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a 页 WYG1241-038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抑庵文后集卷四     明 王直 撰
  记
   泰宁县儒学新作明伦堂记
正统十二年四月乙卯泰宁县儒学新作明伦堂成教
谕李卓以书来京师请于予曰县学之有明伦堂旧矣
其始在礼殿之东洪武初为县者以其敝也改作于礼
殿之后因其地势而为之充拓之不加计虑之不审殿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b 页 WYG1241-0381b.png
堂相覆压檐宇相蔽亏无闳达之观有郁塞之嫌其中
吟咏之舍肄习之所可以纳日月之光者盖无几非特
学者不以为快达官显人至是亦未尝不叹其隘且逼
也卓之始至甚病焉且以其密迩殿庭诗书之诵夏楚
之施宾客之往来使令之人之走集喧嚣之声不绝于
耳非严肃以妥圣灵之道也况岁久复敝思一新之而
未能邑之耆老来言曰昔者堂搆在东高大明爽山川
之胜当乎前皆若效奇献秀于兹堂者盖一邑之伟观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a 页 WYG1241-0382a.png
也是以前代之士之学于此者相继魁天下聪明茂美
之才亦累累有焉载之县志可考也改作以来七八十
年名荐书者有矣取进士者仅一人是虽本于学问之
至与未至抑山川虽胜而兹堂僻绝不足以当其美与
若复从其旧则嘉惠敝邑厚矣卓遂以白于县主簿黄
瑺首许焉县丞周仕良力赞之皆出赀为倡簪缨之家
诗书之族好德尚义之人亦相率来助乃治其故基辨
方正位聚财鸠工晨夜展力中为明伦堂右左为明德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b 页 WYG1241-0382b.png
养正二斋知县洪镛后至恊心一意数课励以相其成
而总其大都者则邵武府通判郭侯和也以正统丙寅
十二月兴工盖五阅月而毕规制宏敞有加于旧凡诸
俊秀皆悦而愿学于斯来游来观者亦莫不称其盛也
是宜有记以传于永久今学校之设遍天下其祀先圣
则有庙而讲道辨德则在于斯堂之中盖所谓立教之
地也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乃人之大伦有亲有义
有别有序有信其道之当然也明之则叙不明则斁天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a 页 WYG1241-0382c.png
下之治忽系焉舜之命契三代之立学皆以明此而已
明之者何尽其道而已而道之行则又本于五者之德
焉体之以仁而益于厚制之于义而尽其宜礼以谨其
分之严智以辨其理之正而信则以实其心之所发也
如是则伦明矣孟子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治化
之盛将不与唐虞三代等乎泰宁邵武属邑也其地多
崇山峻岭舟车之所不通物产富饶风俗淳美故民生
皆足以自养而无慕乎外其于人道之当然天理之本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b 页 WYG1241-0382d.png
然虽或未能尽知而行之然具于人心者未尝泯诗书
之训所以致其明之之功者亦未尝废也今兹堂既新
复以明伦榜于上为治之贤典教之儒师皆可谓知本
者矣来学之士诵其诗读其书仰而瞻其名俯而思尽
其道治于身行于家施于乡党州闾忠爱之诚积于念
虑之微达于事为之著又扩而充之至于无所不用其
极则教学之效成若其文章之著见亦皆道德之英华
将可为后世法岂但一时魁多士而已哉此任治教者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a 页 WYG1241-0383a.png
之所深望学者之所当勉也诚能乎是则无负今日兴
作之意矣卓予同邑人尝从予游盖有志于道者故为
之记俾刻诸石以告焉
   瑞芝堂记
瑞芝堂者吉水宋士会所居之堂也堂在灞水西挹山
川之秀远城市之扰田园可以资朝夕林壑可以供游
眺诗书之储礼乐之习可以备讲论而适性情兄弟閒
暇相与燕休于此盖雍雍然和怡怡然乐也正统丁卯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b 页 WYG1241-0383b.png
夏五月芝生于其书室中凡三本秋七月又生一本于
其居之右大者如盘小者如盂精彩绚烂醲郁芬敷盖
金玉之镂锦绣之舒不足以喻其美且腴也乡之老长
闻而观之皆啧啧誉叹曰此神奇之产宋氏之瑞也夫
天地生物未有不资于人者播种之封殖之然后得遂
其生此理之常也苟非人力则天地生物之性亦恶能
遂哉今此芝也生于幽静閒旷之处不种莳而育不滋
殖而荣其容质之美非世俗所常见他物所能比此殆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5a 页 WYG1241-0383c.png
不可以常理论矣不谓之神奇之产宋氏之瑞可乎宜
名斯堂曰瑞芝堂其弟南京尚宝丞士高以书道其事
而请文为记传曰和气致祥凡物之为瑞者皆和气发
育芝之不资于人以生则宋氏和气之应可知矣然此
岂一日之积哉予与尚宝之尊府长史君为同年而知
其兄弟相友爱尝一造其家伯兄子琳甫延客坐长史
君与诸弟侍左右雍容谈笑礼意周浃伯氏有言皆敬
听尊俎之间进退拜跽蔼然和气可挹也予于是而知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5b 页 WYG1241-0383d.png
宋氏之福盖未艾今芝为瑞岂非士会兄弟克绍先德
而致然欤且生不于其他而于书室者非以孝弟之道
具于书读其书践其实和之所由致也欤然则士会兄
弟欲笃于是道其可不勉夫学哉果学进而德修则和
气之应岂特草木之瑞也有元之时会川有尹先生四
兄弟伯仲同乳皆九十岁二季亦各八十馀敦行孝义
友爱敬让乡里化之士大夫歌咏焉邵庵虞先生为之
序以人瑞称之谓非草木之瑞可比也士会兄弟勉之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6a 页 WYG1241-0384a.png
学益进德益脩则其所至将不与尹氏兄弟等乎此予
爱厚之意也是为记
   留耕轩记
君子之善其身而裕乎后者岂有他哉治其心而已矣
心者天理之所寓人事之所赖以酬酢者也治之者何
去其所蔽使受于天者常存而应于人者常得则善身
裕后将何所不至哉昔冯文懿公尝取辟于地而赋咏
之其诗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方寸地者心之谓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6b 页 WYG1241-0384b.png
