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1294-05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刘蕺山集卷十一

  明 刘宗周 撰

  箴说

  学戒四箴

  人生大戒酒色财气四者予问学有年日尝从
事于斯而未之有得将终身扰扰已乎爰不惮
与诸生发愤读书共究大业时相交儆遂勒成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1294-0501b.png
箴言数则深切观省用以警厉诸生庶几为改
过迁善之地云耳

  酒箴

  翼翼圣脩靖恭朝夕豢口维旨曰疏仪狄一献之礼百
拜终席宾主孔嘉令仪令色傲述竹林五斗一石匪疚
厥躬亦沉神室矧予小子三爵不识谑浪笑傲百尔罔
极为贪为嗔或为淫慝绝囮去媒登先杀贼元水在御
斋明有赫懿哉初筵卫武之德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1294-0502a.png
  色箴

  莫毒匪鸩莫威匪虎谁谓衽席而凭斯侮螓首蛾眉伐
性之斧岂无倾城鉴于往古克己先难如狂如蛊有俨
者思于所不睹夙兴夜寐神明为伍寡之又寡以至于
(叶舞)非曰尊生葆兹灵府勇埒上蔡识超忠武学圣之
和男子系鲁礼义廉耻永言配祜

  财箴

  茫茫千古一关天堑曰义与利壮夫色痁不有呼蹴曷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1294-0502b.png
徵本念饿死事小失节甚玷毋曰暮夜鬼神所阚凡若
穿窬语钩默餂扩而充之作圣之渐苦节惟贞奢也宁
俭原宪敝帏黔娄薄殓亦有童子不因人焰勖哉先民
夙夜无忝我心匪石孰可以砭

  气箴

  浩然之气与天地调蹶而趋之其焚如燎裂眦指发或
呼歊歊日食彗竟雹击风飙上天徵咎于人曰妖妖德
之弃厥心孔嚣辟彼攻疾不于其标君子至止握符斗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1294-0502c.png
杓静观气象动直以扰(叶饶)扩兮证性法在日消有所忿
懥曾不崇朝膂绝推山强哉其矫(叶骄)

  自勖箴

  客有目我以狷者又有目我以狂者因怃然而自命曰
似狂非狂似狷非狷二者之间亦中亦愿夫夫也殆有
志于道而实无所践不免自囿于乡人碌碌浮沉去禽
兽之一间者耶噫可不勉与

  独箴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1294-0502d.png
  圣学夲心惟心本天维元维默体乎太虚因所不见是
名曰独独本无知因物有知物体于知好恶立焉好恶
一机藏于至静感物而动七情著焉自身而家自家而
国国而天下庆赏刑威惟所措焉是为心量其大无外
故名曰天天命何命即吾独知一气流行分阴分阳运
为四气性体乃朕率为五常殊为万事反乎独知独知
常知全体俱知本无明暗常止则明纷驰乃暗故曰闇
章的然日亡君子知之凛乎渊冰于所不睹于所不闻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1294-0503a.png
日夕兢兢道念乃凝万法归一不盈此名配天塞地尽
性至命此知无始是为原始此知无终是为反终死生
之说昼夜之常吾生与生吾死与死夷彼万形非我得
私猥云不死狂驰何异

  寻乐说

  先儒每令学者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或曰乐贫贫无
可乐也或曰乐道乐道不足以尽颜子而况仲尼乎毕
竟道亦无可乐故也此中下落直是深微不可凑泊近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1294-0503b.png
儒王心斋先生所著学乐歌则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
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自然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
乐又曰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又曰学则乐乐则学
天下之乐无如此学天下之学无如此乐可为一箭双
雕学乐公案满盘托出就中良知二字是吃𦂳为人处
良知之在人本是惺惺从本体上说即天理之别名良
知中木无人欲所谓人欲亦从良知受欺后见之其实
良知原不可欺也吾自知之吾自致之此之谓自谦只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1294-0503c.png
此是人心真乐地子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正谦此良知之谓也颜子之乐亦然故曰有
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圣人直是无所不知
耳然致知工夫又自有说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义利一关正是良知当判断处于此判断得分明
便是致知工夫然信如子所言则将择富贵之义者而
取之将择不义之贫贱而去之乎是终身无疏水曲肱
分也穷人欲而灭天理孰大于是子常言非道之富贵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1294-0503d.png
则不处至非道之贫贱又不去可见道义总是无定衡
全凭良知判断良知安处便是义不安处便是不义至
此方是义利关头最精密处亦便是致知工夫最精密
处必去富贵处贫贱者只为利之溺人莫甚于富贵学
者合下从坚苦刻厉中做起便将那人欲之根一齐砍
断因显得良知真面目出来前辈常言天下无成见良
知是也孔门当时教人一则曰求饱求安再则曰恶衣
恶食又曰怀居又以颜氏之屡空斥子贡之货殖而子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1294-0504a.png
路缊袍则直美之曰何用不臧至到头一著犹然以人
不知不愠为君子作断案可为深切著明且夫子明以
疏水曲肱言乐虽谓之乐贫也可疏水曲肱而可乐虽
谓之乐道也可但昔贤不可分明说破故悬此公案示
人要人思而自得之他日有无欲作圣之旨已是分明
说破在只是说得太高了不若心斋尤为稳当语曰如
凡人饮水冷煖自知人人此良知则人人此天理人人
此乐地惟反求而自得之者能识此中意所谓只可自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1294-0504b.png
怡悦不堪持赠君即学乐一歌亦岂有是处乎

