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节 亭台碑廊
第二节 亭台碑廊 第 x 页
第二节 亭台碑廊
搁笔亭 古代搁笔亭建于何时,无考。亭名取自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相传唐代李白到黄鹤楼游览时见到崔颢题七律《黄鹤楼》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搁笔未题诗。李白搁笔一事在宋代已有记载,而 “搁笔亭”之名最早出现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诗人、戏曲家孔尚任应友人邀请来到武昌,游览黄鹤楼时为纪念李白见崔诗而搁笔的佳话,将黄鹤楼附近的一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为之赋诗并序曰:“黄鹤楼在黄鹄矶头……李太白见崔诗……遂搁笔而去……闻旧有太白堂,一廊直通楼下,规模甚壮,今改为亭……并拟亭名于诗前……”此亭清同治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中。
1984年在规划黄鹤楼园林文化景观时,确定重建搁笔亭,于1991年4月落成。重建的搁笔亭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以东132米、白云阁西南159米处,为古代文人宴游和唱酬之所,具有人文景观价值。亭坐南朝北,长8.5米,宽8.25米,高8.72米,钢筋混凝土仿木石结构,有12根古铜色粗柱,柱高3米,柱围1米。亭中间置有石长条案,案上放有石墨砚和笔筒,并配4个石腰鼓凳。亭柱上的楹联系清嘉庆(1796—1820)年间江夏县令曾衍东所拟的旧联“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由著名戏剧家、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曹禺所书。亭名由诗人臧克家书。
毛泽东词亭 位于黄鹤楼东南206米,白云阁西南90米处。为纪念毛泽东多次登临蛇山,于1992年建于蛇山防空工事约2.16米高的台基上,坐北朝南,长宽各6.6米,高9.5米,为四角攒尖、重檐舒翼、造型典雅、青筒双层铺面的四柱方形建筑。亭中央矗立一座高3.2米、宽1.8米、厚0.245米的大型青石碑。碑南面镌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后填写的词《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在碑的背面镌刻1956年6月毛泽东畅游长江后填写的词《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镌刻的两首词均采用作者手迹放大而成。亭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伍修权书写。亭中的石碑铭记着伟人毛泽东在蛇山黄鹤楼故址和畅游长江时触景抒发的情怀,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瞰川亭 亦称南亭,位于黄鹤楼前台阶中轴线的南侧,坐南朝北,与揽虹亭对峙。建于1985年,呈八角正方形,长、宽各为9.5米,每边长2米,圆柱高8米,亭高13.85米。钢筋水泥仿木石结构,上置宝瓶式顶刹,檐下施斗栱装饰,底部设重台并环雕花栏杆,八角重檐攒尖顶,飞翼舒展,雄健俏丽,红柱黄瓦,流金飞碧。亭名取自南宋诗人鲍照的诗《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中的“瞰川”二字,有登临危亭、俯瞰江汉之意。亭名“瞰川”两个楷书大字由书画家黄松涛题写,字体遒劲工丽,清秀优雅。
揽虹亭 亦称北亭,位于黄鹤楼前台阶中轴线的北侧,坐北朝南,与瞰川亭相映成趣。建于1985年,建筑形制及风格与瞰川亭相同。
