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x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杂著
杂著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5H 页

天官冢宰治典(其属六十○经邦国治官府。纪万民节财用。)
太宰(依旧编)小宰(依旧编)宰夫(依旧编)内史(本在春官第六十二)太史(本在春官第五十八)外史(本在春官第六十三)小史(本在春官第五十九)御史(本在春官第六十四)宫伯(本在天官第五)司士(本在夏官第二十三)宫人(本在天官第三十)膳夫(本在天官第六)庖人(本在天官第七)内饔(本在天官第八)亨人(本在天官第十)酒正(本在天官第二十一)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5L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6H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6L 页

地官司徒教典(其属六十○安邦国教官府。扰万民怀宾客。)
大司徒(依旧编)小司徒(依旧编)乡师(依旧编)乡老(依旧编)乡大夫(依旧编)州长(依旧编)党正(依旧编)族师(依旧编)闾胥(依旧编)比长(依旧编)师氏(本在地官第二十二)保氏(本在地官第二十三)司谏(本在地官第二十四)调人(本在地官第二十六)大司乐(本在春官第二十一)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7H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7L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8H 页

春官宗伯礼典(其属六十○和邦国统百官。谐万民事鬼神。)
大宗伯(依旧编)小宗伯(依旧编)肆师(依旧编)𩰪人(依旧编)鬯人(依旧编)司尊彝(本在春官第七)司几筵(本在春官第八)天府(本在春官第九)玉府(本在天官第三十五)典瑞(本在春官第十二)典命(本在春官第十一)节服氏(本在夏官第二十八)大仆(本在夏官第三十二)小臣(本在夏官第三十一)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8L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9H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9L 页

夏官司马政典(其属六十○平邦国正百官。均万民聚百物。)
大司马(依旧编)小司马(依旧编)军司马(依旧编)舆司马(依旧编)行司马(依旧编)军将(因大司马章新增)师帅(上同)旅帅(上同)卒长(上同)两司马(上同)伍长(上同)遂大夫(本在地官第四十三)县正(本在地官第四十四)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0H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0L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1H 页

秋官司寇刑典(其属六十○诘邦国刑百官。纠万民除盗贼。)
大司寇(依旧编)小司寇(依旧编)士师(依旧编)乡士(依旧编)遂士(依旧编)县士(依旧编)方士(依旧编)讶士(依旧编)朝士(依旧编)宫正(本在天官第四)司刑(本在秋官第十一)司刺(本在秋官第十二)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1L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2H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2L 页

冬官司空事典(其属六十○富邦国任百官。养万民生百物。)
大司空小司空遂师(本在地官第四十二)闾师(本在地官第十八)载师(本在地官第十七)职方氏(本在夏官第五十八)土方氏(本在夏官第五十九)形方氏(本在夏官第六十三)保章氏(本在春官第六十一)溤相氏(本在春官第六十)视祲(本在春官第四十九)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3H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3L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4H 页

按小宰章。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各曰其属六十。而今所编天官六十三员。地官七十九员。春官七十员。夏官七十员。秋官六十六员。而郑玄云司空篇亡。汉兴购千金不得。盖汉于秦火之馀。得之断简。而未觉冬官之错入五官也。司空篇岂本亡也。然昔所未整。今谁辨别。但既略有所见。试为之充定六官。名之曰私议。
历考
黄帝轩辕氏。命大挠占斗建作甲子。(验斗柄初昏所指月建。而以天干十地支十二。配为六十甲子。)容成造历。
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4L 页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庚辰。以十月为岁首。
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五月。造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 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废坏。宜改正朔。儿宽议以为宜用夏正。乃诏卿等造汉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
汉章帝元和二年乙酉二月。行四分历。 太初历施行百有馀年。历稍后天。(谓七曜之行。在历家所推步躔次之前。晦朔弦望不合也。)上命偏䜣(姓名)等综核作四分历施行之。
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乙酉正月。行元嘉历。 初宋太子率更令何承天撰元嘉新历表上之。以月食之冲。知日所在。(以日月对冲。光相掩而知之。)又以中星验之。知尧时冬至日在须女十度。(此以尧典日短星昴推之。)今在斗十七度。又测景较二至差三日有馀。知今之南至日。应在斗十三四度。于是更立新法。冬至徙上三日五时。日之所在依旧四度。又月有迟疾。前历合朔月食。日不在朔望。(历法有大馀小馀。史记历书曰大馀者日也。小馀者月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日行一度。十二月而一周天。岁十二月。凡三百五十四日。以六除之。五六三百日。馀五十四日为大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以六甲除之。六六三百六十。馀五为大馀。小馀即四分之一。未满日之分数也。其分每满三十二则成一日。盖奇日为大馀。奇分为小馀。积而成闰也。)诏付外详之。太史令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5H 页

