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572-07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十九
             昆山顾炎武撰
  幽州
   辽
辽史太宗纪曰会同元年十一月晋遣赵莹奉表来贺
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
图籍来献于是诏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572-0767b.png
南京南京为东京
地理志曰南京析津府本古蓟州之地高阳氏谓之幽
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为幽州商复为冀州周职方东
北曰幽州武王封太保奭于燕汉为燕国广阳国后汉
为广阳郡隋为幽州总管唐置大都督府改范阳节度
使晋高祖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太
宗升为南京
又曰燕京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敌楼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572-0767c.png
战橹具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
清晋北曰通天拱宸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圣
宗御容殿二东曰宣和南曰大内内门曰宣教改元和
外三门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万春右掖改千秋门
有楼阁毬场在其南东为永平馆皇城西门曰显西设
而不开北曰子北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
市厩舍寺观盖不胜书其外有居庸松亭榆林之关(榆/林)
(疑当作/临渝)古北之口桑乾河高梁河石子河大安山燕山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572-0767d.png
中有瑶屿府曰幽都军曰卢龙开泰元年落军额
圣宗纪曰开泰元年十月甲午朔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蓟北县为析津县幽都县为宛平县
兴宗纪曰重熙五年五月壬戌诏修南京宫阙府署宋
王曾上契丹事曰自雄州白沟驿渡河四十里至新城
县古督亢亭之地又七十里至涿州北渡范水刘李河
六十里至良乡县渡卢沟河六十里至幽州号燕京子
城就罗郭西南为之正南曰启夏门门内有元和殿东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572-0768a.png
门曰宣和城中坊闬皆有楼有悯忠寺本唐太宗为征
辽阵亡将士所造又有开泰寺魏王耶律汉宁造皆遣
朝使游观南门外有于越王廨为宴集之所门外永平
馆旧名碣石馆清和后易之南即桑乾河
   金
金史地理志曰中都辽会同元年为南京开泰元年号
燕京海陵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
师号遂改为中都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572-0768b.png
天德三年始图上燕城宫室制度三月命张浩等增广
燕城城门十三东曰施仁曰宣曜曰阳春南曰景风
曰丰宜曰端礼西曰丽泽曰颢华曰彰义北曰会城曰
通元曰崇智曰光泰浩等取真定府潭园材木营建宫
室及凉位十六
应天门十一楹左右有楼门内有左右翔龙门及日华
月华门前殿曰太安左右掖门内殿东廊曰敷德门太
安殿之东北为东宫正北列三门中曰粹英为寿康宫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572-0768c.png
母后所居也西曰会通门门北曰承明门又北曰昭庆
门东曰集禧门尚书省在其外其东西门左右嘉会门
也门有二楼太安殿后门之后也其北曰宣明门则常
朝后殿门也北曰仁政门旁为朵殿上为两高楼曰东
西上閤门内有仁政殿常朝之所也
宫城之前廊东西各二百馀间分为三节节为一门将
至宫城东西转各有廊百许间驰道两旁植柳廊脊覆
碧瓦宫阙殿门则纯用碧瓦应天门旧名通天门大定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572-0768d.png
