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x 页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记
记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55H.gif)
吾夫子。生民之所未有也。祭用王者事。以天子之尊。北面跪。恭执弟子之礼。是可于深山穷谷。苟简其崇奉欤。是犹天。惟天子祭天。而人皆可以敬天也。是犹父母。惟宗子奉父母。而虽百子而可以孝其亲也。是故关中子传夫子之像。家塾之祀夫子。朱夫子亦以义起而许之也。安阴之山。从德裕至西走为华林。道川出其南。又西为尼丘之坪。人士之居是方者。因其地之有似。立夫子之祠。奉影而祀之。设乡约而敦之。及 宗祊殒而圣人之道绝。夫子之堂。为雕题所据矣。移奉圣像于茅屋之中。而士林之兴叹久矣。岁乙卯春。相与谋曰。昆夷愠矣。古公之闻。未可陨也。重建圣祠。奉安圣真。设讲堂于其前。笙簧古壁。复见衮冕之巍巍。而宛乎其不犯桓魋矣。取夫子川上之训。名其堂曰川上。呜呼。堂之废天也。道之行人也。人不行道而道未尝亡。行之道在是也。今居是堂而俯观川流。仰思堂名。从事于夫子之训。则是诚为夫子徒也。乃若群居无度。不知所以修道。则道川之洋洋而流水而已。尼丘之崇崇而只一邱垄。与己无交涉。而骚人墨客。但恣其吟弄游观。顾何补于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55L.gif)
第一江山亭记
天下数山。泰山居第一。盖自仲尼之登。天下小而泰山高也。东方之山。横亘四维。峥嵘而特秀者。多不让于泰山之高。而未闻有以泰山名天下。以其未有仲尼之登也。昌玄以来。泰白之山折而北。又西北夹右大江。江上有一小冈。椭而翼夷。其上如磨盘。其形粹然。如正人君子之端拱舒好。此寒暄金先生之所尝登览。而时则有若一蠹郑先生自安阴命驾。契道同志。相与讲学于此。后人名之曰第一江山也。夫山之高于此者。未尝得其品第。而第一之称。反在乎培塿之小阜何哉。是在人不在山。得其人则一拳可高于昆崙。不得其人则泰山之高而逊于邱陇也。二先生倡东方性理之学。孔道始明。及其没而祭于尼圣之庙。是亦东方之仲尼也。是亦东方之第一人也。第一人之所过。江山之为第一。不亦可乎。后人之为先生之学者。谋于其后承。作亭于江之上山之下。修契而落其成。名其亭曰第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56H.gif)
不知岩精舍重修记
不知岩在洛之东南岸。而江名偶契于伊洛。可以思正脉之流波。溯洙泗之渊源。此吾先祖精舍之所以作也。先生既易箦。 朝廷命建院于此而士林俎豆之。盖先生之德。范围天地之大。而经纶天下之大经。继往哲而开来学。其功大矣。所以麷蕡盐虎。庙食百世。崇其报而不忘也。不幸于三百年之后。遭值国屯。圣贤有断膂之厄。士子无归身之地。而妥灵遂撤。噫其悲矣。国中人士谋及孱孙。修契而滋殖之。筑精舍于故址。影阁在其东。所以追伸其尊慕而畏垒之也。岁既久。精舍且渗淡。遂重新之。不数月工集事。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56L.gif)
景德堂记
景德者。东洛书院庙号也。本院毁而堂以名。昭其旧也。堂在影阁之前。视庙之有讲堂。所以讲道于此。尊卫影阁也。盖尝言之。俎豆撤而尊贤之礼废。尊贤之礼废而 宗社屋。尊贤之其可已耶。呜呼。先生之道。如天之有日星。日星可晦盲。道不可以一日亡。是以天下贸贸。人类为兽。而杖屦之地。尚可以淑人心而正士趍。阁以奉影。堂以景德。所以存先生之道也。生先生三百年之后。得见七分之仪。其必有愀然而起敬。肃然而自省者矣。前临洛水。溯洙泗之正脉。西望金乌。慕孤竹之清风。嗣守是堂。使斯道而勿坠于地。则皓天之返。理之常也。一日明王有作。复见东京郊庙之盛。而熙宁茂草。亦可见吏尹之趍白鹿。凡我同志。其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57H.gif)
东冈精舍重建记
