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WYG0064-059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日记卷十四     明 王樵 撰
  多方
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政成王既践奄将
迁其君于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将蒲姑成王归自奄在
宗周诰庶邦作多方孔传曰成王即政淮夷奄国又叛
王亲征之遂灭奄而徙之○正义曰洛诰之篇言周公
归政成王多士以下皆是成王即政初事编篇以先后
卷十四 第 1b 页 WYG0064-0593b.png
为次此篇在成王书内知是成王即政淮夷奄国又叛
王亲征之又案洛诰成王即政始封伯禽伯禽既为鲁
侯乃居曲阜费誓称鲁侯伯禽宅曲阜淮夷徐戎并兴
鲁侯征之作费誓彼言淮夷并兴即此伐淮夷王伐淮
夷鲁伐徐戎是同时伐明是成王即政之年复重叛也
郑玄谓此伐淮夷与践奄是摄政三年伐管蔡时事其
编篇于此即云未闻费誓篇言淮夷之叛则是重叛明
矣多方篇责殷臣云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
卷十四 第 2a 页 WYG0064-0594a.png
三若武王伐纣之后惟摄政三年一叛正可至于再尔
安得至于三乎故知是成王即政又叛也郑玄读践为
剪剪灭也孔不破字盖以践其国即是践灭之事故以
践为灭也
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正义曰成王归自伐
奄在于宗周镐京诸侯以王征还皆来朝集周公称王
命以告天下国史叙其事作多方又曰自武王伐纣及
成王即政新封建者甚少天下诸侯多是殷之旧国其
卷十四 第 2b 页 WYG0064-0594b.png
心未服周家由是奄君重叛今因伐奄新归故告天下
诸侯以兴亡之戒语虽普告天下意在殷之旧国又曰
卫孔悝之鼎铭曰即宫于宗周谓洛邑也是洛邑亦名
宗周吕氏曰王者定都天下所宗东迁之后则洛亦名
宗周
周公曰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至寅念于祀吕氏曰
先曰周公曰复曰王若曰何也明周公传王命而非周
公之命也周公之命诰终于此篇故发例于此○告多
卷十四 第 3a 页 WYG0064-0594c.png
方而所主在殷民故又专提殷侯之正民者告之言殷
民罪应诛戮我大降宥尔命尔宜无不知乃大惟私意
图谋天命不深长敬念于宗祀何邪
 按此篇首责殷人图天之命遂发帝迪之说而下文
 于桀纣皆以图天之命为言夫日用之间常行之理
 此心之灵若或启之虽至愚之人未尝无一念之明
 是帝之迪人无往而不在也人惟终日孜孜顺天之
 理因其所明不敢荒弃则动与吉会而天命固在是
卷十四 第 3b 页 WYG0064-0594d.png
 矣岂待图度于杳冥冀幸于非分哉奈何桀纣不知
 出此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则自绝于天
 矣乃犹不自知而谓已有天命谓福可以祷求谓祸
 可以禳免戚言不肯出于民百为不克开于民民欲
 与之偕亡天亦惟顺民之所欲故此显休之命不畀
 于图之之桀而畀于不图之汤不畀于图之之纣而
 畀于不图之周彼图之者多方其所素有而乃失之
 此不图者多方非所素有而乃有之图之有益与无
卷十四 第 4a 页 WYG0064-0595a.png
 益足以见矣尔四国曾不此之监反欲效其所为而
 图天命于既去之日则岂非探天之威也哉
惟帝降格于夏至刑殄有夏诸篇例先言夏先后而后
言桀而此章便言桀故蔡氏疑其有缺文言天降灾异
以谴告桀桀不知警天谴愈甚桀恶愈长方且大其逸
豫虽忧民之言不肯出诸口况望行其实此心暂有开
时乃帝之所以迪汝也而不克终日劝焉况望至于久
乃尔所闻也天命在民祈天之道爱民而已桀图天之
卷十四 第 4b 页 WYG0064-0595b.png
命乃不克开于民之丽丽犹依也夺其时失其业匮其
财伤其力使无生路可趋犹乃大降威虐于民国已乱
矣而崇之不已其所因则始于内嬖蛊其心使桀错缪
颠倒不能善承其众不能大进于恭以大宽其民而惟
贪叨忿懫者是日钦崇以劓割夏邑也桀失天命由失
民心桀失民心其事多端而其大者在内嬖用事用舍
颠倒叨懫者任而仁善者远洪舒者为无用而劓割者
为能臣此所以暴其民甚而民欲与之偕亡也天为斯
卷十四 第 5a 页 WYG0064-0595c.png
民求主于是大降显休之命于成汤以讨灭有夏也○
吕氏曰虽闾巷之人岂无人欲少醒耳目清明之顷乎
惟其介然之蹊旋复堙塞所以泯然众人也至于桀纣
则终日昏酣未尝知警天理几乎息矣○罔丕惟进之
恭此句难解若如蔡说则本文之字须作于字始通○
惟天不畀纯至大不克开吕氏曰桀之自绝者大故天
之绝桀者亦大桀所任用皆不义之人义民在下志不
得伸虽多何补故周公叹桀以尔多方之义民相随覆
卷十四 第 5b 页 WYG0064-0595d.png
亡不能永受众多之享犹负米而饥载泉而渴盖深哀
之也义民不能用而所敬之众士则皆叨懫之人大不
能明保斯民享其乂安乃专相与播其虐于民民被其
虐凡有所为无一能达四向皆穷如抵墙壁民穷如此
安得不速其亡○按四方之义民指天下之贤者夏之
恭多士指桀之所用言桀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以之
永于多享而所恭之多士则不克明保享于民者也殷
侯尹民尝逮事纣者盍亦自省其身视夏之义民何如
卷十四 第 6a 页 WYG0064-0596a.png
夏之义民非不多而不能救桀之亡者桀不用故也今
殷侯尹民则尝为纣所信用矣不克保民乃惟胥虐得
无亦有似之然乎不救其亡于昔而反侧于今亦独何
哉闻斯言也亦可以惕然内愧矣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至弗克以尔多方享天之命
上言天为民求主此言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
主盖天无心以民之心为心民之所简者天之所畀也
民择汤而归之者归其仁而已仁者君之所依也汤深
卷十四 第 6b 页 WYG0064-0596b.png
谨其所依以劝勉其民如心依于仁以为父母斯民之
本政依于仁以为父母斯民之用于是民亦以仁为劝
而仪刑于下心其心以不违顺其政以无犯也汤之时
上下同一心如此自是而后至于帝乙虽历世不同而
先后同一心皆能明其德慎其罚焉德明其体而有先
王之仁心罚慎其施而有先王之仁政宛然慎厥丽之
家法也于是亦克劝勉其民而象其德以自明外其罚
以自爱者亦无不同一心矣然德明之而已慎罚之事
卷十四 第 7a 页 WYG0064-0596c.png
有可言者焉彼要囚之中有情罪已当而当殄戮者亦
有原情可恕而当开释者戮之不当则良民惧而戮不
足以为劝非慎罚也释之不当则奸人幸而释不足以
为劝非慎罚也商王则时乎殄戮多罪也亦克用劝焉
时乎开释无辜也亦克用劝焉慎罚如此则其明德以
为之本者又可知矣明德慎罚合而言之一仁而已今
至于尔辟弗克以尔全盛之多方藉先哲王之馀荫以
享天命而一旦遂失之者无他不仁而已凡言劝者天
卷十四 第 7b 页 WYG0064-0596d.png
下非可驱以智力束以法制惟有以动化其民使之慕
勉而不能自已所谓劝也今至于尔辟对上三节看先
王以仁而兴纣以不仁而亡多方一也汤以之而作民
主纣不能以之而享天命在所以何如尔
呜呼王若曰诰告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至天惟降时
丧呜呼在王若曰之上周公先自叹息而后称王命以
告之也言夏商之亡皆自取
惟圣罔念作狂至罔可念听圣狂之相去不啻霄壤而
卷十四 第 8a 页 WYG0064-0597a.png
作圣作狂分于一念使尧舜而忘兢业岂不趋于狂桀
纣而能改过迁善岂不趋于圣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
不移语圣狂之成也其习既成则不移矣书之言圣狂
之分也孔子虽曰不移实有可移之理但恐下愚自暴
