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743-000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卷一
  墨义第一道
问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对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左热而右温
其故何也歧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
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左热而右温西北方阴
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
卷一 第 1b 页 WYG0743-0007b.png
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适温热者
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
异耳帝曰其于寿夭何如歧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
精所奉其人夭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歧伯曰西北
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
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帝曰善一
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
卷一 第 2a 页 WYG0743-0007c.png
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
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天理之常生化之道也帝曰其有
寿夭乎歧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
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谨对
  第二道
问服此水去温气
对泉水味甘平无毒主消渴及胃热痢热淋小便赤涩
兼洗涤疮疡痈肿令散久服却温调中下热气利小便
卷一 第 2b 页 WYG0743-0007d.png
并多饮之又新汲水百一方云患心腹冷病者若男子
病令女人以一杯与饮女子病令男子以一杯与饮又解
合口椒毒又主食鱼为骨所鲠取一杯水合口向水张
口取水气鲠当自下又主人忽被堕损肠出以冷水喷
之令身噤肠自入也又腊日夜令人持椒井傍无与人
语内椒井中服此水去温气博物志亦云凡诸饮水疗
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污浊暖非直无效固亦损人
谨对
卷一 第 3a 页 WYG0743-0008a.png
  第三道
问肝青象木
对肝青象木肺白象金今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
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非为纯木也
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
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令肝得水而
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
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
卷一 第 3b 页 WYG0743-0008b.png
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热而复沉肝热而复浮者何也
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谨对
  脉义第一道
问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对人之居处既有动静勇怯之不同脉之应见亦随性
情变易之各异盖禀气于天立形于地居处之不同也
动则阳以扰静则阴以定故在脉者亦有躁静之分禀
赋之有异也勇则气以行怯则气以著故在诊者岂无
卷一 第 4a 页 WYG0743-0008c.png
强弱之辨以人形于外既无一定之体而脉应于中乃