五年更七年改福寿殿曰寿安宫明昌五年复以隆庆
宫为东宫慈训殿为承华殿承华殿者为皇太子所居
之东宫也泰和殿泰和二年更名庆宁殿又有崇庆殿
鱼藻池瑶池殿位贞元元年建有神龙殿又有观会亭
又有安仁殿隆德殿临芳殿皇统元年有元和殿有常
武殿有广武殿为击毬习射之所
京城北离宫有大宁宫大定十九年建后更为宁寿又
更为寿安明昌二年更为万宁宫琼花苑有横翠殿宁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572-0769a.png
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花岛又有瑶光楼皇统元
年有宣和门正隆二年有宣华门又有撒合门
大金国志曰海陵炀王遣左右丞相张浩张通古左丞
蔡松年调诸路夫匠筑燕京宫室皇城周九里三十步
自天津桥之北曰宣阳门中门绘龙两偏绘凤用金钉
之中门惟车驾出入乃开两偏分双只日开一门过门
有两楼曰文曰武文之转东曰来宁馆武之转西曰会
同馆正北曰千步廊东西对焉廊之半各有偏门向东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572-0769b.png
曰太庙向西曰尚书省至通天门后改名应天楼高八
丈朱门五饰以金封东西相去一里馀又各设一门左
曰左掖右曰右掖内城之正东曰宣华正西曰玉华北
曰拱辰及殿凡九重殿凡三十有六楼阁倍之正中位
曰皇帝正位后曰皇后正位位之东曰内省西曰十六
位乃嫔妃居之西出玉华门曰同乐园若瑶池蓬瀛柳
庄杏村皆在焉都城四围凡七十五里城门十二每一
面分三门其正东门四旁又设两门正东门宣曜阳春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572-0769c.png
施仁正西曰显华丽泽彰义正南曰丰宜景风端礼正
北曰通元会城崇智(史有光/泰门)此四城十二门也此外有
宣阳门即内城之南门也上有重楼制度宏大三门并
立中门常不开惟车驾出入通天门即内城之正南门
也四角皆垛楼瓦皆琉璃金钉朱门五门列焉常扄惟
大礼祫享则由之宣华乃内城之正东门玉华则西门
也左掖东偏门右掖西偏门各有武夫守卫拱辰即内
城正北门也又曰后朝门制度守卫与玉华宣华等金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572-0769d.png
碧翚飞规模宏丽矣
又曰初忠献王尼雅满有志于都燕因辽人宫阙于内外
城筑四城每城各三里前后各一门楼橹城堑悉如边
城每城之内立仓廒甲仗库各穿复道与内城通时陈
王乌克绅及韩常笑其过计忠献王曰百年当以吾言为
信及海陵炀王定都欲撤其城翟天祺曰忠献王开国
元勋置此当有说乃止及卫绍王时蒙古军至乃命京
城富室迁入东子城百官入南子城宗室保西城戚里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572-0770a.png
保北城各分守兵二万大兴尹乌陵用章命京畿诸将
毁各桥梁瓦石悉运入四城往来以舟渡运不及者投
之于水拆近城民屋为薪纳之城中蒙古兵攻城四城
兵皆迭自城上击之蒙古凡比岁舟攻不能克
范石湖揽辔录 兴陵见宋使仪卫戊子早入见循东
西御廊北行廊几二百间廊分三节每节一门将至宫
城廊即东转又百许间其西亦然亦有三出门中驰道
甚阔两旁有沟上植柳廊脊皆以青琉璃瓦覆宫阙门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572-0770b.png
户即纯用之北即端门十一间曰应天之门下开五门
两挟有楼如左右升龙之制东西两角楼端门内有左
右翔龙门日华月华门前殿曰大安殿使人自左掖门
入北循大安殿东廊入敷德门东北行直东有殿宇门
曰东宫直北西南列三门中曰书英是故寿昌殿母后
所居西曰会通门自会通北入承明门又北则昭庆门
东则集禧门尚书省在门外东西则左右嘉会门二有
楼即大安殿后门之后至幕次黑布拂庐待班有顷入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572-0770c.png
宣明门即当朝后殿门也门内庭中列卫士二百许人
贴金双凤幞头团花红锦衫散手入仁政隔门至仁政
殿下团凤大花毡可半庭殿两旁有朵殿朵殿上两高
楼曰东西上閤门两廊悉有帘幕中有甲士东西御廊
循檐各列甲士东立者红葺甲金缠竿枪黄旗画青龙
西立者碧葺甲金缠竿枪白旗画黄龙至殿下皆然惟
立于门下者锦袍持弓矢殿西阶杂列仪物障节之属
如道家醮坛威仪之类使人由殿下东行上东街却转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572-0770d.png
南由露台北行入殿阈谓之栏子金主幞头红袍玉带
坐七宝榻皆有龙水大屏风四壁帟幕皆红绣龙栱斗
皆有绣衣两楹间各有大出香金狮蛮地铺礼佛毬可
