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大溪生先(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1H 页
上兴宣大院君(丁卯)
年月日。星州士人李承熙。谨赍(一作斋)沐再拜。奏记大院君閤下。承熙岭外一贱士耳。才地愚鲁。学识浅短。重以蒙陋寡闻。无以与论于天下事者。惟有一端彝性。不能无忠君忧国之衷。属当我 圣上初元。百度维新。八域含生。莫不延颈想仰太平之化。我閤下以英豪不世之姿。任伊周辅导之责。恢张大公。博集群谋。思所以振作纲纪。以兴不世之功业。凡厥百僚庶氓。咸欲奏能献巧以效万一。承熙以功令小艺。随计京师。为有司所弃。念区区为此。只欲一鸣其所抱于当世也。则无宁罄竭肾肠。一暴之閤下之侧。以听其去就耶。昔伊川先生年十八。上书仁宗皇帝。陈天德王道之要。今纵不能妄议大贤之事。然其所口耳于家庭师友之间者。亦皆有关于经世之大猷者。敢不揆猥亵。谨撮其最关于今日之急务者。列为五条。窃依汉人奏记宰相之例。冒渎崇严之听。惟閤下留神一览以进退之。承熙再拜。
一曰 圣学。窃惟人而不学则虽鸡犬菽麦。有不能辨者。学而无师则虽巫匠不可成其业矣。学齐者齐语。学楚者楚语。所师然也。今也欲其君之孝悌仁明而不求贤师师之。何异乎不食而求其饱耶。昔周公相成王。特建师傅。三公三少备焉。又有瞽之讽史之诵御之箴工之谏。成王以庸常之姿。卒为明君。周禄以长。后世率皆苟且。鲜置师傅。或有之。徒虚文耳。宋朝崇文。重选经筵之官。如程叔子以布衣登席。仪式稍备。然名位终卑。信好不笃。终为党论所枳。此治道之所以不行也。逮至今日。道术渐微。徒事文具。朴茂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1L 页
敦厚通经识务之士。罕迹朝端。 经帷之应文备数。不过读数句文字。解冗散音训而止。其欲裨补 圣德者末矣。窃伏闻我 殿下睿质天出。圣德日就。当筵难疑。多出寻常之表。群臣侍讲者率事退避。呜乎。有君如此而不思所以开导以正则何用臣子为哉。况复九重閒燕之暇。我 殿下所与处者。果薛居州耶。抑孟子所谓寒之者耶。程子以人主接贤士大夫之日少。亲宦官宫妾之时多为大忧。夫宦官宫妾。类皆阴柔诈巧。窥伺人意。承顺指使。习与之居。久而相化。不知不觉之中。已入此辈袖中。兼以九门邃密。中外辽隔。一朝乘隙。良平未及运其智。贲育不暇措其手。变出俄顷。莫之能救。疏人父子。间人君臣。无所不至。从古帝王之家。每多骨肉之变衽席之祸。以故奸人伺间。权臣弄柄。必先厚结此辈。内扇外和。驯致危乱。明君贤辅所以制之于未然者。盖有法矣。岂可不讲求以为永图乎。呜乎。人主一身。乃臣民宗社之所系。欲为臣民宗社之计而不先格其君。则虽劳心焦思。夜以继日。必无所成就矣。今之臣子学术浅短。苟且目前之富贵。罔念 宗社之安危。无以古人格君之道自任者。惟閤下之今日所大欲。无过于主上之仁孝。国祚之绵历。苟欲如是。当以周公程子为法。师傅之职。不可不极择而特设。宦官宫妾。不可不先几而杜渐。请以今奎章阁为内阁。凡弘文艺文承文馆皆合之。罢去提学等诸职名。改今经筵官为太师。必择建立当世第一人。其职则以道德教 殿下。以先圣经训导养 圣智。 先王大典率正 圣虑。撰定丝纶及事大交邻等大述作。参议 国家大事大礼。其礼则朝见燕见。赐坐殿上。 殿下为之起揖迎送之。入 经筵则太师拜 殿下亦拜。 殿下坐太师亦坐。 殿下拜而请教。太师避席乃答拜。 殿下请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2H 页
太师坐乃坐。 殿下亦坐。仍开讲。必简其等威。刊去文具。务以诚意相孚。置少师一人。佐贰太师。掌率其属。入直 殿中。太师阙则摄略如太师仪。置赞善二人。亦佐赞师职。与少师分番入直。侍读二人。掌 经筵讲读。直阁二人。掌守奉 列圣奎章及阁中经籍。句管 经筵诸仪。主簿二人。掌内阁文簿及事务。又极选朝士及生进年四十以下二十以上百人。如古湖堂之选。读书其中曰内阁学士。设 经筵则参听讲说。有大文字大议论则参议之。拣其中德器才艺尤异者为直学士。分掌内阁诸房事役。以佐直阁。每岁太师抄启司直学士谨慎敦厚经一年无过误者。入直 殿中。分掌诸职。待教四人,注书四人,尚瑞二人,尚钥二人,尚膳四人,尚服四人,尚设八人。分二番上直。有事则各率其职。无事则列侍起居。游衍道艺。讲讨经籍。随事导迪。节次升迁。其未满四十者。必三年然后出付外仕。政府抄诸窠积仕才艺异等谨慎忠直者。先试政府司直一年。择其果无违失者。备殿前后诸职。大略依见例。亦以久次升叙。宦侍兵士之类。亦皆依右例抄入分直。皆不许上 殿昵侍。如是立定纲规。断然行之。庶几师教易成而私径永杜。使我 殿下一身。薰袭于光明正大之域。克成 圣德。以基吾国家亿年之基。谨列录其职名表于左方。
内阁太师(正一品)少师(从一品)左右赞善(从二品)侍读二(从四品)直阁二(从五品)主簿二(从六品)司直学士十(从九品)学士九十○书吏二十差备三十皂隶二十
殿中待教四(正五品)注书四(正六品)尚瑞二(正七品)尚膳四尚服四(并正八品)尚设八(正九品)
殿前司谒四(正八品)司卫八(从八品)司吏二司烜二司钥四(并正五品)司铺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2L 页
(从九品)○别监八十(分二番)乐工八十(分二番)卫士二百(分二番)
殿后太医二(从四品)太卜二(从五品)太历二(天文学)太译四(并从六品)司传二十四(宦官从八品)司阍十六(宦官从九品)差备八十
二曰户籍。诗曰乐只君子。民之父母。父母之于子。忧乐与同。食息不忘。视之若伤焉。有不知其子之几何而痛痒之可相关者耶。书曰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如不知其人。何以知其不获而施其若推之仁也。文王发政施仁。必先四穷。必知某人之为鳏为寡为孤为独然后乃可施其恤。孟子论王道。必曰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必知某人为五十某人为七十然后乃可帛而肉也。周礼岁终献民数。王拜而受之。其重民籍也如是。王政不纲。籍法先坏。有以私惠干誉者。尹铎减其户数市民恩。而殊不知此弊日滋。驯致君父不知其赤子之流亡。若秦瘠之越视。而臣子逃君父而自逞。遂使纲常斁塞。更不知君臣之为何伦也。 本朝籍法。深有条理。本无疏忽。而逮至今日。文具仅存。网疏漏鱼。假有百户之里则游食者几五十。漏籍者几二三十。越走他路而官不知。穷独而死饥死冻死而上不知。乌在其为父母也。况今僧尼云游场市浮食丐乞酗赌之类。单褓而八方者十四五矣。万一不虞明末之祸。殷鉴无远。且夫士类之教选。军兵之整理。皆自籍法而起。苟欲振举纲纪。实究治谟。当先大明籍法。不必别求新巧。只可修其旧典。发其精采而已。请自今当子午卯酉之年。令民录纳如式。五岁以上皆入成籍。每民有事。官府必先考籍。如有漏者处死。其有父者父杖配。其里正统首罚金。令既具布。前者不必追律而后者必无幸。其始漏终入者。责纳其役钱如其年。凡官员及吏隶以其职。其去职者曰前某职。士入里塾者曰幼学。兵隶里籍者曰业武。其选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3H 页