沙月之东。有台曰东冈。东冈先生所命也。背山临野。水循除走。先生爱其有佳趣。筑精舍。日夕讲劘其中。先生尝自号直峰。至是揭以东冈。是先生二十八岁丁卯间事也。后龙蛇之燹。和书籍数千卷精舍灾。三百年间。指点其遗墟而士林为之赍叹。是岁春。重建晴川之堂。而精舍之役兴。别其庄未易保守。移建于书院之旧址。去台可候道也。先生盖尝闻道于陶山德山之门。而早年出身。其志将以陶铸至治。并驾唐虞。而乃自閟于丘园之中。早占冈台。身外悠悠。视之以浮云弊屣。而若将老死而无悔者。窃详先生之志。自视常欿。不知有馀之在己。欲其益治其精。而所以释褐之初。示志以南风之词。卷而归之。閒居养静。求切劘于师友之间。夫然则先生之所以出入 经幄。赞襄 圣学。观风一路。兴学校而尚节义。扈 圣龙湾。深陈机务之宜。续著阳秋。继紫阳之权衡。冰霜之操。麟凤之姿。刻苦之工。精一之学。动一代之耳目。惠后人于无穷。夷考之。皆从冈台中。真积力久。究千圣之旨诀。讲天下之义理。蕴之为道德。发之为事业也。今于百代之下。瞻望冈台。所以濡慕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57L.gif)
闳精阁记
有书而藏古也。皇轩之宛委。朱夫子传心之榜。皆是也。此文贞金先生之书之所藏也。寒冈郑先生赏赞先生之文曰。其为文章。精切闳肆。阁以名闳精以此也。先生之文。承陶山之正脉。推而上之。朱文之地负海涵。孔文之经纬天地。皆先生之所学也。郑先生特许以闳精何哉。夫易之为天地之大准。书之为帝王之大经。春秋之为圣人之大权。而曰奇曰佶聱曰谨严。是犹天之无能名而指天曰大。日月之不可以模象而指日月曰明也。推之以此。闳精之义。亦可知已。夫文者志之所形也。先生立朝四十年。其志在于陶铸三代。而登筵奏对。恳恳乎心法之传。出而旬宣。眷眷乎学校之兴。声名事业。有足以范一代而垂百世。故发为文章。若是乎其闳肆也。以天挺之英。加精一之工。洞见义理之大原。而朱夫子所以继素王而立经者。有以得其权衡。故其文亦若是乎其精切也。噫。道丧文弊。先生之文。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58H.gif)
道南斋记
道川。故藤愧二先生俎豆之所而今废矣。道川之南。新筑一斋。斋以名道南。昭其旧也。盖将以齐其祭也。合族而修睦也。会友而饮射读书也。是皆人道之当然。而道之扁亦宜矣。噫。俎豆之撤天也。天不返。道之所以不明也。虽然明其道在人。为士而尊贤。为子孙而尊祖先。有其道。道之晦明。今于之斋之作而卜之也。今人视干戈则思斗。入墟墓则思哀。过宗庙则思钦。思之所在。善恶之所由分也。登斯堂也。入斯室也。其又可以无思耶。东望则藤翁之遗像俨然。尚庶几朝夕诲之曰无俾荒坠哉。南望则百梅旧园。指点莽苍。而贤师在座。群公列侍。百世之下。犹可以想见其风采也。于此而知所兴焉。则必有油然而感。孜孜而不已者矣。呜呼。今天下贸贸矣。乡无弦诵之声。士无依归之地。士大夫之行过是斋者。慨然必有慕先贤之风而相率而归之者矣。于以明其道而讲其学。尊先贤而正士趋。斥邪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58L.gif)
寒沙姜先生碑阁记
吾道之山。南驰遥遥。迤而为马岭。又北折而莽苍。云山环拥。水泉清驶。所有地曰馆谷。故谏大夫寒沙姜先生之畏垒也。先生早游吾先子之门。得闻天人性命之诀。羽仪明时。抱尧舜君民之志。而遭值国屯。天纲下坠。先生正色立朝。触冒雷霆。斥巨奸而扶善类。十年关塞。托志于寒花孤竹。不以死生而动其心。盖其道学文章。既足以师表一方。而贞忠大义。昭如日星。有可以肃薄夫而警衰世也。今其遗风馀韵。蔼然被于民俗。而绕梁于山川草木之间。居民遗裔尸祝而歌咏之。虽百世而不忘也。往在丙午。即其旧址而立碑。以尊其神道。江左右搢绅缝掖之士。各以其任相其役。遂显刻其世代官次履历。阁其上以卫之。盖三百年之所未遑也。呜呼。先生之道。既有以幸教于是邦之人。而英灵在天。想亦眷恋其故居。风马尻轮。逍遥而陟降矣。过是阁而读是碑者。于以考其师友之渊源事业之成就。而得其心法之正。则千载之下。恍然如亲承謦咳。而必有以感发而兴起者矣。是岂特少补于后之人哉。朱夫子尝记游御史祠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与承学之士而勉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59H.gif)
东厓记(为金泰瞻作)