也耕者治之使不为物欲所秽也文懿盖能治其心善
其身又以遗后之人而亦使之善治焉其所见之卓度
越常情远矣哉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陵张公志忠
自幼知有此诗每诵于口而快于心及既能书但遇笔
辄书之于几案墙壁可书者皆书不特楮素之间为然
也此其心盖与文懿有默契焉者因遂以留耕名其轩
而于自治益敬慎不懈凡利欲之私可以为心之病者
不使汨于其中及登科第任风纪推其所存以施于仁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7a 页 WYG1241-0384c.png
民爱物其功效在人耳目而人莫不称其贤然岂特善
其身而已哉亦将以诒后之人而世笃不忘也予尝观
之世之为人父祖者皆思有以遗子孙使足于自养往
往竭智殚力以求之横肆于阡陌之间芜秽于方寸之
内于是人尤之天厌之腴田沃壤不能终其身而有焉
或因之以累其后安望其能自养也由是而知君子之
所以善身而裕后者非以治心为之本与志忠以圣人
之道治其心而行诸其身辟之治田而长嘉榖苗而秀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7b 页 WYG1241-0384d.png
秀而实亦既食而饱矣其田固自若也使其子孙菑播
是勤而去其秽遂其成则食其实有既哉志忠求予记
故推衍其义俾揭于轩之壁而以告其后人焉
   凝翠楼记
予泰和多大家灌溪其一也灌溪在县东南四十里尹
氏世居之而以赀富科第显名彦伟盖今之杰然者也
灌溪多好山彦伟好之思举目而尽其胜乃作新楼岿
然出于群屋之上閒暇则登以望焉见山之苍然环列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8a 页 WYG1241-0385a.png
高者下者特起者离立者窈而深回而曲者如鹏鶱如
鹗峙如蚓结蛇蟠虎豹踞而蛟螭走千态万状皆在乎
履舄之下岚光秀色飞碧流黛随风飘泛凌冒远迩披
拂乎帷席衍溢乎轩匆虽昔人之居终南少室所以寓
目适情者不是过也彦伟乐焉因名楼曰凝翠之楼今
年其子资悦来北京因进士萧孟勤罗崇本求予为记
予昔家居时常接彦伟观其容仪听其议论而知其贤
于众人远矣及今而闻其好尚如此则于记斯楼可已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8b 页 WYG1241-0385b.png
邪夫山水之美所在有之苟不遇人而爱焉则遗弃荒
遐寂寞之野樵夫之所往来牧子之所陟降故知物不
自美因人而彰不偶然也地与人相遇矣而或不遇其
时忧患劳役奔走于尘埃氛雾之中虽有殊胜不暇一
玃败乎外虫虺秽乎内亦恶在其为美哉今灌溪
诸山既与彦伟遇矣而又当圣朝治化之隆上下相安
于无事故得以其馀力治此楼而穷夫观览之胜岂非
幸哉抑予闻之孔子曰仁者乐山盖君子之好尚必以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9a 页 WYG1241-0385c.png
类山之能生物者仁也君子以仁存心其德相似故乐
焉彦伟居斯楼挹山色之苍翠当必厚乎心之仁施其
惠利以及于一乡使窭夫细人皆欣然有和豫之色信
如孔子之所云者则彦伟之令闻与斯楼之胜槩皆可
以久而不泯矣故记之
   思济堂记
番昜胡秉常以医名京师尝扁其堂曰思济中书舍人
解祯期与之相厚也求予为之记曰胡氏世家庐陵秉常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9b 页 WYG1241-0385d.png
曾大父仲和始避兵居番昜故今遂为番昜人大父中
厚精于医开卫生堂施药以济病者番人德之洪武中用
荐举为两淮运使卒父以宁尤精其术至秉常三世矣
其汲汲于济人犹大父之心也名堂之意盖如此嗟乎
秉常其敏于仁者与斯人也同受天地之气以生故凡
与我同类者皆同气之亲也是以圣人一视而同仁伊
尹相天下一夫不获其所则耻之此岂有彼我之间哉医
之为道亦出于圣人所以成天地之仁而为人司命也君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0a 页 WYG1241-0386a.png
子学而行之视人之有疾痛者不异在已必使之遂其
安不亦伊尹之心哉故昔之人欲达则为良相不达为良
医此无他思推其仁而已虽所济者有远近多寡之不
同然随其所可及而施之贤于壅而不行者君子之心固
如是也秉常其同乎此心哉京师之以医名者不可一
二数其心如秉常盖少矣予尝闻于士大夫秉常赴人
之急不以风雨寒暑为辞不以贫富贵贱易意予固贤
之属予有疾求秉常其殷勤笃厚诚有贤于人者秉常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0b 页 WYG1241-0386b.png
持其恒心至于久而不变则人之蒙其济者可胜计哉
然因是而思之世之为州县者受爵禄之荣固当思天
子同仁之心以惠其民然而汲汲思济其民者恒少汲
汲思济其欲者恒多使皆若是汲汲然思济其民则民
之病有弗瘳者乎故为记斯堂而并著之庶或有儆也
   竹鹤轩记
吏部司务何君彦泽于私第作小轩植竹数竿竹下置
鹤焉每时雨初霁清风徐来或明月正临白露微滴竹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1a 页 WYG1241-0386c.png
之植者皆娟好净秀而斯鹤也或俛而啄奋而舞戛然
而长鸣彦泽狎而玩之其心有甚适者因名轩曰竹鹤
之轩或者曰彦泽非隐者也其显仕久矣彼洛阳之牡
丹维扬之芍药岭南之孔翠其容色妖丽而文采绚烂
足以悦乎目快乎心昔之显者盖常乐此矣若竹与鹤
虽曰清雅绝尘然其声色臭味岂足为悦哉是固畸人
逸士之所好也彦泽不彼之乐而此之好其亦异乎且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昔之人有好鹤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1b 页 WYG1241-0386d.png
而致败好竹而取嘲者皆留意之过也彦泽于斯二者
偶一寓意焉可矣而至以名其轩无乃留意于物乎此
非所望于彦泽也解之者曰凡人之嗜好必以类知者
乐水仁者乐山以其体之似也彦泽神清气和而襟度
恬旷超然不累于俗竹与鹤盖似之是以好之非若卫
赤之简贤王猷之傲物也且好恶人情之所有也顾所发
何如耳晋王右军之清而好鹅陶渊明之达而好菊唐
李白之雄放而好白鹇宋周子之贤而好莲花彼皆仕者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2a 页 WYG1241-0387a.png
也然不屑于富贵之乐而独好于此其意皆有所寓也