升者随其称。农曰业农。五十曰闲良。工商曰某工匠某商贾。其不以实业者罚六十金。奴隶曰某府奴婢某宅奴婢。只限其身。庖丁曰庖丁。亦限其身。七十曰闲丁。废疾曰某疾。有亲戚依养者有所业则以其业。罪谪曰某罪囚某罪徒。以上各随见在而籍。有逃籍两籍者皆罚金。僧尼巫觋倡优别籍。虽有他业不以籍。革习者从他业。平民淫惑者罚五十金。十五以下曰童蒙。娼妓除官案。其卖淫者男女皆依治奸之律。流乞并报官勒还。乡里容接者杖流。凡官员及吏胥庶人之见役于官。士兵之在邑者及童蒙闲良废疾皆免役。农工商岁纳役钱三两。金银铜铁锦绣之工及京外大商廛舍。江海商船。邑里港路酒食店舍。各分等第。别定税则庖丁岁五两。别籍者岁二十两。如是立定条例。断然行之。庶几王纲大正。民业有常。转移之间。忽见风移俗易。为国家一代兴衰奠安之机。谨列录其等第表于左方。
一官员,二士,三兵,四吏胥,五农,六工匠,七商贾,八奴婢,九庖丁,十废疾,十一罪谪,十二僧尼巫觋倡优。
三曰田制。田者所以生民食。所以定国赋也。民无食则死。国无赋则不支。俱不可一日缓也。圣王行政。必均田明赋。以定上下之志。如周家井地之制至矣。自夫嬴秦开阡陌而田制遂紊。贫者无立锥之地。转沟壑而莫之恤。富者无所限极。匹夫而操生死之柄。庶人而挟卿相之威。官爵可买。刑杀可偿。甚者能招亡诱众。作不测之变。此非有国者之所猛念而预防者耶。我朝田结之法。原其立制之意。非不灿有条理。降至今日。名存实无。如大病之人。形壳仅存。而谛其实则无一旧状。豪民猾吏换弄百端。良田美畓。白颐耕食。荒原废野。结上加结。以少为多。以有为无。刀之帖之。移东补西。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3L 页
兼以名色多般。横徵勒捧。生民膏血。尽入于贪官污吏之腹。上则国结日缩。不可支俸。下则民怨入骨。若无朝夕。古者为国三十年。必有十年之食。无三年之食则曰无国。我国升平二百年。无一年之储。万分一国家有数月之师数年之饥。束手就死而已。呜乎。闾巷之间。有数亩之田者。尚能计有计无。以备不虞。今以堂堂数千里之国。贫穷如此。危懔如此。而廊庙诸公。方且互相睢盱。争占权利。不能出一计以便民国。使贾太傅见之。岂特痛哭流涕而止哉。今欲扶持 宗社。求安于既危。必先修立田簿。详定税数。明示大经。使奸吏不得弄手。简薄赋敛。使民生有所容足然后。祛奢省费。量入为出。待到十年之内。加储四三年之食。使兵革可制。饥馑可支。如均田制产之法。亦以次议行。稍为近古。则 国家千万年之业。其将于是乎卜矣。我国南北二千四百里。东西一千里。计除道里迂曲广狭不齐者十分之三。折补以计。略长一千七百里广七百里。以开方法乘之。得田一千一百九十万顷。又除山林川泽不毛之地十分之八。为田二百二十一万六千顷。又除闾里城邑陈荒下下田十分之二。实田一百七十七万二千八百顷。以今斗落准之。为七千九十六万二千斗落。以一斗种出十二斗之田。准什一之税。作米一石八斗。通计实纳米一百四十一万九千六百石。(全石二十斗式)以此俸公恤民。岂不绰绰有裕哉。谨按国初田一百五十一万五千五百馀结。以大同法折衷(结十斗式)准之。当税七十五万七千馀石。实并闾里城邑之结而所纳只半于是者。盖缘国初田土之未辟。我国税法之略而从厚也。及夫 肃庙量田之际。乃为六十八万馀结。结之缩已十六矣。其时改量。大槩依旧而略加焉。今复二百馀年。吏奸日滋。簿书日淆。其消缩之数。当不知为几倍矣。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4H 页
今之为国者。不是之察。只欲设法加徵。厉民以取足。此岂但不仁而已。亦不智之甚矣。今欲逐田踏实。大增结数。亦不免大致骚扰。不可不熟虑也。夫欲大振一世之纲纪。必须大新一世之耳目。今不必苟且于因仍之习。当大讲定一代之良规。以为百世之永图。承熙窃有所私受于诗礼之暇者。请且革去结夫之旧簿。定为顷亩之法。断之以圣王什一之制。先量通国地方。画成顷亩。次审土脉膏瘠。谷出多寡。为十八等。次较水旱燥湿。各分作三等。以备年分之参验。准之以什一。每稻一石准米八斗。山田浦田以黄米。罢书员督纳之任。一应修簿收税。皆使里正坊正主之。每岁佃作转移陈荒新垦山田火粟浦澨泥生及非常水旱风霜虫雹灾损。皆自里正牒报。坊正看详付标。量案分等增减。闾里人居并准六等。田米折布以纳。山野矿产。海斥鱼盐之地。皆打成别籍。分等折钱以纳。自馀杂色税赋。一切革罢。应用贡物。只就什一中支减。又著为一令。大谕一国。期以三年。立限民名田之法。凡封君十顷。正一品(以下皆从实职)九顷。从一品八顷。二品七顷。三品六顷。四品五品五顷。六品七品四顷。八品九品三顷。吏民二顷。其田过其品者。许当人自分其九族姻友。违者没官。又各以名田之半。定为永业田。呈官给牒。永不许卖。渡买者与同其罪。如是立制。断然行之。庶几杜奸猾之路。杀兼并之势。不惟民生得苏。国用亦敷。且可以渐复圣王井地之美制。以为教化之本。谨录其假设表于左方。
田表。六尺为一步。百步为一亩。(二亩半。为今一斗地。)百亩为一顷。(一顷为今四十斗地。)十顷为一区。(若田制大均则令民十户为一统。使之通力合作。)
田籍。某坊某里某区。(区亦定其名。如今云某员。)第几顷。第几水田。(山田曰山田。浦田曰浦田。)第几等。燥上中下。湿下中上。(燥以上为最。湿以下为最。)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4L 页
正一等田(一顷)四千斗(一斗地出百斗者)税四百斗(准米)百六十斗
从一等田(一顷)三千六百斗(一斗地九十斗者)税三百六十斗(准米)百四十四斗
正二等田(一顷)三千二百斗(一斗地八十斗者)税三百二十斗(准米)百二十八斗
从二等田(一顷)二千八百斗(一斗地七十斗者)税二百八十斗(准米)百十二斗
正三等田(一顷)二千四百斗(一斗地六十斗者)税二百四十斗(准米)九十六斗
从三等田(一顷)二千斗(一斗地五十斗者)税二百斗(准米)八十斗
正四等田(一顷)一千六百斗(一斗地四十斗者)税一百六十斗(准米)六十四斗
从四等田(一顷)一千四百斗(一斗地三十五斗者)税一百四十斗(准米)五十六斗
正五等田(一顷)一千二百斗(一斗地三十斗者)税一百二十斗(准米)四十八斗
从五等田(一顷)一千斗(一斗地二十五斗者)税一百斗(准米)四十斗
正六等田(一顷)八百斗(一斗地二十斗者)税八十斗(准米)三十二斗
从六等田(一顷)六百斗(一斗地十五斗者)税六十斗(准米)二十四斗
正七等田(一顷)四百斗(一斗地十二斗者)税四十斗(准米)十六斗
从七等田(一顷)三百六十斗(一斗地九斗者)税三十六斗(准米)十四斗四升
正八等田(一顷)三百二十斗(一斗地八斗者)税三十二斗(准米)十二斗八升
从八等田(一顷)二百八十斗(一斗地七斗者)税二十八斗(准米)十一斗二升
正九等田(一顷)二百四十斗(一斗地六斗者)税二十四斗(准米)九斗六升
从九等田(一顷)二百斗(一斗地五斗者)税二十斗(准米)八斗
损表下损十减一。中损十减三。上损十减五。
灾表下灾十减八。中灾免税。上灾给种。
四曰选举。上古设为庠序。教之而已。周制命州乡贡士。此取士之始也。汉因贡为举。贡者自下推重以奉于上。众之公也。举者自上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5H 页
