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x 页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记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5H 页
安义夫子庙川上堂记
吾夫子。生民之所未有也。祭用王者事。以天子之尊。北面跪。恭执弟子之礼。是可于深山穷谷。苟简其崇奉欤。是犹天。惟天子祭天。而人皆可以敬天也。是犹父母。惟宗子奉父母。而虽百子而可以孝其亲也。是故关中子传夫子之像。家塾之祀夫子。朱夫子亦以义起而许之也。安阴之山。从德裕至西走为华林。道川出其南。又西为尼丘之坪。人士之居是方者。因其地之有似。立夫子之祠。奉影而祀之。设乡约而敦之。及 宗祊殒而圣人之道绝。夫子之堂。为雕题所据矣。移奉圣像于茅屋之中。而士林之兴叹久矣。岁乙卯春。相与谋曰。昆夷愠矣。古公之闻。未可陨也。重建圣祠。奉安圣真。设讲堂于其前。笙簧古壁。复见衮冕之巍巍。而宛乎其不犯桓魋矣。取夫子川上之训。名其堂曰川上。呜呼。堂之废天也。道之行人也。人不行道而道未尝亡。行之道在是也。今居是堂而俯观川流。仰思堂名。从事于夫子之训。则是诚为夫子徒也。乃若群居无度。不知所以修道。则道川之洋洋而流水而已。尼丘之崇崇而只一邱垄。与己无交涉。而骚人墨客。但恣其吟弄游观。顾何补于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5L 页
道体哉。居是堂者。所可以自勉也。且今环顾域中。夫子之宫。鞠为茂草。而熬蕡盐虎。亦皆节度于他人。独于名山洁净之地。多士精禋举行沧洲之古事。则安知夫子在天之灵。不悦豫于此而陟降于堂上哉。是为记以勉夫同志之学圣人者。夫子奠楹二千三百九十五年丙辰春。谨记。
第一江山亭记
天下数山。泰山居第一。盖自仲尼之登。天下小而泰山高也。东方之山。横亘四维。峥嵘而特秀者。多不让于泰山之高。而未闻有以泰山名天下。以其未有仲尼之登也。昌玄以来。泰白之山折而北。又西北夹右大江。江上有一小冈。椭而翼夷。其上如磨盘。其形粹然。如正人君子之端拱舒好。此寒暄金先生之所尝登览。而时则有若一蠹郑先生自安阴命驾。契道同志。相与讲学于此。后人名之曰第一江山也。夫山之高于此者。未尝得其品第。而第一之称。反在乎培塿之小阜何哉。是在人不在山。得其人则一拳可高于昆崙。不得其人则泰山之高而逊于邱陇也。二先生倡东方性理之学。孔道始明。及其没而祭于尼圣之庙。是亦东方之仲尼也。是亦东方之第一人也。第一人之所过。江山之为第一。不亦可乎。后人之为先生之学者。谋于其后承。作亭于江之上山之下。修契而落其成。名其亭曰第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6H 页
一江山。名其堂曰二老。江山之名。载在郡志。而百世之下。流传于野人之口。继自今其名始阐。天壤在而江山在矣。江山在而斯亭不废矣。斯亭不废而二老之精采流韵。亦将与天壤而俱废矣。噫。人生斯世。做得第一人。方尽人职。不可要做第二等人也。今吾人生先生五百年之后。尚不免为下等人则登斯亭也。得无愧于其心哉。于是而讲二老之道。于是而读二老之书。况然抠衣于函丈之间。而移舟于江亭之下。推以上之。以达于尼丘洙泗。则是又天下之第一江山也。二老何人。仲尼何人。有为者亦可为第一人也。是记于第一江山。与我同志者而勉焉。
不知岩精舍重修记
不知岩在洛之东南岸。而江名偶契于伊洛。可以思正脉之流波。溯洙泗之渊源。此吾先祖精舍之所以作也。先生既易箦。 朝廷命建院于此而士林俎豆之。盖先生之德。范围天地之大。而经纶天下之大经。继往哲而开来学。其功大矣。所以麷蕡盐虎。庙食百世。崇其报而不忘也。不幸于三百年之后。遭值国屯。圣贤有断膂之厄。士子无归身之地。而妥灵遂撤。噫其悲矣。国中人士谋及孱孙。修契而滋殖之。筑精舍于故址。影阁在其东。所以追伸其尊慕而畏垒之也。岁既久。精舍且渗淡。遂重新之。不数月工集事。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6L 页
堂楹户牖皆改观。凡七架。呜呼。先生之道之大在天地。学之正在遗书。杖屦在是堂。居是堂者。读是书而讲是道。以达于伊洛洙泗之源。则是堂者与天地而将弊矣。若乃群居酒食。学不讲而道不明。荒坠先生之训。则非先生之徒也。先生之灵。在天考降。将朝夕而謦咳于是堂。可不敬欤。精舍之作。皇明万历庚戌。门下十五贤之所立也。建院在我 宁陵甲午。 太上辛未撤院。乙酉又建精舍。重修在是岁癸丑也。
景德堂记
景德者。东洛书院庙号也。本院毁而堂以名。昭其旧也。堂在影阁之前。视庙之有讲堂。所以讲道于此。尊卫影阁也。盖尝言之。俎豆撤而尊贤之礼废。尊贤之礼废而 宗社屋。尊贤之其可已耶。呜呼。先生之道。如天之有日星。日星可晦盲。道不可以一日亡。是以天下贸贸。人类为兽。而杖屦之地。尚可以淑人心而正士趍。阁以奉影。堂以景德。所以存先生之道也。生先生三百年之后。得见七分之仪。其必有愀然而起敬。肃然而自省者矣。前临洛水。溯洙泗之正脉。西望金乌。慕孤竹之清风。嗣守是堂。使斯道而勿坠于地。则皓天之返。理之常也。一日明王有作。复见东京郊庙之盛。而熙宁茂草。亦可见吏尹之趍白鹿。凡我同志。其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7H 页
有以勉之。堂之作在戊申。堂既成。有谂于众曰可志也。遂书为堂记。
东冈精舍重建记
沙月之东。有台曰东冈。东冈先生所命也。背山临野。水循除走。先生爱其有佳趣。筑精舍。日夕讲劘其中。先生尝自号直峰。至是揭以东冈。是先生二十八岁丁卯间事也。后龙蛇之燹。和书籍数千卷精舍灾。三百年间。指点其遗墟而士林为之赍叹。是岁春。重建晴川之堂。而精舍之役兴。别其庄未易保守。移建于书院之旧址。去台可候道也。先生盖尝闻道于陶山德山之门。而早年出身。其志将以陶铸至治。并驾唐虞。而乃自閟于丘园之中。早占冈台。身外悠悠。视之以浮云弊屣。而若将老死而无悔者。窃详先生之志。自视常欿。不知有馀之在己。欲其益治其精。而所以释褐之初。示志以南风之词。卷而归之。閒居养静。求切劘于师友之间。夫然则先生之所以出入 经幄。赞襄 圣学。观风一路。兴学校而尚节义。扈 圣龙湾。深陈机务之宜。续著阳秋。继紫阳之权衡。冰霜之操。麟凤之姿。刻苦之工。精一之学。动一代之耳目。惠后人于无穷。夷考之。皆从冈台中。真积力久。究千圣之旨诀。讲天下之义理。蕴之为道德。发之为事业也。今于百代之下。瞻望冈台。所以濡慕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7L 页
而尊卫者。岂特寻常遗芬剩躅之地哉。上下千古。有可与沧洲之竹林。庐阜之光霁。并美而共尊。凡我后学。皆先生之徒也。斯文将丧。而讲明而扶持之。非后学之责欤。于是焉而读先生之书。讲先生之道。则是亦生于百世之下。而抠衣于百世之上也。呜呼可不念哉。
闳精阁记
