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697-045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正蒙初义卷二
            邳州知州王植撰
  参两篇第二
 大全此篇论天地阴阳常变之道
  愚按此篇凡二十二节首七节皆论天地之道日
  质本阴以下七节皆言日月之行阳之德四节皆
  言阴阳之理火日外光四节言五行与水火之质
卷二 第 1b 页 WYG0697-0451b.png
  性篇中推论天道皆与浑天说合惟地气乘机之
  说与先儒所论稍异天道难测姑备一说可耳
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
两仪而象之性也
 徵引易说卦之一章参天两地而倚数本义天圆地
 方圆者一而围三三各一奇故参天而为三方者一
 而围四四合二耦故两地而为二上传之五章成象
 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本义效呈也法谓造化之详密
卷二 第 2a 页 WYG0697-0452a.png
 而可见者十一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补注此释易参天两地之义也
 高注天轻清故理气属之地重浊故形质属之刚柔
 男女皆以两而成形故地数两太极两仪本乎一而
 为二故天数三男女兼人物言
 补训形质为法理气为性
 李注此张子之学微与周程间隔处也盖太极虽不
 杂乎阴阳而实不离乎阴阳安得与之对而为三哉
卷二 第 2b 页 WYG0697-0452b.png
 其后胡氏之学有所谓无对之善及与恶对之善无
 对之静及与动对之静朱子以为如此则是三角底
 太极者意其源流于此也
  愚按参天两地易本言筮蓍起数之事言参天之
  三奇而立三之数两地之二耦而立两之数其馀
  如九六七八之数皆倚此而起张子则谓地所以
  立两之数者盖以地有质故因刚柔男女之有质
  者以见地而以其质之对待成两者效地之法也
卷二 第 3a 页 WYG0697-0452c.png
  天所以立三之数者盖以天无形故因太极阴阳
  之为气者以见天而以其气之一物两体者象天
  之性也本义就天地方圆围径取义意甚直捷张
  子又借刚柔男女太极两仪以见天地不免添出
  一层而分配处亦未确又分一与效象皆有力字
  当以圣人之立数者言玩此节及有德篇象生法
  必效似皆以效字作仿字学字之义不训为呈也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
卷二 第 3b 页 WYG0697-0452d.png
之所以参也
 朱子曰此语极精一故神自注云两在故不测只是
 这一物周行乎事物之间如阴阳屈伸往来上下以
 至于行乎十百千万之中无非这一个物事所以两
 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云推行于一凡天下之事一
 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且如一阴一阳始能化生万
 物虽是两要之亦推行乎此一耳○一是一个道理
 却有两端用处不同譬如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卷二 第 4a 页 WYG0697-0453a.png
 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两者阴阳消
 长进退非一则阴阳消长无自而见非阴阳消长则
 一亦不可得而见○一故神譬之人身四体皆一物
 故触之而无不觉不待心思至此而后觉也此所谓
 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
 补训此承上参天两地而申言其义一与两皆气而
 理宰其中非一为理两为气○一物两体气也谓阴
 阳之气本是一物而分阴阳之两体也一合两故神
卷二 第 4b 页 WYG0697-0453b.png
 妙不测两运一故变化无穷合一与两谓之参○此
 节甚分明而上文以太极与两仪为参似与此气字
 不合盖张子之意以太极即兼理气与周子稍不同
 耳
  愚按一神两化以首篇之义推之俱在太虚第二
  层内盖两而化者固二气之运一而神亦止就发
  用处言也太极两仪之云濂关所论有不可强同
  者大抵一神两化之义非不精微然如周子所言
卷二 第 5a 页 WYG0697-0453c.png
  则此义固存乎其中矣○一物两体窃尝譬之人
  之两手惟是一气运动故动止相应不言而喻若
  各为一物则顽而不灵矣然虽是一物却分两体
  若非有两则运动者亦安能相应不穷乎太极两
  仪太极只在两仪上见补注阳动则一在动之中
  阴静则一在静之中似太极另为一物者其说已
  入太极图说甲里非张子本意盖自注两在即两
  体之意补注太泥在字耳
卷二 第 5b 页 WYG0697-0453d.png
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运旋于外此天地之常体也
恒星不动纯系乎天与浮阳运旋而不穷者也日月五
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者也地在气中虽顺天左旋其
所系辰象随之稍迟则反移徙而右耳间有迟速不齐
者七政之性殊也月阴精反乎阳者也故其右行最速
日为阳精然其质本阴故其右行虽缓亦不纯系乎天
如恒星不动金水附日前后进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
乎物感可知矣镇星地类然根本五行虽其行最缓亦
卷二 第 6a 页 WYG0697-0454a.png
不纯系乎地也火者亦阴质为阳萃焉然其气比日而
微故其迟倍日惟木乃岁一盛衰故岁历一辰辰者日
月一交之次有岁之象也
 徵引左传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书
 舜典以齐七政蔡传日月五星七者运行于天犹人
 君之有政事也○淮南子东方木其神为岁星南方
 火其神为荧惑中央上其神为镇星西方金其神为
 太白北方水其神为辰星○晋书天文志金星水星
卷二 第 6b 页 WYG0697-0454b.png
 一日移一度一月移一宫一岁一周天火星二日移
 一度二月移一宫二岁一周天木星十二日移一度
 一岁移一宫十二岁一周天土星二十八日移一度
 二十八月移一宫二十八岁一周天
 张子语录五纬五行之精气也所以知者以天之星
 辰独此五星动
 或问朱子曰天道左旋日月右行如何曰自疏家有
