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a 页 WYG1241-030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抑庵文后集卷一     明 王直 撰
  记
   南陵县脩学记
南陵宁国属邑先圣庙学在县治东南然兴造之日久
矣缮脩不继日入于坏宣德五年任君秉彝之来教谕
斯邑也始至谒庙视学舍凡明伦堂东西二斋及仓库
庖厨诸生寝舍皆倾仄腐败其正殿及两庑亦间有弊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b 页 WYG1241-0304b.png
陋且器用多损缺弗称严祀立教之意心切忧之思欲
补弊为完易败为新而财无所出乃致邑中好事者饮
之酒而告之曰朝廷兴学以成贤才美风俗其意厚矣
南陵为县近在畿内而弊若此诸公乐善向道能不一
动其心乎众皆曰此吾邑之学所以教吾邑人子弟吾
辈弗克早图乃令先生以为忧请各出赀财以助而其
邑之杰然者朱道辉叶文员刘允迪潘廷美何舜卿即
各致大木为栋梁且又资其不给乃市群材命众工凡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a 页 WYG1241-0305a.png
诸用物一不以干有司会监察御史张琦巡历至南陵
闻而韪之命医学训科刘惟先董其事县令丞张亨龙
得名助诸杂役及饮食之费经始于宣德六年九月而
以明年六月成皆坚壮华好轶乎旧观又市胡俊陈贵
隙地为后堂与前堂相称凡礼神诸器几案炉瓶笾豆
罍爵之属靡不具备于是庙学焕然一新今年秉彝以
事来北京具以告予而求文为记且曰伦之为此盖难
矣经费既不敢烦有司然亦未有概于心者非众人之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b 页 WYG1241-0305b.png
协从弗能就也今幸而成功若不为之记则无以示久
远且欲学于是者皆读书励行庶无负今日脩学之心
愿先生有以教之予谓天之生斯人也皆赋以仁义礼
智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其孝亲
弟长者仁之本而君臣夫妇朋友则义之合也礼以制
之而各尽其分智以穷之而各揆其宜则人伦之道明
其所受于天者尽矣然人之气质不齐盖有昧其道而
斁其伦者是以有教焉教必有所寓而施是以有学焉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a 页 WYG1241-0305c.png
故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今兴学立教不异于
古而必本于读书书所以载此道也读其书明其道深
体而力行之则贤才成风俗美矣然而世之游学校者
知读书以明道矣深体而力行之则鲜矣持无实之空
言思以侥倖于一时而谓贤才之成风俗之美其可邪
南陵自昔为壮县今密迩皇化而又得贤如秉彝者脩
学以教焉则夫为士者当何如哉尽心于圣经贤传明
夫天理民彝之本然质于师讲于友体之于身行于家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b 页 WYG1241-0305d.png
施于乡党州闾推而至于仁义不可胜用然后为学之
成如是出而用之达其道于天下以成化善俗则三代
之贤岂远哉父兄老长相与协比而成此者非苟为观
美也祗顺朝廷德意固亦以此望于乡邑之为士者矣
其可不勉哉秉彝名伦监利人始取进士为监察御史
亲老求教官以便养教之尽其方诸生始复有科目显
者观乎是举其贤于人可知矣故予为之记以勉学者
而并著之使他日有考也凡乐助之人其名未尽载者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a 页 WYG1241-0306a.png
则列之碑阴
   先垄图记
万安县学教谕黄先生须闽之永福人也世为其邑大
家在宋时有曰定曰大资曰泰者以文学忠诚受主知
大有声于时其后又有曰提叟曰均寿曰则敬者皆有
隐德则先生之曾祖祖父也先生承世德之懿以文学
发身为教官去故乡久且远矣其先世之藏于冲溪于
小阳于古岸之原者不克躬拜扫墓下风雨霜露之变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b 页 WYG1241-0306b.png
盖恻然有感于其心于是绘为图以寄意焉因其学训
𨗳郭公承求予为之记夫君子之于其先盖无所不致
其思宫室则思其所居车马则思其所乘于池台之高
深则思其尝钓游也于林木之茂密则思其尝荫休偃
息于此也书而思其手泽焉杯圈而思其口泽焉盖目
之所接而思从之思之所存亲之所存也况丘垄为其
体魄之所藏者乎夫安得而不思思之而不能至则图
焉以寓其思若黄先生者可谓孝矣予尝闻之古者列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5a 页 WYG1241-0306c.png
国封建故仕者能不去坟墓至春秋时虽孔子亦周流
天下故其脩防墓曰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不
识况今大一统之时士有志于行道者其何以自处也
由是论之士之仕也要在立身行道不辱其先而已岂
必朝夕墓下哉苟洒扫有主则去之可也彼不出其乡
而朝夕墓下思伐其松柏以为材思剪其荆棘以为薪
其又甚则思发其所藏焉者有矣其视去坟墓而能有
耀于其先者得失可知也黄先生为教官以孝弟之道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5b 页 WYG1241-0306d.png
教人所谓能立身行道不辱其先者丘垄之图虽不作
可也而犹惓惓如此盖图之接于目者常则思之存于
心也固则岂有须臾忘孝哉图盖亦有助焉也然则观
斯图者孝敬之心亦可以油然而生矣
   和乐堂记
吾邑童用和居铁溪江上有山水登临之胜其为人也
闿爽乐易友于兄弟辑睦于乡党言行之发必审于理
度于义他无所累乎其心盖嚣嚣然乐也乡之士友咸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6a 页 WYG1241-0307a.png
相与誉叹因名所居堂曰和乐之堂盖取其字与其行
而为名云今年其子彦伦来北京具以告予而求文为
记予尝读子思之书而知和之说矣和者道之所以行
谓之和盖循其自然而无乖戻之谓也夫人之生莫不
有君臣焉父子焉夫妇焉长幼朋友焉皆天理之所存
也循而行之至于无适不宜如是之谓和和则乐在其
中然推致其极诚非人之所能者君子于此则有以槩
之果行成于身和于家而达于其乡则可谓一乡之善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6b 页 WYG1241-0307b.png
士而贤于乡之人诚若用和宜为士友之所誉也然则
所以名其堂者不亦称情也乎哉用和之居是久矣予
昔尝过之观其室庐之美原田之肥沃人物之俊茂宾
客之往来者不厌而重冈复岭平沙漫流烟云竹树风
帆水鸟可以娱目而适情者皆得于履舄之下心甚乐
之去之三十年童氏之居既燬而复新所谓和乐堂者
盖想见其处而不能知其详矣则今之为记宁不嘅念
于畴昔哉抑尝思之乐者和之所由生也和则乐不和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7a 页 WYG1241-0307c.png
