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四节 建筑工程施工及建筑经费筹措
第四节 建筑工程施工及建筑经费筹措 第 x 页
第四节 建筑工程施工及建筑经费筹措
一、主楼主体建筑施工
1981年5月,重建黄鹤楼工程重新启动。7月10日,黄鹤楼重建办公室与武汉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签订“三通一平”工程施工合同。市建二公司副经理、主任工程师查家骧为施工负责人。工程总投资额17.86万元。施工期限为9月上旬至年底。8月,市建二公司员工开始上山,作施工前的准备。9月上旬,“三通一平”工程动工。
10月15日,为加快进度,武汉市人民政府召开重建黄鹤楼工程会议,确定工程年内投资60万元,其中50万元从原铁道部拨款中解决,另10万元由市计划委员会向湖北省申请,如暂时不能解决,由市财政局垫付;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应于11月15日前完成黄鹤楼主楼基础的设计,主楼施工图要陆续完成,保证不影响施工进度;10月23、25日,市供电局、自来水公司分别完成工程供电、供水装接工程;驻蛇山红楼的部队,定于11月底全部撤出;市建二公司于11月5日前完成主楼台座土方工程,12月底完成挡土墙、水泥路面工程,主楼基础工程要达到正负零;原则同意1981年150万~200万元的工程计划。为加强领导,由市园林局副局长黄汉泉负责重建黄鹤楼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10月22日,重建黄鹤楼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武汉市控制爆破站完成主楼台座地基岩石的控制爆破。市建二公司在供电、供水部门的配合下完成配电房、蓄水池、泵房等工程和7000立方米的土石方任务。至11月底止,“三通一平”全部完工。12月16日,开始为主楼基础工程浇灌混凝土。至年底,完成主楼台座挡土墙和基础工程。
1982年1月23日,湖北省计划委员会发文,批准黄鹤楼续建工程,当年建筑安装工程投资100万元。2月8日,武汉市计划委员会转发文件并落实资金。3月底,主楼第一层结构施工图和主楼主体结构施工图的完成为建筑施工创造了条件。
黄鹤楼内外共有72根支撑楼体整个重量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圆柱,柱子的施工标准要求很高,不仅位置不能有细小的偏差,而且垂直度更不能有丝毫偏斜。施工时,技术人员对其轴线位置不仅立模前要对中线,使柱模底对正事先在平面上用墨线弹好的中线,而且柱模顶也用细铁丝由横向、直向检查中线,以保证误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柱子的垂直度用经纬仪检查,误差只能在允许误差的1/2以内。当钢筋、轴线和垂直度检查合格,模板支撑的牢固度也检查合格后,施工管理人员才下达浇灌混凝土的命令。浇灌混凝土时,坚持专人负责的挂牌制度。所有施工工序都按质量标准进行检查、记录结果,并整理成档案随时备查。6月,分别完成底楼70根6米高、2根8米高的圆柱、连续梁框架和楼梯的混凝土浇筑工程。经拆开模板后的技术检查,72根圆柱的垂直偏差都在5毫米以内,为国家标准的垂直偏差允许值的1/3。
10月15日,主楼第一层的梁柱、楼梯,以及翼角的混凝土浇筑顺利完成。11月16日,翼角脱模后,市建二公司、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和黄鹤楼重建办公室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主楼东北方向的翼角梁板进行强度达350千克/平方米的超载试压。检测结果显示绕度在0~0.82毫米,且无裂纹,施工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规范要求。11月19日,完成第二层44根圆柱的浇筑。到年底,完成底层的框架梁柱,及翼角部分支模和部分外檐斗栱的预制。
黄鹤楼外观5层,每层都有高高翘起的翼角12个,制作难度很大。为达到设计要求,市建二公司请来已退休的七级翻样木工杨家亨。先由他按1:1的比例制作出飞檐、翘角实样,经设计人员认可后,再制作出木模,进行混凝土浇灌。主楼每层翼角下的椽子一共有500多根,要保证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出的椽子外形一致,施工人员采取放实样、配模板的办法,对异形椽子外形进行完善,同时将现浇改为先在地面预制,再上楼组装施工,既达到设计要求,又加快了工程进度。