亭名“揽虹”两字,分别取自明代右布政使聂贤《登黄鹤楼·次中丞秦公和西涯韵》“揽辔直惭汝下滂,思莼久慕江东翰”的“揽”字,以及明兵部尚书程信《登黄鹤楼》“吟余起视青萍剑,一道晴虹贯斗边”的“虹”字,用来形容黄鹤楼的高耸入云,登临该亭可揽天上飞虹。亭名由书法家黄亮题写,行书字体婀娜刚健、俊逸峭拔。
西爽亭 亦称功碑亭,位于黄鹤楼东南约50米的通道旁,白云阁西南247米处。该亭始建于宋代。据清代胡凤丹《黄鹤楼志》载:西爽亭在涌月楼北,下临崖壁,上有唐代宝历(825—827)年间的“西爽”摩崖题字。清嘉庆二十年(1815),在修复涌月台时将“西爽”石刻铲平,而摹刻黄清老的“涌月”二字于岩石上。1987年西爽亭重建于公园西区,虽然“西爽”石刻无拓片而无法复原,但还是沿用古时“西爽”之名,取 “爽气西来”之意。
西爽亭坐南朝北,长、宽各4米,高6.75米,呈十字型,12柱,八角重檐攒尖顶,顶尖呈葫芦形,造型优美独特。
亭中立有武汉市人民政府纪功碑,碑高2.16米,宽0.8米,正面刻有碑文,背面刻有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名称,东、西两面刻有武汉市园林局、武汉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等26个单位捐款的数目。碑文由朱劲书写,亭名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市长王杰书写。
跨鹤亭 位于黄鹤楼东南107米,白云阁西南197米处,坐落于紫竹苑旁的一块高地上。跨鹤亭源于仙人跨鹤飞升的传说,最早出现于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述异记》中。又,南朝《南齐书·州郡下》记载:“夏口城踞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也。”后来这一传说几经变迁。北宋时,有人在黄鹄山脊上刻字纪念仙人跨鹤传说,后人建亭名曰“跨鹤”。明正德(1506—1521)年间仍有此亭的记载,后损毁。
1986年重建跨鹤亭。亭坐东朝西,长4.2米,宽2.68米,高4.74米,横面呈六角型,钢筋混凝土仿木石结构。六角攒尖顶,青筒瓦,仿青砖地面。造型典雅,玲珑俏丽,因与仙人跨鹤传说相连,颇具象征性。亭前有一青瓦白墙,形成幽静半封闭的场地。亭的西南面被青翠的竹林环抱,寓意“黄鹄腾紫竹之间”,亭名由天津南开大学教授乔修业书写。
鹅碑亭 位于黄鹤楼以东245米、白云阁西南93米处,坐东朝西、面对鹅池。亭高6米,木石结构,呈六角型,单檐翘角,粉墙黑瓦,古朴典雅,亭的左右面各有一扇高2.5米的通门,为南北通道,仿佛天然自成。
亭内壁青石上的“鹅”字高2.5米,宽1.25米。此碑为黄鹤楼重建后,于1986年根据旧石碑“鹅”字拓片缩刻而成。石碑上的一笔“鹅”字相传为晋代王羲之所写,实为清人门镇国所书。门镇国于清康熙乙未年(1715 )远眺黄鹤楼,“索笔纵书”,写下了这个“鹅”字。在当年秋天,门镇国写下跋文,将“鹅”字刊刻上石,成为景观。碑上刻有碑文,由曾昭文书。
岳武穆遗像亭 又称岳飞亭,在黄鹤楼以东574米、白云阁以东302米、武昌路涵洞上偏东处。此亭是1937年8月为保存岳武穆遗像石碑,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而建。
南宋名将岳飞镇守鄂州(今武昌)7年,以此为基地曾三次挥师北上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绍兴十一年(1142)十二月,被奸臣秦桧等所害。宋孝宗即位后为岳飞平反昭雪,追谥“武穆”。为纪念岳飞,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鄂州民众在武昌立庙祭祀,先后称忠烈庙、鄂王庙、岳王庙等,元代被毁。明正德十四年(1519),于武昌大东门外重建岳王庙(亦称精武庙)。清同治初年,岳王庙被毁。民国二十六年(1937),在坍塌的岳王庙内发现了明万历十年(1582)镌刻有岳武穆遗像和云南人张翼先所撰四言像赞诗的青石碑。于是,为弘扬岳飞的爱国精神,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众人推举辛亥首义同志会的胡贽负责筹措资金,在现址东8米处筑亭,于1937年8月落成,置碑于亭中,亭以碑得名。亭坐北朝南,木石结构,高6米,有6根石柱,呈六角形,碧瓦攒尖顶,六角系金丝鲤鱼尾,翼角飞展,端庄古朴,凝重稳健。亭檐匾额“岳武穆遗像亭”,柱间长方形麻石横额镌刻“民国廿六年七月 孔庚敬题”,面南花岗石亭柱刻有亭联:
