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KR2b0041_MJSY_002-001a.png
十八史略卷之二

〔秦始皇帝〕名政。始生于邯郸。昭襄王时。孝文王柱为太子。
有庶子楚。为质于赵。阳翟大贾吕不韦。适赵。见之曰。此奇货。
可居。乃适秦。因太子妃华阳夫人之姊。以说妃。立楚为适嗣。
不韦因纳邯郸美姫。有娠而献于楚。生政。实吕氏。孝文王立。
三日而薨。楚立。是为庄襄王。四年薨。政生十三岁矣。遂立为
王。母为太后。不韦在庄襄王时。已为秦相国。至是封文信侯。
太后复与不韦通。王既长。不韦事觉自殺。太后废处别宫。茅
焦谏。母子乃复如初。(【阳翟】县属钓州。翟音宅。【贾】音古。【奇货】喻庶子楚。/【可居】言可居积以图他日富贵。【华】去声。【适】嫡同。)
卷二 第 2a 页 KR2b0041_MJSY_002-002a.png
(【相】去声。【长】音张上声。【处】/音杵。【茅焦】姓茅。名焦。秦臣也。)○秦宗室大臣议曰。諸侯人来仕者。
皆为其主游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
书曰。昔穆公取由余于戎。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
豹。公孙枝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諸侯
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从。使之事秦。昭王
得范睢强公室。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客何负于秦哉。泰山
不让土壤。故大。河海不择细流。故深。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賓客以业諸侯。所谓籍寇。而赍盗粮者也。王乃听李斯。
复其官。除逐客令。斯楚人。尝学于荀卿。秦卒用其谋并天下。
(【为】去声。【索】音生入声。【上】上声。下并同。【丕】丕同。姓也。【从】音踪。【泰山】东岳。在兖州。/【黔首】黔音俭平声。秦谓民曰黔首。谓黑色也。犹周谓之黎民。【资敌国】言民者国之本。弃)
(之则众乖离。而适为敌国之助也。【业諸侯】言贤者国之辅。却之则国/空虚。而反为諸侯之利也。【籍】音借。【赍】音咨。【复】音伏。【令】去声。)有韩非者。
卷二 第 3a 页 KR2b0041_MJSY_002-003a.png
善刑名。为韩使秦。因上书。王悦之。斯疾而閒之。遂下吏。斯遗
之药令自殺。(【使】去声。【疾】嫉同。【閒】音涧。【下吏】下狱/吏治罪。后下廷尉。效此。【遗】去声。【令】平声。)○十七年。内
史胜灭韩。十九年。王剪灭赵。二十三年。王贲灭魏。二十四年。
王剪灭楚。二十五年。王贲灭燕。二十六年。王贲灭齐。秦王初
并天下。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
诏。自称曰朕。(【内史】官掌爵禄。废置。殺生。予夺之法。【王贲】王剪子。贲音奔。【过】/音戈。【更】音庚。【令】去声。【制】制制也。帝王制度之命也。【诏】)
(诏照也。帝王诏告之命也。○通鉴。始皇既并天下。采用邹衍五德之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始改年。朝贺皆用十月朔。衣服節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胡曰。凡言)
(不师古。而立私义者。未有不以秦为称首。秦焚诗书。坑儒士。废谥法。罪三族。以十月为正。后/世监之。不寻其辙矣。至于兼皇帝之号。用五德之运坏井田。开阡陌。郡县天下。大作宫室。是)
(皆可更改废绝。则自漢以来。遵用而不改何也。古之圣人。应时称号。曰皇曰帝曰王而止矣。/非帝贬于皇。王贬于帝也。惟不知此义。遂以皇帝为尊称。而以自居。以王为降等。而以封其)
(臣子。失之矣。王之为名。继天抚世之谓。曾是而可使臣子称之乎。吴楚僭王。春秋比之夷狄。/六国用夷礼。乃周公之所膺也。岂可以此之故。谓王卑于帝而不称哉。仲尼祖述尧舜。宪章)
(三代。尊周立号。系王于天。其礼隆极。于秦何取焉。是故有天下者。必法/孔子。称天王。其列爵諸侯。自公而降。则名正言顺。百世以俟而不惑矣。)制曰。死而
卷二 第 4a 页 KR2b0041_MJSY_002-004a.png
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行】去声。行之于身曰行。【无谓】无意义也。【数】上声。○愚案。胡曰。子议父臣议君。而非其/礼。罪不容诛矣。然当不义。则父尚有争子。君尚有争臣。争之犹可。况以礼而议之乎。且加谥)
(之礼。非臣子所得而称也。考德行之实。众言佥同。称人以谥之。则尽人心。合天理。为万世之/劝戒。臣子又安得认我君我父而吝之哉。孟子曰。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不能改也。其言盖谓人君苟得不仁之实。则臣子虽或爱之之甚。/亦不得废公义而改其谥矣。而使夫为人君者。知所审而择所由哉。然则秦人除谥法。徒为)
(后世忠孝/之贼乎。)○收天下兵。聚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
石。(【鐻】音巨。鹿头龙身。神兽也。钟鼓之/跗。皆用以为饰。【石】百二十斤曰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
户。○丞相王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諸
子。始皇下其议。廷尉李斯曰。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后
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諸子功臣。以公赋税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寧
卷二 第 5a 页 KR2b0041_MJSY_002-005a.png
之术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寧息。岂不難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
尉监。(【绾】音弯上声。【下其议】下公卿。讲议其事。【廷尉】官掌刑狱。即大理卿也。【属】/音蜀。【统】他综切。总也。【易】音异。【制】御也。【三十六郡】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
(江。象郡。会𥡴。砀川。颍郡。南海。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遼西。遼东。桂林。钜鹿。邯/郸。上党。大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内史。【守】郡守。为天)
(子守土治民者也。【尉】丞尉。掌佐守/者也。【监】御史。掌监郡者也。监平声。)○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
峄山。立石颂功业。上泰山。立石封祠祀。既下。风雨暴至。休树
下。封其松为五大夫。禅于梁父。(【峄】音亦。【立石】碑也。【封禅】漢郊祀/志。筑土曰封。除地曰禅。古者巡狩至于)
(四岳。则封太山而祭天。禅小山而祭山川。【休】息也。【五大夫】秦时/爵名。或谓封五松为大夫。非也。【禅】音善。见上。【梁父】山在泰安。)遂东游海上。
方士齐人徐市等。上书。请与童男童女入海。求蓬莱。方丈。瀛
洲。三神山仙人。及不死药。如其言遣市等行。(【方士】方外士也。/【上】上声。下同。)
始皇浮江至湘山。大风。几不能渡。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
卷二 第 6a 页 KR2b0041_MJSY_002-006a.png
尧女舜妻。始皇大怒。伐其树赭其山。(【湘山】在益阳洞庭之南。湘君/庙在焉。【几】音机。【湘君】娥皇。)
○韩人张良。以五世相韩。韩亡欲为报仇。始皇东游。至博浪
沙中。良令力士操铁椎击始皇。误中副车。始皇惊。求弗得。令
天下大索。(【五世相韩】良之祖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王。父平。相釐王桓惠王。凡/五世。【为】去声。【博浪沙】在今河南阳武县。【令】平声。【操】平声。【椎】音)
(坠平声。【误中】之中去声。【副】贰也。【令/天】之令去声。下并同。【索】音生入声。)○三十一年。更腊为嘉平。(【更】/音庚。)
○三十二年。始皇巡北边。方士卢生入海还。奏录图书。曰亡
秦者胡也。始皇乃遣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筑长城。
起临洮。至遼东。延袤万馀里。威振匈奴。(【胡】乃始皇子胡亥之谶。【临/洮】府属巩昌。洮音滔。【遼东】)
(郡属/遼阳。)○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书曰。异时諸侯并争。厚招游
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
令。今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闻令下。则各
卷二 第 7a 页 KR2b0041_MJSY_002-007a.png
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群下以造谤。臣请史官
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
诣守尉杂烧之。有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
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官】国史院官。【偶】对也。【弃市】殺而弃其尸于市也。【族】并其族而/灭之。【去】除也。【卜筮】筮音逝。龟曰卜。蓍曰筮。【可】从其议则称制曰可。)○三十五
年。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大怒曰。卢生等。吾
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
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四人。皆坑之咸阳。长子扶苏谏曰。諸生皆
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
北监蒙恬军于上郡。(【诽】音非。【廉】察也。【传】去声。【除】筌蹄云。简别也。【扶/苏】始皇子也。【上】臣子称君皆通曰上。【绳】纠治曰绳。)
卷二 第 8a 页 KR2b0041_MJSY_002-008a.png
(【臣】男子贱称曰臣。故子于父。亦/通称之。【上郡】属陕西。今绥德州。)○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宫庭
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
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
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
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漢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
令名。天下谓之阿房宫。(【朝】音潮。【阿房】三山林氏曰。阿山曲也。房旁也。乃/旧地名。宫成未更名而毁。故号曰阿房宫。房如字。或)
(音傍。【南山】在华阴。【颠】巅同。【阙】表南山顶。以为门阙。【复】音福。重也。【属】音烛。【天极/阁道】天官书曰。天极紫宫后十七星。绝漢抵营室曰阁道。阁道者星名。【漢】天漢。【营室】)
(亦星/名。)○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程。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自/用】)
(执己见也。【衡石云云】衡称。石锤也。/以秤称量文书。日夜处决自有程限。)○秦有出使者。还。遇人持璧授之。
曰为吾遗滈池君。明年祖龙死。(【为】去声。【遗】去声。【滈池君】地在咸/阳。君其神也。【祖龙】祖始。龙君象。喻始)
卷二 第 9a 页 KR2b0041_MJSY_002-009a.png
(皇/也。)○三十七年。始皇出游。丞相斯。少子胡亥。宦者赵高从。始
皇崩于沙丘平台。秘不发丧。诈为受诏。立胡亥。赐扶苏死。载
始皇辒辌车中。以一石鲍鱼乱其臭。至咸阳始发丧。胡亥即
位。是为二世皇帝。(【宦者】阉官。宦音患。【从】去声。【平台】在大名。【秘】密也。/【为】去声。【辒辌】音温凉。车上有窗。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
(曰辒辌。【鲍】腌也。【臭】气也。)
〔二世皇帝〕名胡亥。元年。东行郡县。谓赵高曰。吾欲悉耳目
之所好。穷心志之乐。以终吾年。高曰。陛下严法刻刑。尽除故
臣。更置所亲信。则高枕肆志矣。二世然之。更为法律。务益刻
深。公子大臣多僇死。(【好】去声。【乐】音洛。【更】/音庚。下同。【僇】戮同。)○阳城人陈胜字
涉。少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怅然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
者笑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胜大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
卷二 第 10a 页 KR2b0041_MJSY_002-010a.png
之志哉。至是与吴广起兵于蕲。(【阳城】县属泽州。【少】去声。【佣】音容。/雇也。【无】毋同。【为】去声。【鸿鹄】鸷鸟。)
(似雁而大。【蕲】/音机。县属宿州。)时发闾左戍渔阳。胜广为屯长。会大雨道不通。
乃召徒属曰。公等失期。法当斩。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
王侯将相寧有种乎。众皆从之。(【闾左】所在闾里。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秦徭役烦多。富强者并役尽。故复取)
(贫者。【渔阳】郡属北平。今蓟州。【屯长】屯犹营也。/每营置长率。长上声。【寧】安也。焉也。【种】上声。)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称
大楚。胜自立为将军。广为都尉。(【扶苏项燕】二人。前皆殺死。/○史记云。诈称从民欲也。)大梁
张耳。陈馀。诣军门上謁。胜大喜。自立为王。号张楚。(史注。欲张/大楚国也。)
諸郡县苦秦法。争殺长吏以应涉。(【长吏】郡/县官长。)○謁者从东方
来。以反者闻。二世怒。下之吏。后使者至。上问之曰。群盗鼠窃
狗偷。不足忧也。上悦。(【謁者】官掌通/奏。周行人也。)○陈胜以所善陈人武臣
为将军。耳馀为校尉。使徇赵地。至赵。武臣自立为赵王。(【武/臣】)
卷二 第 11a 页 KR2b0041_MJSY_002-011a.png
(武姓。臣名。【校尉】官掌兵/事。【徇】巡师宣令曰徇。)○沛人刘邦。起于沛。父老争殺令。迎立为
沛公。沛邑掾主吏。萧何。曹参。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沛】音/贝。郡属)
(河南。今徐州。【令】去声。【掾】音缘去声。【萧何曹/参】漢书。参为狱掾使也。何为主吏。【为】去声。)○项梁者。楚将项燕之子
也。尝殺人。与兄子籍。避仇吴中。籍字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
剑。又不成。梁怒。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梁乃教籍兵法。会𥡴守殷通。欲起兵应陈涉。使梁
为将。梁使籍斩通。佩其印绶。遂举吴中兵。得八千人。籍为裨
将。时年二十四。(【少】去声。【会𥡴】音桧鸡。郡名。属浙东。/今绍兴府。【绶】组也。【裨】音皮。副也。)○齐人田儋。自
立为齐王。(【儋】/音耽。)○赵王武臣。使将韩广略燕地。广自立为
燕王。○楚将周市。定魏地。迎魏公子咎。立为魏王。○二年。吴
广为其下所殺。(【为】去声。/下并同。)○陈胜。为其御庄贾所殺。以降秦。
卷二 第 12a 页 KR2b0041_MJSY_002-012a.png
(【降】音项平/声。下并同。)○秦将章邯击魏。齐楚救之。齐王儋。魏王咎。与周
市。皆败死。(【邯】/音含。)○赵王武臣。为其将李良所殺。张耳陈馀。
立赵歇为王。○居鄛人范增。年七十。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
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
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必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顷梁
求得楚怀王孙心。立为楚怀王。以从民望。(【好】去声。【蜂】蜂同。如/蜂群起。言其众也。【心】)
(怀王之孙。名心。【民望】应曰。六国为/秦并。楚最无罪。故立其后。以顺民望。)○赵高与丞相李斯有隙。高侍二
世。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斯。可奏事。斯上謁。二世怒
曰。吾尝多閒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高曰。丞相长
男李由。为三川守与盗通。且丞相居外。权重于陛下。二世然
之。下斯吏。具五刑。腰斩咸阳市。斯出狱。顾谓中子曰。吾欲与
卷二 第 13a 页 KR2b0041_MJSY_002-013a.png
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
而夷三族。(【燕】宴同。古字通用。【乐】音洛。【上】上声。【閒】音闲。【三川】郡属河南。/今汝寧府。【五刑】历受墨。劓。剕。宫。大辟五刑。【腰斩】古者罪重腰斩。罪)
(轻颈刑。【上蔡】县属汝寧。斯家/在焉。【三族】诛父母妻三族。)○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
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指鹿
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高阴中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
高。莫敢言其过。(【中丞相】宦者曰中。后凡言中人中官中常侍之類皆仿此。【中/諸】之中去声。○先儒有言曰。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
(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则无所不至矣。志于富贵。孔子/之所谓鄙夫也。夫以鄙夫。而欲久富贵。其可得乎。秦之李斯赵高。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其志)
(皆欲以夺政柄。纵耳目。以久享富贵。为可乐。而不知富贵卒不可恃。而/覆宗绝祀之机其在焉。嗟夫后之欲求富贵利达于当世者。可不鉴哉。)○项梁与
秦将章邯战败死。宋义先言其必败。梁果败。(【先言】有将/骄卒惰之语。)秦攻
赵。楚怀王。以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救赵。义骄。羽斩之领其
兵。大破秦兵钜鹿下。虜王离等。降秦将章邯。董翳。司马欣。羽
卷二 第 14a 页 KR2b0041_MJSY_002-014a.png
为諸侯上将军。(【钜鹿】郡属河/东。今顺德府。)○先是。赵高数言。关东盗无能
为。及秦兵数败。高恐二世怒。遂使婿阎乐。弑二世于望夷宫。
立公子婴为秦王。二世之兄子也。婴既立。族殺赵高。(【数】音/朔。下同。)
(【婿】音细。女夫。【阎】音炎。【望夷官】张晏曰。在/长陵西北。临泾水作之。以望北夷。【兄】扶苏。)○初楚怀王。与諸将约。先
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时秦兵强。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
