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x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杂著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69H 页
历代国界考
檀君朝鲜国。东史宝鉴朝鲜音潮汕。因水为名。又云地在东表。日先明故名。山海经朝鲜在列阳。注列水名。扬雄方言朝鲜洌水之间。张华曰朝鲜有泉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三国遗事曰初都平壤。后徙白岳之唐藏京。白岳今文化九月山。山本名阙山。以有宫阙遗址也。后缓声呼之。讹为九月山。唐藏京又讹为藏藏坪。○高丽地理志江华西摩利山顶有堑星坛。世传檀君祭天坛。传灯山有三郎城。世传檀君命三子而筑之。○东史檀君命彭吴治国内山川。以奠民居。本纪通览牛首(今春川)有彭吴碑。
箕子朝鲜国。唐书温彦博曰辽东本箕子国。辽金史曰辽东广宁皆箕子封地。续文献通考曰咸平路。箕子封地。○辽阳州海城县盖平县金州凤凰城。汉时属玄菟。广宁县汉时辽东辽西二郡地。尹根寿所录广宁城北五里有箕子井。傍有箕子庙。有箕子戴冔冠塑像。嘉靖间为兵火所烧。○唐书裴矩曰高丽本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69L 页
孤竹国。周以封箕子为朝鲜。魏略曰燕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馀里。至满蕃汗为界。○按孤竹殷汤丙申受封。殷周之际。伯夷之弟为君。春秋时齐桓公伐山戎至孤竹国。然则孤竹春秋后乃为朝鲜之有也。此朝鲜最盛时。而朝鲜以燕僭称王。欲兴师讨之。其强大可知。至秦开攻取二千馀里。界以满蕃汗。秦灭燕而长城起于辽东。筑障踰于浿水。辽河以东太师本疆几尽失之。此朝鲜垂亡时也。秦开即秦舞阳之祖。
卫满朝鲜国。史记曰自燕时尝略。属真蕃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古塞。至浿水为界。满东走出塞。渡浿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蕃朝鲜蛮夷。都王俭城。○括地志曰朝鲜高句丽濊貊东沃沮五国之地。东西千三百里。南北二千里。东至大海四百里。西至营州界九百二十里。南至新罗国六百里。北至靺鞨国千四百里。
濊国(一作獩,一作秽,一作蕊。)三国史曰东暆濊国都。○今江陵府东有濊时所筑古城遗址。新罗南解王时。溟州人耕田得濊王印献之。溟州即江陵。○汉书武帝元朔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0H 页
元年。濊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降为沧海君。后汉书曰南闾反右渠内属。○东国古记扶馀国在玄菟北。古濊国。其印文曰濊王之印。国有古城曰濊城。南闾乃扶馀君。而非在于朝鲜界内者也。○按汉书穿濊貊朝鲜置沧海郡。东海曰沧海。而濊居东海之滨。故名以沧海也。扶馀与东海遥隔。扶馀之非沧海郡明矣。旧说扶馀君自称亡人。国之耆旧亦自称古之亡人。南闾内属而为扶馀之濊云。○后汉书曰濊北与高句丽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至乐浪。濊及沃沮句丽本皆朝鲜之地。元封三年定朝鲜。以濊地为临芚郡。贾耽古今郡国志曰新罗北界溟州。古濊国。东史濊国。今江原道地。
貊国舆地志曰貊国都在今春川府北十三里昭阳江北。
东沃沮国。后汉书曰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扶馀。南与濊貊接。其地东西狭南北长。可折方千里。武帝灭朝鲜。以沃沮地为玄菟郡。东沃沮今咸镜道地。一统志曰盖马大山在平壤西。其东即东沃沮。舆地胜览平壤古迹。隋帝伐高丽左十二军。出盖马等道。会于鸭绿水西。注盖马属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0L 页
玄菟郡。有盖马大山。汉书玄菟郡西盖马县。有马訾水。唐书以马訾水为鸭绿江。高丽林彦九城记东至于海。南至于长定二州。西北介于盖马山。九城今属咸镜道。其西北系女真地面。非平壤之境。又隋师出盖马道会鸭绿水西。则此山疑在鸭绿江外西北之界。高句丽盛时。跨有辽河。此山在其境内。○柳磻溪馨远曰三韩会土记。本国山脉。自蒙罗骨岭为长岭山,头里山,头白山,盖马山。其下为东沃沮。又云盖马山脉回为铁岭。其西南脉为剑池山为松岳云。今咸镜平安两道之间。岭脊连亘数百里者。即盖马山也。以林彦记观之。所谓九城皆在今咸镜南道。而长定二州今合为定平府也。九城之地。不过三百里。而西北介于盖马山则此可知矣。以玄菟郡有盖马大山及西盖马县有马訾水观之。玄菟本东沃沮地。而今咸镜道盖马山西北之水。为鸭绿上流则此又可知矣。隋炀帝伐高句丽时。左右各十二军。出扶馀,乐浪,沃沮,盖马等道。其时渡辽者惟九军。其馀则元不渡辽矣。其所谓出某道者。部分诸军。使出于其道也。非谓经过其道而后会于鸭绿水西也。果如胜览之说则乐浪,沃沮道。亦当在于鸭绿之西可乎。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1H 页
