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697-054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正蒙初义卷八
            邳州知州王植撰
  中正篇第八
 补训此篇首言中正贯道而有大与化之分至极其
 大二句收上文大化之意次言圣人不思勉学者不
 能不思勉因历言学问之事至于致曲说到能化以
 应大化意有不知节至末又言教人之事学必由教
卷八 第 1b 页 WYG0697-0542d.png
 而入也
  愚按此篇凡五十八节自首至勉盖未能安也十
  三节言中正大化之浅深皆血脉贯属然尚未及
  工夫不尊德性以下三十二节乃历言为学之事
  不尊德性至妄去节以尊德去妄相属结到得正
  至大以应前事豫以下至致曲节或自立言或释
  成语则节各一意不必牵联滋扰有不知则有知
  以下至末十三节又言教人之事教以广其学也
卷八 第 2a 页 WYG0697-0543a.png
  亦节各一义文不相承○内仲尼绝四三句意有
  思也一节俱入近思录论学恶不仁故不善未尝
  不知一节责己者当知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一
  节俱入克治学者舍理义一节入戒警
中正然后贯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盖得
正则得所止得所止则可以弘而至于大乐正子颜渊
知欲仁矣乐正子不致其学足以为善人信人志于仁
无恶而已颜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圣人独未至
卷八 第 2b 页 WYG0697-0543b.png
圣人之止尔
 徵引公羊传隐公三年君子大居正
 张子语录颜子乐正子皆到可欲之地但一人向学
 𦂳一人向学慢
 补训首句中正并言下接正说又以得所止明正字
 意乐正子只是善信颜子可谓大而未能化是以乐
 正子形颜子非平重
  愚按此节大意欲学者以中正为进德之地而中
卷八 第 3a 页 WYG0697-0543c.png
  正大圣实一篇之纲宋子锐臣云自首至至于大
  言中正可充而至大乐正子以下言中正必以学
  而后至于大○中正虽平提中只带言中正而不
  偏于所往然后道可由此而至故曰贯天下之道
  得正则得止得所止只足得正意盖以知之所至
  言非已居其地之谓弘而至于大弘字内有学之
  功在至于大即贯道之实也下以乐正颜子明之
  知欲仁则得正而得所止矣不学则仅为善信而
卷八 第 3b 页 WYG0697-0543d.png
  未大学则智仁合一而大矣但未至圣人之止耳
  此止乃已至其地而居之非但知至至之而已也
  层次浅深诸家多误○篇中中正之义各有浅深
  此节俱浅看大中至正之极俱深看中道而立则
  有位以弘之矫而得中然后可大中皆在大之前
  宜浅看未得中而不居中道不可识知德以大中
  为极极其大而后中可求中皆在大之后宜深看
  于此不明则多牵合而不得其说者矣○乐正子
卷八 第 4a 页 WYG0697-0544a.png
  颜渊以下孟子善信章朱注采入
学者中道而立则有位以弘之无中道而弘则穷大而
失其居失其居则无地以崇其德与不及者同此颜子
所以克己研几必欲用其极也未至圣而不已故仲尼
贤其进未得中而不居故惜夫未见其止也
 徵引易上传之十章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
 也本义研犹审也序卦传下篇穷大者必失其居
 张子语录颜子知当至而至焉故见其进也不极善
卷八 第 4b 页 WYG0697-0544b.png
 则不处焉故未见其止也知必至者如致广大极高
 明此则尽远大所处则直是精约颜子方求而未得
 故未见其止也
 黄氏瑞节曰张子所引论语未见其止其说与旧解
 不同旧解对进而言则止为已意张子以止为圣人
 之极功故言颜子未至圣人之止未详是否
 李注又申上意盖得正则得所止故可弘而至于大
 是中道而立而有位可弘者也颜子之学能弘而至
卷八 第 5a 页 WYG0697-0544c.png
 于大矣而克已研几必欲用其中此所以为好学也
 补训学者二句正言无中道四句反言位字跟立字
 来言立则有个地位矣颜子克已研几正是要求中
 道之极下以见其进未见其止证之
 集解克已持守工夫研几省察功夫知行并进求道
 之方也
  愚按首句中道以学者言即首节中正之中颜子
  未得中谓中之极也即后极其大而后中可求之
卷八 第 5b 页 WYG0697-0544d.png
  中上言有位下言无地地即位也上言弘下言崇
  崇即弘也未至圣而不已四语只是证欲用其极
  意不已即进也止即未得中之中也未见其止而
  曰惜之定以黄说为是语录所谓不极善则不处
  者尽之矣赵子彤元云不已与不居亦微异不已
  以工夫言精进不已也不居以地位言谓不肯以
  此位自居也
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而通未至于
卷八 第 6a 页 WYG0697-0545a.png
此其视圣人恍惚前后不可为像此颜子之叹乎
 徵引易下传之五章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上传之十
 章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补训此承上文言颜子求中之功也极大中至正到