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癸巳。行玄始历。 初魏入中原。用景初历。(景初历杨伟所造。曹魏明帝景初元年用之。)世祖克沮渠氏得赵𢾺玄始历。时人以为密。是岁始行之。
刘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壬寅。祖冲之请更造新历不报。 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上言。何承天元嘉历。疏舛犹多。更造新历。以为旧法冬至日有定处。未盈百载。辄差二度。今令冬至日度。岁岁微差。将来久用。无烦屡改。又子为辰首。位在正北。虚为北方列宿之中。今历上元日度发自虚。一日辰之号甲子为先。今历上元岁在甲子。又承天法日月五星。各自有元。今法交会迟疾。悉以上元岁首为始。(今历冲之所造。)宋主令善历者难之不能屈。会宋主晏驾。不果施行。
梁武帝天监九年庚寅。行大明历。 梁主即位三年。诏定新历。散骑侍郎祖暅奏其父冲之考古法为正历不可改。至是行之。
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壬寅十一月。行正光历。 初魏世宗以玄始历浸疏。命更造新历。至是著作郎崔光取张龙祥等九家所上历。候验得失。合为一历。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5L 页

隋文帝开皇四年甲辰。颁甲子元历。(其要以上元甲子己巳己未。至开皇四年岁在甲辰积算起。)张宾,刘晖等所造也。○六年丙午。隋颁历于突厥。○十七年丁巳四月。颁新历。 杨素,牛弘等复荐张胄玄历术。帝令素与术数人立议六十一事。皆旧法久难通者。令刘晖与胄玄辨析之。晖一无所答。胄玄通者五十四。拜太史令。令参定新术。至是历成颁之。晖等除名。
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行戊寅历。 唐受禅建国岁在戊寅。故以名历。白马道士傅仁均所造也。
唐中宗嗣圣六年己丑。始用周正。改十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十七年庚子(周武氏久视元年)冬十月。周复以正月为岁首。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戊辰。行开元大衍历。 僧一行推大衍数立术。以应气朔日食。以造新历。故曰大衍历。
唐肃宗乾元元年戊戌。初行新历。 山人韩颍上言大衍历或误。帝疑之。以颍直司天台。损益其术。每节增二日。更名至德历。○上元二年辛丑。以建子月为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6H 页

唐代宗广德二年甲辰五月。初行五纪历。 宝历元年六月望戌夜。月蚀三之一。官历加时在日出后。有交。不署蚀。代宗以至德历。不与天合。诏司天台官郭献之等复用麟德元纪。更立岁次。增损迟疾交会及五星差数。以写大衍旧术。上元七曜起虚四度。帝为制序。题曰五纪历。
唐穆宗长庆二年壬寅。初用宣明历。 宪宗即位。司天徐昂上新历曰观象起元和二年用之。然无蔀章之数。至于发敛启开之候。循用旧法。测验不合。上立以累世缵绪。必更历纪。乃诏日官改撰历。名曰宣明。其气朔发敛。日躔月离。皆因大衍旧术。晷漏交会则稍增损之。
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十二月。初行景福崇玄历。 宣明历浸差。太子少詹事边冈造新历成上之。命曰景福崇玄历。
梁太祖开平三年己巳冬十月。蜀行永昌历。 司天监胡秀林所献也。
周世宗显德三年丙辰八月。周作钦天历。 王朴与司天监王处讷所撰也。初处讷私造明玄历。因唐世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6L 页

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巳三月。行明天历。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十月。钦天监进大统历。 钦天监博士元统言。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历。随时随改。以合天道。皇上承运以来。历虽以大统为名。而积分犹踵授时之数。非所以重始敬正也。况授时历法。以至元辛巳为历元。至今洪武甲子。积一百四年。以历法推之。得三亿七千六百一十九万九千七百七十五分。经云大约七十年而差一度。每岁差一分五十抄。自辛巳至今年。远数盈。渐差天度。儗合修改。臣今以洪武甲子岁冬至。为大统历元。而七政之行。迟疾不齐。窃闻磨勘司令王道亨有师郭伯玉者。精明气数之理。若得此人。推演大统历法。庶几可成一代之制。上是其言。擢统为监正。于是广集众论。益加研穷。遂定为大统历。又制观星盘而筑观星台于鸡鸣山。监副李德芳言至元辛巳为历元之法。上推往古。每百年长一日。下验将来。每百年消一日。可以永久不可易也。今元统不用消长之法。考得春秋晋献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7H 页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己巳正月。颁己巳大统历。○岳正曰己巳大统历书二至之晷。有昼夜六十一刻之文。予怪其故。退而求古诸家历法无有也。夫天行最健。日次之。月又次之。以月会日。以日会天。天运常舒。日月常缩。历者以其舒者缩者之中气。置闰以定分至。然后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乘除之。积三岁而得三十二日五十九刻者。其法常活。以三百六十五度内四分度之一。天分南北二极。日行中道。冬至行极南。至牵牛得四十刻为日短。夏至行极北。至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7L 页