秦殺项梁。奋愿与沛公先入关。怀王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
剽悍猾贼。独沛公宽大长者。可遣。乃遣沛公。(【关中】关中记曰。东/曰函关。西曰龙关。界)
(二关之閒。故曰关中。即安西也。【剽悍猾贼】剽疾/也。悍音汗。勇也。猾音滑。乱也。贼害也。言羽不可遣。)○高阳人郦食其谓沛公
麾下骑士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
骑士曰。沛公不好儒。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㳛溺其
中。未可以儒生说也。食其令骑士第入言之曰。人皆谓食其
卷二 第 15a 页 KR2b0041_MJSY_002-015a.png
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沛公至高阳传舍。召生入。沛公方踞
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生。生长揖不拜曰。足下必欲诛无道
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生上坐谢之。生
为沛公。说下陈留。后常为说客。(【高阳】邑属汴梁。【郦】音历。【食】音异。/【其】音基。【麾】旌旗也。所以指麾。故曰)
(麾。【骑】去声。【易】音异。【略】谋也。【好】去声。【冠】音贯。【溲溺】小便曰溲。音蒐。溺尿同。【第】/更次。【传舍】邮也。传者以木为之。长尺五寸。书符其上。以为信也。传音转去声。【踞】伸两足)
(而坐也。【洗】音先上声。下同。【摄】/抠也。【为】去声。【陈留】县属汴梁。)○张良从沛公西。(【从】/去声。)○沛公大
破秦军。入关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出降轵
道旁。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二世三世而亡。称帝止十
有五年。(【霸上】地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素车白马】示有丧。【系颈】示降服也。【轵道】/苏氏曰。轵道亭名。在长安东十三里。○司马温公曰。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
(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秦之谓也。善夫贾生之言曰。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然后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丁夫作難。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哉。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卷二 第 16a 页 KR2b0041_MJSY_002-016a.png
西漢
〔漢太祖高皇帝〕尧之后。姓刘氏。名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
人也。母媪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时大雷雨晦冥。父太公往。
见交龙其上。已而产刘季。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
二黑子。宽仁爱人。意豁如也。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尧之后】/案。新唐书
(宰相世系云。刘氏出自帝尧。帝尧之孙。生而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御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杜子曰温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蔿。士蔿生成伯缺。缺生)
(士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阳十世孙杩。仕魏为大夫。秦灭/魏徙梁。生清。清徙居沛。生仁号。仁号生煓。煓生高帝。【媪】音袄。女老之称。【隆准】漢书注。隆)
(高。准鼻也。【须髯】在颐曰须。在颊曰髯。【黑子】/痣也。【豁如】开大之貌。豁音欢入声。【度】量也。)及壮为泗上亭长。尝繇役
咸阳纵观秦皇帝。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单父人吕公好
相人。见刘季状貌曰。吾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吾有
息女。愿为箕帚妾。卒与刘季。即吕后也。(【亭长】秦制。十里一亭。亭置/一长。主督盗贼。【繇】徭同。)
卷二 第 17a 页 KR2b0041_MJSY_002-017a.png
(【单父】县属单州。单音善。【好】去声。【相】去声。下并/同。【自爱】犹言良重。【息女】所生女也。【帚】帚同。)秦始皇尝曰。东南有天
子气。于是东游以厌当之。刘季隐于芒砀山泽閒。吕氏与人
俱求。常得之。刘季怪问之。吕氏曰。季所居上有云气。故从往
常得季。刘季喜。沛中子弟闻之。多欲附者。为亭长时。以竹皮
为冠。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也。(【厌】音叶。压也。【芒砀】二山在今归德/亳州之閒。砀音唐。【附】归也。【冠】音贯。)
刘季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尽亡之。到丰西止
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
愿从者十馀人。季被酒。夜径泽中。有大蛇当径。季拔剑斩之。
后人来至蛇所。有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今者赤帝子斩
之。因忽不见。后人告刘季。刘季心独喜自负。諸从者日益畏
之。(【为】去声。【送徒】徒罪供役作也。【度】音堂入声。【比】音鼻。及也。【丰】邑在鄠县杜/陵西南。【纵】放也。【被洒】犹言带洒。【妪】音迂去声。母也。【諸从】之从去声。下并同。)
卷二 第 18a 页 KR2b0041_MJSY_002-018a.png
陈涉起。刘季亦起兵于沛。以应諸侯。旗帜皆赤。楚怀王遣沛
公。破秦入关。降秦王子婴。既定秦。还军霸上。悉召諸县父老
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諸侯约。先入关中者王
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殺人者死。伤人及盗抵
罪。馀悉除去秦苛法。秦民大喜。(【帜】音炽。【皆赤】应前赤帝子兆。【降】音/项平声。【苛】音何。细也。烦也。【抵罪】服虔)
(曰。随轻重制法也。李奇曰。伤人有曲直。盗贼有多少。罪名不可预定。故凡言抵罪。未知抵何/罪也。【去】上声。○唐曰。不殺子婴。约法三章。此谓最好为得天下之根本。楚漢得失。全在于)
(此。项羽一/切反是。)项羽率諸侯兵。欲西入关。或说沛公守关门。羽至。门
闭。大怒攻破之。进至戏。期旦击沛公。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在
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羽曰。沛公居山东。贪财好
色。今入阙。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
望其气。皆为龙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羽季父项伯。
卷二 第 19a 页 KR2b0041_MJSY_002-019a.png
素善张良。夜驰至沛公军告良。呼与俱去。良曰。臣从沛公。有
急亡不义。入具告。因要伯。入见。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
守关者。备他盗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伯许诺曰。旦日
不可不蚤自来谢。伯去具以告羽。且曰。人有大功。击之不义。
不如因善遇之。沛公旦从百馀骑。见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
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先入关破秦。得
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羽曰。此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之言。羽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羽。举所
佩玉玦者三。羽不应。增出使项庄入。前为寿。请以剑舞。因击
沛公。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壮不得击。张良出
卷二 第 20a 页 KR2b0041_MJSY_002-020a.png
告樊哙以事急。哙拥盾直入。嗔目視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赐之彘肩。则生彘肩。哙立
饮。拔剑切肉啖之。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沛公先破秦入咸阳。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
而将军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切为将
军不取也。羽曰坐。哙从良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哙出。閒
行趋霸上。留良谢羽曰。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使臣良奉白
璧一双。再拜献将军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亚父足下。羽曰。
沛公安在。良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亚
父拔剑。撞玉斗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谋。夺将军天下者。必
沛公也。(【戏】音羲。水出华州渭南县骊山冯公谷东。北流经戏亭入渭。【鸿门】地在/新丰东。【志不在小】唐曰。入关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乃高祖之创业)
卷二 第 21a 页 KR2b0041_MJSY_002-021a.png
(规模也。【采】彩同。【季父】叔曰季父。【项伯】索隐云。名缠。字伯陵。师古云。字伯。【呼】去声。/【要】邀同。【卮】音支。应劭曰。饮酒礼器。卮以角作。受四升。【为寿】之为。【为将军】之为并去)
(声。【倍】背同。【蚤】早同。古字通用。【曹无伤】曹姓。无伤名。【数】音朔。【目羽】师古曰。动目以/谕之。【玦】音决。玉佩也。如环而不連。【项庄】羽从弟。【盾】音纯上声。干也。【嗔】瞋同。张目貌。)
(【眦】音渍。眼角。【裂】破也。【斗】十升。【彘】音滞。豕也。【啖】音谈上声。食也。【说】如字。【须臾】/顷也。【閒】音涧。【胜】音升。【杯】杯同。【勺】与杓通。所以挹酒。【亚父】范增。【督过】督责过失。)
(【撞】音憧。击也。【唉】音哀。叹恨/发声之辞。【竖子】斥项羽也。)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居数日。羽引
兵西屠咸阳。殺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绝。掘始皇冢。
收宝货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降】音项平声。/【掘】其月切。)韩生说羽。关中
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霸。羽见秦残破。且思东归。
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韩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
冠。果然。羽闻之烹韩生。(【四塞】塞音色。徐广云。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也。【楚人沐猴而冠】张晏曰。沐猴狝猴也。师古曰。)
(言虽著人衣冠。/其心不類人也。)羽使人致命怀王。王曰如约。羽怒曰。怀王吾家
所立耳。非有功伐。何得专主约。乃阳尊为义帝。徙江南。都郴。
卷二 第 22a 页 KR2b0041_MJSY_002-022a.png
分天下王諸将。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立
沛公为漢王。王巴蜀漢中。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三人。以距
塞漢路。漢王怒欲攻羽。萧何谏曰。愿大王。王漢中养其民。以
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王乃就国。以何为
丞相。(【致命】致犹复也。羽将以求王关中。故先复命。【如约】如先入关中者王之约。/【郴】音珍。州属湖南。【王諸将】之王。【王巴蜀】之王。【王秦】之王。【王漢中】之王。)
(并去声。【西楚霸王】孟康曰。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巴蜀漢中】巴郡今/顺元等处是也。蜀郡今四川等处是也。漢中郡属陕西。今兴元府也。案。漢王初封都此。【三)
(人】章邯。董翳。司/马欣。即三秦也。)○漢元年。五星聚东井。(【五星】木火土金水也。井经星。/直秦分雍州之域。时五星聚于)
(其次。乃沛公/兴王之兆也。)○初淮阴韩信。家贫钓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飯信。
信曰。吾必厚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
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因众辱之曰。若虽长
大好带剑。中情怯耳。能死刺我。不能出我胯下。信熟視之。俛
卷二 第 23a 页 KR2b0041_MJSY_002-023a.png
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怯。项梁渡淮。信从之。又数以策
干项羽。不用。亡归漢。为治粟都尉。数与萧何语。何奇之。王至
南郑。将士皆讴歌思归。多道亡。信度何已数言。王不用。即亡
去。何自追之。人曰。丞相何亡。王怒。如失左右手。何来謁。王骂
曰。若亡何也。何曰。追韩信。王曰。諸将亡以十数。公无所追。追
信诈也。何曰。諸将易得耳。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漢中。无
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
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然信终
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不留也。王曰。以为大将。何曰。
幸甚。王素慢无礼。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信所以去。乃设坛场
具礼。諸将皆喜。人人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
卷二 第 24a 页 KR2b0041_MJSY_002-024a.png
惊。王遂用信计。部署諸将。留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信引
兵从故道出。袭雍王章邯。邯败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皆
降。(【淮阴】县属淮安。【漂】音剽。以水击絮曰漂。【飯】上声。【王孙】苏林曰。如言公子也。【屠/中】屠肆中。【长】如字。下同。【好】去声。【刺】音次。【胯】读如跨。两股閒也。【俛】俯同。【蒲伏】)
(本作匍匐。手足并行之貌。蒲音朋入声。【淮】水出唐州桐柏县桐柏山。东流合滍水肥水泗/水。入海。【数】音朔。下并同。【干】求也。【治粟都尉】官掌治藏穀。即司农卿也。治平声。【南郑】)
(郡名。即漢中。【度】音堂入声。【来謁】白也。【十数】之数上声。【长王】之王平声。【为公】之为/去声。【呼】去声。【坛场】师古曰。筑土为坛。除地为场。【一军】万二千五百人为军。【部署】分)
(部署置。使各效职。署音曙。【故道】通鉴注。/县属武都。【雍】去声。【塞】去声。【翟】音宅。)○漢二年。项籍弑义帝于江中。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父
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
矣。初事魏王咎。不用。去事项羽。得罪亡。因魏无知求见漢王。
拜为都尉参乘典护军。周勃言于王曰。平虽美如冠玉。其中
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又不容。亡
卷二 第 25a 页 KR2b0041_MJSY_002-025a.png
归漢。今大王令护军。受諸将金愿王察之。王让魏无知。无知
曰。臣所言者能也。大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
无益成败之数。大王何暇用之乎。王拜平护军中尉。尽护諸将。諸
将乃不敢复言。(【阳武】县属汴梁。【里中】二十五家为里。【乘】去声。【典/护军】典主。护监也。【冠玉】饰冠以玉。则外见美。而中无)
(有。喻乎虽有才而无德也。【令】平声。【让】责也。【行】去声。下/同。【尾生】信士。或曰。即微生高。【孝己】高宗子。有孝行。己音纪。)○漢王至洛阳。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曰。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
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无道。放弑其主。天下之贼也。
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
諸侯而伐之。于是漢王为义帝发丧。告諸侯曰。天下共立义
帝。今项羽放弑之。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之士。南浮江漢
而下。愿从諸侯王。击楚之弑义帝者。(【新城】乡名。【三老】官名。史。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掌教化。【遮)
卷二 第 26a 页 KR2b0041_MJSY_002-026a.png
(说】遮道而说也。【服】叶音白。【为】/去声。下同。【三河】河南。河东。河内。)○漢王率五諸侯兵五十六万。伐
楚入彭城。收其宝货美人。置酒高会。项羽方击齐。闻之。自以
精兵三万还。击漢。大破漢军于睢水上。死者二十万人。水为
之不流。围漢王三匝。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昼
晦。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审食其从太公吕氏閒行。遇楚军。为
楚所获。常置军中为质。(【五諸侯】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主/豹。殷王卬。贡父云。张耳此时无兵。盖陈馀也。【彭城】)
(郡属河南。项羽所都而沛郡也。【睢】音虽。水出河南府陈留县。东经雍丘。至应天府。入汴。【为/之】【为楚】之为。并去声。【匝】音簪入声。【折】音舌。【食其】音异基。臣名。姓审。【从】去声。【閒】)
(音涧。【质】/音致。)漢王至荥阳。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悉诣