有变易之候此善诊之士必观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而
察脉为之变者盖以形诸外而必有验诸中故也经曰
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其意如此原夫人
生于地气禀于天其生于地也昼作夜息分躁静之不
同其禀于天也肖形赋猊别强弱之有异人性异常脉
形随变故圣人即其如是之形而验其为变之脉者烛
照数计初不能有毫发之间也盖尝求其故矣动则气
卷一 第 4b 页 WYG0743-0008d.png
行于阳经静则气行于阴分气行于阳经也则脉随之
而动若浮洪者岂非阳之属乎气行于阴分也则脉随
之而彰若细沉者岂非阴之类乎此动静之见于脉者
然也勇则气行而已怯则气著而病病已于气行也则
诊应有常而和平皆无病之形病成于气著也则诊乖
其候而变异亦成病之象此勇怯之应于脉者然也以
其气之不常则动静勇怯既非可以一体观脉之多变
则强弱浮沉尤不可以一诊取然则持脉之道又岂可
卷一 第 5a 页 WYG0743-0009a.png
安常守故而昧变通之宜哉考之下文曰诊病之道观
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又经有曰脉
肥人责浮瘦人责沉即此推之则知诊病之道必观其
脉之变者以其人无一定之形而脉亦无一定之候岂
可执于胶柱调瑟知常而不知变者乎谨对
  第二道
问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
对脉朝于寸既彰沉滑之形病在于中必为水气之候
卷一 第 5b 页 WYG0743-0009b.png
盖脉分三部寸总诸经沉脉重按而方得病为水而主
中则法其润下之体滑脉往来而流利病为实而主饮则
象其流注之性既二脉俱见于寸口则水气必在于体
中是皆积饮稽留而不行水气停贮而为病故变如斯
之脉也经曰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厥理若是尝谓
疾之所起未有不因于自纵脉之所变靡有不参于病
源故水气停积居里分而总谓之中则脉象沉滑见部
分而皆应于寸何哉冬日饮汤所以敌于寒气夏日饮
卷一 第 6a 页 WYG0743-0009c.png
水所以消于热邪皆适事知节而有常故行津布液而
无病傥小渴咽乾因纵饮而不已或内虚热少因寒饮
而太多脾胃守常也犹尅化而内消仓廪或虚也必停
积而不散故凡积饮之證皆曰水气之名诊其寸口脉
沉者沉为水而主里按其关前脉滑者滑为饮而有风
以沉脉则按指有馀应水属阴而润下以滑脉则往来
流利类水得风而剽疾故其为病也攻于上则面目有
肿满之形发于外则身体有生热之證以其中先有水
卷一 第 6b 页 WYG0743-0009d.png
外感于风所以命名曰风水也何以见之下文曰面目
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又经曰积饮成水又朱肱云水气
者皆因饮水过多所致又巢氏曰脾胃虚不能制水又
曰滑为有饮又脉经曰沉为水又曰沉为在里又曰滑
为风况夫大渴欲水者犹令与之不足苟纵饮无节积
而不化焉得不为水气之患欤谨对
  大义第一道
问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卷一 第 7a 页 WYG0743-0010a.png
对积暖而为暑本阳气因春而为夏积忿而为怒乃阴
情因秋而为冬盖二气因变而乃通四时由微而至著
阳胜固为暑也然不生于夏之时阴极固为寒也本不
起于冬之令熙然而暖实夏暑之基凄然而忿乃冬怒
之渐故暖未几而为暑皆阳气之渐胜忿未几而为怒
本阴情之密移为于此者虽有可见之迹变于彼者实
有难明之妙然则春夏以言其气秋冬以象其情各分
于阴阳之主也经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
卷一 第 7b 页 WYG0743-0010b.png
冬之怒大槩如斯尝谓造化更王于二气本因微而至
著机缄默运于四时必由变而能通故阳之积也由复
而至于乾阴之积也由姤而至于坤犹人之生自童稚
而至壮大曰加益而不自知犹木之盛自萌芽而至合抱
日加长而不自觉是以观物之妙必观其微察时之变
必察其本信夫阳气方升于厚载之下而万象皆春阴
气始凝于太虚之中而一叶知秋方其春也荄者萌而
甲者拆孰不知有登台之乐方其秋也华者成而实者
卷一 第 8a 页 WYG0743-0010c.png
收莫不知有落叶之悲故积阳不已必为夏之暑则草
木蕃而金石流积阴不已必为冬之怒则霜露降而冰
雪坚寒固变而为暑也然不变于寒之时暑固变而为
寒也然不变于暑之月春之暖者乃异时之暑秋之忿
者即后日之怒故履霜坚冰其所由来者渐而流金烁
石其所著见者微以其阳主于气阴主于情是皆为于
此而生于彼也何以明之王氏曰春暖为夏暑言阳生
而至盛秋忿为冬怒言阴少而至壮又经曰阳之动始
卷一 第 8b 页 WYG0743-0010d.png
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又曰阴阳之往复