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张翼先所撰像赞曰:
拟贺维王,英风万古。穆穆其文,桓桓其武。壮志吞胡,精忠报主。肃瞻遗像,如熊为虎。浩气堂堂,八荒按堵。翊我邦家,有秩斯祜。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岳武穆遗像亭因长期失修上端损毁,青石碑下落不明。新中国成立后在汉阳发现该碑,但已断为两截。在1968年前后该碑被当成“四旧”毁掉。1981年,武昌区园林部门根据原青石碑拓片重刻,将旧石碑陈列于黄鹤楼东南200米处的碑廊中。1983年4月7日,该亭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岳武穆遗像亭于1992年后重新修整而成,将亭顶端提高0.5米,将亭向北迁移8米,同年对高1.7米、宽1.1米的青石碑重新加工整理,仿原样镌刻岳武穆半身遗像和四言像赞诗,并以亭为中心,在亭的西、南、东面建有“精忠报国”牌坊、“鞠躬柏”、“还我河山”石刻、岳飞铜铸塑像及大型青沙石浮雕等。亭、坊、柏、石、像融为一体,相映生辉。
奇章亭 位于黄鹤楼以东548米、白云阁东侧山北坡上274米处,距东区“精忠报国”牌坊东北约20米,系为纪念唐敬宗宝历(825—827)年间任武昌军节度使的牛僧孺而建造。牛僧孺系唐德宗贞元(785—805)间进士,敬宗宝历元年(825)任鄂州刺史,充武昌节度使、鄂岳沔蕲黄观察使。其间他整顿官吏,简徭轻赋,发展经济,用5年时间将江夏城墙改建为砖墙,业绩显著。后人为纪念其治理武昌时的功绩,在蛇山上牛僧孺设宴处为其建亭,初名“奇章堂”。宋代知州陈邦光改名为“戏彩堂”,后任知州汪叔詹又改名为“奇章阁”,南宋乾道六年(1170),陆游赴四川任职,途经武昌游览蛇山,并在《入蜀记》中记载:蛇山“旧有奇章阁,今已废。”明弘治年间又重修,改为“奇章亭”,《明刻黄鹤楼集》记载:“有奇章亭,为牛僧孺宴处”,后几毁几建。
现存奇章亭为1994年春重建。亭坐东朝西,为三连环形,由北向南,三亭连体。红砂石建造。如以甲、乙、丙三亭计,分开看,三亭各为8根红砂石柱,由于甲乙、乙丙之间又各有两柱重叠,故三亭实有20根石柱。甲亭直径为3.66米,高6.9米;乙亭直径为3.63米,高5.23米;丙亭直径为3.61米,高5.07米。柱高3米,柱围0.9米。北边的甲亭略高,为双层飞檐,瓶盖顶,约7米,乙、丙两亭略低。整体造型错落有致,以奇特见长,体现出江南园林石亭建筑的风韵。亭名篆体字由娄师白题写。
乖崖亭 位于公园北区,在黄鹤楼以东474米、白云阁东北约200米的山北坡上,为纪念宋人张咏而建。据《宋诗纪事》记载,张咏在任荆湖北路转运使期间多次登临黄鹤楼赋诗,曾写有《登黄鹤楼》一诗,后人便在其登楼作诗处建造乖崖堂,以张咏的自号“乖崖”命名以示纪念。清代的乖崖亭在布政司内(今武昌司门口),后毁。现存乖崖亭为1993年重建,坐北朝南。亭呈六圆柱扇面形。亭高4.43米,斜坡顶。前弧长2.97米,后弧长6.80米,弧距3米,采用安徽黄山产红砂石建造,端庄古雅,别具风格。四周佳木笼荫,清丽幽静。亭名行楷字由黄均题写。