荥阳。漢军复大振。(【荥阳】郡名。即郑州。/荥音萤。【振】奋也。)○萧何守关中。立宗庙
社稷县邑。事便宜施行。计关中户口。转漕调兵。未尝乏绝。
(【转】去声。【漕】音曹。又去声。水运也。【调】去声。○张曰。萧何佐高帝。定一代规模。亦宏远矣。/高帝征伐多在外。何守关中。营缉根本。漢所以得天下者。以关中根本固故也。此何相业之)
卷二 第 27a 页 KR2b0041_MJSY_002-027a.png
(大者。又何为相之初。首荐韩信为大将。而/三秦之计遂定。此亦得为相用人之体也。)○魏王豹叛。漢王遣韩信击之。
豹以柏直为大将。王曰。是口尚乳臭。安能当韩信。信伏兵从
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虜豹。(【柏直】姓名。【夏阳】县属河中。【罂】音莺。/通鉴注。以木押缚罂以渡。罂谓瓶之大腹)
(小口者也。【安/邑】县属鲜州。)信既定魏。请兵三万人。愿以北举燕赵。东击齐。
南绝楚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王遣张耳与俱。(吴曰。漢取天/下。其征伐次)
(叙。大抵如秦。秦人先据咸阳。以为形胜之势。乃取巴蜀。以为富饶之本。遂用范睢远交近其/之策。先灭韩魏。次及楚赵燕齐。以一天下。高祖始居巴蜀。由蜀而取三秦。然后韩信引兵取)
(赵。取燕。取齐。与高祖会垓下。以挫羽而灭之。大抵先易而/后難。先小而后大。先据形胜。而后追取。此用兵之道也。)○三年。信耳以兵击
赵。聚兵井陉口。赵王歇。及成安君陈馀禦之。季左车谓馀曰。
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势粮食必在后。愿得
奇兵。从閒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
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十日。两将之头。可致麾下。馀儒者。自
卷二 第 28a 页 KR2b0041_MJSY_002-028a.png
称义兵。不用奇计。信閒知之。大喜。乃敢下。未至井陉口止。夜
半传发轻骑二千人。人持赤帜。从閒道望赵军。戒曰。赵见我
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漢赤帜。乃使万人先
背水阵。平旦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战良
久。信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赵果空壁逐之。水上军皆殊死
战。赵军已失信等归壁。见赤帜大惊。遂乱遁走。漢军夹击。大
破之。斩陈馀禽赵歇。諸将贺。因问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
泽。今背水而胜何也。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
亡地。而后存乎。諸将皆服。信募得李左车。解缚师事之。用其
策。遣辩士奉书于燕。燕从风而靡。(【井陉】山名。在威州井陉县。陉音荆。/【车】尺遮切。【方轨】方比。轨辙。谓并)
(行也。轨音龟上声。【閒】音涧。【垒】音累上声。军壁曰垒。【掠】音略。劫也。【知之】知其不用李/左车策。【止】息也。【传发】传令起发。【背】音佩。【鼓行】声鼓而行。【走】音奏。【殊死】殊绝也。)
卷二 第 29a 页 KR2b0041_MJSY_002-029a.png
(谓决意必死。【禽】擒同。【倍】背/同。【募】赎也。【缚】音房入声。)○随何说九江王黥布。畔楚归漢。既至。
漢王方踞床洗足。召布入见。布悔怒欲自殺。及出就舍。帐御
食饮从官。皆如漢王居。又大喜。过望。(【九江】国在九江。【黥布】姓英氏。/楚将也。【畔】叛同。【洗】音先上声。)
(【见】音现。【帐】音怅。【从】去/声。【过望】过于己所望也。)○郦食其说漢王。立六国后。王曰。趣刻
印。张良来謁。王方食。具告良。良曰。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遂
发八難。(【趣】音促。下同。【为】去声。【筹】画也。【八難】難去声。一曰。昔汤武伐桀纣。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死命乎。二曰。武王入殷。表商容)
(闾。释箕子囚。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三曰。发钜桥粟。散鹿台财。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四曰。/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不复用。今陛下能乎。五曰。归马华山之阳。示无所为。今陛)
(下能乎。六曰。息牛桃林之野。示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七其八。即下文天下游士。楚惟无彊。二段是也。)其七曰。天下游士。离
亲戚弃坟墓。从大王游者。徒欲望尺寸之地。今复立六国后。
游士各归事其主。大王谁与取天下乎。且楚惟无彊。六国复
挠而从之。大王焉得而臣之乎。诚用客谋。大事去矣。漢王辍
卷二 第 30a 页 KR2b0041_MJSY_002-030a.png
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乃公事。令趣销印。(【无彊】言楚之彊本无/敌也。【挠】乱也。【竖儒】)
(师古曰言其贱劣无智。若童竖也。【几】/音机。近也。【乃公】乃汝。公漢王自谓也。)○楚围漢王于荥阳。漢王谓陈
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辈数人
耳。行间以疑其心。破楚必矣。王与平黄金四万斤。不问其出
入。平多纵反閒。羽大疑亚父。请骸骨归。疽发背死。(【骨鲠】骨彊/四支曰鲠。故)
(君谓忠臣亦曰骨鲠。/鲠音梗。【间】音閒同。)○楚围漢王益急。纪信曰。事急矣。请诳楚。乃
乘漢王车。出东门。曰食尽漢王出降。楚人皆之城东观。漢王
乃得出西门去。项羽烧殺纪信。(【诳】居况切。欺也。/【降】音项平声。)○漢王军成
皋。羽围之。王逃去。北渡河。晨入赵壁。夺韩信军。令信收赵兵
击齐。(【成皋】地在孟/津界。【令】去声。)○郦食其说王。收荥阳据敖仓栗。塞成皋
之险。王从之。(【敖仓】山名。秦于此筑太/仓。故曰敖仓。【塞】音色。)○郦食其为漢王。说齐王
卷二 第 31a 页 KR2b0041_MJSY_002-031a.png
下之。蒯彻说韩信曰。将军击齐。而漢独发閒使下之。寧有诏
止将军乎。郦生伏轼。掉三寸舌。下七十馀城。将军为将数岁。
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为】去声。【齐王】田广。案郦生有天下归漢。可坐/而策之语。【使】去声。【伏】凭也。【掉】音调去声。)
○四年。信袭破齐。齐王烹食其而走。○漢与楚皆军广武。羽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不急下。吾烹太公。王曰。吾与
若俱北面事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
我一杯羹。羽愿与王挑战。王曰。吾寧斗智。不斗力。因数羽十
罪。羽大怒。伏弩射王伤胸。(【广武】孟康曰。于荥阳筑两城而相对。名为广武/城。在敖仓西三皇山上。【挑战】谓二人独较胜负。)
(挑音调上声。【数】上声。【十罪】羽负约王我于漢。罪一。矫殺卿子冠军。罪二。救赵不还报。而/擅劫諸侯兵入关。罪三。烧秦宫室。掘始皇冢。私其财。罪四。殺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
(新安二十万众。罪六。王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罪七。出逐义帝。自都彭城。夺韩梁地。罪八。/使人阴殺义帝江南。罪九。为政不平。守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射】音石。)
○楚使龙且救齐。龙且曰。韩信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
卷二 第 32a 页 KR2b0041_MJSY_002-032a.png
之策。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进与信夹潍水而阵。信夜使
人囊沙壅水上流。旦渡击且。佯败还走。且追之。信使决水。且
军大半不得渡。急击殺且。信使人言之漢王。请为假王以镇
齐。漢王大怒骂之。张良陈平。蹑足附耳语。王悟。复骂曰。大丈
夫定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遣印立信为齐王。(【且】子鱼/切。下并同。)
(【易】音异。【潍】音维。水出密州莒县潍山。北至潍州昌邑县。入海。【壅】音壅上声。塞/也。【蹑足】蹈王足以喻之。【附耳】良平自相附耳而言。有漢方不利。寧能禁信王之语。)
○项羽闻龙且死。大惧。使武涉说信。欲与連和三分天下。信
曰。漢王授我上将军印。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我倍
之不祥。虽死不易。蒯彻亦说信。信不听。(【衣】上如字。下去声。【食】上/如字。下音嗣。【倍】背同。【易】)
(音亦。【蒯彻说】有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之语。)○漢立黥布。为淮南王。(【淮南】国/在九江。)
项王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之。羽乃与漢约。中分天下。鸿
卷二 第 33a 页 KR2b0041_MJSY_002-033a.png
沟以西为漢。以东为楚。归太公吕后。解而东归。漢王亦欲西
归。张良陈平曰。漢有天下大半。楚兵饥疲。今释不击。此养虎
自遗患也。王从之。(【鸿沟】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即今官渡水也。【遗】音惟。/○陈曰。先儒以为张良此谋非是。既和而即背之。不可也。殊)
(不知。项羽既殺韩王。而张良欲/报君父之仇。奚暇恤其他耶。)○五年。王追羽至固陵。韩信彭越期不
至。张良劝王。以楚地梁地许两人。王从之。皆引兵来。黥布亦
会。(【固陵】晋灼曰。即固始也。师古曰。后改为固始耳。地理志。固始属淮阳。【许/两人】通鉴。张良请取睢阳以北王彭越。梁地也。从陈以东王韩信。楚地也。)羽至
垓下。兵少食尽。信等乘之。羽败入壁。围之数重。羽夜闻漢军
四面皆楚歌。大惊曰。漢皆已得楚乎。何楚人多也。起饮帐中。
命虞美人起舞。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其歌曰。力拔山兮气盖
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骓
者羽平日所乘骏马也。左右皆泣。莫敢仰視。羽乃夜从八百
卷二 第 34a 页 KR2b0041_MJSY_002-034a.png
馀骑。溃围南出。渡淮迷失道。陷大泽中。漢追及之。至东城。乃
有二十八骑。羽谓其骑曰。吾起兵八岁。七十馀战。未尝败也。
今卒困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今日固决死。愿为諸君决战。
必溃围斩将。令諸君知之。皆如其言。于是欲东渡乌江。亭长
舣船待。曰江东虽小。亦足以王。愿急渡。羽曰。籍与江东子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
面目复见。独不愧于心乎。乃刎而死。楚地悉定。独鲁不下。王
欲屠之。至城下。犹闻弦诵之声。为其守礼义之国。为主死節。
持羽头示之。乃降。王还。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立信为楚王。
彭越为梁王。漢王即皇帝位。(【垓下】堤在亳州。垓音该。【楚歌】漢军而为/楚人之歌。故曰楚歌。【虞美人】羽爱姫。虞姓)
(也。【慷慨】竭诚曰慷慨。【行】音杭。【骓】音追。马苍黑杂色。【从】去声。【骑】去声。下并同。【溃】/冲散也。【东城】县属和州。今乌江县。【为】去声。下并同。【令】平声。【如其言】通鉴云。斩漢一)
卷二 第 35a 页 KR2b0041_MJSY_002-035a.png
(将二都尉。殺数十百人。諸骑皆伏。【乌江】浦在东城。【舣】音蚁。整船向岸曰舣。【以王】之/王去声。【而王】之王平声。【降】音项平声。【楚王】王淮北。都下邳。【梁王】王魏地。都定陶。)
○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諸将皆言。吾所以得天下者何。
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掠地。
因而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
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
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連百万之众。战必胜。攻
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
取天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群臣
悦服。(【彻】犹列也。【予】与同。【夫】音扶。【帷幄】在前曰帷。悉周曰幄。【子房】/张良字。【填】音镇。定也。【馈】馈同。【饷】音商去声。【为】去声。【禽】擒同。)○故
齐田横。与其徒五百馀人入海岛。上召之曰。横来。大者王。小
卷二 第 36a 页 KR2b0041_MJSY_002-036a.png
者侯。不来且举兵诛。横与二客乘传。至洛阳尸乡自刭。以王
礼葬之。二客自刭从之。五百人在岛中者。闻之自殺。(【田横】/齐王广)
(叔。【海岛】山在水中曰岛。/【传】音专去声。邮马也。)○初季布。为项羽将。数窘帝。羽灭帝购求
布。敢匿者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鲁朱家。朱家心知
其布也。之洛阳见滕公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耳。以布之
贤。漢求之急。不北走胡。南走越耳。此弃壮士资敌国也。滕公
言于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数】音朔。【窘】渠尹切。迫也。【髡】剃发也。【钳】/音俭平声。以铁束颈也。【朱家】本传云。布匿濮)
(阳周氏。周氏曰。漢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能听臣。敢进计。布许之。乃髡钳布。置广柳车中。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人姓名也。【滕公】夏侯婴。【各为】之为去声。【走】音奏。下同。【郎中】官)
(名。○苏轼曰。漢高祖。唐太宗。皆创业之贤君。季布。屈突通。皆一朝之烈丈夫。皆能以身/徇主。有死无二。惟贤君故能推至公之心。不以私怨殺士。此可以为万世帝王之业。)
丁公为项羽将。尝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曰。两贤岂
相厄哉。丁公乃还。至是謁见。帝以徇军中曰。丁公为臣不忠。
卷二 第 37a 页 KR2b0041_MJSY_002-037a.png
使项王失天下。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丁公】/季布母)
(弟。【厄】通鉴注。与扼同。持也。【还】音旋。【见】音现。【无】毋同。○司马温公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罔罗豪杰。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
(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二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
(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齐
人娄敬说上曰。洛阳天下之中。有德易以兴。无德易以亡。秦
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陛下案秦之故。此扼天下之亢。而
拊其背也。上问张良。良曰。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国。关中
左殽函。右陇蜀。阻三面而守。敬说是也。上即日西都关中。
(【娄敬】娄姓。敬名。后赐姓刘。【易】音异。下同。【塞】音色。【扼】音厄。握也。【亢】音刚。说文云。颈/也。【拊】音抚。拍也。【殽】崤同。【函】音咸。【陇】州属巩昌。陇关在焉。【说】如字。○胡双湖曰。上)
(起兵五年。岁无寧居。跋履山川。蒙犯霜露。力矣。至是天下平定。当亦少思安逸之时也。幸归/洛阳。未及税驾。闻敬陈入长安之计。遍问群臣。折衷于子房。即日西行。不待终夕。呜呼其明)
(于决策。敏于用言。不自遑暇如此。其成帝业宜哉。光武征隗嚣。下陇右。还京师。又/六日颍川盗起。听寇恂之谏。即往镇抚之。靡有勌意。可谓能继祖武。光前烈矣。)○留
卷二 第 38a 页 KR2b0041_MJSY_002-038a.png
侯张良。谢病辟穀。曰家世相韩。韩灭为韩报雠。今以三寸舌
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愿弃人閒事。从赤松子游
耳。良少时。于下邳圮上。遇老人堕履圮下。谓良。曰孺子下取
履。良欲殴之。悯其老。乃下取履。老人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
后五日。与我期于此。良如期往。老人已先在。怒曰。与长者期。
后何也。复约五日。及往。老人又先在。怒复约五日。良半夜往。
老人至。乃喜。授以一编书。曰读此可为帝者师。异日见济北
穀城山下黄石。即我也。旦視之。乃太公兵法。良异之。昼夜习
读。既佐上定天下。封功臣。使良自择齐三万户。良曰。臣始与
陛下遇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封留足矣。后经穀城。果得黄
石焉。奉祠之。(【留】县名。即陈留。【谢病云云】辟穀道引不食。静居行气。以学道也。/【为韩】之为去声。【赤松子】神农时仙人号也。○司马温公曰。夫生)
卷二 第 39a 页 KR2b0041_MJSY_002-039a.png
(之有死。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矣。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難处。如高帝所)
(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閒。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少】去声。【邳】音皮。县属邳州。)
(【圮】音夷。楚人谓桥曰圮。【殴】音讴上声。击/也。【济】上声。【穀城山】在东平。【太公】吕望。)○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
信反。諸将曰。发兵坑孺子耳。上问陈平。平危之曰。古有巡守。
会諸侯。陛下第出伪游云梦。会諸侯于陈。因禽之。一力士之
事耳。上从之。告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至陈。信上謁。命武士
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臣固当烹。遂械系以归。赦为淮阴
侯。(【上书】之上。【上謁】之上。并上声。【坑】坑同。【守】狩同。【云梦】楚二泽名。跨江南北。/連亘千里。梦如字。又音蒙。【禽】擒同。【将游】之将音浆。【烹】叶音旁。【械】音谐去声。)
(桎梏也。○陈曰。高帝得天下。率诡诈之言。尽出于陈平。施于项羽纷争时犹可也。其可/施于君臣之閒乎。使韩信有反心。尚不可为。而信未有反心也。然则功臣孰不自疑乎。)
上尝从容问信諸将能将兵多少。上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
卷二 第 40a 页 KR2b0041_MJSY_002-040a.png
陛下不过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办。上笑曰。多
