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x 页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书
  
与李南彬(文治)
猥蒙临枉。稽谢为悚。谨遣儿仁。敬候起居。或有以指导之否。盛著形声通。足见忧世之苦心。使迷儿试奉教焉。或可以口授其音耶。鄙人有小著音文类表。亦此意。僻陋未敢尘览。俟早晏躬进奉诲。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4H 页
与李南彬
僻陬丑状。无足凫鹤于大邦清鉴。乃蒙再屈履屧。辱与之上下。且于鄙先君子所著理学综要。深致究玩之意。是即吾先君子之旷世子云也。其感诵钦佩。何可极耶。噫今天下洙泗洛闽性理之学殆绝矣。鄙邦虽僻陋。学者之尊尚此学。由来已久。粤在明季。有退溪李先生滉实大倡明之。为东陆儒宗。后来学说分歧。往往主张气边。其脉络盖多从王罗而来。鄙先君子忧之。纂辑洙泗以来主理宗旨。分类立目。明天命人性之大原。圣学人道之大方。以诏后之学者。其心盖无穷已。承熙奉以来此。思欲与大邦邃学共讲明之。顾丑陋无以自达于群贤林薮也。大兄文章宏博。又深留意于性理。无乃中华一脉之所寄耶。谨奉此以副俯索。愿大兄留作案实。早晏研精究玩。以发其奥。且与大邦硕彦。公共讨论。以审去取之旨。则鄙先君子深有幸焉。抑天下学者。有同幸焉。愿得大兄一文字以弁其首。以为此篇之光。惶恐冒昧。伏冀鉴亮。
与李南彬
城南远饯。徒吟桃潭之深矣。奉天东出。未占紫气之光。儿书至报。冰玉联武。陋巷生辉。此又贱腹之所未望到者。未知能优游信宿。登云陶之斋。涉心源之堂。增贲草木。留光楣壁耶。又或进此而东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4L 页
历大邱涉釜山。驾沧海而向登莱否。抑复路汉阳而踏旧迹耶。念兄此行。涉李提督誓师之江。彷徨箕师井田之墟。嘘唏明皇帝(太祖神宗毅宗)大报之坛。为有所感触于中。继而有可泪可哀可惊可惧者矣。购书一计。亦不落莫否。弊邦自丽季以来。六百年所产。惟道学一种。足多于天下。然其中亦多门。苟欲细究其正脉。非道询而市谋者。当具匡眼自择之耳。何日返税。体气清宁。新寓整理。林梅苏兰。迭供清玩。足以断送尘愁。孔教办务。亦有实施之望否。承熙尚作奉天客。所呈总会公函。不惟无效。乃至不准。将无以自由矣。今录颠末付总会。幸详考而烂议之。为此会计也。此计不遂。承无可归之地。亦恐东省无韩民之地矣。宁浮游宇内。死于路中耶。鄙著曲礼内则。若未付则付此君也。长言无补。万祈文安。
答李南彬
南彬仁兄阁下。奉天亦人世耶。幸奉一纸。知东舟利税。北楼重开。冰翁玉婿。优游燕颐。宝婘并庥。回想如天上事也。承熙此来。一栫棘人。不向门外宽一步。孔教如屠门讲佛。所谓韩侨尽走圹之兽。无地可驻足。近得数朋友。谋结社营田。合地讲业。而又戛戛如上滩矣。此生能几何。而天之不我假乃至此也。惟仁兄东渡。足为鄙国前途有望。其发挥前辈幽光。尤足为斯文导线。承湔劣无能窥测前贤学术之奥。然大略吾韩道学。作者虽多。槩以静庵,退溪为宗。若学力之纯熟。理论之精深。为前后诸儒之集成则退溪也。此一国之通论也。栗谷才高识达。而其学说多主气。与退溪立异。尤庵乃栗谷之谱承而其主气过之。主退溪理学者。往往诋斥。然尤栗一带世主政路。其学派亦大张。多显名于世。且鄙邦有特色国性者二。自立国以来。学派专宗朱子。力排他门一也。当明清之交。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5H 页
国论耻事清。以尊明为春秋大义者一也。尤庵于此二者。头戴而肩担之。其宗朱则曰言言是曰事事是。至谓见草间之蛛。亦思朱子。其尊明则立朝力赞伐清之义。临死托弟子私立明太祖神宗毅宗三皇帝庙。以此二者。帜标同异。异者多讥其虚浮过情。而其边士论益张。至以为世间有孔朱宋三圣贤。此则鄙邦党论之歧裂也。鄙先君子。一生不主党论。其作综要。特著李子诸说。以明理学大旨。李子即指退溪也。仁兄既得四贤文字。自当以公眼鉴别。又有理要书。可以知鄙家家学之攸来也。不必更待瞽说以作證也。最有所感叹于中者。仁兄之拜吾先君庙者。以读其书知其人也。吾先考有灵。亦应有旷世知己之感矣。其傍有祖云宪陶斋。云是朱子。陶即李子之陶山也。此先考平生之心也。其作梁颂者郭参赞钟锡。即吾先考传心之门下也。当时及门有几公。能传其心法。今寄世者无几。兄所访张君锡英其一也。其礼学尤淹博。所奉赠礼笏。恐有可采。又尝作仪礼集传。实大编也。苟可刊布于中州。足有补于世教。惜乎其无能为力也。二水三山之韵。玩乐室之铭。既许撰惠。已足铭感。谨顶手以俟。鄙注曲礼内则二书。既经熊涛先生手抄。复蒙仁兄鉴赏。并切钟期之感。然其中不能无纰谬。幸精加考示。冀得修改。并与熊涛仁兄商订。更各惠一语以题之。俾后知吾辈心迹。亦一幸也。儿侄辈或无大悖。然皆为世风推移。殊非乃家心法。其所以接待馈赆之节。必多阙误。仁兄一直奖许。恐出仁人之多恕。洋元之必赐报完。尤庸愧蹙也。坤侄亦世浪之物。能知乃叔意则必源源趋拜矣。其志盖在公立学校。金吕二君亦同此情。或有蟠龙之路耶。庆君穗亦栗老学派。然此派中近有李华西恒老。理论一变。与吾先君理要之意相似。顷对时已略陈矣。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5L 页
庆君华老之再传也。其行谊事业。未能详知。然大抵是学问中人也。陈重远尚未还何由也。康更生近赴香港。亦何干也。汤君化龙长教育部。用经训编教科。中华孔教。其基于此乎。顷杂志所载鄙作教科论即此意。孔道会以此意呈总府。已经批准。而尔时教育部置之不理。今汤君能自如此耶。使承得厕迹其傍。闻其末议。或有九九之献焉。今无及矣。今有一书。贺汤君伟业。可传致而得一覆耶。东省支会事更思之。今东省未有孔教支设。鄙邦人入中华者又多入籍。不必别加韩人二字。只将东省孔教支会立名。已自无害。待重远还。幸密切相议。通函于奉帅。且得京中名位如汤教部康总长书嘱。使之引接鄙辈则庶可藉手耶。顾今西欧震荡。中华大局亦波动。顷于新纸中见一文字。衋然有感于鄙邦之覆辙。未知当局群公作何想也。暍馀圉圉。此一纸经几度作止。万不能尽。遥祝宝覃万福。
