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x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杂著
杂著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69H.gif)
檀君朝鲜国。东史宝鉴朝鲜音潮汕。因水为名。又云地在东表。日先明故名。山海经朝鲜在列阳。注列水名。扬雄方言朝鲜洌水之间。张华曰朝鲜有泉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三国遗事曰初都平壤。后徙白岳之唐藏京。白岳今文化九月山。山本名阙山。以有宫阙遗址也。后缓声呼之。讹为九月山。唐藏京又讹为藏藏坪。○高丽地理志江华西摩利山顶有堑星坛。世传檀君祭天坛。传灯山有三郎城。世传檀君命三子而筑之。○东史檀君命彭吴治国内山川。以奠民居。本纪通览牛首(今春川)有彭吴碑。
箕子朝鲜国。唐书温彦博曰辽东本箕子国。辽金史曰辽东广宁皆箕子封地。续文献通考曰咸平路。箕子封地。○辽阳州海城县盖平县金州凤凰城。汉时属玄菟。广宁县汉时辽东辽西二郡地。尹根寿所录广宁城北五里有箕子井。傍有箕子庙。有箕子戴冔冠塑像。嘉靖间为兵火所烧。○唐书裴矩曰高丽本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69L.gif)
卫满朝鲜国。史记曰自燕时尝略。属真蕃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古塞。至浿水为界。满东走出塞。渡浿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蕃朝鲜蛮夷。都王俭城。○括地志曰朝鲜高句丽濊貊东沃沮五国之地。东西千三百里。南北二千里。东至大海四百里。西至营州界九百二十里。南至新罗国六百里。北至靺鞨国千四百里。
濊国(一作獩,一作秽,一作蕊。)三国史曰东暆濊国都。○今江陵府东有濊时所筑古城遗址。新罗南解王时。溟州人耕田得濊王印献之。溟州即江陵。○汉书武帝元朔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0H.gif)
貊国舆地志曰貊国都在今春川府北十三里昭阳江北。
东沃沮国。后汉书曰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扶馀。南与濊貊接。其地东西狭南北长。可折方千里。武帝灭朝鲜。以沃沮地为玄菟郡。东沃沮今咸镜道地。一统志曰盖马大山在平壤西。其东即东沃沮。舆地胜览平壤古迹。隋帝伐高丽左十二军。出盖马等道。会于鸭绿水西。注盖马属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0L.gif)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1H.gif)
汉四郡。乐浪郡。(十九史浪音也。)本朝鲜之地。郡治在朝鲜县。玄菟郡治或云在今咸兴。临屯郡(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云。)治在东暆县。领县十五。真番郡治在霅(霅胡甲切)县。领县十五。金崙曰真番似在今宁古塔近处。
汉二府。汉书昭帝始元五年。以平那玄菟等郡为平州都督府。以临屯乐浪等郡为东部都尉府。
