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1451-0057c.png
  禹恶旨酒  一章      唐 寅

  大贤举先圣之心法明道统之相承也夫圣人身任斯
道之寄则其心自有不能逸矣由禹以至周公何莫非
是心耶孟子举之曰道必有所托而后行于世圣人同
其道也然而天无二道圣无二心其忧勤惕厉一也尧
舜尚矣自尧舜而下得统者有禹汤焉有文武周公焉
禹则致严于危微之辨而闲之也切旨酒则恶之善言
则好之盖遏流祸于将然而广忠益以自辅也汤则加
卷六 第 1b 页 WYG1451-0057d.png
谨于化理之原而图之也至中道则务执之贤才则广
收之盖建皇极以经世而集众思以熙绩也文之继汤
也则以德业未易全而其心常操夫不足民安矣犹若
阽于危也道盛矣犹若阻于岸也盖必欲达于神化之
域斯巳矣武之继文也则以治忽为可畏而其心常厚
于自防故虑深隐微而迩弗敢泄也明烛无疆而远弗
敢忘也盖必欲密其周详之念斯巳矣迨周公承其后
思欲兼三王以时措举四事以立法故事有戾于时势
卷六 第 2a 页 WYG1451-0058a.png
之殊必精思以求其通虽夜而不遑于寐理有值夫变
通之利必果行以奏其效待旦而不安于寝夫思之至
则其神合行之勇则其化流禹汤文武之传乂在周公
矣即是而知数圣人所生之时虽不同而心则一也心
一故道同三代之治所以盛与

  坚鍊遒净一语不溢题之义蕴毕涵


卷六 第 2b 页 WYG1451-0058b.png








卷六 第 3a 页 WYG1451-0058c.png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王 鏊

  大贤论前圣欲集乎群圣而缵其旧服者一忧勤惕厉
之心也盖三王之事皆事之善者也周公欲以一身而
兼体之其忧勤惕厉何如哉孟子意谓三王不可作矣
继三王而作时则有若周公其为心果何如也哉景前
圣之烈光毅然欲以身统其盛旷百世而相感固不限
于分位之难齐瞻庭闱之遗矩慨然欲以巳会其全幸
再传之未泯时自责以心力所可继夏而王者禹也商
卷六 第 3b 页 WYG1451-0058d.png
而王者汤也公而如禹如汤亦可巳矣而尚不忘乎有
贤父兄之乐远稽未满其志参之以近守焉会众美而
归之身固所愿也始王周者文也继王周者武也公而
如文如武亦可已矣而犹不废乎古先哲王之求见知
未厌其心益之以闻知焉集四圣而为大成盖有期也
是以抚往事而兴则效之思将以行于古者而行于今
典则具在冀追践而不遗即往行而励进脩之念将以
敷于前者而敷于后谟烈相承期作求而无斁于禹而
卷六 第 4a 页 WYG1451-0059a.png
欲施其好善恶酒之事于汤而欲施其执中立贤之事
成功未见于躬行而奋发已形于意气彼谓古今之不
相及而画焉以自处者岂公之志哉于文而欲施其爱
民求道之事于武而欲施其不泄不忘之事大效未彰
于践履而感激己动于精神彼谓君相之不同道而陋
焉以自居者岂公之心哉吁公亦人耳而所以厚待其
身者必备夫三王四事而后已其忧勤惕厉至矣此天
理常存人心不死而道统之传有由也欤