答李南彬
一书久未承覆。每引领西云。顷因权丙夏自曲阜还。说大成庙下见深衣章甫之李先生。知中华有吾先生之友也。想来如一梦。邮至书来。知仁体尚健旺。游历有趣。喜可掬也。然仁兄果定作滇中一居士耶。天生吾仁兄。富有器局。又副以许大正知见。当夷夏邪正消长之交。慨然挈眷而北。纵缘议席之不煖。未克展布一手。亦既与孔教诸公相提携。庶几益恢心算。思为天下后世地。何遽为此消极活计也。抑玩股时象。明知其无可为耶。窃谓今世局虽濛洞。天道好还。人情思奋。不比孔孟程朱当衰季专制。不得于司命之人。则更无着手脚地者。所患者世所云英豪提倡者。多走别歧。而一般奔波趋营者。全没思想耳。今未论时事如何。只就孔教一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6H 页
事。确立一副大规模。萃合几个同志。汇多少财款。讲定划一教科。养成几个英材。则近之可以需诸一世。远之可以贻范万世。夫以中华之好根基。北京之大人丛。而有吾兄惇厚肫恳之姿。足见孚咸之力。苟能办此一着。则鄙人虽庸陋垂死。亦当号召敝邦几个才秀以趋之矣。未知盛意如何。明庶君有刑部职名耶。此君既不专。重远君尚此远。孔道会许多节拍又如此。而正清君亦既废务。则京中事尽阑珊矣。天下事非实心实力。难以有终。此非有心人所永叹者耶。承熙一浮梗耳。无地立基。苦心棘手。庶作卵形。又被官府阻碍。顷既恳之总会。闻今总会既定。曲阜少沾公居总理。康会长代表又到。如直因是会作联函于张元奇政长。庶有力矣。诸公似未甚留意也。兄若遌重远君提此事。幸借会长一函见寄也。滇中士气如何。兄定南归。或又纠合乡秀。倡此事否。徒设亦声而已。必须自立一校。明立六艺四科之目。然后方一新旧而会宗于孔子耳。承之以用经训编教科为美者。盖以初学科程贵简明。如朱子编小学。亦非破碎原经也。若原经则自有大学所课文学科。如朱子编近思录。何尝去通书正蒙耶。如鄙定曲礼一书。实古者小学科书也。当时小儿目见而躬履者皆在此。如今使小学读此书。其纯属进退应对入孝出恭处。已多生眼。况于名物称谓。漠然不知何物事。如何行去。毕竟书书我我。无所开益。东洋今日教法腐败。盖职此之由。正着眼处也。曲阜演说。口据举起头题。已极正大。此中无由见山东报。或可抄寄以博眼耶。滇中有永历遗尘。如严起恒杨畏知吴贞毓林青阳诸公。直节皆凛然。未知或有祠庙等寓慕者耶。兄所收敝邦诸文字。亦天意也。窃尝论之。天地间吾人道学正脉。只有中华羲轩尧舜禹汤文武周暨孔颜曾孟。降而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6L 页
宋有周程张朱诸贤。元明以下寥寥。惟薛文清其庶矣。敝邦虽僻壤。自箕师敷教。远有遗绪。至于李朝。文教丕兴。作者盖多。而退溪李子集其成。今读其书考其行学。殆朱子后正传也。只缘风土隔阂。遂不出三百年。朝鲜之李先生若鄙先君子。又生衰乱之季。无所展施。只与几个门人。私相讲明。今此三书所载。槩可见其中发明宗旨。心即理三字。始见于阳明王氏。继而有顾亭林先生。然所谓理者。类指禅家精灵物事。殊未明晰。近敝邦有华西李恒老先生。与鄙先君子始发其真。盖以为天地万物。惟理与气。理其主宰也。气其形质也。吾儒之所谓心。乃指主宰之真体也。凡学者主此理则为性命道德仁义礼智。主此气则为声名利禄俗习异端。吾儒之学。主理而已。未知后圣有作。以为如何也。兄苟仍留北京。作孔教主人。诚天下之大业也。不获已必归滇中。必须倡导俊英。设立一校。阐宗朱之正学。守尊明之大义。暇以讨究敝邦诸书。使之不湮灭于千秋。亦天地主宰之心也。堂室诗铭。当早晏恭俟。曲礼内则谬著章句。既蒙鉴赏。幸亦各作一文字付之。如复有同志名家。并乞附惠。庆君闻出本国申君近住吉省。当俟后寄声。从侄及金君始入学校。能有成耶。方仰近声光。遽此分张则亦命也。衣册想早晏寄至。大带之制。在四礼书可考。今复略写在纸头。噫承与兄生并斯世。垂死相吐胆。仍复成各天之别耶。留广归滇。庶假鳞鸿以寄情。
答李南彬
南彬仁兄惠鉴。代间希有之遇。固不敢妄拟于大鹏。而冥外黄鹄之举。自切抱感于壤虫。万里珍封。忽若引此身在澳门前洋。沿途江岳烟云之胜。已足饶高士胸腹。况复玉润君大纛风声。作一番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7H 页
新色。更能讨閒日月。探玩义理之奥。导开音韵之妙。尽君子之无入而不自得也。惟是层峰招魂。深撼慈肠。远外悲溯切切。承熙生长僻隅。晚而漂寓大邦。聋哑无所遇。乃得以手目之接。声气之感。得与仁兄款。亦天也。妄谓今天下凛凛禽兽矣。中邦近日学诀。又恐非尧舜孔孟之旧。庶几相与讲明。凭仗毅力。扶持得几分发明得几分。我落东省。兄复南归。悠悠此怀。更向谁说。行而化今既无望则明道开后之责。更重兄之反躬自勘。斤斤乎亲书讲理之工者。亦不害为来者之幸也。夫理与气。固不相离。其大界则不相杂。从古大道之不明。每从不相离上差却。尧舜首出。即从人道上劈来。人者气也。道者理也。精而察之。一之于理。心法乃明。自是厥后。群圣群贤。只在主理而已。彼道佛耶回其入见万殊。为主气则一也。迄于宋氏。佛化为禅。其说益精。而其知见偏主不离。遂致认气为理之病。使天下高才英气之士。相将入于其中。王罗诸公盖皆不能免焉。敝邦退溪李子。以精粹笃厚之姿。用沈潜积久之工。发明主理之旨。深有契于朱子理气决是二物之训。其言四端理发七情气发。乃用朱子成说。兼有以发明理气之不相杂。而其为不相离之妙者。亦未必不在其中。栗谷乃遽主一方之见。都管归气发一路。遂并朱子成训而只驱诸误录。则盖亦英豪容易之差。而盛谕所谓不过乎理气不相离之旨者也。主张其说者之转入偏旁。亦既势然矣。鄙先君子理学一书。盖欲为从上圣贤发明主理之旨。其于四七理气之辨。纯用朱李成训。若本原之皆自性发。又有以阐述乎程子其中动七情出之说。而实原乎中庸未发发而之旨者也。至如栗谷四七皆发于理之说。亦有以通之。门人同志或能笃守谨遵。而世之哗然攻之者又多矣。如承才卤德薄。本无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7L 页