 极处也
 集解博学于文而不能致用则汗漫荒唐约以自恃
 而不能感物则心如槁木死灰皆非圣人之道也故
 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而通盖其
卷八 第 6b 页 WYG0697-0545b.png
 文也切于理约也常惺惺法此其所以知行两尽本
 末相须而不偏也
  愚按大中至正之极即圣人之事也论语博约分
  属知行此于博曰致用约曰感通又对浮誇与虚
  寂者言之有知行交互之义宋子锐臣云论语博
  约夫子所以诱颜子此即指夫子言
可欲之谓善志仁则无恶也诚善于身之谓信充内形
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谓大大能成性之谓圣天地同
卷八 第 7a 页 WYG0697-0545c.png
流阴阳不测之谓神
 徵引易上传之七章成性存存五章阴阳不测之谓
 神
 补训此承上善信大圣而推言善信美大圣神之义
 也本孟子语而杂引论语孟子易传之言以明其意
 ○塞天地谓善量非谓气天地同流阴阳不测总是
 不可知之意圣人阴阳合德自不可测
 华注此解孟子与朱注略同但此以形外即属美为
卷八 第 7b 页 WYG0697-0545d.png
 稍殊耳
  愚按志仁无恶成善于身二语孟子朱注采入
高明不可穷博厚不可极则中道不可识盖颜子之叹

 补训此言颜子求中发叹之意
 补注高明不可穷仰弥高也博厚不可极钻弥坚也
 中道不可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也
  愚按道惟弥高弥坚故难以识其中而有前后之
卷八 第 8a 页 WYG0697-0546a.png
  叹张子方言中言正故于此亦侧串言之只借论
  语以明已意耳
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未至于圣皆行而未
成之地耳
 徵引礼哀公问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易乾卦初
 九文言行而未成成性见上节
 华注此亦蒙上章大能成性之谓圣而言
 集解成性即成身也盖性者所以为身之理也有内
卷八 第 8b 页 WYG0697-0546b.png
 外无彼此
 补注成身成性则至于圣人之地矣未至于圣人之
 地皆行而未成者
大而未化未能有其大化而后能有其大
 补训此见化之难也
 集解大而未化则理与我犹二也故曰未能有其大
 有者体即道用即义故必化而后能
知德以大中为极可谓知至矣择中庸而固执之乃至
卷八 第 9a 页 WYG0697-0546c.png
之之渐也惟知学然后能勉能勉然后日进而不息可期矣
 徵引易乾卦文言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集解惟知学以下申上文之意知学即是知德以大
 中为极勉即是择执不息至诚不息也即是大中
 张注人不知学则是非混淆理欲互乘虽说存诚说
 力行皆属浅近之词惟必先知大中为极然后能择
 能执也
  愚按此节大意亦见中之不可不知也知大中之
卷八 第 9b 页 WYG0697-0546d.png
  知浅择执则深矣择执勉也至之则由勉及安矣
  不息即所谓至之者也下三句与上意无大异而
  复言之者盖上以知与择执平举下半段则归重
  知学见其为入德之要旨也赵子彤元云知学如
  夫子所谓知之者能勉如所谓好之者○语意云
  易言知至至之学者能知德以大中为极可谓知
  所至之地矣若能择中庸之理而固执之乃至之
  之渐也然而知尤要焉人惟知向学然后能勉为
卷八 第 10a 页 WYG0697-0547a.png
  择执之功能勉为择执然后所学日进而不息地
  位可期而至矣
体正则不待矫而弘未正必矫矫而得中然后可大故
致曲于诚者必变而后化
 华注此以矫字明求中之道
 补训学者若本体已正则不待矫揉而能弘未正必
 待矫矫而得中然后可大而化故中庸言致曲有诚
 者必矫变而后至于化也○体正句与首节得正则
卷八 第 10b 页 WYG0697-0547b.png
 可以弘而至于大同意体者本体之体上未正必矫
 下变正言中者以见因正得中耳可大字兼化在内
 矫然后大即变则化意故引中庸以结之中庸变则
 化谓变化人物此则变谓矫化谓大而化
  愚按致曲于诚者谓致其曲以归于诚即矫未正
  以得中之意
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
 补注与上大而未化未能有其大之意相表里
卷八 第 11a 页 WYG0697-0547c.png
 集解前言学者中道而立则有位以弘之又言矫而
 得中然后可大兹言极其大而后中可求又先大而
 后中者何哉盖以中道而立矫而得中为勉以求中
 大槩以中道言此所谓中指圣人之不勉不思从容
 中道者也所谓化也
大亦圣之任虽非清和一体之偏犹未忘于勉而大耳
若圣人则性与天道无所勉焉
 华注此言大虽几于中然未能至于化则犹未圣也
卷八 第 11b 页 WYG0697-0547d.png
 补训伊尹为圣之任大者之任道似之故云亦圣之
 任非论伊尹任似优于清和但仅能大而未化故不
 谓之圣
  愚按友人宋子锐臣云孟子曰圣则已是化境止
  曰任正缘未大此以为大而未化义异赵子彤元
  云勉而大三字连读盖自然而大则圣矣
无所杂者清之极无所异者和之极勉而清非圣人之
清勉而和非圣人之和所谓圣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
