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100-010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述注卷七
            安溪李光坡撰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
佐王安扰邦国
 注曰土地之图若今司空郡国舆地图 坡谓司徒
 掌邦教然必先知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乃可区处
 之教育之以佐王安扰邦国也 孙伟夫曰图之名
卷七 第 1b 页 WYG0100-0105b.png
 一也而职掌不同图亦异用司徒之图在安扰邦国
 必度疆域之广狭计五土之多寡凡土地所生风气
 所宜加详焉司马之图为禁㬥平乱设必记形势阨
 塞可以讲攻守之宜道途通阻可以达进退之便凡
 居重而驭轻避难而就易则加详焉大而职方有天
 下之图小而司险有九州之图与司徒所掌夐不侔
 矣在司徒者可得而见在司马者人不可得而窥也
  度徒洛反阨同阸于革反
卷七 第 2a 页 WYG0100-0105c.png
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
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注曰周犹遍也九州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也轮从
 也积石曰山竹木曰林注渎曰川水钟曰泽土高曰
 邱大阜曰陵水崖曰坟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湿曰
 隰名物者十等之名与所生之物 疏曰马融云东
 西为广南北为轮案王制南北两近一遥东西两遥
 一近是南北长东西短谓知此数也 坡谓以图而
卷七 第 2b 页 WYG0100-0105d.png
 周知之者将以制畿封国也以图而辨之者将以知
 五地物生也 湿湿同
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
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
其野
 注曰千里曰畿疆犹界也沟穿地为阻固也封起土
 界也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壝坛与堳埒也田主田
 神后土田正之所依也诗人谓之田祖所宜木谓若
卷七 第 3a 页 WYG0100-0106a.png
 松柏栗也若以松为社者则名松社之野以别方面
  疏曰辨其邦国者谓分别畿外诸侯邦国多少之
 数若王制云畿外八州州二百一十国也辨其都鄙
 之数者谓分别畿内三等采地之数若王制畿内九
 十三国也制其畿疆者王畿内千里中置王城面有
 五百里其邦国都鄙亦皆有疆界也而沟封之者谓
 于疆界之上设沟沟为封树以为阻固也设其社稷
 之壝者谓于中门之外右边设大社大稷又于庙门
卷七 第 3b 页 WYG0100-0106b.png
 之屏设胜国之社稷其社稷外皆有壝埒于四面也
 田主者谓藉田之内为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者
 王之田主唯一而已云各者总据邦国都鄙并王者
 而言也 坡谓承上文既周知其地域遂疆理其国
 畿也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为句社稷言树田主言
 宜木互文 别彼列反
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
 会计也
卷七 第 4a 页 WYG0100-0106c.png
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物其民毛而方
 毛物貂狐貒貉之属缛毛者也方劲正貌郑司农云
 皂物柞栗之属今世间谓柞实为皂斗
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注曰鳞物鱼龙之属膏当为櫜字之误也莲芡之实
 有櫜韬津润也
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其民专而长
 羽物翟雉之属覈物李梅之属专不方也
卷七 第 4b 页 WYG0100-0106d.png
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物其民皙而瘠
 介物龟鳖之属水居陆生者荚物荠荚王棘之属皙
 白也瘠坚瘦貌
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裸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

 注曰裸虎豹貔𧴁之属浅毛者丛物萑苇之属丰犹
 厚也庳犹短也 疏曰此五地人物之等皆方以类
 聚物以群分及民之所生皆因地气所感不同故使
卷七 第 5a 页 WYG0100-0107a.png
 形类有异也又民之资生取于动植之物故先言物
 后言民 坡谓此节承上文辨五地之名物而言也
 夫人物之生于五地者各应五行之气气不能无偏
 则性不能无偏也先王尽人之性故有十二教以修
 齐之焉尽物之性故有土宜之法以蕃育之焉详见
 下文 会古外反皂音皂覈音核专徒丸反荚古协
 反裸力果反庳音婢貒土官反柞子洛反櫜古毛反
 貔音毗𧴁敕宜反萑音丸
卷七 第 5b 页 WYG0100-0107b.png
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
 上言五地此言五物者以形言曰地以地所生言曰
 物此承上文言民之生于五地者形质不同则气有
 赢乏而性亦由之有胜负是其常也因其常而施教
 焉盖所以一道德同风俗也
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
 以祀礼教敬者人于鬼神不见其形多有苟且怠慢
 之心故制祀礼教以致悫致存则民不敢苟也 疏
卷七 第 6a 页 WYG0100-0107c.png