卷六 第 4b 页 WYG1451-0059b.png
  音调颇与后来科举揣摩之体相近而意脉自清在
稿中另为一格






卷六 第 5a 页 WYG1451-0059c.png
  晋之乘  二节       王 鏊

  大贤之论圣经始则同于诸史终则定于圣人盖春秋
未修则为鲁国之史春秋既修则为万世之法也圣人
之作经夫岂徒然哉昔孟子之意若曰古之为国也必
有史史之载事也必有名彼晋尝伯天下矣其为史也
兴于田赋乘马之事故名之曰乘焉楚尝伯天下矣其
为史也兴于记恶垂戒之义故名之曰梼杌焉以至鲁
为中国之望其史必表年以首事故错举春秋以名也
卷六 第 5b 页 WYG1451-0059d.png
于斯时也春秋未经仲尼之笔褒贬不明亦一乘而巳
矣芜秽不治亦一梼杌而巳矣是故以其事言之齐桓
创伯于葵丘之盟晋文继伯于城濮之战其事伯者之
事也以其文言之诸侯有言左史记之诸侯有行右史
记之其文史官之文也何以异于列国之史哉然孔子
尝曰其义则丘窃取之则夫子以春秋之素王秉南面
之赏罚一褒一贬皆圣心所自裁一笔一削虽游夏不
能赞中国而入于夷狄则夷之凛于斧钺之诛也夷狄
卷六 第 6a 页 WYG1451-0060a.png
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宠于华衮之锡也此孔子之春
秋虽曰旧史之文而实为百王之大法也嗟夫春秋之
作自姬辙既东王室衰微礼乐不由天子征伐出自诸
侯泯泯棼棼圣人忧之于是笔削一经垂法万世然使
鲁之史官阿谀畏怯君过不书简编失实无所考信则
仲尼虽欲作春秋以法万世将何所据乎此史之功高
于伯而孔子之功倍于史

  如题顺叙而波折自生于过接处收束处著意数笔
卷六 第 6b 页 WYG1451-0060b.png
便觉神致疏宕不群







卷六 第 7a 页 WYG1451-0060c.png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  一节  董 圯

  大贤于圣人之道虽不得于见知犹幸得于闻知盖孟
子所宗惟孔子也苟淑诸人是亦得之孔子矣奚以不
及门为歉乎孟子叙道统而自任曰道之行于世也无
存亡而统之属于人也有绝续由尧舜至于周孔道统
有自来矣夫何孔子之生也适予未生而愿学之心每
限于莫及予之生也孔子既没而诚明之圣未得于亲
承金声玉振徒勤于想慕而亲炙无由求若颜曾之左
卷六 第 7b 页 WYG1451-0060d.png
右于门墙不可得也江汉秋阳徒慕其气象而光辉罔
挹求若闵冉之周旋于洙泗未之能也予之不幸莫此
为甚矣然予身之生其去孔子尚未至于百年孔子之
泽其及吾身尚未至于五世文未丧天而流风之未泯
者人固得传之我则从而取之以善其身焉道未坠地
而馀韵之独存者人尚能诵之我则从而资之以陶其
德焉大成之矩虽不可即矣而金声玉振之馀响犹得
窃之以自鸣则渊源所自谓非东鲁之家法不可也时
卷六 第 8a 页 WYG1451-0061a.png
中之圣虽不可作也而江汉秋阳之馀光犹得窃之以
自贲则支流所衍谓非素王之馀绪不可也此又非予
之大幸哉

  明是两对文字而长短参差令人莫觉(原评)

  两予字两也字唱叹深情流溢纸墨之外后人但作
太史公自序语直是心粗手滑耳前辈只求肖题故
才华雅赡而意度仍自谨严

卷六 第 8b 页 WYG1451-0061b.png








卷六 第 9a 页 WYG1451-0061c.png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  一节 王 鏊

