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513-015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江西通志卷三

  沿革

  建昌府

  本抚州南城县(太平寰宇记)

  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吴分豫章东郡置临川郡治南
城隋罢临川郡置抚州而南城属焉(寰宇通志)

  唐武德二年省南城入邵武县以隶建州至南唐李煜
卷三 第 1b 页 WYG0513-0152b.png
于南城故域置建武军(名胜志)

  太平兴国四年改为建昌军(太平寰宇记)

  宋曰建昌从南唐旧名改武为昌以地连建州会南昌
为名也(郡县释名)

  至元十四年改建昌路总管府割南城置录事司(元史志)

  明定江南改肇昌府寻改建昌府领县四属湖东道(嘉靖
志)

  万历六年割南城东北建泸溪县领县五(府志)

卷三 第 2a 页 WYG0513-0153a.png
  皇清因之(安志)

  南城县

  附郭东汉旧县(郡县释名)

  高帝六年命大将军灌婴立洪州其年分洪州南境立
南城以其在郡城之南故曰南城(太平御览)

  吴太平二年更分置临汝改为临川县至开皇废南丰
永城二县并入南城县属抚州唐武德五年置永城东
兴二县七年省东兴永城二县入南城县(太平寰宇记)

卷三 第 2b 页 WYG0513-0153b.png
  淳化二年自抚州来隶有太平等四银场(宋史志)

  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八十四里(安志)

  南丰县

  本汉南城县地(元和郡县志)

  吴太平二年置隋开皇九年废入南城唐景云二年又
置先天二年废入南城开元七年刺史卢元敏奏田地
丰饶川谷重深时多剽掠乃复置南丰县(太平寰宇记)

卷三 第 3a 页 WYG0513-0153c.png
  沿革志云太平二年初置县曰丰因徐州有丰县乃加
南字以别之实汉后主延熙十九年也其地常产嘉榖
故又名嘉禾(名胜志)

  南唐升南城为建武军南丰为属县宋改建武军为建
昌军又以南丰与南城并为属县(建昌府志)

  至元十九年升为州直隶行省(元史志)

  洪武二年复为县(寰宇通志)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十九里(安志)

卷三 第 3b 页 WYG0513-0153d.png
  新城县

  绍兴八年析南城五乡置(宋书志)

  中兴小历江西安抚使李纲转运使逢汝霖合奏略云
伏睹本路建昌军两县繁剧为最非各添一县则难以
督租赋息盗贼制曰可于是分南城上五乡就黎滩镇
建县邑号黎川以此(名胜志)

  元明仍其旧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六里(安志)

卷三 第 4a 页 WYG0513-0154a.png
  广昌县

  绍兴八年析南丰南境三乡置(宋史志)

  宋会要云安抚使李纲等以南丰县旧管六乡阔远难
治奏析置广昌县(名胜志)

  以道通二广而属建昌军故名(郡县释名)

  境有平西台邑又号平西(嘉靖通志)

  元明仍其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安志)

卷三 第 4b 页 WYG0513-0154b.png
  泸溪县

  本南城县泸溪巡检司(豫章书)

  宋元丰中设都巡检司于泸溪其地为泸水环流故名
至明万历六年从知府王之屏议割南城析置而改巡
检司于伏牛市(府志)

  按陈王庭泸溪县记云郡侯王公以南城广袤四
百里东北旷远中界金溪地险令隔是非专官辖
治将滋蔓罔测请两院会疏以闻诏曰可于是南
卷三 第 5a 页 WYG0513-0154c.png
城知县范涞躬诣相地创官府立城郭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安志)

  广信府

  历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为番县地(太平寰宇记)

  本汉馀汗地三国时又分鄱阳郡葛阳县之地陈改为
弋阳今州所理在弋阳县东一百里(元和郡县志)

  唐上元元年正月江淮转运使元载以此邑川原夐远
关防襟带宜置州制可赐名信州以信美所称为郡之
卷三 第 5b 页 WYG0513-0154d.png
(太平御览)

  乾元元年析饶州之弋阳衢之常山玉山及建抚之地
置信州(唐书)