有书而藏古也。皇轩之宛委。朱夫子传心之榜。皆是也。此文贞金先生之书之所藏也。寒冈郑先生赏赞先生之文曰。其为文章。精切闳肆。阁以名闳精以此也。先生之文。承陶山之正脉。推而上之。朱文之地负海涵。孔文之经纬天地。皆先生之所学也。郑先生特许以闳精何哉。夫易之为天地之大准。书之为帝王之大经。春秋之为圣人之大权。而曰奇曰佶聱曰谨严。是犹天之无能名而指天曰大。日月之不可以模象而指日月曰明也。推之以此。闳精之义。亦可知已。夫文者志之所形也。先生立朝四十年。其志在于陶铸三代。而登筵奏对。恳恳乎心法之传。出而旬宣。眷眷乎学校之兴。声名事业。有足以范一代而垂百世。故发为文章。若是乎其闳肆也。以天挺之英。加精一之工。洞见义理之大原。而朱夫子所以继素王而立经者。有以得其权衡。故其文亦若是乎其精切也。噫。道丧文弊。先生之文。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8H 页
不复作于斯世。而先生之道。从以弁髦之矣。虽然皓天无不复之理。而斯文不至于终丧。则是阁之作。容可已乎。是阁存而是书存。是书存而先生之道在。是后之人读先生之书。而必知书之闳精本于其道。然后可知斯道斯书之共天壤而不可废也。
道南斋记
道川。故藤愧二先生俎豆之所而今废矣。道川之南。新筑一斋。斋以名道南。昭其旧也。盖将以齐其祭也。合族而修睦也。会友而饮射读书也。是皆人道之当然。而道之扁亦宜矣。噫。俎豆之撤天也。天不返。道之所以不明也。虽然明其道在人。为士而尊贤。为子孙而尊祖先。有其道。道之晦明。今于之斋之作而卜之也。今人视干戈则思斗。入墟墓则思哀。过宗庙则思钦。思之所在。善恶之所由分也。登斯堂也。入斯室也。其又可以无思耶。东望则藤翁之遗像俨然。尚庶几朝夕诲之曰无俾荒坠哉。南望则百梅旧园。指点莽苍。而贤师在座。群公列侍。百世之下。犹可以想见其风采也。于此而知所兴焉。则必有油然而感。孜孜而不已者矣。呜呼。今天下贸贸矣。乡无弦诵之声。士无依归之地。士大夫之行过是斋者。慨然必有慕先贤之风而相率而归之者矣。于以明其道而讲其学。尊先贤而正士趋。斥邪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8L 页
说之横流。挽世道之既衰。则是斋者岂特所赖于子孙哉。抑亦有辞于斯文也。
寒沙姜先生碑阁记
吾道之山。南驰遥遥。迤而为马岭。又北折而莽苍。云山环拥。水泉清驶。所有地曰馆谷。故谏大夫寒沙姜先生之畏垒也。先生早游吾先子之门。得闻天人性命之诀。羽仪明时。抱尧舜君民之志。而遭值国屯。天纲下坠。先生正色立朝。触冒雷霆。斥巨奸而扶善类。十年关塞。托志于寒花孤竹。不以死生而动其心。盖其道学文章。既足以师表一方。而贞忠大义。昭如日星。有可以肃薄夫而警衰世也。今其遗风馀韵。蔼然被于民俗。而绕梁于山川草木之间。居民遗裔尸祝而歌咏之。虽百世而不忘也。往在丙午。即其旧址而立碑。以尊其神道。江左右搢绅缝掖之士。各以其任相其役。遂显刻其世代官次履历。阁其上以卫之。盖三百年之所未遑也。呜呼。先生之道。既有以幸教于是邦之人。而英灵在天。想亦眷恋其故居。风马尻轮。逍遥而陟降矣。过是阁而读是碑者。于以考其师友之渊源事业之成就。而得其心法之正。则千载之下。恍然如亲承謦咳。而必有以感发而兴起者矣。是岂特少补于后之人哉。朱夫子尝记游御史祠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与承学之士而勉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9H 页
焉。锡英于是阁。亦有所云。
东厓记(为金泰瞻作)
周辙东而宣尼降。宋舟南而朱子生。说者曰。天地之气。西北晦而东南明。明气之萃。天降圣贤。圣贤出而斯道明。吾东在天下之东。峤之南在吾东之东。东临鲜日。为天下文明之区。尼山之东。洛水东流。暄翁倡学于此。没而俎豆之曰道东。东方道学之明。自暄翁始。噫。人之受气以生。无古今之异。则东方之人。宜无不明。而东方之国。亦宜无时而不明也。然今天下世衰道降。圣人之学不明何哉。元气微而妖氛兴。道义亡而功利行。滔滔乎其不返者。天下皆是也。而骎骎长夜。不辨东西。陵夷至于今日而极矣。士生东方君子之国。既不得出而需世。使斯世跻之大明之域。其将老死于东都处士之庐。则此有志者之所共叹也。东厓子暄翁之后也。以国子游于世。既而叹曰。朝西暮东。东倒西歪。知进而不知退。不亦劳乎。归而筑室于洛之东岸。扁其楣曰东厓。翛然若无意于世。余尝时至其室。大江循除而鸣。佳山环拥而前。瓮牖向阳而开。琴书井井。纤尘不动。山巾野服。逍遥而自适。一区明爽。足以晦其身而内腴其神明矣。余惟士之出世而明其志。有命存焉。退以自修。犹可以自明其德。今公之扁之以东。其自明也欤。虽然东厓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9L 页
之东。有庙翼翼。遗风馀泽。不以世远浸泯。而欲求孔朱之道者。求之先生之学足矣。克守家训之正。而使小学之教不坠于地。则所以自明者。其将大明于世。而子之东厓。有辞于东土矣。
洗心亭记
亭以名洗心。心可洗乎。心犹水。水之清者。无累之可洗。而洗之者。以其不得无污也。易曰。圣人洗心。退藏于密。说者曰。无一尘之累。而人莫能窥也。汤之铭曰日新。朱夫子释之曰。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盖尝言之。圣人之心。未尝有可洗之恶。而学圣人者。心不可以不洗也。禅家有洗心者。临水而刳其肠腑。洗而藏之。是不知洗心之义。而适足以戕贼其性命也。衰世以降。富贵而役其心。滔滔乎莫之反者。天下皆是也。藏珠而剖身。丹其毂而赤其族。顾与夫禅家之自贼其身者。奚以异哉。新安之南。层厓陡绝。大江汇而潭。循除而驰。有亭临于其上。登临者恍然有以高栖遐遁而洗涤其尘累之心者。是宜扁之以洗心。而亦洗心者之所宜居也。虽然人之一心。缘境而迁。方其观于斯亭也。人皆可以洗涤其心。而及其过境难保而利害将来。则依复是尘累之心。而向之所以洗其心者。亦何益之有哉。一洗此心之累。而不为物累所迁者其学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0H 页
学而至于无累而后。谓之洗心可也。吾尝闻亭之设。为赡学也。饮射讲读。行将修举。而士之有志于学而穷无以自资者皆资之。噫。斯可谓好学也已矣。四方之士闻其风而慕其义。从事于此学。则泰山明复。太学仇香。其将辈出于斯亭。而顾名思义。洗心去恶。以至无一累之可洗。则易之藏密。汤之日新。亦有可以企而及之也。亭吾友考工郎尹和现构也。斯人也能事毕矣。将终老于斯亭而从事乎洗心者也。和现求余一言以明其洗心之义。余遂为之说以归之。
以晦亭记
以晦亭者。乃山处士李君大衡所筑。而郭徵君鸣远命之也。处士昔尝居州治城市间。高其楣。楣以道见。其言曰。夫学道。将以行其所学也。天下有道。可以见不可晦也。后十年天下乱。处士亦老。亭遂成。余尝时至其亭。崇山接起居。左右皆苍厓茂林。水循除决决鸣。入其室。藏书数千卷。衣冠礼貌。执经而问业者数十徒。处士悠然中处。不以遁世而闷。确乎其不可拔也。噫。今之人怀利而往。义理为刍狗。观于处士之室者。未有不以处士为迂也。处士虽欲不晦。其可得耶。人生一世。读天下书。穷天下义理。不能有为于天下之事。而使其有为之志。终晦于穷山寂寞之中惜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0L 页