  大贤明圣人之所以要君而辨其诬也夫要汤以尧舜
之道则固未尝要也而可以割烹诬之哉盖谓天下之
人往往知伊尹割烹要汤而不知尹之所谓要者乃要
之以道而非要之以割烹也盖尹以尧舜之道善其身
而汤欲以尧舜之道善天下则尧舜之道在尹尧舜之
责在汤也责在于汤则尹虽无求于汤而汤不得不求
于尹道在于尹则汤虽无求于尹而不能不求乎道是
卷六 第 9b 页 WYG1451-0061d.png
求之者汤而所以求之者尹致之者尹而所以致之者
道也谓尹之不要汤可也谓尹之要汤以道亦可也若
曰割烹要汤则尹之出处之严天下所知也丧其守于
割烹而严于出处之际有如此耶尹之自任之重天下
所知也辱其身于割烹而自任天下之重有如此耶纵
使伊尹割烹以要汤吾恐成汤之圣非辱巳者所能要
尹不得而要之也纵使割烹可以要汤吾恐天下之大
非要君者所能正尹不得而正之也然则谓汤以割烹
卷六 第 10a 页 WYG1451-0062a.png
而聘尹是诬汤也谓尹以割烹而要汤是诬尹也汤不
可诬尹不可诬是自诬也呜呼君子焉可以自诬耶

  殊有踔厉风发之势实能写出孟子语妙





卷六 第 10b 页 WYG1451-0062b.png








卷六 第 11a 页 WYG1451-0062c.png
  附于诸侯曰附庸       王 鏊

  因人以致觐君之礼附庸之所由名也甚矣明王不遗
小国之臣也观附庸之所由名而小国其不遗矣孟子
若谓先王之班禄于天下也必隆其尊者固所以秩天
下之分而不遗于小者尤所以公天下之利也彼不能
五十里者既不能自达于天子矣而果何以处之哉诚
以诸侯之必达于天子者臣之礼也使其不能以自达
也而苟无以附之则力不能以自给而王朝恤下之仁
卷六 第 11b 页 WYG1451-0062d.png
或几乎息矣既不能以自达也而苟无以附之则礼不
获以自尽而人臣述职之义或几乎废矣于是缘分以
制其礼而因礼以通其情朝觐会同有定期也莫不于
诸侯而附之凡所以系其姓以昭有国之守者恒于人
而有赖也敷奏明试有定期也亦莫不于诸侯而附之
凡所以称其字以昭往来之典者必待人而后达也若
是者不谓之附庸乎盖诸侯之有国也每视夫功之崇
卑而其称名也必视夫国之大小今惟附于诸侯焉则
卷六 第 12a 页 WYG1451-0063a.png
是锡类隘于先王而茅土之所封者不得以有乎百里
七十里五十里之国锡命拘于定分而名位之所称者
自不得以与乎公侯伯子男之列以是而称之于王朝
也必曰附庸是虽社稷所主不能不称臣于诸侯也而
其为天子之臣则一而巳矣以是而称之于侯国也亦
必曰附庸是虽邦域所在不能不统属于诸侯也而其
为国之君则一而巳矣谓之曰附庸非以是夫是知因
地制国而必俭于附庸者所以严其分也义之尽也因
卷六 第 12b 页 WYG1451-0063b.png
分制礼而必附于诸侯者所以通其情也仁之至也此
周室班禄之制所以为尽善也

  只用清写而举义该洽波澜阔老





卷六 第 13a 页 WYG1451-0063c.png
  大国地方百里  三节    王 鏊

  大贤第言三等之国禄之寖厚者其制异禄之寖薄者
其制同盖禄厚者可杀而薄者不可杀也三等之国君
卿以异而大夫以下者则同不以是哉孟子告北宫锜
者及此谓夫周室班禄之制盖有施于侯国之中者矣
彼大国之地方百里也语其封疆则广语其井田则多
君卿之禄有可得而厚者故公皆十倍乎卿禄卿禄则
四倍乎大夫四倍之者为厚则十其四者更厚矣自此
卷六 第 13b 页 WYG1451-0063d.png
以下则寖以薄大夫特倍上士耳上士特倍中士耳中
士特倍下士耳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其禄特足以
代其耕耳所谓大国之制如此次国之地非方七十里
乎封疆井田视大国则杀其十之五矣君卿之禄当渐
杀也故伯固十倍乎卿禄卿禄但三倍乎大夫三杀于
四君亦不过十其三耳若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
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而禄足以代其耕
犹夫大国而己固无所杀也其为次国之制如此小国
卷六 第 14a 页 WYG1451-0064a.png
之制非方五十里乎封疆井田视次国又杀其十之五
矣君卿之禄当益杀也故子男固十倍乎卿禄卿禄但
二倍乎大夫二杀于三君亦不过十其二耳若大夫倍
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
禄而禄足以代其耕犹夫次国而巳亦无所杀也其为
小国之制如此是知自卿以上而各异者盖禄寖厚而
不杀则其地不足以供也自大夫以下而皆同者盖禄
寖薄而杀之则其养不能以给也周制之善何如耶