多益办。何以为我禽。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信所以
为陛下禽。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从】音纵平声。【办】薄苋/切。理也。【为】去声。下同。)
○剖符封功臣。酂侯萧何。食邑独多。功臣皆曰。臣等被坚执
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
墨议论。顾反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諸君知猎乎。逐殺兽者狗
也。发纵指示者人也。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
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剖】分也。【酂】音赞。邑属南阳。【锐】音睿。/坚甲。锐兵。犹利也。【顾反】本传无顾字。)○上
已封大功臣。馀争功不决。上从复道上望见。諸将往往。坐沙
中相与语。上问张良。良曰。陛下以此属取天下。今所封皆故
人亲爱。所诛皆平生仇怨。此属畏不能尽封。又恐见疑平生
卷二 第 41a 页 KR2b0041_MJSY_002-041a.png
过失及诛。故相聚谋反耳。上曰。奈何。良曰。陛下平生所憎。群
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良曰。急先封齿。于是封齿为
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皆喜曰。雍齿且侯。
吾属无患矣。(【属】音蜀。下并同。【雍齿】齿臣名。雍去声。其姓也。高帝尝使守丰。而/齿以丰叛。【方】本作邡。邑属漢州。【趣】音促。【行】去声。○司马温公)
(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而无不言。安有闻諸将谋反。必待高帝见问。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
(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忌之谍。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诏定元功十八人位次。
赐丞相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元】大也。【十八人】萧何。曹参。张敖。周/勃。樊哙。郦生。郦商。夏侯婴。灌婴。傅宽。靳)
(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上】上声。【朝】音潮。下并同。)○尊太公为太上皇。○帝懲秦苛法
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叔孙通说上曰。
儒者難与进取。可与守成。愿徵鲁諸生。共起朝仪。上从之。鲁
有两生不肯行。曰礼乐积德。而后可兴也。通与所徵及上左
卷二 第 42a 页 KR2b0041_MJSY_002-042a.png
右。与弟子百馀人。为绵蕝野外习之。(【懲】音澄。㣻也。【苛】音何。【易】/音异。【呼】去声。【叔孙通】通臣)
(名。叔孙姓也。【绵蕝】束茆表位。蕝子劣切。○全/书曰。叔孙通舍枹鼓。而定一王之仪。即其事也。)○七年。长乐宫成。諸侯群
臣皆朝贺。謁者治礼。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莫不振恐肃敬。礼毕置法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罢酒。无敢諠哗失礼者。上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
也。拜通为太常。(【乐】音洛。【治】平声。【六百石】品秩未详。【法酒】御酒曰法酒。/【御史】御史之官有七。曰御史。曰御史大夫。曰中丞。曰侍御史。)
(曰治书侍御史。曰殿中侍御史。曰监察御史。谓之七贵。此盖殿中侍御史。掌供奉正/班列者也。【太常】一作奉常。九卿之一。掌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书曰秩宗。即其任也。)
匈奴寇边。帝自将击之。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悉兵三十万。北
逐之至平城。冒顿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用陈平
秘计。使閒厚遗阏氏。冒顿乃解围去。平从帝征伐。凡六出奇
计。辄益封邑。(【冒】音没。又音墨。【顿】音突。又音特。【单】音禅。通鉴注。单于匈奴天/子之号也。漢书音义曰。单于者广大之貌。言其象天单于然也。冒顿)
卷二 第 43a 页 KR2b0041_MJSY_002-043a.png
(单于名也。【代谷】史作代上谷。代州名。上谷郡属北平。今易州也。【平城】县属大同。【骑】去/声。【白登】县属大同。【閒】音涧。【遗】去声。【阏氏】音烟支。单于之妻也。【从】去声。【出奇计】)
(其计颇秘。世莫得闻。或云。如请伪游云梦。与蹑足附耳语。行閒疑楚君臣。以/恶草具进楚使。背约击羽。厚遗阏氏等是也。【益封邑】由户牖侯。更由逆侯。)○九年。
遣刘敬使匈奴和亲。取家人子。名公主。妻单于。(【使】去声。【家人/子】娄敬传。庶人)
(之家子。子亦女也。【公主】非公主而名/曰公主。公主者天子之女也。【妻】音砌。)○十年。代相国陈豨反。帝自将
击之。淮阴侯韩信舍人弟上变。告信阴与豨谋。吕后与萧何
谋。诈称豨已败死。绐信入贺。使武士缚信。斩之。信曰。吾悔不
用蒯彻之谋。乃为儿女子所诈。遂夷信三族。(【代】王恒。高帝第三/子。即文帝也。【豨】音)
(希上声。【舍人】史云。其舍人得罪信。因欲殺之。故舍人弟。告信欲反。【上变】其名也。/【为】去声。【夷信三族】司马温公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帝起漢中。定三秦。分兵以)
(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大抵漢之得天下者。皆信之功也。观其距武涉之说。/信岂有反心哉。而高帝用诈谋。禽信于陈。负言则有之矣。然信亦有以取之焉。始漢与楚相)
(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漢追楚固陵。与信期而不至。当是之时。高帝固有取信/之心矣。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功不矜能。则漢家勋将。比于周召之徒。后世其)
(血食矣。不务出此。而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十一年。帝破豨还。诏捕蒯彻。至曰。秦失
卷二 第 44a 页 KR2b0041_MJSY_002-044a.png
其鹿。天下共逐。高材疾足者先得之。当时臣独知韩信。非知
陛下。天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力不能耳。又不可尽烹邪。
帝赦之。(【捕蒯彻】通鉴。上还。闻信死问吕后曰。信死亦何言。曰。信言恨不用蒯彻计。/遂诏齐捕之。【失其鹿】喻天下。【疾】捷也。【非知陛下也】本传有狗各吠非)
(其主之语。/【为】平声。)○梁王彭越太仆。告其将扈辄劝越反。上使人掩越
囚之。反形已具。赦处蜀。吕后曰。此自遗患。遂诛之夷三族。
(【太仆】官名。主正群仆侍御。天子九卿。此其一/也。【辄】将名。【掩】袭也。【处】音杵。【遗】音惟。)○遣陆贾立南海尉佗。为
南粤王。佗称臣奉漢约。贾归报。拜太中大夫。贾时前说诗书。
帝骂之曰。乃公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贾曰。陛下以马上得
之。寧可以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使秦并天下。
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有之。帝曰。试为我著书。秦所以失。
吾所以得。及古成败。贾著十二篇。每奏称善。号曰新语。
卷二 第 45a 页 KR2b0041_MJSY_002-045a.png
(【南海】县属广州。【尉佗】姓赵。名佗。本为龙川令。行南海尉事。故曰尉佗。尝自僭王。叛而不/服。至是封之。遂奉约也。【粤】越同。【约】约束也。【太中大夫】文资三品曰太中大夫。【说】如)
(字。【治】平声。【为我】之为去声。【著】音猪去声。下同。案。通鉴/无书字。【新语】陆曰。高帝平生。未尝闻此言也。故曰新语。)○淮南王黥布。见
帝殺韩信。醢彭越。以同功一体之人。自疑禍及。遂反。帝自将
击之。○十二年。帝破布还。过鲁。以太牢祠孔子。过沛置酒。召
宗室故人饮。酒酣上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沛中子弟习歌之。以沛为汤
沐邑。(【过】音戈。下同。【太牢】具牛羊豕曰太牢。【酣】音含。乐也。【上自歌】林氏曰。风/帝自喻。云喻乱也。言已平乱而归故乡。故思贤才公共守之也。【令】去声。【汤)
(沐邑】史云。朕汤沐邑。谓以/其邑赋税。供汤沐之费也。)○初戚姫有宠。生赵王如意。吕后见疏。
太子仁弱。上以如意類己。欲废太子而立之。群臣争之。皆不
能得。吕后使人彊要张良画计。良曰。此難以口舌争也。顾上
所不能致者四人。曰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以上
卷二 第 46a 页 KR2b0041_MJSY_002-046a.png
嫚侮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漢臣。上高此四人。今令太子。为
书卑词。安车固请。宜来。至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
助也。吕后使人奉太子书招之。四人至。帝击布还。愈欲易太
子。后置酒。太子侍。良所招四人者从。年皆八十馀。须眉皓白。
衣冠甚伟。上怪问之。四人前对。各言姓名。上大惊曰。吾求公
数岁。公避逃我。今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曰。陛下轻士善骂。
臣等义不辱。今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
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四人出。上召戚
夫人。指示之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者辅之。羽翼已成。難动矣。
(【戚】姓也。【疏】音疏。【己】音纪。【争】诤同。【彊】上声。【要】音邀。【四人】商山四皓。史注。/东园公。姓唐。字宣明。居园东。夏黄公。姓崔。名黄。居夏里。甪里先生。姓周。名术。居甪里。角音禄。)
(绮里季。无注。不敢强为之说。【嫚】音慢。【时】疑当作侍。【易】音亦。/下同。【伟】音苇。奇也。【从吾】之从如字。【为】去声。【卒】音遵入声。)○萧何以长
卷二 第 47a 页 KR2b0041_MJSY_002-047a.png
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请令民得入田。上大怒。下何廷尉。
械系之。数日而赦之。(【长安】县属安西。【空】音控。【弃】荒也。【令】平声。/下同。【田】佃同。耕治之也。【赦之】详见高帝本纪。)
上击布中流矢。疾甚。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死。谁可代
之。曰曹参。其次曰王陵。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平智有馀。然
難独任。周勃重厚少文。可令为太尉。安刘氏者必勃也。复问
其次。上曰。此后亦非乃所知也。(【中】去声。【流矢】飞矢曰流矢。【少】/上声。下同。【戆】陟降切。愚直也。)
上崩。葬长陵。为漢王者四年。为帝者八年。凡十二年。太子盈
立。是为孝惠皇帝。(【长陵】地/在咸阳。)
〔孝惠皇帝〕名盈。母吕太后。即位之元年。吕后鸩殺赵王如
意。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召
帝观之。帝惊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鸩】音沈去声。鸟食蝮。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断】音端上)
卷二 第 48a 页 KR2b0041_MJSY_002-048a.png
(声。【去】上声。【煇】吕音许云切。灼也。一作熏。以药熏耳。令其/聋也。【饮】去声。【瘖】音音。哑也。【厕】漢书作鞠。或谓窟室也。)○二年。萧何卒。齐
相曹参。令舍人趣为装。吾且入相。使者果召参。代何为相国。
一遵何约束。百姓歌之曰。萧何为相。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
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寧壹。(【齐】王肥。高帝第一子。【相】去声。下并同。【令】/平声。【趣】音促。【较】漢书作讲。亦音校。【载】事也。)
○五年。曹参卒。○六年。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张
良卒。○周勃为大尉。○帝在位七年。崩。无子。吕太后取他人
子。以为太子。至是即位。太后临朝称制。(【他人子】后宫美/人子。即少帝也。)○元
年。太后议立諸吕为王。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
王。天下共击之。平勃以为可。陵罢相。遂王吕氏。(【刑】刭也。刭白马/以歃也。【王吕氏】)
(详见通鉴本纪。○胡曰。自已然论之。王陵不如平勃固也。虽然。使太后未崩。而平勃先死。则/如此言何。且平勃何以知己之死在太后之后。而全社稷定刘氏之功可必也。故愚亦谓。其)
(侥倖而已矣。夫太后有议。陵不可。平又不可。勃又不可。将相大臣皆不可。太后亦安能独行/其意乎。平勃既许之。犹且数月。再遣謁者张释之风谕大臣。乃后王諸吕。则知向者平勃阿)
卷二 第 49a 页 KR2b0041_MJSY_002-049a.png
(意。其罪甚大。而启太后心为多矣。自是而后。权归吕氏。漢祚几易。它日平勃安刘/之功。仅足以赎王諸吕之罪耳。先贤论之云。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至哉言乎。)○四
年。太后废少帝幽殺之。立恒山王义为帝。改名弘。亦名佗人
子。为惠帝子者也。(【幽】囚也。【恒】/胡更切。下同。)○八年。太后崩。諸吕欲为乱。
时吕禄将北军。吕产将南军。大尉勃不能主兵。平勃使郦寄
说禄。解印以兵授勃。勃入军门令曰。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
者左袒。军中皆左袒。召朱虚侯刘章。予卒千馀人。击吕产殺
之。分部悉捕諸吕。无少长皆斩之。(【令】去声。【为吕】之为去声。下/同。【章】齐王肥子。【予】与同。)
諸大臣。迎代王恒立。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遂即位。诛
子弘等。赦天下。是为太宗孝文皇帝。(【乡】/向同。)
〔孝文皇帝〕名恒。母薄氏。梦龙据胸。遂生帝。帝立。尊为皇太
后。○元年。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右丞相。○时有献千里马
卷二 第 50a 页 KR2b0041_MJSY_002-050a.png
者。帝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日三十里。
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
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来献。(【鸾旗】旗上有铃曰鸾旗。鸾铃也。【属】音蜀。/下同。【费】音非去声。【令】去声。【毋】音无。)
○帝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
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穀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
出沾背。上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
穀责治粟内史。上曰。君所主者何事。平谢曰。陛下使待罪宰
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
四夷。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其职焉。帝称善。勃大惭。谢
病免。(【朝】音潮。【治粟内史】司农卿也。治/平声。【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
下第一。召为廷尉。吴公荐洛阳人贾谊。年二十馀。一岁中。超
{吴公治平为第一。吴ハ姓。史其名ヲ失フ。故ニ公ト称ス。治平ハ。其政治均平ナルヲ言フ。
卷二 第 51a 页 KR2b0041_MJSY_002-051a.png
迁为大中大夫。(【河南】府/属河南。)○陈平卒。○二年。赐天下今年田租
之半。(【赐】犹/免也。)○三年。张释之为廷尉。上行中渭桥。有一人桥
下走。乘舆马惊。捕属廷尉。释之奏。犯跸。当罚金。上怒。释之曰。
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
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手足乎。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人有盗高庙玉环。得下廷尉治。释之奏。当弃市。上大怒
曰。人盗先帝器。吾欲致之族。而廷尉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
承宗庙意也。释之曰。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
抔土。何以加其法乎。帝许之。(【中渭桥】渭桥非一。此在其中者。【乘】去声。/【跸】音毕。天子出入。必先清道。禁止行人。出)
(称警。入言跸也。【更】音庚。【倾】不平。【当】去声。处其罪。【得】/捕获之也。【治】平声。【共】供同。【令】平声。【抔】音裒。掬也。)○六年。淮南厉王
长谋反。废徙死。民有歌之者。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
卷二 第 52a 页 KR2b0041_MJSY_002-052a.png
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帝闻而病之。后封其四子为侯。(【长】如/字。高帝)
(第四子。【废徙】废王徙蜀而死。【病】患也。【封其四子】案筌蹄。/封安为阜陵侯。勃为安陵侯。赐为阳周侯。其一人无考。姑阙之。)○匈奴冒顿死。
○先是。上议以贾谊位公卿。大臣多短之。上以为长沙王大
傅。徙梁王大傅。上疏曰。方今事埶。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大臣多短之】漢书云。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长沙王】长沙国在潭州。王。史注云。是吴芮之玄)
(孙差。袭为王者。非景帝子发也。【梁王】筌蹄云。文帝子。梁怀王也。【上疏】之上上声。下同。疏/去声。记也。【埶】势同。【可为】之为。并去声。【痛哭一】大率言。他日諸侯长大。反侧難制也。【流)
(涕二】一言朝廷而奉蛮夷。轻重倒置。二言玩细娱。不图大患也。【太息六】一言服用奢/僭。二言俗吏不知大体。经制不定。三言当辅导太子。审定取舍。优礼大臣。又三说无考。)
○十年。帝舅薄昭。殺漢使者。帝不忍诛。使公卿群臣往哭之。
昭自殺。○十二年。赐民今年田租半。○十三年。大仓令淳于
意。有罪当刑。少女缇萦上书曰。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
属。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上怜其意。诏除肉刑。(【令】去声。【缇/萦】女名。缇音)
卷二 第 53a 页 KR2b0041_MJSY_002-053a.png
(体。萦音永平声。【刑者云云】谓断其肢体。不可再連。其后虽欲改过自新无繇也。【除肉刑】通/鉴。文帝诏除肉刑。丞相张苍等。奏请定律曰。当髡者。城旦舂。当黥髡者钳城旦舂。当劓者笞)