  人说一(示汋儿)

  予与塾师陈子夜集儿汋侍谓之曰汋乎汝年渐长矣
而质庸甚吾纵不敢望汝以学道好脩将不克为庸人
乎塾师曰先生言过矣苟庸人也何克为之有正患此
子庸庸耳愿先生有以进之予曰儿得为庸人幸矣世
之学道者如麟凤驺虞不可多见或累世一出而恶人
往往遍天下不得已而思其次则如庸人者其立心制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1294-0504c.png
行虽不免犹有乡人之累而已浸远于恶矣是故庸未
易言也然则学为庸人乎曰非然也谓学人必自庸人
始也语有之虽高必以下为基虽贵必以贱为本是故
好高而欲速者躐也饰诈以近名者奸也道听而涂说
者诞也知见凑泊者妄也此四者皆学道者之失也庸
人无是也由庸人而进德脩业若筑室于基而为山于
平地也说在夫子之思有恒矣然则庸亦有道与曰浅
言之饥食而渴饮夏葛而冬裘男女而居室莫非道也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1294-0504d.png
深言之饮食之知味室家之宜妻孥之乐盖亦有至焉
者矣仲尼之圣也而学于庸曰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
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则庸德之至圣人犹病故
曰庸未易言也若夫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道先王之
训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坚其志见小闇大图近
忘远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此古之所谓庸人
者也而实予所谓恶人也则亦不学为庸者以致是耳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1294-0505a.png
使庸人而庸学焉又乌知其不进于士人且进于君子
乎庸之未可忽也如是师闻之曰进之时义大矣哉遂
举以示儿

  人说二

  他日儿跪而请曰为人之序亦既闻命矣敢问学之方
曰于已取之而已矣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
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子
庸质也姑为子试庸法夫庸者必闇闇则宜矫之以哲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1294-0505b.png
庸者必懦懦则宜矫之以强庸者必流流则宜矫之以
贞庸者必隘隘则宜矫之以宽庸者必浅浅则宜矫之
以沉类而推之随其所病而矫之皆为人之方也然则
其矫之也将若何曰闇不自知也试之以是非而闇见
则哲者亦见懦不自知也试之以利害而懦见则强者
亦见流不自知也试之以嗜欲而流见则贞者亦见隘
不自知也试之以忿懥而隘见则宽者亦见浅不自知
也试之以言语而浅见则深者亦见是故穷理所以启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1294-0505c.png
觉也断义所以养勇也窒欲所以贞操也惩忿所以扩
量也谨言所以沉几也然而不必求之于远且大也日
用之间有是非焉起居之常有利害焉衣服之地有嗜
好焉睚眦之交有忿懥焉唯诺之际有言语焉积小所
以致大也毖近所以及远也故君子一日用而不敢忽
所以穷天下之理也一起居而不敢苟所以断天下之
义也一衣饮而不敢恣所以贞天下之操也一睚眦而
不敢加所以惩及亲之忿也一唯诺而不敢轻所以谨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1294-0505d.png
天下之言也穷天下之理而闇者有天下之大觉矣断
天下之义而懦者有天下之大勇矣窒天下之欲而流
者有天下之特操矣惩天下之忿而隘者有天下之大
量矣谨天下之言而浅者有天下之渊衷矣则学问之
能事毕矣此谓天下一人而已矣语曰作之不止乃成
君子其始也出之以矫强则庸人之所事事也矫之不
已而体于自然非学道君子之成德乎小子勖之然则
其不能矫也又将如之何曰在立志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1294-0506a.png
  人说三

