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1a 页 WYG0697-051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正蒙初义卷六
邳州知州王植撰
诚明篇第六
补训此以诚明名篇因篇首诚明二字也诚明却是
为言性张本大抵此篇祇重言性上○诚明以下六
节言诚处多性者万物一源以下十四节言尽性而
极发性命之旨性于人无不善节并提性命下十二
正蒙初义卷六
邳州知州王植撰
诚明篇第六
补训此以诚明名篇因篇首诚明二字也诚明却是
为言性张本大抵此篇祇重言性上○诚明以下六
节言诚处多性者万物一源以下十四节言尽性而
极发性命之旨性于人无不善节并提性命下十二
卷六 第 1b 页 WYG0697-0511d.png
节接善反言性生末三节乃缴出顺受意
愚按此篇凡三十六节篇中言性直言性体处少
言尽性处多首言诚明中兼言命言至命言穷理
言心言气质之性言帝则言天理皆不外尽性之
旨末言顺命亦所以尽性也提一学字是尽性之
功夫诚庄则学之要和乐则学之道也○内性者
万物之一源一节入近思录道体上达反天理一
节形而后有气质之性一节德不胜气以下九句
愚按此篇凡三十六节篇中言性直言性体处少
言尽性处多首言诚明中兼言命言至命言穷理
言心言气质之性言帝则言天理皆不外尽性之
旨末言顺命亦所以尽性也提一学字是尽性之
功夫诚庄则学之要和乐则学之道也○内性者
万物之一源一节入近思录道体上达反天理一
节形而后有气质之性一节德不胜气以下九句
卷六 第 2a 页 WYG0697-0512a.png
莫非天也一节俱入论学湛一气之本一节纤恶
必除一节俱入克治
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补训篇首提出诚明二字见其有良知之妙用
李注诚者天德也诚而明者天德之良知也闻见之
知亦知也未能反身而诚则所知者犹自于外故曰
小知
华注闻见之知见其偏而不知其全明其流而不知
必除一节俱入克治
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补训篇首提出诚明二字见其有良知之妙用
李注诚者天德也诚而明者天德之良知也闻见之
知亦知也未能反身而诚则所知者犹自于外故曰
小知
华注闻见之知见其偏而不知其全明其流而不知
卷六 第 2b 页 WYG0697-0512b.png
其源故小
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
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补训此承上文而申言诚明之旨
华注勉而中即为天人异用思而得即为天人异知
安排造作之用私心推测之知更不待言矣
李注圣人之诚天德也故与天无异用圣人之明天
明也故与天无异知在圣者性也在天者天道也无
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
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补训此承上文而申言诚明之旨
华注勉而中即为天人异用思而得即为天人异知
安排造作之用私心推测之知更不待言矣
李注圣人之诚天德也故与天无异用圣人之明天
明也故与天无异知在圣者性也在天者天道也无
卷六 第 3a 页 WYG0697-0512c.png
小大之别也
义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圣动静合一存乎神
阴阳合一存乎道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发明首二句就人性言中二句就天道言末句总言
李注天有正命焉通极于性此其与义合一者也故
曰存乎理言非气数所得干也仁智一而圣人之事
备故曰存乎圣
补注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故曰动静合一存乎神一
义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圣动静合一存乎神
阴阳合一存乎道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发明首二句就人性言中二句就天道言末句总言
李注天有正命焉通极于性此其与义合一者也故
曰存乎理言非气数所得干也仁智一而圣人之事
备故曰存乎圣
补注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故曰动静合一存乎神一
卷六 第 3b 页 WYG0697-0512d.png
阴一阳之谓道故曰阴阳合一存乎道性者人所受
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故曰性与天道合
一存乎诚
愚按此节大意推言理圣神道与诚之义也玩上
下节重在诚上○五句皆以理言未及人功义命
合一当以李注为正盖张子之论命如命禀同于
性天所命者通极于性等语皆于气数中认取理
字义者理之所宜也命者数之一定也义固理命
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故曰性与天道合
一存乎诚
愚按此节大意推言理圣神道与诚之义也玩上
下节重在诚上○五句皆以理言未及人功义命
合一当以李注为正盖张子之论命如命禀同于
性天所命者通极于性等语皆于气数中认取理
字义者理之所宜也命者数之一定也义固理命
卷六 第 4a 页 WYG0697-0513a.png
兼理气而亦当认取理字仁且智夫子其圣矣乎
仁智合一存乎圣也两在故不测动静合一存乎
神也阴阳递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阴阳合一
存乎道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原也乾道变
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故曰性与天道合一存乎
诚动静合一圣人亦有之而此当以天言若圣不
可知之神不当以动静为说也
天所以长久不己之道乃所谓诚仁人孝子所以事天
仁智合一存乎圣也两在故不测动静合一存乎
神也阴阳递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阴阳合一
存乎道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原也乾道变
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故曰性与天道合一存乎
诚动静合一圣人亦有之而此当以天言若圣不
可知之神不当以动静为说也
天所以长久不己之道乃所谓诚仁人孝子所以事天
卷六 第 4b 页 WYG0697-0513b.png
诚身不过不己于仁孝而已故君子诚之为贵
徵引易恒卦彖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礼祭义
惟圣人为能享帝孝子为能享亲
补训此以天引起仁人孝子归重在君子上诚之虽
承仁孝说下然当活看中庸诚之之字有力此只言
诚
补注仁人事天不己于仁孝子诚身不己于孝即天
之诚也此君子所以诚之为贵也
徵引易恒卦彖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礼祭义
惟圣人为能享帝孝子为能享亲
补训此以天引起仁人孝子归重在君子上诚之虽
承仁孝说下然当活看中庸诚之之字有力此只言
诚
补注仁人事天不己于仁孝子诚身不己于孝即天
之诚也此君子所以诚之为贵也
卷六 第 5a 页 WYG0697-0513c.png
愚按此言诚重在不己惟不间断方是诚若仁孝
有己时即是不诚乃者难之之词诚之为贵诚内
有不己意在
诚有是物则有终有始伪实不有何终始之有故曰不
诚无物
补训此明不诚无物之意不重释中庸张子借以明
其理耳
补注诚伪字下皆当读断
有己时即是不诚乃者难之之词诚之为贵诚内
有不己意在
诚有是物则有终有始伪实不有何终始之有故曰不
诚无物
补训此明不诚无物之意不重释中庸张子借以明
其理耳
补注诚伪字下皆当读断
卷六 第 5b 页 WYG0697-0513d.png
高注如舜之大孝诚有是物者也其终身慕父母有
终有始矣若夫伪者实无是物何终始之有
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也自诚明由尽性而穷理也
徵引易说卦之一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补训上节专言诚明此兼明诚言之以易语证中庸
之意穷理贴明尽性贴诚由即自也
张注在明诚分上穷与尽字煞有功夫在诚明分上
只是性无不尽而理无不穷也须有分别
终有始矣若夫伪者实无是物何终始之有
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也自诚明由尽性而穷理也
