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楚辞辩證 卷下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a 页 WYG1062-039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楚辞辩證卷下      宋 朱子 撰
   天问
隅隈之数注引淮南子言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
 隅此其无稽亦甚矣哉
论衡云日昼行千里夜行千里如此则天地之间狭亦
 甚矣此王充之陋也
顾菟在腹此言兔在月中则顾菟但为兔之名号耳而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b 页 WYG1062-0392b.png
 上官桀曰逐麋之犬当顾菟耶则顾当为瞻顾之义
 而非兔名又庄辛曰见兔而顾犬亦因菟用顾字而
 其取义又异盖不可晓且兔与菟同是一字见于说
 文而其形声皆异又不知其自何时始别异之也
补注引山海经言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帝令祝融
 殛之羽郊详其文意所谓帝者似指上帝盖上帝欲
 息此壤不欲使人干之故鲧窃之而帝怒也后来柳
 子厚苏子瞻皆用此说其意甚明又祝融颛帝之后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2a 页 WYG1062-0392c.png
 死而为神盖言上帝使其神诛鲧也若尧舜时则无
 此人久矣此山海经之妄也后禹事中又引淮南子
 言禹以息壤实洪水土不减耗掘之益多其言又与
 前事自相牴牾若是壤也果帝所息则父窃之而殛
 死子掘之而成功何帝之喜怒不常乃如是耶此又
 淮南子之妄也大抵古今说天问者皆本此二书今
 以文意考之疑此二书本皆缘解此问而作而此问
 之言特战国时俚俗相传之语如今世俗僧伽降无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2b 页 WYG1062-0392d.png
 之祈许逊斩蛟蜃精之类本无稽据而好事者遂假
 托撰造以实之明理之士皆可以一笑而挥之政不
 必深与辩也
补注引淮南说增城高一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
 六寸尤为可笑岂有度万里之远而能计其跬步尺
 寸之馀者乎此盖欲览者以为已所亲见而曾实计
 之而不知适所以章其谲而且谬也柳对本意似有
 意于破诸妄说而于此章反以西王母者实之又何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3a 页 WYG1062-0393a.png
 惑耶
补注引淮南子说昆崙虚旁有四百四十门而其西北
 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皆是注解此书之语予之
 所疑又可验其必然矣
雄虺九首倏忽焉在此一事耳其词本与招魂相表里
 王注得之但失不引招魂为證耳而柳子不深考乃
 引庄子南北二帝之名以破其说则既失其本指而
 又使雄虺一句为无所问其失愈远矣补注虽知柳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3b 页 WYG1062-0393b.png
 说之非然亦不引招魂以订其文义之缺乃直以庄
 周寓言不足信者诋之周之寓言诚不足信然岂不
 犹愈于康回烛龙之属乃信彼而疑此何哉一语之
 微无所关于义理而说者至三失之而况其深于是
 者耶
雄虺倏忽或云今岭南有异蛇能一日行数百里以逐
 人者即此物但不见说有九首耳
补注说今湖州武康县东有防风山山东二百步有禺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4a 页 WYG1062-0393c.png
 山防风庙在封禺二山之间洪君晚居霅川当得其
 实
巴蛇事下注中食鹿出骨事似若迂诞然予尝见山中
 人说大蛇能吞人家所伏鸡卵而登木自绞以出其
 壳者人甚苦之因为木卵著薮中蛇不知而吞之遂
 绞而裂云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洪引归藏云羿彃十日补注引山
 海经注曰天下有十日日之数十也然一日方至一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4b 页 WYG1062-0393d.png