自弃不肯移耳肯移之是狂之克念也公言此者明纣
之为恶倘一旦改悔天不终弃之也天以汤故五年须
暇其子孙冀其改悔大为民主而纣五年之间心未尝
讼过口未尝出悔言事无可念言无可听五年必有指
卷十四 第 8b 页 WYG0064-0597b.png
实汉儒有观兵之说故谓服丧三年还师二年其谬已
辩见泰誓○须待暇宽也须暇二字曲尽天意召公言
皇天改厥元子大邦殷之命天于此一改甚重亦甚决
其未定也甚重所谓须暇也其既定也甚决所谓祝降
时丧也○吕氏曰纣虽当亡天尚以先哲王之故未忍
遽绝而待其改也纣固无能改之事而有可改之理圣
狂罔念克念之机所谓可改之理也周公知天之未遽
绝纣可也又何所见而能数其年也我之未忍民之未
卷十四 第 9a 页 WYG0064-0597c.png
厌斯则天也民由之而不知圣人与天为一动静久速
极于著察故明数其年而谓之五焉此盖武王周公之
所独知说者乃牵合岁月以附其数则非矣
天惟求尔多方至罔堪顾之金氏曰大动以威开厥顾
天如周饥克殷而年丰盖商末此事甚多而多方无有
能上当天意者○正义曰开厥顾天谓人顾天也罔堪
顾之谓天顾之也言多方皆无德不堪使天顾之愚按
正义说是开厥顾天与颜諟之顾同本文曰顾天而蔡
卷十四 第 9b 页 WYG0064-0597d.png
传曰天眷顾之命文意似欠顺
惟我周王灵承于旅至尹尔多方孔氏曰惟我周王善
承于众言以仁政得人心金氏曰商既无可念听多方
又罔堪顾之惟我周王善承于众是克开于民之丽也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惟周王克堪用之是诚可谓神
天之祭主故天启佑之以休嘉之道而简拔畀付以代
殷之命用尹正尔多方焉○按伊尹言夏王弗克庸德
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与
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0064-0598a.png
此处语意甚同监于万方眷求一德即求尔多方也启
迪有命即开厥顾天也俾作神主即惟典神天也○惟
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言其能顾天也天惟式教
我用休言天顾之也式教犹云天启众人不克劝于帝
之迪而自绝于天圣人缉熙敬止动与天会其德业之
日新又新若天启之○帝迪无往而不在百姓日用而
不知圣人志气清明义理昭著其思也若或启之其行
也若或翼之昌大休明之势有所谓几非在我者故曰
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0064-0598b.png
天惟式教我用休(用休用吕氏说/与金氏说小异)
今我曷敢多诰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孔氏曰今我何
敢多告汝而已我惟大下汝四国民命谓诛管蔡商奄
之君○正义曰因奄重叛而追说前事王肃以四国为
四方之国
尔曷不忱裕之于尔多方至乃惟尔自速辜征讨虽行
诛戮未及宥过之恩亦厚矣尔何不及今自新秉诚履
信宽裕于尔多方乎盖疑贰畏忌则平居自见其局促
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0064-0598c.png
而不宽裕也尔何不夹辅介助乂我周王享天之命乎
(蔡传脱乂字陈大猷谓/如用乂厥辟之乂得之)盖顺天命事有道翼王室治其
君之事乃保族宜家与周咸休无穷之道也尔之叛乱
据法定罪则潴其宅收其田可也今尔犹得宅尔宅畋
尔田(治田曰畋犹/捕鱼曰渔)尔何不顺我王室各守尔典以广尔
之天命乎盖惠王守典则将来之福无限不止不失其
旧贯而已此三者责其何不如此也人当自爱天命当
安不可轻弃不法之事不可作今尔乃屡蹈不静自取
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0064-0598d.png
灭亡尔心其未知自爱邪尔乃大不安天命邪尔乃轻
弃天命邪尔乃自作不法欲图见信于正者以为当然
邪四国之民自以不忘殷为义欲图见信于正者而不
知其为不法也不法者正之所诛何忱于正之有此四
者责其不可如此也以尔执迷不悟我不谓其不可教
时同于杀也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今
至于再至于三矣若犹不省悛悍然不用我降宥之命
则固将大罚殛之前日之恩不可望矣此非我周秉德
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0064-0599a.png
不康宁乃惟尔自速其辜而已秉德不康宁多士多方
皆言之盖顽民不自省已之迪屡不静乃不康宁之大
者反咎周之迁徙讨伐为不康宁故每提尔而告之○
教告之谓讯之以文诰战恐惧也要囚谓俘系之详此
则要当平声要囚要束而囚执之也战要囚之而不杀
今至再三矣○正义曰以伐纣为一故再谓摄政之初
三监与淮夷叛时也三谓成王即政又叛也言上迪屡
不静之事按孟子言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则奄实济
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0064-0599b.png
纣之恶武王时既用师矣至是盖三加兵于奄也然亦
不必凿析再三只见屡意尔
王曰呜呼猷告尔有方多士至有服在大僚此以下专
告多士有方多士者三国之遗臣殷多士者武庚之遗
臣也夫人情久而服事势久而定向者于迁洛之时有
监官之建尔多士受其约束奔走臣服五祀于兹情亦
宜孚而势亦宜定矣越惟有胥伯小大多正盖殷士有
职于洛共长治迁民者也迁商民之时就拔其隽豪以
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0064-0599c.png
长治之用其素所服习此安集亲附之要领也胥如大
胥小胥之胥伯长也正如党正县正之正各有治教之
职尔无或不能事其事也自作不和以下勉以尽职之
辞夫心不安静而欲言动当理身得其和顺难矣尔惟
和之哉而非可求之于外也身不和顺而欲家人效法
家得其和顺难矣尔惟和之哉而非可求之于人也上
和哉欲安静其心以和其身也下和哉欲和顺其身以
和其家也夫身家不治如尔邑何尔邑不治如尔事何
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0064-0599d.png
今也身家既治尔邑自从莫不欢然有恩以相爱灿然
有文以相接尔邑克明如此尔始为不负其职而克勤
乃事者矣此句正与前罔不克臬相应又言尔庶几不
至畏忌顽民凶德者非有他道亦则以尔能治其身心
穆穆和敬端处尔位以潜消其悍逆悖戾之气又能简
阅尔邑之贤者以谋其助则民之顽者且革而化矣尚
何可畏之有哉又言尔果能如此庶几自此洛邑长保
田禄岂惟此哉天亦惟畀矜尔谓天亦降之福岂惟天
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0064-0600a.png
哉我有周亦大介助赉锡尔介如佑贤辅德之意赉如
锡之土田之意且将自此洛邑之正长而迪简在王庭
矣不倦尔之事且将有服在大僚矣○新安陈氏曰尔
庶几宽绰其心不忌嫉凶德者亦则以和敬居尔位盖
服凶人莫如和敬也又能简阅尔邑求贤以谋自介助
和敬尽于已而介助资于人庶凶德化而人和洽矣○
善众而恶寡治之始乎恶恶众而善寡治之始乎善当
迁殷之初成王择殷士之可与者使比介于周之贤臣
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0064-0600b.png
以薰陶其德多士所谓臣我多逊多方所谓臣我五祀
周公所以欲王先服殷之御事者此也殷士既从则又
教之以益脩其身治其心使自身心而达于家邑无不
和顺则凶德庶几乎不足畏而可以默夺而潜消犹惧
其未也尔邑之贤者又教以克阅而谋其助则善人益
多而善者之力胜矣夫以殷治殷以贤引贤而使之以
贤治不肖此圣人转移殷俗之妙机也○吕氏曰多士
序商民之怨周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
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0064-0600c.png