徵引易说卦之一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补训上节专言诚明此兼明诚言之以易语证中庸
之意穷理贴明尽性贴诚由即自也
张注在明诚分上穷与尽字煞有功夫在诚明分上
只是性无不尽而理无不穷也须有分别
卷六 第 6a 页 WYG0697-0514a.png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
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
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末如之何矣
李注此尽其性所以能尽人物之性也
补注性者我之所得于天即万物之所同得非有我
之得私也惟大人能尽其性而不私于一己故立必
与万物俱立知必周万物而知爱必兼万物而爱成
必与万物俱成彼自蔽塞而不足与立与知与爱与
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
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末如之何矣
李注此尽其性所以能尽人物之性也
补注性者我之所得于天即万物之所同得非有我
之得私也惟大人能尽其性而不私于一己故立必
与万物俱立知必周万物而知爱必兼万物而爱成
必与万物俱成彼自蔽塞而不足与立与知与爱与
卷六 第 6b 页 WYG0697-0514b.png
成者则亦无可奈何也○叶氏曰立者礼之干也知
者智之用也爱者仁之施也成者义之遂也张子之
教以礼为先故首曰立
天能为性人谋为能大人尽性不以天能为能而以人
谋为能故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徵引易下传之十二章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补训此承上文能尽其性而申明之○尽性亦当兼
己物集解专言己性补注专言人物之性皆失之偏
者智之用也爱者仁之施也成者义之遂也张子之
教以礼为先故首曰立
天能为性人谋为能大人尽性不以天能为能而以人
谋为能故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徵引易下传之十二章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补训此承上文能尽其性而申明之○尽性亦当兼
己物集解专言己性补注专言人物之性皆失之偏
卷六 第 7a 页 WYG0697-0514c.png
易成能本以作易言此借言尽性
集解人性皆善由于天德故曰天能然禀或不同不
能不赖之人为则所谓人谋也大人尽性者不恃其
天性之善而惟勤其人谋之力也故曰二句亦断章
取义
尽性然后知生无所得则死无所丧
补训此亦承上文尽性说来形容尽字之妙尽者无
馀剩无欠缺全而受之天全而归之天何得何丧
集解人性皆善由于天德故曰天能然禀或不同不
能不赖之人为则所谓人谋也大人尽性者不恃其
天性之善而惟勤其人谋之力也故曰二句亦断章
取义
尽性然后知生无所得则死无所丧
补训此亦承上文尽性说来形容尽字之妙尽者无
馀剩无欠缺全而受之天全而归之天何得何丧
卷六 第 7b 页 WYG0697-0514d.png
愚按此节亦如孟子大行不加穷居不损之意人
能尽性则全受全归其生也未尝于本性之外有
私得其死也未尝于本性之中有缺失也补训亦
此意而微失之巧集解专照首篇立说谓即聚亦
吾体散亦吾体之意尽性者明于此理故生不以
为得死不以为丧与此章前后言性之旨不合
未尝无之谓体体之谓性
集解体物之形体也有象可观有形可执何尝无有
能尽性则全受全归其生也未尝于本性之外有
私得其死也未尝于本性之中有缺失也补训亦
此意而微失之巧集解专照首篇立说谓即聚亦
吾体散亦吾体之意尽性者明于此理故生不以
为得死不以为丧与此章前后言性之旨不合
未尝无之谓体体之谓性
集解体物之形体也有象可观有形可执何尝无有
卷六 第 8a 页 WYG0697-0515a.png
气也气必有理寓其间是其体即为性也
愚按此节高注以体为性体二句滚作一层语气
难合集解照塞吾其体帅吾其性之意为是未尝
无者有之谓也末篇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
凡象皆气也又曰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当
与此参看
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
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不免乎蔽之戕之者
愚按此节高注以体为性体二句滚作一层语气
难合集解照塞吾其体帅吾其性之意为是未尝
无者有之谓也末篇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
凡象皆气也又曰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当
与此参看
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
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不免乎蔽之戕之者
卷六 第 8b 页 WYG0697-0515b.png
未之学也性通乎气之外命行乎气之内气无内外假
有形而言耳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尽其性然后能至
于命
徵引易辞见前自明诚节
补训此推言性命之旨气之昏明以气质言遇之吉
凶以气数言皆可言气故下言气内气外拈出学字
正示人以尽性下手处○道性命异名而同实故相
通通即此通之彼也
有形而言耳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尽其性然后能至
于命
徵引易辞见前自明诚节
补训此推言性命之旨气之昏明以气质言遇之吉
凶以气数言皆可言气故下言气内气外拈出学字
正示人以尽性下手处○道性命异名而同实故相
通通即此通之彼也
卷六 第 9a 页 WYG0697-0515c.png
张注性者人之所受于天者也道者天之所统乎物
者也在人曰性在天曰道理本相通非二物也气者
阴阳所为性之郛壳也命即天道流行赋予万物道
之用也遇乃外至之境无关性分事但形气与之相
接者也此段须从源头看下来天道本是至善底物
故为性为命亦皆有善而无恶易曰继之者善也成
之者性也又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其故
可知矣至于气亦天所命以为载性之具但出于阴
者也在人曰性在天曰道理本相通非二物也气者
阴阳所为性之郛壳也命即天道流行赋予万物道
之用也遇乃外至之境无关性分事但形气与之相
接者也此段须从源头看下来天道本是至善底物
故为性为命亦皆有善而无恶易曰继之者善也成
之者性也又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其故
可知矣至于气亦天所命以为载性之具但出于阴
卷六 第 9b 页 WYG0697-0515d.png
阳所为不无清浊之分故人得之而有昏明之殊却
是形而下者不足以蔽性之本体也遇则出于性之
外矣虽有吉凶不足以戕害吾性之所固有但人不
知学则理不足以胜气而性反为所蔽者有之不能
素位而行而理反为所戕者有之要之皆由下流浊
而病上源非源浊而害流也盖性常通乎气之外直
上达天德何有于气命则无时不行乎气之内当顺
受为正以此知天人未始相离性命未始不相通而
是形而下者不足以蔽性之本体也遇则出于性之
外矣虽有吉凶不足以戕害吾性之所固有但人不
知学则理不足以胜气而性反为所蔽者有之不能
素位而行而理反为所戕者有之要之皆由下流浊
而病上源非源浊而害流也盖性常通乎气之外直
上达天德何有于气命则无时不行乎气之内当顺
受为正以此知天人未始相离性命未始不相通而
卷六 第 10a 页 WYG0697-0516a.png
徇欲自私行险侥倖者是皆不知至善之所由来也
愚按此节首八句见气与遇不足言性命性通气
外以下又见性命之一理○语意云人皆言性命
矣亦知性命之理何如乎夫性命皆出于天天所
性者通极于道盖无不善也气之有明有昏特禀
之有差耳何足以蔽吾性乎天所命者通极于性
盖无不正也遇之有吉有凶特偶尔所值耳何足
以戕吾命乎此性命之本然也而人或不免蔽吾
愚按此节首八句见气与遇不足言性命性通气
外以下又见性命之一理○语意云人皆言性命
矣亦知性命之理何如乎夫性命皆出于天天所
性者通极于道盖无不善也气之有明有昏特禀
之有差耳何足以蔽吾性乎天所命者通极于性
盖无不正也遇之有吉有凶特偶尔所值耳何足
以戕吾命乎此性命之本然也而人或不免蔽吾
卷六 第 10b 页 WYG0697-0516b.png
性而戕吾命者特以未之学耳且性与命岂二物
乎专言性则性纯乎理而通乎气之外专言命则
命有穷通祸福而行乎气之中究其实则气本无
内外可言但因人之有形而分内外焉耳性与命