主楼分5层,共60个异型翼角,各有固定的位置。第二层至第四层的翼角还要上下重合,误差控制极为严格。施工人员对二楼各翼角的位置及转折点,均用经纬仪在水平投影面上用固定桩设下控制点。在模板定位时,采用传统的工艺方法即勾股弦闭合、对角线相通的措施,核对、校正用经纬仪定点偶尔出现的误差。然后,逐层转动轴线和定点,采用传统测量与现代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确保翼角上下重合、四方一致。
11月20日,中共武汉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确定:将重建黄鹤楼列入全市5年内要办好的10件大事之一,保证黄鹤楼顺利建成开放。
1983年1月底,完成主楼第二层结构工程(包括飞檐翘角)的捣制和楼板吊装工程。4月底,完成第三层圆柱、楼梯和框架连续梁以及飞檐翘角的浇筑。6月底,完成第四层飞檐翘角、框架连续梁和楼梯(包括圆柱)的浇灌。至9月下旬,完成第五层飞檐翘角和楼顶的混凝土浇灌。工程标高达45.85米。9月26日,黄鹤楼封顶,结构工程完成。10月,完成顶层四座牌楼的浇灌工程。至此,主楼的混凝土浇灌工程全部完工。据统计,共灌注混凝土3817立方米。
因重建的黄鹤楼系由钢筋混凝土浇制,为保证其具有木结构的古代风格,油漆装修至关重要。如用国漆,在日光照射下容易老化,而涂刷化学漆,其质量如何不得而知。9月17日,黄鹤楼重建办公室、武汉市建筑工程总公司和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联合邀请武汉市15家油漆生产、施工、研究单位的科技人员和老工人座谈,达成共识:外露的梁、柱等构件表面一律做化学漆;不被日晒雨淋的部位可用国漆。会后,委托武汉制漆总厂涂料研究所做试验,要求其提供耐老化程度达20年的最佳化学漆。
1984年,黄鹤楼重建工程开始转入装修阶段。安装宝顶是装修工程的第一个项目,也是黄鹤楼重建工程中构造最复杂、最特殊的构件。宝顶底径4.4米,中部最大直径为2米,高达5米,自重约4吨。整个造型与清同治年间的黄鹤楼铜顶相仿,但尺寸要高大得多(清同治楼铜顶底径1.8米,高3.4米,壁厚4厘米)。宝顶里面用钢架支承,外面由200块特制的黄色琉璃瓦拼装而成。施工时,工人们先将琉璃瓦修整、钻眼,然后用粗铜丝一块块串接成形,最后用水泥配色密封接缝。宝顶还安装有航空障碍灯,配置避雷针。3月2日下午,宝顶装修顺利完工。
此后,重建工程进入全面装饰阶段,各个项目进展顺利。至3月底,主楼第五层屋面琉璃瓦挂装80%,钢门、钢窗全部安装;第四、五两层楼的天花板彩绘亦已完成。黄鹤楼屋面的10万多块琉璃瓦全部由北京琉璃制品厂生产,并由该厂技术人员指导施工。楼内的钢制格扇(门窗)不仅要求防火、防腐、耐久,而且要达到仿古、美观的效果,由曾经生产过武汉长江大桥栏杆的武汉重型锻铸厂承制。黄鹤楼内天花、藻井的彩绘工程由北京园林古建筑公司彩绘队承担,由30多名能工巧匠一笔一画精心绘制完成。
黄鹤楼重建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涂刷油漆。武汉制漆总厂涂料研究所为此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成立试制小组。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制,至1984年3月中旬,终于生产出符合黄鹤楼重建工程质量要求的环氧树脂底漆、聚氨基甲酸酯面漆。
按照制漆厂厂方要求,混凝土不干透不能做漆,起风下雨不能做漆,空气湿度大也不能做漆。刷漆期间恰逢武汉雨水多、空气潮湿的季节,就会影响工期。为此,施工技术人员到气候条件相似的苏州、无锡、镇江、杭州及上海等地,考察仿古建筑的油漆品种和施工方法。返汉后,提出自己的施工方案和腻子配制方法(膏灰+水泥)。然后请武汉制漆总厂涂料研究所试验,试验成功后才进行施工。油漆装修中,圆柱的施工难度特别大。不仅要保证柱子的垂直度,而且要保证其圆度。按国家规定,圆柱的垂直度、圆度允许有3毫米的误差。施工人员却自定为2毫米,他们按照设计要求的圆柱直径、圆度标准,做成模具,套在圆柱上,然后由粉刷工依照模具尺寸刮腻子和磨制,直至达到设计要求再刷漆。1984年9月5日,黄鹤楼第三层至第五层楼的油漆装饰基本完成。据统计,全楼油漆面积达18274平方米。
