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节 宋元 第 x 页
第二节 宋元
赵光义(939—997) 即宋太宗。字廷宜,本名赵匡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976—997在位),宋太祖赵匡胤弟。执政21年,励精图治,重视文化,史家称其为一代明君。赵光义好读书、喜词赋、善书法,《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太宗御集》120卷(已佚)。世存其草书作品《登黄鹤楼》诗碑帖,论者评为“草法娴熟,笔势婉转,疾徐缓冲,提按顿挫,恰到好处,尤其是气壮力强,宽博圆融,有帝王之气概”。
张咏(946—1015) 北宋诗人。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县)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累官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工诗善赋,有《乖崖集》。任荆湖北路转运使期间常至黄鹤楼赏景作诗,从成都罢归途经武昌时再游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后人在其登楼作诗处建“乖崖亭”以示纪念。
王钦若(962—1025) 北宋官员。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东道(治所湖北襄阳)节度使等职。宋真宗时期两度出为宰相,人称为“瘿相”,是主和势力代表。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主持编纂《册府元龟》。《宋史·王钦若传》载王钦若出生于黄鹤楼:“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
冯京(1021—1094) 北宋官员。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咸宁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知州、枢密副使、成都知府、宣徽南院使、保宁军节度使,以太子少师致仕。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卒后追赠司徒,谥文简。有《灊山集》(已佚)。曾向苏轼讲述黄鹤楼的有关故事,苏轼据之作《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一诗。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杭州、湖州等地。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复起后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为北宋后期文坛领袖,词开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唐宋四大家;亦工书画,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东坡全集》等。曾作诗《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填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对与黄鹤楼的有关的传说故事作了诗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鹄山泉侧原有苏东坡谪居石刻遗像。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时为校书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贬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别驾,处世泊然不以迁谪为意。其诗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调独特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祖师。其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家。有《山谷集》《豫章黄先生词》等。元祐年间(1086—1094),多次游览黄鹤楼及南楼,曾作《鄂州南楼书事》四首等。其中“江东湖北行画图,鄂州南楼天下无”为黄鹄山南楼自宋以来见称于世的名句。黄鹤楼古碑廊现存诸可权集黄庭坚墨迹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联语碑”。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右班殿直,元祐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能诗文,尤长于词,风格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著《庆湖遗老集》《东山词》等。曾多次登临黄鹤楼,有五绝《题黄鹤楼下石镜亭》、五律《送左禹赴江夏尉》、五古《黄鹤楼》、七古《登黄鹤楼怀古兼寄潘豳老昆仲》、七律《答致仕吴朝请潜登黄鹤楼见招》《雪后同吴达夫慎献玉登黄鹤楼》《和别清凉和上人》等。
李纲(1083—1140) 宋代官员、抗金名臣、学者。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政和二年(1112)进士,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宋高宗时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77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复起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又遭免职。卒赠少师,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工诗文,亦能词,著述甚多,有《梁溪先生文集》《梁溪词》等。建炎元年(1127)后,李纲罢相贬居鄂州,曾作《次通城送季言弟还锡山二首》,有“渚宫此去无他地,怅望自登黄鹤楼”之句,后又作《怀季言弟并简仲辅叔易》长诗,有“凭高欲望远,独上黄鹤楼”之句。