固无不一也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命之外无性
也尽其性然后能至于命性之外亦无命也人奈
何不学焉以尽性命之理哉○以性命对气与遇
则性命皆属于理而气与遇不足言犹末篇所谓
乎专言性则性纯乎理而通乎气之外专言命则
命有穷通祸福而行乎气之中究其实则气本无
内外可言但因人之有形而分内外焉耳性与命
固无不一也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命之外无性
也尽其性然后能至于命性之外亦无命也人奈
何不学焉以尽性命之理哉○以性命对气与遇
则性命皆属于理而气与遇不足言犹末篇所谓
卷六 第 11a 页 WYG0697-0516c.png
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耳命禀同于性遇乃适然
焉之意盖一阴一阳之谓道而继之者善此性善
之原也故曰性通极于道非气则理亦无挂搭处
而理实宰乎气故曰命通极于性通极者理相通
而根极之之谓此性命之本然也既云气与遇不
足道又云通气外行气中者又是以性与命对言
性纯乎理而命则有穷通得失吉凶祸福之数也
然性通气外二句不重重在无内外上就性论性
焉之意盖一阴一阳之谓道而继之者善此性善
之原也故曰性通极于道非气则理亦无挂搭处
而理实宰乎气故曰命通极于性通极者理相通
而根极之之谓此性命之本然也既云气与遇不
足道又云通气外行气中者又是以性与命对言
性纯乎理而命则有穷通得失吉凶祸福之数也
然性通气外二句不重重在无内外上就性论性
卷六 第 11b 页 WYG0697-0516d.png
则通乎气外就命论命则行乎气中其实气无内
外特假有形而言耳故思知人之性不可不知天
之命尽其性然后至于天之命也气无内外句是
下半节主意正见性命合一而人不可不学以尽
性至命旧说但谓张子为中外字自作斡旋之辞
失其旨矣○天所命命通气外二命字以气数言
不可作天命谓性之命至于命命字乃以理言而
与上自不相悖盖人受得天命之性时而气数之
外特假有形而言耳故思知人之性不可不知天
之命尽其性然后至于天之命也气无内外句是
下半节主意正见性命合一而人不可不学以尽
性至命旧说但谓张子为中外字自作斡旋之辞
失其旨矣○天所命命通气外二命字以气数言
不可作天命谓性之命至于命命字乃以理言而
与上自不相悖盖人受得天命之性时而气数之
卷六 第 12a 页 WYG0697-0517a.png
命即存乎其中但所举以为言者不同耳宋子锐
臣云修之吉悖之凶此常理也即天命也或修之
未必吉悖之未必凶此遇之适然不足以害其命
之正也须于气数中认出理字来故下云行乎气
中若天命谓性之命命在性先不当云通极于性
且于遇字亦不对针矣
知性知天则阴阳鬼神皆吾分内耳
补训此见性天之蕴无穷也○阴阳鬼神气也而理
臣云修之吉悖之凶此常理也即天命也或修之
未必吉悖之未必凶此遇之适然不足以害其命
之正也须于气数中认出理字来故下云行乎气
中若天命谓性之命命在性先不当云通极于性
且于遇字亦不对针矣
知性知天则阴阳鬼神皆吾分内耳
补训此见性天之蕴无穷也○阴阳鬼神气也而理
卷六 第 12b 页 WYG0697-0517b.png
寔为主知性天则吾之性天此理阴阳鬼神亦此理
皆属吾分内事耳只言其理之一若燮理感格是进
一层语
集释性与天即阴阳鬼神之理之气在吾身者故曰
分内
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受光
有大小昏明其照纳不二也
问冰水之说何谓近释氏朱子曰水性在冰只是冻
皆属吾分内事耳只言其理之一若燮理感格是进
一层语
集释性与天即阴阳鬼神之理之气在吾身者故曰
分内
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受光
有大小昏明其照纳不二也
问冰水之说何谓近释氏朱子曰水性在冰只是冻
卷六 第 13a 页 WYG0697-0517c.png
凝成个冰有甚造化及其释则这冰复归于水便有
迹了与天性在人自不同问程子器受日光之说便
是否曰是除了气日光便不见却无形了
集解受光上疑有缺文
张注此言天性人性之无异犹水与冰虽有凝释之
分其实一也程子有器受日光之喻张子意谓人之
气质既有不齐受光不无小大昏明然论天日之照
纳则何尝有异哉即气不足以蔽之说也
迹了与天性在人自不同问程子器受日光之说便
是否曰是除了气日光便不见却无形了
集解受光上疑有缺文
张注此言天性人性之无异犹水与冰虽有凝释之
分其实一也程子有器受日光之喻张子意谓人之
气质既有不齐受光不无小大昏明然论天日之照
纳则何尝有异哉即气不足以蔽之说也
卷六 第 13b 页 WYG0697-0517d.png
愚按此节大意上四句以天地之性言见天人之
性无二下二句以气质之性言见气质不同而理
无不同也上下本自一串凝即谓冰释即谓水无
生死意旧说俱属添设张子以冰水喻天人本有
未精又添出生死一层岂不因病而加之疠乎○
语意云天性在人犹水性之在冰盖凝则为冰释
则为水本非二物天之所赋人之所受亦非有二
理也人之气禀所具虽有清浊纯驳之不同而性
性无二下二句以气质之性言见气质不同而理
无不同也上下本自一串凝即谓冰释即谓水无
生死意旧说俱属添设张子以冰水喻天人本有
未精又添出生死一层岂不因病而加之疠乎○
语意云天性在人犹水性之在冰盖凝则为冰释
则为水本非二物天之所赋人之所受亦非有二
理也人之气禀所具虽有清浊纯驳之不同而性
卷六 第 14a 页 WYG0697-0518a.png
无不同犹物受日月之光有大小昏明而上照下
纳者不二也
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耳
集释明天人之本无二
补注天性在人故天之良能人皆有之顾一时为有
我之私所丧耳所以人不可不学
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欤
补训论语朱注与此意同但此反字以失而能复言
纳者不二也
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耳
集释明天人之本无二
补注天性在人故天之良能人皆有之顾一时为有
我之私所丧耳所以人不可不学
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欤
补训论语朱注与此意同但此反字以失而能复言
卷六 第 14b 页 WYG0697-0518b.png
稍异
愚按此节大意释论语之意见人当存理而遏欲
也大概亦因言性而及天理即谓性故曰反
性其总合两也命其受有则也不极总之要则不至受
之分尽性穷理而不可变乃吾则也天所自不能己者
谓命不能无感者谓性虽然圣人犹不以所可忧而同
其无忧者有相之道存乎我也
徵引易上传之五章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诗
愚按此节大意释论语之意见人当存理而遏欲
也大概亦因言性而及天理即谓性故曰反
性其总合两也命其受有则也不极总之要则不至受
之分尽性穷理而不可变乃吾则也天所自不能己者
谓命不能无感者谓性虽然圣人犹不以所可忧而同
其无忧者有相之道存乎我也
徵引易上传之五章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诗
卷六 第 15a 页 WYG0697-0518c.png
大雅生民篇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集传相助也
或问朱子曰物所不能无感谓性曰有此性自是因
物有感见于君臣父子日用事物当然处皆感也所
谓感而遂通是也此句对了天所不能自已谓命盖
此理自无息止时昼夜寒暑无一时停故逝者如斯
而程子谓与道为体这道理古今昼夜无须臾息故
曰不能已○问性只是理安能感恐此语只可名心
否曰横渠此言虽未亲切然感固是心所以感者亦
或问朱子曰物所不能无感谓性曰有此性自是因
物有感见于君臣父子日用事物当然处皆感也所
谓感而遂通是也此句对了天所不能自已谓命盖
此理自无息止时昼夜寒暑无一时停故逝者如斯
而程子谓与道为体这道理古今昼夜无须臾息故
曰不能已○问性只是理安能感恐此语只可名心
否曰横渠此言虽未亲切然感固是心所以感者亦
卷六 第 15b 页 WYG0697-0518d.png
是此心中有此理方能感
补注性之总要处合太虚与气化言之也为万殊之
一本也天命而人受之有物有则也为一本之万殊
也
补训不极二句反言尽性穷理以下正言尽性穷理
是尽性不变其则是至命
高注造化运行无一息之停此谓命寂然无朕触感
乃见此谓性天与圣人一也而圣人有忧者欲尽其
补注性之总要处合太虚与气化言之也为万殊之
一本也天命而人受之有物有则也为一本之万殊
也
补训不极二句反言尽性穷理以下正言尽性穷理
是尽性不变其则是至命
高注造化运行无一息之停此谓命寂然无朕触感
乃见此谓性天与圣人一也而圣人有忧者欲尽其
卷六 第 16a 页 WYG0697-0519a.png
辅相之道则不能同天地之无心有心则有忧矣
愚按此节大意自乃吾则也以上言尽性然后至
命以下言尽性至命正以助天比上深一层补训
谓无心异于有心于虽然犹字语气皆不合高注
得之○性自是理之总名合两者以虚与气合而
为言首篇所谓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是也性以人