 日方出虽有十日自使以次迭出而今俱见乃为妖
 怪故羿仰天控而九日潜退耳按此十日本是自
 甲至癸耳而传者误以为十日并出之说注者既知
 其误又为此说以弥缝之而其诞益彰然世人犹或
 信之亦可怪也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王逸以益失位为离固非文义
 补注以有扈不服为离蠥文义初通然亦未安或恐当
 时传闻别有事实也史记燕人说禹崩益行天子事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5a 页 WYG1062-0394a.png
 而启率其徒攻益夺之汲冢书至云益为启所杀是
 则岂不敢谓益既失位而复有阴谋为启之蠥启能
 忧之而遂杀益为能达其拘乎然此事要当质以孟
 子之言齐东鄙论不足信也
启棘宾商四字本是启梦宾天而世传两本彼此互有
 得失遂致纷纭不复可晓盖作山海经者所见之本
 梦天二字不误独以宾嫔相似遂误以宾为嫔而造
 为启上三嫔于天之说以实其谬王逸所传之本宾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5b 页 WYG1062-0394b.png
 字幸得不误乃以篆文梦天二字中间坏灭独存四
 外有似棘商遂误以梦为棘以天为商而于注中又
 以列陈宫商为说洪则既引三嫔以注骚经而于此
 篇反据王本而解为急于宾礼商契以今考之凡此
 三家均为穿凿而以事理言之则山海之怪妄为尤
 甚以文义言之则王注之训诂为尤疏洪则兼承二
 误而又两失且谓屈原多用山海经语而不知山海
 实因此书而作三嫔又本此句二字之误其为纰漏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6a 页 WYG1062-0394c.png
 又益甚矣独柳子贸嫔之对似觉山海之谬然亦不
 能深察而明著之是以其义虽正而亦不能以自伸
 也大抵古书之误类多如此读者若能虚心静虑徐
 以求之则解后之间或当偶得其实顾乃安于苟且
 狃于穿凿牵于考据仅得一说而据执之便以为是
 以故不能得其本真而已误之中或复益之误此邢
 子才所以独有日思误书之适又有思之若不能得
 则便不劳读书之对虽若出于戏剧然实天下之名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6b 页 WYG1062-0394d.png
 言也
勤子屠母旧注引帝王世纪言禹剥母背而生补又
 引于宝言黄初五年汝南民妻生男从右胁下小腹
 上出而平和自若母子无恙以为證此事有无固未
 可定然上句言启事而未有所问则此句不应反说
 禹初生时事矣故疑当为启母化石事也
该秉季德王逸以为汤能秉契之末德而厥父契善之
 以契为汤父固谬柳又以为即左传所云少皞氏之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7a 页 WYG1062-0395a.png
 子该为蓐收者亦与有扈事不相关唯洪氏以为启
 者近之疑该即启字转写之误也但终弊于有扈牧
 夫牛羊乃似谓启为有扈所弊而牧夫牛羊者不知
 又何说也下章又云有扈牧竖亦不可晓岂以少康
 尝为牧正而误邪大率此篇所问有扈羿浞事或相
 混并盖其传闻之误当阙之耳
到击纣躬叔旦不嘉王逸云武王始至孟津八百诸侯
 不期而到皆曰纣可伐也白鱼入王舟群臣咸曰休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7b 页 WYG1062-0395b.png
 哉周公曰虽休勿休未详所据
齐桓九会九本纠字借作九耳左传展禽犒师之言正
 作纠字纠合宗族亦此义也唯庄子九杂天下之川
 作九则亦古字通用而非九数之验也诸儒通计九
 会之数不合遂有裳衣兵车之辩盖凿说也然此辞
 亦作九会则其误也久矣如公羊榖梁故是战国时
 人也
余始读诗得吴氏补音见其疑于殷武三章严遑之韵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8a 页 WYG1062-0395c.png
 亦不能晓及读此篇见其以严叶亡乃得其例余于
 吴氏书多所刊补皆此类今见诗集传
   九章
屈子初放犹未尝有奋然自绝之意故九歌天问远游
 卜居以及此卷惜诵涉江哀郢诸篇皆无一语以及
 自沈之事而其词气雍容整暇尚无以异于平日若
 九歌则含意悽惋恋嫪低佪所以自媚于其君者尤
 为深厚骚经渔父怀沙虽有彭咸江鱼死不可让之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8b 页 WYG1062-0395d.png