斯不乐矣世之以才力自豪者多矣然悖于理逆于义
内仇怨于兄弟而外忿嫉于乡党由是奔走忧患之途
而戚戚以终其身者不少也则如用和者岂非君子之
所尚哉且夫和者非独能乐也自身而化于家达于乡
则和之所及广矣持之以诚而行之于久则物之托于
此者必将感而应之花之并蒂木之连理禽鸟之交哺
皆和之所致也用和其尚勉于其终哉彦伦循循谨饬
而与其弟甚相好一乡之人无不爱且厚焉盖化于其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7b 页 WYG1241-0307d.png
父者然也则予之所谓感而应者尚庶几见之他日南
还登斯堂而验焉姑为之记以俟
   敕书阁记
君子之制事也义焉而已矣义者使物各得其所之谓
也物各得其所而无或戾焉则其为义也至矣利盖害
夫义者也专其利而不以及人则乖争凌犯之风兴恶
在其为义哉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吾是以知夫为君
子者之必以义也况上以仁感者乎前年朝廷脩养民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8a 页 WYG1241-0308a.png
之政念水旱之无常而其食或不给命有司出库财籴
榖以备赈济富民能发廪佐官者具以名上永新贺祈
年与弟引年尝以急义闻乡里谋曰吾幸有馀积亦既
用以济众矣今天子虑民或艰食而豫为之防吾其可
不奉诏即出榖二千石以归有司俾自为敛散县大夫
以名闻上遣使持敕旌之为义民劳以羊酒复其家祈
年既拜赐作重屋以藏焉翚飞鸟革岿然出于霄汉之
表游人行旅瞻望而称叹曰此敕书之所在行义之所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8b 页 WYG1241-0308b.png
致也于是祈年之名遂益显于当时名者实之表也有
其实名必归焉宠之曰义民岂不称情也哉贺氏之先
本越人知章四世孙凭为永新令卒于官因家焉其后
或以材武称或以文章显佐郡宰邑者相继而不绝祈
年父仲昂甫尤轻财重义世之钜公伟人多与相往来
有文字之好祈年之克奋于义盖有启之者是故君子
以世德为贵也义者人心之所同有而君子亦人之所
乐为也岂独贺氏哉兹阁之成凡接于见闻者皆起其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9a 页 WYG1241-0308c.png
同然之心发廪佐有司凶年饥岁得以广上之赐而民
无失所者则仁义之泽洋溢周遍唐虞三代岂过哉祈
年来京师以阁记属予故为记之所以重祈年而亦将
有劝也
   西亭记
永乐二十一年秋八月吉水萧琐鼎升来京师以其所
作西亭请予记盖其祖如渊尝作亭于所居之西前临
群山下瞰池水佳木异卉列植而交荫凡师友之讲论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9b 页 WYG1241-0308d.png
宾客之往来者皆萃其中油然赋咏之乐每发于觞酌
之馀盖一时之盛也亭之废久矣鼎升乃即故址而建
焉曰吾以继吾祖也嗟夫鼎升可谓贤于人也哉惟吾
郡多大家久者五六百年近者亦三四百年当其盛时
高楼杰阁之翚飞广宇丰堂之鳞次衣服相绚耀舆马
相雄高盖可谓美矣然盛必有衰兴必有瑰理之自然
也故夫室屋之华宾客之盛吟咏之风流管弦之繁会
皆已变为荆棘之场樵牧之墟鸟兽之鸣号精魅之叫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0a 页 WYG1241-0309a.png
呼者矣遭遇圣明沐浴膏泽衰者盛废者兴革萧条之
陋风复太平之伟观者岂独一西亭也哉然能思继其
先如吾鼎升者其可多得耶古之人论孝曰继志述事
鼎升其知此已夫虽然继述之大不特缔搆而已也盖
必存诸心施诸事者皆无愧于前人斯可矣是故居其
位则思其尝宴嬉于此也行其亭则思其尝陟降于此
也念其志意之所在与其行事之所存勉其所为之善
而绝其所戒之非斯可为善继述者矣故亭之复作有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0b 页 WYG1241-0309b.png
不必书而谓思继其祖则是真足书也诗有之曰绳其
祖武鼎升以之其曰夙夜敬止则予勉鼎升之意也盖
不敬则凡所以继其祖者皆苟焉而已矣若是则物之
废兴成毁亦何常也哉故予书其说以为记使置之壁
间而览观焉以自勖也
   种德堂记
武进章孟昭世居芳茂山之马泽桥其祖华甫父文达
皆以农事起家有闻于乡邑至孟昭与弟仲昭季昭而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1a 页 WYG1241-0309c.png
家益裕然皆读书循理未尝用以自豪尝曰吾兄弟所
以能立于今者皆祖考之德也辟之治田前人勤而种
之肆后之人得以食其实吾兄弟可忘邪于是名所居
之堂曰种德盖以彰其祖考之美庶朝夕见之而思所
以继因户部主事潘有贞来求记于予予谓子孙之视
祖考犹水木之本源也江河之源深远而不穷然后其
流奔放肆大踰万里而至于海松柏生于高原其所据
者衍沃而深厚然后枝叶敷畅条达至于大百围历千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1b 页 WYG1241-0309d.png
岁故曰本深则末茂源远则流长其理固应尔也章氏
传三世至孟昭兄弟而犹不失前时之望谓非其祖考
种德之致其可邪种者敷布之谓以及人者言也其周
穷恤匮济人之寒饥免人之困苦者盖有矣既能惠于
人则必获报于天宜其子孙之盛如此也然德必有诸
已而后可施诸人其忠信原悫不愆于仁义可知矣孟
昭兄弟扬先德而图后继可不知所务邪居仁由义此
其当务之大者也夫仁义虽人所同得而惟惇本尚实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2a 页 WYG1241-0310a.png
者鲜或失之故畎亩之间髦士出焉孟昭兄弟于耕稼
之馀益取圣贤之书读之仁义之积益厚惠利之施益
远则庆泽之及子孙将久而益盛譬若种而穫穫而复
种相续而不已焉则章氏子孙之兴可一世计哉故为
之记使揭于壁间而日览焉以自励也
   承恩堂记
永丰浮潭杨氏徙自吉水之湴塘盖南唐虞部侍郎辂
之后诗书礼义相传至于今子勖已久矣而其家益隆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2b 页 WYG1241-0310b.png
去年朝廷脩养民之政虑有水旱思豫为之所遣御史
督有司发府库之财益仓庾之粟以为备民有出榖佐
官者具以闻子勖感上之仁而兴于义出榖二千九十
石以归有司备赈贷御史闻于朝上命降敕旌之为义
民遣使持诣其家劳以羊酒蠲其繇役子勖既拜赐喜
曰圣恩不可忘也昔苏子喜雨以名堂今吾之所受者
是即雨露之泽也遂名其堂曰承恩之堂然以老不能
行命子启恕拜谢于阙下且使徵予文为记予谓仁义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3a 页 WYG1241-0310c.png
人之所同有财利亦人所同然也理不足以胜欲则于
其所当施者亦冥然不动悍然莫之省忧故有视其亲
戚滨于死亡而不肯捐一钱者况常人乎唯君子能见
义勇为无一毫顾计私千钟之粟百镒之金一朝委之
而不惜义胜故也况上以仁感者乎传曰未有上好仁
而下不好义者然则子勖非笃义之君子欤或谓范忠
