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194-081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古微书卷一
             明 孙㲄 编
尚书纬
贲居子按隋史经籍志尚书纬三卷其目凡五曰


旋玑钤曰考灵曜曰刑德放曰帝命验曰运期授


皆主言天咫地游帝王运历之大事而五逸其三


矣稍可窥者考灵曜帝命验二文亦复无篇第无

卷一 第 1b 页 WYG0194-0813b.png
章次姑循其义类而榷为班部至其丛沓错零不


可为颠委者虽一语虽三数语犹复缀之以志探


赜之助其中候诸谶别自为篇

 尚书考灵曜

贲居子曰学莫大于稽天自尧历象舜玑衡于是


礼乐兵刑一祖以天矣后世以宣夜为殷制周髀


托于周公然于天度多不相应惟浑仪之图师准


璿玑历代宝用自汉张衡铸为铜仪迄唐之梁令

卷一 第 2a 页 WYG0194-0813c.png

瓒李淳风以至许衡郭守敬莫能外焉而不知其


秘皆原于纬书汉儒穷纬故谈天为至精此考灵


曜所繇名也孔门之学揆合唐虞以故其传天官


亦最密云谓纬书不出于孔门者汉儒亦何自而


溯其术哉此亦可为辟纬者抉疑

天从上临下八万里天以圆覆地以方载
 郑康成注曰天者纯阳清明无形圣人则之制璿玑
 玉衡以度其象
 张衡灵宪曰天有九位自地至天二亿一万六千二
卷一 第 2b 页 WYG0194-0813d.png
 百五十里悬天之晷薄地之仪皆千里而差一寸
 杨泉物理论曰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
 水土之气升而为天天者君也夫地有形而天无体
 譬如火焉烟在上灰在下也又儒家立浑天以追天
 形犹车轮焉周髀立盖天言天气循边而行犹磨石
 焉斗极天之中也言天者必拟之人故自脐以上人
 之阳也自脐以下人之阴也自极以南天之阳也自
卷一 第 3a 页 WYG0194-0814a.png
 极以北天之阴也
天如弹丸围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
十八
 按孔颖达疏云周天百七万一千里者是天圆周之
 里数也以围三径一言之则直径三十五万七千里
 此为二十八宿周回直征之数也然二十八宿之外
 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谓四游之极谓之四表
 据四表之内并星宿内总有三十八万七千里然则
卷一 第 3b 页 WYG0194-0814b.png
 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
 地在其中是地去天之数也
 天文录曰天曰广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
 五步东西短减四步周六亿十万七百里二十五步
 从地至天一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六里半下地至
 厚与天高等
 汉书律历志云二十八宿之度角一十二度亢九氐
卷一 第 4a 页 WYG0194-0814c.png
 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东方七十五度斗二
 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璧九北方
 九十八度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
 二参九西方八十度井三十三鬼四柳十五星七张
 十八翼十八轸十七南方一百一十二度丒为星纪
 初斗十二度终婺女七度子为玄枵初婺女八度终
 于危十五度亥为娵觜初危十六度终于奎四度戍
 为降娄初奎五度终于胃六度酉为大梁初胃七度
 终于毕十一度申为实沈初毕十二度终于井十五
卷一 第 4b 页 WYG0194-0814d.png
 度未为鹑首初井十六度终于柳八度午为鹑火初
 柳九度终于张十六度已为鹑尾初张十八度终于
 轸十一度辰为寿星初轸十二度终于氏四度卯为
 大火初氐五度终于尾九度寅为析木初尾十度终
 于斗十一度
二十八宿之外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谓之四