徐兢(1091—1153) 北宋官员。字明叔,号自信居士。祖籍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信州弋阳(今江西弋阳县)人,生于武昌。以父荫补将仕郎,历任雍丘(现河南杞县)、原武(今河南原阳县原武镇)县令;因擅长书画以国信使提辖官随使高丽,归来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徽宗因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刑部员外郎。其父徐闳中官至朝请大夫、直秘阁,值鄂州水漫城郭,时任州法曹的徐闳中将全家安置在黄鹤楼,当日夜里,徐兢降生于楼内(“大水冒城郭,官府悉迁避,秘阁寓居黄鹤楼上,是夜实生公”)。
岳飞(1103—1142) 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曾先后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官拜太尉。卒后谥武穆,宁宗嘉泰四年(1204)追封鄂王。高宗绍兴四年(1134)起,任汉阳军制置使。绍兴五年改称后护军,在武昌驻屯长达8年之久。绍兴八年再次“还军鄂州”时,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词一首,希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为纪念岳飞,黄鹤楼公园建有岳武穆遗像亭、岳飞铜雕、“精忠报国”牌坊和岳飞手迹“还我河山”石刻。
王十朋(1112—1171) 宋代诗文家、学者。字龟龄,号梅溪。浙江温州乐清人。家境清寒,初在家梅溪聚徒讲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历官绍兴府佥判、侍讲、侍御史,后出知夔州、湖州。1171年被授予太子詹事,因病力辞,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谥忠文。有《梅溪集》及《杜陵诗史》《东坡诗集注》等。赴任夔州和转任湖州途中曾两度游武昌、江夏,观南楼,登黄鹤楼,作五绝《黄鹤楼》、五古《一览亭》、七绝《登压云亭》、七律《南楼》等。
陆游(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应进士试,名列榜首,次年礼部复试,为秦桧所阻未能登第。秦桧死后,出为福州宁德主簿,孝宗继位始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夔州等地通判。有《渭南集》《剑南诗稿》等。作品中语涉黄鹤楼、南楼者多有:孝宗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二十七日抵武昌寻访黄鹤楼故址,并登临南楼,写下七律《黄鹤楼》,54岁时重过武昌又作七律《南楼》;另有七律《丈亭遇老人长眉及肩欲就之语忽已张帆吹笛而去》《旅次有赠》《月下醉题》、古体《客谈荆渚武昌慨然有作》《与青城道人饮酒作》《夏夜对月》,还曾在日记《入蜀记》中首次提到黄鹤楼“号为天下绝景”。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静江知府、资政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工诗词,以善写田园诗著称,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有《石湖居士集》等。孝宗淳熙四年(1177)中秋,由四川卸任东回临安,经过武昌时曾数次登临黄鹄山南楼,作《水调歌头·中秋饮南楼》并载入其所撰《吴船录》,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开登南楼题黄鹤楼词之先河。并在南楼题诗七律《鄂州南楼》,描绘武昌中秋之夜的迷人景象,表达出对江城的赞美之情。
张孝祥(1132—1170) 南宋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生于浙江鄞县。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及第,历任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建康留守、潭州知府、荆湖北路安抚使等职,颇有政绩。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善诗文,尤工词,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所作《满江红·听雨》中写到南楼。张栻(1133—1180)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曾任江陵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吏部员外郎等职。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为南宋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一代学者宗师,著述甚丰。今存《南轩易说》等。作有《黄鹤楼说》文一篇,对黄鹤楼的各神传说、来源加以评论,论证“盖黄鹤名楼,以山得名也”,使黄鹤楼以山命名有了一个说法。又据王葆心考证,旧有“江汉亭”在“南楼蛇山间,绍兴中南轩先生张栻所建”。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系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等。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宁宗时知镇江府,未久落职。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临行之际,同僚在武昌南楼设宴为其饯行,他即席赋词《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抒发豪放悲壮的抑郁情怀。
刘过(1154—1206) 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自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屡试不第,布衣终身,游历各地,与周必大、陈亮、辛弃疾等交好。作品风格豪放,为“辛派词人”之一;亦以诗名世,有“诗侠”之称。宁宗开禧二年(1206)中秋节前,宋伐金惨败,一时强敌阴影笼罩,刘过重登南楼,忧国伤时,填词《唐多令·重过武昌》一首。后人称该词为“数百年绝作”。《唐多令》本属僻调,刘过的这首词问世后,《唐多令》词风行一时。南宋末著名词人周密编《绝妙好词》,激赏刘过此作,因该词作于南楼,且词中有“重过南楼”之句,遂将词牌更名为《南楼令》。另有《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姜夔(约1155—约1221) 南宋词人、诗人、音乐家。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幼时随做官的父亲流寓于湖北汉阳一带,后长期寓居湖州、杭州,一生未仕。姜夔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淳熙十三年(1186)冬,和友人游览新建成的南楼(又称安远楼),写下《翠楼吟·武昌安远楼成》这首音调谐婉、文笔优雅、寓意深长的词作。又有《清波引·冷云迷浦》,回忆了相伴“鹦鹉之草树,黄鹤之伟观”而客居汉阳时的情景。