  按乾元上元皆肃宗年号唐书以为乾元御览以
为上元当从正史

  馀汗鄱阳太末府地皆有焉吴有葛阳晋有晋兴唐初
有玉亭皆衢饶二州之北境也(名胜志)

  唐乾元中析弋阳之地置上饶上饶之地置永丰又以
卷三 第 6a 页 WYG0513-0155a.png
抚建之三乡益弋阳而割其西境及馀干之东北境置
贵溪(同上)

  南唐保大中析弋阳所得抚建之地益以上饶三乡置
铅山县(广信府志)

  宋熙宁中复上饶之永丰镇为县(同上)

  元至元十四年升为信州路(元史志)

  明改为广信府领县六属湖东道(嘉靖通志)

  嘉靖三十九年割上饶弋阳地添置兴安县领县七(府志)

卷三 第 6b 页 WYG0513-0155b.png
  皇清因之(安志)

  上饶县

  本吴所置隋平陈省(元和郡县志)

  附郭本汉豫章郡鄱阳县地孙吴置上饶县以其在饶
州之上也(郡县释名)

  晋省宋复置隋省唐复置隶饶州(豫章书)

  武德四年置七年省入弋阳乾元元年复置并置永丰
县元和七年省永丰入焉(唐书)

卷三 第 7a 页 WYG0513-0155c.png
  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八里(安志)

  玉山县

  本隋东阳郡之信安县地(豫章书)

  唐證圣三年析常山须江及弋阳置(唐书志)

  乾元二年自衢州割入信州(元和郡县志)

  按县图云本汉鄱阳县界衢山之西鄙也以其有怀玉
山故名(太平寰宇记)

卷三 第 7b 页 WYG0513-0155d.png
  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七里(安志)

  弋阳县

  本馀干县地属豫章郡后汉建安十五年孙权置葛阳
县以城在葛水之北故也隋开皇九年废上饶入葛阳
逾年县失印移于弋阳以地居弋江之北为名(太平寰宇记)

  上元二年自饶州割属信州(元和郡县志)

  开宝八年升为县景祐二年省康定元年复置庆历三
卷三 第 8a 页 WYG0513-0156a.png
年又省入弋阳(舆地广记)

  相传昔有弋猎者居其侧或云有大石面如镌弋字因
(郡县释名)

  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一里(安志)

  贵溪县

  本汉豫章郡馀干之地今在弋阳馀干两县之间(太平寰宇
记)

卷三 第 8b 页 WYG0513-0156b.png
  永泰元年析弋阳置(唐书地理志)

  洪州观察使李勉奏割乐平馀干二县在贵溪口因以
为名(元和郡县志)

  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一十里(安志)

  铅山县

  本唐抚建二州地(寰宇通志)

  按上饶记云出铜铅青碌本置铅场以收其利南唐升
卷三 第 9a 页 WYG0513-0156c.png
元四年于上饶弋阳二县析五乡以为场后升为县(大平
寰宇记)

  宋初以县直隶京师后复隶信州(豫章书)

  至元二十九年升州(元史志)

  洪武二年复为县(铅山县志)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九里(安志)

  广丰县

  本弋阳县进贤乡永丰里地(元和郡县志)

卷三 第 9b 页 WYG0513-0156d.png
  乾元元年置元和七年省(唐书)

  宋熙宁七年升永丰镇复为县(名胜志)

  西南有永丰山又有永丰溪吉安亦有永丰县每科试
录分吉永丰广永丰以别之(郡县释名)

  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七里(安志)

  雍正九年巡抚谢旻以县名与吉永丰同题请更定奉
旨改广丰县

卷三 第 10a 页 WYG0513-0157a.png
  兴安县

  本横峰窑地正德间因窑民弗靖巡抚孙燧请铨设通
判名镇宁公署(名胜志)

  嘉靖三十九年设县割上饶贵溪弋阳三县地属之(豫章
书)