之所具言而云其总乃是从上源处说命以天之
所赋言而云其受乃是从在人后说故补注有万
愚按此节大意自乃吾则也以上言尽性然后至
命以下言尽性至命正以助天比上深一层补训
谓无心异于有心于虽然犹字语气皆不合高注
得之○性自是理之总名合两者以虚与气合而
为言首篇所谓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是也性以人
之所具言而云其总乃是从上源处说命以天之
所赋言而云其受乃是从在人后说故补注有万
卷六 第 16b 页 WYG0697-0519b.png
殊一本之语不可变者尽性穷理之造其极即所
谓至于命者也天所二句见性命一理天不己而
不得不命之人性有感而不得不通之物皆自然
而然在天与在人一也然圣人尽性至命必自居
于有忧而不敢同于天之无忧者盖性命之赋于
天天所能也尽性至命以合于天非天所能也相
天之道存乎我故有忧以助化育所不及也有忧
以相天兼尽性尽人物之性方尽○宋子锐臣云
谓至于命者也天所二句见性命一理天不己而
不得不命之人性有感而不得不通之物皆自然
而然在天与在人一也然圣人尽性至命必自居
于有忧而不敢同于天之无忧者盖性命之赋于
天天所能也尽性至命以合于天非天所能也相
天之道存乎我故有忧以助化育所不及也有忧
以相天兼尽性尽人物之性方尽○宋子锐臣云
卷六 第 17a 页 WYG0697-0519c.png
前后命字多以气数言惟此与尽其性节以理言
似若有不同者盖命一而已人禀此理时即已禀
此不齐之气但言命者或抽出上一截言之则为
理或抽出下一截言之则为气数犹形而后有气
质之性而天地之性存焉离气以言性与即气以
为性皆不知性也知此则或言理或言气或言理
而忽及气或言气而忽及理皆有左右逢原而不
相悖者如孟子立命之命以理言莫非命也之命
似若有不同者盖命一而已人禀此理时即已禀
此不齐之气但言命者或抽出上一截言之则为
理或抽出下一截言之则为气数犹形而后有气
质之性而天地之性存焉离气以言性与即气以
为性皆不知性也知此则或言理或言气或言理
而忽及气或言气而忽及理皆有左右逢原而不
相悖者如孟子立命之命以理言莫非命也之命
卷六 第 17b 页 WYG0697-0519d.png
以气言而朱子以为发其末句未尽之意皆此意
也
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
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
小害大末丧本焉耳
徵引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阎没女宽谏魏献子云愿
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杜注属足也厌
同餍
也
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
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
小害大末丧本焉耳
徵引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阎没女宽谏魏献子云愿
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杜注属足也厌
同餍
卷六 第 18a 页 WYG0697-0520a.png
问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朱子曰湛一是未感物
之时湛然纯一此是气之本攻取如目之欲色耳之
欲声便是气之欲曰攻取是攻取那物否曰是
补训此言湛一攻取之分见不可任气为性也○湛
一攻取皆串字湛一者湛然纯一也攻取者攻而取
之也上攻取言欲下言性气质之性即谓欲也
华注气之湛一即性之本体也气之攻取亦性之发
用也然攻取之性一纵即累其湛一知德者不以累
之时湛然纯一此是气之本攻取如目之欲色耳之
欲声便是气之欲曰攻取是攻取那物否曰是
补训此言湛一攻取之分见不可任气为性也○湛
一攻取皆串字湛一者湛然纯一也攻取者攻而取
之也上攻取言欲下言性气质之性即谓欲也
华注气之湛一即性之本体也气之攻取亦性之发
用也然攻取之性一纵即累其湛一知德者不以累
卷六 第 18b 页 WYG0697-0520b.png
其心则虽当攻取之时而不失湛一之本矣
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高注心有觉而性无为也
愚按此节大意以心性释论语人道之义亦因言
性而及也先下注语而后出本文亦训释之一体
论语朱注采入
尽其性能尽人物之性至于命者亦能至人物之命莫
不性诸道命诸天我体物未尝遗物体我知其不遗也
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高注心有觉而性无为也
愚按此节大意以心性释论语人道之义亦因言
性而及也先下注语而后出本文亦训释之一体
论语朱注采入
尽其性能尽人物之性至于命者亦能至人物之命莫
不性诸道命诸天我体物未尝遗物体我知其不遗也
卷六 第 19a 页 WYG0697-0520c.png
至于命然后能成己成物不失其道
补训此推言尽性至命之旨以尽性引起至命莫不
以下申明其意此节侧重至命上成己成物侧重成
物上
补注因中庸言尽其性能尽人物之性则知至于命
者亦能至人物之命莫不性诸道其性同也命诸天
其命同也我体物未尝遗我之性命即物之性命也
物体我知其不遗物之性命即我之性命也物我一
补训此推言尽性至命之旨以尽性引起至命莫不
以下申明其意此节侧重至命上成己成物侧重成
物上
补注因中庸言尽其性能尽人物之性则知至于命
者亦能至人物之命莫不性诸道其性同也命诸天
其命同也我体物未尝遗我之性命即物之性命也
物体我知其不遗物之性命即我之性命也物我一
卷六 第 19b 页 WYG0697-0520d.png
体无有间断故推而至于命然后能成己成物各尽
其道无一毫有我之私也
张注一尽性万事毕何消又说到至于命盖在人言
之谓之性自天言之谓之命命者天理至善之极也
犹大学言明德新民而必要之于止至善非成己成
物之外别有至命道理也
愚按体犹备也以我之性命中万物皆备知人物
亦能备我之性命也无功夫至于命句内有尽性
其道无一毫有我之私也
张注一尽性万事毕何消又说到至于命盖在人言
之谓之性自天言之谓之命命者天理至善之极也
犹大学言明德新民而必要之于止至善非成己成
物之外别有至命道理也
愚按体犹备也以我之性命中万物皆备知人物
亦能备我之性命也无功夫至于命句内有尽性
卷六 第 20a 页 WYG0697-0521a.png
意己物同此性命故尽性而至于命然后成己成
物不失其道矣重在成物正收应至人物之命
以生为性既不通昼夜之道且人与物等故告子之妄
不可不诋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本义通犹
兼也昼夜即幽明死生鬼神之谓
补训此言生与性之分借告子以为说○引易去知
字通字当作通晓之通不通昼夜之道只是借易语
物不失其道矣重在成物正收应至人物之命
以生为性既不通昼夜之道且人与物等故告子之妄
不可不诋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本义通犹
兼也昼夜即幽明死生鬼神之谓
补训此言生与性之分借告子以为说○引易去知
字通字当作通晓之通不通昼夜之道只是借易语
卷六 第 20b 页 WYG0697-0521b.png
以见其不明理耳○生死即昼夜之道生死气也非
性也以生为性是不能通昼夜之道也旧讲泥道字
以昼夜贴生道贴性欠妥
愚按此以生与死对故以昼夜为说与朱注作知
觉运动者异不通昼夜之道犹云不知阴阳之理
非谓但通昼夜不通昼夜之道也人与物等即所
谓犬牛之性犹人者也人物所性不同而所为生
者无异故云相等李注谓性无生死盖又照首篇
性也以生为性是不能通昼夜之道也旧讲泥道字
以昼夜贴生道贴性欠妥
愚按此以生与死对故以昼夜为说与朱注作知
觉运动者异不通昼夜之道犹云不知阴阳之理
非谓但通昼夜不通昼夜之道也人与物等即所
谓犬牛之性犹人者也人物所性不同而所为生
者无异故云相等李注谓性无生死盖又照首篇
卷六 第 21a 页 WYG0697-0521c.png
聚散吾体之旨与此章性字不合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过天地之化不
善反者也命于人无不正系其顺与不顺而已行险以
侥倖不顺命者也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补训此申言性命之旨孟子易中庸张子杂引以明
己意
李注过天地之化者释老是也溺于空沦于静自谓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过天地之化不
善反者也命于人无不正系其顺与不顺而已行险以
侥倖不顺命者也
徵引易上传之四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补训此申言性命之旨孟子易中庸张子杂引以明
己意
李注过天地之化者释老是也溺于空沦于静自谓
