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x 页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跋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37H 页
敬书本生先祖深谷府君文集后
右先祖深谷先生遗文若干篇也。先生文章赡富。著述甚多。而寥寥遗墨。若是乎其毫芒焉何哉。嘻之灾也。后人之不谨也。无所述于百世也。噫。圣人论人。必称其父兄师友。夫以鹤渠为父。文康为师。又尝师事郑文穆之门。同门之友。如乐斋诸贤。又皆极一时之名硕也。以豪杰奇伟之姿。有父兄师友之贤。加操守践履之工。心游乎太极性理之原。眼藏乎大学西铭之旨。是故精诚发于宵寐而得李文元玄机发轫之教。此其一生用功。自有感通之妙也。柳文忠之位高望重。而匹驴相访。淡然忘归。此可见两贤相与之乐。自发于诗章也。金文忠之招谕岭外。檄召乡兵。而雪涕慷慨。倡义从军。此则勤王报国之忠也。李文忠之荐进 朝廷。上书体府。自陈不可就之状。此则深有得于漆雕之大意也。及夫晚年。卜居深谷。耕莘云而钓渭月。荷衣蕙带。忘世累而歌紫芝。此则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而可见其胸怀之洒落矣。郑先生尝称其谨行笃学。文康公亦许以牖迷启昧。大贤一言。俱足以盖之也。我本生王考石皋公。痛先徽之无徵。尝收拾其遗文之散逸者。为实记一册。属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37L 页
新斋张公而勘正之。未及洁梨而付之巾衍。今又百年。是岁春。阖宗谋举其先父老之所未遑。而属锡英以更加梳洗。且使殿一言。窃伏念吾祖之家学正矣。师承的矣。志行高矣。惜其桃源一梦。无复当世之志。而纵不得施为于一时。平生之志则不在乎文字之区区也。世有尚论者。庶有取于斯言也。
敬书曾大父噤轩府君诗集后
是我曾大父国子进士赠天官三铨噤轩翁诗藁也。公未尝自居以作者。而著述无传。所传只有诗什。亦不效诗人雕琢。而大湆不和。浑然是天真本面。即此而可知其德性纯粹。风流笃厚也。盖公始举进士。遂谢绝名利。隐居山中。诗酒自娱。款接宾朋。周穷恤乏。声名著于士友。春风和气。蔼然被于洞壑之间。所以商横之祸。阖族沈良。而按使南来。表其里而不侵也。呜呼。时运不齐。后嗣无知。篁林古宅。手泽尚新。而今不保守。藏书数千卷。为子孙深远计。而散佚无馀。英灵不昧。陟降庭止。而其肯曰予有后乎。玆将遗稿一册。奉置案上。庶免塞向之患。而是篇曾经家兄手校。尚有所未尽勘者。今一一勘正。且于知旧家。搜得诗若文几篇。并附于后。以遗我后嗣子孙。俾知府君仁厚之德。尚有徵于咳唾遗馥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38H 页
敬书先考云皋府君遗集后
先君早扬名途。立朝四十年。历事 三朝。致位宰辅。宦业宣著。盖亦不遑于著书也。世有以经业出身而诵经如己言。于著述昧方者。以其专事记诵而还珠于文义也。先君才品甚高。童时已以时文称其能。及治经。贯通经旨。宿儒之穷经者。往往莫之京。所以于文字制作。虽不肆力。而亦无所不能也。岭表士大夫之搢绅游宦。皆假借之。太史韶亭赵公,尚书石山金公。皆当世文望。而以馆阁之文。推先君为岭南之最。世以为知言。先君不欲作者居。不自收其文字。今其所存。但若干篇。世之尚论者。观乎其 经筵进讲之义。在郡兴学为政之实。则可以知先君之全也。家兄于丧中。收拾遗文。并附录为一册。其后得之家藏巾衍及他家往复又几篇。使儿子心远写成二册。呜呼。是岂特子孙之珍藏哉。有可以传诸后而补世教者。所当梓而寿之。家贫无以自力。此身未冷。容俟他日。不幸而赍恨以没则更俟子孙之善述者。呜呼。来者庚戌暮春。不肖男锡英泣涕谨书。
书本生从兄兢斋公孝行录后
我从父兄兢斋公侍亲疾十年。其行卓异。此其行录也。余少时目见公逐事承顺。十年如一日。至或油酱贮管中。吸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38L 页
亲矢。矢满口无污也。见者莫不动色。余时甚愚。初甚易之曰。此人子之常分。何足多也。其后壬辰间。我先大夫卧病三年。不肖昼夜伏侍。自以谓人子之职。不敢不尽。往往自视其所为。不自慊者十八九。及遭丧。虽欲为曾闵之孝。更无其地。追惟往昔。悔恨益深。于是知公之生事死戚。非夫人之所可能也。夫孝性之德也。贤者或勉强而𨀣及之。不肖者背之为不孝。盖公之孝。乃其天性之正。而非有所作为于其间也。昔公在时。止乡省之请褒其孝曰。余孝哉。踊为我重其不孝也。公没。方伯因舆诵闻于 上。上嘉之。遂旌其闾。呜呼。非孝无亲。非忠无君。今三纲绝矣。是录之传。其将有补于斯世也哉。
书金夫人殉节录后
呜呼。此烈妇金夫人殉身之录也。初夫人羁。已有淑闻。缨于沈妻道尽。夫亡。月日易岁月。象祥澹遂死之。死人之所难。死而不用雉经乌喙。欲死而死。不亦难乎。尽其礼而从容以就义。是不亦闺房之所难乎。自古忠臣孝子烈妇之死于君死于父死于夫者甚多。未有如夫人之死也。今天下无道。三纲绝而人类化而为禽兽矣。以夫人之死。而天下之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妇而不尽心于所事者知所惧。呜呼其可敬也。沈君鹤焕视余以是录。属余一言。读之泣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39H 页
数行下。遂书此而归之。
书河氏孝行录后
