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x 页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记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599H 页
长山斋记
馀姚上虞。中州之遐澨也。过之者慨然而思舜何哉。姚舜姓。虞舜天下之号也。因地名而思其人。人情之好善。盖如此也。桧山在南方海上。海舶交驰。寄人象人毛亶鞮译之人。横行域中。故家世族。惧夫猿鹤之化。勉修文学。而衣冠之会。不绝于庠舍。其俗尚尽美矣。长福山中。有长山斋。下庐黄先生之畏垒。而岁事释菜。以伸其尊慕之诚。乡人之所筑也。乡先生之祭社古也。庐翁非玆乡之人。而祭之玆乡之社何哉。以其氏之出于桧山。因其地而思其人而尊其道。亦犹上虞人之思舜也。先生涟翁之私淑。而承星顺之旨诀。以己心为师。以谦牧自下。学究百家之博。心探万化之源。蕴之内而践履笃实。发诸外而著述充栋。是诚旷世之通儒。而卒不得施为于一世。竟穷饿以终。褒崇之典。格于异议。建院之议。拘于邦禁。门人许文宪公状其行而叹惜之曰是亦有待而然。噫。天诱桧人。长山设笾豆之事。文宪所待。其在斯欤。斋之役。乡人士皆竭蹶齐心。殚其力而成是斋。而保守是斋者。庐翁姓孙洙建也。居是斋也。读庐翁之文。讲庐翁之学。使庐翁之道不坠于地。则翁之灵。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599L 页
陟降在玆而眷恋于祖先之乡审矣。夫以桧人好善之诚。贤裔之慕先又如此。则一区长山。将见风移俗易。而彼雕题卉服之人。亦将观感其德义化。而为礼乐之乡矣。不佞忝乏洞主。无以塞多士之请。是为记。勉与同志者而共之。
二慕亭记
我 穆陵岛夷之讧。六龙西迁。举国瓦解。时则有扈 跸中露。赋无衣于秦庭。或自草茅奋义。斩馘而遏旅。所以尽忠报国一也。及夫乱定之后。中兴辅佐之臣。并列于云台麟阁之上。而独二慕朴公。功则大而报则轻。世纪寝邈。将或至于泯然已也。道州贼冲也。公要绖从军。首先倡义。十四义士。萃于一门。而六年之间。屡著奇功。大江以南八九城居民案堵。皆公之力也。其在矢石之间。大功垂成。而让功于弃城之吏。及自昌山解绂还第。口不言平吴之事。而作亭于云门山中。名之曰二慕。以寓江湖之恋君。蓼莪之思亲。逍遥以自终。噫。大丈夫遭板荡之世。建不世之功而制强虏之跳梁。救赤子之危亡。勋名义声。有足以轩天地而炳日月。何其壮也。乃若守孟反之殿。而功成而不居。徘徊于山水之间。慕君父而终身者。千载之下。又可以想见其风采也。亭旧在莼池之上。岁久而遂废。今因子孙之所居。移建于松川而旧扁扁之。盖取朱夫子不忘紫阳之义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0H 页
也。亭既落。后孙海默等。踵余而请记。余方唫病穷山。慨念时世。读公遗事。怆然三叹。思欲身游于九龙云门之间而登临虎山。乱于石渊。登公之堂而酹公之灵。从以为之歌曰。龙蛇存国。伊谁之力。吾等小人。俘虏罔极。九原迢迢。公谁可作。歌罢。满饮一大白。则尚可伸旷世之感。而今老矣。无能为也。录其说。为二慕亭记。
三友亭记
大岭之南。云门特秀。而灵淑之气萃焉。人物之所钟生也。 国朝五百年。自朝廷将相。至于草野布韦。尽忠报国者何限。而独义士十四人。并生于一家者。三友朴公之家也。公与其诸弟。三分子侄。立部曲而倚声势。凡四十馀战。涉险被创。捕斩剿获数千百。俨然作江淮之保障。而使贼不能长驱。沿江左右。生灵案堵。盖其首倡义旅。制胜立绩。公之功多。不辟于中兴诸将也。不幸被梱臣所忌。上功幕府。遂失其实。大功未集。而祈山将星。遽陨于凝州之官舍。是可悲也。公没今三百年。兽蹄鸟迹。横行天下。而忠臣义士无所归于斯世。公之灵。陟降于云霄之上而俯瞰人寰。宁不为之慷慨泣数行下耶。云门山中。夜雨凄零。鉴湖水上。秋月苍茫。于斯时也。有人头戴平天大市冠。手持三尺剑。悄然坐三友亭上。读公龙蛇奋义录。一唱而三叹。则使人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0L 页
忠义之心。油然自发。而拊古悲今。慨然叹夫 宗社之邱墟。人类之为禽兽。而恨不得从事于风尘箭雨之中。快扫氛祲者矣。其有补于扶人纪而感人心。顾何如哉。后人作三友亭于南山之下。亭之作。岂徒为山林游观之美哉。亭存而公不亡。公不亡而世教兴矣。公之后孙在坤,佑铉。踵门而谒文。是为记。俾知所以勉守而不怠也。
稷山斋记
稷山在南方穷澨。无泉石登临之美。而著称于乡井。以其为里仁之美也。周氏世居于此。而其先有敬轩讳文佐受业金止止之门。为寒暄,秋江同年之友。有子教授讳世鹰。以文敏从父之弟。时人有珠玉渊海之称。是有子佥正讳恪。以芝山真乐之高足。兼治弓马之艺。龙蛇之乱。遇贼于巢鹤山中。骂不绝口。不屈而死。是其三世乔梓。若是其盛。而后承移居于稷山之下。世守其家传之谟。箕裘诗礼。见推于士友。而可知其为贤人之遗裔也。不幸兵燹屡酷。先民之著述无传。百世之下。流风将泯然。而后人无以典型焉。于是建斋于稷山之下。是为先世而畏垒之。亦将以弦诵饮射。以教其后进。噫。士稚居而山以名。钴鉧溪潭之愚。得子厚而贺其遭。地因人而擅其名。振古皆然。今夫稷山之欲使稷山阐其名。斯亦在于其人也。念家声之寖微。慨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1H 页
世道之益下。于是而教育英材。于是而讲礼而兴学。于以承祖先承家死国之义。则一稷斋而推之而可以为一世则也。记是斋。以勉夫斋居之士。
永思斋记
余往年南游宜春。访涟翁故躅阇山之东。宿田舍夜閒甚。问田舍翁山中故事。翁道此间有河佥枢旧居。河大良巨族。文孝之裔也。无意仕进。愿守东冈之陂。爱此中山水。世居于此。今移居矣。其绕梁之音。尚传于居人耳目。余闻之。窃叹夫朱夫子玉霄之行。访隐君之居而不得见其人也。今河君尚奎踵三百里。谒以文。其家人也。其言曰。宜之南。有华阳之里。自阇山家于此。世其清德。再传至我玄祖讳圣龟圣活。谨守先猷。以启我后人。我后人虽憔悴不竞。而保有今日。皆其赐也。与叔父一洪,从叔父芝洪,基洪谋建一斋。扁曰永思。不有君子之言。无以发其义而垂诸后。敢谒。余曰噫。夫以山叟野老。已知佥正之家。而子孙又不坠佥正之世。永世而思之。则其家风可知也。今之人不守祖先之谟。陵夷至于天下之不与易。盖亦未之思也。可不戒哉。是为永思斋记。以遗河氏之来裔。世守而思之也。
听溪堂重建记
听溪以名堂。奚取焉。溪在固州介岭之下。小溪也。饮者与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1L 页