卷八 第 12a 页 WYG0697-0548a.png

 华注此言必不思不勉方是圣然夷惠之圣犹未得
 为中也
 集释异与人不同而乖争也
  愚按此节孟子伯夷圣之清节朱注采入
勉盖未能安也思盖未能有也
 补注此释上章不勉不思之意
不尊德性则问学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
卷八 第 12b 页 WYG0697-0548b.png
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
 集解不存心则不能致知此重本之论也
 华注不尊德性则徒事口耳之迹岂得谓之道问学
 乎不致广大则学不免于支离破碎故曰无所立其
 诚不极高明则所择者或不合乎时宜而不自知故
 曰失时措之宜
  愚按此节大意引中庸而释之以见德性之宜尊
  所以明求中求正之功也不重释中庸意○立其
卷八 第 13a 页 WYG0697-0548c.png
  诚只是一尽字言于精微者不能诚以尽之也李
  注作反身而诚添出一层○自此以下七节以尊
  德去妄相属妄去而后德性可尊也
绝四之外心可存处盖必有事焉而圣不可知也
 补注心可之可当作所
 集释绝四者之私浑然存天理之公矣岂徒静虚而
 已哉
  愚按此节大意即论语绝四之文而补足其义
卷八 第 13b 页 WYG0697-0548d.png
不得已当为而为之虽杀人皆义也有心为之虽善皆
意也正已而物正大人也正已而正物犹不免有意之
累也有意为善利之也假之也无意为善性之也由之
也有意在善且为未尽况有意于未善耶仲尼绝四自
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
 补训此承上文绝四而言意之不可有以该必固我
 也○虽善皆意正明意字正已而物正云云是证虽
 善皆意重有意正物一边利之也是心中有所希冀
卷八 第 14a 页 WYG0697-0549a.png
 徐氏谓智者利仁之利恐利仁不宜说坏
 补注叶氏曰横渠先生解绝无皆为禁止之意故以
 此为圣人设教之道谓自始学以至于成德其所以
 克治融释者不外乎此所谓竭两端之教也
  愚按首四句提出意字正已物正四句借孟子之
  言明之有意为善九句正明意之所以为累故圣
  人以绝四立教始学成德皆以学者言自初学至
  成德皆当绝四是圣人教人之大概具是矣故曰
卷八 第 14b 页 WYG0697-0549b.png
  竭两端之教旧说谓夫子自始学至成德皆绝四
  与教字意不合宋子锐臣云上节绝四专就圣人
  言此节兼教人绝四言以始学成德为竭两端与
  本旨迥别
不得已而后为至于不得为而止斯智矣夫
 发明此圣人因物付物之妙绝无意必固我者
 华注为者不预期无意必之妙也止者不留滞无固
 我之妙也
卷八 第 15a 页 WYG0697-0549c.png
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
则与天地不相似
 补训此申释四者见其当绝也四者有其一则心与
 天地不相似况皆有乎此张子见道语朱子引入论
 语注
 华注天地无心而成化者也无意必固我则圣人亦
 无心矣
 补注叶氏曰意者萌心之始故曰有思必者期望于
卷八 第 15b 页 WYG0697-0549d.png
 中故曰有待固者滞于已往故曰不化我者成于已
 私故曰有方○或问四者相为终始而曰有一焉何
 也朱子曰人之为事亦有其初未必出于私意而后来
 固执而不化者若曰绝私意则三者皆无则曰绝一
 斯可矣何用更言绝四以此知四者又各是一病
天理一贯则无意必固我之凿意必固我一物存焉非
诚也四者尽去则直养而无害矣
 补训此承上文言绝四者心纯乎天理也○天理一
卷八 第 16a 页 WYG0697-0550a.png
 贯即至诚无妄凿即凿丧此理也直养无害用孟子
 语凿则害无害则无凿
 补注天理一贯上章所谓必有事焉而圣不可知者
 也
  愚按理欲不容并立天理有一毫间断即人欲有
  一毫夹杂故天理一贯则无意必固我之凿下四
  句一反一正申明其意私有一则妄而不诚私尽
  去则直养无害而无不诚也诚即天理直养无害
卷八 第 16b 页 WYG0697-0550b.png
  即无凿上二句从理纯说到无私下四句从无私
  说到理纯意互相足○末二句无工夫宋子锐臣
  云玩一则字与下节然后字不同盖此言成德之
  事下节则入德之事也
妄去然后得所止得所止然后得所养而进于大矣无
所感而起妄也感而通诚也计度而知昏也不思而得
素也
 补训此承上绝四而推言之得所止应首节大字亦
卷八 第 17a 页 WYG0697-0550c.png
 应前○意必固我皆妄也妄去然后得所止而正得
 所止然后得所养而进于大大可兼化下分诚妄妄
 去则诚计度二句明感通之意言感通之诚不须计
 度乃不思而得也感而通兼得止得养在内
 张注妄非必无所感但不由性中出耳由实理中出
 自无窒碍昏者见理不明理既素明何待思索
  愚按此言学者之事妄去得止俱浅看无所感二
  句承上妄字以妄与诚对诚谓不杂于妄也下二
卷八 第 17b 页 WYG0697-0550d.png
  句又承感通句以昏与素对昏则不能感通素则
  不思而得也盖无所感以下止为一妄字作注脚
  而及感通之义所谓不思而得者对计度之知言
  非圣人从容中道之谓也○语意云伪妄之心皆
  足以蔽我而害正必妄心去然后得理之正者而
  止之得所止然后心得所养可充广而进于大矣
  何以谓之妄凡心之无所感而起者皆妄也必感
  而遂通者乃诚也若计度而知者蔽于物而昏者
卷八 第 18a 页 WYG0697-0551a.png
