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四节 宋
第四节 宋 第 x 页
第四节 宋
宋代黄鹤楼大致经历了北宋闻名、南宋毁圮和宋末重建三个阶段。
后周显德六年(959),禁军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次年建立宋朝,并很快征服南平、楚、后蜀、南汉等政权。宋开宝七年(974),太祖挥兵南唐,后主李煜出降,至此江南版图悉数归宋。宋朝统一后,为加强地方管理,仿唐初分天下为十道的做法,将天下分为十六路。鄂州隶属荆湖北路,路级治所设在江陵,州级治所仍在江夏。
北宋一百六十余年间,虽没有留下有关黄鹤楼重建的直接史料,但从宋人在黄鹤楼诞生、宴集、登览、题咏等间接史料看,北宋黄鹤楼一直屹立于州城、著称于江湖。
五代十国的战乱,似乎并没有损毁黄鹤楼。建隆三年(962),王钦若就在此出生。据王钦若的行状和墓志铭记载,当时江水暴涨,鄂州通判王郁携带家眷搬进黄鹤楼躲避水患,夜里“楼际若有气象”,不久王郁之子王仲华的夫人就诞下王钦若。王钦若在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宰相。这段出生于黄鹤楼的不凡经历,宋人吴处厚的《青箱杂记》也有记载,后来还被写入《宋史·王钦若传》。无独有偶,百余年后哲宗朝曾出使高丽的徐兢也诞生在黄鹤楼。据徐兢行状记述,元祐六年(1091),徐兢的父母为躲避水灾临时住进黄鹤楼,稍后生下徐兢。虽然名人的出生常伴随一些传奇故事,但出生的时间、地点不会杜撰。两位北宋官员均因躲避水患诞生在黄鹤楼,一方面证明黄鹤楼在这两个时期存世,另一方面说明黄鹤楼当时还有寓居条件。
北宋黄鹤楼延续了唐代之名,是在鄂官员们设宴雅集、文人骚客登临抒怀的形胜之地。太宗淳化初(990—992),张咏担任湖北转运使期间就登楼写下“重重轩槛与云平,一度登临万想生”的诗句;仁宗朝进士张颙登楼时也发过“崔颢题诗在上头,登临何必更冥搜”的豪言。与张颙同年登第的刘敞,还在黄鹤楼留下一则“知子莫若父”的美谈。王铚《默记》载,庆历六年(1046)转运使刘立之按部鄂州时,恰逢其子刘敞科举考试到了殿试阶段,鄂州郡守王山民在黄鹤楼设宴款待刘立之,以候殿榜消息,等候多日仍不见发榜,刘立之稳坐泰山并称儿子必能夺魁,王山民对此表示怀疑,刘立之说即使不能夺魁,第二名也不在话下。揭榜后,刘敞果然考中第二名,并寄家书告知其父考试过程,原来初考确为状元,只因赋中小误,改为第二名。刘立之将家书示于郡守,郡守连连感叹“知子莫若父”。
北宋以前关于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多以仙人驾鹤飞升为原型,到北宋中叶时开始流传新的民间故事。神宗熙宁五年(1072),鄂州知州李常曾向好友苏轼、苏辙兄弟为黄鹤楼“请诗”,苏轼便将他从江夏友人冯京那里听闻的一段传说敷衍成诗,诗以“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开篇,讲述了抱关老卒在黄鹤楼夜遇神人赠金,后又点金成铁的故事,以“神人戏汝真可怜”讽刺人性的贪婪,充满教化意味。
元丰、绍圣、宣和年间,黄鹤楼在文人诗词游记中多次出现。元丰六年(1083)张舜民赴湖南郴州任茶监酒税,途经鄂州时舍舟登岸游览了黄鹤楼,并引述了费祎在黄鹤楼驾鹤登仙的传闻。哲宗绍圣三年(1096)五月贺铸出任江夏宝泉监,九月登楼赋《黄鹤楼》诗,诗序中探讨了费祎的身份;之后贺铸又与吴潜、慎献玉、潘大观等友人多次登楼,写下《答致仕吴朝请潜登黄鹤楼见招》《雪后同达夫慎献玉登黄鹤楼》《登黄鹤楼怀古兼寄潘豳老昆仲》等诗。李弥逊的好友“武昌老”于徽宗宣和五年(1123)冬在黄鹤楼举办生辰宴会,李弥逊遥赋《念奴娇·癸卯亲老生辰寄武昌》祝贺。