 此说人皆守定张子说日月皆是左旋说得好盖天
卷二 第 7a 页 WYG0697-0454c.png
 行甚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
 进过一度日行速健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
 五度四分度之一起度端终度端无蠃缩正恰好被
 天进一度则日为退一度二日天进二度则日为退
 二度赶天不上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
 天所进过之度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退之度又恰
 退尽本数遂与天会而成一年月行迟一日一夜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尽比天为退十三度
卷二 第 7b 页 WYG0697-0454d.png
 十九分度之七至二十七日半强而一周天与初躔
 合又行二日有奇为二十九日半强与日会进数为
 顺天而左退数为逆天而右历家以进数难算以退
 数算之此是截法故谓之右行取其易见日月之度
 耳乃云日行迟月行速此错说也历家若顺算则那
 相去处度数多今以其相近处言故易算蔡季通云
 西域有九轨历是顺算○天无体二十八宿便是天
 体随天而定日月五星则皆随天左转而缓急各不
卷二 第 8a 页 WYG0697-0455a.png
 同不随天而定也横渠少迟则反右之说极精如以
 一大轮在外一小轮载日月在内大轮转急小轮转
 慢虽都是左转只有急有慢便觉日月似右转了礼
 记月令疏云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
 夜一周天一周天之外更行一度其说可證
 补训此节推论天地日月星辰运转之理也首言天
 地常体次言恒星随天左旋日月五星逆天右旋次
 言日月五星右行有缓速不齐末带释辰字○朱子
卷二 第 8b 页 WYG0697-0455b.png
 诗传启明长庚皆金星也以其先日而出谓之启明
 以其后日而入谓之长庚高注金太白即启明水辰
 星即长庚其说误也五行以土为根本土性迟故行
 缓火内阴外阳故火星亦阴为质而阳萃于阴之外
 其气比日而微故其迟倍于日日一岁周天火二岁
 周天也日月每月一会其交会之次谓之辰十二辰
 正月亥二月戍逆十二宫为一周亥为娵訾戍为降
 娄酉为大梁申为实沈未为鹑首午为鹑火已为鹑
卷二 第 9a 页 WYG0697-0455c.png
 尾辰为寿星卯为大火寅为析木丑为星纪子为玄
 枵一岁而周故有岁之象
 补注恒星二十八宿经星也日月五星纬星也地在
 气中以下释言日月五星所以逆行之意月阴精以
 下乂详言七政所以性殊之实金水二星金大水小
 或一在日先一在日后或俱在日先俱在日后常附
 日而行阳感乎阴也
 李注此条之意当合下二条观之乃明自古言天者
卷二 第 9b 页 WYG0697-0455d.png
 皆谓天动而地静天左旋而日月五星右转张子则
 谓地虽凝聚不动然其气实与天左旋无少停息日
 月五星虽见为逆天而其实乃顺天而行但比天稍
 迟而已盖地气既顺天左旋中间辰象无独自右行
 之理特以稍迟于天故见为移徙而右又各以七政
 性情分缓速焉月阴精右行最速实乃其左行最缓
 日虽阳精然本阴故右行虽缓左行虽速亦不能
 恒
星之纯系乎天也金水进退不离日乃阴精感召
卷二 第 10a 页 WYG0697-0456a.png
 于阳之理其象甚显其理则微矣土星者地类也地
 气与天左旋宜镇星亦若是然根本五行则不能与
 纯阳纯阴之气并运而同流也言不纯系乎地即其
 不纯系乎天因日阳精而上地类故异其文耳火为
 日类而微正犹金水之为日类而微也故月受日光
 而金水附阳金水法月也火之行倍于日火法日也
 木星历一辰则木一盛衰周天而符岁数故木曰岁
 星
卷二 第 10b 页 WYG0697-0456b.png
  愚按此节大槩皆用浑天说惟地在气中二语似
  参用先儒四游之说盖张子实见地有左旋之理
  如下节所云者但地之左旋亦略有运动非同于
  天运之旋转故天上所系之辰象随天稍迟人于
  地上望之则反见为右行耳盖地虽有运动而未
  足以掩辰象右行之迹也或有谓顺天左旋只是
  气动非形动者多作周旋反觉蛇足又李注分并
  包乎地以上为古说地在气中以下为断以已意
卷二 第 11a 页 WYG0697-0456c.png
  窃谓通节皆融会旧说而裁以已意亦截分不得
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古今
谓天左旋此直至粗之论耳不考日月出没恒星昏晓
之变愚谓在天而运者惟七曜而已恒星所以为昼夜
者直以地气乘机左旋于中故使恒星河汉因北而南
日月因天隐见太虚无体则无以验其迁动于外也
 大全因一作回
 李注此节即申明地气顺天左旋之意而益知七政
卷二 第 11b 页 WYG0697-0456d.png
 之为左旋也
 补训夫谓地在气中顺天左旋者可类推也大凡圜
 转之物其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必由内非自外
 为之也即凡物可知天地矣古今人皆谓天左旋此
 直是影响至粗之论耳不知考究日月出没恒星昏
 晓之变故但知天左旋而不知所以左旋也愚谓在
 天而自为运行者惟日月五星而已若恒星则不然
 在恒星所以分昏晓而为昼夜者直以地在气中乘
卷二 第 12a 页 WYG0697-0457a.png
 机而左旋故使恒星河汉因之而转北为南及日月
 之因天隐见其出没亦有永短不同皆地气乘机为
 之耳若太虚本无体舍却日月恒星则无以验其迁
 动于外也但曰天左旋岂非得其粗不得其精者乎
 ○直犹但也七曜即七政以其有光曜谓之七矅昼
 夜即昏晓隐见即出没意上不及河汉以恒星因北
 为南带出因南作回南为是集释谓地左旋之说有
 疵固是然以黄氏瑞节所论潮汐证之地春东夏南
卷二 第 12b 页 WYG0697-0457b.png
 秋西冬北浮水而动合观四时是左旋之意非真如
 磨之圜转也盖东西南北方向不易而春夏秋冬乘
 气机而自动恒星日月又因地迁而改观理固有之
 也
 发明圜转之物如轮硙之类动必有机如轮之毂硙
 之脐也恒星半在天上半在地下一星入即一星出
 故有昏晓之变因北为南者恒星当午谓之中星必
 左旋由北而东而南而西故云
卷二 第 13a 页 WYG0697-0457c.png
 华注天左旋为粗论非谓天是右旋直谓太虚无体
 无以验其动耳日月出没恒星昏晓乃其旋者其所
 以旋乃缘地气乘机左旋而恒星河汉随之也在天
 而运者惟七曜以日月五星系自为运转之物非恒
 星之比而于七曜中又抽出日月与恒星并言者想
 因日月行于三百六十度中总不越恒星之度日所
 行之度其星即以光掩不可见故前后俱合言之