卷六 第 14b 页 WYG1451-0064b.png
  无甚奇特但局老笔高又得说书之正体遂使好奇
特者镂心鉥肝而不能至






卷六 第 15a 页 WYG1451-0064c.png
  舜发于畎亩之中  一节   朱希周(程)

  大贤述古人之亨于困有统治于上者有辅治于下者
盖舜以圣人治天下而傅说诸贤皆随时辅治之臣也
其亨皆由于困何莫非天意所在哉孟子意曰富贵福
泽固天所以厚乎人而困穷拂郁天亦何尝薄于人耶
是故舜圣人也受尧禅而膺历数之归之中国而践天
子之位人知舜之登庸也而不知四岳之举实始于历
山之耕侧陋之扬实由于往田之日舜盖发于畎亩之
卷六 第 15b 页 WYG1451-0064d.png
中焉傅说身居版筑其地陋矣高宗则举之以作相舟
楫资之以作也盐梅资之以和也则救度之处非其梦
弼之地乎胶鬲身鬻鱼盐其事污矣文王则举之以为
政或藉之以先后也或藉之以疏附也则贸易之所非
其奋迹之自乎齐桓公以管夷吾为相国举之果何所
自耶则拘于士师之官而缧绁方且囚系也楚庄王以
孙叔敖为令尹举之抑何所从耶则困于隐处之地而
海滨且将终身也以至百里奚之贤而为秦穆公所举
卷六 第 16a 页 WYG1451-0065a.png
得非混迹于商贾之区屈志于懋迁之市而始出哉是
则亨不遽亨也而必始于困困不终困也而卒至于亨
古之圣贤大率类此谓非天意可乎

  六句题变四样文法颠倒曲折其妙无穷(原评)

  叙致变化下语自分等级乃作者用意深处



卷六 第 16b 页 WYG1451-0065b.png








卷六 第 17a 页 WYG1451-0065c.png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一节(其二)钱 福

  大贤于圣道之大必先拟之而后质言之也夫道莫大
于圣门也游之斯知之矣大贤拟之而后质言之有以
哉其意曰孔子以天纵之资承群圣之统道莫有大焉
者也欲观圣人之道胡不即登山者以观之乎蹑东山
之巅则鲁地之七百一览无馀履太山之岩则禹服之
五千极目可得何也所处益高而视下益小耳夫登高
既不足于下视大必不足于小欲观圣人之道胡不即
卷六 第 17b 页 WYG1451-0065d.png
观海者以观之乎鼓楫于北溟则河济孟津之险视若
衣带扬航于东渤则洞庭彭蠡之浩渺若蹄涔何也所
见既大则小者不足观耳圣人之门妙道精义钟焉犹
地之有东山太山也犹水之有沧海也游圣人之门见
圣人之道然后知其可放可卷而天下莫能载可行可
藏而天下莫能容百家之说坐见其偏诸子之论顿觉
其弊其与登山观海者何以异哉

  首作分两截作对此以山海作对而掣出末句重讲
卷六 第 18a 页 WYG1451-0066a.png
体制尤得且使孔子与圣门字首尾相应也(原评)
朱子谓此节上三句兴下一句文因此以立格