汉二郡。汉书昭帝元凤元年。以玄菟为夷貊所侵。徙郡于高句丽西北。改筑城。又改二府为二郡。自单大岭以东沃沮,濊貊悉属乐浪。后以境土广远。复分岭东七邑置乐浪东部都尉。柳磻溪曰自咸镜道之锦山分水岭。至铁岭金刚五台山为大关岭。横亘千馀里。即单大岭也。○乐浪县。雒阳东北五千里。领县二十五。○朝鲜县。今平壤。以朝鲜国都故名。○𧦦邯县。○浿水县水西至增池入海。舆地胜览大同江注。史记汉兴修辽东古塞。至浿水为界。卫满亡命。东走出塞。渡浿水都王俭。则以鸭绿江为浿水矣。又唐书平壤城。汉乐浪郡也。随山屈缭为郭。南涯浿水。则指今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1L.gif)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2H.gif)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2L.gif)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3H.gif)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3L.gif)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4H.gif)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4L.gif)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5H.gif)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5L.gif)
沸流国。高句丽本纪。东明王二年。松让王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都。封松让为王。丽语谓复旧土为多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6H.gif)
荇人国。高句丽本纪。东明王六年。王命乌伊芬奴伐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按太白山有二。一在宁边。一在三陟。东史以荇人为在三陟。舆览为在宁边。似因山名之同为太白而有误也。
北沃沮国。高句丽本纪。东明王十一年。命扶慰厌伐北沃沮灭之。以其地为城邑。后汉书曰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馀里。南接挹娄。(旧说南当作北)韩百谦曰高句丽汉赐冠服。就玄菟郡受之。其后稍强盛。不复诣郡。于东界置帻沟娄受之。今在咸镜北境。
黄龙国。高句丽本纪。初琉璃王迁都。太子解明不肯从留故都。黄龙国王赐强弓。解明对使弯折之。王以恃强力结怨邻国。赐解明死。舆览曰龙冈县古黄龙国。为高句丽所并。东史会纲曰东明初起之地。其东北为建州卫界。西北为盖州卫界。非我国图籍所能考据。而东人俚俗荒诞之言。如东明麟马等事。承讹袭怪。便作古实。今平安一道之内。山川城郭之名。皆傅会于东明国史所见之名号。以实其夸诞。而舆地胜览不加證辨。直以为起于乐浪。而遂以成川为松让国。龙冈为黄龙国。优渤水为在今宁边香山。荇人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6L.gif)
梁貊国。高句丽本纪。琉璃王三十三年。命乌伊摩离领兵二万。西伐梁貊。灭其国。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按本纪既曰西伐。又曰进兵。其行自东而益西也。梁貊盖在国内城之西。汉高句丽县之东。而东川王二十年。毌丘俭来侵。王逆战于沸流水上败之。又引兵再战梁貊之谷又败之。梁貊亦与沸水不远也。
盖马国。○句茶国。(未详。)高句丽本纪。大武神王八年冬十月。王亲征盖马国。杀其王。以其地为郡县。十二月句茶国闻惧害及。举国来降。
