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064-024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日记卷二      明 王樵 撰
  舜典
古无舜典合于尧典今自上篇帝曰钦哉接慎徽五典
以下读之文甚相续盖本一书也特以编简重大故分
为二篇以将逊以前属尧以历试以后属舜序书者因
各于篇首说其意而后人遂以末世本纪之例视之以
为各当别著帝德于篇首而不知尧之崩年乃在下篇
卷二 第 1b 页 WYG0064-0248b.png
舜典之内也陆德明释文言舜典本文初无曰若稽古
帝舜曰重华协于帝一十二字乃姚方兴所上也后人
更增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一十六
字亦曰此方兴别本(姚方兴齐/肃鸾时人)曰若稽古帝舜至乃命
以位此节与尧典首节相似而实不同放勋至格于上
下此一段实足以该括尧之始终乃尧典一篇之纲领
也此节不过舜初年事乃舜典一篇之起语尔○传云
言尧既有是光华而舜又有是光华可合于尧此须知
卷二 第 2a 页 WYG0064-0249a.png
得他本原处盖圣人所存处不可见恒于其发处见之
其所存皆至于所谓本心莹然一疵不存万理明尽之
地故其发处无不同舜处侧微其于尧未尝得亲炙而
利见之而光华如是之合者以其本原之同也本言二
圣之合德却言其光华者所谓以其发处见之也然此
句亦只据舜在侧微而言不通后有天下而说观玄德
升闻句可见重华与放勋亦稍别彼总言尧之德业此
只以德言○尧德至盛难乎其继今曰重华又曰协于
卷二 第 2b 页 WYG0064-0249b.png
帝者见其合德之至也武之继文亦曰重光矣然而孟
子则曰尧舜性之汤武反之程子则曰文王之德似尧
舜禹之德似汤武是曰重者凡圣皆可以同符而曰协
者非尧舜文王不足以语此也○浚哲文明温恭允塞
四德各以两字相配为义朱子曰细分是八字合而言
之却只是四事浚是明之发处哲则见于事也文是文
章明是明著易中多言文明允是就事上说塞是其中
实处○当知朱子细分是八字合之只是四事之意浚
卷二 第 3a 页 WYG0064-0249c.png
哲合言是一事文明合言是一事温恭合言是一事允
塞合言是一事四德各以两字合言乃见圣人之德○
黄叔度人以比颜子气象大段深潜但不知聪明视颜
子何如耳颜子以下孔门推颖悟莫如子贡然于颜子
之深潜默而识之语之而不惰恐未逮也故浚哲合焉
惟圣人而颜子气象最近○诗人之咏文王于不可形
容之中每以穆穆二字尽之穆穆和敬也深远之意浚
哲温恭气象可得于言表也○诗曰温温恭人温恭二
卷二 第 3b 页 WYG0064-0249d.png
字最见有德者气象○温恭合德非圣人不能尽史以
称舜子贡以称孔子○钦明合言则明为通明文明合
言则明为光明指发于外者而浚哲之哲却为钦明之
明○允信塞实也允以事言塞以心言皋陶曰刚而塞
诗曰秉心塞渊凡言塞者皆心也○刚而塞冀缺因阳
处父刚而不实知其不免○钦明文思虽四字然敬体
而明用也文著见而思深远也是亦有合言之意○曰
哲而又曰明犹尧典曰明而又曰思周礼六德曰智而
卷二 第 4a 页 WYG0064-0250a.png
又曰圣哲圣思为一义明智为一义哲圣思潜而明智
显也圣如颜子智如子贡○玄德潜德也潜者未见之
称程子以乾之初二为舜之侧微耕渔时
慎徽五典至烈风雷雨弗迷徽美也五典五常也父子
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人
之常性也慎徽者有教以使之不失其常也从顺也左
氏所谓无违教也揆度也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犹周
之冢宰也纳者尧尝使为是官或摄其职皆不可知此
卷二 第 4b 页 WYG0064-0250b.png
著官名则上慎徽五典是为司徒矣互见之也尧以舜
善于人伦首使为司徒以典教化何以知之以经知之
夫克谐以孝舜为父子兄弟足法也瞽瞍底豫而天下
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民从之也自圣王
不作无无违教矣自王政不行无教矣舜由司徒禹由
司空皆晋为百揆时叙以时而叙左氏所谓无废事也
舜起侧微其于天下之事不历而知所临而治者明德
明于我而已矣宾以宾接之也上下之交来者曰宾受
卷二 第 5a 页 WYG0064-0250c.png
者曰主故觐礼聘礼谓之宾礼四门四方之门诸侯各
以方至使四岳主之故曰宾于四门穆穆和之至也诸
侯接于舜之德无不化也易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
观而化言不待观其行事而化也观此舜又尝为四岳
矣五典四门不著官名可以意知左氏曰无凶人释穆
穆也此经三事而六句左氏各以三字说之此古人说
经之法也山足曰麓纳于大麓盖治水时尧尝使舜行
视山林川泽至止山麓有烈风雷雨弗迷之事史臣因
卷二 第 5b 页 WYG0064-0250d.png
而记之亦以见舜之德耳○吕氏曰此处与尧以亲至
时雍同有夫子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之意
帝曰格汝舜至舜让于德弗嗣询咨也诗曰周爰咨询
咨事考言者咨舜以职事而考其言也乃言底可绩者
其事皆如其言而致有功也盖敷奏以言明试以功唐
虞观人之成法也尧贤舜曰乃言底可绩舜贤禹曰成
允成功其义一也鲧亦能言矣及试之而九载绩用弗
成故观人者观其用之效与弗效而已矣宋神宗以王
卷二 第 6a 页 WYG0064-0251a.png
安石为圣人听其言鄙薄汉唐将为三代而有馀求其
功垂涎富强尾窃管商而不足故考功核实乃大君智
临之要万世不易之道也○尧于舜以圣知圣岂待考
而后见久而始决而必曰底绩必曰三载使其功效已
著人所共见而后举而加诸上位则莫不宜之此圣人
举人之道也人无圣人之明而欲舍功能之实信心任
耳岂不难哉○舜让于德或说是也盖舜以德不足以
代尧故但摄行其事若作让于有德之人泛言则不成
卷二 第 6b 页 WYG0064-0251b.png
为让有所指则为何人乎○舜让于德弗嗣之下无再
命之辞无丁宁告戒之语而即继以受终文祖疑有阙
文金氏以论语补之曰帝曰咨汝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不允其让也允执其中授以治天下之道也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戒之也然后舜以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按经之阙文多矣惟此幸存于论语而人莫之觉金氏
始表而出之只此可谓有功于圣经矣载此然后禹谟
十六字有所本而三圣授受之旨始完
卷二 第 7a 页 WYG0064-0251c.png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正义曰月之始日谓之朔日每
月皆有朔日此是正月之朔故云上日言一岁日之上
也下云元日亦然郑玄以为帝王易代莫不改正尧正
建丑舜正建子此时未改尧正故云正月上日即位乃
改尧正故曰月正元日王肃等以为惟殷改正易民视
听自夏以上皆以建寅为正此篇二文不同史异辞耳
○愚按尧老舜摄尧之为帝自若也而遽以受终告祖
者天子之于天下以身任其事为始终尧老而得舜则
卷二 第 7b 页 WYG0064-0251d.png
尧事终矣授之于舜故舜告祖以受其终告摄而谓之
受终盖以重舜之责也言受终则舜正始可知○文祖
尧所从受天下者不直曰尧祖难质言也帝系世本之
言皆不可信
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氏曰在察也璿美玉玑衡王