在易随之象曰。泽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说者曰。君子昼则自强不息。昏晦则入居于内。泽中雷。秋冬之时也。君子静而息也。处士之晦。盖取诸此而有以得夫时措之义也。虽然静者将以动也。晦者明之本也。晦其身而明其德。德可以明天下。则雷动泽随。终虽欲自晦于此。其又可得耶。皓天往而未尝不返。长夜昏而未尝不明。君子之道未尝终晦。吾将以处士之亭而卜其晦明也。
睡隐朴公 旌孝阁记
晋阳军巴陵治西三十里。有孝子里。孝子朴公潢所居也。公幼时见人欲杀乌雏曰。吾闻乌反哺其母孝也。其勿杀。及长亲老家贫。乏甘旨。里前有上下川。渔上川以供朝。渔下川以供夕。里人叫做孝子川。辄捲网相避。父病思吃山雉。时天寒风雪。公向天号泣。有雉飞入厨。父尝嗜山药。忌日必以所嗜设之。虽大雪必采用之。盖于秋时。折木以识其处。而采药之地。隆冬亦不冻也。平生无故不离父母之侧。夜不解带。有呼辄起。年六十。常作婴儿戏以悦之。此其事亲之节也。其居家谨守礼法。持心行己。不出乎敬畏。而百度万行。皆孝之推也。乡省士子屡吁于方伯及直指。申于礼部。 上皇九年秋。 命旌其闾。其子孙永蠲烟户之役。呜呼。今天下。三纲绝矣。人知有名利而不知有其身。知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1H 页
有其身而不知有父母。举天下而鸟兽之矣。过是闾而读是文者。自顾其行。尚亦不愧于其心乎。人性本善。如或愧古人而忸怩。则孝悌之心。将油然以生。而尚可以挽回世教矣。然则是闾之作。不亦有补于风化欤。皓天必返。理之常也。吾将以是闾而卜世道之兴替也。
非寒斋重建记
祭墓非古。习俗之不害于礼也。霜露降矣。君子履之。不得无悽怆之心。岂寒之谓哉。凡祭墓之所以昉。而吾斋之所以名也。吾先世世居此地。没而葬于此。岩月以来。凡五世七墓。十月上旬。子孙岁一祭。此吾斋之所以作也。斋之作。在 成孝王壬戌。岁久颓圮。入当阿。凛凛若将坠。是岁春阖宗谋。二月上旬己卯抛梁。不匝月工奏功。此吾斋之所以重建也。夫人视则思思则感。宗庙思钦。墟墓兴哀是也。子孙之于祖宗。虽百世而一气。追远之感。其可已耶。登是斋者。其必惕然而有思乎东荣东北。祖先之恒干在此。肃然如闻其謦咳。僾然如奉其杖屦。若将朝夕儆告曰。宜尔家睦尔族。无忝尔先祖。凡为吾祖之孙者。于此可以感发其良心而知所以兴焉者矣。斋旧四架。去其一。朽者易以新。大要不要高大。要以坚致而传之久也。监其役者。滢远,义相也。俭节勤干。费省而功就。若乃嗣守之责。又有望于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1L 页
来者之无穷。呜呼其勉哉。
源泉亭记
泰岩之山。周驰为泉谷。有亭在其南。友人李上舍大馨所筑也。上舍为人愿悫。与时无求。此其菟裘也。初其先公鸣南服。上舍世之。有三子。皆恭敬守其职。余尝过之。上舍曰。亭以名源泉。有与也。请子之发其义。曰有是哉名亭。泰山岩岩。非孟子之像乎。源泉混混。非孟子之训乎。孟子生战国之衰。辟邪说配抑洪。其功大矣。今天下大乱。不有孟子者作。以拒夫诐淫邪遁之说。是宜子之寓之名亭。上虞馀姚。因地名而思舜禹也。登是亭也。瞻泰山而想见岩岩之气。望泉谷而亟取混混之源。从事乎王霸义利之辨。则其于为人之方。思过半矣。若乃群居终日。惟酒食是谋。惟燕乐是事。只是岿然一亭。无以异于泉渫不食。而彼岩岩而高。混混而流者。虽与耳目谋。于己无交涉矣。其或育英于此。讲道于此。其为学也。昼夜不舍。如泉之有源。盈科而进于海。则无愧为孟子之徒。而大易山泉养正之功。其亦在是。顾不可以斥邪说正士趍。而挽世教之洪泉乎。上舍今老矣。嗣守而张邴在来者。吾为三子者而勉之。
万直堂记
仲尼曰。人之生直。罔之生。幸而免。朱夫子前易箦三日。举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2H 页
平生为学之要。以授学者曰。圣人应万事。天地生万物。直而已。寒洲李先生尝从事于此。历选群圣之书以纲目之。博采诸家以羽翼之。别立己说以演绎之。编之为直字心诀。序其首曰。二帝三王之隆治。行此直也。杨墨老佛之为异端。倍此直也。先生既以自勉。又以授学者。使夫学者庶不至于横流也。先生又尝以祖云宪陶扁其室。盖先生之学。通千古之载籍。穷天下之义理。折衷于云谷陶山主理之旨。而非云陶者不取。是盖笃信云陶。而欲其祖述而宪章之也。是岁春。先生之孙基元。即其居室之左筑一斋。曰吾祖志也。吾父命也。扁之曰祖云宪陶斋。遂以名堂室责于余。余时客郭徵君鸣远。勘定先生所著春秋传。与徵君详定。曰堂曰室。皆取诸云谷陶山而例之。其正堂曰万直。以直千圣之相传。而先生之平生正法在是也。呜呼。先生没二十馀年。寰宇陆沈。三代直道之民。化而横且倒矣。胤子承熙乘桴而不返。二三子之从学者。死者墓木拱。生者衰老畸凉。不自脱于罔之幸生。而将无以扶持斯道矣。虽然天不变此理存。此理存。此直不可失。升斯堂者。尚有顾于名堂之义。知夫圣人所以应天地所以生。而思有以存此理而不倍于此直。不失为先圣贤之直下诸孙。则先生之学。庶不坠地。而举直错枉。有足以明此理于此世也。是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2L 页
为记以告夫来者。
栗里斋记
宜春治东北一舍强。有山从西北来。呀而为洞天。如在栲栳中。不见其外。松杉被四山。朝暮苍翠。水潺潺然绕墙走。此栗里也。 国朝中叶。南汉辱。逸窝安公耻与屈身。隐居于此。此栗里斋也。方公之斋居也。虏在北。坐不向北。日月明于东。东其堂而面必东。自谓崇祯处士。一武不曾出门。盖公以义熙之义。又得栗里而畏垒之也。斋之北。有睪如而四尺者。公之藏也。余尝铭其碣。著其平生。后之过者可以式也。呜呼。人生斯世。所以异于禽兽。而行人纪而尽人职。以其有名义也。是故仲连蹈海。渊明去官。吾先子入永阳。郑文简归金猿。此皆千古之常纲。天下之大义也。公遐土书生。自靖其志。守罔仆之义。泥涂轩冕。甘与死于山中之木石。其视岩廊谋国。背父母拜犬羊而不知耻者。是非可知矣。今于三百年之后。过公之里。登公之堂。而慨然想见其为人。空山寂寞之中。若将景响其衣冠风采。而令人有匪风下泉之思。悽然而下泪者。是其岿然一阁。岂特公之子孙之世之哉。宜其太史氏之博采而著之尊周之录。有以挽世教而补天彝也。是为记。窃附于欧阳氏庐山之高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3H 页
育英堂记
育英堂者。龙山斋之正堂。堂在桧原城南盘龙之山。甘枢院在元与其弟在奎所筑。 宣庙功臣三烈堂之故里也。枢院早登虎榜。晚谢簪缨。谨身力穑。以立其门寮。乐善好施。穷交贫族皆得我。鸾鹄亭亭然盈庭。曰麒铉民牧著治理。 宗社屋。遂初而归养。曰济铉志于学。且矻矻向里做。盘龙其明招也。筑数椽。栽花木凿池沼。贮书满架。望先楸而敬止。启后昆而教育。长枕大被。日怡怡其中。轩曰望云。室曰式好。堂曰育英。余所命也。望云其孝也。式好其友也。育英其事功也。欲天下之事功。未有不自孝友而推之也。噫。滔滔者天下是也。伦常绝矣。六经之学亡矣。今枢院之堂。孝友施焉。英才育焉。使夫人而观感。各亲其亲。各教其子孙。其将育天下之英才。而一堂而可广于天下。何患乎天下之不可与易也。嗣守是堂。乐父兄之贤而勿替祖先之烈。此麒铉,济铉之责。吾又为其来者之无穷而勉焉。
仁山斋记
大岭以南。群山南驰千里不休。南至于火旺。又东南大束北来山。特起为灵鹫。作州治。治有辛氏世之。其一干渡江不能百里。东驰为武陵之东泰。辛之自灵来者居之。辛著自胜国。爰及我 朝。有若曲江尚书。有若节度使侍郎节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3L 页