 说然犹未有决然之计也是以其词虽切而犹未失
 其常度抽思以下死期渐迫至惜往日悲回风则其
 身已临沅湘之渊而命在晷刻矣顾恐小人蔽君之
 罪闇而不章不得以为后世深切著明之戒故忍死
 以毕其词焉计其出于瞀乱烦惑之际而其倾输罄
 竭又不欲使吾长逝之后冥漠之中胸次介然有毫
 发之不尽则固宜有不暇择其辞之精粗而悉吐之
 者矣故原之作其志之切而词之哀盖未有甚于此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9a 页 WYG1062-0396a.png
 数篇者读者其深味之真可为恸哭而流涕也
 惜诵首章非字误为作字使两章文意不明中间恶
 字误为中情使一章音韵不叶今已正之读者可以
 无疑矣
涉江旧说取譬之详皆衍说也
哀郢楚文王自丹阳徙江陵谓之郢后九世平王城之
 又后十世为秦所拔而楚徙东郢
抽思何独乐斯之蹇蹇兮愿荪美之可完文理甚明而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9b 页 WYG1062-0396b.png
 王逸解独乐为毒药补注又引瞑之语以实之必
 欲如此强为之说岂不可通但别本如此文自分明
 不必强穿凿耳然今本皆出王逸不知别本又何自
 而得此本语也
孰不实而有穫详上文实当作殖然自王逸已解作空
 穗则其误久矣穫一作获亦非也
怀沙改叶音已按郑注仪礼释用已日为自变改作二
 字音义固相近也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0a 页 WYG1062-0396c.png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诸本皆同史记亦然而王逸训匹
 为双补注云俗字作疋则其来久矣但下句云伯乐
 既没骥马程兮于韵不叶故尝疑之而以上下文意
 及上篇并日夜而无正者證之知匹当作正乃与下
 句音义皆叶然犹未敢必其然也及读哀时命之篇
 则其词有曰怀瑶象而握琼兮愿陈列而无正正与
 此句相似其上下句又皆以荣逞成生为韵又与此
 同然后晓然知其当改而无疑也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0b 页 WYG1062-0396d.png
惜往日受命诏以昭时时一作诗说者傅会国语楚教
 太子以诗为说殊无意味
介子立枯事补注以左传为据而不之信然此词明言
 立枯又云缟素而哭庄子亦有抱木之说固未可以
 一说而尽疑之也
悲回风施黄棘之枉策补注据史记楚怀王二十五年
 入与秦盟于黄棘其后为秦所欺卒以客死今顷襄
 王又信任奸邪以亡其国故言已之所以假延日月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1a 页 WYG1062-0397a.png
 无以自处者以其君欲复施黄棘之枉策也其说虽
 有事證然与此文理绝不相入不若旧说之为安也
   远游
客有语余者曰高宗恭默思道梦帝赉以良弼寤而求
 之即得傅说遂以为相若使梦赉之夕应时即生则
 自襁褓之间以及强立之岁亦须二三十年始堪任
 用王者政令所出日有万几岂容数十年之间不发
 一语又虚相位以待乳下之婴儿乎今书之言如此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1b 页 WYG1062-0397b.png
 则是高宗既得此梦即时搜访便得其人而已堪作
 相以代王言矣明是一旦忽然从天而下便为成人
 无少长之渐也余闻其言心惊怪之而不敢答今读
 此书洪注所引庄子音义已有傅说生无父母之说
 乃知古人之虑已有及此者矣洪氏引之而无他说则
 岂亦以是为不易之论而无所疑也耶然则余之
 昧陋而见事独迟为可笑巳
屈子载营魄之言本于老氏而扬雄又因其语以明月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2a 页 WYG1062-0397c.png
 之盈阙其所指之事虽殊而其立文之意则一顾为
 三书之解者皆不能通其说故今合而论之庶乎其
 足以相明也盖以车承人谓之载古今世俗之通言
 也以人登车亦谓之载则古文史类多有之如汉纪
 云刘章从谒者与载韩集云妇人以孺子载盖皆此
 意而今三子之言其字义亦如此也但老子屈子以
 人之精神言之则其所谓营者字与荥同而为晶明
 光炯之意其所谓魄则亦若余之所论于九歌者耳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2b 页 WYG1062-0397d.png
