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064-031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日记卷五     明 王樵 撰
 夏书
  禹贡
书序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孔氏曰分其圻
界刋其未深其流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贡赋之差此尧
时事而在夏书之首禹之王以是功○金氏曰夏史叙
禹平水土之功总以贡名识其成也每州有赋有贡有
卷五 第 1b 页 WYG0064-0318b.png
篚而贡则夏后氏田赋之总名也故以为名禹贡叙水
土之事在唐虞之际禹谟序功谟之事则在有虞之时
旧皆名夏书以夏史之所述也夫子定书升禹谟于虞
书以著三圣相传之道冠禹贡于夏书以明大禹有天
下之本也○许氏曰禹贡专为纪治水之成功而并及
贡赋之数故九州纪水道土色田赋之等贡物贡道为
详馀皆或见或不见古史言简而意密则又有言外之
意惟冀梁雍言山独详诸州不言者天下之势西北高
卷五 第 2a 页 WYG0064-0319a.png
而多山故也徐虽言山乃蒙羽之小者又止言艺则不
专主于导山冀青梁不言泽者冀梁多山而地峻青边
海而水易泄故二州无泽也雍虽多山而猪野在其西
北之偏黄河之外地形稍下故有之也扬荆豫梁不言
原隰者诸州有大泽者无原隰有原隰者无泽扬州彭
蠡太湖其浸甚大荆州云梦阔数百里豫之荥波菏泽
孟猪皆巨浸则原隰之地固少矣兖徐雍二者皆有者
兖止言宜桑之土耳而雍则猪野在河外原隰在河内
卷五 第 2b 页 WYG0064-0319b.png
相去甚远惟徐之东原不同东原地甚卑常有水患虽
曰原其实下湿谓居泲之东而稍高尔梁州二者皆无
者为多山而下不足猪水且无旷平之地也梁雍无篚
者多山之地惟出兽皮而所织为罽不假于篚也兖荆
豫不言夷者凡地接于山海边陲之地则有夷豫居天
下之中荆虽居于南而禹贡之地不踰岭兖虽在东北
而其东南则接青徐西北皆冀境故三州无夷也兖徐
扬独言草木者三州在东方皆河淮江之下流被水特
卷五 第 3a 页 WYG0064-0319c.png
甚草木不生今水既泄而生草木故特书此以表地平
也至于冀之不言境域及贡篚则传已言之矣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敷分也敷土序所谓别
九州也分州始于黄帝盖天文地理区域各定故星土
之法则有九野而在地者则山川为之限隔风气为之
不通民生为之异俗圣人因其自然而分之厥后唐因
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亦此意也计九州之来久矣
而云禹别者杜佑所谓尧遭洪水而天下分绝使禹治
卷五 第 3b 页 WYG0064-0319d.png
之还为九州是也随山刋木者水之源必出于山水之
势必因于山山之脉络即水之经纪也故禹之治水必
随山之势以为施工之序导岍四节即随山之事也某
山至于某山所谓山势也某水所出某水所经某所当
何如施工所谓相其便宜也随山刋木是二事随山以
相度刋木以通道路而后水工可兴也奠高山大川者
奠定也礼定器于地通名为奠高山如岱华荆衡之类
大川如河淮泲黑水之类定之以别州境而为治水之
卷五 第 4a 页 WYG0064-0320a.png
纪纲如兖之泲河青之海岱扬之淮海雍之黑水西河
荆之荆衡徐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之华阳黑水或界
以山或界以川或表其二面或表其三面郑樵谓州国
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
以山川定疆界使兖州可移而泲河之兖州不能移梁
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州不能迁斯言得之矣
冀州正义曰冀州不言疆界以馀州所至可知兖州云
泲河自东河以东也豫州云荆河自南河以南也雍州
卷五 第 4b 页 WYG0064-0320b.png
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
北是冀州之境也金氏曰冀为帝都故为九州之首不
言所至春秋王者无外之意也○按冀有疆界尔雅曰
两河间曰冀州是也诸州贡道皆言达河则冀之疆界
虽不言而隐然如披图而见其为天下所辐辏矣此古
史之妙也
 古今论建都者以形势则言关中以土中则言洛阳
 以诸方水道所辏东南之都会财赋所出则言建康
卷五 第 5a 页 WYG0064-0320c.png
 以上可以通关陜中可以向许洛下可以通山东则
 言武昌皆各就一方而言其所长未有及天下之大
 形势以六合为一家以山河为一体而廓然无复疆
 界之见者此惟尧舜之冀州为然黄河三面环绕华
 山耸于右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遂去
 为泰山耸于左为龙淮南诸山是为第二重案江南
 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此朱子之说也以论
 冀州形势之善愚谓此非形势之说也惟天地以为
卷五 第 5b 页 WYG0064-0320d.png
 量者能当之而向之所论者皆不足道矣
既载壶口经始治之谓之载九州之次以治为先后以
水性下流当从下而泄故治水皆从下为始冀州帝都
于九州近北故首从冀起而东南次兖而东南次青而
南次徐而南次扬从扬而西次荆从荆而北次豫从豫
而西次梁从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高故在后也自兖而
下皆准地之形势从下向高从东向西冀雍之交夹河
而南皆山也壶口盖受河之口山在河东北屈县(应劭/云以)
卷五 第 6a 页 WYG0064-0321a.png
(有南屈故称北屈慈州春秋晋/州之屈邑禹贡壶口山在焉)治之所以杀河势也盖
河自积石北行出塞外阻阴山乃折而东行凡二千里
又折而南流壶口当其南下之冲此禹冀州之功所以
于是而经始也
 朱子曰禹自言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一篇
 禹贡不过此数语极好细看今人说禹治水始于壶
 口凿龙门某未敢深信方河水汹涌其势迅激纵使
 凿下龙门恐这石仍旧壅塞又下面水未有分杀必
卷五 第 6b 页 WYG0064-0321b.png
 且溃决四出盖禹先决九川之水使各通于海又浚
 畎浍之水使各通于川使大水有所入小水有所归
 禹只是先从低处下手某尝谓禹治水当始于碣石
 九河盖河患惟兖为甚兖州是河曲处其曲处两岸
 无山皆是平地所以决溃常必在此故禹自其决处
 导之用功尤难禹之治水乃是自下而上了又自上
 而下此书多句为文而尤严于一字之用其条理精
 密而义例可推固不待旁引曲證而后通学者当玩
卷五 第 7a 页 WYG0064-0321c.png
 索而得之○林氏曰洪水泛滥其始必相水之大势
 顺地之高下渐次导之其首尾本末大概相应下文
 所纪导山导水之序是也此叙九州但各记一州之
 事及其山川所在施工之曲折非谓先治一州之水
 既毕更治一州也
治梁及岐金氏曰梁吕梁山也在今石州离石县北吕
不韦谓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水经注谓吕梁之山
钜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震动天地盖大禹所辟
卷五 第 7b 页 WYG0064-0321d.png
以通河也岐狐岐山也在今汾州介休县胜水所出统
为西山古河径之险阨治二山以广河道也旧说雍之
梁岐者非九州凡山之言治者或水道之冲有疏辟之
功也或表山以该水土也言蓺者剪其蓊郁与民种蓺
也传所谓以启山林也言旅者祭之以为其州之镇望
记所谓取材出云为雨者也
既脩太原至于岳阳因旧治之曰脩记曰禹能脩鲧之
功高平曰太原今以为郡名岳太岳霍山也山南曰阳
卷五 第 8a 页 WYG0064-0322a.png
蔡氏谓汾水出于太原经于太岳此为导汾水然禹经
理水土浚畎浍画井疆物土宜凡事盖并手皆作不独
汾也岳阳尧之所都事以河为急帝都为重此其序也
○杨子云冀州箴曰岳阳是都帝都所在故曰修以见
畿甸之中畎浍井疆无不治也主汾以见山川之护环
带左右无不平也○河北有鲧堤盖鲧之治河也障之
所以害愈甚而功不成若太原岳阳诸处则鲧非无可
因之功故禹因而修之若夫载壶口治梁岐疏九河则
卷五 第 8b 页 WYG0064-0322b.png
皆禹之独智而无所因所谓顺而导之而不以障遏为
事者也及字至字亦当有别有所包谓之至曰及无所
包矣○朱子曰凡所举山川皆先地后绩者睹成功而
言也壶口梁岐及太原皆先绩后地者本用功之始而
言也岂治之有难易与
覃怀底绩至于衡漳金氏曰覃怀地名太行为河北脊
其山脊诸州皆山险至太行山尽地始平广田皆腴美
俗谓小江南古覃怀也即今怀州其地亦有怀水入河
卷五 第 9a 页 WYG0064-0322c.png
衡漳即今漳河有两原一出今平定军乐平县少山者
曰清漳一出潞州长子县发鸠山者曰浊漳沈存中谓
凡二水合流而有文者皆名漳正义曰衡即古横字漳
水横流入河故曰衡漳漳在怀北五百馀里从覃怀致
功而北至横漳也○初浊漳合清漳东北至阜城入河
河徙后漳自入海
厥土惟白壤水去土复其性色白而壤壤柔土(无/块)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孔氏曰赋谓土地所生以
卷五 第 9b 页 WYG0064-0322d.png
供天子上上第一错杂杂出第二之赋田之高下肥瘠
九州之中为第五○正义曰赋者税敛之名往者洪水
为灾民皆垫溺九州赋税盖亦不行水灾既除土复本
性以作贡赋之差因九州差为九等上上是第一也错
是间杂之义上上之下即次上中杂出第二之赋也孟
子称税什一为正税俱什一而得为九等差者人功有
强弱收穫有多少传以荆州田第八赋第三为人功修
也雍州田第一赋第六为人功少也是计人功多少总
卷五 第 10a 页 WYG0064-0323a.png
计以定差冀州以上上为正而杂为次等言出上上时
多而上中时少也多者为正少者为杂此州言上上错
者少在正下故先言上上而后言错豫州言错上中者
少在正上故先言错而后言上中扬州云下上上错不
言错下上者以本设九等分三品为之上中下下上本
是异品故变文言下上上错也梁州云下中三错者梁
州之赋凡有三等其出下中时多故以下中为正上有
下上下有下下三等杂出故言三错足明杂有下上下
卷五 第 10b 页 WYG0064-0323b.png
下也一升一降不可常同冀州自出第二与豫州同时
则无第一之赋豫州与冀州第一同时则无第二之赋
○朱子曰常出者为正间出者为错错在上上之下则
间出等二等也赋有九等此乃计九州岁入多寡相较
以为之等非科定取民也取民则皆用什一赋入既有
常数而又有间出他等之时者岁有丰凶不能皆如其
常故有错法以通之然则虽夏法亦未尝不通也林氏
曰三代取民既不出什一而有九等之差者九州地有
卷五 第 11a 页 WYG0064-0323c.png
广狭民有多寡其赋入之总数自有不同不可以田之
高下为准也○林氏曰冀州先赋后田者冀乃王畿之
地天子所自治并与埸圃园田漆林之类而征之盖兼
土赋而言赋非尽出于田也故以赋属于厥土之下馀
州皆田之赋也故先田而后赋冀独不言贡篚者冀天
子封内无事于贡篚也
恒卫既从大陆既作恒水出恒山北谷合于滱而入易
卫水出真定府灵寿县合滹沱河过信安军入易从从
卷五 第 11b 页 WYG0064-0323d.png
其道也今滹沱实出恒山诸谷卫水与之合流大陆尔
雅在九薮之数今邢州钜鹿犹有广阿泽唐杜佑李吉
甫谓今邢赵深三州皆大陆之地盖古河本穿西山之
麓以北流既出枯洚西山势断地势平广脊上诸水钟
汇为薮河泛溢又盘洄其间是为大陆作者言可耕治
也恒卫水小而地远可以缓治大陆地平而近河难以
急治故成功在田赋之后
 魏太常曰大地之脉咸祖昆仑而南北二络最大北
卷五 第 12a 页 WYG0064-0324a.png
 络发于昆仑之阴折而东行其背为塞北其面为中
 国而其馀气为东夷东夷气散而弱世为不侵不叛
 之臣塞北广漠万里龙气深厚其性沈鸷阴山横亘
 千馀里固天所以限南北也控御北垂至为要害南
 面为中国其中结为冀都其左结为燕京冀都则恒
 山祖脉若从天降下为平阳而大河三面环之以绝
 龙气天文北极不动而众星共焉冀都正北南面以
 临天下上应微垣此第一都会也尧舜禹由是兴焉
卷五 第 12b 页 WYG0064-0324b.png
 北络极于幽燕而大河至此入海与鸭绿江会东夷
 为其下沙此山水一大交会也其北崇冈千叠而其
 前平夷数千里泰山耸于南诚国家万年之基也但
 河徙而南气不交固今其势且北而以害于漕河则
 障之使南且国家北都燕而远漕江南之粟民力易
 罢地则有遗利矣以漕河故多逆水性大河淮泲皆
 拂经是于天时人事无乃有未尽乎○又曰淮小于
 江不啻倍蓰而吞大河岂待智者决其为患河北有
卷五 第 13a 页 WYG0064-0324c.png
 鲧堤而无禹堤后世师鲧而不师禹河患何时而平
 也海运期期母讲上策莫若脩虞集故事其次法唐
 宋转般国家设淮徐临德通五仓遗意犹存在得其
 人以脩举焉耳○魏襄王时史起为邺令起曰魏氏
 之行田也以百亩(赋田之法/一夫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是不智也于是引漳水
 溉邺而河内以富一漳水也史起能用之以富魏之
 河内于井法废坏之后而况在神禹衡漳底绩之时
卷五 第 13b 页 WYG0064-0324d.png
 乎唐元和中韩重华开营田于代北募人为十五屯
 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亩就高为堡东起振武西逾
 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凡六百馀里列栅二十垦田三
 千八百馀顷岁收粟二千万石省度支钱二千馀万
 缗自有屯田以来未有得利如此者也彼时沿边之
 地多为藩镇所专其兴农之效犹若此况全盛之世
 举全冀之膏壤而甸焉如所谓太原岳阳之脩覃怀
 之致功大陆之作者乎宋时自雄州东际于海多积
卷五 第 14a 页 WYG0064-0325a.png
 水戎人患之不敢由此路入寇顺安军至北平二百
 里地平坦无隔阂每岁敌骑多由此入议者谓宜度
 地形胜随其水陆之便建阡陌浚沟洫益树五榖所
 以实边廪而限戎马盖宋失燕蓟以内地为边故恃
 塘泺以设险亦因以溉田而积榖今塘泺或不必尽
 如宋时而所谓因水陆之便建阡陌浚沟洫以兴农
 而制敌者则历世不刋之长策也因魏太常之论举
 此三端以见幽冀农政可兴地利可尽古治可复之
卷五 第 14b 页 WYG0064-0325b.png
 效○元泰定中虞集为翰林直学士进言曰京师之
 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海南濒青齐萑苇之场也海
 潮日至淤为沃壤请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听
 富民欲得官者合其众分授以地官定其畔以为限
 能以万夫耕者授以万人之田为万夫之长千夫百
 夫亦如之察其惰者而易之三年后视其成以地之
 高下定额以次渐征之五年有积蓄命以官就所储
 给以禄十年不废得以世袭如军官之法邱文庄公
卷五 第 15a 页 WYG0064-0325c.png
 曰集此策当时不曾行及其末世海运不至谋国者
 思集之言于是有海口万户之设大略宗之每年亦
 得数十万石以助国用亦已晚矣尝闻为田者者必
 筑堤岸以拦咸水之入疏沟渠以导淡水之来今由
 白河以至潞渚观其入海之水最大之处无如直沽
 然其直泻入海灌溉不多请于将尽之地依禹贡逆
 河法截断河流横开长河一带收其流而分其水然
 后于沮洳尽处筑为长堤随处各为水门以司启闭
卷五 第 15b 页 WYG0064-0325d.png
 外以截咸水俾其不得入内以泄淡水俾其不至漫
 如此则田可成矣于凡有淡水入海所在皆依此法
 行之则沿海数千里无非良田非独民资其利而官
 亦赖其用矣按此法不但沿海可行今京师西山稻
 田皆引泉以溉灌用江南种法樵昔为行人使大同
 问所食稻云来自代州则知北方但地平广有水泉
 可引处皆可种稻周官设稻人掌稼下地盖为此也
 北齐嵇晔曾开幽州督亢旧陂岁收粟数十万石此