高句丽国。后汉书曰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扶馀接。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
汉四郡。乐浪郡。(十九史浪音也。)本朝鲜之地。郡治在朝鲜县。玄菟郡治或云在今咸兴。临屯郡(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云。)治在东暆县。领县十五。真番郡治在霅(霅胡甲切)县。领县十五。金崙曰真番似在今宁古塔近处。
汉二府。汉书昭帝始元五年。以平那玄菟等郡为平州都督府。以临屯乐浪等郡为东部都尉府。
汉二郡。汉书昭帝元凤元年。以玄菟为夷貊所侵。徙郡于高句丽西北。改筑城。又改二府为二郡。自单大岭以东沃沮,濊貊悉属乐浪。后以境土广远。复分岭东七邑置乐浪东部都尉。柳磻溪曰自咸镜道之锦山分水岭。至铁岭金刚五台山为大关岭。横亘千馀里。即单大岭也。○乐浪县。雒阳东北五千里。领县二十五。○朝鲜县。今平壤。以朝鲜国都故名。○𧦦邯县。○浿水县水西至增池入海。舆地胜览大同江注。史记汉兴修辽东古塞。至浿水为界。卫满亡命。东走出塞。渡浿水都王俭。则以鸭绿江为浿水矣。又唐书平壤城。汉乐浪郡也。随山屈缭为郭。南涯浿水。则指今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1L 页
之大同江。又高丽史以平山府猪滩为浿江。则百济始祖北以浿江为界。乃唐帝泊浿江西浦。布钱下陆到松岳郡者。疑指此也。以此观之。本国自有三浿水。而古今众所的知者则独大同江也。○辽史曰辽阳县在汉浿水县北。浿水亦曰泥河。一曰蓒芋泺。水多蓒芋草。○按燕略朝鲜置吏筑障。而汉以其远难守。筑辽东古塞。至浿水为界云。则燕之置吏。亦至于浿水之南明矣。燕秦经纪。未尝及于鸭绿江。则浿水乃在鸭江之北辽东之南者。而泥河之为浿水是矣。自唐后皆以大同江为浿水。而其实非汉县之浿水也。至于鸭江。即马訾也。马訾与浿水同时分见于乐浪玄菟二郡。鸭绿之非浿水明甚。○含资县(含一作贪)本注带水。西至带方入海。东史曰新莽时辰韩帅廉师䥹将降乐浪。道遇汉人名户来者曰我等千五百人。伐木入山。为韩所获。皆断发为奴三年矣。䥹与户来诣含资县。县言郡。郡即以䥹为导。乘大船入辰韩。迎户来之同伴。○黏蝉(音提)县本注列水入海处。○泗望县。○海冥县。辽志曰兴州。本汉海冥县。在东京西南三百里。○列口县。○长岑县。辽志曰崇州。本汉长岑。在东京东北百五十里。○屯有县。○昭明县。南部都尉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2H 页
治。○镂方县。○提奚县。○浑弥县。○吞列县。本注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韩百谦曰汉江之外。无八百里大水。恐汉江为列水。汉江之源一出太白山。一出五台山。西南与龙津合为汉江。所谓吞列。亦不出此等地也。列口亦疑在汉江咽喉之地也。○东暆县。○不而县一作不耐。东部都尉治。○蚕台县。○华丽县。○邪头昧县。○前莫县。○夫租县。○韩百谦曰玄菟移设后。单大岭以东。悉属乐浪。境土广远。分岭东七县。置乐浪东部都尉。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弃岭东地。悉封其渠帅为县侯。东暆以下七县是也。○按通典曰新罗兼有沃沮不耐韩濊之地。魏志岭东不耐濊侯所降乐浪。后汉书地志乐浪郡只有十八县。而东暆以下七邑无之。七县之在岭东明矣。○带方郡。后汉书灵帝末。韩濊并盛。郡县不能制。百姓苦难。多流亡入韩者。献帝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有盐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收集遗民。阳嘉元年。高句丽犯辽东西安平。(鸭绿江入海处。)杀带方令。掠得乐浪太守妻子。汉书曰辰韩八国属于乐浪。倭韩属于带方。魏志曰从带方郡至倭。循海岸行。历韩乍南乍东。北齐隋唐史皆封百济王为带方郡公。百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2L 页
济本纪曰责稽王时。高句丽伐带方。王曰带方舅甥之国也。出兵救之。盖卤王尝遣带方太守张茂入朝于元魏。新罗本纪曰基临王巡牛头城。带方来服。高句丽本纪曰唐将高侃将蕃兵到平壤。深沟高垒。以侵带方。百济本纪曰温祚王渡浿带二水。登汉山负儿岳。又温祚王三十七年大旱。汉丽浿带之间。空无居民。水东北部落亡入高句丽。○带方七县。带方,列口,南新,长岑,提奚,贪资,海冥。○按带方乃分乐浪南界诸县为郡。而其郡治在于带方者也。以诸书考之。带方即带水入海处也。列口即列水入海处也。带方之地。盖在西海之沿。而南与百济邻比。东与牛头城。北与平壤。不甚相远。带水乃在汉水猪滩之间。而似今临津江也。诸史家以高句丽犯辽东杀带方令之文为證。而谓带方在辽东滨海之地。若然则乐浪亦可谓在于辽东乎。我东号为带方者多。唐时有带方者二。一则灭百济。以其地分置五都督府。并为带方州。诏刘仁轨为刺史者也。一则李绩灭高句丽后。以百济南界置带方州。而以至留军那等县为属者也。○(附乐浪分界。)括地志曰朝鲜南界六百里。(朝鲜即乐浪郡治。今平壤至汉江五百五十里。)百济本纪曰沸流,温祚南奔。相可居之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3H 页
