) 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三寿,号作人,以号行。原籍安徽泾县,生于江苏苏州。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1938年4月,参加黄鹤楼故址前的抗日宣传画展。黄鹤楼重建落成后,书写清人符秉忠所撰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以示祝贺。1987年,又为新楼的重建作水墨画《翔千里》
李先念(1909—1992) 革命家、政治家。湖北红安人。历任湖北省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主席。1985年10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时游览了黄鹤楼,并为白云阁题匾“江汉朝宗”。
陆俨少(1909—1993) 画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县南翔镇人。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85年黄鹤楼落成后,时任浙江画院院长的陆俨少特撰写《重建黄鹤楼记》一篇,叙述旧日往事,感慨黄鹤楼之变迁。该文已勒石刻碑树于黄鹤楼北碑廊。后一年,陆俨少又作《黄鹤楼图》,与此记原稿一起,合裱成一张手卷。
姚雪垠(1910—1999) 作家。原名姚冠三,曾用笔名雪痕。河南邓县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北省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等。1990年10月24日游览了黄鹤楼。1992年,黄鹤楼重建开放十周年之际,书写条幅“三楚雄风一江春色”以示祝贺。自撰自书“登临纵目”楹联悬挂于白云阁大门两侧。
费孝通(1910—2005)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江苏吴江人。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是赫胥黎奖、马林诺思斯基及荣誉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的获得者。1993年5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到黄鹤楼游览,并即兴赋诗“大江汹涌岁月流,人间冷暖非所忧;高阁层楼今远眺,万里烟波一扁舟”以留纪念。
端木蕻良(1912—1996) 作家。满族,原名曹汉文,后改名为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施、叶之林等。辽宁昌图人。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1985年5月10日参加黄鹤楼笔会活动,并登楼游览,欣然命笔作楹联一副“黄鹤归来,晴川历历,人在吴头楚尾;白云犹是,芳草萋萋,楼临湖北江南”以示祝贺。还用柳永《戚氏》原韵作《呈黄鹤楼笔会》词一首,表达对盛世重建黄鹤楼的赞誉。
关山月(1912—2000) 画家、教育家。原名关泽霈。广东阳江人。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为“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入室弟子。曾任广州市艺专教授、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有《关山月画集》等。撰并书黄鹤楼东入口门前楹联:“龟伏蛇盘,对唱大江东去也;天高地阔,且看黄鹤再来兮。”其重要作品《铁骨傲冰雪清香沁大千》收入《黄鹤楼藏画集》
陈义经(1914—2007) 当代书法家。字孝前,号愚庵,湖北省武汉市人。毕业于重庆东吴大学。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修建“总统府”,陈义经为其题名。曾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黄鹤楼书画社社长。书法创作上成绩斐然,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被书法学界称可的“陈体”,又称“金刚陈体”。书白云阁216字长联(白雉山撰)、书岳飞功德坊东横额“功业千秋”,出版有《陈义经书黄鹤楼诗联集》
胡耀邦(1915—1989) 政治家。湖南浏阳人。1982年6月22日,任中共中央主席时曾登上蛇山视察重建黄鹤楼的施工现场,详细询问了黄鹤楼的高度、层次、面积、人流容量、装修色彩等。当黄鹤楼重建办公室的负责人说将来站在楼上既可看到长江又可看到汉水时,胡耀邦高兴地说:“那好!那好!”在谈到施工进度时,他说:“要发动群众,要走群众路线。”“这样就又快又省。”
秦兆阳(1916—1994) 作家、评论家。湖北黄冈人。曾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当代》杂志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1985年5月10日,莅临武汉参加黄鹤楼笔会,在登临游览黄鹤楼后,写出散文《黄鹤楼记》献给笔会,以表达对千古名胜黄鹤楼的景仰;同时还题写对联5副,以“无边大地铺三镇;寥廓江天耸一楼”的联语表达出对黄鹤重归的喜悦。
刘华清(1916—2011) 军事家。湖北大悟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上将军衔。1984年,听到家乡重建黄鹤楼的消息,特题词“把白云黄鹤的故乡建设得更美好”。1998年5月7日,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时回到白云黄鹤的故乡,登临黄鹤楼游览。
王任重(1917—1992) 河北景县人。曾任湖北省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6年1月24日,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游览了黄鹤楼。对其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建成这座中外闻名的历史名楼怀有极大的兴趣,在参观过程中详细询问了整个工程的建设和尚在施工的配套项目情况,并对重建的黄鹤楼表示赞美。
邹荻帆(1917—1995) 诗人。湖北天门人。曾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1985年5月10日,在参加黄鹤楼笔会期间,含泪在黄鹤楼诗文朗诵会上朗诵了创作的抒情新诗《见证——登黄鹤楼》,还题写了自度曲《黄鹤楼》。1986年10月16日,来汉参加首届长江书会期间,再次登楼游览。
张仃(1917—2010) 画家、艺术设计家、美术教育家。号它山。辽宁黑山人。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毕业。曾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全国壁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等职。是全国政协会徽的设计者,并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包括开国大典的美术设计、国徽设计、第一批开国大典纪念邮票的设计等一系列关乎国家形象的重大设计任务,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首席艺术设计家。所书清代方维新撰写的楹联刊刻于黄鹤楼五楼西门。
胡绳(1918—2000) 历史学家。原名项志逖,祖籍浙江钱塘县,出生于江苏苏州。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红旗》杂志主编。1995年3月23日,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时游览了黄鹤楼,并作七绝《己黄鹤楼初春》一首表示祝贺,其诗曰:“卧波锦带绾龟蛇,千古江声浪卷沙。黄鹤不知人世事,归飞却讶倚天斜。”
霍英东(1923—2006) 香港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官泰。广东番禺人,生于香港。曾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推选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91年时慕名游览黄鹤楼。乔石(1924—2015) 政治家。浙江定海人。1988年11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书记时游览了黄鹤楼。
郑裕彤(1925—2016) 实业家。广东顺德人。香港周大福集团及新世界发展创办人,武汉市“荣誉市民”。1994年6月3日,任国务院港事顾问、香港新世界集团董事局主席时,与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兆基、香港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炳湘同游黄鹤楼。1995年6月19日,再次率团登临黄鹤楼,表现出作为武汉市人民政府的高级顾问和荣誉市民对白云黄鹤之乡的热爱。
陈香梅(1925—2018) 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北京。1945年岭南大学毕业。1949年移居美国华盛顿。曾任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席、白宫学者委员会委员、美国内政部环保委员会委员。1992年受聘为武汉市人民政府高级经济顾问、武汉市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同年6月19日曾游览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