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923-000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职官分纪卷一
            宋 孙逢吉 撰
  历代总序
前汉百官公卿表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而传
述其官以为伏羲龙师龙名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
云名少昊鸟师鸟名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
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书载
卷一 第 1b 页 WYG0923-0004b.png
唐虞之际命羲和四子顺天文授民时咨四岳以举贤
材扬侧陋十有二牧柔远能迩禹作司空平水土弃作
后稷播百榖卨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垂作
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乌兽伯夷作秩宗典三
礼夔典乐和神人龙作纳言出入帝命夏殷亡闻焉周
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
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
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
卷一 第 2a 页 WYG0923-0004c.png
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
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记曰三公无官言有其人
然后充之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于周是也或说司
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四岳谓四方诸
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事各变异秦兼天
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
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王莽篡位慕从古官而吏民弗
安亦多虐政遂以乱亡故略表举大分以通古今备温
卷一 第 2b 页 WYG0923-0004d.png
故知新之义云
后汉百官志汉之初兴承继大乱兵不及戢法度草创
略依秦制后嗣因循至景帝感吴楚之难始抑损诸侯
王及至武帝多所改作然而奢广民用匮乏世祖中兴
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计所以补复残缺及身未
改而四海从风中国安乐者也昔周公作周官分职著
明法度相持王室虽微犹能久存今其遗书所以观周
室牧民之德既至又其有益来事之范殆未有所穷也
卷一 第 3a 页 WYG0923-0005a.png
故新汲令王隆作小学汉官篇诸文倜说较略不究(案/胡)
(广注隆此篇其论之注曰前安帝时越骑校尉刘千秋/校书东观好事者樊长孙与书曰汉家礼仪叔孙通等)
(所草创皆随律令在理官藏于几阁无纪录者久令二/代之业闇而不彰诚宜撰次依拟周礼定位分职各有)
(条序令人无愚智入朝不惑君以公族元老正丁其任/焉可以已刘君甚然其言与邑子通人郎中张平子参)
(议未定而刘君迁为宗正卫尉平子为尚书郎太史令/各务其职未暇恤也至顺帝时平子为侍中与校书方)
(作周官解说乃欲以汉次述事会复迁河间相遂莫能/立也述作之功独不易矣既感斯言顾见故新汲令王)
(文山小学为汉官篇略道公卿外内之职旁通四夷博/物条畅多所发明足以知旧制仪品盖法有成易而道)
(有因革是以聊集所宜为作诂解各随其下缀续后事/令世施行庶明厥旨广前后率由之准增助来哲多闻)
卷一 第 3b 页 WYG0923-0005b.png
(之览/焉)唯班固著百官公卿表记汉承秦置官本末讫于
王莽差有条贯然皆孝武奢广之事又职分未悉世祖
节约之制宜为常宪故依其官簿粗注职分以为百官
(臣昭曰本制既久是注曰百官簿今昭采又异同俱/为细字如或相冒兼应注本注尤须分显故凡是旧)
(注通为大书称木/注曰以表其异也)凡置官之本及中兴所省无因复见
者既在汉书百官表不复悉载
晋百官志书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所以奖导民萌裁
成庶政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执法在南宫之右上相
卷一 第 4a 页 WYG0923-0005c.png
处端门之外而鸟龙居位云火垂名前史详之其已尚
矣黄帝置三公之秩以亲黎元少昊配九扈之名以为
农正命重黎于天地诏融冥于水火则可得而言焉伊
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大夫知人事列士去其
私而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凡厥枢会
仰承君命总及周武下车成康垂则六卿分职二公弘化
咸树司存各题标准苟非其道人弗虚荣贻厥孙谋其
固本也如此及秦变周官汉遵嬴旧或随时适用或因
卷一 第 4b 页 WYG0923-0005d.png
务迁革霸王之兴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
也四征兴于汉代四安起于魏初四镇通于柔远四平
止于丧乱其渡辽凌江轻车强弩式扬遐外用表攻伐
兴而复毁厥号弥繁及当涂得志尅平诸夏初有军师
祭酒参掌戎律建安十三年罢汉台司更置丞相而以
曹公居之用兼端揆孙吴刘蜀多依汉制虽复临时命
氏而无忝旧章世祖武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为太