询咨以拔于下。一之私也。举之制。不如贡也。举又变而为科试。自隋炀帝始也。试者名色冗琐。遗大体而先小技。如今诗赋帖括之类。能之无用。习之无益。乌足以知天下之贤才耶。其于取士。最下也。 本朝之制。有荐荫科三条。而科之选为多。中叶以前。圣君贤相。精白恢公。亦尝以此致得人之盛。降及后日。奸伪渐滋。百弊俱生。盖其立法之始。以荐则无历试保举等法而徒然拔之于草茅之中。以荫则无品节条目之别而任意与之于窠拟之际。以科则无预教素养之方而猝然试之于晷刻之间。是故其始则易于简拔而才艺得售。其弊也又易于欺罔而能于逞私。此刱始之不可不审也。噫士子国之元气也。国之存亡。世之治乱。实系焉。庠序学校。所以培养其本原也。爵禄束帛。所以砥砺其名行也。今也无一焉。如今之制。使考之至明选之至公。尚不足以尽其蕴抱。况如世俗所谓私榜浊榜黑榜之类乎。况如世俗所谓热门山林丐乞初仕之类哉。世涂至此。宜思更张。必因古学校之教。并采贡举之法而参以荐荫科试之制。合为一涂。斟酌损益。明立条目。振作纲纪。以新一代之耳目然后。积弊可革。王制可复。而可以语得人之美矣。请令民五家为统统有首。二统为比比有长。十比为里里有正。十里为坊坊亦有正。十坊为邑。向上而列镇列营。以次统辖。皆有教授训长。京则四学皆有上中外三舍。依营镇邑。坊里如乡例。各置学舍学籍。养生徒崇德行考学业试术艺第技能。以次升之如周制。其科试取士。门荫付仕。亦皆从学籍而出之。其法始自乡里。人生八岁。皆入家塾。比长主其教。教之以小学之法。每岁里正与里三老。会比长统首。抄里中十岁以上姿才稍异者。每比一人。成籍聚而教之。随阙抄升。凡乡里皆有约规。月朔一会。读国律及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5L 页
学规。仍行讲会。俾有省发。如舞蹈咏歌饮射之法。洒扫应对拜揖进退之节。详为条目。必使遵行。日察其行。月考其业。时试其术。岁第其技。以第其贤能。每岁仲秋朔。行洞约。里正及三老先各书十五以上有德行者(注某德某行)于纸。里正书三人。三老各书一人。又命诸生各书十五以上有学业者各一人。(注能通某业)里正则书三人。读约毕。即出谂于座。遍观一次讫。因取考之。籍其累书者备举目。次以前日所试术艺技能之籍。出谂于座。仍与所书德行学业连书成笺。写封讫。三老纠其有过(通同学徒与里中居民)者。里正询实状于众无异辞。仍书于记过籍。以谂于座。大者告官损徒。其次施学中罚如槚楚之类。若学员则大者如前。小者施罚讫。付黄学籍。一年不悛。罚其半役。二年不悛。罚全役。三年不悛削籍。其明日以牒报坊正。坊正受里正牒拜启之。简其居首者补坊籍之阙。设乡饮礼而宾之。因升而教之。设乡约。月朔讲会如里塾仪。如礼俗交际之序。修齐治平之具。互相讲磨。必期远大。每仲秋选报亦如里塾仪。其自坊而邑。自邑而镇。自镇而营。自营而太学。皆如坊里之规。其教也愈进而愈博。其选也愈上而愈精。皆立定科条。俾无怠慢杂驳之患。太学献之于内阁。内阁献之于朝。 殿下亦拜而受之。其取补学士。升直 殿中。皆如上内阁之规。其科试则如今庭试增广讲经节制升补公都会之属。一并革罢。只存子午卯酉式年一试。仿古周官大比之法。太学聚八道营学之士。试文词各体。一依古作者体制。勿拘句行格例。如经义则只辨义理。策问则只极陈时务。他各依此。皆当面命题。使之制进。考取上第。升之于太学。营则聚列镇之士。镇则取列邑之士。向下皆然。不许他人妄赴。其以世荫荐仕者。惟在太学年四十者。始许京官。自馀在营镇之学者。待年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6H 页
四十。各仕于其道镇。向下皆然。勿许妄干非望。如是立规。断然行之。庶几人材成就。众心有定。野无遗材。朝无倖位。而治化可兴矣。谨条其科目表于左方。
教选之等。太学曰进士二百人。营曰选士百人。(馀各等差。下仿此。)镇曰俊士六十人。邑曰秀士四十人。坊曰儒生二十人。里曰幼学十人。
入学年次。世子世孙十五岁。大君二十岁。王子君公主驸马二十五岁。宗室诸君翁主驸马三十岁入太学。(以上皆别有常师。其入学则皆以齿序。大君以下。太学教选如诸生。世子世孙则别录其言动以上之。)正一品长子十五入中舍。(乡则镇学)二十五入上舍。(乡则营学)三十五入太学。(以前以才德选补者。不在此例。下同。)大君升庑贤祀孙。正一品众子若嫡孙。正二品(从一品视此。下例此。)之长子。十五入外舍。(乡则邑学)二十五入中舍。三十五入上舍。王子君勋封君祀孙。正一品曾玄。正二品嫡孙。正三品长子。十五入坊学。二十五入外舍。三十五入下舍。六品以上官之长子。十五入里学。二十五入坊学。三十五入外舍。凡民俊秀。十五入里学。人生八岁皆入比塾。
教试条例。一曰德行。其德曰仁曰敬曰勇曰知曰诚。其行曰孝曰友曰睦曰姻曰任曰恤。二曰学业。曰经学。讲九经四子及濂洛书。试疑义铭颂之类。曰史学。讲春秋纲目等历代诸国史。试论策诏檄之类。曰礼学。讲仪礼礼记等诸家礼乐之书。试当时所辨公私礼疑乐谱之类。曰兵学。讲武经。试当时防御之策。曰律学。讲历代及 本朝律书。试当时刑书疑狱。三曰术艺。曰医理。讲医书。试当时病剂。曰天文。讲天文书。(如步天歌七政算之类。)试当时步验。曰地理。讲地理书。试当时土宜水脉。曰卜筮。讲周易及诸卜书。试地日吉凶之类。四曰技能。曰书曰画曰算曰译曰射曰炮曰农曰工匠曰御步。各以事试。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6L 页
付仕之例。进士四十付诸 陵郎。选士付列镇教授。俊士付列郡乡正教授。秀士付坊正训长。坊士付里正训长。里士付里内统首之类。凡统首以上。皆以履历升叙。至营教授邑乡正则通叙京官。
五曰制兵。一日有国则不可一日无兵。无兵而国存者。虽一时亦侥倖耳。我国僻处一隅。不习兵事。建国之始。致隆文化。已不竞于武略。番上之法。既以久行而生弊。价布之徵。只要充将官之欲。由是以来。荡然为无军之国。当龙蛇之变。群贤满廷。国运方亨。而丑虏一肆。长驰千里。莫有撄其一发者。赖天之灵。得返旧物。是宜倍加惩毖。而丙子翟虏之讧。又平踏南城。千古志士之恨。无地可埋矣。自是以来。复日事恬嬉二百有馀年。某军某兵。邈然若前代旧籍。而孀妻白骨之布。景色悽惨。在在荷担。尚赖户布之法出而无告者傅生。炮军之制设而精实者得选。然亦不过一时之涂抹而已。今以岭南一区观之。惟东莱统营稍有形势。如监营之统辖一路者。城堑几复于隍土。械仗尽化为铅刀。平居相语。只以架山为晋阳。首府如是。列邑可知也。一路如是。他路又可推也。假使国家万年升平。仗卫藩篱。不可如是草草。况古今天下。无常安之国。稽之时运。参之人事。能保其永远无事耶。承熙大愚常抱杞天之忧。中夜月明。辄彷徨不寐。未知廊庙诸公能无此忧耶。今之议者。或曰一遵旧案。没数充丁。或曰分拣士族。随众议而上下。此皆不思之说也。明王行法。必顺民心。今民视军籍如仇。一闻充军。便作死图。能保其无变耶。或者乃曰今没柰何。且置之。有不虞则结幕道路。拦执充伍。此又儿童之见。夫兵者凶器也。平时操练如手足。犹或遗失于临阵。一卒误机。全师土崩。今驱平生不见弓釰之民。迫之强敌之前。则只束手待毙而已。必也因民之欲。顺民之情。教其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7H 页