  按侍郎叶镗兴安仓记云国初徙处州民居其地
世以陶为业其俗犷悍好斗乃设督捕通判一员
岁嘉靖庚子饥其民请粟于官弗许诸恶少遂相
卷三 第 10b 页 WYG0513-0157b.png
率持锄梃几至大变司土者忧之乃始有立县分
治之议巡按程公本立按信予以父老之意白之
程公慨然上闻乃下户部议予又为历陈其便乃
复议以闻诏许之锡名兴安

  皇请因之编户二十一里(安志)

  饶州府

  春秋时为楚东境秦为番县地属九江郡汉为鄱阳属
豫章郡(十道志)

卷三 第 11a 页 WYG0513-0157c.png
  东汉属庐陵郡(名胜志)

  吴孙权分置鄱阳郡晋宋齐梁陈因之(舆地广记)

  梁承圣二年改为吴州陈光大元年省吴州依旧置郡
(元和郡县志)

  隋开皇九年平陈改鄱阳为饶州大业三年复置鄱阳
(隋书志)

  唐武德四年平江左置饶州领鄱阳新平广晋馀干乐
平长城玉亭弋阳上饶九县七年省上饶入弋阳省玉
卷三 第 11b 页 WYG0513-0157d.png
亭入长城馀干二县八年又并长城入馀干并新平广
晋入鄱阳天宝元年改为鄱阳郡乾元元年复饶州(太平
寰宇记)

  南唐置永平军(古今郡县名考)

  宋开宝八年复改为饶州(府志)

  元至元十四年升饶州路总管府属江浙行省元贞元
年升馀干乐平浮梁三县为州(元史志)

  明初改鄱阳府复改饶州府(豫章书)

卷三 第 12a 页 WYG0513-0158a.png
  郡西有尧山相传尧时洚水避难者居其上因名初州
以尧山为号又以地衍饶遂加食为饶(郡县释名)

  初领县六正德七年姚源盗平析鄱阳馀干乐平贵溪
四县地立万年县领县七(嘉靖通志)

  皇清因之(安志)

  鄱阳县

  阖庐十一年吴王伐楚取番(史记吴世家)

  秦时吴芮为鄱阳令号曰番君汉属豫章郡(舆地广记)

卷三 第 12b 页 WYG0513-0158b.png
  莽曰乡亭(汉书)

  东汉加邑作鄱阳字(太平寰宇记)

  晋武帝改曰广晋隋开皇九年改广晋为鄱阳以在鄱
水之北故曰鄱阳(元和郡县志)

  旧置鄱阳郡平陈废又有陈银城县废入焉大业初复
置郡(隋书志)

  武德五年析置广晋县隶浩州八年州废省县入焉(唐书
志)

卷三 第 13a 页 WYG0513-0158c.png
  宋为饶州倚郭县元明仍其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百一十二里(安志)

  馀干县

  本越之西境为越馀地汉置馀汗县(郡县释名)

  县因馀之水为名(元和郡县志)

  货殖传注干越今之馀干县也(豫章书)

  莽曰治干(汉书)

  东汉改隶庐陵郡(饶州府志)

卷三 第 13b 页 WYG0513-0158d.png
  隋开皇九年去水存干名曰馀干(元和郡县志)

  武德四年析鄱阳置玉亭长城二县七年省玉亭入长
城八年省长城入馀干(唐书志)

  宋因之(嘉靖林志)

  元元贞元年升州(元史志)

  洪武二年仍改为县(馀干县志)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二十四里(安志)

  乐平县

卷三 第 14a 页 WYG0513-0159a.png
  汉永元中置(雷次宗豫章记)

  县在银城即今邑之东水路(太平寰宇记)

  本汉馀汗县地后汉灵帝于此置乐平县南临安江北
接平林因曰乐平(元和郡县志)

  陈天嘉元年尝废唐朝建亦在银城后因歙寇程海亮
剽掠兼山势险峻地陇高下乃移于常乐水口即今所
(名胜志)

  武德九年省乐平县后重置(唐书)

卷三 第 14b 页 WYG0513-0159b.png
  南唐升元二年析乐平二乡置德兴(县志)

  元元贞元年升州(元史志)