宣麦舟事盖文正之义而忠宣成之子勖父子犹是也
是不然杨氏义烈有大于此者忠襄文节天下莫不闻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3b 页 WYG1241-0310d.png
历数百年犹凛凛有生气彼前之所立既如此则倒廪
倾囷以周人之急者固义之馀也而亦可谓善承其先
矣使子勖之子孙由是而充之益思趾美于前人处则
义洽于乡仕则义著于国古所谓德立而足以不朽者
将不在杨氏矣乎故书之以授启恕俾复其尊府而揭
于堂之壁间以为记
   敕书阁记
虎溪萧氏为吉水故家盖有诗书仁义之泽焉在宋之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4a 页 WYG1241-0311a.png
时多显者静轩先生于信国文公之尊府革斋有师友
之谊故信国于萧氏执礼甚恭当时见于翰墨可考也
数百年来称文献之家者必曰虎溪萧氏且其家故饶
财廪实至累万今虽若不及前人而犹非众人所能及
文志甫则虎溪之杰然者也常推其馀以赈赡乡里乡
里之人赖之以不困而皆归德焉正统五年皇上即位
既六年矣德化流行万方协和犹虑水旱之不时民生
之多艰诏有司广储蓄以备凶歉富民有捐廪以佐官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4b 页 WYG1241-0311b.png
者当旌其义复其家文志甫喜曰此吾志也固常行之
矣今天子一意养民必欲使之皆足给而无失所者盖
所谓如天之仁也吾可不加勉即出榖二千石以归有
司且置仓贮之官自为敛散有司以闻朝廷赐敕旌之
为义民劳以羊酒而蠲其繇役于是文志甫之卒已三
年矣其子东铉既拜赐建阁而宝藏之曰此天子之仁
吾父之义也龙光郁然非独宠贲萧氏之子孙百世之
下欲知圣朝仁民之德岂不于此有徵乎阁成因翰林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5a 页 WYG1241-0311c.png
学士钱先生求予记予嘉文志甫之明于义而东铉克
笃于君亲思大著厥美其事皆不可不书且尝窃叹世
之为右族大家者其先非不厚于行谊也至其子孙则
多以利失之盖有切于为已不肯捐一钱以周亲戚况
众人耶又有攘敚以自封而不顾人之死亡者由是大
夫君子或正论以贬之或按法以讨之辱其身忝其先
恶用是为子孙哉兹阁之建岿然高出于霄汉而玺书
在焉居民行旅瞻望而兴嗟思上之仁与文志甫之义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5b 页 WYG1241-0311d.png
所以浃洽乎生民光华乎祖考者盖无时而忘也东铉
其诚贤矣哉故为记之亦将以警夫为人子孙而未能
然者
   恩荣堂记
君子之所以荣其身盖必有道矣夫为人君者操赏罚
之柄以驭下视其人之所当得者而施之恩赏行则荣
耀及矣然上必戒于滥施而下不贵于苟得也盖必由
于义而后诚足以为荣不然人将与之以猊而不与之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6a 页 WYG1241-0312a.png
以心是故君子以义为质新淦何用高盖所谓勇于义
者也正统五年朝廷脩养民之政诏诸有司多积榖以
实仓庾使虽有水旱而民可以不饥富家巨室有能捐
廪佐官者以名闻用高喜曰吾承祖宗之庆与朝廷休
养之德而幸有馀积尝推以济众矣今举而归之官使
自主其出纳不尤幸乎即出榖二千馀石以归有司县
大夫以闻上命降敕旌之为义民劳以羊酒复其家用
高既拜赐则又大喜曰吾奉承天子仁民之意而已岂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6b 页 WYG1241-0312b.png
敢以义自名哉而上宠贲之若此其可亵耶即治正堂
什袭而宝藏之名堂曰恩荣之堂今年其子善言来京
师因中书舍人金辅伯属予为记予闻之孔子曰君子
义以为质又曰利物足以和义盖为君子者必以义为
本而义之行必以利物为贵世之人有徇于货财溺于
己私视其亲戚之危亡而不肯施一钱者有之况众人
乎况千钟之粟之施者乎彼恶知所谓义哉用高感上
之仁而虑乡人之有饥至于倒廪倾囷无毫发顾惜真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7a 页 WYG1241-0312c.png
有味乎孔子之训玺书之褒以荣显其身而光大其家
岂不宜哉何氏先世居新喻之清水洲盖宋状元昌言
之裔其后徒新淦之竹城再徙于今凤山世有显宦诗
书礼义之传久矣至用高益勉于孝友忠信而义问昭
著于乡邑非所谓世济其美者乎故为之记使其子孙
及乡之人登斯堂者仰云汉之章思雨露之泽亦当有
所兴起也
   敕书阁记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7b 页 WYG1241-0312d.png
兴国为赣属邑而与予泰和境相接其邑多良田沃壤
富家巨室收其利之入以石计者累千数而多尚礼义
喜推其馀以济人鳌源王彦诚氏其一也彦诚既卒其
嗣子宇兄弟犹以惇厚好施有闻于乡里正统五年圣
天子脩养民之政虑水旱之无常不可不豫为之备诏
有司发府库之赢广仓庾之积使虽有灾而民不饥富
民有能出榖佐官者皆勿拒各疏其名以闻子宇闻令
下即出榖二千馀石以归有司俾自为出纳以赒给贫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8a 页 WYG1241-0313a.png
者有司以闻上命降敕旌之为义民劳以羊酒而蠲其
徭役子宇作重屋奉敕置其中什袭而宝藏焉名之曰
敕书阁今年携其子叔鉴来谢恩阙下而求予为之记
夫水旱之变天灾也尧汤之世有所不免惟圣人能预
为备故虽遇灾变而民犹不失其常后世人主不能思
患而豫防之稍遇水旱民之流亡转死者多矣虽曰天
灾实人事有未尽也我太祖高皇帝笃于养民尝出楮
币令天下有司多积榖以备凶年天下之民皆得其养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8b 页 WYG1241-0313b.png
而无失所者今上复举行之诗所谓绳其祖武者也子
宇能出榖以助赈贷盖上好仁而下必好义也夫有其
实者名必归之义名之褒真可谓称情也矣宝而藏之
以示子孙盖百世之荣也兹阁之建岿然出于群屋之
上而荣光佳气辉映乎山水之间乡人老长瞻望欢呼
曰此敕书所在行义之所致也必将起其同然之心则
乡之细民亦永有利哉是为记
   奉慈堂记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9a 页 WYG1241-0313c.png
奉慈堂者闽县主簿丁玉润山奉母之堂也润山早丧
父赖母权氏鞠育教训以至于成立乃作堂以奉之朝
夕左右顺适其起居承候其颜色调其衣服寒暖之节
而备夫甘旨之供及举贤良方正得主闽县簿则又奉
母之官而以禄敬养焉于是时母年几七十矣苍颜白
发享其福于上润山巍冠盛服婉容愉色致其乐于下
欢忻悦怿之意充满于一堂之间士大夫以为荣名堂
曰奉慈者盖惟母居之岁时之吉宾亲捧觞称寿者得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19b 页 WYG1241-0313d.png
至焉其馀则否所以示专也夫父母之于子辟天地之
于万物生成之德大矣莫之能报也区区口体之奉盖
以效其万一云耳而君子尽心焉然予闻之孔子曰夫