寒暑彰其兆又曰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
气盛而阳气衰又曰春夏归阳为生秋冬归阴为死即
此推之则知造化密移机缄潜运即其微则可以观其
著因其始则可以究其终也谨对
  第二道
问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对人禀于气因地势之不同惟地势不同故医之用药
卷一 第 9a 页 WYG0743-0011a.png
当知治法之不一且均是方也食热则外实食凉则外
弱而其人不能以不异同是气也散之则为寒收之则
为温而其法不能以不殊故当风高气凛之方则欲寒
而外散者乃所以去其食热之害在地土卑湿之处则
宜温而内收者盖将以治其食凉之疾此禀气不同则
用药有异皆因地势之使然则治法不得不尔也经曰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其意如此尝
谓论方而不论其气则混寒温以一致求治而不求其
卷一 第 9b 页 WYG0743-0011b.png
宜则同散收为一法盖方本无异也而异之者以其有
温凉之气治本不殊也而殊之者以其有散收之宜是
以古人析其土壤辨其方宜者抑岂若是之强为区别
哉然则论方而不论其气求法而不求其宜其可乎抑
尝论之人之处世也饮食起居初无一定之性医之用
药也温凉散收亦无一定之宜其在西北者则风高气
凛其人食热而外实其在东南者则水湿土卑其人食
凉而外弱外实之人则邪不能伤于形体而常起于腑
卷一 第 10a 页 WYG0743-0011c.png
脏之内外弱之人则病不能起于肠胃而多生于腠理
之间故因其食热也而治之者所以宜寒而外散随其
食凉也而疗之者所以宜温而内收故治之以毒药施
之以微针皆散寒之类治之以砭石用之以灸𤋲亦收
温之法然则施治之士岂可昧其方宜同其治疗而不
知变者乎何以见之下文曰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
寒气凉治之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
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又异法方宜论云一病而
卷一 第 10b 页 WYG0743-0011d.png
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曰地势使然也即此推之则
知古人为治之妙诚不可一槩而论苟无变通执一药
以尽天下之病守一法以论天下之疾是昧于得病之
情施治之体求治愈切而为效愈邈矣谨对
  第三道
问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对论身形之汗泄既本于至阳之气即天地之雨降斯
得其同类之名盖两仪虽大而雨有润泽之道一身虽
卷一 第 11a 页 WYG0743-0012a.png
小而汗有滋通之理雨不自降本天气临地而使然汗
不自流亦阳气加阴之所致取而类之也盖因类而求
类即而名之也实能名而可名然则所谓名之者本其
法象之似同故其理可以并称之也经曰阳之汗以天
地之雨名之大义若此且夫漉漉之汗初何关乎雨降
之时而霖霖之雨本无与乎汗泄之證自其迹而言之
则泥于迹而无相通之道取其意而思之则得其意而
有可名之理况人之一身与乾坤而并立而体之四大
卷一 第 11b 页 WYG0743-0012b.png
与上下以相参是宜观雨降之自天如汗流之浃背云
腾于上则沛然而莫之能禦阳发于外则濈然而不能
自已彼之功也可以足江河而滋草木此之用也可以
润毛发而充皮肤以至病在表而汗乃解则亦如霖雨之
应时病当汗而表不润则有类密云而不雨出而偏沮
者乃施泽未周之象多而亡阳者亦霖霪不已之如夫
如是则阳之汗岂非类天地之雨乎何以明之王氏曰
夫人汗泄于皮腠者是阳气之发泄尔然其取类于天
卷一 第 12a 页 WYG0743-0012c.png
地之间则云腾雨降而相似也又经曰阳加于阴谓之
汗又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由是观之阳之汗以
天地之雨名之者实其理之自然矣谨对
  假令论方义一道
问素问所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
通于肾皆以脏法五行色通五脏至于金石之类草木
之品无非法象之相符也今观神农本草首卷云丹砂
卷一 第 12b 页 WYG0743-0012d.png
法火色赤而主心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
功可以专主乎心也如今之方论所载灵砂桂心之属
皆能治心亦色赤之类如麦门冬远志之辈亦治心之
药而色不赤何也诸君以医为业所当讲论请陈其意
而毋略
对物存法象固当博究于根源药具功能岂在专求于
色类夫二气之散布俾万物以滋生自其造化而论则
阴阳配合各有自然之机因其事物而推则形色性味
卷一 第 13a 页 WYG0743-0013a.png
悉有使然之利故适于器用者取其材色以为要施于