扶馀国。高句丽本纪。大武神王五年。伐扶馀国。杀其王带素。文咨王三年。扶馀王及妻孥以国来降。后汉书曰扶馀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地方千里。本濊地也。○按东史扶馀有四。一东扶馀。即带素之国也。一北扶馀。即解慕漱之国也。(一云檀君之子解夫娄。为扶馀始祖。)一卒本扶馀。朱蒙初来建国者也。一南扶馀。即百济也。东扶馀。盖扶馀一种。别居东南者也。东国纪异。大武神王时。东扶馀国除云则文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7H.gif)
东沃沮国。高句丽本纪。太祖王四年。伐东沃沮。取其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
曷思国。(地界未详。似在鸭绿江近地。)高句丽本纪。初大武神王伐扶馀。带素之弟知国将亡。与从者百馀人。至鸭绿谷。见王出猎于海头遂杀之。取其百姓。建都于曷思水滨。太祖王十六年。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
藻罗国。(未详。)高句丽本纪。太祖王二十年。遣桓那部沛者达贾。伐藻罗国虏其君。
朱那国。(未详。)高句丽本纪。太祖王二十二年。遣桓那部沛者辥儒。伐朱那国。虏其王子乙音为邹加。
报德国。高句丽本纪曰高句丽为唐所灭。大兄剑牟岑欲图兴复。收合残民。至浿江杀唐官向新罗。行至西海史冶岛。见故宗室安胜。迎置汉城立为君。遣小兄多式等告新罗曰。我先王臧失道见灭。今臣等得国贵族安胜以为君。愿作藩屏。新罗文武王处之金马渚。封报德王。以兄女妻之。后神文王徵安胜为苏判。其族子大文留金马渚。谋叛被诛。馀众杀官吏。据报德城又叛。王命将讨平之。徙其人于国南州郡。报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7L.gif)
渤海国。大氏以句丽旧将。起自残烬。十一年之间。能尽复前王之地。又越海杀登州刺史韦俊。以雪前王之耻。且礼乐制度多仿中华。崔瀣送李谷序云五代梁唐三十年间。渤海贡士登科者十数人。学士彬彬。与王氏相甲乙。祚荣可谓旷世之杰也。东史曰唐灭高句丽。徙其人于河南陇右。高句丽旧将大祚荣收其逋残之众。与靺鞨走保太白山之东北。又移女真之东牟山。建国号震旦。开元初改称渤海。后唐天成元年为契丹所灭。渤海世子大光显奔高丽。前后来者数万户。丽王赐光显姓名王继。畀白州奉祀。文献通考云唐武后时。舍利乞乞仲象。与靺鞨奠乞四比羽走保太伯山。仲象子祚荣乃建国太伯山。(未详。)贾耽郡国志曰渤海国南海,扶馀,鸭绿,栅城四府并是句丽旧地也。自新罗泉井郡至栅城府凡三十九驿。(唐制三十里置一驿。一千一百七十里。)○按新罗统合之后。东北以泉井郡之炭项关为界。今德源也。西北以唐岳县为界。今中和也。自中和而东。历今之祥原,遂安,谷山。以抵于德源。皆其边塞也。其外今之咸镜平安二道。皆为渤海有矣。然辽灭渤海。所经理者鸭绿以北而已。鸭绿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8H.gif)
定安国。宋史曰定安国本马韩之种。为辽所败。馀众保其西鄙。建国改元。称定安国。开宝三年。其王烈万华因入贡女真。附表贡献。太宗时其王乌玄明复因女真上表。略曰臣本以高丽旧壤渤海遗黎。保此方隅。○按渤海亡后。契丹经理不及于鸭绿豆满之南。高丽初收复又不及于平安道之江界渭原废四郡。咸镜道之铁岭以北。故女真得据其地。似与定安分占也。
辰国。后汉书曰三韩地合四千馀里。(言方四千里也)东西以海为界。皆古之辰国也。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有三韩之地。○按辰国。史记汉书通典通考皆昭载。而东史无一著见。疏漏甚矣。颜师古以辰为辰韩非是。盖辰与朝鲜分南北而建国者也。其始末不可考。而辰之后为马韩。马韩分而为三韩也。目支地界未详。马韩所统五十四国有月支。无乃月与目字相近而讹欤。
马韩国。东史曰马韩都金马。今益山郡有金马山。国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8L.gif)