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蔡传美珠/谓之璿误)○正义曰玑衡者
玑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玑使动于下以衡望之是王者
正天文之器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马融云浑
卷二 第 8a 页 WYG0064-0252a.png
天仪可旋转故曰玑衡横箫所以视星宿也以璿为玑
以玉为衡盖贵天象也蔡邕云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
下端望之以视星辰盖璿玑以象天而衡望之转玑窥
衡以知星宿是其说也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日
月与五星也○按尧在位而首命羲和历象授时盖敬
天勤民事莫先于此也舜摄位而首察玑衡以齐七政
盖历象授时事莫先于此也二十八宿附天不动动者
日月五星其行历处即为历数故谓之政天积气无形
卷二 第 8b 页 WYG0064-0252b.png
二十八宿分之为限每宿各有度数合为三百六十五
度有馀日月五星循此宿度随天转行以成人间岁时
月日之候历数所以算之仪象所以观而察之迟速顺
逆合其常度而不差所谓齐也七政齐而四时正故曰
此历象授时所当先也○古法遭秦而灭汉武帝时落
下闳始经营之宣帝时耿寿昌始铸铜为之象
肆类于上帝至遍于群神肆遂也类禋望皆祭名祭天
谓之类者因事祭告依郊祀之礼故曰类禋王肃云洁
卷二 第 9a 页 WYG0064-0252c.png
祀也马融云精意以享也宗尊也所尊祭者有六次于
上帝而在山川之前古今说者不同未有定论山川名
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不能亲诣望所在而祭之故曰
望群神丘陵坟衍古先圣贤之类祀典众多按所有而
及之故曰遍皆以摄位告也○自此至四罪事虽行于
舜而命必受于尧此所谓使之主祭者也○按汉世以
来说六宗者多矣其颇近者三家晋张髦以六宗为三
昭三穆受终之初既有事于文祖势必及馀庙然古者
卷二 第 9b 页 WYG0064-0252d.png
昭穆不尽称宗惟祖有功宗有德故商有三宗周人祖
文王而宗武王下至汉世犹止文帝称太宗武帝称世
宗至唐乃尽称宗此岂可以为据哉郑玄以六宗皆天
神近是但以为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似未尽司马
彪言天宗者日月星辰寒暑之属也地宗者社稷五祀
之属也四方之宗四时五帝之属也按月令孟春祈榖
于上帝孟冬祈来年于天宗是天宗明有其文但所称
数者之属则未见的有所据耳惟孔安国据祭法王肃
卷二 第 10a 页 WYG0064-0253a.png
据家语以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六者之祭当之此视
诸家差为有据然郑玄以彼皆为祈祷之祭因事而行
今告摄须有六宗常礼何为祭及水旱哉是亦未得为
定论也○又按近儒有云类合也合祭天地也此妄解
经文以證成其说固不足辟但天地之分祭合祭为历
代不决之疑有不可以不辩者礼曰享帝于郊祀社于
国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神地道又曰郊社所以
事上帝又曰明乎郊社之礼或以社对禘或以社对郊
卷二 第 10b 页 WYG0064-0253b.png
可见古者天地之祭只有郊社而已安得南郊之外复
有北郊以祭地乎郊自郊社自社又安得天地合祀于
南郊乎皇天上帝至尊无对今主分者崇北郊以抗天
主合者则谓若人道考妣然皆非礼也王莽謟事元后
传会昊天有成命之诗始合祀天地同牢而食其为渎
亵不经甚矣类依郊祀为之郑氏春官肆师注本尚书
夏侯欧阳之说后人解类为合又谓本乎天者咸在其
中皆谬也
卷二 第 11a 页 WYG0064-0253c.png
 许氏曰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上帝者昊天
 上帝也祭法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
 地也用骍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
 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
 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
 为风雨见怪物故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蔡传全用
 此语释肆类至群神四句泰坛即圜丘泰者尊之之
 辞泰折即方丘折如罄折折旋之义喻方也相近当
卷二 第 11b 页 WYG0064-0253d.png
 为禳祈宗当为禜皆误字也泰昭王宫夜明皆坛名
 也禜绵蕝为营也时四时谓阴阳之神阴阳之气出
 入地中故埋其牲少牢冠于泰昭之上则以下皆用
 少牢可知寒暑不时或禳之或祈之祭暑必于国南
 之坛祭寒必于国北之坎求其类也王有日之象而
 宫乃其居故以名日坛夜之有明者月故以名月坛
 幽为隐小之义星明而小故祭星之所为幽禜雩吁
 而求雨也主祭旱言之兼祭水者雨以时至则亦无
卷二 第 12a 页 WYG0064-0254a.png
 水患也
辑五瑞至班瑞于群后此代尧朝诸侯也辑敛也瑞符
信也此徵召五等之诸侯而谓之辑五瑞者各执命圭
璧为信以合符于天子也曰五瑞则见合万国而皆至
曰辑则见奉命于一人也五瑞者公执桓圭侯执信圭
伯执躬圭子执榖璧男执蒲璧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
象所以安其上也圭长九寸信伸也躬象人形少俯皆
七寸而以直俯为辨璧形圆其中虚榖所以养人蒲为
卷二 第 12b 页 WYG0064-0254b.png
席所以安人皆以为瑑饰皆径五寸不执圭者未成国
也礼天子执冒以朝诸侯冒圭之冒也冒下斜刻如圭
大小牉合不差以合符也既尽觐见四岳四方之诸侯
群牧九州之牧伯也盖五瑞以正月辑至尽正月则群
后以次而来于是日觐四岳群牧不同期于一日而日
日见之者顺其远近先后以少接之则得尽其询察以
知其方俗利弊之详尽其礼意以昭吾接遇绥怀之道
也此等既毕乃班还其瑞与天下正摄代之始焉
卷二 第 13a 页 WYG0064-0254c.png
岁二月东巡守至归格于艺祖用特此代尧巡守也正
朔制度礼器尧所颁也一之同之修之如之从尧事也
○岁二月者当巡守之年二月也巡守当何年意必摄
代之次年也孔氏以二月为颁瑞之明月者非是观本
文于二月之上加一岁字则更端之辞非承上月而言
且既月方日觐群后安暇便巡守哉岱泰山也泰山四
岳所宗故称岱宗柴孔氏曰燔柴祭天告至山川如其
秩次望祭之谓五岳牲礼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视
卷二 第 13b 页 WYG0064-0254d.png
伯子男者也金氏曰柴望秩于山川礼记作柴而望祀
山川盖古者祭山狸之祭川沉之今于东岳之下祀东
岳而及东方山川不能遍狸沉也故柴而望祭取其气
之旁达也旧说柴句谓燔柴祭天古者祭天必于郊有
大事特告则仿郊礼而谓之类天子将出类于上帝未
闻至岱宗而始祭告也馀三岳皆如岱礼则一岁而四
祭天不已渎乎○合龠为合合龠两龠也作十龠者非
○五礼吉凶军宾嘉也修之所以同天下之风俗五玉
卷二 第 14a 页 WYG0064-0255a.png
按周礼小行人注诸侯享天子用璧享后用琮其大各
如其瑞皆有庭实诸侯相享之玉各降其瑞一等则瑞
自是瑞玉自是玉传疏相承以五玉即五瑞误也三帛
诸侯世子执纁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二生卿执