 扬子以日月之光明论之则固以月之体质为魄而
 日之光耀为魂也以人之精神言者其意盖以魂阳
 动而魄阴静魂火二而魄水一故曰载营魄抱一能
 勿离乎言以魂加魄以动守静以火迫水以二守一
 而不相离如人登车而常载于其上则魂安静而魄
 精明火不燥而水不溢固长生久视之要诀也屈子
 之言虽不致详然以其所谓无滑而魂虚以待之之
 语推之则其意当亦出此无疑矣其以日月言者则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3a 页 WYG1062-0398a.png
 谓日以其光加于月魄而为之明如人登车而载于
 其上也故曰月未望而载魂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
 其溯于日乎言月之方生则以日之光加被于魄之
 西而渐满其东以至于望而后圜及既望矣则以日
 之光终守其魄之东而渐亏其西以至于晦而后尽
 盖月溯日以为明未望则日在其右既望则日在其
 左故各向其所在而受光如民向君之化而承俗也
 三子之言虽为两事而所言载魄则其文义同为一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3b 页 WYG1062-0398b.png
 说故丹经历术皆有纳甲之法互相资助以相发明
 盖其理初不异也但为之说者不能深考如河上公
 之言老子以营为魂则固非字义而又并言人载魂
 魄之上以得生当爱之则又失其文义独其载字之
 义粗为得之然不足以补其所失之多也若王辅嗣
 以载为豦以营魄为人所常居之处则亦河上之意
 至于近世而苏子由王元泽之说出焉则此二人者
 平生之论如水火之不同而于此义皆以魂为神以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4a 页 WYG1062-0398c.png
 魄为物而欲使神常载魄以行不欲使神为魄之所
 载洪庆善之于此书亦谓阳气充魄为魂能运动则
 其为全矣则其意亦若苏王之云而皆以载为以车
 承人之义矣是不唯非其文意且若如此则是将使
 魂常劳动而魄亦不得以少息虽幸免于物欲沈溺
 之累而窈冥之中精一之妙反为强阳所挟以驰骛
 于纷挐胶扰之涂卒以陷于众人伤生损寿之域而
 不自知也其于二子之意何如哉若其说杨子者则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4b 页 WYG1062-0398d.png
 皆以载为哉固失其指而李轨解魄为光尤为乖谬
 至宋贯之司马公始觉其非然遂欲改魄为朏则亦
 未深考此载字之义而失之愈远矣唯近岁王伯昭
 以为未望则魄为明所载似得其理既而又曰既望则
 明为魄所终则是下句当曰终明而不当为终魂
 矣以此推之恐其于上文义之乡背亦未免如苏氏
 王氏之云为自下而载上也大抵后人读前人之书
 不能沈潜反覆求其本义而辄以已意轻为之说故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5a 页 WYG1062-0399a.png
 其卤莽有如此者况读楚辞者徒玩意于浮华宜其
 于此尤不暇深究其底蕴故余因为辩之以为览者
 能因是以考焉则或溯流求源之一助也
登霞之霞本遐之借用犹曰适远云耳曲礼告丧之词
 乃又借以为死之美称也庄子作登假盖亦此例但
 此篇注者遂解为赤黄之气释庄音者又读假为格
 而训至焉则其误愈远矣
   卜居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5b 页 WYG1062-0399b.png
史记有滑稽传索隐云滑乱也稽同也言辩捷之人言
 非若是言是若非能乱异同也扬雄酒赋鸱夷滑稽
 颜师古曰滑稽圜转纵舍无穷之状此词所用二字
 之意当以颜说为正
   渔父
衣叶于巾反者礼记一戎衣郑读为殷古韵通也
   九辩
悲秋旧说取譬烦杂皆失本意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6a 页 WYG1062-0399c.png
有美一人注指怀王非是心不绎注训绎为解即当作
 释补训抽丝乃说为绎字耳又疑惑是怿字喜悦意
 耳
无伯乐之善相今谁使乎誉之誉一作訾相度之义也
 又与上句知字叶韵故当作訾为是但下句两之上
 字复不韵则又不可晓故今且作誉而四句皆以之
 字为韵
朱雀雀一作荣非是盖下与苍龙为对皆为飞行之物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6b 页 WYG1062-0399d.png
 不当作荣王注亦自作雀不知洪本何以作荣也茇