制。达官硕德。赫世相传。又四传而入东泰。勤身守分。熙熙然有田庐物色。而生斯居斯。死葬于斯。今其巷陌相连而邱陇成行矣。旧有斋在墓下。岁久而圮。阖宗谋移建于其右之思亲山下。斋四架。东西室衷堂。视旧颇言言。置祭田而奉先。处子弟英才而教育之。行燕宾饮射之事。命其楣曰仁山。仁者人也。人之道亲亲为大。有契于山名之思亲也。居是斋者。望其先楸。有思乎祖先鸤鸠之仁而无忝尔典型焉。则其必有油然而感惕然而省者矣。于是乎睦其宗族以敦仁。会其朋友以辅仁。仁其家而仁其里。其效至于天下之归仁。夫然后无愧为仁斋之人矣。噫。世之有遗其亲而后其君。不仁而莫之恶者。抑独何心。其亦过是山而望是斋。蹴蹐而知所惧矣。
兴孝斋重建记
宜春之北。有山特起为郡望曰武夷。折而南为九曲。余尝见其泉声岳色。依然如鼓楼隐屏。萦回而回望。若可以问虹桥于千峰。听棹歌于清流。意必有贤人君子隐居求道于其间。而有慕乎朱先生之风者。忽见苍崖陡然。与人而起居。晴泉出其侧。有亭在林木中。是主簿成公之畏垒。后人筑之而扁之曰兴孝也。昌山之成世其孝。世传雪中迹大虫。得佳城而庐墓。时人名其地曰孝岩。主簿其世也。孝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4H 页
友闻于时。兄弟三人。居同一室。死葬同原。而今于数百年之下。村翁野老。往往有指点其邱陇。咨嗟而兴言者。且观乎县志所载。要之为当世闻人。而百行之源。亦可以推其类也。前时有斋舍直墓下。久而毁。是岁春重建而落之。因旧址而增旧制。凡五架。噫。曷为人孝也。曷为孝。帝俊,周公善继述也。公上述祖先之孝。孝友以著。其后承又述公之孝。使其恒干同托一山。使其精爽陟降于一堂之中。又使马头槐山之下。行路者日千百。皆瞻望而兴起其孝弟之心。此岂但一家之兴孝哉。书此为兴孝斋记。
来轩记
博之为里。为梅石介。比如春秋时江黄等。近吴楚大国为閒地。意其有閒人可居而未之闻也。吾友李圣登卜居于此。扁其楣曰来轩。圣登识博。为人恬洁自修。每见之如古人。余心悦之。今来栖閒地。为閒人也。吾等少时皆虚弄年光。老时追悔往者。已不可及。尚可进于其来也。閒居最宜读书。读书贵有实得。濯去旧见而来其新意。可有得也。膻之所在。无不聚焉。读书而有得。朋徒悦之。必有自远而来者。苟能行此数者。来以名其轩宜矣。顷年余过博之阳。残山横对于前。原野閒有践篱落。鸡鸣犬吠于桑柘之下。今想于此间有来轩也。圣登谬谓余知言。又谓知己。属余以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4L 页
记其轩。是为记。
龟庵斋记
龟物灵也。圣人出。出书而呈祥。天下无道。藏六而不见。是犹君子之行藏以时而君子以之也。新安治东二十里。有山从灵鹫来。迤而为平冈大野。汇而为巨川。巷陌之间。鸡犬相闻。是曰井花之里。李氏之世居也。有斋曰龟庵。其先祖之所号。而筑斋而榜之也。公隐沦也。穷居养亲。以孝称。及丁忧。泣血三年。服既阕。遂无进取意。筑室于伊川之东。课农讲文。律己治家。设宗契资其祭先。倾其囷喜施与人。车轮马蹄满其户外。而被其延接者。皆充然相乐也。盖其平生。不欲以学文自居。而绳尺未尝离身。抱膝长啸。不以遁世为悯。是其有得于龟藏之义。而庵以龟名。其志可知也。噫。世之有夸毗依附。吮痈而不知耻者。泥龟之曳尾也。分崩躁骛。知存而不知亡者。盲龟之浮木也。其或不慎枢机兴戎如桑龟。朵颐厚味。舍我龟而从人者。其视公之高其志尚其事而蓍龟于乡里者。得失顾何如也。使其子孙无坠其楚灼之灵而世守典型。则是斋者将有辞于斯世。而燎毛先业者。不亦为之龟鉴于此耶。是为记以勉之。
思贻室记
思贻室者。吾友巴山赵景善所筑也。记曰将为善。思贻父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5H 页
母令名。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此周公之降德兆民。而景善以之也。景善尝作望楸诗。以道其思亲之心。其词哀而其诚恻怛。令读者汪然涕下。皆有以思其父母。孝之能感人如此也。时之人背义谋利。谓他人父母而莫知其为羞辱。闻景善之风。入景善之室。必有所愧矣。是为说遗之景善。以告夫天下之为人子而忘父母者。
桧阳斋重修记
春秋以降。世衰道丧。异端作而圣人之学浸微。仁王禳贼。庙牲以面。其弊固已久。而陵夷至于胜国之末而极矣。时则有若东京尹友亭金公柱昌言立朝。设科条而斥佛。勉生徒以正学。既不得只手障川。而丽运已讫。遂不可以有为。自靖于山阴黄梅之西。手植桧木。有诗曰肚里春秋谁可證。干霄老桧立山阳。此桧阳之斋所以作也。当丽氏之舍身佞佛也。使公而依阿之。周旋八关之间。则时君可得而富贵可致。 圣人之龙兴也。使公而攀鳞附翼。一变其嚣嚣之志。则云台麟阁。钟鼎玉帛。亦可以咄嗟而获之矣。顾乃遁于荒野。自甘樵牧之伍。老死而靡悔。其事则论佛骨之麦韩也。其志则采玉笥之吴市卒也。其义则墨胎清风。可以起百世之懦也。非守正不阿。毅然自立于冲风激浪。而通春秋之义。明进退消长之几者。能之乎。我 国朝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5L 页
崇文奖义。无一节之不著。而当涂典领。独无以山阴老桧。奏之 枫宸。并录于尊周诸贤。而遂使其遗风馀韵。无證于世间也。去公今五百年。天下乱而宗周陨。吾人为夷狄禽兽矣。春秋之义。无地可读。而肚里之有春秋者。千载之下。尚可證于之斋之桧。过是斋者。其将以古视今。为之兴叹而感发其彝性也。斋在琴川之上。松竹梅菊。交柯于庭。水黝碧。循除驰两山间。梅山旅髻于墙外。方壶千丈苍然若朝暮起居。盖隐者之可居也。斋旧灾于岛夷之燹。改建者其昆孙琴亭庆男也。岁久且渗淡。辛亥春修饰之。今谒吾文者。琴亭之裔奎华也。
梅山斋记
余少年南游江海。过清溪薇山之下。见林木中闾里践。弦诵之声相闻。士皆饬躬而自好。虽田野之人。见人皆恭敬而有礼。意其为仁贤之所居而询之土人。知其为磊谷安公之畏垒也。公以陶山再传之学。龟岩其师也。金文贞,郑文穆,郑鼓鼓其友也。鸾凤之志。已见于幼年之削鹰。而庸学之书。见奖于师门之请业。抱父尸于万镝之中而蛮夷感其孝。敌王忾于大江之右而将士服其忠。及夫嘉州琴鹤。自托于元亮之赋归。倻岫熏焰。不能折赵壹之肮脏。是宜生而为一方之望。而没而祭之乡先生之社也。自家胸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6H 页
中。不有一般穷究自得之妙。而绝无依阿回互之气。磊磊落落。未有纤介之可疑者。其可以炳几烛微。窅视轩裳。甘老死于浩亭之烟波乎。梧里李相公尝谓公习述祖业。德业俱盛。噫。大君子一言。有足以盖之也。其没也。葬于梅山。是元履之长坂也。直其南筑是斋。斋既落。公之后孙永璞踵数百里。谒余以记其楣。余未可辞也。且曰公之灵在天。而亦考降在是斋。居是斋者。不亦可以祖先之忠孝而思所以无忝哉。是为记以勉之。
南厓亭记