  他日又问曰矫治之法譬之治病者首疗首足疗足分
投而应不胜穷也将亦有一言而操调元之七者乎予
乃喟然而叹曰是非汝所知也是非汝所知也无已汝
姑识人而已乎夫人者天地之秀也万物之灵也将谓
其能饥食渴饮夏葛冬裘男女居室而已乎则亦与禽
兽无以异也而何以称焉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夫此几希何物耶以为非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1294-0506b.png
口体不离口体也以为非男女不离男女也以为在一
身仍不离天下也微乎希乎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
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其禀乎命也则元之善
也其具于性也则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也其宰于身也为视听言动视曰明听曰聪言
曰忠动曰敬也其率之于人伦也在父子谓之仁在君
臣谓之义在夫妇谓之别在长幼谓之序在朋友谓之
信也其达于天下则民之胞也物之与也其俯仰于天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1294-0506c.png
地之间则乾之健也坤之顺也日月之代明四时之错
行而鬼神之柄也而孰知日囿于七尺之躯者则竖首
之禽也兽也然则人也禽兽也合体而分之者也忽然
而去之人即兽忽然而存之兽即人是以君子有存之
之法择之精守之一也本吾独而戒惧之所以致中和
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存之之极功也尧舜之所以帝
三王之所以王伊周之所以相孔孟之所以师濂洛关
闽之所以断断辨说焉而儒皆是物也然而庶民未尝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1294-0506d.png
不存也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
焉有时而去耳知其去斯存矣是以君子有存之之法
以戒慎还不睹以恐惧还不闻以中和还喜怒哀乐以
仁义还父子君臣以位育还天地万物如斯而已矣故
孟子又举舜以为法而曰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
行非行仁义也其旨微矣后世学术不明有二氏者既
欲弃伦物槌仁义而逃之于虚无若申韩之刑名管商
之富强苏张之短长汨没于功利者无论矣其有稍知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1294-0507a.png
圣人之道如杨墨荀杨马郑之流又或失之颇僻附会
影响支离而几希之脉薄蚀于人心久矣幸有宋诸子
起而绍绝学一线相传为濂溪之立极伊洛之识仁考
亭之居敬穷理指示最为亲切又数百年我明有阳明
子者特揭致良知之旨为几希写照而人益有以识寻
真之路决起死之功此真所谓良医折肱一剂当调元
而纷纷随病补治之方亦有所不必用矣学者欲为人
不必问庸人与圣贤等级但自反吾身中所谓几希者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1294-0507b.png
存乎否乎存则人人即圣人之人更无所以为之之法
去则非人非人即为禽为兽亦更无所以为之之法于
是儿起而茫然曰敢问几希为何物曰此予终身所从
事于斯而未之得也将何以答汝乎汝还问之几希从
读书而證之乃再拜而退

  读书说(示汋儿)

  粤自天地既判万物芸生时则有三纲五常万事万化
以为之错而约之不外于吾心圣人因而谱之以教天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1294-0507c.png
下万世后之人佔毕而守之始有以儒学名者故读书
儒者之业也曾子曰所游必有方所习必有业岂其徒
事乎文胜也哉而太史公列九家谓儒者博而寡要当
年不能究其蕴累世不能殚其功则亦因其不能详说
反约从此以得吾之心而求道故耳尧舜禹汤文武而
既没矣其间暴君污吏更相蹂躏横政之所出横民之
所止至春秋而极典谟微言不绝如线于是仲尼起而
脩明之删诗书定礼乐脩春秋赞周易以宪万世而尊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1294-0507d.png
之曰经使天下后世复知有唐虞三代之道故语圣而
儒以博鸣者莫仲尼若也而非仲尼之得已也乃时有
老聃出而讥之曰六经圣人之陈迹也而岂其所以迹
哉审如其言以之独为学可矣以之为天下万世则吾
不知也孔孟而既没矣其间异端曲学更相簧鼓邪说
之所淫暴行之所坏至五季而极洙泗微言不绝如线
于是朱子起而脩明之著集注或问补小学脩纲目纂
濂洛之说以教万世而定之曰传使天下后世复知有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1294-0508a.png
六经之道故语贤而儒以博鸣者莫朱子若也而非朱
子之得已也乃象山出而讥之曰支离又曰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审如其言以之独为学可矣以之为天下万
世则吾不知也然则生于孔孟程朱之后者舍孔孟程
朱之书不读又何以自达于道哉夫人生蠢蠢耳此心
荧然喜而笑怒而啼惟有此甘食悦色之性耳迨夫习
于言而言习于服息居处而服息居处而后俨然命之
人则其习于学而学亦犹是也人生而有不识父母者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1294-0508b.png
邂逅于逆旅亦逆旅而过之一旦有人指之曰此尔父
母也尔即子也则过而相持悲喜交集恨相见之晚也
吾有吾心也而不自知也有人指之曰若何而为心又
若何而为心之所以为心而吾心恍然吾心以为是矣
人复从而指之曰此若何而是则为善也不亦勇乎吾
心以为非矣人复从而指之曰此若何而非则去恶也
不益决乎吾心习以为是非矣人又指之曰此是而非
此非而是则迁善而改过也不益辨乎由是而及于天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1294-0508c.png
下其是是而非非也不亦随所指而划然乎夫书者指
示之最真者也前言可闻也往行可见也多闻择其善
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所以牖吾心也先之小学以立
其基进之大学以提其纲次之中庸以究其蕴继之论
语以践其实终之孟子以约其旨而所谓恍然于心者
乃随在而有得矣于是乎读易而得吾心之阴阳焉读
诗而得吾心之性情焉读书而得吾心之政事焉读礼
而得吾心之节文焉读春秋而得吾心之名分焉又读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1294-0508d.png
五子以沿其流读纲目以尽其变而吾之心无不自得
焉其馀诸子百家泛涉焉异端曲学诛斥之可也于是
乎博学以先之审问以合之慎思以入之明辨以析之
笃行以体之审之性情隐微之地致之家国天下之远通
之天地万物之大而读书之能事毕矣儒者之学尽于
此矣故曰读书儒者之业也自后世有不善读书者专
以记诵辞章为学而失之以口耳且以为济恶之具于
是有志之士始去而超然即心证圣以闻见为末务而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1294-0509a.png
佛老之徒益从而昌炽其说其究至于猖狂自恣以乱
天下呜呼溺者挟一瓢而济一瓢千金也盖亦有不善
挟而终以没其身者矣见者不咎其挟之不善而以为
瓢固不足以济人也其亦率天下而归于溺也夫

