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书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59H 页
答郑汉朝
薄暮从外还。尊从叔已题凤而惠墨留案矣。以审堂候棣康慰慰。时事至此。愤泣何极。宇内大势。已非弱拳所能挽回。则计在洁身而已。古之洁身。在丘壑韬晦。而今之丘壑。恐不能容一发毛。俛宇之说。嗟亦疏矣。仆向与古琴翁书以相誓者。意有所在。而只恐此心持守之难。或有甚于保发之难也。如贤辈者。有父母在。不宜有此等说也。嗟乎五百年冠裳之国。岂无一人义士为吾 君扶伦振纪者乎。
与郑汉朝
先府君之精明刚毅而不享年寿耶。哀史之孝而奄抱风树之恨耶。凤飞岩下。初夏拚别。作千秋之诀耶。中秋贱椷。未见覆喻。而一夕兰音。令人哽咽耶。渊堂之土木未讫。礼书之印䌙靡完。而不见管干之勤耶。顷因仁乡士友详叩患节原委。不过潦夏董役。往来失摄之致。且闻哀史之至诚求医。剂治有方。理必有回咷作笑之庆。谓将乘暇一造。以贺康复。而此日此恨。梦寐之所未图也。十世通家之契。十年游从之欢。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59L 页
今不可复得于斯世矣。仰惟贫无以为礼。又非岁月为备之地。附附之节。何以无憾。更念弱年巨创。易生病祟。与其直行而灭性。无宁勉从而尽礼。惟愿强加𩜾粥。无至伤毁。上以慰萱庭。下以抚稚弟。
与郑汉朝
垩室中面深墨柴而立。叫天叩地。茕茕无以为生者。宜以时往慰。勉之以古人顺变之道。俾得知人子当为。在爱其性命。以全其父母血肉。而彼径情直行而终不胜丧者。便非所以为孝也。时从仁边士友闻知哀史之心。自以谓古之人遭亲丧能如许。今之人亦人之子。敢不尽力守制。仆以是常忧哀史。今见尊亚庭所示。已露出病祟矣。瘠立不食。吞米辄噎。此證诚不细。若不及今回思。爱护喘息。则转成沈痼。虽悔何及。仆之言虽不足信。教民无以死伤生者。非圣人之至训乎。
与郑汉朝
陶山事变。人或诿之斯文气数。然彼乱贼辈岂能主张气数之柄乎。手犯尊严。迁动藏匿者。不过一时乘机肆顽。骇动人心而已。若诿之气数则是中其谲计而成其包藏也。未知会席佥公处变如何也耶。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0H 页
与郑汉朝
今见儿书。温井日记已讫功。尊卫之至也。集事之敏也。何等仰贺。惟斗岩元堂诸作。录诗而不录姓讳。虽务止谤。恐欠古例。又不是务实之义也。诸本既有异同。取舍难安。然惟当参酌其间。主一而书之。有不可全祛已录之姓讳。甘作无例之篇帙。贻耻于后人也。稷之此说。非谓先祖三诗之无差。而他家诸贤之诗有错也。准旧本而书之。最是的底道理也。苟有当日手本则最好。然若均是誊本。则详者嘉而略者未嘉也。旧旧纸为信而稍旧纸为轻也。尊所袖去册子。乃相稷所誊也。实未足为信。故相稷出示三百年弊弊旧件。使贤考准。贤乃终日相准。持新誊本以去矣。家儿来传刊所事端而觅旧本。然方是时万里远搬之人。既不能尽输书籍。所输者亦积置屋中。不能搜出。其后徐徐觅之。果输在赁屋矣。始欲封呈。更思之传来旧卷。不可轻付于邮人。若自桧渊欲见旧本。则谨当赍呈矣。殊土漂泊之人。于斯文大役。不敢有所雌黄。然郑重之帙。不可有一条无例。故妄自书告。冀得改正也。若大论已完。有难进退则有一说焉。诸诗皆联录而其末悬注曰右诸诗。乃金槃川,李石潭,李畏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0L 页
斋,卢沃村,李浣石亭,李东湖,李复斋,裴藤庵,申梧峰,卢月村,李瑟谷,卢菊潭,李白川,李心远堂,李▣▣诸贤所和。而诸本互有差错于姓讳。故不敢填书云云。则或可以塞唇舌耶。
答郑汉朝
特孙带书至。且喜且悲。有子如此。侄女不死。侄女有子。吾嫂氏传气脉矣。所可悲者。家兄之远不共见也。儿寔之不能卒其庇覆之意也。至如书中云云。贤愚虽殊。境遇则同。以吾祖三世之所承受者。而能有以报左右之子。获睹其成就之大。则不但左右之告先府有辞。稷亦有以归禀三祖也。况其资地颖敏。临读不泛忽。纵未可遽占其勤慢。亦足以默揣其志向也。乃因其请名以洙。字以孟源。以寓期待之意也。
答郑汉朝
汇通之役。过半境耶。尊门长德济济之日。未及为役。而贤乃独劳。临境拊昔。得不怅楚耶。晚悟集中有关系鄙家者耶。所以尝愿一奉阅而不得也。今番拟偕印耶。甚所愿闻。记言中有文穆公圹铭,谒桧原文穆庙文,五先生礼说跋张数为十馀。且前后请庑疏十度也。拣用几首不妨。凡此等皆大文字。今不续刊。将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1H 页
待何日。前后请庑疏本觅示大企大企。且念复斋,藤庵及吾祖沃村。在冈门咸推年德。而祭文不载附录中。此亦不无商量。贤意以为如何。吾祖之文。只是舅甥情曲。虽载不甚为紫。至于复斋,藤庵文则颇张皇说师生授受之实。不录姑未安。又于近年所刊诸集。往往有祭文穆文矣。在本集虽不系有无。以各家言则孰无愿载之心。先生未刊集一册。稷所亲见于贵邑芙山金氏书堂。时则丁亥夏也。同往者法山崔舜五兄也。册在贵族童子家。童子即金氏外孙而奉母来托于金氏云。苟实心推求则岂有不得之理哉。其中有我九世祖奉事公挽一绝曰少年才气堪文艺。失学还于武发身。朝聘长程将展足。倏然摧折柰双亲。诗中句语虽草草如许。系是先正咳唾之遗。为子孙者。岂不欲寿诸无穷乎。论者曰既有祭文载在原集。挽虽不传不妨。然稷之心则不然。苟得其一册则大幸也。
