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572-072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十五
             昆山顾炎武撰
  云中
   后魏
魏书太祖本纪曰登国六年起河南宫天兴元年冬十
月起天文殿
二年春二月以所获高车众起鹿苑于南台阴北距长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572-0728d.png
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凿渠引武川水注
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又穿鸿雁池
秋七月起天华殿
八月增启京师十二门作西武库
冬十月太庙成
十二月天华殿成
三年春三月穿城南渠通于城内作东西鱼池
秋七月起中天殿及云母堂金华堂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572-0729a.png
四年夏五月起紫微殿玄武楼凉风观石池鹿苑台
六年冬十月起西昭阳殿
天赐元年冬十月筑西宫
三年夏六月发八部五百里内南丁筑灅南宫门阙高
十馀丈引沟穿池广苑圃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
里经途洞达三十日罢
四年秋七月筑北宫垣三十日罢
莫题傅曰道武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572-0729b.png
邺洛长安之制运材数百万
太宗本纪曰永兴五年春二月癸丑穿鱼池于北苑
神瑞元年春二月乙卯起丰宫于平城东北
二年春二月甲辰立太祖庙于白登之西
泰常元年冬十月起蓬台于北苑
二年秋七月乙酉起白台于城南高二十丈
三年冬十月戊辰筑宫于西苑
四年春三月癸丑筑宫于蓬台北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572-0729c.png
秋九月筑宫于白登山
五年夏四月起灅南宫
六年春三月发京师六千馀人筑苑起自旧苑东包白
登周回四十馀里
七年秋九月辛亥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
八年冬十月癸卯广西宫起外垣墙周回二十里
世祖本纪曰始光二年春三月庚申营故东宫为万寿
宫起永安安乐二殿临望观九华堂秋九月永安安乐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572-0729d.png
二殿成
三年春三月起太学于城东
神麚四年秋七月起承华宫
延和元年秋七月筑东宫
三年秋七月辛巳东宫成备置屯卫三分西宫之一太
平真君十一年春二月大修宫室皇太子居于北宫
高宗本纪曰兴安二年春二月乙丑发京师五千人穿
天渊池(后妃传曰文成初穿天渊池获一石铭称桓帝/葬母氏遂迎赴会二十馀万有司以闻命藏之)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572-0730a.png
(太/庙)
秋七月筑马射台于南郊
太安四年春三月丙辰起太华殿秋九月辛亥成
显祖本纪曰皇兴五年秋八月丙午传位于太子帝称
太上皇帝己酉徙御崇光宫采椽不斲土阶而已
公孙睿传曰显祖于苑内立殿敕中秘群官制名睿曰
臣闻至尊至贵莫大于帝王天人挹损莫大于谦光伏
惟陛下躬唐虞之德存道颐神逍遥物外宫居之名当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572-0730b.png
协睿旨臣愚以为宜曰崇光奏可
高祖本纪曰延兴三年春正月丁亥改崇光宫为宁光

承明元年冬十月丁巳起七宝永安行殿
太和元年春二月辛亥起太和安昌二殿
李冲传诏曰昔轩皇诞御垂栋宇之搆爰历三代兴宫
观之式然茅茨土阶昭德于上代层台广厦崇威于中
叶良由文质异宜华朴殊礼故也是以周成继业营明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572-0730c.png
堂于东都汉祖聿兴建未央于咸镐盖所以尊严皇威
崇重帝德岂好奢恶俭苟敝民力者哉国家皇运统天
协纂乾历锐意四方靡遑建制皇宫之度颇为未允太
祖初基虽粗有经式自兹厥后复多营改至于三元庆
飨万国充庭观光之使具瞻有阙朕以寡德猥承洪绪
运属休期事钟昌会宜遵远度式兹宫宇指训规模事
昭于平日明堂太庙已成于昔年又因往岁之丰资藉
民情之安逸将以今春营改正殿违犯时令行之惕然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572-0730d.png
但朔土多寒事殊南夏自非裁度经春兴役徂暑则广
制崇基莫由克就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
任能莫济尚书冲器用渊博经度明远可领将作大匠
司空长乐公亮(穆/亮)可与大匠共监兴缮其去故崇新之
宜修复太极之制朕当别加指授
本纪又曰秋七月己酉二殿成起朱明思贤门
九月庚子起永乐游观殿于北苑穿神渊池
三年春正月癸丑坤德六合殿成二月壬寅乾象六合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572-0731a.png
殿成
夏六月辛未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
四年春正月癸卯乾象四合殿成(南监本亦作/六合疑误)
秋七月壬子改作东明观
九月乙亥思义殿成壬午东明观成
五年夏四月己亥行幸方山建永固石室于山上立碑
于石室之庭又起鉴元殿(后妃传曰冯太后与孝文游/于方山顾川阜有终焉之志)
(因谓群臣曰若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岂得远祔山陵然/后为贵哉百岁后神其安此孝文乃诏有司营建寿陵)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572-0731b.png
(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刋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七年冬十月钺午皇信堂成
九年秋七月丙寅朔新作诸门
十年秋九月辛卯朔诏起明堂辟雍
十二年秋九月辛酉起宣文堂经武殿
闰九月甲子筑圜丘于南郊
十五年夏四月己卯经始明堂改太庙冬十月明堂太
庙成十一月丁卯迁七庙神主于新庙十二月壬辰迁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572-0731c.png
社于内城之西
十六年春二月戊子帝移御永乐宫庚寅坏太华殿冬
十一月庚戌成
穆亮传曰时将建太极殿引见群臣于太华殿高祖曰
朕仰遵先意将营殿宇役夫既至今欲徙居永乐以避
嚣埃土木虽复无心毁之能不悽怆今故临对卿等与
之取别此殿乃高宗所制爰历显祖逮朕冲年即位于
此但事来夺情将有改制仰惟畴昔惟深悲感亮稽首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572-0731d.png
对曰臣闻稽之卜筮载自典经占以决疑古今攸尚兴
建之功事在不易愿陛下询之蓍龟以定可否又去岁
役作为功甚多太庙明堂一年便成若仍岁频兴恐民
力凋敝况材干新伐为功不固愿待逾年小康百姓高
宗曰若终不为可如卿言后必为之逾年何益朕远览
前王无不兴造故有周创业经建灵台洪汉受终未央
是作草创之初犹尚若此况朕承累圣之运属太平之
基且今八表清晏年谷又登爰及此时以就大功人生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572-0732a.png
定分脩短命也蓍蔡虽智其知命乎当委之大分岂假
卜筮遂移御永乐宫