卷六 第 21b 页 WYG0697-0521d.png
见性而实不足以尽性行险侥倖之小人自谓己能
为命而实乃不顺命也既不顺命乌能立命哉二者
高下虽有间然不能顺性命之理则一耳
高注顺帝之则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也失其
则则过之矣日用动静莫非天地之化也
华注遇有吉凶随其所处各有当尽之道此命无不
正也尽其道虽诛夷戮辱不失为顺命不尽其道虽
死牖下不免为行险以侥倖
为命而实乃不顺命也既不顺命乌能立命哉二者
高下虽有间然不能顺性命之理则一耳
高注顺帝之则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也失其
则则过之矣日用动静莫非天地之化也
华注遇有吉凶随其所处各有当尽之道此命无不
正也尽其道虽诛夷戮辱不失为顺命不尽其道虽
死牖下不免为行险以侥倖
卷六 第 22a 页 WYG0697-0522a.png
愚按此当与天所性者节参看性无不善通极于
道者也善反其初则不以气蔽之者也命无不正
通极于性者也顺受其正则不以遇戕之者也此
节实为下十四节之纲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
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朱子曰天地之性则太极本然之妙万殊之一本也
气质之性则二气交运而生一本而万殊也○天地
道者也善反其初则不以气蔽之者也命无不正
通极于性者也顺受其正则不以遇戕之者也此
节实为下十四节之纲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
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朱子曰天地之性则太极本然之妙万殊之一本也
气质之性则二气交运而生一本而万殊也○天地
卷六 第 22b 页 WYG0697-0522b.png
之性是理也才到有阴阳五行处便有气质之性于
此便有昏明厚薄之殊○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而
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气质阴阳
五行所为性即太极之全体但论气质之性即此体
堕在气质之中耳非别有一性也○气质之说起于
张程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前此未曾有人说
到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定矣○勉斋黄氏曰
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扬雄言善恶混韩文
此便有昏明厚薄之殊○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而
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气质阴阳
五行所为性即太极之全体但论气质之性即此体
堕在气质之中耳非别有一性也○气质之说起于
张程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前此未曾有人说
到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定矣○勉斋黄氏曰
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扬雄言善恶混韩文
卷六 第 23a 页 WYG0697-0522c.png
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张子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然后诸子之说始定盖自其理而言之不杂乎气质
而为言则是天地赋予万物之本然者而寓于气质
之中也故其言曰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盖谓天
地之性未尝离乎气质之中也其以天地为言特指
其纯粹至善乃天地赋予之本然也曰形而后有气
质之性其所以有善恶之不同何也曰气有偏正则
所受之理随而偏正气有昏明则所受之理随而昏
然后诸子之说始定盖自其理而言之不杂乎气质
而为言则是天地赋予万物之本然者而寓于气质
之中也故其言曰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盖谓天
地之性未尝离乎气质之中也其以天地为言特指
其纯粹至善乃天地赋予之本然也曰形而后有气
质之性其所以有善恶之不同何也曰气有偏正则
所受之理随而偏正气有昏明则所受之理随而昏
卷六 第 23b 页 WYG0697-0522d.png
明木之气盛则金之气衰故仁常多而义常少金之
气盛则木之气衰故义常多而仁常少若此者气质
之性有善恶也曰既言气质之性有善恶则不复有
天地之性矣子思子又有未发之中何也曰性固为
气质所杂矣然方其未发也此心湛然物欲不生则
气虽偏而理自正气虽昏而理自明气虽有赢之而
理则无胜负及其感物而动则或气动而理随之或
理动而气挟之由是至善之理听命于气善恶由之
气盛则木之气衰故义常多而仁常少若此者气质
之性有善恶也曰既言气质之性有善恶则不复有
天地之性矣子思子又有未发之中何也曰性固为
气质所杂矣然方其未发也此心湛然物欲不生则
气虽偏而理自正气虽昏而理自明气虽有赢之而
理则无胜负及其感物而动则或气动而理随之或
理动而气挟之由是至善之理听命于气善恶由之
卷六 第 24a 页 WYG0697-0523a.png
而判矣此未发之前天地之性纯粹至善而子思之
所谓中也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程子曰其本也
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则理固有寂感而静则
其本也动则有万变之不同焉愚尝以是而质之先
师矣答曰未发之前气不用事所以有善而无恶至
哉此言也○西山真氏曰性之不能离乎气犹水之
不能离乎上也虽不离乎气而气汩之则不能不恶
矣虽不离乎土而土汩之则不能不浊矣然清者其
所谓中也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程子曰其本也
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则理固有寂感而静则
其本也动则有万变之不同焉愚尝以是而质之先
师矣答曰未发之前气不用事所以有善而无恶至
哉此言也○西山真氏曰性之不能离乎气犹水之
不能离乎上也虽不离乎气而气汩之则不能不恶
矣虽不离乎土而土汩之则不能不浊矣然清者其
卷六 第 24b 页 WYG0697-0523b.png
先而浊者其后也先善者本然之性也后恶者形而
后有者也故所谓善者超然于降衷之初而所谓恶
者杂出于有形之后其非相对而并出也昭昭矣张
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程子曰性即理也天
下之理原其所自来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
不善发皆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凡言善恶皆先善而
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
后有者也故所谓善者超然于降衷之初而所谓恶
者杂出于有形之后其非相对而并出也昭昭矣张
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程子曰性即理也天
下之理原其所自来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
不善发皆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凡言善恶皆先善而
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
卷六 第 25a 页 WYG0697-0523c.png
观二先生之言则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其先后主
宾纯驳之辨皆判然矣○张子有言为学大益在自
求变化气质此即所谓善反之者也程子亦曰学至
气质变方是有功亦是张子之意
补训此承上文善反而言性有气质与天地之分当
不徇乎气质而复乎天地之性也
华注天地之性非形则无所受形者气与质之所聚
而成也气质有美恶故性有纯杂而天地之性未尝
宾纯驳之辨皆判然矣○张子有言为学大益在自
求变化气质此即所谓善反之者也程子亦曰学至
气质变方是有功亦是张子之意
补训此承上文善反而言性有气质与天地之分当
不徇乎气质而复乎天地之性也
