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697-04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正蒙初义卷一
            邳州知州王植撰
  太和篇第一
 大全此篇推明太和之气阴阳运化人物赋受皆是
 物也
  愚按此篇凡二十二节前十一节发明太虚之妙
  兼体用言之后十一节明一神两化之义皆太虚
卷一 第 1b 页 WYG0697-0423b.png
  之用也其谓虚空即气不可以有无言者见虚与
  气未尝相离其以清属神浊属形而对举之者亦
  见虚与气不可相无皆所以绌二氏虚无之谬而
  庸人之徇形者亦可以悟矣○篇中言太虚有以
  未发之体言者有以流行之用言者有以究极之
  归言者窃尝以三层槩之其说己见总论矣而或
  者狃于旧说皆以太虚为理且谓与周子言太极
  同义不知太虚与太极确有不可得而强同者盖
卷一 第 2a 页 WYG0697-0423c.png
  太极一图本易易有太极数语建图属书以发所
  见其说由理而气而形从原头说下因端竟委以
  极其义所谓太极云者虽云不离乎气而实以其
  不杂乎气者而言故形而上下之分划然不淆而
  意之周匝言之简尽皆纯粹以精而无之可疑太
  虚之云则因二氏崇虚之见而为之说以订其蒙
  其说由虚而气而形盖气有清浊浊者滞于形象
  而不能通清者则虚空洞达神妙莫测足以超乎
卷一 第 2b 页 WYG0697-0423d.png
  形象之外而为天地人物之本故名以命之曰太
  虚太虚一而已而以为有三层可言者盖上而推
  之天地人物之先则万物之形皆本于无形其湛
  然无形而足以形形者是太虚之本体所以主宰
  于上而为生生之原者也造化所以生天地者以
  此故曰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天地所以生人物者
  亦以此故曰由太虚有天之名所谓性之中涵而
  为感之体者也中而推之万物有生之初凡二气
卷一 第 3a 页 WYG0697-0424a.png
  之絪缊天地之对待阴阳之流行皆太虚之妙用
  所以为生生之具也而及其有形之后则凡散殊
  可象之迹莫非太虚之所流贯而其虚空无物之
  处虽至几微冥渺容光一发之隙亦莫非太虚之
  流行而充塞焉所谓太和之道清通无碍而神者
  也极而推之人物既生以后生既尽矣又不能不
  化有形而无形是复还于太虚也所谓形溃反原
  而散亦吾体者也是其深思冥会于未有天地之
卷一 第 3b 页 WYG0697-0424b.png
  先凝心妙契于既有人物之后豁然一贯左右逢
  原而后著为一书以阐性命之精以辟异端之谬
  夫岂苟然而已哉但其所见至太虚而止而最上
  一层之宰乎此气之中统乎人物之终始所以贯
  清浊该有无寓于气而仍不杂乎气者尚未之及
  焉则是才说太虚便已落第二义即云无声无臭
  足以与理为体而究未若太极一言为得理之本
  体也其言及人物既生以后亦止言其为太虚之
卷一 第 4a 页 WYG0697-0424c.png
  所流行而充塞而于人物之各具一理不离乎气
  而仍不杂乎气者亦未尝显白轩豁以言之故程
  朱谓其所言是形而下者非形而上者如云合虚
  与气有性之名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较之
  周子则言太极者如言性而直言心之理言太虚
  者如言性而但言心之虚灵心之虚灵虽亦所以
  具是性者却直作性字不得即谓其见到而说不
  到亦不得也且不言理而但言虚将展转说去终
卷一 第 4b 页 WYG0697-0424d.png
  无准纪其流必有所敝故先儒谓其流乃是个大
  轮回而张子亦恐不善会者之或至是也故其言
  虚又必兼言气故曰惟尽性者能一之又曰兼体
  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又曰虚空为性本天道为
  用又曰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
  已则其意之周匝言之精密足以自救其说而与
  释老之说天渊也由此以思二子所见盖有不得
  而强合者岂但其词之偶异己乎○篇内坱然太
卷一 第 5a 页 WYG0697-0425a.png
  虚一节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一句游气纷扰一
  节朱子俱入近思录道体条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
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
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
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
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是
虽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称也已
卷一 第 5b 页 WYG0697-0425b.png
 徵引易乾卦彖保合太和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
 之气也系辞下传之五章天地絪缊本义絪缊交密
 之状系辞上传之一章八卦相荡又云乾知大始坤
 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本义知犹主也五章成
 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本义效呈也法谓造化之详
 密而可见者○庄子逍遥游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
 之以息相吹也注司马云野马春月泽中游气也○
 朱子曰此以太和状道体与中庸发而中节之和无
卷一 第 6a 页 WYG0697-0425c.png
 异
 补注太和即太虚阴阳冲和之气也中涵浮沉升降
 动静相感之性是言其体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
 之始是言其用其初来也几微易简其究极也广大
 坚固此以其流行者言也起知于上便能始物而无
 所难为乾效法于下皆从乎阳而不自作为坤此以
 其生物者言也散为万殊有象可见为气即所谓生
 物者也清明通达无象可见为神即所谓流行者也
卷一 第 6b 页 WYG0697-0425d.png
 易谓周易所以论天道者也
 补训此节全于二气絪缊处见太和故两提絪缊字
 而溯原于性是上一层中庸以鸢飞鱼跃言道之费
 是即气化上见道张子以太和谓道亦此意太和句
 是冒语浮沉升降总是动静相感宜总承上六字絪
 缊是气之凝结鼓荡处相荡则有胜负屈伸几微言
 其细易简言其妙广大横说坚固𥪡说起知二句补
 注与上分流行生物此生物即从上流行处见非截
卷一 第 7a 页 WYG0697-0426a.png
 然两项有形者气无形者神神在气中重神边补注
 以气承生物神承流行未确流行生物总是散殊之
 气而皆有清通之神在其中不如云云反言以缴上
 文
 华注中涵句是就已发中指其未发之体而言是生
 二字从中涵来絪缊相荡胜负屈伸总不外浮沉升
 降动静惟中涵其性是以为生之始
  愚按此节大意本易太和字以气化明道也太和
卷一 第 7b 页 WYG0697-0426b.png
  即太虚之第二层中涵之性带第一层言之○语