技艺。习其队伍然后。始可以语阴雨之备矣。夫 国家制兵。内有五营。外有营镇。既皆有定将定兵矣。列邑则有坊里比统。各有其长。平居为民表率。管户口而宣德化。有事则各率其属以御侮。将卒相习。队伍素练。兵不厉农。人乐为兵。此其先王之意也。请斟酌古今。划立一制。极选勋旧耆德。为禁卫长官。其名依周太保汉太尉之类。只管宿卫宫禁。京师则置前后左右中五营。中营则以兵曹判书主之。馀置大将。以管国内之兵政。外则分营分镇。如今见制。该守令即为其将。承之以坊里。其兵则自里至国。咸有定数。以次升补。如取士之制。每里正与里三老。会比长统首。抄里中年十五以上身形壮健者。每比一人成籍。以时赴里中诸役。以服其劳。以暇日教兵阵坐作击刺之法及炮射骑步之技。每岁时。里正设傩。会里三老及比长统首。以次坐分两部。通试兵术兵技兵力。定等行赏爵。以赏多之部为胜。胜者鼓以进。负者敛队而退。胜者揖。负者行爵。略如射礼。牒报其尤各二人于坊正。坊正受里正牒。因设大傩。诸里正各率里兵齐会。先试坊兵。次试里兵。牒报升补。皆如里仪。向上皆然。邑宰以上则以春秋仲月行习操。次行山猎。各献其功。分等施赏。三年一大习操则坊里兵皆会。有不次赏补之典。镇以上皆只阅所部及所受牒。升之兵曹。兵曹则通试五营见兵。升付禁军。四时奉 御驾田猎如王制。以练军实充大庖。禁卫长官则简禁军三年无过者。补长从宿卫。凡里兵以上除身役。坊兵以上除户役。有器械邑兵给田。(各从邑近。定五十亩。)罢诸驿屯。括其田以赡兵。(支拨支站等事。皆使邑兵主之。)镇兵以上给料。营兵加衣布。京兵加资钱。凡兵年四十以上。试所隶伍长。以次升迁。队长旗总五十。各因所在付官。在京营者付京仕。在营镇者仕于其省。(如牧监渡丞城将之类。)在邑者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7L 页
仕于邑。六十未通籍者。退闲曰闲良。凡水军则以沿江浦户津户滨海渔户。作统比如法。各置渡丞浦将而教率之。试才先以能橹。次试诸技。以次升之万户佥使水使统制。诸营镇各以所在近地受田如法。(山郡陆户。不徵水军。)兼充三道漕卒。统制使兼三南漕运使。水使以下副之。分番付漕。五更漕无过者。五十付官。(如津渡丞之类)通籍序升。如是立规。断然行之。庶几民无签兵之苦。国赖养兵之力。外之可以洗壬丙千古之耻。内之可以卫社稷而固边圉。始可以自立我国家之基础矣。谨录其试阅表于左方。
试兵之规。一曰心鍊。曰忠。臣死于君。曰义。见义必赴。曰勇。视死直前。曰信。死于将令。二曰术习。曰经习(武经之类)曰身习(坐作进退之类。)曰目习(旗帜方色。营壁位置。)曰耳习(钲鼓之音。进退号字。)三曰试技。曰射曰铳曰刀曰鎗。四曰试力。曰举沙曰投石曰超堑曰负重。
养兵之制。 殿前卫士二百人。(长从)禁内卫士八百人。(番入)中营(即兵曹)二千八百人。(禁军八百。巡军一千四百。门军六百。分四番。每一番当番则一番下番。二番留本营。他营皆然。)四营(前后左右营)各二千五百人。(禁军各八百人。巡军各一千三百人。门军各四百人。○通计四营为万兵。禁军三千二百人。分四番。每番八百人。宫内四百人。宫墙外四百人。巡军五千二百人。分四番。每番一千三百人。街巡四百人。城巡四百人。江巡五百人。门军一千六百人。分四番。城南门八十人。东西北四十人。宫四门及内正门各四十人。)外诸营各千人。(亲随百人。巡捕四百人。拨军二百人。骑步各百人。门军百人。)诸镇各五百人。(亲随五十人。巡捕三百人。拨军百人。门军五十人。)邑各二百人。(亲随二十人。巡捕百二十人。拨军四十人。门军二十人。)坊各三十人。(拨军五人。巡军二十五人。如坊内巡捕营造之役。皆用此人。不调民。)里各十人。(里中厉禁巡徼营筑运输之事皆掌之。不别调民。)
 
(附)水军统制营战船七。水军能橹二千一百人。水营战船五。水军能橹一千五百人。佥使营战船三。水军能橹九百人。万户营战船一。水军能橹三百人。
上许性斋(传)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8H 页
伏惟仲夏。台体候万福。目下用工在何书。节次用力在何事。星斗嶙峋。瞻望无极。承熙归侍未几。家君作枫岳行。已经五旬。音问杳然。情私焦闷。田庐多事。区区看书之业。半为耕犁割去。诚未知究竟之如何耳。承熙禀性庸暗。加以濡滞。抛弃家学。浸浸流俗。从事场屋殆近数十年。既不能软熟俯仰。如当世渔青猎紫之法。亦不能决然却步。自快其志。犹其一端好德之彝。有所不泯。每闻长德名辈有德有行者。辄心忻然愿见之。所以平昔都下之行。苟有介然之顷。必晋拜门下。以瞻德宇之盛而亦未能真切请益。以竭底蕴。俾有实效于身心。比年以来。颇悔前为。庶几收拾万一。内不累家庭之传。外不辱执友之责。而百为钻心。多方龃龉。又复悠悠如水和水。细察病根。都缘欠一刚字。不能施斩钉截铁之手。使此千头万绪株连不断。致许多葛藤。乃敢拈以自揭。庶几以此下手。粗免大戾。而学既迷方。施之无术。又或以狷滞矫激凌厉等许多病目之者。愚陋恍惚。未知所以为力。春间妄请一言为书绅之资。如大资弘度。不忍鄙斥。痛施掴血之掌则此生受赐。安有大于此乎。若箴铭若序说。惟视命意所当耳。倭使闻已入城。所议何事。闻温阳孟学在抵泮之通。颇有奇论。其义理何如。区区嫠女之纬。固不足恤。而每念大资之于今世。惟一灵光耳。所以报答国恩。永诏来许者。必有一定之算。而未能熟听于下风。深以为郁。伏愿开示精义。以发蒙蔀。
上许性斋
岁穷将泰。台体候为时万福。伏闻光膺 宠锡。进长天官。窃惟儒者之不当此选久矣。学术坏而邪说行。正俗败而乱阶兴。我 殿下为是之忧。特举先生于耄年沉废之馀而付畀之。惟大资亦不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8L 页
忍负所学。慨然出而膺之。推是心也。上下可孚。儒化可振。生灵可安。承熙敢上为国家贺。下为一国人士贺。窃独于大资有敢忧而不敢贺者。夫是官也。盖为进贤退愚恢公抑私。萃集一世第一等人物。上辅君德。下救民病。其担夯之大有如是者。近世居是官者。大率得之不以其道。处之不以其职。上之待之。下之望之。既未必以第一等人物。其自处亦甚草草。决不以一等人物期之。尚何望远求在外之一等人以称其职也。今大资当公论积郁之馀。不费辞说。徒然得处。是 上之待大资殆将以一等人。而窃想大资所自处亦应不下此矣。诚能精白对扬。不以苟循为恭。网罗一世之英豪。大明一时之黜陟。则是大资之平日学问。为真个实得。平生著述。为真个立言。足以上酬洪造。下光吾党矣。如万分一循俗依违曰奉行上命无伤也。顾惜身命无怪也。私有不可不施。公有不可必行云尔。则是大资之平日学问。为一个虚套。平生著述。为一个空言。适以上负洪造。下愧吾党矣。今将举大资之八十年。判之一着之间。而其在尊慕依恃之地者。岂可晏然相贺而止哉。且知人之难。上圣亦云。以其同我而贤之则贤者未必苟同。以其爱我而贤之则贤者未必偏爱。夫眼贯天人而身履礼法之场。腹蕴经纶而足远名利之涂者。是所谓一等人物也。敦行勤经。守拙远谀者次也。执是二者。按迹考实。庶不至差舛矣。大资久视明理。周揽士类。宜有素定于中。然亦不宜以已知已审而不加之意也。或者谓先生虽欲有为。柰君相之未信何。是则有大不然者。古之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如可行吾志也。举而措之。如不可行。惟有奉身而退耳。岂有君子立朝。含胡骫骳。冒蹲禄位者耶。为此说者。乃不知大资心者也。况君相此举。寔出于一试士类之计。今或改涂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9H 页