周辙东而宣尼降。宋舟南而朱子生。说者曰。天地之气。西北晦而东南明。明气之萃。天降圣贤。圣贤出而斯道明。吾东在天下之东。峤之南在吾东之东。东临鲜日。为天下文明之区。尼山之东。洛水东流。暄翁倡学于此。没而俎豆之曰道东。东方道学之明。自暄翁始。噫。人之受气以生。无古今之异。则东方之人。宜无不明。而东方之国。亦宜无时而不明也。然今天下世衰道降。圣人之学不明何哉。元气微而妖氛兴。道义亡而功利行。滔滔乎其不返者。天下皆是也。而骎骎长夜。不辨东西。陵夷至于今日而极矣。士生东方君子之国。既不得出而需世。使斯世跻之大明之域。其将老死于东都处士之庐。则此有志者之所共叹也。东厓子暄翁之后也。以国子游于世。既而叹曰。朝西暮东。东倒西歪。知进而不知退。不亦劳乎。归而筑室于洛之东岸。扁其楣曰东厓。翛然若无意于世。余尝时至其室。大江循除而鸣。佳山环拥而前。瓮牖向阳而开。琴书井井。纤尘不动。山巾野服。逍遥而自适。一区明爽。足以晦其身而内腴其神明矣。余惟士之出世而明其志。有命存焉。退以自修。犹可以自明其德。今公之扁之以东。其自明也欤。虽然东厓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59L.gif)
洗心亭记
亭以名洗心。心可洗乎。心犹水。水之清者。无累之可洗。而洗之者。以其不得无污也。易曰。圣人洗心。退藏于密。说者曰。无一尘之累。而人莫能窥也。汤之铭曰日新。朱夫子释之曰。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盖尝言之。圣人之心。未尝有可洗之恶。而学圣人者。心不可以不洗也。禅家有洗心者。临水而刳其肠腑。洗而藏之。是不知洗心之义。而适足以戕贼其性命也。衰世以降。富贵而役其心。滔滔乎莫之反者。天下皆是也。藏珠而剖身。丹其毂而赤其族。顾与夫禅家之自贼其身者。奚以异哉。新安之南。层厓陡绝。大江汇而潭。循除而驰。有亭临于其上。登临者恍然有以高栖遐遁而洗涤其尘累之心者。是宜扁之以洗心。而亦洗心者之所宜居也。虽然人之一心。缘境而迁。方其观于斯亭也。人皆可以洗涤其心。而及其过境难保而利害将来。则依复是尘累之心。而向之所以洗其心者。亦何益之有哉。一洗此心之累。而不为物累所迁者其学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0H.gif)
以晦亭记
以晦亭者。乃山处士李君大衡所筑。而郭徵君鸣远命之也。处士昔尝居州治城市间。高其楣。楣以道见。其言曰。夫学道。将以行其所学也。天下有道。可以见不可晦也。后十年天下乱。处士亦老。亭遂成。余尝时至其亭。崇山接起居。左右皆苍厓茂林。水循除决决鸣。入其室。藏书数千卷。衣冠礼貌。执经而问业者数十徒。处士悠然中处。不以遁世而闷。确乎其不可拔也。噫。今之人怀利而往。义理为刍狗。观于处士之室者。未有不以处士为迂也。处士虽欲不晦。其可得耶。人生一世。读天下书。穷天下义理。不能有为于天下之事。而使其有为之志。终晦于穷山寂寞之中惜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0L.gif)
睡隐朴公 旌孝阁记
晋阳军巴陵治西三十里。有孝子里。孝子朴公潢所居也。公幼时见人欲杀乌雏曰。吾闻乌反哺其母孝也。其勿杀。及长亲老家贫。乏甘旨。里前有上下川。渔上川以供朝。渔下川以供夕。里人叫做孝子川。辄捲网相避。父病思吃山雉。时天寒风雪。公向天号泣。有雉飞入厨。父尝嗜山药。忌日必以所嗜设之。虽大雪必采用之。盖于秋时。折木以识其处。而采药之地。隆冬亦不冻也。平生无故不离父母之侧。夜不解带。有呼辄起。年六十。常作婴儿戏以悦之。此其事亲之节也。其居家谨守礼法。持心行己。不出乎敬畏。而百度万行。皆孝之推也。乡省士子屡吁于方伯及直指。申于礼部。 上皇九年秋。 命旌其闾。其子孙永蠲烟户之役。呜呼。今天下。三纲绝矣。人知有名利而不知有其身。知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1H.gif)
非寒斋重建记
祭墓非古。习俗之不害于礼也。霜露降矣。君子履之。不得无悽怆之心。岂寒之谓哉。凡祭墓之所以昉。而吾斋之所以名也。吾先世世居此地。没而葬于此。岩月以来。凡五世七墓。十月上旬。子孙岁一祭。此吾斋之所以作也。斋之作。在 成孝王壬戌。岁久颓圮。入当阿。凛凛若将坠。是岁春阖宗谋。二月上旬己卯抛梁。不匝月工奏功。此吾斋之所以重建也。夫人视则思思则感。宗庙思钦。墟墓兴哀是也。子孙之于祖宗。虽百世而一气。追远之感。其可已耶。登是斋者。其必惕然而有思乎东荣东北。祖先之恒干在此。肃然如闻其謦咳。僾然如奉其杖屦。若将朝夕儆告曰。宜尔家睦尔族。无忝尔先祖。凡为吾祖之孙者。于此可以感发其良心而知所以兴焉者矣。斋旧四架。去其一。朽者易以新。大要不要高大。要以坚致而传之久也。监其役者。滢远,义相也。俭节勤干。费省而功就。若乃嗣守之责。又有望于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1L.gif)
