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697-069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正蒙初义卷十七
邳州知州王植撰
乾称篇第十七
补注西铭为此篇首章故取其首句为篇名今自为
一书而其篇名犹在也与首太和篇多互相发学者
宜合而观之
李注东铭本曰砭愚西铭本曰订顽程子改之盖愚
正蒙初义卷十七
邳州知州王植撰
乾称篇第十七
补注西铭为此篇首章故取其首句为篇名今自为
一书而其篇名犹在也与首太和篇多互相发学者
宜合而观之
李注东铭本曰砭愚西铭本曰订顽程子改之盖愚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697-0694d.png
则不智顽则不仁观其所谓不明自诬而卒之以不
智则所以砭其愚者切矣所谓济恶不才而本之于
悖德害仁则所以订其顽者至矣西铭为此篇之首
实正蒙一书之体要故自可状皆有章以下统论神
化性命人鬼死生皆括全书之意以申西铭之义其
以东铭终篇乃初学之门也故益物必诚及修巳厚
重二章实以见进学之本于诚而其要在于持巳改
过以起东铭之指
智则所以砭其愚者切矣所谓济恶不才而本之于
悖德害仁则所以订其顽者至矣西铭为此篇之首
实正蒙一书之体要故自可状皆有章以下统论神
化性命人鬼死生皆括全书之意以申西铭之义其
以东铭终篇乃初学之门也故益物必诚及修巳厚
重二章实以见进学之本于诚而其要在于持巳改
过以起东铭之指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697-0695a.png
愚按此篇凡十七节与首篇相发明亦当照太虚
三层意盖言虚言性即太虚之本体也言神言感
言善应即絪缊相荡之大用也言原始反终形溃
反原即散亦吾体之正意也言有无虚实言内外
言屈伸动静始终皆不外虚神性感之理或言天
之性或言人之性或言性而兼及命或言神而并
及化与道与易皆不外三层之义其辟异端也首
篇但绌其有无之见此并及其轮回之说盖以人
三层意盖言虚言性即太虚之本体也言神言感
言善应即絪缊相荡之大用也言原始反终形溃
反原即散亦吾体之正意也言有无虚实言内外
言屈伸动静始终皆不外虚神性感之理或言天
之性或言人之性或言性而兼及命或言神而并
及化与道与易皆不外三层之义其辟异端也首
篇但绌其有无之见此并及其轮回之说盖以人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697-0695b.png
性为空寂既于太虚之上二层未能深知以人死
为轮回更于太虚之第三层未尝窥见其弊相因
而皆与吾儒相反故不可不辨也○内浮屠明鬼
一节近思录入辨别异端东铭一节入论学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之性本虚
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此鬼神所以体物而不可
遗也(自注舍气有象/否非象有意否)
发明首三句见天地间无有非气所谓不如野马絪
为轮回更于太虚之第三层未尝窥见其弊相因
而皆与吾儒相反故不可不辨也○内浮屠明鬼
一节近思录入辨别异端东铭一节入论学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之性本虚
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此鬼神所以体物而不可
遗也(自注舍气有象/否非象有意否)
发明首三句见天地间无有非气所谓不如野马絪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697-0695c.png
缊不足谓之太和也气之性即浮沈升降动静相感
之性气本之虚而有相感之妙是虚而神也天下无
物非气莫不有神莫不有性非鬼神为之体谓之何
哉张子自注云舍气有象否非象有意否罗翰本附
在此章下而性理大全附在次章下义不相属今从
罗本
华注曰有曰象即物也曰气即阴阳也气之性虚而
神即二气之良能所以能屈而能伸者故曰鬼神体
之性气本之虚而有相感之妙是虚而神也天下无
物非气莫不有神莫不有性非鬼神为之体谓之何
哉张子自注云舍气有象否非象有意否罗翰本附
在此章下而性理大全附在次章下义不相属今从
罗本
华注曰有曰象即物也曰气即阴阳也气之性虚而
神即二气之良能所以能屈而能伸者故曰鬼神体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697-0695d.png
物不遗
愚按此节大意见万物之不能外乎神与性也○
首三句只以一气字分析层折言之即首篇所谓
散殊可象所谓浊则碍碍则形者也气之性本虚
谓本乎太虚即首篇所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者
也而神谓气之流行者神妙不测即首篇所谓无
碍故神也此句以第一层与第二层串言下言神
与性盖以第一层二层平举也旧说皆未分明固
愚按此节大意见万物之不能外乎神与性也○
首三句只以一气字分析层折言之即首篇所谓
散殊可象所谓浊则碍碍则形者也气之性本虚
谓本乎太虚即首篇所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者
也而神谓气之流行者神妙不测即首篇所谓无
碍故神也此句以第一层与第二层串言下言神
与性盖以第一层二层平举也旧说皆未分明固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697-0696a.png
有者自然而然也有此气即具此性与神如人生
而性者然故曰固有鬼神体物引成语以证之鬼
神即性与神物即气之有象者
至诚天性也不息天命也人能至诚则性尽而神可穷
矣不息则命行而化可知矣学未至知化非真得也
徵引易说卦之一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下传之五
章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补训此承上文神与性推言之见人当穷神知化也
而性者然故曰固有鬼神体物引成语以证之鬼
神即性与神物即气之有象者
至诚天性也不息天命也人能至诚则性尽而神可穷
矣不息则命行而化可知矣学未至知化非真得也
徵引易说卦之一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下传之五
章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补训此承上文神与性推言之见人当穷神知化也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697-0696b.png
神明不测即变化无穷非两件物事至诚即不息性
尽即命行穷神即知化非两项功夫因穷神言知化
末句反言又以知化兼穷神
高注天性无妄天命不已性即神命即化故至诚无
息而性命神化一以贯之矣何以能诚妄复于无妄
而已
愚按性与命对则命者性之流行神与化对则化
者神之发用而性即神之体命即化之原也故性
尽即命行穷神即知化非两项功夫因穷神言知化
末句反言又以知化兼穷神
高注天性无妄天命不已性即神命即化故至诚无
息而性命神化一以贯之矣何以能诚妄复于无妄
而已
愚按性与命对则命者性之流行神与化对则化
者神之发用而性即神之体命即化之原也故性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697-0696c.png
尽而神可穷命行而化可知细分之性为第一层
其神妙不测而流行变化者皆在第二层内不外
上节一神字盖以性之妙用流行则曰神神之流
行不息则曰命命之推行以渐则曰化耳○首二
句以理言至诚者天之性不息者天之命此尚未
及人人能至诚以下乃以人言集释集解皆未清晰
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非尽性也饮食
男女皆性也是乌可灭然则有无皆性也是岂无对庄
其神妙不测而流行变化者皆在第二层内不外
上节一神字盖以性之妙用流行则曰神神之流
行不息则曰命命之推行以渐则曰化耳○首二
句以理言至诚者天之性不息者天之命此尚未
及人人能至诚以下乃以人言集释集解皆未清晰