换面。力为俗人之为则政恐反见唾鄙。身名俱辱。而守职奉公。必秉古道则虽或少咈私面。实能大合本心。何忍恬然诿之君相之不信己而遂自懈也。承熙读古人书。至贤人君子怀道抱器而不能一试者。未尝不掩卷太息。至或少试而不副人望处。又赧然发愧。不啻自己之为者。今其爱慕忻幸之心。自不免有过计之忧。过蒙谬爱。不敢自外。冒渎崇严。不任主臣。正岁不远。伏惟益享寿康。以幸斯世。
上郑顾轩(来锡)
纯阳畅物。伏想体道乾乾。与时偕休。是日清和。衿裾肃列。皋比俨临。木钟迭发。乐且有仪否。今以夫子之孙而讲夫子之所讲于夫子之堂。其鼓铸化导之意。必有倍于馀人者。顷乡友有言是席宜先读先师讲规一通。仿而行之。未知有以警咳于前席否。窃念此会是吾乡重新之一初。其事又非今日一举而止者。第一是讲规不得不严。如音义之一或未畅及不满全经者。皆不可例施通格。复如四十岁以下非讲儒者。不可游谈错杂。长老诸位恐亦宜具上服。列坐听讲。未可空坐退便。以懈多士之心。凡进食行酒。亦宜肃然序坐。无得紊次失仪。以为后生观瞻。凡此皆诸位之所已商确。而或恐扰中例致因循。有所未察耳。承熙适值私忌不远。不能抠衣以趋下风。侧听其绪论。下怀靡及舂容之馀。或可垂示一二以惠蒙愚否。惶恐不敢望。
上张四未轩(福枢)
春初陪诲。说及此心主宰处。下谕以为古圣贤亦或有以气当主宰处。其时请益而未究。禅庵之会。复陈其说。承后当考示之教。由是之后。或䌷绎经子。未尝不私自翻索而终未之见。若蒙指示其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19L 页
出处。以破蔀塞则幸何如之。盖此心可以理言。可以气言。可以兼理气言。而其可以理者。以主宰者之为理也。今于主宰处亦可以气当之则心之为理。不可得以言矣。非惟心也。以无形之理而为此气之帅者。以其自能主宰也。若曰气亦可以主宰则此理将可无矣。区区抱疑而未释。庶藉大惠。以开谷雾之翳。敢烦崇听。不任主臣。伏愿特命侍人草示一两句。以卒下惠。
上张四未轩
顷白气主宰说。既无古据。可以意断。然抵滞之见。终有所障。不敢蓄疑未达。复此渎白。不任主臣。窃读下谕。以理气之相须为体相待为用。为气亦主宰之验。窃恐理之为体用。真体也妙用也。固有主宰之义。若夫气之为体用。形体也作用也。无当于主宰之名。夫静而主宰者理之体也。而气以形体而承载之。动而主宰者理之用也。而气以作用而舆卫之。此其不可易者。设使蓦忽之地。理为气撞。自失主宰。未可遽以气当其位也。虽介然之顷。苟有主而宰之则乃理也。非气之所能也。程子曰天专言之则道也。以主宰谓之帝。朱子曰苍苍者即此道理之天。其主宰谓之帝。又曰心固是主宰底。所谓主宰者即此理也。心字似帝字。又曰心也者。妙性情之德。所以致中和立大本而行达道者也。天理之主宰也。此数说皆以理为主宰而不犯气上说。今若以气复当主宰之名。则无或有违于圣贤立言之本旨乎。此是道理头脑处。不容差放。伏愿深惟而明诏之。
上柳都事(道性)
顷年进拜。每患人事倥偬。徒知威凤之为观。莫遂鼹饮之充量。此后多岁。乌头力去久矣。瞻昂何极。即日暮春。燕养鼎垆静谧。履道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0H 页
无疆。子舍兄侍学日造。宝庑华宗普得春意。高山之思。殆不为山川阻绝也。承熙孤露多岁。先行零落殆尽。俯仰靡凭。志业遂退。先人遗墨。一付尘煤。梳栉无期。年间仅刻得凝翁文字。粗了一事。而印布未广。如茹未下。先鹤栖翁遗集间已均布否。念人家大事。惟此为最耳。屏庐保合之论。出于百年歧贰之馀。既有以上体两文忠先生当日相与之心。下为吾岭百世和平之福。亦实所以成就中间先父老大德之所苦心而未遑者。而物议久角。人情易激。其不能平心舒气同趋于无事之地者。亦事势之不能无者。意谓按伏消融。必有其方。终当自底大同。仄闻年间转相层激。一倍乖张。至于同室按釰。将至不可收拾之地。此曷故焉。今者一边之论。庶几刬地平帖。将至于无事争诘矣。而独于一边之内。自相怨恶。平陆生浪。尤可不却顾而永思者耶。夫忿生于不相下。疑生于不相入。天下之通患也。惟君子知其如此。故每下于人。逊而相入。方群情沸激。气涌如山。载鬼一车。张弧脱弧。虽有贲育之勇秦仪之辩。亦不能扑而排之。辩而夺之也。莫如先平我心。芟其争萌。贬己逊辞。虚而受人。其横来者一切受而不较。其正语者一切受而自省。内植吾之正而外勿撄其锋。任他风飞浪翻。吾自晏然如平日。则设有用意乖激于其间者。必将自见其无所争而自底于无所诘矣。况今两边保合。出于人心之大同。祗(저본에는 '底'로 되어 있다. 문집 서두의 정오표에 근거하여 '祗'로 수정하였다.)大同者自大同而已则其小异者安能独为之地哉。下执事渊德弘度必有默会于心者。而区区过虑。窃欲备荛言之一。盖其忧之也深。故不觉僭猥之为罪。伏惟恕而察之。
上张参判(时杓)
令胤尊兄大阐。不由邪径。直由稽古之力。足为吾党生色。足为朝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0L 页
廷贺得一士。非为尊门私贺。然大耋荣养。欢庆无疆。亦不敢不贺也。岁前小伻猥上一函。倘蒙垂纳。乡约一款。盖以先人之所留意者。区区不能忘怀。今其规约尚未修举。案目又多谬屑。或者以暇日徵其草本。命胤兄一番详细综理。俾有实效。以惠我后生否。极知烦渎而猥此陈白。正缘俗美之成。必藉乎达尊之地耳。
上金西山(兴洛)
顷年达一书于隶人。以道其区区素怀。能蒙收览。未可卜也。川陆脩阻。无由趋执洒扫。惟有高景一念。不与岁月俱去也。见今天下凛凛日趋于危乱者。只是利与名为之祟。第一是打破这根窟。方有下手立脚处。见今岭外士风。尤更萎薾不振。能言者不免鹦鹉。持守者自占糊涂。必有大人先生振发而淬砺之。乃可自拔。是则门下事也。觌德有命。无以承聆其微旨。重可恨也。承熙盖亦有闻于家庭之间。非全然无意于此事者。而俾而不能自力。至今无所成。便作穷庐之叹。先人志事。不能述其万一。只这文字收拾。亦延拖没刷。中夜以思。只自拊躬也。屏庐馀议近更如何。远地转闻。殊骇人意。只堪关门塞兑以静俟之。然欲平在外之争端。莫如先平己心。任人几番作气。我且平平地坐在。既不可较计忿恨(저본에는 '狼'으로 되어 있다. 문집 서두의 정오표에 근거하여 '恨'으로 수정하였다.)。又不可以此自沮。惟择其可与平者平之。使其锋镝无可撞发。久之自然消沮破绽。不足以自持矣。不知盛算何居。伏乞裁教。
与朴晚醒(致馥)
承熙抆泪再拜。以双璧之联而天夺其半。在士友后辈。犹恸惜之无已。况下执事亡琴之悲。岂直拱右为哉。终古才而无命。宝而不售。卒沈冥岩穴而终焉者盖亦多矣。无已则宁以是为解乎。即蒙天斋联札。知几案移临。保无损害。庸慰下怀。承熙江陆路左。既失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1H 页
进唁之礼。今斯文有役。又蒙谬招。寔为陪诲之机。而私忧缠绵。又莫之遂。斯亦有命焉。念此事既借金秤手法。必得锱铢之精。而但前辈眼目非不高矣。尚致今日之恨。今之为难慎。比前尤别。惟兼听博采。务合舆议。无使后之视今。如今之视昔。千万是祝。挽语数句。非敢曰模写。聊表愚悃。或命侍者一声诸筵几否。撰杖无期。临楮增怀。
答柳都正(止镐)