卷一 第 5a 页 WYG0194-0815a.png
 按天镜经天有四表三道四表者房星也三道者房
 间三道南间为上道中央为中道北间为下道也
春则星辰西游夏则星辰北游秋则星辰东游冬则星
辰南游
地有四游冬至地游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游南而东
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动不止譬如人在舟中
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七戎六蛮九夷八狄据形而
言之谓之四海言皆近海海之言昏晦无所睹也
 郑注云天旁行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
卷一 第 5b 页 WYG0194-0815b.png
 四表而止地亦升降于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
 二至上下盖极地厚也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
 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
 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季复正自立夏之
 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季复正
 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
 季复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
卷一 第 6a 页 WYG0194-0815c.png
 上至冬至复正 地盖厚三万里春分之时地正当
 中自此地渐渐而下至夏至之时地下游万五千里
 地之上畔与天中平夏至之后地渐渐向上至秋分
 地正当天之中央自此地渐渐而上至冬至上游万
 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平自冬至后地渐渐而下
 孔疏云此是地之升降于三万里之中也但浑天之
 体虽绕于地地则中央正平天则北高南下北极高
 于地三十六度南极下于地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之
 下三十六度常见不没南极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
卷一 第 6b 页 WYG0194-0815d.png
 见南极去北极一百二十一度馀若逐曲计之则一
 百八十一度馀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谓之赤道去南
 极九十一度馀去北极亦九十一度馀此是春秋分
 之日道也赤道之北二十四度为夏至之日道去北
 极六十七度也赤道之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
 去南极亦六十七度 但日与星辰四游相反春分
 日在娄则娄星极西日体在娄星之东去娄三万里
卷一 第 7a 页 WYG0194-0816a.png
 以度言之十二度也则日没之时去昏中之星近较
 十度旦时日极于东去旦中之星远较十度若秋分
 日在角则角星极东日体在角星之西去角三万里
 则日没之时去昏中之星远较十度旦时日极于西
 去旦中之星近较十度此皆历乖违于数不合也
日道出于列宿之外万有馀里正月假上八万里假下
一十万四千里
 郑注夏日道上与四表平下去东井十二度为三万
 里又云夏至日与表平冬至之时日下至于地八万
卷一 第 7b 页 WYG0194-0816b.png
 里上至于天十一万三千五百里也
 孔疏云所以有假上假下者郑意以天去地十五万
 三千五百里正月雨水之时日在上假于天八万里下
 至地一十一万三千五百里夏至之时日上极与天
 表平也后日渐向下则是夏至之日上极万五千里
 星辰下极万五千里故夏至之日下至东井三万里
 也计夏至之日日在井星正当嵩高之上以其南游
卷一 第 8a 页 WYG0194-0816c.png
 之极故在嵩高之南万五千里所以夏至有尺五寸
 之景也于时日又上极星辰下极故日下去东井三
 万里也
日有九光光照四极日光隆照四十万六千里
 地书说曰日照四十五万里也
 周髀曰日光外照径八十一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
 里
 淮南子曰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
 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窟)(将明也)至于曲阿
卷一 第 8b 页 WYG0194-0816d.png
 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
 至于衡阳是谓禺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
 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餔时至于渊虞是谓高舂