实得。口耳浅鲜。终无以阐明遗绪。何足道哉。其偶与吾仁兄相遇。得沕然默契于理义之奥者。殆亦先灵之有潜牖者焉。异日滇中理学之传。必自吾仁兄推之。吾先君子与有光焉。岂非敝邦之幸耶。音韵之学。鄙实素昧。始欲使儿仁稍受指教。竟因彼此忙遽。含意未遂。苟知旬日之工。能解官话大致。则庶劈忙奉训而竟失之矣。今日前山之幸。乃后日天下之幸也。此亦岂少补。若遇古圣考文之世。则又可三年而同之天下也。礼家无二主。妻丧夫为主。凡通讣启告祝辞。皆以夫名主之。令外孙虽长成。亦不得自主矣。敝邦通俗皆遵之。然实自中国来者也。今何有异说也。南方有孔教会。亦有规模可述者否。北京寥寥。重远公尚无一字寄。为之叹息。仁兄且随所在倡导之。益讲定节次。以为四方则也。此书苟能达。幸复回音。馀不宣。顺祈文安。
答李南彬
承熙今年住辽中县僻庄。夏秋水大。人迹罕到。忽有一伟冠先生俨若天降。有纸上字。乃知为吾兄也。此去广州前山万里。对面道别来心事。何其奇也。计其日未知兄今果广耶。抑滇耶。广则玉润棨戟依昔。宴尔孔嘉。学中莘莘。有相发之乐。滇则床瑟阶兰。天和蔼然。俱足艳仰。然又有一绝奇事。看看影上一个身。西之髡满之装而中华之冠。其中主宰翁果何人也。情知此翁实吾夫子后人也。乃使观者眩于外。惟兄试一思之。承得敝国同志几人。谋食中华土。读夫子书。乃稻败于水。书败于饥。计左矣。复欲捲而南谋。定居于孔里之侧。约趁圣诞作一行。若成则或能与吾兄更一接耶。承明年七十。犹复发妄如此。兄想为之一唏也。所谕种族主义一段。杂气不杂气太极之喻。诚有理象可徵。然终恐有滚董未分者。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8H 页
未论小去处。且从头说一过。天下之道。公与私而已。公则义而大而吉。私则利而小而凶。人孰不欲公而义而大而吉也。其或未能者。以辨之不素也。天下之理。有似公而实私者。有公矣而未尽公者。尧舜所以贵精一也。夫道之行在我。我之一身而万用具焉。内而行能才艺。外而口腹手足。皆奉而养之。无不周其为身。可谓公矣。然进而有家族焉。由父母兄弟妻子。至九族三党皆有道焉。凡所以奉而养之者。有重于我者。有同而推之者。于是乎我之身为私而家族为公。苟自我其身而不我其家族则是私而利而小而凶也。必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和于妻子。睦于九族三党。莫不如我身焉。是真公矣。然进而有国焉。由君而师而友。至百姓万民。莫不有道焉。凡所以奉而养之者。有有时而重于家族者。有同而推之者。苟家族我家族。而不知家族其国人则亦私而利而小而凶也。必忠于君诚于师信于友仁于百姓万民而家族之。是乃大公矣。然进而有天下焉。有上天下地焉。有天下之义主焉友邦焉。天下之朋友焉同胞焉。莫不有道焉。凡所以奉而养之者。有重于国者。有同而推之者。苟国吾国而不知吾国其天下则亦私而利而小而凶也。必敬于天地。忠于义主。谊于天下之友。仁于同胞而我国之。是乃至公矣。然进而有万古亿今焉。有上帝焉。有万古亿今之师若友焉。有前生后生焉。凡所以奉而养之者。有重于今日之天下焉。又有所同而推之者。于是乎天下为私而万古为公。苟天下我天下而不知我天下其万古则亦私而利而小而凶也。必敬于上帝忠于圣师。信于万古之朋友。仁于万古之前生后生焉而我天下之。于是乎公而义而大而吉之。始无憾矣。由是也。君子之道其家族也。有害于其家族者。宁杀其身而不顾也。子死于父。妻死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8L 页
于夫。兄弟争死。况可以图其身之利乎。其道于国也。有害于其国者。宁舍其家族而不暇顾也。鲧殛死而禹治水。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室。春秋褒大义灭亲。留侯弟死不葬以报秦。况可以图家族之利乎。其道天下也。有害于天下者。宁去其国而不顾也。伯夷太公避纣归周。孔子去鲁辙环天下。又如我朝鲜奉国而王箕文王。吴越举国而归宋。后世述焉。苗顽不工于虞。蜚廉恶来忠于纣而拒周。万古丑之。何有于国其国之利乎。其道于万古也。有害于万古者。虽与之天下不顾也。孔孟终身不遇。不枉道而循时。伯夷箕子遇武王而去之。不与共天下。是岂为一时天下之利者耶。然则其只能公天下为公者。已落在第二义。况今世所谓国家主义者耶。方其奋身忘家。曰爱国曰保国。为之陨首涂肝。固若大公。及其残人之国灭人之族。更无仁义道德之可言。他姑不说。在兄与仆。有目及而身当者。英人欲以鸦烟残中国之族。中国拒之则执此为罪而屠之若虫兽焉。日人买几万东学党。啖几个卖国贼。潜图我韩。不能则胁之以兵。勒其印以夺外交。遂废其君。是岂有一分公理者耶。诚仁人君子所痛心而不忍与共天下者也。所谓种族主义者。又下此一等。处家族之位者。苟以此划疆界而竞争之。则出门一步。已皆蛮触。部落酋长。已自难成。况国乎。况中华之大国乎。考古之中华。北不过燕赵。南不过吴越。如吾兄所居滇中。亦岂曰中华之族耶。如将现中国全部而界之。五族同中华矣。何满人之独不为中华族乎。兄以近日辛亥之功。为由于种族主义固是矣。然是满人以此义而自亡其国。非中华之族能亡之也。向使满人自无种族。同仁合礼二百馀年。则中华之人亦已忘其族矣。彼乃不然。污坏中华礼义。薙变中华冠裳。崇贵旗人。贱卑华族。锢五千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9H 页