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非尽性也饮食
男女皆性也是乌可灭然则有无皆性也是岂无对庄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697-0696d.png
老浮屠为此说久矣果畅真理乎
补训此推言性通有无以见二氏不能尽性也上四
句引起饮食男女至岂无对见当通为一物以尽性
庄老浮屠正是不能为一者岂能尽性辟二氏之虚
无当重有与实一边有无皆性以有无该虚实真理
即谓性○无不离有虚不离实贯通为一者性也能
贯通为一为尽性若不能通为一非尽性者也如饮
食男女皆性所寓是乌可厌其有而灭去之然则有
补训此推言性通有无以见二氏不能尽性也上四
句引起饮食男女至岂无对见当通为一物以尽性
庄老浮屠正是不能为一者岂能尽性辟二氏之虚
无当重有与实一边有无皆性以有无该虚实真理
即谓性○无不离有虚不离实贯通为一者性也能
贯通为一为尽性若不能通为一非尽性者也如饮
食男女皆性所寓是乌可厌其有而灭去之然则有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697-0697a.png
与无固皆性也宜贯为一物是岂无对待可以偏废
者哉庄老与浮屠专尚虚无为无对之说久矣果能
畅然于性之真理乎
发明太虚无形至静无感所谓无与虚也其聚其散
有识有知所谓有与实也无即性之本体渊源而有
即性之客形客感所谓通为一物也无必对有虚必
对实故曰是岂无对
愚按此即者篇知虚空即气节意所以辨虚无之
者哉庄老与浮屠专尚虚无为无对之说久矣果能
畅然于性之真理乎
发明太虚无形至静无感所谓无与虚也其聚其散
有识有知所谓有与实也无即性之本体渊源而有
即性之客形客感所谓通为一物也无必对有虚必
对实故曰是岂无对
愚按此即者篇知虚空即气节意所以辨虚无之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697-0697b.png
谬也下至虚之实节意与此同
天包载万物于内所感所性乾坤阴阳二端而已无内
外之合无耳目之引取与人物蕞然异矣人能尽性知
天不为蕞然起见则几矣
补训此见人能尽性知天则与天无异也上言天与
人物异下言人可几天两截语气分明○夫人之性
即天之性也天包载万物于其内气之所感涵其所
性不过乾坤阴阳二端之循环而已无内外之合亦
天包载万物于内所感所性乾坤阴阳二端而已无内
外之合无耳目之引取与人物蕞然异矣人能尽性知
天不为蕞然起见则几矣
补训此见人能尽性知天则与天无异也上言天与
人物异下言人可几天两截语气分明○夫人之性
即天之性也天包载万物于其内气之所感涵其所
性不过乾坤阴阳二端之循环而已无内外之合亦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697-0697c.png
无耳目之引取与人物之蕞然而小者异矣人之形
虽蕞然而性天非蕞然能尽性知天大公无我不为
蕞然者起见则几于天矣人可不求尽性知天哉○
所感即太和篇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感感以气言
性寓其中重在性上所感所性总不越阴阳乾坤二
端乾坤者健顺之性阴阳者交感之气也二端非言
其分言其循环无间之意内外耳目照人物说为是
有内有外方言合天孰为外孰为内有耳目方为闻
虽蕞然而性天非蕞然能尽性知天大公无我不为
蕞然者起见则几于天矣人可不求尽性知天哉○
所感即太和篇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感感以气言
性寓其中重在性上所感所性总不越阴阳乾坤二
端乾坤者健顺之性阴阳者交感之气也二端非言
其分言其循环无间之意内外耳目照人物说为是
有内有外方言合天孰为外孰为内有耳目方为闻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697-0697d.png
见所引取天无耳目则无闻见有何引取人物便有
已物之内外耳目之引取蕞然言其小也
愚按所感言其用所性言其体亦以太虚之第一
层与第二层对举也下言性感言虚神皆放此
有无一内外合(自注庸/圣同)此人心之所自来也若圣人则
不专以闻见为心故能不专以闻见为用无所不感者
虚也感即合也咸也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
合异故谓之感若非有异则无合天性乾坤阴阳也二
已物之内外耳目之引取蕞然言其小也
愚按所感言其用所性言其体亦以太虚之第一
层与第二层对举也下言性感言虚神皆放此
有无一内外合(自注庸/圣同)此人心之所自来也若圣人则
不专以闻见为心故能不专以闻见为用无所不感者
虚也感即合也咸也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
合异故谓之感若非有异则无合天性乾坤阴阳也二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697-0698a.png
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
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
徵引易咸卦彖曰咸感也象曰君子以虚受人
李注人心之所自来内外本合此性之德也其为蕞
然起见者因耳目之引取而以闻见为心耳弘于性
而不禦于见闻则能以虚受人而无所不感矣然非
圣人之意之也以万物同出于一之故天地万物之
大源也一物两体而自相感故所生万物亦无须臾
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
徵引易咸卦彖曰咸感也象曰君子以虚受人
李注人心之所自来内外本合此性之德也其为蕞
然起见者因耳目之引取而以闻见为心耳弘于性
而不禦于见闻则能以虚受人而无所不感矣然非
圣人之意之也以万物同出于一之故天地万物之
大源也一物两体而自相感故所生万物亦无须臾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697-0698b.png
之不感物之性即天之道也
补训人心之所自来心该性在内有形为物无形为
理理寓于物故一内而巳外而物以已感物故合圣
人不专以闻见为心则虚而无所不感感而即合犹
易所云咸感虚受之意也天性即上文所感所性之
性天地生万物本易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愚按此节大意明圣人内外感通之故也通节皆
重内外合意首三句言人心本内外合一圣人以
补训人心之所自来心该性在内有形为物无形为
理理寓于物故一内而巳外而物以已感物故合圣
人不专以闻见为心则虚而无所不感感而即合犹
易所云咸感虚受之意也天性即上文所感所性之
性天地生万物本易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愚按此节大意明圣人内外感通之故也通节皆
重内外合意首三句言人心本内外合一圣人以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697-0698c.png
下言圣人能合内外万物本一五句明感即合也
之意而推本于万物本一也天性三句即天道以
明人天地生万物四句言人性即天道以应人心
所自来意总之皆见感而能合之义也○语意云
夫人皆有心亦知心之所自来乎凡有形而为物
无形而为理通为一物物散于外理具于内内外
合一者此人心之所自来庸圣同之者也但庸人
梏于闻见之小而失之圣人则浑然一理无所不
之意而推本于万物本一也天性三句即天道以
明人天地生万物四句言人性即天道以应人心
所自来意总之皆见感而能合之义也○语意云
夫人皆有心亦知心之所自来乎凡有形而为物
无形而为理通为一物物散于外理具于内内外
合一者此人心之所自来庸圣同之者也但庸人
梏于闻见之小而失之圣人则浑然一理无所不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697-0698d.png
具不专以闻见为心故其应事接物亦不专以闻
见为用其无所不感而有触即应者以其不梏于
闻见而虚也故感于物而即合也犹易所谓咸也
所以感而即合者以万物之情异而理本一故吾
心之一理能合万物之异惟其能合异故谓之感
若非有异则无所用其合而又何感之可言乎此