  予尝从阳明子之学至拔本塞原论乃以博古今事
变为乱天下之本性有然乎充其说必束书不观而
后可夫人心不敢为恶犹恃此圣贤经传为尺寸之
堤若又束之高阁则狂澜何所不至偶阅一书为江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1294-0509b.png
陵欲夺情尽指言者为宋人烂头巾语此事唯王新
建足以知之夫江陵欲夺情与新建无涉何至以新
建之贤而动为乱臣贼子所藉口则亦良知之说有
以启之故君子立教不可不慎也予因有感而著读
书说

  中庸首章说

  盈天地间皆道也而统之不外乎人心人之所以为心
者性而已矣以其出于固有而无假于外铄也故表之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1294-0509c.png
为天命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天之所以为天也天即
理之别名此理生生不已处即是命以为别有苍苍之
天谆谆之命者非也率此性而道在是道即性也脩此
性而教立焉性至此有全能也此三言者子思子从大
道纷纭薄蚀之后为之探本穷源以正万世之道统然
则由教入道者必自复性始矣道不可离性不可离也
君子求道于所性之中直从耳目不交处时致吾戒慎
恐惧之功而自此以往有不待言者矣不睹不闻处正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1294-0509d.png
独知之地也戒慎恐惧四字下得十分郑重而实未尝
妄参意见于其间独体惺惺本无须臾之间吾亦与之
为无间而已惟其本是惺惺也故一念未起之中耳目
有所不及加而天下之可睹可闻者即于此而在冲漠
无朕之中万象森然已备也故曰莫见莫显君子乌得
不戒慎恐惧兢兢慎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独
体也亦隐且微矣及夫发皆中节而中即是和所谓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也未发而常发此独之所以妙也中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1294-0510a.png
为天下之大本非即所谓天命之性乎和为天下之达
道非即所谓率性之道乎君子由慎独以致吾中和而
天地万物无所不贯无所不达矣达于天地天地有不
位乎达于万物万物有不育乎天地此中和万物此中
和吾心此中和致则俱致一体无问极之至于光岳效
灵百昌遂性亦道中自有之徵应得之所性而非有待
于外者此脩道之教所以为至也合而观之溯道之所
自来既已通于天命之微而极教之所由至又兼举夫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1294-0510b.png
天地万物之大推之而不见其始引之而不见其终体
之动静显微之交而不见其有罅隙之可言亦可为奥
衍神奇极天下之至妙者矣而约其旨不过曰慎独独
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此所以为中庸之
道也后之儒者谓其说昉之虞廷信矣乃虞廷言心则
曰人曰道而中庸直指率性之道无乃混人道而一之
乎此言心言性之别也虞廷言心非分言之则不精不
精无以为至一之地中庸言性性一而已何岐之有然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1294-0510c.png
性是一则心不得独二天命之所在即人心之所在人
心之所在即道心之所在此虞廷未发之旨也或曰有
气质之性有义理之性则性亦有二与为之说者正本
之人心道心而误焉者也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
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若既有气质之性又有义
理之性将使学者任气质而遗义理则无善无不善之
说信矣又或遗气质而求义理则可以为善可以为不
善之说信矣又或衡气质义理而并重则有性善有性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1294-0510d.png
不善之说信矣三者之说信而性善之旨复晦此孟氏
之所忧也须知性只是气质之性而义理者气质之本
然乃所以为性也心只是人心而道者人之所当然乃
所以为心也人心道心只是一心气质义理只是一性
识得心一性一则工夫亦一静存之外更无动察主敬
之外更无穷理其究也工夫与本体亦一此慎独之说
而后之解者往往失之昔周元公著太极图说实本中
庸至主静立人极一语尤为慎独两字传神其后龟山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1294-0511a.png
门下罗李二先生相传口诀专教人看喜怒哀乐未发
时作何气象朱子亲受业于延平固尝闻此而程子则
以静字稍偏不若专主于敬又以敬字未尽益之以穷
理之说而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子从而信之
初学为之少变遂以之解大中谓慎独之外另有穷理
工夫以合于格致诚正之说仍以慎独为动属省察边
事前此另有静存工夫近日阳明先生始目之为支离
专提致良知三字为教法而曰良知只是独知又曰惟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1294-0511b.png
精是惟一工夫博文是约礼工夫致知是诚意工夫明
善是诚身工夫可谓心学独窥一源至他日答门人慎
独是致知工夫而以中为本体无可着力此却疑是权
教天下未有大本之不立而可从事于道者工夫到无
可着力处方是真工夫故曰勿忘勿助未尝致纤毫之
力此非真用力于独体者固不足以知之也大抵诸儒
之见或同或异多系转相偏矫因病立方尽是权教至
于反身力践之间未尝不同归一路不谬于慎独之旨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1294-0511c.png
后之学者无复向语言文字上生葛藤但反求之吾心
果何处是根本一著从此得手方窥进步有欲罢不能
者学不知本即动言本体终无着落学者但知即物穷
理为支离而不知同一心耳舍渊渊静深之地而从事
于思虑纷起之后泛应曲当之间正是寻枝摘叶之大
者其为支离之病亦一而已将持此为学又何成乎又
何成乎

