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节 明
第三节 明 第 x 页
第三节 明
夏永(生卒年不详) 元末明初画家。字明远,一作名明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界画,曾绘界画《黄鹤楼图》。画中的黄鹤楼是一组围墙合抱的建筑群落,可以看出元代黄鹤楼在布局与内容构成方面有不少发展,原来单纯的建筑空间发展成为浓荫笼罩的庭院空间。此画现存两幅,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
安政文(生卒年不详) 明初永乐、宣德年间(1403—1435)宫廷画师。江夏侯周德兴于洪武年间(1368—1398)增拓武昌城时,重建了黄鹤楼。安政文据此作界画《黄鹤楼雪景图》(上海博物馆藏),描绘了此时楼的建筑形制、特色。安政文存世作品还有《岳阳楼图》等。
杨基(1326—1378后) 明代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别号去非,又号雪海。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吴中(今江苏苏州)。元末入起义军首领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官至山西按察使。与高启、徐贲、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工诗,擅书画,有《眉庵集》《眉庵词》等。洪武六年(1373)奉使湖广,十二月二十一日初到武昌,慕名登临黄鹤楼,写七古《黄鹤楼看雪》,描写黄鹤楼的雪中奇景。后再次登临,写七古《雪中再登黄鹤楼》,抒发“平生不愿万户侯”和“但愿武昌连日雪,日日醉登黄鹤楼”的感慨;诗句“玉树参差”、“瀛洲浩荡”被后世书法家题写在高冠山上五座石牌坊中的“冬坊”横额上。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诗文家、学者。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浙江)人。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授汉中府教授;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建文帝召为侍讲学士,任《太祖实录》总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召其起草诏书,孝孺拒不奉旨,遂被杀,宗亲至友弟子凡八百余人连坐被杀。后追谥文正。其学术醇正,文章纵横豪放。曾撰《黄鹤楼诗卷序》(又题《书黄鹤楼卷后》),反映当时武昌地区战乱与《黄鹤楼诗卷》的编辑内容概略。又作《武昌十景图序》,其中列入“石照亭”。
朱允炆(1377—?) 即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至1402年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称明惠宗。在位期间颇有作为,史称“建文新政”。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永乐皇帝)攻破南京,朱允炆失去皇位,失踪后下落成谜。据清初傅维麟所撰《明书· 忠节传》《程济、叶希贤、杨应能传》记载,宣德七年(1432)“五月,师(即朱允炆)至武昌,登黄鹤楼、仙枣亭,有‘何年化鹤归’之句”。
黎淳(1423—1492) 明代官员、学者。字太朴(一作仆),号朴庵,本姓杨,后随姑父姓黎。湖广华容县(今属湖南)人。天顺元年(1457)状元,官至南京礼部尚书。黄鹤楼南有状元居,因黎淳读书其中,故名。黄鹤山巅旧有知府汪大本所建望江楼,黎淳撰有《望江楼记》
沈钟(1436—1518) 明代官员、学者。字仲律,晚号休翁、休斋。应天(今江苏南京)人,原籍长洲徙居上元。天顺四年(1460)进士,历官山西、湖广、山东提学副使,致仕后定居江夏。有《休斋集》。成化二十三年(1487)提学湖广时参与重修黄鹤楼并撰《重修黄鹤楼记》,曾笑指黄鹤楼曰“此余之知己也”。有七律《登黄鹤楼》二首、《黄鹤楼感兴》四首、《庚戌元日,元勋猝问曰,近曾登楼否,既而与之以诗》三首及五律《登黄鹤楼》、七言排律《黄鹤楼次朱升之进士》等。是以黄鹤楼为题赋诗数量较多的诗人之一。
李东阳(1447—1516) 明代官员、学者。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生于北京。天顺八年(1464)进士(传胪),授编修,充东宫讲官。弘治七年(1494)入内阁,参预机务。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为宰辅长达十五年。卒赠太师,谥文正。喜奖掖后学,推挽才隽,为“茶陵诗派”领袖。有《怀麓堂集》等。青年时代曾游览黄鹤楼,所作七古《寄题黄鹤楼简秦开府》,描绘当年登楼揽胜的情景,其后有秦金、王守仁、聂贤、邵宝、夏言等二十余位当时高官名流与此诗唱和,迹近小型同题诗会。
秦金(1467—1544) 明代官员。字国声,号凤山。常州府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河南提学副使、山东布政使,正德九年(1514)以右副都御使巡抚湖广,官至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卒赠少保,谥端敏。为人平易,居官廉正。曾在黄鹤楼会友,作七古《黄鹤楼次李西涯阁老韵见寄》,后有多人唱和。又有七律《登黄鹤楼》
费宏(1468—1535) 明代官员、学者。字子充,号健斋、鹅湖,晚号湖东野老。江西铅山人。成化十九年(1483)乡试解元,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状元,授修撰。其后三次入阁,历官礼户吏三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首辅官加太子太师,卒谥文宪。有《鹅湖摘稿》《费文宪集》。有七古《登黄鹤楼步中丞秦公和少师韵》
