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572-058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二
             昆山顾炎武撰
  总序下
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八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径术标道里
六年秋九月行幸南平城规度灅南面夏屋山背黄瓜
堆将建新邑
卷二 第 1b 页 WYG0572-0584d.png
太宗泰常七年秋九月辛亥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

高祖太和十七年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诏徵司空
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雒京
十八年春正月乙亥幸洛阳西宫闰二月壬申帝还至
平城癸酉临朝堂部分迁留冬十一月己丑车驾至洛

十九年秋八月金墉宫成九月车驾幸金墉宫庚午六
卷二 第 2a 页 WYG0572-0585a.png
宫及文武迁于雒阳
 魏书任城王澄传曰高祖外示南讨意在谋迁斋于
 明堂左个诏太常卿王谌亲令龟卜易筮南伐之事
 其兆遇革高祖曰此是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之卦也
 群臣莫敢言澄进曰易言革者更也将欲顺天应人
 革君臣之命汤武得之为吉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
 叶今日卜征乃是伐叛不得云革命未可全为吉也
 高祖厉声曰象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也澄曰陛下
卷二 第 2b 页 WYG0572-0585b.png
 龙兴既久岂可方同虎变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
 之社稷任城欲沮众耶澄曰社稷诚知陛下之社稷
 然臣是社稷之臣豫参顾问敢尽愚衷高祖既锐意
 欲行恶澄此对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复何伤车
 驾还宫便召澄未及升阶遥谓曰向者革卦今更欲
 论之明堂之忿惧众人竞言沮我大计故厉色怖文
 武耳想解朕意也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卷二 第 3a 页 WYG0572-0585c.png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实难崤函
 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
 如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
 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高祖曰北人恋本忽闻将移
 能不惊扰澄曰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
 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高祖曰任城便是我之
 子房及驾幸洛阳定迁都之策诏曰迁移之旨必须
 访众当遣任城驰驿向代问彼百司论择可否近日
卷二 第 3b 页 WYG0572-0585d.png
 论革今真所谓革也王其勉之既至代都众闻迁诏
 莫不惊骇澄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澄遂南
 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高祖大说曰若非任城朕事
 不得就也