  明仍改为县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七十三里(安志)

  浮梁县

  唐武德四年析鄱阳置浮梁县属饶州八年省(舆地广记)

  开元四年刺史韦玢再置改名新昌天宝元年改名浮
(元和郡县志)

卷三 第 15a 页 WYG0513-0159c.png
  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郡县释名)

  唐永泰二年析北境合黟南置祁门县元和中以县治
被水徙西北即今治(饶州府志)

  元元贞元年升州(元史志)

  明仍改为县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一十二里(安志)

  德兴县

  本饶州乐平之地有银山出银及铜唐总章二年邑又
卷三 第 15b 页 WYG0513-0159d.png
邓远上列取银之利上元二年因置银场令百姓任便
采取官司十二税之其场即名邓公隶江西盐铁都院
(太平寰宇记)

  南唐割据始置德兴县四面皆水取其地产银惟德乃
兴之义(名胜志)

  宋熙宁间析乐平县尽节乡元丰间析弋阳县建节乡
增德兴(饶州府志)

  元明仍旧

卷三 第 16a 页 WYG0513-0160a.png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三里(安志)

  安仁县

  汉馀汗东南地西晋析置晋兴县永嘉七年改兴安寻
(寰宇通志)

  隋开皇九年并入馀干唐武德初置长城县在今长城
乡又废宋开宝八年置安仁场于此端拱元年升县(名胜
志)

  元明仍旧

卷三 第 16b 页 WYG0513-0160b.png
  皇清因之编户九十七里(安志)

  万年县

  本鄱阳馀干乐平贵溪四县之远鄙正德七年姚源盗
平析置为邑隶饶州(嘉靖通志)

  按明舒清万年县志序略云万年居鄱馀乐贵四
邑之徼地僻土刚山深岭峻民生其间多负气尚
侠且去县治远正德初岁饥遂乌合弄兵四出焚
戮上闻遣总制陈公金出师剿之逾年始平爰与
卷三 第 17a 页 WYG0513-0160c.png
方伯任公汉议必置邑庶无后虞乃奏割四邑附
近地合为一邑而开设治所于万年峰之阳总制
俞公谏相厥攸宜参政吴公廷举任营度之功巡
抚孙公燧宪副许公庭光筑城卫之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四里(安志)

  南康府

  春秋为吴楚地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为海昏彭泽
二县地属豫章郡晋属浔阳郡宋齐因之(豫章书)

卷三 第 17b 页 WYG0513-0160d.png
  在唐属江洪二州地杨吴立星子镇属德化(舆地广记)
南康军本江州星子镇太平兴国三年以地当要津改
镇为星子县至七年改镇为南康军领星子县仍割江
州之都昌洪州之建昌以属焉(太平寰宇记)

  本隶南路绍兴初来属(宋史志)

  至元十四年升南康路隶江淮行省二十二年割属江
西(元史志)

  明初改南康路为西宁府寻复为南康府(南康府志)

卷三 第 18a 页 WYG0513-0161a.png
  初领县三正德十一年分建昌五乡置安义县领县四
属九江道(嘉靖通志)

  皇清因之(安志)

  星子县

  本汉彭泽县地属豫章郡后为德化县之星子镇太平
兴国三年置县属江州(舆地广记)

  太平兴国七年以江州星子县建为军(宋史志)

  附郭因境内有落星石故名(郡县释名)

卷三 第 18b 页 WYG0513-0161b.png
  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安志)

  都昌县

  本汉彭泽县地武德五年分置都昌县(元和郡县志)

  唐安抚使李大亮谓土地之饶井户之阜道途之远近
水陆之阻碍遂割鄱阳西雁子桥之南置县以隶浩州
州废属江州(太平寰宇记)

  大历间徙治彭蠡湖之东属饶州(豫章书)

卷三 第 19a 页 WYG0513-0161c.png
  绍兴七年自江州来隶(宋史志)

  以县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故名(郡县释名)

  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九里(安志)

  建昌县

  后汉永元中分海昏立建昌县以其户口昌盛因以为
名又中分海昏建昌立新吴永修二县宋永嘉二年废
海昏移建昌居焉(雷次宗豫章记)