王守仁(1472—1529) 明代官员、学者。初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兵部尚书,封新建伯,总督两广兼巡抚。卒后赠新建侯,谥文成,从祀孔庙。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正德十五年(1520)作七古《梦游黄鹤楼奉答凤山院长》,被认为构思不凡、情韵隽永,是应酬诗中的佳作。
李梦阳(1473—1530) 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祖籍扶沟(今河南开封)。弘治五年(1492)山西乡试解元,弘治六年进士,任户部主事,官终江西提学副使。后为权贵所恶,去职家居二十余年卒。卒谥景文。工诗、古文,与徐祯卿、边贡、何景明并称四杰,明“前七子”之一,又为明“十才子”之一。曾多次游览黄鹤楼,吟诗作赋。所作七律《登黄鹤楼》《汉江》、七绝《夏口夜泊别友人》等诗情深意隽,跌宕有致。
顾璘(1476—1545) 明代官员、诗人、藏书家。字华玉,号东桥。江苏苏州府吴县人,寓居上元(南京)。弘治九年(1496)进士,曾任吏部郎中、开封知府、都御史巡抚湖广,官至南京刑部尚书,遭谤罢官归。与陈沂、王韦、朱应登并称“金陵四大家”,“弘治十才子”之一。诗以风调胜,江左名士推为领袖。有七律《秋日同总镇二公饮黄鹤楼》三首及《黄鹤楼野望》。黄鹤楼诗碑廊录存其《题黄鹤楼》。其评崔颢《黄鹤楼》诗曰“一气浑成,太白所以见屈”,为学者熟知。
夏言(1482—1548) 明代官员。字公谨,号桂洲。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进士,初授行人,历任兵科给事中、翰林学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师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首辅加少师上柱国。遭谗被革职,复起为首辅,后遭削职处死。隆庆初复官追谥文悯。以词曲擅名,著有《桂洲集》《南宫奏稿》等。曾奉使湖广,登黄鹤楼与东道主秦金等唱和,作七古《秦凤山招饮黄鹤楼次西涯公原韵》
杨慎(1488—1559) 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人。受业于李东阳门下。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殿试状元,授翰林修撰。世宗时,因触帝怒谪戍云南永昌卫。卒后追赠光禄寺少卿,谥文宪。其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当世第一,有《升庵全集》。正德十年(1516)冬末,经江夏(今武昌)赴京时游览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借登高揽胜表达在坎坷仕宦生涯中仍怡然自得的心境。还曾在其《升庵诗话》中多次对与黄鹤楼有关的历代诗作予以评论推介。
罗洪先(1504—1564) 明代理学家。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亦作陕西白河人。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授修撰,曾任春坊左赞善,以忤旨遭除名归。隆庆初赠光禄少卿,谥文庄。学问广博,私淑王守仁,为江右学派代表人物;足迹所历甚广,擅长地理制图,精绘《广舆图》。有《念庵集》等。嘉靖年间曾寓居湖北黄陂山中数月。有七律《望黄鹤楼》诗。
李时珍(1518—1593) 明代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世业医。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因医术精湛,任楚王府奉祠所的奉祠正(主管祭祀),兼管良医所。后因楚王酷爱炼丹求仙,无法施展精湛医术,遂去武昌蛇山观音阁、黄鹤楼悬壶义诊,向民众寻方问药,为修订《本草纲目》作准备。曾写《黄鹤楼怀古》诗一首。
徐学谟(1522—1593) 明代官员、诗人。原名徐学诗,字思重、子言,更字叔明,号太室山人。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曾任荆州知府,累迁湖广布政使、礼部尚书。擅诗文,被誉为“制作巨手”,撰著有《(万历)湖广总志》《徐氏海隅集》等。有七律《黄鹤楼独眺》《登黄鹤楼观涨》《黄鹤楼感旧》及五古《饮饯黄鹤楼》等多首诗作。
吴国伦(1524—1593) 明代诗人。字明卿,号川楼子、南岳山人。湖广武昌府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人,原籍嘉兴。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解元,次年庚戌科进士。历官兵科给事中、邵武知府、贵州提学副使、河南参政。工诗,与李攀龙等号“后七子”。有《甔甀洞稿》《荆楚文库》收入《吴国伦集》。有七律《登黄鹤楼》二首,其中“千帆雨色当窗过,万里江声动地来”句常为后人引用。
张居正(1525—1582) 明代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少名白圭,时人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翰林编修,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隆庆六年出任内阁首辅。卒赠上柱国,谥文忠。神宗朝为宦官张诚谮毁,削秩抄家,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嘉靖三十三年(1554)秋,因革新抱负无法实现“以病谢归”。途经武昌,见黄鹤楼时回想连翩,赋七律《舟泊汉江望黄鹤楼》以表达晚年政治上失意的心情。为头陀寺撰写的楹联“千座头陀皆北拱,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千古名联。