一殿两旁玉带金鱼或金带者十四五人相对列立遥
望前后殿屋崛起甚多制度不经工巧无遗力炀王亮
始营此都规模出于孔彦舟役民夫八十万兵夫四十
万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
   元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572-0771a.png
元史地理志曰大都路唐幽州范阳郡辽改燕京金迁
都为大兴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
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开平
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
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
迁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
都路总管府
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572-0771b.png
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
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
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
平则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
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
焉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
世祖本纪曰中统二年冬十月修筑京旧城
四年春三月庚子亦黑迭儿丁请修琼华岛不从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572-0771c.png
至元元年春二月壬子修琼华岛
二年冬十二月己丑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
三年夏四月丁卯五山珍御榻成置琼华岛广寒殿
冬十二月丁亥修筑宫城
四年夏四月甲子新筑宫城
秋九月壬辰作玉殿于广寒殿中
五年冬十月戊戌宫城成
八年春二月丁酉发中都真定顺天河间平滦民二万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572-0771d.png
八千馀人筑宫城
九年夏五月乙酉初建东西华左右掖门
十年冬十月初建正殿寝殿香阁周庑两翼室
十一年春正月己卯朔宫阙告成帝始御正殿受朝贺
夏四月癸丑初建东宫
冬十一月起阁南置大殿及东西殿
十七年冬十二月甲午大都重建太庙成自旧庙奉迁
神主于祏室遂行大享之礼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572-0772a.png
十九年春二月修宫城太庙司天台
二十一年秋七月壬申造温石浴室及更衣殿
成宗纪曰大德八年秋七月辛亥筑坛于丽正门外之
南丙位
十年秋八月丁巳京师文宣王庙成
武宗纪曰至大二年夏四月壬午创皇城角楼
仁宗纪曰皇庆二年夏六月甲申建崇文阁于国子监
延祐五年春二月建鹿顶殿于文德后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572-0772b.png
英宗纪曰至治二年二月甲寅以太庙役军造流杯池
行殿广海
顺帝纪曰至正十三年春正月甲戌重建穆清阁
九月己丑建皇太子鹿头殿于圣安殿西
冬十月撤世祖所立毡殿改建殿宇
十九年冬十月庚申朔诏京师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

辍耕录 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师以为天下本右拥太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572-0772c.png
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万岁山
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