(三百。当趾者笞五百。其城旦舂。各有岁数以免。制曰可。自是化行天下。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禁罔疏阔。刑罚大省焉。○陈曰。以一女子言。改数千年帝王之典。非甚勇不及此。可谓仁矣。)
○是岁除田之租税。(胡曰。漢既大封同姓。至文帝时。封国渐众。諸侯王自食/其地。王府所入。寡于郡县之时矣。又与匈奴和亲。岁致)
(金絮䌽缯之奉。复数为患。深入寇盗。候骑至雍甘泉。天子亲将。大发车乘骑卒。命将出击。复/因河决。有筑塞劳费。大司农财用。宜不至充溢。而文帝在位十二年。即赐民岁半租。次年遂)
(除之。然则何以足用乎。曰。文帝節俭。起化于身。衣弋绨。履革舄。所幸夫人。衣不曳地。帐无文/绣。百金之费亦不苟用。一人如此。宫阃是效。流传国都。以及远近。莫用奢侈之习。则如何而)
(不富。其财盖不可胜用矣。然后知薄谀逢恶者。纳君于荒淫。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至于财竭而下畔。下畔而上亡。其罪可胜诛哉。)○十六年。方
士新垣平为上大夫。(郊祀志。新垣平使人持玉杯献阙下。乃先言于上曰。阙/下有宝玉气来者。及視之。果有献玉坏者。刻曰。人主延)
(寿。上受献嘉之。于是始更以十七年为后元年。以平为/上大夫。明年人有告平所言者诈也。遂下吏。诏诛平。)○后元年。平以诈伏
诛。○六年。匈奴寇上郡云中。诏将军周亚夫。屯细柳。刘礼次
霸上。徐厉次棘门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
入。大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
卷二 第 54a 页 KR2b0041_MJSY_002-054a.png
军门。都尉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上乃使使持節。诏
将军亚夫。乃传言开门。门士请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
驰。上乃按辔。徐行至营。成礼而去。群臣皆惊。上曰。嗟乎此真
将军矣。向者霸上棘门军。儿戏耳。(【云中】郡属山西。今大同府。【细柳】/营在长安。【次】亦屯也。【棘门】筌蹄)
(云。在关中。【劳】去声。下并同。【先驱】士卒前导曰先驱。【使使】上如字。下/去声。【節】以旄为之。上下相重。如竹節也。凡以王命往来。必持節以为信。)○七年。帝
崩。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
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中人十家之产也。何以台为。身衣
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示朴为天下先。吴王不朝。赐以
几杖。张武受赂金钱。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以德化民。当时
公卿大夫。风流笃厚。耻言人过。上下成俗。是以海内安寧。家
给人足。后世莫能及。葬霸陵。太子即位。是为孝景皇帝。(【二十/三年】)
卷二 第 55a 页 KR2b0041_MJSY_002-055a.png
(案纪年三当作四。【囿】音又。【中人】中等人户。【身衣】之衣去声。【弋】黓同。阜也。【慎】姓也。/【吴王】高帝兄仲之子。名濞。【赐以几杖】几案属。所以凭手。如谓其老不能朝。故给赐几杖)
(以愧之。【更】音庚。【愧其心】史。武等受赂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霸陵】即霸上。)
〔孝景皇帝〕名启。即位之元年。丞相申屠嘉奏。功莫大于高
皇帝。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德莫盛于孝文皇帝。宜为帝者太
宗之庙。制曰可。(【太祖之庙】百世不迁。【太宗/之庙】周曰世室。情尽不祧。)○帝为太子时。晁错
为家令。得幸。太子家号为智囊。帝即位。错为内史。数请閒言
事。辄听。宠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晁】音潮。姓也。【错】音醋。【家令】之/令去声。官主皇太子饮膳。仓储。库藏)
(之政。【智书】喻其智之多也。【数】音朔。下同。【閒】音闲。空也。【九卿】太常/卿。光禄卿。卫尉卿。太仆卿。大理卿。鸿胪卿。宗正卿。司农卿。大府卿。【更】音庚。)○初孝文
时。吴王濞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
博局提殺之。濞称疾不朝。错数言吴过可削。文帝不忍。及帝
即位。错曰。吴王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卷二 第 56a 页 KR2b0041_MJSY_002-056a.png
削之反亟禍小。不削反迟禍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
敢難。(【濞】音譬。【见】音现。【道】棋道也。【提】[折示]同。音第。两手急持人也。【削】减其地也。/【亟】音棘。急也。【令】平声。【難】去声。○林曰。晁错在文帝时。亦尝有更定法律。裁)
(削諸侯之议。而文帝不从。及景帝即位。错亦以此说之。而景帝辄从之。盖文帝之资宽厚。故/刻薄之言。无自而入。景帝之资忌刻。故晁错之言有閒而入也。景帝之为太子也。贾谊窥见)
(其心术矣。上书文帝曰。秦始皇使赵高傅胡亥。其所学者。无非刑人殺人之事。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殺人。所以教之者然也。其意亦以景帝既有刻薄之资。苟不得正人而与之居。)
(则将刻薄残忍无所不至。谊之所以窥其心术者。岂非以殺吴太子而得之邪。夫以再从父/弟之亲。一日以博局争道之故。而殺之。其为太子也。殺其亲戚。而无所顾惜。则其即位也。又)
(将何所不至哉。谊欲文帝遏之于其始。择正人而与之居。而文帝乃以/晁错为家令。是以刻薄之臣。辅刻薄之君也。安得不为刻薄之事乎。)晁错又言。
楚赵有罪。削一郡。胶西有奸。削六县。及削吴会𥡴豫章。书至。
吴王遂反。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皆先有吴约。至是同反。
齐王先诺后悔。(【楚】王戊。高帝弟。楚元王交子。【赵】王友。高帝第五子。【削一郡】/楚削东海。赵削常山。【胶西】王卬。齐王肥第五子。国在胶州。【豫)
(章】郡属江南。今南昌府。【书】檄也。【胶东】王雄渠。齐王肥第六子。国在登州。【菑川】王贤。/齐王肥第四子。国在岐阳。菑淄同。【济南】王辟光。齐王肥第三子。国在济南。济上声。【齐王】)
(胶西。胶东。菑川。/济南諸王兄。)初文帝且崩。戒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
卷二 第 57a 页 KR2b0041_MJSY_002-057a.png
任将。及七国反。拜亚夫太尉。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晁错
素与袁盎不善。盎言。独有斩错复諸侯故地。兵可无血刃而
罢。错于是要斩东市。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周亚夫
大破吴楚。諸反皆平。(【三十六将军】姓名未详。【盎】音/恶去声。吴相。【复】音伏。【要】腰同。)亚夫后为相。
封条侯。以谏忤上意。罢。上曰。此鞅鞅非少主臣。卒为人诬告。
下狱欧血死。(【条】邑属勃海。【忤】音误。逆也。【鞅鞅】志不满也。鞅与快通。○案。通/鉴。初上废栗太子。亚夫因争不得。及窦太后欲以皇后兄王信为侯。)
(亚夫谏沮其事。后匈奴王徐卢等降。上欲侯之。亚父谏不从。遂谢病免相。【为人】之为去/声。【欧】音讴上声。吐也。○筌蹄云。亚夫子。为父盗买县官器。連污亚夫入延尉。不食而死。)
○自漢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孝文加以恭俭。至帝遵业。五
六十载之閒。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国家无事。人给家足。都鄙
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赀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红腐不可胜食。为吏者
卷二 第 58a 页 KR2b0041_MJSY_002-058a.png
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有仓氏库氏。人人自爱。而重犯
法。然罔疏民富。或至骄溢。兼并之徒。武断乡曲。宗室有土。公
卿以下。奢侈无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都】见上卷。【鄙】五百家为/鄙。【庾】音愈。在野曰庾。【京)
(师】皇都。公羊曰。京大师众也。【累】上声。【贯】穿钱绳也。【因】仍也。【溢】音逸。【积】音恣。庾/曰露积。【胜】音升。【长】音张上声。【重犯法】谓不犯法也。重去声。【罔】网同。【武断】禁网疏)
(阔。擅作威福于乡曲也。断音端去声。【有土】分土也。【盛而衰】/通鉴。自是之后。孝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耗矣。)帝崩。在位一十七
年。有中元后元。太子立。是为世宗孝武皇帝。(【中元后元】/凡三称元年。)
〔孝武皇帝〕名彻。即位之元年。始改元曰建元。年有号始此。
○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亲策问之。广川董仲舒对曰。
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
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又曰。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
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
卷二 第 59a 页 KR2b0041_MJSY_002-059a.png
不一于正。而无邪气奸其閒。是以阴阳调。风雨时。群生和。万
民殖。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陛下行高
而思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然而教化不立。万民不正。
譬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
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漢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
不可善治者。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又曰。养士莫大乎太学。太
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愿兴太学。置明师以养
天下之士。又曰。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宜
使列侯郡守。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三人。又曰。春秋大
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臣愚
以为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然后统纪可
卷二 第 60a 页 KR2b0041_MJSY_002-060a.png
一。法度可明。而民知所从矣。上善其对。以为江都相。(【广川】/邑属冀)
(州。【强】平声。【奸】音干。犯也。【殖】音植。多也。生也。【行高】之行去声。【知明】之知智同。【更】/音庚。下并同。【太学】天子之学曰太学。即国子监也。【帅】音率。【一统】春秋书王正月。大一)
(统也。【论】去声。【相】去声。【江都】国在杨州。王名非。景帝子也。○陈曰。自漢以来。专尚黄老。/六艺郁而未彰。太学未建。教化不立。贤士未尽用。仲舒所言。皆当世急务也。于是用其说。兴)
(太学。章六经。黜百家。举孝廉。其言卓然可用。亦略施行之矣。至于人主身上事。仲舒言之亦/是切。然强勉学问。正心以正朝廷等说。古人告君正始之道。不过如此。傅说而告高宗之言)
(亦曰。君从谏则圣。惟厥攸居。念终始典于学。监于先王成宪。此数者。皆人主所欲急闻也。仲/舒之言。与此何异。武帝分明异其言。以为大贤。然而利欲之心已萠。不胜其说耳。仲舒何尤)
(哉。○戴曰。武帝之于儒术。阳喜其名。而阴讳其实。公孙弘张汤。知其意而/徇其名。故上以名取之。董仲舒申公。逆其意而辨其实。故上以实弃之。)○上使使
者奉安车蒲轮。束帛加璧。迎鲁申公。既至。问治乱之事。公年
八十馀。对曰。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蒲轮】以蒲裹/轮。欲其安也。)
三年。闽越击东瓯。遣使发兵救之。徙其众江淮閒。(【闽越】国在/福建。其君尝)
(帅百越。以助高帝。封东海王。/闽音民。【东瓯】国在处州。)○帝始为微行。起上林苑。(【为】如字。【帝始/微行】戴曰。后世)
(人君私好。皆自武帝始。古之人君何尝有微行之事。以赵武灵王衣胡服骑射。犹失人君之/体。况居天子之尊乎。武帝潜地夜出。此岂小小利害哉。万一有不测。将何以处之。其視文帝)
卷二 第 61a 页 KR2b0041_MJSY_002-061a.png
(不受马诏。鸾旗在前。属车在后之语。大相遼绝。○陈曰。武帝不/道。甚于秦始皇。始皇惟是公道游巡天下尔。曷尝潜行夜出哉。)○五年。置五经
博士。(官掌各治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六年。闽越击南越。遣王恢等击之。(【越】/粤同。)
○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令】/去声。)○二年。方士
李少君见上。善为巧发奇中。言。祠灶则致物。而丹砂可化为
黄金。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上信之。始亲祠灶。
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海上燕齐迂怪之士。多更
来言神事矣。(【少】去声。【见】音现。【巧发奇中】发言多中上意。【丹砂】药名。亦曰/朱砂。生辰州等处土中。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主养精神安魂魄。)
(大洞鍊真经云。丹砂鍊之。一返而成白银。二返而为黄金也。【禅】/音善。【安期生】琅琊人。卖药海边。时人皆言千岁。【更】音庚。)○上用大行王
恢议。遣恢等。将兵匿马邑旁谷中。阴使聂壹诱匈奴。入塞而
击之。单于觉而去。自是绝和亲。攻当路塞。(【大行】之行如字。周礼/大行人小行人。即今通)
(事舍人官也。【马邑】郡属/山西。今朔州。【使】如字。)○唐蒙上书。请通南夷。拜蒙中郎将。将千
卷二 第 62a 页 KR2b0041_MJSY_002-062a.png
人入夜郎。夜郎侯听约。以为犍为郡。(【上】上声。【夜郎】国在长寧。旧/属漢犍为郡。通鉴注。夜郎者。初)
(有女浣于遁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开。其中有声。剖之得一儿。归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犍为郡】属四川。今嘉定府。犍音蹇。)○又拜司
马相如为中郎将。通西夷。邛笮冉駹置郡县。西至沫若水。南
至牂牱。为徼。(【邛】音蛩。西夷国。武帝开以为越隽郡。【笮】音昨。亦西夷国。武帝开/以为沉黎郡。【冉駹】西南二族。武帝开以其地置汝山郡。駹莫江切。)
(【沫】音末。筌蹄云。水出广平徼外。下流未详。【若水】筌蹄云。出旄牛徼外。下流未/详。【牂牱】音庄歌。水出牂牱南。至广入海。【徼】音叫。边也。西南曰徼。东北曰塞。)○徵
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
(【县】悬同。承也。【续食】随寓官司。供给饮食。【令】平/声。【计偕】筌蹄云。令与每年上计簿之吏同至京师。)菑川公孙弘。对策曰。人
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
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策奏。擢为第一。待诏金马
门。(【菑川】郡属山东。今般阳府。【擢】音浊。举也。/【金马门】筌蹄云。门下有铜铸马像。盖君门也。)齐人辕固。年九十馀。亦
以贤良徵。弘仄目事之。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
卷二 第 63a 页 KR2b0041_MJSY_002-063a.png
阿世。(【辕】姓也。/【仄】倾也。)○六年。初算商车。(起商贾车船之税。○陈曰。諸/横敛始于此。自是国用蹙矣。)○匈
奴寇上谷。遣将军卫青等。击却之。○元朔元年。主父偃上书。
谏伐匈奴。严安亦上书。及徐乐亦上书云。陛下何威而不成。
何征而不服。书奏。上召见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
拜郎中。是秋匈奴入寇。二年。又入寇。遣卫青等击之。遂取河
南地。置朔方郡。(【主父】姓也。父音甫。【上书】之上上声。下并同。/【乐】音岳。【见】音现。【朔方郡】属甘肃。今夏州。)○五年。公
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上方兴功业。弘于是开东閤。以延贤
人。(【平津】邑/在霸州。)○匈奴寇朔方。遣卫青率六将军击之。还。以青
为大将军。(【六将军】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李息。张次公。○通/鉴云。得裨王十馀。众男女万五千馀。畜数十百万。)○匈奴入
代。○六年。春遣卫青等六将军。击匈奴。夏再遣。(【六将军】筌蹄。/大将军卫青。中)
(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元狩元年。遣博望侯张骞。使
卷二 第 64a 页 KR2b0041_MJSY_002-064a.png
西域。通滇国。(【使】去声。【滇】音颠。国在西夷。/本楚庄王弟庄蹻。为国于此。)○二年。以霍去病为骠
骑将军。击败匈奴。过焉支祁連山而还。(【去】上声。【骠骑将军】武资/三品。骠音飘去声。【败】音拜。)
(【焉支】国在西域。焉音烟。/【祁連山】筌蹄云。即天山。)○匈奴浑邪王降。置五属国。以处其众。
(【浑】音魂。【邪】音社平声。【降】音项平声。下并同。/【属国】存其旧号而属于漢。故曰属国。属音蜀。)○三年。匈奴入右北平定
襄。(【右北平】郡属巩昌。今平凉府。【定襄】郡属山西。/今沂州。一说。定襄当作定西。州名也。亦属巩昌。)○四年。遣卫青霍去
病击匈奴。去病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北荒之地。通鉴。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元鼎二年。方士文成将军李少翁。以诈诛。(【少】去声。初少翁劝/上。作甘泉宫。而置祭)
(具。以致天神。居岁/馀。神不至。伏诛。)○西域始通。置酒泉武威郡。(【酒泉】属甘肃。今肃州/府。【武威郡】亦属甘肃。)
(今永/昌府。)○五年。遣将军路博德等击南越。○方士五利将军栾
大。以诈诛。○六年。讨西羌平之。(羌音匡。书传云。国在西蜀。括地/志云。岷洮等州以西。皆其地也。)○南
越平。置九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元封元年。帝出长城。登单
卷二 第 65a 页 KR2b0041_MJSY_002-065a.png
于台。遣使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悬于漢北阙下。今单于能
战。天子自将待边。(【使】去声。○通鉴注。有不能/亟来臣服之语匈奴遂詟。)○帝如缑氏。登中
岳。遂东巡海上。求神仙。封泰山。禅肃然。复东北至碣石而还。
(【缑氏】县名。属河南。或云。即登封县。【登】通鉴作祭。【中岳】嵩山。在河南府登封/县。【禅】音善。【肃然】泰山下小山。【碣石】山在平[𤄶の艹白を亠言に]府骊城县西南河口之地。)○滇
王降。置益州郡。(属四川。今/成都府。)○三年。击楼蘭虜其王。击车师破