卷六 第 18b 页 WYG1451-0066b.png








卷六 第 19a 页 WYG1451-0066c.png
  桃应问曰  一章      王 鏊

  圣贤以身处臣子之难而要其所以全之之道焉夫为
士执法为子尽孝理也不幸而处皋陶与舜之难宁无
所以全之者乎是故桃应习变以求权孟子因权以执
极而臣子之道无遗于天下矣今夫莫尊于天子尤莫
尊于天子之父莫重于法尤莫重于杀人之法子如舜
而冒杀人之法士如皋陶而临天子之父之刑君以及
亲法可立也而情不可忍废法蔽罪情可尽也而分不
卷六 第 19b 页 WYG1451-0066d.png
可踰然则如之何而后可此固桃应之意也孟子于是
教之曰天下有不可变之法而有不可徇之情是故以
士师而私其君废法易执法之为难以天子而庇其父
禁法易不禁之为难而不知法也者非皋陶之所得私
也曰受于舜也亦非舜之所得私也曰出于天下人心
之公也君臣父子惟法则久生杀予夺惟法则行舜亦
如其法何哉然以士师之法律瞽瞍之法则瞽瞍无所
逃于天下以人子之情律舜之情则虽天下无以解舜
卷六 第 20a 页 WYG1451-0067a.png
之忧当斯时也居舜之地谅舜之心必将曰在朝廷则
情为重法为尤重而情穷于不可夺在海滨则天下为
轻亲为重而法泯于无所加故宁以其身冒窃负之名
无宁使我有为天下而陷父之罪宁使天下有为亲而
弃之名无宁忍其亲于不赦之辟不能避法而能避天
下不有天下而有其亲夫如是而后在舜则委曲以济
变在瞽瞍则宜死而得生在皋陶则不容于法而容于
法之所不料斯其善处变者乎夫以是而达于天下后
卷六 第 20b 页 WYG1451-0067b.png
世知一日不可无法则不可挠皋陶之法知一日不可
无父则不可不存舜不得已之心

  化累叙问答之板局而以大气包举实理充贯有龙
象蹴盘之槩 此文一本作邵圭洁或疑守溪文尚
无此发扬蹈厉气象但邵藁中亦未见此种恐仍属
王兴会适至而得之也


卷六 第 21a 页 WYG1451-0067c.png
  春秋无义战  一章     钱 福

  圣经不与诸侯之师以其不知有王而巳夫所谓义战
者必其用天子之命者也敌国相征则无王矣人之称
斯师也何义哉此春秋尊王之义而孟子述之以诏当
世也盖曰夫春秋何为者也夫春秋假鲁史以寓王法
拨乱世而反之正如斯而巳是故来战于郎战于艾陵
战之终始也郑人伐卫楚公子申伐郑伐之终始也然
或讳不书败或虽败不讳其辞不同要皆随事以示讥
卷六 第 21b 页 WYG1451-0067d.png
而巳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谁与或称人以贱之或称
师以讥之所书不同要皆因文以见贬而己以为合于
义而许之者谁与但就中而言若召陵以义胜而犹有
借名之力城濮以威胜而不无假义之功则固有彼善
于此而巳矣而要之皆非义战也是何也天下有大分
上下是巳天下有大权征伐是己其分也不可得而犯
也其权也不可得而僣也故诸侯而有贼杀其亲则正
之所以正之者天子之命也而大司马不过掌其制而
卷六 第 22a 页 WYG1451-0068a.png
已矣诸侯而有放弑其君则残之所以残之者天子之
命也而方伯连帅不过修其职而己矣惟辟作威而势
无嫌于两大大君有命而柄不至于下移是征也者上
伐下之谓也未闻敌国而相征者也敌国相征是无王
也无王是无义也春秋之战皆敌国而相征者也此春
秋所以无义战也然则春秋之诸侯不皆先王之罪人
耶孔子之春秋其容巳于作耶