  第一义说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1294-0511d.png
  朱夫子答梁文叔书曰近看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此是第一义若于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圣贤便
无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若信不及孟子又说个第
二节工夫又只引成覸颜渊公明仪三段说话教人如
此发愤向前日用之间不得存留一毫人欲之私此外
更无别法此朱子晚年见道语也学者须占定第一义
做工夫方是有本领学问此后自然歇手不得如人行
路起脚便是长安道不患不到京师然性善尧舜人人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1294-0512a.png
具有学者何故一向看不透信不及正为一点灵光都
放在人欲之私上直是十分看透遂将本来面目尽成
埋没骤而语之以尧舜不觉惊天动地却从何处下手
来学者只是克去人欲之私欲克去人欲之私且就灵
光初放处讨分晓果认得是人欲之私便即是克了阳
明先生致良知三字正要此处用也孟子他日又说道
二仁与不仁不为尧舜则为桀纣中间更无一发可容
混处学者上之不敢为尧舜下之不屑为桀纣却于两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1294-0512b.png
下中择庸谨自便之途以为至当岂知此身早已落桀
纣一途乎故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学者唯有中
立病难疗凡一切悠悠忽忽不激不昂漫无长进者皆
是看来全是一团人欲之私自封自固牢不可破今既
捉住病根便合信手下药学者从成覸颜渊公明仪说
话激发不起且急推向桀纣一路上果能自供自认否
若供认时便是瞑眩时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正为此
等人说法倘下之不为桀纣上之又安得不为尧舜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1294-0512c.png
  求放心说

  程子曰心要在腔子里此本孟子求放心而言然则人
心果有时放外耶即放外果在何处因读孟子上文云
仁人心也乃知心有不仁时便是放所谓旷安宅而不
居也故阳明先生曰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至哉
言乎程子又曰吾学虽有所授然天理二字却是自家
体认出来夫既从自家体认而出则非由名相凑泊可
知凡仁与义皆天理之名相而不可即以名相为天理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1294-0512d.png
谓其不属自家故也试问学者何处是自家归宿须切
已反观推究到至隐至微处方有著落此中无一切名
相亦并无声臭可窥只是维元维默而已虽维元维默
而实无一物不体备其中所谓天也故理曰天理才著
人分便落他家一属他家便无归宿仔细检点或以思
维放或以卜度放或以安排放或以智故放或以虚空
放只此心动一下便是放所放甚微而人欲从此而横
流其究甚大盖此心既离自家便有无所不至者心斋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1294-0513a.png
云凡有所向便是欲有所见便是妄既无所向又无所
见便是无极而太极无极而太极即自家真底蕴处学
者只向自家求底蕴常做体认工夫放亦只放在这里
求亦只求在这里岂不至易岂不至简故求放心三字
是学人单题口诀下士得之为入道之门上智得之即
达天之路