余寓江阳之峡。与河键交。尝时至其室。背山为庐。清溪㶁㶁泻其前。手植松杉。卉木周遭为篱。每夏月客至。键袯襫坐树中。籍籍道山中事可听。既而键子某以家藏一录谒余曰。愿得一言以徵后足矣。余观录中所载。皆乡省士子号吁于执法者也。键事亲。每事承顺。大父尝病疽。键吮其疽得生。父病痢。腹胀而肛脱。医遂穷。键号泣不离侧。吮其尻。粪秽之积聚于肠肚者每日吸。一吸尽出。遂大瘳。母林氏尝有疾且殒。键断指注血。半饷得苏。父又以急疾死。键又断指。父延命三日。其弟又久病疟。医云人肉善。键割股以食之。呜呼。今 宗祊亡矣。虽欲使键之行绰楔而旌异之得乎。此仁人志士之所共叹息悲伤于时事也。书之卷端。以劝夫天下后世之为人子而不能善事父母者。
书张大哉遗稿后
此张君在晟遗文也。在晟初讳在鹏字大哉。于余六世而分其族。呜呼。以君之才文。不能黼黻皇猷。而传之后者只此耶。往余访君于姜桂山中。君时九岁生。口读史记数板。其声若出金石。难其疑沛然也。其后君访我于梅山之寓舍。从我学数岁。君自以谓有得焉。君气貌清滢。才思颖拔。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39L 页
甫龀才名已倾国。弱冠泛滥百家。盖其一过目未尝忘。凡看文字。如馋人见食。其才尤长于著述。三叉倚马。可以试其诗若文也。世之新进志文墨者。皆以不知君为耻。老师宿德。君至皆虚馆。说者以为扬乌唐勃。于古可比也。遭家贫穷。流离山野。未尝以閒时月安其业。去年就食于岩楸之下。与老夫卜邻。老夫尚冀赖君以乐其馀生。君亦可以成就焉。一病二年。乃至不淑。君年二十五。呜呼。天以君生斯世。而又胡然而无其年也。要之天地五行之气升降飞扬。赋于人而清浊不齐。君得其清而为人中之宝贝。天不欲使久淹于尘土。暂现而遂夺之也。君之病。君妻朴氏谓人肉治病。割其股肉。刀不利。㔠㔠然剥得掌大小。既剥而血不出。又不知其为痛。步履如初。烹而食之。疾其革。刲其指凑之口。君既没。矢死从君。七日绝粒。君之大父泣乞屡日。姑作未亡人。其志可以旌褒于世。而无国无君。何地可旌。天既啬于君而短其命。又使君之妻无所彰其贞烈。此天理之所以终不可谌也。呜呼在晟。尚何言哉。
书都河应狴犴录后
都槐翁自狴犴出。人皆曰翁之不死犴天也。恶孰大。死是也。人所恶而翁乐之。难矣哉夫也。余闻之曰。是不难也。君子于辞受取予。义之与比。之金非义也。非义生而宁死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0H 页
若义若非义。人若兽立判。苟慕义而强仁者。不欲以非义生。况翁读古书行古道。所知者得天下而不义不为。之金而难之。是浅之知也。吾尝闻翁之在狴犴也。有自愿受金者。惟后人是恐熙熙然雀跃。是皆先王化育之民也。抑独何心。此等人未有不以翁而为迂者也。独后史书之曰新安处士都清一。誓死不屈。
书崔谏议赓载帖后
太上壬申。奠菜于太学。设诸生讲学。 上亲制诗。命近臣儒生赓而进。颁赐我 正考御定四部书。又命作赓载帖宠异之。泗阳崔大夫圭升时以布衣游太学。应选而 上嘉赍之。此国朝数百年升平故事也。今天下乱而先王之民。化而为沙虫。四部书为弁髦。右文之治。太平之盛。不可复见耶。崔大夫之贤而有文。而及其释褐 王朝。栖迟下僚。不能有为于时。而今墓木拱。尚有四部书及此帖家传。呜呼。 宗社丘墟。而先王文物。独在于大夫之家也。胤子正愚君方以文学名。是宜有以绍述其贤父。而使后世知有先王之文教也。余于是感叹而为之书。
书孙君德夫伽倻录后
庐阜天下之胜也。朱夫子东游玉霄。至于虎溪。东归乱藁。备载其游观之壮。可考也。今君是行。南游大洋。吞吐其胸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0L 页
怀。西至伽倻之顶。旷感千古。耳目之所及。莫不镂形于山于水。可谓得其大观。而亦可谓善言山水矣。名之曰伽倻录。伽倻仙佛之乡也。古之名人达士。亦或有慕仙而佞佛者。今君斥其非而返之正。若将以即墨败卒。拒强燕而自守。遂复路于冈台百梅之下。有若抠衣于春风之座。于是乎其志又不在山水。而知所乐于山水之间也。第念君观止于此则亦末也。今于冈台之下。溯洄而沿流。棹歌数声。进次于鼓楼隐屏之间。则朱夫子之庐阜雁荡。在吾目中。而向上一跻。洙泗之源在是焉。东登泰山。天下小矣。南游海湾。知圣门之难为言。凡天下山水之观。宁有大于此者乎。呜呼。学圣人者。贵在实心。苟无其实。尽天下之大观。无益于己事。是可以知所勉也。
书李舜伯,李准可不忘帖后。
此吾亡友李舜伯与其友李准可识不忘也。余尝与二人者友。知其温恭耿介。不欲以表襮著而内行皆君子人。是宜相得而不相忘也。今人与之友。所识饥欲死。独向自家房里吃得饱。至或乱离奔迸。各自图生而不顾其后。初间涕泣誓生死。若将可信。及见利害毛发比。望望若不相识。是不亦读是帖而知所愧哉。呜呼。舜伯已土中人。准可策名清时。遂复潦倒今老且死矣。独留此帖。使其后人而不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1H 页
相忘。是岂特两家私哉。可以劝天下之为友者。而世无紫阳之笔。不能采入于小学书之朋友交惜也。
书李舜钦主敬要语后