彦泽盖亦若是矣若刘伶之于酒祖约之于财阮孚之
于蜡屐乐之终身不厌则其情之蔽识之偏视彦泽所好
其清浊相远矣此何足以为病予友李公时勉闻之曰
是庶乎彦泽之意哉予曰然则然矣而予所欲于彦泽
者不止是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亦资之以成德也
不然则徒好而已诗淇澳三章皆以绿竹起兴美武公
之德积而至于盛也鹤鸣二章皆以鹤鸣为比言诚之不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2b 页 WYG1241-0387b.png
可掩而人之不可不诚其身也皆大贤君子自修之实也
彦泽宜加意于此哉夫天下之理无穷而学问之功亦
贵于无已彦泽诚加之意焉则固大贤君子也于竹鹤之
好非徒细娱而已矣李公曰子之言彦泽所乐闻也盍
书以为记俾揭于轩之壁间而朝夕览观焉乃为书之
   凝翠楼记
吉水陈袭祖居邑之住岐盖南唐门下侍郎乔之后七
世祖惠卿仕宋官至迪功郎入国朝来袭祖诸父孟桓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3a 页 WYG1241-0387c.png
孟躬皆举进士孟桓为兰阳令孟躬三为郡博士至其
侄素亦登进士第而自请为教官此其已显者盖衣冠
之族也今年袭祖来北京而素亦自沙县教谕考绩来
过予言曰住岐当山水胜处袭祖之家又据其胜然为
冈阜之所荣抱林薄之所蔽亏不得以尽览焉于是作
楼若干楹岿然出于群屋之上凡山水之胜始可一览
而尽得之盖鳌山在其南岐山在其东郁盘深秀历四
时之变而不改其色江自章贡来北经玉峡然后引而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3b 页 WYG1241-0387d.png
东蒋沙绵亘乎其西嘉木茂树挺入霄汉环而望之纡
青缭碧浮蓝飞黛皆聚于此楼诚所谓奇观也惟江山
之秀非楼无以尽其胜而兹楼之胜非文无以彰其美
愿请记于先生予谓山水之可观者岂独住岐哉然而
有显不显系乎其人之遇不遇焉昔柳子之居柳与永
也二州佳山水州人多不知好于是铲荒秽开蒙茏发
清泠披莽苍凡盖藏掩覆于千百年之久者一旦皆轩
豁呈露至于后世人得以知其美而遂观游之乐者以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4a 页 WYG1241-0388a.png
柳子故也岂非山水之幸哉兹楼得山川之秀而自袭
祖作之其亦可谓幸也已虽然地以人而胜君子之善
其地尤莫善于继其先侍郎仕南唐忠义之心炳如日
月庶所谓立德者此陈氏之望也为子孙者当思有立
以继之则山水之秀当益增非特一时之奇观而已故
为之记使陈氏之子孙登斯楼者览之而思自励云
   归来堂记
琼山教谕万载萧希曾既归老于家名所居堂曰归来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4b 页 WYG1241-0388b.png
之堂因其乡友刑科给事中郭君邦器属予记曰希曾
以永乐甲午乡贡进士典教于闽中后复改琼其学足
以教人而才行亦足以治人当路者累欲荐之然以其
有疾不果希曾安于此职一不以介意既得请而归其
心诚有以自乐也盖尝于其先庐之后构屋凡百楹而
名堂曰荣恩今又别作堂以归来名之荣恩志其进归
来喜其退也且地多佳山水鹅峰矗乎东云岭屹乎西
夏山拱揖于前龙窝峻拔于后其冈峦之秀草木之茂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5a 页 WYG1241-0388c.png
烟云之变态清泉白石之流峙羽毛之类飞走而上下
游人行侣樵童牧竖啸歌而往来其中良田可以稼深
池可以渔閒原隙地可以供桑麻蔬果凡养生之具皆不
必外求喧鬨尘杂之所不到希曾燕休于此堂固已嚣
嚣然矣而外物之足乎心接乎耳目者又如此皆其所
乐也予谓古之君子壮而仕以行其道及既老且倦矣则
致其事而归仕有常禄归有常业是以进退自得也后
之君子或以官为家故有溺而忘归或素乏常业而无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5b 页 WYG1241-0388d.png
以为归于是有贪位之讥窃禄之嫌我朝列圣以深仁
厚泽涵育天下天下之人无无业之家仕者之老而倦
也则不欲烦以政使归休于田里而无留禄之人此太
平极盛之世也希曾进而享其荣退而遂其乐岂非君
子之幸哉然君子之乐不徒乐也乐则形于言希曾必
有以歌咏圣化发为治世之音后之人得观于此而圣
朝之美著矣则归来之堂岂不亦与有耀哉故为之记
   贞寿堂记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6a 页 WYG1241-0389a.png
贞寿堂者何安成萧希进与弟希迁奉其祖母之堂也
堂而名曰贞寿者何所以著其德而美其福也妇人之
德非止于贞福亦非止于寿也而独以贞寿名者何盖
举其重者名之也希进之祖懋广早世其父绍芳之生
始数月祖母刘誓不改节抚育而教诲之绍芳年二十
五与其配相继没希进兄弟皆幼又赖刘氏之德底于
成盖年二十而寡长育其子孙逾久而不变今年七十
二矣此贞寿之所以名也昔之论女德者必先于柔顺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6b 页 WYG1241-0389b.png
柔顺者刚健之对阴阳之义也而孔子于坤之彖则曰
柔顺利贞贞者知正而固守之之谓予取以为则焉夫
处闺门之奥有夫子之依柔顺诚德之美也一遇事变
履危难而必曰柔顺焉将不至于委靡而苟从矣乎柔
顺以处其常贞以处其变而后为女德之全方刘之为
妇非不足于柔顺也及灾罹祸变萧之嗣续辟一发而
引千钧卒能殚心尽力以再造厥家非其志之正守之
固毅然自任而不回安能如是哉今年踰七十贞者之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7a 页 WYG1241-0389c.png
所宜也松柏之贞冒寒暑历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由
是而大百围阅千岁其理固应尔矣然则以贞寿名堂
斯不亦称情也哉希进兄弟奉养于斯堂丰其服食调
其起居而娱悦其志意者所以报德也亦可谓能孝也
矣呜呼世之为妇不幸而早寡者何限然或去而之他
至于覆人之宗绝人之嗣者有之未必非柔顺之过而
贞不足也恒之辞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然则从一而
终妇人之贞得吉之道也若之何其可忽哉故予记斯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7b 页 WYG1241-0389d.png
堂而反覆著之闻者亦将有感也夫
   奉亲堂记