瓢谋。行者与杠谋。溉灌者与桔槔谋。其功用不博。而等是无所取于山中人也。听溪子韩公十岁时闻希亮乱。叹曰此当人人得以讨之。闻乱已。曰天也。望天北向再拜。人以此知其为伟器也。及长从李密庵,金霁山游。成就其德器。 元陵时。举进士游国子。见世道不是。乃谢绝名利。筑堂于溪上。名其亭曰隐盘。门前有石台。名曰俗离。因自号曰听溪子。噫。是可以槩公也。金门待漏。软尘弹冠。世皆攘攘而往。公独于松风萝月夜。高卧听溪声。其视世间荣枯欢戚是非得丧。若醯鸡焉。而自有乐于万物之外也。惜乎山溪之涓涓者。终不得作霖雨于人世。而渫不食于寒泉也。堂久而废。遗芬将泯然矣。后承为是惧。重建数架于溪上遗址。名以听溪。君子曰是善述也。祖先之于子孙一源也。今居是溪之上。疏其源而掘其泉。去其滓而湜其沚。揭其浅而厉其深。则是溪者将源百世而流长矣。
处野堂记
士固有躬耕陇亩。怀宝而遁世者。伊尹处莘野。傅说筑傅野。诸葛耕南阳之野。是皆不能终处野。而得其时而行其道。受天下之大任。建天下之大业。盖天民之先觉者也。自世衰道降。自好之士。往往有不乐仕进。终身处于𤱶亩而自谓野人者。此何所述焉。余尝过永阳之野。闻有李公处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2H 页
野之堂而有所感也。公当 靖陵盛际。方伯举孝廉。朝廷召一命。天颜咫尺。勉君德而承天宠。及夫 仙御宾天。献议三年之丧。定百王不易之制。苟使公而勉回遐心。久处廊庙之间。则其必有可观于当世者矣。盖公自幼事亲孝。日用有度。道有遗物。守剑而待其人。读书官衙。见娼妓而治任还。羁旅遭丧。宰相感其孝而护其丧。方丧尽忠。若居父母之忧。自小学洒扫应对。以至濂洛关闽之书。皆体认而躬行焉。亲没之后。念绝荣利。卜筑周召之野。处野名其堂。乃曰与其文过而失中。宁野守拙。因以一野夫自居。公岂野夫哉。惜乎其不得君子之位以治野人也。世已久而遗风远。堂又废而时世变。野翁之迹。殆将泯焉。此堂之所以重建也。堂在巨谷之里。密迩居庐之地。而恒干之藏。若起居焉。噫。是岂特为后孙之寓慕者哉。今天下无道。兽蹄鸟迹。横行国中。而先王遗黎。皆化为夷狄禽兽矣。草野陇亩之中。其或有躬耕乐道。嘐嘐然慕古者哉。其必过是堂而徊徨感慨。悲吾生之不辰。缅古人之清修也。荣杓,钟泽宿舂而谒文。书此而归之。
竹潭亭重修记
仲尼称人。称其师友之盛。师以传道。友以辅仁。尚论者当观于此而知其人也。凝州治西云谷之里。有晋修斋。故训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2L 页
导竹潭柳公之所筑也。公才器既异。孝弟有道。以父命登武陵之门。受心经及礼书。得师门之推奖。而从游之士如璞斋金公之贤。道义相许。称之为识达古今之通儒。 朝廷闻其行。除训导之职。倡率诸生。儒风大振。及其晚年。叹曰亲既没矣。彯缨结驷。干我甚事。遂谢归田里。筑亭数椽。种竹凿池。自号竹潭。逍遥以自终。兵燹屡酷。文献不传。今无以考其师生授受之旨。儒林讲习之说。然槩考其一时师友之盛。则有可以知其全也。亭之废已久。而崇祯四乙酉。后孙重建之。 太上乙未。修其颓圮。改其扁曰竹潭亭。即以著其号而昭其旧也。呜呼。距公今四百年。后人者不得景响之。而亭上之竹。清阴不改。不与众芳而摇落。是则公之晚节可知也。亭下之潭。寒泉混混。潦水尽而天根露。是则公之心法可见也。于是焉聚族。于是焉烝尝。于是焉弦诵。于是焉饮射。于是焉羹墙。于是焉思所以绍述其遗谟。登斯亭也。时见竹风苍凉潭月凄清。则尚足以起人昏而警咳于千古矣。呜呼其可勉也。
晚述斋记
召文国锦城山下。有曰竹都。鹤川朴公遁世之地也。有子曰锦岩。锦岩之子曰励斋。尝构数椽于竹林中。讲学于此。执经者甚众。是有子无犹堂。与一方士子结契鸠财。建竹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3H 页
里社。所以绍先志而资后学之讲习也。是有从子曰晚悔轩。家贫出仕。屡典雄府。以其禄俸。增广里社。广受生徒。以述其世父述父之志。五十年之间。世变沧桑而精舍废矣。其后承惧先迹之永泯。庚申春。始谋重建凡六架。所以述励斋,无犹,晚悔之志而尊卫于此也。从吾游者世焕君。志其事。谒余楣记。余曰。噫。今之人。述其祖而不忘焉者几人。今于竹林古社。培祖先所栽之竹。讲祖先所讲之学。述祖先所业之业。时或众喧方息。竹风凄清。则吾祖之警咳在是也。又或竹月苍凉。胸怀洒落。则吾祖之典型在是也。斯可谓善述其祖。而彼世之忘其祖先者。亦可以观于此而知所劝矣。是为记而道其世德之美。以告夫朴氏之来者。
远思亭记
自夷狄之乱中国。尧舜之道息。尧舜之道息。而孝弟之俗亡。孝弟之俗亡。而天下为禽兽。骎骎至于今之世而极矣。吾人生禽兽之世。所可讲者。尧舜孝弟之道。欲求孝弟之道。思不坠于祖先足矣。此远思斋之所以作也。玉山郡志。载吾先祖进士公孝行。玉山之阳。曾有玉溪祠。乡人士大夫妥公灵而畏垒之也。盖公自髫龀。乡里之人。已称其为真孝子。亲戚既没。庐墓三年。虎致山禽。冬菜生阶。皆孝感也。既免丧。筑室于亲墓相望地。朝夕瞻望。名曰望楸亭。朔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3L 页
望必祭。终身不废。今去公四百年。洞曰朔祭。里曰望亭。皆时人之观感而传其名也。 恭僖王二年举进士。时则群贤立朝。朝野想望泰平。而公见时几之将变。念绝名利。归老于望楸亭上。未几有神门之祸。时人服其先见也。龙蛇之燹。家毡古迹。荡然失传。而公嘉谟懿行。无徵于杞宋。独有朔洞一区。涂生民之耳目。而桑澜屡变。楸亭颓废。居民兴葵麦之悲。云仍有霜露之感。亦已久矣。岁庚申。筑亭于治南浦南之里。是公平生杖屦地。而衣履之藏在其东。扁以远思。盖志其虽远而思不忘也。锡英既歌其欐而颂其事。宗族又属以记楣之役。其又敢辞乎。呜呼。非孝无亲。无亲禽兽也。吾宗皆吾祖之裔也。登斯亭也。油然生孝弟之思而勿替先祖之孝。则吾祖其有后矣。愿与诸宗而勉之。
景濂亭重建记
吾先子倡道南方。讲濂闽之学。升堂室而传其学者。皆一时名贤硕德。童蒙教官陶窝朴公其一也。公以近道之姿。生勋旧之家。早从事于天人性命之学。为学以小大学朱子书为本。而下学人事。上达天德。自守谨约。不自表襮。刊支叶而从实地。此其用功之节度绳尺也。皋鹤上闻。 朝廷有徵召之命。而从吾所好。无意进取。筑堂于九皋之下。列植花卉十种。取其数而扁之曰二五。既又移卜于陶谷。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4H 页