  止清题面不旁杂閒意泛辞而操纵断续之势毕备
卷六 第 22b 页 WYG1451-0068b.png
称人称师沿袭旧说实非经义九伐独举其二以

  司马方伯分承于文律亦疏而规模骨格守溪而外
惟作者峣然而秀出故唐荆川代兴以后天下始不
称王钱




卷六 第 23a 页 WYG1451-0068c.png
  古之为关也  一章     陈献章

  大贤于古今之为关者而深有所慨焉夫关以禦暴非
以为暴也古人有立法之意而今则失之亦可悲也己
孟子有慨于王政之不行而叹曰先王无一事不为民
而设亦无一事不为民而善也奈何古人往矣而今之
所为有不皆古者岂古今之有二乎哉人自为古今也
是故设关于道古之制也古人所设之关与今人之关
一也但古人之所以为此者其法为公而不为私谨其
卷六 第 23b 页 WYG1451-0068d.png
启闭焉耳询其符节焉耳盖以不如是不足以禦天下
之暴惟暴有所不容斯禁有所必设使天下之异言异
服者至此而有讥焉有察焉斯巳矣是名有所禦而实
有所便也夫何今之不然也今之所设之关与古人之
关一也但今之所以为此者其利在官而不在民羁其
去留者有焉限其出纳者有焉盖以不如是不足以尽
天下之利惟利有所必取斯禁有所不弛使天下之货
出货入者至此而有征焉有税焉斯己矣是始以禦人
卷六 第 24a 页 WYG1451-0069a.png
之暴而终于自为暴也吁何古人之不类今人何今人
之不学古人哉今人不学古人吾不之憾而至于今之
民不得蒙古人之政吾独悲其遭之不幸也有今日之
责者其思所以为古乎其思所以为今乎

  寥寥数语巳括尽古今利病风韵淡宕有言外之味



卷六 第 24b 页 WYG1451-0069b.png








卷六 第 25a 页 WYG1451-0069c.png
  经正  斯无邪慝矣     钱 福(墨)

  惟常道有以化民于善则异端无以惑人之心甚矣邪
正不两立也苟能尽常道以化民兴起于善则民心皆
正而何异端之惑哉昔孟子论狂狷以及乡原而终之
以此谓夫乡原乱德固圣人之所恶而反经辟邪实君
子之所为是故不越乎彝伦日用之间而寓万世不易
之道者所谓经也不为索隐行怪之事而无同流合污
之行者所谓正也君子既有以正是经之纲纪而不偏
卷六 第 25b 页 WYG1451-0069d.png
不陂则为之民者莫不观感兴起而荡荡乎会极归极
之风求一人之弗兴于善者无有焉既有以正是经之
准则而不侧不欹则为之民者莫不感慕奋发而熙熙
乎遵义遵道之俗求一人之弗起于善者无有焉夫民
既兴于其善而是非坦然其明白则彼以是为非之邪
慝斯不得以簧鼓斯民之聪明民既兴于其善而曲直
判乎其昭彰则彼阉然媚世之邪说自不得以眩惑斯
民之心志向尝溺于其说而非之无举矣今则人人皆
卷六 第 26a 页 WYG1451-0070a.png
能举其非虽有之而不为害也他如为我之害义者又
非吾正经之义而自息乎向尝惑于其邪而刺之无刺
矣今则人人皆能刺其恶虽有之而不为累也他若兼
爱之害仁者又非吾正经之仁而自止乎此可见正胜
则邪息而出此则入彼孰谓辟异端之道而有在于反
经之外哉

  质直明锐题义豁然邪慝正指乡原兼该杨墨既得
孟子心事于书意亦远近不失但股分而义意不殊
卷六 第 26b 页 WYG1451-0070b.png
又股头义意不殊而股尾忽分两柱乃前辈局于风
气处不可不分别观之