一览亭 位于公园北区,在黄鹤楼以东400米、白云阁东北侧北山坡上约126米处。该亭始建于宋代,采用唐代诗人杜甫《望岳》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一览”命名。据清同治《江夏县志》载,亭建在仙枣亭后,太白堂的左侧。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曾在此亭中写一首《一览亭》,云:“何由登泰山,一快天下览。”王十朋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多次登临黄鹤楼和一览亭并作诗。为纪念王十朋,1994年在山北梅园东垠石桥、南衔山脊之间重建一览亭。亭分上下两层,八角攒尖顶,层檐飞展,迭角高挑,筒瓦脊饰。下层背南朝北,无护栏,东西北贯通;上层朝北面南,从亭至山巅有小石桥通过,东、西、北有石护栏柱。亭高8.9米,8根青石柱的间距各为1.87米。一、二层的衔接处为精致的菊花石雕刻。亭依山就势,位于半山之间,结构精妙,型体峭拔,更显光彩照人。四周或古树布荫,或虹桥卧影,或流水琴鸣,画意洋溢,诗情涌动。站在亭间可鸟瞰山北的自然景色和繁华的市区容貌。亭名由诗人贺敬之书写。
抱膝亭 位于黄鹤楼以东326米处,距白云阁东北侧山北坡52米远。为纪念曾任清末两湖书院监督、湖北全省学务处总提调、湖北按察使等职的梁鼎芬所建,梁鼎芬居鄂17年,素与张之洞、陈三立、康有为诗书往来,在学界颇具影响。
民国初年,武汉学界建亭,亭名取诸葛亮的“抱膝长吟为梁父”之语意,暗喻梁鼎芬在武汉办教育最得力,深得学界敬重,同时生性好吟诗。原抱膝亭在蛇山山顶、奥略楼后。重檐六角,登亭四顾,武汉胜景一目了然。1955年因建武汉长江大桥而被拆。
现存抱膝亭为1994年春复建,位于公园北区,六角重檐攒尖顶,羽翼舒展,筒瓦脊饰,6根石柱支撑。亭高7.2米,柱高3米,柱围2.06米,均有精致栏杆,清新雅丽,石亭整体采用产自安徽屯溪的白色大理石。东西两侧均有汉白玉题额。亭名为梅阡题。抱膝亭自身成为极佳的建筑景观,也是观赏园区风景及眺望长江北岸景物的佳处。
仙枣亭 位于黄鹤楼东北约70米、白云阁以西214米处,离吕仙洞门前约8米。始建于明初武昌蛇山顶,初名吕仙亭,亭名来自于吕洞宾的传说。
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更名为“仙枣”。据清嘉庆熊士鹏《鹄山小隐集》和同治胡凤丹《黄鹄山志》记载的神话传说,黄鹄山上原有四棵枣树,枝叶茂盛而从不结枣,但有一年忽然满树枣香。于是,人们以为这是仙枣,并将枣树边的小亭名为“仙枣亭”。后因有人在亭壁上发现落款“吕”字的绝句:“黄鹤楼中吹笛时,白红蓼满江湄。衷情欲诉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知。”便与吕洞宾的传说联系起来,又称“吕仙亭”。亭中建立石碑,并刻上吕洞宾的像,亭侧又建有“清风”“明月”二井,以增枣林情趣。此亭明末被毁,清代重建,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尚存。1946年《新武汉指南》载:“仙枣亭完好,何绍基书仙枣亭三字匾尚好。”1955年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亭被拆除。
现存仙枣亭为1993年重建,位于吕仙洞前,坐北朝南。为三角形三柱亭,亭为通体花岗岩石,亭高5.1米,歇山式顶,石葫芦顶尖,岩料产自安徽屯溪。柱间距2.6米,圆柱直径0.35米。亭名楷体字为秦岭云书写。
明清时期,仙枣亭便是文人墨客赋诗酬唱之地。仙枣亭两侧曾有多副楹联,多出自达官文人之手。清乾隆年间的湖广总督毕沅所撰书联曰:
揽胜我长吟,碧落此时吹玉笛;
学仙人渐老,白头何处觅金丹。
余本敦所撰联:
此地饶千秋风月;
偶来作半日神仙。
朱士彦所作联:
此间可谈风月;
斯世岂有神仙。
近代书法家何绍基撰书的“千年仙枣不留核;五月落梅犹有花”的楹联,曾较长时间挂于亭柱上。