  意云人之言道者亦知所谓道乎吾谓太和之气
  即所谓道也所谓太和者盖中涵夫浮沉升降动
  静相感之性以为之体于是生夫二气絪缊相荡
  胜负屈伸之端以为之用就其用之流行者言之
  其初来也几微易简而不可见其究极也广大坚
  固而不可穷就其流行者之功用言之则始之有
  感必通而无阻难者即乾道乎呈造化之法而不
卷一 第 8a 页 WYG0697-0426c.png
  烦力者即坤道乎总而言之凡两间之内散为万
  殊而有象可见者为气清明通达无象可见者为
  神神即太和太和即道也倘不如野马而絪缊相
  荡不足谓之太和而道于何见乎凡语道者知此
  太和谓之能知道学易者见此太和谓之能见易
  不如是虽有周公之才之美其智不足称矣信乎
  语道者不可不深体乎太和也○先儒言气之详
  莫如张子如此节以太和言气而一气字中又层
卷一 第 8b 页 WYG0697-0426d.png
  层分析言之首句总提起以下详其义中涵句是
  太和上一层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也是生句方说
  到太和既有此理即有此气之机也然尚未及其
  流行处其来二句乃就流行处言乾坤易简又即
  流行者之功用言之乾坤者阳健阴顺之气而天
  地之形与天地生物之理皆在其中此四句乃太
  和正位盖其来其究是𥪡说其流行者起知效法
  是于流行中横分其对待者当分两层串说而非
卷一 第 9a 页 WYG0697-0427a.png
  二事散殊二句总上四句意仍挽到太和盖物之
  浊而有迹者皆气气中之清而无迹者为神神即
  太和之谓也此虽非截然有许多层次可分实确
  然有数层道理可言而总之见太和之无不在也
  故曰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絪缊内该得
  浮沉升降胜负屈伸意在末言道应上所谓道并
  及易者以太和字出于易也与太极图说篇末大
  哉易也义同○太和谓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大
卷一 第 9b 页 WYG0697-0427b.png
  意相似亦精于状道之词但只就气言而未及理
  之不杂乎气者故朱子谓与发而中节之和无异
  玩语意正以太和为道补注谓太和是气所以然
  者乃是道未免多作斡旋矣中涵与是生作对补
  训承上句谓道中所涵非是其来二句犹周子发
  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意几微易简者气之始
  动如复之一阳初生是也广大坚固则以其充满
  盛大者言之凡气之凝形成象为天地为人物者
卷一 第 10a 页 WYG0697-0427c.png
  皆是也起知于易二句以大易篇所谓无体感速
  不烦施普者观之则张子看知字与本义微异诸
  家多泥旧义未是散殊可象所包甚广凡天地之
  化风雨露雷幽明寒暑之类天地间山川人物之
  类有迹可见者皆是即后所谓反清为浊者也不
  可象亦有二意几微易简时固不可见即广大坚
  固时而不可见者自在即后所谓清则无碍无碍
  故神者也知此则几微易简广大坚固与起知于
卷一 第 10b 页 WYG0697-0427d.png
  易效法于简原非二事补注以散殊二句分承流
  行生物固未确矣然补训知以流行生物兼气与
  神而亦未能确见神之即太和也大抵诸家各有
  短长故节录其说而为辨之如此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
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
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朱子曰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未免分截作两段事
卷一 第 11a 页 WYG0697-0428a.png
 圣人不如此说只说形而上形而下而已
 发明此节论气而合之人○气有无形客形人有无
 感客感程子所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非有二也人
 知体虚空为性又知本天道为用斯一之矣
 补训夫太和不离太虚太虚之始无有形状乃气之
 本体然也及气之呈露则有形矣然其聚其散不过
 此变化之客形耳非常形也其在人则至静而无所
 感触乃性之渊源也及性之发动则有感矣然其有
卷一 第 11b 页 WYG0697-0428b.png
 识有知不过物交之客感耳非常感也此客感客形
 与无感无形原非有二人自溺于客感客形而昧之
 惟尽性之圣人乃能以无感无形御夫客感客形而
 合一无间也○本来无形即是本体犹云气之起根
 原无形也有聚有散即是变化客对主言无形是主
 有形是客静是主感是客虽分客主不可相无尽性
 者一视之尽性即能体道故以尽性兼绾气一边识
 浅知深交自外来感自内动
卷一 第 12a 页 WYG0697-0428c.png
 李注周子谓之太极而张子谓之太虚者太极如性
 字太虚如静字太极如中字太虚如未发字人生而
 静天性具焉非以静为性也喜怒哀乐未发而中存
 焉非以未发为中也太虚无形而无极之真在焉非
 以太虚为太极也
 张注有无皆道寂感皆性无所谓客也言体用可耳
 下客字太险
  愚按此节首句即太虚第一层正义也聚散变化
卷一 第 12b 页 WYG0697-0428d.png
  又言及第二层○无形即上中涵之性变化客形
  即上所谓浮沉升降动静絪缊胜负屈伸也至静
  无感即人心之太虚无形物交客感即人心之变
  化客形也然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故曰尽
  性者一之盖虚静之中事物之理无不具必事物
  各尽其道而后无形无感者克全其体此能一之
  义也○诸家以太虚太和分体用盖以第一层与
  第二层对言也无形处即是气之本体李注谓太
卷一 第 13a 页 WYG0697-0429a.png
  虚无形之中气之本体存焉即太极也无形本体
  说作两层不免混入程朱甲里非张子本意又张
  子言性与神处俱以性属第一层神属第二层观
  末篇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等语可见补注皆
  以为气之体亦未确○太虚之义分三层足以贯
  之而其立言不一皆当随文体认细玩篇中之意
  惟由太虚有天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此若必
  以理言之方可通然亦张子所见止至太虚而止
卷一 第 13b 页 WYG0697-0429b.png
  若遂以为生物之理之尽乎此也者而实未尽也
  故朱子虽亦以理字释之而亦谓其生受辛苦圣
  贤便不如此说盖非理字不足为言而直以理字
  代之则不可也若太虚不能无气万物不能不散
  而为太虚气之聚散于太虚太虚为清万象为太
  虚中所见之物此类如以理字训之则将谓万物
  散而为理气之聚散于理万象为理中所见之物
  于说通乎又如太虚无形虚空即气虚能生气气
卷一 第 14a 页 WYG0697-0429c.png
  坱然太虚太虚妙应之目气本之虚则湛此等直
  以气言似未尽而亦何可直以理字代之也皆当
  得其言殊而意不悖处大抵张子所论与程朱宜
  各为一说朱子称康节于那阴阳相接处看得分
  明与周程小有不同正蒙论气处亦宜如此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
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