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
卷一 第 5a 页 WYG0923-0006a.png
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世所谓
八公同辰攀云附翼者也若乃成乎栋宇非一枝之势
处乎经纶称万夫之敌或牵羊以叶于梦或垂钓以申
其道或空桑以献其术或操版以启其心卧龙飞鸿方
金拟璧秦奚郑产楚材晋用斯亦曩时之良其又昭彰
者焉宣王既诛曹爽政由已出网罗英俊以备天官及
兰卿受羁贵公显戮虽复策名魏氏而乃心皇晋及文
王纂业初启晋台始置二卫有前驱养由之弩及设三
卷一 第 5b 页 WYG0923-0006b.png
部有熊渠佽飞之众是以武帝龙飞乘兹奋翼犹武王
以周之十乱而理殷民者也是以泰始尽于太康乔柯
茂叶来居斯位自大兴讫于建元南金北铣用处兹秩
虽未拟乎夔拊龙言天工人代亦度几乎任官惟贤莅
事惟能者也
南齐百官志建官设职兴自炎昊昉乎隆周之册表乎
盛汉之书存改回沈备于历代先贤往学以之雕篆者
众矣若夫胡广旧仪半惟简撮应劭官典殆无遗恨王
卷一 第 6a 页 WYG0923-0006c.png
郎奏议属霸国之初基陈矫增曹由军事而补阙今则
有魏氏官仪鱼豢中外官名山涛以意辨人不在位次
荀勖欲去事烦唯论并省定制成文本之晋令后代承
业案为前准肇域官品区别阶次蔚宗选簿梗槩钦明
阶次详悉虞通刘寅因荀氏之作矫旧增新今古相校
齐受宋禅事遵常典既有司存无所偏废其馀散在史
注多已筌拾览者易知不重述也
后魏官氏志百姓不能以自治故立君以司牧元首不
卷一 第 6b 页 WYG0923-0006d.png
可以独断乃命臣以佐之然则安海内正国家非一人
之力也书契以外其事蔑闻至于羲轩昊顼之间龙火
鸟人之职颇可知矣唐虞六十夏商倍之周过三百是
为大备而秦汉魏晋代有加减罢置盛衰随时适务且
国异政家殊俗设官命职何常之有帝王为治礼乐不
相沿海内作家物色非一用其由来尚矣魏氏世君玄
朔远统臣属掌事立司各有号秩及交好南夏颇亦改
刱昭成之即王位已命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
卷一 第 7a 页 WYG0923-0007a.png
矣馀官杂号多同于晋朝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
职无常员或至百数侍直禁中传宣诏命皆取诸部大
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辨才干者应选又置
内侍长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若今之侍中散骑常侍
也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
长分为南北部复置二部大人以统摄之时帝弟觚监
北部子寔君监南部分民而治若古之二伯焉太祖登
国元年因而改南北犹置大人对治二部是年置都统
卷一 第 7b 页 WYG0923-0007b.png
长又置幢将及外朝大人官其都统长领殿内之兵
直王宫幢将员六人主三郎卫士直宿禁中者自侍中
以下中散以上皆统之外朝大人无常员主受诏命外
使出入禁中国有大丧大礼皆与参知随所典焉
隋百官志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既陈贵贱位
矣是以圣人法乾坤以作则因卑高以垂教设官分职
锡圭胙土由近以致远自中以统外内则公卿大夫士
外则公侯伯子男咸所以协和万邦平章百姓允釐庶
卷一 第 8a 页 WYG0923-0007c.png
绩式叙彝伦其由来尚矣然古今异制文质殊途或以
龙表官或以云纪职放勋即分命四子重华乃爰置九
官夏倍于虞殷倍于夏周监二代沿革不同其道既文
置官弥广逮于战国戎马交驰虽时有变革然犹承周
制秦始皇废先王之典焚百家之言创立朝仪事不师
古始罢封侯之制立郡县之官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
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自馀众职各有司存汉高
祖除暴宁乱轻刑约法而职官之制因于嬴氏其间同
卷一 第 8b 页 WYG0923-0007d.png
异抑亦可知光武中兴聿遵前绪唯废丞相与御史大
夫而以三司综理众务洎于叔世事归台阁论道之官
备员而已魏晋继及大抵略同爰及宋齐亦无改作梁
武受终多循齐旧然而定诸卿之位各配四时置戎狄
之官百有馀号陈氏继梁不失旧物高齐创业亦遵后
魏台省位号与江左稍殊所有节文备详于志有周创
据关右日不暇给洎乎克清江汉爰议宪章酌酆镐之
遗文置六官以综务详其典制有可称焉高祖践极百
卷一 第 9a 页 WYG0923-0008a.png
度伊始复废周官还依汉魏唯以中书为内史侍中为
纳言自馀庶僚颇有损益炀帝嗣位意存稽古建官命
职率由旧章大业三年始行新命于时三川定鼎万国
朝宗衣冠文物足为壮观既而以人从欲待下若雠号
令日改官名月易寻而南征不复朝廷播迁图籍注记
多从散逸今之存录者不能详备焉
唐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
皆沿隋故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
卷一 第 9b 页 WYG0923-0008b.png
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其辨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
有勋有阶以时考覈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其
法则精而密其施于事则简而易行所以然者由职有
常守而位有常员也方唐之盛时其制如此盖其始未
尝不欲立制度明纪纲为万世法而常至交侵纷乱者
由其时君不能慎守而徇一切之苟且故其事愈繁而
官益冗至失其职业而卒不能复初太宗省内外官定
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才足矣然是时
卷一 第 10a 页 WYG0923-0008c.png
已有员外置其后又有特置同正员至于检校兼守判
知之类皆非本制又有置使之名或因事而置事已则
罢或遂置而不废其名类繁多莫能遍举自中世之后