答郑汉朝
往在庚午。我先人于贵门宗宅旧卷中。得寄甥书二十五度。要之未刊书札。似不独寄甥而已。与处中阅旧藏而回示之如何。曾见武屹书册目录。有夏山劝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1L 页
惩案一册。故要先亚帏觅见。答云有劝有惩。惩或有碍于后人之眼故止之。到今思之。不可以有碍而没先正劝惩之实也。必觅之如何。顾轩集中丁巳拟疏卞诬录。载于附录然后。可以塞一边人之多口也。贤意以为如何。
答郑汉朝
昨日书蒙寄叔祖遗诗。今日书又赐先祖手墨。双擎感泣。罔知所以为谢也。诗固载之挽卷。自能早晏发现。至如残䌙败纸中。草草短牍。苟非贤座勤意。谁能审视而收之。驰书而致之。俾十世孱孙。得以睹三百十一年前手泽耶。况癃年疾患相诊之意。药物庄储远输之实。自是师生叔侄油油底意者耶。谨当与宗族共守。世世说贤座今日也。挽诗颇涉疏忽。然月翁文字之在集中者甚草草。今获并刊。私门之幸也。
答郑汉朝
洙孙驱驰数百里。奉奠盏盘于嫂氏讳祭。此古人之所常行而今人则未易也。吾心尚悦。况嫂氏之灵乎。但贤有一枉之示而竟孤鄙望。已是怅然。重之有美慎支离之端。岂非可忧者耶。须速治之。无贻惟忧于萱堂如何。稷自至月诸證交发。尚不掇床褥。将终于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2H 页
斯也。先先生附录二册。前已伏受。今又见晚悟集。写与刻前后俱精。可见左右集事之缜密也。又以两世文字之现。为私门幸事也。前年八月。吾兄弟浴蓬泉。适遇傍郡士流。追念先先生丁巳浴事。发修契之论。登诸帖者已数百员。自契中欲修书于桧渊。以告事槩而吾姑止之。以俟其成就而奉书以请佥衔不晚也。近闻自温泉为先生营建一讲舍云。然何能容易也。德山碑为悖孙所毁。而其源委逼眉爷。大是斯文极变。晋康之会在三月廿五。自桧渊必派员参席也。大抵师门诸役。皆自士林终始。而至如德山。全是士林所管。事在先生年谱。河宁无成纳田百斗为院基。与诸般策应者。其一段也。神道碑则采石于长水。其时晚悟公任湖南亚营。发文诸郡。为丁夫馈给之道。此其明證也。近世论律者。以孙毁祖碣为常事。此则聚远曹公碣之为前辙也。冥翁神道碑之全出于士林。晚悟集可据也。预谅如何。
答郑汉朝
十三日承八日书。以审侍暇棣事有损。贡虑不浅。我我事愤惋愤惋。此事发端于尤庵年谱中。而洪直弼料得癸丑疏之无疵。乃曰此非癸丑疏。乃丁巳拟疏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2L 页
也。诬逼无忌。顾轩集中有辨诬录。然乃门下诸贤之说。何能为證于彼辈丛中耶。尤谱壬辰条中一篇录呈。盖美村说足以助一臂也。尤庵则于文穆公。尊慕之意有素。美村则于此事颇有力。同春则虽论癸丑疏。然闻美村之言。更不加喙。亦不可谓有负于文穆公也。书草颇巽顺。恐不合佥意。然稷意则凡有事之书尤加谨。而只达其事曲直而已。延兴裔之负文穆。虽是痛憎。然于此事不足有无。故都不举论也。只当以尤谱中所论癸丑疏。为宗旨可也。癸丑之化为丁巳。直弼辈之私论也。虽然此等事。只以一番明之而已。不必用力卞明也。
与许克明(应)
天涯漂寄。自分摈弃于朋友之列。不意今日坐见尊族庠兄。满心惊喜。茫然无以为言。惟有双涕泫然。按不得西林旧感。悲夫。昔焉而一室相资。今焉而千里落落。昔焉而朝昼相接。今焉而得之十六年之久矣。况念霜草之阡。楸槚几拱。而更不得赍香展省。冷泉旧屋。风雨荒顿而邈不得共议嗣守。诱掖之恩如天而报效之道扫地。昧慢顽率之诛。何辞可逃。顾年来妄自以谢绝京洛为义。既与搢绅士大夫旧所识知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3H 页
者断置问讯。且复自计曰同志书字。并阙无义。然阙彼续此。亦所嫌碍。并与吾克明而阙之。今而思之。未可谓得中也。岂敢望左右之深揣此志而曲为容宥耶。春气渐畅。仰请偪綦有暇。观玩有相。上可以绍述祖训。远可以慰副朋友之望耶。户外一步。皆闹热地。室中常有寒饿色。如此而能不渝素操则先师负辟提诱之力。尤不诬于家庭也。每见从西来者。或言左右能固穷劬经。或言几为俗尚迁夺。两说皆出于忠厚相输之至。然由前则相贺也。由后则责我也。其所以责我者。岂有他哉。以左右所迁夺者。出于餔啜之不继而稷辈不能周救也。无辞可以自鸣。然窃自恃而不恐者。一则擩染之素。一则性质之美。今乃详其后说之妄而益信前说之真。此心喜浣若己有之。虽然为左右今日计。有不可以一时迁动之难而致有他日深悔也。岭乡多知旧。又多先先生遗躅之地。又尝见先王考公未曾不有意迁卜。在左右岂无瞻敬之寓。亦岂非继志之一事乎。先师年谱及受廛录等书。不宜久置巾衍。私或略有商量而扫轨既久。不能收议于知爱之地也。自贵中派员以到此。近则事或有就绪之道。至若年谱一书。功不甚夥。尤非迁延之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3L 页
务。然鄙中所藏。只是私所编次。而懋斋所撰之本。远不能借来。故未敢容易入锓也。如不得派员以到。或可寄遣懋斋本。意欲参订完成。以成锓功。幸为禀悉于尊再从王父公。速为示及如何。稷自甲午以来。陪兄避地。三徙而至芦山。闭户养病之外。无一事可以相提。又自庚子以来。因家兄患节。至今焦煎遣日。固何暇寻理旧业耶。远方之人。不识如此。谓或昔日有所受于师门。枉相寻顾。尤极惭叹。