辛里谢氏于安成为故家复昌则谢氏之良也今年既
七十矣其子贵祖等作堂以奉之朝夕侍左右顺适其
起居承候其颜色调其衣服饮食寒煖多寡之宜而其
心欢焉族之贤者滨州学正利贞为名其堂曰奉亲之
堂既而贵祖来北京求予文为记夫亲者子之所由有
其身者也生成之德大矣譬如天地然不可得而名亦不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8a 页 WYG1241-0390a.png
可得而报也虽然岂敢忘哉天之生物不能有报者惟
其无知也若人则异于物矣然求其报岂奉养所能尽
哉而非奉养则无以致其情故奉养者乃所以报其万
一焉耳矣夫人必本于亲而必奉养焉且犹不足以为
报而有不能然者则谓之何哉盖亦草木禽兽而已矣
君子奚取焉若贵祖者宜为君子之所重也昔尝闻之
君子之事亲莫善于养志尤莫善于成亲养志者以其
亲之心为心也是故敬其所敬爱其所爱致其所可欲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8b 页 WYG1241-0390b.png
去其所可恶不使少拂逆焉此之谓养志至若言必循
理而无过言行必由道而无过行使人皆曰此君子之
子也是与其亲为君子矣此之谓成亲养志固善矣而
成亲其至也能如是则其奉虽薄而孝则大矣况又备
物之称情也哉庶乎其可以少报也贵祖读书知道理
且既能奉亲矣予欲勉其进于大也故述其说以为记
   思敬堂记
思敬堂者惠安伯张君琮所居之堂也君贵戚大家其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9a 页 WYG1241-0390c.png
祖姑为仁宗皇帝圣后实生宣宗章皇帝是谓太宗文
皇帝嫡长孙文皇帝定储副宣宗遂为皇太孙励志诗
书缉熙圣学其朝夕左右辅翼赞襄必择天下之贤于
是君之祖前惠安公以元舅之亲实当其选章皇帝躬
尧舜之资居元良之任仁义道德沛然洽于天下虽圣
性高明有以致之而辅导弼亮之益盖公有矣上笃厚
亲亲视戚里最重果贤且良则敬礼加焉夏之涂山殷
之有娀周之任姒不能过章皇帝嗣大位推本母德之盛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19b 页 WYG1241-0390d.png
与舅氏毗辅之功遂进公为惠安伯而张氏之福禄荣
名赫然无与比者公尝言于众曰吾幸以戚里之亲受文
皇帝显命俾日侍皇太孙夙夜思所以报上者惟求之古
人孟子谓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此吾心之惓
惓也众皆以为诚然公既即世朝廷念公之深复以君
袭伯爵益增戚里之荣君慨然曰昔吾祖恭敬事上天
下莫不闻今馀庆遗泽复及于吾将何以为报哉吾闻
之礼曰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又曰敬德之聚也能敬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0a 页 WYG1241-0391a.png
必有德吾其益勉于敬乎乃以思敬名堂而属予为记
君子修已以敬推之以安人安百姓而已焉此圣人之教
大贤君子之所以自励也予岂有毫末加于是哉用是以
为记俾书于堂之壁而日览焉庶几克绍先祖之志云
   清溪沈氏祠堂记
监察御史沈珒奉其父兵部主事昪之言来告予曰沈
氏先居湖州其后有文俊甫者徙居邑之南乍川则昪之
曾大父也文俊甫生达之又自南乍徙清溪则昪之大父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0b 页 WYG1241-0391b.png
也大父好学聚书至万卷实生昪之父榖宝以文行称
于乡洪武中举才能称疾不就自曾大父文俊甫以来
惇本力穑而诗书之业未尝废家日以裕然而有不能
释然者盖昔居湖时尝盛矣元季之乱兵燹相仍宗族
离散丰堂广宇皆化为丘墟垄亩矣赖曾大父之智改
弦而更张之历世相承八九十年废者兴衰者盛今幸
不失前时之望然谱牒亡失故旧凋丧水木本源莫可究
报本追远之诚亦莫之能尽此其所深慨也古之君子致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1a 页 WYG1241-0391c.png
严乎其先者莫重于祭而祭必有庙庙必有主后世庙
非赐不得立虽卿大夫之贵有官以荣其身而无庙以祀
祖考子孙虽欲自尽亦同庶人之荐而已矣惟吾先世
实有令德以启佑后人故吾子琮珒遭遇圣明享禄位而
昪蒙褒封之典今贵显者三人庆泽之敷遗厚矣岂敢
自同于众庶而不思所以报哉乃于正寝之东拓地建堂
以祀焉远而不可考者末之何断自其可知者为之次以
文俊甫始迁乍川为第一世达之又徙清溪为第二世榖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1b 页 WYG1241-0391d.png
宝积善成德以蕃育子孙而沈氏复大为第三世吾二兄
虽有后然吾同气不忍违皆祔食若昪之妻之丧当祔
亦举以祔焉此祠堂享祀之意也愿有记以示后夫庙
之祀先尊祖睦族之大法也盖当享之日则所享者之子
孙皆至焉尊卑疏戚秩然不紊伦理正恩谊笃而无忝于
其祖斯所谓孝也沈氏之先统系无所于考幸有贤子孙
相继出缵先德之传念世祀之重作祠堂具器用而以岁
时备物行礼诚可谓笃于孝者矣今祠堂之制非若古之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2a 页 WYG1241-0392a.png
庙也而逮及庶民皆得享四代制虽简而祀则隆晦庵
先生顺天理本人情而以义起也事合于义而尊尊亲亲
之道行则何古今之间哉圣朝之治旌孝以劝忠仕之贤
者必褒及其亲沈氏祖宗既立德于前子孙复善继于后
则宗祀之光荣盛大岂有穷哉故为之记以勉其为后者
   聚恩堂记
聚恩堂者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君之堂也堂之有名者
何彰上之赐也何名为聚恩言泽之及其亲者不可一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2b 页 WYG1241-0392b.png
二计也不可一二计而必以名堂者所以美其盛而思厚
其报也李氏故江右人君之曾祖友政始徙居蜀之合
阳世有隐德而不仕祖永恭质直好义谨礼而明法周
穷恤匮甚于为已人有婚丧不能给者皆资之无吝色父
祥字世昌尤淳厚恭俭惇本务实以兴其家君生美容质
而才足以有为祖父爱之尝谓人曰吾家世积善此子
必能亢吾宗日勉喻为学经史之外复使通律意曰刑所
以辅治也学成取进士为礼科给事中会疆埸有事上皇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3a 页 WYG1241-0392c.png
北狩复进都给事中礼部右侍郎往奉使责以大义有