年神圣之族而奴隶之马牛之。中华之人。虽欲不种族之可得乎。是辛亥者以种族祸非功也。乃因此功之曰不可无也。是乃胶柱之见。将复自蹈其覆辙也。使今中华诸公。谓此时可报复。立种族之界。以满之待华者待满。又安知无晋末刘石之祸。潜胎于眇忽之中耶。此种族国家主义。本皆无足道。大此而为天下主义者。亦可推也。从古雄豪武猛经营四海者。大率是傀儡一剧。虽尧舜汤武之有天下。其功业之行于一世者。乃浮云于太虚耳。其大者在万古焉。窃以为天下万古。有第一大义。乃吾夫子春秋尊华攘夷是也。其所谓华者非华之族也。非华之国也。乃华之道也。天地生人。元有是道。曰三纲也五常也。礼乐刑政由是而立。士农工商由是而达。明乎此则人也家也国也天下也万古也。是谓中华。不明乎此则人不人家不家国不国。天下而无天下。万古而无万古。所谓夷狄也。其为界限。似私而实公。似小而实大。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扩之而天下而万古。局之而家焉身焉。皆一义也。古者中华之盛。有羲农黄尧舜禹汤文武作。治而明之。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君君臣臣。家焉国焉天下焉。是中华也。苟由是而中华之则岂独中华之族可中华也。今五族可中华也。即天下万族。皆可中华也。今诸公无能倡明此大义。徒靳靳于相形之私怨。以为排满复华。能事已了。其所以自为者。髡发西装。以为当然。甚者曰君臣可去。父子不必亲。男女不必别。去孔孟之经而废其祀。扫三代之典而变其制。世之乱臣贼子淫悍之妇。攘臂立帜曰我有自由之权。行未一年。子杀父妇杀夫者。接踵而起。盗贼盈于国中。呜呼。是诚中华乎。愚则以为苟如是矣。虽使四万万人。甘食美衣。百子千孙。亦夷狄而已。非中华也。羲黄尧舜孔孟精灵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9L 页
若在。必不曰予有后也。是向日孙氏之灭中国。殆有浮于满人之易中国也。尚幸今总统公能扶植孔教。存父子之亲。明男女之别。诸公者又相与提倡孔教。讲中华礼俗。是乃中华之天性也。苟有大眼大手男子。能由是而推明之则纲常可正。冠带可复。礼乐刑政可以渐次而中华也。今日之所急宜讲明者。非此义乎。夫所谓三纲五常者。即在乎中华万姓之心。固无待乎外求。若夫礼乐刑政之典。士农工商之业。自有尧舜三代制作之成宪。吾夫子所谓布在方册。人存则举者也。至如物质器械之适于时用者。亦可因中华之固有而参择于列国之新制。惟在讲明而酌行之。亦何所疑难哉。惟有一大艰路头正足着眼者。今天下积苦世袭专制之暴。倡为自由之理论。共和立宪之说盈一世。为中华谋者。随风而叫。迎流而饮。乃者民国共和之制。遂成中华一大变局。如仇家赤子失路僧门。久而相化。遂不记祖先懿迹。宁不悲哉。我中华元有大共和大立宪。尧传舜受。佥曰而师锡者。万古君民之大共和也。渐至三代。制作大备。三公论道。明堂听民。则又万古君主之大立宪也。传曰王者以民为天。所谓天者。即民心之公理也。一国之公论。不定于权力之私而定于一国之民心。不定于一时之风潮而定于万古之公理。士类者公理之主人也。公论由焉。苟能先明大义。下牖苍黔。上通政议。痛去外变之偏见。深究中华之公理。首先公推一时之大德。明定君位。可尧舜则尧舜之。可三代则三代之。又讲究尧舜三代之成法。傍采西人立宪之近规。建立万古之常典则庶乎其可矣。然此必待公论之大彰而能之。区区蠡管。或有成竹于胸中。无所于发。今因吾兄询荛敢发之。兄中国人也。德望足以孚人。庶可以用力耶。夫公议之始。亦本乎个人。必自我讲究。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0H 页
的见我中华元有此大共和大立宪。为天下万古之第一公理。由此则为真个光复中华。不由此则为真个灭绝中华。与几个同志讲明之。共立一会曰中华大同。首考黄尧以来明庭衢室明堂民议之规。定立建国之弘规。次及家庭乡党邦国之大礼大典。以至士学农甸工厂兵局商廛之制。逐件讲立一规。俾可行之一世而有实效。传之万世而无后弊。其同是会者。不以其族不以其地。必求其中华大义之同者。一以十十而百千万亿。则公理可行。中华可复。如承熙者虽万里之远。亦合席而朝夕矣。妄恃盛眷之勤挚。肆发至此。未知吾兄深厚之见。更以为如何也。始意欲奉丑真一本。以答盛念。潦滞不能入省城。今不能更迟。当留此逋。以备后续。姑以数句芜语。效古人赞像之辞。恭尘崇览。幸斤而教之。
与龙积之(泽厚)
猥蹑后尘。获瞻芝宇。耿然不能忘。乃者枉劳履屧。辱询劣状。固知大邦洪薮。有纳污之量。况复忧道救时之志。发于衷赤。询及穷荒流寓之氓。深轸同仁之思。君子所蕴乎中。庶可以万一焉。是其根基之正。有得于洛闽之遗绪者。夫吾玄圣之道。天帱地载。不可涯涘。然其所以致中和之极。尽神化之用者。实本乎性理之大原。自孟子没后二千馀年。梦梦棼棼。莫适所指。至程朱氏作。始讲明之。其大义奥诠。炳若日星。如泉流之复其源。树木之培其根。其为吾道正传。乌可诬也。大兄既有得乎其宗诠而涵肆其旨归。则必有所渊源丽泽之资之深焉。未知今中华大人先生之瓒享的传而山斗吾林。果属何人。又或有见成文字发挥真诠者否。或可指示其详。俾得一快芝凤之睹。或借鸱开心。以资馀生否。窃欲策蹇造膝。奉教于閒燕之隙。而适会贱躯有微感。不能以风。谨遣同来芮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0L 页
君及儿仁。替候寒暄。幸有以指教其前路否。恭冀鉴裁。
答龙积之
荐奉惠覆感感。今世丧礼尤坏。服制几废。正夫子所戒安则为者。大兄知所忧矣。但后段倡教云云。何不择而发也。蚊虻非负山之物也。幸慎口勿贻人笑。香港书依示写封付呈。苟早承覆。亦大兄惠也。
答龙积之
昨书感佩。大成庙游录文字。猥亵未能下手。今蒙俯索。不能不露拙。诚弄斧班门矣。幸赐斤削。其事实违阙处。一一绳正填过回教之。仍念大兄既欲存其迹。须通录拜经诸贤。仍用大手下一笔枝冠其首。命诸位续之。尾以芜辞。以侈附骥之蝇。各写一帖。以备后考。甚盛事也。抑又有一语。今南堂废矣。鹿洞茂草之叹。容有既乎。今之为孔教立会者。正宜设所于是堂。直请总统用旧日养士之资。为今日学校之费。明立教科。重恢圣道。为中华首善。未知群公能思到此否。
与龙积之