  愚按上节地在气中二语尚是带说此则专主以
卷二 第 13b 页 WYG0697-0457d.png
  立言首四句虚提不考日月四句因太虚无体故
  以日月恒星明之下言恒星言河汉即是言天而
  因以见左旋之机未尝不因乎地也不知地为天
  之机而但谓天左旋岂非至粗之论乎太虚无体
  正张子注明所以言恒星之故太虚即谓天无深
  意○太虚无体以二十八宿为体盖天所以分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者东方苍龙七宿三十
  二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七宿三十五星九十八
卷二 第 14a 页 WYG0697-0458a.png
  度四分度之一西方白虎七宿五十一星八十度
  南方朱雀七宿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二十八宿
  合一百八十二星共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而天体因此以见不然苍苍者何以见其行度乎
  日月亦以天度为行度者也故并言之然意不重
  在日月恒星只是即日月恒星以明天而其意总
  重在即地之左旋见天之所以左旋应转首四句
  意张子此说殆亦如邵子天何依依乎地地何附
卷二 第 14b 页 WYG0697-0458b.png
  附乎天之意欤○集释谓地动则不能载物理固
  然矣然窃意天地相涵止是一气天体圆故动然
  动者未尝不与静者相通地体方故静然静者未
  尝不随动者而运但天之运行则有度数次舍可
  推而地之大体乘气而行但微有运动非天行迟
  速专因地而见亦非地竟块然于中成一毫无运
  动之物也补训引黄氏之说颇为得之但未必如
  先儒四游三万里之诞耳○节首机字即凡物之
卷二 第 15a 页 WYG0697-0458c.png
  枢机以见地为天之机是指实语地气乘机机字
  谓地乘气机而左旋各是一义须分别看
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
 补注即上随之少迟则反移徙而右之意
 集释愚按朱子前章之意谓日行天上颇速五星与
 月行颇迟月如蚁行磨上颇慢于磨日如蚁与蟢子
 同行磨间蟢子又疾于蚁也
地物也天神也物无踰神之理顾有地斯有天若其配
卷二 第 15b 页 WYG0697-0458d.png
然耳
 朱子曰天包乎地天之气又行乎地之中故横渠云
 地对天不过
 补训此见天之独尊也○有地在下斯有天在上譬
 如妇与夫对其实妇统于夫以家言之妇亦家人之
  一耳
 李注形神之相配如身心之对待
地有升降日有脩短地虽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气升降
卷二 第 16a 页 WYG0697-0459a.png
其间相从而不已也阳日上地日降而下者虚也阳日
降地日进而上者盈也此一岁寒暑之候也至于一昼
夜之盈虚升降则以海水潮汐验之为信然间有小大
之差则系日月朔望其精相感
 黄氏瑞节曰此段地有升降日有脩短及证以海水
 潮汐之候皆用旧说今考先儒皆谓地在天中水环
 地外四游升降不越三万里春游过东方五千里其
 下降如其数秋游过西方五千里其上升如其数夏
卷二 第 16b 页 WYG0697-0459b.png
 游在南故日在其北冬游过北故日在其南此冬夏
 昼夜之长短因地有升降而然人处地上如在舟中
 但见岸之移而不知舟之转也至于论潮则谓天包
 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气升降于太虚之中地乘水力
 与元气相为升降气升而地沉则海水溢上而为潮
 气降而地浮则海水缩而为汐一昼一夜阴阳之气
 再升再降故一日之间潮汐皆再其说与地有四游
 相为表里然以浑天术观之天形斜倚半在地上北
卷二 第 17a 页 WYG0697-0459c.png
 极出地三十六度其南五十五度正当地中乂其南
 十二度为夏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高故昼长又其
 南二十四度为春秋分之日道天在地上稍低故昼
 夜半又其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
 低故昼短其南下入地才三十一度而已此昼夜长
 短乃天地高低自然之理非因地之升降然也潮汐
 消长则惟余襄公海潮图序最明盖潮之消息皆系
 于月月临卯酉则潮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
卷二 第 17b 页 WYG0697-0459d.png
 南北昼夜之运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阴
 西没之期常缓于太阳三刻有奇潮信之来率亦如
 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复缓一昼潮朔
 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势长朔后三日潮
 势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际月行稍迟故潮之去来势
 亦稍小一月则潮盛于朔望之后一岁则潮盛于春
 秋之中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盖岁之有春
 秋犹月之有朔望天地之常数也此潮之消息乃系
卷二 第 18a 页 WYG0697-0460a.png
 乎月之进退亦非因地之浮沉也张子特用旧说而
 未之易耳因附见之
 补训此论地之升降而并及潮汐也因地之升降带
 言日之脩短地虽凝聚至寒暑之候正言地之升降
 而寒暑带脩短意下又言昼夜之盈虚升降而及潮
 汐○夫地者乘气机而为升降者也因地之有升降
 而日乃有长短晷刻之不齐以为寒暑之分所以然
 者何也地以阴质虽为凝聚不散之物然阴阳二气
卷二 第 18b 页 WYG0697-0460b.png
 升降于地之中循环相随而不已也当其阳气日上
 则地日降而下者以阳气虚于下故地沉而降也当
 其阳气日降则地日进而上者以阳气盈于下故地
 浮而升也阳自子月而生日渐长而为暑阳自午月
 而降日渐短而为寒此一岁寒暑之气侯如是也至
 于一昼夜之间亦有盈虚升降旦而阳生则地以虚
 而降潮于是生夕而阳降则地以盈而升汐于是至
 则以海水之潮汐验之而可信也然其间潮有大小
卷二 第 19a 页 WYG0697-0460c.png
 之差者则又系日月朔望月之精与水相感月疾则