 茇音旆盖言朱雀飞扬其翼茇茇然也今一作芺音
 于表反乃随荣字误解耳
轻辌辌一作轾非是轻字义證甚明轾乃车之行貌于
 义不通
   招魂
后世招魂之礼有不专为死人者如杜子美彭衙行云
 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盖当时关陜间风俗道路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7a 页 WYG1062-0400a.png
 劳苦之馀则皆为此礼以韨除而慰安之也近世高
 抑崇作送终礼云越俗有暴死者则亟使人遍于衢
 路以其姓名呼之往往而苏以此言之又见古人于
 此诚有望其复生非徒为是文具而已也
恐后之如汉武帝遣人取司马相如遗文而曰若后之
 矣之意注云言已在他人后也
此篇所言四方怪物如十日代出之类决是诞妄无可
 疑者其他小小异事如东方长人南方雕题杀人祭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7b 页 WYG1062-0400b.png
 蛇虺封狐西方流沙求水不得北方层冰飞雪之
 类则或往往有之如五代史言北方之极魑魅龙蛇
 白昼群行盖地偏气异自然如此不足怪也
无木谓之台有木谓之榭一曰凡屋无室曰榭说文乃
 云台观四方而高者榭台有屋也说文与二说不同
 以春秋宣榭火證之则榭有屋明矣
卒章心字旧苏含反盖以下叶南韵然于上句枫字却
 不叶此不知枫有孚金南有尼金可韵而误以枫为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8a 页 WYG1062-0400c.png
 散句耳心字但当如字而以枫南二字叶之乃得其
 读前亦多此例矣
   大招
周颂陟降庭止传注训庭为直而说之云文王之进退
 其臣皆由直道诸儒祖之无敢或违而颜监于匡衡
 传所引独释之曰言若有神明临其朝廷也盖匡衡
 时未行毛说颜监又精史学而不梏于专经之陋故
 其言独能如此无所阿随而得经之本指也余旧读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8b 页 WYG1062-0400d.png
 诗爱颜说然尚疑其无据及读此词乃有登降堂只
 之文于是益信陟降庭止之为古语其义审如颜说
 而无疑也颜注汉书时有发明于经指多若此类如
 训棐为匪尤为明切足證孔安国张平子之谬其视
 韦昭之徒专守毛郑而不能一出已见者相去远矣
   晁录
王逸所传楚辞篇次本出刘向其七谏以下无足观者
 而王褒为最下余已论于前矣近世晁无咎以其所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9a 页 WYG1062-0401a.png
 载不尽古今词赋之美因别录续楚辞变离骚为两
 书则凡词之如骚者已略备矣自原之后作者继起
 而宋玉贾生相如扬雄为之冠然较其实则宋马辞
 有馀而理不足长于颂美而短于规过雄乃专为偷
 生苟免之计既与原异趣矣其文又以摹拟掇拾之
 故斧凿呈露脉理断续其视宋马犹不逮也独贾太
 傅以卓然命世英杰之材俯就骚律所出三篇皆非
 一时诸人所及而惜誓所谓黄鹄之一举兮见山川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19b 页 WYG1062-0401b.png
 之纡曲再举兮暏天地之员方者又于其间超然拔
 出言意之表未易以笔墨蹊径论其高下浅深也此
 外晁氏所取如荀卿子诸赋皆高古而成相之篇本
 拟惜诵箴谏之词其言奸臣蔽主擅权驯致移国之
 祸千古一辙可为流涕其他如易水越人大风秋风
 天马下及乌孙公主诸王妃妾息夫躬晋陶潜唐韩
 柳本朝王介甫之山石建业黄鲁直之毁璧陨珠邢
 端夫之秋风三叠其古今大小雅俗之变虽或不同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20a 页 WYG1062-0401c.png
 而晁氏亦或不能无所遗脱然考其近楚语者其次
 则如班姬蔡琰王粲及唐元结王维顾况亦差有味
 又此之外则晁氏所谓过骚之言者非余之所敢知
 矣晁书新序多为义例辨说纷挐而无所发于义理
 殊不足以为此书之轻重且复自谓尝为史官古文
 国书职当损益不惟其学而论其官固已可笑况其
 所谓笔削者又徒能移易其篇次而于其文字之同
 异得失犹不能有所正也浮华之习徇名饰外其弊
楚辞辩證 卷下 第 20b 页 WYG1062-0401d.png
 乃至于此可不戒哉
 
 
 
 
 
 
 楚辞辩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