  也必不思而得者乃理之素明而能感通者也以
  感通之妙而不容妄念之存得止而大何难哉
事豫则立必有教以先之尽教之善必精义以研之精
义入神然后立斯立动斯和矣
 补训凡事豫则立必有教以先之乃谓之豫欲尽教
 者之善必精义以研究之尤所当豫也能精研义理
 至于入神然后欲立而斯能立欲动而斯能和矣岂
 非事以豫而立哉○立以守言动以行言斯立守之
卷八 第 18b 页 WYG0697-0551b.png
 固斯和行之利与本旨不同集解以教民言与上下
 文意不联
  愚按此节大意引中庸事豫则立叠推以见精义
  之要也豫者由教而入之谓故曰有教以先之尽
  教之善者尽得所教之理也精义入神内该得尽
  教之善意立和借成语以明己意与三十篇以立
  民和民言者不同○自此以下杂举经传成文皆
  以明教学之事不专为训释之文
卷八 第 19a 页 WYG0697-0551c.png
志道则进据者不止矣依仁则小者可游而不失和矣
 集释张子以论语四事作两事说
 李注志定则自然有所持守心纯则玩物不足丧志
 补训不止谓日有所据非一端也游者玩物适情有
 和顺从容之意
志学然后可与适道强礼然后可与立不惑然后可与

 补注释论语之意
卷八 第 19b 页 WYG0697-0551d.png
 补训必先志学然后可与适道也必强礼然后可与
 立也必不惑然后可与权也强有力也强礼谓强立
 于礼不惑即精义入神意
博文以集义集义以正经正经然后一以贯天下之道
 张子经学理窟学大原上篇是集义所生者集义犹
 言积善也义须是常集勿使有息故能生浩然道德
 之气○下篇气须是集义以生义不集如何得生集
 义须是博文博文则用利用利即身安
卷八 第 20a 页 WYG0697-0552a.png
 发明此言知之而后行之也
  愚按此合论语所言博文与孟子所言集义正经
  者而通论之盖以此见为学之有序也语类言之
  非一旧说皆谓言博约之义补训因之以集义属
  博文于理未确○博文则所知者广而后能事事
  合义事事合义而后能正生民之经博文以知言
  集义以行言皆其在巳者正经则兼人已言至于
  正经则道之大端克尽而其馀细目皆无不合矣
卷八 第 20b 页 WYG0697-0552b.png
  故曰贯天下之道至当篇天下之达道五其生民
  之大经乎数语可与此参看
将穷理而不顺理将精义而不徙义欲资深且习察吾
不知其智也
 发明此言不行则亦无从知之也
 集解徒致知而不力行以验之则其所知终不能真
 且亦不能久也故曰思而不学则殆
智仁勇天下之达德虽本之有差及所以知之成之则
卷八 第 21a 页 WYG0697-0552c.png
一也盖谓仁者以生知以安行此五者智者以学知以
利行此五者勇者以困知以勉行此五者
 补注释中庸之意五者谓天下之达道
  愚按此节朱注以其等而言与此大同而微有异
  者朱子或问尝辨之矣曰安行可以为仁矣然生
  而知之则智之大而非仁之属也利行可以为智
  夫然学而知之则知之次而非智之大也且上文
  三者之目固有次序而篇首诸章以舜明智以回
卷八 第 21b 页 WYG0697-0552d.png
  明仁以子路明勇其语智也不卑矣夫岂专以学
  知利行者为足以富之乎窃意张子之说本仁者
  安仁智者利仁而言固善朱子以舜回子路及生
  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为说其理尤精
  学者不可不知
中心安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天下一人而巳
惟责巳一身当然尔
 徵引礼表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巳矣又云无
卷八 第 22a 页 WYG0697-0553a.png
 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补注释表记孔子之言
 集解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正是安仁
 补训责己一身期乎最上论人必兼取其勉为仁方
 见诱进之意
行之笃者敦笃云乎哉如天道不已而然笃之至也
 发明此释中庸笃行之意
 补训张子杂引诸书皆借以示意如达德节见当用
卷八 第 22b 页 WYG0697-0553b.png
 困勉之功安仁节见不可以安仁律人此节见人当
 笃行也
君子于天下达善达不善无物我之私循理者共悦之
不循理者共改之改之者过虽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讼
共悦者善虽在己盖取诸人而为必以与人焉善以天
下不善以天下是谓达善达不善
 补训达善达不善提起以共悦共改作两层申其义
 末说到天下以见达处
卷八 第 23a 页 WYG0697-0553c.png
 高注见人不善如出于己自讼其不能化𨗳也见善
 必法善在于己矣盖取诸人以为善也亦必与人共
 由焉是之谓达
  愚按此节大意见善不善之皆当达也不忘自讼
  即论语内自讼之意与人用孟子语玩必以字与
  朱注作助者微异见人不善而引之已取人为善
  而复公之人即此是不分物我而达之天下意高
  注以自讼为自讼其不能化𨗳岂专以为人而后
卷八 第 23b 页 WYG0697-0553d.png
  为达耶且止言及人不言自省亦恐未是
善人云者志于仁而未致其学能无恶而已君子名之
必可言也如是
 补训此明善人所以为善人○论语名之必可言与
 善人无涉张子引来以见善人名为善而实有善可
 言善与恶对无恶即善