本纪又曰十一月乙卯依古六寝权置三室以安昌殿
为内寝皇信宫为中寝四合殿为外寝
蒋少游传于平城将营太庙太极殿遣少游乘传诣洛
量准魏晋基趾
十七年春三月戊辰改作后宫帝幸永兴园徙御宣光
殿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572-0732b.png
南齐书魏虏传曰什翼圭(道武/帝)始都平城犹逐水草无
城郭木末(明元/帝)始土著居处佛狸(太武/帝)破梁州黄龙徙
其居民大筑城邑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女墙门
不施屋城又无堑南门外立二土门内立庙开四门各
随方色凡五庙一世一间瓦屋其西立太社佛狸所居
云母等三殿又立重屋居其上饮食厨名阿真厨在西
皇后可孙恒出此厨求食殿西铠仗库屋四十馀间殿
北丝绵布绢库土屋一十馀间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572-0732c.png
门瓦屋四角起楼妃妾住皆土屋婢使千馀人织绫锦
贩卖酤酒养猪羊牧牛马种菜逐利太官八十馀窖窖
四千斛半谷半米又有悬食瓦屋数十间置尚方作铁
及木其袍衣使宫内婢为之太子别有仓库其城郭绕
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
七十家每南坊搜检以备奸巧城西南山去白登山七
里于山边别立父祖庙城西有祀天坛立四十九木人
长丈许白帻练裙马尾被立坛上常以四月四日杀牛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572-0732d.png
马祭祀盛陈卤簿边坛奔驰奏伎为乐城西三里刻石
写五经及其国记于邺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皆长
丈馀以充用自佛狸至万民(献文/帝)世增雕饰正殿西筑
土台谓之白楼万民禅位后常游观其上台南又有伺
星楼正殿西又有伺屋琉璃为瓦宫门稍覆以屋犹不
知为重楼并设削泥采画金刚力士胡俗尚水又规画
黑龙相盘绕以为厌胜
水经注曰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径方岭上有文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572-0733a.png
明太皇太后陵陵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
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石梁壁椽屋悉文石
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
金银间云雉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扶(疑作/跌)
(疑作/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
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
禽闇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
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572-0733b.png

如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历诸
池沼又南径虎圈东魏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
季秋之月圣上亲临圈上敕虎士效力于其下事同奔
戎生致猛兽(朱谋玮曰穆天子传云有虎在乎葭中/七萃之士高奔戎请生捕虎必全之)
诗所谓袒裼暴虎献于公所也故魏有捍虎图也
又径平城西郭内魏太常七年所成也成周(下有/阙文)西郭
外有郊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建兴四年立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572-0733c.png
其水南又屈径平城县故城南史记曰高帝先至平城
史记音义曰在雁门即此县矣王莽之平顺也魏天兴
二年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太华安昌等殿造太极
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朝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殿
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接太和殿
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是洛阳八风谷之石缁
石也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
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刋题其侧是办章郎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572-0733d.png
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于(下有/阙文)堂南对北台台甚高
广台基四周列壁阁路自内而外国之图箓秘籍悉积
基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其水夹御路
南流径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废建白楼甚高竦加观
榭其上表里饰以石粉□曜建素赭白绮分故世谓之
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
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
又南径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冯晋国所造(朱谋玮曰/魏书冯熙)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572-0734a.png
(字晋国文明太后兄也官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在诸/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孝文即位为侍中太师)
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
众䌽之上炜炜有金光又南径永宁七塔浮图其制甚
妙工在寡双又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披浦公私
引裂用周园挽(宋书作/围绕)长塘曲塘所在布濩故不可得
而论也
一水南径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七里
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城若丘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572-0734b.png
台即白登台也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故汉书称上