华注天地之性非形则无所受形者气与质之所聚
而成也气质有美恶故性有纯杂而天地之性未尝
卷六 第 25b 页 WYG0697-0523d.png
不存君子能变化气质则不离乎气质而天地之性
全矣
愚按易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
刚阴阳气也刚柔质也此言气质之性所由始也
○此节孟子性无善无不善也章朱注采入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偏
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性未成则善恶
混故亹亹而继善者斯为善矣恶尽去则善因以亡故
全矣
愚按易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
刚阴阳气也刚柔质也此言气质之性所由始也
○此节孟子性无善无不善也章朱注采入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偏
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性未成则善恶
混故亹亹而继善者斯为善矣恶尽去则善因以亡故
卷六 第 26a 页 WYG0697-0524a.png
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
徵引易上传之五章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诗
大雅文王篇亹亹文王集传亹亹强勉之貌
补训此申言善反以成性之意首数句言气质易偏
天本数句言当化其偏反其本性未成以下言继善
成性正是善反处善因以亡似有语病○气质之性
固多偏必善反之乃至于成性也人之刚柔缓急其
中有才与不才者气质之偏为之也天道本刚柔缓
徵引易上传之五章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诗
大雅文王篇亹亹文王集传亹亹强勉之貌
补训此申言善反以成性之意首数句言气质易偏
天本数句言当化其偏反其本性未成以下言继善
成性正是善反处善因以亡似有语病○气质之性
固多偏必善反之乃至于成性也人之刚柔缓急其
中有才与不才者气质之偏为之也天道本刚柔缓
卷六 第 26b 页 WYG0697-0524b.png
急参和而不偏人能养其气复其本然则尽性而合
天矣尽性者在易谓之成性当性未成时则善为恶
所混而多偏故必亹亹而继续其善不使间断斯谓
之善矣继善不已而恶尽去则并不见善是善因以
亡故不复曰善而但曰成之者性也成性者所谓天
地之性而不徇乎气质者也○刚与柔对缓与急对
用之当则才用之不当则不才重不才边故接云气
之偏天谓在天之道所以生人者参和者相参而和
天矣尽性者在易谓之成性当性未成时则善为恶
所混而多偏故必亹亹而继续其善不使间断斯谓
之善矣继善不已而恶尽去则并不见善是善因以
亡故不复曰善而但曰成之者性也成性者所谓天
地之性而不徇乎气质者也○刚与柔对缓与急对
用之当则才用之不当则不才重不才边故接云气
之偏天谓在天之道所以生人者参和者相参而和
卷六 第 27a 页 WYG0697-0524c.png
犹云相杂而适均之意承上刚柔缓急言集释阴阳
相参似觉添出
李注刚柔缓急即气质之性参和不偏者天地之性
也
华注易本以继善说天命之流行成性说万物之禀
受此以继善作工夫成性作究竟也
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
性天德命天理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故论
相参似觉添出
李注刚柔缓急即气质之性参和不偏者天地之性
也
华注易本以继善说天命之流行成性说万物之禀
受此以继善作工夫成性作究竟也
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
性天德命天理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故论
卷六 第 27b 页 WYG0697-0524d.png
死生则曰有命以言其气也语富贵则曰在天以言其
理也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易简理得而成位乎天地之
中也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
能使天下悦且通则天下必归焉不归焉者所乘所遇
之不同如仲尼与继世之君也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
者正谓天理驯致非气禀当然非志意所与也必曰舜
禹云者馀非乘势则求焉者也
徵引易上传之一章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
理也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易简理得而成位乎天地之
中也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
能使天下悦且通则天下必归焉不归焉者所乘所遇
之不同如仲尼与继世之君也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
者正谓天理驯致非气禀当然非志意所与也必曰舜
禹云者馀非乘势则求焉者也
徵引易上传之一章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
卷六 第 28a 页 WYG0697-0525a.png
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本义成位谓成人之位十一
章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下传之十二章能悦诸心
朱子曰张子只是说性与气皆从上面流下来自家
之德若不能有以胜其气则只是承当得他那所赋
之气若是德有以胜其气则我之所以受其赋予者
皆是德故穷理尽性则我之所受皆天之德其所以
赋予我者皆天之理气之不可变者惟死生修夭而
已盖死生修夭富贵贫贱这却还他气至义之于君
章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下传之十二章能悦诸心
朱子曰张子只是说性与气皆从上面流下来自家
之德若不能有以胜其气则只是承当得他那所赋
之气若是德有以胜其气则我之所以受其赋予者
皆是德故穷理尽性则我之所受皆天之德其所以
赋予我者皆天之理气之不可变者惟死生修夭而
已盖死生修夭富贵贫贱这却还他气至义之于君
卷六 第 28b 页 WYG0697-0525b.png
臣仁之于父子所谓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
个却须由我不由他○性命于气是性命都由气则
性不能全其本然命不能顺其自然性命于德是性
命都由德则性能全天德命能顺天理○问穷理尽
性则性天德命天理这处性命如何分别曰性是以
其有定者而言命是以其流行者而言命便是水恁
地流底性便是将碗盛得来大碗盛得多小碗盛得
少净洁碗盛得清汗漫碗盛得浊
个却须由我不由他○性命于气是性命都由气则
性不能全其本然命不能顺其自然性命于德是性
命都由德则性能全天德命能顺天理○问穷理尽
性则性天德命天理这处性命如何分别曰性是以
其有定者而言命是以其流行者而言命便是水恁
地流底性便是将碗盛得来大碗盛得多小碗盛得
少净洁碗盛得清汗漫碗盛得浊
卷六 第 29a 页 WYG0697-0525c.png
华注此言穷理尽性者之能立命
集解吾能尽性而有所得所谓德也吾之心有仁义
礼智信之理所谓性也吾之身有吉凶祸福死生夭
寿之禀所谓命也性虽载于气禀者有不同而本无
不善命虽出于气禀而有定则然天理亦有可回者
使不能修德则德不能胜其气禀性将拘于气禀而
不能开命各随其气禀而不能回矣是性命皆由于
气也能修德则德能胜其气禀矣故性能复其初而
集解吾能尽性而有所得所谓德也吾之心有仁义
礼智信之理所谓性也吾之身有吉凶祸福死生夭
寿之禀所谓命也性虽载于气禀者有不同而本无
不善命虽出于气禀而有定则然天理亦有可回者
使不能修德则德不能胜其气禀性将拘于气禀而
不能开命各随其气禀而不能回矣是性命皆由于
气也能修德则德能胜其气禀矣故性能复其初而
卷六 第 29b 页 WYG0697-0525d.png
气禀不能拘天亦祐有德而气禀可以反是性命皆
由于德矣以上是言理穷理尽性正是修德以下才
着人言性天德者纯然至善复其本体与天为一也
命天理者百福骈集皆天理之所致回气禀而得福
者也气之不可变独死生修夭者谓富贵福庆之类
虽气禀所不当有皆可以天理而回之其不可变者
独死生修夭而已成位指爵位即受命之意也与易
不同所谓天理也者以下又言天理可以回气禀得
由于德矣以上是言理穷理尽性正是修德以下才
着人言性天德者纯然至善复其本体与天为一也
命天理者百福骈集皆天理之所致回气禀而得福