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
罪时惟天命则以大义裁之此乃以迪简在王庭尚尔
事有服在大僚为劝何也爵位上之所命非下之可干
因其怨望而许之姑息之政也示以好恶而劝之磨厉
之具也此周公御商士之开阖大用也
王曰呜呼多士尔不克劝忱我命至离逖尔土上既劝
勉之此言尔不劝信于我之命是尔无事上之实而民
亦效之矣天之威未尝求人而加之尔乃放逸颇僻大
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0064-0600d.png
违王命则惟尔多士探天威而自取之我则致天之罚
远徙尔土不得宅尔宅畋尔田矣前言不用我降尔命
我乃大罚殛之为凡民言也此为殷士之多逊者言故
言离逖尔土罚盖有间也
王曰我不惟多诰我惟祗告尔命尔命上文之命也我
不多诰在汝劝信而已
又曰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与之更始故曰
尔初苟又不能敬于和顺之道则无我怨矣殷民从纣
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0064-0601a.png
之恶武王克殷是其一初不能而从三监之叛自奄降
宥又其一初不能而有奄之再叛首恶之外仍降尔命
是今又尔之初而可又失哉怙终不可赦降命不可常
得矣○吕氏曰又曰二字见周公之惓惓于民会已毕
而犹有馀情诰已终而犹有馀语也
  立政
此书戒成王以任用贤材之道而其旨意则又上戒成
王专择百官有司之长盖古制长官自择其属长官既
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0064-0601b.png
贤则所举无不贤者矣唐陆贽曰委任长官谨简僚属
所简既少所求益精得贤有鉴识之名失实当闇缪之
责又曰尊者领其要卑者任其详是以人主择辅臣辅
臣择庶长庶长择佐僚所任愈崇故所择愈少所试渐
下故所举渐轻胡寅曰陆相所言简而易行要而易守
○吕氏曰无逸立政二篇相为表里以无逸之心明立
政之体君道备矣
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至鲜哉周公以立政之
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0064-0601c.png
道得人为本是以率群臣将有言于王而赞之曰拜手
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群臣用皆进戒曰王左右之臣有
牧民之长曰常伯有任事之公卿曰常任有守法之有
司曰准人三事之外掌服器者曰缀衣执射御者曰虎
贲群臣之辞未毕周公叹息言曰美矣此官然知忧得
其人者少哉周公与群臣之言错互相足古书无此体
盖史官在旁亲见而记之所谓堪画者也观篇末周公
呼太史而告以司寇苏公一段益知此篇盖记于即时
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0064-0601d.png
者正义曰准平也察狱之官用法必当均平故谓狱官
为准人○吕氏曰常伯常任准人议政而在左右者也
缀衣虎贲共役而在左右者也尊卑虽有间然职重者
有安危之寄职亲者有习染之移其系天下之本一也
常伯常任准人即下文所谓三宅三事也固知其任大
体重然经无所见意者公卿辅相之别名与缀衣虎贲
特于侍御仆从之中错举二者以见其馀尔先言休兹
而继以知恤者必知建官制置之美意然后能深以为
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0064-0602a.png
恤也常伯常任准人岂高位重禄而已乎弥纶康济其
职盖甚休也缀衣虎奔岂奔走承顺而已乎薰陶移养
其职盖甚休也其敢恬不加恤使非人处之乎
古之人迪惟有夏至兹乃三宅无义民吕氏曰周公既
叹知恤者鲜复历举知恤者以告成王夏也成汤也文
武也皆知恤乎此者也○俊者天民位者天职旁招俊
乂列于庶位则野无遗贤而天职不旷皆所以尊上帝
也○古之贤臣以人事君古之贤王以人事天○事天
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0064-0602b.png
之道莫大于得贤以治天职○不举贤卑天爵也用非
其人贱天职也○吕氏曰统名之曰俊而其所以为俊
者或直而温或宽而栗岂一途所可识哉不能实知笃
信于九德之行虽随其鉴裁各有所获然得于此未免
遗于彼迪知者蹈知而非苟知忱恂者诚信而非轻信
知之深则信之笃也自皋陶以九德授禹夏之先后世
守之以为知人之法矣周公之戒成王自缀衣虎贲之
外其礼其辞与夏略同然则以图任三宅为人君之职
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0064-0602c.png
者三代告君之常法也表亲近之职使人君不敢轻者
周公养源之精意也○苟知轻信即谋面也蹈知诚信
即克知灼见灼知厥若是也
 按夏臣之告其君与篇首周公帅群臣进戒之意如
 出一口周公于三宅之外又以近臣为言盖公卿大
 臣其内外有限其进退有时惟左右近习人主燕私
 启处之际无不与之同焉能蔽其耳目移其心志逄
 迎以中其欲小廉曲谨以市其信人主一堕其术中
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0064-0602d.png
 则亦何所不至哉故虽以文式之圣而侍御仆从犹
 乐于得正人之助周公告成王以立政用人之道尤
 拳拳于缀衣虎贲趣马携仆之官表其关于君德之
 重至与三宅大臣列叙而并言而于周礼太宰之职
 则举而属焉养源之精意实在乎此宫府一体后世
 知此意者诸葛武侯而已汉初此意犹存一二自武
 帝时内外庭始隔绝为二公卿大臣不复与内政而
 小人专宠用事于中遂至于渐不可制然后知周公
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0064-0603a.png
 之所以保护君心养成圣德者正有在乎此而不可
 易也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惟暴德罔后吕氏曰非人材果劣
于往日也桀之恶德弗作往日任用而已往惟俊德是
任效见于有室大竞桀惟暴德是任效见于绝世无后
信乎存亡在所任也
亦越成汤陟丕釐上帝之耿命至用丕式见德在夏曰
吁俊尊上帝在汤曰丕釐上帝之耿命在文武曰敬事
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0064-0603b.png
上帝皆谓得贤以治天职也皋陶谟曰无旷庶官天工
人其代之即继之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
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
罪五刑五用哉即天工人代之之目其曰同寅协恭和
衷哉政事懋哉懋哉则言如是而后能无旷也而其本
则在君之知人盖皋陶上文自亦行有九德乃言曰载
采采至彰厥有常吉哉正言知人之事即此篇所谓迪
知忱恂于九德之行而汤之克即宅即俊文武之克知
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0064-0603c.png
灼见皆是也君之知人如此故官使无不当众贤盈于
朝百僚有师师之风同寅协恭懋哉懋哉以趋事赴工
然后典无不惇礼无不庸德无不命罪无不讨而天工
无旷此则汤之所谓丕釐上帝之耿命而禹之尊帝文
武之敬事上帝亦何莫而非是哉○曰三有俊曰论也
此一段文义颇艰奥蔡传甚明畅但严惟丕式一句尚
未了然严惟恐即后末惟成德之彦之意两丕式字上
言君丕式乎贤下言民丕式乎君○严惟丕式言思虑
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0064-0603d.png
精专一于贤者即凡事委心听顺惟贤者是师而不自
用便是丕式处若欲其舍所学而从我或侵其职或代
其谋不以贤者之心为心不以贤者之事为法即非任