(取其群而/不失其类)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士执雉(取其守介/死不失节)羔雁
可以生得而雉不能生得故以死者为贽贽之言至也
所执以自致也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此九字蔡氏谓
当在肆觐东后之下言东后贽此以觐愚谓此即五礼
卷二 第 14b 页 WYG0064-0255b.png
五器中事也故错于二句之中古人行文固有如此者
如岱礼举山如初举时如西礼举方亦互文以见考礼
同制正因觐东后而行之故不妨如此序述也似不须
移动文势自通如亦同也五器五礼之器如胡簋笾豆
之属为吉礼之器衰绖冠屦之属为凶礼之器旗物铎
铙之属为军礼之器玉帛生死之属为宾礼之器琴瑟
钟磬射侯投壶之属为嘉礼之器是也礼必有器古人
不苟于礼是以不苟于器后世礼文灭裂而器亦从之
卷二 第 15a 页 WYG0064-0255c.png
五载一巡守至车服以庸此定朝巡之制盖亦尧意而
舜承以行之者下封山浚川象刑四罪俱放此○按孔
子曰舜临民以五尧临民以十二言尧时十二载一巡
守也则五载之制乃舜所定其后成周复十二年一时
巡尧上古事简也周世文天子不能频出也舜五载勤
民也文中子曰舜一岁而巡五岳国不费而民不劳无
他道也兵卫少而徵求寡也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孔氏曰肇始也禹治水
卷二 第 15b 页 WYG0064-0255d.png
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
(曰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幽并营)○正义曰舜摄位元年九州始毕
后以境界太远始别置之○按古冀州北抵沙漠东西
南三面皆尽河为界是兼有今河北河东之地于九州
为最大夫分州置牧所以联属诸侯董正治功也地太
广则有所不及此冀青之所以分十二州之所以肇也
封表也表以为其州之镇且以为疆域之辨也周礼职
方氏每州皆云其山镇曰某山是其遗意也每州名山
卷二 第 16a 页 WYG0064-0256a.png
惟取其最高大者为镇故云封十有二山川无大小皆
深通之使无壅决故云浚川职方氏每州皆云其川其
浸亦举其大者但今小大皆通不复举其大者故直云
浚之而已畎浍之水泄于川川之水通于海舜浚川禹
尽力乎沟洫其意一也川治则经界亦修沟洫治则水
患亦少其事正相首尾也后世野废不经河决不治一
废则两害其势然也○冀州帝都所在而北边于狄舜
立幽并二州亦以外厚藩屏而内尊王畿此尤其深远
卷二 第 16b 页 WYG0064-0256b.png
之意○古青州之境先儒皆以为越海而有辽东汉末
有公孙度窃据辽东自号青州刺史越海收东莱诸郡
然稽之于经青州贡道自汶达泲别无海外贡道而冀
州岛夷皮服夹石碣石入河正辽东入冀之贡道乃青
州北境所至之海也则辽属冀非属青营自冀而分非
青之所分也○尔雅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青入于徐
梁入于雍并入于冀也此殷制也职方有青幽并而无
徐梁营盖周又分冀为并而并营于幽复禹之青而省
卷二 第 17a 页 WYG0064-0256c.png
徐入青也○州域山川疆理之大纲禹尽力乎沟洫则
又疏剔其细目也后世不复有浚川功夫只随决修治
或筑堤障之而已封十二山浚川九川涤源惟圣人才
有此一番大经理也
象以典刑至惟刑之恤哉常刑有五墨黥也先刻其面
以墨窒之劓截其鼻也宫男割势妇幽闭刖断足也周
改膑作刖大辟死刑也流远放之名宥宽也所以待夫
罪之稍轻虽入于五刑而情可矜法可疑与夫亲贵贤
卷二 第 17b 页 WYG0064-0256d.png
能功勤之当议者则以此而宽之也鞭木末垂革施于
官府扑夏楚二物施于学校金黄金赎赎其罪也此待
夫虽入于鞭扑而情法犹有疑者也此五者从重入轻
各有条理法之正也𤯝过也如所谓过失遗忘之类灾
谓不幸如因水火亡失官物之类肆犹肆大𤯝之肆谓
不待流宥金赎而直赦之也怙者有恃而故犯终者不
悛而再犯情若如此则不许其宥赎而必刑之也此二
者用法之权衡所谓法外意也圣人立法制刑之本末
卷二 第 18a 页 WYG0064-0257a.png
此七言者大略尽之终之曰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者
此圣人畏刑之心闵夫死者之不可复生刑者之不可
复续惟恐察之有不审施之有不当又虽已得其情而
犹必矜其不教无知而抵冒至此也盖轻重毫釐之间
各有攸当者乃天讨不易之定理而钦恤之意行乎其
间则可以见圣人好生之本心也或者之论乃谓上古
惟有肉刑舜之为流为赎为鞭为扑乃不忍民之斩戮
而始为轻刑者则是自尧以上罪无轻重无降等之坐
卷二 第 18b 页 WYG0064-0257b.png
而舜之心乃独不忍于为恶之凶人而反忍于被害之
良民也其不然亦已明矣又谓周之穆王五刑皆赎为
能复舜之旧者则固不察乎舜之赎初不上及于五刑
又不察乎穆王之法亦必疑而后赎也且以汉宣之世
张敞以讨羌之役兵食不继建为入榖赎罪之法初亦
未尝及夫杀人及盗之品也而萧望之等犹以为如此
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恐开利路以伤治化曾谓帝王
之世而有是哉○正义曰舜既制此典刑又陈典刑之
卷二 第 19a 页 WYG0064-0257c.png
义以敕天下百官使敬之哉敬之哉惟此刑罚之事最
须忧念之哉忧念此刑恐有滥失欲使得中也○朱子
曰多有人解书做宽恤之恤某之意不然若做宽恤如
被杀者不令偿命死者何辜大率是说刑者民之司命
不可不谨耳又曰所谓钦恤者欲其详审曲直令有罪
者不得免而无罪者不得滥刑也○愚按皋陶言帝好
生之德洽于民心此经二句乃是描写出舜好生之心
也○按自汉文帝除肉刑后世之五刑降死一等则流
卷二 第 19b 页 WYG0064-0257d.png
徒笞杖而已生刑死刑轻重相悬不能使民无犯善乎
胡仁仲之言曰生刑轻则易犯是教民以无耻也死刑
重则难悔是绝民自新之路也生刑死刑轻重不相悬
然后民知所避而风化兴矣○朱子曰刑虽非先王所
恃以为治然以刑弼教禁民为非则所谓伤肌肤以惩
恶者亦既竭心思而继之以不忍人之政之一端也今
徒流之法既不足以止穿窬淫放之奸而其过于重者
则又有不当死而死如强暴赃满之类者苟采陈群之
卷二 第 20a 页 WYG0064-0258a.png
议一以宫剕之辟当之则虽残其肢体而实全其躯命
且绝其为乱之本而使后无以肆焉岂不仰合先王之
意而下适当时之宜哉况君子得志而有为则养之之
具教之之术亦必随力之所至而汲汲焉固不应因循
苟且直以不教不养为当然而熟视其争夺相杀于前

流共工于幽洲至四罪而天下咸服孔氏曰共工静言
庸违象恭驩兜党乎共工罪恶同故流放之幽洲北裔
卷二 第 20b 页 WYG0064-0258b.png
水中可居曰洲崇山南裔三苗国名三危西裔殛窜放
流皆诛异其文羽山东裔○按左氏说此事曰流四凶
族投诸四裔然则皆流也异其文尔四者之次盖以罪
重者先共驩居三苗之先者先朝廷而后四国先臣工
而后夷狄也○四人之罪鲧三苗于经已详共工驩兜
未知所坐惟尧尝言其象恭等事朱子谓所坐即此凡
尧典所言皆为后事张本也○四人罪状于经可据左
氏叙四凶事皆言之过乃史克为季孙行父游辞侈说
卷二 第 21a 页 WYG0064-0258c.png
以欺宣公不足信也○金氏曰此系诸象以典刑之后
盖因类而附记之非摄位季年之事也若果季年之事
则是崇鲧羽山之殛稽诛于三考之后而追罪于三十
年之馀也且是时禹已成功而罪鲧人情之必不然者
二十有八载至遏密八音舜摄位之二十八载也殂落
死也丧为之服也父死曰考母死曰妣遏绝密静也八
音谓金钟也石磬也丝琴瑟也竹篪笛也匏笙也土埙