居择此天府城方六十里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门正南
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
北之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
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大内
南临丽正门正街曰大明殿曰延春阁宫城周回九里
三十步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高三十五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572-0772d.png
尺砖甃至元八年八月十七日申时动土明年三月十
五日即工分六门正南曰崇天十二间五门东西一百
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高八十五尺左右垛楼二垛楼
登门两斜庑十门阙上两观皆三垛楼连垛楼东西庑
各五间西垛楼之西有涂金铜幡竿附宫城南面有宿
卫直庐凡诸宫门皆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彤壁琉璃瓦
饰檐脊崇天之左曰星拱三间一门东西五十五尺高
五十尺崇天之右曰云从制度如星拱东曰东华七间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572-0773a.png
三门东西一百十尺深四十五尺高八十尺西曰西华
制度如东华北曰厚载五间一门东西八十七尺深高
如西华角楼四据宫城之四隅皆三垛楼琉璃瓦饰檐
脊直崇天门有白玉石桥三虹上分三道中为御道镌
百花蟠龙星拱南有御膳亭亭东有拱辰堂盖百官会
集之所东南角楼东差北有生料库库东为柴场夹垣
东北隅有羊圈西南角楼南红门外留守司在焉西华
南有仪鸾局西有鹰房厚载北为御苑外周围红门十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572-0773b.png
有五内苑红门五御苑红门四此两垣之内也大明宫
在崇天门内大明殿之正门也七间三门东西一百二
十尺深四十四尺重檐日精门在大明门左月华门在
大明门右皆三间一门大明殿乃登极正旦寿节会朝
之正衙也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
尺柱廊七间深二百四十尺广四十四尺高五十尺寝
殿五间东西夹六间复连香阁三间东西一百四十尺
深五十尺高七十尺青石花础白玉石圆磶文石甃地
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0572-0773c.png
上藉重茵丹楹金饰龙绕其上四面朱琐窗藻井间金
绘饰燕石重陛朱栏涂金铜飞雕冒中设七宝雷龙御
榻白盖金缕褥并设后位诸王百僚集赛官侍宴坐床
重列左右前贮灯漏贮水运机小偶人当时刻捧牌而
出木质银裹漆瓮一金云龙蜿蜒绕之高一丈七尺贮水
可五十馀石雕象酒卓一长八尺阔七尺二寸玉瓮一
玉漏磬一巨笙一玉笙玉箜篌全备于前前悬绣绿珠
帘至冬月大殿则黄猫皮壁帐黑貂褥香阁则银鼠皮
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0572-0773d.png
壁幛黑貂煖帐凡诸宫殿乘舆所临御者皆丹楹朱琐
窗间金藻绘设御榻裀褥咸备屋之檐脊皆饰琉璃瓦
文思殿在大明寝殿东三间前后轩东西三十五尺深
七十二尺紫檀殿在大明寝殿西制度如文思皆以紫
檀香木为之缕花龙涎香间白玉饰壁草色髹绿其皮
为地衣宝云殿在寝殿后五间东西五十六尺深六十
三尺高三十尺凤仪门在东庑中三间一门东西一百
尺深六十尺高如其深门之外有庖人之室麟瑞门在
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0572-0774a.png
西庑中间制度如凤仪门之外有内藏库二十所所为
七间钟楼又名文楼在凤仪南鼓楼又名武楼在麟瑞
南皆五间高七十五尺嘉庆门在后庑宝云殿东景福
门在后庑宝云殿西皆三间一门周庑一百二十间高
三十五尺四隅角楼四间重檐凡诸宫周庑并用丹楹
彤壁藻绘琉璃瓦饰檐脊延春门在宝云殿后延春阁
之正门也五间三门东西七十七尺重檐懿范门在延
春左嘉则门在延春右皆三间一门延春阁九间东西
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0572-0774b.png
有五十尺深九十尺高一百尺三檐重屋柱廊七间广
四十五尺深一百四十尺高五十尺寝殿七间东西夹