合内外所以为圣人之能事也夫人心之所自来
本于天天体至大而其所性亦不过乾坤阴阳二
见为用其无所不感而有触即应者以其不梏于
闻见而虚也故感于物而即合也犹易所谓咸也
所以感而即合者以万物之情异而理本一故吾
心之一理能合万物之异惟其能合异故谓之感
若非有异则无所用其合而又何感之可言乎此
合内外所以为圣人之能事也夫人心之所自来
本于天天体至大而其所性亦不过乾坤阴阳二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697-0699a.png
端而已二端循环故有感其理本一故能合此天
道之感而即通者然也天地以之生万物物亦各
得天地之理以为心所受于天者虽有大小之不
同而皆无须臾之顷不与物相感是所谓性者即
天道而天与人物皆内外合者也人可不思人心
所自来而合内外以求合于天哉○有无一内外
合即上所谓有无虚实通为一物之性也故曰人
心所自来感即合与上内外合二合字微别内外
道之感而即通者然也天地以之生万物物亦各
得天地之理以为心所受于天者虽有大小之不
同而皆无须臾之顷不与物相感是所谓性者即
天道而天与人物皆内外合者也人可不思人心
所自来而合内外以求合于天哉○有无一内外
合即上所谓有无虚实通为一物之性也故曰人
心所自来感即合与上内外合二合字微别内外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697-0699b.png
以心与物对万物皆备于我故曰合性之本然者
也感以物言合者一以贯之之意圣人之心也天
性以下只申明首三句意所受不同兼人物言而
重在庸圣之不同无须臾不感亦兼人物言而重
在人之无不感盖天道无为而就其用处言之则
乾坤阴阳之流行为四德为五行人物生生千变
万化皆无须臾不感者也人性亦无为而就其用
处言之则为四德为五常为百行以及万事万物
也感以物言合者一以贯之之意圣人之心也天
性以下只申明首三句意所受不同兼人物言而
重在庸圣之不同无须臾不感亦兼人物言而重
在人之无不感盖天道无为而就其用处言之则
乾坤阴阳之流行为四德为五行人物生生千变
万化皆无须臾不感者也人性亦无为而就其用
处言之则为四德为五常为百行以及万事万物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697-0699c.png
之各有一理亦无须臾不与物相感此即性中自
然之能所谓人心所自来者也然惟圣人物各付
物一以贯之与天道之有感无隐者一而已故曰
感即合也曰天性又曰天道者太虚之性合于乾
坤阴阳之气而谓之天道实则一也○宋子锐臣
云二端故有感所谓两故化也本一故能合所谓
一故神也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自注在天在/人其究一也)惟屈伸动静始
然之能所谓人心所自来者也然惟圣人物各付
物一以贯之与天道之有感无隐者一而已故曰
感即合也曰天性又曰天道者太虚之性合于乾
坤阴阳之气而谓之天道实则一也○宋子锐臣
云二端故有感所谓两故化也本一故能合所谓
一故神也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自注在天在/人其究一也)惟屈伸动静始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697-0699d.png
终之能一也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
道体万物而谓之性
徵引易说卦之六章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补训此承上文性感而言泛论理不著人○感也性
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感者其性之神妙所为乎性
者其感之本体所在乎惟屈与伸动与静终与始之相
感而能一也故即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也感则能
通通万物即谓之道感必有体体万物即谓之性其
道体万物而谓之性
徵引易说卦之六章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补训此承上文性感而言泛论理不著人○感也性
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感者其性之神妙所为乎性
者其感之本体所在乎惟屈与伸动与静终与始之相
感而能一也故即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也感则能
通通万物即谓之道感必有体体万物即谓之性其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697-0700a.png
究一而已矣○感而能一即妙万物之神也感通万
物是天道流行处感万物不离性是性能体万物
愚按天之太虚无形变化客形与人之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皆以性为体感为用者也故自注云然
集释谓性天感人分属未合屈伸动静始终皆以
两相感者也其屈而能伸伸而又屈与夫动静始
终之能一者神也神即道道即性但所由之名异
耳其在天者两在不测而为神无物不有而为道
物是天道流行处感万物不离性是性能体万物
愚按天之太虚无形变化客形与人之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皆以性为体感为用者也故自注云然
集释谓性天感人分属未合屈伸动静始终皆以
两相感者也其屈而能伸伸而又屈与夫动静始
终之能一者神也神即道道即性但所由之名异
耳其在天者两在不测而为神无物不有而为道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697-0700b.png
体物不遗而为性也其在人者有感必通而为神
万物皆备而为道体事无不在而为性也皆兼天
人言之为尽
至虚之实实而不固至静之动动而不穷实而不固则
一而散动而不穷则往且来
华注实本于虚故不固而流行无滞动本于静故不
穷而推迁无已虚静者天地之性寔动者性之感在
人亦然
万物皆备而为道体事无不在而为性也皆兼天
人言之为尽
至虚之实实而不固至静之动动而不穷实而不固则
一而散动而不穷则往且来
华注实本于虚故不固而流行无滞动本于静故不
穷而推迁无已虚静者天地之性寔动者性之感在
人亦然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697-0700c.png
集解理本虚无形也而所以为形之理实无不具故
曰至虚之实形滞于方虚而能实则有其理无其形
也理无方故一而能散动根于静故曰至静之动则
其静也有以畜其力养其动矣故动而不穷不穷则
往且来四时是也
愚按此节大意亦明性感之理也虚与静俱贴性
实与动俱贴感而性感皆兼天人言之补注以虚
实动静照首篇太虚客形至静客感分贴天人未确
曰至虚之实形滞于方虚而能实则有其理无其形
也理无方故一而能散动根于静故曰至静之动则
其静也有以畜其力养其动矣故动而不穷不穷则
往且来四时是也
愚按此节大意亦明性感之理也虚与静俱贴性
实与动俱贴感而性感皆兼天人言之补注以虚
实动静照首篇太虚客形至静客感分贴天人未确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697-0700d.png
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尔命禀同于性遇乃适然焉人
一已百人十已千然有不至犹难语性可以言气行同
报异犹难语命可以言遇
性理拾遗问智愚之识殊疑于有性善恶之报差疑
于有命张子曰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耳命禀同于
性遇乃适然焉○语录人一已百人十已千如此不
至者犹难罪性语气可也行同报异犹难语命语遇
可也气与遇性与命切近矣犹未易言也
一已百人十已千然有不至犹难语性可以言气行同
报异犹难语命可以言遇
性理拾遗问智愚之识殊疑于有性善恶之报差疑
于有命张子曰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耳命禀同于