与许克明
不见吾克明十八载矣。今有事而不见。此怀当何如。仰询侍体加餐。所课不至间断耶。吾党之望左右不轻。愿勿以贫困夺志。坚守旧业。方有光于家学矣。京约所非久栖之地。近或购得一屋子耶。使左右而如此。吾辈之耻也。丹城诸同志之意。以为丽堂乃先师聚精之地。宜奉妥影帧。使左右挈眷来守。则堂田之收。哺啜自足。朋友徵随。亦自依倚。何舍此乐地而区区为都下滚汩之状耶。幸勿辞一时搬迁之劳。求作永久妥静之方如何。刊役止六册。莫非管摄非人。处置失宜。且不无饥荒乱离之所妨沮也。是以印䌙未优。只送五帙。又加年谱五册。甚略略也。前春所来十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4H 页
册中。年谱挽祭四册姑留此。拟为考据之资。而其馀六册奉完耳。谥注疏势虽姑停。若有好会。更议于希斋。以为登彻之计如何。
与许克明
城南老屋里。对卷呵冻之状。恒入梦中。觉来徒黯然。挈家踰岭之计。或有更商耶。前书以下庐先生放言剞劂事。有所献愚。倘不至中沈耶。从前则缘星集未行。不遑用意于放言。今星集既到就绪之境。吾党之忧。专在放言。此若未遂。将何以归对先师乎。更欲扶病躬晋。奉册以来。而咳嗽之證。最忌风气。才出户庭。便即喘喘。搭轮溯北。定难为算。玆又专仰。放言十册借惠如何。
与曹义卿
今日之会。无吾义卿。不惟吾之所未料。亦岂义卿之所曾料哉。不惟吾之所耿耿。果何以慰社中诸君子踽踽之怀耶。见书虽知有相值之端。不图义卿之置此会于寻常酬应之末也。此会之所由设者。盖欲为远方同志盍簪之阶。而既于义卿而失之于初。那望馀人之有终于他日耶。书发已多日。不审侍事克尽其职。而秋来读何书。及冬则将读于何处。固知左右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4L 页
一出堂闬。众笈徒必将贻恼于重帏。此亦不可不念。然窃尝知尊王府之志。不以左右之游学为非。况念左右有滞懑之祟。其所调治之方。莫若占定净室。刬除鳞甲。发舒精神也。苟或不然而添积祟根。尤非所以安父祖之心者也。吾所以要左右枉存者。一则以并世同志。不忍相离也。一则以社中规条。类多相须也。一则以左右所患。在家则易至添积。在外则便于调治也。相稷因朋友屈顾。初九日行庭揖。翌日习饮礼。今日始讲说。乃前所未勘做人书也。无非微分之所不能承当。而最恨义卿之不在座也。德哉跋涉数百里。才三宿而退。其来勇也。其去势也。至如舜钦,裕伯,殷伯,德常。或以亲剂。或以家故。只为塞责而去。前期虽近。别怀难耐。所谓时到不过四十许人。而今日已送十馀。益叹诚不见孚。使之坐席未煖而旋怀归心也。
答曹义卿问目
 小学立教篇首。性命则只言天。教养则首言母。性命天理故不该地。教养就其始者近者而造端焉。故言母而不及父耶。
性言天教言母。恐如所喻。但始近二字不亲切。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5H 页
男十年而只言礼率初学幼仪肄简谅。女十年而自女德女功至祭礼。无不备教。似与健顺刚柔底道理。略相龃龉。任重道远。故其成也缓而重。不出闺门之内。故其进也易而轻乎。
已于二十嫁三十室。见其成就之早晏。
 立教一篇。直就人伦日用实务上说去。故子夏之言。先儒云有偏病。而亦得取于篇尾耶。
然。
 格物致知。乃十五以上事。则四十时方物出发。只是陈言画策耳。既从仕则善言良策。恐不必待事而言。未知与服官政时界分。自有不同耶。
始仕之人。有不可出位而言。必方物然后出谋发虑。夫安有不格物而先致知者乎。
 明伦篇丁宁著鸡初鸣咸盥漱六字。如不易之常典。夙夜箴昧爽乃兴四字。亦分明恁地说去。起寝盥栉。乃君子日用动静之紧节目。恐不可以时而有所进退也。
明伦篇主事亲而言。夙夜箴主修身而言。鸡鸣盥栉。子职之不容已也。昧爽乃兴。时分之自有其工也。然工于自修者。宜先子职。恪于子职者。必不懈于自修。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5L 页
以此两篇参看然后。庶其不相亏损也。
答柳舜卿(道升)
奉饯已再经年矣。恒自瞻郁。非意拜惠书。谨悉侨体万休。鄙家所藏经礼类纂四册,僿说二十册。二江借去。往年家儿之赴襄也。不遑提及。贤须说及。使之从邮付完耶。己丑录将图成云。何幸如之。彼所谓我我录。自是谵语。人谁信之。若以此为信则 王言将归虚乎。史牒谓靡准乎。虽然不可无一番卞破之说也。贤座乃跋涉湖岭。蒐聚实迹。此书乌可不布乎。弁文贤可自为。何必推借于昏眩朽败之人乎。
答李涵卿(根泳)
尊世稿之赐。深感厚意。窃尝求见于西洛而偶未及。今乃得之。有以见古家风烈。而及到霞老之稿。嵬勋巨什。有足观感。恨未能身登霞榭。备见其康济之术。又在江湖也。
答安士初
同志十日话。定是山中胜缘。而物儿多猜。至使皎驹径归。不惟惜其相送。深以所警献虑。圣可之来。清笺伴至。乃知调治有方。壸患向稣。复慰拂髦有暇。翻经加餐。兄弟叔侄。共为师友。清昼垆薰。乐意融融也。尊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6H 页
族先寝郎公遗事。井井入矩。足以徵信于无穷。岂慵陋所能轩轾哉。犹敢删动若个字者。盖重违勤戒也。然而拙匠补架。反误绳墨。乞更加手分。求为全完如何。相稷前月醮出系子之子。仍仿亲迎之例。已见新妇入门。此足以供悦埙室也。