功而归上嘉之拜右都御史而赠封其祖父亦如之妣与
妻皆封夫人锡以诰命三世之亲虽有尊卑存没之殊
而无不被其荣者及奉命巡抚湖湘乃治宅武昌迎祖
母太夫人与父母来就禄公事之暇率诸妇子备物敬
养焉太夫人思故乡君用传符乘鹢舟送至瞿塘乃归荆
益之人见君奉亲往来而光显如此莫不称叹以为贤迨
罢巡抚则奉父母居京师广宇丰堂极海陆之珍以养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3b 页 WYG1241-0392d.png
朝夕天下之乐莫加焉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君
既得之矣况又有重庆之亲皆以君显而受褒宠之命乎
则名堂曰聚恩岂不称情也哉虽然恩者上所以厚下
敬者下所以事上而所谓德之聚也李君益笃敬不忘
则德萃于其身而圣朝恩泽之施将如川之方至渟涵浸
灌汪洋衍迤而不可穷岂特今之聚而已李君求予记
故为记之使揭于堂上观乎此者其孰无欣慕之心哉
   重庆堂记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4a 页 WYG1241-0393a.png
重庆堂者舒城郑氏奉亲之堂也郑氏于舒为大家代
有显人国朝以来德善之积而致寿考之隆者又一时
之盛而重庆之堂所以作也监察御史时为予言其世
祖父以文初以养亲不仕而笃于孝敬今年九十乐善
之志不衰以时伯父景阳贵封南京刑部右侍郎祖母
王氏年八十亦封淑人时忝家教取进士官御史幸蒙
天子之宠命父景颙得封为监察御史母王氏封太孺人
赐敕命叔景高则以举义纳粟赈饥亦赐冠带荣其身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4b 页 WYG1241-0393b.png
今三世之亲寿考光荣而聚于一堂岁时称庆内外姻
属皆在焉欢忻和乐蔼然充溢于其家因以重庆名堂
其亦可谓称情也矣愿为记其事以垂久远予谓君子
致福于其身不偶然也盖德者人之所得于天得之于天
而保之不失然后天佑之俾康宁寿考而子孙荣盛此
天所以彰其德也成周诗人之于君子也既以无疆无
期祝其寿矣又推言其所以得寿者而曰德音不已德
音是茂其意犹未已也又极言之至于保艾尔后乃已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5a 页 WYG1241-0393c.png
焉岂非以有其德者固可以得寿犹必保养其子孙蕃
衍盛大然后为福之全于乎何其善言君子也天之于
人惟善则佑之身其康强子孙其逄吉观时之祖与父
则其为善之应可知矣孔子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
之云者非偶一为之而止而善亦非一行之可名也人之
于善累累而不已则天之锡庆亦源源而不穷郑氏之
祖父既积之于前而时又善继于后则福禄之来名爵
之加将愈久而愈盛矣故为之记亦以勉夫后之来者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5b 页 WYG1241-0393d.png
   万安县学重修大成殿记
万安文献之邑也儒学在县治东北而当山川之胜若
金鹅芙蓉诸山章贡诸水重冈叠嶂恬波骇浪不间远
近巨细皆回合拱挹效奇献秀于此故昔之作者有取
焉其所建立庙在前学次之人既钟其清淑之气而益
以学问往往登高科跻膴仕有盛名当世而万安之学
著称于天下至于今久矣缮治不继日入于敝朝廷每下
兴学之诏有司以多务鲜克用其力景泰壬申都察院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6a 页 WYG1241-0394a.png
右佥都御史姑苏韩公允熙奉命巡抚江西得便宜从
事政令修举威行惠施而尤以兴学为急至万安谒先
圣周览殿廷而叹其敝陋召邑中耆儒秀士富家巨室
欲集众力而新之邑之义民曾时望言于众曰公之兴
学以圣人之道教敝邑子弟甚盛心也为父兄者奚可不
自勉而以烦公虑乎学之资用殿为大时望请独任之
一不以及人公大喜加奖励焉时望务远图不惜费市杉
木湖湘必取合抱大材其他砖瓦铁石黝垩丹漆等物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6b 页 WYG1241-0394b.png
及诸工匠皆求其良者而以财致之是年九月兴工而
以明年四月成为大成殿五间高四丈五尺有奇而深阔
称之脩梁钜栋重檐刻桷土木采章极其轮奂圣贤像
貌之居殿中者皆塑绘如制视昔之美有加焉既而韩
公复以事临万安徘徊瞻视见其巍然焕然可以冠诸
邑益大喜曰时望尝出谷赈饥玺书褒赏为义民今又
独捐巨费以成朝廷兴学之美岂非诚好义之士哉左
副都御史刘公广衡万安之杰也与曾氏联姻好谓其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7a 页 WYG1241-0394c.png
世泽在人故家有馀积而韩公秉德蹈义足以使人兴
起故时望为此不难也不可以不书乃属予为记以示
后人使知今日兴作之所自而万安令某则请具石以
刻焉予谓学校教之地也然必有庙以祀先圣所以明
道之有统也圣人之道非他因人之固有者而道之耳仁
义礼智人之固有者也然或蔽而昩焉则于君臣父子
夫妇长幼朋友之伦日用事物之酬应有不得其宜者
是以圣人著于书建学立师聚其才俊而教之使读其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7b 页 WYG1241-0394d.png
书以明理之本然与其用之当然皆有以善其身植其
家而达于乡党州闾出则为循良岂弟之臣处则为孝
友忠信之士而无不宜者然后为教之成于乎学校之教
盖治之本也修举而程劝之奚可缓邪今大成殿既新
矣学于是者当何如用心哉进而瞻夫道德之容退而循
夫义理之实本末兼尽精粗不遗用舍行藏之间真足
以兴道致治仪世范俗斯不负圣天子教育之仁与夫
造作劝励之意若徒用心于其末而不究其本自谓无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8a 页 WYG1241-0395a.png
忝焉者非君子之学也予念韩公惓惓于学校而嘉刘
公不忘人善且欲勉其学者笃志力行而皆为大贤君子
之归亦以永时望之誉于悠久故为之记而使刻诸石
   忠孝堂记
圣天子恭膺天命复正大位以安宗社于万万年薄海
内外凡君国子民者不间远迩钜细皆鼓舞讴歌以为
此天地眷命之隆非人力之所能为也上既大受群臣
朝布德惠于天下诏凡有劳者皆升秩于是都察院左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8b 页 WYG1241-0395b.png
都御史杨公进封兴济伯仍掌鸿胪礼仪公名善字思
敬早遇太宗皇帝于潜邸以文武之才承殊特之眷靖