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
卷一 第 14b 页 WYG0697-0429d.png
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则圣人尽道其
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
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
均焉
 徵引易系辞下传之十二章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
 近相取而悔吝生
 华注此明体用之一原也因上章无形客形似说作
 两层故申言之
卷一 第 15a 页 WYG0697-0430a.png
 补训夫天地者积气之区也天地之气虽其为聚散
 为攻取涂辙有百然其为理也皆顺其自然而无伪
 妄所以然者气之为物散则入于无形而非灭也适
 得吾之本体本体固如是其无形耳聚则彰于有象
 而非增也亦不失乎吾之常然吾常固不嫌于有象
 耳始之太虚非真虚也不能无气以充之既有气不
 能不聚而为万物所以聚为有象也万物不能不散
 为太虚所以复散入无形也循是二者一出一入出
卷一 第 15b 页 WYG0697-0430b.png
 则有象入则无形是皆理之自然不得已而然所谓
 顺而不妄者也圣人尽道于天地之间能以寂然不
 动体其无形而恬如以感而遂通体其有象而秩如
 兼体二者而一无所累所存于中而神妙不测者盖
 极其至矣即所谓尽性者能一之也彼异端专语寂
 灭者但云一往而不复返是知散而不知聚若徇其
 生而执所有者又徇于物而不知变化是知聚而不
 知散二者虽有间而皆昧于自然之理其为失道则
卷一 第 16a 页 WYG0697-0430c.png
 均焉信乎惟圣人为尽道也○前四句提起气之为
 物以下至而然也是申明前四句之意因言圣人尽
 道并及异端失道聚散平言聚为万物散为太虚攻
 则散取则聚攻取只贴聚散说顺字与不得已相照
 应顺其自然便无妄适得犹言恰合也出属聚入属
 散道字应理字其间应天地字存神借用孟子所存
 者神而意不同谓所存于己者神妙不测合聚散为
 一致也有间只是有分别不必辨其优劣
卷一 第 16b 页 WYG0697-0430d.png
 李注上言尽性者能一之此言尽道者兼体之尽性
 则能体道意互相发寂灭者异端之蔽徇生者百姓
 之愚
  愚按此节太虚不能无气即太虚之第一二层物
  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即太虚之第三层也○顺者
  行其自然不妄者实然而无伪也气之为物五句
  聚散对言太虚以下递言之总见虚气之未尝相
  离也故以兼体不累归之圣人寂灭执有李注分
卷一 第 17a 页 WYG0697-0431a.png
  异端百姓为允末篇亦多以异端俗学并言而其
  所谓梏于闻见引取于耳目者正徇生执有之实
  耳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李注又申适得吾体不失吾常之意
 补训夫气之有聚散在人不可二视也聚亦吾本体
 之不失其常也散亦吾本体之适相得也夫散则几
 于亡矣然散亦吾体是死而不亡也能知死之不亡
卷一 第 17b 页 WYG0697-0431b.png
 者乃可与言性矣○吾体即谓气体非谓身体气散
 于人身仍在天地之间即死而不亡
 集解性即太虚之道不亡者即此道也非谓吾死犹
 有精灵不亡如佛氏所云也此等处皆须精别盖以
 其强探力索所得故言有此未莹者耳
  愚按散亦吾体乃太虚第三层正义也既以太虚
  立言其归结必至于此正其立论不能无弊处然
  所谓死之不亡即末篇形溃反原游魂为变意正
卷一 第 18a 页 WYG0697-0431c.png
  以此明轮回之妄非反拾其残沈也宜善会之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
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若谓虚能
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
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
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
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此道
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
卷一 第 18b 页 WYG0697-0431d.png
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
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阴一阳
范围天地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庄混
然一途语天道性命者不罔于恍惚梦幻则定以有生
于无为穷高极微之论入德之途不知择术而求多见
其蔽于诐而陷于淫矣
 徵引老子去用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象元
 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虚心篇道之为
卷一 第 19a 页 WYG0697-0432a.png
 物惟恍惟惚后汉书桓帝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易系辞上传之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四章范围天
 地之化而不过又云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本义通犹
 兼也昼夜即幽明死生鬼神之谓二章六爻之动三
 极之道也本义三极天地人之理三才各一太极也
 ○释氏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补训此节意在合虚与气见人不可专认虚空为性
 而以形气为轻也○夫虚空与气不容二视也知虚
卷一 第 19b 页 WYG0697-0432b.png
 空之即气则凡为有无为隐显与夫神化性命皆通
 一而无二矣但其聚而出则有形散而入则无形人
 遂二视之能推本其所从来而知虚空即气则深明
 于易学者也若谓虚空能生出气来则虚无穷尽气
 有限量是体用不齐相去殊绝入于老氏有生于无
 自然之论而不识所谓有与无混合为一之常道矣
 若谓万象森然皆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分
 为二不相资藉形自为形性自为性形而为人性本
卷一 第 20a 页 WYG0697-0432c.png
 于天两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氏以山河大地为见
 病之说矣盖此虚空即气之道不明正由昏懵之人
 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阴阳以为用反以人
 见之小因缘以论天地之大其明有不尽则诬世界
 乾坤为幻化是其于幽而虚明而气不能举其至要
 遂躐等妄意而为此一偏之论耳岂知世界乾坤皆
