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923-092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制度详说卷四   宋 吕祖谦 撰
  漕运
   制度
纳赋禹贡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
百里粟五百里米则物重而粗者为近赋物轻而精者
为远赋若数千里漕运其费百倍(通/典)军漕齐威公伐楚
归郑申侯曰师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其可
卷四 第 1b 页 WYG0923-0929d.png
(左传僖/四年)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
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
汉高祖二年击楚萧何守关中计户转漕给军五月高
帝屯荥阳筑甬道属河以取敖仓粟(在荥阳西北/山上临河) 后
汉光武北征燕代命寇恂守河内收租四百万斛转以
给军以辇车骊驾转输不绝长安漕秦输粟于晋自雍
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左传僖十三年从/渭水运入河阴) 汉文
帝时贾谊说上曰天子都长安而以淮南东道为奉地
卷四 第 2a 页 WYG0923-0930a.png
镪道数千或乃越诸侯而远调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
之而为都输将繇使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
百里中之而都输将繇使远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输者
不苦其繇二者不伤其费及秦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
之赋数十钱之费不轻而致也帝不能用(通/典) 隋开皇
三年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陜许汝等水次十三
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陜
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阳
卷四 第 2b 页 WYG0923-0930b.png
之粟以给京师(隋/志)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引谷洛水
达于河通于淮海(详见汴/漕门) 唐都长安初江淮漕租米
至东都输含嘉仓以车或驮陆运至陜而水行来远多
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常十七八其率一斛得八斗为成
劳而陆运至陜才三百里率两斛计佣钱千民送租者
皆有水陆之直(唐/志)开元二十一年京兆尹裴耀卿奏秦
中地狭取粟不多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若能转广
陜运即无忧水旱东都至陜河路艰险江南租船候水
卷四 第 3a 页 WYG0923-0930c.png
始进吴人不便漕挽由是所在停留望于河口置一仓
纳河东租米便放船归从河口即分入河洛官自雇船
载运至三门之东置一仓三门既水险即于河岸开山
车运数十里至三门之西又置一仓每运至仓即般下
贮水通即运水细便止自太原仓溯河入渭更无停留
前汉都关中稍久及隋亦在京师缘河皆有旧仓上然
其言敕萧炅检右仓置河阴县及河阴仓河西柏崖仓
三门东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开三门山十八里以避
卷四 第 3b 页 WYG0923-0930d.png
湍险自江淮而溯鸿沟悉纳河阴仓自河阴候水涨涸
漕送含嘉仓又取习河水者递送纳太原仓所谓北运
自太原仓浮于渭以实关中三年凡运米七百万石省
陆运之佣三十万缗耀卿罢相北运颇艰米岁至京师
才百万斛二十五年遂罢北运(通典及唐会/要唐书志) 肃宗宝