  静坐说

  人生终日扰扰一著归根复命处乃在向晦时即天地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1294-0513b.png
万物不外此理于此可悟学问宗旨只是主静也此处
工夫最难下手姑为学者设方便法且教之静坐日用
之间除应事接物外苟有馀刻且静坐坐间本无一切
事即以无事付之既无一切事亦无一切心无心之心
正是本心瞥起则放下粘滞则扫除只与之常惺惺可
也此时伎俩不瞑目不杜聪不趺跏不数息只在寻常
日用中有时倦则起有时感则应行住坐卧都作坐观
食息起居都作静会昔人所谓勿忘勿助间未尝致纤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1294-0513c.png
毫之力此其真消息也故程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
学善学云者只此是求放心亲切工夫从此入门即从
此究竟会得时立地圣域不会得时终身只是外驰更
无别法可治不会静坐且只学坐学坐不成更论恁学
学者且从整齐严肃入渐进自然诗云相在尔室尚不
愧于屋漏又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应事说

  学者静中既得力又有一段读书之功自然遇事能应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1294-0513d.png
若静存不得力所读之书又只是章句而已则且教之
就事上磨练去自寻常衣食以外感应酬酢莫非事也
其间千变万化不可端倪而一一取裁于心如权度之
待物然权度虽在我而轻重长短之形仍听之于物我
无与焉所以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故事无大小皆有理
在劈头判个是与非见得是处断然如此虽鬼神不避
见得非处断然不如此虽千驷万钟不回又于其中条
分缕晰辨个是中之非非中之是似是之非似非之是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1294-0514a.png
从此下手沛然不疑所行动有成绩又凡事有先著当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有要著一著胜人千万著失此不
著满盘败局又有先后著如低棋以后著为先著多是
见小欲速之病又有了著恐事至八九分便放手终成
决裂也盖见得是非后又当计成败如此方是有用学
问世有学人居恒谈道理井井与言世务便疏试之以
事或一筹莫展此疏与拙正是此心受病处非关才具
谚云经一跌长一识且须熟察此心受病之原果在何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1294-0514b.png
处因痛与之克治去从此再不犯跌庶有长进学者遇
事不能应只有练心法更无练事法练心之法大要只
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便是主静工夫
得力处又曰多事不如少事省事不如无事

  处人说

  应事接物相为表里学者于天下不能遗一事即于天
下不能遗一人自有生以后此身已属父母及其稍长
遂有兄弟与之比肩长而有室又有妻子与之室家至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1294-0514c.png
于食毛践土君臣之义无所不在惟朋友联合于稠人
广众之中似属疏阔而人生实赖以维助合之称五伦
人道之经纶管于此矣然父子其本也人能孝于亲未
有不忠于君与友于兄弟信于朋友宜于室家者夫妇
一伦尤为化原古来大圣贤多从此处发轫故曰刑于
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盖居室之间其事最微渺
而易忽其恶为淫僻学者从此关打过便是真道德真
性命真学问文章不然则是伪也自有五伦而举天下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1294-0514d.png
之人皆经纬联络其中一尽一切尽一亏一切亏其要
在时时体认出天地万物一体气象即遇恶人之见横
逆之来果能作如是观否彼固一体中人耳稍有丝毫
隔绝即为断灭性种至于知之之明与处之之当皆一
体中自然作用非关权术人第欲以术胜之未有不堕
其彀中者然此际极宜理会陆象山先生曰除了人情
事变无可做工夫要知做工夫处果是何事若不知此
事只理会人情事变仍不是工夫学者知之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1294-0515a.png
  向外驰求说

  今为学者下一顶门针即向外驰求四字便做成一生
病痛吾侪试以之自反无不悚然汗浃者凡人自有生
以后耳濡目染动与一切外物作缘以是营营逐逐将
全副精神都用在外其来旧矣学者既有志于道且将
从来一切向外精神尽与之反复入身来此后方有下
手工夫可说须知道不是外物反求即是故曰我欲仁
斯仁至矣无奈积习已久如浪子亡家失其归路即一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1294-0515b.png
面回头一面仍作旧时缘终不知在我为何物方且自
以为我矣曰吾求之身矣不知其为躯壳也又自以为
我矣曰吾求之心矣不知其为口耳也又自以为我矣
曰吾求之性与命矣不知其为名物象数也求之于躯
壳外矣求之于耳目愈外矣求之于名物象数外之外
矣所谓一路向外驰求也所向是外无往非外一起居
焉外也一饮食焉外也一动静语默焉外也时而存养
焉外也时而省察焉外也时而迁善改过焉亦外也此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1294-0515c.png
又与于不学之甚者也是故读书则以事科举仕宦则
以肥身家勋业则以望公卿气节则以激声誉文章则
以动听闻何莫而非向外之病乎学者须发真实为我
心每日孜孜汲汲只辨在我家当身是我身非关躯壳
心是我心非关口耳性命是我性命非关名物象数正
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非
唯人不可得而见闻虽吾亦不可得而见闻也于此体
认亲切是起居食息以往无非求在我者及其求之而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1294-0515d.png
得天地万物无非我有绝不是功名富贵气节文章所
谓自得也总之道体本无内外而学者自以所向分内
外所向在内愈寻求愈归宿亦愈发皇故曰君子之道
闇然而日章所向在外愈寻求愈决裂亦愈消亡故曰
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学者幸蚤辨诸