沸流都弥邹忽。温祚都慰礼城。十三年(汉河平元年)遣使马韩。告定疆域曰北至浿河。(今平山猪滩)南限熊川。西穷大海。东极走壤。(一名迭岩城。新罗世家文武王十三年筑首若州走壤城。今春川。)马韩遣使责之曰王初渡河。无所容足。吾割百里之地以安之。今侵我封疆。温祚惭毁熊川栅。是岁温祚以慰礼城东有乐浪侵轶。迁都汉山。(自慰礼至汉江百九十里。)高句丽本纪广开土王元年。(晋太元十七年)攻取百济汉北诸郡。长寿王六十三年(晋元徽三年)攻陷百济汉山。杀其王。百济徙都于南。新罗本纪曰真兴王十六年(梁绍泰元年)创北汉州。二十九年置南川州(今利川)。真平王二十五年(隋仁寿三年)高句丽攻北汉城不克。武烈王创壮义寺于汉州。文武王帅师次汉山迎唐师。○按温祚画定四封而不告他邻。具告马韩。则其四封之内。似是马韩之地。今京畿黄海道是也。括地志云朝鲜南界六百里则当踰汉水矣。然温祚四封皆是马韩之地而为一国之半。则马韩岂可只以侵我封疆为言乎。温祚只毁熊津栅。不以他地返。则马韩又岂可无后言乎。盖乐浪之界。自汉滨迤出慰礼之东。至鸟竹岭旧濊貊之墟。故温祚云东有乐浪也。(右乐浪带方南界。)○东国通鉴曰温祚十八年欲袭乐浪牛头城。遇大雪还。百济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3L 页
本纪曰仇首王九年(蜀汉章武二年)掠新罗牛头镇。罗将忠萱领兵拒之。新罗本纪曰基临王三年(晋永康元年)巡至牛头州。乐浪带方两国来服。实圣王二十二年牛头郡山水㬥至。漂流五十馀家。高句丽本纪曰太祖王四年(汉中元元年)灭东沃沮。拓境至沧海。(溟州)新罗本纪曰婆娑王二十三年(永光十四年)悉直国来降。魏志齐王正始六年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以岭东濊貊属句丽。兴师伐之不耐。濊侯等举邑降。高句丽本纪曰长寿王五十六年(宋泰始四年)取悉直为郡。新罗本纪曰智證王八年(梁天鉴六年)以异斯夫为悉直州军主。真兴王二十九年(陈废帝二年)以达忽为州。巡北边至今咸兴府。善德主置溟州。武烈王以溟州为都督府。(唐贞观显庆间○右乐浪东界。)○高句丽本纪曰大武神王十五年(汉建武八年)袭乐浪破之。二十七年汉遣兵渡海。复取乐浪萨水以南属汉。萨水今清川江。三国史云萨水以南。而东国通鉴改北字。盖汉兵渡渤海而来。经萨水以南若干郡。恐南字非误也。魏略曰司马懿定四郡。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三国史曰高句丽美川王十四年(晋建兴二年)侵乐浪。十五年侵带方。百济汾西王七年(晋永兴元年)袭取乐浪西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4H 页
县。冬十月乐浪太守遣刺客杀百济王。东国记异曰乐浪带方后皆僭称国。一统志曰乐浪郡晋永嘉末陷入高句丽。○按汉自建武以后。无东征之事。萨水以北尽没于句丽。而后汉书郡国志曰乐浪十八县盖羁縻而已。魏晋时犹云乐浪有六县。而乍得旋失。只存版图耳。平壤乃乐浪郡治。而自魏时已为高句丽之都。乐浪东南亦为迭据。乐浪太守未知寄寓于何处耶。及其不通中国。僭称国焉。乐浪地界定然后。朝鲜三韩三国本疆。可以领略。故特详焉。(右乐浪北界。)○玄菟郡(去雒阳四千里)领县三。○高句丽县。(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又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上殷台县。(地界未详。)○西盖马县。(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过郡二行千一百里。一统志盐难水。即今佟家江。)后汉书曰安帝初。以辽东之高显侯。城辽阳三县。属玄菟。今海城盖平等县。为玄菟所属。○按小辽水今名浑河。西南流。南苏水未详而西北流经塞外则盖归于混同江者也。高句丽在二水发源之处。跨据辽山南北而为县。玄菟在辽东东北。高句丽在玄菟东南。汉书云多大山深谷是也。马訾水通典以为鸭绿江县。在盖马山之西。鸭绿江之上流。东与东沃沮接。西与乐浪接。盖今平安道废四郡江界府等地方也。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4L 页
高句丽国。东史宝鉴。高朱蒙生于辽东句丽山下。故以其姓高字冠于山名以为国号。然高句丽起于汉高句丽之地。故国袭其号也。丽本作骊卢溪切。后省马为丽。三国地志曰通典云朱蒙自北扶馀东南行。渡普述水至纥竹骨城居焉。(都此凡四十年。)古记云朱蒙自扶馀逃难至卒本。则纥竹骨卒本似一处也。汉玄菟郡所属三县。高句丽是其一焉。则朱蒙所都纥竹骨卒本。盖玄菟之界。舆地胜览曰平安道成川。松让故都也。高句丽始祖东明王自北扶馀逃来。都卒本川。松让以其国降。沸流水在馆西。即卒本川。后汉书曰句丽依小水为居。因名曰小水貊。志曰辽东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辽史曰正州在渌州(渤海时鸭绿栅。)西北三百八十里。本沸流王古地。有沸流水。渤海时为沸流郡。○韩百谦曰句丽本起于西安平则东史以卒本扶馀为成川者非是。西安平今属辽东外徼马訾水入海处。沸流水亦在其地。恐今狄江是也。○按汉昭帝元凤元年置二郡。而句丽开国在元帝建昭二年。其间为四十四年。是时汉道全盛而乐浪太守在于今平壤。自平壤至成川不过百数十里。松让句丽何以割据乎。且今咸镜道为沃沮县。属于乐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5H 页