应元年元载以淮河阻兵飞挽路绝盐铁租赋皆溯汉
而上(会/要)末年史朝义兵分出宋州淮运阻绝刘晏运江
淮粟帛由襄汉越商于以输京师(唐/志)代宗广德二年以
卷四 第 4a 页 WYG0923-0931a.png
刘晏颛领东都河南淮西江南东西运漕故时转运船
繇润州陆运至扬子斗米费钱十九晏命囊米而载以
舟减钱十五繇扬州距河阴斗粟费钱百二十晏为歇
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
篙工五十人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上三门号上门
填阙船米斗减钱九十调巴蜀襄汉麻枲竹筱为绹挽
舟以朽索腐材代薪物无弃者未十年人人习河险江
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
卷四 第 4b 页 WYG0923-0931b.png
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
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唐/志)李泌益凿集津仓
山西径为运道属于三门仓又为入渭船输东渭桥大
仓米至凡百三十万石遂罢南路陆运(唐/志)江淮漕鲁哀
公九年秋吴城䢴沟通江淮(于䢴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宋口入淮)
(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 司马宣王使邓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
艾以为田良水少宜开河渠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
之道事皆施行正始四年乃开广漕渠等东南有事军
卷四 第 5a 页 WYG0923-0931c.png
兴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三国志邓/艾传晋志)
(云宣王善邓艾计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馀里溉田二万)
(顷淮南北/皆相接连) 后魏经略江南有司请于小平石门白马
津漳涯黑水济州陈郡大梁凡八所各立邸阁每军国
有须应机漕引(通/典) 义熙五年二月刘裕抗表北讨慕
容起浮淮入泗五月入下邳留船步军至琅邪六月克
广固城馆谷于青土停江淮转输(南/史)北边漕秦欲攻匈
奴运粮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
卷四 第 5b 页 WYG0923-0931d.png
输北河(黄腄二县并在东莱黄即今黄县腄即今文登/县并今东牟郡县琅邪今高密琅邪郡北河今)
(朔方/河北)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通典六斛四斗为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
(得一/石) 隋大业四年发河北百馀万众开永济渠引泌
水通涿郡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通/典)大业七年
东伐高丽来护儿以舟师济沧海舳舻数百里并载军
粮期与大兵会平壤(隋/志)漕计汉漕运山东之粟以给中
都岁不过数十万石(汉/志) 武帝时官多徒奴婢众河漕
渡四百万石及官自籴乃足(汉/志) 唐贞观永徽之际每
卷四 第 6a 页 WYG0923-0932a.png
年转运不过一二十万石开元国用渐广每年陜洛漕
运数倍于前支犹不给(通/典)睿宗先天二年诏河南陜运
两使每常运一百八十万石送京师令大仓支计有馀
今年所运宜停(唐会/要)开元中崔希逸岁运百八十万石
(食货/志)天宝中每岁水陆运米二百五十万石入关大历
后水陆运每岁百八十万石入关(通/典)代宗时刘晏岁转
粟百一十万石(唐/志)刘晏后江淮米至渭桥寖减至李巽
为诸道转运盐铁使乃复如晏之多后漕益少江淮米
卷四 第 6b 页 WYG0923-0932b.png
至渭桥者才二十万斛(唐/志) 国朝水运四河所运(江淮/沿溯)