源泉亭记
泰岩之山。周驰为泉谷。有亭在其南。友人李上舍大馨所筑也。上舍为人愿悫。与时无求。此其菟裘也。初其先公鸣南服。上舍世之。有三子。皆恭敬守其职。余尝过之。上舍曰。亭以名源泉。有与也。请子之发其义。曰有是哉名亭。泰山岩岩。非孟子之像乎。源泉混混。非孟子之训乎。孟子生战国之衰。辟邪说配抑洪。其功大矣。今天下大乱。不有孟子者作。以拒夫诐淫邪遁之说。是宜子之寓之名亭。上虞馀姚。因地名而思舜禹也。登是亭也。瞻泰山而想见岩岩之气。望泉谷而亟取混混之源。从事乎王霸义利之辨。则其于为人之方。思过半矣。若乃群居终日。惟酒食是谋。惟燕乐是事。只是岿然一亭。无以异于泉渫不食。而彼岩岩而高。混混而流者。虽与耳目谋。于己无交涉矣。其或育英于此。讲道于此。其为学也。昼夜不舍。如泉之有源。盈科而进于海。则无愧为孟子之徒。而大易山泉养正之功。其亦在是。顾不可以斥邪说正士趍。而挽世教之洪泉乎。上舍今老矣。嗣守而张邴在来者。吾为三子者而勉之。
万直堂记
仲尼曰。人之生直。罔之生。幸而免。朱夫子前易箦三日。举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2H.gif)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2L.gif)
栗里斋记
宜春治东北一舍强。有山从西北来。呀而为洞天。如在栲栳中。不见其外。松杉被四山。朝暮苍翠。水潺潺然绕墙走。此栗里也。 国朝中叶。南汉辱。逸窝安公耻与屈身。隐居于此。此栗里斋也。方公之斋居也。虏在北。坐不向北。日月明于东。东其堂而面必东。自谓崇祯处士。一武不曾出门。盖公以义熙之义。又得栗里而畏垒之也。斋之北。有睪如而四尺者。公之藏也。余尝铭其碣。著其平生。后之过者可以式也。呜呼。人生斯世。所以异于禽兽。而行人纪而尽人职。以其有名义也。是故仲连蹈海。渊明去官。吾先子入永阳。郑文简归金猿。此皆千古之常纲。天下之大义也。公遐土书生。自靖其志。守罔仆之义。泥涂轩冕。甘与死于山中之木石。其视岩廊谋国。背父母拜犬羊而不知耻者。是非可知矣。今于三百年之后。过公之里。登公之堂。而慨然想见其为人。空山寂寞之中。若将景响其衣冠风采。而令人有匪风下泉之思。悽然而下泪者。是其岿然一阁。岂特公之子孙之世之哉。宜其太史氏之博采而著之尊周之录。有以挽世教而补天彝也。是为记。窃附于欧阳氏庐山之高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3H.gif)
育英堂者。龙山斋之正堂。堂在桧原城南盘龙之山。甘枢院在元与其弟在奎所筑。 宣庙功臣三烈堂之故里也。枢院早登虎榜。晚谢簪缨。谨身力穑。以立其门寮。乐善好施。穷交贫族皆得我。鸾鹄亭亭然盈庭。曰麒铉民牧著治理。 宗社屋。遂初而归养。曰济铉志于学。且矻矻向里做。盘龙其明招也。筑数椽。栽花木凿池沼。贮书满架。望先楸而敬止。启后昆而教育。长枕大被。日怡怡其中。轩曰望云。室曰式好。堂曰育英。余所命也。望云其孝也。式好其友也。育英其事功也。欲天下之事功。未有不自孝友而推之也。噫。滔滔者天下是也。伦常绝矣。六经之学亡矣。今枢院之堂。孝友施焉。英才育焉。使夫人而观感。各亲其亲。各教其子孙。其将育天下之英才。而一堂而可广于天下。何患乎天下之不可与易也。嗣守是堂。乐父兄之贤而勿替祖先之烈。此麒铉,济铉之责。吾又为其来者之无穷而勉焉。
仁山斋记
大岭以南。群山南驰千里不休。南至于火旺。又东南大束北来山。特起为灵鹫。作州治。治有辛氏世之。其一干渡江不能百里。东驰为武陵之东泰。辛之自灵来者居之。辛著自胜国。爰及我 朝。有若曲江尚书。有若节度使侍郎节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3L.gif)
兴孝斋重建记
宜春之北。有山特起为郡望曰武夷。折而南为九曲。余尝见其泉声岳色。依然如鼓楼隐屏。萦回而回望。若可以问虹桥于千峰。听棹歌于清流。意必有贤人君子隐居求道于其间。而有慕乎朱先生之风者。忽见苍崖陡然。与人而起居。晴泉出其侧。有亭在林木中。是主簿成公之畏垒。后人筑之而扁之曰兴孝也。昌山之成世其孝。世传雪中迹大虫。得佳城而庐墓。时人名其地曰孝岩。主簿其世也。孝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4H.gif)
来轩记