性遇乃适然焉○语录人一已百人十已千如此不
至者犹难罪性语气可也行同报异犹难语命语遇
可也气与遇性与命切近矣犹未易言也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697-0701a.png
补训此言性与气命与遇之分上提起下申其说
发明天地之性原不杂气质故曰通极于无自天畀
之为命自人得之为性原无二理故曰禀同于性
张注性者至善而已命则有吉有凶学问所以变化
气质苟有未变当咎气不当咎性也福善祸淫理之
常也有反是者非天命之逆施乃境遇之适然君子
亦安之而已矣
愚按此与至诚天性节皆极精粹与程朱大同然
发明天地之性原不杂气质故曰通极于无自天畀
之为命自人得之为性原无二理故曰禀同于性
张注性者至善而已命则有吉有凶学问所以变化
气质苟有未变当咎气不当咎性也福善祸淫理之
常也有反是者非天命之逆施乃境遇之适然君子
亦安之而已矣
愚按此与至诚天性节皆极精粹与程朱大同然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697-0701b.png
所云无者亦本太虚无形言之与无极太极之理
终觉小异宋子锐臣云通极于无犹首节气之性
本虚之意高注谓通极犹究极未合又云张子言
造化之气多于气字中带性言之如首节太和是
也言人身之气多于气字上标性字或贬倒气字
如诚明篇气质之性及此节是也在天无不实之
理在人有不实之心此与程朱甚合
浮屠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可谓知
终觉小异宋子锐臣云通极于无犹首节气之性
本虚之意高注谓通极犹究极未合又云张子言
造化之气多于气字中带性言之如首节太和是
也言人身之气多于气字上标性字或贬倒气字
如诚明篇气质之性及此节是也在天无不实之
理在人有不实之心此与程朱甚合
浮屠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可谓知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697-0701c.png
鬼乎以人生为妄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理辄生取舍可
谓知天乎孔孟所谓天彼所谓道惑者指游魂为变为
轮回未之思也大学当先知天德知天德则知圣人知
鬼神今浮屠极论要归必谓死生转流非得道不免谓
之悟道可乎(自注悟则有义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昼夜通阴阳体之不二)自其说
炽传中国儒者未容窥圣学门墙已为引取沦胥其间
指为大道其俗达之天下致善恶智愚男女臧获人人
著信使英才间气生则溺耳目恬习之事长则师世儒
谓知天乎孔孟所谓天彼所谓道惑者指游魂为变为
轮回未之思也大学当先知天德知天德则知圣人知
鬼神今浮屠极论要归必谓死生转流非得道不免谓
之悟道可乎(自注悟则有义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昼夜通阴阳体之不二)自其说
炽传中国儒者未容窥圣学门墙已为引取沦胥其间
指为大道其俗达之天下致善恶智愚男女臧获人人
著信使英才间气生则溺耳目恬习之事长则师世儒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697-0701d.png
宗尚之言遂冥然被驱因谓圣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
不学而知故未识圣人心已谓不必求其迹未见君子
志已谓不必事其文此人伦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
治所以忽德所以乱异言满耳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
学以稽其弊自古诐淫邪遁之词翕然并兴一出于佛
氏之门者千五百年自非独立不惧精一自信有大过
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
不学而知故未识圣人心已谓不必求其迹未见君子
志已谓不必事其文此人伦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
治所以忽德所以乱异言满耳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
学以稽其弊自古诐淫邪遁之词翕然并兴一出于佛
氏之门者千五百年自非独立不惧精一自信有大过
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697-0702a.png
神之情状本义阴精阳气聚而成物神之伸也魂游
魄降散而为变鬼之归也大过象君子以独立不惧
○诗小雅雨无正篇沦胥以铺集传相与陷于死亡
○书益稷在治忽蔡传忽治之反也舜典惟精惟一
○太史公报任安书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风俗通云
古制本无奴婢即犯事者原之臧者被赃罪没入官
为奴获者逃亡获得为婢
补训此节深辟释氏也有原有委极其透快前云不
魄降散而为变鬼之归也大过象君子以独立不惧
○诗小雅雨无正篇沦胥以铺集传相与陷于死亡
○书益稷在治忽蔡传忽治之反也舜典惟精惟一
○太史公报任安书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风俗通云
古制本无奴婢即犯事者原之臧者被赃罪没入官
为奴获者逃亡获得为婢
补训此节深辟释氏也有原有委极其透快前云不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697-0702b.png
知鬼不知人不知天不知道可见浮屠全无所知自
其说炽传以下言其流弊儒者为所引取是一层达
之天下人人是一层英才间气至千五百年是一层
乃其害之大者末言辟之难其人张子其欲自任欤
○大学是学之大者容犹得也恬习安于所习也世
儒宗尚之言即上指为大道者因谓乃英才间气者
为此说也圣人可不修而至谓立地成佛也大道可
不学而知谓不立语言文字但取顿悟也稽考也
其说炽传以下言其流弊儒者为所引取是一层达
之天下人人是一层英才间气至千五百年是一层
乃其害之大者末言辟之难其人张子其欲自任欤
○大学是学之大者容犹得也恬习安于所习也世
儒宗尚之言即上指为大道者因谓乃英才间气者
为此说也圣人可不修而至谓立地成佛也大道可
不学而知谓不立语言文字但取顿悟也稽考也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697-0702c.png
发明气有聚散气散为鬼非既散之气复为方伸之
气也佛氏以觉为性谓人虽死而觉性不散为鬼重
复受生轮回循转遂指为苦海求免是不知鬼也气
聚为人日用事物莫非实理佛氏指四大为假合是
不知人也天性之在人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
物一也佛氏舍人取天是不知天也所以然者盖由
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孔孟所谓天本谓
道之从出而佛氏直认太虚为道谓万象为太虚中
气也佛氏以觉为性谓人虽死而觉性不散为鬼重
复受生轮回循转遂指为苦海求免是不知鬼也气
聚为人日用事物莫非实理佛氏指四大为假合是
不知人也天性之在人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
物一也佛氏舍人取天是不知天也所以然者盖由
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孔孟所谓天本谓
道之从出而佛氏直认太虚为道谓万象为太虚中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697-0702d.png
所见之物是以一切人事尽为堕落下学工夫尽可
遗弃此其所以不知天与人也易曰精气为物游魂
为变朱子曰精魄也耳目之精为魄气魂也口鼻之
嘘吸为魂二者合而成物精虚魄降则气散魂游而
无不之矣张子之意是谓变为有变为无今佛氏即
以变为轮回此所以不知鬼也天德者诚也阴阳昼