卷五 第 16a 页 WYG0064-0326a.png
 等处甚多○汉史称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等所居
 民富所去见思及考其事则皆劳来循行课耕桑为
 民兴利广溉灌益垦田畜积有馀户口增倍盗贼狱
 讼衰止所谓所居民富者也吏治有实效未有如汉
 者诚得朝廷加意兴举岂无若人者出即北方地尽
 辟民尽富岁漕不复仰给东南可也又何虞集之事
 之足云
岛夷皮服金氏曰岛夷海岛之夷冀东北边之国如辽
卷五 第 16b 页 WYG0064-0326b.png
潼朝鲜之地不附庸于青而径属于冀者也其贡皮服
尔雅所谓东北方之文皮者
夹右碣石入于河孔氏曰碣石海畔山汉志云碣石山
在北平骊城县西南苏氏曰夹挟也自海入河逆流而
西右顾碣石如在掖也朱子曰碣石山负海当河之冲
自海道夹出碣石之右然后入河达帝都也冀州三面
距河其建都实取转漕之利朝会之便故九州之终皆
言达河以纪其入帝都之道冀实帝都亦曰入河者为
卷五 第 17a 页 WYG0064-0326c.png
北境绝远者言之以明海道亦可至也愚按后人指此
为海运之證殊非其实此贡道不过在冀本州又不过
本州东北方之一道他州初无预焉何得指为海运之
證杜甫诗有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之句此疑隋唐
征辽之役间或有之未尝为常运之道也以海运为常
起于元然风涛之阻岛屿之险或不能无没溺未可以
为长计也
泲河惟兖州孔氏曰东南据泲西北距河按据泲者非
卷五 第 17b 页 WYG0064-0326d.png
止于泲且跨而过之距河者未至于河但以河为表识
也馀州凡言据距者放此○林氏曰自兖而下八州皆
以高山大川定逐州之疆界序所谓别九州篇首所谓
奠高山大川也郑樵谓禹贡以地名州为万代地理家
成宪按泲即沇水出王屋山既东为泲入海者也其从
水从齐者自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入泜非四渎之水
俗误以泲为济
九河既道按尔雅九河徒骇一太史二马颊三覆釜四
卷五 第 18a 页 WYG0064-0327a.png
胡苏五简六洁七钩盘八鬲津九朱子注孟子亦引之
又楚辞集注云禹治河至兖州分为九道以杀其溢其
间相去二百馀里徒骇最北鬲津最南盖徒骇是河之
本道东出分为八枝也蔡传合简洁为一而谓经流在
外殊误今南皮县明有洁河未闻与简河为一也○按
九河在今沧瀛景德之间或者求于此而不得则以为
沦入于海殊不知河昔北流故分为九河自周定王五
年河道既改则九河渐湮乃必然之理岂得经流既息
卷五 第 18b 页 WYG0064-0327b.png
而枝流仍在乎纵非海水沦没其故迹亦岂可得而复
求乎大率河底常高今于开封境测其中流冬春深仅
丈馀夏秋亦不过二丈馀水行地上初无长江之渊深
故自古濒河之地每有异常之水河必骤盈盈则决每
决必㳽漫横流深者成渠以渐成河浅者淤淀以渐成
岸数年之后下流淤塞则中流河底又以渐而高而河
又不容于不徙矣既徙之后则其丈馀深之故槽风填
沙塞复为平陆无足怪者此九河之故迹所以不可复
卷五 第 19a 页 WYG0064-0327c.png
寻也今庆云县尚有古黄河广可三里许两岸堤皆高
丈馀居人历历能道之庆云距沧州百四十里距天津
三百馀里九河非海湮其理明甚○顺其道谓禹新开
之道也盖河源只一派禹因其势浩大又乘高而来至
兖卑下之地为害尤甚故开八条以泄其怒连原一条
而谓之九此兖州最大之水也蔡传谓分播合同皆水
势之自然此实妙理长江万里吞纳百川不闻溃决者
以两岸有山以为之限也惟河自大伾以下行于平地
卷五 第 19b 页 WYG0064-0327d.png
河势悍猛而平地土疏非堤防所能捍禦故百川惟一
而河有九其到此而不得不分者乃理势之必然而禹
能因其势顺其理以尽其相导之力此所以为大智而
功在万世也○禹之治水于河用功尤多下则疏九河
自下而上上则治壶口龙门梁岐自上而下故史臣叙
兖之成功其文异于他州者有二记桑土一也记赋贞
十三载乃同二也皆以河患故也○凡水禹导之而后
道则曰既道泛滥既去而水自得其故道则曰其道
卷五 第 20a 页 WYG0064-0328a.png
雷夏既泽金氏曰今濮州雷泽县西北雷夏陂东西二
十里南北十五里计古雷夏必大于今○按均一泽而
或曰既泽或曰既猪正义谓洪水之时高原亦水泽不
为泽今高地水尽而泽复为泽雷夏既泽是也孙氏谓
既泽向未为泽今始为泽既潴向已为泽今复旧也此
亦不可不知但雷夏小故曰既泽彭蠡大故曰既潴洞
庭浩渺方八百里又非他比故特异其文曰孔殷震泽
震动难定故曰底定大野大于雷夏等故亦曰既潴又
卷五 第 20b 页 WYG0064-0328b.png
有水降土升泽不复为泽者云土梦作乂大陆既作是

灉沮会同按尔雅释水曰灉反入又曰水自河出为灉
泲为濋反入者注曰即河决出复还入者河之有灉犹
江之有沱○金氏曰尔雅水自河出为灉泲出为濋沮
有濋音二水河泲之别也然自河迁泲伏则灉沮不可
复寻矣说者以为濮耀二水古入雷泽一说灉即汳水
张明谓禹开阴沟以通河泗许慎谓汳受阴沟至蒙为
卷五 第 21a 页 WYG0064-0328c.png
灉水东入于泗汳今作汴沮即今睢水经称会同古当
合入泲后世导之入淮入泗尔○二水势均故曰会同
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桑土宜桑之土既蚕得桑而宜
蚕也蚕性恶湿于下地非宜兖地宜桑于水退始宜故
独于兖志之○孔氏曰地高曰邱大水去民下丘居平
土就桑蚕正义曰降丘宅土与既蚕连文知下丘居平
土就桑蚕也按蚕桑之利既兴则诸土皆平矣不必以
降丘宅土为就蚕桑也○下丘居土诸处皆然独于此
卷五 第 21b 页 WYG0064-0328d.png
州言之者郑玄云此州寡于山而夹川两大流之间遭
洪水其民尤困水害既除于是下丘居土以其免于厄
尤喜故记之
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孔氏曰色黑而坟起按
坟土膏脉起也后凡言坟者俱同○孔氏曰繇茂条长
也正义曰繇是茂之貌条是长之体言草茂而木长也
九州惟此州与徐扬三州言草木者三州偏宜之也宜
草木则地美矣而田非上者为土下湿故也按九州土
卷五 第 22a 页 WYG0064-0329a.png
田连举惟兖徐扬又入草木一条盖三州居河泲江淮
下流水未平则为下湿于草木非宜水既平则为沃衍
于草木尤宜故惟三州言草木
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孔氏曰田第六
贞正也州第九赋正与九相当治水十三年乃有赋法
与他州同正义曰作者役工作务谓治水也治水十三
年乃有赋法始得贡赋与他州同也尧典言鲧治水九
载绩用弗成然后尧命舜舜举禹治水三载功成尧乃
卷五 第 22b 页 WYG0064-0329b.png
禅舜此言十三载者并鲧九载数之(蔡氏训作/为耕治)按厥赋
贞孔氏谓州第九赋正与九相当蔡氏谓名第九等赋
为贞示君天下以薄赋为正金氏则谓贞字乃篆书下
下字之误宜更详之作十有三载乃同此句因田赋而
言则作为耕作之作乃合记田赋之通例九州通例记
水土平治后始及田赋并无记田赋之后又言治水兖
地虽最下亦不应治水独至十三年之久也注疏附合
十三年之数尤凿
卷五 第 23a 页 WYG0064-0329c.png
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孔氏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蚕织文
锦绣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正义曰篚是入贡之时盛
在于篚郑玄云贡者百功之府受而藏之其实于篚者
入于女工故以贡篚别之历检篚之所盛皆共衣服之
用入于女工如郑言矣檿丝中琴瑟之弦亦是女工所
为也汉世陈留襄邑县置服官使制作衣服是兖州绫
锦美也
浮于泲漯达于河孔氏曰顺流曰浮泲漯两水名因水
卷五 第 23b 页 WYG0064-0329d.png
入水曰达汉志云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县至乐安千乘
县入海过郡三行千二十里按漯字本作湿经典相承
作漯而以湿为燥湿之湿漯为河之枝流泲入河而南
出故浮泲浮漯皆可以达河史记禹酾二渠引河其一
漯也西汉末河并行漯川其后河徙而漯亦不复存矣
(累天答反/又他合反)
海岱惟青州孔氏曰东北据海西南距岱正义曰海非
可越而言据者东莱东境之县浮海入海曲之间青州
卷五 第 24a 页 WYG0064-0330a.png
之境非至海畔而已故言据也汉末有公孙度者窃据
辽东自号青州刺史越海收东莱诸郡尧时青州当越
海而有辽东也舜为十二州分青州为营州营州即辽
东也按辽东属青州之说说见舜典冀辽实接壤我朝
辽士入试者初附山东寻以不便改𨽻京师可见○中
国疆界固有非至海畔而止者如珠崖在大海中自为
一隅而属于岭南然虽越海而土俗相接又他无可附
若辽东则固中国之东壤耳岂有不属接壤之冀而遥
卷五 第 24b 页 WYG0064-0330b.png
属隔海之青乎周时营州并于幽州则尧时决非属于
青州矣蔡仲默于冀州传中引程氏云冀之北境则辽
东西右北平是矣于舜典传中乃仍用孔氏之说至此
易据为至而不明其故是尚欠归一也○金氏曰青州
于中国为正东故名从东方之色岱泰山也在今袭庆
府奉符县其山特起东方为中国水口表镇连延而生
诸山北即原山潍水出其西淄水出其东东即蒙艾为
沂水诸源又东潍山潍水所出西南即泗水所出
卷五 第 25a 页 WYG0064-0330c.png
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嵎夷东隅出日之地略是立沟涂
为封植独言嵎夷者举远以见近也其道者泛滥既去
而水自得其故道独言潍淄者此外无馀功也他州皆
先水而后土此以嵎夷为青州边界之地无预于淄潍
故先言之○汉志云潍水出琅邪箕屋山北至都昌入
海过郡三行五百二十里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东
北至千乘博昌县入海(今蔡传作/入泲误)○青虽近海不当众
流之冲故但记潍淄之治而已
卷五 第 25b 页 WYG0064-0330d.png
厥土白坟海滨广斥说文云卤咸地也东方谓之斥西
方谓之卤海畔迥阔地皆斥卤故云广斥言水害除复
旧性也林氏曰此州土有二种平地之土色白而性坟
海滨之土弥望皆斥卤
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田第三赋第四
厥贡盐絺至厥篚檿丝盐絺海物统言一州丝枲铅松
怪石皆岱畎所出也凡贡物蔡传皆详其所用周书曰
惟服食器用见贡皆常用所须无异物也盐斥地所出
卷五 第 26a 页 WYG0064-0331a.png
管子曰海王之国谨正盐筴上古盐入于川泽之衡邦
国之贡盐人掌其用而已太公通鱼盐之利盖亦为民
资以富国自管仲始贡物不以精粗为叙而以多寡为
叙青州盐居多故叙于先他州仿此絺细葛也青州有
盐铁丝枲之利汉时齐有三服官又称织作冰纨绮绣
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冰谓布帛之细其色鲜
洁如冰也纨素也禹时贡絺其亦此类也夫海物有关
于服食器用者其种非一不可以名举故以惟错总之
卷五 第 26b 页 WYG0064-0331b.png
今人所谓海错者非怪奇耳目之玩则鱼蛤疏甲之微
非古人之意也然海错今盛于岭粤而海岱则微盐利
今盛于淮沧而海岱亦不逮盖古人之用俭故利源不
甚开丝枲铅松怪石皆蒙岱畎之文正义曰泰山之谷
有此五物美于他方所有故贡之也麻有子曰枲无子
曰苴铅黑锡松泰山之名林怪石取为器用犹今徐之
砀也(砀文石也其山/出焉因以名县)林氏曰凡贡不言所出之地以一
州所出皆可贡也言所出之地者以此地所出为良也
卷五 第 27a 页 WYG0064-0331c.png
莱夷作牧作耕作牧畜牧也朱子曰莱夷及扬之岛夷
间于厥篚之间切意时贡土物以见来王之意与此说
当入传中今蔡传但云作牧言可牧放夷人以畜牧为
生如此则是与雍州三苗丕叙一例可得间于贡篚之
间乎尔雅云檿丝出东莱又曰檿桑山桑郭璞曰柘属
也檿丝是蚕食檿桑所得丝纫中琴瑟之弦按莱之檿
丝至今有之茧生山桑不浴不饲土人取以为缯帛尤
坚韧难敝但欲以此即为莱夷所贡则又未有明文疑
卷五 第 27b 页 WYG0064-0331d.png
檿丝出莱而青州贡之非贡自夷人故如此立文也
浮于汶达于泲汉志云汶水出奉山莱芜县原山西南
入泲青州有潍淄二水不通河惟汶入泲可以达河潍
去汶远惟淄与汶俱出原山而贡道由汶者入泲故也
○汶水自古东北入海以智力导引使南接淮泗北通
白卫自元人始○小清河一名泺水源出历城之趵突
泉由华不注山下东行会巨合水又东会淯漯孝妇诸
水东北抵乐安高家港入海大清河即泲水故渠也自
卷五 第 28a 页 WYG0064-0332a.png
东阿之张秋东北抵利津富国盐场入海往年舟楫浮
于二河商盐遍于齐鲁诸郡水利鲜俪焉自永乐以来
湮塞不通一值霖潦平地巨浸坏民田庐弗可胜计成
化间牟都御史尝疏之水循故道退出邹平等县膏腴
可耕之田数万顷青船入于泲泲船入于张秋人大称
便今复湮矣○国初漕运原不资于黄河有山东诸泉
为之命脉然今漕挽之道南自淮阴北抵海口道路三
千馀里而山东泉水之通运河者不过汶泗诸流耳当
卷五 第 28b 页 WYG0064-0332b.png
黄河之未南徙也以汶泗诸流济三千馀里而未尝不
足及河之决而入运河也不忧其泛滥则虞其淤塞虽
有山东诸泉不复为运河之利何也盖黄河未来之时
运道命脉全在诸泉故当时建闸筑堰以节宣之尺寸
之水尽为漕用黄河既来而运道不资于泉故泉政日
弛泉流日微或为豪强侵占或为砂砾阻塞譬犹人身
精神爱养则常盈耗散则随竭无足怪也
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之域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西
卷五 第 29a 页 WYG0064-0332c.png
不言泲者岱之阳泲东为徐岱之北泲东为青言泲不
足以辨故略之也七州皆止一至此州独载其三边者
止言海岱则同于青止言淮海则同于扬
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金氏曰淮出
今唐州桐柏山行千七百里至海州入海徐之水以沂
名者非一其出兖州泗水县尼丘山过鲁城南入泗者
曾点浴沂之沂也今海州沭(音/术)阳县有沂河口者周礼
沂沭之沂也出沂州新泰县艾山西南至淮阳下邳入
卷五 第 29b 页 WYG0064-0332d.png
泗者此沂为最大即禹贡之沂也淮沂乂则其他川浸
小者可知蒙山与龟山相联其阳为费县其阴为蒙阴
县羽山在祝其县凡山言艺者亦因山以表地言是山
之墟皆可种艺矣正义曰淮出桐柏山发源远矣于此
州言之者淮水至此而大为害始甚喜得其治故于此
记之王炎谓淮沂乂而后蒙羽可艺事之相因也其实
淮沂固系一州之利害而蒙羽之艺亦有工夫非谓淮
沂乂而蒙羽便享其无事之成功也大野东原亦然○
卷五 第 30a 页 WYG0064-0333a.png
孔氏曰大野泽名水所停曰猪东原致功而平言可耕
按周礼职方兖州其薮泽曰大野汉志大野在钜野县
北而何承天云钜野广大南导洙泗北连清泲则其地
与其所钟可知矣孙炎谓既泽者向未为泽今始为泽
既猪者向已为泽今复旧也或云郓州中都西南有大
野陂郓州今东平州即古东原而中都则汶上县也去
古既远陵谷变迁求古大野未知孰是顾今南旺湖实
在汶上西南萦回百五十馀里而漕河贯乎其中湖界
卷五 第 30b 页 WYG0064-0333b.png
为二西湖广衍倍于东湖东湖北接马踏伍庄坡湖以
及安山南接蜀山马场坡湖以及昭阳诸湖连亘数百
里而东原徐郓诸邑又悉环列左右与古经志合是南
旺湖即古大野无疑○徐无泲泲之分流入大野而东
原在其东故谓以志泲○此四句见川浸山泽土皆治
耳无相因意
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土黏曰埴土性之美者也而又
坟起最宜于生物故草木渐包渐进长也丛生曰包齐
卷五 第 31a 页 WYG0064-0333c.png
人名曰稹郭璞曰今人呼丛致者为稹渐包谓长进丛
生言其美也(蔡传丛生而稹/也稹或作积误)
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田第二赋第五徐之土美故田
在第二然而赋五等者生聚人工或未及也