 有实理而非幻化乎总之人惟不悟一阴一阳之道
 足以范围天地通乎昼夜而为三极大中之矩遂使
卷一 第 20b 页 WYG0697-0432d.png
 吾儒与释氏老庄混然出于一途凡语天道性命者
 不诬罔于释氏之恍惚梦幻则定以老氏之有生于
 无为穷高极微之论其于入德之途不知择术而求
 之多见其蔽于二氏之诐辞而陷于二氏之淫辞也
 岂不惜哉○知所从来虚空即气则易理尽于是故
 曰深于易下文一阴一阳数句应此易字浮屠者佛
 氏之号浮屠以山河大地有可见而为病患须寂灭
 无形方无系累也
卷一 第 21a 页 WYG0697-0433a.png
 华注此虚空即气四字为一章之主有无隐显以气
 言神化性命以理言推本所从来意重在推本聚所
 从来欲人识虚空即气也老佛皆岐有无隐显神化
 性命而二之而老氏之旨则崇无黜有佛氏之旨则
 视有皆无大同小异总是略知性而不知用也儒者
 知得用处俱是实理故于日用伦常间一一理会用
 功此正入德之途而二氏一切去之所以为诐淫也
 发明太虚不能不聚聚不能不散聚即散之从来散
卷一 第 21b 页 WYG0697-0433b.png
 即聚之从来即气即虚更无别处从来虚能生气生
 字与周子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生不同周子只言
 有此次第老氏之生则是以此一物生彼一物截然
 分作两件佛氏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是太
 虚反被万象累了所以遂为见病此皆误认所从来
 也
  愚按此总太虚三层之意而言虚与气之非二盖
  为虚无之学者发也首八句为一节之冒下二段
卷一 第 22a 页 WYG0697-0433c.png
  分举言性道者之谬此道不明以下双承上二段
  而申所以陷入佛老之故不悟以下又承上段而
  申言不知天道为用之意玩通节语意皆指人之
  语性道者诸家谓直辟二氏尚体贴未细补训欲
  以懵者数句专归释氏亦于文势未合○虚空即
  太虚虚空无形者皆气之充塞故曰虚空即气也
  隐与无贴虚属第一层显与有贴气属第二层性
  以太虚之体言即上节可与言性之性神以太虚
卷一 第 22b 页 WYG0697-0433d.png
  流行之妙言即首节清通之神性与命对神与化
  对命是性之流行化是神之发用以性与神对则
  性属第一层神与命与化皆在第二层内观末篇
  各节自见体体贴本推本也以人见之小因缘天
  地即后大心篇所谓以心法起灭天地以六根之
  微因缘天地者也一阴一阳气也而天地之道幽
  明死生鬼神之理皆不外此故曰三才大中之矩
  曰天地昼夜又曰三极上分下合只是一意○友
卷一 第 23a 页 WYG0697-0434a.png
  人宋子锐臣曰张子亦是以虚空为性而异在以
  天道为用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子所
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欤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
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
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
无非教也
 徵引易絪缊见首节又乾卦彖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卷一 第 23b 页 WYG0697-0434b.png
 ○庄子野马以息相吹见首节又天道篇君之所读
 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注糟酒滓也糟烂为粕○礼孔
 子閒居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朱子曰坱然太虚此张子所谓虚空即气也盖天在
 四畔地居其中减得一尺地遂有一尺气但人不见
 耳此是未成形者及至浮而上降而下则已成形者
 若融结糟粕煨烬即是气之渣滓要之皆是示人以
 理○问言机言始莫是说理否曰此本只是说气理
卷一 第 24a 页 WYG0697-0434c.png
 自在其中一动一静便是机处○问始字之义如何
 曰始是如生物底母子相似万物都从这里生出去
 升降飞扬便合这虚实动静两句虚实动静阴阳刚
 柔者便是这升降飞扬者为之非两般也○无非教
 也教便是说理礼记中天道至教圣人至德与孔子
 予欲无言天地与圣人都一般精底都从粗底上发
 见道理都从气上流行虽至粗底物无非是道理发
 见圣人与天地皆然此等言语都是经煅炼底语须
卷一 第 24b 页 WYG0697-0434d.png
 熟念细看○或问此一段是造化之初否曰即今便
 是如此
 补训此节极言气末无非教结到理上○坱王逸云
 雾昧貌说文尘埃也雾尘皆是借形只是气充满意
 阳升阴降阴升阳降皆有飞扬意集释上下曰升降
 行四方曰飞扬亦非确解息即鼻息吹犹呼吸也凡
 天地间虚实动静阴阳刚柔皆气之为以其所由发
 谓之机以其所由成谓之始随遇而有聚有散风雨
卷一 第 25a 页 WYG0697-0435a.png
 雪霜内皆有聚散集释散为风雨聚为雪霜亦未确
 融合也结聚也并言山川不必谓川融山结酿者有
 糟粕㸑者有煨烬皆谓渣滓至小者也教无所主当
 属之天气本非教气有至理即为教也
 集解气坱然太虚言气之坱然者即太虚也升降飞
 扬未尝止息是时也虽未有虚实动静阴阳刚柔之
 形而其机其始实在于此此自其未有天地万物之
 前以明其所以为天地万物者之理已具所谓体用
卷一 第 25b 页 WYG0697-0435b.png
 一原也浮而上者阳之清天以开也降而下者阴之
 浊地以辟也天开地辟又由是而阴阳二气感遇聚
 散为风雨雪霜万品山川糟粕煨烬无非教也此自
 其既有天地万物之后以明太虚之理又无不因物
 而寓所谓显微无间也
 补注坱然太虚语其体也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是其
 用也
 华注虚实动静之机是气之妙用其理即所谓继之
卷一 第 26a 页 WYG0697-0435c.png
 者善也阴阳刚柔之始是气之所成就其理即所谓
 成之者性也
  愚按此当与首二节参看坱然太虚即无形之本
  体也为第一层坱然即指太虚而言言气之坱然
  者本太虚无形也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即太和之
  清通不可象者也为第二层浮清降浊以下以属
  于天地人物者言即所谓虚实动静阴阳刚柔者
  也皆在第二层内一说此节无第一层意气坱然
卷一 第 26b 页 WYG0697-0435d.png
  太虚三句皆属第二层谓坱然于太虚中也窃谓
  朱子于通节分三层补注又以首三句自分体用
  所论更细似得张子本意○窃尝论之曰夫有理
  而后有气有气而理即乘之故理为体而气为用
  此诸儒所共言也由张子之言则气自有气之体
  气自有气之用而气之体用又各自有体用之可
  分焉此非诸儒所共言而张子所以发前人之未
  发者也可得闻乎曰阴阳两端循环不已立天地
卷一 第 27a 页 WYG0697-0436a.png
  之大义者气之体也游气纷扰合而成质生人物
  之万殊者气之用也然则何以言体之体体之用
  曰坱然太虚者浑然无朕之本体乎升降飞扬者
  相摩相荡之大用乎此在未有天地人物之先湛
  然而无形者也无形者皆体也然则何以言用之
  体用之用曰浮而清降而浊者其对待之本体乎
  感遇聚散为风雨雪霜者其流行之妙用乎此在
  既有天地人物之后繁然而有象者也有象者皆
卷一 第 27b 页 WYG0697-0436b.png