善人欲仁而未致其学者也欲仁故虽不践成法亦不
蹈于恶有诸己也不入于室由不学故无自而入圣人
卷八 第 24a 页 WYG0697-0554a.png
之室也
 补训此承上文言善人而释不践不入之意欲仁句
 总下分说
 李注有诸己则善而信矣圣人之室美大圣神是也
  愚按此节论语朱注采入
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
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
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
卷八 第 24b 页 WYG0697-0554b.png
 徵引易下传之五章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
 行也
 张子语录孔子要好仁而恶不仁者只好仁则忽小
 者只恶不仁则免过而已故好恶两端并进好仁则
 难遽见功恶不仁则有近效日见功
 发明恶不仁义也察恶未尽虽善亦粗故恶不仁乃
 所以成仁也今不恶不仁是未必尽义既未尽义将
 陷于不仁而不自觉故未必尽仁
卷八 第 25a 页 WYG0697-0554c.png
 高注必好仁恶不仁然后不徒善不徒是而仁义兼
 尽今之惑于佛学者多偏主好仁之说其究至于含
 糊苟且长恶遂非而后知张子之言为精切也
  愚按此节大意释论语好仁恶不仁而意重在恶
  不仁边自是张子所见非但为训释之文也
笃信好学笃信不好学不越为善人信士而已好德如
好色好仁为甚矣见恶而内自讼恶不仁而不使加乎
其身恶不仁为甚矣学者不如是不足以成身故孔子
卷八 第 25b 页 WYG0697-0554d.png
未见其人必叹曰巳矣乎思之甚也
 补注此释论语之意盖好仁恶不仁非笃信好学者
 不能也故孔子叹未见其人
 补训论语云笃信好学若笃信而不好学不过为善
 人信士在常人中稍为有志而已不能为好仁恶不
 仁者必好德如好色则好仁为甚矣见过而内自讼
 恶不仁而不使加乎其身则恶不仁为甚矣学者不
 如是不足以成身而造圣人之域孔子未见好德内
卷八 第 26a 页 WYG0697-0555a.png
 讼之人必叹曰已矣乎盖思之甚而云然也○以好
 学提起好仁恶不仁皆好学里面事内自讼便能不
 使加故合用其语不如是双承好恶论语好德内自
 讼上皆有已矣乎
逊其志于仁则得仁逊其志于义则得义惟其敏而已
 徵引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蔡传时敏者无时
 而不敏也
 补注此释书惟学逊志务时敏之意
卷八 第 26b 页 WYG0697-0555b.png
 补训书时敏与逊志分两意此将时字作虚字带过
 而云惟其敏即谓所以逊志者要敏
  愚按书逊敏平重此从一务字看出侧势
博文约礼由至著入至简故可使不得判而去温故知
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绎旧业而知新盖思昔未至
而今至缘旧所见闻而察来皆其义也
 徵引易大畜卦象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集解多识以下皆是解温故知新盖思昔未至而今
卷八 第 27a 页 WYG0697-0555c.png
 至又是解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缘旧所闻而察来
 又是解绎旧业而知新言此皆温故知新之义也
  愚按此节大意释论语博文约礼与温故知新之
  义以明学之事也○语意云论语云博文约礼可
  以弗畔者盖由文之至著以入礼之至简博以见
  道约以体道故可使其不得畔而去也论语又云
  温故而知新者由平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畜德则有旧业矣故可绎之以知新盖人之所知
卷八 第 27b 页 WYG0697-0555d.png
  有思忆昔所未至而今忽有得者有因旧所见闻
  而知来者皆温故知新之义也学者博约兼尽新
  故相生庶几知行并进而道在我乎○温故以下
  最多杂解谓温故以下皆博文约礼之类者集释
  之说也然约礼属行知新属知难以贴合补训已
  辨之矣谓多识以下皆解温故知新者集解之说
  也又以思昔未至二句分解上二句窃谓多识句
  系成说绎旧句乃张子所自为说难以下二语为
卷八 第 28a 页 WYG0697-0556a.png
  疏解上句之文皆其义句惟集解李注以为温故
  知新之义而皆不能无失馀俱以为由博得约之
  义失之远矣窃意上三句释博文约礼下五句自
  释温故知新但取博文又约礼温故能知新大意
  相近故合为一节耳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只疏
  一故字旧业即所识之前言往行也盖字转下分
  二意言之昔未至而今至此始疑而终悟者也如
  子贡之论境知诗是也缘旧闻以知来此触类而
卷八 第 28b 页 WYG0697-0556b.png
  旁通者也如子夏之悟及礼后是也今之所至所
  察之来皆谓新也故曰皆温故知新之义也文义
  原自明显
责己者当知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
学之至也
 发明行有不得皆反诸己则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