 李冲传曰车驾南伐加冲辅国大将军统众翼从自
 发都至于雒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高祖戎服
 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皆稽颡固諌高祖乃谕群臣曰
 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
卷二 第 4a 页 WYG0572-0586a.png
 垂之千载朕仰惟远祖世居幽漠违众南迁以享无
 穷之美今若不南迁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王公
 等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率
 如右南安王桢进曰夫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
 萌行至德者不议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非常之
 人乃能行非常之事廓神都以延王业度土中以制
 帝京周公启之于前陛下行之于后固其宜也且天
 下至重莫若皇居请上安圣躬下慰民望光宅中原
卷二 第 4b 页 WYG0572-0586b.png
 辍彼南伐此臣等愿言苍生幸甚群臣咸唱万寿高
 祖即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
 情外为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
 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雒阳
 东阳王丕传曰高祖欲迁都临太极殿引见留守之
 官大议乃诏丕等各陈其志燕州刺史穆罴进曰移
 都大事如臣愚见谓为未可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
 理罴曰北有猃狁之寇南有荆扬未宾西有吐谷浑
卷二 第 5a 页 WYG0572-0586c.png
 之阻东有高句丽之难九区未定以此推之谓为不
 可征伐之举要须戎马如其无马事不可克高祖言
 曰卿言无马此理粗可马出北方厩在此置卿何虑
 无马今代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
 中原罴曰臣闻黄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者圣王不
 必悉居中原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都于涿鹿既
 定之后迁于河南尚书于杲曰臣诚不识古事如闻
 百姓之言先王建都于此无何欲移以为不可中原
卷二 第 5b 页 WYG0572-0586d.png
 数有篡夺自建邑平城以来与天地并固日月齐明
 臣虽管见肤浅终不以恒代之地而拟伊洛之美但
 安土重迁物之常性一旦南移惧不乐也丕曰陛下
 去岁亲御六军讨萧氏至洛遣任城王澄宣旨敕臣
 等议都洛初奉恩旨心情惶越凡欲迁当讯之卜筮
 审吉否然后可高祖曰往在邺中司徒公诞咸阳王
 禧尚书李冲等皆欲请龟卜吉凶朕谓诞等曰昔周
 召卜宅伊洛乃识至兆今无若斯之人卜亦无益然
卷二 第 6a 页 WYG0572-0587a.png
 卜者所以决疑不疑何须卜也昔轩辕卜兆龟焦卜
 者请访诸贤哲轩辕乃问天老天老谓为善遂随其
 言终致昌吉然则至人之量末然审于龟矣朕既以
 四海为家或南或北迟速无常南移之民朕自多积
 仓储不令其窘乏丕曰臣仰奉慈诏不胜喜舞高祖
 诏群官曰昔平文皇帝弃背率土昭成营居盛乐太
 祖道武皇帝神武应天迁居平城朕虽虚寡幸属胜
 残之运故移宅中原肇成皇宇卿等当奉先君令德
卷二 第 6b 页 WYG0572-0587b.png
 光迹洪规前怀州刺史青龙前秦州刺史吕受恩等
 仍守愚因帝皆辞而答之辞屈而退
孝武帝永熙三年秋七月丁未出奔长安己酉高欢入
洛冬十月丙寅立清河王世子善见为帝丙子兆迁于

 魏书孝静本纪曰是月壬申诏曰安安能迁自古之
 明典所居靡定往昔之成规是以殷迁八城周卜三