昨天连拜二函。极荷勤导之厚。孔公祥霖曾于杂志文字中得之。所寄章程。可赐览否。切欲依俯教作一书。待见此始可夤缘达意也。南海有书否。字说辑刊。亦可见大兄为中华礼教苦心。鄙先集中有数三文字。鄙人亦有几篇。然今不可诵誊也。或冀他日命儿子抄呈。但恨不能及此时也。芜拙未可遽污佛头。然俟后当试手以请教矣。孟君子贞览其文字。可认博雅有志士。苟得相接。何幸如之。其二书奉完。贱作教科进行二论。实荒拙不成话。然区区苦衷。欲为天下公遵孔教之一方。幸蒙大兄颔可。抑古人所谓所见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1H 页
略同者耶。因是敢有一说。今苟得同志则直可以此意作一文字。联衔请总统。亟行实施。或交教育部。据议践行。未知盛意以为如何。见今道释耶回。皆到底实施。而为吾孔教者。只赞颂道德。虚张仪文。至于六斋草鞠。五经蠹蚀则莫之恤焉。中华大陆。将未知为何教之区域也。昨见总统尊孔训令。可谓致隆。然孔子有灵。果安然于虚礼耶。所云林庙奉卫及诸奉祀官。恐不足以当尊孔之实也。狂妄及此。幸愿俯恕而鉴其意也。非大兄不能发也。曲阜行只当附兄行。幸与儿仁详确而示之。
与龙积之
两地万里而白首一遇天也。一面而定金石之交。一笔而契千古之理亦天也。忽复一判万里。一参一商者。亦天耶抑人耶。未惟尚南鸿耶抑北燕耶。一片苦心。或可蕉展耶。吾夫子之道不可倚耶佛而存。不可媚人阿世而尊。只在五德五伦六艺四科。不容赞扬。不容想像。只是行必因圣庙之学舍。实行孔子之教。使天下学校出一途然后。中华为中华。人类为人类。惟足下知此意也。苟能与同志几公倡明之。讲立教科。修明学规。以定一代之制。承虽愚劣衰败。庶几再振跛勇。趋观于下席矣。顷别足下。孤坐无聊。东走曲阜。谒夫子林墓。得少沾先生。先生倾心款洽。略述謏见。未尝不永叹于世事也。重归北京。待足下不遇。郁郁归东省。欲与流寓韩人组织一教会。奈鸨棘未集。沙饭莫抟。所呈孔教总公函。漠然无可否。而其于支会发起。直布不准之批。风掀水漂。必无集事之幸矣。兴言叹息。且缩手送时光。故人闻之。应复作恶矣。顷于大悲院。见有吾兄所遗册子裹付贵馆。其留康先生所注礼运中庸。姑欲借鸱一究。俟后当完璧。幸赐恕裁。更生先生有答书。幸付信便。万不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1L 页
能尽。伏冀崇德进业。
与周嵩年(熊涛)
法院临枉。铭髓可忘。即日清和。恭请文候玉安。共贤朋友讨精义理。有足传示而祛陋惑者否。承熙一走曲阜。拜群圣庙墓。摩挲遗躅。仰慕俯怜。可喜可涕。归才几日。转搬东西。且欲还向东省。然普天之下。无地着一躯。谓之何哉。缁冠有一借之约。不可忘也。苟欲仿制。此五六天间可容隙。谨此裹呈。幸鉴收之。
与周嵩年
北楼把杯。良有天缘。东街枉骑。自我鸿燕。重以一封留珍。属意勤厚。宠光踰涯。而顾钝鲁不能少酬。裹意而归。于焉既月。伏惟市隐成趣。山泽有朋。有足倡明吾道否。承熙一出东省。百营败意。所认教会。又生大障。缩手伏寓舍。此将何为哉。南彬翁闻果东渡。尽男子矣。今已返寓。携手于绿杨阴耶。清夜想起。不觉神往。先庭大著。尔时谨展数叶。一似梦中瑶园。一片伟论。真足鼓舞新气。第次公诸朋友。破僻陬之天荒矣。琼韵铿然。在牙颊间。下俚貂续。聊达鄙衷。庶几驳示。为万里情也。从侄基炳妄意观周。使之进谒。幸提诲之。遥祈冈陵不宣。
与孟子贞(昭章)
倾盖如故。未洽旋别。追惟如一枕好梦。孟夏将既。仁体保重。承熙见住沈阳。议孔教事而障魔层生。亦命也。馀无足道也。顷对引阳明良知是主人翁之说。卒卒未能详辨。思之如茹在喉也。妄谓阳明此说固非谬。然实不着。盖良只是本然。知只是知觉。知觉乃智之情。如慈爱是仁之情。恭敬是礼之情。断制是义之情。须合此四者。乃成心之全体。恰当主人翁之名。知乃心之用之一分体也。如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2H 页
人指主人之一足曰是主人。固非谬而实不着主人之元题矣。况加一良字。如云主人之本来识见而已。以此为主人翁。岂着语耶。且以阳明所主良知之说而揆之。直曰致主人翁。岂成说乎。阳明以良知当心字。故仁兄亦以心之不自欺。作不欺良知。恐不免偏着一边矣。大学说诚意。只曰毋自欺。自乃主人之自则只是心不自欺。未可指一边角也。阳明偏主良知。揽许多义理。尽管归良知二字。往往有不着处。今中国学者。又偏主阳明。所以有许多不着。愿大兄深味尊家良知二字。自可见此是义理精处。不容放过。敢复陈之。以求来教。庶赐谅裁。后晤非易。临风惘然。顺冀德安。
与陈重远(焕章)
承熙生老陋邦。不识世间有陈重远先生。适因教会下风。妄达贱名。即蒙盛德下人。辱临弊馆。俯询微踪。已足宠荣。况复躬相瞽路尘之下席。跻联于群英之末。窃惟春风动物。固非有私于翘肖。而阴谷残荄。不能无深感于吹嘘之恩。然此盖吾大圣祖有教无类。己立立人之遗仁。非吾重远君然也。大惠不容小谢。惟勉竭其嗣玆未死之愚。得与几万失教迷途之氓。同囿于吾夫子天覆地载之化。则亦庶乎报吾重远君也。但有所痛哭而太息者。现今所谓东省新附韩民。如丧家走圹之畜。骇走无定。不先视以可藉之形。无得以驯养之。必须有本会完全认證文字。抑不惟是也。现今临时占定支会位置。似当在奉天省之安东县。常恐弱根新栽。易致掀撼。庶得本地培封之力。稳受雨露之滋。此固仁人君子之所宜尽力。实惟吾大圣祖之心也。在今日即吾大兄事也。其节拍委曲。必须次第细陈。且承熙既滥竽会录。其于本会大致细拍。当一一详听而深领之。以备前途盘针。窃欲得几日閒燕之暇。以毕愚衷。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2L 页
未惟其时日何适。或有会所附近空屋。可以几时食宿。最合便宜。先送儿仁。略达情绪。幸详筹而覆教之。
与陈重远
顷蒙款洽。稍慰衷蕴。犹以猥渎而多未敢。归尚耿然。奄此新年。伏惟恺悌万福。闻昨日有讲会。想诸君子多少发明真诠。艳仰何极。承熙孤坐穷院。追忆故国君亲。惟有数行凉泪。且念东省流寓韩民颠沛之状。中夜不能寐也。顷呈数纸果不忘则庶有所及耶。鄙先君子春秋集传。谨此裹呈。苟得大邦博雅眼目。轮流鉴评。因有以万一乎笔削之微旨则亦万世之幸也。幸愿勤与诸公惠图之。孔教教科论。既蒙俯索。不敢不请教。荒陬陋见。无足布鼓于雷门。然区区以为今倡明孔教。当实施其教。苟明立教科。自内外各学校。一体遵服。使学生晓然知天下事业。皆该此里。无待他求而自足则许多异说。皆无自而作矣。使政界诸公。能知此意。则窃谓天下可示诸掌也。未知盛见如何。苟此大意可采。幸从容详评之。使得毕其愚焉。猥渎及此。主臣主臣。