 曰死者尚敬则生事其亲不苟且也
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
 注曰阳礼谓乡射饮酒之礼也
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
 注曰阴礼谓男女之礼昏姻以时则男不旷女不怨
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
 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者乐有声舞使人习之循其
 节奏刚者不得急柔者不得缓自能化其偏以复于
卷七 第 6b 页 WYG0100-0107d.png
 正无所乖戾也
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
 注曰仪谓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之属
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
 俗谓土地所生习也愉薄也以俗教安则民不愉者
 因其旧俗而品节之使民安于所宜服上之化益归
 于厚也
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暴
卷七 第 7a 页 WYG0100-0108a.png
 以刑教中者刑以弼教使民协于中也
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
 誓约信也恤谓灾危相忧上有约信使之相保相受
 之类故民不怠于为义也
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
 度谓宫室车服之制使知节制则民无侈心
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
 注曰世事谓士农工商之事少而习焉其心安焉因
卷七 第 7b 页 WYG0100-0108b.png
 教以能不易其业
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
 注曰慎德谓矜其善德劝为善也
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
 注曰庸功也爵以显贤禄以赏功 坡谓此十二教
 之序统而言之则自一至四礼乐之事也自五至十
 政刑之事也析而分之则敬让礼也亲和乐也而以
 仪辨等以刑教中以度教节皆与敬让为类以俗教
卷七 第 8a 页 WYG0100-0108c.png
 安以誓教恤以世事教能皆与亲和为类然则礼以
 节之乐以和之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
 不悖则爵禄所劝民皆兴起于善而无复气质不齐
 之可言矣 愉偷同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
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注曰十二土分野十二邦上系十二次各有所宜也
 相占视也阜犹盛也蕃蕃息也育生也任谓就地所
卷七 第 8b 页 WYG0100-0108d.png
 生因民所能 疏曰知其利害十二土之中利处居
 之害处远之以阜以蕃以毓者皆由知利害使之然
 也
○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蓺
 注曰壤亦土也变言耳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土犹
 吐也以人所耕而树蓺焉则言壤壤和缓之貌诗云
 树之榛栗又曰我蓺黍稷蓺犹莳也 坡谓此二节
 承上文言动植之物因五地而有异生故以所宜辨
卷七 第 9a 页 WYG0100-0109a.png
 别而区置之使动植咸若而民安物阜也 相息亮
 反种章勇反远上声莳时至反
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
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
 承上文言民安物息五谷其蓺可以定贡赋制国用
 矣均平也五物五地之物也九等骍刚赤缇之属征
 税也言天下之地征则并畿外邦国所税入天子皆
 在其中矣辨五物之所宜九等之肥硗乃可以制地
卷七 第 9b 页 WYG0100-0109b.png
 征之高下也民职九职也地贡九贡也财谓泉谷赋
 谓九赋及军赋均齐天下之政者土均所云邦国都
 鄙之政令刑禁与其施舍礼俗丧纪祭祀皆以地之
 美恶为轻重而均齐之也自篇首以天下土地之图
 至此皆辨方之事而凡制畿封国复性遂生施职制
 贡皆因土事连类言之 缇音低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
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
卷七 第 10a 页 WYG0100-0109c.png

 土圭所以致四时日月之景也土深者夏日入地中
 浅冬日入地中深春秋则适均以土圭之法进退四
 时日景知其浅深也正日景者昼漏半而置土圭表
 阴阳审其南北也土圭之法下可以测土深上可以
 正日景故用以求地中也馀解见下文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
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
卷七 第 10b 页 WYG0100-0109d.png
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注曰树树木沟上所以表助阻固也郑司农云土圭
 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
 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 坡闻之兄