也革鼓也木柷敔也○徂落盖当时语唐虞曰殂落三
卷二 第 21b 页 WYG0064-0258d.png
代曰崩死者魂徂于天故曰殂魄降于地故曰落崩者
上坠之形皆臣子施于君上之辞不忍斥言其死也然
即殂落二字可以悟死生之理焉通幽明之故焉人生
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又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圣
之所以为圣贤之所以为贤百姓之所日用而不知者
皆此阴阳之合也合必有散生必有死清者归天浊者
归地得之太虚还之太虚虽神圣不能外此常理焉恶
有所谓不死而常存者耶世主知考法典谟则可以无
卷二 第 22a 页 WYG0064-0259a.png
汉武帝之惑矣○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此言哀慕之情非言丧服之礼也礼为君为父皆服斩
衰君谓天子诸侯及大夫之有地者大夫之邑以大夫
为君大夫以诸侯为君诸侯以天子为君各为其君服
斩衰诸侯之大夫却为天子服齐衰三月礼无二斩故
也民则畿内之民为天子齐衰三月畿外无服封建之
时诸侯各君其国天子与亲贤共天下不私其尊亲于
己也故畿外之民于天子无服若郡县之时则朱子以
卷二 第 22b 页 WYG0064-0259b.png
为亦当三月也朱子又尝为君丧服议曰自汉以来所
以不能复行君父三年之丧者一则以人主自无孝爱
之心而不能力行以率于上二则虑夫臣民之众冠昏
祠享会聚之有期而不欲以是夺之也国家自祖宗以
来三年通丧实行于内则其所以立极导民者已无所
难矣独所以下为臣民之虑者未有折衷是以依违于
此而未敢轻议此亦虑之过矣夫古之所谓方丧三年
者盖曰比方于父母之丧云尔盖事亲者亲死而致丧
卷二 第 23a 页 WYG0064-0259c.png
三年情之至义之尽者也事师者师死而心丧三年谓
其哀如父母而无服情之至而义有所不得尽者也事
君者君死而方丧三年谓其服如父母而分有亲疏此
义之至而情或有不至于其尽者也然则所谓方丧者
岂曰必使天下之人寝苫枕块饮水食粥泣血三年真
若居父母之丧哉○愚按分有亲疏如公之丧诸达官
之长杖其下者不杖可知达官谓通于君得奏事者臣
民之中又分别贵贱亲疏为隆杀之节有君如尧应三
卷二 第 23b 页 WYG0064-0259d.png
月者如丧考妣应无服者遏密八音情之所至是亦礼
之所宜也岂为过哉然史臣特记尧德如此非记丧礼
也至周时始立方丧之制耳自成周制礼已不能以尧
为限至后世君德益衰君臣之义益薄视成周方丧之
制复不能逮而渐废焉可胜慨哉○孔氏以百姓为百
官疏言诸经传言百姓或为百官或为万民知此百姓
是百官者以丧服庶民为天子齐衰三月畿外之民无
服不得如考妣故知百官也按百官如丧考妣此自是
卷二 第 24a 页 WYG0064-0260a.png
常事又何俟乎书注疏拘于仪礼以说尧典而不知史
臣之记此非谓丧礼乃见尧德在人思慕之深耳○孔
氏谓四夷绝音三年则华夏可知夫经自谓四海之内
耳何及四夷但三载属下为句则是盖遏密不连三载
为句则不见其哀思之久也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氏曰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
舜服尧丧三年毕将即政故复至文祖庙告苏氏曰受
终告摄此告即位也然春秋国君皆以遭丧之明年正
卷二 第 24b 页 WYG0064-0260b.png
月即位于庙而改元孔氏云丧毕之明年不知何所据
也○今按孔氏所据据孟子也孟子固言尧崩三年之
丧毕舜尚欲避尧之子况遭丧之明年遽自同于嗣子
之礼乎春秋之法嗣子之礼也公羊云天子三年然后
称王亦知诸侯于其封内三年称子也踰年称公矣则
曷为于其封内三年称子缘臣民之心不可一日无君
缘始终之义一年不二君不可旷年无君缘孝子之心
则三年不忍当也胡康侯曰缘始终之义一年不二君
卷二 第 25a 页 WYG0064-0260c.png
故不改元于柩前定位之初缘臣民之心不可旷年无
君故不待于三年丧毕之后踰年春正月乃谨始之时
得礼之中者也舜不同于嗣子之礼故三年丧毕而后
即位然如旷年无君何曰孝子三年不忍当摄而听政
者冢宰也若舜摄位则身即冢宰也政自之出故无旷
年无君之嫌据经则服尧丧毕已格于文祖以即位告
恐无避而之南河之事但舜虽不敢辞天下之重理亦
未遽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之曰避耳若曰解政事之
卷二 第 25b 页 WYG0064-0260d.png
重遁于南河则无是理也○又按摄也受终于文祖巡
守归也格于艺祖即位也格于文祖此舜代尧守宗庙
社稷为祭主之明文也尧祔于庙舜以大义主其祭群
公百辟肃雍显相与天下共尽追思享格之义此亦不
易之礼也然则如非族何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舜与尧虽非族也非非类也圣人之德也君臣之契也
禅受之义也类莫如尧与舜也精神相系属感通焉者
尤莫切于此也庙号曰神宗自官天下视之万世之宗
卷二 第 26a 页 WYG0064-0261a.png
也尧之祀非舜主之而谁也然则于瞽瞍如何曰其生
也以天下养其死也自为虞氏之庙故曰宗庙享之子
孙保之此于尧以天下相传之大义固不得有所相妨
者也禹之于鲧也亦然矣然则丹朱不祀尧乎曰先儒
谓尧庙当立于丹朱之国修其礼物作宾王家愚谓此
商周革命之礼非舜禹禅承之礼也以经考之祖考来
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此非舜祭于庙而丹朱与有事
之明徵乎丹朱尧之胤子舜所宾而不臣故曰宾其位
卷二 第 26b 页 WYG0064-0261b.png
不班于群后故曰在位群后不敢视为同列而丹朱自
与群后以德相让一时太和气象可想矣祖考下系虞
宾则考者尧也若谓舜祭其祖考而丹朱在位是与殷
之孙子侯服骏奔于周庙同也其必不然矣
询于四岳至达四聪正义曰自此以下言舜真为天子
命百官受职之事告庙既讫乃咨治于四岳之官开四
方之门大为仕路致众贤也明四方之目使为己远视
四方也达四方之聪使为己听远闻四方也恐远方有
卷二 第 27a 页 WYG0064-0261c.png
壅塞令为己悉闻见之○愚按舜摄位二十有八载其
于贤才知而举之宜无遗而于天下之情照而览之宜
亦无不及矣及其即位也乃首询于四岳而与之辟四
门焉将以尽来天下之贤材而若惟恐有一人之不得
以自见者与之明四目达四聪焉将以尽见尽闻天下
之事而若惟恐有一事之不得以自通者盖天下之大
一日照察之不及则一日有所遗是以圣人常虑其不
及也况当初政之日乎○四岳累朝元老其职周知四
卷二 第 27b 页 WYG0064-0261d.png
方故以来贤俊去壅蔽二事属任之非但询访而已观
二帝每有大事必咨四岳可见古四岳之任矣百揆总
内而不可以兼四方州牧各总其州而不可以兼内故
设四岳所以关通内外使上下之情无不达远近之事
无不知者也○周官曰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百揆总百官成周冢宰之任也四岳总方岳之事成周
二伯之任也二伯者王制谓天子千里之内以为御千
里之外设方伯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
卷二 第 28a 页 WYG0064-0262a.png
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
伯周二伯处外以分领天下唐虞四岳处内以总领十
二牧十二牧又分领诸侯牧者窥远牧众也天下之民
有饥寒不得衣食者狱讼不平其冤者失贤不举者天
子必知之远方之民闻之皆曰诚天子也夫我居之僻
见我之近也我居之幽见我之明也可欺乎哉故牧者