者也气之不可变独死生修夭者谓富贵福庆之类
虽气禀所不当有皆可以天理而回之其不可变者
独死生修夭而已成位指爵位即受命之意也与易
不同所谓天理也者以下又言天理可以回气禀得
卷六 第 30a 页 WYG0697-0526a.png
天命之故修德而有天理则德泽及民能使天下各
得其所悦而且通如此则欢欣交洽天下必归之矣
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易简理得而成位也所乘者势
也如伊周事继世之君而不有天下势在商周不可
回也所遇者时也如孔子时遇衰微之极而无天子
荐之故亦不能回天命而有天下此皆变也非常也
张子以命为天理所当得以遇为一时气数所遭非
理之常也故有命遇之说
得其所悦而且通如此则欢欣交洽天下必归之矣
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易简理得而成位也所乘者势
也如伊周事继世之君而不有天下势在商周不可
回也所遇者时也如孔子时遇衰微之极而无天子
荐之故亦不能回天命而有天下此皆变也非常也
张子以命为天理所当得以遇为一时气数所遭非
理之常也故有命遇之说
卷六 第 30b 页 WYG0697-0526b.png
补训论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命相似张子引来
以命为气天为理与本旨异易易简成性张子引来
以易简理得贴大德以成位贴受命易悦心谓心与
理会而悦通天下之志以卜筮言张子悦心以悦人
心言与通天下之志一例看皆与本旨不同论语不
与谓不以富贵为乐张子引来谓舜禹乃天理驯致
而有之非气禀之所当然亦非志意所得与气禀犹
言气数下乘势跟气禀求跟志意
以命为气天为理与本旨异易易简成性张子引来
以易简理得贴大德以成位贴受命易悦心谓心与
理会而悦通天下之志以卜筮言张子悦心以悦人
心言与通天下之志一例看皆与本旨不同论语不
与谓不以富贵为乐张子引来谓舜禹乃天理驯致
而有之非气禀之所当然亦非志意所得与气禀犹
言气数下乘势跟气禀求跟志意
卷六 第 31a 页 WYG0697-0526c.png
愚按此节首四句性命平举穷理尽性五句渐侧
在命上论死生以下七句专明命天理意性天德
者尽性合天之谓命天理则谓除死生修夭之不
可变外富贵福泽皆可以理致也命皆以气数言
朱注数条亦微异本旨引论语二句死生有命轻
应气不可变二句富贵在天重正应命天理之云
故曰此大德受命易简成位也所谓天理以下八
句正明天理之实天下之归即命天理之实也舜
在命上论死生以下七句专明命天理意性天德
者尽性合天之谓命天理则谓除死生修夭之不
可变外富贵福泽皆可以理致也命皆以气数言
朱注数条亦微异本旨引论语二句死生有命轻
应气不可变二句富贵在天重正应命天理之云
故曰此大德受命易简成位也所谓天理以下八
句正明天理之实天下之归即命天理之实也舜
卷六 第 31b 页 WYG0697-0526d.png
禹有天下七句正见德胜气所以命天理处如此
则命字非有二义上下原自一贯补训以命天理
言气禀之偏可变下半节方言气数故谓上下当
作两截看而又疑其文义不伦仍是未细看耳○
所乘所遇集解分贴窃意所乘所遇犹言时势不
同当兼孔子伊周言之孔子势未得而时未遇伊
周遇继世之贤而势不可反也不言伊周而言继
世之君者错举成文耳非气禀当然二句正解不
则命字非有二义上下原自一贯补训以命天理
言气禀之偏可变下半节方言气数故谓上下当
作两截看而又疑其文义不伦仍是未细看耳○
所乘所遇集解分贴窃意所乘所遇犹言时势不
同当兼孔子伊周言之孔子势未得而时未遇伊
周遇继世之贤而势不可反也不言伊周而言继
世之君者错举成文耳非气禀当然二句正解不
卷六 第 32a 页 WYG0697-0527a.png
与二字乘势如继世之君是也即汤武应天顺人
亦是求则篡夺之类也
利者为神滞者为物是故风雷有象不速于心心禦见
闻不弘于性
补训此极言性之弘也以风雷形心以心形性总归
重性上
集解无所不至之谓利风雷虽轻清之物有象则犹
不免为物也故千里不同风百里不闻雷不若心之
亦是求则篡夺之类也
利者为神滞者为物是故风雷有象不速于心心禦见
闻不弘于性
补训此极言性之弘也以风雷形心以心形性总归
重性上
集解无所不至之谓利风雷虽轻清之物有象则犹
不免为物也故千里不同风百里不闻雷不若心之
卷六 第 32b 页 WYG0697-0527b.png
瞬息之间无所不至然心犹不失为气也为见闻所
禦则亦有所碍而不能通有所拒而不能容矣安能
如性之无不包哉
上智下愚习与性相远既甚而不可变者也
张子语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则宽褊昏明名不
得是性莫不同也至于习之异斯远矣
李注程子以为上智下愚自不肯移其义甚精如其
肯移也罔念作狂克念作圣未有不因习而迁者也
禦则亦有所碍而不能通有所拒而不能容矣安能
如性之无不包哉
上智下愚习与性相远既甚而不可变者也
张子语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则宽褊昏明名不
得是性莫不同也至于习之异斯远矣
李注程子以为上智下愚自不肯移其义甚精如其
肯移也罔念作狂克念作圣未有不因习而迁者也
卷六 第 33a 页 WYG0697-0527c.png
张子则以为上智下愚之不移自其习成言之
愚按此节大意释论语上智下愚之所以不同亦
因言性而及之也○此看性字亦不必专主气质
如朱子之说习与性相远既甚谓其所习之善恶
与其本性甚远以习字为主高注以上智纯于性
下愚纯于习为相远补训谓习与性皆相远俱不
合本旨
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恶未尽虽善必粗矣
愚按此节大意释论语上智下愚之所以不同亦
因言性而及之也○此看性字亦不必专主气质
如朱子之说习与性相远既甚谓其所习之善恶
与其本性甚远以习字为主高注以上智纯于性
下愚纯于习为相远补训谓习与性皆相远俱不
合本旨
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恶未尽虽善必粗矣
卷六 第 33b 页 WYG0697-0527d.png
补训此言去恶从善之功也上下一反一正纤细也
发明首二句即前章恶尽去则善因以亡故舍曰善
而曰成之者性意
华注王文缉曰除恶属行边察恶属知边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思虑知识则丧其天矣君子所
性与天地同流异行而已焉
徵引诗大雅皇矣篇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集传文王
能不作聪明以循天理
发明首二句即前章恶尽去则善因以亡故舍曰善
而曰成之者性意
华注王文缉曰除恶属行边察恶属知边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思虑知识则丧其天矣君子所
性与天地同流异行而已焉
徵引诗大雅皇矣篇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集传文王
能不作聪明以循天理
卷六 第 34a 页 WYG0697-0528a.png
补训此引诗而释之以明性与天地相通也见人不
可作聪明以斲丧其性不重文王○所谓性者出于
天而为上帝之则也诗云文王能不识不知以顺上
帝之法则盖帝则宜顺若有思虑知识则私意横生
而丧其帝则矣以是知君子所性与天地同其流但
异行而已人当顺帝则如文王可也○诗只云知识
张子添思虑二字以见其出于有心之私同流异行
重同流上不识不知就应事接物上言或专主静非
可作聪明以斲丧其性不重文王○所谓性者出于
天而为上帝之则也诗云文王能不识不知以顺上
帝之法则盖帝则宜顺若有思虑知识则私意横生
而丧其帝则矣以是知君子所性与天地同其流但
异行而已人当顺帝则如文王可也○诗只云知识
张子添思虑二字以见其出于有心之私同流异行
重同流上不识不知就应事接物上言或专主静非
卷六 第 34b 页 WYG0697-0528b.png
也
在帝左右察天理而左右也天理者时义而已君子教
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己也述天理而时措之也
徵引诗大雅文王篇文王陟降在帝左右集传文王
之神在天一升一降无时不在上帝之左右○易豫
卦彖豫之时义大矣哉
补训此亦引诗而释之以见天理之重也○以在为
察以帝为理与本旨不同左右只是不相离之意因
在帝左右察天理而左右也天理者时义而已君子教
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己也述天理而时措之也
徵引诗大雅文王篇文王陟降在帝左右集传文王
之神在天一升一降无时不在上帝之左右○易豫
卦彖豫之时义大矣哉
补训此亦引诗而释之以见天理之重也○以在为
察以帝为理与本旨不同左右只是不相离之意因
卷六 第 35a 页 WYG0697-0528c.png
时合宜为时义时义正是当察处
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
已矣
徵引礼乐记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