博之为里。为梅石介。比如春秋时江黄等。近吴楚大国为閒地。意其有閒人可居而未之闻也。吾友李圣登卜居于此。扁其楣曰来轩。圣登识博。为人恬洁自修。每见之如古人。余心悦之。今来栖閒地。为閒人也。吾等少时皆虚弄年光。老时追悔往者。已不可及。尚可进于其来也。閒居最宜读书。读书贵有实得。濯去旧见而来其新意。可有得也。膻之所在。无不聚焉。读书而有得。朋徒悦之。必有自远而来者。苟能行此数者。来以名其轩宜矣。顷年余过博之阳。残山横对于前。原野閒有践篱落。鸡鸣犬吠于桑柘之下。今想于此间有来轩也。圣登谬谓余知言。又谓知己。属余以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4L.gif)
龟庵斋记
龟物灵也。圣人出。出书而呈祥。天下无道。藏六而不见。是犹君子之行藏以时而君子以之也。新安治东二十里。有山从灵鹫来。迤而为平冈大野。汇而为巨川。巷陌之间。鸡犬相闻。是曰井花之里。李氏之世居也。有斋曰龟庵。其先祖之所号。而筑斋而榜之也。公隐沦也。穷居养亲。以孝称。及丁忧。泣血三年。服既阕。遂无进取意。筑室于伊川之东。课农讲文。律己治家。设宗契资其祭先。倾其囷喜施与人。车轮马蹄满其户外。而被其延接者。皆充然相乐也。盖其平生。不欲以学文自居。而绳尺未尝离身。抱膝长啸。不以遁世为悯。是其有得于龟藏之义。而庵以龟名。其志可知也。噫。世之有夸毗依附。吮痈而不知耻者。泥龟之曳尾也。分崩躁骛。知存而不知亡者。盲龟之浮木也。其或不慎枢机兴戎如桑龟。朵颐厚味。舍我龟而从人者。其视公之高其志尚其事而蓍龟于乡里者。得失顾何如也。使其子孙无坠其楚灼之灵而世守典型。则是斋者将有辞于斯世。而燎毛先业者。不亦为之龟鉴于此耶。是为记以勉之。
思贻室记
思贻室者。吾友巴山赵景善所筑也。记曰将为善。思贻父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5H.gif)
桧阳斋重修记
春秋以降。世衰道丧。异端作而圣人之学浸微。仁王禳贼。庙牲以面。其弊固已久。而陵夷至于胜国之末而极矣。时则有若东京尹友亭金公柱昌言立朝。设科条而斥佛。勉生徒以正学。既不得只手障川。而丽运已讫。遂不可以有为。自靖于山阴黄梅之西。手植桧木。有诗曰肚里春秋谁可證。干霄老桧立山阳。此桧阳之斋所以作也。当丽氏之舍身佞佛也。使公而依阿之。周旋八关之间。则时君可得而富贵可致。 圣人之龙兴也。使公而攀鳞附翼。一变其嚣嚣之志。则云台麟阁。钟鼎玉帛。亦可以咄嗟而获之矣。顾乃遁于荒野。自甘樵牧之伍。老死而靡悔。其事则论佛骨之麦韩也。其志则采玉笥之吴市卒也。其义则墨胎清风。可以起百世之懦也。非守正不阿。毅然自立于冲风激浪。而通春秋之义。明进退消长之几者。能之乎。我 国朝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5L.gif)
梅山斋记
余少年南游江海。过清溪薇山之下。见林木中闾里践。弦诵之声相闻。士皆饬躬而自好。虽田野之人。见人皆恭敬而有礼。意其为仁贤之所居而询之土人。知其为磊谷安公之畏垒也。公以陶山再传之学。龟岩其师也。金文贞,郑文穆,郑鼓鼓其友也。鸾凤之志。已见于幼年之削鹰。而庸学之书。见奖于师门之请业。抱父尸于万镝之中而蛮夷感其孝。敌王忾于大江之右而将士服其忠。及夫嘉州琴鹤。自托于元亮之赋归。倻岫熏焰。不能折赵壹之肮脏。是宜生而为一方之望。而没而祭之乡先生之社也。自家胸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6H.gif)
南厓亭记
箕山之阳。有洞犹局脚曰安栖。林深而宅幽。镜之水东驰不能休。直前若奴其流。有亭直水泽上。是南厓崔公之畏垒也。榜其亭曰南厓。是性斋许文宪之所命也。文宪之门。育四方之英材。佩一世之重名。负笈之士。一言而轩轾。必不苟以轻许而悦人也。独于公称温生之洛。命其室而记之。且欲其陶镕磨琢。勉进以成德之君子。此足以盖公矣。盖闻公早谢公车。隐居镜湖之曲。不求闻达于世。而闻道于大方之门。自小学之洒扫应对。以至大学中庸圣人天道之极功。沈潜䌷绎。著为成说。嘉惠于学者。而州牧之贤有识者。大其功而荐其贤。公益自用晦。高尚其事。而甘老死于瓮牖之下。是宜许公之许之以南厓之温也。然温生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6L.gif)
恒斋记