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其大者也盖事君
之忠即事亲之孝故能事其亲则当移以事君至于卓
然有立而行不违道使人推本于父母之贤此所谓成
亲君子之孝岂有加于此润山善事其亲则本既立矣
当圣天子求贤图治之时与百里民社之寄致忠于君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0a 页 WYG1241-0314a.png
施惠于民皆事亲之孝之推也道行于当时名扬于后
世而父母有荣焉则于孔子之训可谓无负矣岂非润
山之志也欤予亲戚梁叔蒙与润山皆由贤良方正之
科以进今为候官知县相善也来朝京师属予为之记
予嘉润山之孝而欲勉其大者也故记之
   敕书堂记
君子之于义非有所为而为也有所为而为之非义也
然而上之人必褒显之者所以劝天下之为义者也劝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0b 页 WYG1241-0314b.png
赏行则人皆竞于义而义之泽浃洽于天下矣正统三年
朝廷脩义民之政诏天下郡邑皆积榖以防水旱富民
有能捐廪佐官者以名闻于是好义之民争发粟以备
赈济永新贺孟琏其一也孟琏居邑之琥溪为大家自
其父叔瑀以资富雄乡里而尤以好善急义得名于当
时至孟琏仍有父风出榖二千馀石以归有司且为仓
贮之县大夫自主其出纳乡之细民有乏食者皆赖焉
事闻上遣使持敕旌之为义民劳以羊酒复其家孟琏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1a 页 WYG1241-0314c.png
既拜赐则自念曰吾祗承德意知出榖而已岂敢徼此
名哉而玺书宠贲之若此其何幸如之乃奉寘于正堂
而加什袭焉名曰敕书堂乡人至者莫不起敬起慕而
有不可及之叹至是孟琏命兄子辄来京师因其姻家
翰林编脩刘定之谒予文为记屈子曰善不由外来兮
名不可以虚作义根于心者也动乎中而见乎外有其
实者而必有其名理固然也孟琏兴于义而义之名归
之斯不亦称情也哉予闻贺氏之先有升卿者与周益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1b 页 WYG1241-0314d.png
公为友宋孝宗时举贤良因益公得幸于上上书读书
楼三字以宠之当世以为荣今孟琏以义著而蒙天子
之锡命衣被云汉昭回之光山川草木俱有喜气而斯
堂也盖与读书楼辉映于前后皆贺氏之荣观也孟琏
可谓无忝尔祖矣后之人又有以继之则贺氏之光华
盛大有已哉
   节孝堂记
节孝堂者龙泉教谕萧孔资奉母之堂也奉母之堂而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2a 页 WYG1241-0315a.png
名之曰节孝者所以著母德也母孺人曾氏故翰林侍
讲学士鹤龄之女兄赠翰林脩撰梅岩先生之子曾故
泰和儒家闺门之内有礼法故孺人在家为贤女年十
九嫁为同里萧(阙/)之妻萧氏亦名家素有德善而孺人
宜其家当时有亲在堂而赀产不甚丰所以供甘旨奉
祭祀待宾客公私百需皆取给于家孺人以勤俭相之
无不如志年三十四而(阙/)卒孺人事上抚下皆不失宜
舅姑嘉其孝敬常称之六亲舅没治丧尽礼事后姑益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2b 页 WYG1241-0315b.png
谨甚姑常病痢久愈剧孺人昼夜侍侧进药食无毫发
厌怠意及卒亦以礼葬乡人莫不以为难遣孔资从舅
氏学学成得霸州训𨗳迎孺人来霸州以其禄养焉少
师杨先生闻之曰是节孝两尽者也学士君因以名其
堂而未有记至是孔资司训满九年得龙泉教谕又将
奉母就养于龙泉介其内兄监察御史蒙蕳来请记曰
先人不幸弃诸孤而吾母辛苦以自立节孝云者岂幸
而致哉惟先生赐之言俾有闻于后乃不幸之幸者也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3a 页 WYG1241-0315c.png
呜呼妇人之义从一而终此其大节也守节不变是不
忍死其夫不忍死其夫又致孝于其姑亦天理之当然
也世之为妇者或鲜能此而孺人能之岂非贤哉夫天
理之在人无彼此之间然有不待教而能有教之而后
能者气质之异也是故先王旌别淑慝树之风声所以
厉天下之为善者也节孝名堂其此之类欤世之为妇
者升孺人之堂闻孺人之德而兴其同然之心则有益
于风化岂小哉孔资为教官汲汲然扬其母之善以仪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3b 页 WYG1241-0315d.png
世范俗是以家为教也若勉德于身思有以成亲使人
薰其德而皆为善且良出而用之又各致其效则有益
于风化岂不益远且大哉故为之记使揭于堂上而日
观之以自励也
   龚氏祠堂记
昆山龚氏居驷马泾之阳至今工部郎中理七世矣其
曾大父尝作祠堂以祀先永乐中不戒于火燬焉考思
斋追惟先志复建于正寝东南而祀事益谨历年既多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4a 页 WYG1241-0316a.png
日就朽蠹理之兄珩与其弟琚谋改作即旧址少北而
搆焉盖正寝之东也宽宏靓深有加于昔正统十一年
九月告成奉主于四室而以岁时荐享焉至是理来告
予曰祠堂之建盖先祖之志今兄弟幸克成之愿为之
记俾刻以示后庶绍续于无穷夫君子之孝于亲无不
用其情其尤慎者葬与祭而已故亲之葬也则必反其
神既虞以安之归而置诸庙矣然日以远也远则忘之
而孝子慈孙之心则未能忘也时至而思思之则必有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4b 页 WYG1241-0316b.png
以将其诚而祭祀之礼行焉是所谓追远之道也然古
者祭必有庙庙之隆杀必视其爵之高下及后世庙废
孝子慈孙无以伸其尊祖敬宗之心君子惜之于是有
祠堂之制自庶人以上皆得以祀其四代之祖考厚伦
美化之意盛矣哉然非笃孝之君子则亦莫之能为也
龚氏今七世祠堂屡作而新焉岂非前有笃孝之君子
启之故后有所法欤虽然祠堂之制子朱子意也而犹
有礼焉龚氏子孙遵其制行其礼内尽其心外备其物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5a 页 WYG1241-0316c.png
荐享之际肃然如有见僾然如有闻诚意既孚祖考来
格而锡之以福不亦永永有利哉理以明经取进士历
主事至今官以才名闻当时朝廷褒赠已及其考妣而
珩与琚又以孝弟勤俭兴其家吾知龚氏之盛未艾也
故并书之以为祠堂记亦因以勉其后人焉
   世彩堂记
君子之致福于其身岂偶然哉盖德者人之所得于天
者也得之于天而保之不失夫是之谓顺天顺天者天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5b 页 WYG1241-0316d.png
固祐之俾之寿考康宁子孙众多享丰亨豫大之福此
天所以彰其德也成周诗人之于君子也既以无疆无
期祝其寿矣又推言夫所以得寿者而曰德音不已德
音是茂其意犹未巳也又极言之至于保艾尔后乃已
焉岂非以有其德者固可以得寿犹必保养其子孙蕃
衍盛大然后为福之全于乎何其善言君子也今刘氏
以世彩名堂亦何其与诗之意相似邪盖刘氏在宋为
仕族嘉定中有厚南者官至朝请大夫其尊府钝斋先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6a 页 WYG1241-0317a.png