 曰郑注恐理之不可通也夫夏至日道入赤道北二
 十四度北距嵩高弧背九度馀夏至日道下直衡岳
 晷无景从嵩高至衡岳夏至日道圜天之弧背以弧
 矢术求弦得衡岳距地中弦径约九度馀从阳城至
卷七 第 11a 页 WYG0100-0110a.png
 衡岳地平鸟道相去约二千五百里夫止二千五百
 里而一则尺五寸一无景是百六十馀里景已差一
 寸矣则郑注所云千里而差一寸恐未然也又郑注
 谓景短者中表之南千里景短一寸景长者中表之
 北千里景长一寸如此则日下无景当在极南万五
 千里之外而衡岳之远阳城不能万五千里昭昭矣
 又言景夕者东表日昳中表景乃中景朝者西表日
 未中而中表景已中如此则极东之地日出方及三
卷七 第 11b 页 WYG0100-0110b.png
 五寻丈日景已中极西之地日入未及三五寻丈日
 景方中若果地体方平四际弥天则信如所云矣不
 然如鸡子裹黄之喻地在天中不过成形之大耳弹
 丸浮寄四际距天至远四际距天之远若一也则去
 日安能有远近之殊乎虽日之出也极东先见及其
 入也极西先昏然随其处各有晓午昏暮安知日东
 者不以吾为景朝乎日西者不以吾为景夕乎且此
 尺有五寸东西直此一带中日景皆如是也何以定
卷七 第 12a 页 WYG0100-0110c.png
 其为东西之中乎吾谓日南则景短多暑谓从此中
 表而南之地则当景短之时盛暑不堪若今广州夏
 时炎赫倍于他州盖景短即夏至非短于尺有五寸
 之谓也日北则景长多寒者谓从此中表而北之地
 则当景长之时隆寒不堪若今塞外冬时凛慄亦倍
 盖景长即冬至非长于尺有五寸之谓也日东则景
 夕多风者谓从中表而东之地则景夕之时多风盖
 东地多水多水则多风若吾州午后即海风扬也风
卷七 第 12b 页 WYG0100-0110d.png
 起于夕故以景夕言之日西则景朝多阴者谓从此
 中表而西之地则景朝之时多阴盖西地多山多山
 则云气盛若柳子厚所谓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是也
 阴霾于朝故以景朝言之如此则寒暑阴风偏而不
 和是未得其所求天地之所合者地中与天中气合
 也合则四时交而无多暑多寒之患合则风雨会而
 无多风合则阴阳和而无多阴何以定之以验寒暑
 阴风于五土而知惟此为不偏也然特就中国九州
卷七 第 13a 页 WYG0100-0111a.png
 而奠其四方之中耳若论大地之中当在南戴赤道
 下之国则未知其何如也然则冲和所会无水旱昆
 虫之灾无凶饥妖孽之疾兆民之众含生之类莫不
 阜安是乃王者之都也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
 中者非谓必日景尺有五寸乃为地中是言地中之
 处其景尺有五寸盖用以为标识也此二节皆正位
 之事 景音影昳音绖塞音赛霾音埋识音志
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
卷七 第 13b 页 WYG0100-0111b.png
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
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
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
里其食者四之一
 注曰土其地犹言度其地郑司农云土其地但为正
 四方耳玄谓其食者半参之一四之一者土均均邦
 国地贡轻重之等其率之也公之地以一易侯伯之
 地以再易子男之地以三易必足其国礼俗丧纪祭
卷七 第 14a 页 WYG0100-0111c.png
 祀之用乃贡其馀大国贡重正之也小国贡轻字之
 也凡诸侯为牧正帅长及有德者乃有附庸为其有
 禄者当取焉公无附庸侯附庸九同伯附庸七同子
 附庸五同男附庸三同进则取焉退则归焉鲁于周
 法不得有附庸故言锡之也地方七百里者包附庸
 以大言之也附庸二十四言得兼此四等矣 陈君
 举曰公贡重子男贡轻其见于傅大国若卫既取于
 有阎之土以供王职又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
卷七 第 14b 页 WYG0100-0111d.png
 东蒐小国若鄫则无赋于司马略可见矣 朱子曰
 先儒言封建古者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至周公则斥大疆界始大封侯国公五百里侯四百
 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如此则是将那小底
 移动添封为大国岂有此理禹涂山之会执玉帛者
 万国后来到夏商衰时皆相吞并渐渐大了至周时
 只有千八百国便是万国吞并为千八百国可见其
 又大了周毕竟是因而封之岂有移去许多小国却
卷七 第 15a 页 WYG0100-0112a.png
 封为大国然圣人立法亦自有低昂不如此截然谓
 如封五百里这一段四面大山如大行却有六百里
 不成又挑出那百里外加封四百里这一段却有三
 百五十里不成又去别处讨一段五十里来添都不
 如此杀 坡谓此一节皆体国之事 度徒洛反相
 息亮反杀音晒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之
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卷七 第 15b 页 WYG0100-0112b.png
 注曰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
 也王制曰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
 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此盖夏时采地之
 数周未闻矣春秋传曰迁郑焉而鄙留城郭之宅曰
 室诗云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以其室数制
 之谓制邱甸之属王制曰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