凝州华岳之阳。闻有恒斋李公筑室于山水之间。而隐居行义于其中。蔚然为南方之津轨。余尝交臂而相失责沈而愧之。公既没。得公遗文而读之。余于是见公矣。又见其胤子炳憙所记西皋之胜。摹写其閒居之乐。恍然如入寻真咏归之洞。历竹坞寒栖之庵。花香袭人。岳色盈衣。恒斋之上。朋徒十数。蹠尻列坐。公以峨冠大袍。大谈名理。萧然无一点尘埃气。余于是又得公之所乐焉。公之学。盖以心得为主。不欲与俗学而傀儡。若其庸学之议,历史之劄,十箴家训之正。是皆此心之推。而恒其道而学之不已。有得乎易之所谓立不易方。而恒斋之箴。其庶几矣。噫。公之文不亡而公不亡矣。使公之斋而在者。是不亦公之在乎。公以仁民利物之心。加综理缜密之工。既不得施为于一世。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7H.gif)
自醒亭重建记
天山之阳。有亭曰自醒。叔祖自醒翁之所筑也。亭在谷之口池之岸。堤其池而础其岩。引长风而致爽气。被酒者不得不醒。吾先子文康公记是亭而命公。公又以是而自号也。方公之居是亭也。新经世乱。别占菟裘。不求闻达于王侯。铲迹于山水之间。客散庭空。对危峰之耸翠。池静鱼閒。枕石泉之戛玉。盖公之永矢丘园。不与世人而啜醨。思欲以独醒其身也。吾先子既名其亭。而谓醉醒为梦觉。遂以戒夫举世之醉一生而昏过者。亦所以许公以欲自醒于众醉也。大贤之世。得一言足以盖之。况既许以醒。而又尝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7L.gif)
拙修窝记
昔周元公承河洛之统。发无极之旨。倡道于千五百年之后。其功大矣。然自以为拙。作拙赋而识之。朱夫子作下士拙自修之句。以拙榜江东之院。以两先生之大而皆居以拙。拙者乃吾儒之正法也。凤山之东。有室曰拙修。吾友宋君舜佐之所居也。舜佐君早从事圣贤之书。究天人性命之奥。而既有以求其成己。以其馀推而及人。后生之志于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8H.gif)
洋洋斋重建记
洋洋斋者。先祖赠天官亚卿月浦先生齐宿之阁。 太上时兴宣国太公手书而楣之也。 国朝中叶。天启文明。名贤辈出。时则有若文康降玉山。文穆挺泗上。及门诸子。皆一时硕德。而有以文康之弟。受文穆之学。从事两门。成就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8L.gif)
锡类亭记
八溪直郡治南。原隰平衍。桑麻中第家践。有亭数架。友人许泓所筑。扁以锡类。余所命也。诗人赞孝子之德曰孝子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9H.gif)
梅广记
余尝读皇明人赋梅诗。叹曰是可与语夫梅也。其诗曰雪满山中高士卧。夫天寒雪积。众芳摇落。而阴厓寒谷。独保清香。是诚高世之士。不欲俯仰于时。而自拔于尘埃之表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69L.gif)
龟龙亭记
墓而祭义也。祭而阁礼也。墓之有祠堂亦古也。国朝士大夫园亭。相望于山水之间。而乃若丘墓之下。建阁而祭祀之。是又孝子慈孙之尽其诚于所生。而非閒人游客选胜槩而资游赏也。灵州灵鹫之山。遥遥南驰。与其从火城来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0H.gif)
端川亭记
周氏世茂谷。茂为山野介。萧洒可乐。其人多谨厚。茂之党侯道洼而为洞府。是端川公之畏垒。而其孙兴祚所筑也。公江之望也。始大山李先生讲道于湖上。公往见之。自是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0L.gif)
修岩亭记
江阳多名山水。士大夫楼观相望。有曰修岩亭。故修岩处士沈公之筑也。初沈公得巨岩于亭南曰。是犹丈人之有德者。命曰德岩。又曰人之修德。亦犹石之磨切。自号曰修岩。又因以命其亭。亭久而废。其后人述其志而改筑之。为读书室。堂曰进居。门曰冀效。统之曰修岩。取大易进德居业之义。而冀朱夫子岩栖之效也。噫。德者人所得于天之理。而君子之所以修其身而正其家而施之人也。尝闻公法度治家。仁惠及人。村闾无饿莩。书塾赡游学。乡人立石颂其德。至今伊阳之路。牧儿荛叟与夫涂人之行过者。皆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1H.gif)
姜氏三孝子 旌闾阁记