箕准马韩国。后汉书曰箕准入海攻马韩破之。准灭绝马韩。复自立为辰王。○按东史皆以马韩只为箕准之国。至论马韩历年。有曰起汉惠帝丁未。止新莽己巳。共二百三年。有曰历四郡二府之时。传世亦二百年。是以箕准之国。为马韩之始终。今以后汉书考之。其传似不久也。汉书云真番辰国上书欲见天子。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9H.gif)
后马韩国。三国史温祚二十六年冬出师。阳言畋猎。袭马韩。遂并其国。惟圆山锦岘二城未下。二十七年二城下。马韩遂灭。○按新罗本纪。脱解王五年。马韩孟召以覆岩城来降。时马韩之亡已五十馀年矣。高句丽本纪。太祖王六十六年。以马韩濊貊围汉玄菟郡。时则马韩之亡已百馀年矣。然则马韩虽亡而其旧国遗民。犹不尽降于百济。往往拒守。犹称亡国旧号欤。抑马韩中间复兴而衰小不国。其兴灭不在于史而因事著见欤。今并不可考。
辰韩国。后汉书曰辰韩在东十二国。(己抵国,不斯国,弁辰弥离弥冻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79L.gif)
弁韩国。后汉书曰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弁军弥国,弁辰弥乌邪马国,如湛国,弁辰甘路国,户路国,州鲜国,马延国,弁辰狗邪国,弁辰走漕马国,弁辰安邪国,弁辰渎卢国,斯卢国,优中国。)○韩百谦曰新罗儒理王十八年。首露王肇国于驾洛。据有辰韩之南界。其后入于新罗。疑此即为弁韩之地也。
百济国。东史宝鉴温祚初以乌干马黎等十臣从行。故国号十济。后以百姓乐从。故改为百济。三国史曰初沸流温祚兄弟。与乌干马黎等十臣。南奔至汉山。登负儿岳。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海滨。十臣曰惟此汉南之地。北带汉水。东据高岳。南望沃泽。西阻大海。可以作都。沸流不听。分其民归弥邹忽居之。温祚都河南慰礼城。以十臣为辅翼。沸流以弥邹忽土湿水咸。不得安居。归见慰礼。都邑鼎定。人民安乐。遂惭悔而死。其臣民皆归于慰礼。(都凡十三年)舆览曰稷山县东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80H.gif)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80L.gif)
沸流国。舆地志曰弥邹忽即沸流所都也。今仁川府南有山名南山。一名文鹤山。山上有城。世传沸流所都。以王恚愤而死。故名恚愤城。府南十里有海坪。上有大冢。墙垣旧址宛然。石人偃仆而甚大。俗传弥邹王墓云。
耽罗国。(初来新罗时。舟泊耽津。故名。一名耽牟罗。一名乇罗)古记曰高夫良三乙那分居。始播五谷。牧驹犊。以富庶。至十五代孙高厚。渡海朝新罗。王赐厚号星主。(于时客星见于南方。太史奏外国人来朝之象故云也。)自百济文周王时事百济。东城王二十年以不修贡献。亲征至武珍州。耽罗闻遣使乞罪乃止。百济亡。复事新罗。三国遗事安弘记九韩。耽罗居四。九韩一日本,二中华,三吴越,四乇罗,五鹰游,六靺鞨,七丹国,八女真,九濊貊。
休忍国。一统志曰休忍在新罗东。亦三韩之属。东晋时属燕。秦灭燕遂属秦。及苻洛叛。徵兵于鲜卑,乌桓,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81H.gif)
州胡国。后汉书曰马韩之西。海岛上有州胡国。其人短小髡头。衣韦衣。有上无下。好养牛豕。乘船往来。货市韩中。
周留城。东史曰百济王子丰。尝质于倭。百济亡之翌年辛酉。宗室福信据周留城。迎丰为王。西北部皆应。遂围唐将刘仁愿于熊津。唐遣刘仁轨。与新罗兵合攻之。福信乃退保任存城。(今大兴郡)先是风达郡将黑齿常之收合逋亡。依任存城自固。不旬日归者三万。即复三百馀城。以应福信。遣使乞救于倭。癸亥仁轨等进攻周留城。焚倭船四百艘于白江。周留豆陵诸城皆下。王子丰奔高句丽。王子二人及倭众悉降。