凿池而种莲。改其扁曰景濂。今于三百年之后。窃想公之雅志。天下花卉。岂止二五哉。盖公之平生学术。深有契于太极二五之妙。而从事乎濂翁之旨。不欲其自为标榜而自托于花卉之数。及其晚年。道尊而德备。遂取濂翁之爱而名亭以景濂也。盖尝论之。吾先子之学。本之于易通书。而门人之所受者。亦固如此也。太极二五。是盖天人之妙合。吾道之本源。阐其义而诏后世者濂翁也。今于景濂亭下。池中之莲叶尚田田。太极生成之妙。流行于其间。而清通洒落。宛然如见濂翁之胸次。登是亭者。其亦可以想慕陶翁景濂之志。而从事于本原之学也。亭凡三易础。而今移建于青道山下。距旧址数百武。
兴孝斋记
我 恭宪王之世。命旌故嘉靖大夫都总制礼曹右参议臣朴矩之闾。又命赐祭其墓。其文曰。闻尔亲没。尽其子道。奠礼朝夕。九载哀号。谁无父母。尔有诚孝。感领宁已。中心是劳。玆遣礼官。敬奠宿草。因命春秋给祭物。呜呼。 先王孝理为政。而褒善之典如此也。公含城人。胜国时世为卿相。又有文齐之贤。倡程朱之学。为一代之名儒。公乃其家人也。以孝事亲。令闻达于 天升。是宜薪火之传。以孝而世其家也。甑渊旧有先亭。来孙习读鹏程,察访鹍程,宣务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4L 页
郎鸿程之所筑也。至岐隐胤武。建斋于佳林之里。以识其追感之思。不幸不保于中年。其后孙为是之忧。世久而未遑重建。岁壬子。沿门收租。却先楸以资殖之。庚申春。卜旧址北若干武。建四架五栋。堂室窗棂。旧甚俭言言。今过之。东南冠盖之过是地者。皆指点而兴嗟曰。是总制公之后裔。为公而畏垒之也。公之孝于是而阐其幽矣。公于事亲之日。盖有冰鱼雪桃之祥。而遥遥百世。文献无传。独其庐墓旌表之文。略出于李文翼京山志及后贤所著行录碑识。此岂特孔奴之證哉。况今岿然一阁。照耀人之耳目。而煌煌 宸翰。表其孝于万世。是盖公之孝。有以启后人之孝。而后人又以公之孝而孝于公也。以余年老而知言。谒余以文。是为兴孝斋记。以勉其来者之兴孝也。
鹤林亭记
玉山治东十里。有曰鹤林亭。先祖鹤渠先生之畏垒也。先生山南高士林下宿德。金文贞先生以是荐之 经筵。说者以谓公评。文康先生自十四岁而从学案上一书。得闻性理之说。说者又谓大贤成就。实有启键指南之力。盖先生三十选国子。遂废举业。屏处林下。潜心性理之书。直指先容而不答。朝廷屡举而不出。未尝以赫赫轰轰之名。自期于一世。存心持敬。为终身节度。以自尽于为己之学。是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5H 页
其平生用工。已见漆雕之大意也。且以深谷为子。而学问践实。见称于泗上之门。敌忾勤王。世称国家栋梁。而完平启闻之日。媒进辞不就。来孙有拙复斋。而拙斋为锦阳高足。复斋戊申倡义。名重一世。 元陵试士。圣简违卜。无所介于其心。是又其薪火之传。自有家学之正。而不以名利为荣也。先生既没。士林建凤林祠而俎豆之。不幸见撤于中年。又有遗文七卷。不保于龙蛇之燹。而盛德邃学。无所徵于杞宋矣。此亭之作。盖已百年。所以识其杖屦之遗躅而后人之孺慕者。亦足以羹墙于百古也。呜呼。先生之所学性理也。所存诚敬也。凡我后生。学其所学而存其所存。则是亦朝暮于先生之门。而无愧为斯亭之士矣。 宗祊陨而沧桑变。性理之说无地可讲。舍是亭。吾人将曷归。愿与同志者而勉之。
远慕斋记
人之夫非尽人子欤。少则慕父母。而长而慕者鲜矣。慕父母者犹鲜。又况推而至于祖先之远而有能慕之者乎。人虽有不肖之甚。不得无感发其善端。是以见桑梓而思恭。入宗庙而知钦。过墟墓而兴哀。此良心之不能已也。其或瞻望其先人之楸而叹孝养之莫追。感一气之相传。有不油然而兴慕者。盖亦鲜矣。直州西三十里。有山从西北来。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5L 页
周遭而抱阳。洼而作一洞天。是吾家世之河阳也。最高而负壬者。我诉梅祖恒干之藏。后世子孙葬之列麓。有若大家阿翁奥居颐指。而诸孙罗立。晨夕唱喏。又如卿大夫之朝践于堂。而太祖南向。群昭穆列侍左右道。是堪舆家之好风水。而后承蘩殖。青紫不绝。螭碑圭碣。可指證于百世。而将不待于西人之深目也。戊申春。阖宗谋建一阁于楸下。所以奉邱墓之祭也。所以聚宗族而讲信睦也。扁之曰远慕。盖因先祖慕远之堂而述其旨也。噫。自义率之达于远祖。而一根百枝。体同慈而不宿怨。此非先祖之所以扁堂以慕远者耶。凡我宗族。登是斋而望先楸。顾是扁而思其义。其必有感慕于其心也。斋凡四架。干其役者族弟锡贺。颂其欐而名其堂者吾兄也。吾兄痛亡国而无归。遁于是斋而欲其朝夕之间。瞻仰先灵。以寓终身之慕也。命锡英以记其楣。是为志。请与诸宗而勉焉。
归老亭记
士之有仕宦而发身者。往往淫于富贵。滔滔而莫之返。其或有遁世而自高者。鸟兽为群。自绝君臣之义。二者皆误也。仕止久速皆得其可。圣人也。早扬廊庙。晚退山林。无所苟其行藏。此士君子出处之义也。我叔祖嘉善大夫同中枢归老公。金昆玉季。并生一家。学既正而薰陶于大贤之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6H 页
化。文藻夙就。行谊益笃。立朝而不谋进取。临民而仁爱为政。贫穷而守分安命。平生用工。无所愧于己所独知。及其晚年。悬车谢事。不与世而相闻。扁其亭曰归老。安乐康庄。观世九十二年而终。易曰。君子知进知退。知微知彰。介于石不终日。公其近之矣。公没今数百年。风猷已远。景响遂沉。仍孙衡杓慨然先迹之寖晦。岁在壬子。建归老亭。亭在山野之交。林泉甚美。房栊明丽。规模措置。盖井井如也。顷年锡英尝至是亭。衔杯赋诗。叙花树之欢。登临丘壑。浪吟公南囱时寄傲归鸟夕阳中之句。恍然如躬承旨诀。而流风馀韵。尚绕梁于林木之间矣。念世之金门待漏。清霜满靴。而折腰斗禄。年老而不知休者。其得丧顾何如也。为文志于亭壁。以著公归老之志。高山景行。百世所同。后之人应有感于斯文也。
凤洲亭记
礼州大凰之下。南氏世居。而有亭在山水间。凤洲子所尝逍遥隐居。而后人为之奉守也。噫。鲽域小矣。叔季衰矣。士之生是邦。尻著为信地。目前为宴安。利禄为家计以误其平生。此凤洲子之所慨然而自悼也。生于东海上荒閒之澨。神游千古之上。忧深百世之后。谢却公车。穷居著书。盖自诗书易礼洪范春秋。以及诸子百家之文。日月星辰山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6L 页