厥贡惟土五色至厥篚玄纤缟孔氏曰王者封五色土
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立社焘以黄土
苴以白茅茅取其洁黄取王者覆四方夏翟翟雉名羽
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
卷五 第 31b 页 WYG0064-0333d.png
瑟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正义曰夏翟共为雉名
周礼立夏采之官取此按夏翟共为雉名因雉具五色
而染者象之故染五色谓之染夏染鸟羽象而用之谓
之夏采夏翟是其总名其类有六其毛羽五色皆备成
章染者拟以为浅深之度桐以孤生向日者良陆佃谓
桐宜下湿不生高冈诗传曰梧桐不生高冈太平而后
生朝阳峄阳葛峄之阳在邹县者曰邹峄山在下邳者
曰葛峄山泗出泗水县陪尾山其水四源并发循城北
卷五 第 32a 页 WYG0064-0334a.png
八里始合为一至曲阜县经嵫阳城东五里与沂水合
至临淮入淮曰泗滨则知在水旁曰浮则知水中见石
若水上浮然取以为磬贵其声之清越也今灵壁石犹
其类也金氏曰淮出唐州其百馀里内尚浅而多潭有
蠙珠潭今其地凡十四潭而不复生珠矣鱼今淮白鱼
玄黑缯缟白缯(缯似/陵反)异经白纬曰纤玄之用三为衮以
祭为端以斋为冠以居所谓玄冠也衣有襦裳曰端所
谓玄端也记曰有虞氏缟衣而养老又古者祥而缟禫
卷五 第 32b 页 WYG0064-0334b.png
而纤禫(徒感/反)除服祭名○马融王肃孔安国皆以淮夷
为二水名按淮夷与莱夷岛夷正同又费誓淮夷见于
经者非一安得此独为水名乎郑玄以为淮水之上夷
民献此珠与鱼得之○蠙珠近取淮夷与海错义同大
抵古人不贵远物异物任土作贡贡土所有惟服食器
用故以金三品瑶琨怪石球琳琅玕蠙珠橘柚之类虽
唐虞时亦已有之末流之滥乃有如合浦珠官荔枝驿
骑此如作酒为祭祀而后人至以沉湎丧邦故明王投
卷五 第 33a 页 WYG0064-0334c.png
珠抵璧而示弗贵周公之法群饮者杀然周公何尝以
商纣而废酒致美乎黻冕何尝废饰也
浮于淮泗达于河泗入淮淮泗不与河通而云浮于淮
泗达于河何也盖灉水出于河而入于泗者也由泗而
溯灉由灉而溯河此一道也泲入河而南出而泗则至
大野而受泲之合者也由泗之上源以溯泲由泲而达
河此又一道也河说文作菏云水出山阳湖陵南
淮海惟扬州北据淮东南据海杜佑曰自晋以下历代
卷五 第 33b 页 WYG0064-0334d.png
史皆云五岭之南至于海并是禹贡扬州之地按禹贡
物产贡篚职方山薮川浸皆不及五岭之外又按荆州
南境至衡山之阳若五岭之南在九州封域则以邻接
宜属荆州岂有舍荆而属扬斯不然矣此则近史之误
也今按若如近史之说则扬州东南所至之海南尽闽
广之交其疆域为兼今数圻矣禹时五服止于五千则
五岭之南当在荒服之外杜佑之说为是但此经篇末
记其声教所及云朔南暨朔朔方南交趾也则圣人制
卷五 第 34a 页 WYG0064-0335a.png
五服虽止于五千而威德所被已方制万里矣杜又云
雍州西境流沙之西荆州南境五岭之南所置郡县并
非九州封域之内
彭蠡既猪阳鸟攸居孔氏曰彭蠡泽名随阳之鸟鸿雁
之属冬月所居于此泽金氏曰彭蠡今鄱阳湖自洪官
亭受江西岭北江东诸水在江饶南康兴国之间至池
州湖口入江汉志所谓湖汉九水者是也禹猪彭蠡废
其旁地为芦苇以备浸淫故阳鸟居之如汉筑河堤去
卷五 第 34b 页 WYG0064-0335b.png
河各二十五里以防泛滥其后民颇居作其间常被漂
没以此知大禹废彭蠡之滨以居阳鸟其为民防患之
意盖深○正义曰日之行也夏至渐南冬至渐北鸿雁
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与日进退左思蜀都赋所云
木落南翔冰泮北徂是也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吴地记云松江东北行七十
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
江为三江金氏曰三江之说不一其可据者二一说谓
卷五 第 35a 页 WYG0064-0335c.png
古名汉为北江江为中江则彭蠡之水为南江至扬虽
已合为一然以其三水合流谓之三江犹洞庭九水俱
汇谓之九江也范蠡所谓吴之与越三江环之民无所
移谓俱在大江之南尔今通州福山镇犹名三江渡是
也然三江既以彭蠡为一则上文既出彭蠡不应下文
又出三江且经文二既字对举皆本效之辞彭蠡既猪
矣则阳鸟攸居三江既入矣则震泽底定则三江者乃
震泽下流之三江也震泽太湖也周围三万六千顷西
卷五 第 35b 页 WYG0064-0335d.png
南湖州诸溪西北宣州诸溪并注之大约太湖纳百川
之水而注之江三江泄太湖之水而入于海三江不通
太湖所以艰噎不快而东南水患之所以多也禹时三
江深通入海无阻震泽西纳乎诸水东吐乎三江克底
于定非谓三江既入而震泽自定也北方之水河为大
故凡水名皆以河为总称南方之水江为大故凡水名
皆以江为总称然则三江之江不必疑为大江之江也
今按扬州之境岭至郴虔北枝趋敷浅原水皆东流又
卷五 第 36a 页 WYG0064-0336a.png
自建岭一枝转而北趋介衢为歙岭亘宣而抵建康其
冈脊以西之水皆西流是俱汇为彭蠡其冈脊以东之
水南则浙江北则震泽也彭蠡之水不猪则今江西江
东诸州之水为扬西偏之患震泽之水不泄则今浙西
诸州之水为扬东偏之患扬虽北边淮而于徐已书乂
虽中贯江而于荆已书朝宗独大江之南西偏莫大于
彭蠡东偏莫大于震泽二患既平则扬之土田皆治矣
故特举二泽以见扬功之告成若其南偏率是山险浙
卷五 第 36b 页 WYG0064-0336b.png
亦山溪计不劳施工故馀不书也
 苏子瞻曰三吴之水猪为太湖太湖之水溢为松江
 以入海海水日两潮潮浊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
 路而江水清驶随辄涤去海口常通则无水患○朱
 长文曰地倾东南而扬州居东南最卑处固宜多水
 患昔禹之治水也因其势之可决者疏而为三江因
 其势之必聚者猪而为太湖乃底于定○赵子潇曰
 太湖者数州之水所猪而松江又太湖之所泄也以
卷五 第 37a 页 WYG0064-0336c.png
 数州猪水而独泄于一江宜其势有不逮是以昔人
 于常熟之北开二十四浦疏而导之扬子江又于昆
 山之东开一十二浦分而纳之海后因潮汐往来泥
 沙积淤旧置开江之卒亦废此太湖所以艰噎不快
 而水患所以多也○元任都水曰太湖纳百川之水
 而注之江三江泄太湖之水而入于海水有所归复
 有所泄夫何患之有吴淞江前时深通今何为而塞
 东坡有言若欲吴淞江不塞吴江一县之民可尽徙
卷五 第 37b 页 WYG0064-0336d.png
 于他处庶上源宽阔清水力盛泥沙自不能积大抵
 治水之法有三浚河港必深阔筑围岸必高厚置闸
 窦必多广设遇水旱就三者而乘除之自然不能为
 害倘人力不尽而一切归数于天宁有丰年邪○东
 坡又言浙西水旱乃人事不修之积○越绝书云太
 湖周围三万六千顷西南湖州诸溪西北宣州诸溪
 并注之盖诸山峙于西地形高阜兼南北东江海之
 岸皆高水积其中形若盘盂非籍江河深利何以通
卷五 第 38a 页 WYG0064-0337a.png
 泄○金藻曰禹贡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又曰九川
 涤源九泽既陂今东江已塞而松江复微是川源无
 涤也太湖泛滥堤防不修是泽无陂障也无陂所以
 靡定无涤所以靡入又曰三江流水也涤源流水之
 所以治也震泽止水也既陂止水之所以定也使禹
 贡无此二句总结于后将谓三江既入震泽自定矣
 自汉以来治经者多忽此○归有光曰吴地庳下水
 之所都为民利害尤剧治之者皆莫得其源委禹之
卷五 第 38b 页 WYG0064-0337b.png
 故迹其废久矣吴东北边境环以江海中猪太湖自
 湖州诸溪从天目山西北宣州诸山溪水所奔注而
 从吴江过甫理经华亭入青龙江以入海盖太湖之
 广三万六千顷入海之道独有一路所谓吴淞江者
 顾江自湖口距海不远有潮泥填淤反土之患湖田
 膏腴往往为民所围占而与水争尺寸之利所以松
 江日隘议者不循其本沿流逐末取目前之小快别
 浚浦港以求一时之利而松江之势日失所以沿至
卷五 第 39a 页 WYG0064-0337c.png
 今日仅与支流无辨或至指大于股海口遂至湮塞
 此岂非治水之过与盖自宋扬州刺史王浚以松江
 沪渎壅噎不利从武康纻溪为渠浛直达于海穿凿
 之端自此始夫以江之湮塞宜从其湮塞而治之不
 此之务而别求他道所以治之愈力而失之愈远也
 世之论徒区区于三十六浦间或有及于松江亦不
 过浚蟠龙白鹤汇未见能旷然修禹之迹者宜兴单
 锷著书为苏子瞻所称然欲修五堰开夹苧干渎绝
卷五 第 39b 页 WYG0064-0337d.png
 西来之水不入太湖殊不知扬州薮泽天所以猪东
 南之水也今以人力遏之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
 利就使太湖可涸于民岂为利哉余以为治吴之水
 宜专力于松江松江既治则太湖之水东下而馀水
 不劳馀力矣又曰旁江之民积占茭芦指以告佃为
 名所纳斗升之税所占即百顷之江兼之涨滩之税
 亦多吏胥隐没昔宋时围田皆有禁约今奸民豪右
 占江以遏水道更经二三年无吴淞江矣又曰单锷
卷五 第 40a 页 WYG0064-0338a.png
 毗陵人故多论荆溪运河古迹地势蓄泄之法独不
 明禹贡三江未识松江之体势欲截西水入扬子江
 上流工绪支离未得要领扬州薮泽曰具区其川三
 江盖泽不患其猪而川患其不流也今不专力于松
 江而欲涸其源是犹恶腹之胀不求其通利徒闭其
 口而夺之食岂理也哉近世华亭周生纲领之论实
 为卓越然其欲寻东江古道则于嫡庶之辨终犹未
 明诚以一江泄太湖之水力全则势壮故水驶而常
卷五 第 40b 页 WYG0064-0338b.png
 流力分则势弱故水缓而易淤此禹时之江所以能
 使震泽底定而后世之江所以屡开而屡塞也松江
 源本洪大故别出而为娄江东江今松江既细微则
 东江之迹灭没不见无足怪者故当复松江之形势
 而不当求东江之古道也周生胜国时以书干于行
 省及都水营田使司皆不能行其说其后张氏据吴
 得其书开浚诸水数年间水潦不为患故能以区区
 一隅之地抗天下而力不屈○古者震泽之水其西
卷五 第 41a 页 WYG0064-0338c.png
 北上原则有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由宜兴百渎以
 下震泽其西南则有苕霅诸水由湖州七十二港以
 入焉而所赖导之以入于海者松江娄江东江而已
 水来甚多而泄之者甚缓此东南所以多水患也自
 宋筑五堰于宜兴以西溧阳之上而宣歙诸水皆西
 北以入芜湖固有以杀西北上原之势其后商人以
 𥱼木往来之阻绐于官而坏其防昔人欲复五堰者
 此也五堰既废由是荆溪多积水而百渎湮塞无以
卷五 第 41b 页 WYG0064-0338d.png
 遂其东下之势昔人欲疏百渎者此也庆历以来筑
 长桥于吴江岸以利舟行之牵挽而水道阻缓昔人
 欲易置千桥以分利之者此也此皆单锷之遗意也
 自我太祖高皇帝定鼎金陵一时财赋仰给东南鉴
 三吴水患因宋五堰之旧迹立为银渚东坝禁商𥱼
 往来此坝一成既可以挽东坝以西之水北会于南
 京以成朝宗之势又使东坝以东之水返注于芜湖
 不下震泽而三吴成陆海之饶是岂徒得五堰之遗
卷五 第 42a 页 WYG0064-0339a.png
 意而已哉乃东南万世之利也东坝既足以当五堰
 之利则上源既杀下流亦减荆溪百渎疏之亦可不
 疏亦可长桥之在吴江去之则有妨于运道存之亦
 未见大有阻于太湖也其所急者惟在吴淞江之通
 利阔深耳若归子之论得之矣
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孔氏曰竹箭簜大竹
水去已布生少长曰夭乔高也孙炎曰竹阔节者曰簜
○他州记草木而已此州草木之上又首言簜既敷
卷五 第 42b 页 WYG0064-0339b.png
者尔雅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是扬州之竹
箭尤美故别出之也南方地暖故草木皆少(诗照/反)(丁/丈)
(反/)而木多上竦河朔地寒虽合抱之木不能高也兖徐
言草木皆居厥土之下是凡土皆然扬州先言草木者
扬土涂泥有不尽然者也青不言草木而贡有松有檿
丝可知扬记夭乔贡有惟木而荆不言者贡有杶干栝
柏亦可知矣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地泉湿田第
卷五 第 43a 页 WYG0064-0339c.png
九赋第七杂出第六金氏曰扬江湖之区下湿之地其
土涂泥而其田反居第九古人尚黍稷田杂五种故虽
水潦旱乾而各有所收涂泥之土其田独宜稻不利他
种故第为最下厥赋第七又有时杂出于七等之上则
人功亦稍修矣自唐以来江淮之田号为天下最漕饷
皆仰给东南矣
 罗文庄公曰井田势不可复限田势未易行天下之
 田虽未能尽均然亦当求所以处之之术不然养民
卷五 第 43b 页 WYG0064-0339d.png
 之职无时而举矣今自两淮南北西极汉沔大率土
 旷人稀地有遗利而江浙之民特为蕃庶往往无田
 可耕于此有以处之其所济亦不少矣○魏司马懿
 伐吴使邓艾于淮北广田积榖○丘文庄公曰今天
 下水田惟扬州最贱陆田惟颍寿为轻且地介两京
 间相距略等今天下一家虽无魏人南征之役然用
 其法以行于今曰亦可赖以少宽民力省岁漕请于
 淮南一带湖荡之间沮洳之地芦苇之场尽数以为
卷五 第 44a 页 WYG0064-0340a.png
 屯田遣官循行其地度地势高下测泥涂浅深召江
 南无田之民先度地势因宜制便先开为大河阔二
 三丈者以通于海又各开中河八九尺者以达于大
 河又随处各开小河四五尺者以达于中河使水有
 所泄然后于其低洼不可耕作之处浚深以为湖荡
 及于原近旧湖之处疏通其水使有所猪或为堤以
 限水或为堰以蓄水或为斗门以放水俱如江南之
 制民之无力者给以食田成之后依官田以起科民
卷五 第 44b 页 WYG0064-0340b.png
 之有力者计其庸田成之后依民田以出税六七年
 间其所得恐不减于魏人也夫魏人以偏安之国有
 外敌之患犹能兼淮颍而尽田之矧今尽四海以为
 彊此地又为运道经行之路有鱼盐之利昔人所谓
 扬一之地且去大江仅百里许大江之南民多而田
 少居者佃富家之田为之仆𨽻出者逐什一之利轻
 去乡闾倘朝廷颁方尺之诏遣一介之使鼓舞而招
 徕之无不成者既成之后又于颍寿之间召民开垦
卷五 第 45a 页 WYG0064-0340c.png
 陆田亦随地势以分田因民力而定税其功又易于
 水田者考之唐史上元中于楚州(今淮/安)古射阳置洪
 泽屯于寿州置芍陂屯厥田沃壤大获其利俱在此
 地遗迹可考也
厥贡惟金三品至厥包橘柚锡贡三品金银铜也瑶琨
石之美似玉者取之以为礼器古有瑶爵筱以为矢之
(音/梓)簜以为乐管及符节之函周礼英簜注盛节器也
(蔡传云可/为符节误)齿象齿草犀兕之草可为甲周有象辂以象
卷五 第 45b 页 WYG0064-0340d.png
饰诸末革辂挽之以革也羽鸟羽南方之鸟孔雀翡翠
之属其羽可以为饰故贡之也旄犛牛之尾可为旌旂
之饰木楩梓豫章之属也卉服草服若葛越之属是也
葛越南方布名用葛为之左思赋云蕉葛升越弱于罗
纨郑玄谓岛夷亦以其服为贡也贝锦名诗云萋兮斐
兮成是贝锦凡为织者先染其丝乃织之则文成记曰
士不衣织小曰橘大曰柚包裹而致锡命乃贡言不常
也○古荆扬有木贡有则贡之栋字器用有所须则用
卷五 第 46a 页 WYG0064-0341a.png
之甚俭而易共也后代有营缮则工师求大木至于深
山穷谷人迹不到之处悬崖吊桥艰难万倍此至溪涧
必待夏秋洪水泛涨方抵大江呜呼林麓尽矣帝省其
山则何辞以对是故禹卑宫室而作训以峻宇彫墙为
戒岂非人君之所当守哉○卉服蔡氏兼以木绵为言
丘文庄公亦以为唐虞时岛夷时或以充贡而已中国
未有也故嫔妇之治止于丝枲民未有其服官未有其
调也宋元间种始传入中国关陜闽广首获其利闽广
卷五 第 46b 页 WYG0064-0341b.png
通商舶关陜接西域故也今按若果唐虞时外夷已充
贡岂有历代传记略无及之者元史食货志亦不之载
是当再考也贝锦名是郑玄说有诗贝锦可据蔡仲默
因谓南夷木绵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以卉服来贡而
吉贝之精者则入篚焉然吉贝之名但昉见于南史不
可因布名吉贝而遂以织贝为卉服之精者也今外夷
