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 第 x 页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
两晋南北朝三百余年,诸多政权频繁更替,夏口城和城头的黄鹤楼在战争硝烟中时毁时现。晋泰始元年(265),司马炎废魏元帝曹髦,建立西晋。咸宁五年(279),司马炎派二十万大军讨伐东吴,完成一统。但西晋在八王之乱的内耗和北方匈奴的打击下很快覆灭,东晋偏安江东,战乱纷仍。东晋末刘裕趁势突起,逐渐统一南方,于永初元年(420)建立刘宋。只是刘宋政权也不长久,之后萧齐、萧梁、南陈相继而起,直到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隋文帝再次统一才结束战乱。
夏口地处冲要,在南北朝时期军事地位依然突出,行政地位也得到提升。宋孝建元年(454),孝武帝为分荆楚之势,从荆州、湘州、豫州、江州四地划出一部分设置郢州,治所设在夏口,夏口因此别称“郢城”。此后齐、梁、陈各政权均将郢州治所定在郢城。在政治动荡、政权更迭的时期,郢城往往戍楼高筑,戒备森严。《南齐书》卷十五就记载:“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应接司部。”虽未明确提黄鹤楼之名,但从矶头楼橹和子安故事来看,当指黄鹤楼,且军事瞭望功用依旧鲜明。
黄鹤楼的存亡与郢城安危关系密切。齐中兴元年(501),萧衍在夏口、鲁口屯兵五月,攻克郢城,顺流东下,建立梁朝。战后郢城居民从十万缩减到二三万,可见战争之残酷。但黄鹤楼在这次战争中似乎幸免于难,据《梁书·太祖五王传》《南史·安成康王秀传》记载,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其异母弟萧秀出任郢州刺史时,还在黄鹤楼下掩埋尸骨:“郢州当途为剧地,百姓贫,至以妇人供役,其弊如此。秀至镇,务安之。主者或求召吏,秀曰:‘不识救弊之术。此州凋残,不可扰也。’于是务存约已,省去游费,百姓安堵,境内晏然。先是,夏口常为兵冲,露骸积骨于黄鹤楼下,秀祭而埋之。”这段历史既印证了齐梁之际战争的残酷,也留下黄鹤楼存世的证明。
之后郢城仍兵火不断。先是梁承圣四年(555),北齐文宣帝高洋发兵南征郢州,夺得郢城后派部将坐镇,梁则调江州刺史锁城反攻,战争僵持半年之久,期间郢城有毁有修。之后北齐与梁和解,郢城归梁。陈霸先在建康即位建立陈朝后,梁郢州刺史王琳将永嘉王萧庄迎回并于陈永定三年(559)在郢城称帝,以与陈霸先抗衡。梁陈之间的争霸由于北周的加入导致郢州战争升级,北周明帝宇文毓于陈天嘉元年(560)趁王琳东下伐陈之际乘虚进攻郢城,攻城不果而纵火焚城,致使郢州城楼几十余处化为灰烬。随着萧庄帝业灰飞烟灭,郢城与江对岸的鲁山先落入陈朝版图,后又成为陈和北周激烈争夺的战场。在这几次大规模争战中,郢城城垣多有损坏,黄鹤楼是存是毁难以考知。
尽管史书对黄鹤楼的记载十分有限,无法清晰勾勒这一时期黄鹤楼的存毁情况,但一些杂史和子部小说依然留下不少黄鹤楼的信息,尤其是民间流传的神仙故事,使黄鹤楼开始披上浓郁的神仙色彩。黄鹤楼之所以有“仙楼”之称,也源于这段历史。
黄鹤楼的早期传说,情节大多与仙人驾鹤有关,最初见载于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志怪小说。祖冲之(429—500)是宋齐之际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因对鬼怪祥妖兴趣浓厚而著有志怪小说《述异记》。该书早佚,鲁迅《古小说钩沉》有所辑录。现传世较广的是梁代任昉的《述异记》。在《述异记》中,黄鹤楼是作为凡人与仙人相遇的场所而出现的:“荀瑰字叔玮,事母孝,好属文及道术,潜栖却粒。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己而辞去,跨鹤腾空,渺然烟灭。”这里的骑鹤仙人并无名姓。但在同期而稍后的另一部志怪小说《齐谐记》中,驾鹤仙人始有“子安”之名:“黄鹤山者,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有黄鹤楼。”梁代萧子显编撰《南齐书》时便沿用了这一说法。子安其人,早在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中就有著录,传子安游仙离世后,有黄鹤栖其冢边树上呼唤子安。唐人李白诗句“白龙降陵阳,黄鹄呼子安”即指此。驾鹤仙人在后世虽衍生出其他人物,如费祎、吕洞宾等,但仙人驾鹤在黄鹤楼飞升的故事此时已然定型。
南北朝时期黄鹤楼开始流传仙人驾鹤的神仙故事,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连年战争给夏口带来的创伤有关,战争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凡人成仙的民间信仰;另一方面与当时佛教、道教的盛行有关。加上楚地素有巫风,黄鹤又为祥和之鸟,种种因素结合一起为黄鹤楼的神仙传说提供了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