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有诸侯而无十二牧人自为
政矣有十二牧而无四岳则朝廷方岳亦易以泮涣观
卷二 第 28b 页 WYG0064-0262b.png
周世霸国唐世藩镇腹心不复归于朝廷朝廷亦收摄
他不得此不惟王纲久弛君权已失陵夷致然然亦坐
无古人深虑处之乖宜使内外势偏重关通统摄之无
素尔观虞廷询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则天下如
一家中国如一人岂当有是哉○自秦以来为人上者
深居穆清而受事于妇寺出令于房闼其接士大夫不
过视朝数刻欲四目四聪之明达岂可得乎唐玄宗用
李林甫为相天下举人至京师者林甫恐其攻已短请
卷二 第 29a 页 WYG0064-0262c.png
试之一无所取乃以野无遗贤为贺杨国忠为相南诏
用兵败死者数万人更以捷闻岂非人君用非其人不
能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之永鉴哉
咨十有二牧至蛮夷率服咨询一也文相变耳牧养民
之官每州以诸侯之长为牧专任养民之事诸侯固各
牧其民然或私其国曲防遏籴州牧所以通济之也食
哉惟时者言民食不可后时也养民者三时不失其务
三农各肆其力又视年之上下而为之备视地之丰耗
卷二 第 29b 页 WYG0064-0262d.png
而为之通知民之贫困孤寡者而为之恤不使民食之
后时也古者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食衣食足而知荣
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孔子曰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馀三年
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馀六年食三登曰太平二十七
岁馀九年食然后王德流洽礼乐成焉故曰如有王者
必世而后仁繇此道也舜咨州牧与洪范八政皆以食
为首而武王重民五教惟食丧祭皆以是故也既言民
卷二 第 30a 页 WYG0064-0263a.png
政所重因言邦国远近异齐远者宜柔而抚之使向慕
于德化近者宜扰而习之使服安于政教惇德厚于有
德之人也允元信于仁人也高辛氏有才子忠肃共懿
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舜举而使布五教于四
方即允元之事难远而绝之之意任释诂曰佞也亲君
子远小人欲其以是为国而帅诸侯也率循也言内治
举而外夷服也十二州冀豫为中馀州皆外边四裔蛮
夷率服盖言其效也九州时冀亦边狄舜立幽并二州
卷二 第 30b 页 WYG0064-0263b.png
以外厚藩屏内尊王畿故冀为中州冀为北土之中豫
为九土之中并有中州之名焉青有嵎夷莱夷徐有淮
夷扬有岛夷荆有荆蛮梁有和夷雍西有戎北有狄可
见边夷者多也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至帝曰俞汝往哉首
称舜曰见前此称帝者尧也以后称帝者舜也舜摄时
未尝称帝也奋起庸功载事也嗟叹而问四岳有能奋
起于功以广尧之事者使居百揆之官以亮采而惠畴
卷二 第 31a 页 WYG0064-0263c.png
亮明也采亦事也惠顺畴众也道揆端于朝廷之上而
九州之物宜自遂法守慎于官府之间而兆民之分愿
咸得亮采所以惠畴也此百揆之职也佥众也四岳所
领诸侯有在朝者也禹姒姓伯爵也嗣鲧为崇伯也此
举禹可百揆不曰禹哉而曰禹作司空者意以百揆非
禹不可但见作司空司空之事又未可无禹惟帝裁之
也帝然其举因咨而谓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时是也
指百揆而言盖使以司空兼百揆也于时水土虽平而
卷二 第 31b 页 WYG0064-0263d.png
功绪未竟盖禹之治水不但疏瀹川泽开通险阻而已
凡天下平土皆制其井亩疏为沟浍以达于川孔子所
谓尽力乎沟洫者皆创自荒度之时计非八年之间可
竟故此特使禹不妨司空之务以兼行相职不然则司
空何不别命他人而必领之禹乎此兼官之始亦尊官
下领庶职之始稽首首至地臣事君之礼周礼太祝辨
九拜一曰稽首稽首是拜内之别名为拜乃稽首故曰
拜稽首也稷官名名弃姬姓封于邰周之祖也独举官
卷二 第 32a 页 WYG0064-0264a.png
名者郑玄云时天下赖后稷之功故以官名通称或当
然也契臣名子姓封于商时为司徒商之祖也皋陶亦
臣名时为士刘向曰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禹
让此三人而帝曰俞哉是其所让也曰汝往哉不听其
让也是其所让见让者非虚让不听其让见举者非轻

帝曰弃黎民阻饥至播时百榖稷下不当断当七字为
一句稷生而异毋尝弃之故名弃阻厄也言自洪水以
卷二 第 32b 页 WYG0064-0264b.png
来民尚厄于饥汝君为此稷之官教民布种是百榖以
济之单名为稷尊而君之称为后稷非官称后也○后
配名而言后夔是也后配官而言后稷是也爵配名而
言伯禹伯夷是也○史记言稷少好耕农民皆法则之
尧举为农师使教民稼穑则弃之为稷尧时已然舜以
旧官申命之尔舜典凡不咨而命命而不让者皆申旧
职也○稷五榖之长故以名主榖之官○上古人食鸟
兽血肉神农氏始尝草别榖而生民粒食百榖说者云
卷二 第 33a 页 WYG0064-0264c.png
三榖各二十种为六十种蔬果各二十种共为百榖三
榖者曰梁者黍稷之总名稻者溉种之总名菽者众豆
之总名三榖各二十种为六十种蔬熟可以助食俭岁
可以救饥果熟可食乾之可为粮丰歉皆可充饥二者
辅榖之不及故总曰百榖
帝曰契百姓不亲至五教在宽亲相亲睦也五品君臣
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名位等级也百姓不亲泛
言之谓民间礼俗不敦不相亲爱也五品不逊则指亲
卷二 第 33b 页 WYG0064-0264d.png
戚人伦而言夫天合人合所以相从者有自然之定分
而恩义由之以相维不逊则亦不亲矣舜承尧后民间
岂有是哉而云然者圣人设官所以治未乱而立教常
以防未然一民饥曰我饥之又曰非予觉之而谁也此
设官之意也司专主也徒人众也掌教之官曰司徒者
夫家徒役井牧什伍颁事任职戒紏考比凡治众之事
皆教也而其所以为教者不出于五孟子尝言之曰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又引
卷二 第 34a 页 WYG0064-0265a.png
尧言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
而振德之孟子时古经尚全此数言者盖尧初命契之
辞也今舜则申之者也敷布也敬敷者性天命也率性
者道也教以修之使人践道全其性以奉天命由吾之
所布敢不敬与劳来匡直辅翼则布教之方也敬敷五
教而或取必太过攻治太深则非所以使自得之也故
在宽焉盖五者之理出于天命之本然人心之不容己
而非有待于外也吾之为教则因其本之不容昧者使
卷二 第 34b 页 WYG0064-0265b.png
致其察识因其心之不容己者使尽其推行而亦非有
所强于外也则夫防范虽密禁董虽严而其意何尝不
宽哉敬宽一事也敬敷五教在宽其文势犹曰敬典在
德非敬而又宽也○父子有亲父慈于子子孝于父其
相亲天性也庄周谓之不可解于心君臣有义义者断
制事宜也义有是非可否故君有进退刑赏臣有去就
从违君明于上臣忠于下无非以义相从事而已大义
既定死生以之故臣有杀身以为其君皆义也皆性也
卷二 第 35a 页 WYG0064-0265c.png
庄周为我者也故曰无所逃于天地诚无所逃于天地
也君臣之合可谓不得已则其不择事而安之者此心