卉服之精信有之使唐虞时即以入篚不微近于尚异
物之嫌乎且诸州篚实非必出于各夷也○裹曰包藉
卷五 第 47a 页 WYG0064-0341c.png
曰苴扬州橘柚锡贡荆州纳锡大龟豫州锡贡磬错皆
为非常并在篚下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孔氏曰顺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
自海入淮自淮入泗正义曰文十年左传云沿汉溯江
溯是逆沿是顺故顺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顺也自海
入淮自淮入泗逆也○兖言浮于济漯达于河故青言
浮于汶达于济徐言浮于淮泗达于河故扬言沿于江
海达于淮泗皆蒙上文也○林少颍曰禹时江淮未通
卷五 第 47b 页 WYG0064-0341d.png
故扬州入贡必由江以入海然后达于淮泗至吴夫差
掘沟通水与晋会黄池然后江淮始通孟子谓禹排淮
泗而注之江盖误指所通之水以为禹迹吴氏曰江北
淮南地高于水虽曰沟通江淮止是江淮之间掘一横
沟两端筑堤(今瓜仪淮/安霸是)壅水于中以行舟耳江淮二水
实未始通流也○按上古海路不甚通扬州虽有沿海
之文然所沿者由江至淮之海面而已上古海利亦不
甚通盐与海错取诸青州今谓瘠海不啻足矣闽广两
卷五 第 48a 页 WYG0064-0342a.png
浙之路莫之通也圣人先见之明防患之远不贵远物
异物以生外衅郊圻封守申画慎固民敦本业而安井
疆亦岂有贾市招诱之事哉近世倭人之祸则海路海
利日通而莫之为禁之咎也汉书言乐浪海中有倭人
分为百馀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虽汉世已通中国然止
乐浪海中一路则其他道路固犹未之通也自元人与
之交兵彼始得我之情有窥我之渐国初沿海备禦盖
亦甚严承平禁弛乃生前代未有之患当事者绎禹贡
卷五 第 48b 页 WYG0064-0342b.png
之旨则得所以治之之要矣
荆及衡阳惟荆州孔氏曰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正
义曰此州北界至荆山之北故言据也南及衡山之阳
其境过衡山也以衡是大山其南无复有名山大川可
以为记故言阳见其南至山阳也○有两荆山此荆州
之荆山非雍州荆岐既旅之荆○此荆山其南为荆州
其北为豫州在南郡临沮县北
江汉朝宗于海孔氏曰二水经此州而入海有似于朝
卷五 第 49a 页 WYG0064-0342c.png
百川以海为宗宗尊也正义曰诸侯见天子之礼春见
曰朝夏见曰宗以海水大而江汉小以小就大似诸侯
归于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郑云江水汉水其流遄疾
又合为一共赴于海犹诸侯之同心尊天子而朝事之
荆楚之域国有道则后服国无道则先彊故记其水之
义以著人臣之礼○邵文庄公曰前乎此者江汉未合
水势未可知也后乎此者江汉既合水势不必言也故
朝宗一书于荆而江汉水势于是乎定○郑端简公曰
卷五 第 49b 页 WYG0064-0342d.png
江汉朝宗于海书于荆州者二水发源于梁而荆当其
下流之冲入海于扬而荆据其上游之会故于此言朝
宗见其上无所壅下有所泄○按朝宗者未入海而其
势已奔趋于海以朝宗二字状出水势之妙惟尝亲见
之而读此则便若大江动我前尔○江水至东陵而北
会于汉汉水至大别而南入于江于荆州记江汉之合
不言其合而言其朝宗于海一言而尽水势殆传水之
神也二水在梁扬二州自是无可得而书既言朝宗于
卷五 第 50a 页 WYG0064-0343a.png
海则入海不俟言言则为赘故知三江既入不指大江

九江孔殷九江洞庭湖也孔甚殷正也言水道甚得其
正也其源有九水故名九江其后会聚日广洞庭百里
而洞庭山遂在其中故因山得名而曰洞庭焉所谓荆
湖南北路者自是而分罗君章湖中记曰湘水之出于
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没于其中也朱子
尝考定九江源委一曰潇江(出道州营道县九疑山亦/名营水过零陵下与相江)
卷五 第 50b 页 WYG0064-0343b.png
(合/)二曰湘江(出静江府兴安县阳山东北/名铧觜东北至潭州入洞庭)三曰蒸江(出/衡)
(州衡阳县西会衡山诸源而下合/于湘以其水气特盛故名为蒸)四曰澬江(出武冈军/至益阳西)
(北入/洞庭)五曰沅江(出沅州西蛮界中/至辰州与酉江合)六曰渐江(出索县东/流与沅合)
七曰序江(出辰州溆浦县鄜/梁山西流与沅合)八曰辰江(出辰州西南蛮/界中东流与酉)
(合/)九曰酉江(出会溪城西山中至辰州东合/沅辰北流至鼎州东入洞庭)此九江也
但郴江亦一州之水其源出岭至郴州城下始胜州又
五十里与东江合而始大北入湘江旧皆不在九江之
数但不知与渐序二水孰为大小今不敢更有升降○
卷五 第 51a 页 WYG0064-0343c.png
导江云东至于澧过九江则是古者澧先入江而后九
江入也澧当在九江数外○今按九江之为洞庭理已
无疑而九者之名讫难的指故朱子尝以为若旁计横
入小江之数则自岷山以东至入海处不知当为几千
百江且经文言九江孔殷则正以见其吞吐壮盛浩无
津涯之势决非寻常分泒小江之所可当也如朱子之
言禹时澧州之下巴陵之上自有九水年代久远不可
以今水證古水阙之可也观经文江汉朝宗于海即继
卷五 第 51b 页 WYG0064-0343d.png
曰九江孔殷导江不曰播为九江而曰过九江则大江
自大江九水自九水可见而孔氏谓江于此分为九道
者其非明矣又證以东至于澧过九江之文则九江当
在澧州之下巴陵之上而不在浔阳与今之江州尤明

沱潜既道尔雅曰水自江出为沱汉出为潜郑玄曰今
南郡枝江县有沱水其尾入江首不出江也华容有夏
水首出江尾入沔盖此所谓沱也潜则未闻金氏曰今
卷五 第 52a 页 WYG0064-0344a.png
江陵府松溪县南枝江县北江分三十馀下流复合曰
笊篱江公安县有沱潜港此皆沱也潜出今江陵府潜
江县(按潜水既难考不/如阙之说具渠州)
云土梦作乂金氏曰江北为云左氏所谓济江入于云
中是也江南为梦左氏所谓田于江南之梦是也皆在
今江陵府之境但今德安府有云梦县而荆门之长林
县岳州之巴陵县亦有云梦司马相如称云梦方八九
百里其所连亘固广矣正义曰云梦一泽而每处有名
卷五 第 52b 页 WYG0064-0344b.png
者此泽跨江南北故每处名存焉○水降土升云土梦
耕按蔡传地势有高卑水落有先后人工有早晚三者
相因此二语实足该之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孔氏曰田第八赋
第三人功修
厥贡羽毛齿革至九江纳锡大龟荆贡略与扬同扬利
金锡荆利丹银齿革所产不无优劣故各以所善者为
先也曾氏曰扬言惟木多不胜名也荆木名之贡止此
卷五 第 53a 页 WYG0064-0344c.png
也杶栝柏皆木名栝柏所施者多杶材中弓弩之干故
举其用言杶干周官所谓荆之馀是也其木柏叶松身
陆机云杶檴栲漆相似如一孔氏曰砥细于砺皆磨石
也砮石中矢镞苏子瞻自儋耳北归江上得古箭镞槊
锋而剑脊其廉可刿而其质则石以为此即所谓楛矢
石砮春秋隼集于陈廷楛矢贯之石砮长尺有咫时人
莫能知而问于孔子孔子不近取之荆梁而远取之肃
慎则荆梁之不贡此久矣按女直即古肃慎之地今尚
卷五 第 53b 页 WYG0064-0344d.png
产楛矢石砮石砮出黑龙江口名水花石坚利入铁子
瞻之所见者古荆梁外徼固宜有之也丹朱砂也今辰
锦所出光明砂并溪洞老鸦井所出尤佳箘簬美竹也
一名聆风性至劲楛木坚小而直叶如荆而赤茎似蓍
二物皆中矢笴而三邦所贡又为名材三邦未详其地
考工记曰妢胡之笴唐志云零陵贡葛笴岂此类与箘
簬是两种竹包匦菁茅孔氏以包为橘柚匦匣也菁以
为菹茅以缩酒蔡氏金氏以菁茅为一物以包匦为一
卷五 第 54a 页 WYG0064-0345a.png
事或包之或匣之皆以菁茅而言菁茅一茅三脊管子
谓出江汉之间召陵之师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无以缩酒即此也礼记缩酌用茅缩亦作莤说文礼束
茅加于裸圭而灌鬯酒是为莤又酾酒谓之莤泲酾音
枲下酒也朱子谓古人榨酒不以丝帛而以编茅王室
祭祀之酒则以菁茅取其至洁也玄纁玑组三者冕服
所须古人玄衣纁裳考工记曰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
入为缁郑玄谓玄色在緅缁之间此州染玄纁色善故
卷五 第 54b 页 WYG0064-0345b.png
贡之玑珠不圆者组绶类辫丝为之佩以贯玉带以为
纽约者也孔氏曰尺二寸曰大龟出九江水中史记龟
策传云龟千岁满尺二寸蔡氏曰非可常得故不为常
贡若偶得之则使之纳锡于上按曰纳者下与上之辞
曰锡者重神物也○金三品之贡盖古者以珠玉为上
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三币握之则非有补
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人
事而平天下则有时而用焉其取之有时其用之有节
卷五 第 55a 页 WYG0064-0345c.png
其贡也致之邦国而天子无私求与私藏也周之衰荆
扬之贡金不入而周王求之于鲁春秋讥之汉元帝时
贡禹请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母复以为币租税禄
赐皆以布帛及榖使百姓一意农桑贡禹之言固先王
之意也然泉货所以交通百物布帛不可以尺寸分裂
禹因后世之弊而遂欲废先王之制币则过矣
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正义曰浮此四水乃
至洛本或潜下有于误耳蔡氏曰江沱潜汉其水道之
卷五 第 55b 页 WYG0064-0345d.png
出入不可详而大势则自江沱而入潜汉也逾越也汉
与洛不通故舍舟而陆以达于洛自洛而至南河也凡
曰逾者皆水道不通遵陆而后能达也按荆州曰浮于
江沱潜汉梁州曰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则明有沱潜
为转输之道项平甫谓夹蜀山而行凡溪谷之水至江
而出者皆名为沱至汉而出者皆名为潜夫溪谷之流
多在深山夐僻之处岂得为转输之道乎又凡水之自
大川而别出者如自河出为灉泲出为沮洛出为波正
卷五 第 56a 页 WYG0064-0346a.png
与自江出为沱汉出为潜一例何得以江汉反为沱潜
所出之路乎
荆河惟豫州豫于九州为中土南跨汉而抵荆山北距
南河(荆豫皆以荆山为界其/南为荆州其北为豫州)
伊洛瀍涧既入于河汉志云伊水出弘农卢氏县熊耳
山东北入洛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岭山东北至巩县
入河瀍水出河南榖城县替亭北东南入洛涧水出弘
农新安县东南入洛(蔡传从郭璞云伊水出上洛之熊/耳非卢氏又云涧出今之渑池至)
卷五 第 56b 页 WYG0064-0346b.png
(新安/入洛)○豫之洛犹雍之渭而书法不同泾澧漆沮虽皆
入渭而水之大小不同故曰属曰从曰同各别志之伊
洛瀍涧四水相敌故统志其入河与江汉同文○北水
以河为宗豫水以洛为宗
荥波既猪泲水自温县入河溢为荥今郑州荥泽是其
处至西汉末泲不复南溢涸为平地荥阳民犹谓其处
为荥泽尔雅曰水自洛出为波职方曰其浸波溠是波
亦泽名矣马郑王本皆作荥播谓此泽名荥播孔氏谓
卷五 第 57a 页 WYG0064-0346c.png
荥之波水已猪皆非是
导菏泽被孟猪菏音柯又工可反猪左氏尔雅皆作诸
孔氏曰菏泽在胡陵孟猪泽名在菏东北水流溢覆被
(导水云又东至于菏是泲流至其地蔡氏云被及/也及即馀波覆及之意泽言导又二泽言被惟此)
按孟猪之薮可田则有水草而浅涸时多故导菏泽之
溢时乎被孟猪不常入也或言导菏泽又导孟猪故言
及非也泽无言导者此二泽相通故可以导此之溢被
彼之地故言导也○正义曰地志山阳郡有胡陵县不
卷五 第 57b 页 WYG0064-0346d.png
言其县有菏泽又云菏泽在泲阴定陶县东孟猪在梁
国睢阳县东北以今地验之则胡陵在睢阳之东定陶
在睢阳之北其水皆不流溢东北被孟猪也然郡县之
名随代变易古之胡陵当在睢阳之西北故得东出被
孟猪也○金氏曰菏泽在今曹州泲阴县孟猪在今应
天府虞城县自菏泽至孟猪凡百四十里二水旧相通
今菏泽自分南北清河近时大河亦被孟猪并行睢水

卷五 第 58a 页 WYG0064-0347a.png
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土不言色者其色杂也垆土黑而
疏也周礼草人掌土化之法凡粪种坟壤用麋渴泽用
鹿土化之法谓化之使美若汜胜之术也粪种郑注谓
煮取汁今人不知其法按博物志麋聚草泽而食其场
成泥名曰麋暖民随之种稻其收百倍此即今人粪田
法也草人土化之法有用麋用鹿恐亦是之类也坟壤
润解也渴泽故水处也即此经所云坟垆也
厥田惟上中厥赋错上中田第四赋第二又杂出第一
卷五 第 58b 页 WYG0064-0347b.png
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孔氏曰纩细绵治
玉石曰错治磬错正义曰纩是新绵纤是细故言细绵
今按蔡氏云纩细绵也纤字无训盖仍为玄纤之纤也
如孔说则篚无他物惟贡细绵恐亦无此理孔于徐州
之纤亦训细说文纻苘属据絺为细葛则枲与纻疑亦
成布而后贡也颜师古谓织纻以为布及练练熟素缯

浮于洛达于河豫在河南涉河即冀矣洛自西来中分
卷五 第 59a 页 WYG0064-0347c.png
豫境其东半径入河其西半则浮于洛而后至河
 魏太常曰南络发于昆仑之东委蛇南行其背为西
 戎其面为中国而其馀气为南蛮葱岭自起为祖南
 起雪山其东为江源地脉因界为二江以南仍为南
 络其北别为中络与大河分为两界中络岷山为祖
 自蜀入陇结于初龙则为长安四塞以为固金城千
 里天府之国也结于中龙则为洛阳四时之所交风
 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天地之中也南络传大江放
卷五 第 59b 页 WYG0064-0347d.png
 于海北络传大河放于海惟中络止于嵩高其前平
 夷凡几千里而泰山特起东方张左右翼为障以天
 下大势言之长安龙首穴也洛阳龙心穴也兹其大
 龙之腹乎宋都大梁亦在龙腹而国势弱者汴坦无
 备其势必宿重兵民力坐而困矣余尝至洛阳相
 其形势熊耳祖龙发自终南远则太行为后托近
 则嵩高为左障然终南自为长安前朝太行亦为
 平阳左障嵩高虽回障洛阳而大情自欲东出与
卷五 第 60a 页 WYG0064-0348a.png
 万里平原作祖然后默识天道之公大地相为勾
 连其融结非一处王气发久而歇又转之他帝王
 有德也而兴无德也而亡是不一姓宇宙所以无
 穷也
华阳黑水惟梁州孔氏曰东据华山之阳西距黑水今
蔡传易置据距二字盖以东境止于华阳而汉志言黑
水出犍为水经言出张掖故知西境之跨黑水也华山
地络之所交会其阳为梁州其阴为雍州其阴则北河
卷五 第 60b 页 WYG0064-0348b.png
其阳则南河
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荆州记江汉而及沱潜本支之别
也以发源此州复详其源委岷山江源嶓冢汉源岷山
之下沃野千里与汉中俱号天府之国江汉之源既涤
则岷嶓之墟皆可种艺矣岷山地志蜀郡有湔道岷山
在西徼外在今汶山县而晁氏则谓蜀以山近江源者
通为岷山连峰叠岫不详远近青城天彭诸山之所环
绕皆古之岷山青城乃其第一峰也今按岷山蟠据华
卷五 第 61a 页 WYG0064-0348c.png
夷江出其间诚有如晁氏之所言但禹导江必有所始
导山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则固有定指矣湔音笺汉
制县有羌夷曰道汶山县属茂州有江渎庙盖禹导江
始此云水经漾出陇西氐道嶓冢山东至武都为汉常
璩华阳国记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为漾水
禹贡导漾是也西源出陇西嶓冢山径葭萌入汉郦道
元曰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今西县嶓冢山
西汉水所导也沱潜孔氏曰沱江别名潜水名正义曰