李(约1161—1238) 宋代官员。字季允,一作季永,号悦斋。四川眉州丹棱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常德知府、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四川宣抚使知成都府、资政殿学士礼部尚书,卒谥文肃。与父李焘、弟李壁皆有文名,蜀人比之三苏。有《皇宋十朝纲要》等。所作《鄂州重修北榭记》为《黄鹄山志》收录,是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原有“《鄂州重修北榭记》碑”在黄鹤楼后斗姥阁下,该碑与北榭今皆已不存。
戴复古(1168—约1248) 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石屏樵隐。台州黄岩(今浙江)人。曾任福建邵武教授,长期浪迹江湖,晚年归隐故乡南塘石屏山下。曾从陆游学诗,是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多次游览黄鹤楼故址,留下不少咏诵黄鹤楼的诗章。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金兵南侵,李季允任沿江制置副使并知鄂州(今武昌),负责边防军务。由于朝廷苟且偷安,李季允只能空怀爱国热情,诗人对此感慨万端,愤懑难平,借李季允登吞云楼写下一首充满豪情壮彩的词章《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此外还有《鄂渚烟波亭》《醉落魄·黄鹤山登高》等诗词作品。
江万里(1198—1275) 南宋官员。字子远,号古心。南康军都昌(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为官40余年,历官91任,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秉性峭直,力主抗元。元兵攻破饶州时,江万里率子江镐等投水殉国。卒赠太傅、益国公、太师,谥文忠。江万里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坛领袖,曾创办白鹭洲书院,著有《宣政杂录》等。有七律《题黄鹤楼》。
游仪(生卒年不详) 一作游似,南宋诗人。字伯庄。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东北,一说山西高平一带)人。早年游京师,自北方纵览名山,后归隐武溪之上。南宋初年,武昌一度成为岳飞抗金的大本营。他在观赏名楼烟云以后,被美景感染,情不自禁地写下七律《黄鹤楼》。该诗尝刻石置南楼,碑今已不存。
夏圭(生卒年不详) 一作夏圭,南宋画家。字禹玉。钱塘(今杭州)人。曾任宁宗、理宗两朝画院待诏。与马远同为南宋院体山水画大家,后世并称为“马夏”。作画喜用秃笔,楼阁不用尺界,信手而成。曾作《长江万里图》一幅。该图“绢本,长三丈三尺有余”,其上“人物舟楫楼橹室庐种种,悉具气韵”,惜图中黄鹤楼只是依稀可见。
郝经(1223—1275) 宋末元初理学家、诗人。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山西晋城)人。金亡后,迁居河北。元世祖即位,以翰林侍讲学士使宋,被宋廷羁押,居十六年(1260—1275)后乃归。卒谥文忠。著述颇丰,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数百卷。宋末元初于武昌作五古诗《黄鹤楼》一首,在对黄鹤楼和周围山川风物、名胜古迹以及神话传说大篇描绘的同时,大发思古之幽情。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政治家、抗元名臣、文学家。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宝祐四年(1256)状元,授承事郎,升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时被拘,逃归后聚兵抗元。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俘,拒绝元朝诱惑,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元至元十九年(1283),于大都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正气歌》等。所作《齐天乐·庆湖北漕知鄂州李楼峰》一词,状写南楼景色,被视为佳作。
陈孚(1240—1303) 元代诗人。字刚中,号笏斋。天台临海(今浙江临海县)人。曾出家为僧以避世乱,至元间以布衣上《大一统赋》,获授上蔡书院山长;后入为翰林编修,代理礼部郎中并出使安南,后历任建德路、衢州、台州路总管府治中,卒谥文惠。有《陈刚中集》。曾写下七律《登黄鹤楼》《鄂渚晚眺》及赋《黄鹤楼歌》等诗文。日本学者泽田总清在《中国韵文史》中评介其诗“清趣挺健”,颇有可咏。
揭傒斯(1274—1344) 元代文学家。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县)人。由布衣经举荐而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参与纂修《皇朝经世大典》等,卒后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善散文,又能诗。山阴程巨夫为湖北宪使,奇其才,曾妻以从妹使其久客武昌。多次游赏黄鹤楼(或黄鹤楼故址),留有《别武昌》《梦武昌》等诗。
周德清(1277—1365) 元代语言学家、戏曲家。字日湛,号挺斋。江西高安(今江西高安市)人。一生未仕。他所编著的《中原音韵》,被誉为一本标志着中古语音向近代语音过渡的代表性韵书。善音律,长北曲。据《全元散曲》介绍,曾与友人从江西去武昌,作小令《[双调]蟾宫曲·送客之武昌》,为颂扬黄鹤楼小令中的佳作。
朱凯(生卒年不详) 元代戏曲作家。字士凯。籍贯不详。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与文学家钟嗣成相友善,曾为钟所作《录鬼簿》写序。所著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见于元刊《三国志平话》。这部杂剧情节生动有趣,虽属传说却颇具历史的真实感,为黄鹤楼增添了不少故事。“周瑜设宴”这一场面已被今人绘作壁画,置于新建黄鹤楼的二楼大厅内。