卷三 第 19b 页 WYG0513-0161d.png
  隋开皇九年省并永修豫章新吴四县入焉(隋书志)

  武德五年置南昌总管府管南昌新吴靖米孙五州南
昌州领建昌龙安永修三县八年废南昌州以南昌州
新吴永修龙安入建昌县(唐书)

  建昌府以地连建州会南昌为名建昌县义亦若是或
曰昌邑王贺居此为昌邑王建也(郡县释名)

  太平兴国七年自洪州来隶(宋史志)

  元贞元年升州(元史志)

卷三 第 20a 页 WYG0513-0162a.png
  洪武二年仍改为县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一里(安志)

  安义县

  正德十一年以建昌县之安义等五乡依山据洞啸聚
不时巡抚孙燧副使宗玺知府陈霖议题割建昌五乡
立县因安义乡为名(名胜志)

  亦取安平之义(郡县释名)

  按明余祐县治记云安义旧隶建昌建昌之乡十
卷三 第 20b 页 WYG0513-0162b.png
有六其去县治最远者五所称安义南昌卜邻控
鹤依仁是也号称瘠土兼道里辽远西界靖安西
南界奉新东南界新建邑右逋赋者率以其地便
隐蔽逋聚时有议立县治请之藩臬佥谋允协疏
报可都御史孙公燧巡按屠君侨谓郡邑既建宜
锡嘉名莫如以安义二字为当不得以一乡之旧
名易之录以上请竟弗更易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安志)

卷三 第 21a 页 WYG0513-0162c.png
  九江府

  禹贡扬荆二州之境(元和郡县志)

  春秋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舆地广记)

  汉浔阳属庐江郡柴桑属豫章郡(府志)

  柴桑彭泽之郊古三苗国旧属庐江郡(周景式庐山记)

  汉末南境入吴属彭泽郡北境入魏属庐江郡后尽入
吴属武昌郡(豫章书)

  元康元年置江州永兴元年置寻阳郡属江州永嘉元
卷三 第 21b 页 WYG0513-0162d.png
年江州又置新蔡郡寻阳郡又置九江上甲二县(晋书志)

  成帝咸通元年移江州理湓城即令郡是也(太平寰宇记)

  陈武帝于寻阳置西江州复理豫章文帝天嘉元年省
西江州江州自豫章复理浔阳(元和郡县志)

  平陈郡废又废汝南柴桑二县立寻阳县十八年改曰
彭蠡大业初置郡(隋书志)

  武德四年置江州领湓城寻阳彭泽三县五年置总管
府八年废浩州及乐城县入彭泽县又废湓城入寻阳
卷三 第 22a 页 WYG0513-0163a.png
天宝元年改为寻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江州(唐书)

  南唐立奉化军节度(寰宇通志)

  开宝八年降为军事大观三年升为郡旧隶江南东路
建炎元年升定江军节度二年置安抚制置使以江池
饶信为江州路(宋史志)

  至元十二年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改为江西大都
督府隶扬州行省十四年罢都督府升江州路隶龙兴
行都元帅府后置行中书省江州直隶焉十六年隶黄
卷三 第 22b 页 WYG0513-0163b.png
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复隶行省(元史志)

  明平陈友谅改为九江府领县五(嘉靖通志)

  皇清因之(安志)

  德化县

  本寻阳县二汉属庐江郡吴属蕲春郡晋复属庐江(舆地
广记)

  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彭蠡县大业三年改为湓城县唐
武德五年改为浔阳县(太平寰宇记)

卷三 第 23a 页 WYG0513-0163c.png
  居在浔水之阳故曰浔阳(元和郡县志)

  附郭南唐改德化县言德化暨也(郡县释名)

  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安志)

  德安县

  本历陵县地二汉属豫章郡(舆地广记)

  莽曰蒲亭(汉书)

  吴晋皆为历陵县割入柴桑县隋为湓城县南境(寰宇通志)

