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四节 清
第四节 清 第 x 页
第四节 清
刘子壮(1609—1652) 明末清初学者。字克猷,号稚川。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人。明崇祯三年(1630)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殿试状元及第。授国史馆修撰,曾任会试同考官。博综群籍,精制举文,与同榜榜眼汉阳熊伯龙齐名,世称“熊刘”。诗古文亦以气胜,康熙初年湖广提学道蒋永修称:“国初楚文大家,首推稚川刘太史。”著有《屺思堂文集》等。所作五律《黄鹤楼》意境开阔,特色鲜明。
毛会建(1612—?) 明末清初书法家、诗人。字子霞,别名客仙。江苏武进人。以副贡官乐昌令,后侨居武昌(江夏)。工文、诗,书法逼晋魏,六书、篆刻精绝,曾为周亮工刻印。著有《五游草》《字韵》。曾辑黄鹤楼古今诗编为《黄鹤楼诗传》授梓(书今未见)。尝与陶之典等组“九老会”,吟诗唱和于黄鹤楼,所作五古《晴川补树》有“题诗愧黄鹤,好事及绿莎”之句。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初曾参与抗清活动,官南明政权行人司行人,后隐居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有各类著述近百种。王夫之曾四次到武昌参加乡试,所作诗文涉及黄鹤楼处多有。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乡试时,王夫之与黄冈王源曾、熊寔(字渭公)等百余人会于黄鹤楼,“拈韵赋诗”。有诗《黄鹤须盟大集用熊渭公韵》;所作《广哀诗》有“黄鹤高楼秋,酹酒邀江月”之句。
朱彝尊(1629—1709) 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翰林院检讨,后入直南书房。博通经史,参加纂修《明史》。工诗古文词,长于考据,开创“浙西词派”,与陈维崧并称“朱陈”,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南朱北王”);精于金石,热衷购藏古籍,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著述甚丰,所辑《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曾作《闻鹤楼成赋寄楚中一二知己》,表达了对黄鹤楼“壮观百年今在眼”的喜悦。陈廷敬(1638—1712) 清代官员、学者、诗人。字子端,初名敬,号说(一作悦)岩,晚号午亭。泽州府阳城(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字典》总修官、工户刑吏诸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卒谥文贞。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是清代“台阁”诗人代表,有《午亭文编》,主持编纂《大清一统志》《御选唐诗》《钦定词谱》等。曾作七古长诗《黄鹤楼歌送魏使君》,论者称之为抒发友情的力作。
石涛(约1642—约1718) 清代画家。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系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书画大家,亦善诗,在画史上与清初的弘仁、髡残、朱耷并称“四僧”。康熙元年(1662)深秋抵武昌登上黄鹤楼,被名山胜景吸引,作诗《登黄鹤楼》,感叹鹤去楼空,抒发悲凉惆怅之情。并曾依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绘成一幅山水画,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堪称与李诗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佳作。
孔尚任(1648—1718) 清代戏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兖州曲阜(今山东曲阜)人,系孔子六十四代孙。早年隐居石门山中闭门读书,康熙南巡时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累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康熙三十九年(1700)罢官。康熙四十八年(1709)来武昌探望朋友,多次题咏于黄鹤楼,倡建搁笔亭并写下《题搁笔亭》诗四首,在诗题后留有长序。其代表作《桃花扇》再现了当年柳敬亭于黄鹤楼上说书的情景。
沈德潜(1673—1769) 清代学者、诗人。字确士,号归愚。长洲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尚书衔,赠太子太师,卒谥文悫。工诗,主张格调,提倡诗教,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著述多种,影响颇广。于《唐诗别裁》中高度评价崔颢《黄鹤楼》:“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有七律《黄鹤楼》
