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菱集卷十
石菱集卷十 第 x 页
石菱集卷十
 谭屑[下篇]
  
石菱集卷十 第 356H 页
[谭屑下篇]
  此卷即余酒时谭屑之不忍自弃者也。顾此半生涉世。未尝不以痴自居。以哑自托焉。而今乃不堪其郁。借酒力而少自泄其不痴不哑也。凡世之言行不相类。前后为相反者。宜莫余犹也。
天之生人也。耳聪目明。皆为外设。故清浊之分。媸妍之别。皆他人之声息形影也。至于自家方寸之内。未尝无声而不能自闻也。未尝无物而不能自睹也。
自家为人。未尝自为之理会。则其平昔之无心。可推此而知也。虽其耳目聪明。手脚便利。终不成就得有用底人物。只算一个空躯壳而已。
自家方寸之内。无物不有。有万不同。苟能自见其所有。则非惟自家一生受用不尽。以之分授子弟门生。亦足以各成门户矣。奈之何昏黑蔽塞。不见一物。向人求乞。朝不谋夕也。
人之至愚极不肖。只为看不得自家为人耳。苟能看得自家无一毫未尽处时。虽其种种丑劣之状。无
石菱集卷十 第 356L 页
非可羞可耻。然如非方寸上豁开只眼。何以洞自见其许多可羞状也。即此是大梦已觉。立地做个上上贤智人也。
人苟能自觉其真个甚不肖无一能。最居人下者耶。方其冷汗浃体。抚心而自悼也。德之骤进于不知不觉之中者亦多矣。视人皆贤。故不勉而谦也。耻不若人。故不勉而勤也。安守己分。故不勉而俭也。不敢妄动。故不勉而忍也。不强其所不能。故不勉而谨也。好问而多师。故不勉而裕也。常思寡过。故省欲而廉也。省事而简也。省言而默也。躬自厚责。故未常怨天而尤人也。恻隐之至。羞恶之切。辞让之真。是非之公。皆以起由己躬而所感者深。故四端之扩充。甚不难也。
自家为人。本无好处长处。特因自家自识得许多病处短处。故病处短处。悉化为好处长处也。自家为人。亦本无病处短处。特因自家自恃有许多好处长处。故好处长处。尽化为病处短处也。
自家既识得自家。更遇一个识得自家之人。则未有不一见而欢喜倾倒者也。何者。只眼相对。如持镜而互照肝胆也。虽欲不相识。不可得也。
石菱集卷十 第 357H 页
某公聪明辩力。人所莫当。且读尽古人书。历尽世间事。交尽天下人。其为人岂不甚难能也。然而及乎当大事临大疑。而辩利害决祸福也。聪明不见。辩力不出。所读底书。一字使不着。所历底事。一件旁据不得。所交底人。一言议质不能。毕竟七颠八倒。到底狼狈。为当时所笑。为后世所讥。此其故何哉。盖其平昔自恃其许多过人者。未曾向自家方寸里。求见其所欠缺。故只眼不开。黑漆其中。由是而聪明外泄而志气内耗也。辩力虚费而计虑每错也。所读虽多而不归实学也。所历虽备而不为真识也。所交虽众而皆非心契也。聪明适以自欺自蔽也。辩力适以文过遂非也。记诵之博。适以益其障也。阅历之遍。适以滋其惑也。亲知之广。适以助其疑也。其所灿然著见于外者。无非为的然日亡之徵。可哀也已。
古人亦人耳。计其所知。必不若其所不知也。计其所能。必不若其所不能也。若谓物物皆知而事事皆能。则大非古人本分本情也。但以自知其不知。故见物则务为可知而终无不知也。自知其不能。故临事则务为可能而终无不能也。
石菱集卷十 第 357L 页
人必自知其不智而后。能知稽古而得前鉴矣。智莫明乎此也。自知其无谋而后。能知乘时而就势矣。谋莫良乎此也。自知其不才而后。能知先利其器而预备其具矣。才莫高乎此也。自知其无力而后。能知借于人而假于物矣。力莫大乎此也。先辈之智谋才力。非今人所及者。自知其所无而诚之于求故也。
铨家之有选格。皆死法耳。人是活物。何能专以死法选得称职之人也。古之人有能知人于众所不知之中。力荐于朝而竟收其功焉。其术虽无法可传。然必不过为照己之馀鉴。量己之馀算也。何者。知己之不能而人之能可知也。知己之能而人之同能。亦可知也。