卷三 第 23b 页 WYG0513-0163d.png
  武德五年析湓城更置浔阳楚城二县八年废湓城入
寻阳贞观八年又废楚城入寻阳分三乡于敷浅原之
南立蒲塘场咸通三年还寻阳四年复为场(太平寰
宇记)

  杨吴升为德安县德所绥安也(郡县释名)

  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瑞昌县

卷三 第 24a 页 WYG0513-0164a.png
  本赤乌场地盖柴桑之旧域也(太平寰宇记)

  吴程普驻兵于此有赤乌来鸣谶曰明日必有祥既得
赤壁之报名其地曰赤乌镇又曰瑞昌镇后改县因镇
名也(郡县释名)

  江右属邑以昌名者六七独别为瑞者何盖孙吴据有
江东赤乌时见立国改元实始于此(文德翼求是堂集)

  唐建中四年以浔阳西偏僻远立赤乌场其改县为瑞
昌则自南唐升元三年始(名胜志)

卷三 第 24b 页 WYG0513-0164b.png
  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安志)

  湖口县

  汉鄡阳镇地属彭泽县刘宋之湖口戍也(名胜志)

  本湖口戍是南朝旧镇上据大钟石旁临大江唐武德
五年安抚使李大亮以为要冲遂置镇(太平寰宇记)

  南唐保大中以彭泽二乡析置湖口县属江州(寰宇通志)

  宋元明仍旧

卷三 第 25a 页 WYG0513-0164c.png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安志)

  彭泽县

  禹贡彭蠡泽在西因以名县汉晋属豫章郡(舆地广记)

  梁置太原郡领彭泽晋阳和城天水平陈郡县并废置
龙城县开皇十八年改名彭泽县(隋书志)

  武德五年置浩州又分置都昌乐成二县八年罢浩州
以彭泽属江州仍以乐成入彭泽(唐书)

  南唐升元初自浩州故城移湖西四十里江次即今县
卷三 第 25b 页 WYG0513-0164d.png
(太平寰宇记)

  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安志)

  南安府

  三国吴始置南安县属南部都尉(江西名胜志)

  南康郡太康三年置(晋书志)

  元康元年割隶江州宋齐梁陈因之(嘉靖通志)

  隋立大庾镇唐升为县属虔州(寰宇通志)

卷三 第 26a 页 WYG0513-0165a.png
  南安军自五代以前地理与虔州同(舆地广记)

  宋淳化元年始别置南安军割南康大庾上犹三县地
属之(南安府志)

  淳化初于大庾县立南安军从知南雄州查陶之请也
(名胜志)

  至元十四年改南安路总管府(元史志)

  洪武元年改南安府领县三正德十二年割大庾三县
地增置崇义领县四属岭北道(嘉靖通志)

卷三 第 26b 页 WYG0513-0165b.png
  皇清因之领县四(安志)

  大庾县

  本汉南野县地武帝遣将军庾胜讨南越筑城于此晋
为南康县地隋立大庾镇(豫章书)

  神龙元年析南康置(唐书志)

  唐属虔州宋属南安军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安志)

  南康县

卷三 第 27a 页 WYG0513-0165c.png
  本汉灌婴所置南野县也至献帝初平二年析南野置
南安县晋太康五年改曰南康(元和郡县志)

  宋改曰赣县隋大业初复曰南康(舆地广记)

  唐属虔州(豫章书)

  宋属南安军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安志)

  上犹县

  后唐同光二年割南康县西南一乡置为上犹场(名胜志)

卷三 第 27b 页 WYG0513-0165d.png
  南唐壬子岁改为县(太平寰宇记)

  五代时置属虔州淳化元年来属(舆地广记)

  宋属南安军嘉定中改南安县元至元五年改永清县
六年复旧名仍属南安路明仍旧(嘉靖林志)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一十一里(安志)

  崇义县

  本上犹县地(名胜志)

  畲人谢志珊等啸聚为盗于此正德十二年都御史王
卷三 第 28a 页 WYG0513-0166a.png
守仁削平之奏割大庾南康上犹三县附近地立崇义
(嘉靖通志)