  愚按此篇大意明不尤人为学之至也不尤意甚
  细即论语不知不愠易遁世无闷之旨故以为学
卷八 第 29a 页 WYG0697-0556c.png
  之至
闻而不疑则傅言之见而不殆则学行之中人之德也
闻斯行好学之徒也见而识其善而未果于行愈于不
知者耳世有不知而作者盖凿也妄也夫子所不敢也
故曰我无是也
 补训此合论语数节而言意重在行上闻斯行好学
 之徒为一节之旨不行仅愈于不知以见必当行下
 不知而作又甚言之也传言传其所闻而言之学行
卷八 第 29b 页 WYG0697-0556d.png
 学其所见而行之分闻属言见属行下见闻互看总
 归于行○学莫切于知行知行由于闻见如闻而于
 心不疑则可以传言之见而于心不殆则可以学行
 之中人之德大抵如是也必闻斯行者乃为好学之
 徒而可贵耳若见而徒识其善未能果于行是知而
 不行仅愈于不知者耳不知则又下矣世有不知而
 作者盖由于穿凿也狂妄也夫子所不敢故曰我无
 是也人当求知以为行之地而又必行以践其知斯
卷八 第 30a 页 WYG0697-0557a.png
 为好学者矣
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私淑艾以教人隐而未见之仁

 徵引易乾卦文言隐而未见行而未成
 补训此合引论孟之言而断之以仁
 集解问不能问寡虽曰问之然实有以启而告之也
 私淑艾以教人人虽非亲受业然实吾之恩泽所及
 故皆为隐而未见之仁
卷八 第 30b 页 WYG0697-0557b.png
 华注私淑艾孟子本言学者此却在教人者身上说
 与本义不同
  愚按友人赵子彤元云教人言仁似本孟子教不
  倦仁也而言
为山平地此仲尼所以惜颜回未至盖与互乡之进也
 补训此引论语而以颜子互乡证之须善看颜子未
 见其止不是遽止互乡虽与其进亦未必能底于成
 集释为山未成一篑颜子未见其止也平地方覆一
卷八 第 31a 页 WYG0697-0557c.png
 篑互乡方与其进也
学者四失为人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易苦难则

 徵引礼学记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
 则易或失则止
 补训此释学记之四失欲人知所救也故举四者以
 实之
 集解为人丧已故失之于慕外之多好高不实故失
卷八 第 31b 页 WYG0697-0557d.png
 之于得中之少事理不察失之忽易问学苦难失于
 自止此学者当知四失而改之也若为己而不求外
 务近而不求远如切如磋以求其密仰高钻坚以求
 其中岂有失哉
学者舍礼义则饱食终日无所猷为与下民一致所事
不踰饮食之间燕游之乐耳
 徵引书洪范有猷有为有守
 补训此见学者当日从事于礼义即论语饱食节意
卷八 第 32a 页 WYG0697-0558a.png
 猷以谋事言为以作事言
以心求道正犹以己知人终不若彼自立彼为不思而
得也
 高注以心求道如以己知人人与己二也彼自立彼
 则与道为一矣
 华注即心即矩所谓彼自立彼也程子论孔颜之乐
 非乐道乃得道故乐与此正相发明
  愚按此节大意明勉然者之不能合道也 语意
卷八 第 32b 页 WYG0697-0558b.png
  云夫道固不可不求矣然人之勉以求道犹以心
  求道犹视道为心外之物正如以己知人不能视
  人犹己终不若人之自知而自立者为不思而得
  也必也圣人之即心即道而与之一者乃为至乎
  ○彼字旧说以道言或以圣人言补训又谓彼自
  立彼犹言我自立我皆不免拘泥窃谓彼字即以
  人言以心求道不能与道为一犹以己知人不若
  人之自知为真也只大槩喻言不必以彼已字一
卷八 第 33a 页 WYG0697-0558c.png
  一与心道比合赵子彤元云上知字内有立字意
  下立字内有知字意知明处当互见之也
考求迹合以免罪戾者畏罪之人也故曰考道以为无

 徵引礼表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又云
 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陈注尽考稽之
 道而事不轻举焉亦可以无失矣
 补注释表记之意
卷八 第 33b 页 WYG0697-0558d.png
 补训夫考古人之迹而求其合以免于罪戾者是畏
 罪之人强仁者也故礼曰考道以为无失此之谓也
 ○迹以善者言考道即考求迹合无失即免罪戾也
儒者穷理故率性可以谓之道浮图不知穷理而自谓
之性故其说不可推而行
 补训此见学者贵穷理本中庸率性之谓道以辟释
 氏
 补注浮图释氏也释氏不知穷理而妄意空虚为性
卷八 第 34a 页 WYG0697-0559a.png
 是其一偏之说不可推而行也
  愚按旧说多以率字亦作推行之义窃谓率性可
  以谓之道即率性之谓道之变文儒者穷理而知
  万理之皆实故以率性为道也不可推而行亦第
  言其说之偏而难通非谓其性之不可推行也旧
  亦微误
致曲不贰则德有定体体象诚定则文节著见一曲致
文则馀善兼照明能兼照则必将徙义诚能徙义则德
卷八 第 34b 页 WYG0697-0559b.png
自通变能通其变则圆神无滞
 徵引易上传之五章通变之谓事十一章蓍之德圆
 而神
 补训此释中庸致曲一节见学者必当致曲也○致
 曲不贰即曲能有诚也一定之体可见即形也文节
 犹节文著见即著也一曲致文一曲之诚至于文节
 著见也馀善谓众善对一曲言兼照谓无不知即明
 也徙于义即动也德自通变即变也圆神无滞言化
卷八 第 35a 页 WYG0697-0559c.png