韩文公自道其命穷曰。形与影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夫形与影殊者。如云中之龙不见其首尾也。面丑心妍者。如果核之有仁也。利居众后者。舍小取大也。责在人先者。重负民望也。苟有此穷。但患乎遭遇之稍迟耳。及有所遇也。鲜有不功被天下。名不磨于百世者矣。乌在其为穷乎。
人有泥古而嫉俗者。余告之曰古与俗岂相远哉。但
石菱集卷十 第 358H 页
习尚有美恶耳。习尚苟美。虽俗犹古也。习尚苟恶。虽古犹俗也。古人习尚惟美者必传焉。而后之视今。亦岂无可传之美也。士之自修。宜但求自家习尚之美也。不必胸中先有古与俗之辨而有矫激之行也。昔郭林宗贞不绝俗。司马德操以识时务者为俊杰。此诚何等高见也。
以余之昏钝也。而有时乎求之病馀之方寸。未尝不存也。亦未尝不得也。夫子曰君子求诸己。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余于近日。始信圣贤之不我欺也。子之才智十倍于余。特不自求耳。苟试求之。其所存所得。岂如余者比哉。
人之才气。惟少壮时有之。及其老也。无不销落。至于学问。苟有成就。终无销落时也。虽然如欲学问于才气销落之后。亦晚无及矣。是以古之人迨其未销落也。而汲汲乎资其所销落者。以自立其不销落之业也。
凡一部书。古人精神之所融结者。百不其十也。自家知见之所相符者。又十仅其一二也。一二之外。更无可观。譬如销矿。拣金无几。今夫看书而手不停披也。倏忽过眼。始如快马之走也。及乎手忽停披
石菱集卷十 第 358L 页
而眼光透纸也。心之欢喜。如遇旧识于涂而与之语也。孰谓千载已远。九原难作也哉。
古人之为此书者。以有其言也。为此言者。以有其事也。读书时若但习其章句。而不求其言。不究其事。则与买椟还珠者何异也。
学奕而志鸿鹄则不若人也。肄勾股则高人数着也。其不专心致志一也。而其害与效之不同何也。奕之于鸿鹄其事甚远。而于勾股其法相近故也。今夫治文者之于道也政也辩也。皆非奕者之鸿鹄也。而专心于章句。不复知别有三条坦道。较诸奕者之勾股。尤为捷近也。噫。
人有能涂听而善辨虚实者。亦能善识书中之是非矣。夫事有所据而言必过之也。言有近理而事未必尽然也。古之作者。岂异乎今之涂人哉。且夫执其可信之迹。起其可疑之端。以意参量信疑之间。而违其所料者鲜矣。观于书者。亦岂异乎听于涂者哉。
古人之于此事。难保其十分见到也。纵使十分见到。为此说时。有不能形喻其所见。则意有所未尽而难保其七分说到也。纵使七分说到。作此书时。笔
石菱集卷十 第 359H 页
墨不灵于牙颊。则言有所未尽而难保其四分记述得也。纵使四分记述得。今之读是书者寥寥想古。较诸流峙之移步换形。殆有甚焉。而难保其一分理会得也。纵使一分理会得。其不涉强解而穿凿者。又几希矣。呜呼。其难知也夫。
一事而一疑。则其疑或破或不破。一事而二疑三疑。则其疑终无可破。何者。疑有真假。真疑有可破处。假疑本无可破处。一事而一疑。则其疑或真或假。故真则破。假则不破。一事而二疑三疑。则真疑本非二端。故设有一真。必为馀假所混。终迷不破矣。如遇疑而其端二三。则辄执其一而舍其馀。如遇一疑。则辄究此疑之是真是假可也。才认得真时。自觑得可破处。才觑得时。已捉得破疑之把柄在手矣。
欲知难知之事。宜先求可知之法。其法在心而不在事也。欲见难见之物。宜先求可见之方。其方在眼而不在物也。
情之未发谓之性。已发谓之心。人于喜怒哀乐之发也。苟能无动乎气则心从性。故发皆中节而和矣。动乎气则心从气。故偏而失和。发不中节而与性
石菱集卷十 第 359L 页
远矣。