新罗文武王十四年甲戌。大柰麻德福入唐。传学历术还。始用其法造历。(以下附东国)唐高祖时。道士傅仁均上戊寅历。至高宗时。其术渐疏。李淳风作甲子元历以献。诏太史起麟德二年颁用。谓之麟德历。麟德元年甲子。距上元积二十六万九千八百八十算。古历有章蔀。有元纪。有日分度分。参差不齐。淳风为总法。千三百四十以一之。损益中晷术。以考日至。为木浑图。以测黄道。馀因刘焯皇极历法。(李万运曰文武王十四年。即唐高宗上元元年甲戌。德福之自唐还在是年。而李淳风麟德历前此九年。唐已颁用。则德福之所传学。其为麟德历无疑也。)
高丽太祖时。承用唐宣明历。忠宣王时改用元授时历。○宣明历演纪上元甲子。至长庆二年壬寅。积七百七万一百三十八算。上元七曜起赤道虚九度。其气朔发敛。日躔月离。皆因大衍旧术。晷漏交会则稍增损之。更立新数。以步五星。授时历至元十八年辛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8H 页

高丽显宗二十一年庚午。教曰上年十二月。宋历则以为大尽。而我国太史所进历以为小尽。又今正月十五日。奏太阴食而卒不食。此必术家未精也。御史台推鞫以闻。
高丽文宗六年壬辰。命太史金成泽撰十精历。李仁显撰七曜历。韩为行撰见行历。梁元虎撰遁甲历。金正撰太一历。○三十五年辛酉。知太史局梁冠公奏腊日。自己未年以来。依大宋历法用戌日。按阴阳书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8L 页

高丽忠烈王七年辛巳。元使王通来颁授时历。诏曰秦灭先圣之术。每置闰于岁终。古法废矣。由汉以下。立积年日月法。为推步之准。沿袭至今。夫天运流行不息。而欲以一定之法拘之。未有久而不差之理。差而必改。其势不得不然。今命太史院作灵台制仪象。日测月验。以考度数之真。积年日月法。皆所不取。庶几吻合天运而永终无弊。赐名授时历颁行。○太史局伍允孚言国家尝以春秋仲月远戊日为社。而宋元历及今历。皆以近戊日为社。自今请用近戊。从之。
高丽恭悯王十九年庚戌。本国使臣成准得还自明明帝颁赐大统历。(交聘考云帝遣尚宝司契斯来锡王命。仍赐大统历。)
朝鲜世宗十五年癸丑。命艺文馆提学郑麟趾等。撰七政算内外篇。○高丽崔诚之从忠宣王入元。得授时历法以还。乃推步遵用。然日月交食。五星行度则犹不知郭守敬算术。我朝开国历法仍授时。 上以交食五星之独缺立成。命郑麟趾,郑招,郑钦之等推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9H 页

仁祖九年辛未。赴燕使郑斗源回。进西洋人陆若汉所赠治历缘起一卷。天文略一卷。自鸣钟一部。千里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9L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40H 页

肃宗三十四年戊子。始用时宪历五星法。○观象监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40L 页

英祖元年乙巳。改用新修时宪七政法。○徐光启崇祯历指。以崇祯元年戊辰天正冬至为元。至我 肃宗朝。积差渐多。梅瑴成推衍崇祯历指。以崇祯后五十七年甲子天正冬至为元。即我 肃宗朝十年甲子。七政皆从此起算。自 英祖乙巳。始依其法。步日月五星交食。近世西人噶西尼又谓太阳地半径差。瑴成定为三分。今测止有十秒。清蒙气差。瑴成定地平上为三十四分高四十五度。止有五秒。今测地平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41H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41L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42H 页

正祖六年壬寅。命书云观作千岁历。其法以元年起数。至于百年而止。所以预置未来之算也。每十年一改则百年减为九十年。故又增置十年。以充本数。所以补过去之算也。于以省司历者奔走测验。随时随改之劳。○我东自古循用中国之历。及至 世宗朝。始立推策之法。故于千岁历卷首。先揭历元图。而以世宗二十六年甲子为上元以为起也。数之基本。盖仿黄帝六十一年上元甲子之意。○正祖七年。定经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42L 页

纯祖二十三年癸未。观象监官员启言来甲申年六月朔日食。如例推步则食分为十分十三秒矣。月体小于日体。初无十分尽食之例。况逾于十分。理不当如此。乃遣监官金检。随冬至使入燕。令诣清钦天监质问。检既至燕。见极西人钦天正李拱辰问之。盖古今交食考所载。日食十分者甚多矣。○检问曰今年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43H 页

太上三十一年甲午冬十一月。用泰西太阳历。参用时宪历。○忌辰 诞节及拣吉。皆用时宪历。○太阳历之法。埃及国古时代。始以三十日作一个月。又于十二个月添五个日作一年。其馀六个时。年年自积。至一百二十年则成一个月。千四百四十年则成一个年。谓之太阳历至希腊时代。复用太阴历。其法以十九年为太阳一回期。凡一回期内。分作二百三十五个月。错误甚少。故此历法用金字刻于碑面。命曰金历数。即唐尧历期三百六旬六日。三岁一闰。五岁再闰。十九岁七闰之法之偶然略同者也。降至罗马时代。历法大坏。年之长短。当时君主任意裁断。罗马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43L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144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