史贻直(1682—1763) 字儆弦,号铁崖。江苏溧阳(今江苏溧阳)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累官吏部侍郎、两江总督、陕西巡抚、湖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卒赠太保,谥文靖。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年(1735—1737)任湖广总督。乾隆元年主持重建黄鹤楼。此次重建,楼高陡增一倍,更加美观多姿。史贻直还撰联一副:“一上高楼,缅当年江汉风流,多少千秋人物;双持使节,喜此日荆衡形势,纵横万里金汤。”
门镇国(生卒年不详) 清代官员。字澹人。辽海(今辽宁海城县一带)汉军人。据同治《松滋县志》卷十二记载:“知县门镇国,汉军人。康熙间莅松九载,初不识汉字,既乃留心法拓,临摹不间寒暑,久之成家。”在其《自识》中有“右军(王羲之)鹅书,神妙不可端倪”之句。康熙五十四年(1715)春,门氏携巨笔远眺黄鹤楼,命笔纵书,“几不知鹅之为鹅,我之为我”。《黄鹄山志》记载:“鹅字石刻在黄鹤楼斗姥阁东墙壁,腕力遒劲,笔势飞舞,其署款曰辽海门镇国澹人氏自识。”
张连登(生卒年不详) 清代官员。字瀛洲,号省斋。陕西咸阳人,祖籍镇原县。屡试不中后捐官得职,历任青州知府、湖北按察使、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等职。工词章书法,有《瀛洲集》等。康熙六十一年(1722),湖广巡抚任上与总督满丕共同主持整修黄鹤楼。有多首以黄鹤楼为题的作品,如七律《登黄鹤楼》二首、《登黄鹤楼晚归》四首及七古《黄鹄矶观渡》等。
刘大櫆(1698—1780) 清代学者、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才华横溢却科举仕途不顺,仅两登乡试副榜,60岁后为黟县教谕。师事方苞,又为姚鼐之师,故为“桐城派三祖”之一。著有《海峰先生文集》《海峰先生诗集》,编选《八家文钞》《古文约选》《历朝诗约选》等。乾隆十九年(1754),刘大櫆入湖北学政陈浩幕,居武昌经年,有诗作五律《登黄鹤楼》《武昌杂诗》等。
刘统勋(1699—1773) 清朝官员。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是著名宰相刘墉之父。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至宰相,历任刑工吏诸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卒授太傅,谥文正。有《刘文正集》。曾与湖北学政凌如焕(字啄成,一作琢臣)同登黄鹤楼,作七律《凌琢臣学使招登黄鹤楼四首》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 即清朝乾隆皇帝。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六十年,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其文治武功颇为后世称誉。乾隆帝热衷诗词,据说一生作诗4万多首。乾隆帝虽未曾亲至黄鹤楼,但所作《南苑行宫题仇英黄鹤楼图用崔颢韵兼效其体》谓“高楼江夏今好在,我欲寻之叹路悠”,《黄鹤楼歌题邹一桂画》谓“黄鹤楼高古名迹,向所俯仰徒存思”,表达了切切的向往之情,于此亦可见当年黄鹤楼名声之盛。
袁枚(1716—1798) 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溧阳、江宁等地知县。壮年即辞官归,居江宁小仓山随园,以诗文自娱。袁枚是乾隆诗坛盟主,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十九年(1784)秋冬曾漫游两湖,登临黄鹤楼,作 《黄鹤楼看雪》诗,表达了对黄鹤楼绚丽雪景的赞美,抒发了客居异地、怀乡思归之情。另有五律《黄鹤楼》
赵翼(1727—1814)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殿试探花。曾任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中年辞官归里,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诗与袁枚齐名,并称“袁赵”,袁赵与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与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为“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曾作五言排律《题黄鹤楼十六韵》,有“楼真千尺回,地以一诗传”之句。
毕沅(1730—1797) 清代官员、文人、学者。字纕蘅、秋帆,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殿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陕西、河南巡抚,湖广总督。主持纂辑《续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卷,“取材宏博,考证谨严”。曾为黄鹤楼景点仙枣亭(太白亭)作楹联一副:“揽胜我长吟,碧落此时吹玉笛;学仙人渐老,白头何处觅金丹。”在任期间曾重修楚观楼并改题为南楼。学者汪中曾为其代撰《黄鹤楼铭并序》
姚鼐(1732—1815) 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参与纂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江南紫阳、钟山各书院四十余年。工古文,与方苞、刘大櫆同为桐城派代表,为桐城派散文集大成者,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之一。曾作七古《登黄鹤楼次补山韵》,纵论古今,吟咏武昌城的始建,黄鹤楼的兴废、得名以及孙吴的覆灭。