为学之要。就性之所近而已矣。性所近处。即非别处。才降一分气时。即就一分性近处也。才降二分气时。即就二分性近处也。到了无气可降时。即是尽性知天时节也。
人皆知其身之有生养病死。而不知其心亦有生养病死。故鲜不累其心以养其身也。噫。顾此方寸。神明所舍。岂不重于血肉躯壳哉。奈之何贱其所贵而贵其所贱也。心平直则常活。澹静则常养。有愧屈则常病。自欺自昧则常死。
吕叔简云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余谓此非二病也。如无执着则心何从而松散也。如不松散则又何为而执着也。如能收拾。何患其不得自然也。如得自然。岂有不能收拾者也。且善用之则二者非惟不为病也。反为治心处事之妙诀也。何者。万事之所以收拾者。此心执着得中之功也。万事之所以自然者。此心松散得宜之效也。
使尔而志乎此。则吾昔者谓尔贤且智也。使尔而不能遂此志。则吾今谓尔之愚不肖终不可移也。虽
石菱集卷十 第 360H 页
然吾当为尔语尔有始无终之所以然者矣。尔之爱身太过而骄怠日生焉。则尔心虽出善令而尔之百体顽不知从也。譬如人家悍仆。欺其主弱。出则胡行乱走。不遵戒饬。入则醉倒鼾睡。百呼若聋也。如不大加惩创。则无以少使知畏。稍悛前习也。尔其归而严于治身。必如操束悍仆而后。尔之愚不肖。庶可以化为贤智矣。遂尔初志。今尚未晚也。
终日责躬。不过三分。自不觉其已恕七分也。终日恕人。亦不过三分。自不觉其已责七分也。而况恕己而惟恐文过有未尽。责人而惟恐摘发有未及者乎。呜呼。善何以不日消。而恶何以不日长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或曰骄吝之外。凶德亦多。夫子独举二者而言之何也。对曰谦厚之德。蕴蓄才美。若为器而盛水也。使骄且吝。如器破底而水尽漏也。岂或有馀哉。
万相不如心相。即藻鉴家常谈也。而听者之所不以为奇者也。虽然士大夫如欲自求吉相。固舍心而无他法也。苟其平居一念。上不离国。下不离民。则祥喜之气。自带于忧国之眉。阴骘之纹。自现于忧民之容。能夺造化而超凡伦矣。年运部位。虽值缺
石菱集卷十 第 360L 页
陷。固无害也。虽欲不致贵达。亦不可得也。
有体则有用。无体则无用。易乾之初九曰潜龙勿用。如无勿用之一阳潜于内而为之体。则非惟乾二三四五六爻之见惕跃飞亢者。皆无以著于外而为之用也。其他六十三卦之三百七十八爻。尽失其统而无以为用矣。由此言之。易之为易。专由于潜龙之为潜龙。而勿用之为用。岂不大矣哉。古贤圣人之言行事为。动合于易之道者。岂以他哉。常知有勿用之一我。若乾初阳之潜藏。故体用咸具而众善自备矣。
閒暇时。常知有有为之一我。剧忙时。常知有无为之一我。疾痛时。常知有不病之一我。荣辱之来也。常知有不受之一我。七情之发也。常知有不动之一我。对人临事之际。常知有旁听旁观之一我可也。
閒居时不堪岑寂。则临事时亦必不堪烦剧矣。何者。其不堪之状虽殊。其出于浮躁之气则一也。人有能学程伯子终日端坐如泥塑人者。吾必许其有理剧之才矣。
夫着衣吃饭行住坐卧。岂惟贤智君子能之哉。至愚极不肖者。亦莫不能之也。今夫自家之着衣吃饭
石菱集卷十 第 361H 页
行住坐卧。亦还他愚不肖之我可也。决不可更寻贤智之我。使之役役于日用常行之事也。何者。寒而思衣。饥而思食。久行思住。久坐思卧。皆愚不肖之我之事也。其于贤智之我。干他甚事哉。若使替行愚不肖者之事。则亦化为愚不肖而已矣。噫。此言可与被褐怀玉人语也。难为羊质虎皮者道也。
或问藏拙之方。对曰以为待用而藏之也。则不待藏而常见有馀。及今不用。更待何时也。以为恶其著外而藏之也。则暂时犹患苟且。何能保其可久也。藏而反露其丑尤甚。不如不藏而尽露之为快也。苟能无患于露拙。则非惟为拙多方。而运智甚便也。自家为人。已是磊落光明之君子也。苟欲藏拙。则非惟耗智之为可惜也已。是行险徼幸之小人也。愿吾子以平日所欲藏者示人也。即此是衣锦尚絅也。亦愿以所欲示人者。退藏于己也。即此是戒慎恐惧也。