难之时已建劳绩尤深明典礼遂陟正卿以任其事而
朝廷上下朝觐会同军兵蒐猎事虽非一无不当于礼
者仁宗宣宗今上皇帝在位时皆以公为能亲任之恭
慎不怠谋行计施其所论事惟务大体必依于仁义忠
信天下之人仰其令望而挹其馀光盖五十馀年及天
兵北伐公往迎鸾辂还京师奉上天之明命以化谕其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9a 页 WYG1241-0395c.png
人宣布我朝列圣大德涵容保养俾得遂其安之意发
刚大之气吐正直之词敌人悦服圣驾来归公之才德
益著而功用益显既又进兼礼部尚书人莫不以为宜
而公则曰吾闻古之君子之事上也必以忠孝为本忠
以事君孝以事亲忠孝臣子之大节也忠孝兼尽臣子
之道立矣善固以此自励而致爵禄之荣其敢须臾忘
之哉因以忠孝名堂朝夕览之而益勉焉予时以老病
赐归田里而公以堂记属予予从公游且久不获辞因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29b 页 WYG1241-0395d.png
次第其说以为记
   景仰亭记
景仰亭者饶州太守王侯作也祠事前守而复建此亭
憩息之所宜有也亭而名曰景仰者何也取诗高山仰
止景行行止之意也前守谓谁颜公真卿范公仲淹王
公十朋也侯所以敬事之者何也盖三公之德行著天
下惠泽在生民誉望闻海内皆尝出知饶州人之所不
能忘也唐天宝之乱盗贼蜂起颜公独秉大节遏寇锋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0a 页 WYG1241-0396a.png
然以正直不容于奸邪连被贬斥及正庙祀举朝仪言
事益切召谤益深卒陷于希烈以死宋天圣中章献临
朝范公居諌职首言天子无北面太后古无代立者及
论时政阙失谓安危治乱在用人公私之间宰相恶之
落职知饶州移延庆饬守备事上遇人一以诚信先忧
后乐者公之素志也王公为宋著作时言人主之职有
三任贤纳諌赏罚而已又言大臣怀奸误国八罪正左
右史之职以论諌剀切出知饶州萑莆多盗一夕遁去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0b 页 WYG1241-0396b.png
历典四郡雨旸时若人之眷怀有如父母其德善可知
也古之君子有志于斯世者必以圣贤为师非道不言
非法不行不以死生祸福介意唐宋以来治乱多已君
子小人更迭用事得失之辨是非之公盖有不可泯者
鲁叔孙穆子谓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三贤之所立
如此王侯合而祠之宜也师其善政善教而想其容仪
辞气之盛形于拜跽荐奠之间焄蒿悽怆如或见焉岂
非尚德之君子哉侯名忠钱唐人由进士入翰林擢兵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1a 页 WYG1241-0396c.png
部主事用简拔升今官廉公明慎吏畏民怀尤加意养
士至亲为授经天久不雨躬祷而雨其精诚有足尚者
侯既为此亭兵部尚书孙公原贞题其榜侯乃为书告
予曰忠昔在翰林从游今幸典名郡继三贤之后其遗
休馀泽风声气习表然在人者忠得仿而行之以惠此
一邦亭之有名示志也愿先生为之记而加勉焉侯盖
笃于自修者也孔子曰君子修已以敬推而至于安人
安百姓则其效大矣予既为书三贤之美而并以是为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1b 页 WYG1241-0396d.png
言者盖期侯之德业充而极于远大也诗不云乎庶几
夙夜以永终誉侯果有取焉则揭于亭之壁以为记
   德安府重修庙学记
德安禹贡荆州之域春秋郧子国也秦属南郡汉唐名
安陆宋置安远军节度以世宗潜邸在焉又升为德安
府其风俗醇厚而人多秀杰喜儒术自昔以文章魁天
下跻辅相者有焉国朝以来建学育才以兴太平之治
而德安之学校亦久而敝矣有政教之责者病之前守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2a 页 WYG1241-0397a.png
天台范理虽尝修治而其力不继仅完大成殿可以容
俎豆其他则日入隳坏景泰三年刑部郎中周侯铎以
贤举为德安守侯万安人字秉训由进士官郎署公廉
爱人声誉蔼蔚下车之初周览学舍叹曰贤才治天下
之本学校贤才之所从出也敝陋如此何以作其气成
其才以称上意哉亟欲有为以岁之不易不克如志越
二年岁丰民和侯大喜曰是可有为矣乃与僚佐议各
出资以为倡于是民有好义者皆奋而应之富者出赀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2b 页 WYG1241-0397b.png
贫者效劳各尽其诚不呼而集市材鸠工并手偕作庙
之椽壁有腐坏者更易之两庑旧各七间今以其隘各
增为一十五间每间为一坛塑先贤先儒像居其位作
戟门棂星门棂星门之南立牌楼榜曰文庙棂星之西
作神厨六间故明伦堂隘择文庙东空地作明伦堂五
间堂后创讲堂五间讲堂东西作号房各七间其东北
作馔堂五间明伦堂东西作诚意正心进德修业四斋
各三间明伦堂前凿石甃泮池周回三十丈池内垒石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3a 页 WYG1241-0397c.png
为三桥以通往来池东西作号房各六间池南作门屋
三间榜曰儒学而周以垣儒学门首新作通衢大道半
里许衢之东西各署牌楼揭扁焉东曰兴贤西曰毓秀
又于兴贤之东作牌楼一扁曰儒林皆侯之经营署置
土木采章极其轮奂气象轩豁规模宏远矣始作于景
泰五年之秋而以天顺三年之冬讫工郡教授黄琰训
导陈和赵诚陶鼎曾政相与言曰学校之成侯之用心
至矣不为之记则何以示后人劝多士乃备书本末俾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3b 页 WYG1241-0397d.png
学之贤者王子昭持来请予文刻之石予闻古之治天
下者必本于学校三代之教可见已然非独治天下者
然也虽诸侯亦有之德安名郡古诸侯之邦民性之厚
率圣人之教非一日矣乃今又得周侯大兴学校以教
之学所以明圣人之道也圣人之道本于心而著于书
读书以明道自伦谊之大至于物理之微皆精察力行
化于家仪于乡推而施之天下而治道盛矣然有志者
盖鲜也故读书而不明道者有矣悖道而趋利者有矣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4a 页 WYG1241-0398a.png
束书不观而侥倖于一切者又有矣此流俗之通患也
为士者蒙教育之厚而顾以流俗自处则奚贵于士哉
此亦非周侯所望于学者也吾尝闻之宋仁宗皇帝重
选士尝焚香祝天愿求忠孝状元是岁果郡士郑獬魁
天下当时以为得人今德安之学既新矣来学于此者
皆当日新其德为忠臣孝子以图报于朝廷而不陷于