夜之实理通乎昼夜而知知天德也能知天德则知
圣人所以范围天地之化知鬼神不过屈伸之理死
遗弃此其所以不知天与人也易曰精气为物游魂
为变朱子曰精魄也耳目之精为魄气魂也口鼻之
嘘吸为魂二者合而成物精虚魄降则气散魂游而
无不之矣张子之意是谓变为有变为无今佛氏即
以变为轮回此所以不知鬼也天德者诚也阴阳昼
夜之实理通乎昼夜而知知天德也能知天德则知
圣人所以范围天地之化知鬼神不过屈伸之理死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697-0703a.png
生天人处之一矣今佛氏不知死生之故直谓得道
可免轮回谓之悟道可乎盖圣人以天为道所从出
以道为日用事物当然之理故穷理尽性然后可以
至命下学然后可以上达佛氏谓太虚即道故谓一
切有为皆是幻化其为吾道之贼岂可胜叹
李注以其有鬼神生死之可畏惧也则善恶智愚男
女臧获人人著信矣以其有超悟脱离之可歆羡也
则英才间气亦冥然被驱矣人伦不察庶物不明在
可免轮回谓之悟道可乎盖圣人以天为道所从出
以道为日用事物当然之理故穷理尽性然后可以
至命下学然后可以上达佛氏谓太虚即道故谓一
切有为皆是幻化其为吾道之贼岂可胜叹
李注以其有鬼神生死之可畏惧也则善恶智愚男
女臧获人人著信矣以其有超悟脱离之可歆羡也
则英才间气亦冥然被驱矣人伦不察庶物不明在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697-0703b.png
世则害治在身则乱德上不能反经以息邪慝下不
能明道以觉沈迷遂至千有馀年并为一论惟独立
不惧则不至于怖死生虑祸福惟精一自信则不至
于溺耳目崇世儒惟有大过人之才故能卓然以圣
人之道为己任有学以稽其弊而是非可明有礼以
防其伪而得失可辨矣
集解惑字疑无心有识谓人也间气谓间有之气难
得之贤才也建安叶氏采曰当生而生当死而死是
能明道以觉沈迷遂至千有馀年并为一论惟独立
不惧则不至于怖死生虑祸福惟精一自信则不至
于溺耳目崇世儒惟有大过人之才故能卓然以圣
人之道为己任有学以稽其弊而是非可明有礼以
防其伪而得失可辨矣
集解惑字疑无心有识谓人也间气谓间有之气难
得之贤才也建安叶氏采曰当生而生当死而死是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697-0703c.png
则有义有命生死均安何所厌苦天人一致何所取
舍知昼夜通阴阳则知死生之说何所谓轮回
愚按此节首五句明释氏不知鬼以轮回为说次
五句明其不知天人以崇虚为说孔孟二句明所
以不知天人之故惑者二句明所以不知鬼之故
大学八句由崇虚意说到轮回而见其不知道自
其说以下言惑人之易而为害之久也盖鬼神无
形也而释氏偏以为有人性至实也而释氏偏以
舍知昼夜通阴阳则知死生之说何所谓轮回
愚按此节首五句明释氏不知鬼以轮回为说次
五句明其不知天人以崇虚为说孔孟二句明所
以不知天人之故惑者二句明所以不知鬼之故
大学八句由崇虚意说到轮回而见其不知道自
其说以下言惑人之易而为害之久也盖鬼神无
形也而释氏偏以为有人性至实也而释氏偏以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697-0703d.png
为无其与吾儒直如冰炭之不相入惟以人性为
无也故舍人而取天惟以鬼神为有也故惧轮回
而求得道种种流弊皆自此出儒者诵法周孔为
风俗人心倡率而反惑于异说不洵可叹乎○舍
人取天者以人生为妄欲一切归于空虚也知天
德即首篇所谓本天道为用下节所谓知昼夜阴
阳而一性命者也圣人于此理兼体不累鬼神则
此理之妙用而已惧死生转流而欲得道以免则
无也故舍人而取天惟以鬼神为有也故惧轮回
而求得道种种流弊皆自此出儒者诵法周孔为
风俗人心倡率而反惑于异说不洵可叹乎○舍
人取天者以人生为妄欲一切归于空虚也知天
德即首篇所谓本天道为用下节所谓知昼夜阴
阳而一性命者也圣人于此理兼体不累鬼神则
此理之妙用而已惧死生转流而欲得道以免则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697-0704a.png
是道其所道而非天德之道也得道云者道即指
太虚欲虚空寂静如槁木死灰不生不灭即谓之
得道与长生之说有别补训谓延保不散之气以
免轮回未是极论要归要当读平声与下节发本
要归同谓极论其要归也补训谓极至之论要妙
之归亦非是
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
则以人生为幻妄有为为疣赘以世界为荫浊遂厌而
太虚欲虚空寂静如槁木死灰不生不灭即谓之
得道与长生之说有别补训谓延保不散之气以
免轮回未是极论要归要当读平声与下节发本
要归同谓极论其要归也补训谓极至之论要妙
之归亦非是
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
则以人生为幻妄有为为疣赘以世界为荫浊遂厌而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697-0704b.png
不有遣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也儒者则因
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
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彼语虽似是
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二本殊归矣道一而已此是则
彼非此非则彼是固不当同日而语其言流遁失守穷
大则淫推行则诐致曲则邪求之一卷之中此弊数数
有之大率知昼夜阴阳则能知性命能知性命则能知
圣人知鬼神彼欲直语太虚不以昼夜阴阳累其心则
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
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彼语虽似是
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二本殊归矣道一而已此是则
彼非此非则彼是固不当同日而语其言流遁失守穷
大则淫推行则诐致曲则邪求之一卷之中此弊数数
有之大率知昼夜阴阳则能知性命能知性命则能知
圣人知鬼神彼欲直语太虚不以昼夜阴阳累其心则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697-0704c.png
是未始见易未始见易则虽欲免阴阳昼夜之累末由
也已易且不见又乌能更语真际舍真际而谈鬼神妄
也所谓实际彼徒能语之而已未始心解也
徵引释氏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曰诸
幻为真虽真亦妄弥陀经五浊恶世荫浊见浊烦恼
浊众生浊命浊○庄子宥坐篇今学曾未如疣赘注
疣赘结肉也○易上传之四章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又云
也已易且不见又乌能更语真际舍真际而谈鬼神妄
也所谓实际彼徒能语之而已未始心解也
徵引释氏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曰诸
幻为真虽真亦妄弥陀经五浊恶世荫浊见浊烦恼
浊众生浊命浊○庄子宥坐篇今学曾未如疣赘注
疣赘结肉也○易上传之四章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又云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697-0704d.png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李注申上条之意○大学当先知天德天德者诚而
已矣诚之中万理具备至赜而不可厌也释氏亦语
实际疑与夫诚相似矣而以人生为幻妄有为为疣
赘欲厌弃之不暇虽使其果诚也而已恶明矣况诚
明相为体用既无明所谓诚者又安在乎因明致诚
由穷理而尽性也故致学而可以成圣因诚致明由
尽性而穷理也故得天而未始遗人曲成而不遗旁
李注申上条之意○大学当先知天德天德者诚而
已矣诚之中万理具备至赜而不可厌也释氏亦语