 地吉凶有数隆替无恒事由于变通理出于不得已
卷二 第 7a 页 WYG0572-0587c.png
 故也高祖孝文皇帝式观乾象俯协人谋发自武州
 来幸嵩县魏虽旧国其命维新及正光之际国步孔
 棘丧乱不已寇贼交侵俾吾生民无所措手今远遵
 古式深验时事考龟袭吉迁宅漳滏庶克隆洪基再
 昌宝历主者明为条格及时发迈
自是分为东西魏
东魏禅于齐都邺
西魏禅于周都长安
卷二 第 7b 页 WYG0572-0587d.png
及周武帝灭齐宣帝大象元年以洛阳为东京
周禅于隋
隋文帝开皇二年夏六月丙申作新都于龙首山(在汉/故城)
 (东南十三里即/今陜西西安府)
 隋书高祖本纪曰朕奉上元君临万国属生人之敝
 处前代之宫常以为作之者劳居之者逸改创之事
 心未遑也而王公大臣陈谋献策咸云羲农以降至
 于姬刘有当代而屡迁无革命而不徙曹马之后时
卷二 第 8a 页 WYG0572-0588a.png
 见因循乃末代之宴安非往圣之宏义此城从汉彫
 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
 非谋筮从龟曕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众所
 聚论变通之数稽幽显之符同心固请辞情深切然
 则京师百官之府四海归向非朕一人之所独有苟
 利于物其可违乎且殷之五迁恐人尽死(盘庚篇曰/重我民无)
 (尽/刘)是则以吉凶之土制长短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
 秋虽则劬劳其究安宅今区宇宁一阴阳顺序安安
卷二 第 8b 页 WYG0572-0588b.png
 以迁勿怀胥怨龙首山川源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
 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公私府
 宅规模远近营构资费随事条奏乃诏左仆射高颎
 将作大匠刘龙钜鹿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义
 等创造新都
 庾季才传曰高祖将迁都夜与高颎苏威二人定谋
 季才旦而奏曰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必有迁都之
 事且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卷二 第 9a 页 WYG0572-0588c.png
 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徙之计高祖愕然谓颎等
 曰是何神也遂发诏施行
 李穆传曰上素嫌台城制度狭小又宫内多鬼妖苏
 威尝劝迁都未决适太史奏状及穆上表请改都邑
 上曰天道聪明已有徵应太师民望复抗此请是则
 可矣遂从之
冬十二月丙子名新都曰大兴城
三年春三月丙辰迁于新都
卷二 第 9b 页 WYG0572-0588d.png
炀帝大业元年春三月丁未营洛阳为东京
五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
九年春三年丁丑发丁男十万城大兴
唐高祖受隋禅都长安
 新唐书突厥传曰突厥既岁盗边或说帝曰虏数内
 寇者以府库子女所在我能去长安则戎心止矣帝
 使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踰南山按行樊邓将徙都焉
 群臣赞迁秦王独曰夷狄自古为中国患未闻周汉
卷二 第 10a 页 WYG0572-0589a.png
 为迁也愿假数年请取可汗以报帝乃止
高宗永徽五年冬十月和雇雍州四万一千人筑长安
外郭三旬而毕
显庆二年冬十二月丁卯以洛阳宫为东都
武后光宅元年秋九月甲寅改东都为神都
 资治通鉴曰初隋炀帝作东都无外城仅有短垣而
 已武后长寿元年凤阁侍郎李昭德始筑之
长寿元年秋九月癸卯以并州为北都
卷二 第 10b 页 WYG0572-0589b.png
 通典曰武太后长寿元年以并州后之故里改为北
 都
中宗神龙元年春二月甲寅复以神都为东都北都为
并州