李君基宪早登寒洲李先生门。问为学之方。先生字之曰舜钦。主敬之旨也。盖敬者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尧舜之德。曰钦曰恭。孔子曰无不敬。有宋程氏尹谢氏三先生说三方之入。朱夫子作箴明表里动静之工。学者于是知所以从事矣。然圣贤之言。散在经传。零金片玉。收拾不上。初学者无以领略其同异。以知夫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矣。君尝置一册子。随读随劄。简节其最要语而裒辑之。为常目存省之资。其于居敬之方。思过半矣。世间一宗人。自以为敬。而不闻隔窗读书。又有伪貌为敬。而贤人亦有见欺者。如许渤陆棠是也。盖其齐颜色正衣冠。嗛嗛然终日不言者。往往色厉而内荏。终身持敬而不知所以为敬。是由不闻圣贤主敬之要旨也。是书之作。其可已乎。君从吾游三十年。喜问性理说。又谨信可与共学。今从事于敬。求所以毕生而服行之。是诚有志于实地。而亦朱夫子晦木敬传之义也。余既略定其丁乙。书其尾以俟君之成终于此。
书韩永翰一峰诗集后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1L 页
亡友一峰韩永翰诗人也。余在江州十年。与永翰论诗。未尝不叹息其能。且曰诗有古今三变。虞夏以来。下及魏晋。颜谢以后。以至唐初。沈宋之后。始有近体。是三等子奚取。曰诗不可以不古。又曰诗有三来。其神来者。如清霜遥夜。鸿雁孤叫于云端。其气来者。如辽阳壮士。鸣鼓出塞。龙韬虎略。所向无前。而单于诸种。遁逃于沙漠之外。其情来者。如浔阳江上。夜闻琵琶语。天涯沦落。青衫湿尽。子于是奚居。曰诗欲其有气魄。余尝首肯而其言如昨日事。今读其诗。往往有古意。而不欲效世间没气人閒口气。可知其平生之苦心也。呜呼。今不可作其人。而使其风流骚翰。埋藏于地下。独有寂寥残篇。凄然如复见其人。是不可以泯灭而已。孤允锡君以余知乃翁。谒以玄晏之役。且请一言而不朽之。遂书此以寓存亡之感。
书李益三金刚录后
金刚吾所愿游也。记昔少时登青海军白云绝顶。东临大海。望金刚于数百里之外。亦尝侈然若见金刚。然此特其依俙彷佛。不知为某邱而某水也。吾友圆窝李益三穷居读书。晚而喜山水游。是岁自关东乘舟直抵金刚。周流万二千峰。至若毗卢,九龙。万物肖之千奇万状。皆如枚生之镂形。而北望清泠。洒子规之悲泪。东登望军。吊王子之忠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2H 页
魂。四叟仙郎。翱翔乎海天缥渺之际。历镜浦,丛石之胜。御风翛然而返。尽可壮也。噫。吾因子之观而有所感也。夫为学犹观山。今人之学圣贤之道者。乍见其景响糟粕而心无所得。口谈天理。自以谓见道者。即余之望金刚也。其或有深究圣贤之书而有得于圣贤之旨者。即子之见金刚也。虽然世间之真知圣贤之旨者绝少。而往往是望金刚于依俙。虽有真见金刚者。人不知其谁为望而谁为见。此则吾人之所可戒。而愿子之以见金刚之术。移之于学圣贤。有以真知圣贤之书。而以告夫世之有依俙者。
书九礼笏记后
右乡饮以下诸礼。余于甲辰以后随录而随附也。余尝节要冠昏丧祭之礼。以便其考据。又集传仪礼。以达礼家之源委。又尝病乡人士之昧于礼意。每使学者之从吾游者。旬休或朔望讲学之日。行饮射以下礼事。而古经简奥。大纲正而细目不备。后贤之论。未有折衷。而亦或有燕人之说郢书。新学后生。未易窥测其曲折。遂以古经为本。博采诸家。参互其说。定为此笏。盖亦衰世之意也。呜呼。今天下道丧。礼乐为弁髦矣。泙曼之龙。又何望于斯世哉。聊以置之穷寮之中。使行礼者想见吾之平生苦心。而又能因此而求之会通乎古圣贤制作精微之义。则庶有补于礼俗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2L 页
之成就也。岁丙辰冬。重勘旧著礼书。而略正此篇之乌焉。追录如此。
书李学鲁星岩遗稿后
此吾亡友星岩李学鲁之遗文也。余与学鲁友三十年。见其有宾朋至。款接见诚。见不是。触忤无顾。未尝不心悦之。及与之讨论文字。其言嘐然如人不可京。虽五鹿之岳岳。若将折其角而不怕。亦未尝拒人而訑訑也。遂与之倾心相与。东阡北陌。翩𦒘来往。而论文辨订。争之而不㕦。爱之而不狎。杯酒驩笑。亦皆有规警之意。十年之间。盖尝无时月之閒。今其墓草宿。而余独在世也。孤祚源抱遗文数篇。泣告余以玄晏之。呜呼。吾为子忍读其遗文耶。愀然如复见于斯世。而十年陈迹。浑如一梦。自不觉汪然而出涕也。遂略加丁乙。以归祚源。
书甘昔友怡怡轩实记后
甘君济铉奉其先公怡怡轩实记。请余以正。且曰必梳洗之。可教剞氏寿之。余既正其乌焉而将还之。有说者曰。是閒文字也。是宜写白而传其家。洁之梨而将有济乎。余曰。唯唯否否。曾谓大湆而有味乎。是犹黄承事之多行阴德。而蜀中之梦。尚可迹其平生。况文字之写其性灵者乎。诗若文淡泊无藻华。而忠厚好善之意则可见矣。附其录者。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3H 页
亦多一时贤人君子揄扬而歌颂之辞。是其平生无表襮可道。而实德之不可掩如此也。济铉君之收拾其遗什。其可已耶。后之人观于此而亦可以證吾言之不诬也。
书金君观于星山杂咏后
金同人在华观于君客于星十年。星之人数乡秀。观于与焉。尝以其所著星山杂咏。视余而请正。近体绝句词调凡五十四篇也。余爱其词藻之丽。閒来辄讽咏之。且曰惜乎其不得列于清庙之朱弦。而靡延野绿。竟归于骚人之斗华也。座间有应声曰。是亦三百篇之遗也。感发惩创。深得古人之意。而足以备星山古史也。余曰。子知夫骐骥乎。栖栖乎牧马之场也。犹夫马也。不见其为千里之相也。是诗虽佳。之人之地文非天壤。乃千里马之犹夫马也。人也志存经术。馀事文章。使之尽其才而充其所学。则千里之远而可致。今不可以之诗而论之人也。书此于卷后。归之观于。观于于此必不以已能为能。而益勉其所宜勉也。
书南圣行哀慕录后
右哀慕录二篇。吾友南圣行健。记其先公三畏翁言行教诏。而曰诲言纪闻,曰行年记实是也。翁天姿既美。操行甚高。有壁立劄寨之气。无依阿脂韦之状。切实笃厚。以践履为主。动静语默。有足为后人之模范也。今其记闻所载。不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3L 页