浪。句丽又何以介于其间乎。所谓纥竹骨沸流水不当在于鸭江以南。而辽志所载似得矣。○三国史琉璃王二十一年郊豕逸。王命掌牲辥支逐之。至国内尉那岩得之。反见王言国内山水可作都。二十二年自卒本迁国内。筑尉那岩城。(都凡四百二十五年。)三国志曰英公李绩奉敕。以高句丽诸城置都督府。鸭绿以北已降十一城。其一国内城。从平壤至此十七驿。则此城亦在北朝境内。但不知何所。三国史略曰国内城今义州。○按通典云鸭绿水经国内城南。国内之在鸭水北明矣。且辥支逐豕而至国内。豕行所到必不远。国内与卒本不甚相远可知也。○三国史山上王二年筑丸都城。十三年移都。东川王二十年魏幽州刺史毌丘俭将万人出玄菟来侵。王逆战于沸流水上。再战于梁貊之谷大败。王奔鸭绿原。俭攻陷丸都屠之。括地志曰不耐城。即国内城也。城累石为之。此即丸都山。唐书曰登州东北海行过海。自鸭绿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即古安平县)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城。李绩奏状曰安市城或云丸都城。辽史地志曰桓州在渌州西南二百里。高丽钊创立宫阙。晋时为慕容皝所焚荡。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5L 页
古记宁远郡剑山古丸都。俗谓剑为丸都。三国史长寿王十五年移都平壤城。(都凡一百五十六年。)故国原王十三年移都东黄城。(木觅山在府东四里。有东黄城旧址。一云纲城。)平原王二十八年移都长安城。(都凡八十三年。)柳馨远曰高句丽地志长寿王十五年自国内移都平壤。其本纪则谓山上王十三年。自国内移丸都。东川王二十一年。徙都平壤。故国原王十二年。复移丸都。十三年还移平壤东黄城。长寿王十五年。复都平壤城。二说自相牴牾。通典云高句丽自东晋以后居平壤。亦曰长安城。元史地志高句丽平壤城。亦曰长安城。汉乐浪郡也。晋义熙后。其王琏始居平壤城。一统志所载。亦与元史同。则谓长寿王始都平壤者。恐为得之。然自山上王至长寿王。其间十一王二百馀年中。本纪所书。与毌丘俭燕慕容氏相战。残破丸都等事。与魏晋诸史相符。其自国内徙丸都。自丸都徙平壤则明甚。其谓长寿王自国内徙平壤者。必有脱误也。又长寿王以前。本纪所载多见居平壤时事。高句丽得平壤。已在长寿之前。岂其迁徙无常。而至长寿乃为定都耶。
沸流国。高句丽本纪。东明王二年。松让王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都。封松让为王。丽语谓复旧土为多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6H 页
勿。朱蒙称以其旧基为争故名。
荇人国。高句丽本纪。东明王六年。王命乌伊芬奴伐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按太白山有二。一在宁边。一在三陟。东史以荇人为在三陟。舆览为在宁边。似因山名之同为太白而有误也。
北沃沮国。高句丽本纪。东明王十一年。命扶慰厌伐北沃沮灭之。以其地为城邑。后汉书曰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馀里。南接挹娄。(旧说南当作北)韩百谦曰高句丽汉赐冠服。就玄菟郡受之。其后稍强盛。不复诣郡。于东界置帻沟娄受之。今在咸镜北境。
黄龙国。高句丽本纪。初琉璃王迁都。太子解明不肯从留故都。黄龙国王赐强弓。解明对使弯折之。王以恃强力结怨邻国。赐解明死。舆览曰龙冈县古黄龙国。为高句丽所并。东史会纲曰东明初起之地。其东北为建州卫界。西北为盖州卫界。非我国图籍所能考据。而东人俚俗荒诞之言。如东明麟马等事。承讹袭怪。便作古实。今平安一道之内。山川城郭之名。皆傅会于东明国史所见之名号。以实其夸诞。而舆地胜览不加證辨。直以为起于乐浪。而遂以成川为松让国。龙冈为黄龙国。优渤水为在今宁边香山。荇人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6L 页
国亦附于宁边古迹之末。此等处甚多。皆似误也。金富轼三国史地理志。卒本川,松让国,优渤水,黄龙,荇人等国皆云未详。此恐为的论。
梁貊国。高句丽本纪。琉璃王三十三年。命乌伊摩离领兵二万。西伐梁貊。灭其国。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按本纪既曰西伐。又曰进兵。其行自东而益西也。梁貊盖在国内城之西。汉高句丽县之东。而东川王二十年。毌丘俭来侵。王逆战于沸流水上败之。又引兵再战梁貊之谷又败之。梁貊亦与沸水不远也。
盖马国。○句茶国。(未详。)高句丽本纪。大武神王八年冬十月。王亲征盖马国。杀其王。以其地为郡县。十二月句茶国闻惧害及。举国来降。