兀宗开元九年春正月丙辰以蒲州为河中府置中都
夏六月己卯罢中都(旧唐书作秋/七月戊申)
 通典时扬州功曹参军丽正殿学士韩覃上疏曰臣
 闻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无起土功无聚大众昔鲁
卷二 第 11a 页 WYG0572-0589c.png
 夏城中丘春秋书之垂为后戒今建国都乃长久之
 大业也犯天地之大禁袭春秋之所书夺人盛农之
 时愚臣窃以为甚不可也至若两都旧制分官众多
 费耗用度尚以为损岂可更建中都乎夫河东国之
 朕肱郡也劲锐强兵尽出于是其地隘狭今又置都
 使十万之户将安投乎且陋东都而幸西都自西都
 而造中都取乐一君之欲以遗万人之患务在国都
 之多不恤危亡之变悦在游幸之丽不顾兆庶之困
卷二 第 11b 页 WYG0572-0589d.png
 非所以深根固蒂不拔之长策矣昔汉帝感钟离之
 言息事阳德之殿赵主采续咸之谏止造邺都之宫
 臣愚诚愿陛下明诏罢中都则获福无疆天下幸甚
 六月三日诏停
十一年春正月辛卯以并州为太原府置北都
 六典曰京兆河南太原为三都
十八年夏四月乙卯筑西京外郭凡十月而功毕
肃宗至德二载冬十二月戊午朔以蜀郡为南京凤翔
卷二 第 12a 页 WYG0572-0590a.png
郡为西京西京为中京
上元元年秋九月甲午以荆州为江陵府置南都复以
南京为蜀郡
二年秋九月壬寅罢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及江陵
南都之号
元年(去年号称元年其/年四月改元宝应)建卯月辛亥朔复以京兆府为
上都河南府为东都凤翔府为西都江陵府为南都太
原府为北都
卷二 第 12b 页 WYG0572-0590b.png
 新唐书吕諲传曰为荆州刺史澧朗峡忠等五州节
 度使建请荆州置南都诏可如是更号江陵府以諲
 为尹置永平军万人遏吴蜀之冲以湖南之岳潭郴
 道邵连黔中之涪凡七州𨽻其道
广德元年十月吐蕃犯京畿上幸陜州
 旧唐书郭子仪傅曰自西蕃入寇车驾东幸(广德元年/十月吐蕃)
 (犯京畿上/幸陜州)程元振劝帝且都洛阳以避蕃寇代宗然
 之下诏有日子仪闻之附章论奏曰臣闻雍州之地
卷二 第 13a 页 WYG0572-0590c.png
 古称天府右控陇蜀左扼崤函前有终南太华之险
 后有清渭浊河之固神明之奥王者所都地方数千
 里带甲十馀万兵强士勇雄视八方有利则出攻无
 利则入守则用武之国非诸夏所同秦汉因之卒成
 帝业其后或处之而泰去之而亡前史所书不唯一
 姓及隋氏季末焬帝南迁河洛丘墟兵戈乱起高祖
 倡义亦先入关唯能剪灭奸雄底定区宇以至于太
 宗高宗之盛中宗元宗之明多在秦川鲜居东洛间
卷二 第 13b 页 WYG0572-0590d.png
 者羯胡构乱九服分离河北河南尽从逆命然而先
 帝仗朔方之众庆绪奔亡陛下藉西土之师朝义就
 戮岂惟天道助顺抑亦地形使然此陛下所知非臣之
 饰说近因吐蕃陵逼銮驾东巡盖以六军之兵素非
 精鍊皆市肆屠沽之人务挂虚名苟避征赋及驱以
 就战百无一堪亦有潜输货财因以求免又中官掩
 蔽庶政多荒遂令陛下振荡不安退居陜服斯盖关
 于委任失所岂可谓秦地非良者哉今道路云云咸
卷二 第 14a 页 WYG0572-0591a.png
 谓陛下已有成命将幸洛都臣熟思其端未见其利
 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
 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
 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比自覃
 怀经于相土人烟渐绝千里萧条将何以奉万乘之
 牲饩供百官之次舍矧其土地狭阨才数百里间东
 有成皋南有二室险不足恃适为战场陛下奈何弃
 久安之势从至危之策忽社稷之计生天下之心臣
卷二 第 14b 页 WYG0572-0591b.png
 虽至愚窃为陛下不取且圣旨所虑岂不以京畿新
 遭剽掠田野空虚恐稍食不充国用有阙以臣所见
 深谓不然昔卫文公小国之君诸侯之主耳遭懿公
 为狄所灭始庐于曹衣大布之衣冠大帛之冠元
 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三百乘卒能恢复旧业享无疆