贤勿贰之道矣○言行之接莫亲于家人其次则莫近
于国人见闻稔熟故情未易齐协字即齐字家曰齐言
能使一家如一人也商邑曰协言能使一国如一家也
○四方之人皆大法乎君而以德自见所谓遍为尔德

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0064-0604a.png
呜呼其在受德睯至奄甸万姓桀纣所任非人皆本于
躬有邪德故曰桀德受德推本而言之也言受德强睯
故所进用惟用刑暴德之人与之行威虐于国乃惟群
小近习逸德之人与共政事而耽乐于内帝敬罚之使
我有诸夏受商命而治万姓也○庶习逸德如汉成帝
与张放等宴饮禁中皆饮满举白谈笑大噱是也
亦越文王武王至立民长伯吕氏曰三宅其政者也知
其心者犹未尽则不能无间惟文武真能知其心也三
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0064-0604b.png
俊待用者也未与事遇则底蕴不外见惟文武灼然见
其心也○正义曰文武知此三宅三俊之心用之皆得
其人故能敬事上天称天心也立民正长合民心也○
吕氏曰事天以人三代所共也○按三宅内总百官外
总州牧侯伯以临民故谓之立民长伯传引王制是解
长伯二字之义非谓三宅出封为诸侯也天职脩而上
有所承见敬事意体统立而下有所寄见长伯意体统
字正谓三宅总内外之治而凡治民者皆受其纲维也
卷十四 第 23a 页 WYG0064-0604c.png
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至阪尹上言文武之知人此
历言文武之官皆得人也文武立政以任人准夫牧作
三事任人常任也准夫准人也牧常伯也三事者庶官
之首庶政之纲文武之所慎简者莫先于此此得其人
因使各举所知各简其属则布列内外无不得其人矣
趣马掌马之官小尹小官之长泛指不依吕氏金氏说
携仆孔传曰左右携持器物之仆则如汉孔光为侍中
执唾壶是也蔡传曰携持仆御之人则以为二事百司
卷十四 第 23b 页 WYG0064-0604d.png
庶府传因司字府字各举两官以见之此等皆侍御于
王者大都小伯者大都之伯小都之伯也省文互见尔
大都公之采邑小都公之采地也艺人执技以事上者
百司庶府此内百司所谓里臣也表对里之辞若外府
外司服之属则表臣也太史史官秩下大夫尹伯者有
司之长如庖人尹庖内外饔尹饔膳夫则其伯也钟师
尹钟磬师尹磬大司乐则其伯也曰内外百司则凡官
皆举之矣至于特见其名则皆有意如吕氏所说固为
卷十四 第 24a 页 WYG0064-0605a.png
有理但上文庶府既以为内府太府之属则非冗贱当
以财用出纳所关尤易以导上之侈心而见尔大率此
段多有缺略未改定处善读者姑会其意可也庶常吉
士言在文武之廷者无非常德吉士此一言而上下蒙
之古史之体也蔡传此条下首云此都邑之官也只指
大都小伯馀不在内司徒司马司空亚旅诸侯之官也
夷微卢烝三亳阪尹王官之监于诸侯四夷者也夷夷
国也微卢见牧誓烝字错于微卢三亳之间亦恐是夷
卷十四 第 24b 页 WYG0064-0605b.png
名三亳正义曰亳民分为三处三处各为立监郑玄曰
东成皋南轘辕西降谷也盖元为一地而今分为三如
云三秦三晋三楚之类汤旧都在偃师与蒙谷熟相去
太远殊非其地说见汤诰阪音反尹者言通上皆为立
监名尹也蔡氏曰古者险危之地封疆之守或不以封
而使王官治之参错于五服之间是之谓尹地志载王
官所治非一此特举其重者尔自诸侯三卿而降惟列
官名而无他语承上庶常吉士之文也○庖人尹庖内
卷十四 第 25a 页 WYG0064-0605c.png
外饔尹饔此吕氏原文蔡传漏尹庖尹饔四字○微庐
烝盖夷国之内属者武王伐商微卢尝从焉为之置尹
如汉为西域置都护之比也险危之地不必边裔如陜
之崤函赵之井陉郑之虎牢皆参错于五服之间者○
武王使群叔监殷殷是纣之故都在河北三亳是汤之
故都在河南殷有监易知三亳有监何也岂亦以其地
在形险之故与○正义曰此经惟阪下言尹则夷微以
下以一尹总之○文武以一人之聪明岂能周知内外
卷十四 第 25b 页 WYG0064-0605d.png
远近大小之臣哉三宅大臣人主所亲择其下小大臣
工又各委之三宅高宗曰惟暨乃僚穆王亦曰慎简乃
僚皆然也○文武时得人之盛如此推其本原由其知
立政纲领在用三宅三宅得人故内外众职皆得人也
下文遂复以三宅参错言之
文王惟克厥宅心至以克俊有德厥宅心即三有宅心
三克字最有力言文王之知人惟克知其心乃克立其
官以克称其任之人也人君未尝不欲其官之得人惟
卷十四 第 26a 页 WYG0064-0606a.png
此之权度未精而彼之底蕴未尽则情伪可得而乱邪
正可得而易位置之间不觉人官每至于相左也常事
常任也司牧人常伯也此篇论三宅有全言之者有举
其二者有举其一者参错及之尔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至罔敢知于兹庶言诸
侯之复万民之逆也庶狱狱讼也庶慎所当慎者非一
如财用慎其出入不虞慎其戒备之类皆是也有司主
者也牧夫司牧人也用用命者违不用命也兼谓与其
卷十四 第 26b 页 WYG0064-0606b.png
事也言文王于庶言庶狱庶慎一无所兼但于有司牧
夫之用违则训之而已牧夫主庶言庶狱庶慎之事故
不曰牧夫而曰有司之牧夫也训其用命者则其事可
以不问而自理训其不用命者则其事可以不严而自
治文王岂屑屑焉于此三者而下侵众职哉抑有司者
治之尔有司治庶言庶狱庶慎之事而吾则治有司之
不治者焉于此三者罔攸兼而于庶狱庶慎则又罔敢
知焉罔攸兼者委任之至不以身与其事也罔敢知者
卷十四 第 27a 页 WYG0064-0606c.png
敬忌之至不以心与其事也常人之任人或能不以身
与其事而不能不以心虑其事文王则不然所当知者
不得不知则特不兼之而已不当知者不惟不兼并于
罔敢知焉三宅不言准人说见上○庶言狱慎三事三
宅皆道不必分属观后勿误于庶狱亦单说牧夫可见
○吕氏曰不曰罔知于兹而曰罔敢知于兹者徒言罔
知则是庄老之无为也惟言罔敢知然后见文王敬畏
之至思不出其位之意毫釐之辩学者宜精察之按吕
卷十四 第 27b 页 WYG0064-0606d.png
说甚佳○蔡云罔攸兼则犹知之罔敢知则若未尝知
有其事盖信任之益专也吾谓罔敢知姑以庶狱明之
罔兼如代有司之听断罔知如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非若未尝知有其事也如云君明乐官不明乐音言君
当明于知乐官而不在知乐音审音乃乐官之职非人
主之所当察也○司马公曰人君急于知人缓于知事
亦此意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急于知人也庶狱庶慎
罔敢知于兹缓于知事也汉宣帝综核名实非不明矣
卷十四 第 28a 页 WYG0064-0607a.png
而不能知宏石之奸唐宣宗抉擿细微非不察夷而不
能知令孤绹之佞明于小而闇于大也故尧舜之知不
遍物而急先务
亦越武王率惟敉功至丕丕基吴氏曰武王率循文王
之功于其义德之人用之而不敢替率循文王之谋于
其容德之人从之而不敢违盖拯民危急必资剸裁之
能诒谋宏远必资宽大之度此武王述事继志而不改
父之臣故父子并受此至大之基业也○在受德暋故
卷十四 第 28b 页 WYG0064-0607b.png
所用惟暴德逸德在武王率循文王故不替其义德容
德○按周公于文武之事首言文武知人之同次言内
外得人之盛中则言文王之克厥宅心以见文王知人
之要罔攸兼罔敢知于狱慎之事以见文王任人之要
至于武王无复他语惟言其能用文王之人而已此又
武王知人任人之要也下章以文武之心法授成王灼
知厥若即克厥宅心也勿有间之即罔攸兼不敢替厥
义德也○蔡传云周公上文言武王率循文王之功公
卷十四 第 29a 页 WYG0064-0607c.png
字下缺一承字
呜呼孺子王矣继自今至以乂我受民我者指王而言
若顺也叹息言孺子今既为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惟
当于立事准人牧夫之官克明知其所顺立事即常任
也顺者其心之所安也凡勉于一时者非其心之所安
也心之所安必始终如心表里如一知人者必灼知其
如此而始可谓之克知其心不然则犹未也既得其人
则当推心任之大使展布为治相佐我所受之民调剂
卷十四 第 29b 页 WYG0064-0607d.png