与陈重远
南云水尽。东风路长。我心西悲。俾也可忘。恭询曷月旋归。文候多祉。会干渐完。有实施之望否。顷呈教科进行两论。煞费苦心。临行讲说一篇留赠一律。亦略控愚见。不以为妄耶。承熙归日。奉总会公函。庶藉保护之力。毕竟得不准二字于奉督公。录在别纸。可悉也。念此愚劣。无力可以导迪此流寓不根之氓。又此见阏。万无振拔之望。深愧谬妄之图。反致堕损总会之重也。未知诸公又何以见教也。缩首孤坐。恭俟覆教。
与薛正清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3H 页
春而更寒。此何天意。即请文候休旺。寻讨多少义理否。孔道会章程序。文章既雅健。理趣亦畅。深为慰贺。第所列章程只如此。办法尚未见下手进脚之方。愚意则凡为孔学诸会。皆宜修立学规。直将德行艺业之类。分门立目。着实学习。庶几有得也。政会呈批能探悉耶。褒崇孔教。只属虚声。实乃夺收其旧有之土田。废其旧读之经文。又欲取消其会事何哉。承为李南彬文兄强敦。移住其宅。未即往叙。略此替陈。曾刊演藁一本。幸投示。刻希文安。
答薛正清
正清足下。承熙此来。与足下遇将别矣。顾今天下。道术裂破。得吾孔氏徒已无多。矧孔氏又多歧。秦汉以降。百家分幅。指不胜偻。其大者如汉学名物。明清考校。已皆皮壳。惟有宋周程朱性理。乃得真髓。虽范围阶级。有圣贤之别。其为天理之金鉴。圣域之南车则信矣。不幸江西一派。杂入禅流。逮及馀姚。其澜大翻。一薛夫子不能障而东之。迄至今日。中州士大夫案上。罕朱注之经而孔庙学堂遂草鞠矣。曷胜叹哉。尚幸鄙邦自王丽之末。迄今六百年间。作者盖多。如李退溪先生滉尤笃信朱子。平生言行文字多仿焉。自馀群贤。纵或有知见之参差。其由朱溯孔一轨也。挽近世级稍低。然山林秉德之士。往往明性理。鄙先人倡主理之学。作理学综要十篇。从而承受旨诀者亦多。承熙之来思。欲得明理君子共讲之。既聋哑疏逖无所遇。幸而得足下。又患形分势夺。不能从容密切。毕吐肝腑。顷于演讲之席。以诚心发题。竟不能宣矣。今文之为补其缺。且欲少述所闻主理之旨。以供足下研究。苟相契矣。仆一个心常留在神州矣。如其未契者。尚可一番商确也。来廿七当上车向东省。然何地可容此七尺。有三首诗写上。览后斤正。且俯和之。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3L 页
留后日纸中面目。承欲一顾。姑留不罄。
  别纸
昨奉邮寄。知足下眷眷于此老朽。虽一纸之微。必欲吹嘘而扬之也。然鄙人本亡国逋民。开口论天下事已妄矣。又复播诸新纸。颇似近名。本邦后进爱我者。方咎我以不秘。人情不同盖如此。承此来只为孔教。无预他事。既目见时机。妄生杞天之忧。以为同室有缨冠之义。过客有徙薪之论。乃有此妄发。及其滞中而泯外也。则亦复郁郁。往往露诸朋友。不嫌其流播。诚不能辞其责也。然言之固欲其宣之也。可使中华群公。因此而有所补则亦何伤也。今观诸报所录。䵝晦其大旨。略加奖辞。似若为阐扬其人之图。是无益于世。适足以招为名之讥也。况又误载其事实。以为鄙人系韩国宗戚。在本国亦设孔教会。则皆属杜撰矣。尤有所未安。盖报馆诸公缘境臆测而致此也。谨寄书请改录。未知诸公之果如何也。可一提醒之否。
与薛正清
颐园一风。乃孤故人躬饯之意。每念如噎。近日文候增旺。会讲有所发耶。承熙终不能忘鲵桓之渊。逡巡东来。百事败意。默地坐奉天城隅。所营教会又被督帅搁止。古人所谓穷途之哭。盖如此耶。念今日是孔道存亡之会。惟明立教科。实施教条。使天下晓然知吾道有体有用。无处不然。然后有自立之地矣。且先从吾一个心。实见出夫子之道有不易之理。然后乃可下手。与足下相知日浅而相期实深。幸细商之。如中华诸公。能讲主孔道教科。承虽僵仆。亦当从诸公后。乐观其成矣。
与李明庶(时品)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4H 页
承熙接阁下仅貌耳。每怀耿然。近蒙曲赐周旋。逐节中肯。所抵东督书。旨意恳到。文字雅正。足以一羽于观凤也。匪直私分感佩。尤为吾总会深贺有人。但恐承熙卤劣。韩人今没形。无以副此至意也。计今廿六七间可装发。然泱泱大风。令人足前而首回。重远君又不还。曷以为怀。有小诗略道情素。幸赐斤正。又俯和之以赠言。并请诸位同惠。普祈文安。
答李明庶
昨书感荷。安东知事函。又此申勤。语理俱到。尤庸钦佩。向呈讲说一篇览至否。区区之意。只在学界之咸统于孔教。幸愿加意一究。曾者孔教进行论亦此意。未知续誊杂志否。小诗无足金羽。只欲藉弊帚以媒千金。足下惜千金不出之。反益索弊帚何贪也。好呵好呵。但至意不可孤。又此搆呈。略寓赠言之意。幸斤教而俯和之。明晓当走东省。苟定位次。当相报。重远君还后。语及此心也。南海书若到。说及南彬李君。有寄付之路矣。
与李明庶
别路之月。已垂魄且尽矣。恭询文体清裕。干务烝进。重远君已对首。南海信息甚大。有实施之望否。凡事不进则退。政诸公抖神处也。承熙行到奉天。奉公函及趣旨文字呈秘课。经旬无闻。送儿故国。独坐旅窗。近忽揭批不准。所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者。又无以探其由矣。今抄其批呈上。览可悉也。劣弱疏踪。直一凫于江湖。而致烦诸公费心。又损坏总会之重。深庸惶恧。姑且缩手闭喙。以听群公指教。幸烂商而覆谕之。
与李明庶
顷覆敬悉。续请秋凉。仁体保重。重远大兄南御已税。抑或齐赴曲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4L 页
阜否。承熙缩伏无足道。岁月堂堂。风飙扰扰。心绪可想也。所谓支设。枉担蚊岱之负。虚损总会之重。祇庸发赪。近更思之。东省尚无他孔教会名。韩人亦多有入籍者。不必加韩人二字。只用孔教支会立名。亦自无碍。幸与重远公商确。以此意通于新除奉天民政长。更得位望数公。委托保护鄙支会。庶有张扩之望。未知盛意如何。顷有一事大动于心者。谨以别布于会中。未知已入览否。窃谓此关大义。不容但已。幸轮照而审处之。仍即赐回。教以可否之幸甚。顺祈文安。