 之休况明明天子恭俭节用苟能黜素餐之吏去冗
 食之官抑竖刁易牙之权任蘧瑗史䲡之直薄政弛
 力恤隐迨鳏委诸相以简贤任能付老臣以练兵禦
卷二 第 15a 页 WYG0572-0591c.png
 侮则黎元自理寇盗自平中兴之功旬月可冀卜年
 之期永永无极矣愿时迈顺动回銮上都再造邦家
 维新庶政奉宗庙以脩荐享谒陵寝以崇孝思臣虽
 陨越死无所恨代宗省表垂泣谓左右曰子仪用心
 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十一月车驾自陜还宫元
 载传曰扈驾自陜还上表请以河中府为东都秋杪
 行幸春首还京以避蕃戎侵轶之患帝初纳之遣条
 奏以闻载遂抗表请建中都以关辅河东等十州户
卷二 第 15b 页 WYG0572-0591d.png
 税入奉京师创置精兵五万管在中都以威四方疏
 入不报
 杜佑通典议曰关中宇内西偏天下劳于转输洛阳
 宫室正在土中周汉以还多为帝宅皇舆巡幸之处
 则是国都何必重难迁移密迩勍寇择材留镇以息
 人力自然无虑答曰古今既异形势亦殊当周之兴
 也既定鼎郏鄏而王在镐京幽王之乱平王东徙始
 则晋郑夹辅终乃齐晋主盟咸率诸侯共尊王室犹
卷二 第 16a 页 WYG0572-0592a.png
 有请隧之僣中肩之师东汉再兴巨寇皆殄魏晋以
 下理少乱多今咸秦陵庙在焉胜兵计数十万海内
 财力云奔风趋倘议迁都得非蹙国斯乃示弱天下
 何以统临四方洛阳地瘠彫敝尤甚万乘所止千官
 毕臻樵牧难资藁秸难赡又无百二之固虑启奸凶
 之心岂得舍安而就危弃大而从小也汉高初平项
 羽将宅洛师娄敬请居关中张良赞成其计田肯称
 贺方策备存武德中突厥牙帐在于河曲数十万骑
卷二 第 16b 页 WYG0572-0592b.png
 将过原州时以伤夷未平财力且乏百辟震恐皆请
 迁都山南太宗献计固争方止永安宗社实赖圣谟
 议者又曰洛阳四战之地既为不可蒲坂虞舜旧国
 表里山河江陵亦尝设都控压吴蜀宁不堪居答曰
 蒲坂土瘠人贫困竭甚于洛邑江陵本非要害梁主
 数岁国亡夫临制万国尤惜大势秦川是天下之上
 腴关中为海内之雄地巨唐受命本在于兹若居之
 则势大而威远舍之则势小而威近恐人心因斯而
卷二 第 17a 页 WYG0572-0592c.png
 摇未可轻议
僖昭之时乘舆屡出
 旧唐书僖宗纪曰光启元年十二月沙陀逼京师田
 令孜奉帝出幸凤翔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
 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宫室居市闾里
 十焚六七贼平之后令京兆尹王徽补葺至是乱兵
 复焚宫阙萧条鞠为茂草矣
 新唐书朱朴传曰昭宗时朴为国子博士上书议迁
卷二 第 17b 页 WYG0572-0592d.png
 都古王者不常厥居皆观天地兴衰随时制事关中
 隋家所都我实因之凡三百岁文物资货奢侈僭伪
 皆极焉广明巨盗陷覆宫阙局署帑藏里闬井肆所
 存十二比幸石门华阴十二之中又亡八九高祖太
 宗之制荡然矣夫襄邓之西夷漫数百里其东海舆
 凤林为之关南菊潭环屈而流属于汉西有上洛重
 山之险北有白崖联络乃形胜之地沃衍之墟若广
 浚漕渠运天下之财可使大集自古中兴之君去已
卷二 第 18a 页 WYG0572-0593a.png
 衰之衰就未王而王今南阳汉光武虽起而未王也
 臣视山河壮丽处多故都已盛而衰难可兴已江南
 土薄水浅人心嚣浮轻巧不可以都河北土厚水深
 人心彊愎狼戾不可以都唯襄邓实居中原人心质
 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
 此建都之极选也不报
 赵匡凝传曰匡凝南山东道节度使天祐元年封楚
 王时诸道不上供唯匡凝岁贡赋天子又曰昭宗尝
卷二 第 18b 页 WYG0572-0593b.png
 有意都襄阳依匡凝以自全
昭宗天祐元年春正月壬戌朱全忠逼帝幸东都夏闰
四月甲辰车驾至东都
 旧唐书昭宗纪曰乾宁四年七月丙申上幸华州九
 月己卯朔汴州朱全忠河南尹张全义诸关东诸侯
 俱上言秦中有灾请车驾还都洛阳全忠全义言臣
 已表率诸藩缮治洛阳宫室优诏答之天祐元年正
 月己酉全忠帅师屯河中遣牙将寇彦卿奉表请车
卷二 第 19a 页 WYG0572-0593c.png
 驾迁都洛阳全忠令长安居人按籍迁居彻屋木自