(入汴陜西自黄河三门沿溯入汴陈/蔡自惠民河而至京东自广济而至) 国初未有定制
太平兴国六年始至汴河岁运江淮税米三百万石豆
百万石大中祥符初七百万石此最登之数也天禧末
诸州军水运上供金帛缗钱二十三万一千馀贯两端
匹珠宝香药三十七万五千馀斤(国朝/会要)太宗时岁增江
浙米四百万石(会/要)景德三年上供六百万石永为定制
 天圣四年每年五百四十万石(并会/要)陇蜀漕后汉隗
卷四 第 7a 页 WYG0923-0932c.png
嚣据陇来歙伐之留屯长安大转粮运(本传东观记曰/诏于汧积谷六)
(百万斛驴四/百头负驮) 蜀诸葛亮九年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
年由斜谷出以流马运(蜀/志)陆运东晋成帝咸和六年以
海贼寇抄运漕不继发王公以下千馀丁各运米六斛
穆帝时粮运不继制王公以下十三户共借一人助度
支运(通典汉高帝荥阳筑甬道光武河南辇转输并见/军漕门唐河南至陜陆运三门裴耀卿李泌陆运)
(并见长安漕门后汉汧运蜀祁山斜谷运/并见陇蜀漕门唐陆行里程见漕法门) 国朝陆运
川陜诸州军金帛自剑州列置递夫由湖南江陵荆门
卷四 第 7b 页 WYG0923-0932d.png
而至福建自洪州渡江由舒州至而又有川陜布纲供
京西诸军用度由荆南襄州列递转送旧自广南至京
有香药递铺今已散去诸州陆运惟主纲者部送道路
给券不置使主之诸边戍军衣赏给亦多陆运送致(国/朝)
(会/要) 汴漕隋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馀万
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通于淮海自是天
下利于转输(通典隋志云炀帝开渠引谷洛水自西苑/入而东注于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
(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 国朝水运自江淮南两浙荆湖南北
卷四 第 8a 页 WYG0923-0933a.png
路运每岁租籴至真扬楚泗州置转般仓受纳分调舟
船计纲溯流入汴至京师发运使领之诸州钱帛杂物
军器上供亦如之(国朝/会要) 国朝置淮南两浙江湖路都
大发运使副使都监以朝官已上或诸司使充至道元
年始命洛苑副使杨允恭西京作坊副使李廷遂太子
中允王子舆为江淮两浙发运使于淮南创使廨三年
罢发运使自后并以淮南转运使领其务景德二年以
崇仪副使李溥制置淮南江浙荆湖茶盐矾税兼都大
卷四 第 8b 页 WYG0923-0933b.png
发运使三年以冯亮为都大发运使 景祐元年罢江
淮发运使五年复置(国朝/会要)至道元年帝问侍臣汴水疏
凿之由参知政事张洎云禹于荥泽下分大河为阴沟
引注东南以通淮泗至大梁浚仪县西北复分为二渠
一渠东经阳武县中牟台下为官渡水一渠始皇疏凿
以灌荥阳郡谓之鸿沟即出河之沟亦曰旁沟汉明帝
时乐浪人王景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渠水东合济水
东至注敖山北渠水至此又兼邲之目(邲之目疑/有讹字)即春
卷四 第 9a 页 WYG0923-0933c.png
秋时晋楚战于邲是也邲又音汳汳即汴字古人避反
故改从汴字隋炀帝开汴水目为通济渠自后利于转
输国家甲卒数十万并萃京师惠民金水五丈清汴等
四渠合会天邑舳舻相接所以无匮乏也 嘉祐三年
诏令江南东西荆湖北路两浙转运司限一年各限船
添艄工及驾船卒团成本路粮纲自嘉祐五年为始止
令逐路据年额斛斗般仓却运盐归本路发运司更不
得支拨里河盐粮纲往诸路初发运使许元言江南东
卷四 第 9b 页 WYG0923-0933d.png
西荆南三路上供斛斗旧皆逐路载至真楚泗州复载
盐以回而汴船不出外江谓之里河纲每岁往来四运
入京乃敷上供之数至十月放牵驾兵归营谓之放冻
比年诸路转运司年额不敷发运司不放兵卒归乃令
出外江边沿江州军载头运故诸路粮船大半为杂般
纲惟要发运司般盐往遂运米而还且汴船不谙外江
风水沉失者多既从许元议而会元罢去不即行故特
降是诏而诸路舟终少发运司又奏乞令汴纲出漕而
卷四 第 10a 页 WYG0923-0934a.png
执政辄以前诏绝之诸路船患船不得出兵艄讫冬坐
食而苦不足皆盗拆船材以费船愈坏漕年额又愈不