又孰使之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蠕动之物莫不有男
女焉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之合取法天地知有牝
牡而无别者禽兽也故诗咏后妃取兴关雎生有定偶
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以为挚而有别此后妃
之德文王之刑家所以为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故夫
妇言有别长幼之序谓之天显夫植物先后相循也动
卷二 第 35b 页 WYG0064-0265d.png
物行列相次也序之显然彼犹然而况人乎乃有少长
相凌者土居四行之中而信属焉朋友居四伦之间而
信属焉朋友者人伦之所赖以正者也故语恩则不若
天合之亲足以相固语义则不若君臣夫妇情意势分
犹足以相维而独以责善辅仁与四伦者敌而为五而
所以举其责善辅仁之职者信而已信者实也实心以
相与实事以相正实德以相期此所以能责善辅仁而
人伦无不厚也此五言者盖古圣人之言也此五有者
卷二 第 36a 页 WYG0064-0266a.png
性也天命也而或不能有其有焉或一有一无焉或至
于人之所不忍言焉圣人设教还其有而已畏天命也
尽人之性也此所以敬敷五教在宽也
帝曰皋陶至惟明克允猾乱也夏华夏群行攻劫曰寇
杀人曰贼在外曰奸在内曰宄士察也理也故治狱者
谓之士五刑墨劓剕宫大辟服伏其法也当就三处大
辟弃之于市宫辟则下蚕室馀刑亦就屏处盖非死刑
不欲使风中其创误而至死圣人之仁也五流五等象
卷二 第 36b 页 WYG0064-0266b.png
刑之当宥者有三等之居大罪四裔次九州之外次千
里之外夫五刑三就则死者昭众弃之义生者寓保全
之仁五宅三居则不同中国者以其自绝于化外不复
州里者以难复齿于平民圣人制此等级无非开人迁
善远罪之门而已惟明克允盖折狱不明岂能当其罪
而服人心此最圣人之要旨易噬嗑贲旅皆取象于离
用刑在明可知明则情伪毕知允则轻重适当吕刑云
狱成而孚输而孚所谓克允也今狱事上于所司而无
卷二 第 37a 页 WYG0064-0266c.png
违异者谓之详允犹古之意也○易象多以明威并言
尚书只用一明字盖刑本威也威用之当即明也明者
威断之所出易取两象故并言耳易又言明慎明慎并
言则慎有不恃其明之意专言明则慎亦在其中矣离
又象火故旅曰不留狱朱子曰慎刑如山不留如火可
见明必能断也明之先未得其情则未敢折狱明之后
已得其情则不留狱○象以典刑一节或曰此尧命皋
陶之辞也古经残阙如命契之辞不载于经而见于孟
卷二 第 37b 页 WYG0064-0266d.png
子如是者多矣尧言其要在钦恤二字舜言其要在明
允二字钦恤者圣人用刑之心也明允者圣人用刑之
法也○士官所掌惟象流二法盖鞭扑以下官府学校
随事施行不领于士官也○命皋陶次于契刑所以弼
教也此王龟龄语○命教一言曰宽命刑一言曰明简
而易守也○蛮夷王教之所不加也因其猾夏则治之
而已若寇贼奸宄乃吾民也胡为至是哉失之于井牧
教化而后有刑刑之所不及而后有兵故豮豕之牙圣
卷二 第 38a 页 WYG0064-0267a.png
人常治其本也○寇贼奸宄是四事孔氏以群行攻劫
为寇贼则凡杀人伤人皆是也奸宄中事广分在外曰
奸在内曰宄者姑以盗官物为譬在外如常人盗官物
之类俗所谓外贼也在内如监守自盗官物之类俗所
谓内贼也又如奸夫杀本夫外贼也奸妇知情内贼也
王凤曹操汉之奸也身为汉臣党于王氏曹氏如谷永
杜钦荀彧之流汉之宄也李林甫杨国忠奸也杨太真
高力士宄也以对范阳之禄儿则林甫国忠又皆宄也
卷二 第 38b 页 WYG0064-0267b.png
而范阳为在外之奸矣○人多言唐虞之时礼乐之官
析为二兵刑之官合为一成周之时兵刑之官析为二
礼乐之官合为一以蛮夷猾夏命皋陶为兵合于刑官
之證然经惟言五刑五流未尝言兵也其于三苗始亦
止曰皋陶方施象刑而已及犹不服乃命禹征之未尝
用皋陶则兵刑非兼掌明矣盖上古无大夷狄亦无大
征伐故外以蛮夷委州牧内以委刑官其云猾夏不过
如汉人所言行盗侵驱之类耳故制以士官而有馀大
卷二 第 39a 页 WYG0064-0267c.png
刑甲兵盖未尝用也兵藏于田赋徒众掌于司徒戎器
出于工戎马出于虞则兵无专官自不废事至成周时
则不同矣经桀纣之乱世变自启四裔势滋内则强诸
侯时时有之故初伐商即灭国五十成王时又践奄事
浸多矣周召二公每以诘戎兵张皇六师为言盖时宜
实然非周德衰于唐虞故详于政而略于化也○唐虞
世质民淳百姓不亲五品不逊使司徒教之即克从矣
不待刑也刑之设为蛮夷猾夏寇贼奸宄设耳所谓不
卷二 第 39b 页 WYG0064-0267d.png
待教而诛者也历二圣二百年象刑之施惟苗民及流
者四人耳其馀之时固措而不用矣呜呼盛哉
帝曰畴若予工至往哉汝谐若顺其理而治之也古人
无事不然施于水则为行其所无事施于教则为使自
得之施于养则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施于工则为守
法信度因乎物宜且古人之制作惟能顺其理也故能
尽乎物宜而精后人之制作惟不必顺其理也故惟穷
乎人意而巧精以适用巧以悦观此古今之工所以相
卷二 第 40a 页 WYG0064-0268a.png
远也周书曰垂之竹矢垂之巧盖因万物自然之理非
若后世所谓技巧咸精其能者○殳以积竹八觚长丈
二尺建于兵车说文注积竹谓削去其白取其青处合
之取其有力也斨方銎斧也(銎斧/穿也)二者盖以所能为名
也工与虞各有治所如工居于肆虞各随山林川泽之
所在而置守焉统有众职如考工记轮人舆人之属共
工为之长山虞泽虞林衡川衡之属益为之长故二官
独曰往哉汝谐饬以涖其治所而合和众职也百揆但
卷二 第 40b 页 WYG0064-0268b.png
曰汝往哉无戒辞体尊也秩宗重事神故特曰往钦哉
帝曰畴若予上下至往哉汝谐孔氏曰上谓山下谓泽
顺谓施其政教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言伯益能之虞掌
山泽之官○正义曰上下各有草木鸟兽即周礼山虞
泽虞之官各掌其政令知上谓山下谓泽也此官以虞
为名帝言作我虞耳朕非官名也王莽立予虞之官非
也○按益向虽掌火烈山泽特佐禹治水至此方正为
虞也朱子云然
卷二 第 41a 页 WYG0064-0268c.png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至帝曰俞往钦哉典主也
三礼按周礼太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虞
秩宗即周宗伯则知此三礼亦谓天地人之礼也三礼
乃五礼之吉礼耳掌邦礼者止是乎郑玄曰天子立宗
伯使掌邦礼典礼以事神为上所以使天下知报本反
始之义今考大宗伯之职首言掌天地人之礼即继之
曰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
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则五礼未始
卷二 第 41b 页 WYG0064-0268d.png
不在所掌特以事神为重故言三礼耳伯夷姜姓太昊
氏之后国语云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秩序也宗尊事
百神之名此官主叙次其事故曰秩宗夙早寅敬畏也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
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此所以当夙夜惟寅也不显亦临
犹惧有失矧可厌射而不敬乎敬立而内自直无少私
曲则其心洁清而无物欲之污可以交于神明矣寅直
卷二 第 42a 页 WYG0064-0269a.png