箕山之阳。有洞犹局脚曰安栖。林深而宅幽。镜之水东驰不能休。直前若奴其流。有亭直水泽上。是南厓崔公之畏垒也。榜其亭曰南厓。是性斋许文宪之所命也。文宪之门。育四方之英材。佩一世之重名。负笈之士。一言而轩轾。必不苟以轻许而悦人也。独于公称温生之洛。命其室而记之。且欲其陶镕磨琢。勉进以成德之君子。此足以盖公矣。盖闻公早谢公车。隐居镜湖之曲。不求闻达于世。而闻道于大方之门。自小学之洒扫应对。以至大学中庸圣人天道之极功。沈潜䌷绎。著为成说。嘉惠于学者。而州牧之贤有识者。大其功而荐其贤。公益自用晦。高尚其事。而甘老死于瓮牖之下。是宜许公之许之以南厓之温也。然温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6L 页
之贤。不能终老于南厓。又未闻其力学解经。有可以不朽于世者。是又古今人之不相侔。而今人之未必不多于古也。余于公生并一世。参辰不逮。而读公遗文。得公之平生。窃有愧于责沈之陋。今与友公之子鹤吉。始知孔子之言视其子之不诬也。公没且三十年。亭作公志也。亭之存而公与在。公之在而后承思所以弓冶之矣。缝掖之登是亭者。知所以涂轨之矣。亭固未可以已也。
恒斋记
凝州华岳之阳。闻有恒斋李公筑室于山水之间。而隐居行义于其中。蔚然为南方之津轨。余尝交臂而相失责沈而愧之。公既没。得公遗文而读之。余于是见公矣。又见其胤子炳憙所记西皋之胜。摹写其閒居之乐。恍然如入寻真咏归之洞。历竹坞寒栖之庵。花香袭人。岳色盈衣。恒斋之上。朋徒十数。蹠尻列坐。公以峨冠大袍。大谈名理。萧然无一点尘埃气。余于是又得公之所乐焉。公之学。盖以心得为主。不欲与俗学而傀儡。若其庸学之议,历史之劄,十箴家训之正。是皆此心之推。而恒其道而学之不已。有得乎易之所谓立不易方。而恒斋之箴。其庶几矣。噫。公之文不亡而公不亡矣。使公之斋而在者。是不亦公之在乎。公以仁民利物之心。加综理缜密之工。既不得施为于一世。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7H 页
卷而怀之山林泉石之中。践之躬而范于家。著之言而惠于后人也。虽然天之于公降之才。而使之槁其项黄其䤋。老死于穷荒何哉。抑独以名山一区。悭秘百年。而平泉花石。待公而斋之。此天之所以有意于公。而以物外而清饷之耶。昔公在时。谬以余可记其楣。未及命而公遽没。孤炳憙宅忧未终。具书而致遗意。有使人泫然而可悲也。拊念存亡。不能无知遇之感。遂记公名斋之意。且以勉夫公之后叶。世其家学之正而勿替公志。无或至于不恒德而承之羞。南方缝掖之士。庶亦有以读其文而得其心。登是斋而等是人。百古之后。想见其风猷也。
自醒亭重建记
天山之阳。有亭曰自醒。叔祖自醒翁之所筑也。亭在谷之口池之岸。堤其池而础其岩。引长风而致爽气。被酒者不得不醒。吾先子文康公记是亭而命公。公又以是而自号也。方公之居是亭也。新经世乱。别占菟裘。不求闻达于王侯。铲迹于山水之间。客散庭空。对危峰之耸翠。池静鱼閒。枕石泉之戛玉。盖公之永矢丘园。不与世人而啜醨。思欲以独醒其身也。吾先子既名其亭。而谓醉醒为梦觉。遂以戒夫举世之醉一生而昏过者。亦所以许公以欲自醒于众醉也。大贤之世。得一言足以盖之。况既许以醒。而又尝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7L 页
许其收放心之有功。生而共亲睦之所本。没而叹忧乐之无与。又尝于洛院梁腹。并列诸贤之名。后之人推此而可知公之全。又可知公之全之有所本于自醒也。亭久而圮。百年之间。鞠为茂草。兽蹄鸟迹。交于国中。而天下又大乱。滔滔乎梦死而醉生者皆是也。有志于醒者。无地可归。而窃悲夫前修日远。世无人之唤醒矣。公之后承。惧先迹之久沈。即其旧址。重建旧亭。楣之以自醒之旧扁。于是乎周亭之光霁维新。鹿洞之榛荒复开。山川草木。依旧是贤人之精光也。登亭一览。僾然如有所慕焉。肃然如有所敬焉。恍然如闻壁上之文。诫子侄之嗜酒。此岂特后嗣人之所可劝哉。过是亭者日千百人。有能悲时俗之莫回。慨往哲之难追。思有以自勉者乎。使夫人而有是焉。则其将夫人而自醒而唤天下之大醒。凡我同志。请与共夫斯亭。
拙修窝记
昔周元公承河洛之统。发无极之旨。倡道于千五百年之后。其功大矣。然自以为拙。作拙赋而识之。朱夫子作下士拙自修之句。以拙榜江东之院。以两先生之大而皆居以拙。拙者乃吾儒之正法也。凤山之东。有室曰拙修。吾友宋君舜佐之所居也。舜佐君早从事圣贤之书。究天人性命之奥。而既有以求其成己。以其馀推而及人。后生之志于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8H 页
学者。盈门而请业。舍不能容。其徒曰生师窘寒暑。可改构也。遂却柘溪之脯。大其宫而居之。凡四架。以次名堂室。西一架拙修也。夫拙者不自以拙。是犹智者不自智。廉者不自廉。而自拙者未尝拙也。时之人私智小廉。求以盖人。南郭之拙于竽而自混于三百之群。卫朴之拙于视而欲废天下之目。是诚巧矣。然见其巧而不知其拙可乎。至若氂牛之垂天而执鼠则拙。骥骐之千里而守闾则拙。见其拙而不知其不拙则又失之矣。舜佐拙者也。吾未知其拙不拙于材用。而惟其置之山林之间。乐其乐而教其徒则足矣。其徒之聪俊者。安其拙而乐为拙者徒。吾又以是而知其未尝拙也。自是而又勉焉。去其巧而存其拙。及其行立而德成。则下士之修。可以学周朱之拙。异日拙赋出于溪上之田。而后之人感慕而兴起。将使天下而拙。而风清而弊绝也。窝有登临丘壑之胜。草木泉石之佳。尽拙者之藏修。而览物者可以有取也。
洋洋斋重建记
洋洋斋者。先祖赠天官亚卿月浦先生齐宿之阁。 太上时兴宣国太公手书而楣之也。 国朝中叶。天启文明。名贤辈出。时则有若文康降玉山。文穆挺泗上。及门诸子。皆一时硕德。而有以文康之弟。受文穆之学。从事两门。成就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8L 页
其德者。先生是也。先生以真淳谨敕之操。加虚静奋迅之工。讲易勘礼。专心于心近之书。究天人一本万殊之原。明吾心全体大用之妙。不以穷约而自闷。不以不见知而自悔。不以富贵利禄荣辱欢戚。自屈其所守。养德林泉。饱饫风烟。蕴而不试。甘作七十年林下之士。嘉谟懿行。必有可以昭示后世者。而中被亳灾。今只有遗文若干。又尝考寒旅两先生推许之辞。可槩其景响。而大全则无以考也。云孙衡杓为是之惧。而思所以述亲志而阐先徽。殚诚殖财。岁在庚寅。即其后人所居之地。建斋而畏垒之。具奉祭延宾之资。及衡杓没而斋亦弊。从子锡琥惧先迹之或坠。遂撤旧斋而重建之。比旧益宏敞。属锡英以记其楣。锡英曰。呜呼。夫非尽人之子孙欤。若父祖其孝矣。虽然述其孝在若。可不念哉。世其孝而不替焉。则吾祖洋洋之灵。将悦豫而陟降于是斋矣。苟或随时俯仰。不念父祖之孝而获罪于祖先。则是斋者何所补于祖先哉。嗣守之难。古今人之所同。而朱夫子之所尝发叹也。凡为吾祖之裔者。于此而知所勉也。
锡类亭记
八溪直郡治南。原隰平衍。桑麻中第家践。有亭数架。友人许泓所筑。扁以锡类。余所命也。诗人赞孝子之德曰孝子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9H 页
不匮。永锡尔类。说者谓既孝而嗣又孝也。南方有一目孝子。泓大父也。其母夫人晚而双瞽。墠以方明。夜必祷天。其辞曰母子一气也。愿以己目代母之目。己有一目。足以养母。母有一目。可视日月。及百日。左目忽眇。母之右目遂明。后十年。母以天年终。泓父公亦有至孝。痛其不能以己目而代父目。犹父之代母。见瞽者。虽流丐之贱。辄饮涕而厚遇之。泓母卢氏事其姑。姑病屡年。亦设坛祷天。夜与大虫抗。愿以身饲虎而代姑之命。又尝割股馈姑。已姑疾。此其两世三孝。赫赫人之耳目。而其详在士友叙述。可考也。余尝见南来士友。并称泓家之孝。而且道泓事亲。亦有尝粪吮疮冰鱼上网之异。泓宜有是也。是其所受于家庭者也。呜呼。世乱道丧。天下为夷狄。而遂使许氏世孝。不能褒扬于世也。然夫非尽人之子欤。世之有子德耰而妇勃蹊者。其必闻许氏之风而泚其颡矣。余故引诗而名其亭。使人之登是亭者。知所劝于孝弟。且使泓君勉进其德。传之后嗣而勿替其世类也。