川草木昆虫鸟兽。以及糟粕煨烬之微。上自鸿濛未判之初。下至阴阳晦䵝之后。莫不梳洗而勘覈之。穷天地之大。通河洛之原。辨太极二五三才合散一元消长之故。卒烂漫于道术同异之辨。而其言充栋而汗牛。是诚间世豪杰之士。而大易所谓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也。仍孙台镇奉遗文九篇。谒不佞以亭记曰。亭之作六十年。尚无楣记。将有待于吾祖之子云也。敬受而三复之。始也读词赋诗若文曰嚘。次读杂著易范通论诸篇曰嚘。次读其状行曰嚘。因想像公当日高卧此亭之上。睥睨今古。历览无际。通天下之载籍。藐一世之轩冕。今于百古之下。尚觉清风袭人。恍然如朝暮遇而奉大论也。天地间。不可无此文。有此文。则不可无此亭。以此亭而藏此文。他日明王有作。三摹四分之书。必见采于太史之录。而启儒文之文明。于是乎是书为不朽。而斯亭之作。为有辞也。
棣华堂记
周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说者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天下之为兄弟者可定。此友人李龟洛德彦所取而名其堂也。余尝南游江海。过良州周南村。访德彦幽居。山川闾巷。萧洒如隐者居。峨冠布袍。迎送以礼。后生皆温恭有度。可知其为法家也。时棣华堂新成。问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7H 页
棣华之义。其姊子徐镇祥从傍对曰。舅家居孝友。有弟共寝处。弟病节饥饱寒暖。药饵以躬不以人。及弟不淑。不忍忘其兄弟共处。而堂扁有以也。余曰。噫。时之人往往兄弟为仇。令父母忧。观于此堂之扁者。必有所感发其良心也。后三年。徐生为其舅请余以楣记。遂书其昔所闻而归之。且以献室之颂。颂之曰。何其轮也。可歌于斯也。何其奂也。可聚族于斯也。人之无孝友之行。天亦可以降祥耶。余观棣华之堂。知其后之必昌也。
道山斋记
乌山介仁善州。南驰数十里。又东南为道山。傍临洛水。平衍而为洞府。朗陵氏之世居也。里中旧有无闷斋。是其先祖石泉翁之所筑。而自矢以遁世而无闷也。不幸而被亳灾。后人重建是斋。所以追慕其遗泽而寓百世之羹墙也。昔吾先子倡道东洛。门人诸子极一时之名贤。而公其一也。公自幼有英迈气。及长慨然有求道之志。从吾先子游。居牟近而所得乎薰炙者深矣。龙蛇之乱。方行天中庙荐。有贼蔽野至。公肉薄之。尺剑杀数十级。贼大散。背负老母。奉屡世神主。入金乌山。菽水养亲。以亲故不得奋忠倡义。而爱国死上之心。未尝忘怀焉。经纶蕴抱。终不能一施于世。沦落于烟霞水石之间以终其生。而成就于大贤之门。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7L 页
以遗谟于后人。是宜遗风馀馥。有可传于后世。而惜乎其平生著述。尽入于火中。无所徵于杞宋。独有一区畏垒。尚可證其山川之精采也。今于是斋之上。北望金乌。慕吉子之遗风。东瞻洛水。仰先师之源流。南阡西陌。无所往而非泉翁杖屦之所经。警咳之所留也。其必有肃然而敬油然而感。思所以缅先哲而不替其家风者也。
观书庵记
今人开口说书不足读。程文可灭也。上古未有文字而天下治。书契特代绳为政也。秦之炎。快快地做好事。而后人之鲁壁汉淹皆迂也。汉唐以来。以文鸣者。莫韩愈,孟郊若。而皆穷且饿。泰西列彊。未有汉文。所争在功利。而能虎踞鲸吞。雄视天下。书之不足贵如此也。于是新学之说遍天下。康梁之徒。倡于中原。东人之以儒名者。久苦圣人之靲束而心怀叛谋者。雀跃而起曰时哉不可失。乃讥侮孔孟书。侮辱程朱诸君子。圣贤为腐败。伦纲为狭窄。而天下之人。遂为禽兽矣。吾友宋君顺翊为人谨厚白直。好读书。不以事物经心役志。笔法高妙。求之者殆铁门。闾里后生鼓箧而请业者众。乃构一小庵。为生师居。贮古今书籍。榜之曰观书。请老夫一言以记楣。余惟顺翊今人所谓迂者也。今人之过是庵者。必将以谓睡未觉者。不识四到也。是犹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8H 页
波斯市中。千奇百怪之物。磊砢山积。眩人耳目。夺人精魄。而有一贩夫背著盐。终日唱盐。不直一文。彼满街涂人。不知奇物之害人心性。而又不知无盐浆不能食。不食不能生也。公择之山房。直卿之心阁。必有待于后日。而他日一王有作。求之岩穴之下。科斗古篆。自有伏生之口授。河东三箧。亦得张子孺之记诵。东京郊庙之乐。宁有俟乎公孙述之乐师哉。呜呼。皓天无不返之理。穷泉一阳。必不消亡。而其将大壮于天上矣。聊以是为顺翊勉。且以戒夫庵中之从学者。
清谷书院重建记
书院昉南唐白鹿。朱夫子重修之。历有宋至皇明。益增广焉。兴州有白云洞。此则东方建院之始。而后世可更仆数。是皆为之维持儒教。而斯文之兴丧。实有关于国家之盛衰也。国朝 明宣之际。天启文明。贤人辈出。时则有若冥翁降南岳之下。倡神明之舍。启敬义之键。而一时名贤。皆出其门。赠天官副宰日新先生李公。其及门之一也。丹邱集贤之山。嵬然为郡望。而道川衿其前。泉石幽邃。郊原平衍。此其隐居讲道之所也。 元孝王壬午。士林建院于此。荐三百年俎豆之礼。而至 太上戊辰。以邦禁撤。后五十年。 宗社屋。识者以为国之元气。共儒宫而俱废矣。壬戌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8L 页
南方士子相与谋复院。或曰院以禁废。今可复乎。又或曰撤院之后。举国儒绅。屡疏请反汗。而天意则已格矣。于是议遂定。甲子庙宫成。因妥祏而复旧制。此清谷书院之所由而废兴也。先生德盛行备。有非后生末学所可拟议。而今按其遗事。玉色山立。亲炙于山海之门。从游于德溪,寒冈,东冈,守愚之间。成就其道义。事亲至孝。奉主避乱。致飞雉折牛之异。流离北塞。教授生徒。北人建院而祀之。虽百世而仰慕。是盖敬义自守。推而至于天人之自应也。惜其不事王侯。从吾所好。真正之学。经济之材。竟卒岁于山林之中也。呜呼。今天下无道。一转而为夷狄。再转而为禽兽。乡无礼让之俗。世乏弦诵之声。容可已于建院耶。建院所以尊贤而尚德也。于是而俎豆。于是而诗书。于是而礼乐。于是而扶正道。于是而辟异教。使贤圣之学复明于斯世。则是不亦追报我 先王崇儒右文之典耶。顾惟不佞忝名洞主。思与院中多士缅贤辙而挽世教。玆述建院之义。用告于同志。其必有神会于斯。而不待文而兴者也。
月溪亭记
百工居肆。各有其事。士生一世。所趍不同。是故武家谈兵。文家论礼。清净家以引养。道德家以文学。乃若山水为家计。文学为身竿。不区区于声名文物者。盖亦士之高尚其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9H 页