四间后香阁一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七十五尺高如
其深重檐文石甃地藉花毳裀帘帷咸备白玉石重陛
朱栏铜冒楯涂金雕翔其上阁上御榻二柱廊中设小
山屏林皆楠木为之而饰以金寝殿楠木御榻东夹紫
檀御榻壁皆张素画飞龙舞凤西夹事佛像香阁楠木
寝床金缕褥黑貂壁幛慈福殿又曰东煖殿在寝殿东
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0572-0774c.png
三间前后轩东西三十五尺深七十二尺明仁殿又曰
西煖殿在寝殿西制度如慈福景曜门在左庑中三间
一门高三十尺清灏门在右庑中制度如景曜钟楼在
景曜南鼓楼在清灏南各高七十五尺周庑一百七十
二间四隅角楼四间玉德殿在清灏外七间东西一百
尺深四十九尺高四十尺饰以白玉甃以文石中设佛
像东香殿在玉德殿东西香殿在玉德殿西宸庆殿在
玉德殿后九间东西一百三十尺深四十尺高如其深
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0572-0774d.png
中设御榻帘帷裀褥咸备前列朱栏左右辟二红门后
山字门三间东更衣殿在宸庆殿东五间高三十尺西
更衣殿在宸庆殿西制度如东殿隆福殿在大内之西
兴圣之前南红门三东西红门宫各一缭以磗垣南红
门一东红门一后红门一光天门光天殿正门也五间
三门门高三十二尺重檐崇华门在光天门左膺福门
在光天门右各三间一门光天殿七间东西九十八尺
深五十五尺高七十尺柱廊七间深九十八尺高五十
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0572-0775a.png
尺寝殿五间两夹四间东西一百三十尺高五十八尺
五寸重檐藻井琐窗文石甃地藉花毳裀悬珠帘重陛
朱栏涂金雕冒楯正殿镂金云龙樟木御榻从臣坐床
重列前两旁寝殿亦设御榻裀褥咸备青阳门在左庑
中明辉门在右庑中各三间一门翥凤楼在青阳南三
间高四十五尺骖龙楼在明晖南制度如翥凤后有牧
人宿卫之室寿昌殿又曰东煖殿在寝殿东三间前后
轩重檐嘉禧殿又曰西煖殿在寝殿西制度如寿昌中
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0572-0775b.png
位佛像旁设御榻针线殿在寝殿后周庑一百七十二
间四隅角楼四间侍女直庐五所在针线殿后又有侍
女室七十二间在直庐后及左右浴室一区在宫垣东
北隅文德殿在明晖外又曰楠木殿皆楠木为之三间
前后轩一间盝顶殿五间在光天殿西北角楼西后有
盝顶小殿香殿在宫垣西北隅三间前轩一间前寝殿
三间柱廊三间后寝殿三间东西夹各二间文宸库在
宫垣西南隅酒房在宫垣东南隅内庖在酒房之北兴
卷十九 第 18a 页 WYG0572-0775c.png
圣宫在大内之西北万寿山之正西周以砖垣南辟红
门三东西红门各一北红门一南红门外两旁附垣有
宿卫直庐凡四十间东西门外各三间南门前夹垣内
有省院台百司官侍直板屋北门外有窨花室五间东
夹垣外有宦人之室十七间凌室六间酒房六间南北
西门外綦置卫士直宿之舍二十一所所为一间外夹
垣东红门三直仪天殿吊桥西红门一达徽政院门内
差北有盝顶房二各三间又北有屋二所各三间差南
卷十九 第 18b 页 WYG0572-0775d.png
有库一所及屋三间北红门外有临街门一所三间此
夹垣之北门也兴圣门兴圣殿之北门也五间三门重
檐东西七十四尺明华门在兴圣门左肃章门在兴圣
门右各三间一门兴圣殿七间东西一百尺深九十七
尺柱廊六间深九十四尺寝殿五间两夹各三间后香
阁三间深七十七尺正殿四面珠悬琐窗文石甃地藉
以毳裀中设扆屏榻张白盖帘帷皆锦绣为之诸王百
僚宿卫官侍宴坐床重列左右其柱廊寝殿亦各设御
卷十九 第 19a 页 WYG0572-0776a.png
榻裀褥咸备白玉石重陛朱阑涂金冒楯覆以白磁碧
瓦琉璃饰其檐脊宏庆门在东庑中宣则门在西庑中
各三间一门凝晖楼在宏庆南五间东西六十七尺延
颢楼在宣则南制度如凝晖嘉德殿在寝殿东三间前
后轩各三间重檐宝慈殿在寝殿西制度同嘉德山字
门左兴圣宫后延华阁之正门也正一间两夹各一间
重檐一门脊置金宝瓶又独脚门二周阁以红板垣延
华阁五间方七十九尺二寸重阿十字脊白琉璃瓦覆
卷十九 第 19b 页 WYG0572-0776b.png
青琉璃瓦饰其檐脊立金宝瓶单陛御榻从臣坐床咸
具东西殿在延华阁西左右各五间前轩一间园亭在
延华殿后芳碧亭在延华阁后园亭东三门重檐十字
脊覆以青琉璃瓦饰以绿琉璃屋脊置金宝瓶徽青亭
在园亭西制度如芳碧亭浴室在延华阁东南隅东殿
旁有盝顶井亭二间又有盝顶房三间畏吾儿殿在延
华阁右六间旁有窨花半屋八间木香亭在畏吾儿殿
后东盝殿在延华阁东版垣外正殿五间前轩三间东
卷十九 第 20a 页 WYG0572-0776c.png
西六十五尺深三十九尺柱廊二间深二十六尺寝殿