我狱慎之事其委寄之重如此而可使非人得以间之
哉间谓有参之者也与贤者谋之与愚者败之则贤者
何以得自竭而终始其治乎故勿有间之此又任人之
要也○继自今我其立政立政二字提起看下立事即
常任牧夫即常伯此处乃是备举三宅官名言立政之
道在于用三宅之官尔相受民牧之责也和庶狱准之
责也和庶慎事之责也此篇三宅有全言之者有举其
一二以包其馀者有变文者前章常事司牧人即常任
卷十四 第 30a 页 WYG0064-0608a.png
常伯是举其二以包准人也有司之牧夫是举一以包
常任准人也既是举一以包二则不必以庶言等三件
事为三宅通有也此为定说○孔氏以立政为大臣立
事为小臣诸家皆以立政立事为一意以准人牧夫为
错举其二皆非是此篇专言立政之道故篇中每举立
政为言如云罔有立政用憸人继自今立政之类言立
政者非一其言立政之下即言三宅者凡三作三事一
也此章二也自古商人三也三宅每变文任人即常任
卷十四 第 30b 页 WYG0064-0608b.png
而又曰常事又曰立事诸家不晓变文之义故妄说尔
○克灼知厥若与前克知灼见克厥宅心只一层事但
指出厥若义又亲尔○受民即所谓皇天既付中国民
与文武受民者也付之非人是弃所受之重也庶狱下
系民命上关天和庶慎之有备无备而政之得失国之
安危时之治乱亦系焉此二句本丕乃俾乱来言委寄
之重又起下勿有间之之意○自一话一言承勿有间
之而言一话一事之始终一言一句而已此不止是言
卷十四 第 31a 页 WYG0064-0608c.png
其时之至浅亦谓议论之间微有向背一出话一出言
微不终于专主君子则小人乘间入之矣言人君思虑
当专在于君子无一话言之间而后君子得终其治斯
民得受其福也○时则勿有间之人知间之者小人也
而不知间生于我间生于我而后人得而入之人主之
于贤者虽尊礼委任未衰而意向有不合厌怠有其萌
皆间之所由生也末惟之惟亦训思前言严思大法乎
贤者此言自一话一言终思贤者以治我受民皆见意
卷十四 第 31b 页 WYG0064-0608d.png
向敷一之至
鸣呼子旦已受人之徽言至惟正是乂之徽言通指禹
汤文武以下成王守成尚文于武王则文子于文王则
文孙庶狱准人之事庶慎常任之事或言狱慎三宅兼
有非是误者有所兼有所知不付之有司而以已误之
也上言勿间之以人此言勿误之以已大抵人君任贤
不专其弊有是二端故反覆言之也
自古商人至用劢相我国家言商以该夏言文以该武
卷十四 第 32a 页 WYG0064-0609a.png
也自古立政之道于三宅之官则克宅之言能得贤者
以居其职也克由绎之绎引其端绪也(按注疏绎音亦/由字无音盖只)
(如字读也蔡传谓䌷绎用之而尽其材是以意解非即/以由字为䌷字也䌷音抽汉书谷永传云燕见䌷绎师)
(古曰䌷绎者/引其端绪也)盖不间之以人不误之以已则能使贤者
自效有以引其端绪而尽其用也夫国未尝无材而患
不能俾乂者以宅之不当其材不尽其用也当其材尽
其用于俾乂乎何有○吕氏曰则克宅之人与位相称
也○又曰人主唯以别白君子小人为职国之兴亡常
卷十四 第 32b 页 WYG0064-0609b.png
必由之此篇反覆于君子小人之际有旨哉文武有庶
常吉士公复以其惟吉士望王召公之歌诗言王多吉
士亦至于再穆王命伯囧吉士犹在口也是则周家父
祖所传师保所训子孙所守惟在吉士一代治体可识
矣憸人者吉士之反周之家法所严恶斥绝者也○立
政二字含三宅在内后凡言立政而不言三宅者俱放
此勿用憸人惟用吉士盖欲法古人之克宅也
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
卷十四 第 33a 页 WYG0064-0609c.png
此欲委任三宅之专以法古人之由绎也金氏曰于三
无独言庶狱于三宅又独言牧夫盖刑者民之司命尤
所当重有司之牧夫固足以互见三宅然独表牧夫则
是尤以亲民之任为重也
其克诘尔戎兵至以杨武王之大烈金氏曰此与上通
为一章诘治也陟升也耿光明德大烈功业也文光武
烈各举其盛者称之也古者诘兵盖有国之常政军伍
藏于井甸战陈讲于蒐狝威略寓于巡狩会同但恐守
卷十四 第 33b 页 WYG0064-0609d.png
文之主或自废弛焉尔故成王康王之初元老大臣皆
有诘戎兵张皇六师之告是皆有国者之所当讲而其
所谓诘者儆军实除戎器严纪律而已以是陟禹迹征
弗庭必非黩武劳民之师非若守文之主以兵为讳日
就废弛一旦警急则仓皇无措一有好大喜功之心则
又诛求征发于常调之外也至谓陟禹之迹尤有深意
古者圣人疆理中国中外异宜各有界限故禹迹之旧
中国世守之一有玷缺则中国之祸终有不可料者后
卷十四 第 34a 页 WYG0064-0610a.png
世有以燕云之地弃之敌国者中外接壤曾不几时子
孙亲受其祸而卒贻中国无穷之害如此而后知周公
之言非为土地其意远矣○按禹迹即所谓弼成五服
至于五千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声教讫于四海是也陟
谓今威德所加尽禹迹所至也方行德威之流行也文
王之耿光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武王之大烈永清四海
丕单称德觐扬谓不遏佚之顾文子文孙而言成王虽
守成尚文然武亦不可弛诘戎兵亦文子事也○此因
卷十四 第 34b 页 WYG0064-0610b.png
上勿误而并及之克诘中亦须体勿误意
呜呼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金氏曰周公丁
宁之意并后王而戒之使成王行之后王传之以为家
法也常人常德之人即上文之吉士也常人憸人二者
相反凡憸利便捷者憸人也凡持重守正者常人也憸
人常以生事为功常人常以生物为意常人如四时有
序万物生成而莫知为之者憸人如盛夏骤凉隆冬乍
燠一时若快人意而民人疾疫生物夭札之患自是滋
卷十四 第 35a 页 WYG0064-0610c.png
矣此用人者所当辨也○推庶狱勿误之心则凡立政
皆然而当谨其用也推憸人勿用之心则当惟常人是
求而贵能用之也
周公若曰太史司冠苏公至以列用中罚吕氏曰既戒
后嗣王以择司狱之牧夫恐其未知取人之准则故命
太史书苏公之事于简以示后王曰此万世司狱牧夫
之式也○孔氏曰忿生为武王司寇封苏国○敬尔由
狱敬即所谓列用中罚也夫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
卷十四 第 35b 页 WYG0064-0610d.png
复续一不敬而差则民命所系岂可悔哉苏公之用刑
惟敬而常得其中所以培植太和之脉以长我王国长
如字读乃短长之长也使后世为司狱者能取法于此
而有谨焉则列用中罚亦如苏公矣列条列也指成法
而言列有轻者有重者原情定罪用其所当轻当重者
是乃所谓中也中者得宜之谓非以轻重之间为中也
○汉有决事比周礼小司寇登中于天府注曰取其计
狱蔽讼之得其中者上于天府使藏之以为法比后罪
卷十四 第 36a 页 WYG0064-0611a.png
犯有合于是者则援引以为质也即列用中罚之意观
此则引律条以定罪其来久矣○式敬之式用也兹式
之式法也○狱者民命所系观苗民虐刑无世在下则
知苏公能敬刑长我王国矣○兹式有慎周公欲后之
典狱者如是欲后之任典狱者必择如是之人也
  周官
孔氏曰周官言周家设官分职用人之法○正义曰经
言立三公六卿是设官也各言所掌是分职也各举其
卷十四 第 36b 页 WYG0064-0611b.png
官之所掌示以材堪乃得居之是说用人之法
惟周王抚万邦至董正治官巡侯甸即六服而略言之
也六服承德即九服而以内五服并王畿言之也禹贡
五服通畿内而言此以内五服并畿内为六服正与侯
甸男邦采卫之辞合略外四服尔庭直也董督也治官
治事之官○正义曰周礼九服此惟言六者夷镇蕃三
服在九州之外边徼之地王者之于远人羁縻而已不
可同于华夏故惟举六服诸侯奉承周德言协服也周
卷十四 第 37a 页 WYG0064-0611c.png
为天下所宗王都所在皆得称之故丰镐与洛邑皆名
宗周○抚万邦只言君临天下之意省方观民去暴除
残皆所以安天下之民也六服群辟罔不奉承周德则
是素直而贤者固于旬于宣以广一人之德化悔其不
直者亦来享来王以奉天子之威灵归字对巡征言董
正有二意正其体统训其职守
王曰若昔大猷至保邦于未危正义曰治谓政治邦谓
国家治有失则乱国不治则危思其乱预为之制虑其