汪道昆(1525—1593) 明代戏曲作家。初字玉卿,更字伯玉,号太函、南溟。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官义乌知县、襄阳知府、福建按察副使、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仕终兵部左侍郎。为文简而有法,被王世贞所称“后五子”之一,有《太函集》《大雅堂杂剧》等。隆庆五年(1571)御史中丞刘悫重建黄鹤楼后,汪道昆曾作《黄鹤楼记》
刘悫(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世) 明朝大臣。字致卿,号唐岩。江西万安人,刑部侍郎刘玉之子。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曾任浙江嘉兴知府,在任期间抗击倭寇有功。隆庆元年官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四年平定施州土司覃璧乱事,并条陈善后事宜。后升南京大理寺卿,官终南京工部右侍郎。知识广博,能诗善书,长于撰述,有《唐岩文集》。隆庆五年(1571),主持重建黄鹤楼。王世贞(1526—1590) 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官青州兵备副使、浙江参政、湖广按察使、右副都御使抚治郧阳,官终南京刑部尚书。好为古诗文,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领袖,独主文坛二十年,亦为藏书家。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等。万历二年在黄鹄山上建“振衣亭”。曾登黄鹤楼游览、咏诗。有七律《登黄鹤楼》《黄鹤楼奉别省中诸公》《黄鹤楼饯别蔡使君景明》等诗。其中《登黄鹤楼》为明诗里的上乘之作。所编《列仙全传》中收有仙人费祎(作费文伟,字子安)在黄鹄矶头“桔皮画鹤”、辛氏于费子安驾鹤飞升处建黄鹤楼(辛氏楼)的故事。
陈省(1529—1612)明 代官员。字孔震,号约斋、幼溪,福建长乐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任金华推官、京畿学政、大理寺少卿、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兵部右侍郎。为张居正所器重,人尊之为少司马。罢职后卜居武夷山。有《幼溪集》。曾与状元张元忭同游黄鹤楼,有步张元忭《雪霁登黄鹤楼》韵七言古;另有七律《黄鹤楼晚照》《重游黄鹤楼》等。
张元忭(1538—1588) 明代学者。字子荩,号阳和,又号不二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隆庆五年(1571)状元,授修撰,仕至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曾任岳麓书院山长。从师王畿,传良知学。卒后追谥文恭。著述有《会稽县志》《绍兴府志》《不二斋稿》等。游武昌时曾数次登临黄鹤楼,万历十年冬奉使入湖广,作七古《雪霁登黄鹤楼》,表达了“但愿四海皆丰年,楼台歌舞人人欢”的美好愿望。
萧良有(1550—1602) 明代官员、学者。字以占,号汉冲。湖广汉阳人。少有神童之名,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二名榜眼,进修撰,充经筵讲官,领国子祭酒。在史局十五年,自阁部卿寺以至台省,凡关国家大计,无不咨询。著《玉堂遗稿》,撰《龙文鞭影》《荆楚文库》收有《萧良有集》。有七律《泛舟望鹤楼》《望黄鹤楼用太岳韵》等。
孙承荣(生卒年不详) 明代官员。字符阳,号震南,亦作宸南。直隶(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十四年(1586)进士。历任武昌知府、山东副使、四川参政、山西按察使、山东左布政使。孙承荣为官颇有政声,重视文化建设,曾主持刊刻过《楚纪》《武昌郡志》。他所主持纂辑并刊刻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的《黄鹤楼集》,是现存最早的黄鹤楼诗文集,收罗作品较为齐备,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艺文资料。
任家相(生卒年不详) 明代诗人。字白甫,号心葵。湖北江夏人。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授婺源教谕,迁翰林院待诏,曾任福王府讲官,再迁工部司务。任家相为诸生时与郭正域齐名,与同籍熊廷弼、贺逢胜等并称明代“江夏七贤士”。有《云龙阁集》。卒后入乡贤祠。任家相辅助孙承荣纂辑《黄鹤楼集》,后主编《黄鹤楼集补》并撰《黄鹤楼集补纪事》;另有《黄鹤楼赋》及七古《仙枣行和郭太史韵》等存世。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曾任吴县知县,历国子博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袁宏道曾多次游览黄鹤楼,将黄鹤楼、岳阳楼、晴川阁和荆州仲宜楼称誉为“楚四名楼”,并作七绝《偕王章甫陈公弼登黄鹤楼》二首,介绍黄鹤楼的建筑艺术等。
柳敬亭(1587—1670) 明末说书艺人。本姓曹。通州(今江苏南通)余西人,一说泰州(今江苏泰州)人。柳敬亭做过明末大将左良玉的幕客,擅长说《隋唐》《水浒》等书,为扬州评话祖师。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左良玉加官进爵进驻武昌,在黄鹤楼故址摆席设宴,并召柳敬亭前来说书。柳敬亭借说书内容,激励左抵抗清兵,担负重任,为国分忧。
张献忠(1606—1647) 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崇祯十六年(1643)连克蕲、黄、湖广等地,崇祯十七年入川称帝,年号大顺。据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记载:在占领武昌期间,张献忠曾登临黄鹤楼,作诗《题黄鹤楼》,并令其下属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