邓石如(1743—1805)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琰,字石如,以字行,号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今安徽怀宁)人。曾入毕沅幕,三年后辞归。为碑派书法大师,开一代碑学之先声,影响深远。《清史稿·邓石如传》载,湖广总督毕沅的幕僚多“裘马都丽,石如独布衣徒步”。乾隆年间先后两次登临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二首;另有隶书《登黄鹤楼和毕秋帆韵》、草书《壬子秋日登黄鹤楼作,呈敬之先生正之》等作品存世。
汪中(1745—1794) 清代学者。字容甫,号颂父。江苏江都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曾为毕沅幕宾。是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以文章秀美和解释经籍名噪儒林。著述丰富,有《述学》等。曾代湖广总督毕沅作《黄鹤楼铭并序》,序中介绍黄鹤楼“更制”的年代和大致的造型。后由歙县孝廉方正程瑶田书石、嘉定州判钱坫篆额刻制成碑。该碑被时人称为文章、书法、刻石三绝。陈诗(1748—1826) 清代方志学家、考据学家。字观民,号愚谷,别号大桴山人。湖北蕲春人。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乡试解元,四十三年(1778)进士,授工部主事。两年后辞职归里,历主鹿门、荆江、江汉书院数十年,从学者甚众,状元陈沆、探花陈銮皆出其门,时人称其为“楚北大儒”、“考据大师”。著、辑有《湖北方域志》《嘉靖湖北通志》《湖北旧闻录》《湖北金石存佚考》等,对古代湖北“乡邦文献,述造甚多”,其中保留了有关黄鹤楼的珍贵资料。曾作七律《武昌怀古》八首,有“最喜司勋高唱在,白云黄鹤思无穷”之句。
石韫玉(1756—1837) 清代文学家、藏书家。字执如,号琢堂,又号花韵庵主人,亦称独学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状元,授修撰,历任重庆知府、湖南学政、陕西潼商道,官至山东按察使署布政使。著述宏富,经史子集,靡不涉猎,著有《独学庐诗文集》等;工书法,精篆刻;喜藏书,著录家藏1200余种4万卷。嘉庆十年(1805)冬,曾与沈复冒雪登临黄鹤楼。沈复(1763—1822后) 清代文学家、画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庆十年(1805)冬,沈复与童年时代好友、乾隆五十五年状元、重庆知府石韫玉(号琢堂)同游武昌,曾冒雪登临黄鹤楼,后来在其《浮生六记》中的“浪游记快”里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张宝(1763—约1837) 清代画家。字仙槎,一字梅痴。上元(今江苏南京)人。自幼喜作画,工山水,足迹历数十省。好自绘所遇名胜并题诗其上,有诗集《仙槎游草》。游黄鹤楼时曾作画《黄鹤晚眺图》,并附诗一首。该画收入其作品集《泛槎图》中。《泛槎图》刻工精细,为中国版画史和书法史上的精品。陶澍(1779—1839) 清代官员、学者。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授编修,升御史,历任山西、四川、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官至太子太保衔两江总督。卒谥“文毅”,入祀贤良祠。陶澍有“晚清第一人才”之称,是清代主张“经世致用”的经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对“湘军三杰”(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产生了深刻影响。有《陶文毅公全集》等。曾数次游览黄鹤楼,有七律《重登黄鹤楼》
陈沆(1785—1826) 清代官员、学者。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浠水县)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状元,授修撰,历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广东学政、礼部会试同考官。平生精研古赋,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试帖诗八大家之一。有《简学斋诗文钞》等。传说嘉庆皇帝曾赐其“唯楚有才”匾额,悬挂在黄鹤楼上。年仅十岁就曾游览黄鹤楼并题诗,嘉庆十八年后又多次到武昌,还应武昌盐法道章廷梁之邀留居武昌胭脂山,期间亦多次登临黄鹤楼。先后作黄鹤楼诗《中元黄鹤楼待月》《黄鹤楼夜坐》《江边黄鹤古时楼》等多首,其《九日登黄鹤楼》于黄鹤楼诗碑廊中有录。
陈銮(1786—839) 清代官员。字仲和,亦字玉生、芝楣。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殿试探花,授编修。历任松江知府、苏松粮道、浙江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西巡抚、两江总督兼署江南河道总督。在各地修水利,建义仓,禁鸦片,颇有政声。道光间湖北水灾,捐银数千两为家乡助赈。著有《耕心书屋诗文集》《楚名臣言行录》等。有七律《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