事也。珍城之北。有仙游水月之洞。云壁崭崭。泉瀑明丽。世传小金刚是也。德溪吴先生尝杖屦于是。而流风既远。閒销与骚人韵客。往来而唫弄。今三百年。海闾权公既怀抱利器。不求闻达而隐居其中。逍遥于山水间以终其馀生。公既没。乡人士谋于其门弟子及公之孙载祺曰。公有德有言。不试于世。所嘉惠于乡里者文字也。遂捐金立契。刊行其遗文。载祺君曰。诸公之所以报先子厚矣。诸公之思表先子之畏垒。不肖责也。癸亥春。筑亭于水月之口。思与乡人士读书于亭中。以述其先人之志。噫。君知所务矣。后山许公愈知言者也。尝状公之行曰。公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建阁于葛芦山下。讲学行礼。江城学者。蔚有可观。余于后翁之言。按公之平生也。自公之没。世事至此。为士者浮河入汉。无所去归。其将以山水为所归。文学为所事也。月溪山川。为南方之胜。而斯亭占月溪之胜。南方之士。读书于斯亭。讲礼于斯亭。思所以挽世教于斯亭。则是则公之所望于南方之士。而南方之士之所以报于公也。书此遗载祺君。以告夫亭中读书之士。
拙斋记
夫以天地之大而寒暑灾祥。犹有所憾焉者何哉。人之有君子小人。犹天之有阴阳也。阳善阴恶而不成。无阴而有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9L 页
阳。亦犹有君子则有小人。无小人。不知君子之为君子也。 国朝清流之祸。莫憯于戊午。而小人之诬。亦不能使君子之道不伸于后世也。乔桐政乱。善类斩夷。有若故判阁拙斋先生权公。以睡轩之兄。同被史狱。九年海曲。辛苦万状。方其时也。君子道消。小人之道。若将与天地而俱长。及夫 圣人靖国。群哲皆伸。公自塞琴召还。入侍经幄。 圣上咨股肱之良。出宰州郡。黎民兴召杜之谣。皇华上国。对扬天子之庭。祥麟瑞凤。为羽仪于圣世。是知君子之道暂屈终伸而无所憾于天地也。晚年閒居。绝意仕进。占取溪山之胜。菟裘以自终。而有志而未就焉。雨州龙门之下。子孙世居。而即其所居之地。追建一阁。因揭拙斋之扁。述其志也。窃念公非拙者。自号以拙。其志可知也。早选湖堂。犯颜诤谏。直书实录。不避鈇锧。此皆智巧者之所苟免而公能之。殆仲尼所谓宁武之愚。而周元公之拙德是也。凡为拙斋之裔者。世守其拙。勿替先德。则其效至于风清弊绝。而天下拙矣。元公拙赋。不待出于溪上之田。而顾瞻楣扁。警咳犹存。呜呼。其可以不勉哉。斋在砚山之北。锦屏环其上。方塘媚其前。鹤山崔崔而东。汶水汤汤而西。是盖一区好风水。登临者自可领略也。
桃川精舍记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0H 页
天下将乱。天必生有为之人。敌王忾而勘大乱。自周之方召。至汉唐以降。中兴诸将。皆可数也。我 昭敬王时。封豕渡海。六龙蒙尘。倡义草野。保障于江淮之间者。所在蜂起。而有以十一岁童子。躬冒矢石。以赴君父之急者。故龙骧卫副护军振武原从勋臣桃庵朴公应福是也。公聪明器局。自幼异凡。十三登武第。精通武艺。丁酉再猘。斩获甚多。而仓岩之役。十死九生。乱既定。隐居养亲。读书讲道。及夫光海政乱。无复当世之志。筑亭于桃山之下。渔钓花川之上。庭栽花竹松菊。案储经传子史。欣然乐而忘世焉。盖其功成不居。耻与列于狐赵之弊笾。危忠壮志。尚可列于中兴诸将。云台烟阁。亦无不宜。而惜乎其带砺之盟。独不及于角巾之第也。遗风已远。亭亦随废。苍凉葵麦。久切仍云之感。岁甲子。重建一阁。以为公畏垒。而十世孙坤复以其门父老命。谒余以名堂室。且请楣记。堂曰景桃。西室曰遁世。东房曰藏书。总之曰桃川精舍。所以志桃庵故事也。噫。出世而忠君报国。公之志也。遁世而读书养亲。公之行也。桃山花水。梁音不绝者。公之躅也。今于三百年之后。慕公躅而筑公亭。亭固未可已也。虽然居公之亭。而志公之志。行公之行而后。无愧为公之裔。而乃若藏书而不读。媚于世而忘返。则非景桃之义也。既以名堂。推其说而勖之。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0L 页
心水亭记
心水亭在东都圣山下良佐之里。聋斋李先生之畏垒也。夫心如止水。止则静。静者动之本。太极说之主静。静坐之为善学。此周程以来为学之宗旨也。先生遗文不传。无以考其全。而今有逸稿之见行。是皆零金而片羽也。所雅言曰。静之一字。心中之水。亭之所以名以此也。先生文元夫子之弟也。尚论者曰。兄弟人皆有之。为人弟而尽为弟之道者公也。当文元之石州西迁。天地晦塞。家室苍茫。据古人兄弟争死之义。草茅疏逖。拟上封事。补君德而伸兄冤。香焚夜夜。至诚祷天。时则芑,衡辈之磨牙吹蜮。不夷灭则不休。而西塞孤臣。撤其围而得全躯命。又安知公之爱兄之诚。上格于天。有如伯子之所言耶。是其天植之性。薰陶于大贤之化而成就得大小大事也。虽然求公者。求其为大贤之弟。而不求其有躬行切实之学。则是亦不知程伯子之奖许吾弟。而叔子之自知不及于吾兄也。忠效于国。孝友施于家。利泽及于民。忠信著于乡省。精诚质于鬼神。义理贯于金石。此伯子所以屡加钦叹。而后贤为之述其迹而称扬之也。 朝廷貤风宪之爵。士林建尸祝之祠。既享云泉。又跻德渊。不幸以邦禁撤。今六十年。每诵伯子诗为祠为养构茅亭之句。必有平日诛茅藏修之所。而今不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1H 页
考其处。乃卜云泉西十侯道。建心水亭。岁乙丑落。伯子咏归之亭。适同时而告成。莽苍而相望。陟降之灵。亦幸其起居之相接也。斋曰二养。轩曰三观。楼曰涵虚。皆取诸遗文中自警语也。噫。今天下惊涛急浪。所在臭载。而吾人皆沙虫也。今于心水亭上。得无旷感于心乎。公之心。乃文元所传之心也。文元所传之心。乃周程主静之心也。居是亭而仰瞻心水之扁。得其所以治心之要。则止水常静。时出而动。其效可以障百川而回狂澜。是岂特为后裔而责之哉。凡为吾党之士而皆可勉也。
许贞节公遗墟碑阁记
在昔丽季荒乱。士大夫多尽忠报国。而及夫天命归真。自靖罔仆。守杜门之义者。湖隐先生许贞节公其一也。公以夷齐西山之志。有宁武从君之愚。又有昌黎斥佛之功。又有朱夫子伸救赵相之义。卒乃窜逐荒澨。与国家而同死生也。盖尝言之。退红贼之乱。斥凶髡之燄。扶国朝五百年节义纲常。非公之力耶。拱北楼君臣相悦之诗曰。观风知偃草。忧国戒苞桑。会有河清日。君臣共一堂。章山见志诗曰。退野思王蠋。登山愧伯夷。泽兰愁楚色。墟麦怆殷词。此二诗可以槩公之平生也。及其没而 朝廷节其惠。士林尊慕之。吉李两贤。并享于锦山之星谷。又于草谷。建道渊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1L 页
书院。配以肖孙。不幸见撤于邦禁。后孙嘉善大夫在瓒惧幽光之寖晦。谋于宗族。竖碑于遗墟。以志其事行。建阁而盖之。是岁春。哲宖等访余山居。请记阁以徵后。余惟吾先子忠贞公。与公同义。并录于杜门之史。是犹百世而同室。公之役可辞乎。呜呼。吾东今何世。麦穗殷墟。谁无亡国之泪。而登山采薇。如先生者几人。先生没而其道则不亡。道不亡先生存。先生存此阁亦存。节义纲常。或将复明于斯世耶。是为贞节先生碑阁记。