1985年初,重建黄鹤楼工程进入收尾阶段。5月10日,武汉市创全优工程办公室组织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湖北省建筑总公司、湖北省农垦总公司和武汉市住宅总公司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按国家标准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检查分目测、实测、水电安装和技术资料4个方面。检查结果确认工程质量达到全优优良标准。21日,市创全优工程办公室又对工程进行复查。最后评议意见为:黄鹤楼重建工程从实测、目测到技术资料全部达到全优样板工程要求,平均总分达97.5分。
1987年11月28日,经全国评审委员会审定,重建黄鹤楼工程被中国建筑业联合会授予首届全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建筑工程鲁班奖。
二、建设经费筹措
重建黄鹤楼工程开工后,遇到的一个突出困难就是资金不足。据1980年的初步匡算,西区工程就需462万元(实际费用远远超出),仅靠铁道部的80万元拨款远远不够,靠省、市拨款也难免捉襟见肘。
1981年7月底,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局长韩克华来到武汉。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韩宁夫乘机与其商谈工程的资金情况。韩克华认为可向国家旅游部门申请补充部分投资。湖北省计划委员会向黄鹤楼重建办公室转达信息后,8月31日,武汉市向省人民政府报送《关于拟请国家旅游局补助重建黄鹤楼投资的请示》,提出黄鹤楼主楼位于山顶,条件复杂,为确保安全,需一次投资,一气呵成;由于省、市无多余财力承担全部重建工程投资,而发展旅游事业又迫切需要重建黄鹤楼工程尽快完成,拟请省人民政府转请国家旅游局,将工程纳入国家旅游项目建设计划,并补助投资300万元。9月28日,省人民政府向国家计划委员会并旅游局转报。国家旅游局接到《请示》后向湖北省拨出专款200万元,为重建黄鹤楼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于黄鹤楼一期工程的投资,湖北省计划委员会逐年批准的拨款(包括追加额)是:1981年50万元,1982年150万元,1983年200万元,1984年200万元,共计600万元(内含国家旅游局200万元拨款)。
据黄鹤楼重建办公室1984年12月4日报送湖北省计划委员会的《关于请求继续安排黄鹤楼工程投资计划的报告》所述,由于黄鹤楼系大型仿古建筑,建设过程中始终处于边设计、边施工状况,且1980年扩初审批时412万元的总投资是在没有设计图纸的情况下估算的,三年半的建设周期中,定额、材料差价及所需投资费用的情况变化很大。扩初审批时的412万元的总投资和1984年增加的200万元拨款仍难以满足黄鹤楼一期工程的需要。根据三年半建设过程中摸索的经验,黄鹤楼重建办公室按全部工程图纸再次计算出第一期工程总投资为882万元,其中主楼一项就需326万元;尽管已落实612万元投资,但尚有270万元的缺口。
为筹措资金建成黄鹤楼配套建筑,以便一期工程早日建成、对外开放,武汉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王杰拿着黄鹤楼20多个附设景点的设计方案,向武汉地区企业团体求援,得到各大单位的响应和支持。全市20多个单位共捐资185万元,部分弥补了一期工程的资金短缺(见下表)。
重建黄鹤楼捐款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元

为记录这次捐资建楼行动,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5月在黄鹤楼公园西爽亭内置立重建黄鹤楼纪功碑,碑文如下:
黄鹤楼,三楚名胜,始建于吴黄武二年,即公元二二三年。漫长岁月,屡建屡毁,最后一楼,焚于清末。百年以来,楼址空存,人民期望重建,值此革故鼎新之际,筹划营建,历时五载,于一九八五年六月落成。巍峨壮观,江城增色,蒙武汉地区企业团体热忱资助,特刻石纪功,以志永久。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黄鹤楼重建工程。1982年6月22日,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亲临工地视察;1984年和1985年,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也先后亲临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