矣○易上传之一章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补训此推出和乐之义以明道非强致首句提起下
申其义
集解天地之性指人言即道也非指天地久大道也
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
已矣
徵引礼乐记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
矣○易上传之一章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补训此推出和乐之义以明道非强致首句提起下
申其义
集解天地之性指人言即道也非指天地久大道也
卷六 第 35b 页 WYG0697-0528d.png
大以和推久由乐得故和乐为道之端
愚按人禀天地之性万理浑全无时而息本至久
且大也学者能和则从容不迫可充而大能乐则
终始不倦可积而久久大则全乎道之体而天地
之性无亏矣故和乐为道之端
莫非天也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领恶而
全好者其必由学乎
徵引礼仲尼燕居礼也者领恶而全好陈注与释回
愚按人禀天地之性万理浑全无时而息本至久
且大也学者能和则从容不迫可充而大能乐则
终始不倦可积而久久大则全乎道之体而天地
之性无亏矣故和乐为道之端
莫非天也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领恶而
全好者其必由学乎
徵引礼仲尼燕居礼也者领恶而全好陈注与释回
卷六 第 36a 页 WYG0697-0529a.png
增美质大意相类
朱子曰只将自已意思体验便见得人心虚静自然
清明才为物欲所蔽便暗了此阴浊所以胜也
补训此提出学字示人以工夫之要也天以气质之
禀于天者言
华注阳明阴浊皆天之气也善学者扶阳而抑阴以
明而胜浊乃所以全天之本然也○凡天理边事必
荡荡平平光明正大顺乎人心人欲边事必猥琐龌
朱子曰只将自已意思体验便见得人心虚静自然
清明才为物欲所蔽便暗了此阴浊所以胜也
补训此提出学字示人以工夫之要也天以气质之
禀于天者言
华注阳明阴浊皆天之气也善学者扶阳而抑阴以
明而胜浊乃所以全天之本然也○凡天理边事必
荡荡平平光明正大顺乎人心人欲边事必猥琐龌
卷六 第 36b 页 WYG0697-0529b.png
龊隐僻瞹昧拂乎人心故有阳明阴浊之别恶与好
之殊
愚按阳明阴浊犹所谓人心道心者也皆禀于天
故曰莫非天阳明胜即道心发见之时阴浊胜即
人心滋长之时是二者人皆有之所以充道心而
遏人心者惟恃乎学而已矣
不诚不庄可谓之尽性穷理乎性之德也未尝伪且慢
故知不免乎伪慢者未尝知其性也
之殊
愚按阳明阴浊犹所谓人心道心者也皆禀于天
故曰莫非天阳明胜即道心发见之时阴浊胜即
人心滋长之时是二者人皆有之所以充道心而
遏人心者惟恃乎学而已矣
不诚不庄可谓之尽性穷理乎性之德也未尝伪且慢
故知不免乎伪慢者未尝知其性也
卷六 第 37a 页 WYG0697-0529c.png
补训此言学必内诚外庄乃能尽其性也上二句反
言中二句正言末二句申上二句之意重尽性上穷
理带言故下言知性以包穷理
华注性者真实无妄不诚则妄矣性者有物有则不
庄非则也故曰不可谓之尽性
集释伪慢者客感客形之流弊非性之德也伪则不
诚慢则不庄
勉而后诚庄非性也不勉而诚庄所谓不言而信不怒
言中二句正言末二句申上二句之意重尽性上穷
理带言故下言知性以包穷理
华注性者真实无妄不诚则妄矣性者有物有则不
庄非则也故曰不可谓之尽性
集释伪慢者客感客形之流弊非性之德也伪则不
诚慢则不庄
勉而后诚庄非性也不勉而诚庄所谓不言而信不怒
卷六 第 37b 页 WYG0697-0529d.png
而威者与
徵引礼乐记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
补训此承上文诚庄而言安勉之分不勉而诚则不
言而信不勉而庄则不怒而威
生直理顺则吉凶莫非正也不直其生者非幸福于回
则免难于苟也
徵引诗大雅旱麓篇求福不回集传回邪也礼曲礼
上篇临难毋苟免
徵引礼乐记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
补训此承上文诚庄而言安勉之分不勉而诚则不
言而信不勉而庄则不怒而威
生直理顺则吉凶莫非正也不直其生者非幸福于回
则免难于苟也
徵引诗大雅旱麓篇求福不回集传回邪也礼曲礼
上篇临难毋苟免
卷六 第 38a 页 WYG0697-0530a.png
补训前言性系善反不善反命系顺受不顺受下接
善反以明性此则申命无不正系于顺受不顺受之
旨也○生理本直能顺其理而不枉则莫非正命不
直其生则不能顺其理以回曲而幸得福以苟且而
免于难是倒装句法
屈伸相感而利生焉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
之伪也至诚则顺理而利伪则不循理而害顺性命之
理则所谓吉凶莫非正也逆理则凶为自取吉其险倖
善反以明性此则申命无不正系于顺受不顺受之
旨也○生理本直能顺其理而不枉则莫非正命不
直其生则不能顺其理以回曲而幸得福以苟且而
免于难是倒装句法
屈伸相感而利生焉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
之伪也至诚则顺理而利伪则不循理而害顺性命之
理则所谓吉凶莫非正也逆理则凶为自取吉其险倖
卷六 第 38b 页 WYG0697-0530b.png
也
徵引易下传之五章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十二章情
伪相感而利害生说卦之二章圣人之作易也将以
顺性命之理
补训此承上顺理而申言其义引易二语以诚引起
诚伪见人不能皆诚中言诚则利伪则害末言利即
顺受害即不顺受通作三层看○所谓直与不直者
诚伪之分也易云屈与伸相感而利以生其感以实
徵引易下传之五章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十二章情
伪相感而利害生说卦之二章圣人之作易也将以
顺性命之理
补训此承上顺理而申言其义引易二语以诚引起
诚伪见人不能皆诚中言诚则利伪则害末言利即
顺受害即不顺受通作三层看○所谓直与不直者
诚伪之分也易云屈与伸相感而利以生其感以实
卷六 第 39a 页 WYG0697-0530c.png
理天道然也易又云情与伪相感而利与害生杂以
心之伪人事然也人能至诚以感则顺乎当然之理
而利生矣若伪以感则不循当然之理而害生矣顺
理者顺性命之理则所谓吉凶莫非正命无不利也
不顺理而逆之则其凶为自取而应得吉为侥倖而
不应得徒有害也然则欲顺理以受正命者当有诚
而无伪矣○易屈伸相感以感应之理言情伪相感
以卦爻之应言张子借用以屈伸句引起情伪句与
心之伪人事然也人能至诚以感则顺乎当然之理
而利生矣若伪以感则不循当然之理而害生矣顺
理者顺性命之理则所谓吉凶莫非正命无不利也
不顺理而逆之则其凶为自取而应得吉为侥倖而
不应得徒有害也然则欲顺理以受正命者当有诚
而无伪矣○易屈伸相感以感应之理言情伪相感
以卦爻之应言张子借用以屈伸句引起情伪句与
卷六 第 39b 页 WYG0697-0530d.png
本旨不同下诚伪通承情伪句顺性命之理承顺理
句说吉凶莫非正所谓利也逆理承不顺理句说取
凶倖吉所谓害也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顺性命之理则得性命之正灭理
穷欲人为之招也
徵引礼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补训此又承上文而申顺受不顺受之意引孟子二
语虚言其理下分顺受不顺受
句说吉凶莫非正所谓利也逆理承不顺理句说取
凶倖吉所谓害也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顺性命之理则得性命之正灭理
穷欲人为之招也
徵引礼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补训此又承上文而申顺受不顺受之意引孟子二
语虚言其理下分顺受不顺受
卷六 第 40a 页 WYG0697-0531a.png
集释顺性命之理而命得其正吉凶有所不较若灭
绝天理穷极人欲不正而死岂曰命乎
李注言命而兼言性者顺性之理即所以顺命也
愚按上三节大意相同生直理顺节言顺理则吉
凶皆正命不顺理则吉凶皆非正屈伸相感节推
出诚伪一层意言不诚者有得祸之理而无获福
之道词旨加严此节人为之招直见凶祸之不可
免而所谓险倖苟免者亦几难望矣盖反覆言之
绝天理穷极人欲不正而死岂曰命乎
李注言命而兼言性者顺性之理即所以顺命也
愚按上三节大意相同生直理顺节言顺理则吉
凶皆正命不顺理则吉凶皆非正屈伸相感节推
出诚伪一层意言不诚者有得祸之理而无获福
之道词旨加严此节人为之招直见凶祸之不可
免而所谓险倖苟免者亦几难望矣盖反覆言之
卷六 第 40b 页 WYG0697-0531b.png
而意愈严也补训仍兼吉其险倖说殊不必
正蒙初义卷六
正蒙初义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