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八月,金兵分两路南下对宋开战,东路军很快渡过黄河直逼汴京,徽宗慌乱传位于太子赵恒,是为钦宗。金人逼宋割地后稍作休整,于靖康元年(1126)八月再次发动进攻,闰十一月攻克汴梁,掳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官员数千人北归,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北宋覆亡之际,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出使在外未遇其难,很快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在金兵追击之下,高宗携宗室兵分两路继续往南逃退。由于金兵的袭扰和南宋朝廷的软弱,稳定了百年的江汉地区再度混乱不已。“靖康之难”爆发时,战火尚未殃及鄂州,黄鹤楼仍在。建炎元年(1127)十月,南宋首任宰相李纲罢相后贬鄂州居住,次年(1128)八月动身,行至通城时李纲写下“渚宫此去无他地,怅望自登黄鹤楼”的诗句留给为他送行的弟弟李季言,到达鄂州后又寄“凭高欲望远,独上黄鹤楼”的诗篇。这是黄鹤楼在南宋初年依然存世的一个旁证。
随着宋金战争日渐深入,鄂州的战略地位又显著上升,朝廷在此临时设置“制置使”一职,令各路安抚使与州、军长官听命于制置使,并将荆湖北路的路级治所临时从江陵迁到鄂州。朝廷意识到江汉地区包括鄂州、汉阳和襄阳对于拱卫京师临安的重要性,绍兴四年(1134)命岳飞出任荆南、鄂、岳制置使,屯驻鄂州。当时金国与伪齐联合发起南攻,攻陷襄阳府及唐州、邓州、随州、郢州、汉阳军等州郡,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岳飞主动请缨北击襄阳,不到三个月便收复六地,高宗升任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及荆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之后岳飞计划北伐。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便是屯驻鄂州期间所作: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再续汉阳游”的美好愿望最终落空,当他在前线连获大捷收复失地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味求和并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以对金称臣割地赔银为代价换取苟安,岳飞也于绍兴十二年(1142)以“莫须有”罪名被捕杀。
大约在绍兴中后期黄鹤楼从黄鹄矶头消失,原因不详。绍兴三十一年(1161)时黄鹤楼只剩故基,冯时行出峡赴召路过鄂州时,登上黄鹤山顶留下《鄂州南楼其下为黄鹤楼故基》一诗和“诗翁仙子今何在,徙倚栏杆送落晖”的惆怅。乾道六年(1170)陆游自江阴入蜀经过武昌时,黄鹤楼连故基都不复存在,陆游问过山上老吏后才知黄鹤楼故址大约在石镜亭与南楼之间、正对鹦鹉洲。次年理学家张栻经过武昌,“步黄鹤故址,览观山川,慨然有感”,作《黄鹤楼说》一文辨析黄鹤楼得名问题。淳熙年间,范成大途经鄂州、陆游出蜀再过武昌、辛弃疾任湖北转运副使、姜夔和刘过漂泊鄂州期间,均未提及黄鹤楼重建之事。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鄂州重修北榭,沿江制置副使兼鄂州知州李埴在《鄂州重修北榭记》中开篇便云:“鄂渚之胜,以南楼、北榭并称。”只字未提黄鹤楼。如果说乾道年间尚有陆游、张栻等人寻访鹤楼故迹,随着毁圮日久,到了南宋后期曾经的“荆吴形胜之最”似乎已被世人遗忘。