 渭浮河而下连甍号哭月馀不息秦人大骂于路曰
 国贼崔允召朱温倾覆社稷俾我及此天乎天乎丁
 巳车驾发京师癸亥次陜州闰四月丁酉车驾发陜
 州甲辰至东都由徽安门入是日大风雨跬步不辨
 物色日暝少止上谒太庙礼毕还宫御正殿宣劳从
 官卫士受贺乙巳上御光政门大赦制曰乃眷中州
 便侯伯会朝之路运逢百六顺古今禳避之宜况建
卷二 第 19b 页 WYG0572-0593d.png
 旧京我家二宅轘辕通其左郏鄏引其前周平王之
 东迁更延姬祚汉光武之定业克茂刘宗肇葺新都
 祈天永命皆因否运复启昌期或西避于戎狄或载
 歼于妖孽朕遭家不造布德不明十载以来三罹播
 越亦属灾缠秦雍叛起邠岐始幸石门以避卫兵之
 乱载迁华岳仍惊畿邑之侵忧危则矢及车舆陵胁
 则火延宫庙迨至逆连宫竖搆结奸凶致刘季述幽
 朕于下宫韩全诲劫予于右辅莫非兵围内殿焰更九
卷二 第 20a 页 WYG0572-0594a.png
 重皆思假武以容身唯效指鹿而威众矫宣天宪欺
 灭外藩行书诏以任情欲忠良之获罪虽群方岳牧
 协力匡扶拘戎律于阻脩报朝恩而隔越副元帅梁
 王全忠以兼镇近辅总兵四藩远赴岐阳躬迎大驾
 辛勤百战尽剿凶渠营野三年竟回銮辂咸镐载新
 其宫阙让圭绝类于阉徒方崇再造之功以正中兴
 之运又邠岐结衅巴蜀连兵上负国恩下隳邻好焚
 宫烈火更延爇于亲邻却驾凶锋复延侵于禁苑抑
卷二 第 20b 页 WYG0572-0594b.png
 又太乙游处并集六宫罚星荧惑久躔东井元象荐
 灾于秦分地形无过于洛阳爰有一二荩臣洎四方
 同志端心王室共誓嘉谋魏镇定燕航大河而毕至
 陈徐潞蔡辇巨轴以皆来披荆棘而立朝庭刬灰烬
 而化轮奂左郊祧而右社稷肃尔崇严前广殿而后
 重廊蔼然华邃公卿佥议龟筮协从甲子今年孟夏
 初吉备法驾而离分陜列百官而入洛郊观此殷繁
 良多嘉慰谢罪太庙忧惕惊怀登御端门轸恻兴感
卷二 第 21a 页 WYG0572-0594c.png
 盖以一人寡佑致万姓靡宁工役艰疲忠良尽瘁克
 建再迁之业冀延八百之基宜覃涣汗之恩俟此雍
 熙之庆涤瑕荡垢咸与维新可大赦天下改天复四
 年为天祐元年于戏肆眚阊阖即安宫闱虽九庙几
 筵已閟于新室而诸陵松柏遥隔于旧都将务乂宁
 难申绻慕文武百辟执事具僚从我千里而来端尔
 一心莅政恩覃既往效责从新方当开国之初必举
 慢官之罚
卷二 第 21b 页 WYG0572-0594d.png
 五代史寇彦卿传曰初太祖(朱全忠伪/号梁太祖)与崔胤谋欲
 迁都洛阳而昭宗不许其后昭宗奔于凤翔太祖以
 兵围之昭宗既出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彦卿奉
 表迫请迁都彦卿因悉驱徙长安居人以东人皆拆
 屋为筏浮渭而下道路号哭仰天大骂曰国贼崔胤
 朱温使我至此昭宗亦顾瞻陵庙傍徨不忍去谓其
 左右为俚语云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相与泣下沾襟
卷二 第 22a 页 WYG0572-0595a.png
 资治通鉴曰正月丁巳上御延喜楼朱全忠遣牙将
 寇彦卿奉表称邠岐兵逼畿甸请上迁都洛阳及下
 楼裴枢已得全忠移书促百官东行戊午驱徙士民
 号哭满路老幼襁属月馀不绝壬戍车驾发长安全
 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
 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梁太祖开平元年夏四月戊辰以汴州为开封府建东
都以唐东都为西都废西京为雍州佑国军
卷二 第 22b 页 WYG0572-0595b.png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以兴唐府建东京太
原府建西京以镇州为真定府建北都冬十一月乙巳
罢北都为镇州成德军以太原为北都 丙辰复汴州
为宣武军 辛酉复西京京兆府
三年春三月辛酉改东京为邺都以洛京为东都
明宗天成四年夏六月戊申罢邺都
晋高祖天福三年冬十月庚辰复以汴州为东京洛阳
为西京以西京为雍州晋昌军 十一月辛亥复邺都
卷二 第 23a 页 WYG0572-0595c.png
周高祖显德元年春正月戊寅罢邺都
世宗显德三年春正月戊戌发开封府曹滑郑州民十
馀万筑大兴外城