药石者择其气味以为先审乎此则丹砂主心而法火
即光色莹赤禀南方气化之纯馀药治心而安神即物
类通灵随本类功能之验唯明其色类而法象纪其性
用而施为斯通术而循理达药物之要也伏承明问素
问所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
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
肾皆以脏法五行色通五脏至于金石之类草木之品
卷一 第 13b 页 WYG0743-0013b.png
无非法象之相符也今观神农本草首卷云丹砂法火
色赤而主心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功可
以专主于心也如今之方论所载灵砂桂心之属皆能
治心亦色赤之类如麦门冬远志之辈亦治心之药而
色不赤何也诸君以医为业所当讲论请陈其意而毋
略可得而详议焉尝观夫洪造产物本以气而感寓群
形赋质亦以气而充成唯气之所召随类而不齐故物
之所化分数有不等有得天地之中和者如稼穑之致养
卷一 第 14a 页 WYG0743-0013c.png
有得天地之纯粹者如金石之效珍鳞甲羽毛生属不
一要不外于阴阳根茎华实形状不同悉不逃于气化
是知形色之既备俱有配象而可推且生而后有象象
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三者物之所受也流动而生色
感发而布气成熟而具味三者物之所成也至于性有
燥湿材有刚柔体有轻重质有大小虽各赋之于物岂
能出于二气五行之变化哉此所以形气既具博物者
必究其源性味既存用药者必达其理则法象之本功
卷一 第 14b 页 WYG0743-0013d.png
效之著因是而两尽之矣今夫物存五色色合五行八
石之至赤者选于丹砂五官之纯赤者推于心脏故以丹
砂之法火南方神化之所寓心脏之属火阳精运化之
所通以莹赤之物而主色赤之宫以法火之物而治属
火之脏是谓得其同类必能致于全功然古人究物取
形色法象者众良医用药取形色配合者希玉石之有
色色之著者多纯草木之有色色之变者多杂故本草
注但以五石而法五行良由此也如空青法木雌黄法
卷一 第 15a 页 WYG0743-0014a.png
土莹青纯黄得木土二色之正云母法金磁石法水莹
白纯黑得金水二色之正不特此也石英有五色各随
色而补五宫石脂有五色各随色而补五脏赤芝透丹
益心气以增慧青芝透绿补肝气以安魂岂唯石类为
然草类亦有是也如是则丹砂中外之莹赤色悠久而
鲜华全火化之至精为心经之上药内以安神明之正
外以杀鬼魅之邪不唯取颜色配合之全亦以取材性
神灵之正也若夫灵砂色赤非本色也乃硫黄汞白之
卷一 第 15b 页 WYG0743-0014b.png
所化桂心色赤非纯赤也有泽黑皮黄之所包特以硫
汞二气之存因火而感之必安于心气肉桂木中之灵
取心而用之则尤养于心神本非以色赤而言也麦门
冬为君有调中保神之效远志为君得定心同志之升
以类求之不止此焉松下茯苓抱根而有神也用之去
木能益志而心开藕上莲实通中而至洁也用之取肉
能养神而心喜亦皆以性味功效为用奚以形色法象
为事哉大抵神农尝药物原性味以纪功天师明治法
卷一 第 16a 页 WYG0743-0014c.png
因气味以致用香凑脾腥凑肺以气而主五脏也酸入
肝苦入心以味而攻五脏也因岁而言色者有之矣岁
木不及其谷苍是也随方而定色者有之矣南方赤色
其谷黍是也虽有法象之理然非治疗之机其他如铁
落治狂取质之重而形色不存兰草治渴取气之芳而
形色不与又岂若本草以大小色类子母兄弟不可同
行之说而施用乎要以得五行之正者可以类推受五
气之偏者难以例举故石膏滑石皆白而不闻专主肺
卷一 第 16b 页 WYG0743-0014d.png
代赭铅丹皆赤而不闻专治心如此色类言之则似相
违戾矣所以丹砂法火主心之说实取其材性之能因
以五行而附会尔用药之法诚不必泥可也故图经序
云昔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以救万民疾苦又曰药有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继之
曰良医以意量得其节也内经气味之说兹不复言圣
济经曰物有气臭有性味交取互用以为虚实补泻之
法由是推之元牝赋形形色法象者固不可以不究达
卷一 第 17a 页 WYG0743-0015a.png
士论药药物气味者尤不可以不明审其性用而但取
夫材之良纪其功效而勿拘于物之合然后权通而意
使致用而恊宜斯为医道之渊微达药理之要妙也谨

  假令法第一道
问假令虚劳盗汗候目即节气当得何脉本因是何脏
腑受病发何形候即今宜用是何方药调理设有变动
又当随脉如何救疗各须引本经为證及本草逐药主
卷一 第 17b 页 WYG0743-0015b.png
疗所出州土性味畏恶正辅佐使重轻奇偶及修制之
法处方对答
对形神妄用体因虚极以成劳阳气不充汗因寐出而
名盗盖形设乎外神守于中形太用则劳也阳气失卫
固之和神太用则耗也真气无固密之用因其安卧则
阳气入行于阴经失其充营则津液发达于形表是以
寐之已熟身体漉漉而常濡寝之方浓汗液津津而常