越乎彝伦日用之间。而圣贤教人下学上达之妙。亦不过此。即此而可知公平生疏节。而寒洲李先生状其行。慨然乎其经纶抱负不试于时。郭徵君钟锡跋其录。深许其是父是子之贤。后之人可按也。圣行年今八耋。抱是录而哀慕。一言一行。恐或违于所闻。其非深有得于贤父之教。乃尔耶。噫。人皆有父母。天下之为人父者。皆三畏翁之教子之心也。为人子者。未必皆如圣行之哀慕其亲也。世之有览是录者。其必油然有兴孝之心。而不坠其父训者矣。
书丁氏家乘后
湖阳有八乡吏。皆簪缨故家也。其一锦城之丁。丁君凤泰从吾游而所善也。为人好贤乐善。家藏万卷书。手不停披。经学礼义。讲讨不懈。是栗轩处士日宇之子。处士文学长者也。有五子教以义方。曰舜泰。能诗文书画。自亡国之后。杜门称病。与世无闻。曰海泰。孝友为乡里式。异邦人闻之。屡馈牛肉却之。曰凤泰。曰渊泰。曰河泰。谨身读书。皆湖士之秀也。始丁出大阳君德盛。历锦城君应道,门下侍中公。遂至校理宗甲号危危斋。孝友根天。师事圃隐,冶隐之门。及丽亡。遁于白川西山。屡拒徵命。命迁罗州海岛。后转隶于南平吏籍。我 庄献王时。特命胜朝不服臣赴举出仕。危危之孙凤轩以冈,曾孙无悔庵克隆登文科。玉署霜台。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4H 页
并著名宦。无悔公好学问。不拘少节。与南秋江,金梅月,赵渔溪,元观澜最善。时相唱酬。及 鲁陵逊于越中。与八家诸公直言极谏。 上震怒系之徽纆。必欲使之自服。使行斩馀之乱竹根上。不能行。从后而笞之。终不屈。遂隶于湖南列邑。永世禁锢。公居南平。处之泰然。自号无悔。治东小冈。筑瞻越台。以寓孤忠。至其玄孙甘台子根。遗戒子孙。草头木脚。更不请伸。其后自 健陵, 仁陵之世及我 太上初载。宰臣李存秀,赵寅永及兴宣国太公及一时名宰申应朝诸公。皆以为忠臣之裔。不可使之久屈贱班。 太上甲午。始有诏高丽不服臣及我 端庙忠臣子孙为贱役者。待之如故。未及甄用。 宗社遂屋。呜呼悲夫。乡吏人役也。以人而役于人。是故国初制作。列其班于卑贱。然以其道而得之。贱亦贵也。不以道而得之。贵亦贱也。方其移步竹根。苦楚万状。尻高首下。屈拜后曹。此人情之所不堪。而其视背国忘君。扬扬于庙堂之上者。吾又未知孰贱而孰贵也。其将与三相六臣。保守我 冲王。陟降云天。俯瞰人世鄙夫。不啻如狗彘之贱也。是宜绵绵遗泽。传之后裔。式克至于五子。承贤父贤祖之绪而不替其先美也。虽然祖先远。而远则易忘。远而忘则贤人之世。亦将风斩而泽绝矣。余于是特著其先世之德。以告一世。而又以勉夫为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4L 页
其后裔者世守其忠孝也。
书家侄憙远书传疑义问解后
书岂易言哉。科斗古定。已是难辨。而齐鲁口授。亦或参差。自汉以后为专门者。未闻有能开发其旨者也。及蔡先生承师门旨诀。作为集传。发天人帝王之道。而古今之文。于是乎会通矣。虽然微辞奥旨。尚有可论。而初学之士。犹或病焉。家侄憙远从事是书。既费年岁之功。而盖亦有所得于其心者。作解义一篇。告余以订正。余观其言。类多肯綮。而但其援引驳杂。或欠切实。乃使梳洗之。且曰六经之浩博。而何莫非朱子之所尝勘正也。虽然朱子晚年。悔不改论语浴沂一章。前易箦三日。尚改大学章句。朱子而犹如此。况初学乎。盖一字误经。其祸至于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不谨欤。对曰。谨奉教。遂大加删正。务归洁净。是盖其精力之所在也。待吾他日。更看一过。而以此遗之穷寮。庶有补于后辈之读书者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箴
  
澄心亭箴(亭在北青东门外)
心之为物。至虚至灵。淆之斯浊。澄之斯清。何以澄之。非淆则澄。古圣传心。道统是承。余登斯亭。亭曰澄心。侯谁之居。济济青襟。青青子衿。遐不岂弟。冬夏考课。春秋习礼。不以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5H 页
心学。玉危无当。亭上青山。亭下方塘。心定如山。心清如水。乃作心箴。用勖多士。
警心箴
   友人周子鸣请作箴以警心。老夫作箴而遗之。
人之有身。心为主宰。心不作宰。乃禽乃兽。或寂而昏。或感而驰。木稿灰死。渊沦天飞。千圣斯忧。诱我以言。闻之尼父。操则斯存。存而勿失。乃复其初。尔病尔药。无尔觅驴。
谨独箴
   友人周德彦时东请为学之要。曰莫如居敬。奚先。曰其要只在谨独。请书诸常目。作箴而遗之。
人有常性。善善恶恶。惟其好恶。不如臭色。所以群居。终日色庄。乃于其独。为恶无妨。莫曰幽潜。莫见莫显。莫曰无知。神目如电。千圣相传。要在谨独。非敬曷谨。勖尔常目。
诚敬箴
   李君泰仲咸之秀也。北走三百里。访余于岩栖之陋。愿得一言以勉。余曰。其诚敬乎。请益。遂作箴。
侏人观优。喜笑随人。瘖人享牢。自知其珍。是以君子。不贵其饰。不有实得。徒言奚益。我观周道。文僿而伤。凡今之人。肉走倡狂。我有家计。曰敬曰诚。万实在中。千邪退听。奕奕玄天。及尔王游。非曰能之。与子偕求。
晚悔箴
   朴尚准以其大人自号请一言。箴以应之。
古圣设科。不招其苙。吾人有过。悔犹可及。我有良人。其人如玉。孜孜其善。恳恳其愊。矢玆迈轴。晚而志悔。一悔之作。万善攸始。我闻宣尼。闻朝可夕。赫赫武公。晚而戒抑。彼遂非者。自过而文。嗟我同志。勖哉无谖。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5L 页