值得一提的是,黄鹤楼毁圮期间,黄鹤山顶的南楼却从北宋元祐年间鄂州知州方泽重建之后,又于建中靖国、乾道初、庆元初和嘉定中修建了四次,游踪颇盛,题咏丰赡,与北榭成为当时蛇山上最著名的景观,陆游、范成大、辛弃疾、戴复古都将他们在鄂州的心情写进了南楼诗篇。
黄鹤楼在宋末获得复建,虽无史料直接记载,但从宋元之际的传世诗词中可以得到佐证。宋末文人周弼(1194—1255)有《晚登黄鹤楼》《春登黄鹤楼》两诗,从诗题和诗句“戚戚登临地,凄凄欲暮天”“欲尽残春酒,登临事已违”看,当时已有楼可登。宋末宰相江万里(1198—1276)也有一首七律《题黄鹤楼》,诗句“黄鹤楼高倚半天”“良工改写归图画”说明黄鹤楼确实经过“良工改写”后重新高倚江滨。另外,据元人《庶斋老学丛谈》记载:“武昌濒江有吕公矶,上有黄鹤楼。一日有题《汉宫春》于其上……不知为何人作,或言洞宾语也。后三年己未,大元渡江。”吕洞宾题词的情节可能有传说成分,但蒙古渡江的时间与史实完全符合。
己未是理宗开庆元年(1259),当时忽必烈统大军进抵黄陂,八月抵达长江北岸,准备从鄂州渡江。理宗任命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驻军汉阳以增援鄂州,蒙军向鄂州城发起猛攻,宋军在鄂州知州张胜的带领下与蒙军相持三月之久。两军对峙之时,时在蒙军中的郝经写下五古《黄鹤楼》,开篇云“石城涌高楼,瞰临势悬绝”,又说“我方溷戎马,对面兵尘隔。焉能载酒上,云间觅仙客”,可知当时黄鹤楼临江而立。郝经从长江北岸远观,还为自己暂不能载酒登楼、云间觅仙感到遗憾。
当宋蒙两军在鄂州酣战时,蒙哥大汗死于合州的消息传到忽必烈耳中,忽必烈因急于北返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的宝座,便听从郝经建议答应贾似道称臣纳贡的请求,班师北上,留任郝经为江淮荆湖南北路宣抚副使,与宋分江而治,南宋又得以延续国祚十余年。元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后任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并作为蒙古使者出使南宋,却被南宋权相贾似道拘禁在真州长达十六年。据元人袁桷泰定元年(1324)所作《书郝伯常经题黄鹤楼水龙吟后》,知郝经生前曾赋《水龙吟·题黄鹤楼》,惜原词不传。袁文称:“是时宋相以滔天之恶蒙蔽朝廷,士夫咸以道学缘饰,殆如风痹,不知痛痒,公盖目睹其蔽,今观此词,其意旨可知矣。”据此可知郝经《水龙吟·题黄鹤楼》作于被扣押的十六年间(1260—1275)。
以上史料表明,黄鹤楼在宋末获得复建确信无疑,而且新楼在蒙军南下攻宋之前就已落成。黄鹤楼在宋末能够复建,与鄂州的经济状况、社会繁荣有很大关系。北宋时期政治中心虽然仍在黄河中游,但经济重心已偏处东南。南宋定都临安,虽仅有北宋的半壁江山,但经济、文化、科技均得以发展。鄂州作为朝廷安全的重要屏障,不仅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人口剧增、手工业和农业也十分发达,而且随着军事活动和军队供应增加,冶铁业、造船业也取得瞩目成就。陆游在笔记中记载鄂州盛况后曾说,“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忽必烈南下攻宋之前,鄂州的城市发展已十分成熟,重建毁圮多年的前朝胜迹黄鹤楼,既有经济基础,也有成熟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