实际疑与夫诚相似矣而以人生为幻妄有为为疣
赘欲厌弃之不暇虽使其果诚也而已恶明矣况诚
明相为体用既无明所谓诚者又安在乎因明致诚
由穷理而尽性也故致学而可以成圣因诚致明由
尽性而穷理也故得天而未始遗人曲成而不遗旁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697-0705a.png
行而不流周物而不过此则天人合一儒者之学也
彼语实际虽与诚相似然既恶明而殊其归则亦非
诚而与我异其本矣本末既异是非固不可同诐淫
邪遁之词知言者展卷立辨而已吾儒所谓天德者
性命也欲知性命知圣人知鬼神必先通乎昼夜阴
阳之道而知昼夜阴阳者易也易即天道也浮屠徒
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则语寂灭者与徇
生执有均耳安能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乎诚者物
彼语实际虽与诚相似然既恶明而殊其归则亦非
诚而与我异其本矣本末既异是非固不可同诐淫
邪遁之词知言者展卷立辨而已吾儒所谓天德者
性命也欲知性命知圣人知鬼神必先通乎昼夜阴
阳之道而知昼夜阴阳者易也易即天道也浮屠徒
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则语寂灭者与徇
生执有均耳安能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乎诚者物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697-0705b.png
之终始鬼神者诚之不可掩者也舍易而言诚舍诚
而言鬼神非诬妄而何哉
补训释氏语实际至恶明者也为一段言释氏之语
实际类知道之所谓诚然诚而恶明不惟不能明亦
不能诚矣儒者至不过者也为一段言儒者诚明天
人兼尽如此彼语虽似是至有之为一段较论儒是
而释非大率知昼夜至末为一段先正后反言释氏
不知昼夜阴阳之道为不知易不知易则不能免累
而言鬼神非诬妄而何哉
补训释氏语实际至恶明者也为一段言释氏之语
实际类知道之所谓诚然诚而恶明不惟不能明亦
不能诚矣儒者至不过者也为一段言儒者诚明天
人兼尽如此彼语虽似是至有之为一段较论儒是
而释非大率知昼夜至末为一段先正后反言释氏
不知昼夜阴阳之道为不知易不知易则不能免累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697-0705c.png
彼谈鬼神为妄而未能心解于实际也○致诚之致
至也致学之致推致其功也不遗与不流连言不遗
恐是不违之误流遁失守四句错举孟子诐淫邪遁
四字而以失守穷大推行致曲实之直但也真际即
实际谈鬼神即受生轮回之说
愚按此节自数数有之句截分二段看皆申上节
意盖上节不知天人是一意不知鬼不知道是一
意此上段即上节以人生为幻妄舍人取天之意
至也致学之致推致其功也不遗与不流连言不遗
恐是不违之误流遁失守四句错举孟子诐淫邪遁
四字而以失守穷大推行致曲实之直但也真际即
实际谈鬼神即受生轮回之说
愚按此节自数数有之句截分二段看皆申上节
意盖上节不知天人是一意不知鬼不知道是一
意此上段即上节以人生为幻妄舍人取天之意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697-0705d.png
盖申不知人不知天之义也下段即上节当知天
德数句之意盖申不知鬼不知道之义也然以语
实际起以未能解真际结以下截申明上截正非
截然分说○节首实际天德俱虚彼语实际宜若
知天德矣其语到实际却谓一切皆空不知天德
之诚不离于昼夜阴阳而已昼夜阴阳气化之实
即易之道也知此则性命即此理之本天而流行
者也圣人即知此理而兼体不累者也鬼神则所
德数句之意盖申不知鬼不知道之义也然以语
实际起以未能解真际结以下截申明上截正非
截然分说○节首实际天德俱虚彼语实际宜若
知天德矣其语到实际却谓一切皆空不知天德
之诚不离于昼夜阴阳而已昼夜阴阳气化之实
即易之道也知此则性命即此理之本天而流行
者也圣人即知此理而兼体不累者也鬼神则所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697-0706a.png
谓二气之良能者也语太虚而遗气则亦乌知天
德不知天德又乌能语实际哉大意即首节略知
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意○要归之要平
声谓始之所以发其本终之所以要其归者也补
训作去声误昼夜阴阳所该者广如近而吾身之
语默动息外而事物之应接交感无非昼夜阴阳
之实理所在即易之道也圣人知之而因物尽道
故脱然而无累释氏不知而欲废弃一切反为其
德不知天德又乌能语实际哉大意即首节略知
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意○要归之要平
声谓始之所以发其本终之所以要其归者也补
训作去声误昼夜阴阳所该者广如近而吾身之
语默动息外而事物之应接交感无非昼夜阴阳
之实理所在即易之道也圣人知之而因物尽道
故脱然而无累释氏不知而欲废弃一切反为其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697-0706b.png
所役矣故曰欲免累而末由补训解昼夜阴阳耑
以死生为言谓释氏欲生而不死亦未是
易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者谓原始而知生则求
其终而知死必矣此夫子所以直季路之问而不隐也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本义
原者推之于前反者要之于后
补训此因上文轮回之说而引易及孔子之言以见
轮回之妄也直者直告之也
以死生为言谓释氏欲生而不死亦未是
易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者谓原始而知生则求
其终而知死必矣此夫子所以直季路之问而不隐也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本义
原者推之于前反者要之于后
补训此因上文轮回之说而引易及孔子之言以见
轮回之妄也直者直告之也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0697-0706c.png
李注谓非拒其问也言能知生则能知死矣正所以
直告之也
愚按首篇云太虚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
不散为太虚即此节之义疏盖太虚之第三层也与
程朱所言小异玩下节形溃反原可见
体不偏滞乃可谓无方无体偏滞于昼夜阴阳者物也
若道则兼体而无累也以其兼体故曰一阴一阳又曰
阴阳不测又曰一阖一辟又曰通乎昼夜语其推行故
直告之也
愚按首篇云太虚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
不散为太虚即此节之义疏盖太虚之第三层也与
程朱所言小异玩下节形溃反原可见
体不偏滞乃可谓无方无体偏滞于昼夜阴阳者物也
若道则兼体而无累也以其兼体故曰一阴一阳又曰
阴阳不测又曰一阖一辟又曰通乎昼夜语其推行故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0697-0706d.png
曰道语其不测故曰神语其生生故曰易其实一物指
事异名耳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
而易无体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阴阳不测之
谓神十一章一阖一辟谓之变十二章推而行之谓
之通五章又云生生之谓易
补训此节以道字为主而兼及神与易体不偏滞二
句提起下分物则偏滞道则兼体言杂引易辞皆兼
事异名耳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
而易无体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阴阳不测之
谓神十一章一阖一辟谓之变十二章推而行之谓
之通五章又云生生之谓易