 潮大月迟则潮小而潮汐实则系于地之升降也○
 地有升降故日有脩短重上句脩短照下寒暑看地
 本阴阴之气在地中而天之阳气实升降其间故云
 二气相从不已昼夜微升降寒暑大升降潮汐应月
 因朔望带言日月与水皆阴类故其精相感○按地
 有动有陷则非死物其升降亦或有之但不得有五
 千里之悬殊耳舟大而稳乘者不觉其动况茫茫大
卷二 第 19b 页 WYG0697-0460d.png
 地其升降谁能知之哉若论寒暑修短则天行可据
 地运无凭姑存其理可耳
 集释朔则月与日合得乎阳而阴之气方生望则月
 与日对得乎阳而阴之气方盛故潮水大春秋阴阳
 之和潮亦大月行弦上而阔近故似迟月行中天而
 狭高故似疾非月实有迟疾也月有迟疾则一日行
 十三度者不足凭以算历矣
  愚按此节全用四游旧说惟朔望小大三句参用
卷二 第 20a 页 WYG0697-0461a.png
  潮汐应月之义盖天行地运理甚冥渺非可执一
  以尽其故张子自是于浑天术外兼存旧说未可
  多议也海涛朝曰潮夕曰汐汐亦潮也一日一潮
  一汐黄氏海缩为汐潮汐皆再等语未是
日质本阴月质本阳故于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光为
之食矣
 朱子曰历家说天有五道而今且将黄赤道说天正
 如一员匣相似赤道是那匣子相合缝处在天之中
卷二 第 20b 页 WYG0697-0461b.png
 黄道一半在赤道之内一半在赤道之外东西两处
 与赤道相交度却是将天横分为许多度数会时是
 日月在黄道赤道十字路头相交处撞着望是月与
 日正相向如一个在子一个在午日所以食于朔者
 月常在下日常在上既是相会被月在下面遮了故
 日食望时月食谓之闇虚盖火日外影其中实闇到
 望时恰当着其中闇处故月食至明中有闇虚其闇
 至微望时月与之正对无分毫相差月为闇虚所射
卷二 第 21a 页 WYG0697-0461c.png
 故食○黄氏瑞节曰春秋疏云日月同处则日被月
 映而形魂不见故食朔则交会故食必在朔然而每
 朔皆会应每月皆食杜预云日月动物虽行度有大
 量不能不小有盈缩故有虽交会而不食者或有频
 交而食者又云日月异道交互相错月之一周必半
 在日道里从外而入内半在日道表从内而出外或
 六入七出或七入六出凡十三出入而与日会历家
 谓之交道通而计之一百七十三日有馀而有一交
卷二 第 21b 页 WYG0697-0461d.png
 唐一行议云日行黄道月有九道其所行之道遇交
 则有薄蚀之变也至于合朔如合璧则不食其交不
 轨道则食也故验日食者必以日躔月道之交验之
 耳五代王朴云自古相传皆谓近交则日月有蚀殊
 不知日月之相掩与闇虚之相射其理有异今据诸
 家之说所谓九道者青道二赤道二白道二黑道二
 与黄道而九月不行黄道止行八道但此八道斜出
 入于黄道之内外故谓之九道耳月一岁凡十三次
卷二 第 22a 页 WYG0697-0462a.png
 经天则二十六次出入于黄道之内外一次经天则
 一次入一次出也或六次入七次出或七次入六次
 出各十三出入也此二十六次出入于黄道之时有
 二十四次皆不与日会惟有两次与日会故疏云通
 计一百七十三日有馀而有一交也于此时方有食
 然而有食有不食者或日月同道之际道有分数故
 食亦有分数或小有盈缩遂从边而过故有不食也
 吕氏诗记十月之交篇载孔疏之说亦然若以定法
卷二 第 22b 页 WYG0697-0462b.png
 论之一岁两交当两食而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
 三十六唐二百九十年食百馀何也此杜预所谓有
 虽交而不食者或有频交而食者也朱子与王朴之
 说合日月之相掩与闇虚之所射是日月食之理也
 补训此推日月交食之理
 补注吴临川曰由北直南而纵分之谓之度由东至
 西而横截之谓之道月二十九日半有奇而与日同
 度是为朔十四日九时有奇而与日对度是为望合
卷二 第 23a 页 WYG0697-0462c.png
 朔之时纵虽同度横不同道若横亦同道则月掩日
 而日食对望之时纵虽对度横不对道若横亦对道
 则日射月而月蚀其蚀之分数由同道对道所交之
 多寡
 发明日质本阴故其精闇虚月质本阳故其魄能受
 日光朔而日月相会则日被月掩故日食是魄反交
 乎日也望而日月相对月为闇虚所射故月食是精
 反交乎月也
卷二 第 23b 页 WYG0697-0462d.png
  愚按反交补训作反覆相交窃谓反者自下而上
  之词如杜诗反照入江之反日食则月在下上掩
  日光月食则日在下上夺月光又日外阳而内阴
  月外阴而内阳质言其内也精日之内阴即质也
  魄则月之外阴也书康诰哉生明武成旁死魄皆
  以月本黑之体为魄非言其内之质也日以其外
  阳之光交于月内阳之质故内外相映而光生若
  以其内阴之精对其本黑之体则月无光而食矣
卷二 第 24a 页 WYG0697-0463a.png
  月质本阳故受日之光若以其本黑之阴体上掩
  乎日则日食矣集解以月之魄为阳补训以月质
  为魄皆误
亏盈法月于人为近日远在外故月受日光常在于外
人视其初终如钩之曲及其中天也如半璧然此亏盈
之验也
 朱子曰历家旧说月朔则去日渐远故魄死而明生
 既望则去日渐近故魄生而明死至晦而朔则又远
卷二 第 24b 页 WYG0697-0463b.png
 日而明复生所谓死而复育也此说误矣若果如此
 则未望之前西近东远而始生之明当在月东既望
 之后东近西远而未死之明却在月西矣安得未望
 载魄于西既望终魄于东而溯日以为明乎故惟近
 日沈括之言得之盖括之言曰月本无光犹一银九
 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侧而所见
 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大抵如一弹丸以
 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员也近
卷二 第 25a 页 WYG0697-0463c.png
 岁王普又申其说月生明之夕但见其一钩至日月
 相望而人处其中方得见其全明必有神人能凌倒
 景旁日月而往参其间则虽弦晦之时亦复见其全
 明而与望夕无异耳以此观之则知月光常满但自
 人所立处视之有偏有正故见其光有盈有亏非既
 死而复生也○古今皆言月有阙惟沈存中云无阙
 盖晦则与日相叠了或从上过或从下过皆不受光
 至初三方渐渐离开了人在下面侧看见则其光阙
卷二 第 25b 页 WYG0697-0463d.png
 至望日则月与日正相对人在中间看见则其光方
 员○问月中影是地影否曰前辈有此说日月在天
 如两镜相照而地居其中四旁皆空水也故月中微
 黑之处乃镜中大地之色略有形似而非真有物也
 ○问弦之义曰上弦是月盈及一半如弓之上弦下