梅广记
余尝读皇明人赋梅诗。叹曰是可与语夫梅也。其诗曰雪满山中高士卧。夫天寒雪积。众芳摇落。而阴厓寒谷。独保清香。是诚高世之士。不欲俯仰于时。而自拔于尘埃之表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9L 页
也。清溪城南。有以梅为广者。凝州之朴。世称古家。手植数本梅于精舍。托志于梅而爱诵明人诗。颈其联而足成一律。读之有冲澹萧洒之想。余尝闻其诗。疑其为高士之类也。及见李同人铎远所著状行。其人孝且友。负米类子路。同财如缪肜。至有神人感梦。得灵药于亲癠。睦于宗族。设义庄而赈济之。盖其实心实德。非夫人之可及也。少贫困。躬耕自力。及家温。及日于梅广。读书养志。优游自适。时与佳宾韵客。逍遥于山水间。翛然有出尘之思。而不以世利经心。噫。是不亦高士哉。今不能作九原。而使我而并世而参辰也。况今天下混沌。世无所谓高士者。而有志于高蹈者无与归矣。他日弥陀山下。行过梅广之前。将见一树寒梅婆娑于风雪之中。慨然想见其人。而吾以谓高士在是也。敬寝郎允在其胤子也。述其先人之志。作堂而肯之。谒余以题其楣。是为记以道其感慨之思。且以勉允在君之世其德而馨香焉。
龟龙亭记
墓而祭义也。祭而阁礼也。墓之有祠堂亦古也。国朝士大夫园亭。相望于山水之间。而乃若丘墓之下。建阁而祭祀之。是又孝子慈孙之尽其诚于所生。而非閒人游客选胜槩而资游赏也。灵州灵鹫之山。遥遥南驰。与其从火城来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0H 页
者。一东一西。龙飞凤翥。虎踞龟伏。萃于治西十里强。对起于牟𡇼之近。其东曰龙岩。是昌山曹公衣履之阡也。其西曰龟来。夫人徐氏之藏也。始公从母夫人。育于灵之祝家。既而曰儿不能自养母。还道为人竟温家。孝养其亲。人道是人之所不及也。后还昌山故居。筮仕而进大夫阶。天年终。葬于灵之旧居。是长坂之游也。公之子锡玑中身而没。其弟锡八叹曰。先君墓木拱而墓阁不立。此先兄之赍志也。其敢不蘉。遂相地于考妣墓下。筑亭于龟来之谷。堂庑凡十架。龟龙名其亭。亭以奉龟龙二墓之祭也。盖尝念天造草昧。龙图龟文。出于河洛之上。而启后世之人文。以类言之。亦类一家有祖而肇建其基。以裕其后昆也。公以仁孝世其家。今又得堪舆之吉壤。其将以善祥垂后。大香龙象。不绝于子孙。而停鸾峙鹄。羽仪于羡道之前矣。百年龟龙。悭秘于地。抑有待于斯亭之作。而天将以是而报其家欤。是宜锡八君之伯公之思尽其追远报本之诚。以诏其后承也。
端川亭记
周氏世茂谷。茂为山野介。萧洒可乐。其人多谨厚。茂之党侯道洼而为洞府。是端川公之畏垒。而其孙兴祚所筑也。公江之望也。始大山李先生讲道于湖上。公往见之。自是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0L 页
益自刻厉。无慕乎身外之悠悠。而劬经穷理。嚣嚣有自得之乐。是必有嘉言善行。可为法于来者。而不幸遗文嘻嘻。无以考其大全。今其烂简。只有太极动静五性天地心论礼等数书。尚足以景响其实德实心也。往年余南游至是亭。见其山川明秀。栋宇宏丽。慨然想其遗风馀韵。而既与多士讲学行礼。以备亭中故事。从以谂于其后裔曰。有是哉亭也。居是亭。其有思乎高门悬簿。燕燕崇饮而无所事于学问。则等是亭而无是亭也。又从以歌之曰。江之阳兮茂之谷。山峨峨兮水洋洋。子衿兮青青。子佩兮𤨿𤨿。嗟前修之莫及兮。宁后人之不蘉。歌已是为记。
修岩亭记
江阳多名山水。士大夫楼观相望。有曰修岩亭。故修岩处士沈公之筑也。初沈公得巨岩于亭南曰。是犹丈人之有德者。命曰德岩。又曰人之修德。亦犹石之磨切。自号曰修岩。又因以命其亭。亭久而废。其后人述其志而改筑之。为读书室。堂曰进居。门曰冀效。统之曰修岩。取大易进德居业之义。而冀朱夫子岩栖之效也。噫。德者人所得于天之理。而君子之所以修其身而正其家而施之人也。尝闻公法度治家。仁惠及人。村闾无饿莩。书塾赡游学。乡人立石颂其德。至今伊阳之路。牧儿荛叟与夫涂人之行过者。皆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1H 页
指点而嗟叹之。公之德。盖亦无负于德岩之自命也。虽然薪之析前人也。负之者后人也。是故善继述。为西铭之大旨。而朱夫子亦尝勉于古今人之嗣守也。记曰礼不忘其所本。乐乐其所由生。君子之从事礼乐。德至厚也。公之德既厚。而后人瞻望德岩。不忘其所由本。亦可谓善述其德矣。顷年余南过大江之表。路傍有南汉忠臣遗祠。其西有伊泗村。其俗好读书。其地多茂林泉石。亭直其上。又其上侯道。今所筑地爽垲。林壑尤佳。今岁月已久。而念之如身游其中也。
姜氏三孝子 旌闾阁记
国朝五百年。崇儒右文。亶本于孝理。乌头旌典。相望于闾里。而乃若兄弟三人。并列一闾。特桧原龟山之旌是也。晋山之姜。自胜国著。至 本朝。屡世蝉联。至嘉善德永三子曰泰馨,乃馨,载馨。是三人者。自龆龀已知事亲之节。未尝有子弟过。及就里塾。夜则辈流皆鼾睡。三人必往定父母。晨省亦如之。迅雷甚雨不废。朝夕在视寒煖。父病疽吮之已。及丁忧年不毁。泣血三年。墓在三里远。山高岩截。鲜有人迹。朝暮往省。如生事时。有大虫当路。见孝子俛首逝。盖自葬之日。至没身未尝一日废。墓前当膝洼。山蹊成坦道。至今樵牧之过是路者。道是孝子路。时则蓼贼群起。发人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1L 页
冢墓。要人财币。富人无得全者。贼自相戒曰慎勿犯姜孝子先墓。岁壬辰间。乡人以其事屡闻于官。乙巳道儒赵贞奎等。申于礼部。掌礼卿李载现据实上奏。 上允之。命旌其闾。子锡熙等。因朝命建阁于所居侯道。三孝扁其阁。岁 太上丙辰也。呜呼。今天下三纲绝矣。为子而不知孝。其违禽兽奚远哉。韩文公作蕫生行。叹时之人兄弟为雠。令父母愁。余于姜氏三孝阁。有以劝夫天下之为人子为人兄弟者。使之兴起其孝弟之心也。
永慕斋记
昔余过湖之忠原之野。世传有三访之里御来之山。问知其为故议政星山伯贞节裴公退休之地。而 圣跸之所驻也。诵庐山高一篇。窃叹夫欧文忠之长杠。不复作于世间也。盖公当丽季政衰。东征野马。西赴皇都。勋名服一世。威化回军之日。协赞大猷。伸大义于天下。及夫 圣祖龙兴。识天命之有归。著开国之元勋。遂乃泥涂轩冕。浩然有江湖之想。翩𦒘野服。从赤松于物外也。噫。大丈夫遭值鸿休。建功立名。如萧曹房杜者。振古皆有。而乃若功成不居。不终日而介石者。殆亦邈焉其寡俦矣。今夫人一金之微。犹自爱惜。眷眷然犹恐失之。若公千驷万钟。不以为荣。而 太宗南巡。至有三顾之勤。苟一变其嚣嚣之志。则可以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2H 页
酬建储之功。而富贵福泽。其将与天壤而俱废。乃自高尚不事。老死于川声岳色之中。易曰其亡系于苞桑。公其庶几矣。其后承散居国中而星山其世也。州治西莽苍。创置一斋。扁之曰永慕。谓虽百世之远。而尚可以追慕而不忘也。噫。公之业纪于太常。公之功藏之石室。国家之所不忘。况子孙乎。登是斋而顾是扁。其必惕然而慕。知所以追其远而述其事也。