赵光义(939—997) 即宋太宗。字廷宜,本名赵匡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976—997在位),宋太祖赵匡胤弟。执政21年,励精图治,重视文化,史家称其为一代明君。赵光义好读书、喜词赋、善书法,《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太宗御集》120卷(已佚)。世存其草书作品《登黄鹤楼》诗碑帖,论者评为“草法娴熟,笔势婉转,疾徐缓冲,提按顿挫,恰到好处,尤其是气壮力强,宽博圆融,有帝王之气概”。
张咏(946—1015) 北宋诗人。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县)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累官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工诗善赋,有《乖崖集》。任荆湖北路转运使期间常至黄鹤楼赏景作诗,从成都罢归途经武昌时再游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后人在其登楼作诗处建“乖崖亭”以示纪念。
王钦若(962—1025) 北宋官员。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东道(治所湖北襄阳)节度使等职。宋真宗时期两度出为宰相,人称为“瘿相”,是主和势力代表。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主持编纂《册府元龟》。《宋史·王钦若传》载王钦若出生于黄鹤楼:“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
冯京(1021—1094) 北宋官员。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咸宁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知州、枢密副使、成都知府、宣徽南院使、保宁军节度使,以太子少师致仕。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卒后追赠司徒,谥文简。有《灊山集》(已佚)。曾向苏轼讲述黄鹤楼的有关故事,苏轼据之作《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一诗。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杭州、湖州等地。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复起后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为北宋后期文坛领袖,词开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唐宋四大家;亦工书画,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东坡全集》等。曾作诗《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填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对与黄鹤楼的有关的传说故事作了诗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鹄山泉侧原有苏东坡谪居石刻遗像。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时为校书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贬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别驾,处世泊然不以迁谪为意。其诗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调独特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祖师。其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家。有《山谷集》《豫章黄先生词》等。元祐年间(1086—1094),多次游览黄鹤楼及南楼,曾作《鄂州南楼书事》四首等。其中“江东湖北行画图,鄂州南楼天下无”为黄鹄山南楼自宋以来见称于世的名句。黄鹤楼古碑廊现存诸可权集黄庭坚墨迹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联语碑”。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右班殿直,元祐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能诗文,尤长于词,风格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著《庆湖遗老集》《东山词》等。曾多次登临黄鹤楼,有五绝《题黄鹤楼下石镜亭》、五律《送左禹赴江夏尉》、五古《黄鹤楼》、七古《登黄鹤楼怀古兼寄潘豳老昆仲》、七律《答致仕吴朝请潜登黄鹤楼见招》《雪后同吴达夫慎献玉登黄鹤楼》《和别清凉和上人》等。
李纲(1083—1140) 宋代官员、抗金名臣、学者。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政和二年(1112)进士,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宋高宗时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77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复起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又遭免职。卒赠少师,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工诗文,亦能词,著述甚多,有《梁溪先生文集》《梁溪词》等。建炎元年(1127)后,李纲罢相贬居鄂州,曾作《次通城送季言弟还锡山二首》,有“渚宫此去无他地,怅望自登黄鹤楼”之句,后又作《怀季言弟并简仲辅叔易》长诗,有“凭高欲望远,独上黄鹤楼”之句。