与崔晦夫
夫仁一巷。盖平生所寤寐也。虽不见其草木之辉。获与贤裔周旋于樽俎之间。私分之幸福大矣。况器郎质美而仪粹。知其能遵守家范。但姑未叩其存中者何如也。伏惟偪綦有暇。服体万相。相稷家有吉礼。而兄在殊土。不能主其事。又值献发而一斝不能献。岂衰境所能堪哉。家况既如许。身痾又沈㞃。不能用意于礼事。苞线诸品草草如此。所恃惟尊门旧规。贵拙而贱侈也。
答崔晦夫
器郎袖书而至。盖兄所以曲副妇情而要以慰其淇怀也。虽然女子以夫家为家。彼所以显有庭思者幼志也。不教之致也。请勿以小仁害大仁。必随事策励。俾知组紃酒酱之为其当务。而父母兄弟之为非长久共处之人。然后方可为教妇初来之义也。赠女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6L 页
行文伴呈。幸望使能于国文者。译而示之如何。
答南养叔(浩良)
不见吾养叔已三载。岂图兴骊耕稼之区。能藏得养叔而使我获奉其心画耶。九味之里。距郡治几堠。所与交者谁谁。所讲究者何书。耕可以供卯晡耶。真正之业。非哺啜所拘。此不足为养叔忧也。惟愿处屯益亨。懋吾所懋而已。
  别纸
 祖丧未殡父丧。
通考以祖死殡未殡。为服祖周。代父斩之證。而亦曰以代服为承重则未然。士仪曰祖丧先于父则父为传重正主。孙不当服承重服也。服本服可也。增解曰以殡未殡为限。不如以死未死为限。右三说皆参以前辈之论也。祖丧后父死。无论成服未成服。子为父服斩而已。父之丧服。陈于灵床。既葬而置诸灵座。以待其服尽。子则入祖殡服祖服。入父殡服父服。丧次则退在父位之后。题主称祖考而以孙某摄祀为旁注。先以事由告父祖之殡。
 宗子冠礼。支子朝祖。在同日。
杂记曰父小功之末。(张子曰卒哭之后为末。)可以冠子。父小功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7H 页
以上之丧。卒哭之前。不能冠子礼也。则彼营葬之支子。各有祖祢之庙。朝祖之节。只得行于祖祢之庙。如无祖祢之庙。则于宗子之父。为小功以上之亲。宗子冠礼。已不得行。
 宗子远徙。祠宇未成。
远搬之人。既不能先立祠宇。则姑宜权奉于壁龛。不宜身先徙宅。祖留旧庙也。所迁非远方则亦或有权宜于其间者。盖以时省谒于旧庙。而随力营立新庙也。
 主面没字。
朱门人有神主违尺度者。问欲追改而朱子不许。则粉面脱落与主身违度。不相上下。必待改题时。更涂粉面恐好。
答南养叔
养叔书又至。知养叔尚在太平江上也。二百里之地而相见之难如是乎。稷年来常病。以奉书不报。见诛于朋友者固多。然养叔逆旅之寄。吾岂忍不报乎。前书及谬答诸条录呈。恨不曾相悉于金君枉访之际也。金君端士。喜羁中相依之有其所也。未知养叔之定栖梅谷。在金君往返之后。故金君未得告我耶。桃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7L 页
花 宸帖。复此誊示。久而愈勤。未敢以拙涩而终巽。且欲因此而少洒黍离之泪也。故且赓且和。然录示中欠本帖所从来及四韵所倡之在尊先何代也。由此贱作颇含糊矣。幸更相示之则谨当易草矣。堂诗赐和。足以耀丘壑也。更请读体增相。家集携来而耕事或经纪耶。秋间一枉。能如计耶。相稷兄弟不相见者已五朔。而惟时时承安于邮椷已耳。身家之呻呓。驯成常例也。
答南养叔
朴君之访。养叔之书伴至。前函果未奉报。疏慢可愧。然年来以此负朋友多。盖病剧而酬烦故也。他日尊亦至吾年。庶厚恕也。因审寻乡定居。图书依旧。尊从氏老兄相与征迈。尤有以精诣矣。朴兄之逝。吾党之不幸。其所著述。不无关系斯文者。望与遗孤商度。不至泯湮耶。尊祠庙最尊位。既奉于长房。未可以吉祭未行。更有他辞。礼当奉迁于次长。而次长贫不能奉祀。则设别庙。次长主祭。便一礼例也。乱离权行。更迁某房之告。来谕得之。但改题云云。恐非礼意。长房祧埋之时。长房之名。何以区处也。
答郑圣田(在龙)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8H 页
达邸之叙。穷庐之屈。皆溪翁赐也。苟不有斯文大役。吾辈何从而源源哉。但山人乏絷驹之术。俾大暑远幰。一宿复路。迄今黯黯。匪意辱赐大牍。存讯病朽。兼寄清什。岩茅增紫。况几时回首等语。深致眷眷之意。岂特一时桑海之感而已哉。曲沼寒月。庶有以證两地心绪也。书后又半月矣。谨请至诚进剂。汤候复康。晨夕之暇。经体增相。域内则荒愁恼人。辽右则战气滔天。双耳骚聒。想无同异。刊事缘江兄未至。姑不更设云。若因循时月则众情或弛。须移书达句。俾勿失时机如何。
答洪复卿(憙)
读日草以知贤人所过。礼数弥盛。史料弥露。矧王仁氏之风韵不衰。退陶子之学派长流。车书所同。声气暗合。今昔之短长得失。有不暇论也。但相稷识浅。未能领略其颠趾。然重违盛旨。有所起草。谨玆书呈。冀蒙勤批。若以稷一日之长而靳赐绳正。则格势之卑。犹属第二。其于今人名号。前儒评品。失实必多。兼山曷不为朋友掩拙耶。
答林馨国(苾熙),鸣国(瑽熙)
穷山病朽。不足齿数于人。而贤伯仲联赐宠椷。讯之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8L 页
以为学之要。瞢无见识。不知所以为对。请以尊门故事言之。葛川先生虽处稠广之中。专静自守。瞻慕先生处事无一毫矫饰。此于两先生。虽是疏节。相稷尝钦悦而愿学焉。且窃惟之。贤所服事之地。謦欬虽渐冥邈。所著之书。无非指南于后进者。闻方印而布之。贤者须于古而求之家庭。于今而求之师言。其所造诣。谁之不若。以是远期。不以贱言之无所补为悚也。