宋太祖受周禅都东京
开宝元年春正月甲午增治京城
 王应麟地理通释曰太祖生于洛阳有迁都之意晋
 王言非便太祖曰朕将西迁者欲据山河之固而去
 冗兵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太祖曰不出百年天下民
卷二 第 23b 页 WYG0572-0595d.png
 力殚矣
真宗景德三年春二月甲申以宋州为应天府
大中祥符七年春正月建应天府为南京
仁宗庆历二年夏五月建大名府为北京
 宋史范仲淹传曰时吕夷简执政他日论建都之事
 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
 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
 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
卷二 第 24a 页 WYG0572-0596a.png
 吕夷简传曰契丹聚兵幽蓟声言将入寇议者请城
 洛阳夷简谓契丹畏壮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景
 德之役非乘舆济河则契丹未易服也宜建都大名
 示将亲征以伐其谋或曰此虚声耳不若脩洛阳夷
 简曰此子囊城郢计也使契丹复渡河虽高城深池
 何足恃耶乃建北都
神宗熙宁八年秋八月庚戌发河北京东兵及监牧卒
脩都城
卷二 第 24b 页 WYG0572-0596b.png
徽宗政和六年春二月庚寅广京城
高宗建炎元年夏五月庚寅朔即位于南京应天府
绍兴元年冬十一月戊戌诏驻跸临安
二年春正月己未脩临安城
 宋史陈亮传曰淳熙五年亮诣阙上书曰夫吴蜀天
 地之偏气钱塘又吴之一隅当唐之衰钱镠以闾巷
 之雄起王其地自以不能独立常朝事中国以为重
 及我宋受命俶以其家入京师而自献其土故钱塘
卷二 第 25a 页 WYG0572-0596c.png
 终始五代被兵最少而二百年之间人物日以繁盛
 遂甲于东南及建炎绍兴之间为六飞所驻之地当
 时论者固已疑其不足以彰形势而事恢复矣秦桧
 又从而备百司庶府以讲礼乐于其中其风俗固已
 华靡士大夫又从而治园囿台榭以乐其生于干戈
 之馀上下晏安而钱塘为乐国矣一隙之地本不足
 以容万乘而镇压且五十年山川之气盖亦发泄而
 无馀矣故谷粟桑麻丝枲之利岁耗于一岁禽兽鱼
卷二 第 25b 页 WYG0572-0596d.png
 鳖草木之生日微于一日而上下不以为异也公卿
 将相大扺多江浙闽蜀之人而人才亦日以凡下场
 屋之士以十万数而文墨小异已足以称雄于其间
 矣陛下据钱塘已耗之气用闽浙日衰之士而欲鼓
 东南习安脆弱之众北向以争中原臣是以知其难
 也荆襄之地在春秋时楚用以虎视齐晋而齐晋不
 能屈也及战国之际独能与齐争帝其后三百馀年
 而光武起于南阳同时共事往往多南阳故人又二
卷二 第 26a 页 WYG0572-0597a.png
 百馀年遂为三国交据之地诸葛亮由此起辅先主
 荆襄之士从之如云而汉氏赖以复存于蜀周瑜鲁
 肃吕蒙陆逊陆抗邓艾羊祜皆以其地显名又百馀
 年而晋氏南渡荆襄常雄于东南而东南往往倚以
 为强梁竟以此代齐及其气发泄无馀而隋唐以来
 遂为偏方下州五代之际高氏独常臣事诸侯本朝
 二百年之间降为荒落之邦北连许汝民居稀少土
 产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于上国者如晨星之相望
卷二 第 26b 页 WYG0572-0597b.png
 况至于建炎绍兴之际群盗出没于其间而被祸尤
 极以迄于今虽南北分画交据往往又置于不足用
 民食无所从出而兵不可由此而进议者或以为忧
 而不知其势之足用也其地虽为偏方然未有偏方
 之气五六百年而不发泄者况其东通吴会南极湖
 湘北控关洛左右伸缩皆足以为进取之机今诚能
 开垦其地洗濯其人以发泄其气而用之使足以接
 关洛之气则可以争衡于中国矣是以形势消长之
卷二 第 27a 页 WYG0572-0597c.png
 常数也陛下慨然移都建业百司庶府皆从草创军
 国之仪皆从简略又作行宫于武昌以示不敢宁居
 之意常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