徐兢(1091—1153) 北宋官员。字明叔,号自信居士。祖籍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信州弋阳(今江西弋阳县)人,生于武昌。以父荫补将仕郎,历任雍丘(现河南杞县)、原武(今河南原阳县原武镇)县令;因擅长书画以国信使提辖官随使高丽,归来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徽宗因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刑部员外郎。其父徐闳中官至朝请大夫、直秘阁,值鄂州水漫城郭,时任州法曹的徐闳中将全家安置在黄鹤楼,当日夜里,徐兢降生于楼内(“大水冒城郭,官府悉迁避,秘阁寓居黄鹤楼上,是夜实生公”)。
岳飞(1103—1142) 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曾先后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官拜太尉。卒后谥武穆,宁宗嘉泰四年(1204)追封鄂王。高宗绍兴四年(1134)起,任汉阳军制置使。绍兴五年改称后护军,在武昌驻屯长达8年之久。绍兴八年再次“还军鄂州”时,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词一首,希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为纪念岳飞,黄鹤楼公园建有岳武穆遗像亭、岳飞铜雕、“精忠报国”牌坊和岳飞手迹“还我河山”石刻。
王十朋(1112—1171) 宋代诗文家、学者。字龟龄,号梅溪。浙江温州乐清人。家境清寒,初在家梅溪聚徒讲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历官绍兴府佥判、侍讲、侍御史,后出知夔州、湖州。1171年被授予太子詹事,因病力辞,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谥忠文。有《梅溪集》及《杜陵诗史》《东坡诗集注》等。赴任夔州和转任湖州途中曾两度游武昌、江夏,观南楼,登黄鹤楼,作五绝《黄鹤楼》、五古《一览亭》、七绝《登压云亭》、七律《南楼》等。
陆游(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应进士试,名列榜首,次年礼部复试,为秦桧所阻未能登第。秦桧死后,出为福州宁德主簿,孝宗继位始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夔州等地通判。有《渭南集》《剑南诗稿》等。作品中语涉黄鹤楼、南楼者多有:孝宗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二十七日抵武昌寻访黄鹤楼故址,并登临南楼,写下七律《黄鹤楼》,54岁时重过武昌又作七律《南楼》;另有七律《丈亭遇老人长眉及肩欲就之语忽已张帆吹笛而去》《旅次有赠》《月下醉题》、古体《客谈荆渚武昌慨然有作》《与青城道人饮酒作》《夏夜对月》,还曾在日记《入蜀记》中首次提到黄鹤楼“号为天下绝景”。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静江知府、资政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工诗词,以善写田园诗著称,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有《石湖居士集》等。孝宗淳熙四年(1177)中秋,由四川卸任东回临安,经过武昌时曾数次登临黄鹄山南楼,作《水调歌头·中秋饮南楼》并载入其所撰《吴船录》,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开登南楼题黄鹤楼词之先河。并在南楼题诗七律《鄂州南楼》,描绘武昌中秋之夜的迷人景象,表达出对江城的赞美之情。
张孝祥(1132—1170) 南宋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生于浙江鄞县。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及第,历任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建康留守、潭州知府、荆湖北路安抚使等职,颇有政绩。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善诗文,尤工词,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所作《满江红·听雨》中写到南楼。张栻(1133—1180)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曾任江陵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吏部员外郎等职。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为南宋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一代学者宗师,著述甚丰。今存《南轩易说》等。作有《黄鹤楼说》文一篇,对黄鹤楼的各神传说、来源加以评论,论证“盖黄鹤名楼,以山得名也”,使黄鹤楼以山命名有了一个说法。又据王葆心考证,旧有“江汉亭”在“南楼蛇山间,绍兴中南轩先生张栻所建”。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系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等。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宁宗时知镇江府,未久落职。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临行之际,同僚在武昌南楼设宴为其饯行,他即席赋词《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抒发豪放悲壮的抑郁情怀。
刘过(1154—1206) 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自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屡试不第,布衣终身,游历各地,与周必大、陈亮、辛弃疾等交好。作品风格豪放,为“辛派词人”之一;亦以诗名世,有“诗侠”之称。宁宗开禧二年(1206)中秋节前,宋伐金惨败,一时强敌阴影笼罩,刘过重登南楼,忧国伤时,填词《唐多令·重过武昌》一首。后人称该词为“数百年绝作”。《唐多令》本属僻调,刘过的这首词问世后,《唐多令》词风行一时。南宋末著名词人周密编《绝妙好词》,激赏刘过此作,因该词作于南楼,且词中有“重过南楼”之句,遂将词牌更名为《南楼令》。另有《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姜夔(约1155—约1221) 南宋词人、诗人、音乐家。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幼时随做官的父亲流寓于湖北汉阳一带,后长期寓居湖州、杭州,一生未仕。姜夔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淳熙十三年(1186)冬,和友人游览新建成的南楼(又称安远楼),写下《翠楼吟·武昌安远楼成》这首音调谐婉、文笔优雅、寓意深长的词作。又有《清波引·冷云迷浦》,回忆了相伴“鹦鹉之草树,黄鹤之伟观”而客居汉阳时的情景。