 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郑司农云不易之地岁
 种之地美故家百亩一易之地休一岁乃复种地薄
卷七 第 16a 页 WYG0100-0112c.png
 故家二百亩再易之地休二岁乃复种故家三百亩
  疏曰以其室数制之者依其城内室数于四野之
 中制地与之 谢氏曰邦国主分地故度地制域都
 鄙主治民故地域大小除山川邑居等虚数以居民
 实数计之又知受田之数知家室之数也
○乃分地职奠地守制地贡而颁职事焉以为地法而
待政令
 注曰分地职分其九职所宜也定地守谓衡麓虞候
卷七 第 16b 页 WYG0100-0112d.png
 之属制地贡谓九职所税也颁职事者分命使各为
 其所职之事 郑刚中曰地职巳分地守巳定地贡已
 制则其法立矣乃颁职掌于都鄙之长使之循此以
 为法以待王朝之政令 黄文叔曰政令凡师役会
 同宾客丧纪税敛皆是 坡谓此二节皆经野之事
  亩古亩字度徒洛反长丁丈反
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
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
卷七 第 17a 页 WYG0100-0113a.png
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
 上文有任土教稼分职则有年谷不登之时恐民离
 散故以救荒之政十有二品以聚之散利贷种食也
 薄征轻租税也弛力息繇役也舍禁舍山泽所遮禁
 者以与民同利去几谓关市去税而几之眚礼杀吉
 礼也杀哀省凶礼也杜子春读蕃乐为藩乐谓闭藏
 乐器而不作多昏不备礼而昏娶者多也索鬼神求
 废祀而修之云汉之诗所谓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者
卷七 第 17b 页 WYG0100-0113b.png
 也除盗贼急其刑以除之饥馑则盗贼多不可不除
 也 坡谓自一至六广上之恩以丰民食也自七至
 十权五礼之通以省民财也十有一十有二则理其
 幽治其明消厉气以致祥也 舍音舍杀音晒蕃方
 袁反繇音遥
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
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注曰保息谓安之使蕃息也慈幼谓爱幼少也产子
卷七 第 18a 页 WYG0100-0113c.png
 三人与之母二人与之饩十四以下不从征养老七
 十养于乡五十异粻之属振穷抍救天民之穷者也
 穷者有四曰矜曰寡曰孤曰独恤贫贫无财业禀贷
 之宽疾若今癃不可事不算卒可事者半之也安富
 平其繇役不专取 振音拯抍同少诗照反粻音章
 矜古顽反癃音隆
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三曰联兄
弟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六曰同衣服
卷七 第 18b 页 WYG0100-0113d.png
 本犹旧也美善也谓椓约攻坚风雨攸除各有攸宇
 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联犹合也兄弟同
 姓之亲也师儒设为庠序使致仕之贤以道艺教乡
 闾子弟者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同犹齐也民虽有富
 者衣服不得独异 坡谓自一至五则韩子所云安
 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之道备矣
 同衣服者古者长民衣服不二以齐其民则民德一
 盖贫富不相耀则民无忮心浮夸者不相慕说则民
卷七 第 19a 页 WYG0100-0114a.png
 无侈志此又安之之要也故保息六者因其自有之
 分处以当然之理是𤼵政施仁之所必先也本俗六
 者疏云不依旧俗创立制度民心不安若依旧俗民
 心乃安此乃尽教养品节之详而凡万民各得其所
 不惟老幼孤独有养而已夫先王之于民也值其变
 则荒政以救之处其常则保息本俗以安之真经久
 宜民之要道而周官精意之所存也 椓陟角反长
 丁丈反
卷七 第 19b 页 WYG0100-0114b.png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
 坡谓此节亦与下文为总目详见冢宰
○乃县教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教象挟日而敛之
 坡谓此布教于万民之事也
○乃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坡谓此布教于邦国都鄙之事也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
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
卷七 第 20a 页 WYG0100-0114c.png
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注曰此所以劝民者也使之者皆谓立其长而教令
 使之保犹任也救救凶灾也宾宾客其贤者故书受为
 授杜子春云当为受玄谓受者宅舍有故相寄托也
 赒者谓礼物不备相给足也闾二十五家族百家党
 五百家州二千五百家乡万二千五百家 疏曰此
 经说大司徒设比闾至于州乡等第家数各立其官
 长教劝于民 坡谓此乃布教于六乡之长使教其
卷七 第 20b 页 WYG0100-0114d.png
 所治民而经文兼详六乡之制者盖上体国经野正
 言封国立家之事无文可间此因施教乃本其始终
 言之与冢宰之施典于邦国方及建其牧立其监云
 云同一意也文承邦国后者邦国亦有乡也尝谓自
 职首至此陈保民之政凡三土宜之法则用天因地
 以左右民也荒政保息本俗则制畿封国之后而为
 固本宁邦之计以君养民也此节所言施亲睦之教
 使民相养也三者相须王道始备 县音悬比毗志
卷七 第 21a 页 WYG0100-0115a.png
 反赒音周
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穑二