三间东西四十八尺前宛转置花朱阑八十五扇殿之
旁有盝顶房三间庖室二间面阳盝顶房三间妃嫔库
房一间缝纫女库房三间红门一盝顶之制三椽其顶
若笥之平故名西盝顶殿在延寿阁西版垣之外制度
同东殿东殿之旁有庖室三间好事房二各三间独脚
门二红门一妃嫔院四二在东盝顶殿后二在西盝顶
殿后各正室三间东西夹四间前轩三间后有三椽半
卷十九 第 20b 页 WYG0572-0776d.png
屋二间侍女室八十三间半在东妃嫔院左西向半在
西妃嫔院右东向室后各有三椽半屋二十五间东盝
顶殿红门外有屋三间盝顶轩一间后有盝顶房一间
庖室一区在凝晖楼后正室五间前轩一间后披屋三
间又有盝顶房一间盝顶井亭一间周以土垣前辟红
门酒房在宫垣东南隅庖室南正屋五间前盝顶轩三
间南北轩各三间西北隅盝顶房三间红门一土垣四
周之学士院在阁后四盝顶殿门外之西偏三间生料
卷十九 第 21a 页 WYG0572-0777a.png
库在学士院南又南为鞍辔库又南为军器库又南为
庖人牧人宿卫之室藏珍库在宫垣西东隅制度并如
酒室惟多盝顶半屋三间庖室三间
万寿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华岛中统
三年修缮之至元八年赐今名其山皆叠玲珑石为之
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引金水河至其后转机
连㪺汲水至山顶出石龙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后
有石刻盘龙仰首喷水仰出然后右东西流入于太液
卷十九 第 21b 页 WYG0572-0777b.png
池山前有白玉石桥长二百馀尺直仪天殿后桥之北
有玲珑石拥木门五门皆为石色内有隙地对立日月
石西有石棋枰又有石坐床左右皆有登山之径萦纡
万石中洞府出入宛转相迷至一殿一亭各擅一景之
妙山之东有石桥长七十六尺阔四十一尺半为石渠
以载金水而流于山后以汲于山顶也又东为灵圃奇
兽珍禽在焉广寒殿在山顶七间东西一百二十尺深
六十二尺高五十尺重阿藻井文石甃地四面琐窗版
卷十九 第 22a 页 WYG0572-0777c.png
密其里编缀金红云而蟠龙矫蹇于丹楹之上中有小
玉殿内设金嵌玉龙御榻左右列从臣坐床前架黑玉
酒瓮一玉有白章随其形刻为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
其大可贮水三十馀石又有玉假山一峰玉响铁一悬
殿之后有小石笋二内出石龙首以噀所引金水西北
有厕堂一间仁智堂在山之半三间高三十尺金露亭
在广寒殿东其制圆九柱二十四尺尖顶上置琉璃珠
亭后有铜幡竿玉虹亭在广寒殿西制度同金露方壶
卷十九 第 22b 页 WYG0572-0777d.png
亭在荷叶殿后高二十尺重屋八面重屋无梯自金露
亭前复道登焉又曰绿珠亭瀛洲亭在温石浴室后制
度同方壶玉虹亭前仍有登重屋复道亦有绿珠亭荷
叶在方壶前仁智西北三间高三十尺方顶中置琉璃
珠温石浴室在瀛洲前仁智西北三间高二十三尺方
顶中置涂金宝瓶圜亭又曰胭脂亭在荷叶稍西盖后
妃添妆之所也八面介福殿在仁智东差北三间东西
四十一尺高二十五尺延和殿在仁智西北制度如介
卷十九 第 23a 页 WYG0572-0778a.png
福马湩室在介福前三间牧人之室在延和前三间庖
室在马湩前东浴室更衣殿在山东平地三间两夹太
液池在大内西周回若千里植芙蓉仪天殿在池中圆
坻上当万寿山十一楹高三十五尺围七十尺重檐圆
盖顶圆基址甃以文石藉以花裀中设御榻周辟琐窗
东西门各一间西北侧堂一间台西向列甃砖龛以居
宿卫之士东为木桥长一百二十尺阔二十二尺通大
内之夹垣西为木吊桥长四百七十尺阔如东桥中阙
卷十九 第 23b 页 WYG0572-0778b.png
之立柱架梁于二舟以当其空至车驾行幸上都留守
官则移舟断桥以禁往来是桥通兴圣宫前之夹垣后
有白玉石桥乃万寿山之道也犀山台在仪天殿前水
中上植木芍药隆福宫西御苑在隆福宫西先后妃多
居焉香殿在石假山上三间两夹二间柱廊三间龟头
屋三间丹楹琐窗间金藻绘玉石础琉璃瓦殿后有石
台山后辟红门门外有侍女之室二所皆南向并列又
后直红门并立红门三三门之外有太子鄂尔多荷叶
卷十九 第 24a 页 WYG0572-0778c.png
殿二在香殿左右各三间圆殿在山前圆顶上置涂金
宝珠重檐后有流杯池池东西流水圆亭二圆殿有庑
以连之歇山殿在圆殿前五间柱廊二各三间东西亭
二在歇山后左右十字脊东西水心亭在歇山殿池上
直东西亭之南九柱重檐亭之后各有侍女房三所所
为三间东房西向西房东向前辟红门三门内立石以
屏内外外筑四垣以周之池引金水注焉棕毛殿在假
山东偏三间后置顶殿三间前启红门立垣以区分之
卷十九 第 24b 页 WYG0572-0778d.png
仪鸾局在三红门外西南隅正屋三间东西屋三间前
开一门