是轩箴(为郑士仁寅夏作)
天赋智贞。是之非之。去非为是。出是为非。所性虽是。为是者鲜。所爱在非。是或强勉。嗟嗟我人。害不其诚。事或不是。乃拔眼丁。如其是焉。乃易好色。昔我韩翁。一是是笃。生也以此。死也如此。授之郑君。郑君曰唯。服之心胸。与同死生。其敢不蘉。请视斯铭。
临斋箴
   友人柳焕兢致谨名其居曰临斋。请余箴其义。乃曰。
莫深匪渊。可畏深临。大哉宗圣。战兢如临。匪渊而渊。不临而临。蚩蚩众人。若瞽渊临。梅山之阳。有斋曰临。顾諟名字。兢谨且临。勖哉吾子。毋怠尔临。一事得失。堑坑是临。一念善恶。神鬼来临。诗云帝临。易著敦临。
顾山箴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6H 页
宋敬文天翼自高山僦居仁州地。楣其居曰顾山。顾恋高山而不忘本也。谒余以箴。箴曰。
庐阜揭濂。紫阳名堂。繄彼南磳。亦维怀乡。高山聿聿。侯谁之有。有獭祭鲂。有狐邱首。居犹不忘。矧伊心身。心赋于天。身受之亲。欲报之本。践形维肖。推其善端。视我箴告。
敬身箴
   方君浩源从吾游久矣。尝告余曰。从事斯学而尚昧持己之方。愿得一言而寅夕焉。余曰其敬乎。作箴而应之。
人有一身。受之父母。身有一心。上帝所授。心有主宰。所以敬身。主宰伊何。当事而存。譬如登高。下临绝迁。一足之蹉。死生当前。譬如闻雷。万生齐肃。一念危惧。不敢他适。无时无处。常存此心。是谓衡依。是谓前参。是以应事。是以持己。我爱方君。有志于此。父母生我。上帝临汝。无怠无荒。从事斯语。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铭
  
家藏画屏铭
   先祖文康公尝使门人写屏而命其题。凡八帖。第一曰帝尧茅茨土阶。第二曰帝舜南薰殿弹琴。第三曰周公坐而待朝。第四曰孔子杏坛授受。第五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6L 页
曰周濂溪庭草交翠。第六曰程明道访花随柳。第七曰邵康节安乐窝。第八曰朱晦庵武夷精舍也。是岁己亥秋。余得畹山金兰香祖画。画此八帖。作座右小屏。时一开屏。令人肃然有所祗敬。顾余无状。庶几奉承祖训。朝夕之间。对越圣贤。从事而不怠。则尚冀馀生。其或寡过耶。敢为之铭曰。
煌煌我祖。道承千世。缅怀庄坛。参辰不逮。爰自陶唐。至于考亭。精一之传。至治之馨。发之图像。微辞攸寓。藐玆孱孙。深惧失坠。庶几夙夜。常目在此。敢不祇畏。圣贤同坐。
拙铭赠金克夫
大智不智。大拙不拙。晦父拙修。茂叔赋拙。嗟今之人。欲巧而拙。濡须曲蹄。自谓非拙。见此自彊。乃谓之拙。凡我同志。莫护尔拙。南郭妄矣。何害竽拙。我有我瑟。于齐而拙。骐之千里。守闾则拙。氂之垂天。执鼠是拙。庸谨庸言。我守我拙。作此拙铭。与子偕拙。
晚庵铭
   寝郎张公柱翊晚筑一庵。扁以晚。属余以铭。铭曰。
古之有作。罔不早济。侯栗有庵。胡晚其揭。言言其屋。濯濯其翁。翁之初载。与时撞舂。中而苟完。晚而苟美。乃筑我庵。乃适我意。所识有乏。得我其食。英材有来。资我其育。兟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7H 页
子孙。非贤莫出。祁祁友徒。靡我不悦。以裕我昆。以述我先。翁在斯庵。能事毕焉。噫噫时人。滔滔不归。尻高向人。竟亦奚为。玄天不宰。岁晚而绩。君子以之。向晦而息。
息轩铭
   海陵崔叔度读书于金溪。师命命其轩息。请余铭。铭曰。
于皇上帝。不已厥德。哲人斯则。至诚无息。维需维息。乃事之贼。一篑吾止。半途吾已。相在尔轩。不息不止。轩以息名。云胡尔尔。云卧天行。黄神是质。向晦入宴。包羲曰吉。西山之阿。孰尸晦祝。矧是师训。敢不佩服。茫茫九有。朱光忽荡。天地闭塞。斯文爰丧。于焉以息。铲迹潜形。鱼嘘虫蛰。其道则亨。天往而返。阳剥而新。尔其消息。以开后人。
悔隐室铭
   李君子裕修身读书。名其室曰悔隐。悔善之所由生也。悔而后悔亡。君子贵夫悔也。作铭而勖之。
孔曰悔寡。颜不过贰。人孰无过。悔之为贵。人孰无悔。改之为贤。噫噫今人。多罪于天。天不悔祸。九宇昏沈。人不悔过。为兽为禽。嗟我同志。宁不惴惴。我今皤皤。有悔莫逮。子之昌兮。尚亦有为。身心既正。家国可施。天下无道。隐而不悔。皓天必返。敬哉无怠。
圆窝铭
   骊江李益三读书之室。题以圆窝。其友仁州张锡英为之铭曰。
我闻先哲。行方最良。易著直方。传称矩方。兄山之阳。有曰圆窝。窝翁喜方。圆以济过。圆之为德。亦或过差。原之媚悦。墨之放摩。似圆非圆。君子不取。是以正叔。圆规方矩。是以晦父。曰执曰谲。从事二者。庶不坠失。九有尘懵。方舆不变。三元荡越。圆天自转。凡彼外至。非我轩轾。翁在斯窝。屋漏无愧。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7L 页
静坐铭(为宋子允作)
众万之动。纷纶轇轕。百虑殊涂。同归于一。太极生生。本体则静。达道洋洋。大本则性。是以先圣。易著内敬。是以濂翁。主静以定。盖惟此心。动静无时。锋铦马悍。渊沦天飞。越捉越走。坐忘坐驰。何以操之。静坐最好。凝神蹠尻。泥塑其貌。强寇自退。不费厮炒。正叔之门。是谓善学。子允之学。斯焉有得。从事于静。动必无违。循环动静。无怠无隳。
悔窝铭
周君基镒固穷读书。名其居以悔。尝告余曰。早失庭训。荒坠先业。久事功令。谩费年岁。晚甘暴弃。耻不自成。此镒之三悔也。愿有教而自勉。余曰。凡今之人。无耻无悔。无耻耻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8H 页