卷十四 第 37b 页 WYG0064-0611d.png
危谋之使安制其治于未乱之前安其国于未危之前
张设官府使分职明任委贤能使事务理如是则政治
而国安矣标此二句于前以示立官之意○按归于宗
周董正治官正以制治保邦之本在此也官者治乱安
危之所出人则制之保之者也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至不惟其官惟其人上文盖述
古语此曰字成王自言也建官其来久矣虽唐虞亦稽
之上古损益随宜建为百职内则百揆无所不总四岳
卷十四 第 38a 页 WYG0064-0612a.png
总方岳之事外则州牧各总其州侯伯次州牧而长其
属国内外相承体统不紊故庶政惟和而万国咸安夏
商之时世变事繁观其会通制其繁简官数加倍亦能
用乂然此特制数尔大抵官得其人则治非其人庸则
废事邪则乱政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得人而已夏
商官倍亦内外相承体统不紊盖官不相沿而此意不
可易○唐虞能使庶政和而万国安复商亦克用乂者
盖不恃其建官惟得人尔贤者能立政官不足恃也○
卷十四 第 38b 页 WYG0064-0612b.png
百揆四岳总治于内而方岳之事四岳主之则内通乎
外州牧侯伯总治于外而州牧又总于四岳则外通乎
内○益稷篇禹言州十有二师即侯伯也孔氏以为五
国之长盖本五国以为属属有长之说未知唐虞之制
然否正义引咸建五长此五长在五服之外岂侯伯也
○惟和者总治分治之事皆得其理也有乖宜则不和
矣万国咸宁又本于庶政来以其时而言五兵虽设而
不试也五刑虽制而不用也以其民而言帝则顺之而
卷十四 第 39a 页 WYG0064-0612c.png
弗知也帝力赖之而弗庸也此唐虞万国咸宁之气象
也○不惟其官惟其人官不必备惟其人惟其人三字
是一篇之要
今予小子祗勤于德至训迪厥官成王以已之德弗若
古人祗敬勤勉夙夜不怠仰惟其制治保邦之意是顺
以训迪厥官也○制治保邦之本先求谢身而训迪董
正固非空言也○训官之意欲官皆得其人也而身又
人之本故此言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本其平日
卷十四 第 39b 页 WYG0064-0612d.png
自勉之心也此训迪以前事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官
则言今日所以董正之意也时若指唐虞夏商建官得
人而言训迪之意是欲使今日之官皆如之也○自史
臣言之曰董正自成王言之曰训迪一也分为二节正
其体统一也训其职守二也如三孤贰公六卿分职六
职之中冢宰又统百官六卿又各率其属外之九牧又
统诸侯以听六卿之倡此所谓体统也公论道孤宏化
六卿各有所掌六属受六卿之率各有所司凡牧受六
卷十四 第 40a 页 WYG0064-0613a.png
卿之倡宣布于诸侯各有其事以至成王之所告戒自
有官君子以下皆职守也
立太师太傅太保至官不必备惟其人程子曰三代之
时人君必有师傅保之官师道之教训傅傅之德义保
保其身体后世作事无本知求治而不知正君知规过
而不知养德傅德义之道固已疏矣保身体之法复无
闻焉又曰辅养之道非谓告诏以言过而后谏也又曰
傅德义者在乎防见闻之非节嗜好之过保身体者在
卷十四 第 40b 页 WYG0064-0613b.png
乎适起居之宜存畏慎之心愚按程子之言深得古圣
人设官之意○唐虞时未有此官然舜命禹宅百揆禹
曰帝慎乃在位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而帝亦曰予
违汝弼则亦论道之任矣禹皋陶每相与语帝前而曰
予思日赞赞襄哉固论道经邦之实事也○微子曰父
师少师是师傅官前已有之立为定制则自成王始尔
○道者阴阳之理凡邦国之务不外此理三公坐论其
理以经邦使天地四时得其职而阴阳得其调即燮理
卷十四 第 41a 页 WYG0064-0613c.png
阴阳也○论道之义不明久矣所论者何道即经纶邦
国和调阴阳之道也夫邦国若此其大也要使礼乐刑
政之施君臣父子之叙井然有条而不乱此必有其道
阴阳运行于天地之间而能使三光全寒暑平无愆阳
伏阴以多变此亦必有其道惟三公以道为天子师为
能知其所以然之故则使之论说于天子之前故论道
皆所以经邦而燮理阴阳经邦燮理皆实事则论道非
空言也论者谟谋之谓经者政治之谓三公论之天子
卷十四 第 41b 页 WYG0064-0613d.png
宰相相与施行之盖一事也○燮理阴阳别无他道惟
区处人事各得其宜则天地之气自顺○燮和也理字
始见于此事之有理犹物之有脉循之则治逆之则乱
物之脉理惟玉最密故字从玉凡治必循其理故治事
治民皆曰理治玉曰理治狱曰理导阴阳曰理周子曰
阴阳理而后和○惟其人与商书左右惟其人语意同
谓此三公必其人足以为师为保者始居之无其人则
阙○师傅保所以必三者正君养德之道不可以不备
卷十四 第 42a 页 WYG0064-0614a.png
也官不必备者以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之任不可以虚
居也○后代详于政治而不详于人主之身成周治事
之官六而三师并三少亦六所以致详于人主之身以
正君为求治之本辅德于先不待过而后谏也
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至弼予一人孔氏曰此三官名
曰三孤孤特也言卑于公尊于卿特置此三者副贰三
公弘大道化○按弘化即三公之论道经邦也寅亮天
地即三公之燮理阴阳也弘如人能弘道之弘盖天地
卷十四 第 42b 页 WYG0064-0614b.png
无为而吾之所讲明推行者无非所以弘化也化者天
地之用而弘之者人使天地之心遍于万物庶事无不
得其所是即寅亮天地也亮相也与亮天工一列蔡云
敬明则似以为亮采之亮矣弼予一人即所谓导之教
训傅之德义保其身体也君身万化之原论道燮理弘
化寅亮之所有事者莫先于兹所谓格君心之非一正
君而国定者也上文三公不言者以论道中足以包之
也○道化与阴阳天地各相对为文而非有异义化即
卷十四 第 43a 页 WYG0064-0614c.png
道也庄子注曰天道阴阳运行则为道自无而有自有
而无则为化此皆一阴一阳之妙而天地之所以为天
地者也圣人有以参赞之设官以论其道弘其化则阴
阳和天地位其实论道者非不弘化弘化者非不论道
而燮理阴阳与寅亮天地又非二事也所以如此立文
者以见公论于前孤弼于后其道相成而非有二尔如
以道化为公孤之差别则阴阳天地亦岂可以差别耶
阴阳气也一阴一阳者道也流行乎天地之间者化也
卷十四 第 43b 页 WYG0064-0614d.png
主宰乎道化者天地也为天地之心者人也人之道即
天地之道故论道弘化燮理寅亮即赞天地之化育之
实事也○三公言官不必备惟其人则三孤亦然三孤
言弼予一人则三公可知○周礼无其职盖坐而论道
不烦以事不以一职名官故不载○叶氏曰成王以周
召为师保而太傅无闻周公没召公仍为保而不闻设
师傅盖难之也○三公多以六卿兼之但其人足以兼
公则加以公之位无其人则止为卿而已三公三孤皆
卷十四 第 44a 页 WYG0064-0615a.png
无其人则阙而六卿自若也○以顾命六卿證之召公
冢宰毕公司马毛公司空皆兼三公○周公代太公为
太师毕公代周公为太师召公自武王时至康王初为
太保○召公代周公为冢宰顾命中可见○商之伊尹
傅说皆为冢宰而太甲曰既往背师保之训说命曰王
置诸其左右朝夕纳诲是皆冢宰行保傅之事
冢宰掌邦治至时地利凡治事之长谓之宰故家相曰
宰天子之相谓之冢宰贰王治事百官总焉则进异名
卷十四 第 44b 页 WYG0064-0615b.png
而谓之冢宰分职于王与五卿并列各与其亚贰为对
则退异名而谓之太宰冢太之上也山顶曰冢冢宰之
职内统百官外均四海是即所谓掌邦治也百官异职
管摄使归于一是之谓统四海异宜调剂使得其平是
之谓均○司专主也惟冢宰无不统自此而下则有专
主矣徒人众也司徒主凡夫家之徒众也治众莫大乎
教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者之常以驯扰兆民
之不顺者而使之顺也王介甫曰善教者浃于民心而
卷十四 第 45a 页 WYG0064-0615c.png
耳目无闻焉以道扰民者也不善教者施于民之耳目