史官虞集曰尝观纪籍所载秦汉隋唐之宫阙其宏丽
可怖也高者七八十丈广者二三十里而离宫别馆绵
延联络弥山跨谷多或至数百所嘻真木妖哉由余有
言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则苦人矣由余当秦
穆公时为是言俾见后世之侈何如也虽然紫宫著乎
玄象得无栋宇有等差之辨而茅茨之简又乌足以重
卷十九 第 25a 页 WYG0572-0779a.png
威于四海乎集佐修经世大典将作所疏宫阙制度为
详于是知大有径庭于古也方今幅𢄙之广户口之夥
贡税之富当倍秦汉而参隋唐也顾力有可为而莫为
则其所乐不在于斯也孔子曰禹吾无间然矣卑宫室
而尽力乎沟洫重于此而轻于彼理固然矣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都提举万亿绮源库 都提举万亿赋源库
卷十九 第 25b 页 WYG0572-0779b.png
   都提举万亿宝源库 都提举万亿广源库
  提举富宁库 顺承行用库 文明行用库 光
  熙行用库 健德行用库 和义行用库 大都
  平准库 宝钞总库 印造宝钞库 烧钞西库
   烧钞东库 印造茶引局 抄纸局
 礼部 会同馆 教坊司 铸印局 白纸坊 油
  磨坊
 兵部
卷十九 第 26a 页 WYG0572-0779c.png
 刑部
 工部 覆宝司 提举都城所 提举右八作司
  提举左八作司 备章总院 大都人匠总管府
   大都等路诸色民匠总管府 纹绣总院 绣
  局 诸路杂造总管府 奇达勒局诸色人匠总
  管府 提举诸司局 诸司局人匠总管府 大
  都金银器盒局 大都毡局 织染局 花毯蜡
  布等局 帘局 萨达克齐等局人匠提举司
卷十九 第 26b 页 WYG0572-0779d.png
  造船提举司 诸物库 符牌库 受给库 左
  右厢
 枢密院 右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左卫亲军都指
  挥使司 中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前卫亲军都
  指挥使司 后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武卫亲军
  都指挥使司 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虎
  贲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唐古侍卫亲军都指
  挥使司 钦察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圭齐侍
卷十九 第 27a 页 WYG0572-0780a.png
  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西域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司
 御史台 殿中司 察院
 伊克扎尔固齐 司狱司
 徽政院 宫正司 掌谒司 掌医署 掌膳署
  内宰司 备用库 藏珍库 掌仪署 文成库
   供须库 仪从库 卫侯库 右都威卫使司
   左都威卫使司 延庆司 随路诸色人匠都
卷十九 第 27b 页 WYG0572-0780b.png
  总管府 玛瑙玉局 大都等路诸色民匠提举
  司 织染杂造人匠总管府 绫锦局 织染局
   文绮局 诸路齐哩克昆民匠都总管府 大护
  国仁王寺财用规运都总管府
 宣徽院 尚舍监 诸物库 尚食局 生料库
  光禄寺 尚酝局 尚饮局 醴源仓 阑遗监
  提举太仓 柴炭提举司 沙糖局
 中政院 奉宸库 宫领随路民匠打铺鹰房䌷绵
卷十九 第 28a 页 WYG0572-0780c.png
  总管府
 集贤院 国子监 国子学 兴文署
 翰林院 国子监 国子学
 翰林国史院
 宣政院 资善库
 昭文馆
 太常寺 太庙署 太乐署 社稷署 礼直署
 大司农司 广济署 丰赡署 供膳司 昌国署
卷十九 第 28b 页 WYG0572-0780d.png
   济民署
 大都护府
 通政院 廪给司
 秘书监 著作局 秘书库
 大府监 内藏库 右藏库 左藏库 器备库
 中尚监 资成库 杂造局诸色人匠提举司 铁
  局 木局 齐哩克昆诸色人匠提举司 大都等
  路种田人匠织染局
卷十九 第 29a 页 WYG0572-0781a.png
 利用监 资用库齐哩克昆皮局人匠提举司 大
  都杂造双线局 熟皮局 貂鼠局 大都软皮
  局
 章佩监 御带库 异珍库
 典瑞监
 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监 修内司 大木局 小木