  用也然则理于何附曰气之顺而不妄不得已而
  然者即理之所以即气而存而不杂乎气者也然
  则由是而之焉何也曰塞吾其体帅吾其性故得
  天地之气为周身之气而形生焉得天地之理为
  浩然之气而性成焉此人之所以可达于天也然
  则由是而之焉又何也曰理以气异气以形殊故
  理之所得适如气之所受而贤与愚分人与物判
  焉形所各具即为气所由分而人与物分偏全物
卷一 第 28a 页 WYG0697-0436c.png
  与物分灵蠢焉此人之所以独贵于物也然则何
  以体之曰圣人践形君子养气若是者能体之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
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
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
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离不相睹也方
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
 徵引易说卦之九章离为目上传之四章仰以观于
卷一 第 28b 页 WYG0697-0436d.png
 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十一章法象
 莫大乎天地上传之五章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朱子曰象是未成形之意法是一成已定之物
 或问朱子曰离明何谓也曰此说似难晓有作日光
 说有作目说看来只是气聚则目得而见不聚则不
 得而见易谓离为目是也○形之时其幽之因已在
 此不形之际其明之故已在此聚者散之因散者聚
 之故
卷一 第 29a 页 WYG0697-0437a.png
 补训此以幽明字驳有无字辟老氏有生于无之说
 也离明字不重只是说可见不可见离明谓目之明
 所能见也聚将复散暂见故为客此便伏幽之因散
 将复聚而有形故不可谓之无此便伏明之故文理
 即天文地理与天象地法是一非二
 华注盈天地四句申气聚则离明得施四句意方其
 形也四句申方其聚也四句意
 补注二察字不同下察著也天文地理上下昭著也
卷一 第 29b 页 WYG0697-0437b.png
 张注谓之幽明则显仁藏用其理具在谓之有无则
 截然彼此竟分二见矣
  愚按此与下节大意皆明虚空即气之意而此以
  幽明驳有无之说也曰客曰无本上太虚无形一
  节而言○语意云世所以有有无之见者以目之
  所见论之耳不知气聚则目可见而有形气不聚
  则目不可见而无形其有形也特暂来而即去耳
  非真有也安得不谓之客其无形也形散而气自
卷一 第 30a 页 WYG0697-0437c.png
  在特离明不得施耳安得遽谓之无易言圣人之
  仰观俯察而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
  由此故也夫气之聚散何以必用离明盖盈天地
  之间者地之法天之象而已其文理之昭著固非
  离不相睹也然方其形而为明也有以知其幽之
  因已在此方其不形而为幽也有以知其明之故
  已在此而谓可以有无言乎哉○宜作两截看上
  八句即有无隐显通一无二意圣人三句引易成
卷一 第 30b 页 WYG0697-0437d.png
  语以证之盈天地之间以下正申明上半节意知
  幽之因知明之故亦大槩论理如此非论圣人之
  事也补训谓上截言幽明之故下截言圣人知幽
  明之故文义未合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诸
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
 徵引易上传之十章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本义参者
卷一 第 31a 页 WYG0697-0438a.png
 三数之也伍者五数之也谓揲蓍求卦之事
 集解此只是明虚气合一之意言气之聚散即太虚
 之所为则太虚非离气而入于渺茫者矣故知此则
 无无盖不以无视太虚之理也气之往来升降为参
 伍其理则两在而不可测所谓神也神即在参伍之
 间故曰参伍之神圣人言性与天道之极如曰一阴
 一阳之谓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
 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圣人言性与天道之极
卷一 第 31b 页 WYG0697-0438b.png
 致不过尽于参伍之神所流行变易者而已未尝于
 阴阳参伍变易之外别求一端虚无悬空不着于气
 者以为性与天道也安得有有无之分哉
  愚按此节大意以聚散驳有无之说也○语意云
  夫气与虚岂二物乎气之聚而有形散而无形皆
  太虚所为虚与气非有二也犹冰之凝而为冰释
  而为水皆不外于水水与冰非有二也知太虚即
  气而非二则不可以虚为无矣故圣人语性与天
卷一 第 32a 页 WYG0697-0438c.png
  道之极致亦不过即阴阳参伍之神变易不测者
  尽其理而无馀已老释诸子识见浅妄乃以虚与
  气谬分有无盖不能穷聚散变易之理而陷于诐
  淫者也乌足信乎○参伍之神谓阴阳也变易即
  谓参伍之神盖阴阳二气阴变为阳阳变为阴往
  来变化不可穷诘故曰参伍之神耳无无下无字
  指太虚言与下有无无字相应以辟二氏有生于
  无等语也聚散字止就气言即前节其聚其散之
卷一 第 32b 页 WYG0697-0438d.png
  云乃客形变化之小聚散非万物复聚为太虚之
  大聚散也诸家谓气散归虚与下参伍变易之义
  不合而理亦未莹又此性字指太虚之体言亦与
  论语异旨
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

 程子曰一气相涵周而无馀谓气外有神神外有气
 是两之也清者为神浊者何独非神乎○问太虚之
卷一 第 33a 页 WYG0697-0439a.png
 说本是说无极却只说得无字朱子曰无极是该贯
 虚实清浊而言无极字落在中间太虚字落在一边
 了便是难说圣人熟了说出便恁地平正而今把意
 思去形容他却有时偏了明道说气外无神神外无
 气谓清者为神则浊者非神乎后来亦有人与横渠
 说横渠却云清者可以该浊虚者可以该实却不知
 形而上者还他是理形而下者还他是气既说是虚
 便是与实对了既说是清便是与浊对了
卷一 第 33b 页 WYG0697-0439b.png
 高注此言清浊形神之别欲人存神而不囿于形也
 补注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是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
 也反清为浊浊则碍是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也盖
 反清为气之渣滓神化之糟粕故浊
  愚按此与下节皆太虚之第二层也前谓之太和
  者以其气之流行而统言之此谓之太虚者以其
  气之清通而析言之其实一也此篇首节以气与
  神对次节以本体与客形对天地之气节以聚与
卷一 第 34a 页 WYG0697-0439c.png
  散对而此节尤为著明盖神无不在而必属之清
  者犹性无不在而于喜怒哀乐未发时尤易见也
  张子又自谓虚可该实清可该浊者自人物未生
  之始以及人物既生之后而太虚皆统贯而行乎
  其中故言虽对而意自串如言喜怒哀乐未发而