而无悔悔。庶无耻悔。以是铭其窝。且告之曰。子有三悔。其二悔而无及也。惟暴弃者。才知暴弃。已非暴弃。暴弃而不知悔。是暴弃也。子之自警。可以戒人之暴弃者也。
隐乐斋铭
   许上舍景懋埰作隐乐斋曰。敢有取于云陶二子隐求玩乐之义。属余以铭。铭曰。
相古先民。箪瓢亦乐。今人有乐。其性乃凿。怀金结驷。舐痔乞墦。彼哉为乐。乃瘖乃膻。君子存诚。七情俱当。人所不乐。乐亦无央。珠山之阳。云谁之宅。岩峦郁郁。川流湱湱。襕袍高帽。容与猗移。人间何世。于焉以归。云天徘徊。鱼鸢跃飞。心融神往。物物天机。此间此乐。隐者所知。伟欤云陶。所乐何其。孔颜亦人。我亦可学。乐哉吾斋。矢此不告。
直窝铭
直窝者。友人金君钟台书室也。君为人好善。夫好善莫善于直。窝之所以名也。老夫闻之。为之铭而遗之曰。罔胡幸免。绞胡不学。我有直道。天人无怍。又从以告之曰。朱夫子尝以其平生为学之要。告学者曰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直而已。噫。朱夫子岂欺予哉。窃尝验之于身。一事不直。此心便馁。要直时便自慊。苟能事事要直。与天地便相似也。今君从事于此。其勉哉。
耻堂铭
   老友李姬瑞铉昌名其居曰耻堂。余尝过之而铭之曰。
不耻不若。古圣所耻。尔耻伊何。道是三耻。早事父母。瓶罍之耻。中焉失学。楦麟是耻。晚以南冠。俘虏之耻。噫噫耻翁。耻所当耻。凡今之人。腼不知耻。过是堂者。监我铭耻。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8L 页
溟东斋铭
   金君季润尝从郭徵君游。徵君没。无所往宿。四舂来见老夫。滚滚道名理说。且道其居明洞。扁其斋曰溟东。音相似也。请一言发其义。作铭以遗之。
我观东溟。其大无外。溟之为物。与道为体。胡然而溟。细流之积。道虽至大。矜此小德。维明之里。有扁曰溟。念念此道。寅夕顾名。
泰岩亭铭
   曲江李君中洛作泰岩亭于栗里之阳。其先祖资宪大夫泰岩公之墓阁也。请余以志其楣。作铭而应之。
栗山峨峨。曲江清清。龙蟠凤翥。萃于长城。有践门栏。鹤翁之裔。人思忠孝。家传诗礼。盖惟泰岩。孝友克肖。崇门有瘠。五十犹慕。天寿平格。日秩弥章。八座崇班。卿月煌煌。金袍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9H 页
玉带。逍遥林壑。菟裘晚计。拟建一阁。藐玆云仍。曷不遹追。翼翼岩亭。先祖之思。玄封密迩。杖屦如临。山川增彩。洞府弥深。于焉育英。于焉承祀。东南冠盖。孰不敬止。勖哉来者。嗣守百世。课忠责孝。镜考无替。
沈香杖铭。谢孙谦叟(秀卓)
浪花之齧不尽形也。馨香之可闻德也。谐之吊怪以形。君子之所可贵以德。感石友(谦叟号石侬。)之相遗。共馀生之修德。
养鱼潭铭
   李君永基家。有养鱼潭。其王父野叟公养其亲。凿池养鱼。不绝厨旨。盖至孝也。潭中废君修之。世其孝也。老夫闻而作铭以遗之。
何人无亲。何处无鱼。王祥冰剖。董生水渔。李公之养。千载并美。曾孙来止。渫食其沚。潭之所存。公则不亡。子子孙孙。是承是蘉。
朴性夫座右铭
贾子有言。士有殉名。名为实宾。贵贱其形。何以践形。物皆则从。是以尼父。曰九其容。是以晦父。罔敢或易。天降灾祥。皆吾自致。人有毁誉。干我甚事。一言之过。噫不及驷。一念之差。上帝临汝。凡今之人。胡不自励。嗟哉性夫。遁世劬经。我辅其仁。为作此铭。
愚斋铭
   友人姜应章。南州杰士也。坐众中倾一座。行年八十。步屧如飞。余每见之。如见古人。尝以愚名其斋。属余以述其义。余为作铭。
维皇降衷。不异圣愚。人皆予圣。子独奚愚。我观古人。不愚而愚。宁武之知。乱邦则愚。颜渊之睿。终日如愚。我观今人。愚而不愚。灭伦叛圣。不知其愚。我以谨拙。彼谓下愚。遭时如此。子所以愚。我铭其斋。与子偕愚。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9L 页
桂山亭铭
   东庵金公孝子也。筑亭于桂山之下。作诗以志之。士大夫和之者甚众。其孙昌奎请余和其诗。作铭以应之。
菀彼桂山。山明水碧。桂山之椒。东庵攸宅。猗欤东庵。邃学笃行。维玆百行。孝为天性。藩臣绣臣。荐之剡磨。 天王曰咨。予闻如何。煌煌卿月。照耀山扃。屹屹乌头。夫妇双旌。桂亭何有。东翁之躅。满架图书。盈庭花木。翁乘尻马。陟降在玆。噫嘻来仍。宜尔有思。遹追先孝。宁或敢忘。镜考无替。百世斯堂。
实庵铭
   武陵黄子善请余为学之要曰。刚斋李公曾以实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0H 页
字命之。此警学之通例也。请更闻命。有以终身佩之。曰此足矣。学者只患无实。请子之以实铭其楣。遂为铭而勉之。
天蟠地载。其理则实。人于两间。曰敢不实。桓仁伊假。棠敬非实。我铭尔室。无妄曰实。
默容室铭
   丁君凤泰。湖阳之秀也。以其先人默容室。请余铭。铭以应之。
奕奕玄天。下临无言。人有语默。枢机攸存。揭揭栗轩。奚取乎默。惟此轩翁。世家湖曲。崧阳罔仆。越中守义。嗟嗟永平。尻高屈拜。翁承其绪。怀宝遁世。藏书万卷。我有活计。 天王有命。嘉乃先祖。爰及后裔。礼遇如古。翁曰呜呼。羊不售琰。侯栗之阡。有此敝广。躬逢乱代。非默曷容。奉此圣训。诏尔来仍。有子克干。拜受翁教。敢不佩韦。遹追来孝。老夫作铭。志于其楣。勖哉后人。勿替引之。
三德斋铭
   江阳治北。有三德斋。李氏三隐公之墓阁也。其后孙在浩君谒余以楣铭。作铭而应之。
