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章 近现代
第二章 近现代 第 x 页
第二章 近现代
第一节 近代
梁章钜(1775—1849) 清代官员、学者。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县,生于福州。嘉庆七年(1802)进士,历任湖北荆州知府兼荆宜施道、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等职。曾积极配合林则徐严禁鸦片,是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著述丰富,共著诗文近70种,为楹联学开山之祖。自云“余官湖北时,尝三度登黄鹤楼”。在其所著《楹联丛话》中记载了内阁学士翁方纲、湖北巡抚钱楷、直隶参政鲁之裕、署陕甘总督萨迎阿、侍读学士余本敦、吏部尚书朱士彦、湖广总督毕沅等官员、名士撰写黄鹤楼楹联的事迹掌故。
林则徐(1785—1850) 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字元抚,又字少穆,号石麟、俟村老人、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县(今闽侯)人。嘉庆十六年(1811 )进士,授翰林编修。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以主持“虎门销毁”、力抗西方入侵,同时主张“开眼看世界”而名垂史册。所作七绝《题朱久香学使〈花间补读图〉》二首,有“黄鹤楼前玉笛吹,梅花如雪驻襜帷”之句。
祁寯藻(1793—1866) 清代官员、诗人。字颖叔、淳浦,避讳改实甫,号春圃、观斋、息翁。山西寿阳县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曾为道光、咸丰、同治讲授经学,是“三代帝师”。历官左都御史、兵户工礼诸部尚书、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卒谥文端。著有《亭集》。曾作七古《黄鹤楼同幕客作》、五律《望黄鹤楼寄呈壹斋夫子》、七律《将至武昌寄李篆卿同年》《林少穆前辈属题封公旸古先生〈饲鹤图〉》等诗。
魏源(1794—1857) 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谱名远达,字汉士,后字默深(亦作墨生),号良图。湖南邵阳金潭(今属隆回)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官至高邮知州。生前多次登临黄鹤楼,考证山脉、河道的古今变化。嘉庆十九年(1814)冬,随父出洞庭湖赴北京途中,借赏雪之兴独自登临黄鹤楼,远眺江汉景色,写下《黄鹤楼》五言律诗;嘉庆二十五年,路过武昌,写《江行杂诗》以抒登临黄鹤楼之感慨;道光二十四年(1844)秋,在汉阳送文学家姚莹,再次作诗《汉阳送人入蜀二首》,流露出对黄鹤楼的留恋之情。
官文(1798—1871) 清代官员。又名俊,字秀峰,又字揆伯。满洲正白旗人。道光初由拜唐阿补蓝翎侍卫,累官荆州将军、湖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内大臣。封一等果威伯,卒赠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恭,黄鹄山上建有官、胡二公祠,奉祀官文、胡林翼。著《荡平发逆附记》《敦教堂诗钞》等。同治三年令工匠复制“禹碑”立于蛇山黄鹤楼侧,同治七年主持重建黄鹤楼。有七律《题黄鹤楼》,撰仙枣亭(二副)、三面亭、睡仙亭楹联,书“富贵寿考”碑。丁守存(1810—1881) 晚清官员、军事科学家。字心斋,号竹溪(竹石)、次海,晚号石涛钓叟。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任户部主事、军机章京。同治三年授湖北督粮道,在任十载,后署按察使。通天文、历算,善制器。同治七年(1868)九月,总督官文、李瀚章,巡抚郭柏荫动工重建黄鹤楼。丁守存作楹联及《重建武昌黄鹤楼碑记》,介绍了重建同治楼的建筑尺寸等,其史料价值超过文学价值,为后代重建黄鹤楼提供了参考依据。
胡林翼(1812—1861) 清代官员。字贶生,亦字润芝,湖南长沙府益阳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编修,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四川按察使,官至湖北巡抚,抚鄂达七年之久,直至去世。与曾国藩、彭玉麟、左宗棠并称为“同治中兴四大名臣”。同治十年(1871)经总督李瀚章和巡抚郭柏荫奏请得旨后,于黄鹤楼后建立“官胡二公祠”奉祀官文、胡林翼。胡林翼有题黄鹤楼联:“黄鹤飞去且飞去,白云可留不可留。”
彭玉麟(1817—1890) 晚清官员、书画家。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人称“雪帅”。湖南衡阳县人。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同治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刚直,并建专祠。能诗善画,以画梅名世;擅长联语,为清联十大家之一。有《彭刚直诗集》。黄鹤楼古碑廊存其所画梅花碑,曾为黄鹤楼题联三副,皆为联坛佳作。
李瀚章(1821—1899) 晚清官员。字筱泉,一作小泉,晚号钝叟。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兄。以拔贡朝考签分湖南,曾任善化等县知县,累官广东布政使、湖南巡抚、浙江巡抚、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漕运总督加兵部尚书衔、两广总督赏太子少保衔。卒谥勤恪。有《合肥李勤恪公政书》等。同治七年(1868),以湖广总督身份主持重建黄鹤楼,又奏请得旨在黄鹤楼后合建“官胡二公祠”。瀚章、鸿章两兄弟在黄鹤楼赴宴时座位之争,也是士林一段趣话。
胡凤丹(1823—1890) 清末刻书家、藏书家、目录学家。字月樵,又字枫江、齐飞。浙江永康人(今属浙江金华)。咸丰六年,胡凤丹以贡生官兵部员外郎,同治五年出任湖北候补道,同治六年受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李瀚章之聘,主持湖北崇文书局,光绪元年署督粮道,光绪三年致仕归田,在杭州设退补斋书局。以辑刻《金华丛书》著于时。著《退补斋诗文存》等。宦游湖北十二年,编纂《大别山志》《黄鹄山志》《鹦鹉洲小志》,对湖北的地方文化有很大贡献。《黄鹄山志》引书237种,考证精审,为后世的黄鹤楼研究者保留了丰富珍贵的资料。另有《重修黄鹤楼落成志喜柬黄虎卿都转》《黄鹤楼赴饮》等诗作。