瞻昂灵光。岁晏尤切。料表蒙手覆。知仁门荐祸。懿亲叠恸。足令大耋伤神。怛然于怀。久而未定。第惟天相令德。壬癸致供。子舍今年弧甲。又系世间罕有。南躔瑞彩。偏(저본에는 '遍'으로 되어 있다. 문집 서두의 정오표에 근거하여 '偏'으로 수정하였다.)耀华楣。已足为贺。况复抑戒真工。深忧炳烛之靡及。其取人之美。有若俯采于亵御之规者。地山尊光。尤令人攒仰无极。而顾此东鄙九九小算。不足以献一笑之资。只增主臣。先先生续集刊颁。系斯文幸会。不有笃孝。何以有此。区区贱怀。谓此次可荷仁恩。奉作西序之大训。固知诚意浅薄。不能遂愿。然大耋有命。当拱手而少俟之耳。家礼辑要。尤急于嘉惠后学之地。宜孝思之经意也。郭令是吾先君后人。其尊慕先先生岂待探意而可知。只缘此公一生。不以一言先干于人。至意内诸公。亦或有未悉其意指者为可叹。今此礼辑丁乙弁首之役。既断于盛意。则以浅算计之。恐无可迟回者。原续二集。亦恐宜直付于今便。此等文字。舍此其谁先哉。但此公方以所带 经筵官被 召命。封章待 批。嗣后又有亲墓举缅事。将下枌乡。计冬内可归。愚意则待开正命一人奉礼书。直到此边。则此距郭令所居居昌之茶田为百里。承苟有隙。可与偕往。因得见弘璧末光。虽其未然。犹可指授其程历也。不审尊意以为如何。
答宋蘧庵(寅悫○庚寅)
高景一念。尤切于风树之馀。而纸上起居。亦缘樗性习散。茹而未发者屡矣。乃者俯赐手字。语简意挚。奉读殆令下涕。而南游晚返。鸣谢又稽。悚懔无极。新凉宜人。震艮苏旺。实副攒祷之忱。第惟人琴之恸。非老年可堪。然君子有理以安之。是恃而无恐。天下将无阳矣。今读春秋。无乃有感耶。胡传固美而或伤于凿。故朱子尝言之。先君作集传。取其义者亦多。而不取年月爵氏切切褒贬之例。盖祖朱子意也。此册是手笔而无他本。诚难出之。于轩下则不敢靳。谨此裹上。幸命侍者时其舒卷。无至点污。其有义理可商者标示之。俾有所考幸幸。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1L 页
答李表兄校理(晚正)
今春消息甚大。荐奉下惠书。有踰面命。殆令顽钝下涕。先君平日苦心究理。大抵或与世俗异宜。有或人者。然至我陶山夫子。寤寐羹墙。如水必东。平生一言半句。皆本之而发。就集中可考也。况四七说发明互发之旨。以驳栗老皆气发之见。昭昭如白黑之判。乌可诬也。只缘后人偏靠双关。至以理气为各发。故反有疑于陶山晚年定论。并与其主定论者而疑之则不亦过乎。若心即理一说。骤观之。或与陶山所言兼理气者有异。然徐考其意。实所以推明兼理气之训。实主此理而立言。与夫一边心即气之说。不啻冰炭云尔。盖此心之兼理气。前辈说已明。单就其主宰本体而言则理而已。何可属之于气乎。孔子说性命之性。又言相近之性。盖兼言理与气也。然孟子曰性善。程子曰性即理。岂非孔子之旨哉。即所以明性命之为本体。而气质之非真体也。人或不察。有此云云。兄长既明其大体。以为无瘢可索。则即此是止丸之瓯耳。宁不感叹。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2H 页
答金居观(台应○丙戌)
稽颡。承熙罪大恶极。不即死灭。先考妣次第九原。叫天叩地。无望生全。即蒙尊慈以屡世之契。先考之思。施及后人。赴临未几。又躬相绋礼。使多士有恃。襄务克敦。文祭诗挽。悽惋浏湸。足令泉下起感。一缕尚存。刻在心髓。即又承颛价手疏。辞旨隆深。直令一读一涕。不知所以仰白。念先君范围极高阔。穷究极深微。又其晚暮成德。有人未及窥者。惟知者知。不可与不知者道。尊丈契合。盖亦晚而愈深。今其发于文字。足可谓先人之知音。小子庶几奉以周旋。为馀生凭依之地。此意甚悲。伏惟垂谅。鸣远诸公。津津说尊丈今行。诚意深挚。处置甚韪。有以大服众心。且数公留勘辅文讲学二契及诸遗事。二十八日始发。尤以未及输达为恨。今承尊候在摄微痾。固宜坦良而恋慕倍极。盖亦小子险衅。触头生受。只切悲泣。万事已矣。虞祔毕而日月迁。食饮居处渐近常人。悠悠天地。此何人哉。凝翁文字。事钜力绵。主者只主删减。恐无以底无憾。此事亦须烦尊丈一顾。乃可就绪。伏惟徐待坦复。另赐谅裁。
答黄是庐(兰善)
上岁一纸。妄陈先契。惟猥屑是惧。匪意手赐宠覆。胎以谆谕。尚以宝韵。次第开读。辉映几案。仍伏审年间玩养崇深。履道无疆。双擎再拜。瞻望无极。承熙孤露失业。漂流费光。才疏德薄。鬼谴人怒。期功之惨。式月荐至。至如先集之谤。尤非所堪。抱书孤泣。殆无世间良况。窃惟去古寝远。异教肆行。人类化为禽兽。都由于气机炽荡。天理阏塞。为吾儒者。方且力为气说。为之前引而不自悟。吾先君子为是之忧。平生论著。只是阐发此理。以明其主宰之妙。其为心即理之说。亦非求多于前贤。直不忍任他气机之沦胥。探本立言。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2L 页
以救一时之偏。盖亦不获已也。世之君子。乃复群起而攻之。直欲无之于斯世。今蒙下执事察之于积毁之馀。思有以左右而扶将之。敬读下谕上述前圣之宗。俯慨世学之弊。至若其本理而已矣一语。语简而意到。发明无馀蕴。此殆天意有相。使此理不泯于来百也。岂独为不肖私感而已哉。亩忠一录。亦先君用意处。斟酌古今。庶几为渐复三代之阶。而既不得施。空言而已。君子一言之褒。亦庶几足以千古矣。易箦一条。系是义理小去处。然先君平日每以檀弓一篇为未足信。故有所云云。盖性斋所云易之以大夫之箦者。既无所徵。朱子之谓曾子有因仍习俗之失者。亦恐合有商量故耳。然下谕如是。敢不博议而更为之图哉。所示韵语谨录置。以为传世之藏。窃欲步为芜语。以道私感。而惨然悲缩。不能遂诚。夹纸镌诲。节节允当。思欲书绅而奉遂之。然不肖愚妄。安保其不失坠也。私干有暇。庶几趋造门外。以听进退之命。而是难以时日期。临风一书。曷由自暴。
与黄是庐
曾蒙下示。以鄙先君心理之说。为可许与金溪翁有所论。未知此老答语云何。夫此心之得名多方。以仁义礼智之本体则即理也。以精神魂魄之运用则即气也。合之曰兼理气。尽周完矣。顾今世主即气之说者。乃反以气为本体。而主兼理气之说者。又复滚同理气。当此心本体。则大本不一。而主宰之真体。竟不得专归于此理矣。先君之以理言心。特于兼理气之中。挑出真体。以还主宰之本面。是乌可以已乎。今世君子不察其意。方且哗然攻之。若将有别走路径。深可叹息。每诵下谕数语。窃幸子云之不在异世。而后生有所恃而无恐也。幸因风录下尔时往覆数条。以开蒙陋。俾为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3H 页
宝藏。承熙数岁。无所长进。今春又经大症。志业益颓败。方要友人收拾先君礼书。亦苦赶趱不上。秪自悼伤。
答黄是庐
大老一纸。直从天理上来。足以开一时之惑。定百世之论。伏读感泣。承熙虽愚劣。亦非不知吾先君文字斤量素定。非一人吹嘘可飏。非一时蹴踏可辱。只以有子不肖。妄触人怒。使此千古所无之变。上及家集。所以不敢一毫怨人醉狂。亦不敢一言求人救拔。杜门自讼。关口俟命。但未知兰台皓天。有可复之日耶。新年春发。寿韵冈陵。攒手西云。不任颂祝。所宜一扫门尘。以谢眷恤之意。而不惟此踪不敢作门外想。抑又不敢以天理之公。汲汲乎私感。以累光大之德。但愿益卲明德。以慰后生之望。
答宋姑夫观岳 寅濩(저본에는 '𣺦'로 되어 있다. 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濩'로 수정하였다.)