 至于连(烂)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御爰息其
 马是谓县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
 昏日入于虞渊之汜(几)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
 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自旸谷至虞渊几十六所为九州七舍也)
卷一 第 9a 页 WYG0194-0817a.png
日万世不失九道谋
 郑注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黄道南白
 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
 广雅云立春春分东从青道二出黄道东交于房二
 度中立夏夏至南从赤道二出黄道南交于七星四
 度中立秋秋分西从白道二出黄道西交于胃十二
 度中立冬冬至北从黑道二出黄道北交于虚二度
 中四季之月还从黄道(又)日月五星行黄道始营室
 东璧奎娄胃之阳入昴毕间行觜觿参之阴度东井
卷一 第 9b 页 WYG0194-0817b.png
 舆鬼行柳七星张翼轸之阴入角间贯氐房出心尾
 箕之阴入斗牵牛间行须女虚危之阳复至营室
凡九百四十分为一日二十九日与四百九十九分为
一月 日月东行而日行迟月行疾何君舒臣劳也日
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按隋志日行自秋分以后至春分其势速计一百八
 十二日而行一百八十度自春分以后至秋分日行
卷一 第 10a 页 WYG0194-0817c.png
 迟计二百八十二日而行一百七十六度每气之下
 即其率也月行月道二十七日有馀一周天月道交
 络黄道每行黄道内十三日有奇而出又行黄道外
 十三日有奇而入终而复始(又)历象之说则月一日
 至于四日行最疾日行十四度馀自五日至八日行
 次疾日行十三度馀自九日至十九日行则迟日行十
 二度馀自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又小疾日行十三度
 馀自二十四日至于晦行又最疾日行一十四度馀
 此是月行之大率也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至二十九
卷一 第 10b 页 WYG0194-0817d.png
 日强半月及于日与日相会乃为一月
 周髀曰日月俱起建星月度疾日度迟日月相逐于
 二十九日三十日间而日行天二十九度馀未有定
 分于是三百六十五日南极影长明日反短以岁终
 日影反长故知之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
 日者一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岁终
 也
卷一 第 11a 页 WYG0194-0818a.png
 孔疏云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
 一周天一周天之外更行一度计一年三百六十五
 周天四分度之一日月五星则右行日一日一度月
 一日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是一月二十九日之
 外至第三十日分至四百九十九分月及于日计九
 百四十分则四百七十为半今四百九十九分是过
 半二十九分也
分周天为三十六头头有十度九十六分度之十四长
日分于寅行二十四头入于戍行十二头短日分于辰
卷一 第 11b 页 WYG0194-0818b.png
行十二头入于申行二十四头此之谓也
 按周髀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阳照三不覆九
 照三者南三辰巳午未也东西相当正南方夏至昼
 极长日出寅而入戍阳照九不覆三不覆三者北方
 三辰亥子丒冬至日出入之三辰属昼昼夜互见是
 出入三辰分为昼夜各半明矣
仲春仲秋日出于卯入于酉仲夏日出于寅入于戍仲
卷一 第 12a 页 WYG0194-0818c.png
冬日出于辰入于申
 按晋志日最南去极最远故景最长黄道斗二十一
 度出辰入申故日亦出辰入申日昼行地上百四十
 六度彊故日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夜
 长自南至之后日出极稍近故景稍短日昼行地上
 度稍多故日稍长夜行地下度稍少故夜稍短日所
 在度稍北故日稍北以至于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
 去极六十七度少彊是日最北去极最近景最短黄
 道井二十五度出寅入戍故日亦出寅入戍日昼行
卷一 第 12b 页 WYG0194-0818d.png
 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日长夜行地下百四十
 六度强故夜短自夏至之后日出极稍远故景稍长
 日昼行地上度稍少故日稍短夜行地下度稍多故
 夜稍长日所在度稍南故日出入稍南以至于南至
 而复初焉斗二十一井二十五南北相应四十八度
 春分日在奎十四少强秋分日在角五少弱此黄赤
 二道之交中也去极俱九十一度少强南北处斗二
卷一 第 13a 页 WYG0194-0819a.png
 十一井二十五之中故景居二至长短之中奎十四
 角五出卯入酉故日亦出卯入酉日昼行地上夜行