答李赞卿(愚相)
子晦,子刚间关跋涉而至。其意岂寻常哉。稷于朋友。无所裨补。而每令劳劳相寻。心有所不能自安。重以吾赞卿之频赐书字者。有不以沙石为微而冀或有资于良玉之治。然恐无以助其光辉而反致疵玷也。堂候之康。读体之休。拜书而慰。亚庭麟胶之续。知已点定。此是大信息。鳏境愁苦。稷所备尝。是以曾为亚庭忧之。故不贺之贺。有倍馀人。家庭有事。安得如计于閒漫出入耶。然而贱社过从之列。如左右者未多有。而今乃违一良晤。席之不圆。众所啧啧。日来不量己力。妄有所蒐辑于诸经者。此是累年经纪之件。而要作晚暮读书之助。然精意俱不如人。惟望同志益力而已。左右岂无意乎。
答李重可
非意拜惠命。并寄先府公文集一𢎥。孝子报本之勤。剞场集事之敏。令人仆仆。谨审亢炎。棣体万休。轩楣之揭。实出于贤人进道之至意。但所求错谬。以稷老无闻者。何能发出好语耶。虽然或因是而有以知己非则于分幸矣。第当归俟閒静。更阅群书。益求去非之术而为贤座诵之。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9H 页
答崔翰汝(仁教)
夏初拜书。知足下老益劬经。病犹求友。其所用意。非流辈所及也。但遣辞之际。过自降巽。谬加礼敬。至有书贽等语。相稷郑重而不敢对。犹不能不耿结于苞北松树之屋也。本月五日。又拜前晦书。首尾千馀言。笔路圆熟。文势缜密。写出自家心肝。无乃十数年来。形形色色有可以坏人方寸者。不入足下病眼。而使足下得以潜究于圣贤之书。独保灵台之光明也。稷自庚戌以来。始焉而颠踬殊土。中焉而悲汩丧威。终焉而百疾丛缠。口不绝呻呓声者。已几岁月矣。宁有一分收拾而举数于同志者乎。朋友之道。贵相规警。乞自今绝去浮辞。责以实效。期之以岁寒。两心相照。不面而犹面也。苟使足下一朝得拨云散。快见十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69L 页
年所未见。而泗南弊庐。亦被精彩。稷之幸也。
答朴乃观(海默)
斯须邂逅。卜之眉睫之间。及奉心画。见其精辉之发。遂乃自语于中曰。道州固自有贤人遗韵。后进观感之效。彬彬如此。冬初拜尊府于冠山。适缘两俱悤遽。纵未能烂漫相酬。犹能窥德义彪炳。而却恨居留相左。未获讲贯于名理之中也。况玆岁晏穷山。不禁慕徒之怀。云门一区。黯黯常在梦寐之际。未知川上书楼。抱卷沈吟之人。亦尚记此颜发而眷然有以兴思耶。仰惟温被有暇。寻绎有进。既乐有贤父兄。又加以好资地。何患不做第一等事业耶。
答辛礼卿(泳圭)
顷年获读辛烈妇传。叹贤座文史之盛。足以阐幽垂重。私窃以为斯人者。方可为乡之善士。因以询之朋游。咸曰礼卿夙抱奇气。值国绝郁郁适辽河。交结天下士。阅屡寒暑。遂易虑而归。复劬神于圣人贤人之书。南土之庄士也。相稷心悦之。思欲一接英辉。春间成舜直为传手札。缕缕数百言。写出平生心事。令人十读而不欲释手也。谨请经体万珍。士气寥落。扶树无人。所以冀贤座之加力也。相稷在先师无恙之日。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0H 页
略有所承受。尔来四十五载。已散落尽矣。又衰癃日甚。望绝收榆。未知何处青山。受此无闻之鬼也。
答沈建七
应章夙所愿见者。相握甚惊喜。矧袖有书出。自廿六载旧要之手。读之如复唯诺于江林樽俎甘勿唱酬之席也。继而阅丽季遗事跋语。益叹讲道有力。词彩并敷也。精粗本末内外宾主云云。朱子所以警伯恭也。若只信道体之浑然。而不思所以缕析而毫分之。则不几近于喜合恶离之归乎。谓事与道相殊而以精粗本末宾主内外。全归于事一边。而必曰道体浑然而已。粗亦道末亦道。宾亦道外亦道耶。稷所言臆见也。盲而说路。人孰信之。
答徐禹逸(万弼)
示喻孝子之心。安得不然。晦斋先生在江界。丁大夫人忧。用遗衣设位。为文遣侄致祭。此载年谱。先生冢子也。既设灵筵于本家故如此。尊则支子也。令侄虽在殊方。庙仪已成。不可别设主也。用遗衣设位恐宜。若无遗衣。虚位而祭之如何。
答文章伯(钟焕)别纸
妇见舅姑然后。婿往见妇之父母礼也。然既不得亲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0L 页
迎则婿在妇家。安得不见其妇之父母乎。惟有所参酌于其间者。行礼翌日。妇见舅然后。婿见妇之母也。妇之父则已共与周旋于礼席。有难并拘此例。
四脚巾白布衫。奔丧之节也。成服后返柩则当用丧服。
吉祭前节奠。当于灵座故处行之。
嫂叔小功。始于贞观。故礼记曰无服。
答文章伯
因饮而会。饮讫辄分。所怅浮于所欢。惟清诗留案。每读之。如复相对。俯询诸条。奉报此迟。盖病为之沮也。况既曾未娴。又在神精消落之日。何能洞释人疑耶。
  别纸
 曲礼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今于姻旧之家。吊孤而不哭灵筵。哭灵筵而不吊孤。无骇俗之嫌欤。
姻旧之家不须论。至如隔远之人。例有知不知。然量情之浅深而吊之伤之或可。
 长子出外年久。不知存没而父死。支子摄事。至丧毕方祫。而长子来奔。其举哀之节。行祭之仪。何以则得宜。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1H 页