如在亭记
亭以名如在。祭先也。祭必诚则神必在。是以圣人曰祭如在也。亭在八溪青德之里。安氏之祭阁也。初文成公倡学于东方。四世而文烈公以勋采食康津。有子曰上将军。丽社屋而罔仆。退终八溪。自是世居焉。勋臣硕德。史不乏书。屡传至 崇陵时。有讳处信号岩叟。赠中枢府事。笃志好学。乡人皆慕之。及其没而葬于此。公平生未尝为名利计。屏迹丘园。尝拟筑数笏椽。作菟裘栖息而未就焉。此后人所以直其墓而建阁。扁以如在。以寓百世之慕也。世纪已远。公之事行。今不可考。且其享年才三十。未必有轰轰赫赫。可以动耳目之事业。而今考郡志。有曰事亲殚诚。居丧尽礼。甘心肥遁。不谋荣利。夫郡志公评也。据此而可知其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2H 页
毫芒于泰山也。为后承者。孝友以传家。不替公之遗谟。思所以阐扬公之隐德。则公之在天之灵。将陟降于是斋。而洋洋乎如在矣。斋既落。后孙永宪。谒余以记其楣。书此而归之。
永慕亭记
东城介山海交。岭表山川。至是而穷焉。北有龙山之胜。折而东为香炉。又东为仙龟。南为莲花。西为金鳌。泗水横带于前。大海经其南。登临者恍然如蹑昆崙玄圃。与蓬莱仙子朝暮相呼。是盖南方好风水之区也。张氏世居其地。以儒传其家。乡井皆推之。卧龙山下。有睾如者。前中枢议官颎相先大父墓也。颎相君踵四百里告余曰。大父平生。无表襮著行。而勤俭治家。教子孙以义。乡里月朝。皆称其为厚德人。今于其墓下建一阁。为齐祭之所。追先之志。藏书数百卷。扁之曰永慕。不得君子之言。无以诏后敢谒。余惟子孙之于祖先。远则忘。能追远而慕之。此人情之所难也。今人皆趋利而往名津欲浪。滔滔而不知返。能妆点得名山水好风烟。风棂月榭。起居自适。翱翔乎物外。此又人世之所难得也。今君慕人之所不慕。而得人之所难得。是其所慕者正。而所得亦不得不正也。以是斋而尽奉先之节。以是书而启裕后之谟。后之人勿替其永慕之心。则祖先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2L 页
之泽。流及无穷。而山水游观。亦将有爽鸠之乐也。
素庵记
素庵。友人李德邵读书室也。常自勖以素而请余以发其义。余曰。是可知已。凡天下有形有声之物。皆本于素。天地变化。万物纷纶。其本太虚也。大块嘘气。风雷震荡。大乐方张。钟鼓铿锵。其本静也。竖刁调食。薄耆进炙。五味调和。悦人口而朵人颐。其本淡也。五色玲珑。道子,长康。挥洒粲烂。其本素也。夫素质也。非质文无所施。是故孔子曰绘事后素。易曰素履往。子思子曰素其位而行。是皆君子之素以为本。而安其位而不愿乎其外也。今吾子穷居读书。咬菜根如粱肉。衣短褐如文绣。不自意于身外之纷华。是诚有得于素位之义。而庵以素名宜矣。虽然有素则有绘。有绘则文质可得宜也。夫天地万物。备吾一身。自一心而推之。修齐治平之道。参赞化育之妙。皆吾分内而无所往而非素位也。今吾子行素则有馀。而所可勉者文采也。炳烛不倦。饱饫中晚之工。则可以尽天下之文。而天下事业。皆从素庵中出来。吾子其勉之。
高山精舍记
大夫死于道则招于左毂。死于军而不收则邾娄矢复礼也。招魂而葬非礼也。而王者议礼。以王命则礼也。蔚治南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3H 页
高山之阡。有故水军节度使鹤城李公之葬。公国初名臣忠肃公之子也。初忠肃公大征不庭。使岛夷辑睦。载绩太常。而公承贤父之绪。早登仕籍。仗节雄藩。时则岛夷不悛旧恶。边警不息。公奉辞专征。三讨马岛。及凯还之日。飓风甚恶。全军淹没。事闻。 朝廷震悼。遣礼官复以矢。厚葬于玆地。石人文武志石备。龙蛇以后。屡经兵燹。失其兆域三百年间。土人传言李水使陵洞。而世无髯人指證于来章。岁甲子冬。后孙范洛,继洙于大坟左侧。掘地得石志。有文曰水军节度使鹤城李公宗实之墓。是日也。云仍齐会曰。此信之蕝也。遂谋建斋而报祀。斋既成。楣之曰高山精舍。属不佞而记其楣。噫。不可辞也。天之于贤人君子。盖或有报施之舛。而晦显之亦有其时也。公以折冲御侮之材。世济忠义。成功万里之外。而海上忠魂。不得列于砺带之盟。此则天之未定也。 王灵远暨。魂归故国。一坏荒原。湮没于草莽之中。比干铜盘。竟出于千载之下。此则肖孙之诚。上格于天。而天亦定于久远之后。使名公壮绩。 先王恩典。不永晦而终显也。为后承者。勉守是斋。勿替先人之典型。死国承家。永奉明诫。则焄蒿悽怆。英灵不昧。自应陟降于斯斋矣。可不勉哉。斋在山海之交。而莲花三山。南临大洋。波涛汹涌。风雷喷薄。如见白马将军乘潮往来。而马岛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3L 页
山川。出没于云际。想像公之征蛮故迹。恍然如昨日事。而俯仰今古。慨然叹夫九原之不作也。斋之役。始于是岁春。而越五月落。干其事者。锡溁,锡仁,东瀚也。
盘野斋重建记
晋阳之山。枕江海之交。山川清淑。龙飞凤翥。萃于盘邱之野。是姜氏之河阳也。姜晋之著族。自胜国时。世赫公卿。国初自通亭以下。有若赠左议政县事公。行著孝友。民怀清白。宪府执义守轩公。威惠行于州郡。俎豆享于院宇。司果公。又以孝友称于虚白之铭。亦粤天官太宰木溪子。闻道于金文忠之门。遭值昏朝。独全名节。噫。天地之气。飞扬升降。或钟于物而为灵芝瑞云。或赋于人而为贤人君子。贤人之生。盖一二于千百。而乃若一家四贤。世趾其美。绍述其先徽者。晋阳氏之为美也。是四贤者。生而继体。死同归于盘野之阡。盖亦周官昭穆之制。不请而不筮也。为后人者。瞻望松楸。列祖之警咳在是。齐祭之阁。所以作也。旧有齐阁。而不幸中废。岁甲子重建。后孙台秀颂其欐。以宗人命。属余记盘野之楣。余惟其先德甚盛。是可歌而颂之也。歌曰。盘之山𡷏𡷏。儿孙罗立拱祖宗。盘之水悠悠。祖宗遗泽流无穷。盘之云祁祁。方兴物色古今同。盘之阁言言。英灵陟降冥冥中。皇尸降兮釐汝。宜尔稼兮受天。受天兮不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4H 页
忘。缅先民兮罔愆。揽葛蔂兮为绥。式谷似兮绵绵。歌罢遂书为盘野斋记。
两履斋记