石照亭 位于公园北区,于黄鹤楼东北150米、白云阁西北134米、吕仙洞以东50米处。始建于宋代,初名石镜亭。北宋初年时,人们看到夕阳斜照黄鹤楼西下临崖处的巨石反射发光,于是在石旁建亭,亭名因此而来。从此,石镜亭成为蛇山上的一处景点。宋代诗人贺铸有诗曰:“东城石镜照,西城夕阳晴。有山分八字,共作两眉横。”当时亭位于蛇山西麓,黄鹤楼在石镜亭和南楼之间。南宋陆游在《入蜀记》中说:“登石镜亭,访黄鹤楼故址。石镜亭者,石城山一隅,正枕大江,其西与汉阳相对,止隔一水,人物草木可数……(石镜者)粗顽石也,色黄赤皴驳,了不能鉴物。”可见,顽石已不能照物,所谓“石照”只是浪得虚名。明洪武间,方孝孺将石镜亭列入《武昌十景图序》中。明代好事者曾在亭壁上刻上吕洞宾的题诗,以示仙迹。明尹东郊有“仙人岩近花犹醉,石镜亭连笛换腔”的诗句。任家相也有“玄都再入桃先种,石镜曾窥迹未遥”的感叹。崇祯十六年(1643),该石不知去向,之后亭亦废。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由湖广总督喻成龙、巡抚刘殿衡下令重建。至嘉庆年间亭已不存。石镜亭何时改为石照亭已无考,至少清代史料中仍称为石镜亭。
1993年重建石照亭,背倚岩石,为二柱半方花岗岩石体,长3.59米,进深1.59米,亭高5.12米。亭内岩壁镶有黑砂石一块,以示石镜。亭周疏林环绕,奇石映衬,古色四溢。亭名由时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的田原书写。
留云亭 古称压云亭,位于黄鹤楼以东104米、白云阁以西170米处的山北坡上。宋代初建于武昌蛇山东头的头陀寺顶院,亭名由南宋宁宗时的鄂州知府、书画家吴踞所书。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说:“登压云亭,则前后尽见,周络井井,甚有条理。”宋代诗人袁说友有诗曰:“一带城头四望全,压云亭上更无边。手攀北斗轻飞肉,目盼南楼仅及肩。”元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曾先后来此亭小憩,亭遂成为元代驻跸圣地。元统三年(1335),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曾下令在此亭址建“大元兴寺”,后因群臣谏阻作罢。压云亭于元末被毁。
现存留云亭为1994年建成,“留云”有“难留黄鹤欲留云”之意,韵味更深。坐南朝北,亭有三段,两低中高,交叠对称形式。为八柱长方形,全长5.56米,宽2.6米。左、右段各长1.3米,柱高2.7米,顶高3.2米,中段面长2.9米,柱高3.2米,顶高4.5米。通体花岗石,歇山式坡顶。坚实牢固,奇特古雅。亭名由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白雪石书写。
费祎亭 位于公园北区,在黄鹤楼以东175米、白云阁以西100米处。依据费祎登仙驾鹤的传说所建。据《三国志》,费祎(?—253)字文伟,江夏县(今河南省罗山县西)人,早年游学到四川。蜀汉刘备定益州(今成都)后,他归依刘备,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升任黄门侍郎,被诸葛亮赏识,提任军师,录尚书事,掌管军政大权,与诸葛亮、蒋琬、董允被誉为蜀中“四英”。费祎于蜀汉延熙十六年(253)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杀。费祎驾鹤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永泰元年(765)阎伯瑾所著的《黄鹤楼记》,转述《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宋代的《太平寰宇记》采纳这一说法:“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后有多种版本的仙人乘鹤憩于黄鹤楼的传说,将费祎与子安二人重合。自唐始,在黄鹤楼旁建有费祎洞、费公祠,称乃费祎升仙后栖息之所。
现存的费祎亭为1993年初春重建,坐北朝南,4柱方形,边长3.75米,亭高4.83米,柱高3米,重檐攒尖顶,圆柱石筒瓦,周围花孔围栏,花岗石制砌。亭名由著名书法家钱绍武书写。
乐天亭 位于公园南区紫薇苑内,乐天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字,为纪念他所写的《紫薇花》诗和在黄鹤楼留下的《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诗而建此亭。