  喜怒哀乐之情实无不具于其中也然以神字截
  断在清一边说终是偏处盖才言太虚便已不能
  不与实对才言清便已不能不与浊对以形下之
卷一 第 34b 页 WYG0697-0439d.png
  气而况形上之理固宜其不能尽也若程朱所言
  则天地之间清浊皆气而理宰其中故鸢飞鱼跃
  花落鸟啼处处皆道即处处皆神何尝离而二之
  乎○语意云夫人亦知神与形所由分乎湛然太
  虚者为气之至清清则虚明通达而无所滞碍无
  所滞碍故神妙而不可测若清之反为气之浊浊
  则凝聚而有所滞碍有所滞碍则局于形是二者
  不可相无也然则蔽于形而不能存神与遗形以
卷一 第 35a 页 WYG0697-0440a.png
  求神者皆可以返矣○篇内清浊聚散字太虚为
  清之清浊以太虚与万有对气不能不聚而为万
  物之聚散以万物与太虚对此气之大清浊大聚
  散也浮而上者阳之清之清浊以天地自相对其
  聚其散气之聚散于太虚之聚散以客形之变化
  者自相对举一事之清浊聚散而言也亦皆须知
  其不同处
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故聚而有间则风行而
卷一 第 35b 页 WYG0697-0440b.png
声闻具达清之验欤不行而至通之极欤
 集释此发明太虚为清以下之意
 补训更即气推言之凡气合太虚而清则通反太虚
 而昏则壅塞而不通若清极则不但通而且神妙不
 测矣故气之聚而有间隙以通之则风行而其声闻
 具达非清则通之验欤且不见其行之迹而无所不
 至岂非通之极而神欤即风而凡气可知矣○有声
 可闻故曰声闻具达者无所不达也不行而至仍以
卷一 第 36a 页 WYG0697-0440c.png
 风言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
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朱子曰本只是一个太虚渐细分得密耳且太虚便
 是四者之总体而不离乎四者而言由气化有道之
 名气化是阴阳造化寒暑昼夜雨露霜雪山川木石
 金水火土皆是只此便是太虚但杂却气化说虽杂
 气化说而实不离乎太虚未说人物各具当然之理
卷一 第 36b 页 WYG0697-0440d.png
 处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有这气道理便随在里面无
 此气则道理无安顿处如水中月须是有此水方映
 得月心之知觉又是那气之虚灵底聪明视听作为
 运用皆是有这知觉方运用得这道理所以张子说
 人能弘道是心能尽性非道弘人是性不知检其心
 邵子说心者性之郛郭此等语皆秦汉以下人道不
 到○由太虚有天之名都是个自然底由气化有道
 之名是虚底物在实上见无形底因有形而见气有
卷一 第 37a 页 WYG0697-0441a.png
 形而虚无迹以有形之气具无迹之理故谓之性也
 ○由太虚有天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是天命之
 谓性管此两句由气化有道之名是率性之谓道管
 此一句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此又是天命之谓性
 这下管此一句
 补训此举天道性心之名不外乎理气二者而已○
 太虚属理气化属气气即阴阳之气变变化化者也
 性虽合虚与气而以太虚之理为主气在心则有知
卷一 第 37b 页 WYG0697-0441b.png
 觉故合性之理与知觉之气而谓之心心者气之灵
 而理所寓者也
 李注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此天之所以为天也中涵
 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之始此太和所以为
 道也虚者性之体气者性之质此天所以命人之性
 也性者真精之合知觉者神智之发此人之所以为
 心也
  愚按此节首句即太虚之第一层而以为有天之
卷一 第 38a 页 WYG0697-0441c.png
  名者盖造化之初此太虚在造化上看既生天地
  则天地亦即此以生人物其理一耳次句即太虚
  之第二层所以生人物之具也心性以下则以人
  之得于天者言从虚说到气从虚与气说到人之
  性与人之心虽天人分言实相叠而下○此节孟
  子尽其心者章朱注采入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圣者至诚得天之谓神者太虚
妙应之目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
卷一 第 38b 页 WYG0697-0441d.png
 徵引糟粕见坱然太虚节法象见离明得施节
 朱子曰伊川谓鬼神者造化之迹却不如横渠所谓
 二气良能盖程说固好但只浑沦在这里张说分明
 便见有个阴阳在○问良能之义曰只是二气之自
 然者耳屈伸往来是二气自然能如此
 补训此以下言阴阳二气之妙用而此节兼言鬼神
 圣神当重二气良能与太虚妙应圣者是衬贴语二
 气良能中即有太虚妙应之神太虚妙应即是神化
卷一 第 39a 页 WYG0697-0442a.png
 ○世所谓鬼神者非他也即二气之良能二气之外
 无鬼神也所谓圣者非他也即至诚得乎天道之谓
 天道之外无圣也所谓神者非他也即太虚妙应无
 穷之目太虚之外无神也夫神化超乎法象之外凡
 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其粗迹可见者耳○鬼神
 对言阴阳屈伸之分也屈伸往来皆自然而然故曰
 良能神者非鬼神之神只是神妙意犹易言鬼神之
 情状而又言神无方也圣人至诚旡妄得天之道与
卷一 第 39b 页 WYG0697-0442b.png
 时消息亦自然而然也上言鬼神而以至诚得天言
 圣亦见圣之契合鬼神处天地间之有法有象皆神
 化之糟粕当于糟粕认神化无徒见糟粕而遗神化
 也
 张注二气之良能此语极精盖鬼神不专属气比二
 气又精是理气接缝之际也朱子谓伊川不如横渠
 说得好盖伊川只说得鬼神后半截事只在天地功
 用上见之横渠则直究其性情合理与气而为言也
卷一 第 40a 页 WYG0697-0442c.png
 集解得天者与天为一也无在而无乎不在无为而
 无所不为故谓之妙应
  愚按妙应太虚之第二层也就用处言故言妙应
  补训谓神者非即鬼神之神固是然言神化则神
  在其中言神则鬼神在其中矣曰二气良能曰太
  虚妙应非即神化而何○友人宋子锐臣曰鬼神
  两而化也神者一而神也糟粕即体物之物也
天道不穷寒暑已众动不穷屈伸已鬼神之实不越二
卷一 第 40b 页 WYG0697-0442d.png
端而已矣
 李注申上条二气良能之说
 集解天道之所以不穷寒暑推迁而已众动之所以
 不穷屈伸相禅而已寒也屈也鬼也暑也伸也神也
 鬼神之所以为鬼神不越此寒暑屈伸二者而已非
 谓别有一鬼神如佛老所云也
 张注此段言鬼神之功效即程子所谓天地之功用
 而造化之迹者也
卷一 第 41a 页 WYG0697-0443a.png
  愚按此节虽申上条之说而其义较粗盖言良能
  则二气在其中而二气不足该良能之义故也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
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矣
 补训此承上而言二端之本一也诸家多以太极阴
 阳为说其理固是但张子是论二气非周子太极阴
 阳之谓所谓一者言二气本一耳○有两必有一为
 之体有一必有两以为之用如两不立则一之体无
卷一 第 41b 页 WYG0697-0443b.png