国朝五百年。崇儒右文。亶本于孝理。乌头旌典。相望于闾里。而乃若兄弟三人。并列一闾。特桧原龟山之旌是也。晋山之姜。自胜国著。至 本朝。屡世蝉联。至嘉善德永三子曰泰馨,乃馨,载馨。是三人者。自龆龀已知事亲之节。未尝有子弟过。及就里塾。夜则辈流皆鼾睡。三人必往定父母。晨省亦如之。迅雷甚雨不废。朝夕在视寒煖。父病疽吮之已。及丁忧年不毁。泣血三年。墓在三里远。山高岩截。鲜有人迹。朝暮往省。如生事时。有大虫当路。见孝子俛首逝。盖自葬之日。至没身未尝一日废。墓前当膝洼。山蹊成坦道。至今樵牧之过是路者。道是孝子路。时则蓼贼群起。发人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1L.gif)
永慕斋记
昔余过湖之忠原之野。世传有三访之里御来之山。问知其为故议政星山伯贞节裴公退休之地。而 圣跸之所驻也。诵庐山高一篇。窃叹夫欧文忠之长杠。不复作于世间也。盖公当丽季政衰。东征野马。西赴皇都。勋名服一世。威化回军之日。协赞大猷。伸大义于天下。及夫 圣祖龙兴。识天命之有归。著开国之元勋。遂乃泥涂轩冕。浩然有江湖之想。翩𦒘野服。从赤松于物外也。噫。大丈夫遭值鸿休。建功立名。如萧曹房杜者。振古皆有。而乃若功成不居。不终日而介石者。殆亦邈焉其寡俦矣。今夫人一金之微。犹自爱惜。眷眷然犹恐失之。若公千驷万钟。不以为荣。而 太宗南巡。至有三顾之勤。苟一变其嚣嚣之志。则可以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2H.gif)
白庵李公墓阁记
白庵处士李公。山阴之宿德也。郭徵君钟锡铭其墓曰。行焉而不资于学冥埴也。学焉而不期于行书肆也。行其所学而学其当行。允矣君子之有所事也。噫。徵君岂谀人之墓者哉。世之论人者。往往认优孟为叔敖。是故新莽之周官而可以作礼乐。郭郎之傀儡而可使列于清庙之舞佾。此世学之所以日就于卑下也。是故君子未尝以声名文物取人。而但观其所蹈之虚实也。公承霁亭孝廉之后。孝友为政。读书不夸多。究实用而躬行之。虽无赫赫名于当世。而是宜秉管者之揄扬于后时也。其所居之里。紫山为殿。愚溪之水直其前。盖山水之名乡。而睾如于其后者。即公长坂之所乐而没而葬也。卫祔而左者。孝妇夫人朴氏也。羡道之东。建祭阁。后孙普荣之所创也。斋既落。圭翰琪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2L.gif)
竹坞记
贤者何以爱竹。似贤也似君子。君子爱莲似隐者。隐者爱菊。其义一也。草木花卉之列群芳而媚三春。为李唐来之所爱者。未足取也。余少时见卢上舍益仲于京师。善谈论喜施予。昂然有丈夫状。余固疑其贤者也。其后南游至南溪亭。见其三世先迹。辉映里巷。莲亭直其西。池中鱼油然而往。若庚辛听。坞上有数本竹。萧洒可乐。楣之曰竹坞。观于此。始可知其为贤者也。夫竹之似贤。心通而性直也。东游野马。恣观日出之域。北过燕蓟。见天子宫阙之壮丽。退与中华士大夫论天下事。穷天下之壮观而大泻其胸怀。其中可谓通平生。不作盱睢回互状。不以衣服饮食玩好之物经其心。从吾所性。自乐于山水之间。其性可谓直。此益仲之所以自托于竹。而人亦以此而贤之也。噫。益仲今没矣。岿然一亭。使人兴存亡之感。而坞上之竹尚无恙。过是亭者。见其清阴不改。凉风萧洒。愀然复见其人而想像其声音气貌。必有徊徨而不能去者矣。使其后承保守灵根。日报北都之安而世守淇园之美。则是将以竹之贤而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3H.gif)
直谅斋记
东都古称多士大夫之庐。五琴之山。兄弟东峙。兄江北流。遥遥不能休。吾友孙君致久甫隐居于其中。平生无表襮之行。所自守者。心无邪枉。其言曰无邪枉则直矣。守此而笃信之谓谅。信此而求诸常目。扁其斋曰直谅。盖欲得直谅之友而成就其志也。噫。吾人皆三代之直民也。自世教衰。民不兴行。乞邻醯而自以为直。匹夫沟渎而自以为谅。夫人而直谅。燕无函而越无镈。其弊至于欺诈日生。而秦门三丈之木。信天下之愚民。鲁之饮羊。亦可以为师儒也。是故大直不直。大谅不谅。闇然自修。人莫知其直谅。而其效至于直道而公天下。实心而周万物。是宜子之自勉而从事于圣人取友之义也。君谬谓余友之益。病卧于床。属余记楣而发其义。盖未尝一见其面而以心交者。莫我如也。且道疾之将不兴。此面则九原可期。及在人世。愿得子一言。余执书泣数行下。且曰昔子桑户死。曾点倚门而歌。君子以谓狂。今及子之未死。而可以歌而送子乎。皇天生我以直兮。信此理之不忒。存吾顺而没宁兮。俯人寰而脱屣。人生自古如此兮。肯向腊月三十日。讨书去见阎老子。歌已书寄其孙厚翼。进之病枕。且以致命曰。仁者而寿。天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3L.gif)
介山斋记