新罗国。三国史新罗国号徐耶伐。或云斯罗。或云斯卢。或云新罗。脱解王九年。始林有鸡怪。更名鸡林。因以为国号。基临王十年复号新罗。东史宝鉴新罗取日新其德。网罗四方之义也。胜览曰庆州本新罗古都。小京六中原,(忠州)西原,(清州)北原,(原州)南原,金海,溟州。三国史曰新罗合弁韩为国。西至于智异。北至于鸡立。东国地志曰新罗真兴王以今安边为比列州。高原为井泉郡。咸兴黄草岭及端川有巡狩碑。则沃沮亦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81L.gif)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82H.gif)
音汁伐国。(伐或作火。新罗方言坪谓之伐。火谓之弗。变伐为火。二音相似故也。)婆娑王二十三年。音汁伐国与悉直谷国争疆。王召首露王决之。六部会飨首露。汉祇部以位卑者主之。首露怒命奴杀之。奴逃依音汁伐主。王索其奴。主不送。王怒伐之。音汁伐主以其众降。胜览曰兴海郡本音汁伐。一云安康废县。
悉直国。婆娑王二十三年。悉直国来降。胜览曰悉直国今三陟府。府北葛夜山上有古城。城中有古井。相传悉直氏井。
押督国。(督一作梁)婆娑王二十三年。押督国来降。逸圣王十三年。押督叛讨平之。徙其馀众于南地。胜览曰押督今庆山。县东十二里有押梁驿。世传古国基。
比只国。
多伐国。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82L.gif)
召文国。伐休王二年。拜波珍飧仇道,一吉飧仇须兮为左右军主。伐召文国灭之。以其地为郡。(今义城。)
甘文国。助贲王二年。以伊飧于老为大将军。讨破甘文国。以其地为郡。舆地志曰甘文今开宁县。县北二十里有大冢。世传甘文金孝王陵。县西熊县有大冢。世传甘文时獐夫人冢。甘文山在县北二里。柳山在县东二里。山北东院旁甘文国遗基犹存。东史云大发兵三十。盖国之至小者也。
骨伐国。助贲王七年二月。骨伐国王阿音夫率众来降。赐田宅以安之。以其地为郡。胜览曰骨伐今永川所属临川废县之地。在今州治。
沙梁伐国。(一云沙伐)沾解王三年。沙梁伐国背而归百济。遣于老讨灭之。胜览曰沙梁伐今尚州。州东十里有屏凤山。山下有沙伐国古城。城旁有丘隆然。世传沙伐王陵。
伊西古国。儒礼王十四年。(或作十九年)伊西古国来围金城。王大举兵击破。胜览曰清道郡。本伊小国。
于山国。智證王十三年。于山人恃险不服。河瑟军主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83H.gif)
金官国。初号驾洛。或作伽落。又称伽倻。驾洛国纪亦称冲有。舆地志曰今金海府。宫墟在府西三百步。有首露王墓。墓旁有庙。龟旨山东有王妃墓。府人并祭以正五八月。驾洛国纪曰东以黄山江。西南以沧海。西北以地理山。东北以伽倻山南为国。
大伽倻国。(自始祖伊珍阿豉王。一云内珍朱智。 至道设智王凡十六世。五百二十年。)真兴王二十三年伽倻叛。王命异斯夫讨降之。舆地志曰大伽倻今高灵县。县南一里有宫阙遗址。旁有石井。俗传御井。县西二里许。有古藏。世传锦林王陵。琴谷在县北三里。世传伽倻国嘉悉王乐师于勒率工人肄琴之地。
小伽倻国。高丽地志曰固城县。本小伽倻。新罗取之置郡。
古宁伽倻国。三国地志曰古宁郡。本古宁伽倻国。新罗取之为郡。(今咸昌。)
阿罗伽倻国。(罗一作那一云阿尸良)法兴王灭阿良国。以其地为州。景德王改为咸安郡。舆地志曰今咸安郡北白沙里。有古国。牛谷东西境上。有古冢。高五丈者四十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83L.gif)
星山伽倻国。东国记异曰星山伽倻。今京山。一云碧珍。(三国遗事以星山为六伽倻之一。)按五伽倻五童子分主者也。权近以金官列于五伽倻。东国记异注。金官不入五数是矣。东国史略则并数金官而滥记昌宁误矣。