曰树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饬材六曰通财七曰
化材八曰敛材九曰生材十曰学艺十有一曰世事十
有二曰服事
 注曰郑司农云稼穑谓三农生九谷也树蓺谓园圃
 毓草木作材谓虞衡作山泽之材阜蕃谓薮牧养蕃
 鸟兽饬材谓百工饬化八材通财谓商贾阜通货贿
卷七 第 21b 页 WYG0100-0115b.png
 化材谓嫔妇化治丝枲敛材谓臣妾聚敛疏材生材
 谓閒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学艺谓学道艺世事谓以
 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服事谓公家服事者 疏曰
 大司徒主天下人民之数故颁下民之职事十有二
 条于天下邦国及畿内都鄙使以登成万民此经不
 言乡遂及公邑者举外以包内司徒亲主乡遂公邑
 颁之可知自一至九即大宰九职大宰既掌之此又
 重掌者以大宰尊官总知其事此司徒是主民之官
卷七 第 22a 页 WYG0100-0115c.png
 亲自颁行义各有异也 坡谓此统乡遂邦国都鄙
 而尽其教法之详也自一至九农工商贾之职十则
 士之职十有一则四民各世其职总言之也十有二
 则四民之外复有一职别言之也此经言民职者亦
 三曰以作民职曰乃分地职皆承土田之事而及则
 专指九职之民此言颁职事则凡万民之有职者皆
 悉数之义各异也 贾音古閒音闲别彼列反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卷七 第 22b 页 WYG0100-0115d.png
 注曰物犹事也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
 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于王矣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明而不惑曰知公而无私曰仁无所不通曰圣裁制
 得宜曰义诚实曰忠𤼵而中节曰和六者皆成德之
 事然以其序而言则先明于心然后能力行故知先
 而仁后圣者知极其精也义者仁之制也忠则四德
 之在内者皆实而无伪和则四德之外见者时出而
卷七 第 23a 页 WYG0100-0116a.png
 不乖此大学之极功知之尽行之至而表里无间民
 之最上者也
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注曰善于父母为孝善于兄弟为友睦亲于九族姻
 亲于外亲任信于友道恤振忧贫者 坡谓此本立
 而学或未至者故为其次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注曰礼五礼之义乐六乐之歌舞射五射之法御五
卷七 第 23b 页 WYG0100-0116b.png
 御之节书六书之品数九数之计 坡谓此其德行
 或有所未纯然才足以备任使而应务不穷者故又
 次之此经陈教民之道凡二十有二教则列礼乐刑
 政之详使贤愚贵贱皆范其中而不敢荡佚所以一
 道德同风俗也此乃列设科取人之目专为学士而
 言盖以三物教教成而宾之或以德进或以行举或
 以艺扬三代乡举之法皆然也上文推养民也巳详
 故此下遂言教事
卷七 第 24a 页 WYG0100-0116c.png
○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
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
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注曰纠犹割察也不弟不敬师长造言讹言惑众乱
 民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也 疏曰此不弟即上
 六行友是也上言友专施于兄弟此变言弟兼施于
 师长故退在睦姻之下 吴氏曰造言乱民害吾六
 行之教者以二者之刑而列于八刑之后则六行之
卷七 第 24b 页 WYG0100-0116d.png
 教修矣 郑刚中曰教民三物纠民则止于六行者
 盖人之性有厚薄昏明之异则德不可以皆同人之
 材有能有不能之别则艺不可以皆能夫六行者日
 可见之行人人所当勉者也苟不修其行则害于其
 身祸于其家乱人伦而伤圣治是之谓戮民也加之
 以刑不亦宜乎 知音智行下孟反弟音悌振音拯
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
 注曰礼所以节止民之侈伪使其行得中郑司农云
卷七 第 25a 页 WYG0100-0117a.png
 五礼谓吉凶宾军嘉
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注曰乐所以荡正民之情思使其心应和也郑司农
 云六乐谓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郑刚中
 曰惟五礼由中而制所以著诚而去伪故可以防其
 伪惟六乐由和而作所以涤邪心而全正性故可以
 防其情情伪已去则反其自然之中和何难之有
○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
卷七 第 25b 页 WYG0100-0117b.png
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士
 服教服礼乐之教也争罪曰狱争财曰讼有地治者
 谓乡州及治都鄙者也附丽也士司寇士师之属上
 以礼乐化民民不服教而有狱讼者将断之时恐其
 不审故与其地部界所属吏共听断之若有小罪则
 司徒决之其附于五刑则归于士 坡谓自以五礼
 至此推本礼乐以为立教之要也盖民之资禀不齐
 其处巳为人者不能皆实而无伪故以五礼防之而
卷七 第 26a 页 WYG0100-0117c.png
 教之中焉其感物而动者不能节情而不乖故以六
 乐防之而教之和焉礼乐之教既修少而习之以为
 艺则气质可化习而察之于行则有序而和久而熟
 之于德则强立而和顺此三代明王化民成俗所以