  按王文成全书云上犹大庾南康三县适中去处
建立县治实为久安长治之策适均处无如横水
原系上犹崇义里地方山水合抱土地平坦堪设
县治东去南康一百二十里西去湖广桂阳县界
二百馀里南去大庾一百二十馀里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安志)

卷三 第 28b 页 WYG0513-0166b.png
  赣州府

  春秋时百越之地二汉属豫章郡吴属庐陵郡(舆地广记)

  孙权嘉禾五年分庐陵立南部都尉理雩都晋武帝太
康三年罢都尉立为郡永和五年移理赣(元和郡县志)

  开皇九年置虔州(隋书志)

  赣旧曰南康置南康郡平陈郡废大业初改县名寻置
(同上)

  武德五年平江左置虔州天宝元年改为南康郡乾元
卷三 第 29a 页 WYG0513-0166c.png
元年复为虔州(唐书)

  后唐长兴二年升为昭信军节度(太平寰宇记)

  本南康郡昭信军节度大观元年升为望郡建炎间置
管内安抚使绍兴十五年罢复置江西兵马钤辖兼提
举南安军南雄州兵甲司公事二十二年改今名(宋书志)

  淳化元年分南康大庾上犹别置南安军虔州统县十
(赣州府志)

  绍兴间因虔州多盗以虔为虎头改赣州(郡县释名)

卷三 第 29b 页 WYG0513-0166d.png
  至元十四年升赣州路总管府十五年设录事司领一
司十县(元史志)

  洪武三年改赣州路为赣州府成化十三年设分巡岭
北道治赣州弘治七年设巡抚于赣称虔院府领县十
(府志)

  皇清因之(安志)

  赣县

  二汉属豫章吴为庐陵南部都尉晋置南康郡宋齐梁
卷三 第 30a 页 WYG0513-0167a.png
陈皆因之隋置虔州改赣县为南康大业初复改为赣
唐因之(舆地广记)

  晋太康末洪水横流忽有大鼓随波而下入葛姥故城
众力齐曳蹲而不动卜于其地置县吉遂徙于此宋升
明初移置赣水东梁承圣初又迁赣水南(太平寰宇记)

  章水西南自南康县来贡水东南自雩都县来二水至
州北合而为一通谓之赣水因为县名(元和郡县志)

  绍兴二十三年改虔州为赣州赣县附郭(赣县志)

卷三 第 30b 页 WYG0513-0167b.png
  宋元明俱为赣县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二十里(安志)

  雩都县

  二汉属豫章郡晋宋属南康郡后省隋平陈复置属虔
州唐因之(舆地广记)

  汉初所置因雩都水为名(元和郡县志)

  唐贞元四年割雩都地置安远县天祐元年析雩都地
为瑞金监(雩都县志)

卷三 第 31a 页 WYG0513-0167c.png
  宋太平兴国七年析雩都地置会昌县又石城县分自
阳都亦古雩都地(同上)

  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安志)

  信丰县

  本汉豫章南野县地吴置南安县晋改南康(名胜志)

  唐永淳元年分置南安县属虔州(舆地广记)

  天宝元年改天下县名相同者采访使韩朝宗以泉州
卷三 第 31b 页 WYG0513-0167d.png
有南安县遂奏改名信丰(太平寰宇记)

  南唐保大十一年析信丰置龙南县(信丰县志)

  至元二十四年并龙南入信丰(元史志)

  明隆庆三年析县南地置定南县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安志)

  兴国县

  本赣县地(太平寰宇记)

  孙吴置平阳县晋太康元年改平阳曰平固隋开皇九
卷三 第 32a 页 WYG0513-0168a.png
年省(赣州府志)

  历三国两晋南朝隋唐五代皆赣封内(嘉靖通志)

  太平兴国中析赣县七乡置(宋史志)

  益以庐陵泰和之地立县于潋江镇因年号为县名(名胜
志)

  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三里(安志)

  宁都县

卷三 第 32b 页 WYG0513-0168b.png
  本汉赣县地属豫章郡(太平寰宇记)