流俗则无负皇上教育之大德与诸守倅师儒勉学之
盛心则善矣故为书此以赞其成亦思以劝来者予之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4b 页 WYG1241-0398b.png
相爱也厚矣观者其毋忽诸
   琼州府重修庙学记
琼州府在南海上濒海州县十六七而统以一府地既
阻险海患间作人物皆被其害洪武初置庙学于郡治
东南其为士者多喜学宾兴之岁以经术自奋取进士
登要途者相望也天顺庚辰七月望赤云勃兴盲飙怪
雨发作无节居人大恐曰此飓候也久而愈暴颓垣古
屋塌然摧仆翌日午稍息徐而视之礼殿仅存一二馀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5a 页 WYG1241-0398c.png
则尽废有司不遑修治日往月来实概于心今年春广
东宪副临武邝公巡省至是邦谒先圣庙悯其倾覆且
尽无以揭虔妥灵师无所施教弟子无所受业喟然以
修复为已任谓太守章贡叶侯鼒推官五云刘侯诏等
曰天变虽无常而天职之在我者则有常也吾岂敢怠
哉闻者皆为之喜协德一心以奉其令贫者效力富者
出财凡竹木瓦石饮食诸物之宜于用者无不毕备材
良工善各逞其能不待劝程晨夜展力未数月礼殿成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5b 页 WYG1241-0398d.png
又踰月明伦堂成未几两庑四斋灵星戟门次第皆成
师生讲论食息游憩之处悉备乃饰圣贤像致美于容
貌作钟磬罍爵簠簋笾豆诸器皆以其物为之如制春
秋有事于庙礼备乐和进退有节观者莫不赞其美因
相与谋而属记焉学校教之地也古之圣人所以教者
岂有他哉因人之所固有者而道之耳仁义礼智信人
所固有也具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施于尊
卑贵贱应事接物轻重疾徐之际而不失其宜道之常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6a 页 WYG1241-0399a.png
也若时气失常风雨乖戾人物不遂其安草木鸟兽亦
皆不得其所此灾变之大者也因灾变失常而谨人道
之常者以修复焉岂非宜哉昔韩璧守是邦尝新学矣
晦庵先生为作记论天道人事之常以勉学者使践其
实而趋于善先生之文尚在也当复有知言君子质之
而诚不悖焉则请续书以为琼州府重修庙学记其始
作则是年春二月之某日而以秋八月某日讫工临乎
上者厚于仁役乎下者勇于义是皆宜书不可以不书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6b 页 WYG1241-0399b.png
乃为之书
   镇江府改建儒学记
镇江南京畿内郡蒙治化之日久矣旧学在府廨东南
朱方门里今之忠祐坊是也自宋宝元来或修或否日
入于敝至今景泰壬申郡守张侯廷瞻来叹其卑湿隘
陋欲改作之士人多以赀来助即学宫之北买地庀工
事具以闻诏可之适张侯以忧去后三年丙子而白侯
希闵来任于是大成殿两庑戟门讲堂四斋次第皆作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7a 页 WYG1241-0399c.png
其为屋崇卑广狭悉中程度凡几间既而白侯罢今林
侯一荐继之协德一心有猷有为又作尊经阁观德亭
灵星门兴贤门泮宫门凿泮池跨以石梁环以周道及
诸祀享寝食庖湢之处教官之居诸生退习之舍无不
备前后得三贤守区画处置尽其方经始于壬申之六
月而以己卯二月毕工盖历八年而庙学之制伟然完
美矣左副都御史崔公巡抚畿甸至镇江观而悦焉曰
是足以称朝廷养贤图治之心矣然为之难不可无记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7b 页 WYG1241-0399d.png
以示后使凡学者皆思学以称其意于是郡教授萧崇
等以林侯之命遣其学前训导梁宪来请予为记宪予
亲也不可辞学校教之地也然必有庙以祀先圣所以
明道之有统也圣人之道岂有他哉因人之所固有者
而道之耳仁义礼智人之所固有者也然而或昩焉故
于人伦日用之常或有不得其宜者是以圣人著于书
学校之教盖使读其书以明理之本然推其用之当然
而已矣教之既成然后出而用之则百执事之臣无不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8a 页 WYG1241-0400a.png
宜于其职学校盖为治之本也镇江之学既新矣诸君
子体上德而敦教事亦可谓至矣学于是者当何如用
心哉汤盘之铭学者所当法也去其旧染之污而日新
是图读圣贤之书求圣贤之道修于身仪于家身体力
行而推致其极举而措之自新新民皆躬履而不渝如
是斯可以无负矣故为之记以勉诸学者使毋怠
   新淦县进士题名记
昔我太祖皇帝既定天下即诏郡县皆立学以经术造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8b 页 WYG1241-0400b.png
士而设科取用之万世太平之业此所由建也新淦临
江之望其山水明秀而风气清淑贤达之士生其间皆
奇伟而好文建学设科以来出为世用者相继而不绝
其高才硕学足以修政事树勋业发而为文章叉足以
润色鸿猷震耀后世皆由列圣大德光被天下是以万
邦黎献咸愿为之臣惟时举而用之耳治效之盛比隆
唐虞虽深仁厚泽所致而亦得人以为助也洪武庚戌
至今贡于乡试于礼部献策于大廷凡在选者皆名显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9a 页 WYG1241-0400c.png
而身荣上之待士诚厚矣乃天下之公也郡邑贤守令
复有题其名以励多士劝将来者亦人之至情也而新
淦阙焉县令李侯乃历考尽刻之学宫而虚其左以俟
继者侯爱士之意盖欲著其美于不朽使为士者皆歆
动奋发得以蒙上恩而行其所学由新淦一邑而达之
无远迩儒者之效彰彻于天下无愧于科目之选然后
快于心其志亦大矣昔者尝闻之晋范宣子自谓其世
久而盛以为不朽矣而鲁叔孙豹谓之世禄非所谓不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39b 页 WYG1241-0400d.png
朽所谓不朽在乎立德立功立言谓之立者表然示法
于天下而不泯也李侯之志其亦在是欤果然则题名
之石岂不百世有耀哉侯名周字廷亮扬州人初为御
史求便养得新淦有仁爱及民而尤有志于学校观于
此可见矣相其志成其名者训导陈旅为之记者泰和
王直也
   广州府学仰高祠记
仰高祠者广州府学礼贤之祠也礼贤而谓仰高者何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0a 页 WYG1241-0401a.png
言贤者之高风峻节非寻常可及也非寻常可及而蔽