人见解牛之刀。但道其刃之利而不复道其脊之厚也。噫。如其只用其刃而不用其脊。则割鸡之薄刃。亦可以通用乎哉。夫以人譬刀。而才犹刃也。德犹脊也。视其脊而其人必钝。昔吕端小事糊涂。大事
石菱集卷十 第 361L 页
不糊涂。盖钝于割鸡而利于解牛者也。
黄山谷晚年。自谓阅历世事。乃知决定无所用智。毕竟做个宋朝一钝汉。夫无所用智者。即是善用智也。即是成就晚节也。即是人品最高处也。如非生处已熟。熟处已生。何以能任意做个钝汉也。
面目上要见精明。则外泄必多而是自开难塞之窦也。言语上要见滋味。则伎俩有限而是自开难继之用也。事为上要见手段。则指目必归而是自冒难避之名也。此三者涉世之大忌也。噫。始因莫我知也之愠。乃为揠苗助长之计。及到人人皆知之时节。其所求知而见知者。皆为自家之短处病处也。至于本有之一二好处。以其未尝涵养之故。耗散剥丧而曾不自知也。虽复患人之知也。而欲自护短而掩病。其可得乎。
缘百尺之竿而不息。其势必至于跌。跌非矫捷之不足也。上千仞之崖而不休。其势必至于坠。坠非轻健之不足也。处万人睢盱之场而不思退步。其势必至于败。败非机谋权力之不足也。是故上智之人。畏势之必至。故其一生事为。不敢行险徼幸也。
南方之人。惯水而善没。北方之人。虽学之不能也。然
石菱集卷十 第 362H 页
而计死于水。则南人极多而北人绝少也。此岂非善没之为祸而不能没之为福者耶。凡今游宦之弄聪明衒才智者。其不为南人善没。几希矣。
物皆藏于暗而显于明也。惟有光之物。藏于明而显于暗。故如星辰灯烛宝珠秋萤。无光于白昼而照朗于黑夜也。人之智慧。亦与有光之物相似。苟能用智于明。以之积功行善。则未或自秘。而人自不见其畛域矣。苟或用智于暗。以之肆欲造恶。则虽欲瞒人。而人皆如见其肺肝矣。
不昧之知谓之智。智属阳也。何故弃阳就阴。以自陷幽暗之鬼窟乎。呜呼其失智矣。主静之力谓之勇。勇属阴也。何故舍阴取阳。以自投燥热之火炕乎。呜呼其伤勇矣。
余尝语人曰子何必博学多闻。以增益其所不能也。但求省欲省事。以为寡过之人则可矣。又曰子之所最易辜负者。即子之心是耳。子之一生学问。但求无负子之心则足矣。又曰子何愠于人之不知子也。以子而素昧子之为人。则子何能见知于他人也。又曰子何为怀刺。日走东西。谒先进而觅官求名乎。为子造福者。惟子一人而已矣。他人爱莫
石菱集卷十 第 362L 页
助之。
子何以欺人为能事也。夫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道。惟贤智者为然。而愚不肖者反于是矣。人固贤智耶。与其欺以其方。曷若亲以其道。人固愚不肖耶。其势必舍其可欺之方。乃为非道之罔矣。庄生云盗亦有道。吾恐子之欺人。有类于非道之罔。而为有道之盗所笑耳。
子何好争也。世间本无可争之事。亦无可与争之人也。我志乎道则道在自闻也。志乎德则德在自修也。志乎功则功以不伐为高也。志乎名则名以巽让为美也。志乎货利则廉贾之利。倍于贪贾也。子谓世间甚事。可以争乎哉。彼才过我。而我与之争则是不智也。彼力不及我。而我与之争则是不仁也。权均势敌。而我与之争则其持争必久。持争久则虽争而胜。亦必有所伤。是自伤勇也。子谓世间甚人。可与之争乎哉。我苟好争则人皆与我争。而我不胜其众争矣。我苟不争则人孰敢与我争。而我自无敌于世矣。
欲学第一等涉世法。必于聋盲哑躄此四人者。而着意效之也。夫不聋而聋。为养聪也。不盲而盲。为养
石菱集卷十 第 363H 页
明也。不哑而哑。为养辞锋也。不躄而躄。为养脚力也。惟其能养也。故德常潜而不见矣。亦惟其能潜也。故不能不有时而自见矣。潜而不见。则人不能以聪明辩力而忌我也。有时而自见。则亦不得以盲聋哑躄而弃我也。此庄生所谓处夫材与不材之间者也。