 弦是月亏了一半如弓之下弦又问是四分取半否
 曰二分二至亦是四分取半历家谓纾前缩后近一
 远三以天之围言之上弦与下弦时月日相看皆四
卷二 第 26a 页 WYG0697-0464a.png
 分天之一○黄氏瑞节曰纾前缩后云者历家谓春
 分月弦东井日在奎秋分月弦南斗日在角月在前
 日在后是也近一远三云者历家以周天为四分近
 一分远三分也
 补训此节论月之盈亏全系于日也如钩之曲如璧
 之半皆亏缺时也惟望则正员而盈○按日食为月
 掩则月近日远可据但未必大相隔绝耳
 补注童氏发微曰终谓晦朔以前初谓晦朔以后终
卷二 第 26b 页 WYG0697-0464b.png
 如钩晨见东方初如钩昏见西方上弦则昏见中央
 下弦则晨见中央至望则日月相对而光满晦朔则
 日月同会而月光灭矣
  愚按补训以日为月掩为远今历家谓日径七百
  五十里月径六百里日道依天月下于日一万一
  千五百里是以月径六百里之广犹日径七百里
  之大每遇同道同度则月掩日光而无馀分其说
  与补训相合虽日月圆径及相去里数难以意测
卷二 第 27a 页 WYG0697-0464c.png
  然其理大抵如此又据今说月在日之下则沈存
  中所谓或从上过或从下过者亦微异矣
月所位者阳故受日之光不受日之精相望中弦则光
为之食精之不可以二也
 李注复申日质本阴月质本阳一节之意
 集解月所位阳也日之光亦阳也阳与阳合故受日
 之精阴也阴阳相反故不受受日之光故光应之则
 明不受日之精故正与相对而精射之则食盖光者
卷二 第 27b 页 WYG0697-0464d.png
 用精者体用可兼乎外而体则贞一而不可以二也
 高注相望中弦日月相对当上下弦之中谓望日也
 补训日食易明故专言月质阳故受日光若本非阳
 质以黑窣之物日虽曜之不能明也
  愚按上不受以月言阴阳相反故不受也下不可
  二以日言体一而已故不可旁及也亦上下互发
  之文发明补训谓日精强加之而月不能敌故食
  窃意月无光借日之光以为光正对闇虚则日不
卷二 第 28a 页 WYG0697-0465a.png
  能为月之光故月食耳恐日无强加之理亦非月
  本有光而日夺之也
日月虽以形相物考其道则有施受健顺之差焉星月
金水受光于火日阴受而阳施也
 补训此节推论阴受阳施之理上只言日月下并言
 星又推金水火皆是陪说日光兼及星月金水火但
 能照金水不及星月○日月虽以形相并而为物考
 究其道则日健而月顺日施而月受有不同者焉岂
卷二 第 28b 页 WYG0697-0465b.png
 独日月为然凡星与月金与水受光于火日皆阴主
 受而阳主施也○物与道对以形则各为一物以道
 则一施一受不同也星月为阴日为阳水阴根阳火
 阳根阴金体凝固为阴尤易明
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则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万古
不变若阴阳之气则循环递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
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
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
卷二 第 29a 页 WYG0697-0465c.png
 或问程子曰阴阳之精互藏其宅然乎曰此言甚有
 味由人如何看水离物不得故水有离之象火能入
 物故火有坎之象重离之中互坎重坎之中互离则
 各得其所安故日为离月为坎其形万古不变而日
 常满月多亏也若阴阳之气则循环递至其春秋聚
 散者相为推荡上下升降者相为求合絪缊交密充
 动者相为揉错非相生合以兼之则相克胜以制之
 如是两端而已欲一升之而不降欲一降之而不升
卷二 第 29b 页 WYG0697-0465d.png
 皆不能也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而合于鬼
 神无有使之而然是不曰性命之理神妙之道而然
 哉
 补训此推论阴阳之精气而归于性命之理精属体
 气属用分言之为精为气合言之精亦气之为也但
 以其结为形质者言耳故性命之理承气说下而精
 可见
 补注阴阳有以质言者有以气言者以质言则阳中
卷二 第 30a 页 WYG0697-0466a.png
 有阴阴中有阳若日月之形是也以气言则循环递
 至若四时昼夜之类聚散相荡升降相求若风云雨
 雷之类絪缊相揉若温凉寒暑之类是也
 集解阳之精而无阴则失其所蔽阴之精而无阳则
 失其所依如是则散而不成物矣互藏其宅然后阳
 得蔽而不泄阴得主而不散故各得所安相兼者相
 资也相制者相克也独阳不生独阴不成生者倡其
 成成者成其生不相兼乎阴长阳消阳长阴消反复
卷二 第 30b 页 WYG0697-0466b.png
 循环不相制乎
  愚按日以阴精而藏于阳之宅者也月以阳精而
  藏于阴之宅者也与地纯阴节日为阳精月为阴
  精不同此所谓精即前所谓质也循环句流行意
  多聚散二句对待意多聚散横说升降竖说絪缊
  又以交密处言相兼相制总承上四句一之不能
  谓或生或克不能齐之使一也程子专言升降亦
  举一以该其馀耳性命之理谓其为天道之自然
卷二 第 31a 页 WYG0697-0466c.png
  也尚未及赋予人物之性命
日月得天得自然之理也非苍苍之形也
 徵引易恒卦彖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庄子逍遥游
 篇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补训上文从日月说到性命之理此又借易辞而发
 挥之
 高注自然之理往来屈伸莫或使之而然者也
  愚按正蒙中文相属者多数节同义脉络贯通其
卷二 第 31b 页 WYG0697-0466d.png
  引经语非但注释之体此节大意当云释易恒卦
  彖辞以明日月之行亦自然之理也后仿此
闰馀生于朔不尽周天之气而世传交食法与闰异术
盖有不知而作者耳
 朱子曰周天之气谓二十四气也月有大小朔不得
 尽此气而一岁日子足矣故置闰○天体至圆周围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绕地左旋常一日一周
 而过一度日丽天而少迟一日绕地一周无馀而常
卷二 第 32a 页 WYG0697-0467a.png
 不及天一度积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
 百三十五而与天会是一岁日行之数也月丽天而
 尤迟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二十