清舜之语伯夷也直方大周公之系坤爻也而孔子遂
以学言之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
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朱子曰正谓本体义谓裁制敬
则本体之守也敬以养其心无一毫私念可以言直矣
由此心而发所施各得其当是之谓义又曰以敬解直
以义解方须敬义皆立然后德不孤以不孤解大字○
播百榖敷五教明五刑皆有其事惟礼官但云夙夜惟
寅直哉惟清别无事可言言其道而已盖古之以礼为
卷二 第 42b 页 WYG0064-0269b.png
职者有道以居之而礼不虚行如此彼区区以不失其
仪丈为事者抑末矣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至百兽率舞命汝典乐句教
胄子句本是两事然古人却合为一事者盖古之教有
四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孔子曰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又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古之
教者礼乐居其大半诗亦乐中之诗而读书不过四业
中之一事尔所以必以教胄子属典乐之官者以弟子
卷二 第 43a 页 WYG0064-0269c.png
之业有在于是故也○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适子皆将
有天下国家之责不可不素教而豫养之乐所以教也
古之教者成其德性之美救其气质之偏盖人之德性
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故学而至于气质变
化者学斯有力教而至于变化人之气质者教斯有功
以其大端言之则直者多不足于温故欲其温宽者多
不足于栗故欲其栗栗谨敬也坚密也刚之失易至于
虐则欲其无虐简之失易至于傲则欲其无傲四者人
卷二 第 43b 页 WYG0064-0269d.png
之大体皋陶九德之目本之此而广之也夫性之所不
足者有以辅之鲜不为完德性之所易偏者有以防之
鲜不为美德斯教之功也而教成于乐乐出于诗朱子
曰诗何为而作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
之欲也既有欲矣则不能以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以
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嗟咨咏叹之
馀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
作也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卷二 第 44a 页 WYG0064-0270a.png
又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不足故永歌之此所谓诗言志歌永言也直言而无吟
咏者谓之讽长言之谓之歌配歌谓之乐声依永者言
乐出乎诗也乐主音声凡声皆依于咏歌故曰声依永
单出为声声成文谓之音声合于律乃成文而不乱律
者音乐之法也所以然者盖盈天地间惟阴阳五行之
气人物皆由是以生有气则有声有数气有升降随所
到次第而得清浊之序在人则出于喉腭舌齿唇在天
卷二 第 44b 页 WYG0064-0270b.png
地间则大而至于雷霆细而至于蠛蠓无非声也律则
写其所谓中声者而已矣在气为中气在声为中声在
人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与发而中节也圣人为之律吕
以写之阳气升降之数有多寡故律管有长短律历同
道故十二管吹以考声列以候气及其吹之而声和候
之而气应此天地自然之妙也声和则八音皆克谐协
不相夺其伦次而乐成矣乐成则可以奏之朝廷荐之
郊庙而神人以和神以和所谓祖考来格也人以和所
卷二 第 45a 页 WYG0064-0270c.png
谓庶尹允谐也乐记云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
之则莫不和敬在族党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
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之
为教所以入人深而见功速非他教之所及者以其出
乎性情而还以养人之性情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不
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胄子朝夕从事其间成德岂
不易哉○张子曰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
始以古乐为不可知只以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卷二 第 45b 页 WYG0064-0270d.png
律和声求之则乐之意盖尽于是诗只是言志歌只是
永其言而已只要转其声令人可听今之歌者亦以转
声而不变字为善歌长言后却要入于律律则知音者
知之知此声入何律太高则入于噍杀太下则入于啴
缓盖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许氏曰天地因气而成人
物凭气而生有形者必有声声可以耳闻而不可以目
见此用之微者也故近于气者莫若声声之发虽出于
一而其高下清浊亦莫不有节焉自阴阳分而为五五
卷二 第 46a 页 WYG0064-0271a.png
而为十二五与十二相因而为六十而阴阳之用周矣
故声之条理亦在五与十二尔万物之声未有外于此
者也人为物灵故其声独著而多变有哀乐喜怒敬爱
之感则有噍杀啴缓发散粗厉直廉和柔之应其感也
无穷则声之变也多矣圣人以物之声皆出于自然而
人之声乃发于有意出于自然则合于道者多发于有
意则违道或远故合人物之声制为之节因人之所本
有而易求者以协之以尽其用自圣人之明哲声律身
卷二 第 46b 页 WYG0064-0271b.png
度岂不能自为之制而必取物之无知者谓之声之和
反以协人之声宁智不及之邪盖不自用其聪明而一
任乎道因物之自然而节人之有意皆欲归于中而已
故声之妙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和人心协物类自载籍
所记声之用之效之感不可胜数其应之善恶有殊则
系乎声之中正淫邪其所以能感则为声与气为最近
也是以圣人慎之而立法焉自伏羲有网罟之咏伊耆
有苇籥之音葛天之八阕神农之五弦古之制声也尚
卷二 第 47a 页 WYG0064-0271c.png
矣然以圣哲自为之而法未立也黄帝氏欲立宪以垂
万世故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旁以竹之嶰谷生
而窍厚薄均者(竹与肉厚薄均等者截/以为筒不复加削刮也)断两节之间而
为黄钟之宫因制十二筒吹其六以应凤鸣为阳六应
凰鸣为阴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定六
律六吕之制以候气之应而调宫商角徵羽之声故能
协和中声候气不爽五声六律旋相为宫而声不穷矣
然律之制岂惟用于乐而已故又因以起度而度长短
卷二 第 47b 页 WYG0064-0271d.png