而求浃于心以道强民者也扰之为言犹山薮之扰毛
羽川泽之扰鳞介也岂有制哉自然然尔强之为言其
犹囿毛羽沼鳞介乎一失其制脱然逝矣○司徒之职
虽曰掌教然土地人民之数制其田里教之树畜保息
六以养之本俗六以安之荒政十有二以聚之执事十
有二以登之无一不掌亦无一而非教也夫教岂一端
而已哉虽稽夫家之众寡会万民之卒伍辨征役之施
卷十四 第 45b 页 WYG0064-0615d.png
舍要皆以寓吾道德之意是以举一世之人皆安于法
度分守之内父诏其子长帅其幼何莫而非五礼六乐
三物十二教哉后世治出于二而政与教分民生日用
之常无复能寓吾道德之意方且以开设学校为美谈
增博士之员下诏劝学以风四方儒者辄从而谀之曰
是有志于教化者名存而实不至可以善人之形而不
可以善人之心也上为文具下为观美相与为欺而已
○六官司徒司空皆云司以其各主一官不兼群职太
卷十四 第 46a 页 WYG0064-0616a.png
宰不言司者以其总御众官不主一官之事宗伯亦不
言司者以其祭祀鬼神鬼神非人所主故也正义曰宗
庙也伯长也宗庙官之长故名其官曰宗伯周礼其职
云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又主吉凶军宾嘉之
五礼太宰职云礼典以和邦国以谐万民按礼以辨上
下定民志上下辨民志定则和矣所谓有序则和也宗
伯掌邦礼以治神人之序和尊卑上下使不僭不乖也
○司马主兵政兵以车马为重而尤急于马故政官曰
卷十四 第 46b 页 WYG0064-0616b.png
司马六师六军也天子六军司马掌之平谓使强不得
凌弱众不得暴寡邦国各得其平也莫非政也而独兵
事谓之政政者正也征伐所以正人之不正政之大者
也○群行攻劫曰寇人之恶不止寇而名官曰司寇亦
举重而言也刑官也而不曰掌邦刑者圣人立法禁于
未然至于刑则加之人矣止恶于未然圣人之本心刑
非得已也然小惩而大戒亦所以为禁也故曰掌邦禁
诘者推鞫之事刑者断决之事诘而后刑刑者必诘互
卷十四 第 47a 页 WYG0064-0616c.png
文也○司空主国空土以居民使顺天时分地利空土
者凡土之旷田之未授者也四民谓士农工商之受禄
受田受肆受廛者皆有以分画而与之时地利谓田有
稼穑之利场圃园田漆林之类有树艺之利以时而兴
之使无空土无閒民也○邦土者积石曰山竹木曰林
注渎曰川水钟曰泽土高曰丘大阜曰陵水涯曰坟下
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湿曰隰无非司空所掌司空辨其
名物知其土宜以居四民时地利其居民也相其阴阳
卷十四 第 47b 页 WYG0064-0616d.png
之向背尝其水泉之甘苦利则使居之害则使避之居
得其所则民生可阜鸟兽可蕃草木可毓大则邦国都
鄙之数小则县鄙形体之法皆所以居民也其时地利
也五物九等既辨由是以作民职则三农以至閒民各
任其事也以令地贡则九谷以至山泽之物各出其有
也土事出于十有二土稼穑树艺出于十有二壤皆所
以时地利也○周礼司空之文多错于他官而地官尤
多汉儒不知本经以考正而妄谓其缺因以考工记补
卷十四 第 48a 页 WYG0064-0617a.png
之殊不知考工记记工事尔非设官也故无员秩且其
所谓国有六职者自明言于下不过言上自王公士大
夫下至农耕妇织商通货财各有所职而工在其一不
可相无尔何尝及天地四时之职也
 吕氏曰天下之事有治以均之有教以扰之又有礼
 以和之其待天下之理亦已尽矣其间或有败常干
 纪者大则职之司马小则职之司寇以此见王者之
 治不倚一偏既有以开导之又有以警畏之如天地
卷十四 第 48b 页 WYG0064-0617b.png
 之有雨露必有霜雪有春夏必有秋冬何可少也庄
 老乃谓德衰而后有刑亦不识天地阴阳之化矣司
 空一官居终者盖有前五者而后民可得安其居也
 ○又曰三公三孤天子所与共调精微之源而无所
 治者也统万事而分职之则有六卿之职焉六卿者
 万事之纲也为天下者始于立纲纪故一曰邦治纲
 纪既立首教之以人道之大故二曰邦教人道立则
 必有节文之者故三曰邦礼教立礼行而犹有干纪
卷十四 第 49a 页 WYG0064-0617c.png
 乱常者焉则将帅之事也故四曰邦政大罪陈于原
 野降此则有司之法在故五曰邦禁民迁善远罪然
 后可以永奠其居故六曰邦土终焉冢宰相天子统
 百官则司徒以下无非所统乃均列一职而并数为
 六何也纲在网中也乾坤与六子并列于八方冢宰
 与五卿并立于六职其义一也按冢宰统百官则其
 任专六卿分职则其事不相厌(音/押)此万世任相之法
六卿分职至阜成兆民既训六卿之职则其属在其中
卷十四 第 49b 页 WYG0064-0617d.png
故云六卿分职各率其属大夫士治其所分之职以倡
九牧内外相承即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之意
也阜成兆民九牧之职也六卿倡九牧则九牧率诸侯
矣诸侯得以六典自治其国故凡治以典待邦国之治
邦国之治不外于六典此所以六官倡于上而九牧从
于下也○成周之时内则六卿外则九牧皆以执天下
之要使天下之事归于六卿方国之权归于州牧州牧
之腹心归于天子所以能使万国如一人者此也秦始
卷十四 第 50a 页 WYG0064-0618a.png
皇以封建为树兵而废之柳宗元以郡县之易制为贤
于封建皆由不知此也
六年五服一朝至大明黜陟孔氏曰五服侯甸男采卫
六年一朝会京师周制十二年一巡守春东夏南秋西
冬北故曰时巡考正制度于四岳之下如虞帝巡守然
觐四方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大明考绩黜陟之法○
周礼大行人云侯服岁一见甸服二岁一见男服三岁
一见采服四岁一见卫服五岁一见要服六岁一见见
卷十四 第 50b 页 WYG0064-0618b.png
来朝也诸侯各以服数来朝与六年五服一朝之说不
合且当以经为主○周礼职方卫服之外有蛮夷镇藩
行人所掌六服要服即蛮服其夷服镇服藩服在九州
之外谓之蕃国父死子立及新王即位乃一来见所谓
来王也圣人详内略外不治夷狄职方及王化所至而
言行人所掌限朝贡之节止及六服周官之初又但止
于五服焉○大明黜陟系于天子时巡诸侯朝于方岳
之下即孟子所谓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
卷十四 第 51a 页 WYG0064-0618c.png
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
克在位则有让是也言诸侯黜陟之事而不及庶官者
庶官考绩黜陟之法自唐虞以来日加密矣今成王之
所申明者外治之事也
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至民其允怀有官君子合尊
卑大小而言敬汝所主之职慎汝所出之令令出惟行
弗惟反言令一出有行无反见令不谨于未出之先必
反于既出之后不可不慎尔令而不行是去而复反故
卷十四 第 51b 页 WYG0064-0618d.png
言反也○令之大者固出于君百司庶府自下教条于
其属亦令也○上自公孤六官下至诸侯卿大夫莫不
有所出之令若同以天下为心而不徇一已之私是非
利害必计久远必合众情则吁谟定命远猷辰告民岂
不信而怀之乎○令出而反民轻上而不信令矣然必
谨出令不使至于反此教以谨令非欲其遂非也○易
涣汗其大号谓如汗之出而不反也以公灭私令之慎
也民其允怀令之行也○程子曰圣人视亿兆之心犹
卷十四 第 52a 页 WYG0064-0619a.png
一心者通于理而已文明则能烛理故能明大同之义
刚健则能克己故能尽大同之道愚谓所谓以公灭私
者亦如此○公者人心之同私者一人之见如本是为
民兴利除害却有行一番即增多一番弊窟民不但不
受其利而反为之害者无他非通天下之志者不能以
一人之心知千万人之心非胜一己之私者不能以千
万人之心为一人之心出令之人以公灭私则虑无不
审而发无不当此民之所以允怀也○公者公道私不
卷十四 第 52b 页 WYG0064-0619b.png
但己之私人各有意欲行其私私之事多矣私之门多
矣在上人主持公道以出令而灭众人之私与已之为
身为人之私则动合人心岂不信而怀之
学古入官至莅事惟烦此章以学为重据已在官者而
言本言不可不学而曰学古入官者学而后入政未闻