及执政初但欲漕卒得归息而近岁粮纲多雇夫每船
卒不过一二人既至冬当令守船又实无得息者至治
平三年乃诏汴江出漕然尚限数其后遂复许皆出如
(会/要)陜漕国朝陜西诸州刍粟自黄河三门沿流入汴
至三门沿白波发运使判官催纲领之会要国朝有三
门白波黄渭汴河水路发运使一人在三门以朝官充
卷四 第 10b 页 WYG0923-0934b.png
三门判官一人白波判官一人以京朝官充惠民河漕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二月命韩令坤自京东疏闵水入
于蔡河(五代/会要)惠民河与蔡河一水即闵河也建隆元年
始命陈承昭导闵河自新郑与蔡水合贯京师南历陈
颖达寿春以通淮右舟楫于是以河西为闵河东南为
蔡河至开宝六年三月始改闵河为惠民河国朝陈颖
许蔡光寿诸州之粟帛自石唐惠民河沿溯而至置催
纲领之(并国朝/会要)广济河漕周显德四年诏疏下汴水一
卷四 第 11a 页 WYG0923-0934c.png
派北入于五丈河又东达于济自是齐鲁之舟楫皆至
京师六年命袁彦浚五丈河以通漕运(五代/会要) 广济河
自都城历漕济及郓其广五丈旧云五丈河开宝六年
诏改今名(国朝/会要)国朝京东诸州军粟帛自广济河而至
(会要显德二年于京城西/北引水入五丈通于济)建隆二年诏陈承昭于京城
之西夹汴水造斗门引京索蔡河水通城壕入斗门俾
架流汴水之上通汇于五丈河以便东北漕运(即金/水河)
朝河北卫州东北有御河至乾宁军食馈边亦有廷臣
卷四 第 11b 页 WYG0923-0934d.png
主之(会/要)国朝川益诸州租市之布自嘉州水运至荆南
自荆南改装舟船遣纲送京师(会/要)唐咸通二年南蛮陷
交趾陈磻石专督海运于是军不缺供(唐会/要)漕法唐制
凡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水
行之程舟之重者溯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馀水四十
五里空舟溯河四十里江五十里馀水六十里沿流之
舟即轻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馀水七十
(唐会要其三峡底柱之数不拘此限若遇风波水/浅不得行者即于随处官司申牒检记听折半功)
卷四 第 12a 页 WYG0923-0935a.png
周显德二年正月上谓侍臣曰转输之物向来皆给斗
耗自汉以来不与支破仓廪所纳新物尚被省耗况水
路所般岂无损失今后每岁一石宜与耗一斗(五代/会要)
大中祥符八年盐百万仓廪侯晟言收到出剩乞行酬
奖诏自京畿达淮泗转漕至多若无增损之多宁有羡
馀之积应诸仓监官收到出剩并不理为劳绩(国朝/会要)
   详说
古者天子中千里而为都公侯中百里而为都天子之
卷四 第 12b 页 WYG0923-0935b.png
都漕运东西南北所贡入者不过五百里诸侯之都漕
运所贡不过五十里所以三代之前漕运之法不备虽
如禹贡所载入于渭乱于河之类所载者不过是朝廷
之路所输者不过币帛九贡之法所以三代之时漕运
之法未甚讲论正缘未是事大体重到得春秋之末战
国之初诸侯交相侵伐争事攻战是时稍稍讲论漕运
之法然所论者尚只是行运之漕至于国都之漕亦未
甚论且如管子所论粟行三百里则无一年之积粟行
卷四 第 13a 页 WYG0923-0935c.png
四百里则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如孙
武所谓千里馈粮士有饥色皆是出征转输至其所以
输国都不出五百里五十里国都所在各有分故当时
亦尚未讲论惟是后来秦并诸侯罢五等置郡然后漕
运之法自此方详秦运天下之粟输之北河是时盖有
三十钟致一石者地理之远运粟之多故讲论之详方
自此始后来历代全备无如汉唐在汉初高后文景时
中都所用者省岁计不过数十万石而足是时漕运之
卷四 第 13b 页 WYG0923-0935d.png
法亦未讲到得武帝官多役众在关中之粟四百万犹
不足给之所以郑当时开漕渠六辅渠之类盖缘当时
用粟之多漕运不得不讲然当汉之漕在武帝时诸侯
王尚未尽输天下之粟至武宣以后诸侯王削弱方尽
输天下之粟汉之东南漕运至此始详当高帝之初天
子之州郡与诸侯封疆相间杂诸侯各据其利粟不及
于天子是时所以淮南东道皆天子奉地如贾生说是
汉初如此至汉武帝时亦大槩有名而无实其发运粟
卷四 第 14a 页 WYG0923-0936a.png
入关当时尚未论江淮到得唐时方论江淮何故汉会