卷五 第 61b 页 WYG0064-0348d.png
经无潜之本源故直云水名愚按潜水虽郑康成犹无
考而以为未闻盖潜则有之而求其首自汉出则甚难
合也蔡传据地志潜水所出有二一出巴郡宕渠县入
江一出汉中郡安阳县鬵谷入汉然皆未有以考其果
自汉出否也若沱则郫县汶江皆有沱而入江又江源
县有江出江又反入此皆沱也(疏谓郫之沱安阳之/潜尾入江汉尔首不)
(出江汉也江真沱蔡却未载/宕渠之潜是从汉出详见后)梁州不言江汉以岷嶓
沱潜源流之治见之江河淮汉惟一见而沱潜于二州
卷五 第 62a 页 WYG0064-0349a.png
再书既道何也其名虽同而源委各别也
蔡蒙旅平和夷底绩金氏曰蔡山在今雅州严道县南
蒙山在今雅州名山县东云雾常蒙其嵿其山上合下
开沫水径其中出为溷崖水沫水即大渡河也蜀守李
冰尝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则禹当时于此处用功多也
祭山曰旅旅平者祭告水土既平也旅独于梁雍言之
盖九州终于梁雍见诸州之山皆旅告也旅独于蔡蒙
荆岐言之盖纪梁之山终于蔡蒙纪雍之山始于荆岐
卷五 第 62b 页 WYG0064-0349b.png
见州内之山皆旅告也○和夷蔡氏谓严道以西有和
川有夷道或其地也则以和夷为二金氏谓和川即青
衣水夷人所居今为羁縻州县以和夷为一凡言底绩
皆地名或地名因水未有水而言底绩者故蔡氏不取
晁氏和水夷水之说
厥土青黎按孔氏曰色青黑而沃壤蔡氏因之亦曰黎
黑也然考之经文辨土有因色不一而不言色者矣未
有言色而不言质者也亦未有两言其色者也马融王
卷五 第 63a 页 WYG0064-0349c.png
肃皆曰黎小疏也其说为是正义亦引王肃之说则亦
知以黎为黑之未安矣金氏曰梁土色青故生物易性
疏故散而不实向闻吏牍谓成都土疏难以筑城盖此

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孔氏曰田第七赋第八杂
出第七第九三等正义曰既言下中复言三错举下中
第八为正上下取一故杂出第七第九与第八为三也
邵文庄公曰赋错出者他州无与焉升降之说非是(吴/氏)
卷五 第 63b 页 WYG0064-0349d.png
(谓冀赋第一或时数少于豫则降为第二而升豫为上/上豫赋第二或时数多于冀则升为第一而降冀为上)
(中/)蔡氏曰按赋杂出他等者或以为岁有丰凶或以为
户有增减皆非也意者地力有上下年分不同如周官
田一易再易之类与按周官有不易之地谓岁种之地
为上田有一易之地谓休一岁乃复种也为中田有再
易之地谓休二岁乃复种也为下田蔡氏之意谓田遇
年分休不耕者多则赋从而少然岂偏冀扬豫梁四州
田有一易再易而馀州皆可岁耕者邪盖冀州地大物
卷五 第 64a 页 WYG0064-0350a.png
繁赋既上上而又间出上中以宽之豫为中土原田既
美人功亦修几与冀埒故赋既上中而又间出上上以
进之扬田下下然人稠而地力亦尽故赋高于田二等
而间出又进一等此实东南繁阜之权舆矣梁田下上
似优于扬然多山而少田人功亦劣故赋之等退在下
中而又以七九二等为之上下间出此其调剂可谓密
矣举此四州为法而馀州可见雍与荆州赋田升降皆
较六等荆州升之极人功修也雍州降之极人功少也
卷五 第 64b 页 WYG0064-0350b.png
其馀相较不多者从此可知也徐田上中而其赋中中
青田上下而其赋中上兖田中下而其赋下下赋皆降
于田而相较不等兖当河流之冲作十有三载乃同经
已明著其义矣无错者其等已定有错者其等难定时
进退以通节之也后代卒不能易禹之等惟雍州沃野
千里秦汉以来称天府之国而禹时洪水初平风气未
开观公刘太王之初起陶复陶穴则昔之雍州岂后之
雍州哉人事未至圣人固不能预进之也然田曰上上
卷五 第 65a 页 WYG0064-0350c.png
则人事气化亦已有所待矣
厥贡璆铁银镂至织皮孔氏曰璆玉石(尔雅曰璆琳玉/也蔡氏以为玉)
(磬/误)镂刚铁(以刚可/以刻镂)卓程以铁冶富至拟封君梁利铁可
知汉志犍为郡朱提县有朱提山出银每八两为一流
直千五百八十是梁之银美也砮贡于荆又贡于梁重
武事也蔡氏曰铁先于银者铁之利多于银也织皮者
梁州之地山林为多兽之所走熊罴狐狸四兽之皮制
之可以为裘其毳毛织之可以为罽也(罽纪/例反)按罽西胡
卷五 第 65b 页 WYG0064-0350d.png
毳布织毛为之若毡毼氍毹之类字当作𦇧作罽非罽
鱼网也
西倾因桓是来至乱于河孔氏曰西倾山名桓水自西
倾山南行因桓水是来浮于潜汉上曰沔越沔而北入
渭绝流曰乱按西倾在今临洮府西南一百五十里一
名嵹台山洮水出其北桓水出其南或云洮即桓水自
西倾南行因桓水是来浮于潜水水经潜水出巴郡宕
渠县注曰潜水盖汉水枝分潜出故受其称今受有大
卷五 第 66a 页 WYG0064-0351a.png
穴潜水入焉通罡山下西南潜出谓之伏水或以为古
之潜水郑玄曰汉别为潜其穴本小水积成泽流与汉
合禹自广汉疏通即为西汉水○自西倾而至葭萌浮
于潜水自潜溯流而届于晋寿界有漾枝津之阻由陆
而南历罡穴(水经注罡山名有/大穴作冈北者误)而迤逦以接汉沔此经
所谓逾于沔也沔渭不通而褒冰通沔斜水通渭褒斜
之间又绝水百馀里故历汉川而至于褒水乃逾褒而
暨于衙岭之南溪乃灌于斜川届于武功而北以入于
卷五 第 66b 页 WYG0064-0351b.png
渭焉蔡氏谓当曰逾于渭褒斜二水名又有褒谷斜谷
说者云栈道七百里北口曰斜南口曰褒同为一谷两
谷高峻中间谷道褒水所流褒水出太白山经凤县南
流入褒谷又南流入沔斜水出衙岭山北至郿入渭所
谓绝水百馀里者以褒斜二水两首相距言之非谓褒
斜二谷也张汤谓以车转从斜下渭则汉中榖可致是
浮潜逾沔之道汉人尝用之今蜀中通贡职水则大江
陆则栈道潜沔入渭之道无复讲矣○西倾因桓是来
卷五 第 67a 页 WYG0064-0351c.png
为西境绝远者言之汉志又言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
行羌中入南海信若斯言则初发西倾不知南行几何
始得桓水何以因桓是来也汉始出为漾东南流为沔
至汉中东行为汉沔故云汉上曰沔
黑水西河惟雍州孔氏曰西距黑水东据河龙门之河
在冀州西正义曰禹治豫州乃次梁州自东向西故言
梁州之境先华阳而后黑水从梁适雍自南向北故先
黑水而后西河计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而
卷五 第 67b 页 WYG0064-0351d.png
西逾黑水王肃云西据黑水东距西河所言得其实也
遍检孔本皆云西距黑水东据河必是误也又河在雍
州之东而谓之西河者龙门在冀州西界故谓之西河
王制云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是河相对而为东
西也四面积高曰雍雍州得名以此又今凤翔府西北
三十里有雍山雍水所出
弱水既西正义曰诸水言既道此言既西由地势不同
导之使西流也郑云众水皆东此水独西故记其西下
卷五 第 68a 页 WYG0064-0352a.png
也○柳宗元愚溪对说弱水或寓言不足为据蔡传引
魏太武击柔然西行至菟园水又循弱水至涿邪山谓
弱水在菟园水西涿邪山东为得之
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孔氏曰属连也水北曰
汭言治泾水入于渭汉志云泾水出安定泾阳县西岍
头山东南至冯翊阳陵县入渭行千六百里蔡氏以汭
为水名汭芮通出扶风汧县弦蒲薮渭见导水雍州之
水渭为大泾之源最居雍之北境自北而南注以渭为
卷五 第 68b 页 WYG0064-0352b.png
归而汭东入焉是泾上属于汭而下属于渭也夫渭汭
不相及而一泾以属之见水之远近连络者其势也泾
渭之清浊不同源而渭受泾之属见水之大小相纳者
其理也经不以渭立文而曰泾属渭汭以泾水在中先
会汭水后入渭水顺其势而言故谓属渭汭者泾而其
实纳泾汭者渭也○漆出同官沮出宜君二水合于华
原固为一矣而其势相敌不足以相有也故并著其名
而志其从于渭焉入渭实在同州朝邑之东南不曰入
卷五 第 69a 页 WYG0064-0352c.png
而曰从者小从大曰从众归之曰从泾漆沮皆在渭水
之北泾水自北来注于渭漆沮自东北来注于渭惟沣
水在渭之南自南来注于渭沣水出扶风鄠县终南山
东至咸阳入渭沣大故曰同诗曰沣水东注维禹之绩
言沣水自东北流经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也
荆岐既旅至鸟鼠孔氏曰己旅祭言治功毕此荆在岐
东非荆州之荆终南惇物鸟鼠三山名言相望正义曰
至于为首尾之辞故言相望也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
卷五 第 69b 页 WYG0064-0352d.png
意蒙上既旅之文也按荆山蔡氏以为即今耀州富平
县掘陵原而三原马伯循则谓此原乃唐之献陵非山
也四夷郡县图记谓黄帝铸鼎处在今三原嵯峨山盖
嵯峨即荆山也其山高出云表登其巅则泾渭黄河俱
在目前俯视秦川其平如掌其别岭有西原中原东原
乃县所由名也山阳有鼎州即黄帝铸鼎处岐东惟嵯
峨为大嵯峨之为荆山明矣岐在今岐山县诗天作高
山太王荒之言太王始邑其下也山有两岐故名焉又
卷五 第 70a 页 WYG0064-0353a.png
名天柱山终南乃关中南山西起陇凤东踰商洛绵亘
千里随地异名总言之则曰南山尔地志一名太乙山
秦记云又名地肺南山深处高而长大无异名者曰秦
岭乃地络所由分秦岭以南之水皆谓之江秦岭以北
之水皆谓之河惇物在武功县东又名垂山鸟鼠说见
导水
原隰底绩至于猪野原隰泛言则为广平下隰之地此
对猪野则有所定指故蔡氏引诗度其隰原以为说郑
卷五 第 70b 页 WYG0064-0353b.png
氏曰其地在豳朱子诗传亦曰豳在岐山之北原隰之
野禹之底绩公刘之彻田为粮一也猪野即休屠(音/除)
在凉州姑臧魏太武伐凉谓姑臧城东西门外涌泉合
于城北其大如河其馀沟渠流入泽中其间乃无燥地
泽草茂盛水土如此即指此也此禹所以底绩也○施
功自下而上成功自高而下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通典沙州昔舜流三苗于三危即
其地也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谓之瓜州其地多
卷五 第 71a 页 WYG0064-0353c.png
生长瓜瓜长者狐入其中首尾不出左传允姓之奸居
于瓜州是也秦及汉初为月支匈奴之地武帝开其地
后分酒泉置燉(音/屯)煌郡即古瓜州也三危山在其东南
山有三峰故名焉金氏曰圣人黜恶以远为罚经理则
不以远为间故三危亦定厥宅三苗之在其地者亦丕
就吾之功绪矣
厥土惟黄壤金氏曰黄土之正色而又细柔故厥田为
九州第一后世号关中为沃野谓之天府盖以此也然
卷五 第 71b 页 WYG0064-0353d.png
就其间较之亦惟泾渭澧漆之区最为沃壤西北二边
逼于戎狄故禹于雍州自终南至鸟鼠则自东而西自
原隰至猪野三危则自内而外赋出六等生聚盖不同
也至战国秦汉富庶甲天下唐不如宋滋不如西有夏
北有契丹雍冀悉非古矣虽关中亦仰东南之粟古今
地利之不同岂无其由哉
 归有光曰陜固周秦汉隋唐之所都昔人称其被山
 带河四塞以为固而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
卷五 第 72a 页 WYG0064-0354a.png
 千里虽三河天下之中王者之所更居然古今建都
 之形胜无踰关中者太祖高皇帝初定天下尝幸汴
 幸洛将幸关陜时以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之
 乱戎马蹂践所过皆空城千里无行迹而金陵庙社
 已定遂为帝都亦其时与势不得不然也永乐北迁
 而万世之业定矣昔郑国两渠之饶衣食京师亿万
 之口至唐杜佑以为大历初所溉田比于汉减三万
 八千顷是时长安尚为京师而佑言已如此诚如其
卷五 第 72b 页 WYG0064-0354b.png
 计复此两渠劝农置官严脩障塞积榖缮兵以收漠
 南之地汉唐之盛岂不庶几哉宋庆历初时天下全
 盛范文正公请城东京议者以为迂后乃思其言先
 朝丘文庄公亦以幽燕迫近北境而漕河易噎欲重
 山后之守寻元海运之法诚以关中百二之险使膏
 壤千里百姓殷富而汉唐河渭之漕故在于以为国
 家之陪京此万世之虑也
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孔氏曰田第一赋第六人功少
卷五 第 73a 页 WYG0064-0354c.png
○通论见梁州田赋条下
厥贡惟球球琅玕孔氏曰球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玉
尔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墟之球琳琅玕焉山海经
云昆仑山有琅玕树胤征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西北
昆山出玉在古盖甚著丘文庄公曰汉时关中之蓝田
幽州之玉田皆出玉其时西域未通也今中国所用之
玉皆来自于阗有白玄绿三种皆出于河亦与古异抑
土石之精其生有限而取之有尽古人比德于玉用为
卷五 第 73b 页 WYG0064-0354d.png
器用杂佩之属不一而足是玉在古多而为用夥今世
小民有不识玉者由是推之汉之金以斤计每以万言
唐渐少宋与今益少无乃千岁之后中国之金将与玉
同邪不可不为之限节也
 按贡物除冀州外雍梁二州无篚馀六州皆有篚篚
 皆嫔贡衣服之用言锡者三扬橘柚荆大龟豫磬错
 言包者二扬橘柚荆菁茅言织皮者二荆州梁州织
 皮制之为裘织之为罽与单言皮服不同
卷五 第 74a 页 WYG0064-0355a.png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孔氏曰积石山在
金城西南河所经也沿河顺流而北千里而东千里而
南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正义曰地志云积石山在金
城河关县西南羌中河行塞外东北入塞内积石非河
之源故云河所经也河从西来至此北流故沿河顺流
而北释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故千里而东千里而南
至于龙门西河也地志云龙门山在冯翊夏阳县北此
山当河之道禹凿以通河东郡之西界也按蔡氏云雍
卷五 第 74b 页 WYG0064-0355b.png
之东北境则自积石至于西河西南境则会于渭汭东
北当云西北盖雍东距河若东北境则直浮西河不须
浮于积石也积石在今临洮府河州西北一百二十里
两山如削中流黄河西临蕃界龙门在今西安府韩城
县东北八十里河水至此自山直下悬水百仞溅沫如
雨涛声如雷地皆震撼两厓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
龙可越故曰龙门计浮于积石而来者至于龙门之上
则止此一道也浮渭而来者则会于渭汭此又一道也
卷五 第 75a 页 WYG0064-0355c.png
蔡氏所以知其为两道者以龙门非可越而渭自鸟鼠
而东中贯雍境取漕莫径焉使内地之漕则当径达西
河更无用经涉龙门以此知其为西北一道西南一道
也河从积石北流北入北狄界中折而东流凡二千馀
里汉人谓之北河其内今谓之河套即秦始皇所斥夺
匈奴河南地也在古已为通舟转输之道盖唐虞声教
暨于朔南冀之北垂远出河外犹在荒服此其所以不
可及也三代之季北狄入居河内秦始皇逐出之秦楚
卷五 第 75b 页 WYG0064-0355d.png
刘项之际复为匈奴所据汉武帝开朔方复取之唐筑
三受降城即其处宋时为西夏所据河内外州郡凡二
十有二以一隅之地能抗衡中国盖其地肥饶其人劲
悍又产健马乃关中之屏蔽得之则强失之则弱历代
知其为边境之要害而不知其为唐虞之故疆也蔡氏
引李复之说疑积石至龙门三千里通舟无阻以后世
之迹质之于经多所不合然神禹导川通贡著其道路
所经明若指掌观此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后曰
卷五 第 76a 页 WYG0064-0356a.png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曰导曰至非河通流至于龙门之
验邪曰浮曰至非舟通行至于龙门之验邪李复所奏
一则恐出吏民之托辞一则故道久废岸谷变迁复之
所指亦恐非禹迹之旧矣不特此尔北河之外阴山横