与陆统领勋臣(朝珍)
陆勋臣统领阁下。此世奇逢天也。一别万里。又何缘也。即奉尊泰山翁寄信。知广东高牙。作眼前风光。丈夫生此世。稍展步武惟此路。但今疆域朝夕有事。而中邦兵人多苟食而未练者。政贤帅励精忘寝之日。未知李河阳壁垒精彩。一时皆变否。贤閤夫人返榇营兆。想多悲酸。然军国忧殷。未暇问其私也。承熙方寓奉天省城。儿基仁入府籍。(改名𡎞)谋弊邦同志。买荒营田。然祇为目下生活耳。未知前头作中华何状人也。老夫心不死。即欲奋身沿苏杭下澳门。依近幕外。与尊翁一摅。而其如手脚俱拙何哉。为发一喟。专祈为国自重。懋建勋名。
与北京孔教会总会长
承熙生老僻邦六十七年。赖先王先师遗化。粗读吾夫子书。才识谫劣。不能明辨而实践之。坐见国破民散而莫之救。漂寓东省。苟度残景。窃闻中华士大夫倡立教会。议所以推明扩施之方。意者天眷神州。剥极而将复欤。妄欲躬听下风。奉藉馀光。以与我几万失步迷途之人。重睹天日。共作真中华之氓。谨与一二同志。发起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5H 页
会旨。仍复抖擞衰精。竭蹶狞冱。幸得目接大都雄观。惟是形迹骇瞻。音语殊方。惧无以遽渎崇明。谨遣儒士芮大僖,稚子基仁。奉所带趣旨书一度。先诣门下。以听进退之命。惶恐屏俟。伏惟鉴亮。
与北京日报社长
承熙韩国遗氓耳。不识阁下为何人。惟老而不能死。漂流东省。观孔教会于京师历数(저본에는 '教'로 되어 있다. 문집 서두의 정오표에 근거하여 '数'로 수정하였다.)月矣。偶得今三月六日贵报论说。敬跪而卒业。呜呼。今中华报馆有此论乎。今天下以利为义。以平等自由为文明。大潮一荡。盲唱狂和。争夺相杀以自荣。马牛其风以自乐。既妇不妇夫不夫。循是也。子弃父臣无君而三纲绝矣。循是也废孔子之经而收其祀田。去其国教之名矣。世之谈者。又从以吹之嘘之鼓之扇之。如火孔扬。莫敢向迩。阁下何人。乃独扼腕奋毫。曰贪曰淫曰无义曰无礼。正辞而公斥之也。独不畏群谤鼎沸。世观鼻笑。纵有长虹巨笔。更无地吐气耶。噫是有以也。诗曰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士固有独行而不顾者。夫既然矣。独无既见君子。我心则夷者乎。夫人生有性。其于礼义廉耻天也。纵彼滔滔。岂尽无此性耶。只为一时风潮所激触而失其常耳。中夜沉沉。风鸣雨打。固难时也。忽闻鸡声一起。必有知太阳之将东者矣。阁下今一鸣(저본에는 '鹤'으로 되어 있다. 문집 서두의 정오표에 근거하여 '鸣'으로 수정하였다.)矣。循是而二之三之而不已。天下之鸡将同而天且晨矣。非昏酲疯颠当起矣。承熙澌于鸣。方聋于风雨之晦矣。闻阁下之声。思欲为野鸡之鸣而无所发也。姑叙所感。以闻名于左右。略表其同声。阁下其有以教之。
与北京报界同志会中
敬启者。承熙本系韩国士族。非宗戚。在本国粗读孔子之书。未尝立会。去二月间上书大总统。其大旨请募内债织银行。以应国用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5L 页
之急。明大义谕党人。以去国乱之本。法大共和制真宪政。以立国宪。原圣经之旨。立学校之科。以一国教。达之秘书。竟不报矣。今偶因本稿之流传。致烦各报之誊载。良深惶恐。就接所录。事实多舛。本旨亦未晢一。承熙之事纵不足轻重。窃恐有缺于报笔严慎之体。不敢不辨。幸谅察而改正之。
与曲阜孔教会中
灵辰重届。懿典有常。仰惟大会跄济。隆仪克举。承熙等跧伏遐壤。瞻望无及。儒生权丙夏代表前赴。参听末议。幸赐收容。并导谕其前途之方。鄙等所认支会。被奉帅不准。无以抬起。几个零星。私相烂议。待总会指引。适会会座未圆。声息杳然。未知今会能大合否。夫奉帅之意。盖以韩人之别立会为嫌。又以尊孔已有会。不必别立孔教会为言。然顾今奉省之尊孔会。亦无扩张之势。且今韩人入籍者渐夥。是亦华人也。不必别加韩人二字。直以东三省孔教支会为名。则自无妨碍。苟因此会。发函于新除民政长张公。托其明认支设。则庶有所仗而振兴矣。幸垂鉴裁。别幅条陈。并表区区之忱。统希文安。
  别纸
子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垂教之大典也。今春国子监士林之祀。衣冠雅俗不等。常庸耿然。秋丁大总统之躬享。又不免仍用时制礼服。亦恐非夫子本意也。顷承熙在北京。作孔祀冠服说。蒙总会收付杂志。未知已刊颁否。夫夫子冠服。即章甫深衣也。古经湮缺。百家多说。然尚可因略而致详也。呜呼。神州陆沉已三百年。赖天道好还。诸君子痛哭沫血。光复旧物。尚不能以夫子冠服祀夫子。有识之叹。将何穷既。请从玆会峻发大论。凡参祭儒士。皆服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6H 页
深衣章甫大带。继复联吁于大总统。凡系典章冠服。一复中华旧仪。庶夫子之灵。悦豫于冥冥之中。而中华全域。始可得光复之休。
子曰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盖拜礼之始也。不敢以从俗为贵也。今春国子监。仍用前清三跪九叩头之礼。承熙不敢从众。庶不背夫子意也。秋丁大总统躬祀。定行拜礼。允合崇古之意。然尚有所妄疑者。古者中华。凡于君父师皆行再拜。秦汉以后。尊君特严。乃有四拜之仪。至祀夫子以王礼。则又用四拜。然非礼之正。且今既以师礼祀夫子。则四拜尤非宜。顷见杂志中有山阳顾震福先生所著谒圣当复再拜议。极为正确。请今日祀圣。定行再拜。复联禀大总统。通之于国子监。且为平居谒见父师之定礼则中华幸甚。
夫子之教。不在报祀。不在设会。惟在实行其道。今教法不明。新旧学派。自割鸿沟。新者欲殄灭纲常。反驰圣教。旧者无艺无业。无用于世务。吾党之尊夫子者。或徒赞扬道德。崇饰仪文则亦虚文而已。承熙顷在北京。妄著教科进行两论付杂志。然亦空言也。仄闻汤公化龙长教育部。方以经训编教科。将公诸一国学校。苟然矣。夫子之教庶矣。未知此事确已下手否。可因此会。表明同情。选会中博雅人员。赞助其役。以为实心倡教之方否。