生以承议郎致事而其德望重当时遭遇庆典亦累封
至朝请年登九十孙曾满前康强如少者初度之辰其
诸子孙大置酒合乐以为寿一门四世䌽衣交映而命
服金紫煌煌如也县大夫率其僚属与缙绅君子皆来
贺欢动里闾因名曰世彩之堂凡能赋者歌咏之永乐
中刘氏有名本者取进士官翰林韩宪王尝问世彩事
曰此一时之荣而焜煌后世为更书世彩堂榜俾揭焉
夫自嘉定至今屡更变故人事之可感者何限而世彩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6b 页 WYG1241-0317b.png
之堂独存非诚光远有耀者哉而其子孙服诗书礼义
之训以取科第跻显荣者盖久而弥盛于此尤可以观
德矣予闻之孔子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之云者进
而不已之谓也前人之德盛矣为子孙者必当思所以
继因其本而加厚焉苟进而不已则庆泽之传于后也
有馀矣主客郎中堙刘氏之杰然者也复以堂记属予
故为之记且以勉其后人焉
   筠庵记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7a 页 WYG1241-0317c.png
彭君百鍊尝买田于武山之麓作室以居而种竹庭下
曰吾将于是而终老焉时百鍊为御史以材行见重于
世功名富贵之所迫逐而不舍者故不得如其志以卒
今子汭兄弟居之读其书耕其田而培植其竹曰此先
人之手植也奚敢忘哉因名所居曰筠庵而来京师请
记焉夫孝子之于亲思其居处笑语志意乐嗜俨然其
亲之在目也则是居者汭之所以寓其思焉耳居处笑
语志意乐嗜之不忘则其亲不亡矣岂惟见竹而念其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7b 页 WYG1241-0317d.png
手植哉竹之为物有君子之德焉清而不污直而不挠
群居而不争孤立而不慑风雨震凌而不失其性霜雪
严冱而不易其节君子之有道者似之御史君之植此
盖将与比德也汭之触物而兴思其亦加念乎此哉予
闻之君子之嗣亲也要以德为本其德克肖则其亲有
继矣卫诗淇澳美武公之德也自德之进而极于其成
始终皆托兴于竹而咏歌之则竹固非寻常卉木可比
也汭进而升其堂退而观于其竹思先考之泽而咏昔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8a 页 WYG1241-0318a.png
贤之诗进德之功至于从容中礼焉则汭可以为贤而
御史君有子矣往年予与同游武山而周览其胜皆欲
谋归老之地而君先得之然不能少遂其乐今予筑室
将老于山之阳相去甚迩也思君而不可见见汭犹见
君也故为之记以勉汭于成汭其有取于予言乎哉
   荣锦坊记
临川荣锦坊者监察御史张士贞之居在焉士贞永乐
辛丑以明经取进士天子将显用之使需次于家乡闾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8b 页 WYG1241-0318b.png
父老比之衣锦之荣郡太守曹侯琏思殊其宅里以风
郡之人士于是搆财于里门而表之曰荣锦坊宣德元
年九月二十一日也临川故文献之邦其人勤于问学
宾兴之岁挟艺试于有司者常数十人由是而贵显者
前后相望也其士习如此然欲歆动其民而使之竞劝
于学非有以耸其瞻视而常接于朝夕之间则亦有时
而怠矣此曹侯意也然则曹侯之所以表其坊者岂惟
张氏计哉昔常衮为福建观察使礼其士人而俗以丕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9a 页 WYG1241-0318c.png
变文学之士比之中州曹侯之建立如此则临川之人
将无不勉于学继士贞而起者当不可胜计若然则表
励之效岂细哉然吾闻之古之君子务其道非欲以加
诸人至或推以示人而使之起敬起慕亦君子所不能
已然其闻之远近必视其实实大则声宏其理然也汉
之王烈以隐德高天下当时名其乡曰君子乡郑康成
学行为人师而人表其乡曰郑公乡至今称之无间言
其有异乎是者皆已泯没而无闻或又以兴议于后由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29b 页 WYG1241-0318d.png
是言之则君子之于其实当何如可知也士贞之可表
者曹侯既表之矣尚益勉脩其实哉使道德充于已功
业昭于时而人无间然者则将为表于天下后世岂止
一乡一时之荣而已哉君子务其大者远者苟逊其极
处其次非所以自重也予望于士贞者如此故因其请
记遂记之
   进思堂记
明威将军指挥佥事和阳纪侯之在安庆也吏士浃和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0a 页 WYG1241-0319a.png
四境宁谧乃治其燕居之堂而榜之曰进思盖取孔子
进思尽忠之语而为名间使人来京师请文为记侯之
言曰惟我先人遭国家兴运得效其力以驱驰列官四
品任分阃之重而予实继承之惟朝廷之大恩不敢忘
夙夜思所以报而保先烈于无穷亦惟尽忠不怠庶几
其可也此予名堂之意也安庆古舒州之域其地滨大
江密近京邑而当黔蜀荆湘交广豫章之会盖天下之
重镇也为将帅者抚其士卒而和其人民必有忠君爱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0b 页 WYG1241-0319b.png
国之心乃克当之此侯之所以受任于此也夫忠者臣
道之大端尽其职所当为而不顾其私之谓也自古为
君者必以此望其臣为臣者亦必以此事其君是以功
烈显于当时名声垂于后世侯之在镇也以英伟之资
豪杰之才协于同列达于政体大小之务必尽其心连
营而居列肆而处者盖无不被其惠太宗皇帝之北巡
也侯屡以简拔在行服强悍之众而信威于漠北侯盖
有力也其忠如此而犹惓惓以自勉焉若侯者岂人所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1a 页 WYG1241-0319c.png
能及哉汉宣帝时赵充国为将击先零守便宜从事人
或难之充国曰诸君便文自营耳非为公家忠计也又
曰是何言之不忠也又曰明主可与忠言充国之心未
尝忘忠卒能定疆场利国家故图像于麒麟百世诵之
今侯之心亦充国之心也其福禄荣名盖将与充国等
矣岂特保先烈于悠久哉今制有功者之子孙皆世受
其爵盖所谓与国咸休永世无穷者使侯之子孙登斯
堂者皆以侯之心为心而皆勉于忠则显爵之传于后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1b 页 WYG1241-0319d.png
可以世计哉此亦侯之志也予故为之记不独以著其
美且以勉其后人焉
   具庆堂记
监察御史李君大用名其奉亲之堂曰具庆而求记于
予盖其父存敬甫惇本尚实恭而能让其母刘氏以柔
惠淑善宜其家宗族化之乡里法焉大用为御史以端
厚勤慎知名当世朝廷嘉之而推本于父母之贤于是
封存敬甫为御史刘氏为孺人苍颜白发而命服辉映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2a 页 WYG1241-0320a.png
李氏之族乡人之老长莫不相贺以为荣堂之所以取
名盖如此昔孟子论人之至乐而以父母俱存为之首
则父母俱存盖人之所甚欲也然而存者有之矣至于
康强无恙而得食其子之禄盖难也食其子之禄者有
之矣至于受封爵之荣拜宠嘉之锡光显于当时贲饰
于后世者尤难也今大用之父母兼得之此岂智力所