之。(【楼蘭】【车师】/国在西域。)○朝鲜降。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朝鲜】/音潮仙。)
(国在遼东。【乐浪】音洛郎。【屯】/音豚。【菟】音徒。【番】筌蹄。音婆。)○匈奴寇边。遣兵屯朔方。○五年。南
巡江漢。至泰山增封。○六年。击昆明。(西夷种名。有滇池。方一百里。武/帝于长安作昆明池。习水战以)
(讨/之。)○太初元年。帝如泰山。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作太初历。
以正月为岁首。(【正】音征。三代已上音政。至秦始避/讳而改耳。今从之。【岁首】用夏正也。)○遣李广利伐
大宛。不克。(【宛】音鸳。/国在西域。)○遣赵破奴击匈奴。败没。○三年。匈奴
卷二 第 66a 页 KR2b0041_MJSY_002-066a.png
大入破塞外城障。(漢制。每塞要处。别筑城置/人守之。谓之候城。即障也。)○大发兵。从李广利
伐宛。宛降。得善马数十匹。○四年。匈奴单于。使使来献。(【使】/上如)
(字。下/去声。)○天漢元年。遣中郎将苏武使匈奴。单于欲降之。幽武
置大窖中。绝不饮食。武齧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
以为神。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曰。羝乳乃得归。(【窖】音/教。地藏)
(也。【饮】去声。【食】音嗣。【齧】音妍入声。噬也。【旃】与毡通。【咽】音宴。吞也。【羝乳】/羝音低。牡羊曰羝。乳孕育也。谓待羝而乳。乃释武归。犹秦言待马生角释燕丹也。)○二
年。遣李广利击匈奴。别将李陵败降虜。○上以法制御下。好
尊用酷吏。东方盗贼滋起。遣使者。衣绣衣。持斧督捕。得斩二
千石以下。(【好】去声。【使者】官掌案察奸宄。即今提刑/使也。【斧】钺也。【二千石】大守禄二千石。)○四年。李广利击
匈奴。不利。○太始三年。帝东巡琅琊。浮海而还。(【琅琊】郡属/山东。今沂州。)
○四年。东巡祀明堂。修封禅。(【明堂】在泰山。赵氏曰。周天子/巡守朝諸侯之处。【禅】音善。)○征和
卷二 第 67a 页 KR2b0041_MJSY_002-067a.png
二年。巫蛊事作。帝如甘泉。以江充为使者。治巫蛊狱。掘太子
宫云。得木人尤多。太子据惧。使客佯为使者。收捕充斩之。白
母卫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卒。上从
甘泉来。诏发三辅兵。丞相刘屈𣯛将之。太子亦矫制发兵。逢
丞相军。兵合战五日。死者数万。皇后自殺。太子亡。至湖自经
死。后有高庙寝郎田千秋。上书言。有白头翁。教臣云。子弄父
兵。罪当笞。上悟曰。此高庙神灵告我也。知太子无罪。作归来
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巫蛊】巫者执左道。以乱政而惑人。蛊/惑也。指体即药毒害人。是若行符厌俗)
(之为魅。故曰巫蛊。【作】者起也。【甘泉】宫在鄠县。【治】平声。【木人】木偶人也。【尤】甚也。初/方士及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女巫往来宫中。教美人度厄。每屋辄埋木人)
(祭祀之。至是武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击帝。帝惊悟。遂病。乃掘之。【据】名也。【白】告也。/【厩】音救。【三辅】漢以京兆。扶风。冯翊为三辅。【屈】音君入声。【𣯛】音里平声。【矫制】诈为)
(制诏。【逢】迎也。【湖】县名。未详所属。【经】缢/也。【寝郎】官掌高帝之庙。【上书】之上上声。)○三年。匈奴寇五原酒泉。遣
卷二 第 68a 页 KR2b0041_MJSY_002-068a.png
李广利击之。广利降匈奴。(【五原】郡属/山西。今丰州。)○四年。罢方士候神人
者。○以田千秋为相。封富民侯。罢议轮台屯田。下诏深陈既
往之悔。(【轮台】西域国名。接支渠/梨国。先欲步兵屯耕于此。)○后元二年。上幸五柞宫。病笃。
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太子。上在位五十四年。
改元者十有一。曰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
太始。征和。后元。(【五柞宫】在扶风盩厔/县。有五柞木。因以为名。)上雄材大略。承文景丰富
之后。穷极武事。尝谓高帝遗平城之忧。思如齐襄公。复九世
之雠。数征匈奴。尽漢兵势。匈奴远遁。幕南无王庭。斥地立郡
县。置受降城。(【遗】音惟。【复】音伏。【九世之雠】襄公九世祖哀公。尝为纪侯所谮/而戮于周。至襄公八年。遂伐纪而复之。【数】音朔。下并同。【幕】漠同。)
(【无王庭】沙漠之南。无匈奴王庭。【斥】音尺。开广也。【受降城】取受匈奴来降之义。东西中/三城。全书注。东受降城本云中郡。在榆林县东北八里。元属振武军。西受降城在丰州西北)
(八十里。今天德军理于此城。/中受降城在榆林。即五原也。)通西域。通西南夷。东击朝鲜。南伐粤。军
卷二 第 69a 页 KR2b0041_MJSY_002-069a.png
旅岁起。内事土木。筑上苑属南山。建柏梁台。作承露铜盘。高
二十丈。大七围。上有仙人掌。以方士公孙卿言神仙好楼居。
作蜚廉。桂館。通天茎台。作首山宫。作建章宫。千门万户。东凤
阁。西虎圈。北太液池。中有渐台。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南玉堂
璧门。立神明台。(【属】音蜀。【柏梁台】在长安城北阙内。旧云。因以香柏为梁而/得名。【围】合拱曰围。【仙人掌】在甘泉宫通天台上。旧云。仙人)
(掌。擎玉杯以取云表之露。和玉屑饮之。谓可长生。【館】音贯。【蜚廉】神禽名。谓置其像于館上。/【茎】音行。即承露金茎也。【首山宫】筌蹄云。首山属河东蒲坂。一云。龙首山在关中。作宫其)
(下。因名。【建章宫】在安西。【圈】音权上声。兽阑也。【渐】音尖。取水出渐渍之义。【梁】/桥也。【壁门】以玉为饰。故曰璧门。【神明台】自凤阁以下至此。皆在建章宫内。)
明光宫。皆极侈靡。数巡幸。崇祠祀。修封禅。国用不给。卖武功
爵级。造鹿皮币白金。(【明光宫】在安西。【爵级】元朔六年六月。诏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赃罪。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
(十馀万金。【皮币白金】以国用不足。故以/白鹿皮为币。以荐璧。又造银锡为白金。)桑弘羊。孔仅之徒。作均输平准
法。兴利以佐费。置盐官算舟车。造缗钱。天下萧然。末年盗起。
卷二 第 70a 页 KR2b0041_MJSY_002-070a.png
微轮台一诏。漢几不免为秦。(【仅】音觐。【均输】者立均输官于京师。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
(输也。【平准】者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即买之。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而万物不得/腾踊。【佐】助也。【费】音非去声。【盐官】主管𣙜盐卤之务。【舟车】见上。【缗】音民。缉丝以贯)
(钱也。一缗千钱。筌蹄云。千钱出算二十。盖一缗则取税二十也。【微】无也。【几】音/机。【不免为秦】言若无罢输台屯田。下诏深陈既往之悔。则几与秦无异而败矣。)所用
丞相。初惟田鼢稍专。上尝谓鼢曰。卿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后皆充位而已。(【鼢】音愤。【专】擅也。【除】授官也。【尽未】犹言尽乎未尽乎。【吾/亦欲除吏】盖给田鼢之擅权也。【充位】谓备员也。○林曰。自此)
(之后。武帝遂揽权纲。/不假借于臣下矣。)公孙弘后。国事多事。丞相連以诛死。公孙贺
拜相。至涕泣不肯拜。亦卒以罪死。酷吏张汤。赵禹。杜周。义纵。
王温舒之徒。皆尝峻用刑法。然汤等有罪。亦不贷也。其閒卜
式。儿宽之属。亦以长者见用。(【不贷】不宽假/也。【儿】音倪。)汲黯独以严见惮。
数切谏不得留内。为东海守。好清净。卧閤内不出。而郡中大
治。入为九卿。上方招文学。尝曰。吾欲云云。黯曰。陛下内多欲。
卷二 第 71a 页 KR2b0041_MJSY_002-071a.png
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怒罢朝。曰甚矣黯之
戆也。他日又曰。古有社稷臣。黯近之矣。淮南王安谋反。曰漢
廷大臣。独汲黯好直谏。守節死义。如丞相弘等。说之如发蒙
耳。黯尝拜淮阳守。曰臣病。不能任郡事。愿为郎中。出入禁闼。
补过拾遗。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
得。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至淮阳。十岁竟卒。黯甚为上所重。
大将军卫青虽贵。上或踞厕见之。如黯不冠不见也。(【留内】/之内京)
(师也。【东海】郡属淮西。今海寧州。【閤】音甘入声。【九卿】筌蹄云。入为主爵都尉。在九卿之/列。【云云】犹言如此如此。【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胡曰。黯此言。岂惟深中武帝病。凡人君鲜)
(不然矣。尧舜禹汤文武。则无欲者也。自馀贤主。则能克己窒欲者也。齐小白晋重耳之徒。则/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者也。所谓欲者。或酒。或色。或货宝。或宫室。或游畋。或博奕。或书艺图画)
(以为文。或开土辟远以为武。或崇尚佛释以为清。或希慕神仙以为高。虽污洁不齐。害有大/小。皆足以变移志虑荒废政理。虽勉于行仁。仁必不足以感人心。虽强于行义。义必不足以)
(正民。行以其无实也。是故人君莫大乎脩身。脩身莫大乎寡欲。欲诚不行。则心虚而善入。气/平而理胜。动无非理。事无不善。唐虞之治不过乎此。【淮南王安】淮南厉王长之子。文帝六)
卷二 第 72a 页 KR2b0041_MJSY_002-072a.png
(年国废。十六年安继封。【发蒙】漢书注。如发物上之蒙。直取其物也。【淮阳】郡名。即陈州。【补/过拾遗】补其过失。拾其遗缺也。【为上】之为去声。【踞厕】厕床也。仲冯曰。古者见大臣。御坐)
(为起。踞厕/者轻之也。)上招选天下材智士。俊异者宠用之。庄助。朱买臣。吾
丘寿王。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终军等。在左右。相如特以词
赋得幸。朔皋不根持论。好诙谐。上以俳优畜之。朔尝语上前
侏儒。以为上欲殺之。侏儒泣请命。上问朔。朔曰。侏儒饱欲死。
臣朔饥欲死。伏日赐肉晏。朔先斫肉持归。上召问令自责。朔
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斫肉。何壮也。斫之不多。何廉
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然朔亦时直谏。有所补益。(【庄助】漢书。/避明帝讳。改)
(庄作严。【在左右】庄助也。朱买臣也。吾丘寿王也。司马相如也。东方朔也。枚皋也。终军也。皆/臣姓名。【论】去声。【好】去声。【诙】音魁。讥戏也。【谐】合和也。【俳优】般做杂剧人也。俳音)
(排。【语】去声。【伏日】三伏。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历忌/释云。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旧制。尝以此日赐百官肉。【令】平声。【遗】去声。【细君】妻也。)
自李少君以来。求神仙不已。文成诛而五利至。五利以文成
卷二 第 73a 页 KR2b0041_MJSY_002-073a.png
为言。上曰。文成食马肝死耳。及五利又诛。公孙卿等。尤见听
信。末年。帝乃悟曰。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節食服药。差可
少病而已。(【差】楚宜/切。又音叙。)漢兴虽自惠帝已除挟书之禁。文帝已
广游学之路。然儒学终未尽盛。至帝世。董仲舒。公孙弘。皆以
春秋进。儿宽亦以经术饰吏事。后又有孔安国等出。表章六
经。实自帝始。数获祥瑞。白麟朱雁芝房宝鼎。皆为乐章。荐之
郊庙。文章亦至帝世始盛。人以为有三代之风焉。帝寿七十
而崩。葬茂陵。太子立。是为孝昭皇帝。(【六经】漢以诗书易礼乐春秋/为六经。【表章】者表异而章显)
(之也。【荐之郊庙】武帝尝祠五畤获白麟。幸东海获赤雁。幸甘泉芝草生。九茎連叶。幸汾阴/得宝鼎。乃作白麟朱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以弦歌之。【三代】夏殷周。【七十】通鉴注)
(七十一。【茂陵】在安西府兴平县北。)
〔孝昭皇帝〕名弗陵。母钩弋夫人。赵氏。娠十四月而生。武帝
卷二 第 74a 页 KR2b0041_MJSY_002-074a.png
命其门曰尧母门。年七岁。体壮大多知。武帝欲立之。察群臣。
惟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諸侯。以赐
光。(【钩弋】宫名。【尧母门】昔尧母亦娠十四月生尧。【知】音智。【黄门】筌蹄。宦官曰黄/门。【负成王】负其扆也。通鉴曰。周公南面负扆。以朝諸侯。○陈曰。武帝处置后事。优)
(游暇豫。非人所及。前世人主。如成王顾命。事已不可及。若魏明帝执司马懿手。托以后事。又/指齐王芳以示之。唐太宗命高宗。以召李世绩而用之。皆是胸中放不暇。是以如此。武帝只)
(于平时见破霍光。令人画周公负成王以与之。措置了泰然无事。弥留之际。二三公拜受诏/床下。略无一言。它日群臣俯首听命于顾命大臣。不敢一人有议论者。以武帝见之之明也。)
谴责钩弋夫人赐死。曰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骄淫自
恣也。(【谴】音遣去声。【少】去声。○胡曰处難处之事。非圣人莫能也。若周公之于管蔡。鲁/国之于哀姜是也。钩弋夫人。不闻其罪。而预防淫乱而殺之。过矣。漢武为幼子远虑。)
(独无善处之道乎。苟能据春秋之大义。妾母不得称后。母后不得临朝。播告之。修著为漢/法。藏之宗庙。责在大臣。钩弋虽欲窃位骄恣。乌乎敢乎。武帝此举。断则有矣。未尽善也。)
年武帝崩。遂即位。燕王旦以长不得立谋反。赦弗治。党与伏
诛。(【旦】武帝第三子。【治】平声。/【与】如字。【伏诛】说见下文。)○始元六年。苏武还自匈奴。武初徙
北海上。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卧起持漢節。李陵谓武曰。人
卷二 第 75a 页 KR2b0041_MJSY_002-075a.png
生如朝露。何自苦如此。陵与卫律降匈奴。皆富贵。律亦屡劝
武降。终不肯。漢使者至匈奴。匈奴诡言武已死。漢使知之。言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帛书。云武在大泽中。匈奴不能隐。
乃遣武还。武留匈奴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拜
为典属国。(【去】上声。【诡】过委切。诈也。【须】须同。【典属国】官主蛮夷属国。属音/烛。○胡曰。卜式为齐相。一言中主意。遂登三公。隽不疑乃布衣。用绣衣荐。)
(即拜刺史。武帝故事。光所见也。苏子卿持節十九年。竟不辱命。考其在匈奴中。对辞处义。皆/有本末。非出于一时慷慨。轻生易死之所为。真志士仁人也。岂在卜隽之比乎。光执国大权。式)
(序在位。宜加显赏。以劝其臣。设不亟除御史大夫。犹当处之九卿。然祇加典属/国之命。谓武晓习蛮戎事。实则实矣。不几于玩乎。厥后招致讥诮亦不虚得矣。)○左将
军上官桀子安。为霍光婿。生女。立为皇后。桀与安自以后之
祖父。乃不若光以外祖专制朝事。桀与光争权。时鄂国盖长
公主。为所爱丁外人求封侯。不许。怨光。燕王旦自以帝兄。常
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子弟求官。不得。亦怨望。于是皆与
卷二 第 76a 页 KR2b0041_MJSY_002-076a.png
旦通谋。诈令人为旦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擅
调益莫府校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候光出沐日奏之。桀欲
从中下其事。弘羊当与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
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上问。大将军安在。桀曰。以燕王告其
罪。不敢入。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之广明
都郎。属耳。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军
为非。不须校尉。是时元凤元年。帝年十四。尚书左右皆惊。而
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惧白上。小事不足遂。上不听。后
桀党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
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无敢复言。桀等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
伏兵格殺之。因废帝而立旦。安又谋。诱旦至诛之。废帝而立
卷二 第 77a 页 KR2b0041_MJSY_002-077a.png
桀。会有知其谋者。以闻。捕桀安弘羊等。并宗族尽诛之。盖主
与旦皆自殺。(【上官桀】上官姓。桀名也。【若】顺也。【鄂国】在武昌。【盖】音甘入声。/【长公主】昭帝姊。长音张上声。【为所】之为。【为旦】之为并去声。)
(【丁外人】丁姓。外人名也。【光出都肄郎羽林云云】肄音异。孟康曰。都试也。肄习也。总阅试/习武备也。羽林者亲军官也。师古曰。羽林亦宿卫之官。疾如羽。多如林也。言光之出。本为阅)
(視军士。而于道上僭用天子警跸之制也。【调】去声。【莫府校尉】莫与幕通。幕府者帅府也。/武帝尝令卫青伐匈奴。大克。即日拜大将军于幕中。故曰幕府。言光自擅调选。增益幕府校)
(尉官也。【下其事】下公卿讲义其事。后仿此。【画室】雕画之室。【广明】师古曰。亭也。【属耳】/属通鉴作近。言光往广明亭。都肄郎之事甚近。【不须校尉】言如以光调益校尉为非。则可)
(不必调益。【尚书】尚音常。官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不足遂】不足追究。【以闻】奏也。○李/德裕曰。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漢昭帝是也。周成王有惭德矣。)
(高祖文景/俱不如也。)○四年。傅介子使西域。诱楼蘭王刺殺之。驰传诣阙。
以其为匈奴反閒也。(【使】去声。【刺】音次。【传】音/专去声。【为】去声。【閒】音涧。)○元平元年。帝
年二十一而崩。在位十四年。改元者三。曰始元。元凤。元平。霍
光为政。与民休息。天下无事。昌邑王贺。哀王膊之子。武帝孙
也。光迎贺入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贺淫戏无度。光奏废之。
卷二 第 78a 页 KR2b0041_MJSY_002-078a.png
迎立武帝曾孙。是为中宗孝宣皇帝。(【十四年】案纪年。改元秖十三/年。而此云十四年者。盖即位二)
(年方始改元。则在位实十有四年。后多仿此。【昌邑】国在潍州。【膊】音博。)
〔孝宣皇帝〕初名病已。后改名询。武帝之曾孙也。初戾太子
据。纳史良娣。生史皇孙进。进生病已。数月遭巫蛊事。皆系狱。
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遣使。令尽殺狱中人。丙
吉时治狱。拒不纳。曰佗人无辜尚不可。况皇曾孙乎。使者还
报。武帝曰。天也。及长。高材好学。亦喜游侠。俱知闾里奸邪。吏
治得失。昭帝元凤中。泰山有大石自起立。上林有僵树复起。
蚕食其叶。曰公孙病已立。及贺废病已年十八矣。光等奏。病
已躬節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后。迎入即位。既立。六年。霍
光卒。始亲政。(【已】音以。【良娣】漢书注。女官也。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此三等。/娣音弟。【史皇孙进】从母姓。故曰史。【使】去声下同。【令】去声。【治】平)
卷二 第 79a 页 KR2b0041_MJSY_002-079a.png
(声。【辜】音孤。罪也。【吏治】之治去声。【僵】音姜。仆也。【公孙/病已立】公孙谓树也。言树已仆。而再立。此盖当时之谶语也。)○地節三年。路温
舒上书言。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俗语曰。画地