扶馀国。高句丽本纪。大武神王五年。伐扶馀国。杀其王带素。文咨王三年。扶馀王及妻孥以国来降。后汉书曰扶馀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地方千里。本濊地也。○按东史扶馀有四。一东扶馀。即带素之国也。一北扶馀。即解慕漱之国也。(一云檀君之子解夫娄。为扶馀始祖。)一卒本扶馀。朱蒙初来建国者也。一南扶馀。即百济也。东扶馀。盖扶馀一种。别居东南者也。东国纪异。大武神王时。东扶馀国除云则文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7H 页
咨王时来降者。乃北扶馀也。扶馀全疆入于句丽。而其北地亦入于勿吉靺鞨者。
东沃沮国。高句丽本纪。太祖王四年。伐东沃沮。取其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
曷思国。(地界未详。似在鸭绿江近地。)高句丽本纪。初大武神王伐扶馀。带素之弟知国将亡。与从者百馀人。至鸭绿谷。见王出猎于海头遂杀之。取其百姓。建都于曷思水滨。太祖王十六年。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
藻罗国。(未详。)高句丽本纪。太祖王二十年。遣桓那部沛者达贾。伐藻罗国虏其君。
朱那国。(未详。)高句丽本纪。太祖王二十二年。遣桓那部沛者辥儒。伐朱那国。虏其王子乙音为邹加。
报德国。高句丽本纪曰高句丽为唐所灭。大兄剑牟岑欲图兴复。收合残民。至浿江杀唐官向新罗。行至西海史冶岛。见故宗室安胜。迎置汉城立为君。遣小兄多式等告新罗曰。我先王臧失道见灭。今臣等得国贵族安胜以为君。愿作藩屏。新罗文武王处之金马渚。封报德王。以兄女妻之。后神文王徵安胜为苏判。其族子大文留金马渚。谋叛被诛。馀众杀官吏。据报德城又叛。王命将讨平之。徙其人于国南州郡。报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7L 页
德城在益山郡西一里。遗址仅存。(史冶岛。即今仁川史冶岛。)
渤海国。大氏以句丽旧将。起自残烬。十一年之间。能尽复前王之地。又越海杀登州刺史韦俊。以雪前王之耻。且礼乐制度多仿中华。崔瀣送李谷序云五代梁唐三十年间。渤海贡士登科者十数人。学士彬彬。与王氏相甲乙。祚荣可谓旷世之杰也。东史曰唐灭高句丽。徙其人于河南陇右。高句丽旧将大祚荣收其逋残之众。与靺鞨走保太白山之东北。又移女真之东牟山。建国号震旦。开元初改称渤海。后唐天成元年为契丹所灭。渤海世子大光显奔高丽。前后来者数万户。丽王赐光显姓名王继。畀白州奉祀。文献通考云唐武后时。舍利乞乞仲象。与靺鞨奠乞四比羽走保太伯山。仲象子祚荣乃建国太伯山。(未详。)贾耽郡国志曰渤海国南海,扶馀,鸭绿,栅城四府并是句丽旧地也。自新罗泉井郡至栅城府凡三十九驿。(唐制三十里置一驿。一千一百七十里。)○按新罗统合之后。东北以泉井郡之炭项关为界。今德源也。西北以唐岳县为界。今中和也。自中和而东。历今之祥原,遂安,谷山。以抵于德源。皆其边塞也。其外今之咸镜平安二道。皆为渤海有矣。然辽灭渤海。所经理者鸭绿以北而已。鸭绿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8H 页
之南。惟保定二州。其馀皆为女真所据矣。辽史地志所载者。止于鸭绿以北。故鸭绿以南渤海郡县沿革。辽罗史俱阙焉。
定安国。宋史曰定安国本马韩之种。为辽所败。馀众保其西鄙。建国改元。称定安国。开宝三年。其王烈万华因入贡女真。附表贡献。太宗时其王乌玄明复因女真上表。略曰臣本以高丽旧壤渤海遗黎。保此方隅。○按渤海亡后。契丹经理不及于鸭绿豆满之南。高丽初收复又不及于平安道之江界渭原废四郡。咸镜道之铁岭以北。故女真得据其地。似与定安分占也。
辰国。后汉书曰三韩地合四千馀里。(言方四千里也)东西以海为界。皆古之辰国也。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有三韩之地。○按辰国。史记汉书通典通考皆昭载。而东史无一著见。疏漏甚矣。颜师古以辰为辰韩非是。盖辰与朝鲜分南北而建国者也。其始末不可考。而辰之后为马韩。马韩分而为三韩也。目支地界未详。马韩所统五十四国有月支。无乃月与目字相近而讹欤。
马韩国。东史曰马韩都金马。今益山郡有金马山。国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8L 页
号以马者此也。一说马韩所都在金堤郡。以金字之同傅会而云然也。然金堤本百济碧骨郡。金堤之名。始于新罗末。而在马韩之后也。后汉书曰韩有三种。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五十四国。爱襄国,牟水国,桑外国,小石索国,大石索国,优休牟涿国,臣濆沽国,伯济国,速卢不斯国,日华国,古诞者国,古离国,怒蓝国,月支国,治离牟卢国,素谓乾国,古爰国,莫卢国,卑离国,占卑离国,占衅国,支侵国,狗卢国,卑弥国,监奚卑离国,古蒲国,致利鞠国,冉路国,儿林国,驷卢国,内卑杂国,感奚国,丁卢国,辟卑离国,旧斯乌朝国,一离国,不离国,友半国,狗素国,栖卢国,牟卢卑离国,臣苏涂国,古臈国,临素半国,臣云新国,如来卑离国,一难国,狗奚国,不云国,不斯濆邪国,爰池国,乾马国,楚离国。(大者万馀家。小者数千家。)