李(约1161—1238) 宋代官员。字季允,一作季永,号悦斋。四川眉州丹棱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常德知府、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四川宣抚使知成都府、资政殿学士礼部尚书,卒谥文肃。与父李焘、弟李壁皆有文名,蜀人比之三苏。有《皇宋十朝纲要》等。所作《鄂州重修北榭记》为《黄鹄山志》收录,是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原有“《鄂州重修北榭记》碑”在黄鹤楼后斗姥阁下,该碑与北榭今皆已不存。
戴复古(1168—约1248) 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石屏樵隐。台州黄岩(今浙江)人。曾任福建邵武教授,长期浪迹江湖,晚年归隐故乡南塘石屏山下。曾从陆游学诗,是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多次游览黄鹤楼故址,留下不少咏诵黄鹤楼的诗章。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金兵南侵,李季允任沿江制置副使并知鄂州(今武昌),负责边防军务。由于朝廷苟且偷安,李季允只能空怀爱国热情,诗人对此感慨万端,愤懑难平,借李季允登吞云楼写下一首充满豪情壮彩的词章《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此外还有《鄂渚烟波亭》《醉落魄·黄鹤山登高》等诗词作品。
江万里(1198—1275) 南宋官员。字子远,号古心。南康军都昌(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为官40余年,历官91任,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秉性峭直,力主抗元。元兵攻破饶州时,江万里率子江镐等投水殉国。卒赠太傅、益国公、太师,谥文忠。江万里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坛领袖,曾创办白鹭洲书院,著有《宣政杂录》等。有七律《题黄鹤楼》。
游仪(生卒年不详) 一作游似,南宋诗人。字伯庄。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东北,一说山西高平一带)人。早年游京师,自北方纵览名山,后归隐武溪之上。南宋初年,武昌一度成为岳飞抗金的大本营。他在观赏名楼烟云以后,被美景感染,情不自禁地写下七律《黄鹤楼》。该诗尝刻石置南楼,碑今已不存。
夏圭(生卒年不详) 一作夏圭,南宋画家。字禹玉。钱塘(今杭州)人。曾任宁宗、理宗两朝画院待诏。与马远同为南宋院体山水画大家,后世并称为“马夏”。作画喜用秃笔,楼阁不用尺界,信手而成。曾作《长江万里图》一幅。该图“绢本,长三丈三尺有余”,其上“人物舟楫楼橹室庐种种,悉具气韵”,惜图中黄鹤楼只是依稀可见。
郝经(1223—1275) 宋末元初理学家、诗人。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山西晋城)人。金亡后,迁居河北。元世祖即位,以翰林侍讲学士使宋,被宋廷羁押,居十六年(1260—1275)后乃归。卒谥文忠。著述颇丰,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数百卷。宋末元初于武昌作五古诗《黄鹤楼》一首,在对黄鹤楼和周围山川风物、名胜古迹以及神话传说大篇描绘的同时,大发思古之幽情。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政治家、抗元名臣、文学家。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宝祐四年(1256)状元,授承事郎,升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时被拘,逃归后聚兵抗元。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俘,拒绝元朝诱惑,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元至元十九年(1283),于大都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正气歌》等。所作《齐天乐·庆湖北漕知鄂州李楼峰》一词,状写南楼景色,被视为佳作。
陈孚(1240—1303) 元代诗人。字刚中,号笏斋。天台临海(今浙江临海县)人。曾出家为僧以避世乱,至元间以布衣上《大一统赋》,获授上蔡书院山长;后入为翰林编修,代理礼部郎中并出使安南,后历任建德路、衢州、台州路总管府治中,卒谥文惠。有《陈刚中集》。曾写下七律《登黄鹤楼》《鄂渚晚眺》及赋《黄鹤楼歌》等诗文。日本学者泽田总清在《中国韵文史》中评介其诗“清趣挺健”,颇有可咏。
揭傒斯(1274—1344) 元代文学家。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县)人。由布衣经举荐而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参与纂修《皇朝经世大典》等,卒后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善散文,又能诗。山阴程巨夫为湖北宪使,奇其才,曾妻以从妹使其久客武昌。多次游赏黄鹤楼(或黄鹤楼故址),留有《别武昌》《梦武昌》等诗。
周德清(1277—1365) 元代语言学家、戏曲家。字日湛,号挺斋。江西高安(今江西高安市)人。一生未仕。他所编著的《中原音韵》,被誉为一本标志着中古语音向近代语音过渡的代表性韵书。善音律,长北曲。据《全元散曲》介绍,曾与友人从江西去武昌,作小令《[双调]蟾宫曲·送客之武昌》,为颂扬黄鹤楼小令中的佳作。
朱凯(生卒年不详) 元代戏曲作家。字士凯。籍贯不详。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与文学家钟嗣成相友善,曾为钟所作《录鬼簿》写序。所著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见于元刊《三国志平话》。这部杂剧情节生动有趣,虽属传说却颇具历史的真实感,为黄鹤楼增添了不少故事。“周瑜设宴”这一场面已被今人绘作壁画,置于新建黄鹤楼的二楼大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