祭统曰。春露秋霜。君子履之。必有悽怆怵惕之心。斋之以两履名。以此也。花林武夷之里。有朴氏世居。故通政大夫佥中枢润龟隐居其中。事亲尽孝。接人有道。持心公廉。处事宽谨。秋熟收佃客花利。惟恐不薄。春粜平其直。惟恐不廉。乡人惠之。及公没。立石以颂之。胤子以存直墓下。拟置一阁。不幸未就而没。其弟以宪踵成之。是岁春奏功。凡五架。名其堂曰乃见。轩曰著存。总而曰两履。所以志古人祭先之义也。噫。为人子而忘其亲而不知所以报本者。今古何限。而今君不忘所生之恩。慨然有追慕之思。春秋霜露。肃然如警咳之闻。僾然如容色之见。祭之而尽其诚。是诚知其所本而可以为衰世之警也。斋在尼邱之下。下有武夷点风之胜。东湖道川横其下上。盖亦一区好风水也。老夫他日访君两履之斋。放棹于道川之下。风咏于曾点之坛。沿回武夷之曲而周旋尼山之下。则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顾余老矣。未可期于山水之行。今为斋记。以道君之孝思。览是文者。必有兴起其孝弟之心者矣。
松亭记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4L 页
富贵人之所欲也。是故滔滔者莫之返。其或有洁其身而乱伦者。往往鸟兽为之同群。二者皆非也。礼州之南。有一区松亭。我 献陵文臣南公讳须所居而自号也。公以正直精白之姿。遭遇龙兴之世。早策清名。历扬台省。入则铁冠锦衣。鹗立彤墀。谔谔乎其谏诤之风。出则分忧百里。一心抚字。黎民兴来暮之谣。方伯最四年之课。今于百古之下。尚可以想望其风裁也。中身以后。赋遂初而还乡。遁迹溪山之间而无复进取之意。噫。其出而需世也。不以富贵为必得。其勇退而忘势利也。又非荷蒉子之忘世。是岂人人之所可及哉。但其世级已远。立朝宦迹。家居行义。有不可尽考。而后之尚论者铭其墓。有曰不淫不屈德之纯。不磨不涅道之醇。此亦可以槩见其景响之万一也。后承方重建堂宇。而胄孙孝河使其宗人浩良,熙泰请记于不佞。书此而归之。以勉其百世之下。勉先德而无替也。
文渊亭记
车城多名山水。文山在州治北。直其北有一区洞天。崇山茂林。罗络左右。奇岩峭壁。铺摊山谷。悬空一瀑。横截谷中。其势若长虹挂壁。水奔流直泻。而曲曲以石函承之。居人唤做虹流洞。盖南方之名区也。故寝郎赠掌乐院正文公尝杖屦而妆点之。凡洞中之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皆品题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5H 页
而命名之。营构其栖迟之屋而未及就。今其后人承其志而建阁。名之曰文渊亭。取文山渊瀑之胜也。公故嘉善大夫宣武原从三等勋中枢公之子也。中枢公倡义讨贼。大乱既靖。角巾还第。训导子弟。公服习义方。从事学问。早谢公车。未尝求知于人。盖隐君子之笃行者也。后孙直镐奉公遗事。请余堂记。余年老穷居。朱塘之梦。未尝不在于文渊。异日南游海曲。访虹流之胜。登公之堂。想像其所过之精彩。退与其后承。吟弄于流峙之间。以述其流风馀响。则尚可备山中故事。而老矣未易期。今因亭记之作。而模写文渊之胜。是亦身游于文渊之山水也。
仰辰楼记
祀典有言。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夫定国而捍患。子大夫之有位者。未或能之。非庶人之所敢拟也。娥之治。旧有彰忠之祠。娥之人。祀慎氏五忠也。五忠者州之掾。掾佐令者也。令在辄膝行。春管高烛营。天若拘拘者。不者道慢。盖其职卑也。我 英庙戊申。国狗瘈安阴之间。巨寇充斥。州长吏莫敢与有京者。娥贼之冲也。五人者仗义沫血。誓死王事。或报营镇而措备粮饷。纵反间而疑乱贼众。或购剑士而图凶魁。募义旅而夺辎重。或把绝要扼。以遏其冲。或生擒贼徒。或密入贼中。诱众向义。盖其相机应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5L 页
变。潜销贼燄。制胜于未战。而竟使 王师奏捷。巨讯授首。功成之日。不言平吴之事。而从事于簿书刀笔。没齿而无悔。及其天门召入。 圣上宣酝而奖其劳。宛然不居。归功于群帅之力。噫。当是时也。小大慄慄。守土之臣。皆望风骇死。鸟鼠窜而全其躯。独其奋忠判命。敌王忾于板荡者。反不在于职卑之掾史欤。特以发迹寒微。不得列于带砺之盟。而云台之画。石室之券。归于食肉之无墨。吁可惜也。 健陵戊申。特赠五人水部郎。后又加赠二人亚卿。朝家崇奖之典。可谓盛矣。然乡人士尚慨其功大而报小。建祠于府司之傍。并祀五忠。 仁陵辛未。移建于治东龙涵山之下。每岁春秋。县官进香烛祭品。士林主其祭。 太上在宥。以朝命撤。荒烟野蔓。今五十年。岁在丁巳。后裔之居是邦者。作堂于七星岩畔。为寓慕之地。所以恐其先人之忠。既彰而遂泯也。起楼于堂之外。扁之曰仰辰。所以瞻仰辰极而不忘乎前王也。楼既成而谒余记。余曰。惟自世道丧而忠义废。天下无人类矣。今天下。有能忠君而死长者乎。又有能奋身草莱。定国捍患。而吾又未知闻欤。呜呼。五忠者不可以复作欤。五忠讳锡显,克终,德显,致谨,光世。其危忠壮迹。备载于郭徵君鋾所著五忠碑。读其碑而登斯楼者。尚可以唤起其忠义之心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6H 页
小鲁亭记
自孔圣没二千馀年。吾先子生于偏邦。尝恨不得为鲁邦之士。每与及门之人喟然而发叹。东游永阳。见卓立之岩。遂有终焉之志。命名其溪岑之胜。而有曰小鲁岑。盖取圣人之言而寓其志也。鲁岑孙公。生先生五十年之后。未及𥬒帚于门。而结屋于鲁岑之下。追慕羹墙而日寝处于日跻之堂。取先生性理书及易图说。沈潜反复。间以游泳于山水之间。自号曰鲁岑老人。是盖深有慕于吾先子之道。而托志岩峦。以寓不及之叹。亦犹吾先子之不及为鲁邦之士也。盖公平生自修。不自为表襮之行。而文章事行。鲜有传于后世。今于三百年之后。尚可以景响其为山林宿德也。立岩候道之近。而有里曰梅岘。公之所尝栖迟也。后孙即其故址。筑一亭而名之曰小鲁。盖志公之鲁岑之称。有所取于吾先子之所命也。噫。今之人生晚衰世。去孔圣益远。无以奉睿化于庄坛之下。而一区鲁岑。独在穷山之中。过是地者。想见圣人之登东。而慨然如闻吾先子之叹息。则是亦上虞馀姚。因地名而慕舜禹也。东望亭宇。缅思公之杖屦逍遥。而遗风馀馥。使人有起敬者。于是而讲圣贤之书。明圣贤之道。以追公之慕圣贤之志。则无愧为圣贤之徒矣。凡为鲁亭之士者。应有感于斯言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6L 页
安乐亭记