 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与日会十二
 会得全日三百四十八馀分之积五千九百八十八
 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不尽三百四十八通计
 得日三百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是
 一岁月行之数也岁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百六
卷二 第 32b 页 WYG0697-0467b.png
 十者岁之常数也故日行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
 之二百三十五者为气盈月行而少五日九百四十
 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为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闰生
 焉一岁闰率则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
 三岁一闰则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单一
 五岁再闰则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
 五十有九岁七闰则气朔分齐是为一章○黄氏瑞
 节曰历家以一日为九百四十分所谓九百四十分
卷二 第 33a 页 WYG0697-0467c.png
 日之二百三十五者是一日内二百三十五分也所
 谓馀分之积五千九百八十八者一会馀四百九十
 九十二会乘之得五千九百八十八也所谓如日法
 九百四十而一者如算日之法以九百四十分为一
 日也得六者得六日也不尽三百四十八者将馀分
 五千九百八十八除之六日外犹馀三百四十八分
 也日行积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
 十五与天会是一岁三百六十日而日行多五日又
卷二 第 33b 页 WYG0697-0467d.png
 二百三十五分也月行积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
 分日之三百四十八为十二会是一岁三百六十日
 而月行少五日又五百九十二分也将日行所多五
 日又二百三十五分合月行所少五日又五百九十
 二分通得十日又八百二十七分一岁之闰率也三
 岁一闰合三岁之间日行所过月行所少通得三十
 二日又六百单一分也五岁再闰合五岁之间日行
 所多月行所少通得五十四日又三百七十五分也
卷二 第 34a 页 WYG0697-0468a.png
 十九岁七闰合十九岁日行所多月行所少通得整
 日一百九十每岁馀分八百二十七以十九乘之得
 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三以日法九百四十分而一除
 之得十六日犹馀六百七十三分并一百九十日通
 二百单六日又六百七十三分也今为七闰月每月
 二十九日通二百单三日每月馀分四百九十九分
 以七乘之得三千四百九十三以日法九百四十分
 而一除之得三日犹馀六百七十三分并二百单三
卷二 第 34b 页 WYG0697-0468b.png
 日通二百单六日又六百七十三分也所谓气朔分
 齐者十九年合气盈朔虚得二百单六日不尽六百
 七十三分七闰月亦二百单六日不尽六百七十三
 分气之分与朔之分至十九年而皆齐所谓气朔分
 齐而为一章也
 补训此因上文言日月而推及于闰法并带言交食
 法以闰法为主○闰馀者有馀日方置闰月也置闰
 而朔望定然后日食于朔月食于望可据而推其法
卷二 第 35a 页 WYG0697-0468c.png
 相因
 补注周天二十四气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
 月行十四日九时有奇则与日对二十九日半有奇
 则与日会十二会通计得日三百五十四有奇馀十
 日半有奇为闰与日对时则月为之食与日会时则
 日为之食此交食法即与闰同术也
  愚按补注谓二十四气三百六十五日有奇极是
  考尚书解新安陈氏云二气为一月必有三十日
卷二 第 35b 页 WYG0697-0468d.png
  零二时五刻始交后月节气合二十四气该三百
  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此气盈之溢数也十二月
  有六小尽者此朔虚之亏数也一月无三十日全
  非朔虚而何二气必三十日添二时五刻非气盈
  而何节气之有馀与小尽之不足二者并行不悖
  因此有馀不足而置闰于其间此与补注说同盖
  朔者月与日会之名气者二十四气也朔虚之数
  不能尽气盈之数故二者参合而置闰也补训谓
卷二 第 36a 页 WYG0697-0469a.png
  二十四气仅三百六十日不能尽天行之度而朔
  又不能尽气之三百六十日皆未是
阳之德主于遂阴之德主于闭
 补训此又言阴阳之德德者阴阳之所以为阴阳也
 当兼理气言○即阴阳而分观之阳之德主于遂凡
 发生者皆阳之为也阴之德主于闭凡收藏者皆阴
 之为也
 补注沈毅斋曰自动静而言之则主乎阴所谓乾不
卷二 第 36b 页 WYG0697-0469b.png
 专静则不直遂坤不翕合则不发散是也自小大而
 言之则阳常兼阴阴不兼阳又岂可以并言哉论其
 分则阳一而阴二阳尊而阴卑也在人则君臣父子
 之分也论其气则阳始而阴成阳唱而阴和也在人
 则子弟臣妾之类也
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阳为
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故
云物班布太虚者阴为风驱敛聚而未散者也凡阴气
卷二 第 37a 页 WYG0697-0469c.png
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阳在外者不
得入则周旋不舍而为风其聚有远近虚实故雷风有
大小暴缓和而散则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则为戾气
曀霾阴常散缓受交于阳则风雨调寒暑正
 徵引周礼宗伯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诗弼
 风终风篇终风且霾又曰终风且曀集传霾雨土蒙