揭揭三隐。士望攸同。上绍五难。傍述龟翁。事亲以孝。修身以敬。凡厥行谊。采之乡评。六仪存身。八畏治心。晚年恬养。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0L 页
高蹈云林。盘谷遗民。柴桑古调。三山一夕。巫阳下招。幽幽苧浦。有鬣崇崇。春秋霜露。载扫玄封。三德之下。于以建阁。萧墙臭渊。祭祀时格。云车风马。来翱来翔。孱孙百世。寓慕羹墙。有美无传。君子所耻。惟孝惟友。式谷是似。我作斯铭。以诏无期。昭玆来裔。镜考无隳。
默斋铭
   张君淑敬观熙以默扁其斋。深有感于圣人默容之训也。老夫作铭而遗之曰。
人有语默。身之枢机。一语一默。戒好其归。驷犹不及。龟或不慎。尼父有言。言欲其讱。矧玆乱邦。非默不容。幽幽衡门。乐我贫穷。动嘘静翕。与时消息。有不吾信。视天幽默。
省斋铭
   友人李可沃穷居读书。名其室曰慕省室。悲痛之辞也。君早丧先公。零丁孤苦。至痛在中。朔望必往省于墓。朝夕瞻望松楸。若生事而定省然。是盖终身之慕也。余哀其志而命其楣曰省斋。乃作铭曰。
孝肃图像。丁兰泣木。是皆蚤孤。不识面目。藐玆枯鱼。七岁含索。髧髧尔发。畸零漂泊。狐邱载还。获近防墓。眷彼林乌。尚反其哺。我独何人。无母无父。一坏荒原。形骸攸宇。朝晡哀省。以终馀生。扁斋以省。以寓其情。凡百过者。孰不悲伤。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1H 页
嗟嗟乃翁。行修才良。天不假年。骐踣玉折。遗之后人。授尔峻葛。乃翁之思。勉终厥德。是之谓孝。宁不兢惕。予登其斋。作为此辞。述其哀情。勉其孝思。
栖云亭铭
   辛雨植作栖云亭。告老夫曰。先君自屋 社后隐居一室。自号怡云晚栖。寓其志也。小子请别起一亭以养閒。先君曰。出门皆谁家地。吾家乃宋楼也。先君既没。小子于家后构亭。是先君杖屦地也。敢谒一言。以述先君之志。老夫作铭以应之。
崆峒云卧。华岳云留。是皆山人。与世无求。惟此栖云。大夫之门。大夫王人。奚取乎云。揭揭云翁。昌辰发迹。辟雍扬名。龙门点额。银杯玉册。天子嘉止。煌煌卿月。荣宠畴比。晚际国屯。昌言立朝。金牌何物。叱退彊獠。东篱种菊。西山采薇。山中何有。有云自怡。靡我无地。以亭以居。出门一武。非我攸庐。我是韩人。我守我志。所戴韩天。所蹠韩地。金华白云。卒岁相羊。公不少留。我涕滂滂。瞻彼尼南。圣庙翼翼。诛茅其东。有亭谁筑。有子蛊干。负尔父薪。乃肯斯亭。溪壑增新。悠悠云马。陟降其间。公灵所在。何往非韩。子子孙孙。永守斯堂。式承公志。毋怠毋荒。嗟我亡琴。良觌何时。效此驴鸣。揭于亭楣。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1L 页
允谨堂铭
   亡友胶宇子尝扁其堂曰允谨。郭徵君之所命也。朱夫子白鹿赋。有曰允莘挚之所怀。谨巷颜之攸执。徵君盖取诸此。而此一句。寔胶宇子之平生写真也。其从子哲洙谒老夫以堂记曰。伯父之友。独先生在世。愿得一言发允谨之义。老夫感念畴昔。能不慨然。遂作铭而应之。
莘挚耕野。颜渊陋居。所怀维何。所执何如。晦父作赋。以诏学士。昔者吾友。从事于此。千驷不顾。一瓢亦乐。其怀其执。孰知孰觉。曰允曰谨。徵君所命。夷考其人。对照如镜。自别胶翁。茫茫良睇。寥寥古堂。楣扁尚揭。维此允谨。乃见胶翁。翁灵在天。陟降其中。呜呼来裔。敬守斯堂。乃允乃谨。无怠无荒。
石侬铭
   朴君汝朝。吾故人子也。少有才名。先进皆属望。既筮仕游京洛。间得梁楚声。是岁春。访余剡溪之曲曰。早从事诸先生之门。今或疑其为别人。而其中则未尝往也。譬如石。石之为物。其中则甚坚。所以自署曰石侬。愿得一言以自勖。老夫嘉其志。铭以遗之。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2H 页
荆山有石。其中有玉。知玉者鲜。知其为石。尔居其砾。我爱尔璧。肯与臧三。终昧坚白。乃翁初载。共我磋琢。今将世事。付之若属。念哉敬哉。不示以朴。他山有石。可攻尔璞。
默如堂铭
   徐君章麟尝告余曰。先君语默有度。而自号默如。愿得君子一言。发先君之义。揭之堂楣。遂作铭而应之。
达人辞寡。燥人言烦。玄天幽默。仲尼无言。语默动静。君子之则。是以乱邦。可以容默。烨烨神人。降自莲花。层冰鱼跃。天鉴不差。七十八年。寅畏小心。小心维何。言辞必钦。兴戎在口。我欲无㕦。守我静默。矢我不过。垂裕永世。貊其家风。嗟尔后人。敢忘若翁。相彼周庙。缄口其人。堂名是顾。勉修乃身。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赞
  
畜庵李公养病心鉴赞
猗欤畜庵。近道其资。施丰报啬。司命则那。心有鉴而敬有铭。是惟公之传神。后百世而想望。尚有以槩见其为人。癯然若不胜衣而可以举乌获之任。退然若无所能而可以透金石之坚。松兄柏弟。付人间之事业。乃一朝而厌世溷浊。乘大化而翩翩。彼哉陈人。亦何补于斯世。踦勿殇而颜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2L 页
则寿。呜呼尚德者知其贤也。
光风霁月亭赞
   晋阳麻江之上。山川明秀。左右有光风霁月邱。诚斋李公尝逍遥吟弄于此。有诗曰霁月台千古。光风亭万年。江山难得主。错认几人贤。盖公深有得于通书明通之旨。既以诚名斋。又得光风霁月之地。有所慕于有道气像。而无所求于外至之名。是其不愠不知而可知其有所乐也。后承筑是亭。名之曰光风霁月。继其志述其事也。属不佞以颂其欐。乃作赞而遗之。