 也诚定诚能诚字作苟字看
 集解此全与中庸本旨不同姑就此解之不贰诚也
 随其资性之偏而推之以至于诚则其德之所成者
 各有定体矣如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是也体象是
 连曲字体象诚定则文节必自著见于外虽非全体
 大用然一曲既能致文则私意不行而馀善亦可兼
 照所谓明也明能兼照则必将知我之偏觉彼之义
 徙而从之矣诚能徙义则体用兼备故德自通变通
卷八 第 35b 页 WYG0697-0559d.png
 变者事变多端无不能随时变迁以通之也通变则
 圆神无滞故谓之化
  愚按中庸有诚以全体言此不贰即谓致曲之诚
  实无二以下皆就一曲言之徙义方及全体之诚
  以下皆就全体言之曰德有定体曰体象诚定似
  以形为形体之义
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
两端而空空易无思无为受命乃如响圣人一言尽天
卷八 第 36a 页 WYG0697-0560a.png
下之道虽鄙夫有问必竭两端而告之然问者随才分各
足未必能两端之尽也
 徵引易上传之十章易无思也无为也又云问焉而
 以言其受命也如响
 补注此释论语之意
 补训此节言圣人竭两端之教也有不知句引起无
 不知句圣人竭两端是无不知空空是无知论语解
 无知实以无知言张子谓无不知则无知过高一层
卷八 第 36b 页 WYG0697-0560b.png
 论语解空空属鄙夫张子属仲尼以见无知意下以
 易引起圣人有问必竭亦是受命如响意而其空空
 即无思无为也问者随才分各足只是馀意不重才
 分者赋才各有分量
  愚按此分三截首四句重空空无知意无思无为
  五句重有问必告意惟其空空所以必竭末二句
  只带言之随才分各足者各因其才质之高下以为
  所得之浅深也○以下皆言教人之事
卷八 第 37a 页 WYG0697-0560c.png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当知谁可先传
此谁将后倦此若洒扫应对乃幼而逊弟之事长后教
之人必倦弊惟圣人于大德有始有卒故事无大小莫
不处极今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
 徵引礼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
 补训此言教人之事以子夏之言为主而以学记合
 言之也首二句引起下接先传后倦为通节正意洒
 扫数句见当先者不可后惟圣人以下见当后者不
卷八 第 37b 页 WYG0697-0560d.png
 可先论语孰先传孰后倦谓不分本末先后此谓有
 当先有当后谁以人言此以事言大德即圣人之德
 处其极即卒也○试以教人之事言之教人者必知
 至学之事有难有易并知人之质有美有恶当知谁
 是可先传此者谁是将后倦此者若洒扫应对乃幼
 而逊弟之事当先教之待其长后教之人必倦弊而
 厌学可见当先者不可后也惟圣人之于大德浑全
 有始即有卒故事无论大小莫不处其极至今始学
卷八 第 38a 页 WYG0697-0561a.png
 之人未必能继圣人之事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之也
 可见当后者不可先也
 华注长后教以洒扫应对是不知至学之易而启人
 之倦也始学即教以大道是不知至学之难而适以
 传之者诬之也
知至学之难易知德也知其美恶知人也知其人且知其
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而答异以此
 补训此承上所引学记之言而申之恶字不可说坏
卷八 第 38b 页 WYG0697-0561b.png
 皆受教之人但不及善者○所谓知至学之难易者
 知入德之事有难易也所谓知其美恶者知其人之
 质有美恶也知其人之美恶且知入德之事之难易
 教必因其先后故能教人使之入德而有成仲尼所
 以问同而答异者正以此也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尽其道其
惟圣人乎
 徵引易蒙卦彖蒙以养正圣功也本义蒙以养正乃
卷八 第 39a 页 WYG0697-0561c.png
 作圣之功
 张子语录蒙以养正圣功也是养其蒙以正圣人之
 功也详见大易篇蒙无遽亨之理节
 李注此以养正圣功为养蒙以正乃圣人之教之功
 与传意异
  愚按此解蒙字玩语录似指学者言不专指童蒙
  圣人尽道如上文知人知德之类是也
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
卷八 第 39b 页 WYG0697-0561d.png
知有如时雨之化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
求有为而后教之也
 徵引礼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
 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又云当其可之谓时
 性理拾遗张子曰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
 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或谓圣人无知则当不问之