  吴置阳都县晋太康元年改曰宁都后省宋复置大明
三年以虔化屯别置虔化县并属南康郡后省虔化入
宁都(舆地广记)

  刘宋改揭扬曰宁都从新都名而改为宁也(郡县释名)

  虔化旧曰宁都开皇十八年改名(隋书志)

  南唐保大十一年析虔化石城场置石城县(宁都县志)

  绍兴二十三年改虔化曰宁都(宋史志)

卷三 第 33a 页 WYG0513-0168c.png
  元大德三年升宁都州领县一龙南(元史志)

  明仍为县(嘉靖通志)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十七里(安志)

  会昌县

  本雩都县地(太平寰宇记)

  太平兴国中析雩都六乡于九州镇置(宋史志)

  置县未立名适镇人凿井得瓴甋十二上有会昌篆文
事闻因以名县(名胜志)

卷三 第 33b 页 WYG0513-0168d.png
  绍定四年升会昌县为军咸淳五年复为县(赣州府志)

  至元二十四年并安远入会昌大德元年升会昌州领
县一瑞金(元史志)

  洪武二年仍为会昌县(嘉靖通志)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安志)

  安远县

  本汉雩都县地(豫章书)

  梁大同十年置安远县隋开皇中废其后雩都县以地
卷三 第 34a 页 WYG0513-0169a.png
僻人稀每有徭役动逾星岁建中三年刺史路应奏请
析雩都三乡并信丰一里再置安远县(太平寰宇记)

  宋因之(寰宇通志)

  元至元二十四年省入会昌县至大三年复置(元史志)

  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安志)

  瑞金县

  本雩都县地有金天祐元年置瑞金监(舆地广记)

卷三 第 34b 页 WYG0513-0169b.png
  本瑞金场淘金之地也南唐升为县(太平寰宇记)

  宋太平兴国七年割地益之(名胜志)

  瑞金县以掘地得金名也(郡县释名)

  瑞金旧属虔州大德元年属会昌州(元史志)

  明仍其旧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安志)

  龙南县

  本汉南野县地五代时置属虔州(舆地广记)

卷三 第 35a 页 WYG0513-0169c.png
  唐天宝元年于信丰县置百丈镇寻改名虔南五代吴
改镇为场南唐保大十一年升县改今名(名胜志)

  南唐县本名龙南宣和三年改虔南绍兴三十三年复
改龙南(宋史志)

  至元二十四年并入信丰县至大三年复置(元史志)

  以县在百丈龙潭之南故名(郡县释名)

  明仍其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安志)

卷三 第 35b 页 WYG0513-0169d.png
  石城县

  五代时置属虔州(舆地广记)

  三国吴析置揭扬县石城其封内也(名胜志)

  本石城场南唐改为石城县(太平寰宇记)

  以山多石耸峙如城故名(郡县释名)

  宋属赣州元升宁都为州以石城属之(寰宇通志)

  明仍其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安志)

卷三 第 36a 页 WYG0513-0170a.png
  定南县

  明隆庆二年都御史吴百朋𠞰抚下历高砂二巢奏以
界连广东和平岑冈离远政教鲜及以致人民顽据宜
置县次年都御史张翀筑城于高砂之莲塘(名胜志)

  析安远信丰地置定南县取平安之义也(郡县释名)

  按殷从俭新建定南县记嘉靖末年督抚吴尧山
公檄参将蔡汝兰剿灭下历知府黄扆抚定高砂
岑冈随议建县为善后图而尧山时以迁去未遑
卷三 第 36b 页 WYG0513-0170b.png
也隆庆改元明年张鹤楼公继总镇下有司议移
会抚台应谷刘公巡台直斋顾公疏其事以请制
曰可钖名定南县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安志)

  长宁县

  万历三年都御史江一麟讨平安远黄乡保贼奏置明
年筑城于马蹄冈(名胜志)

  析安远双桥石溪等十五堡置(赣州府志)

卷三 第 37a 页 WYG0513-0170c.png
  长久安宁之义也(郡县释名)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安志)






卷三 第 37b 页 WYG0513-0170d.png








  江西通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