 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
 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
 矣
辽初国号曰契丹居潢水之上名曰西楼
太祖神册三年春二月癸亥城皇都
卷二 第 27b 页 WYG0572-0597d.png
四年春二月丙辰脩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
为东平郡
太宗天显三年冬十二月升东平郡为南京
会同元年冬十一月晋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
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于
是诏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
东京
圣宗统和二十五年春正月建中都
卷二 第 28a 页 WYG0572-0598a.png
兴宗重熙十三年十一月丁卯改云州为西京
金之先在混同江长白山至献祖乃徒居海古水耕垦树
艺始筑室有栋宇之制人呼其地为额讷格尔额讷格尔者
汉语居室也自此遂定于按出虎水之侧太祖建国称
京师
熙宗天眷元年秋八月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旧上
京为北京
海陵天德三年春三月壬辰诏广燕城建宫室夏四月
卷二 第 28b 页 WYG0572-0598b.png
丙午诏迁都燕京
贞元元年春三月辛亥至燕京乙卯改燕京为中都府
曰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为北京
正隆二年秋八月甲寅罢上京留守司 冬十月壬寅
命会宁府毁旧宫殿诸大族第宅及储庆寺仍夷其址
而耕种之
 金史海陵本纪曰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称为国
 中者以违制论
卷二 第 29a 页 WYG0572-0598c.png
三年冬十一月诏左丞相张浩参知政事敬嗣徽营建
南京宫室
六年夏六月癸亥至南京
世宗大定十三年秋七月庚子复以会宁府为上京
宣宗贞祐二年秋七月迁都南京
 金史完颜额尔克传曰初宣宗议迁都朝臣谓可迁河
 中河中背负关陜五路士马全盛南阻大河可建行
 台以为右翼前有绛阳平阳太原三大镇敌兵不敢
卷二 第 29b 页 WYG0572-0598d.png
 轻入应三镇近县之民皆聚之山寨敌至则为昼攻
 夜劫之计屯重军中条则行在有万全之固矣主议
 者以河中在河朔又无宫室不及汴梁议遂寝
 撒合辇传曰宣宗改河南府为金昌府号中京又拟
 少室山顶为御营命伊喇聂赫筑之
元初国号曰蒙古太祖始即位于谔诺河之源十五年
建都和林
 元史地理志曰和宁路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喇和林
卷二 第 30a 页 WYG0572-0599a.png
 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前
 后五朝都焉
世祖以宪宗六年春三月命僧子聪(后名刘/秉忠)卜地于桓
 州东滦水北城开平府经营宫室
中统四年五月戊子升开平府为上都
至元元年八月乙卯改燕京为中都
四年春正月城中都始建宗庙宫室
九年春二月壬辰改中都为大都
卷二 第 30b 页 WYG0572-0599b.png
 元史刘秉忠传曰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水东滦水
 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
 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
 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
 大都
二十年夏六月发军完大都城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