润乘卧而出于肌表遇觉而止于皮肤所以类盗而潜
卷一 第 18a 页 WYG0743-0015c.png
行名盗汗而为候无非虚劳之使然矣目即气序当春
盛德在木天温地发二气至此而氤氲阴降阳升品汇
届斯而荣美万物始生而未盛六脉微弦而未隆斯为
春时之平脉也经曰春胃微弦曰平今反诊得虚弱而
不实细微而不足斯为应病之脉也经曰脉虚弱细微
皆为盗汗脉也本因外劳其形内损其神阳气无致密
之和津液有妄出之咎其状遇卧而汗出潜行而如盗
也巢氏云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
卷一 第 18b 页 WYG0743-0015d.png
致详此之證病在外而尚浅治处方而用奇经曰近者
奇之宜用正一辅二奇方黄耆汤以黄耆一味为主病
之正以牡蛎麻黄根二味为佐正之辅三味合而服之
使阳气外密津液内固则虚劳盗汗之候必获愈矣设
若忽于微细怠于服药致阳气转虚津液日耗形体羸
瘠而不充肌肤瘦悴而不泽则知病必变为虚劳羸瘦
之候也经曰病成而变复诊其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又巢氏曰夫血气者所以荣养其身也虚劳之人精髓
卷一 第 19a 页 WYG0743-0016a.png
萎竭血气虚弱不能充盛肌肤故羸瘦也又曰久病不
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再详此證积
亏成损病久已深非奇方之可去必偶制之可行经曰
奇之不去则偶之宜用正二辅四偶方鹿茸石斛汤以
鹿茸石斛二味为正以黄耆当归乾地黄桂四味为辅
六味合而服之血气日滋精髓日盛则肌肤充满而渐
复于常也大抵治病之法必当分于轻重处方之宜实
不逃于奇偶要在适事为故而效如影响谨按本草逐
卷一 第 19b 页 WYG0743-0016b.png
药主疗及修制之法处奇偶二方列之于后
治假令虚弱盗汗候正一辅二奇方黄耆汤 黄耆为
正味甘微温无毒补虚损五劳生川郡山谷白水汉中
恶龟甲蜜炙用一两剉 牡蛎为辅味咸平微寒无毒
止汗生东海池泽贝母为之使恶麻黄吴茱萸辛夷火
煅取粉用半两 麻黄根为辅味苦温无毒能止汗生
晋地及河东用半两剉右三味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
半煎至七分去柤温服不拘时候
卷一 第 20a 页 WYG0743-0016c.png
治假令变證虚劳羸瘦候正二辅四偶方鹿茸石斛汤
 鹿茸为正味甘酸微温无毒主虚劳羸瘦火燎去毛
酥炙令黄用二两剉 石斛为正味甘平无毒主虚劳
羸瘦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
豆畏僵蚕雷丸去根用二两剉 黄耆为辅味甘微温
无毒补虚损五劳羸瘦生川郡山谷白水汉中恶龟甲
蜜炙用一两剉 当归为辅味甘辛大温无毒补五脏
生肌肉生陇西川谷恶䕡茹畏菖蒲海藻牡蒙酒洗去
卷一 第 20b 页 WYG0743-0016d.png
土及芦头用一两剉 乾地黄为辅味甘苦寒无毒填
骨髓长肌肉主五劳七伤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恶
贝母畏芜荑去芦头用一两剉 桂为辅味甘辛大熟
有小毒主理疏不足生桂阳去粗皮用一两剉右六味
㕮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谨对
  第二道
问假令伤寒悸候目即节气当得何脉本因是何脏腑
卷一 第 21a 页 WYG0743-0017a.png
受病发何形候即今宜用是何方药调理设有变动又
当随脉如何救疗各须引本经为證及本草逐药主疗
所出州土性味畏恶正辅佐使重轻奇偶及修制之法
处方对答
对逆府藏而受邪因名伤寒之病昧汗下而停饮遂成
悸动之疾盖伤寒则其经有六悸动则其源有二或因
攻发气虚而不制于水饮或因阳病热少而不消于水
浆引饮过多停于胸臆之内与水无厌留于膺膈之间
卷一 第 21b 页 WYG0743-0017b.png
殊不知心属火而恶水里因虚而畏寒水乘于心使神
气之妄动水积于里致正气之弗宁故筑筑然惕惕然
而不安必怔怔然忪忪然而无定夫如是伤寒之悸岂
不为气虚停饮之所致者哉目即三春届候万物发陈
阳气方升故脉有耎弱之象品汇始育故诊有宽虚之
形是以耎而弱宽而虚乃为应时之弦脉苟或切之而
脉如转索持之而诊若切绳斯为𦂳脉之形乃应伤寒
之悸也仲景曰假令欬者坐饮冷水故令脉𦂳也则𦂳
卷一 第 22a 页 WYG0743-0017c.png
为停饮者是矣不特此也仲景又曰𦂳为寒脉经亦曰
趺阳脉浮少阳脉𦂳心下必悸此紧为伤寒悸者明矣
本因冬感杀厉之气病为伤寒之名或汗下后而引饮
不化或太阳病而饮水过多其候水停心下而筑筑悸
动者是矣巢氏曰悸者动也谓心下悸动也此由伤寒
病发汗已后因又下之内有虚热则渴渴则饮水水气
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太阳病小便不利者多饮水
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夫脉浮数法当汗之而