亭高6米余,坐北朝南,八角攒尖顶,仿木石结构。位居紫薇苑高坡处,视野开阔,站在亭前可瞭望首义广场和红楼。
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途经武昌,友人卢侍御与崔评事在黄鹤楼设宴款待,宴后在黄鹤楼上远眺观景,写下七律《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从江州赴忠州任刺史,经过鄂州(今武昌)受到时任鄂州刺史李程的盛情款待,写下七律《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以致谢。两首诗记录了白居易与友人的情谊及在武昌的游历。
亭悬挂的楹联,是从白居易《紫薇花》诗感发而来:
读史诵名篇,长恨歌传长恨意;
游园忆佳句,紫薇花对紫薇郎。
该亭匾额书法及楹联撰者均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俞汝捷,联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黄德琳书写。
梦得亭 位于公园南区紫薇苑内,与乐天亭相邻。梦得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字,为了纪念他写的黄鹤楼诗及紫薇花诗而修建的。
亭坐南朝北,高6米有余,为四角单檐攒尖顶。造型独特,青瓦铺盖的亭顶翼角高扬舒展,气宇轩昂,颇能彰显“诗豪”俊爽豪情。
刘禹锡在元和十四年(819)经过鄂州时与友人相会,离别后写下《出鄂州界怀表臣诗二首》。其后,在长庆四年(824),在调任和州途中,写《武昌老人说笛歌》诗。两篇诗作都与黄鹤楼紧密相关。
亭名匾额由著名辞书学家、文献学家朱祖延题写。
亭悬挂的楹联,是从刘禹锡的《对紫薇花》诗感发而来:
香艳绝伦,何须移上苑;
庶民同乐,再不作官花。
该楹联为著名诗词、楹联专家白雉山撰书。
小兰亭 本名“古井亭”,因亭内有一口古井而得名。位于紫薇苑东曲水流觞池旁,坐东朝西,亭高约6.5米,四角单檐青瓦攒尖顶,仿木石结构。
亭名匾额“古甃清漪”,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贺飞白题写。亭柱悬挂楹联:
福地读书终登金榜魁星阁;
仙根汲水始有芳邻百日红。
楹联讲述了一段“古井与状元”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明代有位名叫黎淳的书生,常年居住黄鹄山南麓,每天都会到种有紫薇树的古井旁饮水刻苦读书,在天顺元年(1457)金榜题名中状元。
该联为著名诗词、楹联专家杨村撰,由西泠印社资深社员、著名金石书画家杨坤秉书。
涌月台 在黄鹤楼以东266米、白云阁西南角约10米处,是明清时期与黄鹤楼紧密相连的一处古建筑景观。
涌月台具体始建年代无考。据传世诗文推测,大约建于明代后期。早先在汉阳城隍庙后凤栖山(今凤凰山)巨石上有“涌月”二字,后在此建涌月亭。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朱衣主撰的《汉阳府志》记载:“涌月亭在县治北凤栖山上。今巨石上有涌月二字。”明末谭友夏、刘敷仁在山背荒草中发现了“涌月”石,于是将其移至武昌蛇山黄鹤楼太白堂左侧。
清康熙年间在堂后“西爽”石刻下垒石为台,置“涌月”石刻于其上,时人续以“台”字。乾隆年间,石碑残缺不全,仅“涌月”二字存,于是移砌斗姥阁墙下。嘉庆二十年(1815),熊士鹏在荆棘丛中拾得碎片,后铲平“西爽”石刻,摹“涌月”刻其石上。后人在此加高立柱建台。由于风雨剥蚀,至清末,涌月台三字中“涌”字中断,“月”字残缺,“台”字上部已缺失。