箕准马韩国。后汉书曰箕准入海攻马韩破之。准灭绝马韩。复自立为辰王。○按东史皆以马韩只为箕准之国。至论马韩历年。有曰起汉惠帝丁未。止新莽己巳。共二百三年。有曰历四郡二府之时。传世亦二百年。是以箕准之国。为马韩之始终。今以后汉书考之。其传似不久也。汉书云真番辰国上书欲见天子。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9H 页
壅阏不得。所谓壅阏者。为朝鲜王右渠所壅阏也。是时箕准之王马韩七十馀年。汉书不曰马韩而曰辰国。则右渠之世。准已灭绝。而马韩人复立为辰王也。且东史以马韩之割东界与辰韩。谓箕准有太师仁厚之风。以箕准借地卫满失其国。而后孙不能惩前。借地温祚以亡讥之。夫秦人之避地辰韩在秦时。而箕准之王马韩。在汉惠帝时。准后之借地温祚。在汉成帝初。而箕准之灭绝。在右渠前。故箕准所取之马韩。箕准后孙以后之马韩。与夫箕准之马韩。凡三马韩也。
后马韩国。三国史温祚二十六年冬出师。阳言畋猎。袭马韩。遂并其国。惟圆山锦岘二城未下。二十七年二城下。马韩遂灭。○按新罗本纪。脱解王五年。马韩孟召以覆岩城来降。时马韩之亡已五十馀年矣。高句丽本纪。太祖王六十六年。以马韩濊貊围汉玄菟郡。时则马韩之亡已百馀年矣。然则马韩虽亡而其旧国遗民。犹不尽降于百济。往往拒守。犹称亡国旧号欤。抑马韩中间复兴而衰小不国。其兴灭不在于史而因事著见欤。今并不可考。
辰韩国。后汉书曰辰韩在东十二国。(己抵国,不斯国,弁辰弥离弥冻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9L 页
国,弁辰接涂国,勤耆国,难弥离弥冻国,弁辰古资弥冻国,弁辰古淳是国,冉奚国,牟辰半路国,弁乐妙国,军弥国。大者四五千家。小者六七百家。)其北与濊貊接。东史曰秦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故名秦韩。(一云辰韩。在带方辰方故名。)崔致远曰辰韩本燕人避地者。故取涿水之名。称所居邑里云沙涿渐涿。(罗人方言读涿音为道。故今或作沙梁。梁亦称道。道今传讹称道乙。)
弁韩国。后汉书曰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弁军弥国,弁辰弥乌邪马国,如湛国,弁辰甘路国,户路国,州鲜国,马延国,弁辰狗邪国,弁辰走漕马国,弁辰安邪国,弁辰渎卢国,斯卢国,优中国。)○韩百谦曰新罗儒理王十八年。首露王肇国于驾洛。据有辰韩之南界。其后入于新罗。疑此即为弁韩之地也。
百济国。东史宝鉴温祚初以乌干马黎等十臣从行。故国号十济。后以百姓乐从。故改为百济。三国史曰初沸流温祚兄弟。与乌干马黎等十臣。南奔至汉山。登负儿岳。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海滨。十臣曰惟此汉南之地。北带汉水。东据高岳。南望沃泽。西阻大海。可以作都。沸流不听。分其民归弥邹忽居之。温祚都河南慰礼城。以十臣为辅翼。沸流以弥邹忽土湿水咸。不得安居。归见慰礼。都邑鼎定。人民安乐。遂惭悔而死。其臣民皆归于慰礼。(都凡十三年)舆览曰稷山县东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0H 页
二十里圣居山上。有慰礼城。徐居正曰慰礼城世传为稷山。而负儿岳距北二百里。安能相其可居者乎。且地势褊狭。非建都之地也。心窃自疑。撰三国史节要。考诸书。稷之为百济无疑。○按今稷山县有地名以厌水圉里坪者。世传温王养𦍩䍽之处也。𦍩䍽饮水多则死。故东人号以厌水。有洞名以料者。世传温王设仓给料之处也。县东三十里有温王庙。我 世祖十一年始立。春秋降香祝致祭。今废。○三国史曰始祖王十三年秋七月。就汉山下立栅。移慰礼城民户。十四年正月迁都。温祚王十四年筑北汉城。近肖古王二十六年移都北汉。(都凡一百五十年。○即今北汉山城。)文周王元年移都熊津。(今公州○都凡六十三年。)圣王十六年移都于所夫里。(一云泗泚。改国号南扶馀。○都凡一百二十二年。)所夫里古省津也。方言呼省为所。所或作苏。如高句丽之买省郡。后为来苏郡。百济之省大号县。后为苏泰县。所又转为所乙。今岭南之省岘俗号所乙县是也。方言谓嘴为夫里。指山之嘴也。唐书曰百济西渡海至越州。宋祈新书百济西界越州南倭皆踰海。(越州越王句践所都会稽山阴之地。唐时为越州。)文献通考曰唐时高句丽既略有辽东。百济亦略有辽西晋平。(本注唐柳城北平之间。)○按三国史。终百济之世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0L 页
未尝有侵挠中国者。则辽西越州。以何时而为百济所略有也。然非但新旧唐书文献通考著焉。崔致远上唐太师侍中状云高丽百济全盛之时。强兵百万。南侵吴越。北挑幽燕齐鲁。为中国巨蠹。然则辽越为百济一时之有者无疑。而东史特逸其事耳。
沸流国。舆地志曰弥邹忽即沸流所都也。今仁川府南有山名南山。一名文鹤山。山上有城。世传沸流所都。以王恚愤而死。故名恚愤城。府南十里有海坪。上有大冢。墙垣旧址宛然。石人偃仆而甚大。俗传弥邹王墓云。