卷一 第 22b 页 WYG0743-0017d.png
愈下之身体重心悸不可发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
者尺中微里虚表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详此之病
邪气虽伤而未致于传变水饮虽停而未致于深重惟
奇方之可疗也宜用正一辅二奇方茯苓汤以茯苓一
味为主病之正以半夏生姜二味为佐正之辅三味合
而服之使水饮之消散俾正气之安宁则悸动之證何
复而有矣设若治不求本水饮无自而除疗不穷源正
气无由而定殊不知水性流散病变多端浸于肺而为
卷一 第 23a 页 WYG0743-0018a.png
喘为欬停于胃而为哕为噎溢于皮肤则病生肿满渍
于肠间则疾成泄利夫若是者此皆病成而必变也始
则气虚停饮而为悸今则饮盛肺浮而为喘复切其脉
既彰洪大之形再详其诊仍兼盛满之象故知其病必
变伤寒喘促之候也经曰大则病进又曰上盛则气高
巢氏曰伤寒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夫发汗
后饮水者必喘以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以水灌
之亦令喘也复审变病之候治非前證之比奇方不能
卷一 第 23b 页 WYG0743-0018b.png
及也当用偶方治之经曰奇之不去则偶之宜用正二
辅四偶方厚朴杏核仁汤以厚朴杏核仁二味为正以
半夏茯苓桂乾姜四味为辅六味合而服之使传变之
邪豁然而散致稽留之饮释然而消肺脏安和于中正
气调顺于内呼吸有常而喘息自定此其施治之效矣
大抵病分轻重方别奇偶前證病轻而用以奇后證势
重而制以偶故为治病之要法立方之妙论也故经有
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正此之谓
卷一 第 24a 页 WYG0743-0018c.png
谨按本草逐药主疗及修制之法处奇偶二方列之于

治假令伤寒悸候正一辅二奇方茯苓汤 茯苓为正
味甘平无毒主恐悸及膈中痰水生太山山谷大松下
马蔺为之使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去皮
用一两剉 半夏为辅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
寒及消心腹胸膈痰热生槐里川谷射干为之使恶皂
荚畏雄黄生姜秦皮龟甲汤浸七次去滑曝乾用半两
卷一 第 24b 页 WYG0743-0018d.png
剉 生姜为辅味辛微温主伤寒上气生犍为川谷及
荆州扬州秦椒为之使杀半夏毒恶黄芩黄连天鼠粪
用半两切右二味㕮咀入生姜片和匀每服三钱水一
盏半煎至八分去柤温服不拘时候
治假令变證伤寒喘候正二辅四偶方厚朴杏核仁汤
 厚朴为正味苦大温无毒消痰下气生交趾冤句乾
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硝石去粗皮涂姜汁炙乾用
二两剉 杏核仁为正味苦甘平无毒主欬逆上气汤
卷一 第 25a 页 WYG0743-0019a.png
浸去皮尖用二两炒剉 半夏为辅味辛平生微寒熟
温有毒主上气生槐里川谷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
黄生姜秦皮龟甲汤浸七次去滑曝乾用一两剉 茯
苓为辅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膈中痰水生太山山
谷大松下马蔺为之使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
龟甲去皮用一两剉 桂为辅味甘辛大热有小毒利
肝肺气生桂阳去粗皮用一两剉 乾姜为辅味辛温
大热无毒主胸满欬逆上气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
卷一 第 25b 页 WYG0743-0019b.png
秦椒为之使恶黄芩黄连天鼠粪炮微裂用一两剉右
六味㕮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
时候谨对
  运气一道
问甲子年五运六气所在所宜处方为对
对太极未判之先则名为混沌太极既判之后则气有
阴阳清阳上积以为天浊阴下辟以为地寒暑燥湿风
火由是而布于穹窿木火土金水火于斯而列于磅礴
卷一 第 26a 页 WYG0743-0019c.png
五运经横于气交至神宰制于橐籥司天在泉者即年
辰而可考统运主气者自支干而乃明阳年则为于太
过应阳道而常饶阴年则为于不及应阴道而常乏或
天与运符而谓之天符或岁与运会而谓之岁会苟三
合平治之年为太一天符之纪其平和也则德化政令
及于物而应于人或过减也则胜复盛衰及于人而见
于物要当察其所在而施于药物审其所宜而施于方
治和其运而调其化折其郁而资其源高者抑之而不
卷一 第 26b 页 WYG0743-0019d.png
致于太盛下者举之而不致于太衰使上下而无相夺