与曲阜孔教总会中
二千四百六十七年乙卯八月日。会末韩国贱儒李承熙。谨斋沐拜书孔教会佥位先生几下。承熙滥厕末录三年。向在北京。妄著教科进行二论。庶效岱海之埃涓。蒙诸公不以人废言。印付杂志。公诸吾会。乃肤浅未见实采。犹有一心耿然不敢已也。夫天下之道一而已。无古今无中外无圣凡。只一法。夫子论九经五道三德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6L 页
曰行之者一也。所谓一者诚也。今欲教是教。亦诚以行之而已。其圣德神化。如天之不可阶者。颜曾以下固难遽议。至如彝伦事物之著于迹者。尚可几也。孟子曰服尧之服。言尧之言。行尧之行。亦尧而已。于吾夫子亦然。夫子言五达道则曰君臣也父子也昆弟也夫妇也朋友之交也。分之为十义则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顺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皆伦序之常也。其教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进而成德而达材则有四科。曰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皆日用事务也。如禽兽则已。苟人矣不可外是教也。其大者曰春秋尊华之义。所谓华者非别有人。亦非别有土。即是道也。在昔圣王未作。无中华也。及尧舜兴。明立大典。仁父子而亲之。义君臣而公之。智乎夫妇而别之。尽伦常之极。至文武。尊三师以崇公论。列六卿以分常职。辟明堂以达民议。其为礼乐刑政。尽制作之美。此中华也。夫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斯尊之矣。降乎是则秦汉以来专制之暴。外此则夷狄之无伦无礼也。苟中华矣。只此道也。向孙氏之入南京。建中华之旗。祭明皇帝孝陵之下。何其伟也。及令于国。乃曰髡首服西服。去君臣父子夫妇之旧而平等之。废夫子之经而撤其祀。是非中华也。假其名也。岁馀而子弑父妻弑夫相踵也。争夺寇贼满域中。尚幸今总统公提倡孔教。慎重伦理而吾会起焉。夫子复血食。贼子淫妇有所畏。剧盗钜乱次第底平。庶吾教之有地而中华之真矣。行及三载。中华学校。未闻有五道十义六艺四科之目。吾会之内。未闻有实行其教者。未知中华之学果何学。即吾会又何补也。无乃倡导之旨。未明一是耶。抑同声之趋。未诚于一耶。呜呼。天下之理。不进则退。正理败而外邪乘。前鉴无远。安知硎谷之菰。不更于来日耶。此诚中华诸公恐惧惕厉之辰也。今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7H 页
总会之移阙里亦踰一年。以夫子后人。会夫子宅。徒骏奔于俎豆升降之仪。继而赞颂一场观瞻一遭而已。不能实行其教则吾教之行。更无地矣。窃以为是会也。为是教也。且置许多事。即因此会另讲一副教规。首先节缩会费。筹立教资。如有府县学田。便可划付不给直。可联吁省道。上及政府。寝过而可通告天下。使各捐助。定员专掌。开图书一馆。通请天下书籍。随意送付。即奎文阁中。设中华大同学堂。公推外内真正弘儒几位。廪而延之。将五道十义之昭载经训者。随课第次。或分类编辑。如孝经内则曲礼小学之例。又依湖州学规。辟治事一斋。将六艺四科。以及时务俗艺可以类付者。逐件讲究。编成教科。定立教程。广招天下才彦。分班设教。必冠服吾夫子。揖让吾夫子。进而言行事务。皆作定则。如国之有律令。互相纠戒。其行立学博深造阃域者。听其自力。庶行之几年。成就真孔教。不出曲阜一步。可以达之天下。真中华在是矣。即天下万邦。亦可真中华矣。承熙明年七十载。漂流无所于归。今欲将未冷之息。与同志几人。依夫子庙傍。一见夫子之教之真。未知诸公不外而麾之耶。惶恐拜白。伏俟回教。
与万国改良会代表丁义华
孔子二千四百六十五年甲寅八月二十三日。韩国逋民李承熙。敬奉书万国改良会代表丁义华先生阁下。承熙僻邦陋儒。无所闻于天下之事。晚而无国无家。浮游异域。接报馆新纸。知先生住中华北京。慷慨论时事。至中国中立之阻碍。辄为之袒护。不避忌讳。且以贵大统领悯恻世界战局之相戕杀。特开全国祈祷会。转恳中华大总统。一同兴行。呜呼。此吾上帝生物之心也。今天下以功利相争。杀人盈天下。血雨肉土而不知止。上帝临之。能不衋然。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7L 页
贵统领以上帝之心为心。阁下又以此心为心。则凡天下同我上帝之心者。孰不感服而兴起哉。但上帝之心固至仁。亦复至灵。未尝以虚文而曲应之。白地祈祷。毕竟无益。必有实事以将之。今先生所主改良会。将改良天下好杀之机。为万国之平和也。其设施方法。固未能详知。然必将合天下好生恶杀之人。讲究天下达生止杀之方。以奉行上帝好生之政。昔吾圣人孔子。论成天下之务则曰惟聪明睿知神武不杀者能之。孟子论一天下之道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窃以为今日终能一天下之心者。必贵会也。吾孔子尝论公天下之大道而曰是之谓大同。盖将以天下之所同欲而同之也。承熙服孔子之教。窃以为生之而不杀。是上帝之心而天下之所大同也。尝作万国大同议院私议。未知此名义果何如也。往年闻和兰海牙有万国平和之会。辄欣然以一书达于邮。敢道其意。乃如因鬼而诉上帝矣。且其所谓主张平和之国者。日备战舰战火。以挑天下之杀机。竟至有今日。其会亦伪而已。今先生将以何方而副此会之志也。承熙虽亡国逋民。亦上帝所生之一分子。思得天下不杀之仁而同归焉。敢列其姓名。达于侍者。未知肯怜其意而同收之耶。苟蒙肯可。幸赐一言之覆。且示以本会规则一度。俾得遵依而服行焉。所与万国平和会书谨尾呈。并冀鉴裁。顺祈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