稽之地去中国封疆辽远开垦者多粟不入京都以京
都之粟尚不自全何况诸侯自封殖且如吴王濞作乱
枚乘之说言京都之仓不如吴之富以此知当时诸侯
殖利自丰不足运江淮之粟到唐时全倚办江淮之粟
唐太宗以前府兵之制未坏有征行便出兵兵不征行
各自归散于田野未尽仰给大农所以唐高祖太宗运
粟于关中不过十万后来明皇府兵之法渐坏兵渐渐
卷四 第 14b 页 WYG0923-0936b.png
多所以漕粟自此多且唐睿宗明皇以后府兵之法已
坏是故用粟乃多向前府兵之法未坏所用粟不多唐
漕运时李杰裴耀卿之徒未甚讲论到二子讲论自是
府兵之法既坏用粟既多不得不讲论且如汉郑当时
之议却不曾见于高惠文景之世唐之李杰裴耀卿之
议却不曾见于高祖太宗之世但只见于武宣中睿明
皇之时正缘汉武帝官多役众唐中睿以后府兵之法
坏聚兵既多所以漕运不得不详大抵这两事常相为
卷四 第 15a 页 WYG0923-0936c.png
消长兵与漕运常相关所谓宗庙社飨之类十分不费
一分所费广者全在用兵所谓漕运全视兵多少且唐
肃宗代宗之后如河北诸镇皆强租税不领于度支当
时有如吐蕃回纥为乱所用尤多镇武天德之间岁遣
两河诸镇所以全倚办江淮之粟议论漕运其大略自
江入淮自淮入汴自洛入河自河入渭各自正输水次
各自置仓如集津仓洛口仓含嘉仓河阴仓渭桥转相
般运道途之远此法遂坏自当时刘晏再整顿运漕之
卷四 第 15b 页 WYG0923-0936d.png
法江淮之道各自置船淮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
不入渭水之曲折各自便习其操舟者所以无倾覆之
患国计于是足所以唐人讲论之多惟江淮为最急德
宗时缘江淮米不至六军之士脱巾呼于道韩滉运米
至德宗太子置酒相庆可见唐人倚办于此如此其急
唐时漕运大率三节江淮是一节河南是一节陜西到
长安是一节所以当时漕运之臣所谓无如此三节最
重者京口初京口济江淮之粟并会于京口京口是诸
卷四 第 16a 页 WYG0923-0937a.png
侯咽喉处初时润州江淮之粟至于京口到得中间河
南陜西互相转输然而三处惟是江淮最切何故皆自
江淮发足所以韩滉由漕运致位宰相李锜因漕运飞
扬跋扈以至作乱以此三节惟是京口最重所谓汉漕
一时所运临时制宜不足深论到得本朝定都于汴是
时漕运之法分为四路东南之粟自淮入汴至京师若
是陜西之粟便自三门白波转黄河入汴至京师若是
陈蔡一路粟自惠民河至京师京东之粟自广济河至
卷四 第 16b 页 WYG0923-0937b.png
京师四方之粟有四路四条河至京师当时最重者惟
是汴河最重何故河西之粟江无阻及入汴大计皆在
汴其次北方之粟自三门白波入关自河入汴入京师
惟惠民广济来处不多其势也轻本朝置发漕两处最
重者是江淮至真州陆路转输之劳其次北方之粟底
柱之门舟楫之利若其他置发运如惠民河广济河虽
尝立官然不如两处之重此本朝之大略如此然而本
朝所谓岁漕六百万石专倚办江淮其所谓三门白波
卷四 第 17a 页 WYG0923-0937c.png
之类非大农仰给之所惟是江淮最重在祖宗时陆路
之粟至真州入转般仓自真方入船即下贮发运司入
汴方至京师诸州回船却是真州请盐散于诸州诸州
虽有费亦有盐以赏之此是本朝良法凡以江淮往来
迟速必视风势本朝发运使相风旗有官专主管相风
旗合则无罪如不合便是奸弊夫船之迟速何故以风
为旗盖缘风动四方万里只是一等所以使得相风旗
真州便是唐时杨子江后来本朝改号曰真州运法未
卷四 第 17b 页 WYG0923-0937d.png
坏诸州船只到真州请盐回其次入汴入京师后来发
运岁造船谓之发运官船与诸州载米发运申明汴船
不出江诸州又自造船虽有此约束诸州船终不应副
因此漕法渐坏惟发纲发运未罢乃蔡京为政不学无
术不能明考祖宗立法深意遂废改盐法置直达法无
水次不如此是时奸吏多虽有运漕之官不过催督起
发其官亦有名而无实大抵用官船逐处漕运时便都
无奸计若用直达法经涉岁月长远故得为奸所费甚
卷四 第 18a 页 WYG0923-0938a.png
多东南入京之粟亦少故太仓之粟少东南蓄积发运
有名无实此召乱之道也本朝漕运之法坏自蔡京东
京发运本原大略如此其他流之曲直法之更变道路
之险夷质之于史考之于古亦自可见
 
 
 
 
卷四 第 18b 页 WYG0923-0938b.png
 
 
 
 
 
 
 
 历代制度详说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