伦俾气运而得于平治自非圣人存仁民恻隐之心更
相问难著而为书则岁之气运何自而明调之正味何
自而知矣考之内经有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今观甲
子之年甲为诸干之先故天气始于甲子为众支之首
故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而岁纪始立君臣答问而气
运方明是岁也上见少阴君火之司天中行大宫之土
运下临阳明燥金之在泉以阳干复遇于阳支两阳相
卷一 第 27a 页 WYG0743-0020a.png
配故为太过之年经曰阳年为太过正此谓也土运有
馀名曰厚阜之纪经曰厚阜之纪是谓广化厚德清静
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烟埃蒙郁见于厚土大
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圆其气丰其政静其
令周备其动濡积并结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
倒溃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胃其病腹满四支不举
大风迅至邪伤脾也详此之岁乃同地者温热化宜用
温热之药治其一岁之过愆夫天气运动而不息则为
卷一 第 27b 页 WYG0743-0020b.png
之客地气镇静而守位则为之主左右间气以显于其间
上下加临必布于其内且初之气自癸亥年大寒节寅
初一刻交入甲子年初之气分终六十日而馀八十七
刻半至春分日子丑时夜半止上见太阳寒水为之客
下临木位为之主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
霜乃降风乃至阳气郁民乃周密关节禁固腰脽痛炎
暑将起中外疮疡宜用甘热之药治其气尔二之气自
春分节子中之左交入二之气分终六十日而馀八十
卷一 第 28a 页 WYG0743-0020c.png
七刻半至小满日戌之后四刻止上见厥阴风木为之
客下临君火为之主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
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宜用辛凉之药治其气尔三之气自小满节亥初一刻
交入三之气分终六十日而馀八十七刻半至大暑日
酉正止上见少阴君火为之客下临火位为之主天政
布大火行庶物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
作欬喘目赤宜用咸寒之药治其气尔四之气自大暑
卷一 第 28b 页 WYG0743-0020d.png
节酉中之北交入四之气分终六十日而馀八十七刻
半至秋分日未后四刻止上见太阴湿土为之客下临
土位为之主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
乾黄瘅鼽衄饮发宜用苦热之药治其气尔五之气自
秋分节申初一刻交入五之气分终六十日而馀八十
七刻半至小雪日午正止上见少阳相火为之客下临
金位为之主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乃
荣民乃康其病温宜用咸冷之药治其气尔终之气自
卷一 第 29a 页 WYG0743-0021a.png
小雪节午中之右交入终之气分终六十日而馀八十
七刻半至大寒日辰正之后四刻止上见阳明燥金为
之客下临水位为之主燥令行馀火内格肿于上欬喘
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
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宜用苦温之药治其气尔
由是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先取化源使暴过
不生苛疾不起治六气之药已布于前调一岁之方今
附于后
卷一 第 29b 页 WYG0743-0021b.png
治甲子年五运六气正一辅二奇方附子汤 附子为
正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地胆为
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耆人参乌韭炮微裂
去皮脐用一两剉 乾姜为辅味辛温大热无毒生犍
为川谷及荆州扬州秦椒为之使恶黄芩黄连天鼠粪
炮微裂用半两剉 术为辅味苦甘温无毒生郑山山
谷汉中南郑防风地榆为之使用半两剉右三味㕮咀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谨
卷一 第 30a 页 WYG0743-0021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