  局 泥瓦局 妆钉局 铜局 车局 绳局
  祇应局 画局 油漆局 器备局 器物局
卷十九 第 29b 页 WYG0572-0781b.png
  铁局 仪鸾局 大都诸色人匠提举司 犀象
  牙局 雕牙局 雕木局 采石局 木场局
  上林局 大都门尉
 将作院 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 玉局提举司
  玛瑙局提举司 石局 金丝子局 大小雕木
  等局 鞋带斜皮局 瓘玉局 画局 温犀玳
  瑁局 漆纱冠冕局 珠子局 异样等局总管
  府 异样纹绣两局 绫锦织染两局 金丝颜
卷十九 第 30a 页 WYG0572-0781c.png
  料总库 尚衣局 御衣局
 泉府司 富藏库
 侍仪司 法物库
 武备寺 寿武库 利器库 甲匠提举司 箭局
   弦局
 都水监 大都河道提举司
 尚乘寺 诸路杂造总管府 诸路旋匠提举司
  网帘局 资乘库
卷十九 第 30b 页 WYG0572-0781d.png
 太仆寺
 太史院
 司天台
 回回司天台
 太医院 御药局 御药院 回回药物院 回回
  药物局 大都惠民司 广惠司
 崇福司
 拱卫直都指挥使司 仪从司
卷十九 第 31a 页 WYG0572-0782a.png
 大司徒领异样金玉人匠总管府 塑局 出镴局
   银局 铜局 铸泻等铜局 唐像画局 梵
  像局 杂造提举司 镔铁局 玉局 诸物库
 博克逊
 仪凤司 安和署
 京畿都漕运使司 万斯南仓 万斯北仓 千斯
  仓 相因仓 丰润仓 通济仓 广备仓 永
  平仓 永济仓 惟亿仓 盈衍仓 大积仓
卷十九 第 31b 页 WYG0572-0782b.png
  丰实仓 广衍仓 顺济仓
 大都等路都转盐运使司 大都税课提举司
 大都南北两兵马都指挥使司 北兵马司
 内史府
 省架阁库 左右部架阁库 长信寺
天历初建奎章阁于西宫兴圣殿之西廊为屋三间高
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
座左右列珍玩命群玉内司掌之阁官署御初名奎章
卷十九 第 32a 页 WYG0572-0782c.png
阁阶正三品隶东宫属官后文宗复位乃升为奎章阁
学士院阶正二品置大学士五员并知经筵事侍书学
士二员承制学士二员供奉学士二员并兼经筵官幕
职置参书二员典签二员并兼经筵参赞官照磨一员
内掾四名内二名兼检讨宣使四名知印二名译史二
名典书四名属官则有群玉内司阶正三品置监群玉
内司一员司尉一员亚尉二员佥司二员典簿一员令
史二名典吏二名司钥二名司膳四名给使八名专掌
卷十九 第 32b 页 WYG0572-0782d.png
秘玩古物艺文监阶正三品置太监兼检校书籍事二
员少监同检校书籍事二员监丞参检校书籍二员或
有兼经筵官者典簿一员照磨一员令史四名典吏二
名专掌书籍鉴书博士司阶正五品置博士兼经筵参
赞官二员书吏一名专一鉴办书画授经郎阶正七品
置授经郎兼经筵译文官二员专一训教怯薛官大臣
子孙艺林库阶从六品置提点一员副使一员司吏二
名库子一名专一收贮书籍广成局阶从七品置大使
卷十九 第 33a 页 WYG0572-0783a.png
一员副使一员直长二员司吏二名专一印行祖宗圣
训及国制等书特恩刱制象齿小牌五十上书奎章阁
三字一面篆字一面蒙古字与辉和尔字分散各官悬
佩出入宫门无禁学士院凡与诸司往复惟劄送参书
书厅行移而已命侍读学士虞集撰记御书刻石阁中
今上皇帝改奎章曰宣文其记曰大统既正海内定一
乃稽古右文崇德乐道以天历二年三月作奎章之阁
燕閒之居将以渊?遐思缉熙典学乃置学士员俾颂
卷十九 第 33b 页 WYG0572-0783b.png
乎祖宗之成训毋忘乎创业之艰难而守成之不易也
又俾陈夫内圣外王之道兴亡得失之故而以自警焉
其为阁也因便殿之西庑释高明而有容不加饰乎彩
斲不重劳于土木不过启乎户牖以顺清燠树庋阁以
栖图书而已至于器玩之陈非古制作中法度者不得
在列其为处也跬步户庭之间而清严邃密非有朝会
祠享时巡之事几无一日而不御于斯于是宰辅有所
奏请宥密有所图维争臣有所绳纠侍从有所献替以
卷十九 第 34a 页 WYG0572-0783c.png
次入对从容密勿盖终日焉而声色狗马不轨不物者
无因而至前矣自古圣明睿知善于怡心养神培本浚
源泛应万变而不穷者未有易乎此者也盖闻天有恒
运日月之行不息矣地有恒势水土之载不匮矣人君
有恒居则天地民物有所系属而不易矣居是阁也静
焉而天为一动焉而天弗违庶乎有道之福以保我子
孙黎民于无穷哉至顺辛未孟春二日记
 
卷十九 第 34b 页 WYG0572-0783d.png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