补训此节以道字为主而兼及神与易体不偏滞二
句提起下分物则偏滞道则兼体言杂引易辞皆兼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0697-0707a.png
体之意兼体则道也神也易也皆在乎是矣○更即
道而推之道与神与易非有二也易曰神无方易无
体盖谓体之不偏滞者乃可谓无方无体凡偏滞于
昼夜阴阳而不相通者物也若道则兼体而无偏滞
之累也以其兼体故易有曰一阴一阳又曰阴阳变
化不测又曰一阖一辟又曰通乎昼夜盖自其推行
有渐语之故曰道自其变化不测语之故曰神自其
生生不穷语之故曰易其实则为一物指其事而异
道而推之道与神与易非有二也易曰神无方易无
体盖谓体之不偏滞者乃可谓无方无体凡偏滞于
昼夜阴阳而不相通者物也若道则兼体而无偏滞
之累也以其兼体故易有曰一阴一阳又曰阴阳变
化不测又曰一阖一辟又曰通乎昼夜盖自其推行
有渐语之故曰道自其变化不测语之故曰神自其
生生不穷语之故曰易其实则为一物指其事而异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0697-0707b.png
其名耳分之为三可也统之为道可也○无方所无
定体如昼夜阴阳循环变化是也若昼只为昼夜只
为夜则偏滞而不能无方体矣一阴一阳一阖一辟
一字甚活有循环之义不测亦谓变化不测通乎昼
夜作通变之通与易稍异
张注无方故无物不包无体故无微不入动则在阳
静则在阴故曰兼体动极而静静极而动不守其常
故曰无累
定体如昼夜阴阳循环变化是也若昼只为昼夜只
为夜则偏滞而不能无方体矣一阴一阳一阖一辟
一字甚活有循环之义不测亦谓变化不测通乎昼
夜作通变之通与易稍异
张注无方故无物不包无体故无微不入动则在阳
静则在阴故曰兼体动极而静静极而动不守其常
故曰无累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0697-0707c.png
大率天之为德虚而善应其应非思虑聪明可求故谓
之神老氏况诸谷以此
徵引老子成象篇谷神不死
补训此言天德之神也谓之神者以其神妙不测也
可求则不神矣
高注应者屈伸相感之无穷况譬也老子所谓谷神
不死况天之虚而应也
愚按虚即太虚无形之本体体也善应即絪缊相
之神老氏况诸谷以此
徵引老子成象篇谷神不死
补训此言天德之神也谓之神者以其神妙不测也
可求则不神矣
高注应者屈伸相感之无穷况譬也老子所谓谷神
不死况天之虚而应也
愚按虚即太虚无形之本体体也善应即絪缊相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0697-0707d.png
荡之气化用也由第一层及第二层重在神
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
也无穷其散无数故神之应也无数虽无穷其实湛然
虽无数其实一而已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
也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也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反原
者其游魂为变欤所谓变者对聚散存亡成文非如萤
雀之化指前后身而为说也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游魂为变○礼月令季夏之月
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
也无穷其散无数故神之应也无数虽无穷其实湛然
虽无数其实一而已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
也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也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反原
者其游魂为变欤所谓变者对聚散存亡成文非如萤
雀之化指前后身而为说也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游魂为变○礼月令季夏之月
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0697-0708a.png
腐草为萤季秋之月爵入大水为蛤
补训此承上文虚而善应谓之神而极推阴阳合散
之理因以明生死变化之义也无穷无数总归湛一
即所谓太虚为之体也阴阳之气四句大概以阴阳
言承上起下之词形聚为物二句以一物言○夫太
虚之理主宰乎气而为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
之无穷故神之应之也亦无穷其气散见而无数故
神之应之也亦无数虽应之无穷其实只是湛然虽
补训此承上文虚而善应谓之神而极推阴阳合散
之理因以明生死变化之义也无穷无数总归湛一
即所谓太虚为之体也阴阳之气四句大概以阴阳
言承上起下之词形聚为物二句以一物言○夫太
虚之理主宰乎气而为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
之无穷故神之应之也亦无穷其气散见而无数故
神之应之也亦无数虽应之无穷其实只是湛然虽
卷十七 第 28b 页 WYG0697-0708b.png
应之无数其实只是一而已矣湛一者太虚之理本
如是也夫阴阳之所以感且散者未易窥也阴阳之
气本一散见则有万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万
殊归于一人不见其殊也此阴阳之变也以一物言
之方其形聚则合为一物及其形溃则反原盖形溃
反原则魂散而复归于阴阳之气易所谓游魂为变
此之谓欤所谓变者对聚散存亡而为文耳非如萤
雀之化指其有前后身而为变之说也彼轮回受生
如是也夫阴阳之所以感且散者未易窥也阴阳之
气本一散见则有万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万
殊归于一人不见其殊也此阴阳之变也以一物言
之方其形聚则合为一物及其形溃则反原盖形溃
反原则魂散而复归于阴阳之气易所谓游魂为变
此之谓欤所谓变者对聚散存亡而为文耳非如萤
雀之化指其有前后身而为变之说也彼轮回受生
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0697-0708c.png
之说不亦妄哉○太虚之理至神妙故下言神神即
太虚之善应处阴阳屈伸相感无穷对下散说则相
感主其合时言散则万殊合则混然无迹形聚为物
承散说阴阳之气散为万物而物皆得阴阳之气聚
为形也形溃反原承合说形溃散则反归其原复合
于太虚也此二句不可以聚承合溃承散说易游魂
为变对聚散存亡为文谓聚变为散存变为亡也
集解散散见成物也非消散也无穷直言无时不然
太虚之善应处阴阳屈伸相感无穷对下散说则相
感主其合时言散则万殊合则混然无迹形聚为物
承散说阴阳之气散为万物而物皆得阴阳之气聚
为形也形溃反原承合说形溃散则反归其原复合
于太虚也此二句不可以聚承合溃承散说易游魂
为变对聚散存亡为文谓聚变为散存变为亡也
集解散散见成物也非消散也无穷直言无时不然
卷十七 第 29b 页 WYG0697-0708d.png
也无数横言无物不有也反原者谓其理复还于天
地也程子曰万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还本原之理
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资既反之气以为造
化哉况既反之气既散岂有复在天地之间其造化
者自生气如海水潮至因阳盛而涸及阴盛而生亦
不是将已涸之水来生也或问朱子人死其气虽散
只反本还原去曰不须如此说若说无便是索性无
了惟其可以感召得来故只说得散要之散也是无了
地也程子曰万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还本原之理
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资既反之气以为造
化哉况既反之气既散岂有复在天地之间其造化
者自生气如海水潮至因阳盛而涸及阴盛而生亦