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为丐奴所围处孙畅之述画曰
汉高祖被围七日陈平使能画作美人送与冒顿阏氏
恐冒顿胜汉其宠必衰说冒顿解围而去矣
其水又径宁光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也所居故宫
矣宫之东次下有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柱也案
柱石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余为尚书
伺部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经见柱侧悉镂云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572-0734c.png
(朱谋玮曰/当作云烟)上有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去子丹碑
侧远矣
其水又南径平城县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阳以
为恒州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
所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五成(宋本作/三成)
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员基令于相枝梧以板切
(宋本/作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员制如明堂而专室四户室内
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受箓灵坛号曰天师宣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572-0734d.png
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麚四年
造抑亦柏梁之流也台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
下绝嚣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
继褫矣水右有三层浮图直容鹫架悉结石也装制丽
质亦尽美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岩昌公钳耳处时
立祇洹舍于东泽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
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惟列壁合石疏而不
密庭中有祇洹碑碑题大篆非佳耳然京邑帝里佛法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572-0735a.png
丰盛神图妙塔桀错相望法轮东转并为上矣
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于两湄太和十年累石
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为梁又南
径籍田及药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员下方四周十三户
九堂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
仰象天壮画北通之宿鸟盖天也(朱谋玮曰当作画北/辰列宿象盖天也)
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
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古准古制是太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572-0735b.png
和中之所经建也
地理志曰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复
属冀州周职方曰北曰并州战国赵武灵王始置云中
郡秦(当作/汉)属代王国为平城县魏为新兴郡晋仍属雁
门刘琨表封猗庐为代王都平城
辽史兴宗纪曰重熙十三年十一月丁卯改灵州为西
京元魏道武于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
尹迁都洛邑改万年又置恒州高齐文宣帝废州为恒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572-0735c.png
安镇今谓之东城寻复恒州周复为恒安镇改朔州隋
仍为镇唐武德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移
云中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默啜为边患移民朔州开
元十八年置云中州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
云州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
守捉使杀防禦使据州以间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
同军防禦使不受命广明元年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
与克用奔北地黄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572-0735d.png
讨贼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
陇西郡王克用子存勖灭梁是以唐庄宗同光三年复
以云中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
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同来属因建西京(下云重熙/十三年升)
(为西京而此即云/建西京史文之误)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
宜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
面双阙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
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572-0736a.png
守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
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
金史地理志曰大同府辽为西京金因之大定五年建
宫室名其殿曰保安其门南曰奉天东曰宣仁西曰阜
成天会三年建太祖原庙(置留/守司)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572-0736b.png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