礼除丧后奔丧者。至墓著丧服。哭之而除之。然祫犹丧之馀。或可以税之耶。虽然税是先儒之所不许。未敢质言。
 兄有废疾而使弟受重。则当以弟名题父主。而直称孝子耶。
弟既受重则重在弟。
 父丧中除母丧。当易以心制否。抑将用孝巾深衣否。
除以母服事讫。反父服。
 士庶家适子。不论父没父在。为其妻杖期否。
丧服父母在。不杖期。
 仪礼卒哭受葛。而檀弓练而葛。此何同异。且用葛或皮或去皮。或代以熟麻。此何义。
间传疏大功之葛。与小功之麻同。小功之葛。与缌之麻同。至练而始受葛则大功小功之葛制已阕矣。葛无可带之日。檀弓练而葛。未知何义。寒冈曰葛绖古人变服为之。练时之用晚矣。旅轩曰古礼卒哭后易葛。练时仍之。而家礼卒哭无受服之节。又曰葛带乃卒哭所变也。用之于练服恐非。朱子曰古者丧服。自始死至终丧。中间节次变去。不似今直到服满一顿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1L 页
除脱。便衣华彩。盖宋时如此。故家礼卒哭无受服之节。今从家礼不妨。无葛之乡用熟麻。葛之去皮不可。
答文章伯
此心已发云云。人生通患也。稷亦欲治而不能者。何暇为人谋哉。窃尝闻之。制养盖相须。未有不养内而先制外者。亦未有不制外而能养内者也。颜氏之四勿。其要法也。四者之不能以礼。利为之祟也。必须先祛一利字。可以净吾灵台。是以古人防意如城。此吾辈之所共勉也。
答金敬模(基镕)
金陵之会。礼事多端。未及从容相叙。馂仪才讫。悤悤相分。十郡同志。孰不耿结。惟于贤座及在和许。经年不胜黯黯者。以稷久不造丽堂。而堂中多少事。皆所愿闻。且克明区处。为目下急务也。永遂,警百之来。恭承惠牍。谨审经体珍相。念尊门长德虽凋谢。贤流尚簇簇。与之裨补。想有以到得实地也。相稷病日深业日退。将反为无闻之鬼也。隐庵公墓铭。迹伟笔短。无以发挥万一愧悚。
答徐舜执
示喻亲比之非。其道必有悔咎。只当决其可比者比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2H 页
之而已。我岂求蒙。友不如己乎。皇极内篇数之四一曰比上下相亲。左右承邻。龙见云升。君子以。众小人勿用。畴曰小人勿用。私欲害也。彼不速之人。不可与比者。岂非所谓小人勿用者耶。立志之立。固是难看。说文曰立住也。释名曰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字典曰论语三十而立坚也。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书立爱惟亲。树立也。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存立也。嘉喻中坚确一立。不为挠夺云云者。岂不相符于三十立之立乎。以朱子所云。犹是守住言之。亦不背于说文之训也。余不患字义难看。惟患立志之难。如冉求学于圣人。志不立故叹力不足。末乃丧志于聚敛。人之为学。盍谨于立志。立志之初。宜先分别乎古今人物高下。孰为可尊可敬可法。孰为可贱可恶可戒。此志既立然后。讲学以明之。力行以充之。求复性命之本然。求造圣贤之极致。德之进也浩浩。其不可御矣。若曰我之志。只是要做个好人。识些道理便休。不惟工夫不进。反见渐渐消靡。宁不惜哉。心之所之之之一直去底意。此朱子说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舜蹠之所以分。此真西山之说也。苟能固守其所之而惟义与比则于富贵贫贱得失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2L 页
毁誉死生之际。何所处而不安乎。如舜执其年既富。其志亦固。义之一字。将为己有。故因此俯询。奉以加勉。
答徐舜执别纸
杂记士不祔于大夫。祔于大夫之昆弟。无昆弟则从其昭穆。疏从其昭穆者。谓祖为大夫。无昆弟为士则祔于高祖为士者。若高祖为大夫则祔于曾祖昆弟为士者。
无妾祖姑则亦从其昭穆之妾。然庶母之祭止其身。宁有妾祖姑尚在庙乎。前辈已说破矣。
过期而葬则翌月行练。又翌月行祥祭。祝词皆如例。而只前期告其退行之由。或本祝中措辞为之。
弟亡虽葬。几筵在同宫。则妻忌恐亦无祝。
乾坤不合德。四时不能行。衣裳不连续。深衣不成制。衣裳之取诸乾坤。岂偶然哉。
答徐舜执别纸
命理性心。推本而言则一也。天所赋物谓之命。物各有则谓之理。人得是理以生谓之性。是性所存。为一身主宰谓之心。程先生所云其实一也之实。乃本也。非谓四字之同一义也。命与理。恐不可一体看也。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3H 页
朱子曰命者理之用。又曰命犹诰敕。非气何以为功。
主于身之主字。非谓心来作主。心固自为主也。岂可预必其气之将乘而辄曰与客将发乎。
义者事物之宜。若云在物曰义。则事物之宜不宜混了。
答徐舜执问目
 问出嫁女降服图。祖及曾高祖不降。为兄弟之为父后者不降。为兄弟侄之妻不降。俱未知其所以然也。
天子诸侯夫人父母卒。不得归宗。故为兄弟之为诸侯者大功。大夫士之妻。有往来归宗之义。故为父后者不降。父在则同于众昆季。侄及侄妻不降。亦以其为父后也。
与族侄伯恭(正容)
贤从至吾家而一宿旋别。去留想一般为怀矣。不审其日至邑。与家容相遇耶。而宽还到而巴山洁田保完耶。稷疾病之苦。愁扰之剧。俱非稀年所堪。惟塾里复有佳少年来业者。此可以慰幽怀。堂韵既成。故录呈。然稷既多所揭。此则决不宜揭板也。梁文向所写。恐未称意。或有善手相遇。更写好好。