盗起兵兴又有军功之官遂不胜其滥矣故采其纲目
条理可为后法及事虽非正后世遵用因仍而不能改
者著于篇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
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
卷一 第 10b 页 WYG0923-0008d.png
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
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
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
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
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
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
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
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
卷一 第 11a 页 WYG0923-0009a.png
此其后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
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
他官居职者犹假他名如故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
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
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
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
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
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初三
卷一 第 11b 页 WYG0923-0009b.png
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
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
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机枢
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宰
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
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故时方用兵则为节
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
使又其甚则为延资库使至于国史太清宫之类其名
卷一 第 12a 页 WYG0923-0009c.png
颇多皆不足取法故不著其详
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议
谋纳諌诤其礼尤宠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
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
于别院以备宴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自太
宗时名儒学士时召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乾封以后
始号北门学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
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
卷一 第 12b 页 WYG0923-0009d.png
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
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
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
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
以为天子私人凡充其职者无定员自诸曹尚书下至
秘校书皆得与选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未知制诰者
不作文书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
上宪宗时又置学士承旨唐之学士弘文集贤分𨽻中
卷一 第 13a 页 WYG0923-0010a.png
书门下省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故附列于此云
五代职官志官非位无以分贵贱位非品无以定卑高
是以历代史官咸有所纪皆穷源而讨本期与世以作
程逮乎唐祚方隆玄宗在宥采累朝之故事考众职之
遐源申命才臣著成六典其勋阶之等级品秩之重轻
则已备载于其中矣故今之所撰不敢相沿祖述五代
之命官以踵百王之垂范或釐革升降则谨而志之俾
后之为天官卿者得以观焉
卷一 第 13b 页 WYG0923-0010b.png
 
 
 
 
 
 
 
 职官分纪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