白庵李公墓阁记
白庵处士李公。山阴之宿德也。郭徵君钟锡铭其墓曰。行焉而不资于学冥埴也。学焉而不期于行书肆也。行其所学而学其当行。允矣君子之有所事也。噫。徵君岂谀人之墓者哉。世之论人者。往往认优孟为叔敖。是故新莽之周官而可以作礼乐。郭郎之傀儡而可使列于清庙之舞佾。此世学之所以日就于卑下也。是故君子未尝以声名文物取人。而但观其所蹈之虚实也。公承霁亭孝廉之后。孝友为政。读书不夸多。究实用而躬行之。虽无赫赫名于当世。而是宜秉管者之揄扬于后时也。其所居之里。紫山为殿。愚溪之水直其前。盖山水之名乡。而睾如于其后者。即公长坂之所乐而没而葬也。卫祔而左者。孝妇夫人朴氏也。羡道之东。建祭阁。后孙普荣之所创也。斋既落。圭翰琪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2L 页
荣二君。趻数百里。谒余文以志之。余方抱病穷山。不肯作人家文字。而独于公之有实心实行。所感慨而不能已。志其楣以勉其来裔于维昧云尔。
竹坞记
贤者何以爱竹。似贤也似君子。君子爱莲似隐者。隐者爱菊。其义一也。草木花卉之列群芳而媚三春。为李唐来之所爱者。未足取也。余少时见卢上舍益仲于京师。善谈论喜施予。昂然有丈夫状。余固疑其贤者也。其后南游至南溪亭。见其三世先迹。辉映里巷。莲亭直其西。池中鱼油然而往。若庚辛听。坞上有数本竹。萧洒可乐。楣之曰竹坞。观于此。始可知其为贤者也。夫竹之似贤。心通而性直也。东游野马。恣观日出之域。北过燕蓟。见天子宫阙之壮丽。退与中华士大夫论天下事。穷天下之壮观而大泻其胸怀。其中可谓通平生。不作盱睢回互状。不以衣服饮食玩好之物经其心。从吾所性。自乐于山水之间。其性可谓直。此益仲之所以自托于竹。而人亦以此而贤之也。噫。益仲今没矣。岿然一亭。使人兴存亡之感。而坞上之竹尚无恙。过是亭者。见其清阴不改。凉风萧洒。愀然复见其人而想像其声音气貌。必有徊徨而不能去者矣。使其后承保守灵根。日报北都之安而世守淇园之美。则是将以竹之贤而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3H 页
贤其世。其又可以不勉耶。
直谅斋记
东都古称多士大夫之庐。五琴之山。兄弟东峙。兄江北流。遥遥不能休。吾友孙君致久甫隐居于其中。平生无表襮之行。所自守者。心无邪枉。其言曰无邪枉则直矣。守此而笃信之谓谅。信此而求诸常目。扁其斋曰直谅。盖欲得直谅之友而成就其志也。噫。吾人皆三代之直民也。自世教衰。民不兴行。乞邻醯而自以为直。匹夫沟渎而自以为谅。夫人而直谅。燕无函而越无镈。其弊至于欺诈日生。而秦门三丈之木。信天下之愚民。鲁之饮羊。亦可以为师儒也。是故大直不直。大谅不谅。闇然自修。人莫知其直谅。而其效至于直道而公天下。实心而周万物。是宜子之自勉而从事于圣人取友之义也。君谬谓余友之益。病卧于床。属余记楣而发其义。盖未尝一见其面而以心交者。莫我如也。且道疾之将不兴。此面则九原可期。及在人世。愿得子一言。余执书泣数行下。且曰昔子桑户死。曾点倚门而歌。君子以谓狂。今及子之未死。而可以歌而送子乎。皇天生我以直兮。信此理之不忒。存吾顺而没宁兮。俯人寰而脱屣。人生自古如此兮。肯向腊月三十日。讨书去见阎老子。歌已书寄其孙厚翼。进之病枕。且以致命曰。仁者而寿。天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3L 页
道之直谅也。子今无死。他日吾将东渡兄江。直谅斋上。握子之手而一笑也。
介山斋记
新安治东二十里。介山为山野介。有林泉之胜。民俗甚厚。石氏之世也。石氏慕其先。筑一斋于山下。名之曰介山。吾友李启道先生所命。以山形介。前有介池也。石之先。中华人也。芮城东来。屡建战功。遂为高丽世卿。我 圣祖龙兴。洪阳夫妇以三大功。赞五百年无疆之业。逮至花园。以集贤提学。守圃牧之义。盖源深本固。久不斩于流泽也。及夫世级远而风猷渐邈。后人之兴替无常。而新安之族不竞久矣。尚皆以雅饬自励。耕读为业。亦可知其流风之有自也。噫。春秋世乱。邦国衰微。则诗人以匪风之诗。寓其思治之心。今石氏之斋。乃所以不忘其本而思以自振。其亦类是乎。夫自振有道。为人子而尽其孝。为人臣而尽其忠。为人少者而尽其弟。每事务尽其职。则不出户而天下之事在是也。祖先之事业。若是其轰轰。而岂有以外此而有为哉。有为则皆是也。士稚居而山以名。星亭废而陈氏复作。因人而著地胜。因子孙而阐祖先。其理一也。使斯世之人。知有介山之斋。则石氏其有后乎。
永慕斋记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4H 页
桧山在山海交。其胜甲南方。长嶝从西北来。摊而为屏障。行而为三川之洞。故处士安公之墓也。直其南。旧有永慕斋。处士子三默堂懋所筑。朝夕望墓。以寓终身之慕。手植松杉梓栗。一区丘壑。皆安氏有也。不数世而家出出。贫且甚。以丘壑和斋作他人有。三默孙斗馨。与其堂兄子禹锡等。同心鸠财。为兴复计。未就而斗馨没。禹锡益不懈其志。竟与斗馨子庚锡等成就之。于是三川洞壑。依旧为三默家物。就古址。重建四架一斋。旧扁扁之。是盖以三默之孝。肇基于前。而继其志而述其事而成其功者。禹锡之力居多焉。顷年余自南洋行过是斋。见其溪壑明丽。栋宇宏敞。窃叹夫安氏先世种德之厚也。今有寓物于人。明日取而有得有否。乃于百年之后。执左契而还旧物。岂不是祖宗之泽。不斩于后。而启佑其后人之诚力耶。昔考亭陈氏有离榭而中废。后乃作新。朱夫子相其役。赞其先德之美而勉后人之嗣守之难。余于安氏永慕斋亦云。
百木园记
园有百木。园以名也。园在花山治北数十武。洗岩柳公衣履之藏也。盖闻种德之家。犹种木而敷荣。是故太上贵德。今于百木之园。见其木而知其德也。初定斋先生秉拂南服。陶湖之学。复明于世。而德惠被于后学。先生没而洗翁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4L 页
又以耆年渊德。坐镇一方。传至胤子国子进士景深父。不坠其世德。盖有德之家也。 国朝升平日久。士大夫园林。相望于山水之间。而穷山幽薄。或无遐眺之趣。或于名都软尘。极娱意于繁华。二者各适其乐而不得以兼其乐。其或有兼得其乐。而苟无德而将之。则平泉花石。为他人有者有之矣。余尝过百木园之精舍。蓊然在茂林中。苍山朝暮相起居。萧然若出于尘世。及夫凭虚而望之。雄州雾列于前。大江横驰于外。人物之盛。舟车之会。为四达之冲。而满目华丽。游神于广漠之乡。盖亦之园之大观也。以之园之大观。兼之以幽潜閒静之乐。而归之种德之家。是宜景深君之种之木。以待其孙枝子叶。永世而敷荣也。噫。今人往往不树其德而求天之福。是不树木而求其荣也。又或今日行一善。明日责报于天。使天而和他去做。亦将不胜其劳矣。必也种德以世。而根深则末茂。乃其自然之理也。是为记。以告夫世之置园亭于山林者。务修其德。不但以丘园草木之美。恣其游观之娱也。
驻跸阁记
我 宪文王侧微。尝至议政府舍人沈光世铁城谪中。访问岭外贤士。光世对曰。草溪卢克复。是君子儒也。 上遂亲临其第。是日克复梦天日在堂中异之。日未暮。车驾果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5H 页