以政学是未当事固以学为先既当事亦以学为重故
可曰学古入官而不可曰入官学古其文势事理则然
也○古人即学皆事即事皆学学优则仕仕优则学所
卷十四 第 53a 页 WYG0064-0619c.png
以日用常有馀裕○议事以古义裁之故曰以制制裁
断也以古义折断今之事而得其所处之宜也○议事
以制典常为师至今犹然议事以制如今有大事大疑
公卿集议引古事裁决是也典常作之师如今每事以
祖宗成法为主是也○苏氏引叔向议事以制不为刑
辟之言得制字之义所论律令任法之弊非此经之旨
○成王训官以学勉之以不学戒之学古学也典常作
之师亦学也学古则能制事而政不迷师典常则有所
卷十四 第 53b 页 WYG0064-0619d.png
持循而官不乱蓄疑败谋怠忽荒政皆不学之失不学
如墙面莅事惟烦安能不迷也○事不能决故蓄疑师
心自用则以利口乱官寡陋自安则以怠忽荒政○不
学则于理不明惟见其烦扰而已学不学之得失相去
如此○世亦有好古而至于好异者如王安石行新法
是也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又辅之以吕惠卿真所
谓利口乱厥官也典常作之师所以为至戒也○学者
应事以理虽万变而不穷不学者应事以才始犹以材
卷十四 第 54a 页 WYG0064-0620a.png
力经营之终未有不归于墙面者也如霍光寇准盖皆
不免成王之言岂专为庸下者戒哉
戒尔卿士功崇惟志至乃罔后艰孔氏曰此戒凡有官
但言卿士举其掌事者功高由志业广由勤惟能果断
行事乃无后难言多疑必致患○按功者业之成如教
化大行刑措不用之类所以崇其功者存乎志程子所
谓以圣人之训为必当从以先王之治为必当法不为
后世驳杂之政所牵制不为流俗因循之论所迁改立
卷十四 第 54b 页 WYG0064-0620b.png
志如此斯有卓越之功未有志先卑近而成就能高远
者业者功之积如敷教明刑之事日积一日者是已吕
刑所谓今尔罔不由慰日勤尔罔或戒不勤康诰所谓
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孔子所谓先之劳之无倦欧阳
永叔论教化所谓以不倦之意待迟久之功朱子自言
其为学以为铢有所积寸有所累业官者盖亦然也服
勤如此斯有次第之业不勤而欲业广是却行而求前
也勤由志而生志待勤而遂然又贵于果断何也天下
卷十四 第 55a 页 WYG0064-0620c.png
之事乘其几而为之则为力也易失其几而图之则为
力也难惟夫理之所在时之可为则决之以理而不牵
于二三之见义在不疑时不可失则断之以义而不参
以犹豫之私克果断如此则志不虚用可以睹其成于
有渐勤非徒劳可以收其功于一旦尚何后艰之有哉
○果断因志勤而言天下之事非所望于无志而不勤
者其或有志知勤矣而后艰之不免者以其不能果断
坐失事几也几谓其可为之会也失其可为之会则志
卷十四 第 55b 页 WYG0064-0620d.png
与勤虚用矣后艰非后患乃艰难而不易尔○宋神宗
非不果断然志在取幽蓟勤在致富强则志与动皆用
非所用而又果以行之是乃妄动岂果断之谓哉如孔
明以恢复汉室为志治国练兵是其勤出师伐魏皆当
几是其果断惜天不假之年其功不成尔○如宋之南
渡欲成恢复之功须有不共戴天之志选将练兵脩战
守之备不遑夙夜如越句践卧薪尝胆而后可乃其君
臣有苟安一隅之心则无志矣寇至而仓皇寇退而暇
卷十四 第 56a 页 WYG0064-0621a.png
豫自治之实一切苟且则不勤矣孝宗虽可谓有志而
知勤者然而不能果断坐失事机始而议弃三路诏吴
璘班师继而罢张浚撤两淮边备所以志与勤虚用而
后艰之不免也○王氏智仁勇之说似非本意
位不期骄至心劳日拙人无所挟何骄而位不期骄则
为居所动也人无所欲何侈而禄不期侈则为养所移
也故居是位当知所以恭所以恭者恭为吾之素德无
位犹是也居位犹是也恭出于心非有所为而为之于
卷十四 第 56b 页 WYG0064-0621b.png
外也飨是禄当知所以俭所以俭者俭为吾之素德禄
之犹是也弗禄犹是也俭出于心亦非有所为而为之
于外也恭俭出于素德则中外惟一故心逸而日休休
焉如诗云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此
诗乃南国被文王之化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其
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重言委蛇舒泰而有馀
裕也即此所谓日休也独赋其退食之际盖于此时而
然则其在公之正直可知矣不然有愧于中则其退也
卷十四 第 57a 页 WYG0064-0621c.png
亦且促迫急遽之不暇宁有委蛇气象哉羔羊诗之节
俭正直即周官之恭俭惟德也作德者无间于在公退
食其于敬恭之度俭约之节履而安之中外如一岂不
心逸而日休休哉若恭俭出于有所为而伪为则心劳
而日著其拙矣○实有得于恭俭即德也以声音笑貌
为之则伪矣恭俭一也作德者心逸而日休作伪者心
劳而日拙恭俭之可诚而不可伪如此心逸日休只言
恭俭出于诚之美以见当惟德之意非效也○为保位
卷十四 第 57b 页 WYG0064-0621d.png
而恭俭所谓作伪者也○作伪如公孙弘作德如司马
君实○古之人骄侈犹在于禄位之后今之人则自未
得志之时已无不慕于骄侈待得志而肆尔
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宠禄位也危患畏惧也
弗畏入畏言患且至○新安陈氏曰利禄与危辱为邻
甚可畏也思其危则畏惧不暇何敢骄侈乎
推贤让能至惟尔不任陈氏经曰人能推让乐善故也
不能推让忌嫉故也九官相让众贤和朝范宣子让其
卷十四 第 58a 页 WYG0064-0622a.png
下皆让安有不和我忌嫉人人必忌嫉我交相忌嫉何
有于和○董氏鼎曰因所称举之贤否益足以见我之
贤否则推人之贤乃我之贤也让人之能乃我之能也
为人臣者以是观之必无嫉贤妒能之事贤者有所劝
而不肖者亦可以自警矣○荐举得人是汝知人之明
亦得以人事君之道矣故曰惟尔之能○丘文庄公曰
有虞之朝命禹为百揆而禹则逊之稷契皋陶命垂为
共工而垂则逊之殳斨伯与益逊于朱虎熊罢伯夷逊
卷十四 第 58b 页 WYG0064-0622b.png
于夔龙噫君以其人为贤能而用之而其人不自贤不
自能而推之贤让之能其相与如此此百官和于朝而
庶绩所以咸熙也欤成王仰惟唐虞建官之意而时若
之而以推贤让能望其臣盖欲其效虞廷之九官济济
相让也按唐虞时百僚师师则推贤让能有不待言亦
不俟于训戒也成王时已不足于师师之风故形于戒

王曰呜呼三事暨大夫至万邦惟无斁吕氏曰训戒既
卷十四 第 59a 页 WYG0064-0622c.png
终复提要总告之各敬尔官以治尔政即前所谓钦乃
攸司也统而言之惟在于辅君以永安民尔○陈氏大
猷曰前言阜成兆民指当时言此言永康兆民期于永
久也○董氏鼎曰唐虞建官庶政和万国宁我周建官
庶政之和亦若是则我周万邦之宁者其有厌斁乎此
成王归于宗周不暇他及而汲汲于董正治官以国家
纪纲所系根本所关至不轻也○三事以为即立政三
事者成周虽分六官其职则仍古三事之职也故仍呼
卷十四 第 59b 页 WYG0064-0622d.png
三事三事只指六卿公孤不在内大夫则其副与属也
佑乃辟康兆民是一直意敬有官则无怠忽慢易之失
治有政则无瘝旷废弛之忧永康者致治自今日而贻
太平于永久也无斁者常得万邦爱戴之心也
邵文庄公曰唐虞九官周六卿夏商则有三宅周公作
立政亦因之既而讲画以成一代之典名之曰周礼六
卿之职于是乎备书未成而公卒周官之所董正者其
大纲也君子曰周礼在是矣○吕氏曰金縢成王初年
卷十四 第 60a 页 WYG0064-0623a.png
之书也洛诰周公还政之书也无逸立政周公戒成
王之书也周官成王亲政之书也合是数篇以观成王
可以见其本质焉可以见其昏明疑信之变焉可以见
其讲贯启发之深焉可以见其知类通达离师傅而不
反焉过此而有君陈乃周公既没之后又过此而有顾
命乃成王临没之时成王进德始终之事备矣周公格
君始终之功著矣
 
卷十四 第 60b 页 WYG0064-0623b.png
 
 
 
 
 
 
 
 尚书日记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