天下无奇人。惟不用奇之人。独为奇人也。惟其未尝用奇之故。有不得已而出奇。则人莫不大奇之矣。若素负奇名。则其为奇也。便不奇矣。何者。出奇而使人奇之者。以其能动人好新之念。故方其大惊于此人之为此也。不能不刮其青眼。待之以上上奇人也。人若素知其用奇。则亦必预料其出奇之为何如状矣。夫何奇之有。
号物之数谓之万。自一而视万。虽若极多。然自其肄算者而观之。不过一算之四进其位耳。人之于道也。虽若高远。亦不过四进其位而已矣。始则不免尚利。而及乎利大则归乎名。犹一之进十也。尚名而名大则归乎功。犹十之进百也。尚功而功大则归乎德。犹百之进千也。尚德而德大则合乎道。犹千之进万也。孟子曰尧舜与人同。夫圣凡之所同
石菱集卷十 第 363L 页
者。俱是一个人之谓也。是岂不有类于一十百千万之总是一个算也。
获名而利丧。获利而名丧。利一分获于家。则名三分丧于外矣。名三分获于身。则利一分丧于手矣。虽然人好利而利与名必两丧也。人好名而利与名必两获也。
造物者之饵人。甚于钓者之饵鱼也。将加大害则饵之以细利。将陷大恶则饵之以虚名。将被大罪则饵之以微功。惟尚德之人。无所以为饵也。
好名之人。虽不能无平生积累之功。然凡为一善。辄患人之不知。故其为德也。已极浅矣。且天之降福于人。必因其愿以酬其功。故获名之际。所愿已遂。而其留馀福也。亦甚薄矣。呜呼。其力于为善。未尝异乎尚德之君子。而其自取浅于人。取薄于天者。岂非以所见者小欤。
人皆有自在之乐。乐即德也。乐自在而德无不自在也。修己之要。但求其心无失其所乐而已矣。心有悔则失其所乐。求其无悔而有自在之谨慎矣。心有愧则失其所乐。求其无愧而有自在之忠信矣。心有惑则失其所乐。求其无惑而有自在之智矣。
石菱集卷十 第 364H 页
心有忧则失其所乐。求其无忧而有自在之仁矣。心有惧则失其所乐。求其无惧而有自在之勇矣。是谨慎也忠信也智也仁也勇也。皆自在之德也。自在之乐也。呜呼。彼自失其所乐而丧其自在之德者何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何谓也。人之志于道而未之闻也。事之闷郁。孰甚于此。及乎闻道之朝。自心庆幸。又孰大于此。而一生之志愿已毕。即死其夕。亦复何憾。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而浩然之气。为难言也。夫不可得而闻者。在乎自闻而不能待人而闻也。难言也者。只可自知而不能与人言也。
夫此说之高妙。以其能动人之听也。如其不契彼心。纵使纚纚洋洋。横竖合理。皆失言耳。由是观之。其高妙之在乎听者耳孔。而不在乎自家舌端可知也。彼先有求通之心。及闻切至之论。不禁耸异而惊喜者。其资质之粹美。心智之灵慧。虽非吾言。终必有闻者也。此说之以暂。速彼悟之。故得臻高妙。在我为幸。固有倍于彼之为喜也。
马之论价。岂以毛色哉。但视其疾蹄致远可也。人之
石菱集卷十 第 364L 页
相契。亦岂以言貌哉。但视其识见所到可也。今者取友之术。不若买马之智者。独何欤。
世间事。惟觞政最难。其于待人而见待于人也。吾虽有志焉而未之逮也。酒非不旨也。佐酒之味。亦非不珍也。而但能使人面醉。不能使人心醉。是自家为人。不足以待人也。言笑非不款也。慇勤非不至也。而祇增惭愧。无以为欢。是自家为人。不足以见待于人也。
[书后]
  余病心人也。自医之药。不外乎以心治心。而谭屑二卷。即昔年药渣滓耳。嗟嗟以今较昔。愈觉深痼。乃复收拾已弃之渣滓。认为经验之当剂。未知尚可有效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