卷六 第 27a 页 WYG1451-0070c.png
  由尧舜至于汤  一章    顾 清

  大贤叙群圣相承之统而忧其莫之继也夫莫为于后
则前之盛者难乎继矣孟子生于群圣之后道统不有
归耶其意曰寄斯道之统存乎人启斯道之运存乎时
故五百馀岁而圣人出其常也有见知而始有闻知亦
其常也吾观尧舜至于汤固此五百馀岁也始则见知
者有禹皋陶而汤得闻而知之是汤之得统于尧舜有
以启之者矣由汤至于文王固此五百馀岁也时则见
卷六 第 27b 页 WYG1451-0070d.png
知者有伊尹莱朱而文王得闻而知之是文王之得统
于汤有以启之者矣由文王至于孔子亦此五百馀岁
也时则见知者有太公望散宜生而孔子得闻而知之
是孔子得统于文王有以启之者矣是盖作于前者有
以俟后圣于不惑故述于后者得以考前圣于不谬而
见知之有无固斯道之所由以绝续者也今由孔子而
来百有馀岁耳世之近而其泽未斩也地之近而其风
可振也正宜有见知者作焉以为闻知者地也然而求
卷六 第 28a 页 WYG1451-0071a.png
之于今所以身任斯道之责者既未见其人而莫为之
前矣则要之于后所以续斯道之绪者将不益难其人
而谁为之后耶夫以数圣人之统则寄于孔子而孔子
之统则独无所寄乎天之未丧斯文也将必有能与其
责者矣

  精神重注末节一度一束潆纡跌宕在化治先正中
为自出新意者 迩年讲化治先辈法者遇有总提
侧注处辄谓非当年体制不知文章相承相变必有
卷六 第 28b 页 WYG1451-0071b.png
一二作者微见其端绪后人大畅厥指因以成风集
中于历代文字不拘一格惟取其是所以破学者拘
墟之见





卷六 第 29a 页 WYG1451-0071c.png
  由尧舜至于汤  三节    李东阳(程)

  圣人之生有常期或传其道于同时或传其道于异世
盖圣人之生即道之所在也非见之者之在当时闻之
者之在后世则斯道也孰从而传之哉孟子于此而历
叙之意有在矣盖尝论之道之在天下必待圣人而后
传然其生也不数故率以五百年而一见尧舜者道之
所由以传者也自尧舜以至于汤以其年计之则五百
有馀也当是时见而知其道者禹得之于执中之命皋
卷六 第 29b 页 WYG1451-0071d.png
陶得之为典礼之谟若汤之生也则闻其道而知之焉
观于上帝降衷之言则斯道之统在于汤矣自汤至于
文王以其年计之亦五百有馀也当是时见而知其道
者伊尹得之而为一德之辅莱朱得之而为建中之诰
若文王之生也则闻其道而知之焉观于缉熙敬止之
诗则斯道之统在于文王矣自文王至于孔子亦五百
馀年犹汤之于尧舜文王之于汤也当是时见而知其
道者得之为丹书之戒则有若太公望焉得之为彝教
卷六 第 30a 页 WYG1451-0072a.png
之迪则有若散宜生焉若孔子之生也则闻其道而知
之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无所不学即文王之道
也斯道之统不又在于孔子乎吁世虽有先后也而道
无先后之殊传虽有远近也而道无远近之异然则斯
道之在天下曷尝一日而无哉

  提束高浑中间平列三比而语脉转侧之间无微不
到古文矩度经籍光华融化无迹归于自然矣

卷六 第 30b 页 WYG1451-0072b.png









卷六 第 31a 页 WYG1451-007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正嘉四书文总目

  卷一

  大学

  卷二

  论语上

  卷三

  论语下

卷六 第 31b 页 WYG1451-0073b.png
  卷四

  中庸

  卷五

  孟子上

  卷六

  孟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