亘南北大限当以此分敌得之则据以窥中国中国得
之则据以窥敌乘高以望出没踪迹皆见其外皆大碛
南北数千里东西数千里无水草不可驻牧敌若不得
阴山必踰大碛而居其北北即漠北也昔汉武帝驱匈
卷五 第 76b 页 WYG0064-0356b.png
奴阴山之外而漠南无王庭彼过之未尝不哭漠南即
阴山之南黄河之北敌所利以饱其力而内犯者也柰
何北河之内复使得为巢窟哉
织皮昆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孔氏曰织皮毛布有此
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羌髳之属皆就次序美禹
之功及戎狄也○金氏曰苏氏谓此错简当在厥贡球
琳琅玕之下然雍州西界黑水此诸国又在黑水之外
故附于后以织皮冠之者此皆皮服之国贡织皮者也
卷五 第 77a 页 WYG0064-0356c.png
昆崙国名昆崙山旁小国也昆崙无定所而庄骚杂书
皆云西王母所居为是则在今肃州酒泉郡南山石室
玉堂珠玑镂饰尚在事具晋书张骏传太守马岌所言
是必古昆崙国也析支国名有析支河唐与吐蕃旧界
也汉武帝开朔方置渠搜县为汉极北界(此可见唐虞/时北河之内)
(皆即叙/之地矣)三原马伯循谓析支渠搜皆在今河套内宁夏
东北河水遇山析为二支处有析支城水经曰河自朔
方东转经渠搜县故城北邹季友谓雍梁二州元无入
卷五 第 77b 页 WYG0064-0356d.png
篚之贡此三国叙在章末贡道之后与莱夷淮夷岛夷
之例不同
导岍及岐至至于敷浅原孔氏曰更理说所治山川首
尾所在治山通水故以山名之百川经此众山禹皆治
之不可胜名故以山言之○正义曰荆岐上已具矣而
此复言之以山势相连而州境隔绝更从上理说所治
山川首尾所在总解此下导山水之意也其实通水而
文称导山者导山本为治水故以导山名之○吕氏曰
卷五 第 78a 页 WYG0064-0357a.png
曰山川之分见于九州者其经也山川之聚见于后者
其纬也无经则不知其定所无纬则不知其脉络此作
书之妙也按地理有分界不可无经山川有脉络不可
无纬本朝修一统志山川散见各郡县有经无纬故未
尽○先儒有三条四列之说三条者导岍北条西倾中
条嶓冢南条此马融王肃之说也四列者导岍为阴列
西倾为次阴列嶓冢为次阳列岷山为正阳列此郑玄
之说也大略皆不离地脉之说蔡仲默不取据导字分
卷五 第 78b 页 WYG0064-0357b.png
之为南北二条而江河以为之纪此说亦有所本唐天
文志云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是也南条北条即所
谓南戒北戒江为南河河为北河南北两河上应云汉
盖天文地理自然之分判也于二之中又分为二焉北
条有大河之北境者有大河之南境者南条有江汉之
北境者有江汉之南境者论横势则先北而南论纵势
则皆自西而东义视王郑始益精密矣○金氏曰禹贡
所书多是即山以名其地天下山川相为纲纪必自西
卷五 第 79a 页 WYG0064-0357c.png
徂东周览形势穷竟源委然后赋功故导山为导水也
○随山以治水故以导言水之源未有不出于山水之
势未有不因于山○导岍一节导大河北境之山也岍
岐荆三山皆雍州山壶口以下皆冀州山岍在陇州吴
山县一名吴岳盖虞周之世疑以此为西岳故又有岳
山之名汧水出其西而南入渭汭水出其北而东入泾
禹导山始此乃东至于岐乃东至于荆而渭之入河沣
漆沮汧之入渭皆在所经矣于是逾于龙门之西河则
卷五 第 79b 页 WYG0064-0357d.png
壶口正在河之东岸河自塞外玦长城而入而壶口当
其冲冀州之功于是伊始以杀河势者也乃南至于雷
首雷首在河中府河东县雷水出焉山临大河北去蒲
坂三十里爰至于太岳汾水所经尧都在焉太原岳阳
之修盖于是而相度也又于是而底柱析城至于王屋
底柱在陜州陜县三门镇大河中流有石如柱析城在
泽州阳城县山峰四面如城王屋在河东垣县东北泲
水出焉黄屋王者车盖山形如之故名王屋旧谓山状
卷五 第 80a 页 WYG0064-0358a.png
如屋非也从底柱至王屋禹在冀州南河之北东行而
沇水之导覃怀之绩皆在所经矣又于是而太行恒山
至于碣石太行在怀州之北连亘数州为河北脊以接
恒岳河北诸州皆旅其趾程子谓太行山千里片石众
山皆石上起峰尔恒山北岳在云中者为是历代以上
曲阳县之山为北岳非古之恒山也碣石一在平州南
一在高丽界中史臣历叙众山而继之以入于海者谓
此诸山所出所经之水皆得其道以归于海矣正义曰
卷五 第 80b 页 WYG0064-0358b.png
言山旁之水皆入海山不入海也大河北境之水不特
河泲如漳潞汾洓淇涞恒卫滹沲滱易之属皆此诸山
所出所经多不胜名故但以山言则水皆可知所随者
山所导者水也故终以入于海此三字正应首导字(蔡/传)
(元无河泲所经等语坊本有之俗/子所加也诸处为所私窜者亦多)○郑端简公曰壶口
雷首至于太岳冀西河上山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冀南
河上山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冀东河上山壶口雷首底
柱析城太行恒山千里而近其至于太岳王屋碣石千
卷五 第 81a 页 WYG0064-0358c.png
里而遥○逾于河正义谓山逾于河非是○孔氏曰西
倾朱圉在积石以东鸟鼠渭水所出在陇西之西三者
雍州之南山至于太华相首尾而东熊耳以下四山相
连东南在豫州界洛经熊耳伊经外方淮出桐柏经陪
尾凡此皆先举所施功之山于上而后条列所治水于
下互相备正义曰言在积石以东见河所经也鸟鼠东
望太华太远故云相首尾而东按此导大河南境之山
也此不言导蒙导岍之文至嶓冢乃更言导者南条北
卷五 第 81b 页 WYG0064-0358d.png
条之别也西倾至太华皆雍州山熊耳至陪尾皆豫州
山山川之脉皆起西北故每条皆自西起上节导河之
北境故自雍而尽于冀之东北此节导河之南境故自
雍而尽于冀之东南西倾见梁州朱圉在天水冀县俗
呼白岩山鸟鼠见导水太华在华阴县南十里即西岳
以西有少华山故此名太华禹偱西倾而东至于太华
其阴则北河与地络之所会也其阳则南河与地络之
所会也河自下龙门其势湍急及华之阴乔岳绵亘其
卷五 第 82a 页 WYG0064-0359a.png
势不可复南乃折而东流而泾渭澧漆伊洛瀍涧诸水
入焉熊耳在弘农卢氏县东嵩高山在颍川嵩县古文
以为外方山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横尾山在江
夏安陆县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四山者志伊洛淮水
之所以治也金氏曰陪尾徐山也泗水县桃墟西北泗
水所出旧说拘于地脉故谓即横尾金氏又谓旧以嵩
高为外方者非是嵩高世所名中岳安得与江夏内方
相为内外哉据唐志陆浑山一名方山盖古外方云在
卷五 第 82b 页 WYG0064-0359b.png
伊阙○导嶓冢一节此导江汉北境之山也孔氏曰漾
水出嶓冢在梁州经荆山荆山在荆州内方大别二山
名在荆州汉所经正义曰地志云章山在江夏竟陵县
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地志无大别左氏云吴既与楚
夹汉楚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然则二别近汉
之名虽不知其处要与内方相接金氏曰大别山在今
汉阳军汉阳县西有小别山汉水至此入江谓之沔口
○岷山之阳一节此导江汉南境之山也岷山见梁州
卷五 第 83a 页 WYG0064-0359c.png
衡山南岳在长沙湘南县九江见荆州敷浅原盖今之
庐阜也过九江此言禹自衡山经洞庭以北向尔孔氏
谓衡山之脉连延而过九江者非是禹之随山因其有
关于水道者表之尔岂区区焉推其脉络之所来止如
葬师之言乎而山川自然之形势则固各有条理凡经
之所记非错然而及之也朱子曰凡两山夹行中间必
有水两水夹行中间必有山江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
而行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这边一支为湖南
卷五 第 83b 页 WYG0064-0359d.png
又一支为建康而馀气为福建二广又曰岷山之脉其
一支为衡山者已尽于洞庭之西(论山势与/禹迹甚合)其一支又
南而东度桂岭者则包潇湘之源而北经袁筠之境以
尽于庐阜(金氏曰岷山之阳东出一支为衡山其南行/而东者为岭包潇湘之源而又一支北向以)
(至敷浅原故禹自衡山过洞庭/而至敷浅原也按金说当玩)其一支又南而东度庾
岭者则包彭蠡之源以北尽于建康其一支则又东包
浙江之源而北其首以尽乎会稽南其尾以尽乎闽粤
也按经文举大纲尔其间曲折则朱子尽之然经文亦
卷五 第 84a 页 WYG0064-0360a.png
无所不包也庐山虽高而其中原田连亘人民错居故
有敷浅原之名后世匡俗结庐居之遂名庐阜而其支
陇林麓犹蒙其旧名江州浔阳县蒲唐驿前有敷浅原
西有傅阳山敷古文作傅傅阳者傅浅原之阳也其山
正在庐阜西南然则敷浅原为庐阜本名审矣汉志亦
言此山在豫章其在德安者甚庳小且于江流无关系
○唐一行言山河两戒颇傍禹贡之意北戒自三危积
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
卷五 第 84b 页 WYG0064-0360b.png
太行北抵恒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獩貊朝鲜是谓北
纪以限戎狄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北络之阳东及太华
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㩗武当荆山
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以限蛮
夷故星傅谓北戒为塞门南戒为岭门河源自北纪之
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会并行而东至太行
之曲分而东流与泾渭泲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江源
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会并行
卷五 第 85a 页 WYG0064-0360c.png
而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谓
之南河○山本同而末异故导山言某至某者其势渐
分水本异而末同故导水各言所自所会所入者其势
渐合○川有百所注者四入海者四而已渎有四为两
戒则江河而已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孔氏曰合黎水名在
流沙东金氏曰弱水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至甘州张掖
县合黎山下居延泽即古合黎泽水溢则被流沙流沙
卷五 第 85b 页 WYG0064-0360d.png
通典谓在沙州西八十里其沙随风流行大抵西北之
地多是沙碛史书所谓河沙诸国佛书所谓沙界恒河
沙是也沙则水渗而下又曰此以下导水盖总叙水之
源委溯源而及流即大以统细也○程氏曰禹导弱水
至合黎则其逆行者已顺其远而无所事治者固不必
极之于西海近而无能为害者亦任其馀波之入流沙
则已矣故于雍止曰既西而于导水不必曰入于西海
皆纪实也弱水不经中国则不系民患而不可不导者
卷五 第 86a 页 WYG0064-0361a.png
圣人辅相天地无一而不当经理也○张掖今甘州酒
泉今肃州删丹县今山丹卫桑钦以为导弱水自此西
至酒泉合黎流沙当又在其西汉志误(此雍州弱水既/西条下错简)
○按此以下所导凡有九水大意亦自北为始以弱水
最在西北水又西流故先言之黑水虽在河南水从雍
梁西界南入南海与诸水不相参涉故又次之四渎江
河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其次则江汉皆发源自西经
中国以入海故次汉次江汉先于江者汉在江北也泲
卷五 第 86b 页 WYG0064-0361b.png
发源河北越河而南与淮俱为四渎以其独达于海也
源短于江汉故次泲次淮渭与洛入河故后言之正义
曰计流水多矣此举大者言尔凡此九水立文不同弱
水黑水沇水不出于山文单故以水配其馀六水文与
山连既系于山不须言水积石非河上源记施工之处
故云导河积石言发首积石起也漾江先山后水淮渭
洛先水后山皆是史文详略无义例也又淮渭洛言自
某山者皆是发源此山欲使异于导河故加自尔又按
卷五 第 87a 页 WYG0064-0361c.png
导山导水只是一事导山以记禹行之次第所谓至于
某至于某者禹所至也导水以记水行之次第所谓至
于某入于某者水所至也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汉志黑水出犍为郡南广
县汾关山(水经/不同)金氏曰黑水出雍之西而南入于南海
为雍梁二州之西界盖出昆崙之南谷也自积石西倾
岷山青衣冈脊以西诸水天竺以东诸水皆入之故黑
水诸源亦非一林氏云众水皆东而弱水独西黑水独
卷五 第 87b 页 WYG0064-0361d.png
南顺其性而已矣正义曰张掖燉煌并在河北所以得
越河入南海者河自积石以西多伏流故黑水得越河
而南也
导河积石至同为逆河入于海孔氏曰施功发于积石
至于龙门或凿山或穿地以通流河自龙门南流至华
山北东行底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
柱然在西虢之界孟津地名在洛北都道所辏古今以
为津洛汭洛入河处山再成曰伾至于大伾而北行降
卷五 第 88a 页 WYG0064-0362a.png
水水名入河大陆泽名北分为九河以杀其溢在兖州
界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于渤海皆禹所加功故
叙之○正义曰河源不始于此记其施功处尔故言施
工发于积石释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则河从积石北
行又东乃南行至于龙门计应二千馀里龙门底柱凿
山也其馀平地穿地也释水云河出昆崙墟色白李巡
曰昆崙山名墟山下地也郭璞云发源高处激凑故水
色白潜流地中受渠众多浑浊故水色黄汉书西域传
卷五 第 88b 页 WYG0064-0362b.png
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
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去玉
门阳关三百馀里广袤三四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
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郑渔仲
言河水自西域来其大原有三正原出昆崙山东北陬
而东行一原出天竺葱岭一原出于阗南山北行与葱
岭河合而东入于昆崙河或云张骞穷河源至葱岭河
尔故西域传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而没其
卷五 第 89a 页 WYG0064-0362c.png
正源也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命学士蒲察笃实西穷
河源得今西番朵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四山
之间有泉近百泓汇而为海登高望之若星宿布列故
名其地在中国西南直四川马湖府之正西三千馀里
较之张骞所指殆为近焉按以沇水发源王屋而又出
于温县平地观之河源未必果穷于是○金氏曰尔雅
河出昆崙而说昆崙者多诞妄今不尽辩而说具总论
积石在今积石军其下兰州皋兰山石门黄河所出西
卷五 第 89b 页 WYG0064-0362d.png
南涵浸转而东北流洮水北流入之又北而湟水会星
海诸水入之其祁连山青海之水出浩(音诰/水名)(音门水/流峡山)