贤孙从来。又承手寄。不知愚浅何以获此下眷。惶恐惶恐。恭审棣体候万安。风眩已勿药。姑氏寝膳保重。宝庇百福。伏贺满万。承熙昨昨承家君片谕。知远途利达。而风日渐紧。焦煎无已。日来连有客扰。所业姑未稳。昨得李养中见访。学琴调一阕而心手未熟。未见其趣。且此亦近法。于引商刻羽。乃复茫然。益叹今世不复见古乐耳。两度经疑。谬及蒙呆。骇汗殊深。窃详德不孤必有邻。似只是同类相求之意。大德有大类。小德有小类。如皋夔之于唐虞。颜曾之于孔门。齐鲁之儒湖湘之学皆是也。至于乡曲之一善一艺。苟有成矣。亦必有类。此理之常也。若或教衰气漓。善者少类。乃理之变也。而圣人只言其常者耳。然凡言类者。槩指气类之近者。不必一一相同。虽以下执事言之。似不必断以无邻。如或无之。亦当修其可邻之德而待其同志之邻。不必叹吒其无邻而推疑于经旨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3L 页
也。至如审察既发之情则下谕似已平当。然若或以未错底心审察底心。滚作未发看则似未精到。盖发与察。错与未错。俱是心之用也。而时分自别。始之已发者。或因气习之诱而错矣则虽未施为。已作一项事在前矣。从而发者直从义理而出则岂不能审察其前者之是非也。此义理之发。乃缘本有此权度耳。其为说虽多。不过是道心节制人心处。虽或有道心之差。而以道心裁度处。义以裁仁。智以度礼。亦只是此貌样耳。非如以心观心之将已发观未发。同一时分。欲观而转无形影耳。妄意如此。不审以为如何。
与宋观岳
本体推度之说。诲谕谆复。益感谬爱之深。但所见少异。不能便化。盖下谕以本然权度。为未发之体。而以未发之体。为能审已发之用。夫权度之在此。即体之未发也。以权度量之度之。即用之已发也。不量不度而能定轻重长短者。未之有也。既曰未发。何以能审物而应也。如或量之度之而曰权度本体姑未发。则是其用已发而其体尚未发也。亦恐无如是之理。或人之问。不知以心观心之弊。在于以其用观其体。而以一心既发。又以一心审察。疑其类彼。故朱子谓于已发之处。或有错矣。则以吾心本有之权度。量度而正之耳。若以其时所发出去底心。反求其时其心之本体。则正是以心观心之弊。大意如此。发之错处。是一念也。察而正者。亦一念也。岂无时分之前后乎。所谓本然本体。只本来如此之意。如良心本心。实可通看于已发。非局定于未发以前也。如审验应物之类。只用于已发之后。而更无未发意思。恐亦已发之的證也。以未错为道心之体。亦恐未稳。未发上无人道之别。亦无错与未错之可论耳。且置多少说话。试当一念之发而错处。即欲察而正之。则其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4H 页
察之者。为已发乎。为未发乎。苟为已发矣。错者与察者。同一念乎。各一念乎。此在一思之间耳。窃恐于朱子说。偶看不破。用意转深。反于平易处。扭出艰晦意。久久成一副见解。致得如此。愿将前说权阁一边。退一步平心一看然后。续赐批回。
与宋观岳
顷承下书。遽忘其怒一节。以有参考而对者。未即上答。昨取晚亭藏退书来。始考此句上下。的然无他文句。平生读书。不能着记者类此。伏庸愧惧。但所谕忘外物之义。有未然者。盖此书为论定性书而发。其曰内外两忘。不以内为我为重而保惜之。以外为彼为轻而厌断之。一以理之是非而大公应之也。所谓忘外物者。亦非以外物而欲忘之也。乃言忘其为外物也。如己方怒物。每以物为彼而外之。以我为我而内之。转之血气胜而义理微。君子知其然也。于方怒之际。忘其为外物而必一其内外而度之。乃见义理公处。理可怒则怒之诚是。不必欲无怒也。理不可怒则怒之为妄。必欲其无怒也。如是则忘其为外物。乃忘怒观理之妙法。程李子正欲如此。而横渠之病。在于以物为外而欲断弃之。天祺之病。在于只认物为非外而不以理准之。今曰以外物而忘之则正犯横渠弃外定内之误见。毕竟外物不能断而内志不能定矣。岂非大病乎。若贱说未中理。恭俟裁教。
答宋观岳
忘怒之说。妄自论对。臆揣为说。类非行馀之实得。诚如下谕。乃勤盛度俯涵。或有印可以推改者。即此而大公顺应之功。亦可以卜其一端矣。但其末段垂诲。尚或有迷蔽不达者。亦不敢蓄疑关口。以孤厚眷。夫定性一书。因横渠之欲忘物定内而反覆开谕。使之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4L 页
一内外公是非。俾有以真定其性。故一篇大意。政欲其忘其所未忘。观其所未观。以一其所未一而定其所未定。由学者工夫而进之以圣贤成效者。今以忘之度之。谓非自然。必欲作天地圣人自然之成迹。则程子此书。只是赞叹圣德而无预于横渠求定之工矣。窃恐于事理未妥也。上蔡恻隐之说。程子直指其良心真切处。而朱子推说如此者。概指四端之发。苗脉虽殊。而当初发处。蔼然生动者。俱带恻隐意思耳。非谓羞恶处亦以恻隐而羞恶。是非处亦以恻隐而是非。常如参带领率之为。此亦似有商量。盖仁之于四德。恻隐之于四端。尽是无处不在。推之于行。亦有然者。然每每拖说。必相搀引。则又恐汩却。如朱子所谓多插入外来义理者也。今读定性书。只当以虚心观理四字。洁净剖破。而以求大公顺应之归。似合本旨。未知此意亦如何。
与徐都事(赞奎)
顷年一进。盖缘好懿之彝。蒙下执事赐之颜与之语。复眷眷乎嗣音。瞥然数岁矣。伏念端居颐啬。日造崇深。区区恋慕。有在起居之外。雅言三册。幸藉大惠。得究终始。深幸此生得见此书也。夫此理难明久矣。李先生奋起衰叔。独得于编简。昭揭大本。其有功于圣学大矣。承熙之尤所感发者。一篇主理之旨。往往与吾先君之说合。子云尧夫不必待于后日。恨晚生不能一奉绪论于巾几之傍也。僻居难复得本。随隙抄出。功力不敏。旷岁始完。且不谨护。弁卷间一叶为小儿墨污。惶愧靡容。进谒难以时期。庶蒙时赐德音。以发蔀塞。
答徐都事
上腊一纸。俯赐问恤。副以名理。导诱深挚。自幸此生。有以获私于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5H 页
君子之门也。吾道益孤。异言滔天。莫有能救之者。下执事乃忧之。其恢张廓辟。必思所以尽其方者。庶几奉藉馀灵。以殿后尘。幸卒大惠。时宣至教。闻重庵金公已下世。未知华西门下。复有几人可担夯此学也。别纸赐教。屡回庄读。益知前辈所造。非浅腹可窥。山薮纳污。乃许其自陈陋辞。实不敢孤其未及承领者。谨别条上。伏惟怜其迷而恕其狂。以毕不倦之诲。
  别纸