 莫善莫急于此也是故教以型之刑以防之则人之
 于德行道艺其成材也不亦易乎 思悉吏反诏上
 朝反濩音护
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
卷七 第 26b 页 WYG0100-0117d.png
 注曰牛能任载地类也奉犹进也郑司农云羞进也
 玄谓进所肆解骨体士丧礼曰肆解去蹄
○享先王亦如之
 疏曰享先王者谓四时并祫禘也亦如之者亦如祀
 五帝但禘郊之事先全烝后豚解奉牛牲谓全烝献
 腥也羞其肆谓体解而进之若宗庙四时之事则无
 全烝先豚解次体解奉其腥献者豚解也羞其肆者
 熟献也 坡谓冢宰文祀五帝之后有祀大神示乃
卷七 第 27a 页 WYG0100-0118a.png
 及享先王今阙神示者案宗伯礼天地及五帝牲从
 玉色此既言奉五帝牛牲而不及天地灼然阙文
 肆音剔注同示音祗
大宾客令野修道委积
 注曰令令遗人使为之也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
 宾客 疏曰大宾客者谓诸侯来朝
大丧帅六乡之众庶属其六引而治其政令
 注曰众庶所致役也郑司农云六引谓引丧车索也
卷七 第 27b 页 WYG0100-0118b.png
 六乡主六引六遂主六绋 疏曰在棺曰绋见绳体
 行道曰引见用力 绋音弗
大军旅大田役以旗致万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
 注曰旗画熊虎者也徵众刻日树旗期于其下 疏
 曰凡军旅田猎所用民徒先起六乡之众
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
 注曰大故谓王崩及寇兵也节六节有节乃得行防
 奸私
卷七 第 28a 页 WYG0100-0118c.png
○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
 大札大疫病也移民辟灾就贱其有守不可移者则
 贱处通谷米与之上文荒政乃自行于国中此言大
 荒大札则令天下邦国相通也 辟音避
岁终则令教官正治而致事
 注曰岁终自周季冬也教官其属六十正治明处其
 文书致事上其计簿
正岁令于教官曰各共尔职修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
卷七 第 28b 页 WYG0100-0118d.png
正则国有常刑
 注曰正岁夏正月朔日
○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
之夫家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凡征役之施
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
 国中四郊皆六乡之民所居并言都鄙者兼主采地
 也夫家犹言男女也九比者邦中也四郊也甸也稍
 也县也都也关市也山也泽也九比之数者九处校
卷七 第 29a 页 WYG0100-0119a.png
 比人民之数也贵谓卿大夫贱谓服公事者事人则
 贱也废疾谓癃病也征役力役之征也施当为弛祭
 祀者谓乡中州祭社党祭禜族祭酺饮食者谓若乡
 饮酒及族食丧纪者谓若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之等
 禁令者祭祀已下皆有禁令不使失礼法 比毗志
 反禜音咏酺音步
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
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徵令
卷七 第 29b 页 WYG0100-0119b.png
 登成也成犹定也众寡民之多少车谓革车及大车
 辇人挽行物家中之财施政教者祭祀三者是也行
 徵令者征役与其施舍是也 黄文叔曰政教必观
 其丰约而为之隆杀徵令必稽其有无而为之宽急
 故入其数而后施行之 坡谓颁六乡则六遂至邦
 国皆颁之矣故下惟言受邦国比要皆互文见义
○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
 注曰大比谓使天下更简阅民数及其财物也受邦
卷七 第 30a 页 WYG0100-0119c.png
 国之比要则亦受乡遂矣郑司农云五家为比故以
 比为名今时八月案比是也要谓其簿 坡谓上文
 言小司徒掌稽其数此二节详其所以得数而稽之
 之要是也 杀音晒
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
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
以比追胥以令贡赋
 注曰用谓使民事之伍两卒旅师军皆众之名两二
卷七 第 30b 页 WYG0100-0119d.png
 十五人卒百人旅五百人师二千五百人军万二千
 五百人此皆先王所因农事而定军令者也欲其恩
 足相恤义足相救服容相别音声相识作为也役功
 力之事追逐寇也胥伺捕盗贼也乡之田制与遂同
  疏曰小司徒佐大司徒以掌六乡六军之事出自
 六乡故预配卒伍也而用之者即军旅田役是也
 坡谓赋载师任地之赋也贡闾师任民之贡也后言
 贡赋者仿此 朱子曰比闾族党州乡与邻里酂鄙
卷七 第 31a 页 WYG0100-0120a.png
 县遂制田里之法也伍两卒旅师军此乡遂出兵之
 法也都鄙之法则一甸出长毂一乘甲士三人步卒
 七十二人此二法所以不同而贡助之法亦异大率
 乡遂以十为数是长连排去井田以九为数是一个
 方底物事自是不同而永嘉必欲合之如何合得又
 曰六军只是六乡之众六遂不与六遂亦有军但不
 可见其数侯国三军亦只是三郊之众三遂不与大
 国三郊次国二郊小国一郊蔡季通说车一乘不止
卷七 第 31b 页 WYG0100-0120b.png
 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是轻车用马驰者更有
 二十五人将重车在后用牛载糗粮戈甲衣装见七
 书如鲁颂公徒三万亦具其说矣 李景齐曰司马
 法曰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是则一乘