  读书说

  朱夫子常言学者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是三五年必
有进步可观今当取以为法然除却静坐工夫亦无以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1294-0516a.png
为读书地则其实亦非有两程候也学者诚于静坐得
力时徐取古人书读之便觉古人真在目前一切引翼
提撕匡救之法皆能一一得之于我而其为读书之益
有不待言者矣昔贤诗云万径千蹊吾道害四书六籍
圣贤心学者欲窥圣贤之心遵吾道之正舍四书六籍
无由夫圣贤之心即吾心也善读书者第求之吾心而
已矣舍吾心而求圣贤之心即千言万语无有是处阳
明先生不喜人读书令学者直证本心正为不善读书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1294-0516b.png
者舍吾心而求圣贤之心一似沿门持钵无益贫儿非
谓读书果可废也先生又谓博学只是学此理审问只
是问此理慎思只是思此理明辨只是辨此理笃行只
是行此理而曰心即理也若是乎此心此理之难明而
必假途于学问思辨则又将何以学之问之思之辨之
而且行之乎曰古人诏我矣读书一事非其导师乎即
世有不善读书者舍吾心而求圣贤之心一似沿门持
钵苟持钵而有得也亦何惜不为贫儿昔人云士大夫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1294-0516c.png
三日不读书即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彼求之见闻者
犹然况有进于此者乎唯为举业而读书不免病道然
有志之士卒不能舍此以用世何可废也吾更恶夫业
举子而不读书者

  气质说

  圣贤教人只指点上一截事而不及下一截观中庸一
书可见盖提起上截则其下者不劳而自理才说下截
事如堂下人断曲直莫适为主谁其信之形而上者谓
卷十一 第 31b 页 WYG1294-0516d.png
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生而有此形骸便有此气质
就中一点真性命是形而上者惟形上不离形下所以
上下易混作一块学者开口说变化气质却从何处讨
主脑来通书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中便是变化
气质之方而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却又无可
著力处从无可著力处用得工夫来正是性体流露时
此时刚柔善恶果立在何处少间便是个中节之和此
方是变化气质工夫若已落在刚柔善恶上欲自刚而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1294-0517a.png
克柔自柔而克刚自恶而之于善巳善而终不之于恶
便落堂下人伎俩矣或问孟子说善养浩然之气如何
曰才提起浩然之气便属性命边事若孟施舍北宫黝
告子之徒只是养个蠢然之气正是气质用事处所以
与孟子差别

  习说

  或有言学问之功在慎所习者予曰何谓也曰人生而
有习矣一语言焉习一嗜欲焉习一起居焉习一酬酢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1294-0517b.png
焉习有习境因有习闻有习闻因有习见有习见因有
习心有习心因有习性故曰少成若性并其性而为习
焉习可不慎乎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犹生长于齐
楚不能不齐楚也习可不慎乎曰审如是又谁为专习
之权者而慎之其人不能答予曰学在复性不在慎习
或曰何谓也予告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浑然至善
者也感于物而动乃迁于习焉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
恶斯日远于性矣无论习于恶者非性即习于善者亦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1294-0517c.png
岂性善之善乎故曰性相近习相远盖教人尊性权也
然则学以复性也如之何曰性不假复也复性者复其
权而已矣请即以习证习于善则善未有不知其为善
者习于恶则恶未有不知其为恶者此知善而知恶者
谁乎此性权也故易曰复以自知既已知其为善矣且
得不为善乎既已知其为恶矣且得不去恶乎知其为
善而为之为之也必尽则亦无善可习矣无善可习反
之吾性之初本无善可习也知其为恶而去之去之也
卷十一 第 33b 页 WYG1294-0517d.png
必尽则亦无恶可习矣无恶可习反之吾性之初本无
恶可习也此之为浑然至善依然人生之初而复性之
能事毕矣然则习亦可废乎曰何可废也为之语言以
习之则知其语言以慎之为之嗜欲以习之则知其嗜
欲以慎之为之起居以习之则知其起居以慎之为之
酬酢以习之则知其酬酢以慎之如是则即习即性矣
凡境即性境凡闻即性闻凡见即性见无心非性无性
非习大抵不离独知者近是知之为言也独而无偶先
卷十一 第 34a 页 WYG1294-0518a.png
天下而立以定一尊而后起者禀焉是之谓性权或者
乃恍然而解曰吾乃知慎习之功其必在慎其独乎