耽罗国。(初来新罗时。舟泊耽津。故名。一名耽牟罗。一名乇罗)古记曰高夫良三乙那分居。始播五谷。牧驹犊。以富庶。至十五代孙高厚。渡海朝新罗。王赐厚号星主。(于时客星见于南方。太史奏外国人来朝之象故云也。)自百济文周王时事百济。东城王二十年以不修贡献。亲征至武珍州。耽罗闻遣使乞罪乃止。百济亡。复事新罗。三国遗事安弘记九韩。耽罗居四。九韩一日本,二中华,三吴越,四乇罗,五鹰游,六靺鞨,七丹国,八女真,九濊貊。
休忍国。一统志曰休忍在新罗东。亦三韩之属。东晋时属燕。秦灭燕遂属秦。及苻洛叛。徵兵于鲜卑,乌桓,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1H 页
高句丽,百济,新罗。休忍诸国其后并于百济。
州胡国。后汉书曰马韩之西。海岛上有州胡国。其人短小髡头。衣韦衣。有上无下。好养牛豕。乘船往来。货市韩中。
周留城。东史曰百济王子丰。尝质于倭。百济亡之翌年辛酉。宗室福信据周留城。迎丰为王。西北部皆应。遂围唐将刘仁愿于熊津。唐遣刘仁轨。与新罗兵合攻之。福信乃退保任存城。(今大兴郡)先是风达郡将黑齿常之收合逋亡。依任存城自固。不旬日归者三万。即复三百馀城。以应福信。遣使乞救于倭。癸亥仁轨等进攻周留城。焚倭船四百艘于白江。周留豆陵诸城皆下。王子丰奔高句丽。王子二人及倭众悉降。
新罗国。三国史新罗国号徐耶伐。或云斯罗。或云斯卢。或云新罗。脱解王九年。始林有鸡怪。更名鸡林。因以为国号。基临王十年复号新罗。东史宝鉴新罗取日新其德。网罗四方之义也。胜览曰庆州本新罗古都。小京六中原,(忠州)西原,(清州)北原,(原州)南原,金海,溟州。三国史曰新罗合弁韩为国。西至于智异。北至于鸡立。东国地志曰新罗真兴王以今安边为比列州。高原为井泉郡。咸兴黄草岭及端川有巡狩碑。则沃沮亦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1L 页
有时为新罗所夺有矣。○按草坊院在今咸兴府北百馀里黄草岭下坊。海东集古录碑十二行行三十五字。全碑为四百二十字。而灭泐不可辨。可辨字仅二百七十八字。今考新罗本纪真兴王十六年戊子冬十月。巡北汉山。拓定封疆。十二月至自北汉山。所经州郡复一年租。当三国鼎峙之时。新罗之地。不得过比列忽。比列忽今之安边府也。逮三国统合之后。又不能过泉井。泉井今之德源府也。咸兴在安边之北二百馀里。端川在咸兴之北三百六十里。而以巡狩碑观之。端川以南尝折入于新罗者可知。此国史野乘所不著。而独荒裔片石留作千古故事矣。○真兴王巡狩定界碑。在咸兴府北草坊院。碑文若曰朕太祖之基。纂承王统。兢身自慎。又曰四方托境。广获民土。邻国誓信。和使交通。又曰岁次戊子秋八月。巡狩管境。访采民心。○太宗王庚申灭百济。文武王戊辰灭高句丽。神文王乙酉合三国地置九州。东西南俱际海。北则自浿江以南。东至德源为界。自真圣女君以后。八州尽入于萱裔之窃据而垂亡。只有良州而已。景哀王乙酉。高郁府(永川)将军能文降于高丽。高丽王以高郁近于王都。慰劳而遣之。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2H 页
于尸山国,居漆山国,苌山国。○脱解王时。于尸山国居漆山国介在邻境。颇为国患。居道(人名)为边官。每年集军马于张吐之野。使兵士骑之。以为戏乐。称以为马技。两国人习见之。为新罗常事。于是骑兵击其不意灭二国。三国史地志曰有麟郡本高句丽于尸郡。东莱郡本新罗居漆山郡。
音汁伐国。(伐或作火。新罗方言坪谓之伐。火谓之弗。变伐为火。二音相似故也。)婆娑王二十三年。音汁伐国与悉直谷国争疆。王召首露王决之。六部会飨首露。汉祇部以位卑者主之。首露怒命奴杀之。奴逃依音汁伐主。王索其奴。主不送。王怒伐之。音汁伐主以其众降。胜览曰兴海郡本音汁伐。一云安康废县。
悉直国。婆娑王二十三年。悉直国来降。胜览曰悉直国今三陟府。府北葛夜山上有古城。城中有古井。相传悉直氏井。
押督国。(督一作梁)婆娑王二十三年。押督国来降。逸圣王十三年。押督叛讨平之。徙其馀众于南地。胜览曰押督今庆山。县东十二里有押梁驿。世传古国基。
比只国。
多伐国。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2L 页
草八国。婆娑王二十九年。遣兵伐比只国,多伐国,草八国并之。(草八今草溪。)
召文国。伐休王二年。拜波珍飧仇道,一吉飧仇须兮为左右军主。伐召文国灭之。以其地为郡。(今义城。)
甘文国。助贲王二年。以伊飧于老为大将军。讨破甘文国。以其地为郡。舆地志曰甘文今开宁县。县北二十里有大冢。世传甘文金孝王陵。县西熊县有大冢。世传甘文时獐夫人冢。甘文山在县北二里。柳山在县东二里。山北东院旁甘文国遗基犹存。东史云大发兵三十。盖国之至小者也。
骨伐国。助贲王七年二月。骨伐国王阿音夫率众来降。赐田宅以安之。以其地为郡。胜览曰骨伐今永川所属临川废县之地。在今州治。
沙梁伐国。(一云沙伐)沾解王三年。沙梁伐国背而归百济。遣于老讨灭之。胜览曰沙梁伐今尚州。州东十里有屏凤山。山下有沙伐国古城。城旁有丘隆然。世传沙伐王陵。
伊西古国。儒礼王十四年。(或作十九年)伊西古国来围金城。王大举兵击破。胜览曰清道郡。本伊小国。
于山国。智證王十三年。于山人恃险不服。河瑟军主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3H 页
异斯夫多造木狮。分载战船。至其岛以威之。国人惧遂服。岁以土宜为贡。(于山今郁陵岛。)