及哉天也天之厚于李氏如此抑岂出于偶然者耶予
闻之书曰作善降之百祥存敬甫所以脩于身化于家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2b 页 WYG1241-0320b.png
而仪于乡党者善也善固天之所佑则其受于天安得
不厚且备哉世之人有任智力奔走终其身以干寸禄
希一命而不可得者不知善之当务而已然则存敬甫
岂所谓脩其天爵而人爵从之者邪抑又闻之大用曾
大父谦仕元为御史大夫大父克名隐居行义常赒恤
其乡里是皆有及人之善矣存敬甫能继续之大用又
克承藉而引长之如此天恶得违李氏哉辟之松柏生
于高原甘泽滋于上沃壤培于下其大百围长千仞理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3a 页 WYG1241-0320c.png
之必致也然则存敬甫之福盖未艾哉大用名笴为御
史几九年所以荣其身显其亲者当益进则斯堂之庆
将不益厚且备乎姑为之记以俟
   资爱堂
资爱堂者毗陵钱梁溪奉母之堂也梁溪毗陵仕族其
大父本道尝为兴山知县父原礼早世母朱劬劳诲育
故梁溪克遂有成今虽老尚康强无恙梁溪朝夕率妇
子备物敬养焉婉容媮色能得其欢心故其所以名堂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3b 页 WYG1241-0320d.png
如此因予友兵科给事中刘仕拯求予为之记予辞以
未识梁溪且不暇作而仕拯数来徵文不已从而思之
梁溪既能爱亲而又与予仕拯游且名其堂盖取于孔
子孔子之言天下皆诵之然能服而行之斯善矣梁溪
知以孔子为法必非世之龌龊者比不为记之无乃非
人情之所乐哉夫为子者孰不有父母焉有慈而无威
母道之常也况寡居独处之时乎寡居独处而惟子之恃
则媕婀煦育之意有加焉媕婀煦育之意有加而不败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4a 页 WYG1241-0321a.png
其子者盖鲜矣梁溪之母早寡爱梁溪而能诲之使有
成可不谓之贤母也乎然则梁溪之爱母旨甘以悦其
口轻暖以适其身顺其起居动作之宜以乐其志意凡
所以爱亲者无不致其极此亦孝道之所宜然也孔子
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梁溪不得致爱于其父而
幸有母在焉致爱以事母得不哀痛以念父乎然则梁
溪之心亦苦矣抑尝闻之爱亲者不可以不敬也然爱
亲者必爱其身敬亲者必敬其身爱敬尽于事亲而厚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4b 页 WYG1241-0321b.png
于身则不沗所生而能成其令名此盖孝之大者予欲
勉梁溪使就其大者故为说如此以复焉俾揭诸堂上
   环秀堂记
距浮梁邑最近有地曰田西者盖山水之会也峰峦叠
秀连亘远迩隐然如一大环长溪之水出乎其中深若
渟膏浅若浮练逶迤而东清见毛发乃一邑之胜处而
李氏世居焉今监察御史遵安之堂适当其胜因名之
曰环秀之堂而请予文为记予谓山水之胜隐者之所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5a 页 WYG1241-0321c.png
乐也彼富贵者得志于一时居有广宇丰堂之安行有
雕轩文驷之华进则垂绅正笏以立于大廷退则美饮
食好声色以悦乎朝暮无不如意者其于山水之乐非
不好虽好之亦不能兼有也惟幽人贞士进不得志于
当时乃退而乐乎此披莽苍横清泠俯湍濑之奇瞻崖
崿之秀以自快于其心虽不若富贵者之娱然亦各适
其适也李氏出自唐卫公子孙尝以科第入官簪缨之
贵不绝至遵安遂居风宪之重任耳目之寄盖非隐者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5b 页 WYG1241-0321d.png
也然犹不忘乎斯堂岂以富贵之娱山水之乐为可以
兼得也哉夫既不可以兼得矣而尚眷眷焉毋乃非仕
者之义乎虽然吾知之矣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夫人禀天地之秀以生仁知固所有也假于物以致其
美焉此君子之所谓善学也因其安重不迁而以笃吾
仁因其周流无滞而以广吾智使不为私意所移而至
于不可胜用此固仕者之所宜务也遵安之意诚出于
此其为良御史可必矣不然则连山绝壑洄汀曲渚虎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6a 页 WYG1241-0322a.png
豹之所家虺蜮之所穴虽曰美矣将有时而厌也恶能
有益于学哉愿以是为记庶几进德之助云耳
   孝感堂记
孝感堂者监察御史禾川刘性善奉亲之堂也性善母
王氏生性善才五月而父出之时外大父邦仁举明经
知朔州因携以行性善稍长知本末常涕泣吁天欲见
其母不可得母转侧远外二十年乃归岁辛巳性善访
知其处而往省之母子号恸几不能生时性善已被推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6b 页 WYG1241-0322b.png
择为县学弟子员即月馈廪膳之半以奉母而日夜泣
请于父愿复为母子词旨恳切有足动人者父怜而许
之于是遂迎以归作堂以奉养焉乡邑士大夫以性善
之孝能动其父而致母之还也名其堂曰孝感之堂性
善既为御史不得躬事亲而思之不置乃谒告归省将
以禄赐之馀为亲欢过予道其名堂之意而请为之记
予谓父母子之所由以生各安其位而享其养焉此人
伦之常也不幸乖忤以失其常而能积诚尽孝委曲将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7a 页 WYG1241-0322c.png
顺而使卒复于常非善处变者不能也若性善者亦可
谓诚孝者耶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阳亢阴伏物乌能
遂其性哉有至人者以其恳恳之诚而伸其惓惓之祷
则和气应甘泽下物之枯然瘁者皆勃然以兴天之高
地之厚而可以感通如此况亲若父母乎然则有不幸
遇此而抱终身之戚不能伸一日之志者非诚孝有未
至耶则予于斯堂安得不深嘉而重叹之哉昔朱寿昌
得其出母而养之东坡先生为文以风夫有亲不能养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7b 页 WYG1241-0322d.png
者夫有亲而不能养与必求其亲而养之其贤不肖相
去远矣然则今有若人者过乎此得不赧然愧惕然省
以悟乎予故著其说以为记庶于厚人伦美风俗有助

   佚老堂记
金华陶仁存氏于其旧居之东偏作堂以燕休而名之
曰佚老堂其从子永成官大学昔尝与予同事今上于
东宫最相知间过予道其事曰吾陶氏于金华为故家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8a 页 WYG1241-0323a.png
诗书之习其来也久矣叔父盖族之贤者也方壮盛时
常勤励以有为矣今年已六十子孙足以代其任田园
之入足以供其费山水之清旷足以游亲戚之往来宾
客之过从者足以为朝夕之嬉此其所资以自佚也愿
先生记之予谓人受阴阳之气以生故有动静之节辟
物之生于春长于夏乃阳之动仁之显也及其成于秋
敛于冬则阴之静用之藏也人有耳目口鼻四肢之欲