 雾也阴而风曰曀
 朱子曰此一段见得阴阳之情阳气正升忽遇阴气
卷二 第 37b 页 WYG0697-0469d.png
 则相持而下为雨盖阳气轻阴气重故阳气为阴气
 压坠而下也阴气正升忽遇阳气则助之飞腾而上
 为云也阳气伏于阴气之内不得出爆开而为雷也
 阴气凝结于内阳气欲入不得故旋绕其外不已而
 为风至吹散阴气尽乃已也戾气飞雹之类曀霾黄
 雾之类皆阴阳邪恶不正之气所以雹冰秽浊或青
 黑色
 华注此明风雨云雷之属总不外乎阴阳之相感
卷二 第 38a 页 WYG0697-0470a.png
 补训阴主闭其性凝聚阳主遂其性发散然阴之凝
 聚阳必为之发散其势均归于发散盖阴阳相为用
 也阳方升而为阴所累阴压阳则相挟持为雨而降
 雨者阳之为也阴方升而为阳所得阳助阴则飘扬
 为云而升云者阴之为也故凡云物分布于太虚之
 中者阴气为风所驱敛聚而未散则为云也即此可
 知雨云所由然矣凡阴气凝聚束阳在内而不得出
 则阳奋发有声而为雷霆阳在阴外不得入则周回
卷二 第 38b 页 WYG0697-0470b.png
 旋绕不舍而为风其凝聚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故雷
 风有小有大有暴有缓即此可知风雷所由然矣阴
 聚而阳散同一散也有和不和之分和而散则为霜
 为雪为雨为露不和而散则为戾气为曀霾即此可
 知霜雪雨露戾气曀霾所由然矣大抵阴虽凝聚而
 常散缓以受交于阳则风雨得调而寒暑得正矣阴
 聚阳散其相资为用有如此○均散句截上是冒语
 次言雨云次言风雷次言霜雪雨露戾气曀霾总承
卷二 第 39a 页 WYG0697-0470c.png
 阴阳聚散来云物物色也班分也疾雷为霆阴常散
 缓对凝聚言凝聚其性然也凝聚之中能因阳以为
 散缓则受交于阳矣非谓其不凝聚而散缓也
 集释气之聚远而实故风雷大且暴近而虚故风雷
 小且缓
  愚按此太虚与前节太虚无体同义皆以苍苍之
  天言即首篇第二层内之属于天地者也
天象者阳中之阴风霆者阴中之阳
卷二 第 39b 页 WYG0697-0470d.png
 补训此推阴阳交互之理而以天象风霆明之
 集释天象日月星辰是也
 集解阳者气而已矣天象则稍有象故为阳中阴风
 交于物霆起于地本阴之类然有声而无形有气而
 无质故为阴中阳
 补注天象阳中阴所以聚而不散风霆阴中阳所以
 聚散无常
雷霆感动虽速然其所由来亦渐耳能穷神化所从来
卷二 第 40a 页 WYG0697-0471a.png
德之盛者欤
 徵引易下传之五章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李注雷霆者郁积之久而发者也凡天地之化皆以
 渐成非精义利用体神化于身者孰能知之
 补训雷霆必积久而后动如十一月一阳生至四阳
 二月之时乃发声岂非渐乎即偶然雷霆亦必气积
 而后动无遽动之理神化俱承渐不承速徐氏发明
 分速为神渐为化未确以其两反在前一反在后也
卷二 第 40b 页 WYG0697-0471b.png
 德之盛以人言
  愚按此节大意即雷霆以明神化之理也○两而
  化即一而神者为之神与化不可分先后补训驳
  发明是矣但徐氏又谓一而神两而化为所从来
  而补训亦谓神化承渐不承速窃玩张子之意盖
  雷之震动即神化之一端所从来即所由来之变
  文也即雷之所从来以渐知天地之化皆以渐而
  成即此是穷神知化之盛德非以渐为神化而所
卷二 第 41a 页 WYG0697-0471c.png
  从来又推本一层也神化中有速字意所从来即
  渐字意亦非承渐不承速也惟李注得之
火日外光能直而施金水内光能辟而受受者随材各
得施者所应无穷神与形天与地之道欤
 徵引易上传之六章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夫坤
 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晋书纪瞻传阳动而外以含
 容为质阴静而内以外接为用是以金水之明内鉴
 火日之光外辉刚施柔受阳胜阴伏
卷二 第 41b 页 WYG0697-0471d.png
 朱子曰阴以阳为质阳以阴为质水内明而外暗火
 内暗而外明○西山真氏曰日火外景金水内景本
 准南子之说道家谓日火扬光于外故日有食火有
 灭金水潜光于内故无穷以此为养生之法收视反
 观潜神不矅
 集解直者照临无碍之谓也受者随材各得妍𡟎美
 恶未尝有隐而必由于所感不能自施形与地之道
 也形则碍地不倡也施者所应无穷随在光皆至焉
卷二 第 42a 页 WYG0697-0472a.png
 神与天之道也神无物不体天所以倡也
 集释水之明镜之光随材各得也
  愚按集释诸家皆以金水火日相施受言即前金
  水受光于火日之意集解则以金水火日之施受
  于物言即此见天地形神之道以诸家则施即施
  光于金水受即受光于火日材即金水之材也以
  集解则施乃普照万物受乃受他物之形材亦他
  物妍𡟎之材也二说皆通玩金水亦言光不言质
卷二 第 42b 页 WYG0697-0472b.png
  则集解似胜○友人赵子彤元云诸家谓施光于
  金水然既曰无穷则施及者不惟金水矣
木曰曲直能既曲而反申也金曰从革一从革而不能
自反也水火气也故炎上润下与阴阳升降土不得而
制焉木金者土之华实也其性有水火之杂故木之为
物水渍则生火然而不离也盖得土之浮华于水火之
交也金之为物得火之精于土之燥得水之精于水之
濡故水火相待而不相害烁之反流而不耗盖得土之
卷二 第 43a 页 WYG0697-0472c.png
精实于水火之际也土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地
之质也化之终也水火之所以升降物兼体而不遗者

 徵引书洪范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
 曰从革土爰稼穑蔡传润下者润而又下也炎上者
 炎而又上也曲直者曲而又直也从革者从而又革
 也○易说卦之五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
 而所成始也
卷二 第 43b 页 WYG0697-0472d.png
 张子语录中宫土寄王之说于理非也大率五行之
 气分王四时土固多于四者然其运行之气则均施
 错见金木水火分主四时独不见土之所主是以有
 寄王之说然于土夹在季夏之末者且以易言之八
 卦之作坤在西南西南致养之地在离兑之间离兑
 即金火也是以在季夏之末
 朱子曰五行之说正蒙一段说得最好不轻下一字
 ○问阴阳五行如何曰康节说得法密横渠说得理
卷二 第 44a 页 WYG0697-0473a.png
 透○问金木水火体质属土曰正蒙有一说好只金
 与木之体质属土水与火却不属土
 补注水濡之水当作土