不是将已涸之水来生也或问朱子人死其气虽散
只反本还原去曰不须如此说若说无便是索性无
了惟其可以感召得来故只说得散要之散也是无了
卷十七 第 30a 页 WYG0697-0709a.png
愚按太虚体也神即太虚之用也其用随气所感
而善应体则湛然而至一亦以第一层第二层并
举也至形溃反原并及第三层矣盖相感无穷以
气之流行言其散无数以气之生物言其实则湛
然而一仍然太虚之本体而已散则万殊承上散
无数一即下混然意与上一谓太虚者不同合则
混然承上感无穷殊即上万殊意此见万殊即其
混一混一即其万殊而阴阳之气皆神之所为非
而善应体则湛然而至一亦以第一层第二层并
举也至形溃反原并及第三层矣盖相感无穷以
气之流行言其散无数以气之生物言其实则湛
然而一仍然太虚之本体而已散则万殊承上散
无数一即下混然意与上一谓太虚者不同合则
混然承上感无穷殊即上万殊意此见万殊即其
混一混一即其万殊而阴阳之气皆神之所为非
卷十七 第 30b 页 WYG0697-0709b.png
贵人以当知也形聚为物又承散则万殊形溃反
原又承合则混然通节只此二意反原者以下不
过因反原而辨游魂为变之义耳
益物必诚如天之生物日进日息自益必诚如川之方
至日增日得施之妄学之不勤欲自益且益人难矣哉
易曰益长裕而不设信夫
徵引易益卦彖日进无疆下传之七章益长裕而不
设本义益但充长而不造作○诗小雅天保篇如川
原又承合则混然通节只此二意反原者以下不
过因反原而辨游魂为变之义耳
益物必诚如天之生物日进日息自益必诚如川之方
至日增日得施之妄学之不勤欲自益且益人难矣哉
易曰益长裕而不设信夫
徵引易益卦彖日进无疆下传之七章益长裕而不
设本义益但充长而不造作○诗小雅天保篇如川
卷十七 第 31a 页 WYG0697-0709c.png
之方至以莫不增
补训此与上文不联盖以学问之语杂附之提一诚
字示人见得诚能益于己益于人而借易以明其义
华注益物自益皆必以诚渐而进之而勿助长乃其
道也施之妄躐等之教也学不勤作辍之学也故皆
不能益
愚按益六三有孚中行谓心存诚信而所行合中
也九五有孚惠心谓上有诚信以惠下之心也易
补训此与上文不联盖以学问之语杂附之提一诚
字示人见得诚能益于己益于人而借易以明其义
华注益物自益皆必以诚渐而进之而勿助长乃其
道也施之妄躐等之教也学不勤作辍之学也故皆
不能益
愚按益六三有孚中行谓心存诚信而所行合中
也九五有孚惠心谓上有诚信以惠下之心也易
卷十七 第 31b 页 WYG0697-0709d.png
原有诚意但张子非耑释易乃借易以明诚之足
为益耳大易篇益长裕而不设益以诚也妄加以
不诚之益非益也与此互相发○上以诚正明长
裕意下以妄与不勤反明不设意诚则自不用设
不诚则妄与不勤之弊生矣反正相足
将修已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学德乃进而不固矣
忠信进德惟尚友而急贤欲胜已者亲无如改过之不吝
徵引易乾卦文言忠信所以进德也○书仲虺之诰
为益耳大易篇益长裕而不设益以诚也妄加以
不诚之益非益也与此互相发○上以诚正明长
裕意下以妄与不勤反明不设意诚则自不用设
不诚则妄与不勤之弊生矣反正相足
将修已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学德乃进而不固矣
忠信进德惟尚友而急贤欲胜已者亲无如改过之不吝
徵引易乾卦文言忠信所以进德也○书仲虺之诰
卷十七 第 32a 页 WYG0697-0710a.png
改过不吝
补训此引论语不重章贯通其意示人以切己之
功也
集释不固之固此以为固滞之固
李注学则不固盖重则疑于固知学则其德日进而
不固矣厚重而进于学忠信而取善改过皆交养互
发之道也
愚按论语本作四事此以重与学分看与下共作
补训此引论语不重章贯通其意示人以切己之
功也
集释不固之固此以为固滞之固
李注学则不固盖重则疑于固知学则其德日进而
不固矣厚重而进于学忠信而取善改过皆交养互
发之道也
愚按论语本作四事此以重与学分看与下共作
卷十七 第 32b 页 WYG0697-0710b.png
五事而其意总以见五者之相须而不可缺也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肢谓非
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
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
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
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
非不智孰甚焉
徵引礼哀公问孔子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肢谓非
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
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
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
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
非不智孰甚焉
徵引礼哀公问孔子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
卷十七 第 33a 页 WYG0697-0710c.png
民作则
张子经学理窟学大原上篇戏谑直是大无益出于
无敬心戏谑不已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不戏谑
亦是持气之一端善戏谑之事虽不为无伤
朱子曰此章即东铭正如今法书所谓故失两字
华注首篇及此篇多论神化之事而以此章终之见
君子穷神达化之功不外乎言动身心之地正示人
著实用功处
张子经学理窟学大原上篇戏谑直是大无益出于
无敬心戏谑不已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不戏谑
亦是持气之一端善戏谑之事虽不为无伤
朱子曰此章即东铭正如今法书所谓故失两字
华注首篇及此篇多论神化之事而以此章终之见
君子穷神达化之功不外乎言动身心之地正示人
著实用功处
卷十七 第 33b 页 WYG0697-0710d.png
李注言动之戏者有心之过也乃自以为出于无心
而欲人之不己疑曰吾聊为戏耳而不知戒其出汝
者是之谓长傲言动之过者无心之失也乃自以为
当然而欲人之己从曰吾诚欲如此耳而不知归咎
其不出汝者是之谓遂非凡此者皆不能思省捡察
之过故曰不智莫甚焉
补注沈毅斋先生详述朱子之说谓此篇大指不越
过故二字且曰有心谑浪之谓戏无心差失之谓过
而欲人之不己疑曰吾聊为戏耳而不知戒其出汝
者是之谓长傲言动之过者无心之失也乃自以为
当然而欲人之己从曰吾诚欲如此耳而不知归咎
其不出汝者是之谓遂非凡此者皆不能思省捡察
之过故曰不智莫甚焉
补注沈毅斋先生详述朱子之说谓此篇大指不越
过故二字且曰有心谑浪之谓戏无心差失之谓过
卷十七 第 34a 页 WYG0697-0711a.png
本有心而掩之以无心则以故为戏而至于长傲本
无心而诬之以有心则以过为诚而至于遂非是愚
之甚者也戏不可有朱子推其原而谓之故欲人深
戒于言动未发之先以为正心诚意之本过不能无
朱子指其流而谓之过欲人自咎于言动己失之后
以为迁善改过之机其诲人之意深矣
愚按归咎犹云任过出于思作于谋即是出于心
即是出汝者谓非己心即是归咎于戏即是不知
无心而诬之以有心则以过为诚而至于遂非是愚
之甚者也戏不可有朱子推其原而谓之故欲人深
戒于言动未发之先以为正心诚意之本过不能无
朱子指其流而谓之过欲人自咎于言动己失之后
以为迁善改过之机其诲人之意深矣
愚按归咎犹云任过出于思作于谋即是出于心
即是出汝者谓非己心即是归咎于戏即是不知
卷十七 第 34b 页 WYG0697-0711b.png
戒非心非诚即是失于思即是不出汝谓己当然
即是自诬为诚即是不知归咎虽言之重而词之
复意则只此两层
正蒙初义卷十七
即是自诬为诚即是不知归咎虽言之重而词之
复意则只此两层
正蒙初义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