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悲痛之辞。愿省法制。宽刑
罚。则太平可兴。上为置廷尉平。狱刑号为平矣。(【上书】之上上/声。【十失】羞文)
(学一也。好武勇二也。贱仁义之士三也。贵治狱之吏四也。正言者谓之诽谤五也。遏过者谓/之妖言六也。先王法服不用于世七也。忠良切言皆郁于胸八也。誉䛕之声日满于耳九也。)
(虚美熏心。实行不立十也。【治】平声。【议不入】虽非真狱且以不入为幸。【期不对】虽/非真吏。且以不对为幸。【省】音生上声。【上为】之为去声。【廷尉平】官掌平刑狱。)
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治有异绩。赐爵关内侯。(【胶东】王寄立。景/帝第九子。【相】)
(去声。【劳来】并去声。来徕同。亦劳也。朱曰。劳者劳之。来者来之。【治】/去声。【赐爵关内侯】赐爵者。但赐其爵。而非实封也。后皆仿此。)○魏相为丞
相。丙吉为御史大夫。(【魏相】魏/姓。相名。)○四年。霍氏谋反。伏诛。夷其
族。告者皆封列侯。初霍氏奢纵。茂陵徐福上疏言。宜以时抑
制。无使至亡。书三上。不听。至是人为徐生上书曰。客有过主
卷二 第 80a 页 KR2b0041_MJSY_002-080a.png
人。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谓主人。更为曲突。速徙其薪。主人
不应。俄失火。乡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殺牛置酒。谢其乡人。人
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赏。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上乃赐福帛。以为郎。
帝初立謁高庙。霍光骖乘。上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张安
世代光参乘。上从容肆体甚安近焉。故俗传。霍氏之禍萌于
骖乘。(【上疏】之上上声。【三上】【上书】之上并同。【为徐】之为去声。【过】音戈。【直突】/突同。灶囱也。直则不能藏火。【更】音庚。【曲突】其突曲则可藏火。【俄】顷也。)
(【乡使】之乡音向。【焦】燋同。伤火也。【骖乘】乘去声。凡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居右为骏乘。【芒刺】芒禾颖。刺音次。针也。【从】音促平声。)○北海太
守朱邑。以治行第一。入为太司农。渤海太守遂。入为水衡
都尉。先是渤海岁饥。盗起。选遂为太守。召见。何以治盗。遂
对曰。海滨遐远。不沾圣化。其民饥寒。而吏不恤。使陛下赤子。
卷二 第 81a 页 KR2b0041_MJSY_002-081a.png
盗弄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曰。选用
贤良。固欲安之。遂曰。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愿无拘臣
以文法。得便宜从事。上许焉。乘传至渤海界。郡发兵迎。遂皆
遣还。移书罢捕。諸持田器者为良民。持兵者乃为盗。遂单车
至府。盗闻即时解散。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曰何为带牛佩犊。劳来巡行。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至是
召入。(【北海】郡属山东。今益都府。【治行】之行去声。【太司农】九卿之一。主治藏者也。/【渤海】郡属山东。今滨州。【水衡都尉】官掌上苑。【见】音现。【治】平声。下并同。)
(【恤】赈也。【赤子】婴儿。喻民也。【潢】音黄。积水曰潢。【传】音专去声。【罢捕】罢逐捕盗贼吏。/【单车】传车又曰单车。【解】音蟹。【犊】牛稚曰犊。【何为】之为去声。【劳】去声。【来】去声。)
(【蓄】音/充入声。)○元康元年。殺京兆尹赵广漢。初广漢为颍川太守。
颍川俗。豪杰相朋党。广漢为缿项筒。受吏民投书。使相告讦。
奸党散落。盗贼不得发。由是入为京兆尹。尤善为钩距。以得
卷二 第 82a 页 KR2b0041_MJSY_002-082a.png
其情。闾里铢两之奸皆知。发奸擿伏如神。京兆政清。长老传。
自漢兴。治京兆者。莫能及。至是人上书言。广漢以私怨论殺
人。下廷尉。吏民守阙号泣者数万人。竟坐要斩。广漢廉明威
制豪强。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京兆尹】京兆三辅一。今安西府。属/陕西。尹其官名。【颍川】郡属河南。今)
(许州。【缿筒】颜师古曰。若今盛钱藏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用受书。令投于中。【讦】音结。/面相斥曰讦。论语注。讦谓攻发人之阴私也。【散落】落聚也。散落者其聚解也。【钩距】晋灼)
(曰。钩致。距闭也。言钩得其隐伏之情。而距塞其欺诳之说也。【铢】音殊。十累为铢。二十四铢/为两。【擿】音剔。擿挑。【伏】隐也。谓发明奸邪。推究隐伏。如有神见。【长】音张上声。【上】上声。)
(【论】去声。【号】/音豪。【要】音腰。)○以尹翁归。为右扶风。翁归初为东海太守。过
辞廷尉于定国。定国欲托邑子。语终日。竟不敢见。曰此贤将。
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以治郡高第。遂入治。常为三辅
最。(【右扶风】三辅之一。今凤翔府。属陕西。【过】音戈。【欲托邑云云】托寄嘱也。子男子/之称。邑子者。同邑之子也。定国东海人。故欲以邑子为翁归托也。见音现。不放以邑)
(子见翁归也。【贤将】漢制。太守尝兼武事。故曰贤将。【汝不任事云云】言邑子之托。不足为翁/归任。又不可以私意托之。此盖定国退与邑子之语也。【入治】翁归竟以东海治第高。遂乃)
卷二 第 83a 页 KR2b0041_MJSY_002-083a.png
(入治扶风。【三辅最】扶风治效。常为/京兆冯翊之最。最。通鉴注。上功曰最。)○二年。上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
其右地。使不复扰西域。魏相谏曰。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
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
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
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
之骄兵。兵骄者灭。匈奴未有犯于边境。今欲兴兵入其地。臣
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年计子弟殺父兄。妻殺夫者。二百
二十二人。此非小变。左右不忧。乃欲发兵报纤芥之忿于远
夷。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上
从相言。(【右地】案。全书。今甘肃永昌府。乃漢匈奴之右地。右西也。凡天下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王】去声。【己】音纪。【已】音以。【矜】誇也。【纤芥】草芥。喻轻杪也。)
(【殆】近也。【颛臾】鲁附庸国。在今沂州费县。【萧墙之内】郑康成曰。萧之为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恭焉。是以谓之萧墙也。【上从相言】此一節。旧本误在盖宽)
卷二 第 84a 页 KR2b0041_MJSY_002-084a.png
(饶奏封事下。宽饶误在二疏乞骸骨下。二疏误在尹翁归为右扶风下。/先零羌畔误在此下。今悉依通鉴。𨤲而正之。庶无讹谬相承之惑也。)○三年。太
子太傅疏广。与兄子太子少傅疏受。上疏乞骸骨。许之。加赐
黄金。公卿故人。设祖道。供张东门外。送者车数百两。道路观
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既归。日卖金共具。请族人故旧賓客。相
与娱乐。不为子孙立产业。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
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少/傅疏)
(受】少傅官名。周官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疏音疏。姓也。受名也。【上】上声。【上疏】之疏去/声。【乞骸骨】乞致仕。使骸骨归葬于乡土也。【祖道】古之行者。必有祖道之祭。祭毕。处者送)
(之。饮于其侧。而后行也。【供张】陈设也。供音恭去声。张音帐。/【两】音亮。一车两轮曰两。【共】供同。【为】去声。【夫】音扶。)○神爵元年。先零
与諸羌畔。上使问后将军赵充国。谁可将者。充国年七十馀。
对曰。无踰老臣。复问。将军度羌虜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兵
難遥度。愿至金城。图上方略。乃诣金城。上屯田奏。愿罢骑兵。
卷二 第 85a 页 KR2b0041_MJSY_002-085a.png
留步兵万馀。分屯要害处。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奏每
上。辄下公卿议。初是其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魏相任
其计。可必用。上从之。(【元】旧本作三非。【先零】羌种名。【度】音堂入声。下同。/【金城】郡属巩昌。今蘭州。【图上】之上上声。下并同。【要)
(害处】崄阻之处。在我为要。在彼为害。【条不出兵】条约也。谓约束兵备。而不出也。【十二事】/大略一言。屯田致穀。威德并行。二言。据其肥饶。以待其畔。三言使民不失农业。四言。罢骑兵。)
(以省大费。五言。令士卒循河湟漕穀。六言。以闲暇缮治邮亭。七言。不出兵。坐得必胜之理。八/言。无经阻远。迫死伤之害。九言。不损威武。虜難乘閒。十言。无惊动河南大开小开。使生佗变)
(之忧。十一言。治湟狭中道桥。以制西域。十二言。息徭役以戒不虞。【什/三】什与十通。什三者十中有三。后凡如什五什六七之類者仿此。)○二年。司隶
校尉盖宽饶。奏封事。上以为怨谤。下吏。宽饶自刭。(【司隶校尉】/官掌总部河)
(南。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河东。弘农七郡之改。/故曰司隶校尉。【盖】音甘入声。【封事】上书言事。)○三年。丞相魏相薨。故事。
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
善屏去不奏。自霍光薨后。相即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及为相。
好观漢故事。及便宜章奏。数条漢兴以来。便宜行事。及贤臣
卷二 第 86a 页 KR2b0041_MJSY_002-086a.png
贾谊晁错董仲舒等所言。请施行之。敕掾吏案事郡国。及休
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异。郡不上。
相辄奏言之。与御史大夫丙吉。同心辅政。上皆重之。至是吉
代为丞相。(【故事】旧制也。【上书】之上上声。下同。【二封】一样二本。【署】书也。【尚】/音常。【屏】音丙。【去】上声。下同。【好】去声。【所言】事皆见上。【掾史】台省)
(吏曰掾史。【郡国】分案巡事諸郡。/【休告】告假归也。【不上】不上言也。)吉尚宽大好礼让。尝出。逢群斗死
伤。不问。逢牛喘。使问逐牛行几里矣。或讥吉失问。吉曰。民斗
京兆所当禁。宰相不亲细事。非所当问也。方春未可热。恐牛
暑故喘。此时气失節。三公调阴阳。职当忧。人以为知大体。
(【上】尚同。【喘】音川。/疾息也。【暑】热也。)○五凰元年。殺左冯翊。韩延寿。延寿为吏。好
古教化。由颍川太守。入为冯翊。民有昆弟相讼。延寿闭閤思
过。讼者各悔。不复争。郡中翕然相敕厉。恩信周遍。复莫有词
卷二 第 87a 页 KR2b0041_MJSY_002-087a.png
讼。民吏推其至诚。不忍欺绐。至是坐事弃市。百姓莫不流涕。
(【冯】音凭。【翊】音弋。三辅之一。今同州。属陕西。【閤】音甘入声。【思过】有幸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冯翊之语。【翕】音吸。盛也。【敕厉】敕戒勉厉。【坐事】事)
(见通/鉴。)○三年。丙吉薨。黄霸为丞相。霸尝为颍川太守。吏民称
神明不可欺。力教化后诛罚。长史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
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重听何伤。数易长史。送故
迎新之费。及奸吏因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所易
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太甚
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治为天下第一。至是代吉。霸
材长于治民。及为相。功名损治郡时。(【长史】之长音张上声。长史官/主佐郡。即郡丞也。又曰治中。又)
(曰别驾。【督邮】官主纠察郡吏。即郡录事也。今废此职。【数】音朔。【易】/音亦。下同。【治道】之治去声。【去】上声。【治民】之治平声。下并同。)○四年。太司
农耿寿昌白。令边郡皆筑仓。穀贱。增价而籴以利农。穀贵。减
卷二 第 88a 页 KR2b0041_MJSY_002-088a.png
价而粜以利民。名曰常平仓。(【令】去声。【籴】音/笛。【粜】音挑去声。)○殺前光禄勋
杨恽。恽廉洁无私。人上书告恽为妖恶言。免为庶人。恽家居。
治产自娱。其友孙会宗戒之。恽报曰。过大行亏。常为农夫以
没世。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酒后耳热。仰
天拊缶而呼呜呜。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
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
人上书告。恽骄奢不悔。下廷尉案。得所与会宗书。帝见而恶
之。以大逆无道要斩。(【光禄勋】九卿之一。掌宿卫宫掖。即光禄卿也。武帝改曰/光禄勋。【恽】音酝。【上】上声。下同。【行亏】之行去声。【伏)
(腊】伏伏日。见前。腊案历书云。冬至后第三戌日为腊日。【炰】炮同。【劳】去声。【呜呜】声也。/【秽】于废切。恶草也。【顷】音倾上声。【萁】音其。豆茎也。【乐】音洛。【恶之】之恶音乌去声。)
(【要】音腰。○司马温公曰。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为丞相。于定国为廷尉。而赵。盖。韩。杨之死。/皆不厌众心。惜哉。其为善政之累大矣。周官司寇之法。有议贤议能。若广漢。延寿之治民。可)
(不谓能乎。宽饶。恽之刚直。可不谓贤乎。然/则虽有死罪。犹将宥之。况罪不足以死乎。)○甘露元年。公卿奏。京兆尹张
卷二 第 89a 页 KR2b0041_MJSY_002-089a.png
敞。浑之党友。不宜处位。上惜敞材。寝其奏。敞使掾絮舜有所
案验。舜私归曰。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敞闻舜语。即收系
狱。竟致其死。后为舜家所告。敞上书从阙下亡命岁馀。京师
枹鼓数警。上思敞能。复召用之。(【敞】音昌上声。【处】音杵。【寝其奏】不/举行也。【絮】女乎切。又音如。姓也。【五)
(日】谓敞有章劾。三五日当免。【为】去声。【上书】/之上。上声。【亡命】逃也。【数】音朔。【警】惊也。)○黄霸卒。于定国为丞相。
定国父于公。初为狱吏。东海有孝妇。寡居不嫁。以养其姑。姑
以年老妨妇嫁。自经死。姑女告妇迫死其母。妇不能辩。自诬
伏。于公争之不能得。孝妇死。东海枯旱三年。后太守来。公言
其故。太守祭孝妇冢。遂雨。于公治狱有阴德。令高大门闾。容
驷马车。曰吾后世必有兴者。子定国。以地節元年为廷尉。朝
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
卷二 第 90a 页 KR2b0041_MJSY_002-090a.png
以不冤。至是由御史大夫代霸。(【养】音漾。【姑】夫母曰姑。【妨】音芳。害/也。【冢】坟也。释名。冢肿也。象山顶之肿)
(起。【令】/平声。)○匈奴乱。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上书。愿款塞称
藩臣。甘露三年来朝。诏以客礼待之。位諸侯王上。(【五单于】屠/耆单于。呼韩)
(邪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邪】音耶。【上书】之上上声。【款】音宽上声。叩也。/【藩】音翻。篱也。○荀悦曰。春秋之义。王者无外。欲一于天下也。戎狄道里遼远。人迹介绝。故)
(正朔不及。礼教不加。非尊之也。其势然也。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故要荒之君。必奉王/贡。若不供职。则有辞责号令加焉。非敌国之谓也。今待以不臣之礼。加之王公之上。僭度失)
(序。以乱天常。/非礼也已。)○上以戎狄賓服。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
麟阁。惟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其次张
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
武。凡十一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麒麟阁】在安西。【博陆】/城在苏州。【梁丘】覆姓。)○帝
在位改元者七。曰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凡二
十五年。崩。葬杜陵。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難。励精为治。枢
卷二 第 91a 页 KR2b0041_MJSY_002-091a.png
机周密。品式备具。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常曰。民所以安其
田里。而无叹息愁恨之声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惟
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民不安。故二千
石有治理之效。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公卿缺。则选諸所
表。以次用之。漢世良吏。于是为盛。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
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吏称其职。民安其业。遭值匈奴衰
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𥡴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
后裔。可谓中兴侔德高宗周宣矣。太子即位。是为孝元皇帝。
(【本始】即位二年戊申改元。【杜陵】在凤翔府。【闾阎】闾门曰阎。【枢机】枢户枢。机弩牙。喻/政治之要也。【品式】品第法式。【刺】音次。【守】音兽。【相】去声。【玺书】诏书也。玺音徙。御印)
(曰玺。【秩】爵品也。【信赏必罚】必审也。信而后赏。审而后罚。【综】音宗去声。【核】覈通。【称/其】之称去声。【值】音治。【推】音吹。【信威】之信音申。【𥡴首】𥡴音启。头至地曰𥡴首。【侔】音谋。齐也。)
卷二 第 92a 页 KR2b0041_MJSY_002-092a.png
〔孝元皇帝〕名奭。初为太子。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
吏。以刑名绳下。尝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
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
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
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从】音纵平声。【眩】音县。/乱視也。一说。目无常主曰)