答孙大玉(振珏)
伯辉冬课。可谓发愤。是以傍人贺其有进。然稷则反以为忧。其故何也。每见人家子弟。其未得也。颇若用力。而稍有得。便生懈意。懈意生则有退。不惟当者如此。其父兄亦自语曰今之文。此可足矣。乃使之驱之簿书之窠。米盐之役。而期其前途。吁亦浅矣。稷爱其质之厚而望其远到。临书偶发。非谓座下之效今人也。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3L 页
答族侄仁道(元容)
入新第迎新年。其必有新祉之增新业之进。而供悦于堂帏者矣。东斋庭揖。定是后生引进之方。幸望以时习之。使之知儒者跬步不可须臾而离绳墨也。行礼时。宾至应接之道。有不可执一而断。必须随时量宜。然大略方执礼事。而有难以紊其序而失其仪也。况如乡饮之序。乡人多会之地。方其升降进退。执酌荐脯之际。岂宜一一迎其后来之宾乎。墓祭值雨雪。势宜就茔下净室。设位行事。既曰设位则恐不得不曰神位也。
答族侄仁道
所喻中庸数条。非不欲尽情相告。而素来不事究索。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4H 页
又此悤扰日甚。何能讨其深奥耶。命犹令之令。鄙意亦不无疑于兼气看。朱子曰天之所以赋予万物而不能自已者命也。又曰以命言之则曰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盖不能自已者理也。元亨利贞亦理也。北溪曰天命之谓性。命字专指理而言。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于物者。就元亨利贞之理而言则谓之天道。即此天道。流行赋予于物者而言则谓之天命。北溪之意。亦不以赋予而谓之气也。不可以他命字(如死生有命。莫非命也之命。)之以气言而并与此兼看也。书所尚有数十辈而咸昌洪生承武者。年廿一。文词颇有格。能笃于向里。方读心经不懈可嘉也。
答族侄仁道
稷方理装向西。愁扰不一。吾之行专欲不离病兄而已。非敢自拟于古人避地之义也。所以不欲深入而时时为省楸之计。然贫病日甚。那能如意。预为之嗟悒。如贤所处不宜轻动。愿安心耕读。以守父母之国也。
答成舜在(玑运)
金朴两君。奉书远访。兼赐梅竹先生文集二𢎥。贤座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4L 页
所以不遗慵陋者至矣。曾知此书之增刻。而叹贤座用意之勤。今乃读之。编例井井。方是为大贤遗书。且见大作数件。如对清范。尤为之欣泻。因审侍体万相。高栖新卜。笭箵填门。讲究古道。镇救浇俗。朋友与有幸焉。相稷十年沈呻。志业颓惰。无足为知爱奉道。
答成元近(远永)
曩余未离乡。已闻城山有佳秀才。及造其闾。卜之应接之列而认非常伦。旋见枉寻。获诗篇之酬而略觑所蕴。继而奉清笺。益叹词彩精丽。志向惇实。前秋鄙诗中吾乡文史足者。定不虚发。佳喻云云。皆所以务决去而求必得也。面墙非所忧。能言非所加勉。真可谓善学诗矣。但振德等语。不宜施之于劣者。彼远方素不相识之人。宁或为游谈所误耳。日闻其偾误。目又见其颓惰而犹尚疑其有开导者耶。诗经想讲了。更就何帙研精也。循序读书易不妨。然古之能成就此事者。必从四子得力。是以定斋翁尝劝晚醒勿兼读三经。微意可见。其非后辈所服膺处耶。
答族侄克敬(济容)
宇内大势如许。一时趍向顿变。惟火王一区。独保旧俗。稷所以为贤辈奉贺。为子孙勉业而归心滔滔。江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5H 页
巢搬还。将复仍作凝人。白首羁旅。怀不自遣。大暑恼人。恪请承欢之暇。学履增重。所咀嚼者何书。从前则读者众。虽吾业不成。犹恃四邻耒耟。今读书种子几绝。吾业不成。非徒吾忧而已。国家异日求治。孰能以尧舜之道陈之哉。宜志士之汲汲自勉也。稷老无及矣。只欲抱书逃遁。以自娱而终焉而已。前年俯询数条。虽已过时。重违勤意。以备览过之资。
  别纸
禫前朔望出主正寝。退溪之说也。依礼行参于庙中。退与一家上下。会于几筵故处哭尽哀。尹明斋之说也。请主行于前殡。大山之说也。未造主之家。灵座故处设奠。俗例也。
丧中忌祭。朱子已自行之。一献不读祝。载在诸贤礼书。何可强做别论。
禫前食素。固是孝子之情。然陈安卿于大祥次月。避尊长酒食之会。而朱子不许。况大夫人之命乎。
贤侄非承重者乎。不惟贤之不能主婚。贤侄何可议婚于吉祭前乎。五世祖之主已祧宗已毁矣。婚娶之礼。不可以五世之宗主之。况派宗大宗之宗毁已久者乎。
答族侄汝敬(庄容)
先府公方入地。而吾兄弟不得献诀。岂生平依仰之初心哉。德足以服州闾。学足以牖来人。行足以镇定浮俗。定非斯世常有。乃得之门党之迩邻比之切。而乱离漂泊。不能终始相资。此恨既无穷。自闻搬还。谁图龙冈书帷。化为灵筵。竟使稷抱生离死别之痛耶。谨遣伻人。以请顺变从制。襄树利礼。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5L 页
答郑善长别纸