 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亦息所谓两体者何也如
 虚与实也动与静也聚与散也清与浊也皆两也两
 不离一其究归于一而已盖二气实一气之消长也
 ○阳虚阴实阳动阴静阳聚阴散阳清阴浊集释以
 散属阳聚属阴非也聚则为有散则为无岂有者为
 阴无者为阳乎
  愚按此节上虚下实两体以下数语正明两与一
  之实皆言气也与太极无涉下节感而后通亦然
卷一 第 42a 页 WYG0697-0443c.png
  补训得之
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
毁则无以见易
 徵引易下传之一章刚柔者立本者也上传之十二
 章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本义乾坤毁谓卦画不立○
 补注此又申明上章之意
 补训夫气必两者相感而后有其流通之妙如不有
 两者相感则无以见一之通矣故圣人作易以刚柔
卷一 第 42b 页 WYG0697-0443d.png
 立其本刚者乾也柔者坤也若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易必有乾坤者所谓两也有乾坤而变易于是出所
 谓一也即感而后通之意也○刚柔即阴阳圣人以
 阳阴为作易之本故曰以刚柔立本刚柔立本是正
 言乾坤毁是反言乾坤毁则无所谓刚柔
 李注两者相对方可言感感而能通非一而何故非
 两无以立感之体非一无以致通之用所谓两不立
 一不可见一不可见两之用息者此也
卷一 第 43a 页 WYG0697-0444a.png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
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朱子曰此段专说气未及言理游气纷扰此言气到
 此已是渣滓粗浊者去生人物盖气之用也动静两
 端说气之本上章言坱然太虚一段亦是发明此意
 ○阴阳即气也岂阴阳之外复有游气耶所谓游气
 者指其所以赋予万物一物各得一个性命便有一
 个形质此皆气合而成之也○阴阳循环如磨游气
卷一 第 43b 页 WYG0697-0444b.png
 纷扰如磨中出者易曰阴阳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
 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此阴阳之循
 环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游气之纷扰也○循环
 不已者乾道变化也合而成质者各正性命也○昼
 夜运而无息便是阴阳之两端其四边散出纷扰者
 便是游气以生人物之万殊如面磨相似其四边只
 管层层撒出天地之气运转无已只管层层生出人
 物其中有粗有细如人物有偏有正○游是散殊此
卷一 第 44a 页 WYG0697-0444c.png
 如一个水车一上一下两边只管滚转这便是循环
 不已立天地之大义底一上一下只管滚转中间带
 得水灌溉得所在便是生人物之万殊天地之间二
 气只管运转不知不觉生出一个人不知不觉又生
 出一个物即他这个斡转便是生物时节○游气是
 气之发散生物底游亦流行之意纷扰者参错不齐
 既生物便是游气若是生物常运行而不息者二气
 初无增损也○此固是一物但渠所说游气纷扰合
卷一 第 44b 页 WYG0697-0444d.png
 而成质恰是指阴阳交会言之阴阳两端循环不已
 却是指那分开底说盖阴阳只管混了辟辟了混故
 周子云混兮辟兮其无穷兮○游气是里而底譬如
 一个扇相似扇便是立天地大义底扇出风来便是
 生人物底
 补训阴阳只管循环不已自有游气纷扰生人生物
 游气纷扰不碍阴阳之循环不已游训游散只是动
 荡意天地之大义以气化言非以形体言大义犹言
卷一 第 45a 页 WYG0697-0445a.png
 天地之道易所谓立天之道立地之道是也
 张注此段是倒装文法阴阳循环不已而后有游气
 纷扰散出而生人物要看这道理明白无如太极图
 所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等语尤详细
  愚按此节大意以气之立天地生人物者分体用
  而言之也游气成质即所谓感遇聚散流形融结
  者也阴阳循环即所谓升降飞扬浮清降浊者也
  皆在太虚第二层内然游气无时不成质阴阳亦
卷一 第 45b 页 WYG0697-0445b.png
  无时不流行有体用而非二物
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神易无方体一阴
一阳阴阳不测皆所谓通乎昼夜之道也
 徵引易下传之五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
 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
 而岁成焉上传之四章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
 方而易无体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阴阳不测
 之谓神
卷一 第 46a 页 WYG0697-0445c.png
 补训日阳也月阴也日月相推迁而明生不穷焉寒
 阴也暑阳也寒暑相推迁而岁功以成焉其神妙无
 方所变易无形体一阴继以一阳一阳继以一阴阴
 阳变化不测总而言之皆所谓通乎昼夜之道也○
 推者推去彼而此方来也明生明之相继生生不穷
 也神无方易无体不仅日月寒暑上见而即日月寒
 暑亦可以见矣故接云神无方易无体阴阳不测云
 云也
卷一 第 46b 页 WYG0697-0445d.png
  愚按此节大意即日月寒暑见二气循环之妙也
  虽全以易辞成文非注释之体○当分三层首二
  句举日月寒暑言之中三句见其神妙不测末句
  总断神易之理阴阳变化之妙无时无处不然而
  即日月寒暑之相推可见故曰此皆通乎昼夜之
  道也日与暑即昼之道月与寒即夜之道
昼夜者天之一息乎寒暑者天之昼夜乎天道春秋分
而气易犹人一寤寐而魂交魂交成梦百感纷纭对寤
卷一 第 47a 页 WYG0697-0446a.png
而言一身之昼夜也气交为春万物糅错对秋而言天
之昼夜也气本之虚则湛本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故
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倏而生忽而成
不容有毫发之间其神矣夫
 徵引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注司马
 云魂交精神交错也
 华注承上通乎昼夜之道以明天道人道总不外此
卷一 第 47b 页 WYG0697-0446b.png
 天道春秋分至天之昼夜也正明寒暑者天之昼夜
 意气本之虚以下又明天地间恩仇爱恶总是阴阳
 聚散之所为是亦一昼夜也由张子之意推之则人
 身之一呼一吸一喜一怒以至古今气运之剥复人
 事之治乱倏生忽成亦一昼夜也无大无小无久无
 暂昼夜二字可以毕该而其本皆出于虚其用则著
 于物欲此物欲字未便是不好字眼神字从循环不
 已上看出二气本一一故神也
卷一 第 48a 页 WYG0697-0446c.png
 补训春秋分只是说分春分秋非历之春分秋分也
 补注太泥夏暑冬寒而云春秋者由春至夏而暑由
 秋至冬而寒是分春秋而寒暑之气因以易也魂交
 交字对易字看当为交接之交以寐言则是魂交成