(眩。○司马温公曰。王霸无异道。昔三代之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则谓之王。天子微弱不能/治諸侯。諸侯有能率其与国。同讨不庭以尊王室者。则谓之霸。其所以行之也。皆本仁祖义。)
(任贤使能。赏善罚恶。禁暴诛乱耳。非若白黑甘苦之相反也。漢之所以不能复三代之治者。/由人主之不为。非先王之道不可复行于世也。夫儒有君子。有小人。彼俗儒者。诚不足与为)
(治也。独不可求真儒而用之乎。稷契皋陶周公孔子。皆大儒也。使漢得而用之。功烈岂若是/而止耶。孝宣谓太子懦而不立。闇于治体。必乱我家则可矣。乃曰王道不可行。儒者不可用。)
(岂不过甚矣哉。殆非所以/训示子孙垂法将来者也。)宣帝少依太子母家许氏。许后以霍氏毒
死。故弗忍废太子。至是即位。(【少】去声。【毒死】宣帝本始三年。许后当娠病。/霍光妻显令女医淳于衍毒殺之。而以其女成)
(君为/皇后。)○初元元年。立皇后王氏。(王莽之禍。/实萌于此。)○二年。下萧望之。周
卷二 第 93a 页 KR2b0041_MJSY_002-093a.png
堪。及宗正刘更生狱。皆免为庶人。时史高以外属领尚书事。
望之堪副之。二人帝师傅。数言治乱陈正事。选更生给事中。
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史高充位而已。由
是与望之有隙。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
及帝即位多疾。以显中人无外党。遂委以政事。事无大小。因
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显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
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与高表里。望之等患外戚许
史放纵。又疾恭显擅权。建白。以为中书政本。国家枢机。宜以
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
书宦官。应古之不近刑人之义。上不能从。恭显奏。望之堪更
生。朋党相称誉。数谮诈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不
卷二 第 94a 页 KR2b0041_MJSY_002-094a.png
忠。诬上不道。请謁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召致延尉
为送狱。可其奏。后上召堪更生。曰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
问邪。令出視事。恭显使高说上。竟罢免。后上复徵堪更生为
中郎。且欲以望之以为相。恭显许史皆侧目。知望之素高節不
诎辱。建白。望之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自以托师傅。终不坐。
非颇屈望之于狱。塞其怏怏心。则圣朝无以施恩厚。上曰。太
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过。必
无所忧。令謁者召望之。因急发执金吾军骑。驰围其第。望之
饮鸩自殺。(【宗正】官掌公族。【更】音庚。【史高】宣帝母党。【属】音烛。【尚】音常。【数】/音朔。并下同。【给事中】官掌左右顾问应对。以有事殿中。故曰给事中。)
(【中书令】官掌中书。总机要。【仆射】宰相亦曰仆射。【慧】音惠。【指】指意也。【中伤】之中去/声。【表里】在外为表。在内为里。【以为】之为去声。【枢机】中书都堂。乃庶政之根本。总百揆)
(之枢机。【不近刑人】礼曰。刑人不在君侧。【省】音息上声。【令】平声。下同。【視事】亲視政事。/【侧目】畏貌。【诎】音屈。辞塞曰诎。【颇】略也。【塞】音色。【快】音央去声。【施】音试。【过】犹罪)
卷二 第 95a 页 KR2b0041_MJSY_002-095a.png
(也。【无所忧】谓所坐以薄罪召之。望之必来。无足忧也。【执金吾】军卫官名。吾禦也。常执金/革以禦非常。一说。金吾杖也。以铜为之。金涂两末。前说近是。【第】宅也。○司马温公曰。甚矣)
(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難寤也。夫恭显之谮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至于始疑望/之不肯就狱。恭显以为必无忧。已而果自殺。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在中知之君。孰不感动奋)
(发。以底邪臣之罚也。孝元则不然。是/使显得肆其邪心。而奸臣安所懲乎。)○弘恭死。石显为中书令。○五年。
匈奴郅支单于。殺漢使者。西走康居。(【康居】居音/渠。国在西域。)○永光元
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北归庭。(自北而/来朝也。)○建昭二年。殺魏郡太
守京房。房学易于焦延寿。延寿尝曰。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
也。为郎屡言灾异。有验。尝宴见言事。意指石显。显奏出之。寻
徵下狱弃市。(【魏郡】属河东。今大名府。【易】音亦。/【见】音现。【下狱弃市】详见通鉴。)○显威权日盛。与
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諸附倚者得宠位。
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牢梁】/牢姓。梁)
(名。【少府】之少去声。官掌营缮。即将作监也。/【五鹿】姓。【充宗】名。【累累】重貌。【若若】长貌。)○三年。西域副校尉陈汤。矫
卷二 第 96a 页 KR2b0041_MJSY_002-096a.png
制发兵。与都护甘延寿。袭击郅支单于于康居斩之。四年春。
传首至京。悬藁街十日。(【都护】官掌监护西域。【传】音专去声。【县】与悬通。/【藁街】音杲皆。藁街蛮夷所邸之处。故悬其头于此)
(以示/之。)○竟寧元年。呼韩邪单于来朝。愿婿漢。以后宫王嫱字
昭君赐之。(【嫱】/音墙。)○帝崩。在位十六年。改元者四。初元。永光。
建昭。竟寧。帝虽喜儒术。得韦玄成。匡衡为相。无相业。帝徒优
游不断。漢业衰焉。太子即位。是为孝成皇帝。(【断】音端/去声。决也。)
〔孝成皇帝〕名骜。母王氏。生帝于甲劝。少好经书。其后幸酒
乐燕乐。元帝时为太子几废。赖史丹伏青蒲。涕泣谏止。至是
即位。尊王氏为皇太后。以元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
书事。(【骜】音敖。【观】音贯。太子宫有甲观。盖甲乙丙丁之次也。【酒乐】之乐音岳。【燕/乐】之乐音洛。【几】音机。【青蒲】以青衬地曰青蒲。非皇后不得至此。【元】长也。)
(【尚】/音常。)○建始元年。石显以罪免归。道死。(【罪免】御史/条奏旧恶。)○封舅
卷二 第 97a 页 KR2b0041_MJSY_002-097a.png
王崇为安成侯。赐谭。商。立。根。逢时爵关内侯。黄雾四塞。(【关内/侯】谭)
(也。商也。立也。根也。逢时也。皆王太后兄弟。时称王氏五侯。【塞】音色。〇/杨兴曰。高帝之约。非功不侯。今王氏皆以无功为侯。故天为见异也。)○河平二
年。悉封諸舅为列侯。○阳朔三年。王凤卒。王音为大司马。王
谭领城门兵。(【王音】/凤弟。)○鸿嘉四年。王谭卒。王商领城门兵。○
永始元年。封太后弟之子莽为新都侯。○立皇后赵氏。名飞
燕。女弟合德为婕妤。(【女弟】妹也。【婕妤】音接余。女官/也。通鉴注。婕言接幸也。妤美称也。)○二年。王音
卒。王商为大司马。(【王商】/音弟。)○故南昌尉梅福。上书曰。方今君
命犯。而主威夺。外戚之权。日以益盛。陛下不察其形。愿察其
景。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三倍春秋。水灾无与比数。阴盛阳微。
金铁为飞。此何景也。书上不报。(【南昌】县属南昌。【上】上声。下并同。【景】/影同。【比数】之数上声。师古曰。言极多。不)
(可比校而数也。【金铁为飞】之为去声。漢书云。河平/二年。沛县铁官铸铁。如星飞上去。【不报】寝其事。)○四年。王商卒。王根为
卷二 第 98a 页 KR2b0041_MJSY_002-098a.png
大司马。(【王根】商弟。【为大司/马】案通鉴。事在明年。)○安昌侯张禹。以帝师傅。每有大
政。必与定议。时吏民多上书言。灾异王氏专政所致。上至禹
第。辟左右亲以示禹。禹自见年老子孙弱。恐为王氏所怨。谓
上曰。春秋日食地震。或为諸侯相殺。夷狄侵中国。灾变之意。
深远難见。故圣人罕言命。不语怪神。性与天道。自子贡之属
不得闻。何况浅见鄙儒之所言。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
用。上雅信爱禹。由是不疑王氏。(【必与】之与音豫。【辟】音辟。除也。【恐为】/之为去声。下同。【罕】音漢上声。少也。【无】)
(与毋同。/【雅】正也。)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
一人头。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
臣居下。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
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
卷二 第 99a 页 KR2b0041_MJSY_002-099a.png
左将军辛庆忌。叩头流血争之。上意乃解。及当治槛。上曰。勿
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槐里】邑属扶风。【上书】之上上声。【见】音现。【尚/方】监掌供御器物。【断】音端上声。【将云】之将音)
(浆。【槛】阑也。【折】音舌。【呼】去声。【争】诤同。/【治】平声。【辑】集同。谓补合之也。【旌】表也。)○绥和元年。王根病免。王莽
为大司马。○二年。帝崩。在位二十六年。改元者七。曰建始。河
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帝有威仪。临朝若神。然荒于酒
色。政在外家。张禹。薛宣。翟方进为相。漢业愈衰焉。太子即位。
是为孝哀皇帝。(【翟】/音狄。)
〔孝哀皇帝〕名欣。定陶恭王康之子。元帝之孙也。祖母傅氏。
母丁氏。成帝无子。故立为太子。至是即位。丁傅用事。罢大司
马莽就第。(【丁傅】丁明。傅晏。/【就第】归私第也。)○建平元年。用夏贺良言。漢历中
衰。当更受天命。宜急改元易号。乃改元太初。更号陈圣刘太
卷二 第 100a 页 KR2b0041_MJSY_002-100a.png
平皇帝。寻。罢改元更号事。诛夏贺良等。(【更】音庚。下并/同。【易】音亦。)○帝幸
董贤。元寿元年。以贤为大司马。二年。帝崩。贤自殺。(【幸董贤】通/鉴云。出则参)
(乘。入御左右。/贵震朝廷。)○帝在位七年。改元者二。曰建平。元寿。太皇太后。
以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迎中山王即位。是为孝平皇帝。
(【建平】即位二年改元。【太皇太后】元帝王后。【中】音仲。)
〔孝平皇帝〕名箕子。后更名衎。中山孝王兴之子。元帝孙也。
哀帝崩。立为嗣。太皇太后临朝。大司马莽秉政。百官总己以
听。元始元年。莽为安漢公。(【衎】音看上声。【总己以听】/己音纪。各总己职。听命于莽。)○四年。聘
莽女为皇后。加安漢公号宰衡。位諸侯王上。(【宰衡】通鉴曰。采/伊尹周公称号。)
○五年。太师孔光卒。成哀以来。光等为三光。养成漢禍。谄佞
成风。上书颂莽者。至四十八万人。加莽九锡。(【上书】之上上声。下/同。【九锡】舆马也。衣)
卷二 第 101a 页 KR2b0041_MJSY_002-101a.png
(服也。乐则也。朱户也。纳陛也。虎贲也。弓矢也。鈇钺也。/秬鬯也。前后所锡。虽有异同。而大率不出九者之目。)○腊日莽上椒酒于帝。
置毒。帝崩。在位六年。改元者一。曰元始。太皇太后。诏徵宣帝
玄孙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婴。莽居摄践祚。赞曰假皇帝。民
臣谓之摄皇帝。(【元始】即位二年改元。【玄孙婴】四世孙曰/玄孙。东平王曾孙也。【祚】音祖去声。帝位也。)
〔孺子婴〕为嗣之初。是为王莽居摄元年。刘崇起兵讨莽。不
克死。(【讨】/诛也。)○二年。东郡太守翟义。故丞相方进子也。起兵
讨莽。不克死。(【东郡】属山/东。今东昌府。)○初始元年。莽即真天子位。国号
新。更号漢太皇太后。曰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王莽者王曼之
子也。孝元皇后兄弟八人。独曼早死不侯。莽幼孤。群兄弟皆
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折節为恭
俭。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外交英俊。内事諸父。曲有礼意。封
卷二 第 102a 页 KR2b0041_MJSY_002-102a.png
新都侯。爵位益尊。節操愈谦。虚誉隆洽。倾其諸父。遂得漢政。
哀帝崩。迎立平帝。五年而弑帝。摄位三年。竟篡位。国号新。
(【初始元年莽即真】案。通鉴。婴为皇太子。王莽居摄。改元者二。曰居摄。曰初始。凡三年。【曼】/音万。【八人】王凤。王曼。王音。并五侯。凡八人。【声色】声乐女色。【折】音舌。【諸父】伯叔曰諸)
(父。【洽】音狭。/和也。合也。)○始建国元年。废孺子婴为定安公。(后世权臣擅命/降谪人主。实自)
(莽/始。)○二年。漢太皇太后王氏崩。(案通鉴。此一/節。当在五年。)○天凤四年。荆
州盗起。新市人王匡为之帅。马武。王常。成丹往从之。藏于绿
林山中。(【荆州】属湖北。即郢都。【新市】邑属江夏。/【帅】音衰去声。将也。【绿林山】在当阳。)○五年。莽大夫扬雄
死。雄字子云。成帝之世。以奏赋为郎。给事黄门。三世不徙官。
及莽篡。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尝作太玄法言。卒章称莽功
德。比伊周。后又作剧秦美新之文。以颂莽。刘棻尝从雄学奇
字。棻坐事诛。辞連及雄。时雄校书天禄阁上。使者来欲收之。
卷二 第 103a 页 KR2b0041_MJSY_002-103a.png
雄从阁上自投下。莽诏勿问。至是死。(【莽大夫】书曰莽大夫扬雄死/者。以其随莽不忠于漢也。【三)
(世】成帝。哀帝。平帝。【久次】久不迁转。【太玄】拟易。【法言】拟论语。【比】音鼻。【剧秦美新】/剧音檠入声。甚也。甚言秦虐。称美新莽。【棻】音坟。【奇字】奇义未详。【校】音教。【天禄阁】在)
(安西。漢藏/典籍之所。)○琅琊樊崇。东海刁子都等起兵。(【刁】/音凋。)○地皇三
年。崇兵自号赤眉。(通鉴云。恐其众与莽兵/乱。故朱其眉。以相别。)○绿林兵。分为下江新
市兵。○荆州平林兵起。○漢宗室刘演。及弟秀。起兵舂陵。新
市平林兵皆附之。明年。諸将共立刘玄为皇帝。玄舂陵戴侯
买之后。与演秀同高祖。时在平林军中。号更始将军。諸将贪
其懦弱立之。南面立朝群臣。以手刮席。羞愧流汗。不能言。大
赦改元更始。都于宛。(【演】音衍。【舂】音束平声。【同高祖】四世祖曰高祖。【更】/音庚。下并同。【懦】音喛去声。怯也。【刮】音关入声。摩也。)
(【宛】音鸳。/下并同。)○更始元年。刘秀大破莽兵于昆阳。(【元年】即莽/地皇四年。)
成纪隗嚣兵起。(【成纪】县属秦/州。【嚣】音敖。)○公孙述起兵成都。(府属四川。/即益州郡。)
卷二 第 104a 页 KR2b0041_MJSY_002-104a.png
○更始遣将破武关。析人邓晔。起兵迎入长安。众兵诛莽。传
首诣更始。(【析】音锡。邑属南阳。【晔】为/辄反。【传】音专去声。下并同。)莽未篡时。更定官名及十
二州界。罢置改易。天下多事。更造错刀契刀大钱等货。既篡
位。以刘字卯金刀也。禁刚卯金刀之利。不得行。罢错刀契刀
五铢钱等。(【错刀】错音仓入声。涂也。谓黄金错其文。曰错刀直五千。【契刀】环大如/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直五百。【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又曰)
(大钱直五十。【卯金刀】籀文。刘字。从卯。从金。从刀。服虔曰。正月卯日作。长三寸。广一寸。或玉。/或金。或桃。著革带佩之。铭其一面云。佩以辟邪。【五铢钱】武帝所铸。盖一钱重五铢也。)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分
馀田予九族乡里。故无田者受田。立五均司市钱府官。令民
各以所业为贡。更作宝货。有金银。龟贝。钱布。五物。六名。二十
八品。百姓溃乱。宝货不行。乃行小钱大钱。数更变不信。盗铸
及私挟五铢钱者抵罪。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至涕泣
卷二 第 105a 页 KR2b0041_MJSY_002-105a.png
市道。后又改货布货泉。每一易钱。民又大陷犯铸钱法。槛车
锁颈。传诣长安者。以十万数。死什六七。改易制度。政令烦多。
四方嚣然。讴吟思漢久矣。岁旱蝗。人相食。远近兵起。莽以五
石铜铸威斗。如北斗状。欲以厌胜众兵。出入使人负之以行。
至漢兵入宫。犹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
予何。斩首于渐台。军人分其身。節解脔之。自篡至亡。改元者
三。曰始建国。天凤。地皇。凡十五年。莽传首至宛。更始自宛迁
都洛阳。父老见司隶校尉官属。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漢
官威仪。(【予】与同。【九族】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乡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钱府司市】莽诏曰。周礼有赊贷。乐语有)
(五均云云。立五均司市钱府官。筌蹄。司市者。常以四时仲月定物价。各为其市平之。民卖物/货不售。均官考验其价之贵贱。使得其平。钱府者。民有乏绝欲赊贷者。钱府与之。每月百钱。)
(官取三钱。【令】去声。【为贡】农以穀粟。工以什器。商以货物之類。【龟贝】龟介虫之长。贝亦/介虫也。生海中。如车渠。肉如料米。古者货贝而宝龟。布说见下。【二十八品】筌蹄云。钱货六)
卷二 第 106a 页 KR2b0041_MJSY_002-106a.png
(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并银货中。又有黄金一品。则为六名。而有二十/八品矣。【数更】之数音朔。【盗铸】即私铸也。【货泉布泉】皆钱也。以其布于民閒。故曰布。以)
(其流行如泉。故曰泉。【陷】坑也。【万数】之数上声。【嚣】謷同。通鉴注。众口愁声。【蝗】音皇。灾/虫。【如北斗状】李奇曰。以五色药石及铜而为之。以其威禦群雄。故曰威斗。【厌】音叶。【脔】)
(音辇。切肉曰脔。谓逐/節分其体而切之也。)○更始元年。迁都长安。○赤眉攻长安。明年
赤眉入。更始出奔。已而降赤眉。为所殺。自立至亡。凡三年。前
数月。大司马秀已即位于河北。是为世祖光武皇帝。(【降】音/项平声。)
(【为所】之为去声。〇司马温公曰。高祖奋布衣。提三尺剑。八年而成帝业。其收功之速如是/何哉。惟知人。善任使而已。故高祖曰。吾填国家。抚百姓。不如萧何。运筹策。决成败。不如子房。)
(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韩信亦曰。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斯言尽之矣。吕氏之乱。漢氏不绝如线。然而卒不能为患者。外有宗藩之强。内有绛)
(灌之忠也。文景之时。天下家给人足。几致刑置。后世皆知其称慕。莫能及之。夫民之情。何尝/不欲安乐而富寿哉。文景能勿扰之而已矣。孝武喜淫侈。慕神仙。宫室无度。巡游不息。穷兵)
(于四夷。严刑而重赋。迹其行事。視始皇何远哉。止以崇儒重道。求贤纳谏。故其成败若此之/殊也。孝昭以童稚之年。辨霍光之忠。确然不可动。何天资之明也。然光犹专政而不归。此则)
(光之罪矣。孝宣总覈名实。信赏必罚。吏称其职。民安其业。方之孝武。功烈优焉。孝元优游不/断。漢业始衰。孝成荒于酒色。委政外家。孝哀狠愎不明。嬖幸盈朝。陵夷。至子孝平。以幼冲嗣)
(位。王莽因之遂移漢祚。莽恃其诈慝。烦民玩兵。罪盈怨积。天下叛之。更始虽漢宗室。以懦而/立。考其即位立朝群臣。羞愧刮席。殊失人君之态。厥后委政赵萌。日夜饮燕。群臣欲见言事。)
卷二 第 107a 页 KR2b0041_MJSY_002-107a.png
(辄醉而不視朝。是以既得之矣。又失之矣。)


卷二 第 108a 页 KR2b0041_MJSY_002-108a.png


十八史略卷之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