李鸿章(1823—1901) 晚清官员。本名章铜,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别号省心,世称“李中堂”。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卒赠太傅,封一等肃毅侯,谥文忠。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李文忠公全集》。同治八年(1869)正月,李鸿章出任湖广总督,曾两度为黄鹤楼题联,分别有“我来重访鹤,沧桑三度记曾经”和“英雄豪杰,当有共斯楼齐名”之语。
张世准(1823—1891) 晚清画家。字叔平,号二酉山人。永绥厅(今湖南花垣县)人,祖籍湖南沅陵。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官刑部主事。长书法、篆刻,擅绘墨竹、山水。时人谓其画为“苗疆山水”。曾于光绪十七年(1891)与画友丁百川等游武昌,撰书行草联一副,附书于联上的长跋,记录了同治黄鹤楼被毁的年、月、日。此联具有为黄鹤楼正史补缺的价值,现存武汉市文物商店。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香涛、芗涛,号壸公、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咸丰二年(1852)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殿试探花。累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3岁回家乡南皮应童子试时曾游黄鹤楼。同治六年(1867)任湖北学政时为黄鹤楼写楹联一副:“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轩访文献,记早岁放怀游览,曾饱看春暮烟花。”后来又为黄鹤楼(奥略楼)再次题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他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米(美)欧遥。”还曾作七律《黄鹤楼太白堂》。同治黄鹤楼被焚毁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拟重建并主张“此楼当造铁壁,才能避免火灾”,后因种种原因重建方案未能得到实施。光绪三十三年(1907),擢升军机大臣后,其僚属捐款在黄鹤楼故址处筑建一楼,拟名为“风度楼”。张之洞知道后,建议用“奥略”二字为名,并亲笔题写“奥略楼”楼名。此后较长一段时间,一些游客将此楼视作“黄鹤楼”前来登临、游览。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后任清政府驻美国旧金山领事馆总领事和驻新加坡领事馆总领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 ),到武昌办理教案,光绪二十三年(1897),赴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兼署按察使)时又路过武昌,曾数次游览黄鹤楼故址,题咏七律《上黄鹤楼》以抒发爱国思想;其《己亥杂诗》中亦有诗作怀念黄鹤楼。
释敬安(1852—1913) 诗僧。字寄禅,俗姓黄,名读山,字福馀。湖南湘潭人。因在佛前烧残二指,又号八指头陀。曾为宁波天童寺首座、宁波僧教育会会长,辛亥后任中华佛教协会会长。光绪年间曾三次登黄鹄山游黄鹤楼及故址,先后写有《将之普陀登黄鹤楼》《登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又观所状赤壁、卧龙冈、黄鹤楼诸古迹,再题二绝句》等诗作。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领袖、思想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授工部主事。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国外,归国后主张君主立宪。光绪十五年(1889)十月溯江西上,游览武昌、汉阳,登临黄鹤楼故址,作七律《登黄鹤楼》诗一首,用“百战山川扼势雄”的诗句来概括此地险要形势,描述黄鹤楼曾见证身经百战、碧血芳草的历史侧面,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之情。
梁鼎芬(1859—1919) 晚清学者、藏书家。字星海,又字伯烈,号节庵等。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编修。历官武昌知府、湖北安襄郧荆道、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曾任两湖书院监督、湖北全省学务处总提调,后任溥仪的老师,卒谥“文忠”。擅长诗词,被称为“近代岭南四家”之一,有《节庵先生遗诗》等。梁鼎芬居鄂17年,对湖北教育事业贡献良多,蛇山山顶原有抱膝亭,系民国初年湖北学界为纪念梁鼎芬而建。曾于光绪二十年(1894)与杨守敬同游黄鹤楼,作诗有“此楼兴废难为主”之叹。
端方(1861—1911) 清末官员、金石学家、收藏家。字午桥,号陶斋,满族正白旗人。历任湖北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湖南巡抚、直隶总督、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黄鹤楼灾后二十年的1904年,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在黄鹤楼原址主持修建了一座“警钟楼”(旧西方图片中将该楼标为“黄鹤楼”);曾为黄鹤楼撰写楹联;黄鹤楼碑廊中存有《开通蛇山治路记》,记录了端方主持在蛇山脚下“凿石通路”之事。
胡大华(清同治至民国二十年间在世) 字莲洲,一作莲舟,榜名大勋。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清廷宪政编查馆编制局副科员,后任湖北省军署秘书,再以“硬儒”身份受聘于湖北省政府主席夏斗寅组建的笛湖精舍,为笛湖诸老之一。9岁时曾随其父登楼游玩,稍大时黄鹤楼已毁。听到湖北督军萧耀南与绅民议定重修黄鹤楼的消息,写了篇约1600字的《拟重修黄鹤楼记》,为修楼盛举大唱赞歌。这篇文章为后世留下研究黄鹤楼历史的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