而处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长幼之间于其少也所以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8b 页 WYG1241-0323b.png
经纶而酬酢者岂能一日忘哉至于老而倦也向之苦
心役志以从事者庶乎其遂矣于是退然以休肆然而
乐是盖人道之常阴阳之义也仁存殆所谓安常处顺
之君子欤然予观之世之能此者鲜矣盖人之欲无穷
而物之足吾欲者有尽故朝而作夜而思矻矻于事为
之末扰扰于得失之途有不知其身之老也是可谓知
义命者耶然此特贪冒无耻者之所为要之恶劳而好
佚者天下之同情盖有欲之而不得者嚣然丧其乐生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9a 页 WYG1241-0323c.png
之心而无所不为秦隋之季是已故君子虽贵于由义
而尤贵于逢时今天下太平四夷向风兵革不用少者
得尽力于衣食老者皆得优游以嬉若仁存者虽乐处
其常而实天子至仁之泽之所及也由是论之则斯堂
也岂特陶氏之美观而已哉予闻古之称尧者曰惟天
为大惟尧则之于今所可见者康衢老人之歌之类在
也由是而可以推见其万一矣仁存遭遇圣明沐浴膏
泽而安于无事醉饱之馀形于歌诵必有继康衢之谣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39b 页 WYG1241-0323d.png
者永成其谨识之庶万世之下有考焉是为记
   仰日堂记
丹阳河彦澄以能医𨽻太医院有名当时因得侍仁宗
皇帝于东宫然彦澄谦谨和厚未尝自异于人今少傅
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先生时为宫臣尝有疾
彦徵治之良愈因与厚善相往来及留北京遂虚馆处
之而予亦与为邻有缓急求焉相好也其子俊居南京
闻彦澄将还乃作小堂若干楹曰吾父还吾奉之于此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0a 页 WYG1241-0324a.png
然彦澄未能还也去年俊来省视而道之先生名之曰
仰日之堂予曰浚也子知所以名堂之义乎夫日者君
象也古称近君为依光日月今子之亲以医道事君未
能去朝夕斯所谓依日月之光也然去子则远矣道路
之邈悠山川之限隔宜子之不得见也仰而望之则惟
日之见见日是犹见亲之在君所也旦旦而望之则若
常常而见之于其心岂不少慰乎古之人有望云而思
亲者狄仁杰是也今子远其亲而托思于日焉其义盖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0b 页 WYG1241-0324b.png
亦若是而已矣身者亲之枝也故有身者不敢忘其亲
不忘其亲则不敢轻其身苟轻其身矣而曰吾能不忘
亲非君子之孝也今子仰日以致其思则亲之容仪俨
然如或见之由是一出言一举足皆若亲之临乎上而
不敢违理焉则不惟不忘其亲而亦不辱其亲矣此君
子之孝也夫日阳精也阳之德仁为犬医者仁道也子
奉亲之教推明以致其极而心常不违于仁使凡疾痛
者皆蒙惠焉人将曰幸哉其父之教然也兹不惟不辱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1a 页 WYG1241-0324c.png
其亲而又能成其亲之令名孝之大者也如是则不愧
夫名堂之意矣岂独寄其遐思也哉子必勉之俊起拜
曰先生之言是也俊敢不勉予于是知俊之可为令子
矣即书其语遗之俾揭于堂之壁以为记
   望亲楼记
桃源彭士英丧其母孺人葬于所居之东久矣而犹哀
思之不置乃作楼以望其墓曰吾亲藏于此魂其来归
庶幸有见乎因名楼曰望亲之楼今年来京师泣告予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1b 页 WYG1241-0324d.png
曰俊之始生吾亲因以成疾虽在床蓐而哺养不废久
而疾加剧不幸遂至于大故是俊之生适以祸吾亲其
罪逆大矣罔极之恩既不能报其何能已于哀思乎此
楼之所以作也敢请记于先生愿有以教之予谓死生
寿夭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子虽爱亲其能夺之天乎
唯夫所以生成之德不能忘于是有春雨秋霜之感矣
春雨秋霜相续于无穷则吾之哀思其亲岂有穷也哉
故曰君子有终身之丧此之谓也然墓者体魄之所藏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2a 页 WYG1241-0325a.png
也古者孝子之丧亲既安厝之即返其神于庙将祭则
思其居处笑语志意乐嗜又酌鬯以求诸阴𤋲芗而求
诸阳盖无不用其极冀或感通而无所事于墓者然既
博而求之则于其体魄之藏瞻望而兴思庶几其或见
焉亦理之所可也呜呼士英之志其可哀也哉昔者尝
闻之君子之孝于亲非以望而思之之为至也盖有大
者焉身也者亲之遗体也故必当谨其身言有不敬非
孝也行有不庄非孝也况亏体而辱亲者乎若登楼则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2b 页 WYG1241-0325b.png
思既去而遂忘之而至于无所不为则其为孝非诚孝
也特名而已矣故予愿士英之存于心一举足不敢忘
父母则无非礼之行一出言不敢忘父母则无不道之
言使人皆称为君子而推本于父母之贤岂非孝之大
者哉士英勉之故为之记使书于楼之壁而朝夕览观

   继志堂记
继志堂者馀姚何孟煇与其弟孟烱之所作也何氏世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3a 页 WYG1241-0325c.png
居邑之兰风鹦鹉山下聚族而处者将三百年广宇丰
堂蔚然为乡里盛观其后燬于火孟煇之父金铉方谋
重搆如前人之制未几而卒孟煇兄弟痛父之志弗就
也乃相与协谋成之经始(阙/)(阙/)(阙/)日至(阙/)
日而成监察御史方复远名之曰继志堂且为书其榜
使揭于楣然未有为记者乃因吏部郎中陈叔刚求予
文予未识孟辉兄弟而知叔刚介直自持不苟誉人者
今为徵记则孟煇兄弟有以取重也决矣予虽欲无言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3b 页 WYG1241-0325d.png
可得乎夫人子之孝莫大于继志盖子之身受之于亲
凡亲之所欲为者皆子之所当为也其何可怠哉故孝
子之于亲思其居处思其志意俨然而或见之则趾美
承休自有不能已者何氏之堂盖其先人之所居处也
既燬而欲复之盖其志意之所存也于此而致其思思
之而遂成之使其亲而有知也将必快然而无复遗憾
矣此君子之孝也嗟夫世之为人子者孰不本于亲其
能孝者固多然于亲之未亡也而拂乱其所为者盖有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4a 页 WYG1241-0326a.png
矣况死乎既死而鬻其田庐发其丘墓虐其所亲爱者
亦有矣况能继志而有所立乎若此者皆禽兽异类之
所为也则予于孟煇兄弟安得不深嘉其意哉虽然孝
之道大矣非特堂搆而已也周诗曰绍庭上下陟降厥
家凡亲之所行者皆所当继也孝于亲友于兄弟别于
夫妇信于朋友于宗族而亲乡党而睦凡所行之善皆
勉继之无或悖焉则其亲为不亡矣至于立身行道扬