 地下俱百八十二度半强故日见之漏五十刻不见
 之漏五十刻谓之昼夜同夫天之昼夜以日出没为
 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
 二刻半而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是以春秋分漏昼
 五十刻诸家历法参差不齐
日永景尺五寸日短一十三尺(一作)景尺三寸日正南千
里而减一寸
卷一 第 13b 页 WYG0194-0819b.png
 按周髀夏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
 中立竿测影此二者天道之数周髀长八尺夏至之
 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勾也正南千里勾
 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日益表南晷日益
 长候勾六尺即取竹空径一寸长八尺捕影而视之
 空正掩日而日应空之孔繇此观之率八十寸而得
 径一寸故以勾为首以髀为股从髀至日下六万里
卷一 第 14a 页 WYG0194-0819c.png
 而髀无影从此以上至日则八万里若求邪至日者
 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
 得邪至日从髀所旁至日所十万里以率率之八十
 里得径一里十万里得径千二百五十里故曰日晷
 径千二百五十里
 隋志祖暅推地中其法曰先验昏旦定刻漏分辰次
 乃立仪表于准平之地名曰南表刻漏上水居日之
 中更立一表于影末名曰中表夜依中表以望北极
 枢而立北表令参相直三表皆以悬准定乃观三表
卷一 第 14b 页 WYG0194-0819d.png
 直者其立表之地即当子午之正三表曲者地偏僻
 每观中表以知所偏中表在西则立表处在地中之
 西当更向东求地中若中表在东则立表处在地中
 之东也当更向西求地中取三表直者为地中之正
 又云宋元嘉十九年使使往交州测影夏至之日影
 出表南三十二分何承天遥取阳城云夏至一尺五
 寸计阳城去交州路当万里而影实差一尺八寸二
卷一 第 15a 页 WYG0194-0820a.png
 分是六百里而差一寸也后魏信都芳称梁天监之
 七年见洛阳测影又见公孙崇集诸朝士共观秘书
 影同是夏至日其中影皆长一尺五寸八分以此推
 之金陵去洛阳北略当千里而影差四寸则二百五
 十里而影差一寸也
 唐志僧一行作大衍历其议曰周礼大司徒以土圭
 之法测土深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郑氏以
 为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
 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内是以半
卷一 第 15b 页 WYG0194-0820b.png
 之得地中今颖川阳城是也开元十二年测交州夏
 至在表南三寸三分与元嘉所测略同使者大相元
 太言交州望极才高二十馀度八月海中望老人星
 下列星粲然明大者甚众古所未识乃浑天家以为
 常没地中者也大率去南极二十度已上之星则见
 又铁勒回纥在薛延陀之北去京师六千九百里其
 北又有骨利干居瀚海之北北距大海昼长而夜短
卷一 第 16a 页 WYG0194-0820c.png
 既夜天如曛不瞑夕胹羊髀才熟而曙盖近日出没
 之所太史监南宫说择河南平地设水准绳墨植表
 而以引度之自滑台始白马夏至之晷尺五寸七分
 又南百九十八里百七十九步得浚仪岳台晷尺五
 寸三分又南百六十七里二百八十一步得扶沟晷
 尺四寸四分又南百六十里百一十步至上蔡武津
 晷尺三寸六分半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
 晷差二寸馀而旧说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妄矣其北
 极去地虽秒分微有盈缩难以月较大率三百五十
卷一 第 16b 页 WYG0194-0820d.png
 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极之远近异则黄道执景
 固随而变矣若令距阳城而北至铁勒之地亦差十
 七度四分与林邑正等则五月日在天顶南二十七
 度四分极高五十二度周圆百四度常见不隐北至
 晷四尺一寸三分南至晷二丈九尺二寸六分定春
 秋分晷五尺八寸七分其没地才十五馀度夕没亥
 西晨出丑东较其里数已在回纥之北又南距洛阳
卷一 第 17a 页 WYG0194-0821a.png
 九千八百一十五里则极长之画其夕常明然则骨
 利干犹在其南矣今测日晷距阳城五千里已在戴
 日之南则一度之广皆三分减二南北极相去八万
 里其径五万里宇宙之广岂若是乎十三年南至岱
 宗礼毕自上传呼万岁声闻于下时山下夜漏未尽
 自日观东望日已渐高据历法晨初迨日出差二刻
 半然则山上所差凡三刻馀其冬至夜刻同立春之
 后春分夜刻同立夏之后自岳趾升泰坛仅二十里
 而昼夜之差一节设使因二十里之崇以立勾股术
卷一 第 17b 页 WYG0194-0821b.png
 固不知其所以然况八尺之表乎今更为覆矩图南
 自丹穴北暨幽都每极移一度辄累其差可以稽日
 食之多少定昼夜之长短而天下之晷皆协其数矣
 古微书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