新安治东二十里。介山为山野介。有林泉之胜。民俗甚厚。石氏之世也。石氏慕其先。筑一斋于山下。名之曰介山。吾友李启道先生所命。以山形介。前有介池也。石之先。中华人也。芮城东来。屡建战功。遂为高丽世卿。我 圣祖龙兴。洪阳夫妇以三大功。赞五百年无疆之业。逮至花园。以集贤提学。守圃牧之义。盖源深本固。久不斩于流泽也。及夫世级远而风猷渐邈。后人之兴替无常。而新安之族不竞久矣。尚皆以雅饬自励。耕读为业。亦可知其流风之有自也。噫。春秋世乱。邦国衰微。则诗人以匪风之诗。寓其思治之心。今石氏之斋。乃所以不忘其本而思以自振。其亦类是乎。夫自振有道。为人子而尽其孝。为人臣而尽其忠。为人少者而尽其弟。每事务尽其职。则不出户而天下之事在是也。祖先之事业。若是其轰轰。而岂有以外此而有为哉。有为则皆是也。士稚居而山以名。星亭废而陈氏复作。因人而著地胜。因子孙而阐祖先。其理一也。使斯世之人。知有介山之斋。则石氏其有后乎。
永慕斋记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4H.gif)
百木园记
园有百木。园以名也。园在花山治北数十武。洗岩柳公衣履之藏也。盖闻种德之家。犹种木而敷荣。是故太上贵德。今于百木之园。见其木而知其德也。初定斋先生秉拂南服。陶湖之学。复明于世。而德惠被于后学。先生没而洗翁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4L.gif)
驻跸阁记
我 宪文王侧微。尝至议政府舍人沈光世铁城谪中。访问岭外贤士。光世对曰。草溪卢克复。是君子儒也。 上遂亲临其第。是日克复梦天日在堂中异之。日未暮。车驾果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5H.gif)
月华堂记
范文正作严先生祠记。有曰光武以屯初。先生以蛊上。夫有严陵之贤而后。光武之圣可以下贱。古徵士月华先生卢公。其贤矣乎。我 仁庙龙潜。访士于沈舍人光世。闻公之名。亲临其第。许以国器。赐号以月华。及 改玉。以遗逸徵不就。屡徵乃出。固请归老乡山。 上许之曰。尔家月华堂。予所不忘。尔其保守。及丁卯建虏至。倡起义旅。从愚苍两先生号召赴乱。乱已又不就 召。筑亭于堂傍。日与生徒讲学其中。而不亵临御之所。呜呼。昏朝无道。苍生涂炭。酒池之诗作于下。而白日之梦徵于上。此其天人相与之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5L.gif)
敬睦斋记
大凡物之有盛衰。物之常也。余尝见人家祖先宣著而后属或衰微。或先世无闻而著其后。尚论者门地而论人则。鲁之饮羊。可为师儒。卢之人户。可华扁也。又或见渡淮之枳。踰济之鹆。而不数其先德之美者亦末也。新安治东十里。有卢氏庄。卢之先。自上祖监门。世赫冠裳。有若赞成之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6H.gif)
紫岩书堂记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6L.gif)
六友亭记
娥之山。南驰为吾道郡之望也。直其西。呀而为洞府。折而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7H.gif)
云谷精舍记
武陵多佳山水。直州治北十里。有武夷山。折而南曰云谷。土人分东西。犹郑之沟。其东乃吾友黄熙寿命汝居也。命汝为人倜傥有志气。既尝广交于当世之名公大人。以求济其事功。而久之黑貂弊。决然而归。卜居于此曰。此朱子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5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57A/ITKC_MO_1257A_B148_577L.gif)
继述斋记
天下称孝。称武王周公。夫以武王周公之孝。极其本而言之。善继志善述事也。人情远则忘忘则不追。民德所以不归厚也。祖先之于子孙。无远近而同仁。为子孙者。其可以不体其志耶。李氏世居东山。筑斋于其所居之里。扁之曰继述。是为濡慕其玄王父而作也。玄祖小宗之远祖也。远祖而使子孙而慕之。其祖之贤可知也。父祖以来所未就之志。而乃克就焉。是不亦继其志而述其事者耶。噫。时之人继述其祖先者鲜矣。过是斋者。其必曰贤矣哉。贤人之后也。人皆有祖先。盍思所以继述哉。于是乎是斋其有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