 梦以寤言亦是魂交成寤百感纷纭是梦境气交亦
 是交接之交犹气易也春固气交秋亦气交万物杂
 然并生故曰糅错气本之虚二句又推上一层本之
 虚者以太虚为根本也有对而反而仇而和解只照
卷一 第 48b 页 WYG0697-0446d.png
 寒暑之气言较明集解以日月薄蚀男女反目言殊
 不合相反则恶相合则爱集释云春生可爱秋杀可
 恶爱之恶之人心之私爱恶全以人言与上文不联
 倏生忽成承上感而生生字来生成浑说集释分春
 生秋成亦可但不宜以生成跟爱恶说即此可见寒
 暑循环无毫发之间犹昼夜也
  愚按此节大意皆明天道之神也虚是第一层反
  仇爱恶以下皆在第二层内重一神字前神字俱
卷一 第 49a 页 WYG0697-0447a.png
  以妙应不测者言此重神速意○语意云夫天道
  之神又有可得而言者昼夜者其天之一息乎一
  昼一夜犹一呼吸之速也寒暑者其天之昼夜乎
  一寒一暑犹一昏旦之暂也盖天道分春秋而寒
  暑之气变如人之一寤寐而魂以交易人之寐时
  魂交成梦百感纷纭变幻不一以之对寤而言寐
  则夜寤则昼是一身之昼夜也天之气交为春万
  物糅错而生以之对秋而言春则昼秋则夜是天
卷一 第 49b 页 WYG0697-0447b.png
  之昼夜也夫气之本体是为太虚其初亦湛然至
  清本无形象耳及气之相感而生则聚而有可见
  之象既有象斯有对如寒与暑对也有对必反其
  所为如寒暑相反也有反斯有仇如寒暑之不相
  容也仇必有以和而解如寒由温而暑至暑由凉
  而寒至也和解则爱反仇则恶是天道爱恶之情
  同出于太虚之一本而其后卒归于物欲之万殊
  故其二气纷扰化育不穷倏而生忽而成不容有
卷一 第 50a 页 WYG0697-0447c.png
  毫发之间断岂不神妙莫测矣乎故曰寒暑者天
  之昼夜也○首句形起次句天道春秋分以下皆
  明次句意只以人之寤寐形容天道不以天人并
  重一寒一暑历四时而成岁在天道则如一昼夜
  然便有倏生忽成而极其神意气本之虚以下又
  提起一笔而详推其理言其始本太虚而无形也
  一至聚而有象则遂有反仇和解爱恶之情纷纭
  参错不可穷纪同出于太虚之无形而卒归于物
卷一 第 50b 页 WYG0697-0447d.png
  欲之有迹此数句即见一气循环神速不测之妙
  故接云倏生忽成无毫发之间其神矣夫正应转
  天之昼夜句反仇和解爱恶物欲等字皆以人事
  形容天道爱者相生相合之意恶者相制相克之
  意物欲云者天道之变化客形如人之有感而动
  随物而迁千状万态无复本一之体即上象对反
  仇和解数句意非私欲之谓也倏生忽成又即气
  化之生人生物而言生生不息成成相继神速不
卷一 第 51a 页 WYG0697-0448a.png
  测何间之有旧说皆以物欲属人言故语气不能
  一贯李注遂分气本之虚以下另为一节于倏生
  忽成句反难安顿矣惟华注略得其意而以天道
  人道并言亦误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
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矣
 张子语录人与动植之类已是大分不齐于其类中
 又极有不齐某尝谓天下之物无两个有相似者虽
卷一 第 51b 页 WYG0697-0448b.png
 一件物亦有阴阳左右譬之人一身中两手为相似
 然而有左右一手之中五指而复有长短直至于毛
 发之类亦无有一相似至如同父母之兄弟不惟其
 心之不相似以至声音形状亦莫有同者以此见直
 无一同者
 李注以造化成物之各异知物之各具阴阳以物之
 各具阴阳知天地变化之不出于阴阳也
 华注阴阳虽只两端其感遇凝聚却万有不齐所以
卷一 第 52a 页 WYG0697-0448c.png
 形质各不相肖就其不相肖而益可悟天地之化不
 外于阴阳也
  愚按上四句因形之不相肖而知无物无阴阳此
  在万殊处说阴阳下二句因物之各具一阴阳而
  知天地之变化以生物者总不外阴阳二端此方
  见万殊之一本意两以是知字相叠而下旧说于
  无一物句即谓万殊一本语气未合不相肖不但
  人与物异飞与走异即人之各具一面目肢体飞
卷一 第 52b 页 WYG0697-0448d.png
  走之族各三百有六十皆足见其不同盖就形体
  言之集释并及圣愚之异亦非是
万物形色神之糟粕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心所以
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天大无外其为感者絪缊二
端而已
 李注易者变化也神者变化之妙也性与天道在其
 中矣
 张注心所以万殊二句此就无主宰之心言之非论
卷一 第 53a 页 WYG0697-0449a.png
 心之本体也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何不一
 之有絪缊二端而已须知絪缊中便有许多不测道
 理在
  愚按此节大意亦明天道之神也○语意云夫天
  道之妙岂有外于神乎万物之形色气也而即神
  之糟粕非能离神以为形也即理之微者莫过于
  性与天道亦不外阴阳变易之神而已岂有他哉
  彼人心所以有万殊而不一者特以物之所感者
卷一 第 53b 页 WYG0697-0449b.png
  不同故不能一而神也若天之大而无外其所感
  者不外阴阳二端絪缊交密而已而有不极其神
  者乎○形色所该者广凡散殊可象者皆是不专
  指人言心有万殊者以人之有心衬起天道之自
  然也此节旧说皆不得其解惟吾友宋子锐臣之
  说得之宋云首二句见气皆神之所为性与天道
  二句见理亦不外乎神言神又言易者神无方易
  无体其实一也惟一故神心不能一故不能得感
卷一 第 54a 页 WYG0697-0449c.png
  而遂通之神絪缊则所谓清通不可象而神者也
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乡一万物之妙者

 徵引易上传之十一章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说卦之六章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华注此节发明神之为妙
 集解如日月寒暑之推迁人物之终始山川之流峙
 皆物之相感气也而其所以相感者理也利用出入
卷一 第 54b 页 WYG0697-0449d.png
 往来无碍无所不在而不可测者也故曰一万物之
 妙一者贯通之意言其统贯乎万物而极其妙也
 补训引来三句一串下皆是证一神字利用妙万物
 固是神莫知其乡亦只说神不说心物相感而生是
 生生不穷意非谓此感彼应也利用出入用以出用
 以入无不利利即神处神无形故莫知其乡
  愚按此以首句作一呼下三句作一应神理自明
气与志天与人有交胜之理圣人在上而下民咨气壹
卷一 第 55a 页 WYG0697-0450a.png
之动志也凤凰仪志壹之动气也
 徵引书尧典洪水滔天下民其咨益稷箫韶九成凤
 凰来仪
 华注此节重在志能胜气人能胜天上上文屡言阴
 阳交感万事万物皆由之以出入则似圣人无权而
 不知补救调燮乎阴阳者在人裁成辅相乎天地者
 在人故以志壹动气明人定可以胜天也下民咨凤
 凰仪举一以见端
卷一 第 55b 页 WYG0697-0450b.png
 补训气与志交胜天与人交胜下文只证气志而天
 人自见盖以天配气以人配志气壹动志即天定之
 胜人志壹动气即人定之胜天也动志动气是借用
 语只大槩说集释以动志为尧之志动气为鸟兽之
 气觉拘盖水灾尚可言气而作乐难以贴志也
  愚按气谓气数志谓人事拘本旨则难解矣
 
 正蒙初义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