俯询礼疑。非慵陋可议。然随所见略告。更宜质正于礼家也。家礼后土无焚香。盖以后土地神。故无报阳之节。而丘氏仪节杨氏正衡我东沙溪之文。皆有上香。抑或以鬼阴神阳之义而然欤。未可知也。鄙家用家礼也。正位之丧。不可阙三年正主。然代服之节。古无的据。恐当从庾蔚之及愚伏之论。庾曰父为嫡居丧而亡。孙不传重。愚伏曰通典凡服以始制为断。以此参之则似不当追服。小祥前以本服行祭。祥后以素服行之。未为阙事。九饭云云。近年人有入阙里者。圣人祀孙行九饭之礼。一食辄九进饭。按特牲礼尸每三饭。祝侑之。又按书仪少牢七饭。尸告饱。祝西面于主人之南。独侑不拜。侑曰皇尸未实。又云尸又食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6H 页
上佐食举肩。尸不饭告饱。佐食举肩。似是二饭也。
答徐现可(万禧)
书来知温被有方。堂候支宁。复将寻理旧读。䌷绎新得矣。夫既欲复其天初则宁使鄙吝复萌。若知此心走作则自当讲得按住之术矣。盖人之所以不能自进者。瞢不省天初之为何等物事。又不识此心之所以走作也。如其所忧之在此。则于道思过半矣。幸望以是心而充之。入而孝出而悌。又多识古人之嘉言善行。把作自己应接之法。而以一事不如古人为耻。何患不到古人地位耶。
答族孙而宽(在伟)别纸
以单男而出系于人。大是未安。母之意以为夫之兄虽出系。于己之子为世父。且受养育之恩。不忍绝其祀。使服丧。然此则报私恩而已。他日己死。子岂可以本生事之乎。当服母三年。世父之祀。姑为权奉。以俟立后。若终无立后之道。俟其生第二子。以为从祖祖父奉祀孙。未知如何。
答孔禹若
一夜话。未足慰十载睽离之怀。一幅诗。未足为两心输泻之资。惟有勿川寒月。留證畴昔之游。顷在克塾。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6L 页
徘徊瞻眺。若相唯诺于残篇败册之中。灵犀通应。已令心画来留。奉而读之。慰兄弟更聚。图书米盐各有攸管。且知躬趍西洛。讲定锓书之方。事一之道至矣。向因汝养远访。获见目录。有以想得质问诸条。槩是掴血杖痕。而不至删动于玄晏笔底也。噫先府公苦心教迪。未及睹成业。朋友之所慨然。孝子之心。定须十分努力。期至无过之地。而推以及于宗族乡党。方是继志之义也。相稷遭值不辰。流落异乡。年华衰暮。恋切楸槚。所以春间略定归计。复为芦山芦水所留行。埙室诸口已自江上撤还。且将延过几年耳。
答石道中(大诚)
谬托斋名。始欲以琵琶嶝取义。敲椎(一作推)于琵山琶山之间。更思之。不若取其全局。故以木浦为定。斋既为花园公祭坛而设之。又是累世衣履之阡。而处士公避燹之迹。有足为后孙追思之资。故以慕理瞻玉。定东西楣之扁。贤意以为如何。
答韩正中(德洙)
相别数月。粹仪在眼。拜书读诗。如复对叙。而词藻之丽。足以耀丘壑。自修之密。足以警昏慵。知之而不免复行。固为可忧。然既知其所以为忧。则后日迷复。非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7H 页
所忧也。虽然若信其非所为忧。而些有所放忽。不知不觉之中。反自与不知者等。以近时所见论之。朝为圣人之徒而暮与异道者为伍。昨为冠裳之族而今忽变为缁髡者。盖放忽为之祟也。此为俗曹忧。非所忧于立跟之地。惟当益加勉励。俾人知所慕效也。
  别纸
 拜章
纲目张角咒符水疗病。令病者跪拜首过。
 牙婆
今或有妖女。谓有神附己。私作齿牙语眩人。此其流也。
 石梁王氏
王肃著三礼解。抑其人耶。未敢质言。肃字子雍。魏散骑常侍。晋武帝外祖。又著诗书论语左氏解。
 丈夫唱喏
三礼附注曰唱喏。揖时声也。
 妇人道万福安置
考證曰道言也。万福。问夜来平安之意。亦合祈祝之意。(星湖曰唱喏。古人相揖作此声。谓引气之声。恐是謦欬之类。万福。如今问安。安置。恐安顿之意。)
答李泰仲(铉燮)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7L 页
专恃同志之力。妄始编缮之役。而精详勤敏如贤者。一去而五朔不顾。把笔徊徨。安得不耿耿思想。忽奉心画之赐。犹幸不至相忘。而尤喜其一顾有期也。书发多日。不审至诚攸格。侍剂效康。读履更何似。家贫亲病。有难以时治业。然想不至全然废却。夏作何课。秋读何书。稷自贤相别以来。又遣孟三,亨九于宣嘉之间。是以掇前役。至今不复重开。盖夏来诸君皆从古诗中做工。而不肯挥汗役写。孟三,亨九阅五十日始还。亦皆留意于自己工课。凉生以后则余以明史未讫。略令分写。今才断手。方事考准。实无暇重设旧役也。节后如获枉存。更望分恼如前也。
与李明夫(元淳)
字说之托。认出于磋磨之义。然条理精整。自当铸成佳器。固何待败铝钝铴哉。苟欲顾名以思。伯淳因字讲明要道。则求之遗书足矣。考之行状至矣。见折竿而思欲恩及微物。见蜴脯而思欲使民不惑。见董役之如治军而思欲不劳而事集。见佛首之不复放光而思欲以正胜邪。至如溉陂塘而稻田有赖。给营米而舟卒得全。皆可以得之心而举措之矣。
答吴学三(在善)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78H 页
履险桥涉长亭。辱临乎荒澨羁榻。才一宿而相送。且感且颎。历屡日不能定也。谨请棣体万相。斋役渐就绪耶。相稷送君。日复呻呓。恐复支离。乃治任而归。卧褥五六日。一翁退老之驾适在此时。不得进拜。只发书鸣之。然自赤径发之悔。无以为喻。幸造谒之际。禀悉事状耶。梁文病眩拙涩之人。非所献喻。而念君履险。不敢为巽。竟乃草草如此。何能赞述其命名之义哉。惟望摘发其疵颣而示之。使之填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