 时其犹木石乎曰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故
 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也
卷八 第 40a 页 WYG0697-0562a.png
 补训杂引学记孟子之言上下两截意上言由问而
 答之下深一步言时雨之化不待问而施○声藏于
 钟无声而有声在故扣之即响圣人之知蕴于心无
 知而有知在故问之即答
志常继则罕譬而喻言易入则微而臧
 徵引礼学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
 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补训此引学记之言而释之主教者言
卷八 第 40b 页 WYG0697-0562b.png
 集解言善教者能感动人使我之志学者常继之则
 不必多为譬说而彼自喻矣臧善也教者之言皆人
 心之所固有而易以入焉则不必显大其言而善自
 明矣此亦本学记而不尽用其旨
 李注志常继者上也言易入者次之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谓有官者先教之事未官者使正
其志焉志者教之大伦而言也
 徵引礼学记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
卷八 第 41a 页 WYG0697-0562c.png
 士先志陈注自皮弁祭菜至听而弗问凡七事皆大
 学为教之大伦
 补训此又引学记之言而释之亦重教者言
 集解大伦犹言大概大端事著其所主之事而教也
 如典礼则教之礼典乐则教之乐是也志则不著一
 事以教之大端而言也
  愚按末句而言之云疑志者下有缺文如以字之
  类大伦宜如集解不必指皮弁以下七事
卷八 第 41b 页 WYG0697-0562d.png
道以德者运于物外使自化也故谕人者先其意而逊
其志可也盖志意两言则志公而意私尔
 徵引礼祭义事父母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书说
 命惟学逊志务时敏
 朱子曰志者心之所之是一直去底意又是志之经
 营往来底凡营为谋度皆意也
 补训此又言教者当先意逊志犹为政者之以德化
 人也借祭义先意承志而言教人与事父母无涉
卷八 第 42a 页 WYG0697-0563a.png
 论语道之以德主为政者言此借以引起谕人之意
 谕人谓教人志意俱就学者言先其意之未发而有
 以逊其志使向于正亦犹运于物外使自化也逊顺
 也
  愚按此节以先意逊志为主首二句以论语引
  起末二句申所以先意逊志之故物旧以上之
  法制禁令言之与下志意不合窃谓物犹事也
  道人以德者非俟其事之有失而后正之乃其
卷八 第 42b 页 WYG0697-0563b.png
  仁渐义摩礼陶乐淑有所默运于事物之外而
  使之自化也逊其志即道以德先其意即运于
  物外
能使不仁者仁仁之施厚矣故圣人并答仁智以举直
错诸枉
 补训此释举直错枉使枉者直之意承上文就教人
 言可也○教人者分别仁不仁化不仁为仁即举错
 意不必指定在上
卷八 第 43a 页 WYG0697-0563c.png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所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
焉者也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所谓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者也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所谓以人治人
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以责己责人爱人之三术也
 补训此释中庸之意朱子取入注中
 集释末句责人当作望人术道也
有受教之心虽蛮貊可教为道既异虽党类难与为谋
 补训此承上教人引论语有教无类二节之文而释
卷八 第 43b 页 WYG0697-0563d.png
 其意也无类则蛮貊可教不同则党类难谋极力形
 容之词
  愚按朱子以类为善恶之殊此以为党类之类故
  合二章而为言
大人所存盖必以天下为度故孟子教人虽货色之欲
亲长之私达诸天下而后巳
 补训此言大人教人以天下为度而举孟子以实之
  言货色便说与民同言亲长便说人人亲其亲长
卷八 第 44a 页 WYG0697-0564a.png
 其长岂非以天下为度孟子达之天下原说亲长此
 兼承货色亲长说
子而孚化之众好者翼飞之则吾道行矣
 徵引易中孚卦彖传孚乃化邦也本义孚信也○左
 传哀公十六年子西曰胜如卵予翼而长之
 补训孚化喻教者之诚心爱养翼飞喻教者之力为
 辅助吾道行只是有以及人非谓大行于世
 发明言其人未向道者不可弃而不教当视之如子
卷八 第 44b 页 WYG0697-0564b.png
 而真诚以感化之如鸟抱卵然其人已向道而为众
 所好者不可遽弛其教当辅翼其行如鸟翼飞然
 高注子谓凡卵生者孚从爪从子如鸟抱卵众好亦
 指羽族言翼飞引诱之也
 
 
 
 正蒙初义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