 者七十五人也约而言之兵车一乘则三两之数四
 乘则三卒之数百乘则三师之所合五百乘则三军
 之所合积而至于千乘则六军聚焉是则六军之数
 适足以容千乘乃天子宿卫之兵其馀六遂都鄙之
卷七 第 32a 页 WYG0100-0120c.png
 兵悉天子之畿内则为万乘矣诸侯大国则有千乘
 而三乡三军则仅止于五百乘尔
○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
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
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注曰均平也周犹遍也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则授之
 以上地所养者众也男女五人以下则授之以下地
 所养者寡也正以七人六人五人为率者有夫有妇
卷七 第 32b 页 WYG0100-0120d.png
 然后为家自二人以至于十为九等七六五者为其
 中可任谓丁强任力役之事者出老者一人其馀男
 女强弱相半其大数 疏曰均上地下地等使得均
 平故曰均土地既给土地则据土地计考其人民可
 任不可任之事而周遍知其大数 坡谓此总计户
 口乃明伍两卒旅师军之所由出也
○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唯田与追胥竭

卷七 第 33a 页 WYG0100-0121a.png
 注曰郑司农云羡饶也田谓猎也追追寇贼也竭作
 尽行 疏曰此谓六乡之内上剂致民一人为正卒
 其馀皆为羡卒若六遂之内以下剂致民一人为正
 卒一人为羡卒其馀皆为馀夫饶远故也 坡谓此
 总结上文两节言五家为比及有徒役则五人为伍
 以至五比为闾五伍为两之等家用一人不得过也
 而有三人五人二人之可任者除一人为正卒其馀
 皆籍为羡以备大故焉自乃会万民之卒伍至此皆
卷七 第 33b 页 WYG0100-0121b.png
 六乡之比法也夫小司徒欲稽其数必考于六乡六
 乡欲入其数必循乎比法然后六乡可登之以入于
 司徒司徒可稽之以施其教法矣 别彼列反与音
 预
凡用众庶则掌其政教与其戒禁听其辞讼施其赏罚
诛其犯命者
 注曰命所以誓告之 疏曰言凡用众庶则上经所
 云是也 坡谓上文言会万民而用以军旅田役追
卷七 第 34a 页 WYG0100-0121c.png
 胥之事是平日立法如此此言当用众庶之时小司
 徒则掌其政教之等也
○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馀子
 注曰大事谓戎事也大故谓灾寇也郑司农云国有
 大事当徵召会聚百姓则小司徒召聚之馀子谓羡
 也 坡谓上文言会民卒伍以备大事籍民羡卒以
 防大故亦平日立法此则当大事大故之时小司徒
 则召而致之也
卷七 第 34b 页 WYG0100-0121d.png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
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凡税敛之事
 注曰此谓造都鄙也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重立国
 小司徒为经之立其五沟五涂之界其制似井之字
 因取名 郑司农云井牧者春秋传所谓井衍沃牧
 隰皋者也玄谓隰皋之地九夫为牧二牧而当一井
 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
卷七 第 35a 页 WYG0100-0122a.png
 当一是之谓井牧昔夏少康在虞思有田一成有众
 一旅一旅之众而田一成则井牧之法先古然矣九
 夫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此制小司徒经
 之匠人为之沟洫相包乃成耳邑邱之属相连比以
 出田税沟洫为除水害四井为邑方二里四邑为邱
 方四里四邱为甸甸之言乘也读如衷甸之甸甸方
 八里旁加一里则方十里为一成积百井九百夫其
 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税三十六井三百
卷七 第 35b 页 WYG0100-0122b.png
 二十四夫治洫四甸为县方二十里四县为都方四
 十里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为同也
 积万井九万夫其四千九十六井三万六千八百六
 十四夫出田税二千三百四井二万七百三十六夫
 治洫三千六百井三万二千四百夫治浍井田之法
 备于一同今止于都者采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
 等百里之国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于王五十里之
 国凡四县一县之田税入于王二十五里之国凡四
卷七 第 36a 页 WYG0100-0122c.png
 甸一甸之田税入于王地事谓农牧衡虞也贡谓九
 谷山泽之材也赋谓出车徒给繇役也司马法曰六
 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
 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
 成百井三百家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为
 终终千井三千家革车十乘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终
 为同同方百里万井三万家革车百乘士千人徒二
 千人 坡谓赋盖兼田赋言之凡税敛者或亦有漆
卷七 第 36b 页 WYG0100-0122d.png
 林及罚布之等此贡赋自入其长八则所云以驭其
 用也其法则小司徒令之 问司马法车乘士徒之
 数与周礼不同何朱子曰古制不明皆不可考此只
 见于郑氏注七书中司马法又不是此林勋本政书
 错说以为文王治岐之政曰或以周礼乃常数司马
 乃调𤼵时数是否曰不通处如何硬要通不须思量
