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四节 城池瀑洞
第四节 城池瀑洞 第 x 页
第四节 城池瀑洞
古郢州城垣 又称古郢城垣,在黄鹤楼以东92米处,全长180余米,是武汉三镇现存最古老的城垣遗迹,也是与黄鹤楼历史有着密切联系的郢州城的一部分。1983年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在夏口筑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于孝建元年(454)将夏口更名为郢州,并向外扩展,城墙沿山脊垒土而建。自刘宋始,荆、湘、江、豫四州中的八郡划归郢州。隋置鄂州,设江夏县,其州治、县治所均设在古郢州城内。唐宝历年间(825—827),牛僧孺任武昌军节度使,驻鄂州(今武昌),扩建古郢州城,用陶甓垒城,历时5年奠定鄂州城基本规模,后朝一直沿用。清康熙《江夏县志》记载:古城垣“薄砖结砌”、“墙基尚好,工用缜密”。
1983年在重建黄鹤楼时,掘出古郢州城城垣一清晰可见的横断面。构筑城垣的砖石,经考古专家论证为唐以前的绳纹砖,其中夹杂有一定数量的汉砖,认为可能是东吴夏口城的遗址或刘宋时的汉砖。这些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完全相符。从这一城垣断面向东延伸,在蛇山蜿蜒的山脊可发现的烽火台遗址,都是先人依山筑城的见证。
鹅池 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东南209米,白云阁西南103米处,与白龙池相连,是南区景观的中心。鹅池水面面积约600平方米,池中植睡莲、玉莲,还置有两座由太湖石构成的假山,水中红鲤、锦鲤悠闲漫游,几只白鹅“曲项向天歌”,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山水画。
世传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放过鹅。一日他与一书生聊天论鹅,言鹅是“禽中豪杰,白如雪,洁如玉,一尘不染”。他越说越兴奋,情不自禁地在地上写出一个鹅字。书生爱之,遂临摹藏之。为纪念这一佳话,后人立碑建池。还有一说,系王羲之辟池养鹤,并观其神态,从而练成一笔而就的鹅字,该池称天鹅池。公园于1986年根据这些传说修建了现在的鹅池。在形似弯月的水面上建一石桥,将池一分为二,水面较大的南部为鹅池,水面较小的北部为白龙池。池的东端建有鹅碑亭。2017年,公园开展了水体生态修复改造,通过回填土壤、种植水草、放置微生物,形成稳定的水体生态环境,将”死水“变”活水“,既改善了环境,又提升了景观效果。
白龙池 位于公园南区,南楼南侧,在黄鹤楼东南240米,白云阁偏西南90米处。白龙池南面与鹅池紧紧相连,北面是大型浮雕《九九归鹤图》。白龙池水面200多平方米,水深2米,池中睡莲片片,喷泉若雾,景色极佳。据史书记载,明隆庆二年(1568),武昌及沿江一带火灾频繁,有云游方士献策,居民在楼左以为池,注江水供奉白龙以镇祝融,果久不被火,后人皆称之“白龙池”。
公园于1986年重新挖掘现在的白龙池,围绕池边修建雕花栏杆,植以垂柳,使白龙池更具江南园林风韵。池中碧波荡漾,水借山景,山以水秀,山与水景合为一体。白龙池壁上的四个明代镌刻的石雕龙头,是在建设南区时从地下挖掘出土的明代楚王宫建筑遗物。龙颜眉骨圆起,双目旁挺,嘴唇翻卷,腮部云头突起,肩颈背爪鳞甲结络,背纹胡须清晰,其造型雄浑,雕刻技法纯熟细腻,为传统的吉祥之物。
鹤瀑 位于公园南区紫薇苑内蛇山南崖壁,是一个人工瀑布,奔涌的水势顺山崖跌宕而下跌落池塘,潺潺的流水声,给静谧的紫薇苑增添了灵动的气息,泉水流出台阶,顺着“几”字形的水道回环,便具有了“曲水流觞”的雅集盛景意韵,形成了一幅“鹤瀑”“流响”的山水园林景观。
吕仙洞 又名吕公洞,位于黄鹤楼东北脚下73米处,白云阁以西206米处。传说吕洞宾原姓李,娶妻金氏,夫妻恩爱,生活美满。一日,有一老道预测他和妻子将遭横祸,不得善终。老道随即指点:“如去黄鹄山黄鹤洞修道,或可幸免。”夫妻听罢,遂去蛇山,找到了这一天然石洞,见上题“黄鹤洞”,便栖身隐居其中,紧闭石门,潜心修炼。因洞中只有他们两口,便改姓为吕;又长年与山石为伴,便改名为岩;洞中自叹人生为过客,乃号洞宾;金氏死后,只吕岩一人,便号“纯阳子”。而据有关记载: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关右人,会昌(841—846)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在黄鹤楼飞升。吕岩有《题黄鹤楼石照》一首:“黄鹤楼前吹笛时,白红蓼满江湄。衷情欲诉谁人会,唯有清风明月知。”现存“吕仙洞”是在原洞址上稍加扩展重建而成。洞呈“U”形并贯通,内设有由一整块汉白玉精雕而成的吕洞宾平卧像以及香炉等,雕像长3.1米,高1.7米,重5吨,吕洞宾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洞门为青石牌坊,建于1993年6月。牌坊坐南朝北,长5.4米,高3.1米,横额题文“吕仙洞”三字为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冯牧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