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则孝之终事也孟煇兄弟其加勉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4b 页 WYG1241-0326b.png
哉是为记
   青云轩后记
士之跻于贵显而以青云为喻盖始于司马子长至唐
以科举取士士由是以进者人皆以登青云目之而已
亦诧以为荣至形于吟咏传至于今犹然也则士之自
重与见重于人可知矣番禺赵纯怀智以诗经登永乐
乙未进士第为监察御史有名藩宪大臣欲表异之以
风励夫为士者乃作青云亭于其居之傍既而怀智亦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5a 页 WYG1241-0326c.png
自以名其轩番禺人士莫不以为宜瞻望而兴起者盖
多有之夫以韦布之士列于众人之中虽怀奇负气然
人终莫知异也一旦遇良有司进之于礼部而奉对于
天子近日月之清光干云霄而直上使夫庸庸之流延
颈仰望有不可及之叹若是者诚足贵矣虽见誉于人
而自快于已不为过也然尝思之彼托喻于云者非以
其致身之高哉夫高自卑而升者也卑之可使高高独
不可复于卑乎北溟之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至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5b 页 WYG1241-0326d.png
其力穷也则亦有时而息矣居高之不可常如此惟君
子能进于道则有常也昔者颜子叹夫子之道不可及
曰仰之弥高而夫子亦尝自谓我学不厌然则夫子所
以若是其高者学不厌故也其道固众人之所同得于
天者由学不厌而至于如天之不可升非惟当世仰之
万世仰之矣怀智于学苟进而不已焉则道愈高人愈
仰矣奚止若登青云而已哉圣人者人道之准的也学
者之学圣人如射者之志于的也不志于此而苟焉以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6a 页 WYG1241-0327a.png
止则谓之自弃奚可哉士大夫为记于是轩者多矣怀
智复以请于予故为言如此以补前说之未备其亦怀
智所乐闻也欤
   归养堂记
自泰和西北行三十里曰南径胡氏世居其地室庐之
相次者如鱼鳞号最繁昌叔廉胡氏之秀也今年以才
举至京师吏部考其言以为可用然以举者不如令方
议所以处者叔廉遽以母老告归而过予道之予曰归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6b 页 WYG1241-0327b.png
哉叔廉子之亲守节以教子今已几七十其将来之日
盖不若是之多也苟不若是之多则扬子之所谓爱日
者将不在斯时矣乎子之归宜也夫仕者之于禄养固
荣矣然东西南北跋涉数千里触风雨犯霜露如此其
于老者不便也则亦果能以就养哉幸而得就养矣或
王事奔走以疲其体忧患连蹇以挫挠其心则于饮食
起居有不暇而亦安能从容以乐吾亲哉此盖人事之
常然者也今子虽未得禄而先人之业在焉鸡豚鱼鳖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7a 页 WYG1241-0327c.png
果蔬笋茹各以其时率妇子而敬进之老者得安享于
堂上光荣虽未至而欢乐有馀也且君子之悦亲以道
彼必以外至者为亲欢则曾子闵子将不得为善事其
亲者乎此盖迂生鄙人之所见君子不取也古者四十
始仕五十服官政今子幸犹未也其以仁义之道脩诸
身始于事亲从兄之间充而至不可胜用然后为德之
成则进而显其身荣其亲也孰禦哉叔廉喜曰先生之
言是也其所以教生者至矣既而叔廉得告归遂名其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7b 页 WYG1241-0327d.png
奉亲之堂曰归养之堂而求予文为记予嘉奖之故不
辞然无以易前之所言者因书以授之使揭于堂之壁
以慰其心亦以俟其成也
   三秀轩记
礼部主事冯敏钦训未仕时常读书于所居东偏之室
岁辛卯有芝生焉凡七本轮囷秾郁金彩焕发煜然若
庆云下垂而朝日辉映之也里闾老长欢嗟爱惜曰是
必有异秋八月钦训以诗经领乡荐遂取进士为主事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8a 页 WYG1241-0328a.png
于是人皆谓芝生之祥盖此之兆也相与名其室曰三
秀轩予按说文云芝神草也尔雅云芝一岁三华瑞草
也盖不种而植不滋而荣乃天地至和之气之所生而
乃见于冯氏岂偶然哉冯氏武昌人元季钦训祖升之
为威顺王参谋知事之不可为乃退居永丰盖必有及
人之善故天将昌之而先发祥于此然其所以承天之
休其可已耶予闻古之君子有屈原者以众善自脩而
托喻于芝兰荃蕙则夫钦训所以承天之休者其惟勉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8b 页 WYG1241-0328b.png
于善哉君子之道仁义而已自君臣父子之大以至事
物之细微皆当理而无私适宜而不缪则善之积于已
者众而于芝生之祥庶乎不虚应也若或未善而怠焉
则将有荃蕙为茆之叹芝云乎哉钦训初名智安持志
励行勤于其职仁宗皇帝知之亲洒宸翰为易今名少
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公士奇因以钦训为
之字钦训思所以赐名命字之意而日勉焉则三秀轩
愈远而有耀矣钦训求予记故为记之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9a 页 WYG1241-0328c.png
   介福堂记
南昌于履恒名其所居堂曰介福之堂户科给事中樊
君鉴其戚也求予为之记夫介之为言助也大也而曰
寿曰富曰康宁曰祥曰祺曰庆者皆福之谓也古之人
相与颂祷期望之词不曰介尔景福则曰以介景福然
非特兄弟婚姻之相厚如此臣之于君也亦然盖人之
至情莫有过于此者则其所以颂祷而期望者舍是何
以哉然福系乎天不可以幸致也非行足以合天而以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49b 页 WYG1241-0328d.png
介福望于天奚可得哉盖福者其效也其报也不有其
本效何由得不有其施报何由来诗书所记君子之明
徵也洪范之所谓福而必本于攸好德诗人所谓降尔
遐福亦缘于俾尔戬榖而后得焉然则德善者介福之
本也君子亦务此而已矣予闻于氏武昌人因宦游始
家南昌履恒之尊府尝为泉州经历以清谨著闻按察
使陶垕仲特爱之其德善之脩于已而及于人者素矣
宜其福之盛长也然则履恒之所以名堂者果以其效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50a 页 WYG1241-0329a.png
言之乎抑亦羡慕而期至于此也乎苟以其效言之则
履恒之得优游而乐于此堂皆先人之所遗也若亦羡
而期至于此也则诗书之言履恒之所当务是盖不可
不勉也且夫求福而避祸者人心之所同然有求福未
得而祸已随之者何哉好德乐善之意微而诡欺薄恶
之习胜故也率是而行则为求祸而辞福是故君子必
勉于德善则盛福之来莫之能禦予与履恒未之识而
樊君则素所厚者也故因其求而为之记如此履恒其
抑庵文集 后集卷一 第 50b 页 WYG1241-0329b.png
亦以为然也乎其亦以予言为迂也乎
 
 
 
 
 
 
 抑庵文后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