东都圣山之下。直安乐川而为里。我 靖陵时。天官太宰孙先生降生于此。其后仁贤世其家。忠孝闻于世。说者曰。雍有备砺之璞。徐有封社之壤。东都有士大夫之庐。盖言其贤人之多也。余尝东游大洋之濆。至圣山之亭。亭通政孙公之所筑。而安乐名其亭。其言曰。吾所安者。野人之安。吾所乐者。野人之乐。取诸其川名。以志其所安而所乐也。公尝躬勤稼穑。成立门户。而少文多质。不自居以后进君子。故自道如此。然内行纯美。孝于父母。友于昆弟。喜施予。待而举火者遍闾里。偷儿入室。而分与财帛。及其晚年。慨念时事。不以绯玉荣。山野之服。逍遥于此亭。以终其馀生。是其胸中自见得一般安乐。岂如鄙野人之自安其饱煖而自乐其安逸哉。盖亦上承贤祖之世。而下可以遗其谟于来后也。噫。时之人往往以安乐遗其子孙。而子孙之坠其先德。亦安乐为之祟也。圣人于此有忧之。所以眷眷乎逸居而无教者也。夫危生于安。乐极则愠。苟能从事圣人之教。安其仁而乐其义。则其将永世安乐。而南面之乐不与也。凡为安乐之裔而居安乐之亭者。其又可以不勉耶。亭有原野之旷山川之胜。望之可乐。过是亭而登临者。亦宜有以各得其乐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7H 页
松湖亭记
太上戊午夏。余自寿春往游东京。东穷大洋。西尽紫玉。凡郊原之旷。山林川泽之佳。楼台园亭之美。皆穷搜而选胜。曰观止矣。将归有道松湖之胜者曰。子多乎哉。是殆渊海之观而不见骊珠也。道阴西驰为弄月之峰。六花,武陵。竞秀于东南。洼而为松谷。水从两崖间奴于前。至于澾川。汇而湖。亭在层岩之上。幽深爽朗。尽东南之美观也。又有道其主人之贤者曰。昆崙县圃。仙宫璀璨。叩玉扃而登九华。不言帐中之有仙人可乎。是盖孙资宪永昊所筑也。孙公生名祖之家。自其幼时。察理已明。性克孝。事亲无方。勤俭成家。仁及邻里。以综理之材。抱开济之志。身居草泽。不忘时世之忧。此其晚年菟裘。而寓其志于山水者也。余曰。有是哉佳亭也。佳亭易得。不有贤主。亭亦只是虚器也。惜乎其人已没。吾未得登其亭而见其人也。记其楣而谂于后。贤主名亭。庶与共其不朽也。
枕泉轩记
泉可枕乎。是子荆之雄辩也。枕下泉而曰枕泉乎。朱夫子生南渡之后。有志于济世。而欲得枕下之泉。作雨于人间。其心亦苦矣。自朱子没七百年。今天下洪泉怀襄。而人生皆鱼鳖也。未闻有经济之人作霖雨之施者。其或有隐居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7L 页
泉石。洗其耳而砺其齿者。吾又未之见也。国子生李君钟滢早年游世。不得大有为于一时。而所康济者。只是一家也。晚卜菟裘。筑亭于鹤阳先楸之下。占取烟霞。爱养性灵。遂作溪山之主人。盖其高蹈物外。与世相忘。是亦洗耳之流也。亭直层崖断处。鹤皋之水。从龟石来。奔流于断崖之下。自亭上倚枕而可听。扁其轩以枕泉以此也。噫。居是轩而枕此泉。岂徒以泉声岳光。养其身而谋其耳目哉。明囱棐几。正好读朱子书。穷天下之义理。通天下之事务。及其源泉盈科。则天下事无不可为。而安知枕下之泉。不可以去作人间之雨耶。上舍为人。忠厚好文。三子列侍。有若渡河之大香。是可与有为也。是为记。
介于斋记
黄梅之东。三山并峙。锦江横其前。傍有石溪清驶。是南方之佳山水也。石溪之上。有亭翼然而临焉。扁之曰介于。以其傍石溪而取大易之介石也。国子生朴公凤善居其地。尝意结茅以自适而未及就。子永羲踵成之。踵其美而守成之者。其子瑛柱也。余尝因友人郑世焕闻之。斋山水之美。而且知瑛柱君之能绍述家声而不替其先志矣。今瑛柱君累然衰绖。踵门而谒一言以楣。余曰。噫。孔子曰不知其父。见其子。有孙如此。乃祖之贤可知也。早登国子。无复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8H 页
进取于世。翛然出于尘埃。而终老于名山丽水之中。无乃是介于石不终日之人欤。虽然嗣守之难。古今之同叹也。今君勿替先业。歌于斯读于斯。会朋友于斯。而讲学而行礼焉。则是诚乃祖之肖孙。而斯亭为有光。余为瑛柱君而勉之。
琴湖亭记
方丈之山。东驰为笔峰。又东为稽山。镜水出其侧。是山阴县之名区也。笼鹅换经。曲水流觞。因地名而传古事。好榭名亭。罗络乎山水之间。直稽山之下。有琴湖亭。李东荣英七所筑也。英七平生未尝读书。他人见之。粥粥如也。岁壬戌筑此亭。读书其中。翛然忘身外悠悠。乃曰书所以做人。不读书。几希其与畜生异。先读小学。次读庸学。诵读不撤。过数年。今能作诗句。与朋友讲讨疑义。且曰读书将以行之也。未之能行。惟恐有读。是故不贵多读。余闻而叹之曰。卫武公圣者也。年九十五作抑戒。英七今年六十八。视武公尚少壮。行之不已。武公亦可学也。张思叔农夫也。见官人行辟人。始读书。遂为程门之高足。英七殆思叔之类也。又安知异日成就。多不让于思叔哉。佳山丽水。自为烟霞主人。坐读圣贤书。不与世而相闻。是亦斯世之高人也。顾余年老。无由得身游方丈之下。杯酒登亭。览观溪山之胜。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8L 页
因与英七讲庸学之旨也。慨然而为之记。以遗其胤子圭昌君。
一帆亭记
我 太上四十二年。凶臣弄国。五约成。六仙旧吏张先生沥血上封事不报。永辞终南。归卧象王山中。自居以未亡人。改名东翰。字曰伯鹰。号曰一帆。盖有取于晋张翰之江东孤帆也。后十年。入金陵之真兴山中。金陵士子师事之。筑一舍而居之。居数年。挈家还故里。离乡凡五十四年。始还先人所筑之屋也。居数月正箦。有孤憙远痛追孝之无地。一帆扁其楣。曰不肖尝拟筑先君一亭。而先君不待矣。今因先君所尝居而亭之。以先君所尝命而名之。瞻望亭楣。小子可以奉晨昏于先君。而庶先君之陟降在玆。此一帆亭之所以作也。有弟锡英登亭而记其事。又从而作诗而歌之。以替欐颂。且以起后人羹墙之思。诗曰荆门霜落挂布帆。此帆正忆江东秋。柴桑村下风飘飘。此帆何似渊明舟。茫茫巨陆浑臭载。副手梢工更有谁。银台老臣头如雪。大厦何能只手支。秋天归雁正萧萧。一帆江湖任所之。故山松竹迟迟翠。清阴不改待吾归。王家早作济川楫。学海今为一篙师。虞渊倒景不复回。公不少留我涕洟。龙亡虎逝山梁折。后辈睢睢谁与依。杨帏寂寞无人问。孤露吾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9H 页
生宁不悲。一帆亭上梁音绕。僾然如见清高像。嗟嗟后承敬守之。斯堂百世高山仰。
晚栖亭记
角吾七世宗基也。 太上庚午间。移家于星之泉峡。其后或因就食。或为乱离所逐。迁徙各地。自江阳之梅峡。还于岩楸之下。又几年还剡溪。是岁三月。还角山故里。其间日月。凡五十七年。云物不殊。先迹如旧。抚念畴昔。宁不感慨也。士友之从吾游者曰。先生老矣。不可无讲道之所。相与出力。谋家儿右远筑一亭。制度颇过。而于会士讲学之地则足矣。朝夕之间。瞻望先楸。月朔作花树之会。春秋行饮射之礼。以教我英材之来。则庶使我先世古俗。复明于洞壑。而此身疾病如此。未知天或假之。少须臾无死也。踵我此志。成就后事。则不得无望于子孙及宗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