 补训更即五行而推论之木曰曲直木既能曲反伸
 而直也金曰从革金一从改革而不能自反其本质
 也此木金之纯乎质者然也水火虽有质而以气为
 用故火炎上水润下下与阴同降上与阳同升土不
 得而制其气焉此水火之主乎气者然也然而木金
卷二 第 44b 页 WYG0697-0473b.png
 与水火有相资也木金者土之华实木为华而金为
 实其性有水火相杂于其间故木之为物虽生于土
 然以水浸之则生以火然之而火附木不相离盖得
 土之浮华于水火之相交而成者也金之为物亦生
 于土然因土性之燥而得火之精因土性之濡而得
 水之精故水火相待有成而不相害以火烁之反流
 为水而不耗折盖得土之精实于水火之相合而成
 也此木金之质生于土而必资水火之气有然也若
卷二 第 45a 页 WYG0697-0473c.png
 土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乃地之质也五行生
 成变化之终也水火之气所以升降不外于土万物
 皆兼体而无一之或遗者也○此详言五行先提木
 金以质言次及水火以气言次言木金为土之华实
 而带言水火次言土而以水火升降应前物兼体亦
 包金木在内○书蔡传曲而又直从而又革皆分两
 义与此不同木不能无曲而究竟长大故为曲而反
 伸金融而从革不能自反其本质火气炎上阳之升
卷二 第 45b 页 WYG0697-0473d.png
 也水气润下阴之降也蔡传润而又下炎而又上此
 则谓润于下炎于上也木金生于土中故为土之华
 实其性有水火之杂谓木金兼有水火之性此并言
 木金下分木金言之万物生于土归于土故为物之
 成始成终土之浮华上之精实即应上金木者土之
 华实浮华谓木精实谓金
  愚按此节大意释书洪范之文以明五行之理也
  ○木金者以下旧解多杂窃意木金者土之华实
卷二 第 46a 页 WYG0697-0474a.png
  其性有水火之杂二语为下二段之纲盖水火之
  气与阴阳升降交际于地之中无处而不在者也
  木生地上则为土之华而得水火之气于土中此
  木性有水火之杂也故水渍则生火然而不离水
  生木木生火之理本如是也金生地中则为土之
  实而得水火之气于土中此金性有水火之杂也
  故水火与金相资而不相害以火烁之反流为水
  而不耗火克金金生水之理本如是也得水火之
卷二 第 46b 页 WYG0697-0474b.png
  精于土之燥濡与得土之实于水火之际同是一
  意流而不耗正相资而不相害处亦非两层盖土
  有燥有濡濡者即水之性燥者即火之性而金皆
  具之也火克金若难言相待然相克乃以成之金
  以成器为贵木以应用为才正见其相待也木得
  浮华于水火之交金得水火之精于土之燥濡皆
  以木金本然所具之性言至水渍火然流而不耗
  又是木金成质后与水火相资为用处惟其性如
卷二 第 47a 页 WYG0697-0474c.png
  是故其用如是补训以火烁金为得火之精金烁
  为水为得水之精混作一层未确李注以得金则
  水火相需而成烹饪为不相害亦落后一层土为
  化之终者盖阴阳五行皆天地化生人物之具至
  天五生土则天地之化已全而人物由是以生也
  ○语录一段前盖驳土寄王四时各十八日之说
  而谓其均施错见无时不有后引易卦又明土所
  以属季夏之故也其理可参故附录之
卷二 第 47b 页 WYG0697-0474d.png
冰者阴凝而阳未胜也火者阳丽而阴未尽也火之炎
人之蒸有影无形能散而不受光者其气阳也
 补注冰字恐当作水
 高注或谓人为水之误
 集解水生于天一其体质本阳也至冬则凝而成冰
 阴之凝聚而中之微阳不胜阴也火则阳丽于阴之
 外故有光而中之阴犹伏藏而未尽也故中暗火气
 曰蒸薰也散犹施也指其光之烛物气之蒸人而言
卷二 第 48a 页 WYG0697-0475a.png
 言火之烈然炎热人之触之而薰蒸者有影而已非
 有形也能散而已不能受也
 补训高注谓阴未尽故火犹然尽则灭殊难解岂以
 阴为火所然之物乎张子是论水火非欲阳胜阴尽
  愚按此节可疑者颇多补注疑冰当作水高注疑
  人为水之误诸家以不能受为句李注以不能受
  光者为句以今考之前后多言水火阴凝阳丽又
  与外光内光陷阴附阴前后言水火之言相符冰
卷二 第 48b 页 WYG0697-0475b.png
  之当为水似可据也上言水火而下专言火于文
  理固为偏承人之蒸解为火之蒸人于文义亦为
  强解人之当为水亦似可从也能散而不能受为
  句光者其气阳也为句句法颇未稳以前节受光
  于火日句例之受光字连读又非无谓也尝以此
  三说之解解之水之为体阴之所凝结也阴以阳
  为质其外暗而内明殆阳之伏于中而未胜也火
  之为物阳之丽于阴也阳以阴为质其外明而内
卷二 第 49a 页 WYG0697-0475c.png
  暗殆阴之伏于中而未尽也此阴阳互藏之理然
  也金水能受日月之光以照物若火之有炎水之
  有蒸则但有影而无形能散而为气而不能受日
  月之光以鉴物者其气已属于阳故也如此则阳
  未胜阴未尽亦指其内明与内暗而言非欲其胜
  与尽也水之内明即阳火之内暗即阴亦非以所
  然之物为阴也然水有涸时即是阳胜火有灭时
  即是阴尽方言水火故言未胜未尽耳
卷二 第 49b 页 WYG0697-0475d.png
阳陷于阴为水附于阴为火
 补注此承上章而言阳陷于阴所谓阴凝而阳未胜
 也阳附于阴所谓阳丽而阴未尽也
 补训入其中为陷见于外为附
 李注说者皆谓一阳陷于二阴之间为坎一阴丽于
 二阳之间为离非也凡能出入上下动静发敛者皆
 阳也顾非阴则阳之出入上下动静发敛不可得而
 见耳是故震阳动也坎阳陷也艮亦阳止也巽阳入
卷二 第 50a 页 WYG0697-0476a.png
 也离阳丽也兑亦阳说也易卦所以分阴阳者盖以
 阳为主而遇阴则为阳卦以阴为主而遇阳则为阴
 卦也阳在下而遇阴压之则动矣阳在中而遇阴锢
 之则陷矣阳在上而遇阴承之则止矣阴在内则阳
 必入以散之矣阴在中则阳必附之以为明矣阴在
 外则阳必敷之以为说矣今谓巽阴入于二阳之下
 离阴丽于二阳之中是以入与丽属阴故曰其说非
 也张子前文云阴在内阳不得入故周旋不舍而为
卷二 第 50b 页 WYG0697-0476b.png
 风盖不舍者所以入之也此条又以火为阳附于阴
 比之观物言八卦处理独精矣
 张注此观坎离二卦自见又以河图考之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阳居内者微而阴在外者盛是阳陷阴中
 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阴居内者微而阳在外者盛
 是阳丽阴外也故周子太极图以水阴盛居右火阳
 盛居左均是一义不可易之至理也
 正蒙初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