骨浦国。
漆浦国。
古浦国。柰解王十七年。骨浦漆浦古浦三国攻新罗竭火城。王率兵救之。大破三国。○按三国地志。新罗合浦县。本骨浦县。今废属昌原府。此为骨浦国故地也。柰解王十四年。浦上八国谋侵伽罗国。然则国于浦上者多。而国名亦多不传。
伽罗国。
任罗国。通典新罗传曰百济征高丽。人不堪戎役。相率归之。遂至强盛。因袭伽罗任罗诸国(三韩之地)灭之。○三国史斯多含传。真兴王命异斯夫袭伽罗。注云伽罗一云加耶。然则加罗是加耶别称欤。异斯夫所灭即大伽倻也。
昌宁国。胜览曰安东府。古昌宁国。○按安东本古陀耶郡。婆娑王五年。古陀耶郡王献青牛。安东亦古时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84H.gif)
召罗国。
驹令国。东史遗记曰二国皆在今安东府界内。东北一百二十里。有春阳废县。县南十里水口。有召罗国古址。其西数百武有狱墟。今田野间有石砮。耕夫往往得之。县北三十馀里。有高迪岭。山上开谷广袤可数里。三面险阻。世传驹令王立国于此。与召罗国以今觉华寺(今有史库)洞口石岘为界。古记驹令王率兵踰石岘。将袭召罗国。召罗王知之击走之云。驹令谷口有古城门两石础。今称驹令坊。南去十五里山上有小石城。城中有将坛遗址。相传两国相争时留阵处云。其西数里山坡上大岩。刻柳底将军留阵处七字。不知何时所记。
溟州国。舆地志曰周元武烈王之孙。初宣德王薨无嗣。群臣奉贞懿太后命立周元为王。族子上大等敬先入宫称制。是为元圣王。周元惧祸。退居溟州。遂不朝请。后二年封周元为溟州郡王。割溟州翼岭(今襄阳府)三陟斤乙于(今平海郡)蔚珍等官为食邑。熊州都督宪昌。周元之子。以父不得王常怀怨愤。宪德王十四年据熊州叛。国号长安。胁武全尚康诸州及国原金宫诸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84L.gif)
泰封国。东史会纲曰金弓裔新罗宪康王之庶子。(或云景文王之子)以重五日生。生而有齿。光焰异常。王命杀之。投诸楼下。乳婢窃捧之。触一目眇。遂逃匿。年十馀祝发号善宗。新罗政衰。盗贼蜂起。弓裔东略地。由雉岳下袭酒泉。(今属原州。)
后百济国。东史会纲曰甄萱尚州加恩县人。真圣王壬子。啸聚徒侣。劫掠西南州县。旬月之间。众至五千。遂袭武州。自署为新罗西南都统兵马使汉南郡开国公。孝恭王庚申僭称王。都全州国号后百济。遣使吴越。吴越王报聘。仍加检校太保。辛酉攻大耶城不克。癸亥王建取罗州等十馀郡县。丁卯萱陷一善以南十馀郡。庚午以罗州叛附弓裔。率骑三千围之。经旬不解。与王建战大败归。神德王壬申。与弓裔战于德津。丙子攻大耶城不克。景明王戊寅熊津等十馀县叛高丽来附。庚辰率步骑一万攻陷大耶仇史。至于进礼。高丽遣兵救之。萱引退。甲申遣须弥发大耶闻韶二城。卒攻高丽曹物郡。失利而归。乙酉高丽使庾黔弼攻燕山镇。斩其将吉奂。又攻任存郡。杀获三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1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9A/ITKC_MO_1259A_B150_185H.gif)
高丽国。高丽史太祖二年。定都于松岳之阳。光宗十一年改开京为皇都。成宗十四年为开城府。○肃宗元年。金谓磾引道诜所记上书。请置南京。以时巡住。六年于三角山中心大脉壬坐丙向。东至大峰南至沙里西至岐峰北至面岳为基。以建宫阙。辛祦八年迁都。九年还开京。恭让二年复还南京。三年还开京。○西京(今平壤)南京(今京都)东京(今庆州)江都(今江华)重兴殿(今白川)三苏宫。(右苏礼德白马山。左苏长湍白岳。北苏今新溪箕达山。)地理志曰西北自唐以来。以鸭绿为限。而东北则以先春岭为界。盖西北不及高句丽。东北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