金官国。初号驾洛。或作伽落。又称伽倻。驾洛国纪亦称冲有。舆地志曰今金海府。宫墟在府西三百步。有首露王墓。墓旁有庙。龟旨山东有王妃墓。府人并祭以正五八月。驾洛国纪曰东以黄山江。西南以沧海。西北以地理山。东北以伽倻山南为国。
大伽倻国。(自始祖伊珍阿豉王。一云内珍朱智。 至道设智王凡十六世。五百二十年。)真兴王二十三年伽倻叛。王命异斯夫讨降之。舆地志曰大伽倻今高灵县。县南一里有宫阙遗址。旁有石井。俗传御井。县西二里许。有古藏。世传锦林王陵。琴谷在县北三里。世传伽倻国嘉悉王乐师于勒率工人肄琴之地。
小伽倻国。高丽地志曰固城县。本小伽倻。新罗取之置郡。
古宁伽倻国。三国地志曰古宁郡。本古宁伽倻国。新罗取之为郡。(今咸昌。)
阿罗伽倻国。(罗一作那一云阿尸良)法兴王灭阿良国。以其地为州。景德王改为咸安郡。舆地志曰今咸安郡北白沙里。有古国。牛谷东西境上。有古冢。高五丈者四十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3L 页
馀所。皆其国君之葬。古老相传。
星山伽倻国。东国记异曰星山伽倻。今京山。一云碧珍。(三国遗事以星山为六伽倻之一。)按五伽倻五童子分主者也。权近以金官列于五伽倻。东国记异注。金官不入五数是矣。东国史略则并数金官而滥记昌宁误矣。
骨浦国。
漆浦国。
古浦国。柰解王十七年。骨浦漆浦古浦三国攻新罗竭火城。王率兵救之。大破三国。○按三国地志。新罗合浦县。本骨浦县。今废属昌原府。此为骨浦国故地也。柰解王十四年。浦上八国谋侵伽罗国。然则国于浦上者多。而国名亦多不传。
伽罗国。
任罗国。通典新罗传曰百济征高丽。人不堪戎役。相率归之。遂至强盛。因袭伽罗任罗诸国(三韩之地)灭之。○三国史斯多含传。真兴王命异斯夫袭伽罗。注云伽罗一云加耶。然则加罗是加耶别称欤。异斯夫所灭即大伽倻也。
昌宁国。胜览曰安东府。古昌宁国。○按安东本古陀耶郡。婆娑王五年。古陀耶郡王献青牛。安东亦古时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4H 页
小国也。
召罗国。
驹令国。东史遗记曰二国皆在今安东府界内。东北一百二十里。有春阳废县。县南十里水口。有召罗国古址。其西数百武有狱墟。今田野间有石砮。耕夫往往得之。县北三十馀里。有高迪岭。山上开谷广袤可数里。三面险阻。世传驹令王立国于此。与召罗国以今觉华寺(今有史库)洞口石岘为界。古记驹令王率兵踰石岘。将袭召罗国。召罗王知之击走之云。驹令谷口有古城门两石础。今称驹令坊。南去十五里山上有小石城。城中有将坛遗址。相传两国相争时留阵处云。其西数里山坡上大岩。刻柳底将军留阵处七字。不知何时所记。
溟州国。舆地志曰周元武烈王之孙。初宣德王薨无嗣。群臣奉贞懿太后命立周元为王。族子上大等敬先入宫称制。是为元圣王。周元惧祸。退居溟州。遂不朝请。后二年封周元为溟州郡王。割溟州翼岭(今襄阳府)三陟斤乙于(今平海郡)蔚珍等官为食邑。熊州都督宪昌。周元之子。以父不得王常怀怨愤。宪德王十四年据熊州叛。国号长安。胁武全尚康诸州及国原金宫诸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4L 页
郡县守令为己属。王遣张雄等讨诛之。○古记溟州四代国除为州。
泰封国。东史会纲曰金弓裔新罗宪康王之庶子。(或云景文王之子)以重五日生。生而有齿。光焰异常。王命杀之。投诸楼下。乳婢窃捧之。触一目眇。遂逃匿。年十馀祝发号善宗。新罗政衰。盗贼蜂起。弓裔东略地。由雉岳下袭酒泉。(今属原州。)
后百济国。东史会纲曰甄萱尚州加恩县人。真圣王壬子。啸聚徒侣。劫掠西南州县。旬月之间。众至五千。遂袭武州。自署为新罗西南都统兵马使汉南郡开国公。孝恭王庚申僭称王。都全州国号后百济。遣使吴越。吴越王报聘。仍加检校太保。辛酉攻大耶城不克。癸亥王建取罗州等十馀郡县。丁卯萱陷一善以南十馀郡。庚午以罗州叛附弓裔。率骑三千围之。经旬不解。与王建战大败归。神德王壬申。与弓裔战于德津。丙子攻大耶城不克。景明王戊寅熊津等十馀县叛高丽来附。庚辰率步骑一万攻陷大耶仇史。至于进礼。高丽遣兵救之。萱引退。甲申遣须弥发大耶闻韶二城。卒攻高丽曹物郡。失利而归。乙酉高丽使庾黔弼攻燕山镇。斩其将吉奂。又攻任存郡。杀获三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5H 页
千馀人。萱率三千骑至曹物城。高丽王亦以精兵来与之角。取居昌等二十馀城。遣使称藩于后唐。策萱为百济王。甲午丽王亲征运州。萱简甲兵五千至。庾黔弼及其未阵击之。斩获三千馀级。熊津以北十馀城望风自降。萱为子神剑所幽。逃奔高丽。丽王率兵击神剑降之。萱忧懑疽发死于黄山佛寺。后百济尽平。
高丽国。高丽史太祖二年。定都于松岳之阳。光宗十一年改开京为皇都。成宗十四年为开城府。○肃宗元年。金谓磾引道诜所记上书。请置南京。以时巡住。六年于三角山中心大脉壬坐丙向。东至大峰南至沙里西至岐峰北至面岳为基。以建宫阙。辛祦八年迁都。九年还开京。恭让二年复还南京。三年还开京。○西京(今平壤)南京(今京都)东京(今庆州)江都(今江华)重兴殿(今白川)三苏宫。(右苏礼德白马山。左苏长湍白岳。北苏今新溪箕达山。)地理志曰西北自唐以来。以鸭绿为限。而东北则以先春岭为界。盖西北不及高句丽。东北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