“涌月”二字有出自曹操或黄庭坚书写之两说,清初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四中考据,否定了上述两说,推定元代湖广行省儒学推举黄清老所书。黄清老,字子肃,号樵水,祖籍河南固始,后徙居福建邵武。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曾任翰林编修。惠宗至正元年(1341)任湖广行省儒学提举,至正八年(1348)卒于江夏。著有《樵水集》《春秋经旨》《四书一贯》等。1955年因修建长江大桥涌月台被拆除,拆下的清代石柱构件堆放于首义公园原苗圃处。在石柱上有三副对联:
月色无玷;
江流有声。

遥看兔影滚中流,非同承露;
恍听鹤声来上界,岂是歌风。

曾是当年觞月地;
而今又作上台人。
现涌月台为1992年1月所重建,是比照实物稍加放大的仿制建筑,呈四方框架形。白麻方石柱,柱高约4米,柱间距离3.4米,有4级台阶,占地面积54平方米。植物的布置以秋景为主,丹桂、红枫、银杏、含笑,“四时月好最宜秋”的意境不点自明,“涌月台”系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绮书写。
古碑廊 位于黄鹤楼东南200米、白云阁西南100米处,依山势而建。碑廊长30米,高15米,从大院来看,它是近似轩廊的假二层廊庑;从小院来看,它是单层长廊的一部分,通过错层的手法解决了高低不同两个院落的衔接,主要用于陈列黄鹤楼旧址及周边遗留的古代碑刻。
黄鹤楼雄峙蛇山,已历千年,传唱黄鹤楼的诗篇数不胜数,也留下了大量文人雅士的手迹。历史上记载的很多摩崖和石刻已经湮灭,唯有古碑廊集中保存了23方碑刻。书体涵盖楷、草、篆、隶、行诸体。
23方碑刻中,除宋代岳飞所书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刊刻于民国年间、“黄鹤楼”诗碑刊刻年代不详外,其余21方碑刻均刊刻于清代。
其中,秦、汉、魏、晋四体书屏、为诸可权1899年辑录,分别是秦“碣石铭”、汉“夏承碑”、北魏“郑文公碑”、晋王羲之法帖;唐李白所书的“壮观”;传为晋王羲之实际为清人门镇国书写的一笔“鹅”;宋代黄庭坚书写的“燕入群花飞下上;蝶寻芳草戏翩翾”对联;清湖广总督官文书“富贵寿考”碑;清陆光煜书“清平如意”碑;清王裕春书“虎”字碑;清郭司经书写“寿”字碑及“心是无量佛;寿为老人星”对联;清黎永赞诗碑两块;清刘维桢诗碑一块;记事碑有唐训方同治三年(1864)书写的“黄鹄山斗姥阁禹碑记”及史谦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书写的“开通蛇山治路记”。另有画作三幅,分别为彭玉麟所绘的梅、诸可权所绘的兰、童文炳所绘的竹。
古碑廊中的碑刻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我国书法和绘画史的宝贵资料。碑刻拓片现保存于黄鹤楼公园,并不定期展出。
诗碑廊 位于黄鹤楼东南210米、白云阁西南130米处,于1985—1986 年历时两年建成,为区别于古碑廊而定名为诗碑廊。
诗碑廊由东碑廊、西碑廊、北碑廊三部分组成,东到落梅轩、西达紫竹苑、北抵南楼,全长约200米,共117块碑,其中已刊刻文字100块。东碑廊、西碑廊环绕公园南区鹅池四周,以门、亭为结合点向东西两翼绵延伸展。北碑廊位于毛泽东词亭西南侧,呈“L”型分布。东碑廊,共34块碑,其中17块已刊刻文字;西碑廊,共42块碑,均已刊刻文字;北碑廊,共 41块碑,均已刊刻文字。
这100块已刊刻文字的碑刻,是黄鹤楼重建以来当代国内多位书画名家馈赠墨迹的刻石,包括李可染、邵宇、沈鹏、尹瘦石、董寿平、欧阳中石、陆俨少、赵少昂、刘艺、刘炳森等。内容多为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作,文体包括诗词名句联语骈文,书法兼备楷、草、行、篆、隶书。
碑廊宽2.6米,高3.8米,上为尖顶屋檐,廊的内环每2.8米便立有一根廊柱,柱的上方有小花格装饰,下方为可供游人歇息的石条栏杆。整个碑廊黑瓦白墙,典雅古朴,尽显江南风韵;配上分别选自大冶市产的青石和崇阳县产的黑青石,更为庄重和谐。
2018年下半年,黄鹤楼公园进行了碑廊碑刻的修复工作,修复后的碑刻细部、印章纤毫毕现,对比分明,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