至。见其面背粹盎。论辨精明。与之语大事。曰此国士也。赐号曰月华堂。及 上践祚。徵以寝郎不就。再徵以獒树丞。又不就。三徵以铨曹郎。黾勉出肃。固请还山。 上许之。乃教曰。尔家月华堂甚好。予不忘也。善为保守。及还筑亭于堂傍。自为起居。终身不敢亵 临御之所。堂久而废。 太上乙亥重建。戊寅灾。是岁春。始改筑堂于故址。阁其北。志 圣跸之所驻也。江山有举目之异。而遐方贱土。独留此阁。与天壤而将废。呜呼。前王不忘。刺草旧臣张锡英拜手稽首。谨志于 先王驻跸之阁。岁屋社之九年戊午仲夏也。
月华堂记
范文正作严先生祠记。有曰光武以屯初。先生以蛊上。夫有严陵之贤而后。光武之圣可以下贱。古徵士月华先生卢公。其贤矣乎。我 仁庙龙潜。访士于沈舍人光世。闻公之名。亲临其第。许以国器。赐号以月华。及 改玉。以遗逸徵不就。屡徵乃出。固请归老乡山。 上许之曰。尔家月华堂。予所不忘。尔其保守。及丁卯建虏至。倡起义旅。从愚苍两先生号召赴乱。乱已又不就 召。筑亭于堂傍。日与生徒讲学其中。而不亵临御之所。呜呼。昏朝无道。苍生涂炭。酒池之诗作于下。而白日之梦徵于上。此其天人相与之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5L 页
应。而及其风期暗合。密赞大猷。使公而少回遁思。勉赴 天召。则玉帛钟鼎。委积于前。而中兴功业。可列于方召仲山。乃自介然思退。千驷万钟。视若草芥。而桐江一丝。思所以扶汉氏之九鼎。是诚一代之伟人。而清风峻节。有足以动百世而廉顽也。噫。南服遐荒。 圣跸遥临。申之以保守之命。斯堂之为重。顾何如哉。往在戊寅出出灾。尚不能重建。后承之不竞也。余顷年行过月萝之墟。见兔葵燕麦。满目苍凉。前修之风猷已邈。 圣人之清跸遂荒。与其后承慨然发叹。粤明年春。告余以将建堂而记其楣。余曰。噫是可已耶。 宗祊禾黍矣。人生蹄迹矣。斯堂之作也。荛儿牧叟指点为 先王驻跸之地。而尚不忘其讴吟思汉之心。月华翁之遗风绕梁。而世间之甘心于利欲。不知所以崇廉耻而尚礼义者。油然自知其所愧者矣。是不亦有补于世教耶。是为月华堂记。
敬睦斋记
大凡物之有盛衰。物之常也。余尝见人家祖先宣著而后属或衰微。或先世无闻而著其后。尚论者门地而论人则。鲁之饮羊。可为师儒。卢之人户。可华扁也。又或见渡淮之枳。踰济之鹆。而不数其先德之美者亦末也。新安治东十里。有卢氏庄。卢之先。自上祖监门。世赫冠裳。有若赞成之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6H 页
贤。节死王朝。继以敬平之勋。而遭值 龙兴之世。爰立作相。宥及后世。宗臣遗像。庙食于商山。自是以后。或荫补郡县。或徵辟不起。五传而为文简之家。其为善州之族者。中被家祸。流寓新安。遂以不竞矣。乡井之间。不要人知。自居以闺房之女。未尝角泽色于外人。盖谓祸乱之馀。自多其保性命而未遑乎其绍述家风也。由是也。先德不著。由是也。子孙寖衰。越 仁陵时。有曰英万知名于乡党。曰擎宅年七十。庐母墓以孝闻。其子光琏以文辞称。又有勋宅,肯宅,性灏,性薰。并称儒雅。而皆未及有施。今其后承若干人。皆朴古自好。可知其为贤人之后。而遗风馀脉。虽远而犹存也。斋于其所居之左。华甍轩敞。堂室明丽。扁之曰敬睦。盖欲其敬祖而睦族也。噫。人皆有祖先。不知祖者。空桑之生也。尊祖而后。可以收族。自祖而推而下则族也。自族而推而上则祖也。是故敬其祖者睦其族。睦其族者敬其祖。敬与睦一也。今卢氏之先。若是其盛著。而流落他方。其衰又如此。宜思所以阐其先而保其族也。斋于此而聚族于此。日讲其敦睦之道。则是乃所以敬其祖。而祖先之灵。亦将陟降而悦豫于是乎。卢之族将复盛矣。凡为卢氏之裔者。嗣守是斋而知其所勉也。
紫岩书堂记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6L 页
凝州芦山之阳。有石皆赤。此紫岩书堂之所以名也。名其楼曰云叶。名其室曰古镜重磨。吾友小讷卢致八所居也。余少时与致八交。其后见后辈新进有从南方来者。往往言从学于其门。而容止有度。不类恒状。知其教人有术。及余渡浿江。北走吉林。相见于辽蓟之野。登元宝山。望故国山川。共洒新亭之泪矣。后数年。余闻其还自辽阳。以解人之有疑。其未宜还者曰。今日域中。君子小人。皆化为禽兽。其可无先觉之人。把住得一脉斯文。以觉其愿觉乎。今其引进后生。坐镇一方。譬如建安之末。天下震荡。而区区巴蜀。炎精尚存。此其职分之所当为也。吾又闻其家居也。命来学者曰。无食者食于我。无衣者衣于我。有来者无拒。于是闻风而鼓箧者。至其舍之不能容。二三子相与谋建此堂。生师无寒暑之窘。而遂可以饮射而弦诵矣。仿朱夫子竹林故事。告成而行礼。峨冠大袖。执经而趋跄。盖亦衰世之盛事也。虽然是则吾耳治也。他日南游江海。将见二三子之奉承师训而磨镜于此堂。垢尽明见。不背于名堂之义。则是堂者岂止幸于凝之人哉。一堂而可广于天下。吾将以此而卜斯文之兴替也。
六友亭记
娥之山。南驰为吾道郡之望也。直其西。呀而为洞府。折而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7H 页
西。别作一区。若交臂而环抱。文山拥其东。儒峰镇其西。山泉从两戺决决走。是六友之亭也。余顷年西游伽阳。南望山川明丽。意者有光黄屋帽讴吟于其间而不可得以见。乃今知六友之所居也。在昔丽社之屋。二忧堂李公隐居杜门。罔仆于 圣朝。其后为娥林之族。弓箕世之。昆弟六人。有曰六友。亦郡望也。其人皆整敕自修。孝友为家政。长枕大被。共处寅夕。埙篪相唱融融。如金石之宣也。其言曰读书将以亲履。口谈天理。内无实行者。吾不取焉。此六友之为友。而以此知六友之为人也。尝修六友之契。欲以构数间精舍。为晦息之所。而以其志遗后承。岁丁巳冬亭成。噫。 国朝五百年。孝理升平。人知孝友之为美。而自沧桑一变。天下谋利。兄有饥而弟饱。弟不报而兄彻。三亲绝而人类左衽矣。惟其天所赋之人彝。极天壤而不变。未尝与其良知能而并亡焉。则世之闻六友之风者。其必有油然而感。知所以爱亲而敬兄者矣。
云谷精舍记
武陵多佳山水。直州治北十里。有武夷山。折而南曰云谷。土人分东西。犹郑之沟。其东乃吾友黄熙寿命汝居也。命汝为人倜傥有志气。既尝广交于当世之名公大人。以求济其事功。而久之黑貂弊。决然而归。卜居于此曰。此朱子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7L 页
之里也。自少好读朱子书而潦倒尘臼。未遂土炭之嗜。年已老矣。世又乱矣。得朱子里。读朱子书足矣。扁其居曰云谷精舍。噫。世之相后千载矣。地之相去万里矣。朱夫子今不可见。而所可见者其书。所可式者其里。上虞思舜。人情之容可已耶。吾为子作歌而嗟叹之曰。子衣之昈昈。子佩之珊珊。云胡为乎彼谷。若有人兮云端。悠悠兮千载。云不来兮我心忧。云漫漫兮乏雨。使我独兮媚幽。歌竟记其说。以遗其胤子道性。又以勉夫居是堂而读是书。以世其志。
继述斋记
天下称孝。称武王周公。夫以武王周公之孝。极其本而言之。善继志善述事也。人情远则忘忘则不追。民德所以不归厚也。祖先之于子孙。无远近而同仁。为子孙者。其可以不体其志耶。李氏世居东山。筑斋于其所居之里。扁之曰继述。是为濡慕其玄王父而作也。玄祖小宗之远祖也。远祖而使子孙而慕之。其祖之贤可知也。父祖以来所未就之志。而乃克就焉。是不亦继其志而述其事者耶。噫。时之人继述其祖先者鲜矣。过是斋者。其必曰贤矣哉。贤人之后也。人皆有祖先。盍思所以继述哉。于是乎是斋其有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