之以高之一言何其善于形容而善言德行也按广东
宪使方公书及太守沈侯所述事略云初宋以蒋之奇
守广州拳拳于砺名节嘅郡之前贤未有祀以晋吴隐
之唐宋璟李尚隐卢奂李勉孔戣卢钧萧仿八人列而
祠之子城上又益以晋之滕循唐之王綝作十贤赞因
名曰十贤堂开宝以来茂勋清德有若潘美向敏中余
靖魏瓘陈世卿邵晔陈从易张颉八人又合而祠焉名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0b 页 WYG1241-0401b.png
八贤堂在十贤堂之东岁久颓废而晋陶侃宋苏轼杨
长孺元张宏范俱以名宦著国朝佥都御史杨信民抚定
叛乱有惠及民卒而祠之城隍庙东若唐张九龄宋崔
与之温若春李昴英郭阊古成之皆乡先生有祠名先
贤在明伦堂之西射圃之北久而寖敝元至元中宣抚
梁雄飞又以苏轼杨长孺并祀于廉吏吴隐之之祠淳
祐甲辰广帅方大琮立张文献九龄崔清献与之之祠
名二献祠今皆废我朝饬台宪励廉节以风天下而广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1a 页 WYG1241-0401c.png
东守臣注意于此亦久矣天顺改元都察院右佥都御
史叶公盛奉命巡抚临广东谒诸祠庙叹先贤祠之敝
陋十贤八贤廉吏二献诸祠之废也议所以作新之巡
按监察御史庄公歙及按察使方公员布政使宋公彰
等议以克合择学之巽隅为堂三间以祀之考诸贤之
爵里名谥以十贤置中室八贤置东室名宦乡先生则
置于西室叶公思所以耸具瞻取诗高山仰止之义更
名祠曰仰高祠岁以丁祭毕知府率僚属诸生从事于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1b 页 WYG1241-0401d.png
其间祠成之明年庚辰平湖沈侯琮来知府事喜祠之
成而崇德尚贤之美得以示劝于无穷既书其合祠之
意复取诸贤事略书之碑阴又致方公之书以仰高祠
属予记予年踰八十老病才匮不足以与此然观诸公
所以好贤而作砺之者亦犹昔也既新其祠美其名而
谨其礼矣好贤之志亦岂有已哉缁衣之改为岂但适
馆授粲将有大者焉勉之而极其至在乎已而已于乎
表往昔以仪来今此君子所望也故为之记以见祠之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2a 页 WYG1241-0402a.png
所以更作如此若诸贤事略则有沈侯碑阴之记可考
祠成之日乃某年某月某日也
   贞节堂记
贞节堂者山西按察使王君允奉母之堂也堂以奉母
而名之曰贞节者何彰母德也母济南刘克让之女年
十九归邑之士人王云生二子曰允曰信而云即世时
刘才二十六允甫五岁信三岁煢煢孑立守二稚以奉
老姑家无厚产以资其为业人不堪其忧而孺人忍贫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2b 页 WYG1241-0402b.png
如铁石课蚕桑勤纺织祭奠以时必诚必敬辛苦以自
足闺门之内肃然静处未尝以语笑闻于人早尝读孝
经论语能记忆不忘允就外傅数举以为教常令在左
右随事训切之使知事上抚下之道允英伟喜学学日
有成遣入郡庠益自奋遂取进士为名御史得封母为
太孺人而食其子之禄士大夫荣之莫不称母之贞节
善教子之善成其教也礼部又请以贞节旌表其门闾
母子之间象服炜煌制命赫奕煜然照映于其家太孺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3a 页 WYG1241-0402c.png
人年已逾八十矣而堂未有记王君思显亲之义亦欲
播之于不朽今年朝京师语予江西宪使原君杰以堂
记属予原君则以属予郡太守张侯瑄遣人来速记予
老病不能文然嘉其意不得辞尝闻之贞节人道之大
闲也贞者知正而固守之之谓节者事有其制而不过
之之谓也在易恒六五之象曰从一而终此妇人之贞
守之坚确而不越乎理之常此节之六四所谓安节者
也圣人扶世立教所以正人心厚天理于是而旌劝之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3b 页 WYG1241-0402d.png
典行焉太孺人之贞节显于时流闻于远迩百岁之下
国史书之垂美于无穷岂不母子之俱荣哉故为之记
使揭于堂上
   镇江府重修运河记
镇江之通漕旧矣始于隋及唐宋自京口新港坝缘城
西而南至常州奔牛坝一百六十馀里皆无阻盖由两
浙运判曾孝蕴郡守林希史弥坚修京口奔牛吕城三
闸以闭泄江水通舟楫民便之岁久淤塞大舟重载不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4a 页 WYG1241-0403a.png
得行皆从夏港孟渎出杨子江涉风涛之险二百馀里
始得达瓜洲而多被其患国朝前浙江参政胡清等复
请修运河为便敕工部尚书周忱侍郎李敏等议之不
果行皇上复登大宝尚宝少卿凌信复奏言夏港至瓜
洲江水广阔军民运输商旅懋迁必由此而风波盗贼
陷溺者众乞将镇江运河疏浚重修京口吕城等闸遇
浅则增置视潮盈缩以时启闭则人受其利而害可以
减时左副都御史崔恭巡抚南服亦言凌信等请浚镇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4b 页 WYG1241-0403b.png
江运河诚东南经久之利上命浙江嘉湖苏松常镇六
府起人夫给官钱设法劝助务在成功仍敕都御史崔
恭督同巡按御史郑佑郎中沈彬及诸郡守林鹗等勘
议皆谓今修故道深浚从京口奔牛接引江潮修整旧
闸四座增置城南灭渡桥新闸一每二月中旬后潮高
水涨则开闸放船九月初旬以后霜降水落闭闸车坝
如此则工力减省事易成议定以闻诏可之命镇江知
府林鹗总督常州通判刘衢丹徒知县刘震丹阳知县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5a 页 WYG1241-0403c.png
霍芳等分理其事凡用人夫七万馀名土石等工用旧
旷役者三百馀名皆出苏常镇他弗与各府措置石灰
桩木等料价银九百八十八两有奇天顺三年正月兴
工至三月十八日竣事河堤随地势为深浅深者一丈
浅者八尺坝闸桥岸必完固可以久诸闸原无官夫者
各添夫二十名堤岸河洪稍坍塌即修治勿有坏而都
御史及诸郡守庶僚相与言曰运河之修赖圣天子明
断于上群臣百工效忠于下故能有成功而恩惠及民
抑庵文集 后集卷四 第 45b 页 WYG1241-0403d.png
宜有纪以示后使知为之之难而永保之夫大江之险
与海相若自古病其难而鲜克善济今圣主在位勤恤
民隐听言容众兴利远害不惮岁月之劳以建悠远之
利东南之人馈运转迁者皆安行利涉其受惠也博矣
夫既受惠于今而复加勤于后朝览夕视以防其敝必
坚固严密如始造时则惠利之施有穷哉故为之记俾
刻之京口闸之石使凡与其事者日省而加勉焉无忽
 抑庵文后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