允矣诚公。世家安陵。高行邃学。著在乡评。国子三舍。早岁蜚英。江湖鸥鹭。念我前盟。悠悠物外。我将何之。眷彼麻津。实获我思。西瞻月牙。南望莲花。长江北流。有卷其阿。光风霁月。浩无涯际。逍遥自适。人间何世。人皆荣利。我独仁智。存诚不欺。怀宝不市。梅山餐霞。木溪垂钓。山川百载。梁音尚绕。翼翼斯亭。后孙齐心。英灵考降。杖屦如临。念昔庐阳。光霁有亭。濂溪之孙。实维正卿。荐流设食。讲说太极。慕道尊贤。奚异今昔。亭之所存。公乃不亡。茫茫来裔。宁敢不蘉。
乐吾亭赞
   金官处士乐吾亭柳公湜。当龙蛇岛讧。率家丁数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3H 页
十。倡义赴贼。大殪敌众。城既陷。力战死之。 朝廷追赠天官副宰。郡人设坛祀之。公尝于府治东。筑乐吾亭。逍遥其中。其后承重建而落之。属余以颂之。作赞而遗之。
猗欤柳公。黄虞古阀。生丁大乱。六龙播越。身为世臣。王忾谁敌。疏勒泉清。扬水惊贼。孤城将溃。手杀蛮军。九拜殿庭。骂贼殉身。娄矢既复。 王庸嘉奖。赫赫崇土。四将同享。子登蒜山。遗风莫莫。有亭翚翚。昔公所乐。云车风马。陟降在玆。呜呼来裔。敢不追惟。惟忠惟孝。乃德之基。死国承家。保守无隳。
碧节亭赞
   沈平仲东泽踵门而告之曰。九松亭我先祖所筑。而碧节我 宣庙赐号也。龙蛇之乱。殉于岛山而葬于亭北。今于三百年后。重建故亭。请一言以楣。作赞而应之。
猗欤碧节。九松之亭。众芳摇落。岁寒松青。丸丸九松。侯谁是植。嶷嶷沈公。魁材渊识。早游国子。归隐崇椒。澄潭瀰瀰。碧嶂岧岧。瞻望邱陇。若将终身。封豕敢肆。六龙蒙尘。敌忾捐生。分所自甘。倡义誓师。保障江南。 天王曰咨。赐号旌忠。莫碧非松。尔节如松。岛山矢尽。大树飘零。松亭之北。还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3L 页
葬娄陉。赫赫家毡。世著忠良。傍风百年。古亭遂荒。乃经乃营。于焉鸟革。风烟不改。山川如昔。大哉 王言。煌煌楣篆。烈烈松翁。其光益阐。揽彼谷葛。保守无怠。凡百君子。式此畏垒。
友松堂赞
   松斋韩氏筑所居。临厓而室。松其厓。扁其堂曰友松。每春夏之时。松阴满庭。令人有羾寒濯清之思。秋霜凄而冬雪积。劲干老枝。毅然有不屈之志。此公之所以与之友也。公为文而识其事。要余一言以足之。余无以辞。赞曰。
松耶友耶。斯焉取松之友。归三径而独抚。陶徵君之友欤。大冬风雪特地秀。胡康侯之友欤。不知我者谓我可以青黄牺尊。知我者期我于岁寒之后。盖将以友而谕友。世之朝管鲍者暮仇敌。以非友而谕友。千载尚可友。而万物皆吾与。彼亭亭者。起居而相接。矧趣味之相许。登斯堂者。以松看松不知松。
鼓隐赞
   青海南走十里。有曰钟鼓台。鼓隐子张君启承之居也。君为人清狂高洁。窅视一世。慨念千古。不以外物累其心。不以诸侯严。不以死生移。见善则如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4H 页
不及。见不善则叱之如畜生。盖亦北方之高士也。余少时游青海三年。交人多矣。所与以死生许者惟君也。一别今四十年。吾与子皆老矣。每念畴昔。泪簌簌不能已。乃作鼓隐赞以遗之。使君之后人。知乃翁之为何人。而且知吾之知乃翁也。
钟耶鼓耶。尔鼓何鼓。世间几人。遗君父骂曹瞒之渔阳鼓耶。宗周乱而贤人隐。入于河之方叔鼓耶。南城风雨义不屈。某里子之鼓鼓耶。噫知尔鼓者伊谁。余独悲其岁已暮而志又衰。不能鸣其善鸣。而等是雷门之鼓也。
竹轩河公画像赞
   
晋阳河君振源踵余而告之曰。先祖竹轩先生有家传遗像而阁而奉之。请作词而谂于后。词曰。
推其有本之事亲。出其馀足以及人。堂堂乎其奋义而敌王忾。凛凛乎其排阍而斥巨奸。决行藏于冲风激浪之际。付身命于浮云流水之间。吾未见其为何状人。观于此而知其有不可夺之志。而可以举乌获之任。呜呼此犹未足以见其七分。后之人有以想像乎鼓鼓子三尺孤桐音。
李启道画像赞
渊乎其龙唫乎渊。奋乎其雷出乎泉。杳杳乎其鸿冥于天。孰谓尔忧道之志主理之学。而终壹郁而不宣。惟其心法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4L 页
之所受。百世以俟后人传。
李南彬画像赞
   南彬中华滇人也。闻东方多理学。来游汉阳。书肆中买取先贤主理书。南至岭表。访余寒栖。慷慨论当世事。既归惠遗其小像一本。要替万里之面。感其意。作词而赞之。
玉则温而其光凝。骥则老而其德称。沈唫乎若羹螗之为恋也。渊默乎如雷龙之将见也。观于此者。尚可以七分其貌。惟其一赤团主理心画不效。
甘昔友画像赞
天赋尔确而秀。宜尔寿。天赋尔丰而沃。宜尔福。维其天所赋之仁心。非尔画之所施。观于其寿且福而可知。
河殷巨画像赞
   河君弘逵以其先大夫遗像。谒老夫以赞。老夫为之作词曰。
渥然乎其奇花之英。炯然乎其明星之光。敛之若振九泽而藏污。发之如奋一字而笞羌。孰谓是赳赳武。是宜端章甫而周旋乎仁义道德之林。吾知其貌矣。又知其心。观于貌者。尚可以七分。惟其一片丹心画莫临。
郑亨橹画像赞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5H 页
乌川郑君仁永家藏其先君遗像。使其弟德永属老夫以作赞。余尝悲夫其人有德行文学。而并世而不相见。为作词曰。
以一身而任乌获之重。以一心而通丝毛之理。沈深乎其龙蛇于渊。高朗乎其尸馀之气。见之者未有不以为端人正士。知之者知其圣贤之为可学而不得则不欲已也。呜呼亨橹。吾不见其人而得其心。因其心而又知其人也。后之人观于此。尚可以七分而叹息乎其遽止于中身也。
七十一岁画像自赞
尔德之凉。尔貌之不扬。惟尔志之勉焉。日有孳孳。则非所形于丹青。嗟尔年之今逾七十。庶无大罪以自修于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