焉又因以为量而量多少焉又因以为权衡而平轻重
焉故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而圣人治天下之具无
遗声之妙用与天地侔矣
帝曰龙至朕命惟允堲疾殄绝震动师众也言我疾谗
说伤绝君子之行能变乱黑白以骇众听欲杜之在审
于言之出纳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
于下官名纳言者以纳该出而帝言出纳朕命者以上
命包众言耳允信也出允则命令当纳允则听览详如
卷二 第 48a 页 WYG0064-0272a.png
是则虽有谗说安施焉帝恐一人之聪明有所遗故使
龙专典之周之内史汉之尚书魏晋以来所谓中书门
下者皆此职也○或曰唐虞极治而巧言孔壬谗说殄
行不能无何也曰虽有而不得害政此所以为唐虞之
世也大抵命九官多深忧远念简质之辞无太平已验
宽假文饰之意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工钦之一言尧
舜心法前后所以相传君臣所以相儆不离乎此二十
卷二 第 48b 页 WYG0064-0272b.png
二人虽人各有一职职各有所重而此一言者实总而
终之无此心则职荒矣○四岳官名一人耳孔氏以为
四人则汝能庸命巽朕位尧岂欲禅位与四人乎○言
天始于此而皋陶谟详之先儒谓隆古君臣讲论政治
无一事不本于天无一事不主于敬诚然诚然所以然
者盖自天降生民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亦莫不
畀之以相生相养之资是故丝麻榖粟五材百货天有
时地有利天之养也牗民孔易如埙(唱/)如篪(和/)如璋(判/)
卷二 第 49a 页 WYG0064-0272c.png
如圭(合/)如取如携(言求之即得而无/所费皆言其易也)天之教也作善降
祥不善降殃向有五极威有六极天之刑赏也天高地
下万物散殊礼者天之序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乐者
天之和也山川分判风异俗殊天之州域也凡有职乎
人者孰非天之事哉但天无为而君代之君不能独为
而臣分之耳不敬其职是为慢天功矣○曾氏谓咨四
岳而命与泛咨而命意有轻重又以百揆礼乐与百工
庶物分精粗皆非至论考之典谟益盖禹皋之流亚也
卷二 第 49b 页 WYG0064-0272d.png
禹尝荐益于天欲禅以位谓止能为山泽之事可乎
 许氏曰尧典四钦字舜典亦四钦字钦明文思史臣
 颂尧之全德也钦哉钦哉史臣颂舜用刑之善也馀
 五钦则戒人是皆尧舜躬行心得之馀措诸人者也
 尧舜之圣亦惟钦而已矣读二典者之所当知而日
 用之所当先也○虞乐官在礼官之外而周属宗伯
 虞工官在司空之外而周属司空或曰工不属司空
 以工属司空者因考工补冬官而误也书周官言司
卷二 第 50a 页 WYG0064-0273a.png
 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无百工之文百工当各以
 其事分隶六卿若玉人当属春官弓人矢人当属夏
 官所以知者舜时工虞异职而周时虞衡属卿则工
 亦当然矣今按虞时百工之事既总于一官则周时
 不应遂分散于六官周官曰居四民工非四民之一
 乎其属司空无疑但司空之职其大在于经野而不
 专于工耳○禹平水土尽力乎沟洫而后后稷之百
 榖可播成周司空井地之事实为司徒教养之本后
卷二 第 50b 页 WYG0064-0273b.png
 世无地政而云农桑农桑将胡以施之虽有劭农之
 惠免租之仁富民之志其胡以成之邵文庄公曰古
 为井地司空专一卿焉井田废司空之职亡补以考
 工而冬官职营缮矣○虞九官即周六官也周六官
 之外有师傅保而虞无之九官即宾友也治即道也
 本末体用一以贯之也保傅有官乃家天下之后多
 为孺子王而设也其制遂不可易然中世知求治而
 不知正君知规过而不知养德故保傅之道不明季
卷二 第 51a 页 WYG0064-0273c.png
 世于臣求其适已而不求其正已取其可爱而不取
 其可畏故宾友之礼不尊虽有其官备文而已
三载考绩至分比三苗孔氏曰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
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考绩法
明众功皆广三苗幽闇君臣善否分北流之不令相从
正义曰自此以下史述舜事非帝语也言帝命群官之
后经三载乃考其功三年一闰天道成人亦可以成功
故以三年考校其功之成否九年三考则人之能否可
卷二 第 51b 页 WYG0064-0273d.png
知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或夺其官爵或徙之远方升
进其明者或益其土地或进其爵位考绩法明人皆自
励故得众功皆广也分背三苗即是黜幽之事故言于
考绩之下前四罪时三苗之君窜之西裔更绍其嗣不
灭其国帝即政之后复不从化是闇当黜之其君臣有
善有恶复分北之北背也善留恶去使分背也○帝既
责成于岳牧九官使人得其职各尽其能帝何为哉主
天下之公议而居无事以临之居无事以待有事约而
卷二 第 52a 页 WYG0064-0274a.png
易操者功状明黜陟信而已矣人之立心行事未必皆
有恒也至于九年不变则终不变矣故黜陟行焉赏罚
明信人人力于事功故庶绩咸熙而三苗亦因以分北
善者愿安于政教恶者自分于放流盖陟得行于其明
而黜得行于其幽矣蔡氏所谓卒言其效者得之此自
夷狄向化之事于考绩黜陟何预而以为其效盖公道
昭明人心自服吾所以董正庶官之典并施于向之负
固不服之人则他可知矣孔疏以分北即黜幽之事意
卷二 第 52b 页 WYG0064-0274b.png
以于时幽之可黜者独三苗而已似不必然也○按尧
典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此即考课诸侯之
法计考课岳牧九官前此亦已应有其法设官分职与
随事考成一时并有非命官之后始立考绩黜陟之法
也但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之期恐出舜之所定耳此与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之例同皆舜所定故史官记之
若循袭常事固不书也○居位久而受任专立法宽而
责成远莫如唐虞之时至于成周已不能同冢宰岁终
卷二 第 53a 页 WYG0064-0274c.png
受会诏废置三岁计治行诛赏各惟其时也○北字从
两人相背象形亦会意人道面南背北故堂北曰背战
败曰北败为北者谓背而走也分北言分其党相背而
去如今诸处降人例以南北更调安置分散其类不使
聚处一地也
三苗之事错见于经今定其次苗顽弗即工此禹治水
时事窜三苗于三危此舜摄位时事三危既宅三苗丕
叙此禹治水后事命禹徂征此禹摄位时事七旬有苗
卷二 第 53b 页 WYG0064-0274d.png
格此禹班师后事分北三苗此苗来格后事始之不即
工者以其举国而言也舜之所窜者其君也禹贡所记
既宅丕叙者以其窜于三危者而言也禹以苗不即工
欲帝念哉而帝答以皋陶方施象刑惟明正窜三苗时
事此后徂征来格分背则皆其旧都也先儒谓始特窜
其君不灭其国犹立其嗣复不从化乃徂征而分北之
吕刑谓遏绝苗民无世在下则以分背以后而言也计
苗之事终帝舜之世而始定何则窜者初年分北者末
卷二 第 54a 页 WYG0064-0275a.png
年也今南徼戎索之夷仍以苗为号者盖袭其称非必
古三苗之种类也
 
 
 
 
 
 
卷二 第 54b 页 WYG0064-0275b.png
 
 
 
 
 
 
 
 尚书日记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