  苫次说(示汋儿)

  丧礼苫有次以志哀也君子之居丧也齐衰之服饘粥
之食亦既足以表哀矣而非其至也又求之于居处之
节必寝苫枕块以示不遑宁处即梦寐之间若将见吾
亲竟三年如一日则非其根心之痛有天生而不可解
者讵能几是故曰所以志哀也嗟乎丧礼之坏也即齐
卷十一 第 34b 页 WYG1294-0518b.png
衰之服世俗亦有宽之者进而饘粥之食千百中不得
一二又进而苫块之处举世不得一二岂古道之难行
亦流俗之败坏然也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
者也必也亲丧乎而朱子又申之曰于此不用其诚乌
乎用其诚本朝理学之儒惟胡敬斋先生于此最有闻
又陈孝廉先生茂烈五十无子居丧人多解之者而先
生竟殁于丧次近世吾年友刘静之职方居母丧哀毁
过礼诚信可泣鬼神此数君子夫非尽人之子与按礼
卷十一 第 35a 页 WYG1294-0518c.png
亲丧服成男女各归丧次男子出次于中门之外无故
则不入内室其女子亦不得辄至男子丧次所以辨嫌
明微也昔晋陈寿居丧有疾偶使侍女治药吊者见之
遂殒其名行终身坐废乃知嫌疑之际尤为君子所致
谨诚有见于天下之恶莫不始于微而造于苟且故一
念之失而或遂酿为无穷之疚一举动之忽而或遂积
为不白之疑如寿者往往而是也呜呼可畏哉诗云战
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尝取以明守身之学
卷十一 第 35b 页 WYG1294-0518d.png
如此后之君子可以知所用力矣予少而懵且未学不
能以礼事亲至今抱厥悔遗之终天今也不能无望于
后人庶几盖我前愆念尔汋生有父师之训久矣借曰未
知亦既抱子尔其慎勉之

  良知说

  阳明子常言良知最有功于后学然只是传孟子教法
于大学之说终有分合古本序曰大学之道诚意而已
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格物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
卷十一 第 36a 页 WYG1294-0519a.png
至善之则致良知而已矣宛转说来颇伤气脉至龙溪
所传天泉问答则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
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益增割裂矣即
所云良知亦非究竟义也知善知恶与知爱知敬相似
而实不同知爱知敬知在爱敬之中知善知恶知在善
恶之外知在爱敬中更无不爱不敬者以参之是以谓
之良知知在善恶外第取分别见谓之良知所发则可
而已落第二义矣且所谓知善知恶盖从有善有恶而
卷十一 第 36b 页 WYG1294-0519b.png
言者也因有善有恶而后知善知恶是知为意奴也良
在何处又反无善无恶而言者也本无善无恶而又知
善知恶是知为心祟也良在何处且大学所谓致知亦
只是致其知止之知知止之知即知先之知知先之知
即知本之知唯其知止知先知本也则谓之良知亦得
知在止中良因止见故言知止则不必更言良知若曰
以良知之知知止又以良知之知知先而知本岂不架
屋叠床之甚乎且大学明言止于至善矣则恶又从何
卷十一 第 37a 页 WYG1294-0519c.png
处来心意知物总是至善中全副家当而必事事以善
恶两纠之若曰去其恶而善乃至姑为下根人说法如
此则又不当有无善无恶之说矣有则一齐俱有既以
恶而碍善无则一齐俱无且将以善而疑恶更从何处
讨知善知恶之分晓止因阳明将意字认坏故不得不
进而求良于知仍将知字认粗又不得不退而求精于
心种种矛盾固巳不待龙溪驳正而知其非大学之本
旨矣大学开口言明德因明起照良知自不待言而又
卷十一 第 37b 页 WYG1294-0519d.png
曰良知即至善即未发之中亦既恍然有见于知之消
息惜转多此良字耳然则良知何知乎知爱而已矣知
敬而已矣知皆扩而充之达之天下而已矣格此之谓
格物诚此之谓诚意正此之谓正心举而措之谓之平
天下阳明曰致知焉尽之矣予亦曰致知焉尽之矣



  刘蕺山集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