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之为主理主气。大意较然。恐不必待一是字而隐约见也。夫谓理发气发之为二歧者何故也。将谓不着之字则理发者为理独发。气发者为气独发乎。勉斋曰感物而动则或气动而理随之。或理动而气挟之。曰理动气动而无嫌焉。则理发气发。独有嫌乎。将谓气则可发而理则不可发乎。朱子曰仁之理发而为恻隐。义之理发而为羞恶。此非理之发乎。且既谓退溪说有病矣。则其所发明者何义。恐与各说一事之各有发明者不同。
心谓之理非无气。谓之气非无理。敬闻命矣。而对陆王医师而曰气曰理。恐未然。栗谷曰心即气。果对陆王说乎。程子曰心即性。又曰圣人心即理。果对医师说乎。夫陆王之病。不在于以心为理而在于认气为理。欲救其弊。恐当言理者气之主宰而实与气为二物而已。若夫医师则其所用只在于气。又何有乎言理而晓之乎。至若下段所引诸条。又皆牵从气边。亦恐主意有偏也。朱子曰性犹太极。心犹阴阳。此则犹出于门人所录。(庚戌砥录)其晚年手笔则(答吴晦叔论中和第六书。)有以太极之未发为性已发为情。以一动一静之妙为心。其作启蒙。又直书心为太极。此非正义乎。心者气之精爽。如所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5L 页
谓人之神明。已是就气上指理说者。况其手笔(孟子精义)又有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其归重顾不在理乎。性偏于静而心却兼用。所以微有迹也。气有作为。理却自然。气不自灵。待理而灵。所以自然又灵也。有曰虚灵属气。而又曰虚底是理。(正蒙注)灵底是太极。(通书注)有曰能觉者气之灵。而又曰所觉者心之理。盖虚与灵。可以理言可以气言。合而言之。非理则气不能自虚灵。非气则无以见理之虚灵矣。性之灵。当于心之主宰处见之。故曰灵处只是心不是性。非以性为不灵也。曰心便合着气则正是自理立言者也。此则尤较然矣。心之主宰曰性。未知据于何书。而只这心之所以为主宰者。以性为体故也。恐非心上又别有一物为主宰也。若以血肉魂魄之心为理则固为不分道器。苟以主宰底心为理则正欲分得道器也。至若心性情之名目。各以地头而有别。道德性命仁义礼智皆一理。而各以类分。有何侵夺界分之患哉。理边之存养扩充。气边之警省约制。正是主理之工。性之有本然气质而所主者本然之理也。情之有理发气发而所主者直遂之理也。心之有主宰形气而所主者主宰之理也。如欲合而举之则固当曰合理气。苟举一而该之。当举其主宰之理而不当偏举其资具之气。今曰气则不言其偏。曰理则力攻其偏。窃恐轻重本末之倒置而无以立乎主理之旨矣。迷谬抵冒。深庸主臣。伏惟恕其愚妄。详说而明诲之。
勉斋之所谓神。恐只如妙用谓之神者。今以神为气之本而当在人之本心。则本心亦气乎。孟子所谓本心。即指仁义礼智之心。亦复曰气则何处看得理也。真西山之言。未必不完。而所谓心之理者。即所以为主宰之体者。但未及其用也。朱子盖以圆外窍中者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6H 页
为非心。又谓心非菖茯可补。则所谓血肉形气底心。恐非心之真体也。未知如何。
华西先生潜心理学。独契妙悟。恐非近代诸贤所可及。其心即理一段。恐尤有功于圣门之学。盖理者君也父也夫也。气者臣也子也妇也。今以国言之。汉曰刘氏之国。唐曰李氏之国。实合于一统之名。若曰萧曹房杜之国。不亦上下倒置。名实紊乱乎。此所以不得不以心为理者也。幸愿深思而覆诲也。
与金重庵(平默)
承熙蒙陋无状。且所居僻远。未克一供洒扫于下执事之列。尝因辛巳斥邪疏行。得奉下执事一纸而读之。于后读李华西先生雅言。得知下执事渊源所自。今而得长兴朴子善。考见风猷绪论之馀。殆若奉之而朝夕焉。不敢以不克一望颜色。遂但已也。承熙先君子穷居讲道。与世寡谐。其平生主理之旨。粗有成说。又复日雪于蜀越。不肖遗孤。只得收付巾衍。以俟后世之子云。及读雅言书。其论理论心大处。往往与先君之说有不约而同者。或至数行而不易数字。然后庶几有所恃而无恐。私窃以为此理䵝晦久矣。天之使此二家文字。并出于一时者。殆有意焉。而其不能一番会合。如衡岳故事。以发其金石相宣之乐。则不能无千古之憾。今下执事以华西衣钵之传。奉而无坠。以嘉惠无穷。承熙妄不自量。思欲以为憾于前人者。一讲于今日。顾局促不能自拔。谨奉咫尺。以达姓名于隶人。伏惟尊候万福。履道无疆。承熙今年四十五而无闻。粗读父书。惟银根是惧。苟天不终弃。早晏一奉下风否。先君有所著心即理说。被子善抄去。想达尊鉴。倘有槩于俯采否。雅言书宏纲大义。足以日星昏衢者。固不容赘说。其中一二昏愚不能通处。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6L 页
不敢自隐。谨录上。若蒙明教。庶奉之以为蓍蔡。并乞鉴烛。
  别纸
 形而篇。这内外都是太极。
太极固不离阴阳。如是看。似无不可。然周子既挑出一圆圈以象太极。阴阳圈中圆圈。即此圈也。下五行圈中妙合圈。亦此圈也。今通指黑白圈为太极。未知于周子本意如何。愿赐明教。
 神明篇。若对陆王二氏言则又当苦口说心即气。
陆王二氏言心即理者。果指此理之真面耶。然则二氏之失。只在于事为。而于本原则无疵矣。安有的见大原而反陷于异学者耶。愚意彼所谓理者。乃阴阳精神之依俙把弄者。而非理之本体也。为二氏说者。只当明此理之全体大用。以破其蔀蔽而已。故朱子论陆氏之学曰虽谓心与理一。而将许多粗恶底。揽入本心滚说。此正发其病而药之也。若苦口说心即气则不惟彼之咈然不服。自己所说。已落在一层。安望彼之遽自降下也。此条恐先生一时有为之发。终恐非平日定论。
 心一篇。道上欲其过。
过字莫无未妥。虽道理。过则恐做病。
 仁应篇。四端七情之分属人心道心。果似未安。
退陶图说以中庸喜怒哀乐属之四端。盖泛言七情之属则固无人道之别。而这七情字从礼运来。只指饮食男女死亡贫苦上说。将此对四端分属人道。有何未安。若夫七情之可以包四端者。退陶已言之。今不察本意。以其一边。攻其一边。恐近索瘢。
 圣王篇。因迫于鲁尹。
铨衡选人。恐未可以迫于人而左右之也。况进善峻选而可以看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第 127H 页
人唇舌耶。寻常疑尤老以此人为乱贼而有此选。未知有甚精义。今只曰迫于人则恐无以破人疑。未知如何。
 洋祸篇。通货之祸。与通色少无差等。而又有甚焉。
通货固在乱邦。而岂若通色之即为乱伦也。以孔子去食之义看则大分自见。此等处恐难少差。望详裁。
 同上。先重而后轻。先大而后小。
为彼说者。以悦豢悦艾。为天性之发。以拘于礼而不食不视为欺心。辨之者直曰悦豢悦艾。固亦性之欲。而不当食而食。不当视而视者。非妄耶。圣人非禁人之真性。乃禁人之妄心云尔。则庶几约而当。轻重大小之语恐缓。未知如何。