 枉费心力
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
卷七 第 37a 页 WYG0100-0123a.png
 注曰政税也政当作征 黄文叔曰域界也井邑邱
 甸县都各有界域 坡谓此专言造都鄙之事与大
 司徒之文相表里分地域即大司徒之制其地域而
 封沟之也辨其守施其职平其政即大司徒之分地
 职奠地守制地贡也大司徒以立家为义故先言制
 地而后及授田小司徒以比法为重故先言井牧田
 野而后及分地各有当也此与上文皆都鄙夫家之
 比法按是而稽之则征役与其施舍者可均而祭祀
卷七 第 37b 页 WYG0100-0123b.png
 饮食丧纪之禁令可齐矣 政音征有当去声
凡小祭祀奉牛牲羞其肆
 注曰小祭祀王玄冕所祭 疏曰小祭祀既用牛则
 王之祭祀无不用牛者 肆音剔
小宾客令野修道委积
 注曰小宾客诸侯之使臣
大军旅帅其众庶
 注曰帅帅而致于大司徒
卷七 第 38a 页 WYG0100-0123c.png
○小军旅巡役治其政令
 大军旅天子亲行小军旅谓使臣征伐役筑军垒修
 城堑之役宜有政令以齐一之小司徒则巡行而治
 之
大丧帅邦役治其政令
 注曰丧役正棺引窆复土 疏曰邦役谓六乡众庶
 役使之事
凡建邦国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卷七 第 38b 页 WYG0100-0123d.png
 疏曰建邦国者谓立畿外诸侯邦国社稷者诸侯亦
 有三社三稷国社侯社胜社皆有稷配之立其社稷
 谓以文书法度与之不可国国身往也正其畿疆者
 谓九畿畿上皆有疆界封树以为阻固也
凡民讼以地比正之
 注曰郑司农云以田畔所与比正断其讼
地讼以图正之
 注曰地讼争疆界者图谓邦国本图 疏曰凡量地
卷七 第 39a 页 WYG0100-0124a.png
 以制邑初封之时即有地图在官府后有讼者则以
 本图正之
岁终则考其属官之治成而诛赏
 注曰治成治事之计
令群吏正要会而致事
 疏曰此亦是岁终之时正要会而致事者上经成据
 日小成之计此言要会谓是月计岁计总为簿书而
 致其事之功状以待考也
卷七 第 39b 页 WYG0100-0124b.png
○正岁则帅其属而观教法之象徇以木铎曰不用法
者国有常刑令群吏宪禁令修法纠职以待邦治
 注曰宪表县之
及大比六乡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
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
 四郊之吏谓比长闾胥以上布列在四郊主民事者
 夫屋即夫家也教治政事夫屋之等各有成法以其
 三年大比行黜陟之礼而更平之正之考之以待国
卷七 第 40a 页 WYG0100-0124c.png
 家之政令所须则供之也上文大比者简阅民数也
 此大比者废置群吏也更言考夫屋之等亦犹冢宰
 司书三岁大计群吏以知民财已下是也然大比六
 乡则稍甸县都邦国亦大比之矣
  问九比解与注异曰司农以九比为九夫为井然
  国中四郊乃六乡之地六乡为沟洫法则十夫无
  九夫也后郑以九比为出九赋之人以为下文征
  之施舍张本得矣然口泉之法三代则无之故愚
卷七 第 40b 页 WYG0100-0124d.png
  妄意但以九处之民为说分山泽而二之者本闾
  师文曰征役疏以征为税役为徭役子但以为力
  役之征何也曰以征为口泉之税则三代无是法
  以征为田税则田税无弛而不征之法夫粟米谓
  之征力役亦谓之征子不观遂人之文乎云以令
  贡赋以令师田以起政役赋贡之外别言政役彼
  注云政役出士徒役音释云政音征征役之说此
  解明矣 或问治洫治浍之说如何曰甸方八里
卷七 第 41a 页 WYG0100-0125a.png
  县方十六里小都方三十二里大都方六十四里
  所有夫家是治田出税者注以甸旁各加一里为
  十里县旁各加二里为二十里小都旁各加四里
  为四十里大都旁各加八里为八十里凡所加一
  里二里四里八里之夫家皆治洫不出税者注又
  谓县加五里则二十五里为大夫采小都加十里
  则五十里为卿采大都加二十里则百里为公采
  而以此大都所加之二十里其夫家为治浍不出
卷七 第 41b 页 WYG0100-0125b.png
  税坡谓以山川城郭三分乘除可见大凡如一县
  方二十里四百井而四甸仅方十六里二百五十
  六井者则山川城郭等除一百四十四井约近三
  分去一之法故一县只有四甸也县旁又加五里
  得井二百二十五者容地有一易再易以为消长
  度此为井也牧也推之卿采四十里一千六百井
  而四县方三十二里只一千奇二十四井者则山
  川城郭等除五百七十六井也旁加十里得井九
卷七 第 42a 页 WYG0100-0125c.png
  百亦为井也牧也公采八十里六千四百井而四
  都方六十四里只四千奇九十六井者则山川城
  郭等除二千三百又四井也旁加二十里得三千
  六百井亦井牧法也妄意大凡多寡不能毕合故
  不敢附于注下 坡尝经河北及中州数日行皆
  平土无甚高下遇雨则四野沧溟禾稼皆淹车马
  失路泞蟠十日晴尚在水居渡黄河涉漳水又至
  塞外见桑乾河其水浑赤河旁之地泥壅沙屯因
卷七 第 42b 页 WYG0100-0125d.png
  仍汩没乃知郑子出税治洫之解真王道也邱甸
  县都缘边之民畀以百亩不税不役食其租竱力
  于沟洫长无他事之困彼出税者息然于耕凿无
  水旱崩袭之灾岂不两得其利乎然通率之治洫
  浍之夫多于出税此李悝商鞅之徒所以必欲尽
  之也岂知圣人宽然馀裕多其功于除害释其气
  于阴阳岁岁有秋民足而君乐彼徒知富国而厉
  民尽利弃天地之性得不与善战连诸侯者同为
卷七 第 43a 页 WYG0100-0126a.png
  罪乎且蓄泄无馀所水旱伤之修其堤防补其困
  败揆之先王正大之道所得所亡亦无赢馀也诸
  儒臆决为诋而横渠张子是之知道者所见自别
  朱子言其不见他据古书亡者多矣安得事求其
  据苟合先王廓然不尽之仁案之经久宜民之法
  则此即其据也王者有作出税之田少治洫浍之
  田多或者在所损益而此二法则不可易 泞音
  宁塞音赛汩音滑竱音转
卷七 第 43b 页 WYG0100-0126b.png
 
 
 
 
 
 
 
 周礼述注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