(岸深若/门也)东流合于湟水皆入焉皆昆崙北谷诸水也又
北入北狄界中渐转而东至唐受降城折而南流为冀
西河大抵盘束山硖之间千数百里禹载壶口治梁岐
皆为冀河已见冀州故此不书又南至河中府龙门县
之西山开岸豁自高而下奔放倾泻声如万雷是为龙
门南至华州华山之阴渭水入焉水势撞击地名潼关
卷五 第 90a 页 WYG0064-0363a.png
折而东流为冀南河至陜州陜县底柱壅河中流世传
禹凿二门以通之又名三门山又东至今孟州孟津河
流始缓南北通津谓之孟津东过今巩县洛水入焉名
为洛汭又东至澶(音/蝉)州黎阳县大伾山即今黎阳山也
折而北流为冀东河至今冀之信都洚水入焉今名枯
洚河是也又北至大陆说见冀州又北播为九河说见
兖州逆河之得名以潮至而水逆流也○兖地最狭而
承河之委为禹最所施工处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
卷五 第 90b 页 WYG0064-0363b.png
海此三句内有多少工夫后世河患正坐分播合同不
得其势而入海之路狭也○按禹之治河龙门上下河
行于山虽有疏凿之功无复变迁之患大伾以下河始
出峻而就平则厮之而为二大陆以下地益平土益疏
水益善溃则播之而为九自禹之后河顺其道不复为
患者千馀年至周定王五年河始决盖王政衰浚川沟
洫不复尽力列国复行其私壅防百川各以自利河不
得其道所以多决自汉以来未有百年无事者归之天
卷五 第 91a 页 WYG0064-0363c.png
数岂尽然哉
 贾让之言极尽利害本原古者立国居民必遗川泽
 之分度水势所不及此即关并所谓河决曹卫之域
 其南北不过八十里可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室者
 也如此则无筑堤防之劳费而河自不能为害其次
 言堤防起自战国拂水之性然去河各二十五里水
 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但小民见目前之利不思后
 日之害因水去填淤肥美耕作其间遂起室宅久而
卷五 第 91b 页 WYG0064-0363d.png
 成聚落恃堤为命是与水泽争处所水至而湛溺固
 其宜也所说利害不但汉时至今犹然也○汉时河
 决顿丘遂渐南徙隋炀帝引河入汴引汴入淮河淮
 始通至于全河注淮则害莫甚于今日○宋神宗熙
 宁十年河大决于澶州曹村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
 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
 合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澲齐郓徐尤
 甚坏田逾三十万顷丘文庄公曰此黄河入淮之始
卷五 第 92a 页 WYG0064-0364a.png
 然是时淮仅受河之少半耳金之亡也河始自开封
 北卫州决入涡河以合于淮旧河在开封城北四十
 里东至虞城下达济宁州界本朝洪武二十四年河
 决原武之黑阳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行至项城
 经颍州颍上东至寿州正阳镇而故道遂淤永乐九
 年复疏入故道正统十三年又决荥阳东过开封城
 之西南自是汴城在河之北矣又东南经陈留自亳
 入涡口又经蒙城至怀远东北而入于淮焉○贾让
卷五 第 92b 页 WYG0064-0364b.png
 之上策欲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本
 朝宋景濂亦欲分其半使之北流愈于全河入淮淮
 不能当此在当事者熟咨访讲求倘无别害行之以
 渐则其济大矣○余阙曰多其委使河之大有所泻
 而其力有所分此禹治河之道也自周定王时河徙
 讫于汉而禹之故道失矣故西京时受患特甚后河
 入千乘而德隶之河又播为八汉人指以为太史马
 颊者大抵偶合于禹迹故讫东都至唐河不为害者
卷五 第 93a 页 WYG0064-0364c.png
 千有馀年至宋而河又南决又东南以入于淮以河
 之钜且悍惟一淮以为之委故今之河患与武帝时
 无异顾自宋南渡至今殆二百年而河旋北议者以
 为河之北则会通之漕废当筑堤起曹南讫嘉祥东
 西三百里以障遏之不使之北予则以为河患而会
 通之漕不废何也漕以汶而不以河也○霍詹事云
 三代以前黄河东北入海宇内全气随而钟聚雍冀
 齐鲁圣贤迭兴今图便宜之策自河阴原武怀孟之
卷五 第 93b 页 WYG0064-0364d.png
 间审视地势引河注卫冬春水平漕舟由江入淮溯
 流至于河阴顺流至于卫河则一举而得两运道不
 惟徐沛水患可杀一半京师形势亦壮一倍也若以
 黄河南流徐沛受患分流于北德州沧州或亦受患
 此不可知然皆人谋之失非地道之尤也夫水之流
 行于地犹血之运行于人之身也血在人身调理得
 宜其润吾之毛发泽吾之体肤皆血之能也今黄河
 之水自西域至于徐沛妄行而横决犹血注于下积
卷五 第 94a 页 WYG0064-0365a.png
 而为痔也自孟津怀庆疏一支于海犹血运于肘腋
 也沿河州郡疏为沟洫引纳河水旱以溉灌潦以通
 泄犹血运于肌肤而全体愈光泽也○黄河之势迁
 徙不常为患已久前代河半北行而鲜河患今日河
 尽南徙而河屡决盖由地势南高而北下北顺而南
 逆也国家运道徐沛以北悉资泉水通流徐吕二洪
 则借黄水接济先年河徙凤阳宿州一带则二洪有
 浅涸之虞河决曹单张秋诸处则诸闸有淤塞之患
卷五 第 94b 页 WYG0064-0365b.png
 嘉靖二十八年河自小浮桥入洪不三四年又自秦
 沟浊河大小溜沟入徐皆于运道无妨但因河复北
 徙向之出小浮桥者几至断流本年七月内黄水骤
 发泥沙涌积而大小溜沟等处倏就淤塞以致全河
 之水尽冲出飞云桥河身既窄不能容受必至漫流
 横决此实河患之所由起也(此嘉隆间治河工部/尚书朱衡疏中语)
 扬水患其受病之本在于下流海口之壅而本中标
 病又在于上游河身之高然欲疏浚河身必先大开
卷五 第 95a 页 WYG0064-0365c.png
 河口臣肃将明命开挑草湾拟将黄淮二水引入安
 东金城镇五港口等处下海已经兴工再当讲求五
 港口以下工程及兴盐诸县入海港汊次第修举病
 本庶几可祛至于河身之高臣尝详究其故盖黄河
 原系浊流黄水一斗贮而澄之其沙数升当河道直
 泻之时沙不停积水行甚驶迩者云梯关海口涨沙
 长亘数里下流既阏上流始缓于是徐邳而下数百
 里之间年复一年泥沙停积河底日高一遇水发便
卷五 第 95b 页 WYG0064-0365d.png
 至四溢为患往时黄河每深十丈今深者二三丈或
 仅深丈许至七八尺四五尺者有之至如徐州河身
 高过徐城徐吕二洪昔称湍险者今悉已淤平(后议/用混)
 (江龙疏瀹河身不录右/系总漕侍郎吴桂芳疏)其要归于修堤束水使之归
 槽(近日治河右都御/史潘季驯疏中语)通前朱司空所论乃近岁治河
 之大略也按天地之有四渎犹人身血脉之有大经
 络渎者独入于海也今河淮并行河夺淮之道至于
 泛滥犹人身血紊经络此岂可谓天地之常哉孟子
卷五 第 96a 页 WYG0064-0366a.png
 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后世失其道所以多变但昔
 之议治河也则治河而已而今之治河则欲以通漕
 也当事者惟知以通漕为急遂不暇为治河长久之
 计如霍文敏所言不知于事势可行行之有无他不
 便皆不可不素讲求也诚欲讲求窃以为河淮必各
 得其道而后河不害漕河漕必各计其便而后河可
 言治夫漕不可以一岁不通而河则不可以岁月而
 治今之随决脩治随塞疏浚不过为通漕而已河实
卷五 第 96b 页 WYG0064-0366b.png
 未尝治也真欲治河必复其故道而后可今无论禹
 之故道亦非永乐中之故道矣永乐中开会通河北
 达漳御南接淮泗闸河不资黄水黄水不入清河河
 未尝为害如今日之甚也为今之计能使河东北入
 海复禹之道上也不得已犹当使河淮有分河漕两
 利如永乐之旧次也夫禹之治河于其下流播而为
 九今以河之钜且悍而一淮以为之委又无可分而
 容之之地诚可使之北而有道以分之有地以容之
卷五 第 97a 页 WYG0064-0366c.png
 然后河可以永久无患而徐沛淮扬数百里间免于
 闾殚为河退出可耕之地不知其几其利又大矣
嶓冢导漾至东为北江入于海江汉二水势均力敌皆
能自达于海者也故荆虽纪其合流仍各见其首尾孔
氏曰泉始出山曰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
汉水蔡氏曰又东为沧浪之水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
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是也盖水之经历随地
得名谓之为者明非他水也三澨水名今郢州长寿县
卷五 第 97b 页 WYG0064-0366d.png
磨石山发源东南流者是也大别见导山入江在今汉
阳军汉阳县汇回也彭蠡见扬州北江未详入海在今
通州静海县按东汇泽为彭蠡朱子以为多句东为北
江入于海郑渔仲以为衍文此千古之卓见汉水入江
江独达于海此古今之迹所同亘天地不改者也若曰
禹时江汉汇为彭蠡之后又分为北中两江入于海则
汉水即当列四渎矣何以自古四渎无汉水邪若曰汉
尝入江而不列于渎则泲亦尝入河而又南出以入海
卷五 第 98a 页 WYG0064-0367a.png
正与北江同何以独取泲而舍汉邪朱子有辩甚详其
要不过两言曰彭蠡有源(非江汉/之所汇)两江不分(北江中江/只一大江)
孔氏谓自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遂为北江而入海郑
玄曰三江既入入于海不入震泽也此易明者惟江分
为三之说世儒惑泥坚不能破则以经有北江中江之
文尔嶓冢之江为北江岷山之江为中江豫章之江为
南江此以经文质之则合以水道考之则决不可通强
说无益也地志云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此恐指/吴淞江)
卷五 第 98b 页 WYG0064-0367b.png
中江从丹阳芜湖县西东至阳羡县东入海(此指/大江)北江
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未详/所在)古今水道变迁或上古
入海之处江分二道不可知但为北为中孰为汉之所
分则难以意言尔正义曰今南人以大江不入震泽震
泽之东别有松江等三江按职方扬州其川曰三江宜
举州内大川其松江虽出震泽入海既近周礼不应舍
岷山大江而记松江等小江按正义之言固亦有理但
三江既宜首举大江震泽下流之松江虽小而实为东
卷五 第 99a 页 WYG0064-0367c.png
南泄水之要道仍当在三江之一然则中江大江也南
江松江也惟北江为不可考尔(水经云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东至会稽馀姚)
(入海○郭璞云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
岷山导江至东为中江入于海金氏曰江至永康军导
江县诸源既盛遂分为沱东至眉州彭山县复合于江
江南受青衣大渡马湖江北受嘉陵江又南受黔江出
三峡而后东注于澧不书诸水以梁州蔡蒙和夷潜沔
皆互见而三峡天险非入都通道计不施功故略之也
卷五 第 99b 页 WYG0064-0367d.png
至于东陵今岳州巴陵也东迤北会于汇当作会于汉
盖江势迤北处正受汉口若至彭蠡则东流久矣澧水
名楚辞曰濯余佩兮澧浦郑玄以长沙有澧陵县指为
陵名非是郑玄以经文之例凡言至于者或山或泽皆
非水名故以合黎为山名澧为陵名不知二处皆指水
也甘州有合黎山亦有合黎水澧陵亦因水而得名不
当舍水而指陵也正义曰迤者靡迤斜出之意东溢分
流又都共聚合北会彭蠡言散流而复合也按此条东
卷五 第 100a 页 WYG0064-0368a.png
迤北会于汇若作东迤北会于汉入于海无东为中江
一句则经义甚明水道甚合○朱子曰过九江至于东
陵者言导岷山之水而是水之流横截乎洞庭之口以
至巴陵也是汉水过三澨之例也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者言导岷阳之山而导山之人至于衡山之麓遂越洞
庭之尾东取山路以至于敷浅原也是导岍岐荆而逾
于河以尽恒碣之例也○黄氏润玉曰江水源发岷山
东出巫峡则分流为沱凡出沔南者是也正流东至澧
卷五 第 100b 页 WYG0064-0368b.png
乃荆之南境今沿江筑圩而田独华容县章华台下仍
通川水过九江即洞庭湖所受澧江黔江沅江益阳江
安乡江湘江耒江浏阳江平江九水涨则㳽漫港汊所
谓孔殷也至于东陵即岳阳城陵之境又东一带迤北
皆与前沱水会为汇泽故沔南之湖泽最广今江水冲
直城陵矶而临江驿至岳阳湖口六十里皆淤沙涨起
南环湖北沿江塞隘九江之口其章华台之水亦淤窄
矣汉水西源于嶓冢之漾漾水东经汉中之境总名曰
卷五 第 101a 页 WYG0064-0368c.png
汉又东经武当山北名沧浪过三澨乃沔北随郢景陵
诸水流潴云梦者至于大别山趾入于中江而江东汇
泽为彭蠡盖彭蠡因小孤山彭矶至左蠡而得名实彭
泽也非谓鄱阳之湖且川江势大若江涨时回流入洞
庭最迅予尝乘驿船必须人缆拽出湖口但到彭泽江
涨已缓惟涌回鄱水不得流尔凡江自澧以西名上江
东陵以东名中江彭蠡而下名北江而叙江汉皆曰东
者主岷嶓居西而云非指曲折所向为文也○范氏至
卷五 第 101b 页 WYG0064-0368d.png
能曰江出岷山其源实自西戎万山来至嘉州而沫水
自巂州邛部合大渡河穿夷界十山以会之至叙州而
马湖江出自夷中以会之又十五里而南广江会之至
泸州而内江又自资简等州会之至恭州而嘉陵江自
利阆果合等州会之至涪州而黔江又自黔州合南夷
诸水会之至万州而开江水自开达等州会之夫然后
总而入于峡是江自峡而西受大水凡八及出峡而下
岳阳则会之者洞庭湖所受湖南北诸郡水也又自是
卷五 第 102a 页 WYG0064-0369a.png
而下鄂渚则会之者汉口所受兴元诸郡水也又自是
而下黄州东四十里则会之者巴河也又自是而下江
州则会之者彭蠡今名鄱阳湖所受江东西诸郡水也
又自是而下则会之者皖水所受淮西诸水也夫然后
总而入于海是以自峡而东又受大水凡五略计天下
之水会于江者居天地间之半其名称之大而可考者
凡十有三故曰江源其出如瓮而能滔滔万里以达海
所受者众也呜呼问学者可以观矣
卷五 第 102b 页 WYG0064-0369b.png
导沇水至又北东入于海孔氏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泲
在温西北平地泲水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
流数里溢为荥泽在敖仓东南陶丘丘再成正义曰地
志云泲水在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南至河内武德县入
河传言在温县平地者泲水近在河内孔必验而知之
见今泲水所出在温之西北七十馀里温是古之旧县
故计温言之泲水入河以下此皆自验为说也泲水既
入于河与河相乱而知截河过者以河浊泲清南出还
卷五 第 103a 页 WYG0064-0369c.png
清故可知也释丘云再成为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
重也郭璞云今泲阴定陶城中有陶丘(垣县蔡传垣下/多一曲字垣曲)
(是后世名今/属平阳府)○沇水发源王屋天坛之巅太乙池伏流
九十里复见今泲源祠有东西两源合流至温县始名
为泲历虢公台西南入于河此处二孔说分明如画九
夏之辰冷热之风亦各为队岂必谓无水过水哉释名
云泲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蔡氏谓其若断若续
而实有源流或见或伏而脉络可考尽之矣自陶丘之
卷五 第 103b 页 WYG0064-0369d.png
出不复伏而东至于菏东北会汶以入海此古泲水之
道也至王莽末不复南溢而河南无泲渎荥自受河为
浚仪渠然泲未尝不伏流地中也今阿井煮胶其性镇
坠能清浊水历下发地皆泉皆泲所过也又大小清河
七十二泉皆泲水也或分流以济漕或疏引以溉田泲
之隐功及人甚溥有益于国甚大而人不知故表而出
之○曾子固齐州二堂记言岱北与齐东南诸谷之水
西北汇于黑水柏崖之湾至渴马之崖泊然而止北至
卷五 第 104a 页 WYG0064-0370a.png
历城之西五十里而有泉涌出是为趵突之泉而不明
言其为泲水蔡传引之则以为王屋之派矣○李献吉
曰泲之性劲源于晋伏流地中乍见乍伏一支穿太行
东出为百泉为卫水一支为泲源出山东为七十二泉
(孟州泲县今属怀庆府泲水再/见处志云王屋山在其西百里)导淮自桐柏至东入于
海孔氏曰桐柏山在南阳之东与泗沂二水合正义曰
地志云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淮水所出水经云
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胎簪盖桐柏之旁小山地志
卷五 第 104b 页 WYG0064-0370b.png
云沂水出泰山盖县南至下邳入泗泗水出泲阴乘氏
县至临淮睢陵县入淮乃沂水先入泗泗入淮尔以沂
水入泗处去淮已近故连言之入海在今淮浦
导渭自鸟鼠同穴至入于河正义曰释文云鸟鼠同穴
其鸟为鵌其鼠为鼵李巡曰共处一穴天性然也○陜
西志鸟鼠同穴山一名青雀山在渭源县西二十里渭
水发源于下南谷山在西与此山相联以鸟鼠同穴为
二山者误○岳季方学士云禹贡鸟鼠同穴孔疏云云
卷五 第 105a 页 WYG0064-0370c.png
而蔡仲默不信予戍甘时过庄浪亲见之鸟形色似雀
而稍大顶出毛角飞即厓穴穴口有鼠状如人家常鼠
但唇缺似兔蓬尾似鼬与鸟偕入彼此狎眤有类雌雄
者问之土人皆孔说也○山在陇西首阳县至入河千
八百七十里○东会于沣即沣水攸同也东会于泾即
泾属渭汭也东过漆沮即漆沮既从也沣泾大与渭敌
故曰会漆沮小故曰过前分言于雍而自源徂流言之
于此也
卷五 第 105b 页 WYG0064-0370d.png
导洛自熊耳至又东北入于河有两熊耳地志谓伊水
出卢氏之熊耳山海经郭璞谓伊水出上洛之熊耳地
志谓洛水出上洛冢领山据经则洛出熊耳上洛亦有
熊耳与冢领同在一县则洛出熊耳明矣(今商州熊耳/在其西四十)
(里伊水出焉冢领在其/南六十里洛水出焉)○按蔡氏谓导河积石导淮自
桐柏导渭自鸟鼠同穴导洛自熊耳皆非出于其山特
自其山以导之尔然渭源县之南谷山实鸟鼠相连之
枝山相去不远胎簪乃桐柏之旁小山而谓渭非出于
卷五 第 106a 页 WYG0064-0371a.png
鸟鼠特自鸟鼠导之淮出胎簪特自桐柏导之似俱未
安窃详经文之例凡云导某水自某山者皆水出其山
之名也惟河不出积石故但言导河积石沇多伏流故
经不显其所出孔氏亦不质言其所出但以其在温县
平地者言之蔡氏拘于先言山而后言水先言水而后
言山之说则孔疏有一言足以断之曰漾江先山后水
淮渭洛先水后山皆是史文详略无义例也
九州攸同至四海会同孔氏曰九州攸同所同事在下
卷五 第 106b 页 WYG0064-0371b.png
四方之宅已可居九州名山已槎木通道而旅祭矣九
州之川已涤除泉源而无壅塞矣九州之泽已陂障无
决溢矣四海之内会同于京师九州同风万国共贯按
此总结水土无不平治也首句包下四隩既宅言土举
卑以见高结覃怀底绩降丘宅土等事也九山刋旅言
山举始末以包中间刋者治水之始旅者功成祭告结
岷嶓既艺蔡蒙荆岐等事也九川涤源言水举源以见
流结既从既道既入等事也九泽既陂言泽举外以见
卷五 第 107a 页 WYG0064-0371c.png
中泽有陂障则不泛溢结既泽既猪底定孔殷等事也
又言四海会同者言九州之外薄于四海百川以四海
为归是无不会同也九州言水之治其文不同而此则
总之曰九川涤源涤源二字理最深微圣人万事无不
从其本而治之也要之凿龙门疏九河有治其上流有
治其下流是其功非一处而惟总之曰涤源则皆举之
矣正义曰川言涤除泉源从其所出至其所入皆荡除
之又曰泽言既陂往前泛滥今时水定或作陂以障之
卷五 第 107b 页 WYG0064-0371d.png
诗云彼泽之陂毛传云陂泽障也春曰朝夏曰宗时见
曰会殷见曰同江汉朝宗于海四海会同皆借义也
六府孔修至成赋中邦此总叙贡赋之典也水者五行
之先土者万物之本地平而天成此六府之所以孔修
也庶土交正底慎财赋此土赋也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此田赋也郑玄云以万物生焉则言土以人所耕而树
蓺焉则言壤庶土色性不同五方物生异宜交相质校
以制天下之地征三壤上中下也三之中又三焉其赋
卷五 第 108a 页 WYG0064-0372a.png
有定则故曰成赋中邦任土作贡或及外夷什一之征
止在中国
锡土姓金氏曰水土既平田制既定于是修封建之法
各使守之锡土者赏其功劳定其限制也锡姓者表其
勋德辑其分族也封建之来因经洪水之患则限制多
不明有水土之功则庸劳所宜赏此所以脩封建之制
也当时尧舜在上封建虽非禹所专而实出禹所经画
所谓弼成五服也○孔氏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谓
卷五 第 108b 页 WYG0064-0372b.png
有德之人生此地以此地名赐之姓以显之正义曰周
语称帝嘉禹德赐姓曰姒胙四岳赐姓曰姜左传称周
赐陈胡公之姓为妫皆是因生赐姓之事按左氏天子
因生以赐姓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朱子谓因生以
赐姓如舜居妫汭及武王即位封舜之后于陈赐姓为
妫是也诸侯以字为谥谥当作氏孙以王父之字为氏
如鲁有子展其后为展氏展喜展禽是也此姓与氏之
分也后世以氏为姓而姓氏遂无辨(唐时姓异而所出/同者尚有禁不得)
卷五 第 109a 页 WYG0064-0372c.png
(为婚/姻)
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孔氏曰台我也王者常自以敬我
德为先则天下无距违我行者蔡氏曰敬我德以先天
下○一篇皆记禹经理之事而此二句突出又奇盖禹
经理之要也无此以为之本虽胼手胝足劳其身以为
天下能使人之丕应徯志而转移气化也哉九州殊贯
万国异疆而禹能使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者无他
祗台德先而已他书记事功则事功尔无复此意矣
卷五 第 109b 页 WYG0064-0372d.png
五百里甸服至二百里流正义曰更叙弼成五服之事
甸侯绥要荒五服之名尧之旧制洪水既平之后禹乃
为之节文使赋役有恒职掌分定甸服去京师最近赋
役尤多故每于百里即为一节侯服稍远故二百里内
各为一节三百里外共为一节绥要荒三服去京师益
远每服分而为二内三百里为一节外二百里为一节
甸服入榖侯服以外贡不入榖○孔氏曰规方千里之
内谓之甸服为天子服治田禾藁曰总入之供饲国马
卷五 第 110a 页 WYG0064-0373a.png
铚刈谓禾穗秸槁也所纳精者少粗者多正义曰言甸
者主田故服名甸也直纳粟米为少禾槁俱送为多其
于税也皆当什一但所纳有精粗远轻而近重尔周礼
掌客待诸侯之礼有刍有禾此总是也说文铚穫禾短
镰也禾穗用铚以刈故以铚表禾穗也秸亦槁也四百
里犹尚纳粟此当槁粟别纳非是徒纳槁也○金氏曰
有壳曰粟无壳曰米总纳繁重故惟百里之内纳之若
二百里则去总而纳铚四百里则简铚而纳粟五百里
卷五 第 110b 页 WYG0064-0373b.png
又远则去壳而纳米近者重而远者轻重者粗而轻者
精赋皆什一力则以远近轻重尔○又曰古人九数有
粟米均输二法盖本于此然独三百里之民纳槁而不
粟视他处为甚轻而有服役之事焉服役独在三百里
者盖酌五百里之中为转输粟米之赋也四百里粟五
百里米不言赋纳盖使三百里之民转而输之于都尔
夫三百里之民受远郊之米粟而为转输力若劳而赋
则省又以见古者赋役不两重此帝王之良法而万世
卷五 第 111a 页 WYG0064-0373c.png
之所当行也○朱子曰里者道涂远近之数非方井之
里也○苏氏曰独言甸服之赋者内详王畿之法而诸
侯可推也○按诗曰赫赫梁山维禹甸之禹之甸法达
于天下而王畿独以甸名服盖农国之本也史称秦地
五方厝杂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又云郡
国辐辏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夫秦地为汉之京师而
其俗如此故禹当时制名甸服示天下以务本重榖也
后世转输外郡而京师习于坐食元人为岁漕不至始
卷五 第 111b 页 WYG0064-0373d.png
经营京东海田城门一不开贵人无所得食抱珠玉而
死可为明监也○禹贡八州皆有贡物而冀州无之甸
服有粟米之输而馀四服无之说者以为畿外八州皆
以田赋市易所当供者以为贡故不输粟然则土贡即
租税也盖诸侯食其税于国则税名为禄纳其赋于王
则赋名为贡○古者天子之制地方千里不如是不足
以待诸侯然而粟米之输近取诸甸而已足而无仰于
外盖漕挽外郡以给中都后世之失非先王之法也张
卷五 第 112a 页 WYG0064-0374a.png
良曰关中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
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
输丘文庄公曰秦致负海之粟犹是资以行师国都之
漕自张良始○韩欲罢秦毋令东伐使水工郑国间说
秦令凿泾水为渠中作而觉秦欲杀国国曰始臣为间
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
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
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夫秦事至不足道
卷五 第 112b 页 WYG0064-0374b.png
然务农积榖以强其根本则汉人所不能及故秦并天
下用关中而有馀汉有天下乃仰漕关东而犹常不足
○秦外事攻战而诱三晋之人为之力耕于内夫三晋
之人秦得而诱之秦尽其地力三晋不能用其人如之
何不为秦所并也○甸服之外四面各五百里为侯国
之服故名侯服而于其中又分为三等百里则采也二
百里男也三百里则诸侯也采按孔氏曰供王事正义
曰事谓役也有役则供不主于一故但言采今蔡氏以
卷五 第 113a 页 WYG0064-0374c.png
采为卿大夫采地然周制家削邦县俱在畿内夏制虽
不可考要之采地恐不及畿外也男邦小国言男以兼
子也诸侯大国言侯以兼公与伯也内小国则弱有所
依外大国则足以为屏翰○侯服外四面各五百里为
绥服谓之绥者渐远王畿而取绥安之义内取王畿外
取荒服各千里而绥服介于其中故以内三百里揆文
教所以接华夏之教以抚要荒以外二百里奋武卫所
以禦要荒之变以安华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独绥服
卷五 第 113b 页 WYG0064-0374d.png
言之以见由此而内其文教之揆由此而外其武备之
奋皆准之也又见内非无武而以文教为主外非无文
而以武卫为主居羌胡于塞内自废其防与快心狼望
之北务逞其武者皆非王者奋武卫之意也○绥服之
外四面各五百里为要服要取要约之义其文法略于
中国羁縻之而已一说如裳之有要所以纲统四裔也
于其中分三百里为夷二百里为蔡夷易也无中国礼
法蔡放也如杀管叔而蔡蔡叔之蔡○要服之外四面
卷五 第 114a 页 WYG0064-0375a.png
各五百里为荒服此为四远蛮夷之地田野不井人民
不多故谓之荒服所以经略之者又简于要服矣其中
三百里谓之蛮因其俗也二百里谓之流则有罪者流
徙于此如流共工于幽州是也蔡流皆放逐罪人之地
罪有轻重故地有远近云○按周礼大行人邦畿方千
里其外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要服各方五百里要
服蛮服也此以上为九州之内又有夷服镇服蕃服在
九州之外内六服去王城三千五百里相距七千里与
卷五 第 114b 页 WYG0064-0375b.png
禹服不同考周地幅圆盖不广于禹立政言方行天下
陟禹之迹则亦以禹迹为极尔盖禹时四方有不尽之
地听四夷居之故五服止于五千周则尽禹迹所至而
疆画之是以不同尔
东渐于海至成功声教至于海滨则止何云渐于海盖
海岛之夷与流沙以西之羌戎咸宾贡于中国是以有
虞之声教东不止于海且渐入于海中西不止于流沙
又蒙被流沙之外矣渐深于被被远于暨东西皆有所
卷五 第 115a 页 WYG0064-0375c.png
止之地南北独不言何也盖朔朔方南交趾也以尧典
宅朔方宅南交證之可见或言古时百粤未尽开南不
至交趾非也五服之境固南尽衡山之阳声教则讫于
四海矣何云不至交趾邪○谓自秦而上西北袤而东
南蹙非也谓自秦而下东南展而西北缩则是○上之
与下谓之锡禹奉玄圭而云锡者何也盖为舜成百世
之功不可以常辞书犹之众举舜而曰师锡盖为天下
得人亦非常之事也
卷五 第 115b 页 WYG0064-0375d.png
首曰禹敷土终曰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只起结二禹字
而中间数千言贯串相应文之妙也○金氏曰天地常
形固相为句连贯通然其条理亦各有脉络若以脉络
之可见者言之昆崙四垂而为海天下诸山皆起于昆
崙而昆崙无定名地之最高山之所聚江河诸源之所
出即昆崙尔昆崙之上绵亘紏缪句连盘错其南为岷
山而岷山最大其北为积石诸峰其东为西倾朱圉鸟
鼠诸峰其西北诸山尤为绵亘纷错河之所以北弱水
卷五 第 116a 页 WYG0064-0376a.png
之所以西黑水之所以南皆是也惟江淮河汉行乎中
国自昆崙而东北言之则自积石而北为湟水星海青
海以至浩亹皆河源也入匈奴以东为阴山又东南自
代北云朔而南趋为北岳以至太行为河北之脊壶口
雷首太岳析城王屋皆其群峰河之折而南汾晋诸水
之所以西入河涿易漳滱恒卫之所以东入海也分而
东趋者行幽燕之北为五关之险以至营平而为碣石
此北络也自昆崙以东言之则东为西倾而洮水出其
卷五 第 116b 页 WYG0064-0376b.png
北入河桓水出其南入江又东为朱圉鸟鼠诸陇则为
渭之源自渭源以北即夹河源而北以东若岍岐若荆
山诸峰泾水漆沮诸源也自渭以南即西倾而下诸峰
亘为终南屹为泰华东北为殽陜东南为熊耳外方伊
洛之源又南为桐柏淮源以达于淮西诸山此中络也
又自西倾朱圉而南分为嶓冢汉源夹汉而趋者北则
终南华熊诸陇南则蜀东诸峰说者谓蜀东诸山皆嶓
冢正谓其冈岫绵亘尔又东则为荆山内方此中络之
卷五 第 117a 页 WYG0064-0376c.png
次也自昆崙之东南言之是为岷山江源夹江而东者
北支则西倾以南嶓冢以西之脉为桓水西汉水嘉陵
江诸源其南支即南趋为蒙蔡诸山青衣大渡马湖江
诸源又东包涪黔一盘而北为三峡其东出者包络九
江之源中盘中为衡山其再盘而北为庐阜其岭之东
出者又为袁吉章贡旴信诸江之源至分水鱼梁岭三
盘而北过趋新安峙天目尽升润凡再盘之间其水聚
为洞庭三盘之间其水聚为彭蠡三盘以东则南为闽
卷五 第 117b 页 WYG0064-0376d.png
浙北为震泽此南络也惟泰山则特起东方横亘左右
以障中原此所以为异与大抵水者山之液故山盘而
水之源出焉此所以聚而为川流之盛地道以句连为
固故山束而水之流壅焉此所以资于疏辟之功此其
大约也○按易曰地势坤凡金氏所言不出地势二字
其高下相因脉络句连皆有自然之理堪舆家因而为
龙脉之说流而失真则有缪悠荒诞而不足信者矣坤
顺也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所谓顺也一篇禹贡
卷五 第 118a 页 WYG0064-0377a.png
要亦不出地势二字而禹之道则顺之一言足以尽之
金氏之论则于势之一字颇有所发是以备载之○又
按尧时洪水莫知所因今因金氏言水者山之液云云
则洪水之由亦可推矣参同契曰法象莫大于天地兮
玄沟数万里河鼓临星纪兮人民皆惊骇晷景妄前却
兮九年被凶咎天地间莫大者水百川为脉络四海为
尾闾山泽为窍尸圣贤为之关键低昂则害气奔走而
江河注海也此虽养生家之寓言然亦可以为当时之
卷五 第 118b 页 WYG0064-0377b.png
喻矣自禹功一施而既道者道其乂者乂底平者平山
川有常位化育有常序谓之曰万世永赖信乎其永赖
之也后之山樵而地植水航而陆车宫居而庙享者谁
之赐也与彼睹河洛而思禹者犹为但知其一尔玄沟
谓天汉河鼓星名星纪丑位九年谓洪水也
 
 
 尚书日记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